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胁痛演示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十三五规划教材,第四版)-胁痛
胁痛之发生,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欲过度相关。因此,保持心情 舒畅,情绪稳定,避免过悲、过怒、过劳及过度紧张;同时注意饮食清淡, 切忌过度饮酒或嗜食辛辣肥甘,以防湿热内生。劳逸结合,防止过劳伤正。 由于胁痛是多种病证伴有的常见自觉症状,若能针对原发病病因预防最为有 效。
已患胁痛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按时服药。还应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忌恼 怒忧思,忌食肥甘辛辣及嗜酒过度,饮食宜食用水果、蔬菜及豆制品等清淡 食物。起居有常,防止过劳。
胁痛可见于西医学的多种疾病,如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肋间神经痛、胸膜炎、肝硬化、肝脓肿等,以上疾病以胁痛为主要表现时,均 可参照本节辨证施治。
二 病因病机
1.情志不遂肝胆居胁下,其经脉布两胁,若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肝失疏
泄wenku.baidu.com气机失和,肝胆之脉不畅,而产生胁痛。
2.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脾失健运,湿热内生,蕴于肝胆,肝胆失于疏泄,
3.辅助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超声、胆囊造影等有助于本病诊断。检测 肝功能指标以及甲、乙、内、丁、戊等各型肝炎病毒指标,则有助于病毒性 肝炎的诊断。超声及CT,MRI可以作为肝硬化、肝胆结石、急慢性胆囊炎、 脂肪肝等疾病的诊断依据。血生化中的血脂、血浆蛋白等指标亦可作为诊断 脂肪肝、肝硬化的辅助诊断指标。检测血中甲胎蛋白、碱性磷酸酶等指标, 可作为初步筛查肝内肿瘤的参考依据。
已患胁痛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按时服药。还应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忌恼 怒忧思,忌食肥甘辛辣及嗜酒过度,饮食宜食用水果、蔬菜及豆制品等清淡 食物。起居有常,防止过劳。
胁痛可见于西医学的多种疾病,如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肋间神经痛、胸膜炎、肝硬化、肝脓肿等,以上疾病以胁痛为主要表现时,均 可参照本节辨证施治。
二 病因病机
1.情志不遂肝胆居胁下,其经脉布两胁,若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肝失疏
泄wenku.baidu.com气机失和,肝胆之脉不畅,而产生胁痛。
2.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脾失健运,湿热内生,蕴于肝胆,肝胆失于疏泄,
3.辅助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超声、胆囊造影等有助于本病诊断。检测 肝功能指标以及甲、乙、内、丁、戊等各型肝炎病毒指标,则有助于病毒性 肝炎的诊断。超声及CT,MRI可以作为肝硬化、肝胆结石、急慢性胆囊炎、 脂肪肝等疾病的诊断依据。血生化中的血脂、血浆蛋白等指标亦可作为诊断 脂肪肝、肝硬化的辅助诊断指标。检测血中甲胎蛋白、碱性磷酸酶等指标, 可作为初步筛查肝内肿瘤的参考依据。
中医内科学《胁痛》
六、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外感内伤 (1)外感胁痛乃湿热外邪侵犯肝胆,肝失疏泄条达。 具有起病急骤、发热恶寒、恶心呕吐、目睛发黄、舌 红、苔黄腻、脉浮数。 (2)内伤胁痛则由肝郁气滞,瘀血内阻,肝阴不足 所致。不具有发热恶寒表证,且起病缓,病程长。
六、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在气在血 (1)在气:气滞疼痛以胀痛为主,且痛无定处,游 走不定,时轻时重,每每与情绪变化有关。 (2)在血:瘀血疼痛以刺痛为主,且痛处固定不移, 局部按,入夜痛甚。
治法 :养阴柔肝,养血通络。 方药 : 一贯煎。
生地、枸杞——滋养肝肾; 沙参、麦冬、当归——养阴柔肝; 川楝子——疏肝理气止痛。
六、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头晕目眩甚者:加菊花、黄精、女贞子、
天麻以益肾清肝; 目涩、视物昏花:加草决明、谷精草、女贞子。
七、预防调摄
(一) 保持身心愉快,避免情志刺激。 (二) 清淡饮食,忌刺激性食物。 (三) 劳逸结合,注意休息。
六、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1) 可加郁金、青皮、川楝子、半夏以疏肝和胃,
理气止痛; (2) 发热、黄疸:加茵陈、黄柏以清热利湿退黄。
六、辨证论治
4.肝阴不足 症状: (1) 胁肋隐痛,绵绵不已,遇劳加重; (2) 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两目干涩; (3) 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六、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课件:胁痛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胸脘胁痛,吞 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 并治疝气瘕聚。
【歌诀】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 佐川楝泄肝气,肝肾阴虚胁痛尝。
五、其他治法
可配合针灸疗法 1、毫针,梅花针 2、灸法 3、穴位注射
六、转归预后
内伤胁痛各个证型之间可相互转化 治疗得当,预后较好 失治误治可演变它证。如癥、瘕、痞、
(三)分证论治
•肝气郁结 症状:胁胀痛,走窜不定,每因情志而增减,
胸闷气短,嗳气频作,苔薄,脉弦。 (气滞胁痛实证症候+肝郁症候) 机理:肝郁气滞,疏泄不利,气阻胁络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散 【组成】陈皮(醋炒) ,柴胡, 川芎, 枳壳(麸炒) ,芍药,
甘草(炙), 香附。 【功用】疏肝解郁。 【主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 【方解】柴胡疏肝散证是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气郁导致
胁痛
一、概念 胁,指胁肋部,
在胸壁两侧,由腋以 下至第十二肋骨。
胁痛,指一侧或 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 要表现的病证。
胁痛指什么
腋 以 下 至 第 十 二 肋 骨
历史沿革
1、 胁痛之名,首见于《内经》。
《素问·举痛论》指出了外感胁痛的成因:“寒气客
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素问·五邪》强调了“恶血在内”。“邪在肝,则
【歌诀】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 佐川楝泄肝气,肝肾阴虚胁痛尝。
五、其他治法
可配合针灸疗法 1、毫针,梅花针 2、灸法 3、穴位注射
六、转归预后
内伤胁痛各个证型之间可相互转化 治疗得当,预后较好 失治误治可演变它证。如癥、瘕、痞、
(三)分证论治
•肝气郁结 症状:胁胀痛,走窜不定,每因情志而增减,
胸闷气短,嗳气频作,苔薄,脉弦。 (气滞胁痛实证症候+肝郁症候) 机理:肝郁气滞,疏泄不利,气阻胁络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散 【组成】陈皮(醋炒) ,柴胡, 川芎, 枳壳(麸炒) ,芍药,
甘草(炙), 香附。 【功用】疏肝解郁。 【主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 【方解】柴胡疏肝散证是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气郁导致
胁痛
一、概念 胁,指胁肋部,
在胸壁两侧,由腋以 下至第十二肋骨。
胁痛,指一侧或 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 要表现的病证。
胁痛指什么
腋 以 下 至 第 十 二 肋 骨
历史沿革
1、 胁痛之名,首见于《内经》。
《素问·举痛论》指出了外感胁痛的成因:“寒气客
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素问·五邪》强调了“恶血在内”。“邪在肝,则
中医内科学----胁痛ppt课件
代表方: 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方: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疏肝理气、解
郁止痛;
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
川芎、郁金活血行气通络。
28.06.2021
完整版ppt课件18
18
加减:(1)胁痛甚,加青皮、元胡→理气止痛;
(2)气郁化火:证见胁肋掣痛,口干口苦,烦躁易怒,溲 黄便秘,舌红苔黄者,减辛温之川芎,加山栀、丹皮、黄 芩、夏枯草。
完整版ppt课件19
19
2、肝胆湿热证
主证: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
辨证论治
兼证:口苦口粘,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
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方:龙胆草清利肝胆湿热;山栀、黄芩清肝泻火;
临床上,胁痛以右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者,其病多与肝 胆疾患相关。
1、 检测肝功能指标以及甲、乙、丙、丁、戊等各性肝 炎病毒指标,有助于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2、B型超声检查及CT、MRI可以作为肝硬化、肝胆结 石、急慢性胆囊眼、脂肪肝等疾病的诊断依据。
3、检测血中胎甲球蛋白等指标亦可作为诊断脂肪肝、 肝硬化等辅助诊断指标。
或兼有身热恶寒,身 目发黄。
纳呆,恶心呕吐,黄腻,
小便黄赤,大便 脉弦滑
胁痛PPT课件
-
4
2、《伤寒论》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 提出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治疗外感胁痛。
3、《金匮要略》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 提出水饮停留于胁肋部引起胁痛的病因病机。
-
5
4、《医学入门》 提出用小柴胡汤加芎、归、白芍、苍术、
-
2
-
3
二、历史沿革
1、《内经》
《灵枢·五邪》: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 《灵枢·胀论》: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
息。
《素问·刺热论篇》:肝热病者… …胁满痛,手足燥, 不得安卧。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 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于脉中,则血涩脉急, 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咳唾而加重 甚则偏侧胸廓隆起
胁痛
肝胆 胁肋部 口苦、胸闷 善叹息
-
16
腹痛
部位:胃脘部以下 耻骨毛际以上
范围:广而分散 伴随症状:泄泻、或便秘
胁痛
一侧或两侧胁肋部
较小 口苦、胸闷、太息
-
17
-
18
三、辅助检查
B超、CT、肝功能、肝炎病毒指标、 血常规、肿瘤指标等。
-
19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中医内科学胁痛
邪气外袭 阻遏气血运行 胁痛
瘀血停著 负重劳力 损伤脉络 阻塞脉络 闪挫跌仆 脉络不通
气滞日久 血行不畅
3、肝 经 湿 热
久卧湿地 湿邪乘虚搏结于胁
壅塞肝经 肝失疏泄
胁痛
饮食不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伤脾胃
水湿内停
4、胆 腑 郁 热
外邪入侵 犯及胆腑 郁而化火
胁 痛 嗜食肥甘
积湿生热 煎熬胆汁 聚而为石
阻塞胆 腑气机
4、辨 属 虚 属 实
胁痛因肝郁气滞、瘀血内阻、 肝胆湿热而致者多属实,其疼 痛较剧,痛而拒按,病程较短。 肝阴血亏损,肝脉失养之胁痛 属虚,其痛势隐隐,喜揉喜按, 病程较长。
治疗原则
胁痛的致病途径虽有外感、内伤之分, 病位有在气在血、属脏属腑之异,疼痛 性质有虚实之辨,但总不能脱离肝胆, 逾越“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之理。 不通而痛者属实,宜疏导之法使之通; 因于气滞者疏肝解郁,缘于瘀血者活血 通络,起自湿热者清热利湿。 不荣而痛多虚,宜濡润之法使荣,滋阴 养血之法当适时择用,若因肾而致肝阴 不足者,壮水补肾之剂亦可加入。
与西医的关系
胁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证,西医诊 断中的很多疾病均可导致胁痛,如 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急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肋间神经痛 等,然无论何种疾病,凡引发以胁 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考本 病证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瘀血停著 负重劳力 损伤脉络 阻塞脉络 闪挫跌仆 脉络不通
气滞日久 血行不畅
3、肝 经 湿 热
久卧湿地 湿邪乘虚搏结于胁
壅塞肝经 肝失疏泄
胁痛
饮食不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伤脾胃
水湿内停
4、胆 腑 郁 热
外邪入侵 犯及胆腑 郁而化火
胁 痛 嗜食肥甘
积湿生热 煎熬胆汁 聚而为石
阻塞胆 腑气机
4、辨 属 虚 属 实
胁痛因肝郁气滞、瘀血内阻、 肝胆湿热而致者多属实,其疼 痛较剧,痛而拒按,病程较短。 肝阴血亏损,肝脉失养之胁痛 属虚,其痛势隐隐,喜揉喜按, 病程较长。
治疗原则
胁痛的致病途径虽有外感、内伤之分, 病位有在气在血、属脏属腑之异,疼痛 性质有虚实之辨,但总不能脱离肝胆, 逾越“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之理。 不通而痛者属实,宜疏导之法使之通; 因于气滞者疏肝解郁,缘于瘀血者活血 通络,起自湿热者清热利湿。 不荣而痛多虚,宜濡润之法使荣,滋阴 养血之法当适时择用,若因肾而致肝阴 不足者,壮水补肾之剂亦可加入。
与西医的关系
胁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证,西医诊 断中的很多疾病均可导致胁痛,如 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急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肋间神经痛 等,然无论何种疾病,凡引发以胁 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考本 病证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医学科课件——胁痛
情志不遂
跌仆损伤
肝气郁结
瘀血停留 肝失疏泄
病 因 病 机
饮食所伤 湿热内蕴 外感湿热 劳欲久病 精血亏虚,肝阴不足 络脉失养
病 因 病 机
二、病机 1.基本病机: 肝络失和 2.病理变化: “不通则痛” “不荣则痛”
病 因 病 机
3.病机要点: 肝郁气滞 疏泄不利 络脉失和
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若因肝肾阴虚,精
5.病性:有虚实之分
病 因 病 机
大凡初病多实证,久病多
虚证
实证以气滞、血瘀、湿热
为主
虚证多属阴血亏损,肝失
所养的阴伤证
病 因 病 机
5.病机转化: 胁痛初病在气,由肝郁气滞,气机不畅而 致胁痛。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气滞日久,血
行不畅,其病变由气滞转为血瘀,或气滞 血瘀并见。
诊 查 要 点
2、胁痛与悬饮
共同点 胁痛 不同点
胁肋疼 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 痛 现
悬饮
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 已,伴见咳嗽、咯痰,咳嗽、呼 吸时疼痛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 患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兼 见发热
诊 查 要 点
三、相关检查 临床上,胁痛以右侧胁肋部疼痛 为主者,其病多与肝胆疾患相关。
北京大学中医内科医学学课件胁痛
h
1
h
2
h
3
h
4
h
5
h
6
h
7
h
8
h
9
h
10
h
11
h
12Biblioteka Baidu
h
13
h
14
h
15
h
16
h
17
h
18
h
19
h
20
h
21
h
22
1
h
2
h
3
h
4
h
5
h
6
h
7
h
8
h
9
h
10
h
11
h
12Biblioteka Baidu
h
13
h
14
h
15
h
16
h
17
h
18
h
19
h
20
h
21
h
22
胁痛
(三)瘀血阻络证
4.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5.常用药: 当归、川芎、桃仁、红花 —— 活血化瘀,消
肿止痛。
柴胡、枳壳——疏肝理气止痛。 五灵脂、延胡索——散瘀活血止痛。 三七——活血通络、去瘀生新。
(四)肝络失养证
1.症状:
主症: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遏劳加重。
(五)心理调护
胁痛证型中,以肝郁气滞型最为常见,多由于情
绪抑郁不畅,肝气郁结所致。故除了药物调护 外,心理调节也非常重要。可采用心理调护, 如保证、教育、安慰、疏泄、指导、暗示、催 眠等;或重建性心理调护,使肝郁者获得自知 力,培养对潜意识冲突的内省,性格结构的广 泛改变等。
病例1:
男,37岁,94年3月23日就诊
(二)针灸调护
1.针刺法 实证取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 太冲。采用毫针刺,泻法。肝气郁结配膻中、内 关,气滞血瘀配三阴交、膈俞,肝胆湿热配丰隆、 侠溪。虚证则取肝俞、肾俞、期门、三阴交、足 三里。毫针刺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2.耳针 取患侧肝、胆、神门、胸。毫针刺,实 证强刺激,虚证轻刺激,每日1次,每次留针 30min。或埋揿针。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3.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损伤脾胃,
湿热内生,郁于肝胆,肝胆失于疏 泄,可发为胁痛。
4.外感湿热
湿热之邪外袭,郁结少阳,枢机不
中医内科学-05-01胁痛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三十八分。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性质可表现为刺痛、 胀痛、灼痛、隐痛、闷痛或窜痛等。
2.可伴见胸闷、腹胀、暖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 心等症。
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劳欲久病等 病史。
常用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疏肝理气,解郁止痛;白芍、甘草 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川芎、郁金活血行气通络。
胁痛甚,加青皮、延胡索以增强理气止痛之力;气郁化火,胁肋掣痛 ,口干口苦,烦躁易怒,溲黄便秘,舌红苔黄,去川芎,加栀子、牡丹 皮、黄芩、夏枯草;肝气横逆犯脾,肠鸣,腹泻,腹胀,酌加茯苓、白 术;肝郁化火阴伤,胁肋隐痛不休,眩晕少寐,舌红少津,脉细,去川 芎,酌配枸杞、菊花、何首乌、牡丹皮、栀子;气滞兼见血瘀者,可酌 加牡丹皮、赤芍、当归尾、川楝子、延胡索、郁金。
2.跌仆损伤跌仆外伤,或因强力负重,致使胁络受伤,瘀血停留 ,阻塞胁络,发为胁痛。《金匮翼·胁痛统论》谓:“污血胁痛者,凡 跌仆损伤,污血必归胁下故也。”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三十八分。
3.饮食所伤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损伤脾胃,湿热内生,郁于肝 胆,肝胆失于疏泄,发为胁痛。如《景岳全书·杂证谟·胁痛》指出 :“以饮食劳倦而致胁痛者,此脾胃之所传也。”
4.外感湿热湿热之邪外袭,郁结少阳,枢机不利,肝胆经气 失于疏泄,亦致胁痛。《素问·缪刺论》中言:“邪客于足少阳 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性质可表现为刺痛、 胀痛、灼痛、隐痛、闷痛或窜痛等。
2.可伴见胸闷、腹胀、暖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 心等症。
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劳欲久病等 病史。
常用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疏肝理气,解郁止痛;白芍、甘草 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川芎、郁金活血行气通络。
胁痛甚,加青皮、延胡索以增强理气止痛之力;气郁化火,胁肋掣痛 ,口干口苦,烦躁易怒,溲黄便秘,舌红苔黄,去川芎,加栀子、牡丹 皮、黄芩、夏枯草;肝气横逆犯脾,肠鸣,腹泻,腹胀,酌加茯苓、白 术;肝郁化火阴伤,胁肋隐痛不休,眩晕少寐,舌红少津,脉细,去川 芎,酌配枸杞、菊花、何首乌、牡丹皮、栀子;气滞兼见血瘀者,可酌 加牡丹皮、赤芍、当归尾、川楝子、延胡索、郁金。
2.跌仆损伤跌仆外伤,或因强力负重,致使胁络受伤,瘀血停留 ,阻塞胁络,发为胁痛。《金匮翼·胁痛统论》谓:“污血胁痛者,凡 跌仆损伤,污血必归胁下故也。”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三十八分。
3.饮食所伤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损伤脾胃,湿热内生,郁于肝 胆,肝胆失于疏泄,发为胁痛。如《景岳全书·杂证谟·胁痛》指出 :“以饮食劳倦而致胁痛者,此脾胃之所传也。”
4.外感湿热湿热之邪外袭,郁结少阳,枢机不利,肝胆经气 失于疏泄,亦致胁痛。《素问·缪刺论》中言:“邪客于足少阳 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
《中医内科胁痛》课件
总结和展望
总结
本PPT课件介绍了胁痛定义和病因、常见症状和体 征、中医诊断与治疗原则以及中医内科常用治疗方 法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大家更好地了解胁痛问题。
展望
中医药治疗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相信随着研 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治疗的方法会得到更好地传 承和发扬。
中药
中医常用的中药方剂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配。
拔罐
中医认为,拔罐可以消除疼痛并可平衡体内温度,以及加速康复速度。
中医药治疗案例分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案例一
患者昏沉、胁痛,经诊断后,采 用温经消湿、解郁定喜的治疗方 案,恢复良好。
案例二
案例三
患者存在动情、疫情及工作不适 等问题,采用针刺通脉解郁,以 及中药调节气血的疗法成功康复。
中医内科胁痛
在这个PPT课件中,你将学习到与胁痛有关的病因、体征和中医治疗方法。我 们将分享一些中医内科常用治疗方法和实际治疗案例,以及预防胁痛的中医 方法。
定义与病因
1 什么是胁痛?
2 胁痛病因有哪些?
胁痛又称胁痛症,是指腹 部两旁的胁肋处有疼痛感。
胁痛病因可以是多种多样 的问题,包括胆囊疾病、 胃肠道疾病、创伤、感染 等。
患者身体疼痛,针灸、按摩、休 息等结合治疗的方案,成功缓解 了疼痛问题。
预防胁痛的中医方法
1 饮食预防
胁痛.ppt
第十四章胁痛
第一节胁痛概述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主要病位在肝胆,以肝胆两经之经脉布于胁肋故也。其原因不外乎肝气郁结、瘀血阻络、肝经湿热、胆腑郁热、肝阴不足等致使肝胆失于疏泄,脉络不和而成。辨证治疗首先应辨明内伤外伤,审查在气在血,属脏属腑,明确虚实,采用疏肝理气、活血祛瘀、清热利湿、疏肝利胆、养阴柔肝等治法。西医中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肋间神经痛均可表现为胁痛。
第二节胁痛医案
一.路志正医案
二.赵清理医案
三.董建华医案
四.施今墨医案
路志正医案
1 医者简介:(同前)
2 验案:
单某,男,27岁,工人。
病史:1988年5月因乏力纳差,查肝功能发现黄疸指数7U,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97U,HBsAg(+),自觉肝区隐痛,恶心欲吐,四肢乏力,诊为乙型肝炎。先后用过多种中西药物,经半年以上治疗反复查肝功能8次,SGPT时升时降,HBsAg一直阳性,乃于1989年11月来我院治疗就诊时证见肝区时隐痛,恶心欲吐,纳谷不香,疲乏无力,口干,大便日行2次,但不溏,舌苔薄黄腻,舌尖黯红,脉弦滑。
辨证施治:肝经湿热瘀结,木郁不能疏土,拟化肝解毒,复其疏泄。药用虎杖、平地木、垂盆草各20g,土茯苓15g,
贯众、紫草、黑料豆各log,甘草3g,二妙丸12g(包)。服40剂后,复查SGPT58U,HBeAg(+),自觉症状渐消失。原方再服25剂,复查SGPT正常,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表面抗原标志物(-),但尚不耐疲劳,上方去紫草、土茯苓、垂盆草,加制首乌、制黄精、生地黄各12g以扶正固本,服1个疗程后,在我院及其他医院复查肝功能等指标均为阴性。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3、在治法上《证治汇补》对病因和治则述较为全 面。“治宜伐肝泻火为要,不可骤用补气之剂;虽 因 于 气 虚 者 , 亦 宜 补 泻 兼 施 。 …… 故 凡 木 郁 不 舒……又当疏散升发以达之,不可过用降气,致木 愈郁而痛愈甚也”。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 久痛入络者善用辛香通络,甘缓补虚,辛泄祛瘀等 法,对事世影响很大。
阴虚 失濡
情志 不遂, 跌仆 损伤, 饮食 所伤, 外感 湿热, 劳欲 久病。
8
9
(一)诊断要点 1、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2、疼痛性质可为刺痛、窜痛、胀痛或隐痛。 3、反复发作史,且有情志、饮食不节、感受外邪等 病史。 4、血象、肝功能、腹部“B”超、腹部CT等辅助检查, 有助于诊断。
18
(1)辨证分析:
①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而拒按,入夜尤 甚;——气滞血瘀,瘀阻胁络。
②兼次症;面色晦暗,或胁肋下有癥块;—— 瘀血积久,气血不和。
③舌苔:舌质紫暗; 瘀血之征。
④脉象:弦沉涩。
19
(2)病机:瘀血停积,胁络痹阻。 (3)治法: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4)方药:血府逐瘀汤——气滞血瘀,胸胁刺痛,
(4)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胡:枳实疏肝解郁;
香附:川芎行气活血。 甘草:白芍养血柔肝。
疏肝理气, 活络止痛。
17
(5)临床加减: 疼痛甚者:加青皮、川楝子、延胡以增理气
止痛之效。 化火之征:加知母、黄芩、丹皮、栀子以清
肝泻火。 伤及肝阴:加沙参、石斛、栀子、丹皮、首
乌、枸杞以养阴柔肝。 肝气犯脾:加茯苓、白术、山药以健运脾气。 肝气犯胃:加半夏、竹茹、陈皮以和胃止呕。
10
胁痛与悬饮鉴别 二者均视胁肋疼痛。但悬饮为饮留胁下,
胸胁胀痛,常伴咳嗽、咯痰、呼吸疼痛加重, 常喜向病侧卧,患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兼 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11
(一)辨证要点
1、辨在气在血 气:胀痛为主,走窜不定,随情志变化起伏 血:刺痛为主,痛有定处,入夜尤甚
12
2、辨属虚属实 实:肝郁气滞、瘀血内阻、肝胆湿热,其痛较
6
(四)范围 胁痛可与现代医学多种疾病相关:如急慢性肝炎、肝 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及肋间神 经痛等。上述疾病表现以胁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 可按本篇论治。
7
胁肋 疼痛
足厥阴肝经----布胁肋
足少阳之脉,其支者,循胁 里;其直者,循胸过季胁
不通则痛
邪气阻滞
不荣而痛
正虚失养
气滞 瘀血 湿热
23
(5)临床加减: 胁痛甚,牵及后背者:加郁金、青皮、川楝 子、元胡理气止痛; 呕恶者,加竹茹、半夏、生姜以和胃止呕。 发热,黄疸,可加茵陈、黄柏、虎杖以清热 利湿退黄; 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者,加大黄、黄柏通腑 泻热除湿。 胆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砂、内金等或用 矾石散以化石排石。 胆道蛔虫者,先以乌梅丸安蛔止痛,再予驱 蛔。
4
(三)源流 1、胁痛病名----首见《内经》。见《素问·脏气法时论》、 《素问· 刺论》、《灵枢·五邪》、《灵枢·经脉》等篇章。 指出主要与肝胆病变有关,病因上有寒气、热邪、恶血等。 2、后世医家均在《内经》论述基础上有进一步认识, 隋·巢元方《诸源候论》“胸胁痛者,由胆与肝及肾之支脉 虚为寒气所乘故也”。指出,发病脏腑与肝胆、肾相关。 宋·严用和《济生方》认为病因主要与性志不遂有关。明·〗 张景岳《景岳全书》进一步指出胁痛病因与情志、饮食、 房劳等关系密切,并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1
1、了解胁痛定义和范围;调摄与护理以及现代研究 进展。 2、熟悉胁痛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3、掌握胁痛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诊断要点,证 候分型的辨证论治。
2
胁痛指什么
(一)定义 是因气滞、血瘀、湿热及实火或脉阴不足致 肝络不畅,临床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 主要表现的病证。
3
(二)症状特点 1、胁痛主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 2、疼痛性质表现为窜痛、胀痛、刺痛、剧痛、 隐痛等。 3、胁痛为临床常见多发病,既可单独为病,又 是多种疾病伴见证。
腻,——湿热中阻,胃失和降。 或身热恶寒,身目发黄、小便黄——湿热郁 蒸肝胆。 ③舌苔:舌质红,苔黄腻;
肝胆湿热之征。 ④脉象:脉弦滑。
22
(2)病机:温热蕴阻,肝胆失疏,胁络失和。 (3)治法:清肝利胆,行气活络。 (4)方药: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清泻肝胆湿热; 栀子、黄芩:辅以清热泻火; 木通、泽泻、车前子:清热利湿,导湿下行; 生地、当归:养血益肝,以畅肝用。 柴胡:疏肝解郁,引药归经; 甘草:调和诸药,防苦寒伤胃之弊。
日久不愈者。 复元活血汤——外伤、瘀血停积,胸胁刺痛,
局部瘀肿者。
20
(4)临床应用加减:
①疼痛较剧者,加元胡、郁金、川楝子,行瘀止 痛;
②胁下有癥块者,加三棱、莪术、地鳖虫,破瘀 散结;
③久瘀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等以补气活血散瘀。
21
(1)辨证分析: ①主症:胁痛或胀痛,灼热疼痛——湿热蕴阻
肝胆,疏泄不利。 ②兼次症:胁痛牵及后背,或恶心,厌食油
24
(1)辨证分析:
①主症:胁肋隐痛,绵绵不休,遇劳加重—— 肝阴不足,肝络失养。
②兼次症: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 —肝肾阴亏虚热上扰。
③舌象:舌质红,少苔; 阴血虚少之征。
④脉象:弦细数。
25
(2)病机:肝阴亏虚,肝络失养。 (3)治法:养阴柔肝。 (4)方药:一贯煎。 生地:养血滋阴,补益肝肾; 沙参、麦冬、当归、枸杞:益阴养血柔肝; 川楝子:疏肝理气止痛。
15
(1)辨证分析: ①主症:胁肋胀痛,痛行者皆,走窜不定,疼
痛每因情志喜怒而增减;——肝郁气滞,胁络 失和。 ②兼次症:胸闷脘痞,饮食减少,嗳气频作, 善太息;——肝气和胃、嗳则气舒。 ③舌象:苔薄或薄白;
肝气郁结之征。 ④脉象:脉弦。 (2)病机:肝气郁结,胁络失和。
16
(3)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剧,痛而拒按,病程短 虚:肝阴不足,肝络失养,其痛势隐隐,喜揉
喜按,病wenku.baidu.com长
13
(二)辨治原则:疏肝活络止痛
治疗原则要结合肝胆生理特点,遵循通则不痛、 荣则不痛的原则,灵活运用。并权衡正之虚实,具 体确立治法:
实证:理气活血,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为法。 虚证:滋阴、养血柔肝通络止痛为法。
14
肝气郁结 瘀血阻络 肝经湿热 胆腑郁热 肝阴不足
3、在治法上《证治汇补》对病因和治则述较为全 面。“治宜伐肝泻火为要,不可骤用补气之剂;虽 因 于 气 虚 者 , 亦 宜 补 泻 兼 施 。 …… 故 凡 木 郁 不 舒……又当疏散升发以达之,不可过用降气,致木 愈郁而痛愈甚也”。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 久痛入络者善用辛香通络,甘缓补虚,辛泄祛瘀等 法,对事世影响很大。
阴虚 失濡
情志 不遂, 跌仆 损伤, 饮食 所伤, 外感 湿热, 劳欲 久病。
8
9
(一)诊断要点 1、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2、疼痛性质可为刺痛、窜痛、胀痛或隐痛。 3、反复发作史,且有情志、饮食不节、感受外邪等 病史。 4、血象、肝功能、腹部“B”超、腹部CT等辅助检查, 有助于诊断。
18
(1)辨证分析:
①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而拒按,入夜尤 甚;——气滞血瘀,瘀阻胁络。
②兼次症;面色晦暗,或胁肋下有癥块;—— 瘀血积久,气血不和。
③舌苔:舌质紫暗; 瘀血之征。
④脉象:弦沉涩。
19
(2)病机:瘀血停积,胁络痹阻。 (3)治法: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4)方药:血府逐瘀汤——气滞血瘀,胸胁刺痛,
(4)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胡:枳实疏肝解郁;
香附:川芎行气活血。 甘草:白芍养血柔肝。
疏肝理气, 活络止痛。
17
(5)临床加减: 疼痛甚者:加青皮、川楝子、延胡以增理气
止痛之效。 化火之征:加知母、黄芩、丹皮、栀子以清
肝泻火。 伤及肝阴:加沙参、石斛、栀子、丹皮、首
乌、枸杞以养阴柔肝。 肝气犯脾:加茯苓、白术、山药以健运脾气。 肝气犯胃:加半夏、竹茹、陈皮以和胃止呕。
10
胁痛与悬饮鉴别 二者均视胁肋疼痛。但悬饮为饮留胁下,
胸胁胀痛,常伴咳嗽、咯痰、呼吸疼痛加重, 常喜向病侧卧,患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兼 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11
(一)辨证要点
1、辨在气在血 气:胀痛为主,走窜不定,随情志变化起伏 血:刺痛为主,痛有定处,入夜尤甚
12
2、辨属虚属实 实:肝郁气滞、瘀血内阻、肝胆湿热,其痛较
6
(四)范围 胁痛可与现代医学多种疾病相关:如急慢性肝炎、肝 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及肋间神 经痛等。上述疾病表现以胁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 可按本篇论治。
7
胁肋 疼痛
足厥阴肝经----布胁肋
足少阳之脉,其支者,循胁 里;其直者,循胸过季胁
不通则痛
邪气阻滞
不荣而痛
正虚失养
气滞 瘀血 湿热
23
(5)临床加减: 胁痛甚,牵及后背者:加郁金、青皮、川楝 子、元胡理气止痛; 呕恶者,加竹茹、半夏、生姜以和胃止呕。 发热,黄疸,可加茵陈、黄柏、虎杖以清热 利湿退黄; 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者,加大黄、黄柏通腑 泻热除湿。 胆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砂、内金等或用 矾石散以化石排石。 胆道蛔虫者,先以乌梅丸安蛔止痛,再予驱 蛔。
4
(三)源流 1、胁痛病名----首见《内经》。见《素问·脏气法时论》、 《素问· 刺论》、《灵枢·五邪》、《灵枢·经脉》等篇章。 指出主要与肝胆病变有关,病因上有寒气、热邪、恶血等。 2、后世医家均在《内经》论述基础上有进一步认识, 隋·巢元方《诸源候论》“胸胁痛者,由胆与肝及肾之支脉 虚为寒气所乘故也”。指出,发病脏腑与肝胆、肾相关。 宋·严用和《济生方》认为病因主要与性志不遂有关。明·〗 张景岳《景岳全书》进一步指出胁痛病因与情志、饮食、 房劳等关系密切,并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1
1、了解胁痛定义和范围;调摄与护理以及现代研究 进展。 2、熟悉胁痛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3、掌握胁痛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诊断要点,证 候分型的辨证论治。
2
胁痛指什么
(一)定义 是因气滞、血瘀、湿热及实火或脉阴不足致 肝络不畅,临床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 主要表现的病证。
3
(二)症状特点 1、胁痛主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 2、疼痛性质表现为窜痛、胀痛、刺痛、剧痛、 隐痛等。 3、胁痛为临床常见多发病,既可单独为病,又 是多种疾病伴见证。
腻,——湿热中阻,胃失和降。 或身热恶寒,身目发黄、小便黄——湿热郁 蒸肝胆。 ③舌苔:舌质红,苔黄腻;
肝胆湿热之征。 ④脉象:脉弦滑。
22
(2)病机:温热蕴阻,肝胆失疏,胁络失和。 (3)治法:清肝利胆,行气活络。 (4)方药: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清泻肝胆湿热; 栀子、黄芩:辅以清热泻火; 木通、泽泻、车前子:清热利湿,导湿下行; 生地、当归:养血益肝,以畅肝用。 柴胡:疏肝解郁,引药归经; 甘草:调和诸药,防苦寒伤胃之弊。
日久不愈者。 复元活血汤——外伤、瘀血停积,胸胁刺痛,
局部瘀肿者。
20
(4)临床应用加减:
①疼痛较剧者,加元胡、郁金、川楝子,行瘀止 痛;
②胁下有癥块者,加三棱、莪术、地鳖虫,破瘀 散结;
③久瘀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等以补气活血散瘀。
21
(1)辨证分析: ①主症:胁痛或胀痛,灼热疼痛——湿热蕴阻
肝胆,疏泄不利。 ②兼次症:胁痛牵及后背,或恶心,厌食油
24
(1)辨证分析:
①主症:胁肋隐痛,绵绵不休,遇劳加重—— 肝阴不足,肝络失养。
②兼次症: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 —肝肾阴亏虚热上扰。
③舌象:舌质红,少苔; 阴血虚少之征。
④脉象:弦细数。
25
(2)病机:肝阴亏虚,肝络失养。 (3)治法:养阴柔肝。 (4)方药:一贯煎。 生地:养血滋阴,补益肝肾; 沙参、麦冬、当归、枸杞:益阴养血柔肝; 川楝子:疏肝理气止痛。
15
(1)辨证分析: ①主症:胁肋胀痛,痛行者皆,走窜不定,疼
痛每因情志喜怒而增减;——肝郁气滞,胁络 失和。 ②兼次症:胸闷脘痞,饮食减少,嗳气频作, 善太息;——肝气和胃、嗳则气舒。 ③舌象:苔薄或薄白;
肝气郁结之征。 ④脉象:脉弦。 (2)病机:肝气郁结,胁络失和。
16
(3)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剧,痛而拒按,病程短 虚:肝阴不足,肝络失养,其痛势隐隐,喜揉
喜按,病wenku.baidu.com长
13
(二)辨治原则:疏肝活络止痛
治疗原则要结合肝胆生理特点,遵循通则不痛、 荣则不痛的原则,灵活运用。并权衡正之虚实,具 体确立治法:
实证:理气活血,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为法。 虚证:滋阴、养血柔肝通络止痛为法。
14
肝气郁结 瘀血阻络 肝经湿热 胆腑郁热 肝阴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