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 学案 含答案(完美版)
精品精编资料下载珍藏打印2020年春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文本内容。
2.品味文本语言,感受语言魅力。
3.结合具体内容,体会文本情感。
【教学过程】十五从军征一.新课导入(播放古代从军出征视频)二.相关介绍“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整体感知1.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四.细读感悟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2. 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3.那到底是怎样的凄凉景象呢?请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
4.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5. 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6. 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曲五首学案新人教版
23 诗词曲五首学习目标1.诵读并背诵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2.体会诗歌丰富的情感,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习过程一、初读——夯实基础1.积累生字。
冢.( ) 舂.( ) 羹.( ) 饴.( )雉.( ) 狐裘.( ) 宫阙.( ) 踌躇..( )2.解释词语。
始:归:冢:胡天:兜鍪:休:汗青:3.文学常识填空。
(1)辛弃疾( )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 ),别号(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作品集有( )。
(2)( )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3)元曲又称( ),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 )和( )。
二、品读——赏析诗句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三、展读——拓展延伸1.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2.请从五首诗歌中,选取一首你最喜欢的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一、初读——夯实基础1.zhǒng chōng gēng yízhìqiúquèchóu chú2.始:才。
归:回家。
冢:坟墓。
胡天:诗中指塞北一带的天空。
兜鍪: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
休:停止。
汗青:诗中指史册。
3.(1)南宋幼安稼轩《稼轩长短句》(2)乐府诗(3)长短句杂剧散曲二、品读——赏析诗句1.十五岁就被应召去参军了,然而八十岁了才能回到久违的故乡。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2.“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
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含答案)
23.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⑷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能力目标:⑴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⑵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3、德育目标: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过程第 1 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知识梳理1、走进作者三、鉴赏:《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学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学案学案简介本学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诗词曲五首》这个单元。
本单元包括五首名诗,分别是李清照的《如梦令》、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辛弃疾的《夜行黄沙道中》和元好问的《摸鱼儿·秋思》。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会对这些名诗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学习目标•学习五首名诗,掌握其主题和表现手法。
•学习诗歌鉴赏常识,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培养鉴别文学作品的能力,分析并理解文学作品的意蕴。
学习内容诗歌鉴赏常识在学习五首名诗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些诗歌鉴赏的常识。
这些常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欣赏诗歌。
以下内容仅为简单介绍,详细内容可在教材中找到。
1.诗的基本构成诗的基本构成由韵脚、押韵和节律三部分组成。
2.诗的辞格辞格是指用诗歌特有的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使文学作品具有艺术效果的方式。
3.诗歌鉴赏方法诗歌鉴赏主要包括词义理解、修辞手法分析、情感体验和写作手法仿效等。
诗词曲五首本单元包含李清照的《如梦令》、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辛弃疾的《夜行黄沙道中》和元好问的《摸鱼儿·秋思》。
每一首诗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在学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了解诗歌的背景背景是指诗歌创作的社会、历史、文化等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分析诗歌的内涵诗歌主题一般体现为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观念、价值等,我们需要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表现手法来掌握它。
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表现手法主要包括词语运用、辞格运用、符号运用等方面,我们需要通过分析找出它所表现的意义和情感。
学习方法1.阅读理解首先要进行的是对每首诗的阅读与理解,对诗歌的内容及其中的词语和结构等逐一分析,对于不理解的要及时求助老师或同学进行讨论。
2.朗读演绎学习诗歌的朗诵方法,尽量将诗歌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23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教师版)(最新整理)
23.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⑷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能力目标:⑴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⑵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3、德育目标: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过程第 1 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知识梳理1、走进作者三、鉴赏:《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 “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背诵并朗读诗词,理解其意义。
2.通过反复吟诵,把握诗词中的意象,进而领悟诗词的情感表达。
3.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结合诗词中的描写抒情,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背诵默写诗词。
2.通过反复吟诵,XXX和想象,把握诗词中的意象,进而领悟诗词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结合诗词中的描写抒情,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案、相关资料、电脑、投影仪。
教学课时:5课时十五从军征》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研究运用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战争的课文。
2.提醒学生战争是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今天研究的《十五从军征》也与战争有关。
二、检查预1.介绍作者和创作背景,解释乐府的含义。
2.讲解古代兵役制度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三、朗读诗歌,感知诗意1.老师朗读,学生听诗歌的音乐美。
2.帮助学生理解生字的音和形。
四、理解诗意,揣摩情感1.让学生讨论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揣摩。
2.让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读,感受情感表达。
五、联系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1.介绍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2.让学生结合诗歌中的描写抒情,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课堂小结1.回顾课堂内容,强调学生需要通过反复吟诵和XXX想象,深入理解诗歌。
2.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2)看到:兔从狗窦入,雉从XXX;中庭生旅谷,XXX。
3)做了: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送谁。
3.从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明确:从诗中感受到了老兵回家的孤独和无助,以及对家乡的怀念和热爱。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导学案课题:《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科:语文年级:九年级下册课时:第二十四课教学目标:1.了解五首诗词曲的背景和作者。
2.能够读懂诗词曲,理解其中的意境。
3.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
2.读懂诗词曲并理解其中的意境。
教学难点:1.理解诗词曲之中的含义和意境。
2.学会用正确的语调朗读诗词曲。
教学准备:课文教材、多媒体设备、背景音乐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老师向学生介绍本课的内容。
2.播放古代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进入古代文学的氛围。
输入(15分钟)1.学生齐读本课课题《诗词曲五首》,并课前预习。
2.老师讲解每一首诗词曲的背景和作者。
3.老师播放配乐,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音乐美。
4.分组讨论每一首诗词曲的诗意和意境。
练习(20分钟)1.学生分组朗读每一首诗词曲。
2.老师对每组朗读进行点评和指导。
3.学生个别或小组朗读,并自我评价。
巩固(10分钟)1.老师提问,让学生回答本课的问题。
2.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本课课文的体会和感悟。
3.学生归纳总结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堂延伸(10分钟)1.老师向学生展示古代文学的精彩片段。
2.学生观看并讨论该片段的意义和价值。
3.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课堂小结(5分钟)1.老师复习本课的内容并总结。
2.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并给予自我评价。
板书设计:诗词曲五首:1.诗《登鹳雀楼》——王之涣2.词《静夜思》——李白3.曲《渔舟唱晚》——唐继尧4.曲《长相思》——纳兰性德5.曲《钗头凤》——李清照参考答案:导入:首先向学生介绍本课的内容,让他们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是五首优美的诗词曲。
同时播放古代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营造古代文学的氛围。
输入:学生齐读本课课题《诗词曲五首》,并介绍每一首诗词曲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每一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练习:让学生分组朗读每一首诗词曲,并进行点评和指导。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2..学习并感悟诗词曲的意境及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诗歌。
3.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重点:1.会读会背会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
2.领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方法:朗读法、涵泳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浩若繁星,反映战争的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相关介绍:1.“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2.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诗词曲的有关知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1.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2.研究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理解诗句含义,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2.理解作品的内容与思想,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知人论世,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研究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教学课时:5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一、导入新课以乐府诗导入。
(乐府是古代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收XXX的诗歌,后来就把XXX的诗歌也叫做乐府。
)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也是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从题目中,你晓得了什么?(“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接触)2.是谁“十五从军征”呢?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己结合注释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3.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课件出示诗歌)4.指明学生再读,评价。
(课件出示有节奏的诗)(强调:“兔/从狗窦入,雉/从XXX”)5.齐读。
6.交流。
(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粗心。
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三、品读鉴赏1.诗歌的主人翁是谁?从哪一句话能够晓得?(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
)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役。
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筹办,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2.他在回家过程中,心情有哪些变化?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2.学生自主品读,再同桌交流。
3.个人交流。
(课件出示诗句)预设:1)道逢乡里人:“家中有XXX?”(喜)2)想象他曾经的家是怎样的?3)他见到的景又是怎样的?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由远及近)“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4 诗词曲五首》教案
24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
2.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3.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从整体上把握这五首诗词曲的内容,理解诗词曲中蕴含的情感。
2.教学难点:提高诗词曲的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五首诗词曲作者及其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十五从军征》的体裁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歌。
2.掌握从意象、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那么,继《诗经》之后,我国的诗词文化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无不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典诗歌,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吧。
板书课题: 24 诗词曲五首(出示课件2)二、学习诗词曲《十五从军征》(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文体知识教师:同学们,本课所选的诗歌类型多样,《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你们知道吗?下面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预设:(出示课件5)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最大的特点: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2.写作背景教师:同学们,我们要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预设:(出示课件6)汉朝时,北部边界时常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
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些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中,这首诗就写了一个老兵回家后见不到亲人的痛苦经历。
(二)新课学习,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出示课件6)2.反复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优质教案
23诗词曲五首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浩若繁星,反映战争的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布局,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弊病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明确:这是一首咏雪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
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明确: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7.强化评价与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阶段性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对古诗词的阅读与鉴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经验。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诗词曲五首》的学习将更加深入。然而,由于古诗词的意境、语言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特殊性,学生在理解、感悟和创作方面仍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在古诗词阅读方面,对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记忆仍需加强,教师应适时提供辅导与支持。
(2)小组汇报: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课堂汇报,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3)教师点评: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给予评价,并进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教学目标: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教学内容:
(1)诗词背诵:要求学生现场背诵一首《诗词曲五首》中的诗词;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以一首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作为课堂导入,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中感受诗词的韵味。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乐曲背后的古诗词吗?”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诗词曲五首》。
2.教学目标:通过音乐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a.诗词的基本内容概述;
b.诗词的意境、情感分析;
c.诗词的修辞手法解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师版-导学案
一、项目立项与规划设计(1)《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背景:介绍矿产资源的基本情况、开发的必要性和背景。
市场分析:研究矿产资源市场需求、价格走势、竞争态势等。
资源和原料:详细描述矿产资源的储量、品位、开采条件等。
技术方案:包括开采技术、选矿工艺、主要设备选择等。
环境保护:评估开采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措施。
经济评价:工程投资估算、财务分析(包括成本、收益、财务指标等)。
风险分析:识别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提出应对措施。
(2)《开发利用方案》目的与内容:在普查报告的基础上,开发利用报告进一步深入分析矿产资源的经济开发价值,包括开采技术方案、市场分析、经济效益评估、环境保护措施和土地复垦计划等。
重要性:该报告向自然资源部门展示了企业开发该矿产资源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是获取采矿权审批过程中的关键文件。
目标和范围确定:确定矿产资源的开发目标,包括开采规模、年产量、服务年限等。
明确开发范围,包括矿区的地理位置、矿体分布、环境敏感区域等。
评估不同的开采技术和选矿工艺的适用性,选择最经济、最安全、最环保的技术路线。
考虑矿产资源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开采方法(如露天开采、地下开采)。
(3)《初步设计》在开发利用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更为详细的工程设计,包括矿山布局、生产流程、主要建筑和设施等。
考虑到技术经济指标和安全环保要求,对项目进行整体优化。
(4)《安全设施设计》“三同时”制度的实施:即安全设施“设计、施工、投入生产和使用”三者同时。
包括制定初步设计,明确安全技术措施,进行安全评价,确保采矿活动在设计、施工阶段即考虑安全生产要求。
特别针对矿山安全生产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设施进行设计,包括通风系统、排水系统、提升和运输设备等。
设计应急救援通道、避难室、安全监测和报警系统等安全设施。
(5)《矿山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分析开发活动对环境的潜在影响,规划相应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
设计土地复垦方案,确保矿后土地得到有效利用和生态恢复。
部编版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案1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6、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7、背诵这首诗。
五、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
1、作者张养浩
2、朗读诗歌
3、背景资料
4、诗意理解
(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6、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7、背诵这首诗。
三、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古亭有怀》
1、作者辛弃疾
2、朗读诗歌
3、背景资料
4、诗意理解
5、诗句赏析
(1)理解“悠悠”
(2)为何热情歌颂孙权
6、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7、背诵这首诗。
四、学习《过零丁洋》
1、作者文天祥
2、朗读诗歌
3、背景资料
4、诗意理解
5、诗句赏析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2)老兵回家后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5、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6、背诵这首诗。
二、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作者岑参
2、朗读诗歌
3、背景资料
4、诗意理解
5、诗句赏析
(1)题目中哪个字表明了这首诗的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如何理解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结构上的作用。
(3)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4)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6、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7、背诵这首曲。
教后记:
课题:诗词曲五首
主备人
席丽琴
教学目标
语文教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
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重点
对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 进行总结,强调关键知识 点。
布置作业
布置相关作业,如背诵、 默写、阅读理解等,以巩 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应用能 力。
预告下节课内容
简要介绍下节课将要学习 的内容,引导学生做好预 习准备。
05
作业布置与要求
作业内容及要求
背诵五首诗词曲,培 养语感与积累经典。
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通过欣赏五首诗词曲的美妙之处,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通过对五首诗词曲的鉴赏和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概述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诗词曲五首》,培养学生 阅读、欣赏和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 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艺术手法 。
。
06
教学反思与总结
本节课的亮点与不足之处
亮点 学生对诗词曲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能够理解并分析诗词曲中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合作与交流能力。
本节课的亮点与不足之处
•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本节课的亮点与不足之处
01
不足之处
02
03
04
部分学生在诗词曲的创作背景 和作者情感方面理解不够深入
理解五首诗词曲的主题和内容
02
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每首诗词曲所表达的主题和内容,包括
作者的思想感情、描绘的景象、运用的艺术手法等。
掌握诗词曲的鉴赏方法
03
通过分析和比较,掌握鉴赏诗词曲的基本方法,包括语言、意
象、意境、艺术手法等方面的鉴赏。
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第 1 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知识梳理1、走进作者三、鉴赏:《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四、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
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
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折”“即”换掉好不好?为什么?不好。
“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
“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
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5.你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6.“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旗却一动也不动。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
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8.诗的最后一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第 2 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刚刚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中赏析过宋词中豪放一派辛弃疾的词风,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他的词,来看看出自同一作者之手的词到底有何相似与不同。
二、鉴赏:《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1.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何处望神州”的感叹?这首词是作者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所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这一句是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
3.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一是突出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
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
而“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
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4.赏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
5.再读全词,概括本词的主旨。
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全词饱含着作者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三、鉴赏:《过零丁洋》1.了解背景此诗是作者的代表作,创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过零丁洋时。
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写此诗以明志节。
2.赏析诗句,把握情感与主旨(1)诗的首联写了哪两件事?一是受到皇帝选拔,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2)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除了运用对偶的修辞以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
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3)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的“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妙在何处?“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巧借两个地名,渲染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
请说说你的理解。
人难免一死,为祖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永垂史册。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现了民族气节。
(5)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
最后一句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四、鉴赏:《山坡羊·潼关怀古》1.了解创作背景及诗歌体裁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
天历二年(1329 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
《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
散曲:到了元代,出现新兴的体裁——曲。
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
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
本篇“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2.品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与情感。
(1)反复朗读课文,说说这首小令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共写了三层。
第一层:“峰峦如聚,,山河表里潼关路。
”写潼关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第二层:“望西都,,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由潼关的险要地势想到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及曾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抒发怀古情思。
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从对现实场景的描写转入议论抒情,诗人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对老百姓的疾苦感到无比愤慨和深切同情。
(2)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
(3)你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而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所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句话在这首小令中是曲眼,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人文关怀,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4)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怀古、议论三者有机结合的?作者先描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然后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了深沉的感慨,最后发表议论,得出结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基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A.松柏(bi) 春谷( chn)狐裘(qiú) 饮归客( yng)B.兜鍪( móu) 都护(hù)潼关( tóng) 踌躇(zhù )C.干戈(g) 雉鸡(zhu)瀚海(hàn) 浮沉( fú)D.寥落( liáo)神州( shén)惶恐( huáng)宫阙( què)解析:A选项里“饮归客”的“饮”正确的读音是“ yn”;B选项里“踌躇”的“躇”正确的读音是“chú”;C选项里“雉鸡”的“雉”正确的读音是“zhì”.故选D。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山回路转回:回环(2)峰峦如聚聚: 聚拢,包围(3)兴,百姓苦兴: 指政权的统治稳固(4)留取丹心照汗青丹心: 红心,比喻忠心(5)八十始得归始:才(6)泪落沾我衣沾:_渗人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B)A.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D.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解析:A项正确划分是“遥望/是君家,松柏/家/累累”。
C项正确划分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D项正确划分是“北风V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C)A.《十五从军行》选自《乐府诗集》。
汉乐府民歌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
B.《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是唐代边塞诗人岑参。
他与高适并称“高岑”。
C.词始于南宋,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隋唐时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到唐代达到顶峰。
“南乡子”是词牌名。
D.《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