外出务工人员带动村民致富的先进事迹

合集下载

工地外出务工典型事迹材料

工地外出务工典型事迹材料

工地外出务工典型事迹材料
《工地外出务工典型事迹材料》
近年来,我国发展迅速,建设工地遍布各地,吸引了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

他们在工地上辛勤劳作,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一些关于工地外出务工的典型事迹材料。

1. 毛华,在广东省某建筑工地上打工,他来自农村,年轻时因家庭贫困无法继续上学,决定外出打工赚钱。

他勤奋努力,很快就成为了工地上的技术骨干,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赞誉。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勤劳和奋斗的精神。

2. 李明,一名外出务工人员,在建设工地上做起了水泥工。

他年轻有为,为了支持家庭和孩子的教育,他毅然决定外出打工。

虽然工地上的工作条件艰苦,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努力工作,不断学习技术,最终成为了工地上的技术能手。

3. 王丽,一位女性外出务工人员,在工地上做起了清洁工。

她来自偏远的山村,因家庭困难无法继续读书,为了改变命运,她选择外出务工。

尽管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但她始终保持着坚强的意志,用自己的劳动光荣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些典型的工地外出务工事迹充分体现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勤劳、奋斗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感。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劳动的价值,展现了时代新农民的风采,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希望社会能够更加关注外出务工人员的困难和问题,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邓迎香先进事迹材料_0

邓迎香先进事迹材料_0

邓迎香先进事迹材料邓迎香凭着一句话,一股倔劲儿,和乡亲们用13年打通、拓宽了隧道,在祖国的西南部真正演出了一部“愚公移山”。

yuwenmi小编整理了邓迎香先进事迹材料,欢迎欣赏与借鉴。

邓迎香先进事迹材料【篇一】邓迎香,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沫阳镇麻怀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

她是一个边远山区普普通通农村妇女,更是一名闪烁着党性光辉的共产党员。

她为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不等不靠、敢闯敢干、艰苦奋斗,带领村民发扬“愚公精神”,锲而不舍、战天斗地,在悬崖峭壁上硬生生凿出一条“麻怀出路”。

她的先进事迹感动了乡亲、感动了社会,先后被评为全国扶贫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受到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面对贫困:她毅然抡起“凿破”大山的铁锤麻怀村地处罗甸县大山深处,山高坡陡、水资源缺乏,属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石漠化喀斯特山区。

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寨被阻隔在大山之中,孩子上学要翻山越岭,生产生活物资拉不进去,农产品运不出来,成了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被认为是“不宜生存的边角”。

1999年,麻怀村因山高路险,电线杆子和变压器运不进来,电网建设搁浅,每当夜幕降临,村里便沉侵在“漆黑”的原始状态。

村里开会决定顺着村南面的溶洞凿一条出山隧洞。

作为普通村民的邓迎香积极响应,抡起铁锤和乡亲们开始了漫长的凿洞之旅。

在低矮狭窄的溶洞里,大家点着蜡烛,用最原始的方法一锤一镐砍山凿石,由于进度缓慢,难免有村民灰心抱怨,想停下来不干了,邓迎香虽然自己双手磨出了血泡,但她总是鼓励乡亲们“宁可慢慢做也不要停,只要我们不放弃,总有凿通的时候”。

##年农历正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隧洞基本打通,电线杆顺利抬进村,麻怀村终于通了电,当村里历史上第一次亮起电灯,邓迎香顿时热泪盈眶。

虽然隧道打通了,但只能勉强过人,车辆无法通行,对村里发展帮助不大。

邓迎香善于组织带领群众,在凿通隧道中表现突出,在干部群众中树立良好“口碑”。

##年6月,经过村党支部的培养,邓迎香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更加坚定了她将“狭窄隧道”凿成“小康大道”的信心。

农村致富能手事迹材料

农村致富能手事迹材料

农村致富能手事迹材料
《农村致富能手事迹材料》
在中国的农村,有许多致富能手,他们凭借着勤劳和智慧,从贫困的生活中脱颖而出,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

下面就介绍几位农村致富能手的事迹材料。

1. 李大成
李大成是一位来自贫困家庭的农民。

在大学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到城市寻找工作,而是回到家乡,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农业技术,带领村民种植特色农产品。

他引进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不断创新种植模式,并成功打开了当地的市场。

如今,他的农场经营状况良好,成为当地致富的典范。

2. 王忠义
王忠义原本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因家境贫困,他从小就对致富充满渴望。

在外出务工期间,他学会了种植技术和管理知识,回到家乡后,他着手发展了蔬菜种植和养殖业。

他懂得市场的需求,精心选择品种,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如今,他的农场成为当地的知名产地,带动了周边农民一起致富。

3. 张秀英
张秀英是一名寡妇,生活十分困难。

为了养家糊口,她毅然决定做起了养羊生意。

她学习了养羊的技术和管理知识,积极和当地的养殖合作社合作,共同发展养羊产业。

经过几年的努力,她的养羊生意越做越大,不仅带动了周边农户致富,还成为当
地的羊肉产品的主要供应商。

他们的事迹让我们看到了在农村致富的希望。

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农民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走出一条致富之路。

他们的经验和成功,对于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希望更多的农村人能够以他们为榜样,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致富梦想。

学习时代楷模毛相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本参考

学习时代楷模毛相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本参考

学习时代楷模毛相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本参考学习时代楷模毛相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本参考【一】一段简介,书写了一段一名共产党人不凡的人生,展现了一名老党员坚持为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

是为民的奋斗,让毛相林瘦小的身躯顶天立地起来,是为民的奋斗,让毛相林内心的精神光辉伟大起来,是为民的奋斗,让毛相林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心中学习的榜样。

要学习他,树牢为民情怀。

1997年,毛相林带领村民,以最原始的方式,在空中荡,壁上爬,用钢钎撬,用雷管炸,用两脚蹬,历时7年,用血肉之躯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8公里的“天路”。

要学习他,为民勇敢奋斗。

有了这条路,下庄与竹贤场镇的距离由过去的一天缩短为1小时车程。

随着与外界交流的逐渐频繁,下庄人发现,邻近的村庄早已依托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把下庄村远远甩在了身后。

出山公路修通后,他又带领村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历经13年时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并于2016年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要学习他,甘于讲求奉献。

多年的奋斗,在毛相林的带领下,形成了以奋斗为核心的下庄精神,他说,他退休后还要把下庄精神传承下去,让来到下庄的人们懂得珍惜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建设和谐富足的美丽乡村。

有了老支书带头示范,村民们积极性高涨。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初,县里也决定投入资金,帮助下庄村民实施民宿改造计划。

目前,下庄村已改造19栋34户民宿,二期72栋88户民宿改造也已纳入规划,很快将启动建设。

学习时代楷模毛相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本参考【二】“学习了毛相林同志的事迹,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深深地被打动。

”重庆市南川区庙坝村第一书记宋建峰说,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从毛相林身上学到很多。

在关键时刻,一定咬紧牙关,冲锋在前,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重庆市巴南区圣灯山村扶贫干部谢志耕说,下庄人脱贫摘帽,毛相林这个带头人起了重要作用。

他要以毛相林为榜样,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重庆市綦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科科长谢邦金说:“毛相林是当代党员的优秀代表,我们要认真学习他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的精神,引导退役军人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

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

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记五显村党员李增余李增余,一个五显村家喻户晓的名字,该同志今年37岁,2009年入党,是一名普通无职党员,但是他时时处处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饱满的热情,朴实的作风,优异的成绩,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好评。

一、敢闯敢干,带头致富的典范李增余自幼家境十分贫寒,兄弟多,父母体弱多病,在他小时候,一家人常常为吃饭发愁,因此他只读到初二就辍学了,为了生计,小小年纪的他就外出打工。

无论在工厂,还是建筑工地,他不怕脏不怕累,手脚勤快,深得师傅们的喜爱,也学到了一定的技术。

生活上的艰辛,工作上的劳累,磨炼着人的意志,也使李增余逐渐成熟起来,经济发达地区开放的思想观念和经济发展速度让他深深体会到“发展才是硬道理”。

怀着成功的梦想和对市场的敏锐观察,2001年7月,他回到家乡组建了一支建筑施工班,为把这支队伍带好,他吃住在工地,刻苦钻研技术,注意工程质量,讲信誉守信用,渐渐地施工队队伍扩大了,业务也多了起来。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打拼,而今他的施工班已有80多人,固定资金达50多万元,带动当地农民100余人就业,成为该村艰苦创业、带头致富的典范。

二、无私奉献,热心公益事业的模范李增余不仅自己致富,带动村民致富,还热心村里公益事业。

2010年9月21日山洪暴发,该村东风水库发生溃坝,水库下100多亩良田被冲毁。

灾后恢复生产迫在眉睫,但是由于地处山冲,道路不通,施工材料和机械无法进入现场,当地群众十分焦急。

李增余了解到情况后,主动召集村民组会议,商议对策,会上大家对恢复生产必须要先修路存在较大分歧,因为修路要涉及到占用部分农户耕地,见此情况,李增余站起来说:“大家不要争了,季节不等人,这条路我来修吧,道路占用的土地从我家耕地调换,损失的林木和青苗我承担。

”就这样,他从自家承包地拿出1.6亩耕地调换了道路占地,先后投入2万多元将一条通往水库的600多米道路修通了。

当时反对他的叔父翘起了大拇指说:增余好样的!这条道路的开通不但解决了通往被毁水库的交通问题,更是让路两边的山场上的毛竹、板栗、树木有路下山了。

邓迎香先进事迹材料

邓迎香先进事迹材料

邓迎香先进事迹材料黔南州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委会主任邓迎香带领群众凿通隧道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下面是语文迷网的关于邓迎香的先进事迹材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邓迎香,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沫阳镇麻怀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

她是一个边远山区普普通通农村妇女,更是一名闪烁着党性光辉的共产党员。

她为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不等不靠、敢闯敢干、艰苦奋斗,带领村民发扬“愚公精神”,锲而不舍、战天斗地,在悬崖峭壁上硬生生凿出一条“麻怀出路”。

她的先进事迹感动了乡亲、感动了社会,先后被评为全国扶贫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受到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面对贫困:她毅然抡起“凿破”大山的铁锤麻怀村地处罗甸县大山深处,山高坡陡、水资源缺乏,属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石漠化喀斯特山区。

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寨被阻隔在大山之中,孩子上学要翻山越岭,生产生活物资拉不进去,农产品运不出来,成了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被认为是“不宜生存的边角”。

1999年,麻怀村因山高路险,电线杆子和变压器运不进来,电网建设搁浅,每当夜幕降临,村里便沉侵在“漆黑”的原始状态。

村里开会决定顺着村南面的溶洞凿一条出山隧洞。

作为普通村民的邓迎香积极响应,抡起铁锤和乡亲们开始了漫长的凿洞之旅。

在低矮狭窄的溶洞里,大家点着蜡烛,用最原始的方法一锤一镐砍山凿石,由于进度缓慢,难免有村民灰心抱怨,想停下来不干了,邓迎香虽然自己双手磨出了血泡,但她总是鼓励乡亲们“宁可慢慢做也不要停,只要我们不放弃,总有凿通的时候”。

xx年农历正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隧洞基本打通,电线杆顺利抬进村,麻怀村终于通了电,当村里历史上第一次亮起电灯,邓迎香顿时热泪盈眶。

虽然隧道打通了,但只能勉强过人,车辆无法通行,对村里发展帮助不大。

邓迎香善于组织带领群众,在凿通隧道中表现突出,在干部群众中树立良好“口碑”。

xx年6月,经过村党支部的培养,邓迎香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更加坚定了她将“狭窄隧道”凿成“小康大道”的信心。

致富带头人主要事迹(精选14篇)

致富带头人主要事迹(精选14篇)

致富带头人主要事迹致富带头人主要事迹“大力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是乡村振兴实施农村人才战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致富带头人主要事迹(精选1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致富带头人主要事迹11971年出生的刘小燕原籍广东肇庆,1993年她为爱远嫁到了古井镇文楼新坑村,成为了当地的外来媳妇。

结婚之初,夫家家境清贫、生活艰苦,刘小燕和丈夫只能靠外出打工挣的微薄薪水来养家。

1996年刘小燕和丈夫用多年来外出打工的积蓄承包了8亩甘蔗田,正式开始了与甘蔗同甘共苦的日子。

一开始因为缺乏种植经验,对甘蔗的生长习性不了解,第一年他们连投下的成本都亏了。

面对这巨大的挫折,刘小燕和丈夫没有放弃。

没有资金,他们厚着脸皮向肥料店赊肥,等甘蔗收成卖出之后再还钱;没有经验,他们就积极往别人的甘蔗田上跑,看别人怎么种,虚心请教,如果碰到其他种植难题,他们就自己去书店买相关的书籍回来学习。

凭着越挫越勇的奋斗精神,在交了连续亏损四年的学费之后,他们的甘蔗田从当初的8亩扩大到23亩,2003年再次扩大到45亩,一直到现在的50多亩,他们还充分利用甘蔗田周边的小块土地来种植新会柑,多样化的种植取得了一定成效,年产值超过几十万元。

另外,刘小燕还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做起了甘蔗北运的工作,为附近的种蔗农户提供了广阔的销路和市场,没有车就自己去联系车队,没有熟人帮忙就自己北上联系想代理甘蔗批发的客户,经过几年的市场勘察和开发,他们一年收购的甘蔗超过了400万斤,每年为他们带来了40多万的收入。

2009年他们用种甘蔗挣到的30几万建了90几平方的二层小洋楼。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刘小燕成为了当地远近闻名的甘蔗种植大户。

现在,她的甘蔗田有53亩,亩产甘蔗1.5万斤,年产值达50多万元,而她的南蔗北运收购队辐射了古井镇十几户蔗农,为他们甘蔗的销路问题找到了很好的解决途径。

村干部助人为乐事迹范文

村干部助人为乐事迹范文

村干部助人为乐事迹范文在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里,有一位深受群众爱戴的村干部,他叫李明。

李明担任村干部已有十年之久,他始终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为村里的发展和村民的福祉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一、热心帮助困难家庭在李明所在的村子里,有一些家庭因各种原因陷入困境。

李明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的人。

他积极为这些家庭争取政策扶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难题。

同时,他还发动村民捐款捐物,为困难家庭送去温暖和关爱。

二、关心留守儿童成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村里的很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留下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李明非常关心这些孩子的成长,他组织志愿者定期为孩子们辅导功课,举办各种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他还积极联系社会各界力量,为留守儿童筹集善款和物资,确保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推动村庄文化建设李明深知文化建设对村庄发展的重要性。

他积极筹集资金,修建了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为村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他还邀请专业人士到村里指导村民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

在李明的推动下,村庄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四、抗击自然灾害,保卫家园几年前,村里遭遇了一场严重的洪涝灾害。

面对灾情,李明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组织村民抗洪救灾。

他日夜奋战在抗洪一线,不顾个人安危,全力保障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李明的带领下,村民团结一心,最终成功抗击了洪涝灾害,保卫了家园。

五、发展产业,助力脱贫致富为了带领村民走上致富之路,李明积极引进优质农业项目,推动村里的产业发展。

他请来农业专家,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在李明的带领下,村里的农业产业逐渐壮大,村民的收入逐年增长,很多人成功脱贫致富。

李明的事迹传遍了整个村子,也感动了无数人。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村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展现了新时代村干部的风采。

在他的带领下,村子变得越来越美好,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

巾帼须眉带动家乡人勤劳致富

巾帼须眉带动家乡人勤劳致富

巾帼须眉带动家乡人勤劳致富7月17日,县委党校政治组、经济组教师到柿子镇三河村调研李子产业发展。

枝头果实累累好多人都知道盐津中和镇艾田社区发展了连片的李子产业1200亩,今年能正式投产,就有许多人不知道盐津柿子镇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陆续发展半边红李子种植近1600亩。

朱贤风,原三河村村民,40出头,个子矮小,从小生长在农村,因为在家里排行老幺,又是女孩子,除读书和放过牛之外,从来没有做过农活。

初中毕业后就外出务工,后来在昭通城里找了婆家,丈夫是国家工作人员,她不想依附于丈夫过日子,曾在昭通恒邦做过零工,也在昭一中门口开了超市,让她可以尽情地享受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但她不是一位安于现状的人,总想再做点其它事情。

左边一朱贤风2011底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碰到了绥江农业局的朋友,朋友在绥江发展半边红李子,叫她也发展。

回家后与其丈夫商谈,她丈夫说:“你养几盆花、几颗葱都要死的,还想种植李子,不太相信也不太靠谱。

”她也想过,在家乡种植李子,怕有人说她在城里混不走了才来种地;当然搞种植也有很大的风险,万一气候不好的时候,也会亏本。

不过心动又有几分男人性格的她,说干就干,在自己家乡租了6亩地,从绥江朋友那里购买了400多颗李子苗栽种,并有朋友的技术指导,带动村民也种植了一些,可是村民不听她的技术指导,不相信她会种地。

第二年,李子苗长势很好,增添了她的信心。

2012年,又在朋友那里购买苗450多颗苗栽种。

2013年,再买苗800多颗,这期间她开始培育李子苗,她亲自嫁接、栽种、除草、施肥,给挂果的李子拉枝(两年前都是让大哥打理)。

2011年栽种的李子正式投产,市场供不应求(拿不到市场就售完),收入也可观。

村民的李子是树枝茂盛,挂果甚少,看到了她种植的李子树挂满果子,更加鼓足了他们发展李子的劲头,同时也让镇领导干部们有在柿子镇大量发展李子产业念想。

年底,在柿子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在她那里购买了11万株小苗,在三河村、水银村、柿子村发动村民种植半边红李子1500多亩。

青年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青年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青年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青年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一)永乐,男,汉族,1986年8月出生,康县两河镇中营村花园社人,中营村养鸡大户。

中营村花园社位于两河镇西面,距镇政府1.5公里,交通相对便利,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于是他外出务工了几年,由于接受新事物快,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的优势,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他于2012年3月份开始了土鸡养殖。

精明强干的他将目光投向了养殖业后,他拿出多年的积蓄新修圈舍220余平方米,特意到外地土鸡养殖场考查并购买先进设备。

自己通过翻看大量的家禽养殖技术书籍,很快的就掌握了基本的养殖知识。

他坚信,以自己的聪明才干和勤劳的双手,一定能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致富路。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通过自学判断生鸡病情,自配饲料,有时候,碰到仔鸡孵化到产房里, 24小时照顾,直到天亮。

自2013年以来,土鸡价格较为稳定,使他们尝到了养鸡的甜头。

现如今巩永乐的养殖规模达到了:年产土鸡1000多只,幼鸡500余只,年产值在5万元左右,通过一年多的摸索,巩永乐练就了一手养鸡好技术。

自己也通过养殖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致富不忘乡亲,他作为一名中营村花园社村民,始终不忘自己的责任。

'多帮帮乡里乡亲,他们挣个钱不容易'.由于他的'传、帮、带',中营村的养鸡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养殖户如雨后春笋地涌现,全村及周边邻里的养殖户都得到了他的帮扶,在他的示范作用下,全村养殖大户达4户以上,形成中营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与外面相比,我们不算富,但看到周围乡亲比以前富了',我感到自豪;巩永乐话里充满了自豪感,也透出自信,通过敢闯敢干,取得了自己的成功,在自己致富和帮助别人致富的过程中,赢得了许多人的尊重。

巩永乐在大山深处,以他坚韧的毅力,不服输的性格和帮助他人的热心,成为大山的掘金人。

我们相信:他的养鸡事业会更好,在致富的路上会走得更顺、更远。

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二)本人马治虎,男,汉族,出生于1970年。

返乡创业党员带富先进能人先进事迹[5篇材料]

返乡创业党员带富先进能人先进事迹[5篇材料]

返乡创业党员带富先进能人先进事迹[5篇材料]第一篇:返乡创业党员带富先进能人先进事迹党员创业带富先进能人***,男,1979年生,打羊乡墨寨村人,现于打羊乡墨寨村养殖。

提到***,没有一个人不会想到他成群的鸡和鹅;提到鸡、鹅养殖,没有人不会想到***。

他的创业养殖在乡得到广泛传颂。

一、坚持学习,积极向党组织靠拢2009年返乡发展养殖的***,不忘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及业务知识水平,积极向养殖户学习,主动从村办公室借阅报刊杂志,一回到家乡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2010年6月成为一名预备党员之后,更是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优秀同志学习。

说起***的养殖发展经历,可谓是一路坎坷。

二、不甘落后,探索致富路 2005年,24岁的***,不甘只在家中过靠天吃饭的传统生活。

要强的他从心里作出一个决定:一定要想出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一定要想办法,走出一条发家致富的光明大道。

于是他开始尝试寻求一条能够做到这些的路,他毅然选择了到先进发展的浙江温州学习符合家乡发展的养殖技术。

一年后,***回到家乡寻求发展之路,他看出了西红柿种植量大、销售路窄的情况,便开始在上司、基长大量收购西红柿贩卖到都匀、贵阳、广西、湖南一带,随后又在都匀市农业局的支持下,在都匀种植了100亩西红柿,2007年-2008年又在上司承包了50亩土地种植西红柿。

一头扎进西红柿的他,在西红柿堆了挣扎了三年之后,似乎发现西红柿并不能提供一条想要的致富路,又毅然选择放弃了奋斗了3年的西红柿,选择回乡走养殖之路。

2010年,他在自家的居住屋旁搭建了一个鸡棚,在独山、荔波偏远农村寻访纯种鸡,历时4个月,终于形成500只种鸡的养殖规模。

种鸡收集到之后,他并没有选择用饲料迅速催长种鸡的方法,而是选择了以生态放养养殖方式来培育他的心血,逐渐他的终于取得每天平均180枚鸡蛋的规模,为再扩大养殖规模,他节衣缩食买了一台孵化机,轮番孵化小纯种鸡。

勤劳致富示范户事迹材料

勤劳致富示范户事迹材料

勤劳致富示范户事迹材料一、基本情况XXX,男,XX岁,XX省XX市人。

他从小家境贫寒,但凭借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逐渐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如今,他已经成为当地的勤劳致富示范户,为乡亲们树立了榜样。

二、勤劳致富经历1.艰苦创业XXX早年在外打工,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经验。

回到家乡后,他决定利用家乡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

经过多次尝试和摸索,他终于找到了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种植项目——中草药种植。

通过精心管理,他的中草药种植取得了丰收,并逐渐打开了市场销路。

2.扩大规模随着中草药种植的成功,XXX决定扩大种植规模。

他积极向亲朋好友宣传自己的种植经验,鼓励他们一起加入中草药种植行列。

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乡亲们加入了中草药种植行业,形成了一个规模化的产业链。

3.创新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中草药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XXX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

他引进了先进的种植设备和技术,提高了中草药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他还积极开拓市场渠道,将中草药销售到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国外市场。

三、带动乡亲致富XXX不仅自己勤劳致富,还积极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

他将自己的种植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乡亲们,帮助他们掌握中草药种植技术。

他还积极为乡亲们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乡亲们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四、荣誉与贡献由于XXX在勤劳致富方面的突出贡献和带动作用,他多次受到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他的事迹也被媒体报道和宣传,成为了当地勤劳致富的典范和榜样。

同时,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当地的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做出了贡献。

五、结语XXX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同时也为乡亲们树立了勤劳致富的榜样。

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肯努力、肯付出、肯创新,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秀务工人员先进事迹材料(张伟)

秀务工人员先进事迹材料(张伟)

农民工明星学习典型材料无论是在冰雪覆盖的新疆博斯腾湖芦苇区,还是在森林腹地的阿勒泰富蕴县林场都活跃着一支劳务队伍,他的领头人便是临泽县沙河镇闸湾村劳务经纪人学习,多年来的务工经历,不仅让他在新疆建立了稳定的劳务基地,而且带动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实现增收致富。

现年39岁的学习,是沙河镇闸湾村九社农民。

多年来,家中的2.8亩承包地只能勉强维持四口人的温饱问题,随着孩子的长大、上学及家庭其它开支的增多,生活变得捉襟见肘。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面对困境并没有退却,从2002年的黑河节水工程建设中承包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干起,开始了他的务工生涯,也正是这四年的摸爬滚打,钱虽然挣得不多,但他却从实践中逐渐学会了经营和管理,也让他拓宽了致富的思路。

2006年他大胆承包五泉林场耕地20亩,经过全家人一年的辛勤劳作,当年家庭农业收入达3万多元,他的家庭生活开始好转。

也就在这一年,全镇在一次掀起了劳务输出工作热潮,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亲戚的引荐下带领30多人到新疆库尔勒从事芦苇收割工作,初到全国四大芦苇区之一的博斯腾湖芦苇区,面对一望无垠的芦苇和冰天雪地的世界,他带领务工人员在博斯腾湖旁扎起工棚,日夜奋战在寒冷的冰湖上,经过两个月的工期,每个务工人员收入达3000元,大家心里都暖烘烘的,在工期内全体务工人员保质保量的完成了金海苇业企业交给的任务,得到了企业领导的肯定,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初次务工的收获,不仅自己有了1万多元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带领大家走出去,利用冬闲务工增加了家庭收入。

在博斯腾湖芦苇区芦苇收割工作每天长达10多个小时,务工人员吃苦耐劳的精神得到金海苇业公司的称赞。

芦苇收割工作结束后,金海苇业公司把他们推荐给阿勒泰富蕴县林场,使他顺利拿到了3万吨木材装运任务,并签定了承包合同,他便带领务工人员沿着伐木工人开凿的山路,进入森林腹地,开始木材装运工作。

两年来,他从开山化雪开工到下雪封山停工,他既要带领务工人员做好木材装运工作,又要负责好他们的后勤保障,让他们安心务工,而且在半年时间人均收入近2万元,他个人收入也达4万余元。

时代楷模毛相林先进事迹素材

时代楷模毛相林先进事迹素材

时代楷模毛相林先进事迹素材近日,中宣部授予毛相林“时代楷模”称号,他的感人先进事迹在当地引起热烈反响。

今天小编整理了毛相林个人先进事迹_时代楷模毛相林先进事迹素材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时代楷模毛相林先进事迹1毛相林,男,60岁,汉族,中共党员,初中文化,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的下庄村村委会主任。

1997年,担任老下庄村支书的毛相林带领村民向绝壁挑战,历经7年时间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天路”。

2005年,改任撤并后的新村主任毛相林又带领村民脱贫攻坚,历经13年时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

当好村民修路的领头人,苦熬6年始终保持顽强拼搏的愚公精神。

“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

”这是老下庄村的真实写照。

下庄四周高山绝壁合围,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几乎与世隔绝。

全村4个社,96户、近400人住在“井”底。

从“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多米,“井底”海拔仅200余米,与外界联系,只有3条小路。

其中一条“大路”有3个大台阶,108道“之字拐”。

由于条件所限,四面环山的地理环境、下庄人过着苦种薄收的日常生计。

1997年7月,接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不久的毛相林,从县城参加完村干部培训班回来,坐在老下庄的“井口”之上,鸟瞰海拔1100多米的那个酷似天坑的古老村子,心底倒海翻江:改革开放都这么多年了,外面的世界一天一个样,如果再过些年下庄还是老样子,我这村支书就有愧百姓,简直就是白干了。

那时,毛相林下定决心,要努力改变下庄村的落后面貌。

要改变,唯一的“突破口”就是修路。

修通从“井底”到“井口”的乡村公路。

回家后的毛相林当晚便召开群众会,掷地有声地提议修公路。

有人议论,有人摇头,有人怀疑一无资金二无机械,要硬生生在悬崖上抠一条路,当时的村民没这个底气和勇气。

毛相林并没有泄气,他扳起指头给村民们算起了细账,告诉村民:“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通过反反复复的打嘴仗算细账,村民总算达成共识,同意修路。

流动党员双向带动的事迹材料

流动党员双向带动的事迹材料

流动党员双向带动的事迹材料江涛,男,1967年出生,初中文化,199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古泉镇邵村周屯组人。

并于1995年当选为村委会主任。

在为大家尽心尽力办好每件事的那几年,对工作的负责、对群众的关心、使得他在群众中有了较高的声誉。

当大家认为他会一直干下去时,1998年江涛却作出了一个令所有人大跌眼镜的举动他要外出打工这是为什么呢?用江涛自己的话来说,他要丰富自己的经验,开拓自己的眼界,用自己的经历为家乡人探索一条致富路。

上世纪九十年代,江涛加入了外出打工的行列,大都市的繁华给年轻气盛的江涛带来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他怀揣梦想和激情,一心要给自己闯出一番事业来,而现实的无奈使他不得不当起了建筑小工,每天起早贪黑,10多个小时的工作强度,可每月500多元的工资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面对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江涛有些无从适应,渐渐有了退却的念头,住在低矮的工棚里,面对习习的江风和五彩斑斓的城市霓虹灯,江涛苦苦思索着,难道就这样回家?岂不让村里人笑话?由于常年与山为伍,形成了山里人特有的坚韧、朴实、勤劳等良好的禀性,正是因为这些优良品质使他能够直面人生坎坷。

面对创业的挫折,他不屈不挠,又重新振作起来。

但他此时已有了新的打算,他暗暗告诫自己不能只为打工而打工,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

从此江涛边打工边学习边思考,主动去搜集一些有用的信息,切身的打工经历带给他丰富的阅历、广阔的见识,是他日后创业宝贵的财富,更被他视为“人生中第一桶金”。

现在的江涛已经成为一名公司负责人。

致富不忘家乡人。

自从2005年被家乡村党总支引导参与“双向带动”工作以来,江涛把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当作自己的责任。

几年来,他先后带领、介绍本村及周边群众多人在上海务工、就业,成功帮助他们摆脱了贫困,赢得了家乡人民的交口赞誉。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当他看到有许多在校的学生被埋压在废墟中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响应党组织号召积极交纳“特殊党费”。

村级优秀外出务工人员事迹材料

村级优秀外出务工人员事迹材料

村级优秀外出务工人员事迹材料在我们这个广大的乡村中,每年都有许多人背起行囊,离开熟悉的土地,到远方的城市去打工。

他们为了家庭的生计,为了孩子的未来,默默承受着离别的痛苦和工作的艰辛。

然而,在这众多的外出务工人员中,有一位名叫XXX的村民,他的事迹不仅让我们感动,更让我们看到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坚韧和拼搏精神。

一、离家打工,勇挑家庭重担XXX,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在结婚生子后,面临着家庭的经济压力。

他知道,仅靠家里的几亩薄田,是无法给家人一个安稳的生活的。

于是,他毅然决定到外地去打工,用自己的双手为家庭创造更多的收入。

离别的那天,妻子含着泪帮他整理好行囊,年幼的孩子紧紧地抱着他的腿,不愿意松手。

XXX强忍着心中的不舍,告诉孩子要听妈妈的话,等爸爸赚了钱就回来。

然后,他转身踏上了前往城市的列车,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

二、勤奋学习,提升自我能力到了城市后,XXX发现这里的工作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

他没有文化,没有技能,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

在工地上,他不怕脏、不怕累,总是抢着干最重、最累的活。

工友们都劝他悠着点,别累坏了身体。

他却笑着说:“我年轻力壮,多干点没关系。

只要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再苦再累也值得。

”除了努力工作外,XXX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

他知道,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

于是,他白天在工地上干活,晚上则躲在简陋的宿舍里看书、学习。

虽然条件艰苦,但他从未放弃过对知识的追求。

三、创业成功,回馈家乡社会经过多年的打拼和学习,XXX不仅掌握了一门手艺,还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人脉。

他决定回到家乡创业,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到家乡后,XXX发现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都是一些老人和孩子。

他深感家乡的发展需要年轻人的参与和支持。

于是,他利用自己的资金和技术,创办了一家小型企业,专门生产当地的特色产品。

农村就业人员典型事迹材料

农村就业人员典型事迹材料

农村就业人员典型事迹材料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农村就业人员是指在农村地区从事各种职业的劳动者。

他们通常来自农村家庭,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勤奋奋斗,实现了自身的生活目标和社会价值。

他们在农村地区承担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职能,为当地的发展和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些农村就业人员的典型事迹。

一、精准扶贫作为农村就业人员的李明,在农村地区经营了一家小餐馆。

他不仅做的菜品美味,服务热情,更重要的是,他积极参与当地的精准扶贫工作。

在村里举办各种公益活动,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就业问题,提供免费的培训和技能指导,帮助他们融入到社会中。

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为当地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致富带头人农村就业人员王芳是一名务农的农民,在家里种植了水果和蔬菜。

她通过自己的勤劳努力,不断探索创新,在果蔬种植技术上做出了一些重大突破。

她引进了一些新的种植品种,采用科学化的管理方式,致力于提高产量和质量。

她的果蔬种植业不仅为自己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为周围的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

她被誉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激励了更多的农村就业人员投身到生产中。

三、创业创新在农村地区,有一位名叫刘强的年轻人,他曾是一名普通的务农者,但他始终梦想着有自己的事业。

于是,他毅然决定辞去目前的工作,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他在乡村开设了一家小型的农家乐,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农家菜品和民俗体验,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和品尝。

他还组织了一些乡村文化活动和手工艺品展览,打造出了一个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

他的创业精神和创新理念为当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激励了更多的农村就业人员勇敢地迈出创业的第一步。

在农村就业人员的典型事迹中,我们看到了他们以勤劳和辛勤的劳动,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希望。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不畏艰难,敢为人先,努力开拓创新,为农村的振兴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胡立峰挂职金寨送“希望”

胡立峰挂职金寨送“希望”

胡立峰挂职金寨送“希望”昔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为迎来全国解放书写出热血赞歌。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群策群力的脱贫攻坚事业中,涌现一批奋战一线,夙兴夜寐的扶贫排头兵,由华润集团派往大别山腹地安徽省金寨县挂职扶贫的胡立峰,便是其中翘楚。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委派初见胡立峰的人,都会觉得这个丰神俊朗,儒雅阳光的后生仔应该是高校的研究人员或教师,殊不知2010年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的胡立峰,进入华润置地已是第七个年头。

讲究务实的理工科出身,让胡立峰对于未来并没有太过华丽的幻想,认真对待经手的每个项目,守着平凡温馨的小家,往后的一生也便是如此吧。

2013年,华润集团主导建设的“希望小镇”项目把胡立峰与扶贫联系到了一起,孰料这段人生,竟为他提供了一个挥洒笔墨,涂丹描青的舞台。

红色央企华润集团自2008年起,便利用企业、员工及和合作伙伴的捐款,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通过“环境改造、产业帮扶、组织重塑”三步骤来建设希望小镇,安徽六安金寨华润希望小镇是第六座。

眼看项目即将开始运作,集团仍未找到合适的负责人。

此时,六安市委市政府,以及华润慈善基金会的一些领导推荐了胡立峰。

简单的一席谈话后,胡立峰便被集团外派到金寨县负责协调落实金寨希望小镇项目。

同年10月,在金寨县人民政府挂职副县长。

彼时刚刚新婚不久的胡立峰没有想到,这一去就是三年多。

金寨华润希望小镇选址于吴家店镇古堂村和松子关村,两村共有村民303户,农业人口1245人,贫困发生率为40%,其中多为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学致贫等。

踏上金寨土地那一刻,胡立峰心中不禁顿生诧异,自己是安徽人,当然知道这是全国闻名的“将军县”――曾诞生过59位开国将军。

可眼前的景象……就说道路,全镇除了主干道是硬化的水泥马路以外,其他全是坑坑洼洼的土路,稍微远一点的地方,开车都困难。

路上遇到的村民对这一行陌生人均报以善意的微笑,淳朴的民风总算为胡立峰找到印象中中国农村的应有景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外出务工人员带动村民致富的先进事迹
篇一:农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赵安荣
赵安荣,女,1966年4月出生,共产党员,柞水县丰北河镇丰河村农民。

务农之余,1984年高中毕业后曾任该村小学民办教师等,20XX年9月,担任丰河村文书。

曾获全县优秀共产党员、全县“三八”红旗手、全县“五好家庭”等荣誉。

一名朴实的农村妇女,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
输的创业精神。

通过她不懈的努力,她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当地实际,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带头发展白皮松苗圃种植,并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带领周围群众致富,她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当地是一名远近闻名的优秀新型农民。

一、白皮松苗圃种植,示范带头大家乐
在党的致富政策的鼓舞下,赵安荣带头在自家承包地
的地上进行了白皮松苗圃种植,为了很好的掌握这一新型种植技术,她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白皮松苗圃种植技术培训,并专门购买有关白皮松苗圃种植方面的书籍进行自学。

经过不懈的努力,她的白皮松苗圃种植终于取得了成功,亩产增值达20%以上。

看到这种情况,周围的乡亲们有点眼热了。

在她的鼓励和带动下,几户村民也以同样的方法种
植了白皮
松。

虽然方法相同,但是其她村民由于种植的经验不足,栽植之后在管理上任然存在不足。

赵安荣一方面不断摸索,一方面多方查阅、购买白皮松种植方面的资料和书籍,并对其他几户村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帮助,经过这几年时间的精心管理,他们的白皮松苗圃种植得到了成效。

通过几年的管理实践,他掌握了白皮松苗圃种植技术,成为了一名白皮松苗圃种植能手。

与她同时栽植的几户群众收入也一直相当可观,曾强了他们的信心。

由此便调动了周围群众进行白皮松苗圃种植积极性,全社进行了50亩的种植示范点,全村白皮松
苗圃种植面积一下子达到100亩以上。

二、创新思路,买车搞运输
白皮松苗圃种植取得了成功,经济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时,砸人认识到,光靠种地是很难真正发家致富的,
要做好致富的“领头雁”,就必须另谋出路。

经过详细的调查,她发现,当地的运输业,都是由外地的商人在搞,一条商机在她的脑海中闪现,于是她决定在当地搞运输。

当她把这个决定告诉家人时,家人被他的这种大胆的想法吓了一大跳,村里这么多人,都是老老实实种地,不也过的好好的,拿全家人辛辛苦苦从地里刨出来的几万元钱去跑没有一点
把握的运输,万一赔了怎么办?实无必要抓注一掷再冒风险。

无奈何赵安荣吃了秤砣铁了心,开弓难有回头箭,始终没有“商量”的余地。

好在这次抉择没有辜负她的一番苦心,给了他丰厚的回报,不仅获得了高额利润,更为重要的是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经验。

三、共同富裕,不忘帮富“穷亲戚”
在搞好白皮松苗圃种植,发展好运输业的同时,她没有忘记村上的贫困户,时时关心这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

赵安荣不知为别人花了多少钱:有的贫困乡亲盖房子缺钱,她“赞助”2000元;村里哪个有病无钱医治,她就主动送去医药费……,赵安荣夫妇义务赡养的6名孤寡老人,都得以颐养天年。

她资助的4名贫困学生,其中2人已大学毕业;村里的贫困人,也渐渐脱离了生活的窘境。

咱是党员,就该切实为乡亲们做点事。

赵安荣搞运输赢得了丰厚的利润,虽然让村里人看的
眼热,但谁也没有勇气去试一试。

为此,古道热肠的李
**亲自登门劝说,向他们传授经验,并把自己的货运信息提供给他们。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劝说下,丰河村村民石学军、祁小林和他一起搞起来运输。

每当提起赵安荣这个人时,村民都会数起大拇指,夸口称赞。

她在农民中树起一面致富带头旗,创先锋争优秀,是当地村民学习的好榜样。

聪明的人从不等待机会,而是主动地寻找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只有踩在机会的肩膀上,才会取得更高的成就。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抢抓机遇,不放弃、不气馁,勤奋刻苦,踏实知足,用双手和智慧创造人生价值。

篇二:乡镇农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乡镇农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李宁,男,33岁,中共预备党员,**市**镇**村农民。

他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在创新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从20XX年开始,带头建造沼气池,发展养殖业,开办酿酒坊,发展无公害蔬菜。

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带领周围群众致富,他政治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当地是一名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的优秀新型农民,他先后获得“**市科技致富带头人”、“**镇农民致富带头人”等光荣称号。

**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成长在交通、信息闭塞的大山里。

高中毕业后,回到了家乡,他满怀信心想利用
自己学到的文化知识来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

经过自己的努力事实证明,自己的理想在大山里是难得实现的,他不甘心同其他村民一样过着那种面朝黑土背朝天,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与家人商量后举家移居到**村。

**村在镇政府所在地,这里交通便利、信息畅通,**为了早日还上搬家时所欠下的外债,使家庭生活能宽裕一些,又借资8000余元买了一台农用三轮车,跟着其他人一起跑运输,几年下来不仅还上了外债,生活条件也有了改善。

按理说,家里没有了饥荒,生活也说得过去,妻子有事做,自己有车开,应该安安稳稳地过平静日子了,可他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地寻求机遇,把握时机,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的富民政策深入到祖国的广大农村,给亿万农民带来了致富机遇。

20XX年春,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大力倡导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建造沼气池。

当时,“沼气池”这个词汇对农民来说是第一次听到,非常陌生,大多数有条件的农民对此事都不感兴趣,无论政府怎么动员和举办培训班,结果群众还是不认可,提出了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难点,唯有**他的想法与众不同,他认为,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扶持下,作为一个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青年农民就应该大胆地探索,勇敢地创新,他认为建沼气池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既利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林业,又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也可以说利己利民又利国。


是,在多数人的观望下,他敢为人先,是**镇第一个申报建设沼气池的人,从此踏上了有现实和深远意义的创业之路,开始实现他的人生价值。

**上有父母,下有上学的孩子,生活上虽说不算困难,但并不富裕。

在建沼气池的整个过程中,他和家人历尽了千辛万苦,意想不到的来自方方面面的许多困难和挑战都摆在他的面前,资金短缺、生活费用问题都重重压在他的头上。

他没有被这么多的困难所压倒,他认为开*没有回头箭,创
业成功的先例都经历过坎坷不平的路。

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应该勇敢地去面对眼前的困难,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

他从此坚定了信心,白天外出打工挣钱,雨天和晚上同家人建池,一干就是半夜,累了就地歇上三五分,腰疼吃上止痛片。

上百立方的池土他硬是一锹一镐地清除到池外。

从20XX年7月开始到20XX年5月经过近一年的时间,他投资2万元的
沼气池在市农业局、镇委、镇政府的帮助下终于建成,经技术测试合格后投入使用。

**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当我们问他的创业经历时,他告诉我们说他流过血流过汗就是没有流过泪。

创新才有发展,**所建的20立方米生态沼气池是*
*市农户中最大的沼气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市农业局组织全市乡镇街道的领导在这里召开了**市沼气建设
现场会,在当地的农民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很多农民络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