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拟
基于地理信息的渭河流域陕西片降雨径流模拟
文章编号 :17 9 1 (0 7 0 0 9 0 6 2— 3河流 域 陕西 片 降 雨径 流 模 拟
张 荔 , 宝民, 晓昌 解 王
( 安建 筑科 技大学 环境 与市政工程学 院, 西 陕西 西 安 705 ) 105
摘
要: 径流模拟通常基于流域地形 、 土地利用、 土壤类型等信 息数据 , 以及水文气象资料。以渭
Ab ta t T e s ra e r n f s lt n i u e n ov e g a h c if r t n d t fln f r ,s i sr c : h u fc u o i ai s s d t i v l e g o r p i n o ma o a a o d o mu o o i a m ol
u o S a n iS b B sn o i r n f i h a x u — a i fWe v rb n lzn e g o a h c a a tr , n e man r i — n Rie y a a y i g t e g p i a p r me e s a d t i an h r l h fl fr r s l i u f c n f i gv n n a d t n, h an alr n f r l t n i as n y e d t e a l o m e u t n s ra e r o s ie .I d i o t er i l — o ai o a a z d a h u i f u e o sl l n om o af l en a a l fr o ie .I a e n s o e h i ai e u t s o n i e t fr fr n a lb i g c p b e o n f i g v n th s b e h w d t e s lt n r s l i c i cd n i u s mu o w l w t e r c r ,a d t e S S h d oo ia d l a e n g o a h c o a in i a g o a s el i t e o d n C y r lgc mo e s d o e g p i a i r t o d me hh h l b r l n m f o s n
大尺度水文模拟在渭河流域流量预报中的应用解读
大尺度水文模拟在渭河流域流量预报中的应用马政委(山东德州黄河河务局,山东,齐河,251100)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开发一种适用于渭河流域流量预报的大尺度水文模型。
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流域面积136000 km2,流域内地质构造、水文气象条件和人类活动复杂多变。
本研究基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教育学院(UNESCO-IHE)开发出的一种分布式流域模拟系统,所需数据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数据,包括数字高程地图(DEM)、土地利用数据、土壤类别数据、河网与河道几何尺寸;另一类是时间序列数据,包括逐日降雨、径流和实际蒸发。
数据准备主要包括流域概化、逐日面降雨和实际蒸发计算。
流域概化包括DEM的导出、土地利用和土壤类别地图数字化、河道断面概化及子流域描绘。
逐日面降雨和实际蒸发的计算基于1980-1983四年站点实测逐日降雨和逐月蒸发皿蒸发量。
具体而言,在每一个4.5km×5.5km栅格单元内逐日降雨量利用一个基于反距离权重法的空间内插工具(Hykit)来生成;而每一栅格单元内逐日实际蒸发按顺序逐步得出:首先,利用适合的蒸发皿系数和基于土地利用地图的季节性变化作物系数,从蒸发皿蒸发量求出潜在蒸发量;其次,利用Thornwaite型逐月水量平衡模型法来估算出逐月实际蒸发;最后,参照1980-1983年的晴天及雨天水面蒸发变化,得到逐日实际蒸发。
模型参数化通过设置河段几何尺寸、曼宁糙率、扩散率和初始缺水量来完成。
随之,结合模型校准,实施了1980-1983四年流量模拟。
模型运作评估表明,当前模型具有很强的大尺度流域水文模拟能力。
然后,在校准好的模型上实施了1983年汛期的流量预报并根据实测流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通过结合上游站的实测流量,模型非常适用于1日流量预报。
关键词:大尺度水文模拟,流量预报1 前言继一种分布式流域模拟系统在黄河上游成功应用后,本研究在黄河最大支流—渭河流域实施。
研究的动机是通过应对一个具有更加显著的地形、土壤类别、植被空间变化和温度、降雨、蒸发时间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的更具挑战性研究区域,进一步检验与提高模型在黄河流域的适用性。
基于WASP7的渭河陕西段水质模拟分析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WASP7的渭河陕西段水质模拟分析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渭河是秦岭山脉东麓、黄河支流,是陕西省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区。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渭河水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不仅影响了河流生态环境,还影响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针对渭河水质问题,研究和分析渭河陕西段水质状况及其演化规律,可以为制定保护和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实现环境保护与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
WASP7(Water Quality Analysis Simulation Program)是一种常用的水质模拟软件,用于预测河流、湖泊、水池等自然水体中物理、化学和生物成分的传输、转化和降解过程。
因此,本研究旨在基于WASP7模型,对渭河陕西段的水质进行模拟分析,了解其污染状态和演化规律,为渭河水环境保护及利用提供支持和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收集渭河陕西段的水质数据,建立WASP7模型,对渭河陕西段水质演化过程进行模拟分析。
2.通过WASP7模型中的有机物质、无机盐、溶解氧、氨氮、总磷等浓度对渭河陕西段的水质进行评价,并分析影响其水质的主要因素。
3.利用WASP7模型,对渭河陕西段的水质进行预测,研究其未来水质演变趋势,并提出对渭河水环境的改善和保护措施。
(二)研究方法1.数据采集:调查收集渭河陕西段的水质数据,包括有机物质、无机盐、溶解氧、氨氮、总磷等指标数据。
2.模型建立:运用WASP7软件建立渭河陕西段的水质模型,并对模型参数进行调整和优化。
3.模拟分析:利用WASP7模型,对渭河陕西段水质的演化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并对模拟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4.预测模拟:通过模型,对渭河陕西段未来水质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并提出对其水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对策。
三、预期效果本研究利用WASP7模型对渭河陕西段的水质进行模拟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其污染状态和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水环境治理和保护措施提供依据和支持,预计取得以下预期效果:1.分析总结渭河陕西段水质演化规律,为渭河水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渭河流域管理系统建设中GIS地图制作
渭河流域管理系统建设中GIS地图制作1 概述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流经陕、甘、宁三省区,干流中下游河道总长388km,流域总面积为13.5万km2。
其中陕西境内流域面积为6.71万km2,占总面积的50%。
随着沿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渭河流域管理方面存在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流域与区域管理的矛盾突出,适应渭河实际的良性管理体制有待建立和落实;流域内行业管理难以协调,渭河水效能的发挥和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尽如人意;中游基础数据缺乏,难以满足渭河流域统一管理的迫切要求。
要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面对治渭工作涉及面广、业务复杂和陕西省江河管理局工作体制的特点,必须通过基于GIS的渭河流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运用多种技术,实现规范管理和信息共享等要求。
因此,继续加强渭河综合治理非工程措施建设,研发基于GIS的渭河流域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渭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现代化的关键措施,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2 GIS地图制作的必要性基于GIS的渭河流域管理信息系统是根据渭河防洪工程、水行政管理、水文水资源管理等业务的需求,采用先进的现代水利技术,以现代化的管理观念和工作方式,提高水行政、防汛、水文水资源等数据的综合处理能力,增强决策的快速反应能力。
系统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采用B/S模式。
以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为核心,有效整合渭河流域现有及未来的各种信息与数据资源,理清各部门业务之间的数据管理。
通过整体规划,明确基础数据来源,解决数据共享问题,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唯一性、有序性和共享性。
该系统的整体建设内容可以分为电子地图制作、数据库建设和系统功能开发三部分。
其中,电子地图制作主要以现有的陕西省江河水库管理局2011年航测成图的1:5000陕西省渭河干流CAD电子图为基础,采用ARCGIS实现CAD底图转化GIS 数据入库,同时,依靠外业测量等方式获取一些新的基础数据和信息资源并标绘上图入库。
渭河水系不对称的原因
渭河水系不对称的原因
渭河水系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首先,地质构造是影响渭河水系不对称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渭河流域的地质构造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这导致了河流的流向和流域形态也呈现出不对称的特点。
例如,渭河流域的东部地区地壳相对稳定,而西部地区则受到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影响,这使得渭河流域的西部山区地形陡峭,河流流速快,而东部平原地区地形平缓,河流流速慢。
其次,地形地貌也是影响渭河水系不对称的重要因素之一。
渭河流域的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这些不同的地貌类型对河流的流向和流域形态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使得渭河水系呈现出不对称的特点。
例如,在山地和丘陵地区,河流通常沿着地势较低的地带流动,而在平原地区,河流则更容易改道和分流。
基于KDE的渭河流域镇驻地及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基于KDE的渭河流域镇驻地及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薛海燕;张旺锋;马文亚;任晓蕾;马晓理;李坤【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00)034【摘要】根据2011年IM影响图提取渭河流域地区的居民点、DEM、水系、道路等空间信息数据,利用核密度估计分析法研究了渭河流域居民点及镇驻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第一,渭河流域研究区内镇驻地大多分布于居民点集中的区域,居民点整体分布较为分散,在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地区较为集中,符合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带大散居、小聚居的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第二,渭河流域研究区内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模式与我国农村居民点分布的普遍特征类似,主要有3种:在高程低、坡度缓的区域主要表现为片状分布,道路两侧及河谷地区主要表现为带状分布,海拔较高地区主要表现为分散分布;第三,地形制约、城镇带动、交通影响、水系吸引、政策引导等因素对其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格局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居民点在高程低、坡度缓、城镇周边以及道路两侧居民点较为集中.研究结果可为居民点整合规划提供参考.【总页数】4页(P12350-12352,12359)【作者】薛海燕;张旺锋;马文亚;任晓蕾;马晓理;李坤【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00;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00;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00;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00;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00;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26【相关文献】1.澜沧江流域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J], 高星;姜鲁光;张蓬涛;杨艳昭2.嘉陵江流域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J], 吴宏阳; 舒成强; 吴勇; 罗明良; 蒋良群3.基于多维视角的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J], 董敏;王武林4.典型土石山区驿马图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及人居适宜性特征研究 [J], 李四高;李亚光;李宪;王乐;刘洁;胡生君5.基于GIS的石角镇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J], 胡燕;胡玉福;邓良基;魏晋;王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北地区渭河流域综合考察报告
2017年西北地区渭河流域综合考察报告此次考察,仅仅一周时间,我们就游走了宝鸡、天水、陇南、西安。
我们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得到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审美、拓展知识面。
对渭河中下游河道的历史变迁、渭河流域秦文化的传播与迁移、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考古遗迹的发掘、开发与保护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第一天(5月20日)一、考察内容观察汾渭谷地自然、气候、城镇发展、民居建筑、农作物分布、城市圈周围的土地利用等相似性和差异性第二天(5月21日)一、秦都雍城遗址秦都雍城遗址位于凤翔县城南雍水河北岸平地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曾在此建都长293年,秦王政(秦始皇)成年加冕也在雍城内的大郑宫举行。
现已探明遗址内有新、旧两城相连南北长达两公里,东西约一至两公里。
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进行了大量工作,发掘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
二、秦公大墓在雍城遗址之南的南指挥镇有秦公陵园,共发现43座规模较大的墓葬,其中的秦公大墓是我国目前已发掘的最大的土圹墓。
秦公大墓是整个秦公陵园中最早发现、唯一发掘的最大墓葬,故称秦公一号大墓,位于关中平原西部,陕西凤翔南指挥镇境内,位于雍水河西面的三畤原。
大墓平面呈"中"字型,全长300米,面积5334平方米。
有东西墓道和墓室。
发掘后的秦公一号大墓,占据了中国考古学史上五个之最:是迄今中国发掘最大的先秦墓葬;墓内186具殉人是中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椁室的柏木"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椁室两壁外侧的木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
尤其是大墓中出土的石磬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
最珍贵的是石磬上的文字,多达180多个,字体为籀文,酷似"石鼓文",依据其上文字推断墓主人为秦景公。
如今的墓址旁建有秦公大墓遗址博物馆,是我国首家农民创办的博物馆。
三、青铜器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China Bronze Ware Museum)原为宝鸡历史文物陈列室,始建于1956年。
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一致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30卷第5期2023年10月水土保持研究R e s e a r c h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V o l .30,N o .5O c t .,2023收稿日期:2022-10-13 修回日期:2022-11-10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扩散中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采用行为与机制研究 (41771129) 第一作者:赵孟丽(1998 ),女,河南三门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㊂E -m a i l :1942975992@q q .c o m 通信作者:李同昇(1960 ),男,陕西岐山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及其优化调控研究㊂E -m a i l :l e e t a n g@n w u .e d u .c n h t t p :ʊs t b c y j .p a p e r o n c e .o r gD O I :10.13869/j.c n k i .r s w c .2023.05.049.赵孟丽,李同昇,李炬霖.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一致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5):325-334.Z H A O M e n g l i ,L IT o n g s h e n g ,L I J u l i n .S t u d y o n t h eC o n s i s t e n c y a n d 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o f P o p u l a t i o n a n dE c o n o m i c 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i n t h e W e i h eR i v e rB a s i n [J ].R e s e a r c h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 ,2023,30(5):325-334.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一致性及影响因素分析赵孟丽1,李同昇1,2,李炬霖1(1.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西安710127;2.西北大学陕西省情研究院,西安710127)摘 要:[目的]探究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特征及协调关系,为缩小区域差距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㊂[方法]基于2000 2019年渭河流域88个县区人口和G D P 数据,综合运用不均衡指数㊁地理集中度㊁不一致指数等方法,从总体和局域分析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的动态演变特征,并基于面板数据对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进行探析㊂[结果](1)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不均衡程度经历了先减小再扩大的变化过程,不均衡指数由2000年的0.105上升至2019年的0.107,区域发展差异一直存在;(2)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均呈现东南稠密,西北稀疏 的特点,但人口要素主要聚集在渭河干流沿线县区,经济要素则主要以各市辖区为聚集中心;(3)根据不一致指数,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可划分为经济极化型㊁经济超前型㊁均衡发展型㊁人口超前型㊁人口极化型5种类型;(4)人口与经济分布的空间非均衡性不仅受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的影响,还与城市发展水平和区域发展战略明显关联,解释变量在不同时期影响作用也存在一定差异㊂[结论]渭河流域区域发展不协调形势严峻,推动流域西北部县区发展,缩小省际发展差距,促进人口与经济空间均衡仍然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㊂关键词: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均衡;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 127;C 9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09(2023)05-0325-10S t u d y o n t h eC o n s i s t e n c y a n d 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o fP o pu l a t i o na n d E c o n o m i c S pa t i a lD i s t r ib u t i o n i n t h eW e i h eR i v e rB a s i n Z H A O M e n g l i 1,L IT o n g s h e n g 1,2,L I J u l i n 1(1.C o l l e g e o f U r b a n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S c i e n c e s ,N o r t h w e s tU n i v e r s i t y ,X i 'a n 710127,C h i n a ;2.S h a a n x i I n s t i t u t e o f P r o v i n c i a lR e s o u r c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N o r t h w e s tU n i v e r s i t y ,X i 'a n 710127,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h e 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c o o r d i n a t i o n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p o pu l a t i o n a n d e c o n o m y i n W e i h eR i v e rB a s i nw e r ee x p l o r e d t o p r o v i d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b a s i s f o r r e d u c i n g r e g i o n a l g a p a n d p r o m o t i n g r e g i o n a l c o o r d i n a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 .[M e t h o d s ]B a s e do n p o p u l a t i o na n dG D Pd a t ao f 88c o u n t i e s a n dd i s t r i c t s i n t h eW e i h eR i v e rB a s i n f r o m2000t o2019,t h e i m b a l a n c e i n d e x ,g e o g r a ph i c a l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i n c o n s i s t e n c y i n d e xa n do t h e rm e t h o d sw e r e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 u s e d t oa n a l y z e t h ed y n a m i c e v o l u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p o p u l a t i o na n de c o n o m i cs pa t i a ld i s t r ib u t i o ni nt h e W e i h eR i v e rB a s i n f r o mt h e o v e r a l l a n d l oc a l l e v e l s .B a s e do n t h e p a n e ld a t a ,t he i nf l u e n c i ng f a c t o r s o f p o p u l a t i o n a n d e c o n o m i c s p a c e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w e r ea n a l y z e d .[R e s u l t s ](1)Th ei m b a l a n c eb e t w e e n p o p u l a t i o na n de c o n o m y int h e W e i h eR i v e rB a s i nh a du n d e r g o n e a p r o c e s s o f f i r s t d e c r e a s i n g a n d t h e ne x p a n d i n g.T h e i m b a l a n c e i n d e xh a d i n c r e a s e d f r o m0.105i n2000t o0.107i n2019,a n dr e g i o n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d i f f e r e n c e sh a da l w a y se x i s t e d .(2)T h e s p a t i a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p o p u l a t i o na n de c o n o m y w a s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 de n s ei nt h es o u t h e a s ta n d s p a r s e i n t h e n o r t h w e s t ,b u t t h e p o p u l a t i o nf a c t o r sm a i n l y c o n c e n t r a t e d i n t h e c o u n t i e s a n d d i s t r i c t s a l o n gt h e m a i n s t r e a mo f t h e W e i h eR i v e r ,a n dt h ee c o n o m i c f a c t o r s m a i n l y c o n c e n t r a t e d i nt h e m u n i c i pa ld i s t r i c t s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3)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i n c o n s i s t e n c y i n d e x,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p o p u l a t i o n a n d e c o n o m i c 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t i o n i n t h eW e i h eR i v e r B a s i n c o u l d b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f i v e t y p e s:e c o n o m i c p o l a r i z a t i o n,e c o n o m i c a d v a n c e,b a l-a n c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p o p u l a t i o n a d v a n c e,a n d p o p u l a t i o n p o l a r i z a t i o n.(4)T h e s p a t i a l i m b a l a n c e o f p o p u l a t i o na n d e c o n o m i c d i s t r ib u t i o nw a sn o t o n l y a f f ec t e db y t h em a r k e tm e c h a n i s ma nd t he r o l eof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b u t a l s oo b v i o u s l y r e l a t e dt ot h e l e v e l o fu r b a n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r e g i o n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t r a t e g y o fc o u n t i e s a n dd i s t r i c t s,a n d t he i nf l u e n c e o f e x p l a n a t o r y v a r i a b l e s i nd i f f e r e n t p e r i o d sw a s a l s od i f f e r e n t.[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 s i t u a t i o no f u n c o o r d i n a t e d r eg i o n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th eW ei h eR i v e rB a s i n i s s e v e r e.I t i s s t i l l o n eo f t h e p r o b l e m s t ob e s o l v e d i n t h e f u t u r e t o p r o m o t e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c o u n t i e s i nt h en o r t h w e s t o f t h i sb a s i n, n a r r o wt h e i n t e r-p r o v i n c i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g a p,a n d p r o m o t e t h e s p a t i a l b a l a n c e o f p o p u l a t i o na n d e c o n o m y. K e y w o r d s:W e i h eR i v e rB a s i n;p o p u l a t i o na n d e c o n o m y;s p a t i a l e q u i l i b r i u m;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过分悬殊的区域差异不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会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㊂如何缩小区域发展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1-3]㊂在统一市场㊁信息对称的理想条件下,区域协调发展的结果应当是人口与经济在空间分布上趋于一致且集聚水平相当[4],但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集聚和经济集聚存在偏差是必然㊂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错位匹配是形成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二者的空间关系成为缩小区域差距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的重要命题,长期以来备受经济地理学㊁区域经济学的关注[5-6]㊂最早提出人口与经济关系的是亚当㊃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主要探讨人口与经济的相互关系[7]㊂西蒙㊃库兹涅茨认为人口快速增长对区域经济繁荣具有促进作用,马尔萨斯则认为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利影响[8]㊂近年来,人口与经济空间关系研究成果颇为丰富,涉及全国[9-10]㊁省域[11-12]及城市单元[13-14]等各个尺度㊂从研究区域来看,相关研究多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15],对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研究较少;从研究方法来看,主要运用区域重心[2]㊁地理集中度[1]㊁不一致指数[16]㊁空间自相关分析等[17]方法探讨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关系;从研究视角来看,从单一研究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转向深入探讨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关系㊂此外,还有部分学者从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演变角度来研究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8,15]㊂已有研究表明,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不一致是资源配置的结果,受历史积累㊁生产要素流动㊁市场机制及政府作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二者空间分布不一致程度越高,区域差异也就越明显㊂总体来看,已有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与进展,但对以自然地理单元或自然系统单元为主导的地理单元区内部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及其成因机理研究较少,对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异格局的演变特征关注不够,对不同发展阶段人口与经济空间不一致的影响因素分析相对欠缺㊂目前,我国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环境日趋复杂,全新的人口分布态势及流动格局等深刻影响着区域可持续发展[18];学术界对区域发展的研究也正在从行政区㊁方位区㊁类型区和政策区逐步拓展到以自然地理单元或自然系统单元为主导的地理单元区[19]㊂流域是由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共同构成的㊁具有多层次结构和整体功能的复杂系统,无论是自然属性还是社会经济属性都非常典型,但以往关于流域经济的研究多集中在 水域 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缺乏对流域单元内部社会经济状况的研究,对其形成机理分析也较为薄弱㊂因此,研究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异格局及其成因,可以正确理解二者关系,为实现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均衡㊁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㊂基于此,本文综合运用多种定量研究方法,对渭河流域2000 2019年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格局的动态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基于面板数据分阶段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析,以期拓展基于流域单元的人口与经济研究领域,并为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㊂1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1.1研究区域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的鸟鼠山,至陕西省潼关县汇入黄河,流经甘肃㊁宁夏㊁陕西3个省(自治区),全长818k m,流域总面积1.35ˑ105k m2,占黄河流域的10.38%㊂2019年末流域常住人口3384.35万人,国民生产总值18369.49亿元,人口占黄河流域的10.05%,G D P 占9.15%㊂渭河流域作为黄河中游人口和经济稠密地带,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㊂本文基于流域自然边界,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和县级行政单位的完整性,选取渭河流域范围内88个县区级行政单元作为研究区,涉及陕西㊁甘肃和宁夏三省区的12个地级市(图1)㊂623水土保持研究第30卷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该图基于甘肃省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甘S(2021)91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下图同㊂图1研究区范围图1.2数据来源及处理渭河流域88个县区2000 2019年社会经济数据分别来自‘陕西统计年鉴“(2001 2020年)㊁‘甘肃发展年鉴“(2001 2020年)㊁‘宁夏统计年鉴“(2001 2020年)㊁‘陕西区域统计年鉴“(2012 2018年)㊁‘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县市卷2001 2020年);人口数据采用统计年鉴中年末常住人口数据,经济数据则采用统计年鉴中各县区国民生产总值数据㊂由于个别地区撤县设区和行政区划调整,渭河流域范围内县级行政单元统一以2018年行政区划为基准确定㊂在对历史数据进行归纳整理时,个别区县个别年份数据缺失,则以相邻年份为基础,运用趋势线外推法进行赋值㊂1.3研究方法(1)不均衡指数㊂为了从整体上把握渭河流域的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一致性状况,参照已有研究[20],引入不均衡指数,以准确衡量整个区域的人口与G D P不均衡程度㊂计算公式如下:E=ðn i=122(p i-g i)2n(1)式中:E表示研究区域的不均衡指数;n为行政区个数;p i表示i地区的人口占渭河流域人口的比重;g i 表示i地区的G D P占总G D P的比重㊂不均衡指数反映人口与经济在空间分布上的均衡程度,理论上,不均衡指数取值范围为(0,+ɕ)㊂E越小,表明区域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越匹配,即区域发展越均衡;E越大,表明区域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越低,即区域发展越不均衡㊂(2)地理集中度㊂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综合考虑了区域的人口㊁经济总量与区域面积的关系,是衡量人口㊁经济空间分布的有效指标[1,17,21-23]㊂它不仅可以反映某一地区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可以直观反映人口与经济在空间分布上的集中程度与变动趋势㊂其计算公式如下:R P i=p o p i/ðp o p ia r e i/ða r e i,R G i=g d p i/ðg d p ia r e i/ða r e i(2)式中:R P i,R G i分别表示i地区某年份的人口㊁经济地理集中度;p o p i,g d p i与a r e i分别表示i地区某年份的年末常住人口㊁地区生产总值与国土面积;ð是计算某种属性在大区域的累计值㊂(3)不一致指数㊂参照已有研究[11,14],构建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指数,即研究区域内某个行政单元经济地理集中度与人口地理集中度的比值[22],从局部视角描述地区人口与经济在空间分布上的协调程度㊂计算公式如下:I=R G i/R P i(3)不一致指数可以表征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异程度,一般分为3种情况:(1)人口集聚程度高于经济集聚程度(I<1);(2)人口与经济集聚程度基本一致(I= 1);(3)经济集聚程度高于人口集聚程度(I>1)㊂I 越偏离1表明该地区的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异现象越明显,反之,则表明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水平越趋近,即区域发展越均衡㊂(4)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指数影响因素研究方法㊂参考已有研究[8,24],本文从资源配置主体出发,探究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如下:Y=β0+β1X1+ +βi X i+εi(4)式中:Y为被解释变量(不一致指数);β0为常数项;βi 为回归系数;X i为解释变量;εi为误差项㊂当βi为正数时,说明X i的增加对不一致指数的增加具有促进作用;反之,说明X i的增加会降低不一致指数㊂2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的不一致格局及其演变2.1人口与经济分布的非均衡性态势基于县域尺度数据测算不均衡指数,可以反映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均衡变化过程㊂结果显示, 2000 2019年,不均衡指数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态势,表明在快速城镇化㊁新型工业化㊁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的影响下,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格局有明显的变化,二者的均衡程度经历了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变化㊂其中,2000 2005年不均衡指数从0.0105下降到0.0087,这表明随着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的实施,渭河流域各县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人口流723第5期赵孟丽等: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一致性及影响因素分析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动性也逐渐增大,人口与经济集聚水平差距逐渐缩小,推动了人口与经济向均衡态势转变;2005 2015年不均衡指数变化不大,人口与经济集聚水平差异较小,区域发展呈现相对均衡状态;2015 2019年不均衡指数从0.0084上升到0.0107,主要是由于经济要素快速集聚,人口集聚则相对滞后,导致二者空间分布的匹配度下降,区域发展逐渐向不均衡状态转变㊂总体来看,区域差异仍然主导着渭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格局,人口与经济空间不一致现象依然存在㊂图2人口与经济不均衡指数2.2人口与经济时空格局演变由于长期历史积累,人口与经济的时空格局演变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临近年份的空间格局差异并不明显㊂因此,根据上文不均衡指数变化情况,本文分别对渭河流域各县区2000年㊁2005年㊁2015年㊁2019年人口和经济地理集中度进行测度,并借助A r c G I S软件制作空间分布图(图3,图4)㊂2.2.1人口时空格局演变渭河流域人口地理集中度总体上呈现出 东南高西北低 的空间分布格局:位于流域下游的渭河平原区人口地理集中度普遍较高,属于人口高度集聚区,而流域中上游人口地理集中度较低属于人口稀疏区㊂具体来看:宝鸡市金台区㊁西安市主城区㊁咸阳市㊁杨凌区㊁铜川市市辖区等人口地理集中度最高,人才吸引力较强;渭河沿岸城市㊁庆阳西峰区等属于人口低度集聚区,相比于周边县区对人口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从而带动经济缓慢发展;位于渭河西部和北部地区的县区人口地理集中程度较低,属于人口相对稀疏地区,这主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较大关系,对于这些地区应着重解决人地关系协调问题,促进其可持续发展㊂对比分析可知,近20年人口集聚格局变化并不显著㊂随着关中平原城市群和西安都市圈的提出,人口向心集聚将更加明显,以西安为中心的人口高度集聚区将长期存在㊂图3渭河流域人口地理集中度空间格局823水土保持研究第30卷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根据渭河流域各县区近20年人口地理集中度测度结果,可将各县区人口分布格局演变趋势分为3种情况:(1)人口集聚趋势㊂26个县区人口地理集中度持续增长,主要分布在流域下游平原地区,特别是西安市主城区,如碑林区由2000年的118.63增长到2019年的125.63;(2)人口自然增长趋势㊂7个县区人口地理集中度基本保持不变,主要分布在流域边缘地区,如甘泉县㊁富县㊁黄龙县等,都呈现较低的人口集聚程度;(3)人口流失趋势㊂55个县区人口地理集中度呈下降趋势,主要集中在核心区外围和经济相对欠发达的渭河上游,比如下降明显的渭城区从2000年的6.21下降到2019年的3.35,秦安县从2000年的1.54下降到2019年的1.42㊂这表明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现象越来越明显,渭河流域有60%以上的地区人口地理集中度都呈现一定程度的降低,人口仍处于极化阶段㊂2.2.2经济时空格局演变从经济集聚格局来看,渭河流域经济集聚主要以城市为依托,呈现明显 东南集中,西北稀疏 的分布格局:西安市各县区的经济地理集中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各城市市辖区的经济地理集中度相较于周边县区也相对较高㊂具体分析:西安市和咸阳市市辖区㊁宝鸡市金台区和渭滨区㊁铜川市王益区等经济地理集中度处于较高水平,可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以其为中心外围基本都属于经济次发达区,如西峰区㊁崆峒区㊁临渭区㊁鄠邑区可以依托良好的区位条件,通过承接产业转移等提高经济集聚能力;距离西安市较远的渭河流域西部和北部县区,受西安经济发展影响较弱,经济发展比较落后㊂由于长期资源本底条件的影响,渭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布格局变化不大,西安市作为西北地区最繁华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远超于其他县区,区域差异依然明显㊂图4渭河流域经济地理集中度空间格局经济地理集中度测度结果表明,渭河流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呈现以下3种类型:(1)经济扩散型㊂50个县区经济地理集中度逐渐降低,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饱和就会逐渐向外围扩散,即 倒U型曲线 发展到下降阶段,如新城区经济地理集中度由2000年的264.97下降到2019年的158.18,莲湖区由185.11下降到143.33;另一方面由于自然条件差㊁要素流动受限等原因,经济发展状况差,如庆城县由0.74下降到0.22,陇西县由0.31下降到0.24;(2)经济稳定型㊂黄龙县和清水县经济地理集中度923第5期赵孟丽等: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一致性及影响因素分析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基本保持不变,与渭河流域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基本一致;(3)经济增长型㊂36个县区经济地理集中度逐渐增加,表明相对于整体而言,该类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相对良好,一般位于主城区外围,经济集聚速度较快,经济地理集中度增加幅度较大,如未央区由2000年的24.26上升到2019年的37.34,高陵区由2000年的3.62上升到2019年的10.02㊂总体看来,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基于自然地理条件㊁交通条件和禀赋条件的限制,人口集聚与经济增长均以渭河干流为主要聚集轴线,以西安市为主要聚集中心,以城市中心为次要聚集中心,形成长期稳定的分布格局㊂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尽管人口和经济集聚发生一系列差异化演变,但县区间人口与经济差距较大且短期内并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区域差异仍然在渭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㊂2.3人口与经济时空分布的协同关系2.3.1人口与经济分布趋势的拟合分析为了说明人口与经济空间演变的辩证关系,基于各县区的人口和经济地理集中度,绘制散点图,建立趋势拟合线(图5)㊂结果表明,2000 2019年人口 经济地理集中度相关系数逐渐增大,渭河流域人口集聚和经济集聚呈现较强的正相关,表明区域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人口集聚,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空间均衡㊂图5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拟合情况2.3.2人口与经济时空协同关系类型由公式(3)计算的不一致指数表征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偏离状况,借助A r c G I S自然断裂点方法,将其分为5种类型(表1,图6)㊂表1人口与经济时空协同类型类型内涵等级经济极化型经济集聚远高于人口集聚I>2.0经济超前型经济集聚略高于人口集聚1.2<Iɤ2.0均衡发展型人口与经济集聚基本一致0.8<Iɤ1.2人口超前型人口集聚略高于经济集聚0.5<Iɤ0.8人口极化型人口集聚远高于经济集聚Iɤ0.5从时间演变上来看,渭河流域有35个县区人口与经济趋于均衡发展,53个县区趋于不均衡发展㊂具体分析显示:(1)经济极化型县区显著减少,说明G D P占比相对较高的县区逐渐吸引人口同步集聚,且经济逐渐向外围扩散,从而降低了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的不一致程度;(2)经济超前型县区数量逐渐增多,一方面由于核心区经济向外围扩散,中心城市由经济极化型转变为经济超前型,如西安市主城区㊁宝鸡市金台区㊁渭滨区;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快速集聚发展为经济超前型,主要包括政府政策条件和当地优势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如长安区㊁高陵区撤县设区,洛川县㊁黄陵县㊁定边县积极发展优势产业,经济集聚程度逐渐超前于人口集聚程度;(3)均衡发展型县区呈现先增加再减少的变化趋势,这些县区一般位于核心区外围,如三原县㊁临渭区㊁凤翔县等,基本实现了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均衡;(4)人口超前型县区逐渐增多,一般与均衡发展型县区相邻,拥有相对较多的人口数量,经济发展却较为缓慢,随着区域发展格局变化带动经济增长,这些地区也逐渐向均衡型发展,如033水土保持研究第30卷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西安市的蓝田县㊁渭南市和宝鸡市大部分区域,这些地区成为经济向外扩散时承接产业转移的首要选择;(5)人口极化型县区逐渐减少,特别是渭河流域北部社会经济发展条件逐渐提高,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异现象明显弱化,但渭河流域仍有25%左右的县区属于人口极化型,基本分布在甘肃山区一带,主要是由于生产要素流动受阻,人口压力过大,经济增长速度远远低于人口自然增长,人口与经济仍处于失调状态㊂图6人口与经济时空协同类型对比不一致指数空间分布图可知,2015年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均衡发展的县区占比更高,区域发展更为均衡㊂总体来看,陕西省经济集聚程度显著高于甘肃和宁夏㊂西安市各县区主要为经济极化型和经济超前型,铜川市和宝鸡市各种类型均有分布,其中经济超前型分布在中心县区,均衡发展型分布在中心区外围,渭南市主要为人口超前型㊂甘肃省各地级市所辖市区的经济集聚程度显著高于下辖县的经济集聚程度,表现为均衡发展型和人口超前型,陇山山地县区多为人口极化型㊂分析可知,中心城区拥有较为优越的资源,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相对较多,能够取得更高的收入,吸引更多的人口,从而带动经济更快发展;经济落后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条件差,人口流动又会受到户籍制度等的限制,人口极化效应会更加明显㊂因此,区域人口与经济并未实现空间均衡㊂3人口与经济时空分布不一致的影响因素探讨3.1影响因素的指标选取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城市和区域发展存在 历史依赖 和 路径依赖 [25],即在没有政府宏观调控等外部扰动的市场条件下,人口和资本等要素的流动呈现一种自我强化过程,城市始终沿着优势资源引导路径发展,导致区域差距的扩大㊂要素流动是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动力,因此,我们从资源配置角度考虑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不一致的影响因素㊂市场和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对要素流动的影响存在差异㊂由于市场机制具有趋利性,为了实现生产要素收益最大化,将推动生产要素不断向资本回报率较高的发达地区集聚,主要表现为促使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在效益高的地方进一步集聚,任其发展则会产生财富的 马太效应 ,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㊂因此,政府作为133第5期赵孟丽等: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一致性及影响因素分析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有形的手 在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出于战略考虑,通过采取差异化投资和政策调整等方式,对要素流动施加影响,进而促进或缓解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的偏离状况,以达到调节区域差异的效果㊂参考已有研究成果[26],市场机制变量通过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反映,本文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表征物质资本差异,采用常住人口中在校中学生比重反映人力资本状况;政府作用变量采用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政策来表示,本文用千人卫生机构床位数表示县区公共服务差异,反映基础设施差异,采用地方财政收入与支出占区域份额之比反映政府政策对县区的影响能力㊂此外,由于城市发展水平是导致区域差异形成的直接原因,引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㊁人均生产总值及二产和三产比重以更加全面度量不一致指数的影响因素㊂具体指标见表2㊂表2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指数影响因素变量类型替代指标替代变量代码市场机制物质资本状况固定资本投资占比X1人力资本状况常住人口中在校中学生比重X2政府作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水平千人卫生机构床位数X3区域政策财政收入与支出占区域份额之比X4城市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5人均生产总值X6产业结构第二产业比重X7第三产业比重X83.2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根据模型设定,基于S t a t a16.0对2000 2019年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分阶段回归,具体结果见表3㊂H a u s m a n检验结果显示显著拒绝原假设,选择固定效应模型㊂从回归结果看,相同解释变量在不同时期影响作用存在一定差异,需要对不同时期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㊂整体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占比㊁财政收支比㊁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口与经济空间不一致程度,在校中学生比例㊁千人卫生机构床位数㊁人均G D P㊁二产比重及三产比重都加强了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的不一致㊂2000 2005年是区域发展差距逐渐缩小的时期,人力资本状况㊁公共服务水平㊁二三产业比重的提高和人均G D P的增长都使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偏离程度进一步扩大,与之相对,固定资产投资比重㊁区域政策㊁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则促使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趋于一致,说明在此阶段政府作用效果显著㊂2005 2015年人口与经济呈现相对稳定的分布格局,固定资产投资比重㊁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㊁三产比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口集聚,弱化了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不一致格局,促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㊂2015 2019年区域差异呈现扩大状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增加逐渐趋于促进经济集聚,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吸引投资进而推动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基础,都推动区域差距的进一步扩大㊂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代表的内需增长在一定程度缓解了区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偏离程度,财政收支比反映政府调节作用,对人口与经济不一致程度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㊂市场机制㊁政府作用㊁城市发展水平对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不一致的影响作用存在差异:(1)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和在校中学生比例都反映市场机制,影响作用却存在差异,不同城市产业结构存在差异且不同产业投资回报率并不相同,固定资产投资对于推动区域均衡发展表现出不同的作用,对渭河流域而言总体表现为前期显著缓解了人口与经济分异状况,后期逐渐演变为推动经济发展进而扩大区域差距;西安市科研机构和高校众多,人力资本优势明显,经济增速较快,显著强化了人口与经济分异状况,说明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能否吸引相匹配的人口成为缩小区域差距㊁促进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2)从政府作用分析,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城市吸引力,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主要表现为进一步扩大人口与经济集聚差距;财政手段主要是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着力于解决市场机制带来的区域差距,通过缩小财政差距促进人口与经济同步集聚,实现空间均衡;(3)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显著弱化了人口与经济不一致状况,表明内需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区域均衡发展㊂人均生产总值反映城233水土保持研究第30卷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专题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练-2017-2018学年高一地理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泾河、渭河在古城西安北郊交汇时,呈现出一清一浊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观,成语“泾渭分明”由此而来。
历史上曾经“泾清渭浊”,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出现“泾黄渭黑”的现象。
据此完成1~3题。
1.历史上出现“泾清渭浊”现象主要因为渭河比泾河( )A.结冰期长B.含沙量大 C.流速慢 D.流量小2.从“泾清渭浊”到“泾黄渭黑”的变化反映出河流流经地区( )①气候变湿变暖②水土流失加剧③污水排放增多④煤炭储量增加A.①②B.①③C.②③ D.②④3.为缓解“泾黄渭黑”,河流流经地区应采取的措施有( )①开采煤炭②清洁生产③加固堤坝④植树种草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答案】1.B 2.C 3.D4.2016年南海伏季休渔于5月16日12时正式启动,整个休渔期至8月1日12时,为期两个半月。
休渔政策的实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A.共同性原则 B.阶段性原则C.持续性原则 D.循环性原则【答案】C【解析】休渔是为了保持鱼类资源开发的合理性和持续性。
很多科学家认为,北极周围形成的大量参差不齐的冰川将在2030年夏季完全消失(甲图)。
科学家借助卫星图证实,南极一巨大冰川正从冰架上断裂入海(乙图)。
据此完成5~6题。
5.图示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臭氧层破坏 B.酸雨C.冰川运动 D.全球变暖6.针对该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应采取的对策是( )①植树造林②控制酸性气体排放③发展新能源,节能技术等④减少氟氯烃等对臭氧层的破坏⑤改善能源结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A.①②③ B.①③⑤C.②③④ D.③④⑤【答案】5.D 6.B读某时期某区域的人地关系图,完成7~8题。
7.上图反映的现象应发生在哪个时期( )A.史前文明 B.农业文明C.工业文明 D.后工业化8.关于该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渔猎活动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答案】7.B 8.C【解析】该图反映了农业文明时期人们的活动。
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耦合状态分析
第29卷第6期2010年06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 IN GEOGRAPHYVol.29,No.6June,2010收稿日期:2009-06;修订日期:2009-12.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20060697004),西北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资助项目(08YZZ29)。
作者简介:张洁(1982-),女,陕西西安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地关系与区域规划研究。
E-mail:zhangxiyue1982@ 通讯作者:李同昇(1960-),男,陕西岐山人,教授,博导,主要从事经济地理研究。
E-mail:leetang@733-739页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耦合状态分析张洁,李同昇,王武科(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西安710127)摘要:随着人类对流域水土地资源开发强度的不断扩大,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及其演化逐步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
文章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出发选择了与流域人地系统相关的40项指标,建立了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借助系统理论建立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对1996-2006年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耦合态势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表明,1996-2006年间,渭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资源环境状况对经济社会发展响应明显,并随经济社会发展而波动,呈现先好转后恶化再好转又恶化的反复波动态势。
对渭河流域人地系统耦合度的研究表明,渭河流域耦合度增长很快,并呈现出一种S 型规律,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开始时因资源开发需要,流域人地系统的耦合度发展缓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逐步适应,耦合度快速上升,最后受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限制耦合度将接近某一饱和水平。
目前,渭河流域已处于过度开发阶段,资源环境危机也已处于潜伏期,若不注意环境保护、过度开发资源,将很快跨越现在的阶段,持续增长的经济水平和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平使资源环境系统不堪重负,环境质量不断降低,人地系统关系不断恶化,同时资源环境反馈于社会经济,系统将进入负增长阶段。
二模
(3)泾河是渭河最大支流,其夏季河水含沙量很大。分析泾河 夏季河水含沙量大的自然原因。
泾河流经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3分);夏季 多暴雨(降水集中夏季)(3分)。
(4)简述渭河流域坡修梯田,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农业 生态; ②加强水资源管理,发展节水农业; ③因地制宜,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生态农业; ④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 ⑤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拓展产业链; ⑥加强对农业用地的保护。 任意答对4条即可
材料一:渭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渭河下游沿线1998年和 2008年各类用地比重
泾 河
(1)简述图示河流水系形成特征并说明原因
水系特征:干流自西向东,流程长,(2分)支流主要分布在北部,自北向南 流。干流南部无大支流(2分)。 成因:渭河流域南部为秦岭山地,地势高。(2分)北部为黄土高原,黄土层 堆积深厚且遇水容易分解流失,长期的耕种及采矿破坏,黄土高原地表植被保 护差,河流的侵蚀能力强;流域内降水量较大且变率大。(2分)
(2)有人说:渭河流域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水的问题,请分析。
①该流域内既缺水又怕水。由于降水量不足,蒸发量大,加上降水的季节 变化与年际变化大,该区域严重缺水,直接影响工农业生产及生活。(3分) ②由于降水变率大,加上黄土高原本身的性质及植被的人为破坏,该地极 易出现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生存环境差,形成生态贫穷。(3分)
基于InVEST模型的渭河流域生境质量评估
基于InVEST模型的渭河流域生境质量评估1. 内容概述第一部分为基础数据收集与分析,这部分主要涵盖对渭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如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生态系统结构特征(如植被类型与分布、土壤条件等)以及人类活动影响(如土地利用变化、污染排放等)等相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通过对这些基础数据的分析,为后续模型的构建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第二部分为模型的构建与参数设置,基于InVEST模型框架,结合渭河流域实际情况,构建适用于本区域的生境质量评估模型。
包括选择合适的评估模块(如植被覆盖类型模块、土壤保持模块等),并根据基础数据设定合理的模型参数。
通过模型的构建与参数设置,实现对渭河流域生境质量的模拟与评估。
第三部分为生境质量时空动态变化分析,基于构建的模型和获取的生境质量评估结果,分析渭河流域在不同时间段内的生境质量变化情况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间段内的生境质量变化情况,揭示影响生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结合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等相关因素,探讨未来生境质量变化趋势及其可能的影响。
还将对关键区域或生态系统的生境质量进行重点分析,为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针对性的建议。
最后一部分为评估结果的应用与讨论,基于前面的分析成果,将评估结果应用于生态管理决策中,为当地政府制定生态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对本次评估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改进建议和未来研究方向。
还将对类似流域的生境质量评估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1.1 研究背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态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特别是对于水资源丰富的渭河流域而言,其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关系到流域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
对渭河流域的生境质量进行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能够模拟和评估不同管理决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的影响。
本研究将利用InVEST 模型对渭河流域的生境质量进行评估,旨在为该流域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SWAT模型的渭河流域分区径流模拟研究
基于SWAT模型的渭河流域分区径流模拟研究黎云云;畅建霞;金文婷;郭爱军;王东林【摘要】[Objective] The applicability of SWAT model in hydrological cycle simulation in the Wei River Basin was studied to provide basis for the study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runoff response.[Method] The Wei River Basin was divided into five subzones based on theLinjiacun,Xianyang,Huaxia,Zhangjiashan,and Zhuangtou stations.The monthly runoffs at these five hydrological stations in corresponding subzones were calibrated and validated by the SWAT model during 1978-1982 and 1983-1986,respectively.The rationalities of the results in each subzone were analyzed as well.[Result] The simulated runoffs agreed well with the observations at the five stations.In calibration period,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forLinjiacun,Xianyang,Huaxian,Zhangjiashan,Zhuangtou stations were0.73,0.81,0.86,0.79 and 0.79,the Nash efficiency coefficients were0.58,0.75,0.77,0.65 and 0.51,and the relative errors were 10.73,-2.73,-11.20-19.95 and-10.80,respectively.In the validation period,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for the five stations were 0.87,0.81,0.86,0.75 and 0.79,the Nash efficiency coefficients were 0.80,0.77,0.82,0.68 and 0.69,and the relative errors were 16.81,17.95,19.91,19.72 and 19.87,respectively.The results met the requirements but did not approach the best performance due to the restriction of the land use map in this study and the uncertainties of the model.[Conclusion] The SWAT model could be used in the Wei RiverBasin,which provides model basis for the study of spatiotemporal responses of runoff to climate variation and land use change.%[目的]研究SWAT模型在渭河流域水文循环过程模拟上的适用性,为渭河流域时空径流响应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依据林家村、咸阳、华县、张家山和状头5个水文站,将渭河流域划分成5个子区间,基于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对各子区间1978-1982年和1983-1986年的月径流过程分别进行校准和验证,并对各分区径流模拟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渭河流域各水文站月模拟流量过程与实测流量过程均拟合较好,校准期林家村、咸阳、华县、张家山和状头5个水文站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0.81,0.86,0.79,0.79;纳什系数分别为0.58,0.75,0.77,0.65,0.51;相对误差分别为10.73,-2.73,-11.20,-19.95,-10.80.验证期5个水文站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7,0.81,0.86,0.75,0.79;纳什系数分别为0.80,0.77,0.82,0.68,0.69;相对误差分别为16.81,17.95,19.91,19.72,19.87,均满足要求.SWAT模型模拟效果较好,但并未达到最佳,主要是研究区利用数据的限制以及模型自身不确定因素的综合影响所致.[结论]SWAT模型在渭河流域各个分区均有较好的适用性,为研究渭河流域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径流响应提供了模型基础.【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045)004【总页数】9页(P204-212)【关键词】SWAT模型;径流分区;水文循环;渭河流域【作者】黎云云;畅建霞;金文婷;郭爱军;王东林【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训基地,陕西西安710048;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训基地,陕西西安710048;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训基地,陕西西安710048;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训基地,陕西西安710048;重庆市三峡水利电力学校机械与车辆工程系,重庆万州404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21+.2随着气候剧烈变化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长,人们对水资源的管理和规划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渭河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前言渭河,作为黄河最大的支流,流经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区,全长818公里,流域面积13.5万平方公里。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渭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等问题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了深入了解渭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我们组织了一支社会实践团队,于2023年暑假期间对渭河流域进行了实地调查。
二、调查目的与内容1. 调查目的- 了解渭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
- 分析渭河流域水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 探讨渭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成效。
2. 调查内容- 渭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 渭河流域水污染状况调查。
- 渭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调查。
- 渭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调查。
三、调查方法1.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政策法规、统计数据等,了解渭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
2. 实地调查法:通过走访、观察、测量等方式,对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进行实地调查。
3. 问卷调查法:设计调查问卷,对渭河流域居民、企业等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和态度。
4. 访谈法:与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进行访谈,了解渭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情况。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1. 渭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 水资源短缺:渭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不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低,且时空分布不均。
- 水污染严重:渭河流域水污染问题突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 生物多样性下降:渭河流域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部分物种濒临灭绝。
2. 渭河流域水污染状况- 工业废水排放:部分企业废水排放不规范,导致渭河流域水体污染严重。
- 生活污水排放: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处理设施不足,导致水体污染。
- 农业面源污染:农业化肥、农药使用不当,导致渭河流域水体富营养化。
3. 渭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政策法规: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
基于SWAT模型的渭河流域干旱时空分布_赵安周
基于SWAT模型的渭河流域干旱时空分布赵安周1,2,3,刘宪锋1,2,朱秀芳1,2*,潘耀忠1,2,李宜展1,2(1.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3.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学院,河北邯郸056038)摘要:以渭河流域为例,从流域水文循环的角度出发,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分布式水文模型和Palmer干旱指数(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干旱分析模型SWAT-PDSI,对渭河流域干旱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发生频率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①经率定和验证的SWAT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渭河流域的水文变化过程;②利用SWAT-PDSI对典型干旱事件(1995年干旱)的评估结果显示,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渭河流域干旱的时空差异和变化规律;③渭河流域、渭河干流和泾河流域均表现为变干的趋势,而北洛河流域表现为变湿的趋势,但均未通过95%的置信水平检验;④渭河流域多数子流域的SWAT-PDSI多年平均值处于-1~1,说明该流域多数地区处于正常状态;⑤渭河流域北部的北洛河流域和泾河流域的上游地区易发生干旱,发生中等以上、严重以上和极端干旱事件的频率最高。
关键词:SWAT模型;PDSI;干旱评价;渭河流域1引言干旱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也是最复杂、对人类危害较大的一种自然灾害,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分析干旱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发生频率对于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Dai et al,2004;He et al,2011;韩兰英等, 2014)。
然而,干旱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其影响因素众多,不仅与降水有关,还与地区的温度、土壤类型、作物类型以及水资源开采等众多因素密切相关(Agboma et al,2009;Al-Qinna et al,2011)。
基于CA-Markov模型的渭河中下游干流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及预测
基于CA-Markov模型的渭河中下游干流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及预测刘小妮;鞠琴;鞠晓晗;孙云儒;连子旭;付晓雷【期刊名称】《节水灌溉》【年(卷),期】2022()11【摘要】识别和预测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对科学推进区域生态保护和国土资源空间规划的合理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渭河中下游干流为研究区,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以及土地利用程度指数为评价因子,分析198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采用基于多评价准则(MCE)的元胞自动机和马尔科夫(CA-Markov)模型模拟自然发展情景、生态保护情景和统筹发展情景下2030年土地利用演变特征。
结果表明:1980-2020年渭河中下游干流耕地面积占比最大为52%左右,其次是林地和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呈持续增长趋势。
多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66%,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最快,并以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为主。
基于CA-Markov模型模拟了2015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模拟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发展态势与实际较一致,模拟的3种情景下2030年建设用地面积在自然发展情景下增幅最大,生态保护情景下林地面积增加了53.83 km~2;统筹发展情景下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小。
在3种情景下,渭河中下游干流2030年土地利用结构仍然以耕地、林地、草地为主,建设用地面积均呈不同增幅的增加趋势,统筹发展情景下的预测结果更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总页数】8页(P1-8)【作者】刘小妮;鞠琴;鞠晓晗;孙云儒;连子旭;付晓雷【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全球变化与水循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S210.1【相关文献】1.基于土地利用变化及CA-Markov土地利用变化预测模型预测的生态敏感性分析2.基于Markov模型的渭河干流陕西段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3.基于CA-Markov 模型的巴南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预测研究4.基于改进CA-Markov模型的滹沱河流域山区段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及预测5.基于CA-Markov的渭河流域NDVI时空变化模拟及预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渭河下游河流沿线区域土地利用与覆盖时空变化分析
渭河下游河流沿线区域土地利用与覆盖时空变化分析李谢辉;王磊【期刊名称】《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9(030)003【摘要】以陕西省渭河下游河流沿线区域为研究区,利用3S技术,在对1990和2002年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和分类后,通过引入动态分析模型,主要对这13a间的土地利用与覆盖差异检测、变化幅度、单一和综合变化动态度、单一和综合速度趋势与状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3a间建设用地增加的幅度最大,水体减少的幅度最大,所有类型面积变化的年综合变化率不高,耕地和建设用地规模增大,处于"涨势"状态;园地、林地、草地、水体和未利用土地规模减小,处于"落势"状态,而整个研究区土地利用与覆盖类型转换呈现双向趋势,整体处于一种准平衡发展状态.【总页数】5页(P285-289)【作者】李谢辉;王磊【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1;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2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21【相关文献】1.渭河下游河流沿线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及管理研究 [J], 李谢辉2.基于景观结构的渭河下游河流沿线区域生态风险分析 [J], 李谢辉;谭灵芝3.基于GIS的渭河下游河流沿线区域生态风险评价 [J], 李谢辉;王磊;李景宜4.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分析——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 [J], 高玥;刘新平5.淮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动态及其植被覆盖变化分析 [J], 严登明;翁白莎;于志磊;王俊峰;曹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10期2010年10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 IN GEOGRAPHYV ol.29,No.10Oct.,2010收稿日期:2010-01;修订日期:2010-07.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20060697004)。
作者简介:张洁(1982-),女,陕西西安人,主要从事人地关系与区域规划研究。
E-mail:zhangxiyue1982@1178-1184页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拟张洁1,李同昇2,王武科2(1.西安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西安710032;2.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西安710127)摘要:以渭河流域(干流地区)为例,以水资源利用为主线,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动态仿真模型,并利用Venple 软件,选取经济高速发展模式、缺水反馈模式、缺水污染反馈模式、调水耦合模式等4种方案对该系统进行调控实验。
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数理模型比较,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进行模拟更能够反映出流域系统的非线性、高阶次和反馈性的特征,可以较好的模拟流域水资源、污染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通过对4种情形下建立的不同模式的运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在经济高速发展模型中经济发展速度最快,但是加重了生态环境的负担,同时水资源和经济的矛盾会急剧恶化;缺水反馈模式和缺水污染反馈模式考虑了资源和环境的限制,是对经济高速发展模式的完善;调水调控模式将区外水资源引入渭河流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环境和资源压力,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最接近实际,也是目前对渭河流域人地系统进行调控最可取的方案。
建议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时考虑经济、资源、环境的统筹发展,综合考虑各种约束条件可能对区域发展造成的影响,使决策更为科学合理。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仿真模拟;渭河流域1引言除了干旱的和寒冷的地区,全球陆地表面的大部分区域都是由流域构成的[1]。
流域是以河流为纽带的,以水资源利用为核心的,自然、经济、社会相互融合的,上、中、下游之间紧密相连的,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纵横交错的多维复杂的带状区域[2]。
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复合巨系统,是人与地以流域为依托形成的一个多层次、多变量、时间和空间相协调的耦合系统[3-4],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相互关联与相互反馈过程是推动人地系统发展的根本动力[5]。
随着人类对流域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不断扩大,流域上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许多流域区逐步成为生态脆弱地区和敏感地区,流域人地关系成为地理学的关注点之一。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是建立在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基础上的,以反映反馈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行为特征的一类动力学模型,其突出特点是擅长处理非线性、复杂性、长期性和时变性等系统耦合问题[6]。
其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质上是寻优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寻找系统较优或次优的结构与参数,以求得较优的系统功能。
SD 模型通过设定系统各种控制因素,以观测输入的控制因素变化时系统的行为和发展,从而能对系统进行动态仿真实验。
由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用动态的、系统的、内部紧密关联的观点来研究流域,能很好的反映流域人地系统的独有特征,对研究和规划复杂的未来行为和相应的长期战略决策有独到的优点,因此有很多学者借助SD 模型对流域人地关系进行研究,王武科等[7]、喻小军等[8]、鲍超等[9]、王慧敏等[10]、秦丽云[11]对流域水资源、土地资源、产业结构等要素的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方创琳等[12-13]、李同升等[14]对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耦合优化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此外,李林红[15]将SD 模型与投入产出表、郭怀成等[16]将SD 模型与多目标规划模型(IFMOP)有机结合研究流域环境系统。
借助SD 模型既可以进行时间动态分析,又可进行部门间的协调,它能对系统内部、系统内外因素的互相关系予以明确的认识,对系统内所隐含的反馈回路予以清晰的体现[17-19]。
本文以系统动力学模型为支撑,以渭河流域(干流地区)为实例建立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调控模型,并进行多种方案调控试验,求解流域人地10期张洁等: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拟卷系统协调发展的优化模式,其目的是为渭河流域(干流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提供借鉴。
2渭河流域(干流地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SD模型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其干流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陇海线横轴的西端,包括陕西西安、咸阳、宝鸡、铜川、渭南5市和甘肃天水市,与国务院确定的西部大开发3大重点经济区之一的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地域范围基本一致,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国家重点开发地区之一。
2005年,该区域人口密度为1300~1400人/km2,城镇化水平达60%~6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17000元,经济密度2000~2200元/km2。
渭河流域(干流地区)又是中国北方资源型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不及全国的1/5,水资源供给难以支撑流域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随着人类对流域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不断扩大,流域上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整个区域人地矛盾突出。
2.1系统模型结构鉴于流域是以河流为中心、由分水线包围的区域[20],渭河流域(干流地区)是典型的缺水地区,因此将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以水资源作为主线,按渭河流经区域的先后顺序,划分为天水子系统、宝鸡子系统、西咸子系统、渭南子系统和铜川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内部进一步细分为水资源利用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污染子系统等3个模块(图1)。
(1)水资源利用子系统水资源利用子系统主要模拟各地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具体分析各产业产值的变动、用水效率变动,及城市、农村人口的变动对各地市用水量带来的影响。
本模型将水资源利用子系统具体划分为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建筑业用水、第三产业用水等5个子模块。
生活用水子模块。
根据城市人口增长率与农村人口增长率、城市需水定额与农村需水定额的不同分为城市生活用水和农村生活用水,将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分别作为水平变量。
一方面,通过人口数量变动引起生活需水量变化,进而影响生活用水量;另一方面,考虑生活质量改善引起生活用水量增加的同时需水管理和节水技术的进步引起的用水定额增长趋势变化,将城市生活用水定额和农村生活用水定额用表函数表示,通过用水定额的变化影响生活用水量。
农业用水子模块。
农业用水主要包括灌溉用水、草场用水、林业用水和牲畜用水,鉴于数据获取的困难,本模型用灌溉用水量和灌溉用水占农业用水的比例系数确定农业用水量。
农灌用水量用有效灌溉面积、农灌用水定额和灌溉水利用系数的乘积表示,有效灌溉面积是耕地面积和有效灌溉系数的乘积。
农灌用水定额和灌溉水利用系数随着技术进步而变化,用表函数表示。
工业用水、建筑业用水、第三产业用水子模块。
第二和第三产业用水量随产业规模和部类的不同而变化。
如我国将城市工商企业用水分为机械、电子设备制造及加工工业用水、冶金工业用水、纺织工业用水、电力工业用水、造纸工业用水、煤炭工业用水、化工工业用水、建筑业及基建用水、医药工业用水、食品加工制造用水、交通运输业用水、电信、邮政、金融、保险业用水等22个方面,每个方面的额定用水量和用水价格都不同。
由于资料限制,图1天水经济高速发展模式的系统动力学流程图Fig.1The system dynamics flow chart of the high-speed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in Tianshui1179地理科学进展129卷本模型不再细分,只根据工业总产值和工业用水定额预测工业用水量、建筑业产值和建筑业用水定额确定建筑业用水量、第三产业产值和第三产业用水定额确定第三产业用水量。
其中,各产业产值由其产业增长率决定,用水定额由于受技术进步影响连续变化在模型中用表函数表示。
(2)经济子系统主要通过第一产业、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反映。
分别选取第一产业、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作为水平变量,将第一产业产值增长率、工业产值增长率、建筑业产值增长率和第三产业产值增长率作为辅助变量进行模拟,并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与环境子系统连接。
(3)污染子系统污染子系统主要用来模拟各地市环境质量的变化,其中废气储量、固废存量、废水储量是主要的预测指标,通过废气排量、固废排量、废水排量、万元产值废气排放率、万元产值固体废弃物排放率、万元产值废水排放率、工业总产值、环保投资增长率等辅助变量求得,并通过环保投资影响其他子系统。
2.2系统参数确定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渭河流域(干流地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图2),同时考虑行政边界的完整性和政策的可实施性,将渭河流域(干流地区)所辖的天水、宝鸡、咸阳、西安、渭南、铜川6个行政区的边界确定为模型的地域边界,模型的时间边界定义为2005-2025年,共20年,以2005年作为模拟的基年,主要历史数据涉及1996-2006年。
由于数据不足或函数关系复杂,实际上很难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用严格的数学函数关系加以量化。
因此必须采用简化、近似、概括等方法进行处理[12,21-22]以确定变量间的数学关系(定量关系)。
本模型依据调查与统计数据,以灰色模型预测、几何平均值法、加权平均值法、趋势外推法等方法为基本方法进行参数估测,并进行一些必要的检验,将复杂的函数关系加以简化,来确定模型中的参数值[7]。
模型参数的具体确定方法如下:①算术平均值法确定参数,主要有城镇人口增长率、农村人口增长率,有效灌溉系数等;②趋势外推法确定参数,主要有第一产业、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增长率、耕地增加率、耕地减少率、循环用水量等;③用回归分析确定参数,采用一元回归方法确定固定资产总投资系数和各地市农灌用水量占农业用水总量的比例系数,采用多元回归方法确定环保投资系数等;④运用表函数法确定城市生活用水定额、农村生活用水定额、工业用水定额、建筑业用水定额、第三产业用水定额等;⑤运用灰色系统预测模型修正部分主要参数,校正的主要参数有: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产值、工业产值、建筑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总用水量、总投资等预测值,进而反图2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总流程图Fig.2The system dynamics flow chart of the man-land relationship areal system in the Weihe River Basin*指陕西省人民政府2004年编制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实现关中跨越式发展规划》,陕西省水利厅2002年编制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陕西省水利厅2002年编制的《农业节水灌溉规划》,宋进喜的研究成果《渭河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岳乐平等2005编制的《渭河流域综合治理战略研究报告》,陕西省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编制组2002编制的《陕西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陕西省建设厅2006年编制的《关中城市群建设规划》,天水市水利局2006年编制的《天水市“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2005年编制的《天水市“十一五”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天水市环保局2005年编制的《天水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