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和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历史和大事记

合集下载

中国 半导体发展史

中国 半导体发展史

中国半导体的发展史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自主培养半导体科技人才,创办了第一个五校联合半导体专业,并在1957年拉出了锗单晶,研制出锗晶体管。

20世纪60年代:中国研制出硅外延工艺、硅基晶体管和TTL电路产品,这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制作小规模集成电路。

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建设集成电路工厂,并研制成功1000万次大型电子计算机。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制定了“531战略”,即“普及5微米技术,研发3微米技术,攻关1微米技术”,诞生了无锡华晶等半导体企业。

1990年9月:电子工业部决定启动“908工程”,目标是建成一条6英寸、0.8~1.2微米的芯片生产线。但由于国外已沿着摩尔定律的路径实现了好几代的进步,所以华晶项目一投产即落后,产量也仅有800片,亏损相当严重。

1995年:提出以100亿元实施“909工程”,建设一条8英寸晶圆、0.5微米制程工艺的集成电路生产线,但面临国外的技术封锁。

1997年7月:华虹集团与NEC合资组建了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负责承担“909工程”的项目建设。

以上是中国半导体的发展史的一些重要事件和阶段。总的来说,中国半导体产业经历了从自主培养科技人才、研制晶体管到建设集成电路工厂、启动芯片生产线等阶段,不断推动着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中国半导体的发展历史

中国半导体的发展历史

中国半导体的发展历史

中国半导体发展可以大致分成四个阶段:萌芽期(1956 - 1965),稳步发展期(1966 - 1978),缓滞-复苏期(1978 - 2000)以及大发展时期(2000 –至今)。

萌芽期阶段(1956 - 1965):1956年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周总理亲自制定了1956 –1967年这12年的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把半导体、计算机、自动化和电子学这四个在国际上发展迅速而国内急需发展的高新技术列为四大紧急措施。

在此背景下,中科院半导体于1957年11月成功拉制成第一根锗单晶,并与1958年成功研制第一只锗晶体管。

锗晶体管

半导体晶体管的成功研制,促成了我国晶体管计算机和晶体管收音机的诞生,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时候的收音机被叫做半导体的原因就在这里。

1958年,中国第一个半导体器件生产厂诞生,代号“109”,它就是后来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的前身。

同样是1958年,天津109厂的科研人员借助研制锗单晶的经验,自行研制了硅单晶并进行了设备调试,经过反复试验,并在7月,成功拉制成我国第一根硅单晶,成为当时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拉制出单晶硅的国家。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提高材料质量和改进技术工

艺,并于1959年实现了硅单晶的实用化。

单晶硅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国逐步在外延工艺,光刻技术等领域取得了进展,并于1963年制造出国产硅平面型晶体管。这些技术的成功,打下了我国硅集成电路研究的基础。

稳步发展期(1966 - 1978)到了1966年,10年风波开始。我国工农业发展陷入大规模停滞,但我国半导体工业建设并未停下脚步。

中国半导体发展历史

中国半导体发展历史

中国半导体发展历史

半导体是现代电子技术的基础,而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也经历了一段

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就开始了半导体

的研究和生产,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已经成为世界上

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早期的半导体研究和生产主要集中在中国的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业中。

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开始了半导体的研究工作,1956年,中国第一颗晶体管诞生。此后,中国的半导体产业逐渐发展

起来,196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了半导体的批量生产,生产的产品主

要是二极管和晶体管。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处于低谷期。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半导

体产业才开始逐渐复苏。1991年,中国成立了第一家半导体企业——

中芯国际,这标志着中国半导体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19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期,中国的半导体产业经历了快速发展

的阶段。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同时,中国的半导体企业也开始了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逐渐实现了

从跟随者到领先者的转变。2000年,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产值达到了

1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半导体生产国。

近年来,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发展更加迅猛。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

2025”和“半导体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战略目标和重点领域。中国的半导体企业也在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逐渐实现了从低端到高端的跨越。2019年,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产值已经达到了8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市场之一。

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历史大事记

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历史大事记

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历史大事记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刚刚开始,主要是通过引进

技术和设备建立了一些生产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半导体产业

长期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直到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才开始在半导体领

域取得一系列突破。

1980年,中国国务院成立了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委员会,以推动半

导体产业的发展。同时,中国开始与国外企业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1983年,中国引进了美国Fairchild Semi光刻机和日本島津精密成立了

中国首家光刻机制造厂,大陆光刻机厂。这标志着中国在半导体制造设备

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1990年代初,中国政府投资了大量资金用于半导体科研和生产线建设,推动了半导体产业的发展。1996年,中国成功研制出了第一颗自主

设计和制造的高性能集成电路,这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重大里程碑。

2000年,中国制定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发展半

导体产业的战略目标。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半导体产业的投资,建设了一批

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线。同年,中国成功推出了首颗国产8寸硅片,填补

了中国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空白。

2024年,中国成立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用于支持半导体

产业的发展。该基金投资了一些龙头企业,帮助它们进行技术研发和产业

升级。此举加速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速度。

2024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

到2024年中国半导体产业实现自主可控的目标。这是中国半导体发展史

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不再满足于跟随国外技术,而是要实现自主创新。

中国半导体芯片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半导体芯片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半导体芯片产业发展历程

1. 起步阶段(1950-1980年代)

中国半导体芯片产业的发展始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政府开始意识到半导体芯片

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性,并决定投资大量资金来发展这一产业。然而,由于技术水平和资

金方面的限制,在这一时期中国半导体芯片产业的发展并不顺利。主要依赖进口芯片,市

场占有率并不高。

2. 起飞阶段(1990年代)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兴华为”等国家战略,加速了中国半导体芯片产

业的发展。政府加大了资金的投入,支持中国半导体企业进行研发和生产,并积极鼓励国

际合作。此时,中国的半导体企业开始崭露头角,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3. 飞速发展阶段(2000年代)

进入21世纪,中国半导体芯片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政策

文件,支持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同时,中国的半导体企业也在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并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1年,中国五家龙头企业成功开发了首颗全球最先进的64位芯片。

4. 坚实基础阶段(2010年代)

进入2010年代,中国半导体芯片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政府提出了“半导体

产业十三五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中国的半导体企业也

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并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2017年,中国

首次在全球芯片市场占有率超过15%,成为全球第二大半导体市场。

5. 稳步上升阶段(2020年代)

进入2020年代,中国半导体芯片产业继续稳步上升。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半导体产业的支持,继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中国的半

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历程

近年来,中国半导体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全球最具潜力和竞争力的行业之一。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起步期(1950年代-1970年代)

中国半导体行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面临着技术和经济的困境,需要发展自己的半导体产业来满足国内需求。于是,中国政府成立了多家研究机构和实验室,开始进行半导体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然而,在起步期,中国的半导体行业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的限制,中国的半导体产品主要依赖进口。尽管如此,这一时期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半导体行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培育期(1980年代-1990年代)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半导体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政府开始大力支持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并鼓励国内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同时,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为半导体企业提供贷款和税收优惠,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本投入。

在培育期,中国半导体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的半导体企业

开始生产一些基础的电子元件和芯片,并逐渐实现了产品的本土化。同时,中国还积极培养半导体专业人才,建立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发团队。

第三阶段:崛起期(2000年代-2010年代)

进入21世纪,中国半导体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科技实力的提升,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之一。政府继续加大对半导体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本土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

在崛起期,中国半导体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批国内企业在存储器、集成电路和传感器等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有些企业甚至成为全球知名的半导体巨头。同时,中国还积极引进外国企业和专业团队,加强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

半导体的发展历史以及未来展望

半导体的发展历史以及未来展望

半导体的发展历史以及未来展望目录

一、半导体简介

二、半导体的发展历史

1、1920s-1950s:竹管加热发现半导体

2、1950s-1970s:半导体发电机

3、1970s-1980s: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

4、1980s-1990s:微处理机出现

5、1990-2000:晶体管器件进一步改进

6、2000年至今:以超小尺寸为特征的科学技术发展

三、未来展望

1、芯片技术

2、机器人技术

3、虚拟现实技术

4、物联网技术

5、智能系统

6、人工智能

半导体简介

半导体,是一种既有导电能力又有绝缘能力的物质。在正常温度下,

半导体的电导率远远低于金属导体,但是在较高温度或强磁场中,半导体

的电导率会有很大变化。半导体材料有硅、砷化镓(GaAs)、碲化镓(InGaAs)、硅锗(SiGe)等。这些材料被用于制造电子器件,如晶体管、集成电路、混合系统等。

半导体具有丰富的功能,可以用于控制、监测和记录信息,像温度传

感器、湿度传感器和光电传感器等。

1920年代-1950年代:竹管加热发现半导体

1920年在德国,两位物理学家、物理学家理查德·波尔森(Richard Pohlsen)和赫尔曼·坎尔斯(Hermann Kälber)以竹管加热制作晶体结构,这样就发现了半导体的特性。

中国半导体发展过程

中国半导体发展过程

中国半导体发展过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半导体技术成为现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中国正遭遇一场热潮式的半导体发展。中国历经多年的努力,已经成为全球半导体行业的重要参与者。

1.起步阶段

中国的半导体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根据政府规划,国内企业开始建设半导体晶圆厂和封装工厂,以实现全球化制造半导体芯片。1984年中国大陆的第一个芯片生产厂——北京中微公司创建,成为国内产业的开始。

在1990年代中期,中国开发了第一代和第二代半导体芯片产品。然而,由于技术竞争力和资金缺口等问题,中国还没有能够跻身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制造商之列。

2. 跳跃阶段

21世纪初,中国政府决定打造半导体产业,大力推进高端技术发展,安排资金进行集成电路、“三代半导体”、计算机、通信等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同时,政策鼓励引进外资并进行国际合作。

2000年到2009年,中国的半导体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中国工信部统计,中国在2009年时,全球晶圆制

造厂的产值市场占有率达到15%,大规模集成电路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

3. 大跨越时期

随着经济大步快速发展,尤其是2020年被称为新基建元年的背景下,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发展进入了最快的增长期。在政策支持、产业基础、人才培养、科研机构等方面实现了显著进步。如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已启动多轮资金募集,累计募资金额逾千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高精尖的半导体技术研发和应用。建立了更多的重点实验室、半导体研发中心,吸引了一批海外高端人才回国工作。

世界半导体产业发展历史及

世界半导体产业发展历史及

世界半导体产业发展历史及

一、起步阶段:20世纪40年代 - 60年代

在二战后的起步阶段,半导体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研究员肖克利发现了晶体管的原理,这一发现被认为是半导体产业的开端。接着,贝尔实验室在1954年制造出第一块硅晶体管,随后诞生了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这一发现和应用促使了半导体产业的迅速发展。

二、成型阶段:60年代 - 70年代

在20世纪60年代,半导体产业进入了成型阶段。摩尔定律的提出以及集成电路的发明,使得半导体元件的集成度和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此时,美国的英特尔公司和日本的东芝公司等开始在半导体产业中崭露头角。同时,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半导体产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

三、蓬勃发展阶段:80年代 - 90年代

80年代至90年代是半导体产业蓬勃发展的阶段。此时,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半导体产业的繁荣。微处理器、存储器等半导体产品的需求大幅增长,促使半导体产业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高科技产业之一。美国硅谷地区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中心,同时亚洲地区的日本、韩国、台湾等也崛起为重要的半导体制造和出口国。

四、全球化竞争阶段:21世纪初至今

进入21世纪,全球半导体产业进入了全球化竞争的阶段。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印度等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亚洲地区逐渐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重要力量。许多国家纷纷加大对半导体产业的投资力度,希望在这个高附加值产业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同时,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的兴起,也为半导体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总结起来,世界半导体产业经历了起步阶段、成型阶段、蓬勃发展阶段和全球化竞争阶段四个阶段。从最初的晶体管发明到集成电路的应用,再到全球化竞争的时代,半导体产业发展迅猛,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领域的扩大,半导体产业有望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中国半导体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崛起

中国半导体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崛起

中国半导体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崛起一、半导体

众所周知,物质是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比如等离子体、固体、气体和液体等。一般情况下,将导电性偏弱的材料称之为绝缘体,比如煤、陶瓷等;将导电性较好的材料称之为导体,比如金、铁和银等金属。介于两者之间的材料便是半导体。换言之,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性是可控的。如今,半导体已应用于多领域多行业,比如照明设备、光伏发电、通信系统、消费电子和集成电路等[1]。

二、半导体产业创新发展历程

(一)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历程

集成电路产业从全能型企业产业结构不断向产业集群、专业垂直分工模式转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为一体。集成电路在诞生之初是作为全新的技术被极少数企业运用的,不管是生产必需的设备、材料还是工艺技术,专业性都非常强,这些设备或技术都无法从市场中直接获取。企业必须掌握这些技术、设备才能发展,因此,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全能型发展模式。

第二阶段,材料、设备的分离。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发展与改变,专业分工的优势越发凸显,因此,设备业、材料业逐渐从全能模式中剥离,产业系统被分为三大分支,即集成电路业、材料业和设备业。

第三阶段,封装和测试的分离。20 世纪70 年代,集成电路产业结构再次变革,即封装、测试程序分离,并作为独立产业开始发展。这一时期,后道封装、测试技术已经物化到设备仪器技术、原材料技术中。简单来讲,就是集成电路的后道封装、测试生产工序等从技术型逐渐转变为劳动密集型。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封装测试也逐渐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2]。

世界半导体产业发展历史及

世界半导体产业发展历史及

世界半导体产业发展历史及

引言:

半导体产业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的核心,也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回顾世界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早期发展阶段

20世纪初,半导体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1904年,德国物理学家伯纳德·福斯特利特发现了半导体的导电性质,为半导体研究奠定了基础。随后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陆续发现了半导体材料的特性,如硅、锗等。然而,由于技术限制和应用需求的缺乏,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一度停滞。

二、半导体技术的突破

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肖克利团队发现了晶体管效应,这是半导体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晶体管的发明使得电子元件的制造和使用变得更加便捷和可靠,为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随后,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出现,半导体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三、半导体产业的崛起

20世纪60年代,半导体产业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地的企业纷纷投入到半导体领域的研发和生产中。在这一时期,美国的硅谷地区逐渐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中心。同时,日

本的半导体企业也快速崛起,迅速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到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生产国。

四、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化

20世纪80年代,半导体产业进入了全球化阶段。美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地的企业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生产基地,并进行技术合作和市场开拓。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也逐渐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重要参与者。中国政府大力支持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了大量国际半导体企业的投资。

半导体的发展历史以及未来展望

半导体的发展历史以及未来展望

半导体的发展历史以及未来展望

一、半导体的历史发展

半导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950年,美国物理学家约翰·金属(John Bardeen)、亨利·提金斯(William Shockley)和伯克利加州大学教授Walter Brattain在研究一种新型的硅晶体管(现在称为双极管)时,发现大量的电位等级变化是由于晶体构造中的半导体材料(硅)所致。他们证明,在晶体管中,由于半导体和金属各自具有不同的导电能力,在半导体中做一个导电通道,使他们之间的电势梯度发生了变化,这就形成了一个控制电流的单个元件,这种晶体管被称为双极管。这是半导体历史上的首次历史性成果。

1956年,美国硅晶体管制造公司Texas Instruments公司发明了第一个真正的半导体组件,微观分立元件。他们通过控制半导体材料的化学组成,将半导体材料中可以用微量金属触发的小导电通道分成不同的分立元件。这使得微观分立元件可以直接替代成百上千的双极晶体管,从而可以大幅度简化电路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使半导体技术得以发展。

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半导体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解决了传统电子组件的种种缺点,而且还可以应用于新的领域,比如计算机程序控制、数据处理、通信和网络等。同时,半导体中的硅元件也被使用在射频和微波领域。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历史与现状引言

半导体产业作为现代信息时代的核心产业之一,在全球范围内都备

受关注。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方面也发

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历史和现状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半

导体产业的发展情况。

历史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开始发展电子产业。在那个时候,电子产

业主要以消费电子等产品为主,半导体产业尚未形成。1980年代初,

中国推出了“863计划”,开始尝试培育自主的半导体产业。该计划在半

导体器件、IC设计和制造、封装、测试等关键领域建立了技术研发和

产业化的基础,实现了对部分封装测试和低端器件的自主生产和供应。

1990年代初,中国进一步推出了“908计划”,加大了资金投入和政

策支持,进一步扩大了半导体产业链,形成了晶圆、封装测试、设备

和材料等完整的产业链。随着中国逐渐开放市场,外资也开始进入中

国半导体市场,并与国内企业形成了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这些措施

促进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使其在逐步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现状

如今,中国在半导体产业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根据《2021年半

导体行业报告》,中国在IC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领域均已进入全

球前列。特别是在晶圆制造领域,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生产国。同

时,中国政府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持力度也不断加大,推出一系列政策,包括产业规划、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此外,在人才培养方面,中

国也在建设大量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以满足产业的人才

需求。

然而,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技术创新

能力还相对不足。虽然在某些领域有所进步,但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

半导体发展历程范文

半导体发展历程范文

半导体发展历程范文

半导体发展历程是电子行业中的一部分,其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半导体是一种能够在特定条件下传导电流的物质,其材料种类包括硅、锗、砷化镓等。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半导体行业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里程碑事件,以下是半导体发展历程的主要事件和里程碑。

1.1904年,他德·杜贝利尼发现了杜贝利尼效应,也就是电流在硅

中的传导。这是半导体研究的开端。

2.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约翰·巴丁和沃尔特·布拉顿成功地制造

出第一个固态晶体三极管。这一发现被认为是现代电子学的开端,也被称

为半导体的诞生。

3.1958年,杰克·基尔比发明了第一个集成电路,将多个晶体管和

电器元件集成在一个芯片上。这一发明引发了集成电路的研究和发展浪潮。

4.1960年代,发明了可控硅,也被称为晶闸管。晶闸管是一种可以

控制电流流动的半导体材料,其广泛应用于电力电子设备,如调光器和变

频器。

5. 1971年,因特尔公司推出了第一个商用微处理器Intel 4004、这

一创新引领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并为个人电脑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6.1987年,被称为“半导体皇帝”的摩尔定律由英特尔公司创始人

戈登·摩尔提出。根据该定律,集成电路的复杂度每隔18-24个月会翻一番。

7.1997年,世界首台量子点激光器被成功研制出来。量子点激光器是由半导体材料构成的激光器,其小尺寸和高效率使其成为直接通信和激光显示技术的基础。

8.2000年代,半导体行业进入了多核时代。多核处理器的出现使计算机能够同时执行多个任务,提高了计算机的性能和效率。

9.2024年代,半导体行业开始关注能源效率和环境保护。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节能技术在半导体制造中得到广泛应用。

全球和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历史和大事记

全球和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历史和大事记

全球和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历史和大事记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半导体点接触式晶体管,从而开创了人类的硅文明时代。

1956年,我国提出“向科学进军”,根据国外发展电子器件的进程,提出了中国也要研究半导体科学,把半导体技术列为国家四大紧急措施之一。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首先举办了半导体器件短期培训班。请回国的半导体专家黄昆、吴锡九、黄敞、林兰英、王守武、成众志等讲授半导体理论、晶体管制造技术和半导体线路。在五所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和南京大学联合在北京大学开办了半导体物理专业,共同培养第一批半导体人才。培养出了第一批著名的教授:北京大学的黄昆、复旦大学的谢希德、吉林大学的高鼎三。1957年毕业的第一批研究生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阳元(北京大学微电子所所长)、工程院院士许居衍(华晶集团中央研究院院长)和电子工业部总工程师俞忠钰(北方华虹设计公司董事长)。

1957年,北京电子管厂通过还原氧化锗,拉出了锗单晶。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和二机部十局第十一所开发锗晶体管。当年,中国相继研制出锗点接触二极管和三极管(即晶体管)。

1958年,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和仙童公司各自研制发明了半导体集成电路(IC)之后,发展极为迅猛,从SSI(小规模集成电路)起步,经过MSI(中规模集成电路),发展到LSI(大规模集成电路),然后发展到现在的V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及最近的ULSI(特大规模集成电路),甚至发展到将来的GSI (甚大规模集成电路),届时单片集成电路集成度将超过10亿个元件。

国际芯片产业发展历程

国际芯片产业发展历程

国际芯片产业发展历程

1. 1958年,美国的杰克·基尔比发明了第一块晶体管集成电路(IC),标志着芯片产业的诞生。

2. 1960年代,美国和日本的公司开始进一步研发和生产集成

电路芯片,从而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3. 1970年代,美国的英特尔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微处理器芯片,为个人电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 1980年代,随着个人电脑市场的迅猛发展,美国的芯片公

司如英特尔、AMD等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渐成为行业的领导者。

5. 1990年代,亚洲的国家如台湾、韩国、中国等开始崛起,

成为全球芯片产业的重要竞争者。台湾的台积电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厂商。

6. 2000年代,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推动了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对低功耗、高性能芯片的需求。

7. 2010年代,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了芯片产业的再

次繁荣。图形处理器(GPU)和神经网络处理器(NPU)等

新型芯片得到广泛应用。

8. 当前,全球芯片产业正面临着供应链的重新调整和国际竞争

的加剧。各国纷纷加大对芯片领域的投资力度,力图在技术研发和市场竞争上取得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和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历史和大事记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半导体点接触式晶体管,从而开创了人类的硅文明时代。

1956年,我国提出“向科学进军”,根据国外发展电子器件的进程,提出了中国也要研究半导体科学,把半导体技术列为国家四大紧急措施之一。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首先举办了半导体器件短期培训班。请回国的半导体专家黄昆、吴锡九、黄敞、林兰英、王守武、成众志等讲授半导体理论、晶体管制造技术和半导体线路。在五所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和南京大学联合在北京大学开办了半导体物理专业,共同培养第一批半导体人才。培养出了第一批著名的教授:北京大学的黄昆、复旦大学的谢希德、吉林大学的高鼎三。1957年毕业的第一批研究生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阳元(北京大学微电子所所长)、工程院院士许居衍(华晶集团中央研究院院长)和电子工业部总工程师俞忠钰(北方华虹设计公司董事长)。

1957年,北京电子管厂通过还原氧化锗,拉出了锗单晶。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和二机部十局第十一所开发锗晶体管。当年,中国相继研制出锗点接触二极管和三极管(即晶体管)。

1958年,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和仙童公司各自研制发明了半导体集成电路(IC)之后,发展极为迅猛,从SSI(小规模集成电路)起步,经过MSI(中规模集成电路),发展到LSI(大规模集成电路),然后发展到现在的V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及最近的ULSI(特大规模集成电路),甚至发展到将来的GSI (甚大规模集成电路),届时单片集成电路集成度将超过10亿个元件。

1959年,天津拉制出硅(Si)单晶。

1960年,中科院在北京建立半导体研究所,同年在河北建立工业性专业化研究所――第十三所(河北半导体研究所)。

1962年,天津拉制出砷化镓单晶(GaAs),为研究制备其他化合物半导体打下了基础。

1962年,我国研究制成硅外延工艺,并开始研究采用照相制版,光刻工艺。

1963年,河北省半导体研究所制成硅平面型晶体管。

1964年,河北省半导体研究所研制出硅外延平面型晶体管。

1965年12月,河北半导体研究所召开鉴定会,鉴定了第一批半导体管,并在国内首先鉴定了DTL型(二极管――晶体管逻辑)数字逻辑电路。1966年底,在工厂范围内上海元件五厂鉴定了TTL电路产品。这些小规模双极型数字集成电路主要以与非门为主,还有与非驱动器、与门、或非门、或门、以及与或非电路等。标志着中国已经制成了自己的小规模集成电路。

1968年,组建国营东光电工厂(878厂)、上海无线电十九厂,至1970年建成投产,形成中国IC产业中的“两霸”。

1968年,上海无线电十四厂首家制成PMOS(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路(MOSIC)。拉开了我国发展MOS电路的序幕,并在七十年代初,永川半导体研究所(现电子第24所)、上无十四厂和北京878厂相继研制成功NMOS电路。之后,又研制成CMOS电路。

七十年代初,IC价高利厚,需求巨大,引起了全国建设IC生产企业的热潮,共有四十多家集成电路工厂建成,四机部所属厂有749厂(永红器材厂)、871(天光集成电路厂)、878(东光电工厂)、4433厂(风光电工厂)和4435厂

(韶光电工厂)等。各省市所建厂主要有:上海元件五厂、上无七厂、上无十四厂、上无十九厂、苏州半导体厂、常州半导体厂、北京半导体器件二厂、三厂、五厂、六厂、天津半导体(一)厂、航天部西安691厂等等。

1972年,中国第一块PMOS型LSI电路在四川永川半导体研究所研制成功。

1973年,我国7个单位分别从国外引进单台设备,期望建成七条3英寸工艺线,最后只有北京878厂,航天部陕西骊山771所和贵州都匀4433厂。

1976年11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成功1000万次大型电子计算机,所使用的电路为中国科学院109厂(现中科院微电子中心)研制的ECL型(发射极耦合逻辑)电路。

1982年,江苏无锡的江南无线电器材厂(742厂)IC生产线建成验收投产,这是一条从日本东芝公司全面引进彩色和黑白电视机集成电路生产线,不仅拥有部封装,而且有3英寸全新工艺设备的芯片制造线,不但引进了设备和净化厂房及动力设备等“硬件”,而且还引进了制造工艺技术“软件”。这是中国第一次从国外引进集成电路技术。第一期742厂共投资2.7亿元(6600万美元),建设目标是月投10000片3英寸硅片的生产能力,年产2648万块IC成品,产品为双极型消费类线性电路,包括电视机电路和音响电路。到1984年达产,产量达到3000万块,成为中国技术先进、规模最大,具有工业化大生产的专业化工厂。

1982年10月,国务院为了加强全国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领导,成立了以万里副总理为组长的“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制定了中国IC发展规划,提出“六五”期间要对半导体工业进行技术改造。

1983年,针对当时多头引进,重复布点的情况,国务院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提出“治散治乱”,集成电路要“建立南北两个基地和一个点”的发展战略,南方基地主要指上海、江苏和浙江,北方基地主要指北京、天津和沈阳,一个点指西安,主要为航天配套。

1986年,电子部厦门集成电路发展战略研讨会,提出“七五”期间我国集成电路技术“531”发展战略,即普及推广5微米技术,开发3微米技术,进行1微米技术科技攻关。

1988年,871厂绍兴分厂,改名为华越微电子有限公司。

1988年9月,上无十四厂在技术引进项目,建了新厂房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外合资公司――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

1988年,在上海元件五厂、上无七厂和上无十九厂联合搞技术引进项目的基础上,组建成中外合资公司――上海飞利浦半导体公司(现在的上海先进)。

1989年2月,机电部在无锡召开“八五”集成电路发展战略研讨会,提出了“加快基地建设,形成规模生产,注重发展专用电路,加强科研和支持条件,振兴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战略。

1989年8月8日,742厂和永川半导体研究所无锡分所合并成立了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

1990年10月,国家计委和机电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有关领导和专家参加的座谈会,并向党中央进行了汇报,决定实施九O八工程。

1991年,首都钢铁公司和日本NEC公司成立中外合资公司――首钢NEC电子有限公司。

1995年,电子部提出“九五”集成电路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CAD 为突破口,产学研用相结合,以我为主,开展国际合作,强化投资,加强重点工程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促进集成电路产业进入良性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