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发展简史(精简版)
地质学发展历程
地质学发展历程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和结构,以及地球演化的科学。
从古至今,地质学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回顾地质学的发展历史,并探讨其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重要意义。
地质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一些哲学家和学者开始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进行思考。
但直到17世纪,在哥白尼和开普勒的工作推动下,科学方法逐渐应用到地球科学领域,地质学才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当时,地理学被广泛研究,对地球各个方面的了解也逐渐增加。
18世纪中叶,地质学经历了重要的转折点。
地质学家詹姆斯·赫顿(James Hutton)提出了地球历史的“软件”概念,即地球的地质过程是持续不断的,通过时间的积累和改变。
这一观点对地质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地质学建立了起源、演化和变化的基本框架。
此后,关于地球的时代、岩石的形成和山脉的起源等问题开始得到更深入的研究。
19世纪是地质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起初,地质学家主要通过田野工作和实地观察来收集资料,并通过描述和比较来推断地球的演化过程。
关于地球的年代和岩石的类型等基本问题得到了解决,地质学进入了理论阶段。
地球科学家开始研究地球物理学和化学,以深入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物质组成。
现代地质学的四大领域:构造地质学、沉积地质学、地球化学和矿床学也在这个时期形成。
20世纪是地质学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创新,地质学研究的范围和方法得到了巨大的拓展。
地震学、地形学、地电学、地热学等新的研究领域相继涌现,使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
地质学家通过研究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和火山喷发等现象,提出了现代地球演化的重要理论,如地球动力学和板块构造理论。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地质学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重要意义都不可忽视。
首先,地质学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地球历史和演化的重要线索,帮助我们理解地球上曾经发生的重大事件,如生命起源、气候变化和灾害形成。
其次,地质学为矿产资源的发现和利用提供了基础,为人类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地质研究发展历程
地质研究发展历程地质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人类认识地球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地球的认知不断深入,地质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下面将介绍地质研究的发展历程。
在远古时期,人类的地质研究主要是通过观察地表的地貌和矿物来了解地球。
这些观察总结下来形成了一些地质常识,比如水会沿着山体流下来形成河流,地震会引起地壳的运动等等。
随着科学方法的发展,人类开始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地球。
18世纪末,人们开始进行系统的地质研究,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地质学理论。
比如古生物学家通过研究化石的分布和演化来重建地球历史中生物的演化过程,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地层的堆积和变质来了解地壳构造和地球历史的演变。
19世纪,地质学研究迎来了巨大的发展。
随着地质学家在世界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和采集标本,他们发现了地球中大量的化石和矿物。
这些研究成果推动了地质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如地球形成理论、岩石圈和地壳板块构造理论等。
20世纪,地质学研究进入了现代地质学的阶段。
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地球气候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为地质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
地球物理学家通过测量地球磁场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等参数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构造,地球化学家通过分析地球矿物和岩石中的元素组成来探究地球的物质来源和演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质研究的手段也越来越先进。
卫星遥感、地球物理勘探和化石分析等技术的应用使得地质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地球的历史和现状。
同时,地质研究也逐渐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如地球生物学、地球化学和地球气候学等,形成了多学科、综合性的地球科学。
总之,地质研究是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学科,它伴随着人类认识地球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通过不断研究地球的历史和现状,地质学家对地球的构造和演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人类提供了更多认识和保护地球的方法和途径。
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学科特点
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学科特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构造、地球内外部过程以及地球物质组成和演化的学科。
它是自然科学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本文将从地质学的起源开始,介绍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学科特点。
地质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古代人类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是地质学建立的基础。
早在约4000年前,古巴比伦人就开始使用石板记录地震和其他地质现象。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地球表面的形状和地质过程,如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大陆沉降的观点。
16世纪时,地质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地质学的研究逐渐深入。
到了18世纪,地质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约翰·休斯顿、詹姆斯·韦伯、詹姆斯·哈顿等学者提出了地质年代的概念,并尝试解释地球岩石的形成和变化。
19世纪,地质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亨利·特吕费罗是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观点对地质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地质学家查尔斯·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也为地质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20世纪以来,地质学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地质学家可以利用现代仪器和技术更深入地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质过程。
地质学的分支领域也不断拓展,如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
同时,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也从地球扩展到其他天体,如月球、火星等。
地质学具有以下几个学科特点:1. 跨学科性:地质学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地质学家需要了解和掌握多个领域的知识,才能对地球的演化和地质过程进行综合研究。
2. 实地观察:地质学强调实地观察和野外考察的重要性。
地质学家需要亲自走进田野,观察地质现象、收集样本,并进行实地研究。
这对于准确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质历史至关重要。
3. 时间尺度长:地质学研究的时间尺度通常是百万年甚至亿万年级别的,需要对地球历史演化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和推断。
地质发展简史
第五章地质发展简史本区在地质历史发展进程中,曾经历过的主要运动有五台运动、吕粱运动、蓟县运动、泰康运动、海西—印支运动、燕山运动以及喜马拉雅(简称喜山)运动。
一、前中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Ar—Pt1)从区域地质背景来看,本区前中元古代处于地槽发展阶段,地壳大幅度下降,堆积了巨厚的沉积物,经历了五台运动和吕梁运动,特别是早元古代的吕梁运动,地槽回返,产生了漫长而复杂的褶皱运动。
并伴有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
逐渐形成了一套巨厚的变质岩、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构成了华北地台结晶基底,结束了前中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
实习区位于华北地台东北部,大面积太古界和下元古界变质岩系虽然未曾出露,但是尚可以见到下元古界绥中花岗岩(γ2)。
二、中元古代地台发展阶段(Pt2)吕梁运动以后,华北地台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时期,初期地台边缘部位仍带有活动性特征,断裂活动比较强烈,断陷和隆起比较明显,地台北部出现了呈北东方向延伸的燕山海槽,其北西与内蒙古陆接壤,南东与山海关古陆相邻,沉积了9000余米中元古代沉积物,沉降中心在河北蓟县,堆积了蓟县剖面中的长城系(群)、蓟县系〔群〕。
至中元古代末期,边缘断陷作用减弱,结束了边缘活动的历史,燕山海槽转入陆表海盆地。
实习区位于山海关古陆西南侧、在中元古代仍然是古陆剥蚀区,未接受沉积。
三、晚元古代地台发展阶段(Pt3)晚元古代早期,华北地台由边缘坳陷转入整体下降。
北部陆表海不断扩大,山海关古陆范围缩小,到青白口期本区已经成为陆表海的一部分。
堆积了长龙山组滨海浅相碎屑岩(浪成波痕、斜层理及含海绿石矿物)和浅海相页岩,稍后堆积了景儿峪组滨浅海相碎屑岩(具浪成波痕)和浅海相泥灰岩。
此时气候一度干燥炎热,海水时浅时深,生物界仅有藻类诞生,青白口期末,蓟县运动抬升,造成了大面积海退。
实习区晚元古代晚期震旦纪(5.7—8.0亿年)再度成为古陆剥蚀区。
四、古生代地台发展阶段(Pz)古生代伊始,实习区再度下降,海水由北方侵入,接受沉积,使寒武系府君山组平行不整合直接覆盖在景儿峪组之上,局部地方形成含砾碳酸盐岩沉积。
第2单元 地质学发展简史
第2单元地质学发展简史人类对地质学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有着悠久的历史。
但是作为一门科学,地质学成熟较晚,通常认为近代地质学到1840年才建立起来。
地质学的发展历史可以根据地质知识发展的程度,并参照起社会背景分为6个阶段。
一、萌芽时期(远古——1450)对自然界地质学现象的认识是朴实的二、奠基时期(1450——1750)对地球的认识有了比较科学的解释三、形成时期(1750——1840)旅行和探险使得地壳成为直接研究的对象,使得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从思辨性转为以野外观察为主的实证性研究。
水成论:德国的维尔纳提出花岗岩和玄武岩都是沉积形成的;火成论:认为结晶岩是地下深处熔融物质上升到地表后形成的;水火之争促进了地质学从宇宙起源论、自然历史和古老矿物学中分离出来,并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被称为第一次革命,它奠基了地球科学的思想革命,也形成以“固定论”作为哲学基础的“槽台论”长达一百多年的结论。
四、发展时期(1840——1910)五、20世纪地质学的发展(1910——1970)板块构造说被称之为新全球构造理论,它标志着新地球观的形成,使现代地质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固定论”——槽台说;“活动论”——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称为地质学发展的第二次革命。
六、现代地质学的发展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方面,人类社会对个自然资源日益增加的需求,全球变化以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均对地质学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大量地质资料的积累,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尤其是航空、航天、计算机、深部钻探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得地质学获得了更为有利的发展机遇。
现代地质学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地质学观察与研究的范围和领域日益扩大;2、地质学研究的精度与深度随着多学科的合作而不断提升;3、实验与模拟成为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手段;4、全球构造理论不断补充完善;5、资源与环境是地质学服务社会的重要方面;6、国际合作成为现代地质学研究的必然趋势。
地学发展史
地学发展史人类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门学科,地质学成熟的较晚。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庞大的地球及其悠远的历史,这就决定了这门学科具有特殊的复杂性。
它是在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大致分为五个时期:萌芽时期(远古~公元1450年)人类对岩石、矿物性质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中国,铜矿的开采在三千多年前已达到可观的规模;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山海经》、《禹贡》、《管子》中的某些篇章,古希腊泰奥弗拉斯托斯的《石头论》都是人类对岩矿知识的最早总结。
在开矿及与地震、火山、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地质作用,并进行思辨、猜测性的解释。
我国古代的《诗经》中就记载了"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关于地壳变动的认识;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海陆变迁是按一定的规律在一定的时期发生的;在中世纪时期,沈括对海陆变迁、古气候变化、化石的性质等都做出了较为正确的解释,朱熹也比较科学的揭示了化石的成因。
奠基时期(公元1450~公元1750年)以文艺复兴为转机,人们对地球历史开始有了科学的解释。
意大利的达·芬奇、丹麦的斯泰诺、英国的伍德沃德、胡克等等,都对化石的成因作了论证。
胡克还提出用化石来记述地球历史;斯泰诺提出地层层序律;在岩石学、矿物学方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200多种矿物、岩石和化石;德国的阿格里科拉对矿物、矿脉生成过程和水在成矿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开创了矿物学、矿床学的先河等等。
形成时期(公元1750~公元1840年)在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推动和影响下,科学考察和探险旅行在欧洲兴起。
旅行和探险使得地壳成为直接研究的对象,使得人们对地球的研究从思辨性猜测,转变为以野外观察为主。
同时,不同观点、不同学派的争论十分活跃,关于地层以及岩石成因的水成论和火成论的争论在18世纪末变得尖锐起来。
德国的维尔纳是水成论的代表,他提出花岗岩和玄武岩都是沉积而成的,并对岩层作了系统的划分。
地质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地质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构造、地质过程以及地球历史演变的学科。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最早的时代,随着人类对地球的认知逐渐深入,地质学也在不断演化和发展。
下面将探讨地质学从起源到现代的发展历程。
地质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巴比伦、中国和古埃及等文明。
在这些古代文明中,人们开始观察和记录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和沉积物的堆积等。
他们对这些现象进行了解释,并建立了一些基本的地质学原理和理论。
然而,地质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7世纪和18世纪的欧洲。
在这一时期,一些科学家开始系统地研究地球的形成和演化。
祖先地质学家们最早对地质学有着基本的认识,如诺亚洪水理论、琥珀中的化石以及地层的堆积等。
到了18世纪,地质学开始迎来了理论的革新。
詹姆斯·赫顿和乔治·库弗在地质学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理论。
赫顿在其著作中提出了地质层序理论,认为地壳是由一系列不同时期的沉积物形成的。
乔治·库弗则提出了相对年代学和地质时标的概念,为地层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地质学发生了一次重大革命。
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发展为地质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乔治·居维叶和威廉·史密斯等地质学家通过观察化石在不同地层中的分布和特征,提出了生物地层与地质层序的联系。
这一发现迅速推动了地层学和地质历史的研究。
到了19世纪中叶,地质学开始分成若干个分支,如矿物学、岩石学和地构造学等。
传统地质学家将注意力集中在地球的物质成分和结构上。
同时,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的发展也为地质学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方法。
20世纪,地质学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地球科学的概念被引入,地学家开始将地质学与其他学科融合,从而更全面地研究地球系统。
而现代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如地球物理学仪器的发展和遥感技术的应用。
在当代,地质学的研究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
地质学发展简史(精简版)
地质发展简史1.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的萌芽时期(远古~1450)岩石和矿物知识的积累对地质作用的认识对地球的启蒙认识中世纪的地质学2.地质学的奠基时期(1450~1750)地质哲学思想的初步发展对化石和地层的认识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的发展3.地质学的形成时期(1750~1840)地质考察旅行的兴起水成论和火成论地质学体系的形成灾变论和均变论4.地质学的发展时期(1840~1910)地层学和古生物学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动力地质学地槽地台学说和全球地质构造的理论综合5.20世纪地质学的发展(1910~)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的新阶段及板块构造学说地质学发展史是人类在生产和探索地球奥秘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及其生物界演变的规律,特别是地壳和岩石圈运动规律,并为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环境服务的历史。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源远流长。
在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原始朴素的地质知识逐渐形成了地质科学的知识体系。
根据地质知识发展的程度,并参照其社会文化背景,可将地质学发展史划分为5个时期。
①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萌芽时期(远古~1450),以认识的直观和解释的猜测性为主要特征。
②地质学奠基时期(1450~1750),其特征是随着自然科学的诞生,地质知识趋向系统化。
对地质现象试作理性解释,并逐步建立了观察和推理方法。
③地质学形成时期(1750~1840),一方面地质知识得到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人们将地质作用、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加以思考,给予解释。
地质思想、理论和学说十分活跃,由此初步形成了地质学体系。
④地质学发展时期(1840~1910),其特征是地质知识和理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综合分析方法,初步提出了全球性地质发展史的认识。
⑤20世纪的地质学(1910~),这一时期特点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新的地质学说、地质学理论不断涌现,地质学分支学科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的其他学科相互沟通,形成了全球性地质学体系。
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成就教案
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成就教案一、引言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构造、地质历史和地球表层现象的学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将以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重要成就为主线,介绍地质学在科学和社会领域的突破和进展。
二、地质学的起源地质学作为一门科学起源于古代人对地壳变动的观察和研究。
早在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开始对地壳运动和岩石形成等现象进行探索。
到了18世纪,地质学逐渐确立了自己的研究范畴和方法论,被公认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地质学的发展历程1. 古典地质学的兴起19世纪初,古典地质学成为主导,主要研究岩石、地层和化石等地质要素,建立了地层学和化石学等基础理论。
该时期最重要的成就是地层的划分和相对年代的确定,为地质学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2. 结构地质学的崛起20世纪初至中期,结构地质学开始崭露头角,主要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和地壳变形等问题。
通过岩石断层和褶皱等地质现象的研究,揭示了地壳运动的规律和机制,推动了地质学的深入发展。
3. 现代地质学的综合发展20世纪中后期,地球科学的综合性发展,使得地质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
陆续涌现了板块构造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等新兴分支学科,各个领域相互交叉,深化了对地球系统的认识。
四、地质学的重要成就1. 大地构造学的理论建立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的学科,其理论建立是地质学的一大重要成就。
通过对板块边界的观测和分析,人们发现地壳不是一片连续的整体,而是由多个板块组成,并且这些板块在地球历史上会发生相对运动,导致地壳变动和地震等现象。
2. 现代地球动力学的形成现代地球动力学是研究地球内部各层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和能量传递的学科,对于解释地球演化和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地震波传播、地热流动和地磁场变化等观测和实验,人们揭示了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能量传递机制,为地球科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3. 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利用地质学在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利用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地理学
板块移动图
板块移动图
大陆漂移学说存在的缺陷
1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是地球自转所产生 的离心力和潮汐摩擦力
2 认为海洋是平坦的硅镁层,而当时人 们对海洋几乎一无所知
支持大陆漂移学说的新的科学事实 1 古地磁学研究 2 海洋中脊山脉的发现 3 对海洋地震震中的研究取得实质性 突破
•20 世纪 50 年代,古地磁学的研究。 •1954 年,布莱克特认为自第三叠纪以 来,英格兰顺时针方向转了30o,并且向 北移动了一个相当大的距离。 •侏罗纪以来印度半岛每年以几厘米的速 度向北移动了7000 公里。
活动论学说有:达顿的地壳均衡理论
二、地球的演化
引力势能 反应加快
冷起源
温度升高
放射性蜕变
超过铁的熔点
物质熔融分化 引力与斥力作用
铁、镍重元素下沉 地核 硅酸盐上浮 地幔 更轻元素从地幔分离 地壳
大气从地球 内部逸出
CO CO2 原始大气 NH3 CH4 H 2O O2 N2 H2O 大气圈 水圈
•兰康( S.K. Runcon)小组测定了欧洲从前寒 •武纪以来的每一地质时期的古地磁北极的位 •置,把它们顺序连接起来,画出了“磁极游 •动曲线”。然后画出北美大陆的“磁极游动 •曲线”。比较欧洲和北美大陆的两条“磁极 •游动曲线”,虽然形状基本相似,但在经度 •上差30o。如果把美洲大陆向东移动30o,让 •这两条曲线重合,大西洋就会消失,美洲大 •陆和欧洲大陆就连在一起。 •1965年,用计算机将大西洋两岸大陆拼合。 •1969年,用计算机将南极洲、大洋州和印度 •拼合
全球位移场图
板块学说的优点: 1、在探测山脉和高原成因、地震活动、 矿带分布、古气候状况和生物演化等方 面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2、从海底起源,但海底只记载了地球历 史的5%,其余95%(40多亿年)历史要 在大陆找。
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
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组成、结构、性质、演化以及其中地质事件和过程的科学。
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
通过研究地质学,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地球的历史、地壳变化以及地质灾害等,对保护环境、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早期,人类对地球的认知仅限于视觉观察,并没有科学的分析方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积累对自然现象的经验,进而形成了对地质学的初步认知。
公元前6世纪,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了地质学的开创性理论之一,称之为“大地是由水组成的”。
随后的一段时期里,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动物和植物的化石,得出了一些关于地壳变化的推测。
到了18世纪,地质学经历了一次重要的革命,即科学革命。
该时期的地质学家开始运用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地球,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詹姆斯·赫顿。
赫顿提出了“无序条纹”理论,认为地层的不规则分布是由于地壳的断裂和翻转所致,打破了人们过去对地球年龄和地壳变化的传统观念。
19世纪是地质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地球科学家开始利用化石和岩层的研究结果,确定地层的相对年龄,建立起了现代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同时,大陆漂移理论由阿尔弗雷德·韦格纳提出,认为地球的陆地是在过去的漫长岁月中移动和重塑的。
这一理论为今后的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地质学经历了快速发展和深化。
石油工业的兴起促进了对地质学的更深入研究,涉及到地层构造、沉积过程等重要领域。
地震学和构造地质学的发展,使人们对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地质学家还通过勘探和研究化石,对地球历史的特定时期进行了了解,例如恐龙时代。
现代地质学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预测和地质工程等领域。
地质学研究的范围涉及岩石、矿物、化石、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等领域,通过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利用地球的资源。
【免费下载】地质发展简史
第五章地质发展简史本区在地质历史发展进程中,曾经历过的主要运动有五台运动、吕粱运动、蓟县运动、泰康运动、海西—印支运动、燕山运动以及喜马拉雅(简称喜山)运动。
一、前中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Ar—Pt1)从区域地质背景来看,本区前中元古代处于地槽发展阶段,地壳大幅度下降,堆积了巨厚的沉积物,经历了五台运动和吕梁运动,特别是早元古代的吕梁运动,地槽回返,产生了漫长而复杂的褶皱运动。
并伴有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
逐渐形成了一套巨厚的变质岩、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构成了华北地台结晶基底,结束了前中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
实习区位于华北地台东北部,大面积太古界和下元古界变质岩系虽然未曾出露,但是尚可以见到下元古界绥中花岗岩(γ2)。
二、中元古代地台发展阶段(Pt2)吕梁运动以后,华北地台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时期,初期地台边缘部位仍带有活动性特征,断裂活动比较强烈,断陷和隆起比较明显,地台北部出现了呈北东方向延伸的燕山海槽,其北西与内蒙古陆接壤,南东与山海关古陆相邻,沉积了9000余米中元古代沉积物,沉降中心在河北蓟县,堆积了蓟县剖面中的长城系(群)、蓟县系〔群〕。
至中元古代末期,边缘断陷作用减弱,结束了边缘活动的历史,燕山海槽转入陆表海盆地。
实习区位于山海关古陆西南侧、在中元古代仍然是古陆剥蚀区,未接受沉积。
三、晚元古代地台发展阶段(Pt3)晚元古代早期,华北地台由边缘坳陷转入整体下降。
北部陆表海不断扩大,山海关古陆范围缩小,到青白口期本区已经成为陆表海的一部分。
堆积了长龙山组滨海浅相碎屑岩(浪成波痕、斜层理及含海绿石矿物)和浅海相页岩,稍后堆积了景儿峪组滨浅海相碎屑岩(具浪成波痕)和浅海相泥灰岩。
此时气候一度干燥炎热,海水时浅时深,生物界仅有藻类诞生,青白口期末,蓟县运动抬升,造成了大面积海退。
实习区晚元古代晚期震旦纪(5.7—8.0亿年)再度成为古陆剥蚀区。
四、古生代地台发展阶段(Pz)古生代伊始,实习区再度下降,海水由北方侵入,接受沉积,使寒武系府君山组平行不整合直接覆盖在景儿峪组之上,局部地方形成含砾碳酸盐岩沉积。
地质学发展简史(精简版)
地质发展简史1.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的萌芽时期(远古~1450)岩石和矿物知识的积累对地质作用的认识对地球的启蒙认识中世纪的地质学2.地质学的奠基时期(1450~1750)地质哲学思想的初步发展对化石和地层的认识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的发展3.地质学的形成时期(1750~1840)地质考察旅行的兴起水成论和火成论地质学体系的形成灾变论和均变论4.地质学的发展时期(1840~1910)地层学和古生物学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动力地质学地槽地台学说和全球地质构造的理论综合5.20世纪地质学的发展(1910~)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的新阶段及板块构造学说地质学发展史是人类在生产和探索地球奥秘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及其生物界演变的规律,特别是地壳和岩石圈运动规律,并为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环境服务的历史。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源远流长。
在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原始朴素的地质知识逐渐形成了地质科学的知识体系。
根据地质知识发展的程度,并参照其社会文化背景,可将地质学发展史划分为5个时期。
①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萌芽时期(远古~1450),以认识的直观和解释的猜测性为主要特征。
②地质学奠基时期(1450~1750),其特征是随着自然科学的诞生,地质知识趋向系统化。
对地质现象试作理性解释,并逐步建立了观察和推理方法。
③地质学形成时期(1750~1840),一方面地质知识得到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人们将地质作用、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加以思考,给予解释。
地质思想、理论和学说十分活跃,由此初步形成了地质学体系。
④地质学发展时期(1840~1910),其特征是地质知识和理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综合分析方法,初步提出了全球性地质发展史的认识。
⑤20世纪的地质学(1910~),这一时期特点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新的地质学说、地质学理论不断涌现,地质学分支学科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的其他学科相互沟通,形成了全球性地质学体系。
地质学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研究领域
地质学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研究领域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与演化历史的学科。
它揭示了地球的起源、构造、岩石和矿产形成以及地球表面和内部的变化过程。
地质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地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地质学的发展历程以及主要的研究领域。
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地质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通过对地球表面岩石和化石的观察,提出了地质变化是由自然过程引起的观点,并创立了岩石形成的基本原理。
然而,直到17世纪,当科学方法逐渐发展起来,地质学才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现代地质学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8世纪。
地质学家詹姆斯·赫顿是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现在是过去的钥匙”的原则,强调今天的地质过程可以解释过去的地质事件。
随后,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在地质学中得以应用,揭示了岩石和化石记录中的地球历史。
在19世纪推动下,地质学取得了重大进展。
盖洛德·特里希提出了地质时间尺度的概念,将地质历史划分为若干个时代和期。
此外,地质学家威廉·史密斯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张地质图,标志着地质学研究进入了系统化和立体化的阶段。
20世纪是地质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地质学家利用放射性测年技术首次确定了地球的年龄。
海底扩张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为地质学家解释地壳形成和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此外,地质学家发现和研究了重要的矿产资源,推动了经济地质学的发展。
现代地质学的研究领域地质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其中一些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1. 结构地质学:研究地球的岩石层序、地层变形和构造变形,以及地球内部的构造特征。
通过对断层、褶皱、岩性等的研究,结构地质学可以揭示地壳运动的模式和机制。
2. 古生物学:研究古代生物的化石,从而了解地球上生物的起源、发展和灭绝事件。
通过对不同时期化石的研究,古生物学可以还原出地球历史上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3. 地球化学:研究地球各种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布规律。
地质学发展简史
地质学的发展史可追溯至古时候人们对岩石、矿物和地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在西方,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学者如毕达哥拉斯、恩培多克勒、斯特拉波等对地质学已有一定的认识。
17世纪末至18世纪是地质学的萌芽时期。
英国牛顿提出地球表面上的运动是由太阳和月亮的引力所引起的理论,而法国笛卡尔则首次提出大陆漂移说。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是地质学的奠基时期。
1801年,英国地质学家赫顿提出地球演化的均变论,认为地球的变化是渐进的、均匀的,从而确立了地质学中的均变论。
1830至1840年,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主要是由冰川活动和地壳均衡作用引起的理论,进一步完善了均变论。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是地质学的发展时期。
1861至1863年,德国科学家洪堡德提出大陆边缘漂移和板块构造的理论,揭示了地球表面的运动和变化。
1905年,英国地质学家贝克提出地震的震源机制和震源辐射状分布的理论,进一步阐述了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动力学。
20世纪中叶至今是地质学的繁荣时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地球的深入探索,地质学不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许
多新的分支学科,如环境地质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地貌学等。
同时,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和动力学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形成了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等分支学科。
地质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观察、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历程,为人类认识和了解地球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
地质学的历史与发展概述
地质学的历史与发展概述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历史演变和地球内外作用的学科。
它涉及到地球的各个方面,包括岩石、矿物、地球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地球表面形态、地质历史等等。
地质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下面就地质学的历史与发展做一个简要的概述。
地质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对地球的认知主要是基于观察和经验。
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泰勒斯就提出了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他认为地球是由水构成的。
随后,古罗马的卡拉米提斯对泰勒斯的理论进行了改进,他认识到地壳内部存在着各种岩石。
地质学在18世纪开始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这个时期,地质学家开始关注地质现象的起源和演变。
英国的詹姆斯·赫顿、威廉·史密斯和法国的乔治·居维叶等人对地层的分布和化石的出现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这些研究为后来的地质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到了19世纪,地质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当时的地质学家主要关注地质历史和地质过程。
古生物学在地质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通过对化石的研究,科学家们能够确定不同地层的年代。
另外,矿物学和岩石学的发展也为地质学增添了新的领域。
随着化学分析技术的发展,地质学家开始对矿物和岩石的成分进行深入研究。
20世纪的地质学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地球物理学的发展使得地质学家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运动。
地球化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地球的成分和演化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地质学家们还利用地震学和地磁学等技术探测地球的内部和地球表面的构造。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地质学越来越依赖于现代技术的支持。
卫星遥感技术和地球观测技术使得人们能够对地球表面的变化进行监测和研究。
传感器和仪器的发展使得地质学家能够更准确地测量和分析地球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此外,地质学的计算机模拟和数据挖掘也为地质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在现代地质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地球是一个复杂而连续变化的系统。
地质学极简史
地质学极简史说起人类最古老的学科,有人认为是神学,也有人认为是天文学。
其实都不准确。
作为“学科”,要有理论、实践和发展。
最早集齐这三颗龙珠的,是地质学。
早在250万年前,我们的远祖——能人就进入了旧石器时代。
跨入一个时代,不是用嘴炮轰,而是用实打实的技术敲开时代之门。
石器制造,工艺要讲究,材质更要考究。
古语有云:太硬整不动,太软没啥用。
所以,找矿,认识岩矿的硬度、解理,百万年前猿人都会做,你好意思说你背不下来?@地质挂科生不过,老祖宗毕竟脑子不是很发达,所以,石器时代初级阶段一通摸索,就是百万年。
一些能人也升级出了直立人、智人。
百万年摸出什么来?说出来吓死宝宝:石器工艺从打制、琢制,发展到磨制,甚至搞出黑科技——钻孔。
材料探究也从石头的硬度、解理向色彩、质感等方面拓展,甚至出现了阿尔法裂谷风情的时尚用品:宝石首饰。
柴也烧得渐入佳境,以至于不管看到什么,先拿来烧一烧。
所以貌不惊人的黏土自然进入探究范围,不可避免地烧出了陶器。
热烈庆祝我们胜利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6000年前,一些智人认识了铜矿石,比如孔雀石之类。
你懂的,青铜时代开始啦!语言文字的发展,让知识越来越方便被记载、交流、传承、积累,加速了摸索进度。
短短一千多年间,随着天外陨铁堕落凡尘被发现,人们看到屠龙刀的可能,对赤铁矿、褐铁矿这些石头的认识,让人们幡然醒悟:此物不止天上有。
铁器时代的来临,为地质锤的横空出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古希腊那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有个学生,叫泰奥弗拉斯托斯,他写了几本书,其中一本叫做《论石》,描述了70多种矿物,论述了颜色、硬度、结构,可燃性、可溶性等物理性质。
而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华夏人,写了《山海经》、《禹贡》等书,也描述了金、玉、石、土4的色泽、特征、产地等等。
不得不说轴心时代是个神奇的时代。
有个人站在楚国大地上,提出一系列地质问题:天地最初是怎么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怎么去识别?好吧,他问的是: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他叫屈原,这个问题集叫《天问》。
中国地质学发展简史
中国地质学发展简史中国地质学的发展简史一、古代地质学的兴起1、战国时期:荀子等学者发现、描述岩石的属性,以及提出古洪水的假说。
2、秦汉时期:项羽提出“土木”的学说;施耐庵提出“天地外之现象,与地壳内之变异”;孙思邈发现泥炭并研究其形成机理。
3、唐宋时期:僧智大发现“車洞岩”;刘郁发现“火尖山”;杨珩发现“秦安峰”。
二、近代地质学的发展1、清朝时期:崔林式发现地层层位,奠定中国地质科学层次研究的基础;郑也夫发现涡湖。
2、民国初期:王至德系统研究了东南晚古生界的地层,探明了长江中游元古宙的基本地质特征;张大千发表《地理学与陆地地质学》一书,形成了中国地质学的基本理论。
3、抗战时期:南京大学成立中国首个地质系;北京大学设立第一个全国性的地质学实验室;南京大学陆地地质系开展了西南石油勘查研究,将地质学的研究引入实际勘探工作;抗战胜利后,地质实验室、系统、应用工程方面突飞猛进,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三、新时期的地质学1、改革开放后:中国引进西方地学理论,扩大地质岩石学、矿产资源学、地质工程学领域的研究面;国家设立许多专业性地质学杂志和社团,形成了地质学的学术交流体系;重点开展矿产资源勘探研究,救灾评估研究等。
2、21世纪:中国地质学正经历分支化发展,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持续提高;出现了中国地学会、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岩石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等多个团体组织,其发展支持着中国地质学的发展。
四、地质科技及其应用1、钻探技术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钻探技术以及岩石地质勘查手段,对国内的大规模岩溶区进行系统整体研究,以及洞穴洞穴表面上体质结构和空间分布规律,保护自然资��在人类使用和利用中受到破坏。
2、地震与防震:通过加强和发展地质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建立有效的地震预测机制;在火山、地震等灾害中,应用地质科学原理完成防止、减少损失及处理后续问题。
3、环境研究与保护:利用地质科学研究技术,预测及扼制地质灾害,提高人类对大自然的保护和利用能力,为更有效的环境治理提供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发展简史1.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的萌芽时期(远古~1450)岩石和矿物知识的积累对地质作用的认识对地球的启蒙认识中世纪的地质学2.地质学的奠基时期(1450~1750)地质哲学思想的初步发展对化石和地层的认识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的发展3.地质学的形成时期(1750~1840)地质考察旅行的兴起水成论和火成论地质学体系的形成灾变论和均变论4.地质学的发展时期(1840~1910)地层学和古生物学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动力地质学地槽地台学说和全球地质构造的理论综合5.20世纪地质学的发展(1910~)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的新阶段及板块构造学说地质学发展史是人类在生产和探索地球奥秘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及其生物界演变的规律,特别是地壳和岩石圈运动规律,并为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环境服务的历史。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源远流长。
在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原始朴素的地质知识逐渐形成了地质科学的知识体系。
根据地质知识发展的程度,并参照其社会文化背景,可将地质学发展史划分为5个时期。
①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萌芽时期(远古~1450),以认识的直观和解释的猜测性为主要特征。
②地质学奠基时期(1450~1750),其特征是随着自然科学的诞生,地质知识趋向系统化。
对地质现象试作理性解释,并逐步建立了观察和推理方法。
③地质学形成时期(1750~1840),一方面地质知识得到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人们将地质作用、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加以思考,给予解释。
地质思想、理论和学说十分活跃,由此初步形成了地质学体系。
④地质学发展时期(1840~1910),其特征是地质知识和理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综合分析方法,初步提出了全球性地质发展史的认识。
⑤20世纪的地质学(1910~),这一时期特点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新的地质学说、地质学理论不断涌现,地质学分支学科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的其他学科相互沟通,形成了全球性地质学体系。
1.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的萌芽时期(远古~1450)远古时代人类通过石器的采集和制作,逐步了解了岩石、矿物的某些性质。
在经受地震、火山、洪水的灾害并与之斗争的过程中,逐步认识了大自然中的地质现象和过程。
这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和地质现象的认识是直观的,解释是猜测的、思辨的,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岩石和矿物知识的积累最初,古代人类利用岩矿的物理性质,如硬度、解理等制造石器。
中国的蓝田人、北京人所用石器大都由硬度较大的石英质矿物和岩石制成。
旧石器晚期,出现于山顶洞文化时的钻孔石质饰物,表明人类对岩石、矿物的相对硬度有了一定认识。
新石器时期,人类已利用天然宝石类矿物,如玛瑙,叶蜡石等作饰品。
陶器的烧制,如仰韶期的彩陶,龙山期的黑陶,说明几千年前人类对粘土的性质又有了一定认识。
商、周是中国青铜器鼎盛时期,那时所用的铜矿石主要是自然铜和孔雀石。
中国古代用铁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战国时期,中国步入铁器时代。
中国早期地学典籍记载了许多岩石和矿物知识山海经将矿物分为金、玉、石、土4类,并记述了各自的色泽、特征、产地。
约于战国成书的《禹贡》记述了多种金属矿物和非金属矿物。
《管子·地数》篇中的“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上有铅者,其下有银”,论述了金属矿产的共生关系。
秦汉以来,人们开始开发和利用石油、天然气、煤和盐。
东汉班固(公元32~92)在《汉书·地理志》提到上郡高奴县“有洧水,可”。
,即燃字。
这是中国最早关于石油的记载。
中国石油开发最早的是延长油田。
“石油”一词首见于北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
天然气井在古代称为火井。
首见于《汉书》的鸿门火井位于现在陕西神木县。
张华的《博物志》以及西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中都记载了有关四川天然气的资料。
世界其他民族在早期也积累了丰富的岩矿知识。
古希腊泰奥弗拉斯托斯的《石头论》是最早的有关岩矿的专门著作。
他描述了70多种矿物,将岩石分为石质和粘土两大类,论述了颜色、硬度、结构,可燃性、可溶性等物理性质。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气象学》中讨论了矿物成因。
他认为地球内部的干、热的烟气和湿冷的水气相互作用产生各种各样的矿物。
对地质作用的认识人类在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获得地质作用知识。
印度的吠陀经、希腊的奥非厄斯圣诗、中国的大禹治水传说都表明人类早就认识到流水具有重要的地质作用。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地震记录。
《竹书纪年》记载的3800多年前的地震是现知世界最早的地震记录。
公元132年,中国的张衡发明制造了世界第一台地震仪──候风地动仪。
对火山地质作用的观察和描述,最初多在火山活动频繁的地中海等地区。
古罗马的斯特拉波提出火山是地球内部爆发力施放的安全阀。
意大利的普林尼为研究火山而献身,为世人留下宝贵的文献。
中国古代有关海陆变迁的描述最早见于晋代葛洪所著《神仙传》,其中载有“东海三为桑田”。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描述了“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地壳变动的现象。
古希腊人从远离海洋的高山发现海生贝壳等现象,提出了海陆变迁的观点色诺芬尼提出,化石是海生动物被大水挟加泥沙冲到陆地而形成。
亚里士多德认为“陆地和海洋的分布不是永恒的”,海陆变迁是“按一定规律在一定时期发生的”。
对地球的启蒙认识古代学者一般持有整体地球观,并重视万物本原的探讨。
在中国有“阴阳说”和“五行说”“阴阳说”源于公元前11世纪的《周易》“五行说”最早见于文字的是尚书·洪范。
五行中的“金”是概括了金、银、铜、铁等金属的共同性质而抽象出来的。
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自然界的根本元素是水。
阿那克西曼德提出水、气、土、火四种元素是组成万物之本。
古希腊的原子论学派用原子的旋涡运动来解释地球的形成。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地球、天体、宇宙都呈球形。
亚里士多德则从对月食的观察,以及星辰高度向北增加的现象,给予球形大地观以经验证明。
古希腊人逐步形成了地球中心思想,尽管阿利斯塔克提出地球每年沿圆周轨道绕日一周的日心说,但由于欧多索克斯、亚里士多德和C.托勒密等人的影响,地心说成为千年之久的正统学说。
中国古代有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3种对地球观有影响的假说。
浑天说在汉代得到很大发展。
东汉张衡制造了浑天仪,所著《浑天仪图注》是浑天说的代表作。
中世纪的地质学欧洲在漫长的中世纪时期,由于宗教的禁锢,科学发展缓慢。
但在东方的中国和阿拉伯则有较大的进步。
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和比鲁尼认识到岩层中的化石是海陆变迁的证据,化石的形成要经历很长时间。
阿拉伯人对于侵蚀、搬运、堆积等地质作用也多有记述。
这一时期,中国对于化石和地层的形成有许多科学的认识。
唐代颜真卿,宋代沈括都把山崖中的螺蚌壳视为沧海桑田变化的见证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蛇蜃”、“石笋”、“螺蚌壳”等动、植物化石作了较为正确的解释。
宋代朱熹明确指出,岩石“即旧日之土”,化石螺蚌壳“即水中之物”,他认为由于地壳变动“下者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对地层和化石形成给予了科学的解释。
在杜绾所著的《云林石谱》中,除记述了鱼化石、石燕外,还提出化石是“岁久土凝”而成的论断。
他还用“寒热相激”岩爆石飞的道理,科学地解释了“石燕遇雨则飞”的风化剥落现象。
2.地质学的奠基时期(1450~1750)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使近代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1543)是自然科学脱离神学走上独立的开端。
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开拓了人们的视野。
人们要重新认识自然,重新研究地球,并给予地球历史以理性的解释。
这一切都为地质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地质哲学思想的初步发展科学地质学的建立,必须冲破神学的束缚。
地球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物质世界自然发展的结果。
法国的R.笛卡尔(1644)曾提出,地球以及其他天体是由以旋转运动为固有性质的原始粒子组成,正是原始粒子的这种旋涡运动使太阳系生成。
1749年,法国的G.-L.L.C.de布丰提出地球起源于太阳和彗星碰撞的灾变说。
1779年布丰用冷却灼热铁球所需时间来推算地球的年龄,这个年龄的比圣经上所提的大10倍。
布丰还明确地将上帝创世的7日改为地球史上的7个“纪”,全面地描述了地球自然发展历史。
其后,德国的I.康德和法国的P.S.H.de 拉普拉斯先后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阐明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是逐渐冷凝生成的。
对化石和地层的认识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达·芬奇将贝类化石和现代贝类进行比较,得出化石是过去生物的遗体的正确结论。
在其《笔记》一书的地球和海一章中,反复论述了是地壳运动把含有生物化石的岩层抬升到高处。
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弗拉卡斯托罗。
F.科隆纳区分了化石的保存类型,并将化石分为陆生、海生两大类。
在持化石生物成因观点的学者中,不少人将化石与诺亚洪水联系起来。
英国的J.伍德沃德在《地球自然历史初探》(1695),提出全球性洪水造成大部分生物死亡,化石就是它们的遗体。
18世纪人们普遍接受伍德沃德的洪积说观点。
对地球自然历史,特别是对地层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另一位学者是丹麦的N.斯泰诺。
在《天然固体中的坚质体》(1669)一文中,他论述了地层、山脉的形成过程,并提出了地层学的重要原理:①叠置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则上新下老;②原始连续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则呈横向连续延伸并逐渐尖灭;③原始水平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则呈水平产状。
英国学者R.胡克提出用化石来记述自然史。
通过对龟、菊石等化石的研究,他论证了这种化石产地曾处于温暖气候条件下,从而推断英国曾位于赤道地带附近,提出地轴位置可能曾经发生过变动的科学假设。
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增加了对地下资源的需求,也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掌握岩矿知识。
16世纪初,莱奥纳尔都斯的《石志》论述了矿物200多种。
德国的G.阿格里科拉于1556年发表《论金属》一书,叙述了有用矿物、矿脉、矿石的生成过程。
1546年,在讨论矿床成因理论中,他阐述了侧分泌成矿思想。
在矿物学方面,他以物理性质为根据,对矿物进行了分类,较为完整地记载了当时已知的矿物。
阿格里科拉的矿物学和矿床学理论,在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北宋唐慎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记载许多可作药物的矿物。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1578年写成的《本草纲目》,记载的矿物种类较前增加很多,并且更加系统、精确在《本草纲目》中叙及的矿物、岩石、化石有200多种,按水部、土部、金石部分类,又将金石部细分为金类、玉类、石类、卤石类等。
3.地质学的形成时期(1750~1840)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法国大革命以启蒙运动为先导,把矛头指向封建主义。
在启蒙思想影响下,在欧洲科学考察和旅行探险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