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大序
《诗大序》--课件
第八讲 《诗大序》选读
•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 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 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 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第八讲 《诗大序》选读
•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 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 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 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 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 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 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 变而怀其旧俗者也。
•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 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 《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 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 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 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 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第八讲 《诗大序》选读
• 郑伯与公宴于棐。 • 子家赋《鸿雁》。 • 季文子曰: • “寡君未免于此。” • 文子赋《四月》。 • 子家赋《载驰》之四章。 • 文子赋《采薇》之四章。 • 郑伯拜。公答拜。
第八讲 《诗大序》选读
• 子家诵《鸿雁》取义于, • 子之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
寡。 • 季文子诵《四月》取义于, •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忍予? • 子家诵《载驰》取义于, •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 季文子诵《采薇》取义于, •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 就《诗大序》的内容来看,它保存了先秦儒 家诗学某些观点,但整体而言反映了汉代的 文艺理论观念,因而将其视为汉代文艺思想 的代表是可行的。
诗大序 情的起源
诗大序情的起源
《诗大序》一般指《毛诗序》,是汉代毛亨为《诗经》所作的序,一说是孔丘门人所撰。
《毛诗序》是汉代毛亨为《诗经》所作的序,一说是孔丘门人所撰。
近人认为是战国时毛亨的作品。
其中提到“情”的部分如下:
1.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2. 情动于中,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从中可以看出,《毛诗序》认为“情”是民之性,即人性的自然表达。
同时,“情”需要遵循礼义,即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
这种对“情”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特色。
总之,《毛诗序》认为“情”是人性的自然表现,但也需要受到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
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特点。
毛诗大序原文及翻译
毛诗大序原文及翻译
毛诗大序原文及翻译
毛诗即《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
其文字、诗歌、音律、意义等方面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毛诗大序是经过历代文献繁衍所形成的产物,是封建文学思想和现代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重要经典。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毛诗大序原文及翻译。
【原文】昔者,启发禹之洪水,黄帝尚民之疾苦,召伯弃商,唐虞兴国,周公祭祀,召公宁旧,皆以《诗》经受之。
自是以迄于汉,礼乐既尚,而《诗》尤重。
有司于是始详其义,观其文,考其德音,以为六艺之一焉。
东汉桓譚以《诗》受命,咏史推其意,而巷子深猥,内儿独晓,其咏无所成。
然自郑玄说成版本,虽瑕疵不少,而足以启迪神明,运化尘俗。
至于颜习斋总车《毛诗》,旁及诸韵,通六艺之精华,贯中西之要义,乃大成之圣典,文之至也,矣哉!
【翻译】古时候,启发禹治理洪水,黄帝体察民生疾苦,召伯放弃商朝,唐虞建立了国家,周公维护祭祀,召公宁护旧,这些都是以《诗》作为经典启迪人民。
从此之后,礼仪音乐崇尚,而《诗》尤为重要。
有关部门开始详细解析其内涵,观察其文字,分析其美学和音乐元素,将其作为六艺之一。
东汉桓谭奉命用《诗》进行教导,但诠释不够深刻,只是在一些深僻小巷子里有一些人理解一些原意。
直到郑玄将其解说后,虽然
版本中仍然存在不少错误,但足以启迪人类的思维,影响平凡百姓。
而到了颜习斋撰写《毛诗》并且涉及众多韵律,通晓六艺之精髓,将中西文化的要义串联起来的时候,终于形成了经典,成为文化传承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
《毛诗大序》【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毛诗大序》①《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⑥,用之邦国焉⑦。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注解】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
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
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的。
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
”④风之始也:本指《关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毛诗大序》【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毛诗大序》①《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⑥,用之邦国焉⑦。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注解】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
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
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的。
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
诗言志 诗大序
诗言志诗大序
《诗大序》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著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汉代。
它系统阐述了诗歌的性质、作用、体裁、表现手法等问题,对后世诗歌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诗大序》提出了“诗言志”的观点,认为诗歌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可以抒发人的志向、抱负、情感等。
同时,它也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认为诗歌可以教化人民、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政治情怀等。
《诗大序》还对诗歌的体裁进行了分类,将诗歌分为风、雅、颂三类,并对每一类诗歌的特点和表现手法进行了阐述。
它认为,风诗是民间歌谣,雅诗是朝廷乐章,颂诗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每一类诗歌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总的来说,《诗大序》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它对诗歌的性质、作用、体裁、表现手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对后世诗歌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诗大序》的内容,建议你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或专业书籍,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其中的思想和理论。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毛诗大序》【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毛诗大序》①《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⑥,用之邦国焉⑦。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注解】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
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
诗大序原文注释
(1)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1]。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2],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译文】情感通过宫商之声表达出来,声声相应而成韵律或文采就是音。
治世之音安静而愉悦,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也平和;乱世之音怨恨而愤怒,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也乖戾(l ì);亡国之音哀婉而忧思,它所反映的民风民俗也困苦。
所以要端正得失、惊动天地、感动鬼神,诗歌是最贴近不过得了。
先王就是用它来治理夫妇、成就孝敬、敦厚人伦、纯美人文教化以及移风易俗的。
【注释】[1] “声”、“音”两字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声”是指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音”是指丝、竹、金、石、匏、土、革、木八种乐器的奏音。
《说文解字》说“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意即内心的情感通过外在的诗歌、音乐等调节和表达出来。
[2] 经:经纬、治理的意思,动词,本义是织丝(“纬”指织横丝,“经”指织竖丝)。
(2)《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1],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2],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3]。
“风”,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4]。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译文】《关雎》这首诗,咏叹的是后妃之德,为《国风》的开篇,是有关劝告天下之民而端正男女之事的诗篇,所以用之于人民,用之于国家,(供劝告教化之用)。
风,就是“讽”,就是“教”。
“讽”是委婉劝告以打动人,“教”是光明正大以化育人。
诗,是人情感的所在,在心里是“志”,发出来成为优美的言语就是“诗”。
情感鼓荡在人心中,就会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如果言语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嗟叹来表达;如果嗟叹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歌唱来表达;如果歌唱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手舞足蹈来表达【注释】[1] 风:这里指《国风》,《诗经》里的《国风》是指各地的民歌民谣。
诗大序
第七讲《诗大序》的文论思想(提)1、《诗大序》简介《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汉人传诗有鲁(申培公)、齐(辕固生)、韩(婴)所传三家诗说,都立于官学。
赵人毛苌所传,未立官学。
前三家为今文诗,后为古文诗。
三家诗都有序,亡佚无存;而毛序独存。
毛诗每篇都有序,《诗大序》是《国风》首篇《关雎》题下的一篇序,应为整个《诗经》的序,所以称“大序”。
(清崔述《通论诗序》,不认为分大小序)《诗大序》的文论思想包含了诗的性质、政治功用以及诗与时代的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儒家诗教的一个总结。
2、《诗大序》的主要思想(1)关于诗的性质——“缘情”与“言志”“《诗大序》对于诗的性质看法既本于《尚书》“诗言志”说,又糅合了《乐记》(〈乐象〉:“乐者,心之动也。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的观点,将“诗言志”与诗本于人心之“情”联系起来,形成了“缘情”与“言志”相统一的观点。
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昭公25年)里也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这既是对诗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完善,也是后世“诗缘情”说的滥觞。
(2)关于诗的政治功用——“讽谏”与“教化”《诗大序》开首:“《关雎》,后妃(天子之妃,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之德也,风之始也(国风的第一篇),所以风(去声,教化)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12500家)人焉,用之邦国焉(令诸侯以之教其臣)。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感动)之,教以化之。
”这是对孔子的“诗教”(“事君”、“事父”)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又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用隐约的言辞谏劝而不直言过失),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姑曰风。
”诗的政治功用在两个方面:上对下的“教化”和下对上的“讽谏”。
一方面“言之者无罪”,体现了朴素的民主意识;另方面“主文而谲谏”,要求“刺上”“止乎礼”,体现“温、柔、敦、厚”的“中和”美德。
《诗大序》强调了诗的政治教化功用,忽视了诗的审美功用,是“退步”。
诗大序和诗小序
诗大序和诗小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大序”和“小序”是对这部古典文学作品的重要序言和注解。
1. 《诗大序》:
《诗大序》是《诗经》的一部分,传统上认为是孔子所作,但现代学者普遍认为是后人所撰。
它提供了《诗经》中诗歌的分类和整体解释,将全书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指的是各地方邦的民歌,“雅”指的是朝廷及贵族的正声乐歌,“颂”则是宗庙祭祀的歌曲。
《诗大序》的主要目的是阐释《诗经》中的诗歌如何反映了社会的风俗和道德教化。
2. 《诗小序》:
《诗小序》是对《诗经》中每首诗的具体解说,解释每首诗的背景和含义。
不同于《诗大序》的宏观解释,《诗小序》更侧重于每首诗的具体情境和创作背景。
例如,对于《国风》中的某首诗,《诗小序》可能会解释其创作的历史背景、作者的情感和所表达的社会信
息。
然而,关于《诗小序》的真实性和作者一直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它可能是后世学者根据各种资料编撰的。
《诗大序》和《诗小序》为我们理解《诗经》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不仅从宏观上归类和解释《诗经》,也从微观上对每首诗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通过这些序言和注解,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经》中的诗歌及其在当时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诗大序的文学思想
诗大序
一、诗大序简介
• 诗大序也称为毛诗序。汉初传《诗》者分 四家,即鲁之申培、齐之辕固、燕之韩婴、 鲁人毛亨赵人毛苌。分别称作鲁诗、齐诗、 韩诗、毛诗。鲁、齐、韩“三家诗” 今已 亡佚,独毛诗传世。
二、诗大序和小序
其中有大序、小序之说,小序是列在各诗 之前,解释各篇主题的文字,传为子夏、 毛公所作;大序是指《关雎》小序之后, 从“风,卫宏所作。东汉卫宏可能是最后的 辑录、写定者。
三、诗大序的文学思想
对诗歌的抒情性质的认识
关于文学和社会现实关系以及文学对社会 现实生活的作用的论述 民本思想倾向 “六义”说
3、诗大序所具有的民本思想倾向
• 儒家诗论观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 之名.”
• 对诗歌本质特征的认识
•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 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 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 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 为义。”
• 郑樵云:“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 宗庙之音曰颂。”(《通志序》)
• 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赋者,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铺陈直叙;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引譬设 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也。”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 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 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 蹈之也。”
• 诗歌的政治社会功用
统治者可以“以风化下”;下层人民可以“以风 刺上”,并且要“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4、《诗大序》的诗“六义”说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 兴,五曰雅,六曰颂。”
(完整word版)《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
《毛诗大序》【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毛诗大序》①《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⑥,用之邦国焉⑦.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注解】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的。
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④风之始也:本指《关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
《毛诗大序》【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谈话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缺少,故嗟叹之,嗟叹之缺少故永歌之,永歌之缺少,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平易近困.故正得掉,动寰宇,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所以经伉俪,成孝顺,厚人伦,美教化,移风气.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掉,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掉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项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平易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世界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大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毛诗大序》①《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世界⑤而正伉俪也.故用之村夫焉⑥,用之邦国焉⑦.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注解】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隆盛,代替三家而独传于世.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弁言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③后妃之德也:后妃,皇帝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的.孔颖达《毛诗公理》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④风之始也:本指《关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孔颖达《毛诗公理》说:“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风化之始也.言文王行化始于其妻,故用此为风教之始.”⑤风:读去声,用作动词,教化之意.⑥用之村夫焉:相传古代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村夫”,指苍生.《礼记·乡喝酒礼》载:乡大夫行乡喝酒礼时以《关雎》合乐.所以《公理》释“用之村夫”为“令乡大夫以之教其平易近也”.⑦用之邦国焉:《仪礼·燕礼》载:诸侯行燕礼饮燕其臣子来宾时,歌乡乐《关雎》.《葛覃》等.故《公理》释为“令世界诸侯以之教其臣也”.⑧动:激动.⑨化:浸染.诗者,志之所之也①,在心为志,谈话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缺少故嗟叹之,嗟叹之缺少故永歌之,永歌之缺少,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②.【注解】①志之所之:之,到.孔颖达:“人志意之所适也.”句意:诗是小我情志的发抒.表达.②“情动于中”以下五句:意指心中有情绪尔后用说话传达出来;意犹未尽,则继之以咨嗟太息;再出缺少,则继之以永歌.手舞足蹈.“永歌”,引声长歌.【原文】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①.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②;亡国之音哀以思,其平易近困.故正得掉,动寰宇,感鬼神,莫近于诗③.先王所以经④伉俪,成孝顺,厚人伦,美教化,移风气.【注解】①声成文谓之音:声,指宫.商.角. 徵.羽;文,由五声和合而成的曲调;将五声合成为调,即为“音”.②乖:反常.③莫近于诗:莫过于诗.指诗最具有“正得掉”等之功效.④经:常道,用作动词,意为使归于正道.【原文】故诗有六义①焉:一曰风②,二曰赋③,三曰比④,四曰兴⑤,五曰雅⑥,六曰颂⑦.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⑧上.主文而谲谏⑨,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掉,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⑩作矣.国史⑾明乎得掉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项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平易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⑿;言世界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⒀.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大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⒁.是谓四始⒂,诗之至也⒃.【注解】①六义:《诗序》“六义”说源于《周礼》“六诗”,《周礼·春官·大师》载:“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但因对诗与乐的关系懂得有异,故二者次序有别.《公理》释“六义”为:“赋.比.兴是《诗》之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对于“六义”,至今另有不合的懂得.②风:与“雅”.“颂”为一组领域,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据下文的说明,同时又含有风化.讥讽之义.③赋:与“比”.“兴”为一组领域,指《诗经》的铺陈直叙的表示手段.郑玄注《周礼·大师》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朱熹《诗经集传》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④比:比方手段.郑玄《周礼·太师》注:“比者,比方于物也.”朱熹《诗经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⑤兴:起的意思,指具有发端感化的手段.朱熹《诗经集传》释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发端有时兼有比方的感化,有时只为乐律上的须要,而无关乎意义.古代“兴”义幽微,历来懂得颇多不合.⑥雅:指雅诗.据下文的说明,有正的意义,谈王政之荣枯.大小雅的配乐,时称正声.粱启超《释四诗名义》说:“‘雅’与‘夏’古字通,……雅音即夏音,犹言华夏正声云尔.”⑦颂:指颂诗.据下文的说明,有形容之意,即借着跳舞表示诗歌的情态.清阮元《释颂》认为颂即舞诗.⑧刺:讥讽.⑨主文而谲谏:郑玄注:“主文,主与乐之宫商响应也.谲谏, 咏歌依违,不切谏也.”此言当其“刺”时,合于宫商响应之文,并以婉约的言辞进行谏劝,而不直言君王之过掉.⑩变风变雅:变,指时世由盛变衰,即“王道衰.礼义废”等; 变风,指邶风以下十三国风;变雅,大雅中《中劳》今后的诗,小雅中《六月》今后的诗.二者虽有个体破例,但变风变雅大多是西周中衰今后的作品,相当于上文的所说“乱世之音”.“亡国之音”.⑾国史:王室的史官.《公理》引郑玄言:“国史采众诗时,明其好恶,令瞽矇歌之.其无作主,皆国史主之,令可歌.”⑿“是以……谓之风”:这句是对“风”的说明.“一国”,指诸侯之国,与下文“雅”之所言“世界”有别,标明“风”的地方性;“一人”,指作诗之人.《公理》说明说:“诗人览一国之意认为己心,故一国之事系此一人使言之也.”⒀“言世界”至“谓之雅”句:这是对“雅”的说明.《公理》说:“诗人总世界之心,四方风气,认为己意,而咏歌王政,故作诗道说世界之事,发见四方之风,所言者乃是皇帝之政,施齐正于世界,故谓之雅,以其广故也.”⒁“颂者”句:这句是对“颂”的说明.形容,外形容貌.此句说“颂”是祭奠时赞扬君王好事的诗乐.⒂四始:《公理》引郑玄言:“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 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而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关雎》之乱,认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毛诗序》开首说《关雎》“风之始也”,实袭《史记》.⒃诗之至也:诗之义理尽于此.【原文】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①.南,言化自北而南也②.《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③.《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④.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正人,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⑤.是《关雎》之义也.【注解】①“然则《关雎》”数句:《麟趾》, 即《麟之趾》,是《国风·周南》的最后诗篇.《公理》说:“《关雎》《麟趾》之化,是王者之风,文王之所以教平易近也.王者必圣周公,圣人故系之周公.”②“南,言化”句:这句说明《周南》之“南”的寄义.《正义》说:“言此文王之化自北土而行于南边故也.”《毛传》也说:“谓其化从岐周被江.汉之域也.”③“《鹊巢》《驺虞》”句:《鹊巢》是《国风·召南》的首篇,《驺虞》是其末篇.《公理》说:“《鹊巢》《驺虞》之德,是诸侯之风,先王.大王.王季所以教化平易近也.诸侯必贤召公,圣人故系之召公.”④“《周南》《召南》”句:《周南》,《国风》的第一部分, 共计十一篇;《召南》次《周南》之后,计十四篇.《公理》说:“《周南》《召南》二十五篇之诗,皆是正其初始之大道,王业风化之根本也.”⑤“是以《关雎》”句:这句是揭示《关雎》的主题.《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处所言即本于孔子的不雅点.【译文】《关雎》,是讲后妃美德的诗,是《诗经》十五国风的肇端,是用它来教化世界而改正伉俪之道的.所以可以用以教化村庄苍生,也可以用以教化诸侯邦国.风,就是讽喻,就是教化;用讽喻来激动.教化人们.诗,是人表示志向地点的,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说话表达出来就是诗.情绪在心里被触动必定就会表达为说话,说话缺少以表达,就会吁嗟太息,吁嗟太息缺少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缺少以表达,就会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情绪要用声音来表达,声音成为宫.商.角.徵.羽之调,就是音乐.宁靖盛世的音乐安顺而欢快,当时的政治就温和通行;骚乱之世的音乐怨恨而恼怒,当时的政治就乖戾残暴;亡国之时的音乐哀思而思虑,其公平易近就困窘富裕.所以改正政治的得掉,激动寰宇鬼神,没有什么比诗更近于能实现这个目的.古代的君王恰是以诗歌来改正夫妻的关系,造就孝顺的行动,敦朴人伦的纲常,淳美教导的风尚,转变不良的风气.所以诗有六义:一叫“风”,二叫“赋”,三叫“比”,四叫“兴”,五叫“雅”,六叫“颂”.上面的(统治者)用“风”来教化下面的(平平易近苍生),下面的(平平易近苍生)用“风”来讽喻上面的(统治者),用深隐的文辞作委婉的谏劝,(如许)措辞的人不会得罪,听取的人足可以警惕,这就叫“风”,至于王道陵夷,礼义废弛,政教损掉,诸侯列国各行其政,老苍生家风气各别,于是“变风”.“变雅”的诗就出来了.国度的史官明确政治得掉的事实,哀痛人伦关系的废弛,哀怨刑法政治的刻薄,于是选择吟咏本身情绪的诗歌,用来讽喻君上,这是明达于世上的工作(已经)变更,而又思念旧时风气的,所以“变风”是发于心坎的情绪,但其实不超出礼义.发于心坎的情绪是人的赋性;不超出礼义是先王教化的恩惠膏泽犹存.是以,假如诗是吟咏一个邦国的事,只是表示诗人一小我的心坎情绪,就叫做“风”;假如诗是说的世界的事,表示的是包含四方的风气,就叫做“雅”.“雅”,就是正的意思,说的是王政所以陵夷隆盛的启事.政事有小大之分,所以有的叫“小雅”,有的叫“大雅”.“颂”,就是赞扬君王大德,并将他的成功的事业告知祖宗神明的.(“风”.“小雅”.“大雅”.“颂”)这就是“四始”,是诗中最高的了.。
汉代文论3《诗大序》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
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三)“六义”论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 五曰雅,六曰颂。 何谓风雅颂?从前诗与乐合一,根据音乐的不同, 《诗经》分为风诗(地方音乐)、雅诗(宫廷音乐) 和颂诗(祭祀宗庙的歌舞曲词)。 何谓赋比兴?朱熹 解释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 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它物 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唐代孔颖达疏云:“风雅颂者,诗之异体,赋比兴 者,诗文之异辞尔。”
第三节《诗大序》
一、关于《诗大序》 二、主要理论观点
一、关于《诗大序》 1、说诗四家
汉人传《诗》,有鲁、齐、韩、毛四家 (鲁之申培生、齐之辕固、燕之 韩婴、 鲁人毛亨传毛苌。分别称作鲁诗、齐诗、 韩诗、毛诗。),前三家均失传,只有 毛诗得以流传至今。《诗大序》是毛诗 首篇《关雎》题下的序。
2、诗大序和小序及其作者
(一)、对诗歌本质特征的认识
2、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
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二)、对诗歌与社会政治关系的认识
1、文随世变: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 其民困。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国异政,家殊俗,而 变风变雅作矣。
(二)、对诗歌与社会政治关系的认识
。《诗大序》在摘编前代儒家关于诗、乐的
评论文字的基础上,较系统的总结了诗的性 质、文体特征、表现手法、与社会的关系及 对社会作用等,集中反映了汉儒的诗歌理论 观。
诗大序
• 兴 • 郑风·风雨 • 风雨凄凄疏:寒凉之意,言雨气寒也,鸡鸣喈喈。 传:兴也。风且雨,凄凄然,鸡犹守时而鸣,喈喈然。笺:兴者,喻 君子虽居乱世,不变改其节度。朱熹:赋也既见君子,云 助词,无实义胡不夷传:说也? • 风雨潇潇传:暴疾也。朱熹:风雨之声,鸡鸣胶胶。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传:愈也? •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 胡不喜?
•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 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 孔颖达:风之所用,以赋、比、兴为之辞,故於风之下即 次赋、比、兴,然后次以雅、颂。雅、颂亦以赋、比、兴 为之,既见赋、比、兴於风之下,明雅、颂亦同之。 • 郑(玄)以赋之言铺也,铺陈善恶,则诗文直陈其事,不 譬喻者,皆赋辞也。郑司农(众)云:“比者,比方於物。 诸言如者,皆比辞也。”司农又云:“兴者,托事於物则 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已心,诗文诗举草木鸟兽以见 意者,皆兴辞也。” 比之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 而兴隐。 • 然则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 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 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 故同称为义,非别有篇卷也。
•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 化,移风俗。
• 孔颖达:。“经夫妇”者,经,常也。夫妇之道有常,男 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德音莫违,是夫妇之常。 “成 孝敬”者,孝以事亲,可移於君;敬以事长,可移於贵。 “厚人伦”者,伦,理也。君臣父子之义,朋友之交,男 女之别,皆是人之常理。“美教化”者,美谓使人服之而 无厌也。 “移风俗”者,《地理志》云:“民有刚柔缓 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 动静,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则风为本,俗为末, 皆谓民情好恶也。缓急系水土之气,急则失於躁,缓则失 於慢。王者为政,当移之,使缓急调和,刚柔得中也。随 君上之情,则君有善恶,民并从之。有风俗伤败者,王者 为政,当易之使善。故《地理志》又云:“孔子曰:‘移 风易俗,莫善於乐。’言圣王在上,统理人伦,必移其本 而易其末,然后王教成。”是其事也。此皆用诗为之,故 云“先王以是”,以,用也,言先王用诗之道为此五事也。
《诗大序》名词解释
《诗大序》名词解释
《诗大序》名词解释:
《诗大序》是汉代儒学著作《毛诗序》的一部分,是一篇关于《诗经》编纂和创作理论的文章,作者是汉代儒家学者。
《诗大序》主要说明了《诗经》的编纂目的、特点、意义和功用,强调了诗歌与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提出了“主文谲谏”的主张,并阐述了诗歌创作中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如“情志统一”、“情理结合”、“赋比兴”等。
此外,《诗大序》还提出了“六义”说,即“风、赋、比、兴、雅、颂”,并对这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这些理论对于理解《诗经》的文学风格、创作方法和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诗大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篇章之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
《毛诗大序》【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毛诗大序》①《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⑥,用之邦国焉⑦。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注解】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
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
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的。
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
”④风之始也:本指《关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诗大序》的文学思想【摘要】《诗大序》为《诗经》的研究著作。
《诗大序》阐述了《诗经》的特征、内容、分类、表现手法和社会作用,堪称先秦儒家诗论的系统总结。
它进一步阐明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征和诗与音乐、舞蹈的关系,明确提示了诗歌音乐和时代政治的关系,把《诗经》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概括为“六义”说,并特别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本文试就这些思想,对《诗大序》的文学思想作一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诗经毛诗大序小序子夏毛公卫宏六义一、经学兴起的时代背景秦统一中国之后,我国的文化进入了统一的进程。
但秦王朝采取文化专制政策,而且这个王朝存在的时间极短,严格说文学上并无建树。
汉兴,文化的统一进程得到继续。
汉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全盛期之一,在文化上也有重大的建树。
这首先就表现在文化的融合上。
齐文化与楚文化融合中原文化,成为汉文化的基础。
其次表现在儒学的空前发展上。
汉初是尚黄、老的,思想上崇尚无为。
武帝定儒学于一尊,以儒学缘饰吏治,思想领域也进入大一统时期。
此时之儒学,已不同于先秦儒学。
它已建立起一套与大一统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天人关系,君权神授,天君臣民有严格的纲纪遵守。
这一思想体系给了我国后来的思想文化的发展以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当时当国家从长期分裂走向大一统的时候,这套思想体系,是与它相适应的,具有其积极的意义。
政治和思想的大一统,影响于学术领域,就是经学的高度发达。
经学的发达,又给文学带来功利目的。
汉文学就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上发展起来的。
《诗》被尊为“经”,用于吏治;对于楚辞的评论依“经”立义;赋的创作目的明确的说是为了讽谏。
经学给文学以约束,给它规定了发展的方向。
二、《诗经》的流传我国文学发展的初期,诗、文是主要样式。
诗的最早的形态是没有文字记载的歌谣。
早期的诗来自民间,多数为集体创作。
经采集删订,成《诗》三百,用之于宴飨、讽颂、言语。
《诗》的时代,诗、乐、舞是一体的。
从文学的角度说,初期出自民间的诗,或有非功利之目的;但是删定而用于教育、用于政治外交场合之后,它的非功利的目的也就消失,而赋予了功利的目的。
这就是说,我国文学发展的初期,诗主要是以其实用的功能存在的。
诗的创作是一回事,诗的解读是另一回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才尊为“经”。
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到前6世纪中)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包括《国风》(分为十五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40篇。
《小雅》中另有6篇“笙诗”,仅存诗题,不在305之数。
“《诗经》”是后起之名。
从“诗”或“诗三百”,到尊之为“经”,称呼的变化与《诗经》的作用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有关。
秦以前,除去祭祀、宴享时奏唱而外,《诗经》还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常常作为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令,一是作为教育的课本。
在外交场合断章取义、赋《诗》言志的情形,《左传》中多有记载。
而作为教本,大约由孔子始。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人焉。
”《论语》载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季氏》),“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阳货》),可证司马迁之言不诬。
这个时期,《诗》是一种比较平实有用的工具,还没有上升为不可违背的“经典”。
秦火之后,《诗三百》随其他典籍一道遭焚。
只因为它是乐歌,有幸在学者的记诵中得以保全。
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即: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赵人毛苌。
或取其国名,或取其姓氏,而称为鲁、齐、韩、毛四家诗。
《诗经》在其编辑之初,人们便着眼于它的实际用途;到了汉代,经学兴起,学术与政治联姻,《诗经》作为五经之一而显赫、兴盛,一跃而为儒者言必称引、论必为据的经典。
鲁、韩、齐三家诗先后于文帝、景帝时立博士学官,属今文经;毛诗出现稍晚,又是古文经,未得立。
但是到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随着郑学大昌,毛诗遂独行于世,其余三家诗逐渐消亡,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诗经》便是毛诗。
三、《诗大序》的内容《诗大序》为《诗经》之研究著作。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
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
《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
是《关雎》之义也。
”齐、鲁、韩、毛四家诗原本都有序(据清代魏源《齐鲁韩毛异同论》),但三家已失传,而《毛诗序》独存。
前人认为现存《诗序》有“大序”、“小序”之分。
一般认为列在各诗之前、解释各篇主题的为“小序”;在首篇《关雎》的“小序”之后,从“风、风也”句开始,概论全经的大段文字为“大序”。
也有人认为《诗序》总论诗之纲领,无小大之异。
关于《诗序》的作者,历来众说纷纭。
汉代郑玄认为“大序”子夏作,“小序”子夏、毛公合作,对此魏晋以来无异议。
至刘宋范晔《后汉书·儒林列传》提出《诗序》为东汉初的卫宏所作。
唐人所修《隋书·经籍志》以为《诗序》子夏所创,毛公、卫宏又作增益润色。
韩愈以为“子夏不序《诗》,汉代儒生,欲自显立其学,借之子夏以自重”。
宋代王安石认为《诗序》为诗人自制;程颐认为“小序”是国史旧文,“大序”出于孔子;郑樵则认为《诗序》为村野妄人所作。
自朱熹直到清代的姚际恒、崔述、魏源、皮锡瑞等,都持卫宏作《诗序》之说,因为《后汉书·儒林列传》明言“(卫)宏从(谢)曼卿受学,因作《毛诗序》,善得风雅之旨,于今传于世”。
但也有人认为《诗序》非一人一时之作,“小序”首句为毛亨以前经师所传,以下续申之词为其后治《毛诗》者补缀而成,卫宏可能是最后的集录、写定者。
对此,《四库全书总目》的《诗序》提要及清代崔述《通论诗序》可资参考。
诗小序:是《毛诗》中列于各诗之前解释各篇主题的文字。
往往先列教义,从美刺立言,以见诗人之情;随附史事以明之,材料则多取自《左传》。
其论各篇之主旨,除《颂》之外,《国风》一百六十篇中,美诗仅十六篇,刺诗七十八篇;《小雅》七十四篇中,美诗仅四篇,刺诗四十五篇;《大雅》三十一篇中,美诗七篇,刺诗六篇,故后人有“强分美刺”之评。
朱熹云“大率古人作诗,与今人作诗一般,其间亦自有感物道情,吟咏情性,几时尽是讥刺他人。
”(《朱子语类》)然《诗序》的讽刺之说于后人作诗多寄托、言于此而意在彼不无影响。
诗大序:《毛诗》在首篇《关雎》的“小序”之后,从“风、风也”句开始,概论全经的大段文字为“大序”。
(据孔颖达《毛诗正义》说)大序阐述了诗歌的特征、内容、分类、表现手法和社会作用,堪称先秦儒家诗论的系统总结。
它进一步阐明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征和诗与音乐、舞蹈的关系,明确揭示了诗歌音乐和时代政治的密切关系,把《诗经》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概括为“六义”说,特别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这些思想对古代诗歌的创作与批评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序》中提出了“六义”、“正变”、“美刺”等说。
“六义”之说承《周礼》的“六诗”而来,其中的“风”、“雅”、“颂”一般认为是诗的类型,“赋、比、兴”被认为是诗的表现方法。
“六义”的提出,把《诗经》的学习和研究推进了一步。
“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这段话对于诗与志、志与情的关系以及诗歌的艺术特征提出了精深的见解,并涉及诗歌和时代以及政治的关系,肯定了吟咏性情的诗歌,有很大的教化作用,丰富了所谓“诗教”的内容。
而后代儒家对《诗经》的附会曲解,也往往从这里生发出来。
“大序”又说:“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认为天下大乱就会产生怨刺的诗歌,政治的清明与黑暗,决定诗歌的“美”“刺”内容。
这种说法有它的合理性,美刺精神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比兴传统的确立,对后代诗歌创作和批评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
但《诗序》作者把《诗经》当作“谏书”,千方百计赋以“美”、“刺”的意义,而其所言“美”、“刺”,又缺乏一定的标准,往往自相□牾。
后来郑玄按《诗序》的说法,将《国风》、二《雅》265篇划分为“正”诗59篇,“变”诗206篇,并无确切依据,以致造成了很多附会。
《诗序》对《诗》305篇作了不少穿凿附会的解释,致使许多诗篇的本义被掩盖了,这是它的缺点;但《诗序》毕竟是先秦至汉代儒家诗说的总结,有一部分解说和其他先秦古籍有关记载可以互相印证,确有依据,应当区别对待。
后来郑樵作《诗辨妄》,朱熹作《诗序辨说》,对《诗序》的解说多所诘难。
《诗》大、小“序”附载于《毛诗》,单行本甚少,仅见几种。
《诗序》,不分卷,4册,旧题周代卜商撰,明刊古文本。
《小序》1卷,题卜商述,明钟惺辑,《古名儒毛诗解十六种》本。
《诗序》1卷,附《诗集传音释札记》1卷,元庐陵罗复辑,刊本。
另外,清象山姜炳章撰有《诗序广义》24卷,嘉庆遵行堂刊本(以上二种均杭州丁丙八千卷楼旧藏)。
清武威张澍撰有《小序翼》27卷,原稿本。
四、《诗大序》的文学思想(1)《毛诗大序》对诗歌的抒情性质的认识首先,明确提出了“情志统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