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12篇)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12篇)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12篇)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篇1

[教学目的]

一,体会感悟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的思想进行简洁辨析。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解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睬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的情感,粗略辨析的思想。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说明:诗歌、辞赋肯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穿,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精要了解和其性情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理想,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园记》最出名,而辞赋以本篇最出名。有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4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4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4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相关文言常识;2.了解陶渊明生平、创作及其思想;3.品味词句,领悟“田园”之乐;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意识。【教学重点】目标1、2、3【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桃花源记》相关常识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介绍陶渊明。(师生共同回忆,引导学生注意其思想。)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2.解题。本文是篇辞赋。辞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多变化。从作风上看,辞一般都比较讲求文采,多用铺张手法;内容上辞以抒情为主;表现形式方面,辞常在句子中间或结尾加添语气助词“兮”以调节音律。本文写于义熙元年(405),陶渊明41岁,因为家境贫困出任彭泽令,不久产生厌倦的情绪,80余天后,终于桂冠而去。之后写下了这篇辞赋。3.学生欣赏课文朗读动画,正音正字,初步感知。4.学生朗读课文,标记有困惑之处。(从节拍、音韵入手,读出节奏、情感。)5.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感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6.结合“梳理·积累”,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本文是作者辞官归隐时写下的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迷途折回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得热爱”,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全诗情景交融,淡远潇洒;韵律悠扬,语言优美。序文,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第1段,表明辞官归隐的决心;第2段,描写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第3段,写农村生活得乐趣;第4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三、合作探究1.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2.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3.课文的主旋律是“归”,整篇文章洋溢着欢快的气息,这是否表达了作者的“真意”?为什么?明确:否。作者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思想的教育,素怀“治国平天下”“大济于苍生”之志,为此,他曾奔波于仕途,徜徉于官场,。然而,但是官场的黑暗痛苦的折磨着作者,最后,才已无法故的走上了归隐田园的路。作者并非像一般人那样观山川以悦目,他是把田园自然风光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宿,是在看透了官场的腐败黑暗之后转向大自然而获得的一种人格生命的觉悟。在世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于淡远潇洒、萧散自然之中流露出对腐朽的现实的不满和壮志不得施展的焦灼和悲愤。4.课文是循着怎样的一条情感思路来叙写的?明确:本文的情感思路可分为五个阶段:①“开头──觉今是而昨非”,写作者的思想斗争:想辞官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教案一:

课程主题:《归去来兮》

教案目标:

1. 通过学习诗歌《归去来兮》,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表达方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通过吟诵和朗读,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 学习诗歌《归去来兮》的背景和作者信息。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分析和探讨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1. 诗歌《归去来兮》的课件或印刷材料。

2. 诗歌背景介绍的资料。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课题

教师呈现《归去来兮》的标题,引导学生猜测诗歌内容和主题,并和学生一起探讨标题的含义。

Step 2: 诗歌背景介绍

教师简要介绍《归去来兮》的作者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Step 3: 诗歌欣赏

教师播放或朗读《归去来兮》诗歌,引导学生静心聆听,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

Step 4: 诗歌分析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归去来兮》的诗句、诗句间的逻辑关系,探讨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Step 5: 艺术特点探究

教师与学生一同探讨《归去来兮》的艺术特点,如修辞手法、意象的运用等。

Step 6: 吟诵和朗读

教师教导学生正确的吟诵和朗读方式,让学生通过朗诵体验并感受诗歌的美。

Step 7: 总结回顾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收获,鼓励学生分享感悟和体会。

Step 8: 课后延伸

鼓励学生在家自主进行更多古诗学习和欣赏,提高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9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9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9篇归去来兮辞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想:

美国的格兰特·威金斯认为:课堂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从输入端开始思考教学,即从固定的教材、擅长的教法,以及常见的活动开始思考教学,而不是从输出端开始思考教学,即从预期结果开始思考教学。换句话说,大多数教师都只关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教师以知识体系的'传授为逻辑起点,较少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对知识进行打包、压缩,学生的自我学习需求几乎没有启动的情况下,直接“喂给”学生。其实我们首先要思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这就需要教师之前了解学情,而学生启动模式下的阅读课堂就是在了解学生有哪些问题的基础上,将解决这些问题作为课堂重点具体落实,这正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本质所在。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想我的教学设计必须是基于学情的。在上课前,要求学生充分预学课文,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有质疑的地方,由小组长挑选2个有代表性问题在组内组织讨论并用PPT记录达成的共识,做好交流准备。我的课堂启动也是在快速梳理文本后由学生的问题开启课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骈散结合表达情感的方式。

能力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和改写活动,增强学生语言审美情趣。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篇一: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市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①了解作者及其影响②.了解关于辞这种体裁的常识③.背诵全文④

了解本文创作背景和作者守志归隐的思想 2.能力培养目标

①诵读文言文能力②陶渊明经典材料在作文中的运用能力 3.德育渗

透目标

学习陶渊明的优秀的品质、气质和修养,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

2.学会经典作文材料“陶渊明”的运用【教学难点】

1.陶渊明守志归隐的思想的理解

2.陶渊明经典材料的运用【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举例法

3.小组讨论法【预习准备】

1. 熟读课文。读出语调、语气、语顿、语速和语意。

2.了解作者生

平及背景材料。

3 .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篇二:归去来兮辞_优秀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

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

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

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归去来兮辞 并序语文文学教案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 并序语文文学教案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词并序》语文文学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去来兮词并序》。(2)理解并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意义。

(3)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手法。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1. 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分析作者表达情感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

1. 文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

2. 对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优雅的教学氛围。

(2)简要介绍作者陶渊明及其作品《归去来兮词并序》。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主朗读《归去来兮词并序》,感受文本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

(1)分组讨论,分析作者表达情感的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本的魅力。

5.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

1. 背诵《归去来兮词并序》。

3. 深入研究文中古代文化知识,了解相关背景。

六、教学策略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掌握文学鉴赏方法。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2、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重点】

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鉴法、讨论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归”字导入课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采薇》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唐·王维《渭川田家》

找出上面几句诗中共同使用的字“归”,分析“归”的内涵。

归,女子出嫁。字形采用“止”和“帚”作边旁。帚,掃除也,婦所職也。古風,男主外,女主內,故帚(掃除)乃婦之所職也。——《说文解字》

二、经纬之归:寻归隐脉络

围绕“归”字,梳理文章脉络。

教师范读文章。

明确:归因——归乐——归旨(三归)

三、旷真之归:悟归隐真情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萧统《陶渊明集序》

(一)觅三因。

引导学生从小序中寻找作者归隐的原因。

明确:至性自然、违己交病、程氏妹丧。

(二)析三乐。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

明确: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

2、作者通过那些主要手法表达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

引导学生重点鉴赏文中的动作描写、景物描写和精于用字等方面的手法,体会作者归隐后的情怀和品格。

(三)思三问:

引导学生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连续发出三个问“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精选8篇)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精选8篇)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精选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的:诵读,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1、知识:了解宾语(疑问代词)前置的规律。

2、能力: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

3、人文:鉴赏、诵读,陶冶性情。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诗句内容、意境;积极意义和消极性。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辅助手段幻灯片。

教学安排:一课时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一一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

陶渊明(367-427)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出居》、《饮酒》。

“辞”是一种古代文体。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称楚辞;又因屈原所作《离骚》是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赋并称,统称为辞赋。这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象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归去来兮辞教案3篇(《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3篇(《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3篇(《归去来兮辞》优秀

教案)

下面是我整理的归去来兮辞教案3篇(《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欢迎参阅。

归去来兮辞教案1

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

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品读作品:情感真切、语言质朴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理解并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二课时

一.课堂导入

朗朗乾坤,谁能挣脱名缰利索的羁绊?滚滚红尘,谁又能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但在中国文学史就有这样一个人,他有官不做,乐居田园,用自己的心灵书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绝唱,他就是中国著名的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吟诵他用心灵写成的绝唱——《归去来兮辞》,感受他独特的人生情怀!二.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

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归去来兮辞》经典教案

《归去来兮辞》经典教案

《归去来兮辞》经典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

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收集

整理的《归去来兮辞》经典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的】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

意义。

【教学步骤】

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

的字词,理会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

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

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

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某某某参某某某、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

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

“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

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园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

明集》。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并序)逐字稿教案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并序)逐字稿教案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并序)逐字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归去来兮辞》的文学背景、作者生平及辞赋的创作特点;能够准确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解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赞美,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文句式;

3. 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

1. 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文言文句式的辨析;

3. 领悟作者对归隐生活的深刻感悟。

四、教学方法: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详细解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对不懂的词语和句式做标记;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标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重点解析文中的实词、虚词和文言文句式;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作者对归隐生活的态度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归去来兮辞 并序语文文学教案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 并序语文文学教案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词并序》语文文学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能够理解并背诵《归去来兮词并序》;

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情感;

能够理解诗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记忆力;

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归去来兮词并序》的诗意和诗韵;

2. 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情感;

3. 诗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

1. 诗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 诗的意象和情感的深入分析;

3. 诗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的解读。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的全文、生僻词汇的解释、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等;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诗人的生平、历史背景等;

3. 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活动。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通过引入诗的背景资料,引发学生对诗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朗读: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全文,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帮助学生记忆。

3. 讲解:

教师讲解诗的全文,包括生僻词汇的解释、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的内容和形式。

4. 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5. 讨论:

教师提出课堂讨论的问题,如诗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等,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通用5篇)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通用5篇)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一等奖教案1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耻为五斗米折腰的人生追求、返朴归真独善其身的人生境界;

2.品读作品:情感真切、语言质朴、想像丰富。

3.朗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步骤]

1.简介

陶潜(367-427)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鼻祖。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田园生活,寄寓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弃。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风格,兼取平淡与爽朗,语言质朴自然。陶潜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为谋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一类小官,在彭泽令任上八十余日,去职归隐。陶渊明少年时,受儒学熏陶,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东晋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难有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加之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又厌倦官场世俗,常常是“一心处两端”(出仕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优秀5篇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优秀5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5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篇一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明确本文的特点,把握古汉语分类常识。

二、整体感知

该辞运用对比,触景生情,卒率显志等形象化手段抒发自己“乐于安命”的情怀。另外,在古汉语常识的把握中,要注意通假字:“曷”通“何”的用法。注意古今异义词的理解。注意以下词类活用的词,如:生、怡、傲、容膝、流、棹、行等,及辞中出现的特殊句式。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讨论写作特点,并用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2.按座位四人一组讨论,推荐一人发言。

3.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以出题训练为主。

训练式,分类归纳有关知识及特殊句式。

(1)通假字

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句意是,为什么不放心任其自然地死或生呢?)

(2)古今异义词

于时**未静(**,指战乱。今常用来比喻乱子。句意是,这时候社会不安定。)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交,交互,都。今常用义“交通”、“交友”等。句意是,饥寒虽然很急迫,违背本心就会身心都痛苦。)

尝从人事(人事,治人之事。今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不久,今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句意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死在武昌。)

景翳翳以将入。(景,日光。今常用义“景色”,“光景”等。句意是:阳光暗了太阳就要落山。)

悦亲戚之情话(亲戚,亲属戚属。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句意是:喜欢和亲戚们谈知心话。)

(3)一词多义

①因事顺心(心意)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意志,精神之类。)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3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3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介绍,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及其思想。

(二)探寻作者的归隐的心路历程,深度解读作者“皈依自然”的深婉情思。

二、教学重点:探寻作者归隐的心路历程。

三、难点:解读作者“皈依自然”的深婉情思。

四、教材学情分析:《归去来兮辞》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一课,因初高中已学过不少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身世背景和思想有了初步了解,此课相当于一堂综合课,深入探究陶渊明“皈依自然”的深婉情思。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600多年前,有位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有尊严的社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个地方是桃花源,这位诗人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当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他毅然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归隐宣言书《归去来兮辞》(并序)。

(二)活动一:知背景,晓思想

(1)论世·时代背景。(出示课件)

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义熙元年,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三篇】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三篇】

《归去来兮辞》是⼀篇脱离仕途回归⽥园的豪迈宣⾔,陶渊明以诗⼼慧眼来透视⽣活,⽤⽣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拘⽆束的乡间⽣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然景物的描写,展⽰了诗⼈崇尚⾃然、追求⾃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编整理了⾼中语⽂归去来兮辞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归去来兮辞教案1

教学设计:

教学⽬标:

1.诵读感知,理清思路

2.品读赏析,体会感情(重)

3.研读拓展,感悟形象(难)

⼀、导⼊新课、⾛进作者

1.看对联,猜⼈物。

弃彭泽微官,松翠菊黄,琴书⽽外醉三⽃;

开⽥园诗派,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

2.看图⽚,猜作品。

(1)忽逢桃花林,夹(jiá)岸数百步,中⽆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甚异之。

——《桃花源记》

(2)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

——《饮酒》(其五)

(3)晨兴理荒*,带⽉荷锄归。

——《归园⽥居》(其三)

3. 知⼈论世

⼜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谥号:靖节先⽣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

4.预习检测

⼤家对课⽂已进⾏了预习,现在我来检测⼀下⼤家的预习情况。⾸先我们⼀起来正⾳。接着梳理⽂⾔知识。

精彩的展⽰源于⼤家认真的预习,值得赞赏!

5.揭⽰学习⽬标

诵读感知,理清思路

品读赏析,体会感情(重)

研读拓展,感悟形象(难)

⼆、解题理思路

1.解题

标题是⽂章的眼睛,为我们解读⽂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我们⼀起来研读标题。归去来兮辞:归去,回去;来兮,语⽓助词;辞,赋的⼀种,⼀般要押韵。

2.理思路

再次回到题⽬,请问: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归去)

⽂章围绕“归去”写了哪些内容呢?请⼤家⼤声朗读课⽂,思考这个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去来兮辞》教学案例

语文组蒋利辉一、确立目标

《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必修的一篇文章,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用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两句诗来赞美《归去来兮辞》再恰当不过了。《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欧阳修就曾说过:“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如此推崇,其文自然很值一读,陶渊明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归去来兮辞》可以看做是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领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同时,本文虽说是一篇古代的辞赋,但仍可以基本遵循CAEL教学的理念和模式,在教学中努力渗透“听、说、读、写”的主要环节,鉴于此,我确定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把握本辞寓情于景、淡远潇洒的风格。(二)过程与方法: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作者解印去职的原因,体会作者的隐士情怀。

二、落实目标

(一)温故知新,视听导入

朗朗乾坤,谁能挣脱名缰利索的羁绊?滚滚红尘,谁又能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在中国文学史就有这样一个人,他有官不做,乐居田园,他用自己的心灵书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绝唱,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他是中国著名的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可是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最后他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本环节设计意图:以大屏幕展示和学生朗读的方式,唤起学生对陶渊明的记忆,自然而然地引出对陶渊明的介绍。

(二)知人论世,评说作者

这一环节先由学生根据预习来自行解决,之后教师补充,一方面介绍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介绍“辞”这种文体的特征。

本环节的设计在于检测学生课前的预习效果,明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对学生状况了解的越清楚,越便于结合学生特点在课堂中适时做出教学调整,学生说作者的生平,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作者。

(三)以读串文,感知脉络

1、自由朗读

一些不能读准的字音,对照注解,在文中注上音;不懂的词义,对照注释,弄清意思,但不拘泥于词句的翻译,不必读一句译一句,把它当作现代文朗读一样,只在不能通畅处才看注解,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句的特点,并注意文句所构筑的形象,为再读作铺垫。

2、接力朗读

朗读要求:读的同学,注意读的表情、节奏、轻重、缓急,听的同学注意体悟作者的情感,粗略理出文章的层次。

本环节设计意图: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途径,多样化的阅读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其中,生本对话是阅读的起点,师生对话是阅读的激励,生生对话是阅读的碰撞,自我对话是阅读的提升。本环节即采用多种阅读方式使学生对《归去来兮辞》全文有整体的了解,为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做铺垫。

(四)合作翻译,书写真情

学生小组合作: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课文(每小组一段)

提示:1、语言优美凝炼,清新明丽,生动活泼,自然流畅,富于文采,情真意切。

2、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3、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本环节设计意图: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自主探索学习,获取知识,提升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运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写出优美的田园意境,进一步掌握文本的内涵和作者的隐士情怀。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归纳总结

(1)陶渊明从官场归来,因为官场黑暗,因为自己的思想,也因为自己的梦想,他归来了。(2)他归后有着天伦之乐的幸福,也有涉园外出的快乐,还有读书、弹琴、赋诗的自由,更有一种深沉的思考,有疑惑,有彷徨,也能乐天安命。

(3)千百年来,“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陶潜果真不想“济世”吗?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由的价值取向,每人有独立的人格。历代文人,如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是陶渊明付诸行动罢了。陶潜晚年作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内心惆怅的遁逝。他的归来其实包含了太多的不舍不忍和不甘,但是他为了自己那份遗世独立的品格还是选择了归来。

四、教学反思

进入文言文单元,老师们一直在为一个问题纠结,这个单元的文章都是言文并重的抒情文,而我们需要像传统教学那样把千古传诵的名篇拆分得七零八落吗?尽管教书多年,却仍然无法逃避文言文教学高耗低效的挫败感。因此,在讲授这一课前,在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适当的改进,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尽量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适当延伸了课堂内容,营造情感氛围,以情教人,以情动人,尽量把学生带入到陶渊明的情感领地中,从而能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本文内容。同时,小组合作环节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整堂课过程较为流畅,气氛融洽,学生兴趣很高,听课认真,思考问题积极主动,书写认真。朗读这一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虽然很高,但由于对学生引导不够,使得学生在朗读时有些无所适从,如果这一环节适当控制朗读速度,并事先做好分工,效果会事半功倍。

本节课力争紧靠CAEL考试模式,运用CAEL教学方法,体现CAEL教学理念,但由于这是一篇经典辞赋,文学的底蕴太深厚,所以在一些环节无法充分体现CAEL的魅力,同时由于本人对CAEL的内涵体会不够深入,所以本节课还有许多可以改进和提升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