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胁痛演示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胁痛科普宣传PPT课件

胁痛科普宣传PPT课件

如何治疗胁痛?
药物治疗
根据病因不同,医生可能会开具止痛药、抗生素 或其他针对性药物。
切勿自行用药,需遵循医嘱。
如何治疗胁痛?
物理治疗
物理疗法如热敷、按摩等可以缓解疼痛。
应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
如何治疗胁痛?
手术治疗
对于一些严重的病症,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手术前应充分了解相关风险与收益。
谢谢观看
常见症状
胁痛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发热等 ,具体表现因病因不同而异。
及时识别伴随症状有助于判断病因。
什么是胁痛?
影响因素
胁痛的发生可能与饮食、生活习惯、心理压力等 因素密切相关。
不良的生活习惯可能加重症状。
为什么会出现胁痛?
为什么会出现胁痛? 常见病因
胁痛常见的病因包括胆囊炎、肝炎、胃溃疡 等。
这些症状可能预示严重的疾病。
何时就医?
定期检查
对于慢性胁痛患者,建议定期进行医学检查,以 监测病情变化。
早期发现潜在问题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何时就医?
专业咨询
如有疑虑,可以咨询专业医生,获取个性化的健 康建议。
专业医生可以根据病史和症状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
如何预防胁痛?
如何预防胁痛? 健康饮食
胁痛科普宣传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胁痛? 2. 为什么会出现胁痛? 3. 何时就医? 4. 如何预防胁痛? 5. 如何治疗胁痛?
什么是胁痛?
什么是胁痛?
定义
胁痛是指位于肋骨下方和腹部上部之间的疼痛, 通常与肝、胆、胃等内脏器官的疾病有关。
胁痛可能是急性或慢性,严重程度因人而异。
什么是胁痛?
了解病因有助于针对性治疗。

胁痛 ppt课件

胁痛  ppt课件
ppt课件 21
再 见!
ppt课件 22
ppt课件
1
目的要求
• 了解胁痛为临床常见多发病。该病 和范围,调摄与护理以及现代研究进展。 • 熟悉其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及治疗原 则。
• 掌握胁痛的证候特征,诊断要点,证 候分型的辨证论治。
ppt课件 2
一、概念
胁,指胁肋部,在胸 壁两侧,由腋以下至第 十二肋骨。
• 胁痛,指一侧或两侧
胁痛指什么
•肝气郁结 症状:气滞胁痛实证症候+肝郁症候
机理:肝郁气滞,疏泄不利,气阻胁络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 加减:
ppt课件 13
•瘀血阻络
症状:血瘀胁痛实证症候 机理:气滞血瘀,瘀血停着,痹阻血络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旋复花汤 加减:
ppt课件 14
•湿热蕴结
症状:胁肋实证症候+肝胆湿热症候 机理:肝胆湿热,疏泄失常,胁络不和
起病

起病急

起病慢
痛势
病程
痛剧
病程短
隐痛
病程长
按压
形体
拒按
体壮
喜按
体虚
ppt课件
脉象
脉实
脉虚
11
(二)治疗要点:
1、治疗原则:通实、养虚
2、治疗方法:
通——理气、活血、清热、化湿 养——滋阴、养血、柔肝,佐理气和络 3、治疗注意: 理气药多辛燥,不宜过量或长期使用
ppt课件 12
(三)分证论治
ppt课件 4•病位:来自肋•病变脏腑:肝、胆,与脾、胃、肾有关
•病理:络脉不通;络脉不荣 •病性: 实、 虚、虚实夹杂
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胁痛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胁痛ppt课件

一侧或两侧 胁肋疼痛
28.06.2021
完整版ppt课件9
9
病因:
暴怒、抑郁、
忧思
1、情志不遂
2、跌仆损伤 跌仆外伤、强力负重
3、饮食所伤 4、外感湿邪
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劳欲久病 久病耗伤、劳欲过度
28.06.2021
完整版ppt课件10
10
1、情志不遂: 暴怒伤肝
病因病机 肝失调达、疏泄不利、
28.06.2021
完整版ppt课件29
29
临证备要:
1、治疗胁痛宜疏肝柔肝并用,以防辛燥劫阴之弊 ;
一要尽量选用轻灵平和之品,如香附、苏梗、佛 手片、绿萼梅等;
二要注意配伍柔肝养阴之品,以护肝阴,以利肝 体,如仲景之四逆散重柴胡与白芍并用;薛已滋水清 肝饮中柴胡与生地均为疏肝和柔肝并用范例。
28.06.2021
2、 经络:肝胆肾三经循行于此,故病变 与肝胆有关。(见图)
3、自觉症状:疼痛
28.06.2021
完整版ppt课件4
4
28.06.2021
完整版ppt课件5
5
足 少 阳 胆 经
28.06.2021
完整版ppt课件6
6
足 少 阴 肾 经
定义
28.06.2021
完整版ppt课件7
7
二:文献摘要
1、胁痛与肝胆 肾病变相关; 《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 怒。” 2、病因病机:情志不遂;情志、饮食、房劳,外感、内伤 3、临床特征:《素问.缪刺论》
耗伤阴津,阴血不 足,肝络失养。
28.06.2021
完整版ppt课件12

中内-胁痛详解27页PPT

中内-胁痛详解27页PPT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中医胁痛》幻灯片

《中医胁痛》幻灯片
止痛,适用于因肝肾阴虚,肝络失养而导 致的协肋隐痛,口燥咽干诸症。
常用药:生地、枸杞、黄精、沙参、麦冬滋补 肝肾,养阴柔肝;当归、白芍、炙甘草,滋阴养 血,柔肝缓急;川栋子、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
假设阴亏过甚,舌红而千,可酌加石斛、玄参、 天冬;假设心神不宁,而见心烦不寐者,可酌配 酸枣仁、炒栀子、合欢皮;假设肝肾阴虚,头目 失养,而见头晕目眩者,可加菊花、女贞子,熟 地等;假设阴虚火旺,可酌配黄柏、知母、地骨 皮等。
胁痛口苦:湿热郁结,肝络失和,胆失疏泄。 胸闷纳呆,恶心呕吐:湿热中阻,升降失常。 身目发黄,小便黄赤:湿热交蒸,胆汁外溢。 大便不爽、口粘:湿性粘滞不爽。 身热恶寒:邪在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 和。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本方具有清利 肝胆湿热的功用,适用于肝胆湿热而致的 胁痛。
有关胁痛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内经? 明确指出了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胆病变相 关。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肝病者, 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素问·缪刺 论?言:“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 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那么血 泛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在?素问·刺热论?中有“肝热病者,小便先 黄,……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的记 载, ?灵枢·五邪?篇言: “邪在肝,那么 两胁中痛,……恶血在内。〞
3.瘀血阻络证
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 甚,胁肋下或见有症块,舌质紫暗,脉象 沉涩。
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 甚:气滞血瘀,痹阻胁络。
胁下癥块:瘀结停滞,积久不散。
证机概要:瘀血停滞,肝络痹阻。
治法:祛瘀通络。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中医内科胁痛》课件

《中医内科胁痛》课件
中药
中医常用的中药方剂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配。
拔罐
中医认为,拔罐可以消除疼痛并可平衡体内温度,以及加速康复速度。
中医药治疗案例分享
案例一
患者昏沉、胁痛,经诊断后,采 用温经消湿、解郁定喜的治疗方 案,恢复良好。
案例二
案例三
患者存在动情、疫情及工作不适 等问题,采用针刺通脉解郁,以 及中药调节气血的疗法成功康复。
中医内科胁痛
在这个PPT课件中,你将学习到与胁痛有关的病因、体征和中医治疗方法。我 们将分享一些中医内科常用治疗方法和实际治疗案例,以及预防胁痛的中医 方法。
定义与病因
1 什么是胁痛?
2 胁痛病因有哪些?
胁痛又称胁痛症,是指腹 部两旁的胁肋处有疼痛感。
胁痛病因可以是多种多样 的问题,包括胆囊疾病、 胃肠道疾病、创伤、感染 等。
患者身体疼痛,针灸、按摩、休 息等结合治疗的方案,成功缓解 了疼痛问题。
预防胁痛的中医方法
1 饮食预防
中医认为,合理的饮食习 惯可以有助于控制体重, 减轻胁痛症状。
2 生活方式
改变生活方式,减少工作 及生活中的诱因则有助于 降低患病率。
3 科学运动
研究表明,适度的锻炼和 运动可以多方面减轻胁痛 的问题。
中医诊断 & 治疗原则
1
中医治疗原则
2
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中
药、针灸、拔罐或刮பைடு நூலகம்等治疗措施。
3
中医诊断
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可以通过问诊与观 察来了解胁痛患者的整体情况,并据此进 行判断。
治疗期限
治疗期限通常会依据患者的病情以及治疗 效果来进行评估。
中医内科常用治疗方法
针灸

《中医内科学》胁痛 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胁痛  ppt课件

肝阴不足
主证:胁肋隐痛,绵绵不绝,遇劳加重。 伴随证:头晕目眩,夜寐不安,口干心烦。 苔脉: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柔肝。 方药:一贯煎。 加减:
ppt课件
34
病案
徐××,女,65岁。1995.6 两侧胁肋部疼痛6月,加剧2周。 6月来,两侧胁肋部隐隐作痛,时轻时重,部位不定,曾去 伤科就医,诊为骨质疏松症,服药後无明显改善。近2周来 疼痛加剧,痛甚时难以入眠,痛处固定,日轻夜重。 PE: 神清,体胖,贫血貌,腹软无压痛,两侧胁肋部之肋骨 压痛明显,翻身时有痛苦表情,行走尚可。 实验室检查:血RBC2.9, Hb5.1, IgG64g/L, 血Cr350, 头颅及 骨盆摄片示多处骨组织空洞缺损,骨穿报告示浆细胞大量增 生,最终诊为多发性骨髓瘤。
伴随证:胸闷不舒,喜太息,脘腹胀满,
纳少嗳气。
苔脉: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
方药:柴胡疏肝散。
加减:气郁化火,加金铃子散、左金丸。
脾失健运,加四君子或痛泻要方。
ppt课件
31
瘀血停着
主证:胁痛如刺,固定不移,入夜尤甚, 痛处拒按。
伴随证:面色黧黑,胁下癥块。 苔脉:舌暗瘀斑,脉弦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膈下逐瘀汤。 加减:瘀血较重,用复元活血汤。
中医内科学
胁痛
ppt课件
1
ppt课件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胁痛.ppt

胁痛.ppt

第十四章胁痛第一节胁痛概述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主要病位在肝胆,以肝胆两经之经脉布于胁肋故也。

其原因不外乎肝气郁结、瘀血阻络、肝经湿热、胆腑郁热、肝阴不足等致使肝胆失于疏泄,脉络不和而成。

辨证治疗首先应辨明内伤外伤,审查在气在血,属脏属腑,明确虚实,采用疏肝理气、活血祛瘀、清热利湿、疏肝利胆、养阴柔肝等治法。

西医中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肋间神经痛均可表现为胁痛。

第二节胁痛医案一.路志正医案二.赵清理医案三.董建华医案四.施今墨医案路志正医案1 医者简介:(同前)2 验案:单某,男,27岁,工人。

病史:1988年5月因乏力纳差,查肝功能发现黄疸指数7U,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97U,HBsAg(+),自觉肝区隐痛,恶心欲吐,四肢乏力,诊为乙型肝炎。

先后用过多种中西药物,经半年以上治疗反复查肝功能8次,SGPT时升时降,HBsAg一直阳性,乃于1989年11月来我院治疗就诊时证见肝区时隐痛,恶心欲吐,纳谷不香,疲乏无力,口干,大便日行2次,但不溏,舌苔薄黄腻,舌尖黯红,脉弦滑。

辨证施治:肝经湿热瘀结,木郁不能疏土,拟化肝解毒,复其疏泄。

药用虎杖、平地木、垂盆草各20g,土茯苓15g,贯众、紫草、黑料豆各log,甘草3g,二妙丸12g(包)。

服40剂后,复查SGPT58U,HBeAg(+),自觉症状渐消失。

原方再服25剂,复查SGPT正常,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表面抗原标志物(-),但尚不耐疲劳,上方去紫草、土茯苓、垂盆草,加制首乌、制黄精、生地黄各12g以扶正固本,服1个疗程后,在我院及其他医院复查肝功能等指标均为阴性。

3 评析:本案为路志正治疗胁痛验案之一。

患者右胁隐痛,伴恶心欲吐,纳谷不香,疲乏无力,口干,舌苔薄黄腻,舌尖黯红,脉弦滑。

化验检查HBsAg阳性,SGPT时升时降,路氏首诊认为系湿热毒邪瘀结肝经,木郁不能疏土所致,故采用化肝解毒之法而治。

化肝法为清代医家王泰林治肝30法之一,路氏加以巧妙运用,药用虎杖、平地木、垂盆草、土茯苓、贯众、紫草、甘草、黑料豆、二妙丸等一派清利湿热解毒、化瘀疏肝之品,自觉症状渐消失时,仍用原方再服以祛邪务尽。

中医内科学——胁痛共34页共36页

中医内科学——胁痛共34页共36页
中医内科学——胁痛共34页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7、心急收 敛。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1)辨证分析: ①主症:胁肋胀痛,痛行者皆,走窜不定,疼
痛每因情志喜怒而增减;——肝郁气滞,胁络 失和。 ②兼次症:胸闷脘痞,饮食减少,嗳气频作, 善太息;——肝气和胃、嗳则气舒。 ③舌象:苔薄或薄白;
肝气郁结之征。 ④脉象:脉弦。 (2)病机:肝气郁结,胁络失和。
16
(3)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10
胁痛与悬饮鉴别 二者均视胁肋疼痛。但悬饮为饮留胁下,
胸胁胀痛,常伴咳嗽、咯痰、呼吸疼痛加重, 常喜向病侧卧,患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兼 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11
(一)辨证要点
1、辨在气在血 气:胀痛为主,走窜不定,随情志变化起伏 血:刺痛为主,痛有定处,入夜尤甚
12
2、辨属虚属实 实:肝郁气滞、瘀血内阻、肝胆湿热,其痛较
剧,痛而拒按,病程短 虚:肝阴不足,肝络失养,其痛势隐隐,喜揉
喜按,病程长ຫໍສະໝຸດ 13(二)辨治原则:疏肝活络止痛
治疗原则要结合肝胆生理特点,遵循通则不痛、 荣则不痛的原则,灵活运用。并权衡正之虚实,具 体确立治法:
实证:理气活血,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为法。 虚证:滋阴、养血柔肝通络止痛为法。
14
肝气郁结 瘀血阻络 肝经湿热 胆腑郁热 肝阴不足
6
(四)范围 胁痛可与现代医学多种疾病相关:如急慢性肝炎、肝 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及肋间神 经痛等。上述疾病表现以胁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 可按本篇论治。
7
胁肋 疼痛
足厥阴肝经----布胁肋
足少阳之脉,其支者,循胁 里;其直者,循胸过季胁
不通则痛
邪气阻滞
不荣而痛
正虚失养
气滞 瘀血 湿热
18
(1)辨证分析:
①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而拒按,入夜尤 甚;——气滞血瘀,瘀阻胁络。
②兼次症;面色晦暗,或胁肋下有癥块;—— 瘀血积久,气血不和。
③舌苔:舌质紫暗; 瘀血之征。
④脉象:弦沉涩。
19
(2)病机:瘀血停积,胁络痹阻。 (3)治法: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4)方药:血府逐瘀汤——气滞血瘀,胸胁刺痛,
阴虚 失濡
情志 不遂, 跌仆 损伤, 饮食 所伤, 外感 湿热, 劳欲 久病。
8
9
(一)诊断要点 1、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2、疼痛性质可为刺痛、窜痛、胀痛或隐痛。 3、反复发作史,且有情志、饮食不节、感受外邪等 病史。 4、血象、肝功能、腹部“B”超、腹部CT等辅助检查, 有助于诊断。
日久不愈者。 复元活血汤——外伤、瘀血停积,胸胁刺痛,
局部瘀肿者。
20
(4)临床应用加减:
①疼痛较剧者,加元胡、郁金、川楝子,行瘀止 痛;
②胁下有癥块者,加三棱、莪术、地鳖虫,破瘀 散结;
③久瘀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等以补气活血散瘀。
21
(1)辨证分析: ①主症:胁痛或胀痛,灼热疼痛——湿热蕴阻
肝胆,疏泄不利。 ②兼次症:胁痛牵及后背,或恶心,厌食油
4
(三)源流 1、胁痛病名----首见《内经》。见《素问·脏气法时论》、 《素问· 刺论》、《灵枢·五邪》、《灵枢·经脉》等篇章。 指出主要与肝胆病变有关,病因上有寒气、热邪、恶血等。 2、后世医家均在《内经》论述基础上有进一步认识, 隋·巢元方《诸源候论》“胸胁痛者,由胆与肝及肾之支脉 虚为寒气所乘故也”。指出,发病脏腑与肝胆、肾相关。 宋·严用和《济生方》认为病因主要与性志不遂有关。明·〗 张景岳《景岳全书》进一步指出胁痛病因与情志、饮食、 房劳等关系密切,并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腻,——湿热中阻,胃失和降。 或身热恶寒,身目发黄、小便黄——湿热郁 蒸肝胆。 ③舌苔:舌质红,苔黄腻;
肝胆湿热之征。 ④脉象:脉弦滑。
22
(2)病机:温热蕴阻,肝胆失疏,胁络失和。 (3)治法:清肝利胆,行气活络。 (4)方药: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清泻肝胆湿热; 栀子、黄芩:辅以清热泻火; 木通、泽泻、车前子:清热利湿,导湿下行; 生地、当归:养血益肝,以畅肝用。 柴胡:疏肝解郁,引药归经; 甘草:调和诸药,防苦寒伤胃之弊。
24
(1)辨证分析:
①主症:胁肋隐痛,绵绵不休,遇劳加重—— 肝阴不足,肝络失养。
②兼次症: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 —肝肾阴亏虚热上扰。
③舌象:舌质红,少苔; 阴血虚少之征。
④脉象:弦细数。
25
(2)病机:肝阴亏虚,肝络失养。 (3)治法:养阴柔肝。 (4)方药:一贯煎。 生地:养血滋阴,补益肝肾; 沙参、麦冬、当归、枸杞:益阴养血柔肝; 川楝子:疏肝理气止痛。
5
3、在治法上《证治汇补》对病因和治则述较为全 面。“治宜伐肝泻火为要,不可骤用补气之剂;虽 因 于 气 虚 者 , 亦 宜 补 泻 兼 施 。 …… 故 凡 木 郁 不 舒……又当疏散升发以达之,不可过用降气,致木 愈郁而痛愈甚也”。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 久痛入络者善用辛香通络,甘缓补虚,辛泄祛瘀等 法,对事世影响很大。
(4)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胡:枳实疏肝解郁;
香附:川芎行气活血。 甘草:白芍养血柔肝。
疏肝理气, 活络止痛。
17
(5)临床加减: 疼痛甚者:加青皮、川楝子、延胡以增理气
止痛之效。 化火之征:加知母、黄芩、丹皮、栀子以清
肝泻火。 伤及肝阴:加沙参、石斛、栀子、丹皮、首
乌、枸杞以养阴柔肝。 肝气犯脾:加茯苓、白术、山药以健运脾气。 肝气犯胃:加半夏、竹茹、陈皮以和胃止呕。
23
(5)临床加减: 胁痛甚,牵及后背者:加郁金、青皮、川楝 子、元胡理气止痛; 呕恶者,加竹茹、半夏、生姜以和胃止呕。 发热,黄疸,可加茵陈、黄柏、虎杖以清热 利湿退黄; 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者,加大黄、黄柏通腑 泻热除湿。 胆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砂、内金等或用 矾石散以化石排石。 胆道蛔虫者,先以乌梅丸安蛔止痛,再予驱 蛔。
1
1、了解胁痛定义和范围;调摄与护理以及现代研究 进展。 2、熟悉胁痛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3、掌握胁痛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诊断要点,证 候分型的辨证论治。
2
胁痛指什么
(一)定义 是因气滞、血瘀、湿热及实火或脉阴不足致 肝络不畅,临床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 主要表现的病证。
3
(二)症状特点 1、胁痛主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 2、疼痛性质表现为窜痛、胀痛、刺痛、剧痛、 隐痛等。 3、胁痛为临床常见多发病,既可单独为病,又 是多种疾病伴见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