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光灯下的他们-对打造“屏幕儿童”热潮的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前言 (2)
研究设计 (3)
题目 (4)
论文摘要 (4)
关键词 (4)
abstract & Keywords (4)
一、“屏幕儿童”热潮的表现 (5)
(一)“屏幕儿童”成人化的具体表现 (5)
(二)“屏幕儿童”幼稚化的具体表现 (5)
二、“屏幕儿童”精神发展的畸形化——时代共同的担忧 (5)
(一)攀比心理的滋生 (6)
(二)产生投机心理 (6)
(三)幸福感及安全感的缺失 (6)
(四)产生错误的判断 (6)
三、“屏幕儿童”——为何丢了自己的天空? (6)
(一)儿童视角分析 (6)
(二)成人视角分析 (7)
(三)社会环境视角分析 (7)
四、让我们荡起双浆,找回天空 (8)
(一)注重儿童心理及其社会化过程 (8)
(二)还“屏幕儿童”自己的天空 (8)
参考文献 (9)
前言
天真烂漫、可爱无邪,这些词汇通常令人想到儿童。

然而,现在再看我们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却已经批上了太多成人的衣装,并且自我陶醉,他们所一心想要追求的成人生活,是有着伊甸园般神秘气息的,可对于已步入其中的成年人而言,却是欲退而无路了。

这篇关于“屏幕儿童”的文章,事实上只是针对这些从行为上或者心理上,已大大违背儿童天性的,在媒体抛头露面的孩子们所做的分析和研究。

每个人,到这个世界上,都将会成为社会的人,也必将经历一个过程,即社会化,而每一个阶段的社会化过程,都有其不可逆转性,无论我们终止或者加速其进程,无疑都会造成一个非正常的社会化过程,进而会影响以后的生活。

以“屏幕儿童”为典型,我们看到了他们在舞台上的风采,同时也为他们失却的那份天然童真而叹息,文中我从其表现,危害,原因,未来设想等方面一一做了阐述,当然最终指向都是这些“屏幕儿童”。

原本还有两个方面,因为体系太过庞杂,未能写入,在这里赘言两句:
一方面,是就“屏幕儿童”的推动者说的,我们可以说他们是媒体,也可以是孩子的父母或者监护人,又或者是许许多多台下的成人观众。

起初,这些孩子被推至镁光灯下,完全是因为这些有能力的成年人欣赏或者贪恋于他们的天真烂漫无邪,可不想,在将他们推上舞台的过程中,他们已经被改造了,为了适应舞台,或者其他的东西,总之,再现于舞台的,已不是当初人们一心喜爱的那种感觉了。

另一方面,是其他的观众儿童,他们虽然不起眼,起不了推动作用,然而,电视传媒的影响里却是不容低估的,想想看,一些穿着五花八门衣服,唱着靡靡之音小朋友在电视上那么一次次的亮相,难道就不会给他们一种心理暗示,或者追求的方向吗?这,想必也是现代社会应该有所警惕的地方。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有一份虔诚的童心,也希望这些孩子们,无论是屏幕上的,还是屏幕下的,都能有个快乐、简单、纯真的童年。

学年论文研究设计
1. 研究课题:镁光灯下的他们
——对打造“屏幕儿童”热潮的反思
2. 研究目的:近几年各电视媒体竞相推出众多儿童娱乐节目,其风格内容日趋与成人节目类型接近,使台上儿童从服装的语言、行为等方面过于成人化。

本研究意欲通过将此类儿童的心理发展、媒体行为及父母行为的探索,参照儿童成长及社会化的正常过程,指出一些“屏幕儿童”热潮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3. 研究内容 :(1)“屏幕儿童”的社会化道路如何?
(2)探究热潮被推动的原因。

4. 研究设计类型:解释性研究
5. 研究性质:应用型研究(“屏幕儿童”的社会化)
6. 研究方式:调查研究文献研究
7. 分析单位及抽样方法 :(1)“屏幕儿童”——判断抽样
(2)父母(培养“屏幕儿童”的父母)——判断抽样
8. 资料收集:(1)现有的文献资料
(2)相关著作
9. 经费预算:资料费~100元礼品~2*50=100元
交通费~100元打印费~100元
其他~100元共计~500元
10.时间进度:第一阶段准备资料阶段(10月24日~10月31日)
第二阶段调查收集资料(11月1 日~11月9日)
第三阶段整理分析信息(11月10日~11月16日)
第四阶段总结得出结论(11月17日~11月20日)
镁光灯下的他们
—对打造“屏幕儿童”热潮的反思
寇建雯
[论文摘要]目前,许多娱乐节目都将儿童推上了屏幕,以其纯真的语言和笑容来赢得观众的心,这里,我们姑且将这些被推上屏幕的儿童称为“屏幕儿童”。

本来,能上电视是件大好事,可事实却不得不让我们忧心了,被推上屏幕的孩子们,突然间开始走上了猫步,穿起了吊带,唱起流行歌曲跳着现代舞,连说话的语气都老成了许多。

这种时候,我们发现,最先赢得人们喜爱并因而将其推上屏幕的特质竟然突然没有了,那种孩子天生的纯真与无邪,在屏幕上彻底被用成人的语言改写了,被成人的动作包装了,其节目在风格及内容上日趋与成人节目类型接近,这些屏幕上的孩子们从服装到语言,以及行为等方面都显得过于成人化。

本研究将通过对此类儿童的心理发展、媒体行为的促使及父母行为的探索等方面,参照儿童成长及社会化的正常过程,指出人们大肆渲染的“屏幕儿童”热潮对这些孩子们正常社会化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儿童社会化成人化屏幕儿童
Limelight, Who They Are?
——To Create “Screen Children” Upsurge of Rflection
KOU Jian-wen
Abstract: At present, many entertainment programs will be children onto the screen, with their pure language and smile to win the hearts of viewers, here, Let us be brought to the screen of children known as "screen children." Originally, can be on TV is a very good thing, but the facts have to let us worry, be brought to the screen of the children, suddenly started to embark on a cat-step, wear a harness, sang popular songs modern dance, even the tone of what many have become old. This time, we found that the first people to love and thus won will be pushing him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reen was suddenly no, that children born to be pure and innocent, on the screen was completely rewritten with the language of the adults were adults action packaging, in its style and content of programs on the increasingly close to the type and adult programs, which screens children from clothing to the language, and behavior, and so too have become adults. This study will be pas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se children, the media and parents to conduct exploration of the areas, in the ligh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nd the community to the normal process, people loudly proclaimed that the "screen children" upsurge of these children normal society of generated by the impact.
Keywords: The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Adults;Screen children
一、“屏幕儿童”热潮的表现
(一)“屏幕儿童”成人化的具体表现
1.服装
“屏幕儿童”往往打扮成光彩照人的小公主、小王子,甚至烫发,抹上色彩鲜艳的指甲油和化妆品,小女孩的服装更多是吊带衫、迷你裙,以及低胸领或者干脆是迷你小胸罩之类。

这些,在很多成年人而言,要堂而皇之的穿出,都是有难度的,倒真难理解制片方是如何考虑,才让一个个5-6岁的孩子穿上这种衣服的。

2.歌曲
站在舞台上的孩子们,对于歌曲的选择似乎更偏爱流行,而且,据调查显示80%的孩子对流行歌曲的熟悉及喜爱程度远远高于儿童歌曲。

其中包括“爱情三十六计”、“两只蝴蝶”、“老鼠爱大米”等等,而真正的儿童歌曲,反倒在孩子那里静陪末座了。

3.舞蹈
孩子们在屏幕上的舞蹈几乎全是成人舞蹈的翻版,且不说其难易程度如何,从意义上来讲,这些孩子们未必见得能够理解他们所跳的舞蹈代表什么,或者有什么寓意,而且,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知道这些让许多人喜爱的“屏幕儿童”在台下努力了多久,又被迫放弃了多少。

4.谈吐
在一些电视节目中,孩子们有时会指着男主持人说“你是纯爷们儿”,指着女主持人说“你是纯娘们儿”,然后赢得台下一片笑声并以此而自得。

或者在输了比赛的时候说,“我不难过,重要的是我能够参与……”但到了后台,却会忍不住咧嘴哭了,那么试问,在台前,他们会笑着说,“我很开心”,这能是真心话吗!
5.场上反应
参加节目的孩子们会拿着喷花筒喷向嘉宾,会冲着评委们飞吻以及跑去热情的拥抱,然后,为着现场主持人或者观众的笑声而觉得自己表现不错,于是,更加卖力的飞吻或拥抱,这些动作背后虽然没什么深刻的含义,却毕竟有几分向成人世界里学来的谄媚之意。

(二)“屏幕儿童”幼稚化的具体表现
1.老练的表现天真
儿童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台上的孩子往往能敏锐的意识到人们对其语言行为错误的谅解,甚至博得喜爱,于是,他们就会在一些很简单的问题上故意说错,或者在行为上做得更为幼稚天真,其熟练的出错和卖乖这种时候反倒让人觉得无趣了。

2.倚“小”卖“小”
在意识到人们对其“小”的宠溺时,孩子们就会有些仗势这份优待,以求得更多认同,博得风多掌声,即使说爸爸妈妈是坏人都无所谓,因为每个人都会一笑了之。

二、“屏幕儿童”精神发展的畸形化——时代共同的担忧
(一)攀比心理的滋生
中国儿童中心有关方面负责人黄域认为,目前,儿童频繁的出现在以成人娱乐为主的节目中,并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成长,容易滋生他们的攀比心理,将商业活动中的浮躁气氛传染到教育环境中。

他说,应该严格区分公益活动和商业活动,避免少儿过早参与赢利活动。

(二)产生投机心理
孩子也许没有成人复杂的判断能力,但却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哪些特质更受欢迎,并且会在节目中表现出这方面的特质。

不少人都说孩子越来越会“揣摩大人的心思”、“投大人之所好”了,其根源恰恰在于成人日常生活中急功近利的心态和表现,被是非道德观念尚未成熟的孩子“内化”为“成功的法宝”了。

(三)幸福感及安全感的缺失
儿童的成长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成长问题,儿童应该在与同龄人和家长、老师的交流中面对这些问题,在成长中享受童年的快乐,社会不应该将他们拉进成人世界。

对很多儿童而言,他们几乎在没有做过童年梦时,就知道了成年人才知道的东西,这与其说是财富,倒不如说是负累,如此下去,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必将是感受幸福及安全的最大威胁。

(四)产生错误的判断
唱歌跳舞本来是孩子的童真一面,可作为“屏幕儿童”的他们却被灌上了成人的影子,模仿明星的动作,声音等,孩子们失去了自我不说,也让他们的判断力受到了不好的影响--认为明星的都是对的,明星都是好的。

三、“屏幕儿童”——为何丢了自己的天空?
(一)儿童视角的分析
1. 对成人世界的好奇
儿童对成人世界总有一种好奇与向往,他们不仅模拟成人说话办事,成人的爱好、一些行为都成为很多未成年人模拟的方向,尤其是现在男生成人化就是抽烟喝酒,女生成人化就是化妆打扮。

我们说,“围城”不仅可以形容婚姻,人生亦是如此。

小孩想快速跑进成年人的围城,以为里面的童话很美丽;大人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其实,“城里”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

2.与成人平分秋色的心理
很多儿童在意识上要求与成人平分秋色,有很多家庭在晚上有这样的情景:孩子在电脑前上网聊天或“斗地主”,父母则靠在沙发里捧着充满童趣的漫画书;儿童行为上的成人化。

有的少年儿童过早地吸烟、喝酒、请客送礼,有的像成人一样浓妆艳抹,语言上也倾向成人化,生活中常听到一些孩子可笑而老气横秋的言论。

3.辨别能力较低
由于信息的多元化、资讯手段的先进化,现在孩子见识的东西很多,他们的审美、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意识较以前的孩子都更早成熟。

但是,他们的辨别能力还
未跟上,面对各种信息不知如何筛选。

不懂选择的孩子们容易陷入流行文化的漩涡中,耳濡目染之下逐渐被改变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儿童和成人的界限也逐渐模糊。

(二)成人视角的分析
1.虚荣心促使父母将孩子打造为“屏幕儿童”
现代的城市都是商业化的,现代城市的竞争也是激烈的。

人们往往羡慕明星们的流光异彩,开始莫明的幻想,人们肤浅的思维方式为现代快餐文化提供了有利的赚钱手段。

那些没有资本幻想的人,开始把希望寄托在自己子女的身上。

不顾子女的义愿开始报名大量的儿童选秀节目,这对那些很有表演天赋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是对发展前途很好的锻炼,而对那些没有表现欲望的孩子来讲,那是很可悲的,因为他们只能做快餐文化的奴隶。

2.成人急功近利心态的暗示作用
余隆说,现在不但孩子们积极参与“选秀”,连家长都在推波助澜,这说明,价值判断的模糊与文化的退位,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如果将明星和舞台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价值取向,就容易丧失普通人的责任感,丢失多数人对社会的担当。

作为“屏幕儿童”,他们在这热潮之下并不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只能依照社会或者父母所给予的方式去参与。

3.成年人成为“催熟济”
娱乐节目里,在屏幕出现的孩子也会时常说“郁闷”、“活着真累”等成人话语,用以博得大家开怀一笑,这些话让孩子们感觉有个性,被当作流行又实用的“口头禅”炫耀自己。

而这些“口头禅”,恰恰是成人平日里以不自觉的方式灌输给孩子的,一旦发现这些语言为自己争取到一些分数,孩子们就会很自觉的使用。

(三)社会环境视角的分析
1.媒体片面追求收视率
儿童电视应以儿童为本位,坚持一切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这不仅指儿童电视反映对象主要是儿童世界,更重要的是以儿童的视角去表现儿童世界,即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心灵去体验、以儿童的语言去表达、以儿童的思维去把握并最终能被儿童观众理解和接受。

但现实中我们见到的儿童电视却与此相差甚远,不是把儿童表现得老气横秋,就是把儿童想象成白痴低能,以使得观众为之一笑,从而达到提高收视率的目的。

2.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界限日益模糊
美国学者梅罗维茨借用波兹曼《童年的消逝》一书的观点,认为电子媒介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模糊了儿童和成人的界限,使儿童“成人化”而成人“儿童化”。

“实际上是成人生活像洪水一般侵袭了儿童的世界。

比如,言情片和武打片在儿童中的广为流行,儿童毫无节制地与成年人一样使用互联网,这些都无情地改变了儿童的思维和言行,使他们不再像儿童而像‘小大人’。


3.儿童电视节目中“成人霸权”的存在
儿童电视节目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成人霸权的倾向,表现在:节目的“议题”由成人主观设定,观察视角的成人化,主持人角色的教师化,节目语言的成人腔,风
格的说教味等等。

有些节目甚至完全把儿童当作管教的对象,或者纯粹把儿童当作成人的玩偶。

四、让我们荡起双浆,找回天空
(一)注重儿童心理及其社会化过程
1.儿童社会化的基本涵义
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学习他所属的社会中人们必须掌握的文化知识、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即是每个孩子成为负责任的、有独立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必经途径。

它既离不开与社会群体、集体、个人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也离不开个体主动积极地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

儿童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形成个性,不但成为社会作用的客体,而且成为具有社会作用的主体。

儿童掌握的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包括多方面内容,如社会生活所必需具备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自我调节、交往技能等。

2.儿童社会化的过程
儿童的社会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是经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

任何一个儿童总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出生时只具备一定的生理条件,只是一个自然实体,还没有成为一个社会实体。

也就是说,初生儿童的心理水平与社会对他的要求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

由于社会对人的影响通过各种直接与间接渠道进行,而个人对社会要求的认识与掌握既可能是自觉、积极与主动的,也可能是不自觉、消极与被动的。

这样就使儿童的社会化有时是在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中进行,有时则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3.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性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把教育工作的注意力由“智育中心”转移到“个性全面发展”,特别是儿童社会化方面。

它们或者致力于早期教育,在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狠下功夫,从小打好社会化的根基;或者把诚实、自信、对集体的认识、责任感、在社会制约范围内的独立性,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目标;或者把社会化人格的培养作为入学准备的条件之一,把儿童个性发展视为极其重要的方面,让儿童在与他人合作的环境中实现社会化。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要造就和培养一代新人,使每一个儿童健康地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身体健康、对祖国现代化建设有用的人才。

因此,儿童社会化问题,无论在国内国外,都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令人瞩目的重要课题。

4.儿童社会化的实现方法
儿童社会化是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推动儿童社会化的力量,是能对个体发生影响的其他个人、团体,特别是施行社会化影响的机构,包括家庭、幼儿园、学校、劳动集体乃至整个社会环境,也包括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

成年人特别是家长、教师及其有社会意义的共同活动,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二)还“屏幕儿童”自己的天空
1.父母为儿童把好“幕后台前”关
专家认为,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上看,表现在儿童身上的上述两个方面,都
属于不正常状况。

因为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处于不成熟阶段,主要的表现特征是好奇心强,爱问好动,思想纯洁等,在做事及接触事物中,时常显露出幼稚和天真,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

在这个时期,他们应该受到更多的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儿童启蒙教育,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从而使儿童享受人生最幸福、最欢乐、最无忧无虑的时光。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

因此,首先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对儿童采取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方法,不要让孩子过早“成人化”。

即使是要让孩子参与节目,也要给予儿童应有的“自主权”。

儿童好奇心强,思维简单,对具体事物缺乏较长时间的注意力,家长应正确对待儿童的这些表现,不要以成人的标准、愿望、意志来要求和衡量他们,把自由和独立还给孩子,让他们自主选择、自由探索。

这样,“屏幕儿童”才能有属于自己真实的笑容。

2.儿童节目莫走成人路线
摒弃儿童电视节目中的成人霸权,尊重儿童,确立儿童主体,主要体现在寻找儿童的视角、走进儿童的生活、鼓励儿童的参与等方面。

首先,要在心理的贴近性上下功夫,以儿童的视角,用儿童的语言,展现儿童的心灵,尊重儿童的认知方式和接受方式,尊重儿童的想象力和内心情感。

这并非是叫人去扮天真,那样的天真是假天真,是不会被儿童所认同的。

比如有些少儿节目的语言,在儿童们看来非常可笑,常常把儿童放在一个“十分无知”的位置上,这也是一种对儿童的不尊重。

因此,儿童电视节目的创作,必须从成人的艺术趣味和价值标准中摆脱出来,切实地去考虑少年儿童的理解能力、接受水平和兴趣爱好。

其次,电视是一种参与性极强的艺术样式,是否真正让儿童参与,让儿童自身来表达需求,也是对儿童尊重的一种体现。

儿童具有诚实的品性、关心的态度和丰富的想象力,这些品质意味着儿童有一种能作出合理的适合自己情况的判断潜能。

因此,谈尊重儿童,落到实处,就是要相信儿童有自我表达和参与的能力,并创造一切机会和可能让儿童表达他们的需要。

也就是说,儿童节目,应当是一种“儿童主权”,而非“成人霸权”。

3.社会应给予“屏幕儿童”正确期待及评价
儿童电视节目作为对象性节目,最重要的是其教育功能,以此为基点的儿童节目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节目更加具有公益的性质。

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指出,“儿童之所以看电视,是因为电视对儿童有用”,即儿童电视能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

这种情况下,社会需要给予儿童电视节目相应的支持,而不是将其逼迫上一个商业唯利的活动。

作为“屏幕儿童”,唯有在一片快乐轻松的天空下,才能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黄育馥.人与社会——社会化问题在美国[M].辽宁人民出版社.
[2]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朱智贤主编.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卓越出版公司.
[4]R.M.利伯特等.发展心理学.刘范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