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导言:
语文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语言积累和理解能力。然而,什么是语文课程的性质?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语文课程的性质,并提供一些相关观点。
一、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
语文课程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学科,具有明确的学科性质。它包含了一系列相关的知识、原则和技巧,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语文课程,学生能够了解语言的运作机制,学习如何正确地运用语言,使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得到有效的传达。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使它成为了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质
语文课程除了具有学科性质外,还具有明显的人文性质。语文是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载体,通过语文课程,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文本,深入了解社会、历史和人文知识。语文课程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读写技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文本的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
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质使得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来实践和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学生可以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不仅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步骤。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加他们对语文课程的兴趣和理解。
四、语文课程的社会性质
语文课程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培养,更具有社会性质。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语文课程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的影响。语文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在语文课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社会伦理道德和司法法律等重要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观,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因此,语文课程的社会性质使得它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语文课程性质与语文课程目标
(一)注重情感熏陶与学生的独特体验。
(二)注重语文教育中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把握汉语言文字特点,注重语感与整体把 握能力的培养。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 自主学习 改变“师传生受”的学习方式 ;
(二) 合作学习 培养与他人相处、共同生活 、 共同学习的处世态度;
(三) 探究学习 养成独立发现问题,获得自主 发展的 学习方法。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一)突破学科本位,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 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
(二)吸收现代意识,与时代脉搏共振。 (三)构建新语文课程体系,善于利用课程资 源,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
第三节 语文课程的其它性质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本质属性)
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和前提的。
从语文课程功能看,必须承认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
“工具性”内涵: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 人脑思维的工具; 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 传承文明的工具; 传载人类社会的价值观的工具; 社会正常运转的工具。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汉语“人文”:①指人事 ②指人类各种文化现象 《易·贲》“文明以上,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只重视工具性,语文教学将陷入科学主义的泥潭而不 能自拔;两者统一起来,就整合为语文课程的整体。
解读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解读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夏家发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的探讨由来已久。仅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有过三次之多。随着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人们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又有了更为多元而开放的认识。据有关专家统计,仅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看法就不下二十种。由于人们对“语文”“语文学科”“语文课程”“语文教学”“语文教育”等概念不加区分,导致认识上的极大分歧,以至于无法形成实质性争鸣,更难达成共识。
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是语文课程。什么是语文课程呢?按照现代课程观,语文课程包括语文学科知识、语文生活经验以及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三个方面。因此,语文学科知识只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方面,语文课程理应关涉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不仅如此,作为课程建构主体的师生与课程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使得语文课程不再是外在于人的死的教条。语文课程由此成为一种历史性事件,避免了制度化和科层化的毛病;语文课程不再是一种死的文本,“它成为一个动词、一种行动、一种社会实践。”因此,语文学科只是语文课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语文课程包含了语文学科课程、语文活动课程和语文综合性学习。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课程标准的这段话意思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不仅意味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工具,而且是用以达到目的的工具。因此所谓“工具性”在这里实际上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功能与目的。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word文档良心出品)
篇高中语文新课程概述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
1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指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根本属性。它对语文教学的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制约作用。语文课程性质的演变过程,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过程。要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必须弄清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二是什么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三是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1 )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和前提的。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语文课程是认知的工具。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叶老的“工具论”把语文课程定性为基础工具,认为语文是学习其它一切学科的工具,这个论断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只有学会熟练地使用语言,才能进行的阅读与表达,这是其它学科学习所必备的条件。有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解答数学应用题中起主要作用。尽管阅读能力和计算能力对于成功地解答应用题都起作用,但阅读能力比计算能力起的作用更大。也就是说,学生阅读能力强,他的数学成绩也会相对地好,由此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凡是以言语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其学习成绩与语言学科的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
那么,作为学习语言的语文课程,如何充分发挥其认知工具的作用呢?首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利用这些能力进行语言交流、解释和记忆。这种认知工具具有再认知的特点,学生只有掌握了语文能力,才能再学习。其次,要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掌握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自学方法。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两者密不可分,又因为任何学习方法都是和思维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获取自学方法的过程。学生一旦获得了自学的方法,就能大大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
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体会4篇
学习2022《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
——研读新课标,促进新提升
近日,我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学习。通过学习,我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下面把我的一些教学做法和我的一些教学设想写出做为下步语文教学继续努力的方向。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是学习和开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开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着上述课程理念,我在教学中努力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扩展学生的阅读,以名言警句、优秀诗文、中外经典等引领
学生的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阶段目标中指出第三学段的学生在阅读中要做到“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对于我们有20人的小班怎样完成课程目标中的这些要求呢?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名言警句背诵、古诗文诵读、中外经典品读三管齐下的方法。
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21世纪,新课标提出了语文课程的 “多重功能”和“独特功能”,使功能观 得已明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 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 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 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着眼于人的精神领域,其核心是
人文精神,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品质更加高尚, 个性更加张扬。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学习的过 程既是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 和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的核心是追求语文教学的社 会化、人格化与个性化,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 能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语文应当是知情 意的统一。人作为教育的对象、出发点和归宿,是说语 文课程其实是一种生命活动。语文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教 师和学生,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语文的熏陶感 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注意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出 出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科学训练是语文工具性的显著标志。
既然语文是认知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语文教学就要着力培养熟练掌握和善于运用工 具的人,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进 行科学的训练,科学训练应当是语文作为工具 的一个显著标志。科学训练是指能够体现语文 学习特点和规律的训练,如熟读成诵、多读多 写、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与写作技巧的指导 等等。 语文训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实践 操作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
小学语文课程
第一章小学语文课程
【教学目标】
学习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了解、掌握小学语文课程中最基本的理念以及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
【教学重点】了解、掌握小学语文课程中最基本的理念以及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
【教学难点】用开放的眼光审视新时期小学语文课程的重新定位,从整体上把握与小学语文课程相关的理论问题。
【教学方法与时间安排】讲授法、合作学习两课时
第一节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一、小学语文课程的结构
(一)语文和语文课程
1.语文的含义
语文应该包括由语言文字构成的各种作品。
2.语文课程的内涵
从狭义上讲,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从广义上讲,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全部经验。
广义的课程除了学校的课程表所表示的正式课程之外,还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以及整个学校生活中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中的非制度层面的影响;不仅包含书本的知识内容,还应包含对学生各种课内外活动做出明确的安排,以不断的促进学生知识和经验的结合。
(2)语文课程的含义
现代课程论认为,语文课程需要解决“为什么学语文”、“学语文什么”、“怎么学语文”、“学到语文什么”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为什么学语文”是相对于语文课程目标而言的。它回答的是语文课程要为怎样的目的而服务的问题。
“学语文什么”是指课程内容。现代语文课程论主张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选择适合儿童接受的作品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号召师生努力开发课程资源。
“怎样学语文”是指教与学的方法。现代语文课程论强调为儿童未来发展的需要而服务,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解读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人 们 还 可 以 造 成 预 期 的 行 为 事
实 。就人类 总体 而 盲 , 言是 文化 语 得 以 积 淀 和 传 承 的载 体 。 三 种 情 这 形里 , 言本 身就 是 一种工 具 。 语 语 文 本 身 的这 种 工 具 作 用 是 必然 存在 的 。 常的儿 童可 以不 经 正 过 学 校 训 练 就 能 习得 语 文 , 要 让 只 他 们 过 正 常 的社 会 生 活 就 行 。
工 具 。
以上 所 述 ,我 们 得 知 ,工 具 性
是 语 文 课 程 所 固有 的 本 质 属 性 。 语 语 上 的 极 大 分 歧 , 至 于 无 法 形 成 实 确 规 定 : “ 文 是 最 重 要 的 交 际 工 文 课 程 的 工 具 性 是 指 语 文 本 身 是 以 具 , 人 类 文 化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是 表 J 意 、思 维 交 际 的 工 具 ,可 以 质性 争 鸣 , 难 达成共 识 。 更 隋达 工 具 性 与 人 文 性 的统 一 , 语 文 课 帮 助学 好 其 他 学 科 ,同 时 ,语 文 可 是 在 这 里 , 们 讨 论 的是 语 文 课 我 程 。什 么 是 语 文 课 程 呢 ?按 照 现 代 程 的基 本 特 点 。 ” 以 传 承 文 化 , 可 以 传 达 社 会 价 值 课 程标 准 的这 段话 意思 明确 : 课 程 观 . 文 课 程 包 括 语 文 学 科 知 语 观 , 而维 系社 会 的正常运 作 。 从 语 文课 程 的性 质 就 是 工 具 性 与 人 识 、 文 生 活 经 验 以及 师 生 与 文 本 语 ( ) 文 课程 的人文 性 二 语 语 的 对 话 三 个 方 面 。 因 此 , 文 学 科 文 性 的统 一 。 文 课 程 的 工 具 性 是 语 语 文课程 仅 仅具 有工 具性 吗 ? 源 于 语 文 的交 际 功 能 , 其 人 文 性 而 知识 只 是 语 文 课 程 的一 个 方 面 , 语 不 是 。语文 当然是一 种 交际 工具 . 文Biblioteka Baidu课 程 理 应 关 涉 学 生 的 语 文 生 活 是 因 为 语 文 是 人 类 文 化 的 组 成 部 但 . 语 文 是 因 为 人 的 交 际 而 存 在 经 验 。 不 仅 如 此 , 为 课 程 建 构 主 分 。 作 的 , 开 了人 、 开了人 的交际 , 离 离 语 ( ) 丈课程 的 工具性 一 语 体 的师 生 与课 程 文本 之 间 的 对话 文 会 是 什 么 ? 言 当 然 是 一 种 思 维 语 语 文 课 程 的 工 具 性 , 仅 意 味 不 工 具 , ,语 言 是 因 为 人 的 思 维 而 但 着 语 文 本 身 就 是 一 种 工 具 , 且 是 存 在 , 开 了 人 、 开 了 人 的 思 维 . 而 于 人 的死 的 教 条 。 文 课 程 由此 成 语 离 离 用 以 达 到 目 的 的 工 具 。 因 此 所 谓 语 文 将 会 是 什 么 ? 文 当然 是 文 化 为一 种历 史性事 件 , 免 了制度化 避 语 和 互动 , 得 语文课 程 不再 是外在 使
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第一章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复习范围和要求
1.了解建国后语文界对语文性质、任务认识的历史发展
2.理解和掌握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和科学内涵
3.了解语文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多重功能和基础作用
关于对语文性质的认识,在新课程标准中有了明确的定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语文同时具有工具和人文的双重性质。
首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交际是人类特有的解决社会联系任务的活动,实现交际的工具有多种,但最重要、最有效、使用最广泛最方便的工具是语文。这种重要的工具性质表现在外延上,指语文贯穿在人类的一切交际活动中;从内涵看,则指语文实现着人类交际的各种重要的功能,主要包括:概括和传递信息的功能;自我表现的功能;根据不同的对象施加影响的功能;自我教育的功能;创新功能。
同时,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要素中最重要的是精神要素,它主要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作为文化要素之一的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能够表情达意,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起着沟通的作用;语文是文化积淀和贮存的手段;人类借助于语文实现文化沟通和互动,从而推动文化发展和创造文化;文化的各个方面主要通过语文反映和传播。通过使用语文从事精神活动和社会活动,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属性。
在建国以来我国语文界的语文教学实践和论争基础上,大多数人已意识到历次大纲都强调的“语文课程要做到工具性和思想性统一”中的“思想性”已不足以涵盖语文课程育人的丰富多样性,因此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界对语文课程认识上的一个突破。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内
小学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解读
小学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解读
新课改已经进入深水期,但有些小学生及其家长对语文课程学习的认识仍存偏颇,对语文学
习总是不如对数学和英语等学科的学习那么积极有效。他们认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学起来
容易,掌握简单,只要会认、会读、会写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学得那么深奥。其实这种认识
是错误的,最起码是不全面的,是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不了解所致。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是一门基础工具和思想教育学科,而基础工具又是语
文课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大厦的基础之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
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因此,语文课程要始终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
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在各门学科中,中学语文课尤须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构造好坚实的科学文化的基石。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语文是学习各门功课的基础工具,同时语文也是从事各种工
作的基本工具。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母语得天独厚的语言和文化环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
语文基础。
语文的基础工具性还表现在人们凭借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说话作文,直抒胸臆。语文是人们表
语文教学论 第一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第一节 语文课程的性质
• 新中国历史上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争论的几个阶段
• 1、特殊历史时期政治运动的回响(1949--1966)
• 2、工具性与思想性的震荡交替(1978—1990)
• 3、课程取向人文性的表达(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
第一节 语文课程的性质
•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手段” —-列宁 • 1、从语言的本质作用来看,语文是认知的 工具 • 2、从言语的心理特点来看,语文是表情达 意的工具。 • 3、科学的训练是语文工具性的显著特点。
第二节 语文课程的功能与地位
• (四)文化教育功能
• (五)启迪心智、健全人格功能 • (六)规范文字、推广普通话的功能 • (七)各课程学习的奠基功能
第二节 语文课程的功能与地位
• 二、语文课程的地位 • “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课程既是学好 各门课程的基础,又是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的基 础。”---1992、1999年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 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标准》。 • “高中语文课程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因此,从学科教育的角度看,语文课程 是基础性课程。
第一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 思考: • 《祝福》中四婶先后两次阻止祥林嫂插手酒杯筷子。语 境没变,但句型却不相同。 • 第一次在祥林嫂再嫁回到鲁镇后,四婶的说法是:“祥 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摆。” • 第二次是在祥林嫂想摆脱非人处境,极力挣捐了门槛之 后,四婶的说法是:“你放着吧,祥林嫂!” • 试分析四婶的两次说法在句型上有什么不同? • 这种句型暗示了什么? • 通过思考,你看出人文性和工具性是什么关系? • 从现行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任选一篇课文, 具体说说,在教学中怎么体现语文学科的功能。
语文课程性质是什么
. . 1、 语文课程性质是什么?答:语文课程是一门学
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2、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1)全面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 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一共有几点?
10点。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完整版)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的性质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历来争论很多,本节不纠缠于历史上的争论,而是针对《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描述,来阐释这一语文课程的根本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性质"是这样表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语文是个人学习和个体社会化进程的基本工具;第二,语文是人们彼此之间进行交际的主要工具;第三,语文是人类文化历史传承的重要工具.我们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强调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
使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语文的“人文性”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语文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蕴藏着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精神内核;第二,语文是人们思维和思想的重要载体,它显现着人们的思维和思想的基本形式;第三,语文是人们丰富情感的重要载体,它包含着人们在外界事物影响下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反应.我们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强调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人文精神
的培养,发挥其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一改过去过分追求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一面,忽略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一面,强调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目的在于突显这两方面的功能.
过去,语文教学曾因过度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从而弱化了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忽略了形象感染,轻视了情感熏陶,使本应具有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语文教学缺失了应有的文化魅力,语文教学陷入了“纯工具论”的泥潭。现在,“人文性”作为一个新名词出现在语文教师的视野中,引起了语文界的高度关注。在教学中如何体现语文的人文性成为人们研究探讨的热点问题,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又开始淡化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工具性,从过去的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让学生谈一谈“读了课文之后你最受感动的地方是什么”、“最让你难忘的是什么”、“你觉得课文中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什么”、“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你最喜欢的段落”,整个课堂就围绕着此类问题让学生畅谈感悟,就像一场抒发感受的讨论会。于是在阅读教学中,越来越难看到对经典的语言片断的赏析和品味,对于文章用词的准确,语言的精妙,描写的生动,结构的完美,表达的有序,情感的抒发方式等这些真正属于语文学科所独有的训练,开始在课堂上隐匿了,消失了。也许是对过去那种机械重复枯燥的“工具性”语言文字训练心有余悸,语文课程标准不再出现“训练”二字,但这并不意味着工具性的“训练"这一重要而必要的语言学习的途径被排除在语文教学之外。课文的人文性需要感悟,而工具性的实现却依赖于训练。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所有这些能力不训练仅靠熏陶是无法达到的.语文教育家钱梦龙先生曾经说过:“训练从本质上说,是人类为改变自身素质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训练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了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素质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和实践。”由此可见,训练作为“一种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而进行的活动和实践”本身并没有错,只不过曾经被歪曲误用了.语文的工具性训练应包含着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一切实践活动,其终极目的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提高语言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训练所指的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亲手去做,亲身去体验,读一读,写一写,用一用,练一练。通过对典型语言的赏析、品味和模仿,实现语言的内化和吸收、理解,达到外化的表达和运用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课件(PPT 25页)
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靠教师的讲授来获得,而是学生凭借 着语言文字,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靠潜移默化、熏陶感染 来实现。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关注学习 过程中情感的熏陶感染。
教学建议
(二)改变学习过程,加强语文实践
有关理论:
《课标》理念部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
浏览 。
怎样改进习作教学
(一)习作教学的主要任务: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良好的习
作习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以及修改作文的能力,并在 习作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1~2年级重在培养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 3~4年级重在减少束缚,使学生自由表达;5~6年级重在表达真 情实感,使学生进行有个性的表达。
三是这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体现了语 文素养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一)全面体现课程目标,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关于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有机整合的问题
有关理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承倾向,强
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 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课标》的“教学建议”部分指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 综合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 与方法的综合。 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 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 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 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语文教育学·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材-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1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复习:
( 1)语文教材的丰富的人文内涵 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指的 (是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 2)语文教育过程浓郁的人文情怀
程,是激发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 "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 人文学科:情感性、形象性、主观性、不确定性 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 。 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3.语文素质的其他要素从属于语感
(三)语感训练应突出三“重”:重朗读,重形象, 重生活。
语感的培养
1.在生动的讲解范读中培养语感 2.在感情朗读中培养语感 3.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中培养语感 4.在诱人的情境中培养语感 5.在真切的感受中培养语感 6.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语感 7.在表达运用中强化语感 8.在揣摩品味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9.在语言积累中培养语感
5、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6、1978—1980年《全日制十年之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及修订版 7、1986—1990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及修订版 8、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 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9、《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理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把握两个关键:
课程性质与地位
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小学语文教学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的优秀文化的营养。
3.配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能力。逐步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逐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2000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2011版)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2000版)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2011版)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