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合集下载

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

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

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12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

结果:治疗以改善心功能为主,多数心律失常病人在未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情况下,随着心功能的改善也得到较好的控制。

结论: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病人,治疗原发疾病和中断诱因是关键,一般不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治疗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031资料与方法心力衰竭均按nyha标准进行心功能分级。

112例病人心功能均为ⅲ级以上。

男74例,女38例。

年龄38~82岁。

发病时间1个月~31年。

其中冠心病5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31例,扩张型心肌病17例,风心病5例,病毒性心肌炎3例。

心律失常类型:经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诊断证实,快速型心律失常(心率>115次/分)27例;过缓型心律失常(心率5次)26例;频发房性早博19例;心房颤动16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其他类型4例。

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伴发因素:伴发感染25例,低血钾21例,低血钠19例,低血镁及低血钙9例,高血糖15例,贫血9例,甲状腺功能异常6例,其他8例。

治疗方法:112例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病人均在治疗原发病及发病诱因的基础上,改善心功能。

如控制感染,降低血压,缓解心绞痛,祛除风湿活动,调整血糖,平衡血电解质,纠正贫血和甲状腺功能异常。

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和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酌情使用利尿剂及小剂量洋地黄制剂。

其中频发室性早博(每分钟>5次)26例,频发房性早博19例。

仅对有症状的频发室性早博给予胺碘酮。

对室性心动过速给予电复律后胺碘酮维持,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反复晕厥者置入永久起搏器。

结果经过治疗后,随着心功能的好转,心律失常也得到较好的控制。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27例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27例

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肌缺血、 电解质紊乱、 神经内分泌 激活以及心脏扩大后心室电重塑或机械重塑等原因易于发
右室心肌病 1 例。 其中出现频发室性早搏, 连发室性早搏 1 8
例, 频发室性早搏并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6例, 持续室性心
动过速 3 。 例
生心律失常, 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 , 2 而室性心律失常可引 ]
起心脏搏血进一步下降, 更加使心力衰竭恶化甚至危及生 命。 前大规模试验均主张应用ID或早期电复律终止恶性 目 C 心律失常, 尤其是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者, 以预防心源性猝 死_ 。 3 但就基层医院而言, ] 无条件实行 ID或电复律者, C 仍首
12 治疗方法 . 所有病例均行常规纠正心力衰竭治疗, 即应用利尿剂、
血管扩张剂、 转化酶抑制剂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治疗, 急
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者在此基础上加用抗血栓治疗, 肺
选抗心律失常药物来治疗。 虽然 I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室性 心律失常有效, 但在长期应用中使总病死率增加, 不用于心
力衰竭时心律失常的防治。Ⅱ 类和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由于 V 负性肌力作用, 在心功能不全时不宜应用。胺碘酮作为 U l 类 抗心律失常药物, 对心脏多种离子通道均有明显的抑制作 用, 降低窦房结、 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与传导性, 明显延长动 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 且胺碘酮延长动作电位的作用不
每 日3次 。 13 观察指标 .
依赖于心律的快慢, 无翻转依赖性。 此外, 胺碘酮尚有非竞争 性拮抗 a口 、 肾上腺素能受体作用和扩张血管平滑肌作用, 能 扩张冠状动脉, 增加冠脉血流。 尤其是副性肌力作用小, 对死 亡的影响率为中性, 具有延长 Q T间期, 但不影响 Q T离散 度, 致心律失常副作用相对较少等优点。 应用时相对安全。 本

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张启磊

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张启磊

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张启磊发布时间:2023-06-15T08:33:08.616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3年7期作者:张启磊[导读] 目的:观察并探究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应用胺碘酮+美托洛尔的临床治疗效果。

临沂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医学/心血管二病区山东临沂 276000【摘要】目的:观察并探究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应用胺碘酮+美托洛尔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从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选出符合本次研究要求的60例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将其分组(双盲法)为参照组(30例,胺碘酮)、观察组(30例,胺碘酮+美托洛尔),比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效率(96.00%)高于参照组(80.00%),参照组不良反应率(26.66%)高于观察组(6.66%),差异较大,P<0.05。

结论:对合并心律失常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胺碘酮+美托洛尔治疗效果优良,其不良反应少,治疗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心律失常;胺碘酮;慢性心力衰竭;美托洛尔;不良反应慢性心力衰竭是各个心血管疾病的末期阶段,该类患者病死及病残率均较高;慢性心力衰竭发病急且预后差[1]。

机体节律、冲动传导及心搏频率发生异常,该种现象在临床中被称为心律失常[2];临床研究发现慢性心力衰竭是心律失常的一个引发因素,而心律失常会加重机体心力衰竭症状,若该类患者不及时进行救治,则会增加猝死风险[3]。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从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选出符合本次研究要求的60例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将其分组(双盲法)为参照组(30例,胺碘酮)、观察组(30例,胺碘酮+美托洛尔),参照组与观察组分别有8例、7例女性,年龄最小值分别为45岁、47岁,年龄最大值分别为80岁、78岁,平均年龄分别为(79.41±24.12)岁、(79.24±24.08)岁;前后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差较小,P>0.05。

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疗 。通过镇静 、 吸氧 、 利尿等治疗大多可以减少
心律失常。纠正低钾血症 、 低镁血症等电解质 紊乱状态对室性心律失常 的治疗也有一定效
和预防室性早搏和室速的发生。但长期使用具 有导致心律失常和负性 肌力作用 , 并不能改善
预后 。 I 类药物可延长 Q a T间期 , 同时有抗胆
果。许多临床试验指出 B受体阻断剂 、 血管紧
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 Ⅱ受体拮抗剂 和醛固酮拮抗剂可 以减少心衰患者的死亡和猝 死。这些药物可以从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上进 行根本治疗 , 被称 为上乘治疗。 B受体阻断剂 中的卡维地洛、 美托洛尔、 比
碱作用 , 时需要注意。 I 用 b类药物美西律在
此类 为 B受体 阻 断剂 , 前所 述 对 于 心衰 如 合并的心律失常治疗有效 。 3 Ⅲ类抗 心 律失 常药 .
此类药 物属 于 钾 通道 阻 断剂 , 过 延 长 动 通
胺碘酮尽管不能降低 心梗慢性期 的死亡率, 却
能够有 效抑 制亚 急性期 室 性心律 失 常的发生 。 严 重 室性 心律 失 常 ( 持续 性 室速 、 颤 ) 室 患 者 ID治疗 是必要 的 , 时应 用 胺 碘酮 减 少发 C 同 作次数 的例 子也 不少见 。 国外 报道胺 碘 酮 的注射 剂可用 于难 治性室
1本医学介绍 2 0 3 0 7年第 2 8卷第 5期
0 0 ) 试验 中途 停止 。 .5 , 2 Ⅱ类 抗心 律失 常药 .
( MA E I T试验 ) P= .5 ) 心 梗后 6~ 5天应 ( 0 00 , 4
用者, 室颤 或 其他 心 律 失 常所 致 的死 亡可 下 降
4 .% ( A A 8 5 C MI T试 验 , 0 0 6 。 由此可见 , P= . 1 )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率失常疗效论文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率失常疗效论文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率失常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分析胺碘酮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44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44例患者中,2小时内室上速消失20例(45.5%);72小时内室上连消失42例(955%);患者心衰症状也随之改善。

本组患者中,2例患者治疗无效,使用直流电同步复律成功。

结论:积极治疗心力衰竭,合理把握用药剂量及指征,胺碘酮是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安全、有效、价廉的药物。

关键词胺碘酮心力衰竭心率失常疗效分析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可影响血流动力学,进一步加重心衰,室性心律失常猝死率高达50%~60%,因而控制充血性心衰合并的室性心律失常,可降低死亡率。

胺碘酮是一种普遍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能安全用于严重心力衰竭,可以在抗室性心律失常同时扩张血管、抑制交感兴奋、改善心肌缺血,减少猝死及降低死亡率。

两年来应用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44例,疗效好,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应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并发心力衰竭患者44例,均符合nyha学会的诊断标准。

患者心功能ⅲ~ⅳ级,ⅳ级16例,ⅲ级28例;其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28~74岁,平均66.2±6.4岁;其中高血压13例,冠心病25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

治疗方法:患者先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全部患者均给予β-受体阻滞剂、强心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等。

同时给予胺碘酮注射液150mg加入5%葡萄糖20ml中行静脉注射,10分钟内注射完毕;10分钟后没有复律者可重复注射1次,而后以05~1ml/分行持续静滴,滴注时间72小时。

患者同时每隔8小时口服用胺碘嗣02g,服用1周后改为每隔12小时服用胺碘酮02g,接下来服用1周后改为02g,1次/日,连续服用1周后停药。

疗效判断标准:1有效:患者治疗后室上速72小时内消失。

胺碘酮联合稳律散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80例临床观察

胺碘酮联合稳律散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80例临床观察

胺碘酮联合稳律散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80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胺碘酮合稳律散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2月治疗的80例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胺碘酮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稳律散。

结论稳律散主要由延胡索、甘松、当归、黄芪、苦参组成,具有补血活血、理气的作用,对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作用类似于2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二药合用,可以有效控制心律失常,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胺碘酮;心律失常;稳律散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是心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1],胺碘酮是临床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稳律散对稳定心律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们采用胺碘酮联合稳律散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2月治疗的80例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其中男48例,占60.0%女32例,占40.0%,男女之比为1.5:1,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54.1岁,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6-66岁,平均年龄54.6岁,左心衰29例,右心衰1例,心功能分级:2级-3级27例,4级3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左心衰29例,右心衰1例,心功能分级2级-3级26例,4级4例,年龄45-64岁,平均年龄53.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心衰部位等无统计学差异。

1.2给药方法1.2.1对照组给予胺碘酮静脉滴注,首次负荷量为150mg于15min 内滴注完毕,维持量为前6h速度1mg/min然后改为0.5mg/min,如果效果不甚理想可给予150mg重复应用。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稳律散:其方药组成:延胡索10g,甘松15g,当归15g,黄芪20g,苦参10g,寒湿者加海风藤15g,气虚者加党参15g。

医学论文:贝那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43例

医学论文:贝那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43例

贝那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43例【摘要】目的:探讨贝那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副作用。

方法:将86例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给予贝那普利及胺碘酮治疗,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随访12个月后评价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心力衰竭症状及室性心律失常情况均得到了改善,但试验组改善更明显,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0%,优于对照组的65.1%(p0.05)。

对于此前应用过此类药物或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者,均至少停用5个半衰期。

1.2方法两组都按照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休息、常规治疗。

同时,试验组给予贝那普利片10 mg/d,胺碘酮0.2 g,3次/d,连服1周;然后改为0.2 g,2次/d,连服1周;之后改为0.1~0.3 g,1次/d维持,随访12个月。

对照组仅给予胺碘酮,用法同观察组,随访12个月。

用药期间严密观察血压、监测心电图、心脏彩超、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电解质、x线胸片。

若在观察期出现心率慢、长qt间期、低血压等,视为失访。

分别于6、12个月随访收集资料。

1.3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经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室早消失或基本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心功能改善1级以上。

有效:频发室早数量平均减少≥70%或成对室早数量减少≥80%;心功能改善1级。

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心功能无改善。

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本研究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 检验;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

p0.05),均在正常范围内。

x线胸片无变化。

在治疗期间无猝死病例。

3讨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中较严重的心脏问题之一,室性心律失常是基于慢性心力衰竭心肌细胞膜的不稳定性,由于折返、异常自律性的机制引起。

分析采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分析采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分析采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发布时间:2022-11-10T02:48:15.44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6月6期作者:郑雪颖[导读]郑雪颖(黑龙江省珠江心脑血管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摘要】目的探讨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中,应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的临床效果。

方法研究本院在2021年1月至2022年月1期间收治的98例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

随机分为参照组与探究组,每组各49例,参照组执行厄贝沙坦对患者进行治疗,探究组执行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治疗方式后的心功能指标。

结果探究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等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进行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中,应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对患者进行治疗,与单一采用厄贝沙坦治疗相比治疗效果相对更理想,值得不断推广。

【关键词】胺碘酮;厄贝沙坦;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作为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这一疾病还会伴随多种并发症,心律失常就是常见的一种,在临床治疗中发病率较高,从而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这一疾病在老年群体中发病概率较高,在临床治疗中,胺碘酮有助于患者心功能改善,近些年来已经成为抗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之一,厄贝沙坦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逆转心室重构的重要功效[1]。

下面本文将以本院收治的98例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临床效果进行重点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本院在2021年1月至2022年月1期间收治的98例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

随机分为参照组与探究组,每组各49例,参照组年龄55~76岁,平均(64.21±5.32)岁,病程时长2.8~8.2年,平均(5.21±1.32)年,男25例,女24例;探究组年龄54~78岁,平均(63.23±5.46)岁,病程时长2.5~8.3年,平均(5.32±1.41)年,男26例,女23例;两组在基本的年龄、性别、病情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有对比性。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均记录心电图. 心脏 彩 色超 声 x线胸 片、 电解 质 , 甲状 腺 功 能等 。 果 2 比 较 治 疗 组 的 总有 效 率 为9 . %, 照 组 8 . %, 结 组 14 对 6 2 有 统 计 学差异 ( <0 0 )病死率 治 疗组 为29 对 照组 为62 有统计 学差 异(<0 0 )结论 胺碘 酮治疗 心 力衰 竭伴 心律失 常疗效 尸 .5 ; .%, .%, P . 1。
2 结果
2 1 疗 效 比较 .
治 疗 组 总 有 效率 为9 . %, 照组 8 . %, 异 有统 计学 意 义 14 对 62 差 (<0 0)病 死率 治 疗 组 为2 9 对 照组 为6 2 差 异 有统 计 学 意 P .5; .%, .%, 义( <0 0 , 1。 P .1表 )
病 程 、 功能 状 态 具 有 可 比 性 。 心
心 力 衰 竭 时 由 于 心 肌 结 构 重 塑 和 电重 构 可 引起 各 种 心 律 失 常 。 脏 性猝 死 约 占心 力衰 竭 总 病 死 率 3 %~7 %, 要 与 心 力衰 心 0 0 主 竭时快速心律 失常有关…。 此 , 因 对心 力衰 竭 合 并 心 律 失 常 进 行
2 2 不 良反应 .
选 取2 0 年 5 0 8 月至2 1年 5 0 0 月我 科 收 治 心 力衰 竭 伴 心 律 失常 患 者 l5 。 中男 7 例 , 5 例 , 3例 其 7 女 8 年龄 6 ~8 , 均 (44l ) , 程 0 6平 7 _ o岁 病 - - 3d~2 年 , 0 O 中位 数(0 ) 。 中 缺血 性 心脏 病 7 例 , 1 ±5年 其 7 高血 压性 心 脏病 3 例 , 张 型 心 肌 病 1 例 , 0 扩 5 风湿 性 心 瓣 膜 病 1 例 。 3 全部 患 者 均 排 除对 胺 碘 酮过 敏 、 度以 上 房 室 传 导 阻 滞 、 窦 综 合 征 、 二 病 甲状 腺

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我院9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5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加用胺碘酮,比较2组患者心律失常控制率。

结果治疗组患者心律失常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在积极抗心衰的同时加用胺碘酮,能提高患者心律失常控制率,安全有效。

【关键词】胺碘酮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多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症,一旦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病死率明显升高,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负性肌力作用[1],虽程度不同,如果使用不当,可加重患者的心力衰竭,因此,在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谨慎小心。

本文介绍我院应用胺碘酮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近5年以来我院及进修期间搜集的9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在58~77岁之间,平均(67.4±5.8)岁;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在60~78岁之间,平均(69.4±5.5)岁。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利尿、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强心苷等常规抗心衰治疗,治疗组患者加用胺碘酮,首剂负荷量为150mg,入25%葡萄糖注射液20ml中在10min内缓慢静脉推注,心律失常未能控制者,增加负荷剂量150mg,0.5~1mg/min[2]持续静脉点滴2~3d,病情稳定后进行24h超声心动图、动态心动图及肝肾功能检测。

1.3 入选标准心功能(nyha分级)为ⅱ~ⅲ级之间,左室射血分数(lvef)< 50%,室性早搏>30个/h或成对室性早搏及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排除ⅱ°以上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窦性过缓、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和药物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者[3]。

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发表时间:2016-04-25T11:45:55.940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3期作者:帕提古力·毛衣东艾尼瓦尔·艾海提[导读] 给予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胺碘酮进行治疗后。

可以使患者的血压、心率等明显的改观,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率。

在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疾病中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帕提古力·毛衣东艾尼瓦尔·艾海提新疆库尔勒市维吾尔医医院内科 841000【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针对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给予胺碘酮进行治疗后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

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胺碘酮干预治疗。

比较用药前后患者的恢复情况。

结果:结果显示,给予胺碘酮治疗后,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一般指标恢复情况明显好转。

差别显著,P<0.05。

据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用药前后心电图比较可知,患者的T-R期、QRS波、QTc期所采集数据均有所改善。

存在差别,P>0.05。

结论:给予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胺碘酮进行治疗后。

可以使患者的血压、心率等明显的改观,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率。

在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疾病中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胺碘酮;心衰合并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安全评价【中图分类号】R65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3-078-01心衰合并心律失常主要由于心肌射血不足、血压降低、离子运动混乱、不规范的用药等因素下,可能加重心律失常,甚至诱发各种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1]。

患者可能出现局部的障碍、感知和局部的记忆丧失等,严重情况下可以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导致患者死亡。

本研究针对目前在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治疗现状,分析和评价应用胺碘酮后对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

详细见以下报道: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经院领导同意后,随机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效果

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效果

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效果厄贝沙坦是一种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能够通过拮抗血管紧张素II受体而降低心脏前负荷和后负荷,从而降低心脏的负荷和氧耗,改善心脏的功能。

而胺碘酮则是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调整心脏节律、延缓传导、减缓心率的作用。

将这两种药物联合使用,能够同时改善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对于合并这两种疾病的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

厄贝沙坦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厄贝沙坦能够显著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和住院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机制主要是通过拮抗血管紧张素II受体,降低心脏的前负荷和后负荷,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脏功能。

厄贝沙坦还能够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减少血管紧张素II的释放,从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心脏的充盈和排血功能。

对于心力衰竭患者来说,厄贝沙坦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治疗药物,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将厄贝沙坦与胺碘酮联合使用,对于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来说,具有显著的优势。

厄贝沙坦能够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降低心脏负荷,减轻心脏的工作压力。

而胺碘酮则能够调整心脏的节律,减少心律失常的发作和加重。

联合使用这两种药物,能够同时改善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从而全面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厄贝沙坦与胺碘酮联合使用,还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目前的临床研究表明,这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时,不仅能够显著改善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而且在安全性和耐受性方面也表现良好,不良反应较少,且大多为轻度不良反应,能够被患者所接受。

此种联合治疗方案适用于广泛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

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效果显著,具有卓越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是一种理想的联合治疗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每位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都有所不同,治疗方案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应先咨询医生的意见,根据医生的建议来制定治疗方案。

2021年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全文)

2021年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全文)

2021年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全文)心衰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泵衰竭或心脏性猝死,而后者50%-75%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有关。

频发室早,特别是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可使心衰迅速恶化,引起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进一步出现室性扑动(室扑)和心室颤动(室颤)直接威胁患者生命,为心衰的治疗提出了巨大挑战。

室性心律失常的分类室性心律失常(VA)包括室性期前收缩(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室性扑动(室扑)、室性颤动(室颤)等,以室早、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常见。

慢性心衰患者室早可能引发室速等致命性心律失常。

室速根据临床血流动力学状态分为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速和不稳定的室速。

前者可表现为完全无症状的和有轻微症状的室速,后者则常表现为黑朦、晕厥、心脏性猝死和心脏骤停。

根据持续时间和临床表现,室速分为非持续性室速(<30秒)和持续性室速(持续时间>30秒),或虽持续时间<30秒,但因出现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而需要紧急终止者。

心衰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包括折返、触发激动及自律性异常,其发病基础如下:1.基础的器质性心脏病绝大多数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肌受损和纤维化导致心肌细胞肥大并提供了心律失常发生的基质,导致单向阻滞或者缓慢传导而引起折返。

在这种情况下,胶原纤维排列扭曲和破裂,形成了心肌细胞的不均一性。

据推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容易发生类似的情况,失去了细胞和细胞之间的正常偶联从而形成了各向异性的基质,导致折返而引起室性心律失常。

而且,心肌细胞的肥大可以引起自律性的增高并且可能引起触发活动导致心律失常。

2.神经激素的作用心衰发生时, 由于心排血量的减少,为了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都处于激活状态。

应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和正性肌力药也都可以增强上述系统。

儿茶酚胺可通过提高自律性、引起触发活动,改变传导性和不应期导致折返而产生心律失常。

另外,儿茶酚胺也可通过增加钾和镁的排出而间接引起心律失常。

老年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的治疗

老年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的治疗
小剂量开 始 ,缓慢增加 ,以免药物血浆浓度 过高或 中毒 。心力衰 竭中
患者年龄 >8 0 岁 ,且男性人群患病率 稍高 。心力衰竭 患者因心肌重塑 可合 并多 种心率失常 ,而心率失常反 过来又可诱发 或加 重心力衰竭 。
在这些心律失常中又以窦性心动过缓和心房颤动 ( A F )最多见,室性
换酶抑制剂 ( A C E I )等,有利于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控制。 2 . 2老年心力衰竭伴 心律 失常时抗心律 失常药物应用 原则 】 ①对无症状 非持续性室上性 和室性心动过速 ,不主张积极抗 心律 失常 药物治疗 。②心力 衰竭合并室性期前 收缩 :控制心力衰竭 可控制 室性 期前收缩 。在心力 衰竭 中应用抗心律 失常药物 出现不 良反 应更为 常见 ,这 是 由于老年人 的肝脏代谢和药物 的清除率发生 了变化 ,使药 代动力学 发生改变 。因此 ,老年人用抗心律 失常药物的初始剂量 应从
志, 2 0 0 5 , 1 2 ( 8 ) : 2 6 5 5 .
[ 3 ] 湛永毅 , 方 立珍 . 护 患沟 通 技 巧 [ M] . 长沙: 湖 南 科 学 技 术 出版
社, 2 0 0 4 : 2 6 .
[ 4 ] 吴蓉 , 孟 美珠 . 健 康 教 育在 手 功 能康 复 中的应 用 [ J ] . 中华护 理 杂
国眶蛋匿—国同
2 0 1 3 年9 月第 1 1 卷 第2 6 期

管理 ・ 教育 ・ 教学 ・ 来自 8 7 患者的叙述 ,耐心向患者介绍 治疗 过程及注意 事项 ,帮助患者及 家属
积极 配合治疗和护理 ,主动加强功 能锻炼。健康教育使 患者 获得 了肢 体康 复的最佳功 能,个性化心理护理 消除了患者紧 张、焦虑、烦躁不 安 、恐 惧 、脆弱等情 绪上 的波 动 ,促进骨 科住 院骨折 患者 的早 日康

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时由于心肌结构重塑和电重构致
各类心律 失常的发生 率较高 。其 中, 临床上最常见是 心衰合
并心房 颤动( 简称房颤 ) 和室性 心动过速 ( 简称室速 ) 。心律 失 常的发生不仅 加重 心衰患者的病情 , 而且还严重影 响心衰 患者的预后 。因此 , 对心 衰合并心律 失常的患者应及 时给予 有效的治疗 。
维普资讯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 电生理 杂志 20 07年第 2 卷第 1 l 期
・ 9・
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温华知 江 洪

[ 摘要 ] 心力 衰竭 ( 简称心衰 ) 患者 易发各类心律失 常 , 中 , 其 以合并 心房颤动 ( 简称房颤 ) 室性心动 过速 ( 和 简称 室速 ) 为最常见 。对 于心衰并发 心律 失常的患者 而言 , 胺碘酮 和 1 3受体阻滞剂 是既有效 、 又安 全的药物 选择 ,I 类 抗心律失常药不宜使用 。其他非抗心律失常药物 , 如他 汀类’ 、 血管 紧张素转换酶抑制 剂 、 血管 紧张素 Ⅱ受 体拈抗剂 等. 对心 衰并 发心律失常的患者也是大有裨益的。 [ 关键词 】 心血管病学 ; 心力 衰竭 ; 综述 ; 心律失 常; 抗心律失常药 中图分类号 R 4 . l R 4 . 5 16 5 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07—25 (07 O —00 6 9 2 0 ) 1 0 9一o 2
警 标志。另外 , 基于心律 失常抑 制试 验 ( A T 揭 示抗心 律 CS ) 失 常药物具有不 良效应 , 故对 于无症状 频发 室性早搏 者 , 尚 无 立即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必要 。然而 , 于陈旧性 对
为心衰患者。荟萃分析的结果表明, 无论心衰的病因如何 ,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李倩雯运动医学系09级中医2班2009510237 【摘要】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病情复杂,预后不良,成为世界范围重要健康问题。

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肌缺血、神经内分泌激活以及心脏扩大后心室重塑等原因易于发生心律失常,二者互相影响,临床上治疗较困难。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可抑制心律失常且不增加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危险性,故优于Ⅰ类或其他Ⅲ类药物,而推荐应用于心力衰竭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

它具有独特而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其静脉注射制剂可有效地终止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或室性心动过速。

胺碘酮可用于复律后维持窦律的治疗,由于其较小负性肌力作用而相对安全。

【关键词】胺碘酮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是指心脏当时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

往往由各种疾病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减弱,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肌缺血、神经内分泌激活以及心脏扩大后心室重塑等原因易于发生心律失常,其病情危重,且病死率高。

如何改善新功能及抗心律失常是治疗中的关键,大部分抗心律失常药因其负性肌力作用在用于此类患者时受到限制,而胺碘酮适用于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

一些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用胺碘酮治疗心衰的患者,可有效降低心律失常死亡率和心脏性病死率。

一、药理作用胺碘酮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对心脏多种离子通道均有抑制作用,降低窦房结、普肯耶纤维的自律性和传导性,明显延长APD和ERP,延长Q-T间期和QRS波。

主要电生理效应是延长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有利于消除折返激动。

抑制心房及心肌传导纤维的快钠离子内流,减慢传导速度。

减低窦房结自律性。

对静息膜电位及动作电位高度无影响。

对房室旁路前向传导的抑制大于逆向。

由于复极过度延长,心电图有Q-T间期延长及T波改变。

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

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

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心衰)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心衰并室性心律失常的4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所有患者针对基础疾病及心衰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参松养心胶囊,对照组单用胺碘酮。

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4%,明顯高于对照组的65.2%(P<0.05)。

结论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心衰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参松养心胶囊;胺碘酮;药物疗法;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为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常常合并各种心律失常,其中又以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常见。

两者常相互影响,随着心衰的恶化,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亦逐渐增加,反之,室性心律失常也可导致心衰并使心衰程度加重,严重的还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目前,临床使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既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同时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致心律失常不良反应,因而在临床使用中受到限制。

所以,对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心衰患者应给予正确及时的治疗,以降低病死率、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

笔者所在医院自2008年始在抗心衰基础上加用参松养心胶囊和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2月~2010年10月本院收治的CHF合并室性心律失常45例,均符合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1]。

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全部病例均无Ⅱ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 VB)及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严重肺部疾患、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异常。

治疗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60~84岁,平均65.4岁;基础疾病:冠心病1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6例,风湿性心脏病3例,扩张性心脏病2例;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24年,平均36个月;心功能:Ⅱ级4例,Ⅲ级12例,Ⅳ级6例。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作者:李勇何魏巍杜平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1期【摘要】目的:探究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使用胺碘酮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89例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46例选择胺碘酮治疗,对照组43例患者选择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41.9%,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胺碘酮;治疗效果【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164—01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其心室充盈或者射血能力受到较大的损伤[1]。

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水肿以及乏力等情况。

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会伴发心律失常,导致病情出现迅速加剧,因此对于这类患者在治疗上较为困难。

胺碘酮能够对冠脉进行扩张,从而对心律失常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89例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治疗,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89例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实验组46例,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龄范围:43-83岁,平均年龄为63.15岁,病程范围:0.7-6年,平均病程为2.4年。

患者的心功能分级,II级14例,III级25例,IV级7例。

对照组43例,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龄范围:45-81岁,平均年龄为62.87岁,病程范围:0.4-5年,平均病程为2.1年。

患者的心功能分级,II级13例,III级23例,IV级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心功能等资料上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的治疗,包括预防感染、纠正水盐电解质紊乱、镇静止痛以及强心利尿等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南推荐药物-8
(8)联合应用: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的联用可产生 相加或协同的有益效应,使死亡危险性进一步下降。 ACEI与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两者联合进一步降低慢性 心衰患者的病死率,但要严密监测血钾水平。ACEI、 受体阻滞剂基础上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三药联 用应成为射血分数降低心衰的基本治疗方案。
急性心衰处理要点
急性心衰处理要点:(1)初始治疗包括经鼻导管或 面罩吸氧,静脉给予吗啡、袢利尿剂、毛花甙C、氨 茶碱等。(2)初始治疗仍不能缓解病情的患者,可 根据收缩压和肺淤血状况选择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包 括正性肌力药、血管扩张药和缩血管药。(3)病情 严重或有血压持续降低(<90mmHg)甚至心源性休 克者,应在血流动力学监测下进行治疗。(4)非药 物治疗,包括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机械通 气支持、血液净化、心室机械辅助装臵以及外科手 术。
指南推荐药物-4
(4)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衰竭心脏心室醛固酮生成 及活化增加,且与心衰严重程度成正比。加用醛固 酮拮抗剂,可抑制醛固酮的有害作用。有研究表明, 此类药物可能与β受体阻滞剂一样,可降低心衰患者 的猝死率。LVEF≤35%或已使用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 体拮抗剂(ARB)]和β受体阻滞剂仍持续有症状,以 及AMI后、LVEF ≤ 40%,有心衰症状或既往有糖尿病史 患者,推荐使用。
指南推荐药物-1
(1)利尿剂:利尿剂通过抑制肾小管特定部位钠或 氯的重吸收,消除心衰时的水钠潴留。合理利用利 尿剂是各种有效治疗心衰措施的基础。如利尿剂用 量不足造成液体潴留,降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 剂(ACEI)的反应,增加使用p受体阻滞剂的风险。 不恰当的大剂量使用利尿剂则会导致血容量不足, 增加发生低血压、肾功能不全和电解质紊乱的风险。
心衰的治疗
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往往合并感染、高血压、 冠心病、糖尿病、肺部疾病等,其发作往往与这些 疾病有关,并影响心衰的疾病,改善心功能。
急性心衰
急性心衰是指心衰症状和体征迅速发生恶化,可以 突然起病或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以急 性左心衰为常见。近十余年,尽管对于慢性心衰的 基础和临床研究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急性左心衰的 循证医学证据仍匮乏,治疗基本无变动,仍基于临 床经验或专家意见。
心衰伴心律失常的治疗
对于房颤,至今还没有明确的证据显示在心衰患者 维持窦性心律比控制心室率更能降低心衰的发病率 和病死率。但心衰中新发房颤,心室率多加快,加 重血流动力学障碍,出现低血压、肺水肿、心肌缺 血时应立即电复律。如病情尚稳定,则选用胺碘酮 静脉复律或维持窦性心律。心衰中慢性房颤治疗以 控制室率为主,首选洋地黄类药物,也可静脉缓慢 注射胺碘酮,其目的是减慢心率,而不是复律。
心衰伴发心律失常的机制
心衰发生心律失常的机制十分复杂,结构重构和电重构是发病 基础。心衰时钾、钠和钙通道等超极化激活的非选择性阳离子 通道和钙载体、连接蛋白表达、参与动作电位的蛋白均会产生 改变引起心律失常,称为致心律失常重构。药物毒性、电解质 紊乱、缺血、缺氧、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物理压力等均参与 其中,起诱发作用。 心肌细胞结构重构和电重构 心脏前后负荷的增加导致室壁张力 增加和心脏扩张,改变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心肌细胞的扩 张导致了动作电位时程的改变,不应期缩短,易产生心律失常。 心衰时心肌受损、胶原纤维排列扭曲和破裂,形成了心肌细胞 的不均一性,也为心律失常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神经激素的作用 心衰患者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 固酮系统(RAAS)都处于激活状态,增强心肌收缩力及促进水 钠潴留。应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和正性肌力药也使内分泌系 统进一步紊乱。外周循环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刺激α和β肾上腺受 体、激活RAAS导致心肌重塑是心律失常的基础。过多的儿茶酚 胺还可通过提高心肌自律性、改变传导性和不应期导致心律失 常。另外这2个系统都可以通过收缩血管作用来改变心脏负荷 状态等机械因素而律失常。
心衰伴心律失常的治疗
心衰患者频发或联发室性早搏很常见,应着重抗心 衰治疗,如有低钾血症,应补钾和镁,一般不选用 抗心律失常药物。急性心衰并发持续性室速,无论 单形或多形性,血流动力学大多不稳定,并易恶化 成室颤,因此首选电复律纠正。室颤患者电除颤后 需加用胺碘酮预防复发。
心衰伴心律失常的治疗
心衰伴心律失常的治疗
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心律失常,选用相应的药 物。急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会使病情恶化,因此急性心衰中心 律失常应及时纠正。因存在心力衰竭,急诊情况下慎用β受体 阻滞剂,禁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如普罗帕酮),禁用索他洛 尔和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因其负性肌力作用可加重心衰。 用于心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有胺碘酮和利多卡因。胺碘酮对心 脏功能的抑制及促心律失常作用小,不但能控制和减少快速性 室性心律失常,还可降低心力衰竭猝死的发生,如无禁忌证, 是心力衰竭患者合并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药物。 心衰伴窦性心动过速、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处理以 减慢心室率为主,重在基础疾病和心衰的治疗。
心衰伴心律失常的治疗
急性心律失常临床处理常见的误区是对心律失常本 身治疗过度而忽略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是大剂量 联合静脉使用时,可能对患者带来的危害。应根据 每个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治疗基础疾 病,寻找最佳的综合治疗策略和方案,这是在心衰 并心律失常治疗中我们应遵循的原则。
谢谢 !
非急性心衰
对于非急性心衰患者,2013美国心力衰竭指南首次 提出了一个新的术语"Guideline-Directed Medical Therapy",即GDMT,可译为"遵指南药物治疗".这一术 语的提出,旨在强调心衰患者的心血管病的治疗在没 有禁忌证时,要尽可能遵循指南进行,这将使患者达 到最大程度获益。
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心肌收缩舒张能力下降 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 灌注不足,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表现。 心衰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可并发各 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各种心律失常又可诱发心衰, 加重病情并影响预后,因此对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 患者应加以重视并给与及时有效的治疗。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指窦性心动过缓、窦性静止、传 导阻滞等以心率减慢为特征的疾病。轻者可无症状, 严重的心动过缓可造成低血压、心绞痛、心力衰竭 加重、晕厥等。如血流动力学不受影响,则无需特 殊处理。造成血流动力学障碍的严重缓慢心律失常, 如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以及 心室率<50次/min的窦性心动过缓应用药物治疗(如 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无效时,应尽早实行起搏 治疗。
心衰伴心律失常的治疗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旁路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 动过速,首先可采用刺激迷走神经方法,如深吸气 后屏气同时用力做呼气动作(Valsalva法),或用压 舌板等刺激咽喉部产生恶心感尝试。如无效,可应 用胺碘酮、洋地黄类药物。食管心房调搏可用于所 有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特别适用于因各种原因无 法用药者。伴明显低血压和严重心功能不全者,应 使用电复律终止发作。
指南推荐药物-7
(7)依伐布雷定:是心脏窦房结起搏电流的一种选 择性特异性抑制剂,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窦房结 起搏电流,降低窦房结发放冲动的频率,从而减慢 心率。由于心率减慢,舒张期延长,冠状动脉血流 量增加,可产生抗心绞痛和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 适用于窦性心律、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患者。使用 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已 达到推荐剂量,心率仍≥70次/min,并持续有心衰症状 (NYHAⅡ~Ⅳ级)者,可加用依伐布雷定。
指南推荐药物-5
(5)ARB:可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AngⅡ的Ⅰ型受体 (AT1R)结合,从而阻断或改善因AT1R过度兴奋导 致的不良反应,如血管收缩、水钠潴留、组织增生、 胶原沉积、促进细胞坏死凋亡等。基本适应证与 ACEI相同,用于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
指南推荐药物-6
(6)地高辛:洋地黄类药物通过抑制衰竭心肌细胞 膜Na+-K+-ATP酶,使细胞内钠水平升高,促进钠钙 交换,提高细胞内钙水平,发挥正性肌力作用。使 用地高辛可改善心衰患者血流动力学,但其总病死 率的影响为中性。适用于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 已应用利尿剂、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和醛 固酮受体拮抗剂,LVEF≤45%仍持续有症状的患者, 伴有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尤为 适合。
指南推荐药物-2
(2)ACEI:ACEI是被证实能降低心衰患者病死率的第 一类药物,也是循证医学证据积累最多的药物,是 公认的治疗心衰的基石和首选药物,所有左室射血 分数(LVEF)下降的心衰患者必须切终身使用,除 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
指南推荐药物-3
(3)β受体阻滞剂:由于长期持续性交感神经系统 的过度激活和刺激,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肌β1受体功 能受损,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可恢复β1受体的正常功能。 多个大型临床试验证实β受体阻滞剂治可降低心衰患 者的猝死率。LVEF下降、病情稳定的慢性心衰患者 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需终生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