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第一讲142页PPT
合集下载
《教育学原理》ppt
![《教育学原理》ppt](https://img.taocdn.com/s3/m/7616e3a004a1b0717ed5dd5c.png)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 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目的 教师与学生 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 教育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师与教育学
考试重点 1.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2.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 3.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4.教育学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主要 思想和著作
(二)学科独立和初步发展时期
1.培根(英) 1623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的科学
分类中,还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 出来,与其它学科并列。
提出了实验的归纳法,并把它看成获得真正知识的 必由之路,为以后教育科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苏格拉底:假定有人发现其朋友发了疯,因怕他自杀, 就偷了他的枪,这种偷盗是正义的吗?
欧谛德谟:应该算是正义。 苏格拉底:你不是说不能欺骗朋友吗? 欧谛德谟:请让我把所有的话全部收回。
苏格拉底就是经常用"产婆术"的方法唤醒人们的意识, 使他了解他所认为是真的东西,原来是假的;他所认为是 对的,原来是错的。他以此来强调学生要主动地自己去求 得知识,发现知识,时刻注意引导人形成正确的思想,得 到有关道德的完善无误的概念。
二、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
1.孔子《论语》:孔子在长期从事私学教育活动的基础上, 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有教无类] 3.[克己复礼,为仁]; 4.[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5.[因材施教]; 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生存本能活动。
英国 沛西·能 有关教育起源的学 说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目的 教师与学生 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 教育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师与教育学
考试重点 1.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2.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 3.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4.教育学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主要 思想和著作
(二)学科独立和初步发展时期
1.培根(英) 1623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的科学
分类中,还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 出来,与其它学科并列。
提出了实验的归纳法,并把它看成获得真正知识的 必由之路,为以后教育科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苏格拉底:假定有人发现其朋友发了疯,因怕他自杀, 就偷了他的枪,这种偷盗是正义的吗?
欧谛德谟:应该算是正义。 苏格拉底:你不是说不能欺骗朋友吗? 欧谛德谟:请让我把所有的话全部收回。
苏格拉底就是经常用"产婆术"的方法唤醒人们的意识, 使他了解他所认为是真的东西,原来是假的;他所认为是 对的,原来是错的。他以此来强调学生要主动地自己去求 得知识,发现知识,时刻注意引导人形成正确的思想,得 到有关道德的完善无误的概念。
二、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
1.孔子《论语》:孔子在长期从事私学教育活动的基础上, 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有教无类] 3.[克己复礼,为仁]; 4.[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5.[因材施教]; 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生存本能活动。
英国 沛西·能 有关教育起源的学 说
教育学原理第一讲142页PPT
![教育学原理第一讲142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be79a42fcf84b9d528ea7ac0.png)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教育学原理第一讲
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4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 当勉励 ,岁月 不待人 。
谢谢你的阅读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教育学原理第一讲
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4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 当勉励 ,岁月 不待人 。
谢谢你的阅读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8e11c8187c24028905fc325.png)
第二节的主要内容
• 一、人类早期学校及其产生的原因 • 二、文明古国及其文化概况 • 三、文明古国的学校教育
2020/11/15
28
一、人类早期学校及其产生的原因
• 时间: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 • 基础:生产力的发展、体脑分工、文字的产生 (视频材料:文字的起源) • 意义:使文化教育和人类的学习活动得到更快的进一步的发展。东方文明古
2020/11/15
54
本章思考题
• 1.简述外国教育史的历史分期和发展主线。 • 2.怎样正确理解“教育起源”问题? • 3.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形式、内容与基本特征。 • 4.简述古代东方国家学校的类型及其教育特征。 • 5.论述学校教育产生的必要条件。
2020/11/15
57
感谢下 载
国正是首先产生人类早期学校的地区。 • (一)最初的学校及其考证 • (二)最初学校产生的原因
2020/11/15
29
古代埃及学校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 育,1985)
2020/11/15
33
二、文明古国及其文化概况
• 公元前3000年左右,东方的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亚述、印度,相继 进入奴隶制社会,在这里出现了外国最早的奴隶社会的教育,这是人类第一 个有阶级的社会的教育,它开始了阶级教育的历史。
• 教育方法一:游戏、模仿、做中学 • 教育方法二:解说、训诲、启发 • 教育方法三:奖励、帮助和引导
2020/11/15
22
本节要点
• 1.教育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在原始社会,教育原与生产 劳动直接联系,并为当时的生产服务;
• 2.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在原始公社,年长者对新生一代有意 识、有目的地进行教育,不是盲目不自觉的。
教育学原理课件-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d19b8315f0e7cd18425362a.png)
☆
教育家
教育家,你知道多少? 古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有孔子、墨子、荀子等诸子 百家,董仲舒、王阳明,近代中国则有武训、陶行 知、晏阳初、陈鹤琴、蔡元培、许寿裳、梁漱溟、 吴稚晖、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徐特立。 古希腊的著名教育家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 多德。 古罗马的著名教育家有昆体良。 夸美纽斯、蒙台梭利、卢梭、杜威、苏霍姆林斯基、 马卡连柯等。
☆ 教育问题
14日中午1时许广东工业大学大学城校 区西十三楼宿舍楼一名刚从家返校的大三男 生,从7楼楼顶跳下当场身亡。昨晚,校方 证实死者因失恋而跳楼自杀。 15日8时许, 一名大一男生从广东工业大学大学城校区西 八宿舍楼跳下身亡,有人怀疑该同学因挂科 而跳楼,并留下草草数行字的遗书,字里行 间流露出自杀倾向。这是该校连续两天发生 学生跳楼事件,目前,具体情况警方正在调 查中。
☆ 教育现象
1.《文汇报》(3月27日)有一篇杂文,说四川绵 阳一小学一年级学生在练习组词时,把“老”字组 成“老婆”,把“情”字组成“情人”,把“勾” 字组成“勾引”,“‘跑题’虽远,意象倒还集 中”。令老师们大跌眼镜,吃惊不已。 2. 3月23日的《中国教育报》报道了杭州市韶山 中学教师洪建斌的“班级社会化改革”:班级卫生 包干区“拍卖”,班长竞选组阁,公共设施承包, 自办“跳蚤市场”……当谈到为什么要进行这项改 革时,洪建斌说:“我们的教育太理想化了,学校 与社会之间有很多脱节的地方,学校不是真空,社 会存在的东西应当让学生提王老师发现张平同学正一边晃动 桌椅,一边用手够着前排的同学。为了制止他的违规行为,王 老师大声呵道:“这是考试,不要太随便!”谁知张平竟毫不 在乎地说:“我愿意,你管得着吗?”听到这话,王老师顿时 火冒三丈,考虑到全班同学正在考试,就耐着性子没有理睬他。 谁知张平变本加厉,竟一把抢过前排同学的试卷抄起来。这回 王老师不能不管了,他快步走到张平同学面前要他交出试卷, 没想到张平不但不交,反而把试卷揉成一团踩到了脚下。这时 王老师再也压不住火了,他一把将张平从座位上拽起来,当着 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这下可激怒了张平同学,他 一边破口大骂,一边拎着书包愤然而去。 1.你认为这场冲突是否可以避免?教师应如何处理才不至于 扩大事态? 2.一旦教师和学生发生冲突,应如何化解?
教育学原理课件完整
![教育学原理课件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b79f56715901020207409caa.png)
二、教育科学的概念
教育科学是以教育 现象和教育规律为 共同研究对象的各 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是若干个教育类学 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第二节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一、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在众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抽象概括总结出来的反映事物本质特 点或教育发展必然趋势的东西。它摆脱了 教育实践的具体形式和地点、时间、类别 的种种限制,而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永 恒性的特点。
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 伊曼(Ernst Meumann)和拉伊(Wilhelm August Lay),其代表著作为梅伊曼的 《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的《实验教育 学》。
2.文化教育学:文化教育学亦称精神科学教 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Wilhelm Dilthey)、福利特纳(Wilhelm Flitner) 等人。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克伯屈(William Heard Kilpatrick,1871—1965)等人,代表作有杜威 的枟民主主义与教育枠和克伯屈的枟设计教学法 枠等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为教育学的发展 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使教育学走 向科学化发展的新阶段。
1、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本体功能即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
职能。教育的本体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三 方面: (1)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的进 程——人的培养; (2)人类精神文明的传递与继承——社会遗 传; (3)经验和人才的选择——科学筛选。
2、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即教育通过自身职能的 正常履行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功效。
二、凝练教育艺术
教育学研究的实践指向是凝练教育的艺术。
《教育学原理》1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1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fa6517249649b6648d747c3.png)
伦理学等众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研究教育。 • 另一个维度则是把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在纵
向和横向上把教育划分为不同层次与种类的教育。 • 第三个维度是把教育学系列问题如德育论、教学论、
美育、课程论等加以分离与拓展。
16
1、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 英国斯宾塞(H.Spencer,1820- 1903)的《教育论》。
学科的研究成果。 ✓ 另一条路径是深入研究众多分支学科、交叉学
科和边缘学科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22
1、这一阶段较为著名的教育著作
•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B.
S. Bloom)出版了《教育目标的 分类系统》。
• 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 纳(J. S. Bruner,1915—)出版 了《教育过程》。
25
3、本课程参考文献
• 王道俊 、扈中平主编的《教育学原理》,该书系
国家“八五”期间重点图书,1998年由福建教育 出版社出版。
26
其他主要参考文献:
• 1、黄欣祥著:《从他人教育到自我教育》,南海出版公司 2001年出版。
• 2、陈桂生著《教育学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版。
• 3、瞿葆奎主编:《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1978— 1995),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 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古罗马帝国昆体良的 《论演说家的培养》。
10
3、这一时期有关教育的文字和著作, 具有下述几个特点:
• 其一,属于教育经验的描述,缺少理论 分析;
• 其二,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 其三,没有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
11
(二)教育学的独立阶段
• 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大教学 论》,还是《普通教育学》?教育学的创 始人是夸美纽斯还是赫尔巴特?尚有争论。
向和横向上把教育划分为不同层次与种类的教育。 • 第三个维度是把教育学系列问题如德育论、教学论、
美育、课程论等加以分离与拓展。
16
1、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 英国斯宾塞(H.Spencer,1820- 1903)的《教育论》。
学科的研究成果。 ✓ 另一条路径是深入研究众多分支学科、交叉学
科和边缘学科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22
1、这一阶段较为著名的教育著作
•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B.
S. Bloom)出版了《教育目标的 分类系统》。
• 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 纳(J. S. Bruner,1915—)出版 了《教育过程》。
25
3、本课程参考文献
• 王道俊 、扈中平主编的《教育学原理》,该书系
国家“八五”期间重点图书,1998年由福建教育 出版社出版。
26
其他主要参考文献:
• 1、黄欣祥著:《从他人教育到自我教育》,南海出版公司 2001年出版。
• 2、陈桂生著《教育学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版。
• 3、瞿葆奎主编:《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1978— 1995),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 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古罗马帝国昆体良的 《论演说家的培养》。
10
3、这一时期有关教育的文字和著作, 具有下述几个特点:
• 其一,属于教育经验的描述,缺少理论 分析;
• 其二,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 其三,没有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
11
(二)教育学的独立阶段
• 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大教学 论》,还是《普通教育学》?教育学的创 始人是夸美纽斯还是赫尔巴特?尚有争论。
教育学原理第一讲142页PPT
![教育学原理第一讲142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bd7108ac866fb84ae45c8dc5.png)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44a0c08c1c708a1294a440e.png)
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教育的要素与形态
最新版整理ppt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其代表人物有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和法国社会学家 勒图尔诺。 2.心理起源说。主要代表人物孟禄。 3.劳动起源说。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教育的 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4.神话起源说。所有的宗教都持有这一观念。
3.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的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这是因为: 第一,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第二,劳动向教育提出了客观要求。 第三,研究表明,教育活动在人类原始时代已经存在。 因此,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 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最新版整理ppt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的词源与词义
1.中国“教育”概念的词源 在中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 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但这两字在当时没 有确定的含义,而是分别指“教”或“育”。东汉许慎的《说文 解字》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教育论说中,与“教”相伴出现的字多 为“学”。古代的“教”主要指“教学生学有关的知识”,“学 ”主要指“儿童在房子里学习有关的知识”,“教”与“学”只 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种事物,同一种活动,“教”与“学”是 统一的。因此,我们把“教”与“学”的词源看成是中国文化背 景下的“教育”词源。
最新版整理ppt
(三)现代教育的特点 现代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有: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最新版整理ppt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其代表人物有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和法国社会学家 勒图尔诺。 2.心理起源说。主要代表人物孟禄。 3.劳动起源说。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教育的 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4.神话起源说。所有的宗教都持有这一观念。
3.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的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这是因为: 第一,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第二,劳动向教育提出了客观要求。 第三,研究表明,教育活动在人类原始时代已经存在。 因此,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 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最新版整理ppt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的词源与词义
1.中国“教育”概念的词源 在中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 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但这两字在当时没 有确定的含义,而是分别指“教”或“育”。东汉许慎的《说文 解字》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教育论说中,与“教”相伴出现的字多 为“学”。古代的“教”主要指“教学生学有关的知识”,“学 ”主要指“儿童在房子里学习有关的知识”,“教”与“学”只 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种事物,同一种活动,“教”与“学”是 统一的。因此,我们把“教”与“学”的词源看成是中国文化背 景下的“教育”词源。
最新版整理ppt
(三)现代教育的特点 现代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有: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教育学原理》课件PPT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原理》课件PPT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https://img.taocdn.com/s3/m/c2254162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95.png)
教育应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运用现 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效率和效 果。
05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的内涵与层次
教育目的的定义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 期结果,它规定着教育活动的方 向和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和归宿。
教育目的的层次
教育目的可分为不同层次,如国家 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 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等,它们之 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使其能够 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 精神,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加强学校与社会 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06
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
教育制度的内涵与类型
教育制度的内涵
教育政策的制定
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包括问题诊断、政策制定、政策合法 化等步骤。它需要政府、专家、公众 等多方面的参与,确保政策的科学性 和民主性。
教育政策的实施
教育政策的实施是将政策转化为实践 的过程,包括资源配置、组织变革、 教学改革等方面。实施过程中需要注 意政策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
教育能够激发个体的潜能,提高 个体的素质,为个体的未来发展
奠定基础。
教育还能够培养个体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体的全面发
展和终身发展。
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应该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促进个体在认知、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满足不同个 体的发展需求。
教育学的定义
05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的内涵与层次
教育目的的定义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 期结果,它规定着教育活动的方 向和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和归宿。
教育目的的层次
教育目的可分为不同层次,如国家 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 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等,它们之 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使其能够 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 精神,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加强学校与社会 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06
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
教育制度的内涵与类型
教育制度的内涵
教育政策的制定
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包括问题诊断、政策制定、政策合法 化等步骤。它需要政府、专家、公众 等多方面的参与,确保政策的科学性 和民主性。
教育政策的实施
教育政策的实施是将政策转化为实践 的过程,包括资源配置、组织变革、 教学改革等方面。实施过程中需要注 意政策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
教育能够激发个体的潜能,提高 个体的素质,为个体的未来发展
奠定基础。
教育还能够培养个体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体的全面发
展和终身发展。
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应该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促进个体在认知、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满足不同个 体的发展需求。
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 教育及其本质PPT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 教育及其本质PPT](https://img.taocdn.com/s3/m/e6a5a63f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af.png)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及社会通过学校对学习者的身心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学习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较强的可控性
教育的专业性
教育时空的集中性和效率性
学校教育
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和组织性
第一章完,感谢聆听
教育终身化
当代世界教育发展趋势
教育信息化
PART2
教育的基本内涵
教育的词源与词义
教育的概念
中文的“教育”词源
西文的“教育”词源与词义
教育的词源与词义
中国古代典籍有许多关于“教”的论述。 其一,教育;其二,教导;其三,告诉;其四,教练;其五,政教;教化。其六,通“效”,相仿。
“育”字由“毓”字演化而来。 其一,生育。其二,抚养。其三,培养;教育。其四,生长;成长。
外国教育家对教育的界定 亚里士多德:教育是形成人的理性,从而使天性、习惯和理性协调统一。他把人的灵魂分成三种—植物性灵魂、动物性灵魂和理性灵魂,必须使三种灵魂在理性的领导下和谐共存,人才能成为人。
中外教育家对教育的界定
广义的教育:自有人类产生以来就已产生的教育,这种教育存在于各种生产和生活的活动之中。其定义一般为: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心理起源论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的人的生产需要和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劳动起源论是关于人类教育起源的正确主张,其正确性及合理性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劳动起源论
劳动促使人产生了语言和思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经验的传递创造了条件。人类的教育就是伴随着人类生产劳动的产生而产生,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在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
中文的“教育”词源
教育学原理ppt课件1:教育、教育学
![教育学原理ppt课件1:教育、教育学](https://img.taocdn.com/s3/m/847a9932453610661ed9f470.png)
(二)教育的发展
1、原始教育 (1)无阶级性
(2)为生产劳动服务
(3)非独立性 (4)贫乏性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1、出现了阶级和剥削 奴隶主不但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还完全 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强 制下从事最繁重的劳动。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 2、生产力有了一定的进步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在学术界被认为 是对教育生物起源学说的批判。其代 表人物为著名的美国教育史家孟禄 (P.Monroe,1869-1947)。 主要观点是:原始教育形式和方 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 意识的模仿。
孟禄在其所著《教育史教科 书》中,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 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 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 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 的模仿。
第一章 教育、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第二节 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第三节 教育学的功能与意义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 一、教育的概念
这是甲骨文中”“教”字的象形 文字,象征着执鞭监督孩子学习。 “育”字则有养育孩子之形。
• 在我国: •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 子· 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 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 《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 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 子使作善也。” • 《中庸》解释为“天命之谓 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 教”。教的目的是帮助人踏 上人间正道,走正确的人间 道路。
四、教育的共同特征
社会性 ——社会现象,非生物、心理现象 永恒性 ——和人类社会共始终 生产性 ——起源、发展 历史性 ——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特征 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
①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活动,为人类社会所特有。 ②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③在原始的教育中,传递生产劳动经验虽不是全部, 但仍属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 ④学校教育的产生,无疑是人类社会生活、特别是文 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之后的产物,社会已开始步入阶 级社会,教育也就具有阶级性的特点了。 ⑤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讨论教育的起源,也不能忽 视人的发展的需要问题。
《教育学原理》课件PPT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原理》课件PPT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https://img.taocdn.com/s3/m/2e25919c1a37f111f1855b6b.png)
三、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等 基本观点: (1)反对思辩教育学; (2)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 教育研究; (3)提出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 (4)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基本评价: (1)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2)实验科学方法本身存在着局限性。
教育学原理
你们对本课程有何期待?
第一章
本章主要内容:
教育与教育学
一、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意义?
二、什么是教育?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意义?
“我非常重视教育理论,离开 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下去 的,我很喜欢教育理论。”
1.教育学将使我们具有新时代的
教师资格
案例1:陈景润“失业”记 陈景润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是全国 著名大学——厦门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四年 大学课程,他仅学三年,便以优异的成绩提前 一年毕业,被分配至北京市一所中学任数学课 教师。按说,陈景润的专业成绩是无可挑剔的, 当一个数学老师绰绰有余。但实际上,他并不 能胜任。工作刚开始,就显露出诸多不适应。他讲的课不能符 合教学常规的要求,缺乏必要的教学基本功,稍不注意,就 将自己的研究课题——《数论》的内容讲了出来,学生们意 见很大。学校领导从中学教学质量及升学前途考虑,多次提 醒其加以改进,但效果并不明显。再加上陈景润潜心研究哥 德巴赫猜想,积劳成疾,请假住院,故误课较多。
夸美纽斯
德国人赫尔巴特是最早视教 育学为一门科学,并创立教 育学体系的人。
1806年他出版了《普通教育
学》,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形态的学科。
赫尔巴特
这一阶段之所以被称为教育学的独立学科 阶段,是因为:
第一,提出了“教育学”概念;
《教育学原理》课件
![《教育学原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6c1b031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5e.png)
发展历程
教育学基础概念的发展历程, 关键理论和学派。
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
1 定义
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 作用,为教育实践提供理 论指导。
2 学习理论
著名的学习理论,如行为 主义、认知主义和社会文 化理论。
3 教学原理
有效的教学原则和策略, 如激发兴趣、启发思考和 个性化教育。
教育目标的制定与实现
课程设计
设计符合教学目标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活 动,如项目学习和实践教学。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讲授法 讨论法 实验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来传授知识和技能。
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
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 能力。
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分析
认知发展
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和特点,如 感知、注意和记忆。
历史演变
教育的历史发展和演变,不同时期和地区的教育特点。
文化影响
不同文化对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影响,如东西方教育的差异。
教育的国际视野
1 全球教育
全球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挑战,如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
2 教育比较
国际教育系统和制度的比较,如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3 教育合作
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和机会,如学生交流和师资培训。
学习动机
社会互动
学生的自我激励和学习动机因素, 如兴趣和目标。
学生与教师和同伴之间的互动和 合作,如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
教育评价与反馈
评估方法
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如考试、作业和项目评估。
反馈机制
及时给予学生有效的反馈,帮助他们发现和纠正错 误。
师生关系与教育效果
1
教师角色
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引导者和学习支持者的角色。
教育学原理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fdac6acbb4cf7ec4bfed057.png)
17
3.封建社会及其教育 封建社会是继奴隶社会之后兴起的人类又一种古代社会历
史形态。世界上不同地区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以及封建社 会延续的时间各有不同。在欧洲,人们一般把公元5世纪末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看成是封建社会的开始,其发展包括了 近千年的中世纪,200多年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直至 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实际上,可以把文艺 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看成是欧洲古代封建社会的衰落期和 现代资本主义的萌芽期。在中国,一般认为是在春秋战国 之交进入了封建社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起了第一个 封建国家,其发展则延续了2 000多年,直至清朝的灭亡, 其间虽不断有朝代的更迭,但封建制度基本上没有改变, 表现出强大的稳定性。
欧洲封建时代具有与中国封建社会不同的一些特征,主要 就是形成了世俗封建主与僧侣封建主两个由不同的权力系 统构成的统治阶级。这两者之间经常发生冲突,但又有共 同的利益。在教育上,他们有着各自的教育系统和教育目 的。世俗封建教育主要是培养能够忠于世俗封建主的“骑 士”,而僧侣封建教育主要是培养能够忠于教权的“教士” 或“牧师”。由于文化教育的权力基本上掌握在教会手中, 所以欧洲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也基本上是由教会来控制的, 骑士教育往往是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的阶级性是一切阶级社会中的重要属性。
16
第三,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原始社会中,教育过 程是与生产和生活过程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是不分离的。进入奴隶 社会以后,由于不劳而获的奴隶主对学校教育权的控制,他们是不 会允许在学校中向自己的子弟传递那些只有奴隶们才需要的生产知 识和技能的。他们要求自己子弟学习一些统治术、战争术、外交术 等等,从思想观念上教唆自己的子弟鄙视生产劳动和与之有关的知 识技能。生产劳动的经验一开始就被排斥在学校的大门之外。有关 这方面经验的传递主要是依靠生产过程中“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 行的。这种非正规教育的方式对于保存和发展人类的生产经验,乃 至促进新技术发明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动了古代科学技术 的发展,是近代科学诞生的一个重要基础。
3.封建社会及其教育 封建社会是继奴隶社会之后兴起的人类又一种古代社会历
史形态。世界上不同地区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以及封建社 会延续的时间各有不同。在欧洲,人们一般把公元5世纪末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看成是封建社会的开始,其发展包括了 近千年的中世纪,200多年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直至 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实际上,可以把文艺 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看成是欧洲古代封建社会的衰落期和 现代资本主义的萌芽期。在中国,一般认为是在春秋战国 之交进入了封建社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起了第一个 封建国家,其发展则延续了2 000多年,直至清朝的灭亡, 其间虽不断有朝代的更迭,但封建制度基本上没有改变, 表现出强大的稳定性。
欧洲封建时代具有与中国封建社会不同的一些特征,主要 就是形成了世俗封建主与僧侣封建主两个由不同的权力系 统构成的统治阶级。这两者之间经常发生冲突,但又有共 同的利益。在教育上,他们有着各自的教育系统和教育目 的。世俗封建教育主要是培养能够忠于世俗封建主的“骑 士”,而僧侣封建教育主要是培养能够忠于教权的“教士” 或“牧师”。由于文化教育的权力基本上掌握在教会手中, 所以欧洲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也基本上是由教会来控制的, 骑士教育往往是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的阶级性是一切阶级社会中的重要属性。
16
第三,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原始社会中,教育过 程是与生产和生活过程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是不分离的。进入奴隶 社会以后,由于不劳而获的奴隶主对学校教育权的控制,他们是不 会允许在学校中向自己的子弟传递那些只有奴隶们才需要的生产知 识和技能的。他们要求自己子弟学习一些统治术、战争术、外交术 等等,从思想观念上教唆自己的子弟鄙视生产劳动和与之有关的知 识技能。生产劳动的经验一开始就被排斥在学校的大门之外。有关 这方面经验的传递主要是依靠生产过程中“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 行的。这种非正规教育的方式对于保存和发展人类的生产经验,乃 至促进新技术发明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动了古代科学技术 的发展,是近代科学诞生的一个重要基础。
教育学原理(PPT)
![教育学原理(PPT)](https://img.taocdn.com/s3/m/9090500f25c52cc58ad6be51.png)
2.六因素说
教育手段 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教
育手段就是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 教育者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完成一 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在共同的活动过程中 所采用的特定方法和措施。教育手段主要 有语言、直观、训练、陶冶、评价等基本 类别。
2.六因素说
教育途径
教育途径是培养人的渠道。教育要实 现一定的目的,不仅需要相应的手段,也 要通过合适的渠道。教育的基本途径有教 学、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其中教学 是最主要、最基本的培养人的途径,人的 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思想品德的形成等都 离不开教学这个途径。因此,学校工作必 须以教学为主。
1. 教育的词源(中国)
2.历史上的思想家对“教育”的理解
《中庸》:“修道之谓教” 《荀子·修身》:“以善先人者谓之
教”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
失者也”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
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
2.历史上的思想家对“教育”的理解
“教育”词语的出现:
《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者不存焉。父母俱存,兄弟 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府不怍 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三、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 劳动起源论
1.生物起源论
利托尔诺(Charle Letourneau)
“从观察得到的,互相有联系的许多事实已 无可争辩地向我证实:兽类教育和人类教育在根 本上有同样的基础;由人强加的人为的教育,可 以动摇甚至改变动物的,被称为本能的倾向,并 反复教它们具有一些新的倾向;为取得这一结果, 通常只要让年幼动物反复地练习并恰当地利用奖 励也就够了。由此不难看出,人类教育的进行与 动物的教育差别不大,在低等人种中进行的教育, 在许多动物对其孩子进行的教育甚至相差无几。”
《教育学原理》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2a6c4ca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46.png)
教学论的基本原理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包括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 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与 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教学原则
包括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 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发展性、因材施教等原则。
教学方法
包括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 、任务驱动法、参观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 。
更注重理论性和学术性。
THANK YOU
03
教育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教育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传承和创新文化、培养文化人才等方
式推动文化发展。同时,文化发展也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环境。
03
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
教育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 其管理规则。
教育制度的类型
包括学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成人教育制度等。
为教育评价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支持,提高教育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区别
教育评价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教育评价主要是对教育活动的价值进行判断,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则是对教育现象进 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此外,教育评价更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则
教育评价的功能
导向功能、鉴定功能、监督功能、调节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
教育评价的原则
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全面性原则。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概述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定义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 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