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元散

合集下载

六一散(益元散)

六一散(益元散)

六一散(益元散)六一散(益元散)(《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10)[异名] 天水散(《伤寒直格》卷下)、太白散(《伤寒直格》卷下)、神白散(《儒门事亲》卷13)、双解散(《摄生众妙方》卷4)、滑胎散(《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3)。

[组成] 滑石六两(180g) 甘草一两(30g)[用法] 上为细末。

每服三钱(9g),加蜜少许,温水调下,或无蜜亦可,一日三次。

或欲冷饮者,新井泉调下亦得。

解利伤寒,发汗,煎葱白、豆豉汤调下;难产,紫苏汤调下(现代用法:为细末,每服6—18g,包煎,或温开水调下,一日2—3次;亦可加入其他方药中煎服。

外用扑撒患处)。

[功用] 清暑利湿。

[主治]1.暑湿证。

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呕吐泄泻。

2.膀胱湿热所致之小便赤涩淋痛以及砂淋等。

3.皮肤湿疹,湿疮,汗疹(痱子)。

[病机分析] “长夏炎蒸,湿土司令。

故暑必兼湿”(《医方集解.清暑之剂》)。

本方证乃暑热挟湿所致。

暑为阳热之邪,其性升散,易耗气伤津。

暑热伤人,故身热;暑气通于心,热扰于心,故心烦;暑伤津液,故见口渴。

湿性粘滞,易阻遏气机。

暑热挟湿,胶结不解,阻遏三焦,三焦气化不利,升降失司,伤及胃肠,则见呕吐、泄泻;影响膀胱,气化不利,故见小便不利;湿热下注,则小便赤涩淋痛;湿热互结,煎熬津液,而成砂石,则为砂淋;湿热之邪留连气分,淹滞不解,郁蒸肌肤,蕴酿而成湿疹、湿疮、汗疹。

.[配伍意义] 本方为暑热挟湿之证而设。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和“湿淫于内,……以淡泄之”的治疗原则,以清暑利湿立法。

方中滑石,味甘淡性寒,质重而滑,甘以和胃气,寒以散积热,淡能渗水湿,质重下降,滑能利窍,以通水道,《本草通玄》卷4称其能“利窍除热,清三焦,凉六腑,化暑气”;《本草再新》卷8谓其能“清火化痰,利湿消暑,通经活血,止泻痢呕吐,消水肿火毒”;“是为祛暑散热,利水除湿,消积滞,利下窍之要药”(《本草经疏》卷3),既能清三焦,解暑热,又能渗湿邪,利小便,故方中以之为君药。

最新中药药剂习题册:第九章散剂

最新中药药剂习题册:第九章散剂

第九章、散剂学习要点:1掌握散剂的含义、特点和质量要求。

2掌握等量递增混合原则。

3熟悉特殊散剂的制备方法。

4了解散剂的质量检查方法。

[A型题]1.散剂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A奏效较快B对创面有一定机械性保护作用C适合于小儿给药D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宜制成散剂E剂量大的药物不宜制成散剂2. 含毒性药散剂及贵重细料药散剂的分剂量多采用()A目测法B估分法C重量法D容量法E以上方法均可3.散剂制备中,混合很关键,不符合一般原则的是()A 等比混合易混匀B组分数量差异大者,采用等量递加混合法C组分堆密度差异大时,堆密度小者先放入混合容器中D 含低共熔成分时,应避免共熔E药粉形状相近者易于混匀4. 需要制成倍散的是()A含低共熔成分的散剂B 含毒性药品的散剂C含液体药物的散剂D眼用散剂E含浸膏的散剂5.10倍散是指:A.药物以10g为单剂量包装B.习惯名称C.1g药物加入9g赋形剂D.临床稀释10倍后使用E.药理作用是同类药物的10倍6.含液体成分的散剂在制备时应()A含有少量挥发油时,可用处方中其他固体组分吸收后混匀B含有少量浸膏时,应将其干燥成粉与其他固体组分混匀C液体量过大时,需加大量吸收剂吸收D含有过量柴胡水蒸气蒸馏提取液,须蒸发除去大部分水,以其他固体粉末吸收E含有较多流浸膏时,可加入固体粉末低温干燥研匀。

7. 下列哪些情况能制成散剂A中药材提取的干浸膏B吲哚美辛C含蛇胆汁D剂量较大E含大量挥发性成分较多8.散剂按药物组成可分为A单散剂与复散剂B特殊散剂与普通散剂C内散剂与外用散剂D分剂量散剂与不分剂量散剂E一般散剂与泡腾散剂9.含挥发性成分的散剂宜采用()包装A普通有光纸B蜡纸C玻璃纸D塑料薄膜纸E上述均可10.散剂按药物组成可分为A单散剂与复散剂B特殊散剂与普通散剂C内服散剂与外用散剂D分剂量散剂与不分剂量散剂E一般散剂与泡腾散剂[B型题](1~4题)A含毒性药品的散剂B 含低共熔成分的散剂C含液体药物的散剂D含浸膏的散剂E 一般散剂1.蛇胆川贝散2.硫酸阿托品散剂3.避瘟散4.益元散(5~8题)A80目筛B100目筛C120目筛D150目筛E200目筛散剂质量要求中要求:5.一般内服散剂要求过6.儿科用散剂要求过7.外用散剂要求过8.眼用散剂要求过[X型题]1.下列()是关于散剂的质量要求A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B含水量不得超过9.0%C均需做装量差异检查D眼用散剂需过100目筛E一般内服散剂应过6号筛2.下列属于散剂的是()A蛇胆川贝散B紫雪丹C化癣丹D八宝眼药E痱子粉3.关于混合时的注意事项正确的是()A要注意先用少许量大组分饱和乳钵的表面能B若药粉颜色差异大,应将色深者先放入乳钵中C若药粉颜色差异大,应将色浅者先放入乳钵中D质轻的药粉后放入乳钵中E避免某些纤维性药粉与少量色深极细粉接触4.混合的机理包括()A扩散混合B搅拌混合C对流混合D切变混合E过筛混合5.在散剂制备中,常用的混合方法有()A研磨混合B扩散混合C搅拌混合D过筛混合E紊乱混合6.在混合操作中应考虑()A.药材质地B.饱和乳钵表面能C.药粉颜色深浅D.打底套色E.药物性状7.关于药粉混合制备散剂错误的说法是()A过筛是混合方法的一种,因此反复过筛后可直接分剂量B“V”型混合筒的混合机理就是对流混合为主C搅拌型混合机的混合机理就是扩散混合D含共熔成分的散剂应制成倍散E少量表面活性剂可以除去粉末摩擦产生的电荷的影响8.倍散中加入着色剂的目的()A颜色好,乐于使用B易于判断散剂是否混匀C与未稀释散剂加以区别D颜色鲜艳,美观E易于分剂量9. 下列()是关于倍散正确的叙述A倍散在制备时应采用打底套色法制备B倍散是在药物中加入一定量稀释剂制备得到的C剂量在0.01~0.1g者可制成10倍散D剂量在0.01g以下者可制成1000倍散E倍散又称稀释散答案[A型题]1.D注解:散剂药物呈粉末状,比表面积大,在胃肠道中分散度大,易吸收,奏效也迅速;粉末状药物对机械力有缓冲作用,对创面有一定机械性保护作用;面状药物易分散水中利于小儿服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宜制成散剂,因为散剂比表面积大,原本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刺激性会表现的更明显。

2022年-2023年中药学类之中药学(师)模拟题库及答案下载

2022年-2023年中药学类之中药学(师)模拟题库及答案下载

2022年-2023年中药学类之中药学(师)模拟题库及答案下载单选题(共30题)1、益元散功用是A.祛暑解表,化湿和中B.祛暑利湿解表C.清暑益气,养阴生津D.祛暑利湿,镇惊安神E.清暑利湿,清热解毒【答案】 D2、蜜炙时炼蜜需用开水稀释,水量应约为炼蜜量的A.1/6~1/3B.1/3~1/2C.1/5~1/4D.1/4~1/3E.1/5~1/2【答案】 B3、上述药物中,心脏病、心动过速、青光眼患者及孕妇忌服的是A.天仙子B.生千金子C.巴豆霜D.生半夏【答案】 A4、用半透膜制备注射用水时的方法为()。

A.多效蒸馏法B.反渗透法C.离子交换法D.电渗析法E.凝聚法【答案】 B5、苦温润降,风寒、风热、肺寒、肺热咳喘均可使用的药是()。

A.旋覆花B.杏仁C.前胡D.桑白皮E.葶苈子【答案】 B6、斑蝥的抗癌有效成分是()。

A.蚁酸B.斑蝥素C.树脂D.蛋白质【答案】 B7、应加入抑菌剂的剂型是A.静脉注射液B.多剂量滴眼液C.颗粒剂D.片剂F.散剂【答案】 B8、与痰饮形成关系密切的脏腑是A.肺、脾、肾B.肝、肾、心C.脾、肝、肾D.肺、脾、肝E.心、肺、脾【答案】 A9、大便滑脱失禁,甚至脱肛,证属A.大肠液亏证B.肠虚滑泻证C.大肠湿热证D.肺热炽盛证E.肺阴虚证10、有补气、化痰功效的是A.百合B.南沙参C.麦冬D.北沙参E.天冬【答案】 B11、茵陈可用于治疗()。

A.梅尼埃病B.高胆固醇血症C.精神分裂症D.冠心病心绞痛E.支气管哮喘【答案】 B12、温胆汤与橘皮竹茹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A.人参、甘草B.半夏、竹茹C.竹茹、茯苓D.竹茹、甘草E.竹叶、生姜13、药品成份的含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是A.药品B.假药C.劣药D.原料E.辅料【答案】 C14、既能杀虫,又能疗癣的药物是A.南瓜子B.使君子C.山楂D.苦楝皮E.雷丸【答案】 D15、天麻一端有自母体脱落的圆形瘢痕,称为A.凹肚脐B.凹窝C.五花层D.有油条E.皮刺16、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是指A.列入麻醉药品目录、精神药品目录的药品B.列入麻醉药品目录、精神药品目录的物质C.列入麻醉药品目录、精神药品目录的药品和其他物质D.列入麻醉药品目录、第一类精神药品目录的药品和其他物质E.列入麻醉药品目录、第二类精神药品目录的药品和其他物质【答案】 C17、黑膏药制备过程中反应生成脂肪酸铅盐的过程为A.去"火毒"B.药材提取C.摊涂D.下丹成膏E.炼油【答案】 D18、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规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申请新药注册,应当进行临床试验B.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Ⅳ期C.Ⅰ期临床试验是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D.Ⅱ期临床试验是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证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的审查提供充分的依据E.Ⅳ期临床试验是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在普通或者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以及改进给药剂量等【答案】 D19、疾病的虚实变化,主要取决于A.气血的盛衰B.阴精与阳气的盛衰C.气机升降出入的失常D.正气与邪气的盛衰E.脏腑功能活动的盛衰【答案】 D20、自然铜除止痛外,又能A.补血活血B.散瘀接骨C.破血行气D.清热解毒E.止咳平喘【答案】 B21、能提高胃蛋白酶活性的药物是A.神曲B.山楂C.麦芽E.莱菔子【答案】 B22、绵马贯众叶柄基部横切面分体中柱的数目和排列方式是A.15~24个,环状排列B.5~13个,环状排列C.2个,八字形排列D.3~4个,环状排列E.30余个,断续排列呈双卷状【答案】 B23、下列哪个药物不用炒焦法炮制A.干姜B.川楝子C.槟榔D.山楂E.栀子【答案】 A24、下列不属于水分测定方法的是A.烘干法B.气相色谱法C.水蒸气蒸馏法E.减压干燥法【答案】 C25、具有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功效的药组是A.桑叶、薄荷B.柴胡、葛根C.牛黄、熊胆D.荆芥、防风E.紫花地丁、野菊花【答案】 C26、药用部位是块根,含多种生物碱成分的药材是A.天南星B.麦冬C.石菖蒲D.百部E.知母【答案】 D27、被称为"阴中之阳"的脏是A.心B.肺C.脾D.肝E.肾【答案】 D28、灭菌时物品温度变化小,尤其适用于已包装药品的灭菌A.加热灭菌法B.气体灭菌法C.辐射灭菌法D.流通蒸气灭菌法E.紫外线灭菌法【答案】 C29、胶类药及黏腻易溶的药物应A.后下B.包煎C.另煎D.烊化E.先煎【答案】 D30、小量注射剂与输液剂主要不同之处是()。

益元散的制备的实验报告

益元散的制备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中药散剂的制备方法;2. 熟悉中药散剂的制备工艺流程;3. 了解益元散的药效及临床应用。

二、实验原理益元散是一种传统中药散剂,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

本实验旨在通过制备益元散,了解其制备工艺流程,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1)药材:滑石、甘草、朱砂;(2)辅料:淀粉、乳糖。

2. 实验仪器:(1)粉碎机;(2)药筛(80目,100目);(3)瓷研钵;(4)烧杯;(5)天平;(6)分包机。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药材处理(1)将滑石、甘草、朱砂药材分别粉碎成细粉;(2)水飞朱砂成极细粉。

2. 制备散剂(1)将粉碎好的滑石粉、甘草粉、朱砂粉按照处方比例混合均匀;(2)加入适量的淀粉、乳糖作为辅料,继续混合均匀;(3)将混合好的散剂过筛,去除未粉碎的药材;(4)将过筛后的散剂分包,每包重量为3g。

3. 质量检验(1)外观:益元散应为浅黄色粉末,无结块、无杂质;(2)水分:益元散的水分含量应控制在2.0%以下;(3)粒度:益元散的粒度应控制在80目以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外观:制备的益元散为浅黄色粉末,无结块、无杂质;(2)水分:益元散的水分含量为1.5%;(3)粒度:益元散的粒度控制在80目以上。

2. 结果分析本实验制备的益元散外观良好,符合要求。

水分含量符合国家标准,粒度也达到了要求。

这表明本实验制备的益元散质量合格。

六、实验讨论与结论1. 实验讨论(1)在制备益元散的过程中,药材的粉碎程度对散剂的质量有重要影响。

本实验中,滑石、甘草、朱砂药材均粉碎成细粉,有利于提高散剂的均匀度和药效;(2)辅料的选择对散剂的质量也有一定影响。

本实验中,选用淀粉、乳糖作为辅料,有助于提高散剂的稳定性和可溶性;(3)在制备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水分和粒度,以确保散剂的质量。

2. 实验结论本实验成功制备了符合质量要求的益元散,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药物来源。

中医妇科常用汤头歌诀

中医妇科常用汤头歌诀

汤头歌诀第一节月经病阳证一、月经先期1.补中益气、举元煎歌诀:景岳书中举元煎,参芪炙草升术添;升阳举陷摄气血,血崩血脱服之敛。

(四君子祛茯苓加黄芪升麻)2.固阴煎《景岳全书》方歌:《景岳全书》固阴煎,三补人参远志甘;菟丝五味一并加,益肾固冲经血安。

3.清经散《傅青主女科》(清经散中苓熟地,丹青黄白地骨皮)歌诀:水火太旺清经散,青蒿黄柏熟地丹;白芍茯苓地骨皮,先期量多服之安。

4.两地汤《傅青主女科》歌诀:两地生地地骨皮,冬元胶芍共成剂,水亏火旺冲不固,先期量少常适宜。

5.加味逍遥散二、月经过多6.安冲汤《衷中参西》(实为固冲汤或举元煎加减)歌诀:安冲汤用芪术芍,螵蛸龙牡收涩好,地黄续断茜草根,坚固冲任疗效高。

7.保阴煎《景岳全书》(实为两地汤和清经散加减)歌诀:保阴煎中两地芍,芩柏续断草山药;经来量多并烦渴,清热凉血功效高。

8.桃红四物汤三、经期延长9.举元煎《景岳全书》(上附)10.清血养阴汤《妇科临床手册》歌诀:清血养阴生地丹,柏芍玄贞墨旱莲;养阴清热又凉血,虚热扰乱经血安。

11.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歌诀:傅山清肝止淋汤,归芍胶枣生地黄,柏丹香附膝黑豆,肝经湿热血淋康。

13.加减一阴煎《景岳全书》一阴煎是景岳方,麦冬芍药二地黄;甘草知母地骨皮,肾阴亏虚间血宜。

14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上附)15逐瘀止血汤《傅青主女科》歌诀:逐瘀止血地归桃,黄丹龟板壳赤芍;瘀血须破阴宜养,逐瘀养阴两相照。

五、崩漏16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歌诀:固冲君药山茱萸,龙牡为臣白术芪,白芍海蛸五味子,棕榈茜草不留瘀。

17.固本止崩汤:歌诀:固本止崩熟地黄,参术归芪与黑姜;血崩昏暗晕在地,急服此方保安康。

18.育阴汤《百灵妇科》歌诀:熟地山药山茱萸,白芍阿胶炒地榆,龟板牡蛎海螵蛸,续断寄生养阴齐。

19.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歌诀:清热固经栀芩榆,生地地骨藕节榈;龟板牡蛎阿胶草,经血淋漓此方与。

20.上下相资汤加减歌诀:上下相资归地参,麦冬五味沙元参,玉竹牛膝车前子,虚热崩漏此养阴。

中西结合妇科方歌

中西结合妇科方歌

一、月经先期1.固阴煎《景岳全书》固阴煎是景岳方,山药山萸参草商,菟丝熟地五味远,补肾益气服后康。

2.清经散《傅青立女科》(清经散中苓熟地,丹青黄白地骨皮)傅氏女科清经散,芍药丹皮茯苓掺,蒿地黄柏地骨皮,血热经多功效赞。

3.两地汤《傅青立女科》(两地汤中用麦冬,安参阿胶白芍共)两地汤中地骨皮,生地安麦阿胶齐,再加白芍滋阴液,虚热扰服之宜。

二、月经后期4.人参养营场《太平局方》八珍川芎易黄芪,五味枣远桂。

5.大补元煎(《景岳全书》)大补元煎景岳方,淮山杜仲熟地黄,人参当归枸杞子,枣仁甘草共煎尝。

6.乌药汤《皇室秘藏》香附木香乌药汤,当归甘草共煎尝。

7,大温经汤《全匮要略》温经汤用吴萸芎,芍归丹桂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8.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良方温经汤,芎归人参桂通阳,芍药甘草痛急缓,莪丹牛豚引血良。

9.芎归二汤《丹溪心法》当归川芎二汤。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0,定经汤(《傅青主女科》):定经汤用芍归地,荆炭柴淮茯菟丝,经来先后期无定,脾肾亏虚肝郁盒。

四、月经过多11.安冲汤《哀中参西》芪术白芍生地续,龙牡诲蛸茜草根,气虚不摄经过多,补气固摄安冲奇。

12.保阴煎(《景岳全书》)保阴煎中两地芍,芩柏山药续断草,血热经多并烦渴,清热凉血功效好。

五、月经过少13.海血方《证治准绳》八珍主方去术草,山药黄芪滋血良,血虚经少源不足,证治准绳滋血方。

14.当归地黄饮《景岳全书》景岳当归地黄饮,山萸山药杜仲引,再加牛膝炙甘草,滋肾养血通经灵。

15.通瘀前《景岳全书》红花山楂归尾通,乌药青皮木香充,香附调经泽泻水,化亦调经有专攻。

16.卷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卷附导痰叶氏方若神曲夏南,甘草枳壳行气滞痰浊经闭此方商。

六、经期延长17.举元前《景岳全书》举元前中用参芪,白术升麻灸草宜。

18.请血养阴汤《妇科临床手册》丹皮生地白芍玄,黄柏女贞墨旱莲,虚热留恋经延期,清血养阴用立痊。

19,棕蒲散《素庵妇科补解》丹皮生地白芍清, 川芎当归泽兰行,艽杜仲腰肾壮,棕榈蒲黄止血灵。

常用药方歌-060六一散

常用药方歌-060六一散

六一散 ----祛暑剂滑石甘草六一散,清暑利湿功用专,辰砂黛薄依次加,益元碧玉鸡苏裁。

出自:《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10组成:滑石、甘草功用:清暑利湿主治:感受暑湿所致的发热、身倦、口渴、泄泻、小便黄少;外用治痱子。

本方证由暑邪夹湿所致。

暑为阳邪,暑气通于心,故伤于暑者,多见身热、心烦;暑热伤津,则见口渴;暑病每多夹湿,湿阻于里,膀胱气化不利,故见小便不利;湿走肠间,则为泄泻。

治宜清暑利湿。

君──滑石──甘淡性寒,体滑质重,既可清解暑热,又可通利水道臣──生甘草──甘平偏凉,能清热泻火,益气和中方中重用滑石,甘淡性寒,体滑质重,既可清解暑热,以治暑热烦渴,又可通利水道,使三焦湿热从小便而泄,以除暑湿所致的小便不利及泄泻,故以为君。

生甘草,甘平偏凉,能清热泻火,益气和中,与滑石配伍,一可甘寒生津,使利小便而津液不伤;二可防滑石之寒滑重坠以伐胃,为臣药。

二药合用,清暑利湿,能使三焦暑湿之邪从下焦渗泄,则热、渴、淋、泻诸症可愈。

配伍特点:药性平和,清热而不留湿,利水而不伤阴,是清暑利湿的著名方剂。

本方原名益元散,一名天水散,后人通称六一散。

既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又说明方药用量比例为6:1。

益元散即六一散加辰砂,灯芯汤调服,清心解暑,兼能安神,主治:暑湿证兼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者碧玉散即六一散加青黛,令如浅碧色,清热解暑,主治:暑湿证兼有肝胆郁热者鸡苏散即六一散加薄荷,疏风解暑,主治暑湿证兼微恶风寒,头痛头胀,咳嗽不爽者上述三方均能祛暑清热利湿,用治暑湿证,但一兼安神,一兼清肝,一兼解表,各有所长,宜区别使用李时珍《本草纲目》卷9:“滑石利窍,不独小便也。

上能利毛腠之窍,下能利精溺之窍。

盖甘淡之味,先人于胃,渗走经络,游溢津气,上输于肺,下通膀胱。

肺主皮毛,为水之上源。

膀胱司津液,气化则能出。

故滑石上能发表,下利水道,为荡热燥湿之剂。

发表是荡上中之热,利水道是荡中下之热,发表是燥上中之湿,利水道是燥中下之湿。

散剂的制备实验报告

散剂的制备实验报告

散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学习散剂的制备方法及均匀度检查方法。

2、学习含有共熔组分散剂的配置。

二、实验原理1、概念:散剂是一种或多种药物经粉碎、均匀混合而成的干燥粉末状剂型,供内服或外用。

2、要求:内服散剂的粉末细度应通过5~6号筛(80~100目),儿科和外用散剂应通过7号筛(120目)。

3、散剂的制备工艺流程:药料准备——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检——包装。

附:(1)混合是制备散剂的重要环节。

混合方法有研磨混合法、搅拌混合法、过筛混合法三种,其中研磨混合法在药房制剂及调剂中常用。

(2)研磨混合时,处方中药物密度相差悬殊时,一般将密度小者先放入乳钵内,再加密度大者等量研匀。

4、特殊散剂的制备(1)含毒性药物的散剂处方中含毒性药物时,因剂量小,称取费时,服用也容易损耗,应在毒性药物中添加一定比例的赋形剂制成稀释散(即倍散),以利临时配方用。

为显示稀释倍数,一般加入着色剂。

(2)含低共熔成分的散剂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按一定比例时,室温条件下,有时出现润湿或液化现象,这种现象称为低共熔现象。

混合此类药物时是否发生低共熔主要取决于两点:a、混合物的比例量:越接近最低共熔点的比例,越容易发生低共熔。

b、混合时的室温:室温高于低共熔点时一般就会发生低共熔。

对于可形成低共熔混合物的散剂,是否采用低共熔法制备,应根据低共熔后对药理作用的影响,以及处方中所含其他固体成分的多少而定,一般有一下几种情况:a、药物形成低共熔物后,若药理作用改变,如药理作用增强则宜采用低共熔法;如药理作用减弱则应避免采用低共熔法,可分别先用其他组分稀释低共熔组分后再进行混合制备散剂,以免影响疗效。

b、药物形成低共熔物后,若药理作用无变化,可先将两种药物同研至液化,再与其它固体组分混匀;或先分别用固体组分稀释低共熔组分,再轻研混匀。

c、如处方中含有挥发油或其它足以溶解低共熔组分的液体时,可先将低共熔组分溶解,然后采用喷雾法或一般的混合方法与其它固体组分混匀。

益元散的性状 鉴别 检验标准(精选)

益元散的性状 鉴别 检验标准(精选)

益元散(中国药典第一部1392页)Yiyuan San【处方】滑石600g 甘草ioog朱砂30g【制法】以上三味,滑石、甘草粉碎成细粉;朱砂水飞成极细粉,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本品为浅粉红色的粉末,手捻有润滑感; 味甜。

【薑别】(1)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块片无色,有层层剥落痕迹(滑石)。

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苹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甘草)。

不规则细小颗粒暗棕红色,有光泽,边缘暗黑色( 朱砂>。

(2) 取本品2g ,加盐酸lml 、三氣甲烷15ml ,加热回流1 小时,放冷,滤过。

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酵l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甘苹次酸对照品,加无水乙酵制成每lml 含l m 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 )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1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 薄层板• 1 3 9 2 •上,以石油醚(30 〜60X :)- 甲苯• 乙酸乙酯- 冰釀酸(10 : 20 : 7 : 0.5)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 % 磷钼酸乙酵溶液,在105X :加热约5 分钟。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査】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 通则0115K【含量测定】朱砂取本品2«5g ,精密称定,置250ml烧瓶中,加硫酸10ml 与硝酸钾1.5g ,缓缓加热使朱砂溶解,放冷,加1 % 硝酸溶液10ml ,摇勻,冷却,用垂熔漏斗滤过,用1 % 硝酸溶液40mi 分次洗涤漏斗和烧瓶,洗液并人滤液中,滴加1 % 高锰酸钾溶液至显粉红色(以2 分钟内不消失为度),再滴加2 % 硫酸亚铁溶液恰至红色消失,加硫酸铁铵指示液2 m U 用琉氰酸铵滴定液(0.05mol/L) 滴定。

每lml 碓氰酸铵滴定液(O, 05mol/L) 相当于5. 815mg 的硫化汞(HgS>,本品每lg 含朱砂以硫化汞(HgS) 计, 应为35 〜42mg 。

由三味药组成的方剂

由三味药组成的方剂

三味药:1、麻黄细辛附子汤( 《伤寒论》 )组成:麻黄、附子、细辛; 功效:助阳解表;主治:素体阳虚;暴哑。

2、麻黄附子甘草汤( 《伤寒论》 ) 组成:麻黄、附子、甘草;功效:助阳解表;主治:少阴阳虚,外感风寒。

3、小承气汤( 《伤寒论》 ) 组成:大黄、厚朴、枳实; 功效: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轻证。

4、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 ) 组成:大黄、芒硝、甘草; 功效: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

5、大陷胸汤( 《伤寒论》 ) 组成:大黄、芒硝、甘遂; 功效:泄热逐水; 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6、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大黄、附子、细辛;功效: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

7、控涎丹(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组成:甘遂、紫大戟、白芥子;功效:祛痰逐饮; 主治:痰伏胸膈证。

8、泻心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大黄、黄连、黄芩; 功效:泻火消痞; 主治:邪热壅滞心下,气机痞塞证。

9、戊己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黄连、吴茱萸、白芍;功效:疏肝理脾,清热和胃; 主治:肝脾不和证。

10、香连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黄连、吴茱萸、木香;功效:清热化湿,行气化滞; 主治:湿热痢疾。

11、泻白散(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地骨皮、桑白皮、甘草;(入粳米同煮)???算 4 味或 3 味???? 功效: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主治:肺热喘咳证。

13、碧玉散( 《伤寒直格》 ) 组成:滑石、甘草、青黛; 功效:清解暑热;主治:暑湿证兼有肝胆郁热者。

14、鸡苏散( 《伤寒直格》 ) 组成:滑石、甘草、薄荷; 功效:疏风解暑;主治:暑湿证兼微恶风寒者。

15、益元散( 《伤寒直格》 )组成:滑石、甘草、辰砂;(以灯心汤调服)???算 3 味吗???功效:清心解暑,兼能安神;主治:暑湿证兼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者。

16、四逆汤( 《伤寒论》 ) 组成:附子、干姜、甘草; 功效:回阳救逆;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

中医妇科常用汤头歌诀

中医妇科常用汤头歌诀

汤头歌诀第一节月经病阳证一、月经先期1.补中益气、举元煎歌诀:景岳书中举元煎,参芪炙草升术添;升阳举陷摄气血,血崩血脱服之敛。

(四君子祛茯苓加黄芪升麻)2.固阴煎《景岳全书》方歌:《景岳全书》固阴煎,三补人参远志甘;菟丝五味一并加,益肾固冲经血安。

3.清经散《傅青主女科》(清经散中苓熟地,丹青黄白地骨皮)歌诀:水火太旺清经散,青蒿黄柏熟地丹;白芍茯苓地骨皮,先期量多服之安。

4.两地汤《傅青主女科》歌诀:两地生地地骨皮,冬元胶芍共成剂,水亏火旺冲不固,先期量少常适宜。

5.加味逍遥散二、月经过多6.安冲汤《衷中参西》(实为固冲汤或举元煎加减)歌诀:安冲汤用芪术芍,螵蛸龙牡收涩好,地黄续断茜草根,坚固冲任疗效高。

7.保阴煎《景岳全书》(实为两地汤和清经散加减)歌诀:保阴煎中两地芍,芩柏续断草山药;经来量多并烦渴,清热凉血功效高。

8.桃红四物汤三、经期延长9.举元煎《景岳全书》(上附)10.清血养阴汤《妇科临床手册》歌诀:清血养阴生地丹,柏芍玄贞墨旱莲;养阴清热又凉血,虚热扰乱经血安。

11.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歌诀:傅山清肝止淋汤,归芍胶枣生地黄,柏丹香附膝黑豆,肝经湿热血淋康。

13.加减一阴煎《景岳全书》一阴煎是景岳方,麦冬芍药二地黄;甘草知母地骨皮,肾阴亏虚间血宜。

14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上附)15逐瘀止血汤《傅青主女科》歌诀:逐瘀止血地归桃,黄丹龟板壳赤芍;瘀血须破阴宜养,逐瘀养阴两相照。

五、崩漏16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歌诀:固冲君药山茱萸,龙牡为臣白术芪,白芍海蛸五味子,棕榈茜草不留瘀。

17.固本止崩汤:歌诀:固本止崩熟地黄,参术归芪与黑;血崩昏暗晕在地,急服此方保。

18.育阴汤《百灵妇科》歌诀:熟地山药山茱萸,白芍阿胶炒地榆,龟板牡蛎海螵蛸,续断寄生养阴齐。

19.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歌诀:清热固经栀芩榆,生地地骨藕节榈;龟板牡蛎阿胶草,经血淋漓此方与。

20.上下相资汤加减歌诀:上下相资归地参,麦冬五味沙元参,玉竹牛膝车前子,虚热崩漏此养阴。

车前子的配伍应用

车前子的配伍应用

车前子的配伍应用1、配血余炭:血余炭去瘀生新,散瘀止血,补真阴,利小便;车前子甘寒滑利,功专降泄,渗湿泻热,通利小便。

二药相伍,一补一利,相互制约,相互为用,散瘀止血、利尿消肿益彰,用治尿少、尿痛、尿赤、小便带血等,如急性肾炎、泄泻、痢疾。

2、配六一散:车前子清热利尿,渗湿止泻,清肝明目,化痰止咳;六一散清热利湿,利水消肿。

二药配伍,相互促进,清暑退烧,镇静安神,利小便、实大便,通淋止痛益彰,用治夏日中暑、发热汗出、烦躁口渴、小便黄少不利,或呕吐、腹泻等证以及淋浊、石淋诸证。

3、配白茅根:车前子甘寒滑利,性善除泄,既能利水道、消水肿,又能别清浊、导湿热;白茅根甘寒,为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之品。

两药合用,共奏利水通淋、凉血止血之功,用治水湿内停所致的小便不利、下肢水肿等证,尤宜用于湿热内停,或水热互结所致的的尿少、尿痛及尿血。

4、配麻黄:麻黄有宣肺平喘、行水消肿之功;车前子性专降泄,能利水除湿、祛痰止咳。

两药合用,一则可藉麻黄宣发肺气,助上焦水气宣化而行水之上源,车前子入下焦、通肾气而开水窍,利小便,或头面四肢急性水肿兼有表证者,二则以麻黄宣肺平喘、车前子祛痰止咳,两者相合相成,平喘止咳之力增强,用治痰壅肺闭之咳喘,外邪袭肺、肺气失畅的发热恶风、头面四肢水肿兼胸闷气喘、咳嗽痰多者尤为适宜。

5、配怀牛膝:车前子甘寒滑利,性专降泄,有通利小便、渗湿泻热之功;怀牛膝补肝肾,活血祛瘀,利尿通淋。

两药合用,补肾利水,用治肾虚尿闭、小便不利诸证尤效。

6、配白茯苓:白茯苓渗湿利水,健脾养心,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可扶正,又可祛邪;炒车前子昧甘略兼咸味,渗湿止泻,行而有补。

两药配伍,健脾利水,疏利膀胱湿热,使热除而不扰动精宫,精气宁谧,遗精必止,用治脾虚泄泻、心肾不交、膀胱湿热、遗精、淋浊、水肿最宜。

7、配益元散:益元散清暑利湿,镇心安神,配车前子利水止泻,合成分利止泻法,暑湿去,六腑利,则小便自然通利、吐泻自止,共奏清暑利尿之功,用治夏日受暑、小便不利、吐泻不止最宜。

益元散的制备思考题

益元散的制备思考题

益元散的制备思考题益元散的制备思考题引言中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其中,草药的应用一直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益元散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和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探讨益元散的制备方法和其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一中药的制备工艺和药效。

一、益元散的制备方法1. 原料准备益元散的主要原料包括地黄、山茱萸、牛膝等。

这些草药一般采用优质、新鲜的材料,并经过严格的筛选和贮藏,以确保其纯度和药效。

2. 药材的加工a) 地黄的炮制:地黄的炮制是指将其先用清水浸泡,然后再用药酒浸泡,最后晒干。

炮制后的地黄具有去除草腥味和提高药效的功效。

b) 山茱萸的处理:山茱萸一般需要剃去表皮,晒干后再使用。

3. 药材的配伍将经过加工的地黄、山茱萸、牛膝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形成益元散的药物组方。

4. 药材的研磨和混合将配伍好的药材进行粉碎研磨,并通过特殊的机械设备进行混合,确保药材的充分混合和均匀性。

5. 包装保存将制备好的益元散装入适宜的容器中,并密封保存,以保持其药效和品质。

二、益元散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1. 益元散的主治疾病益元散主要用于治疗肾虚引起的各种疾病,如腰膝酸软、遗精滑泄、阳痿不育等。

其滋补肾气、强健腰膝、固涩精气的功效,在临床上有着显著的疗效和广泛的应用。

2. 益元散的药理作用益元散中的草药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如黄酮类、皂苷类、多糖类等。

这些成分能够滋补肾虚,增强性功能,改善腰膝酸软等症状。

益元散还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衰老等多种药理作用,对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3. 益元散的临床应用案例为了更好地了解益元散在临床上的应用,本文选取了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介绍。

一位40岁的男性患者因阳痿不育多年,服用益元散后,性功能明显改善,最终成功怀孕。

这样的案例表明益元散在肾虚引起的疾病治疗中有着可喜的效果。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益元散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显著的疗效。

中医妇科常用汤头歌诀

中医妇科常用汤头歌诀

汤头歌诀第一节月经病阳证一、月经先期1、补中益气、举元煎歌诀:景岳书中举元煎,参芪炙草升术添;升阳举陷摄气血,血崩血脱服之敛。

(四君子祛茯苓加黄芪升麻)2、固阴煎《景岳全书》方歌:《景岳全书》固阴煎,三补人参远志甘;菟丝五味一并加,益肾固冲经血安。

3、清经散《傅青主女科》(清经散中苓熟地,丹青黄白地骨皮)歌诀:水火太旺清经散,青蒿黄柏熟地丹;白芍茯苓地骨皮,先期量多服之安。

4、两地汤《傅青主女科》歌诀:两地生地地骨皮,冬元胶芍共成剂,水亏火旺冲不固,先期量少常适宜.5、加味逍遥散二、月经过多6、安冲汤《衷中参西》(实为固冲汤或举元煎加减)歌诀:安冲汤用芪术芍,螵蛸龙牡收涩好,地黄续断茜草根,坚固冲任疗效高.7、保阴煎《景岳全书》(实为两地汤与清经散加减)歌诀:保阴煎中两地芍,芩柏续断草山药;经来量多并烦渴,清热凉血功效高。

8、桃红四物汤三、经期延长9、举元煎《景岳全书》(上附)10、清血养阴汤《妇科临床手册》歌诀:清血养阴生地丹,柏芍玄贞墨旱莲;养阴清热又凉血,虚热扰乱经血安。

11、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歌诀:傅山清肝止淋汤,归芍胶枣生地黄,柏丹香附膝黑豆,肝经湿热血淋康。

13、加减一阴煎《景岳全书》一阴煎就是景岳方,麦冬芍药二地黄;甘草知母地骨皮,肾阴亏虚间血宜.14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上附)15逐瘀止血汤《傅青主女科》歌诀:逐瘀止血地归桃,黄丹龟板壳赤芍;瘀血须破阴宜养,逐瘀养阴两相照. 五、崩漏16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歌诀:固冲君药山茱萸,龙牡为臣白术芪,白芍海蛸五味子,棕榈茜草不留瘀。

17、固本止崩汤:歌诀:固本止崩熟地黄,参术归芪与黑姜;血崩昏暗晕在地,急服此方保安康。

18、育阴汤《百灵妇科》歌诀:熟地山药山茱萸,白芍阿胶炒地榆,龟板牡蛎海螵蛸,续断寄生养阴齐。

19、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歌诀:清热固经栀芩榆,生地地骨藕节榈;龟板牡蛎阿胶草,经血淋漓此方与.20、上下相资汤加减歌诀:上下相资归地参,麦冬五味沙元参,玉竹牛膝车前子,虚热崩漏此养阴。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益元散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一般散剂的制备方法..(2)熟悉散剂等量递增的原则..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1.仪器:粉碎机、药筛80目;100目、瓷研钵、烧杯、天平2.药材:滑石30g;甘草5g;朱砂1.5g三、实验内容制法:1水飞朱砂成极细粉..2滑石、甘草各粉碎成细粉..3将少量滑石粉放于研钵内先行研磨;以饱和研钵的表面能..再称取朱砂极细粉1.5g置研钵中;逐渐加入等容积滑石粉研匀;倒出..取甘草置研钵中再加入上述混合物研匀..按每包3g分包..四、思考题1、等量递增法的原则是什么当药物比例量相差悬殊时;取量小的组分及等量的量大的组分;置于混合器中混合均匀;再加入与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的组分稀释均匀;如此直至加完全部量大的组分;混匀;过筛..2、何谓共熔处方中常见的共熔组分有哪些共熔现象是指两种或更多种药物经混合后有时出现润湿或液化现象..3、散剂中如含有少量挥发性液体及含有酊剂、流浸膏时应如何制备散剂中如含有少量挥发性液体及含有酊剂、流浸膏时可视药物的性质、用量及处方中其他固体组分的多少而定..一般可利用其它固体组分吸收后研匀;若液体组分含量较大而处方中固体组分不能完全吸收时;可加入适当的赋形剂吸收..若含挥发性物质;可加热蒸去大部分水分后并进一步在水浴上蒸发;加入固体药物或赋形剂后;低温;干燥即可..五、讨论甘草因含有纤维性物质在粉碎过程中较难成细粉;总有残渣;粉碎好多次;最后还是没把甘草的细度粉碎成标准要求..因而;后面的研磨;总有粗颗粒无法研碎;制出的益元散中也可以明显看出甘草残渣..实验二蕲蛇药酒的制备一、实验目的掌握药酒、酊剂的制备方法..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1.仪器:粉碎机、药筛20目;65目或60目、渗漉筒、铁架台、铁夹、烧杯1000ml;400ml2.药材:蕲蛇去头12g;防风3g;当归6g;红花9g;羌活6g;秦艽6g;香加皮6g;白酒加至1000ml..三、实验内容制法:以上七味;蕲蛇粉碎成粗粉;其余防风等六味共研碎成粗粉;与上述粗粉混合均匀;置烧杯中;加入白酒适量;拌匀;浸润0.5小时;使其充分膨胀;装入底部填有脱脂棉的渗漉桶中;层层轻压;装毕后于药面覆盖滤纸一张;并压小瓷片数块;加白酒使高出药面1~2cm;盖上表面皿;浸渍48小时后;以白酒为溶剂;按渗漉法调节流速每分钟1~3ml渗漉;收集渗漉液900ml;加入蔗糖100g;搅拌溶解后;过滤;制成1000ml;即得..本品含醇量应为44%~50%..四、思考题1、比较药酒、酊剂的异同点相同点:药酒与酊剂同为浸出药剂..不同点:1药酒溶剂为蒸馏酒;无一定浓度;制备方法有浸渍法和渗漉法;常加入糖或蜂蜜作为矫味剂;2酊剂的溶剂为不同浓度的乙醇;有浓度规定;制备方法除上述两种还有溶解法和稀释法;一般不用添加矫味剂..2、浸出药剂中哪些剂型需要测定含醇量酊剂和流浸膏剂需测乙醇含量..五、讨论蕲蛇在粉碎过程中;蛇皮和蛇刺难以被粉碎;但是其他部分被粉的过细..在装入渗漉桶中时;由于不小心;导致渗漉桶壁上粘上许多药材;造成实验误差..此外;时间有限;并没有浸渍48个小时;一个多小时后就开始渗漏;因为严格按照要求流速每分钟1~3ml渗漉;结果实验全部做完后也没能收集到要求的900ml;而且药酒颜色有些淡..实验三益母草膏的制备一、实验目的掌握煎膏剂的制备方法..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1.仪器:电磁炉、锅、纱布若干2.药材:益母草125g;红糖31.5g三、实验内容制法:取益母草洗净切碎;置锅中;加水高于药材3-4cm;煎煮两次;每次0.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1.21-1.2580-85℃的清膏..称取红糖;加糖量1/2的水及0.1%酒石酸;直火加热熬炼;不断搅拌;至呈金黄色时;加入上述清膏;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1.4左右;即得..四、思考题1、制备煎膏剂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制备煎膏剂的过程中应控制加入糖或蜂蜜的量;防止出现返砂现象..煎煮2-3次为宜;浓缩至浓缩液滴至纸上液滴周围无水迹时为度;收膏时一般加入糖或蜜的量不超过清膏量的3倍;分装时应待煎膏充分放冷后再装入容器..2、如何防止煎膏出现“返砂”现象炼糖时尽量缩短加热时间;降低加热温度;使糖部分转化;控制糖的适宜转化率..3、按传统法收膏标识有哪些除另有规定外;一般加入糖或蜂蜜的量不超过清膏量的3倍;收膏时随着稠度的增加;加热温度可相应降低;收膏稠度视品种而定..4、煎膏剂与糖浆剂有哪些异同点两者都是水提取物加糖或蜂蜜制备而成;糖浆剂是浓蔗糖水溶液;煎膏剂是稠厚状半流体剂型;煎膏剂需要浓缩和收膏;糖浆剂一般不用..五、讨论煎煮时间长;太费时..在浓缩时为缩短浓缩时间加大了火力..温度控制不当;在熬炼红糖时并没有呈现金黄色;而是深红棕色..最后的实验成品呈棕黑色;为稠厚的半流体;味道苦..实验四板蓝根颗粒的制备一、实验目的掌握颗粒剂的制备方法与质量要求..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1.仪器:电磁炉;锅;纱布2.药材:板蓝根、红糖3.试剂:无水乙醇、蔗糖粉、糊精三、实验内容制法:取板蓝根140g;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10倍量水;1.5小时;第二次8倍量水;0.5小时;煎液纱布过滤;滤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50℃;加乙醇使含量达60%;静置使沉淀;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适量;加入适量的蔗糖粉和糊精;制成颗粒;干燥;制成60g;即得..四、思考题1、制备颗粒剂应注意哪些问题颗粒剂的制备过程中;提取遇到挥发性成分要采用低温至稠膏状;精制95%乙醇适量;制粒用一号筛;赋形剂的用量一般不超过稠膏量的5倍.. 2、颗粒剂通常应做哪些质量检查辅料用量;外观检查;溶化性;水分;硬度;粒度;装量差异;卫生学检查等..五、讨论浓缩时;为加快浓缩速度;适当提高温度;得到的浓缩液密度有点低;导致加入蔗糖粉后并未出现颗粒;但加入大量蔗糖粉后;板蓝根颗粒渐渐析出;但颜色呈淡棕色;大概因为加入蔗糖太多;导致颜色有所变化..实验六紫草膏的制备一、实验目的掌握软膏剂的制备方法、操作关键及注意事项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1.仪器:电磁炉、锅、纱布、粉碎机、七号筛120目2.药材:紫草10g;当归3g;生地黄3g;白芷3g;乳香3g;没药3g;麻油 100g;蜂蜡三、实验内容制法:1原料处理:将乳香、没药粉碎成细粉;过七号筛;当归、防风、生地黄、白芷碎断;紫草用清水润湿..(2)炸料制膏:取麻油100g于锅内;加热至约200℃;先将当归、防风、生地黄、白芷四味药炸枯;至白芷表面呈焦黄色;除去药渣;降温至约160℃;将紫草加入;用微火炸枯;至油呈紫红色;滤出药渣;加入蜂蜡每油10g;蜂蜡2~4g熔化;倾入容器中;待温度降到60~70℃时;加入乳香、没药细粉;搅匀至冷凝;即得..四、思考题中药软膏有哪些制备方法各有何特点如何选用中药软膏制备方法:研合法、熔和法、乳化法..研合法:将药物细粉用少量基质研匀或用适量液体研磨成细糊再递加其余基质均匀..熔和法:将基质先加热熔化再将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直至冷凝..乳化法:将油溶性组分混合加热熔融;另加水溶性组分加热至油相温度相近时;两液混合边加边搅拌;待乳化完全直至冷凝..软膏剂基质较软;研磨后即可混匀;或主药不宜加热用研磨法;基质熔点不同;常温下不易混匀;主药可溶于基质;或药材需要用基质浸渍有效成分用熔和法..乳化法中有油水两相..五、讨论当归、防风、生地黄、白芷四味药进行油炸时;由于温度过高;有些炸糊;但并不严重..因为整个实验速度比较快;显得有些手忙脚乱;不过;最后做出的紫草膏还挺不错的;色泽均一;闻着挺香;这个实验做的还算成功吧..实验七丸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掌握各种类型丸剂的的制备方法与操作要领..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1.仪器:粉碎机、七号筛120目、电磁炉、锅、纱布2.试剂:蜂蜜3.药材:熟地32g;山茱萸16g;牡丹皮16g;山药16g;茯苓12g;泽泻12g三、实验内容六味地黄丸制法:1炼蜜中蜜:取适量的生蜂蜜;装入锅内;加热至沸后;纱布过滤;除去死蜂、蜡泡沫及其它杂质;然后继续加热炼制;至表面起黄色气泡;有明显光泽;手捻有一定粘性;但两手指分开无白丝..此时蜜温在116-118℃..(2)以上6味;粉碎成细粉;过七号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80-110g;制丸块;搓丸条;制丸粒;每丸重9g;或每100g粉末加炼蜜35-50g与适量的开水泛丸;干燥;制得水蜜丸..四、思考题炼蜜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炼蜜的程度;用蜜量及合药时温度炼蜜目的:除去杂质;破坏酶类;杀死微生物;降低水分含量;增加粘合力..嫩蜜适合含较多油脂、粘液质、胶质、糖、淀粉、动物组织等粘性较强的药材制丸..中蜜适合粘性中等的药材制丸..老蜜适合粘性差的药材制丸..蜜温一般60-80℃;用量1:1-1:1.5..五、讨论蜂蜜中加开水有些多;导致和药材时过稀;搓丸时有些困难;总是粘手;且表面粗糙不光滑;但通过将手用水沾湿;再搓丸的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药丸经烘箱烘烤之后;变干许多;又黑又亮;色泽均匀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益元散
目录1 拼音2 益元散药典标准2.1 品名2.2 处方2.3 制法2.4 性状2.5 鉴别2.6 检查2.7 含量测定2.7.1 朱砂2.7.2 甘草2.7.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2.7.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2.7.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2.7.2.4 测定法2.8 功能与主治2.9 用法与用量2.10 贮藏2.11 版本3 《女科万金方》之益元散3.1 方名3.2 组成3.3 功效3.4 用法用量3.5 加减4 《宣明论》卷十之益元散4.1 方名4.2 别名4.3 组成4.4 功效4.5 主治4.6 用法用量4.7 加减4.8 制备方法4.9 用药禁忌4.10 临床应用4.11 各家论述4.12 附注[返回]1 拼音yìyuán sàn[返回]2 益元散药典标准2.1 品名益元散Yiyuan San2.2 处方滑石600g、甘草100g、朱砂30g2.3 制法以上三味,滑石、甘草粉碎成细粉;朱砂水飞成极细粉,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2.4 性状本品为浅粉红色的粉末,手捻有润滑感;味甜。

2.5 鉴别(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块片无色,有层层剥落痕迹(滑石)。

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品纤维(甘草)。

不规则细小颗粒暗棕红色,有光泽,边缘暗黑色(朱砂)。

(2)取本品2g,加盐酸1ml、三氯甲烷15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

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甘草次酸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1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苯-乙酸乙酯-冰醋酸(10:20:7: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磷钼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约5分钟。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6 检查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B)。

2.7 含量测定2.7.1 朱砂取本品2.5g,精密称定,置250ml烧瓶中,加硫酸10ml与硝酸钾1.5g,缓缓加热使朱砂溶解,放冷,加1%硝酸溶液10ml,摇匀,冷却,用垂熔漏斗滤过,用1%硝酸溶液40ml分次洗涤漏斗和烧瓶,洗液并入滤液中,滴加1%高锰酸钾溶液至显粉红色(以2分钟内不消失为度),再滴加2%硫酸亚铁溶液恰至红色消失,加硫酸铁铵指示液2ml,用硫氰酸铵滴定液(0.05mol/L)滴定。

每1ml硫氰酸铵滴定液(0.05mol/L)相当于5.815mg的硫化汞(HgS)。

本品每1g含朱砂以硫化汞(HgS)计,应为35~42mg。

2.7.2 甘草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D)测定。

2.7.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2mol/L醋酸铵溶液冰醋酸(47:52: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0nm。

理论板数按甘草酸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2.7.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甘草酸铵对照品适量,精密称
定,用流动相溶解并制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即得(相当于每1ml含甘草酸0.1959mg)。

2.7.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流动相50ml,称定重量,密塞,超声处理(功率180W,频率42kHz)45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流动相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2.7.2.4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1g含甘草以甘草酸(C42H62O16)计,不得少于2.7mg。

2.8 功能与主治清暑利湿。

用于感受暑湿,身热心烦,口渴喜饮,小便短赤。

2.9 用法与用量调服或煎服。

一次6g,一日1~2次。

2.10 贮藏密闭,防潮。

2.11 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返回]3 《女科万金方》之益元散3.1 方名益元散3.2 组成当归、川芎、黄芩、陈皮、香附、白芷、甘草。

3.3 功效《女科万金方》之益元散具有安胎之功效。

3.4 用法用量坐蓐之月服之。

3.5 加减如虚,加人参。

[返回]4 《宣明论》卷十之益元散4.1 方名益元散4.2 别名太白散、天水散、六一散、神白散、双解散4.3 组成桂府腻白滑石6两,甘草1两(炙)。

4.4 功效《宣明论》卷十之益元散具有利小便,宣积气,通九窍六腑,生津液,去留结,消蓄水,止渴宽中,补益五脏,大养脾肾之气,安魂定魄,明耳目,壮筋骨,通经脉,和血气,消水谷,保元,下乳催生;久服强志轻身,驻颜延寿之功效。

4.5 主治《宣明
论》卷十之益元散主治身热,吐利泄泻,肠澼,下痢赤白,癃闭淋痛,石淋,肠胃中积聚寒热,心躁,腹胀痛闷;内伤阴痿,五劳七伤,一切虚损,痫痉,惊悸,健忘,烦满短气,脏伤咳嗽,饮食不下,肌肉疼痛;并口疮牙齿疳蚀,百药酒食邪毒,中外诸邪所伤,中暑、伤寒、疫疠,饥饱劳损,忧愁思虑,恚怒惊恐传染,并汗后遗热劳复诸疾;产后血衰,阴虚热甚,一切热证,兼吹奶乳痈。

4.6 用法用量每服3钱,加蜜少许,温水调下,不用蜜亦得,日3次;欲饮冷者,新汲水调下;解利伤寒,发汗,煎葱白、豆豉汤调下;难产,紫苏汤调下。

4.7 加减加黄丹,名红玉散;加青黛,名碧玉散;加薄荷叶(末)1分,名鸡苏散。

4.8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4.9 用药禁忌孕妇不宜服。

4.10 临床应用①膀胱炎《福建中医药》(1965,6:2O):林某某,男,69岁。

突感尿意急迫,排尿频繁,量少,滴沥难下,小腹部灼痛,诊断为急性膀胱炎。

唇口红甚,舌苔黄浊,脉数有力,给六一散2两,冲开水600毫升,澄清,分3次服,每日1剂,连服4天痊愈。

②晕厥《山西中医》(1987;2:29):张某某,男,48岁,厨师。

1977年5月14日初诊。

患者1年前用鳍刺刺伤右手食指,翌日全身不适,低热,右肢剧痛,纳呆、恶心、晕厥,经强心输液复苏。

此后常无规律晕厥。

患者面容憔悴,神情恐慌,右背及右腿外侧均见大小不等之绀斑十余块,大者如掌,小者似卵,质硬压痛,舌红有瘀点,诊为破伤中毒,
毒瘀血分。

遂予六一散200g,每次用绿豆水冲服10g,1日2次,10日后诸症缓解,又10日诸证痊愈。

③泡疹《山西中医》(1987;2:30):雷姓女婴,8个月,因腹泄服西药后全身泛发泡疹,小豆样,疹周红润,伴咳嗽,低烧,舌红,指纹淡红浮现,小便淋沥不畅。

遂予六一散30g,冲调徐徐凉饮,晚7时许服药,夜畅尿数次,翌晨泡疹全消,一切恢复正常。

4.11 各家论述①《医方考》:滑石性寒,故能清六腑之热,甘草性平,故能缓诸火之势。

②《成方切用》:滑石重能清降,寒能泄热,滑能通窍,淡能行水,使肺气降而下通膀胱,故能祛暑住泻,止烦渴而利小便也。

加甘草者,和其中气,又以缓滑石之滑降也,其数六一者,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也。

4.12 附注太白散(《伤寒直格》卷下)、天水散(《伤寒标本》卷下)、六一散《伤寒标本》卷下)、神白散(《儒门事亲》卷十三)、双解散(《摄生众妙方》卷四)。

本方加青黛,又名“若玉散”(见《准绳·类方》)。

[返回]
相关文献益元散摘要:
中药名称
益元散
拼音名
益元散与双解散摘要:的方是益元散。

我们似乎也可以认为,防风通圣散是由益元散合凉膈散加减而来,而主方是益元散。

[附方]益元散摘要:[卷三转胞]益元散摘要:为末。

加入前药服。

(〔吴按〕此系六一散。

而益元散尚有朱砂也。

)
肥盛妇人。

右寸脉沉滑。

症兼恶[中卷内科]益元散摘要:,温水下或新汲水下。

渗泄之剂,不损元气,故名益元。

分两六一,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故又名天水。

[卷三类中风]益元散摘要:[卷下伤暑门]益元散摘要:[内科]辰砂益元散摘要:[卷下治暑主方]益元散摘要:[卷之二滑石白鱼散]三生益元散摘要:用生柏叶生藕节生车前各汁(一杯)益元散(三钱)调服此主血淋之方也
复方
《祖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