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合集下载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导言:语文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语言积累和理解能力。

然而,什么是语文课程的性质?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语文课程的性质,并提供一些相关观点。

一、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语文课程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学科,具有明确的学科性质。

它包含了一系列相关的知识、原则和技巧,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语文课程,学生能够了解语言的运作机制,学习如何正确地运用语言,使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得到有效的传达。

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使它成为了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质语文课程除了具有学科性质外,还具有明显的人文性质。

语文是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载体,通过语文课程,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文本,深入了解社会、历史和人文知识。

语文课程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读写技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文本的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质使得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来实践和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学生可以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不仅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步骤。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加他们对语文课程的兴趣和理解。

四、语文课程的社会性质语文课程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培养,更具有社会性质。

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语文课程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的影响。

语文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社会伦理道德和司法法律等重要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观,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因此,语文课程的社会性质使得它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结论: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多维度的,既具有学科性质,也具有人文性质、实践性质和社会性质。

解读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解读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解读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夏家发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的探讨由来已久。

仅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有过三次之多。

随着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人们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又有了更为多元而开放的认识。

据有关专家统计,仅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看法就不下二十种。

由于人们对“语文”“语文学科”“语文课程”“语文教学”“语文教育”等概念不加区分,导致认识上的极大分歧,以至于无法形成实质性争鸣,更难达成共识。

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是语文课程。

什么是语文课程呢?按照现代课程观,语文课程包括语文学科知识、语文生活经验以及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三个方面。

因此,语文学科知识只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方面,语文课程理应关涉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

不仅如此,作为课程建构主体的师生与课程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使得语文课程不再是外在于人的死的教条。

语文课程由此成为一种历史性事件,避免了制度化和科层化的毛病;语文课程不再是一种死的文本,“它成为一个动词、一种行动、一种社会实践。

”因此,语文学科只是语文课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语文课程包含了语文学科课程、语文活动课程和语文综合性学习。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课程标准的这段话意思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不仅意味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工具,而且是用以达到目的的工具。

因此所谓“工具性”在这里实际上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功能与目的。

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工具。

就个体而言,人们使用语言(即言语活动)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维活动。

就人际而言,经由语文,人们要可以交流思想与情感;经由语文,人们还可以造成预期的行为事实。

就人类总体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

小学语文课程

小学语文课程

第一章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学习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了解、掌握小学语文课程中最基本的理念以及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

【教学重点】了解、掌握小学语文课程中最基本的理念以及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

【教学难点】用开放的眼光审视新时期小学语文课程的重新定位,从整体上把握与小学语文课程相关的理论问题。

【教学方法与时间安排】讲授法、合作学习两课时第一节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一、小学语文课程的结构(一)语文和语文课程1.语文的含义语文应该包括由语言文字构成的各种作品。

2.语文课程的内涵从狭义上讲,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

从广义上讲,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全部经验。

广义的课程除了学校的课程表所表示的正式课程之外,还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以及整个学校生活中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中的非制度层面的影响;不仅包含书本的知识内容,还应包含对学生各种课内外活动做出明确的安排,以不断的促进学生知识和经验的结合。

(2)语文课程的含义现代课程论认为,语文课程需要解决“为什么学语文”、“学语文什么”、“怎么学语文”、“学到语文什么”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为什么学语文”是相对于语文课程目标而言的。

它回答的是语文课程要为怎样的目的而服务的问题。

“学语文什么”是指课程内容。

现代语文课程论主张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选择适合儿童接受的作品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号召师生努力开发课程资源。

“怎样学语文”是指教与学的方法。

现代语文课程论强调为儿童未来发展的需要而服务,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到语文的什么”是指语文课程评价。

现代语文课程论则强调评价的出发点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主张多元评价。

评价的范围,评价的方式也有了全新的变化。

(二)小学语文课程的结构1.小学语文课程结构的特点小学语文课程综合化是新课程结构调整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主要表现在:(1)《标准》对小学语文学习领域的界定体现了课程综合性的思想。

义务教育语文流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流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流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 坚持立德树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

2.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 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形成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语文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1. 按照“课标到教材、教材到课堂、课堂到学生”的思路,注重教材的体系化、多样化、特色化建设,使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生活经验。

2. 坚持学段目标整体规划,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高的原则,设置学习任务群,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促进。

3. 注重语文学习的情境化设计,强调实践性、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四、课程目标总体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学生应具备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段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按照不同学段分别设置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的具体目标。

五、课程内容根据学段目标和内容整合的需要,设置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贯穿始终。

小学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解读

小学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解读

小学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解读新课改已经进入深水期,但有些小学生及其家长对语文课程学习的认识仍存偏颇,对语文学习总是不如对数学和英语等学科的学习那么积极有效。

他们认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学起来容易,掌握简单,只要会认、会读、会写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学得那么深奥。

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最起码是不全面的,是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不了解所致。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是一门基础工具和思想教育学科,而基础工具又是语文课的本质属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它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大厦的基础之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

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因此,语文课程要始终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在各门学科中,中学语文课尤须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构造好坚实的科学文化的基石。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语文是学习各门功课的基础工具,同时语文也是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母语得天独厚的语言和文化环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语文的基础工具性还表现在人们凭借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说话作文,直抒胸臆。

语文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手段。

语文学科重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并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发展思维,陶冶性情。

因此,语文是以思维为核心的表情达意的工具。

语文课程要重视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要重视在交际中学语文、用语文,要充分体现以文入情、作文达意的学科特点。

语文学科的每一篇课文,学生的每一篇作文,总要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第一章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复习范围和要求1.了解建国后语文界对语文性质、任务认识的历史发展2.理解和掌握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和科学内涵3.了解语文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多重功能和基础作用关于对语文性质的认识,在新课程标准中有了明确的定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语文同时具有工具和人文的双重性质。

首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交际是人类特有的解决社会联系任务的活动,实现交际的工具有多种,但最重要、最有效、使用最广泛最方便的工具是语文。

这种重要的工具性质表现在外延上,指语文贯穿在人类的一切交际活动中;从内涵看,则指语文实现着人类交际的各种重要的功能,主要包括:概括和传递信息的功能;自我表现的功能;根据不同的对象施加影响的功能;自我教育的功能;创新功能。

同时,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要素中最重要的是精神要素,它主要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

作为文化要素之一的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能够表情达意,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起着沟通的作用;语文是文化积淀和贮存的手段;人类借助于语文实现文化沟通和互动,从而推动文化发展和创造文化;文化的各个方面主要通过语文反映和传播。

通过使用语文从事精神活动和社会活动,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属性。

在建国以来我国语文界的语文教学实践和论争基础上,大多数人已意识到历次大纲都强调的“语文课程要做到工具性和思想性统一”中的“思想性”已不足以涵盖语文课程育人的丰富多样性,因此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界对语文课程认识上的一个突破。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内涵包括:首先,这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第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第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

对语文课程来说,每一篇教材都只是一个学习的案例,应当先从识字辨句到了解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进而研究用词造句、篇章结构等表现技巧,通过表现技巧的分析,必须加深对思想内容的理解。

最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20考编适用)

最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20考编适用)

最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20考编适用)一、课程性质与地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课程目标一、总目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关心自然和生命,并乐于与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

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第二学段(3~4年级)(一)识字与写字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语文课程标准课件(PPT 25页)

语文课程标准课件(PPT 25页)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怎样理解“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不同于过去我们说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重在综合, 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审美
情趣、思想情感、个性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融合。
2、怎样理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教学建议
(二)改变学习过程,加强语文实践
获得的启示:
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靠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同时,
学生道德品质、健康个性、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又必须靠语文实践过程
中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来实现。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就是积极主动的 语文实践过程。
怎样认识语文实践?
三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2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1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2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何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3关于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四积极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首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学习内容不仅仅是教科书学习途径不仅仅限于课堂
倡导自主学习,是相对于教学中教师牵制下的学生被动学习 方式而言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 的精神,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新课程为什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 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主要是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交往性、 互动性、分享性。
浏览 。
怎样改进习作教学
(一)习作教学的主要任务: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良好的习

语文教学论2:语文课程性质

语文教学论2:语文课程性质

03
语文课程的内容与结构
语文课程的内容选择
语文课程的内容应基于学生的实际需 求和认知发展水平,选择适合学生年 龄段和兴趣爱好的内容。
语文课程内容应涵盖语言知识、文学 知识、文化知识等多个方面,以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内容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 文字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 等方面的技能。
情境创设
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 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课文。
合作学习
个性化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学习,共同完成任务,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 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利用多媒体技术,如 PPT、视频等,丰富教 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评价与反馈
语文课程资源的种类与特点
校内课程资源
包括教材、图书馆、教师、教学 设施等,具有系统性和便利性。
校外课程资源
包括博物馆、文化遗址、社区资源 等,具有多样性和拓展性。
网络课程资源
包括在线课程、教育网站、数字化 资源等,具有共享性和交互性。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材的二次开发
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 补充和拓展。
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目标
语文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 途径之一,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成为具
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语文课程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语文教育
近现代语文教育
古代语文教育注重经典诵读和文言文写作 ,强调儒家文化和道德教育。
近现代语文教育注重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 和文化传承,开始出现白话文教学和文学 教育。
校外资源的引入

(完整版)语文课程的性质

(完整版)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的性质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历来争论很多,本节不纠缠于历史上的争论,而是针对《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描述,来阐释这一语文课程的根本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性质"是这样表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的“工具性"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语文是个人学习和个体社会化进程的基本工具;第二,语文是人们彼此之间进行交际的主要工具;第三,语文是人类文化历史传承的重要工具.我们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强调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使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语文的“人文性”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语文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蕴藏着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精神内核;第二,语文是人们思维和思想的重要载体,它显现着人们的思维和思想的基本形式;第三,语文是人们丰富情感的重要载体,它包含着人们在外界事物影响下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反应.我们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强调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发挥其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一改过去过分追求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一面,忽略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一面,强调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目的在于突显这两方面的功能.过去,语文教学曾因过度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从而弱化了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忽略了形象感染,轻视了情感熏陶,使本应具有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语文教学缺失了应有的文化魅力,语文教学陷入了“纯工具论”的泥潭。

现在,“人文性”作为一个新名词出现在语文教师的视野中,引起了语文界的高度关注。

在教学中如何体现语文的人文性成为人们研究探讨的热点问题,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又开始淡化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工具性,从过去的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如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让学生谈一谈“读了课文之后你最受感动的地方是什么”、“最让你难忘的是什么”、“你觉得课文中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什么”、“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你最喜欢的段落”,整个课堂就围绕着此类问题让学生畅谈感悟,就像一场抒发感受的讨论会。

语文课程性质的名词解释

语文课程性质的名词解释

语文课程性质的名词解释语文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一门科目,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文化素养。

它是一门全面的课程,包含了语文知识的学习、文学作品的阅读、写作技巧的培养等多个方面。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指该课程所具有的特点和属性。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语文课程的性质。

第一,语文课程的性质是综合性的。

语文不仅涉及汉字、词语的学习,还包括语法、修辞、篇章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语言的运用规则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第二,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可塑性的。

语文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个学生的语文能力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得到不断提升和改进。

学生可以通过不断地阅读、写作和演讲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发展自身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三,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开放性的。

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内涵的学科,包含了古代文学、现代文学、诗歌、散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感兴趣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研究。

通过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文学情趣和审美意识。

第四,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实践性的。

语文不仅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写作文章、进行演讲等实践活动,可以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和技巧运用到实际中去,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五,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文化性的。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感受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和精神内涵,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

第六,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启发性的。

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文章的批判性思考、语言的灵活运用等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创造力。

语文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帮助他们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性质是综合性、可塑性、开放性、实践性、文化性和启发性。

课程性质与地位

课程性质与地位

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小学语文教学总目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的优秀文化的营养。

3.配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逐步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逐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三学段(5~6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解读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是交际工具,交际的内容就属于文化范畴。

所以说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和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这其中,要强调文学教育,只靠语言、文字,实用文的阅读和写作,无法全面完成语文课程的任务。

文学教育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方面,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方面,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

解读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的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实际上,语文课程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是统一的,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

解读二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一)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整个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整个课标的“文眼”,在语文课改实验中有非常特殊的意义,课标强调的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这里体现了义务教育对语文课程的两点要求,一是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是少数尖子学生,而是每一个学生;二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该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不是全部的语文素养。

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巢宗祺教授明确说明,是指“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能力包含其中。

”课标在总目标中所列的10条要求,就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

解读@ “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什么差别“能力”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学校语文教学课程标准学校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年修订版】一、课程性质与地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同学语文素质的形成与进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同学的语文素质。

九年义务教导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需面对全体同学。

(二)正确掌握语文教导的特点。

应当敬重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同学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学问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导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乐观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爱惜同学的奇怪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同学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课程目标一、总目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在进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把握科学的思想办法。

7.具有自立阅读的能力。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办法。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聆听,表达与沟通,初步学会文明地举行人际交流和社会交往,进展合作精神。

10.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3.把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重间架结构。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态。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自立识字。

(二)阅读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堆积词语。

6.关怀自然和生命,并乐于与人沟通。

(四)口语交际2.能仔细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4.能较完整地叙述小故事,能简要叙述自己感爱好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念。

乐观参与研究,对感爱好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其次学段(3~4年级)(一)识字与写字4.能使用硬笔娴熟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干净。

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

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

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获得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2. 课程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听说读写的有机联系,打通语文实践活动与社会生活,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逐渐积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经验。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

3. 课程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4. 课程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

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5. 实施建议:在新的理念下,语文教学应以语文实践为主线,以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目标与内容、情境与活动、过程与评价、资源与技术支持等相关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同时,注重知识、技能、思想情感和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避免知识点、能力点的简单线性排列以及学科知识的逐点解析和学科技能的逐项训练。

6. 评价建议:评价应以核心素养为依据,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评价应关注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典型表现,以体现评价的激励作用。

同时,评价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发展,注重量化指标和质性评价的结合。

总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强调听说读写的有机联系和语文实践活动的综合性。

在教学实施中,教师应注重情境创设、学习任务设计以及学生个体差异和特长发展的关注。

同时,评价应以学生核心素养为依据,注重多元评价和激励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2000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2011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2000版)(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2011版)(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关于语法修辞知识(2011版)本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

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

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

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本标准通过所附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对相关内容略加展开,大致规定教学中点拨的范围和难度;这一部分提到有关的名称,则便于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语言现象和问题时称说。

关于语言结构和运用的规律,须让学生在具有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语感的基础上,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

新课标里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1.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2.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

3.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4.复句的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

5.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评价建议(2000版)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

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

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

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一)识字与写字1.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2.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

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

3.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不能简单地用罚抄的方式来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

(二)阅读1.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

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2.朗读、默读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

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

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3.精读的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

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4.略读、浏览的评价。

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5.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

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6.古诗文阅读的评价。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