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笔记整理
预防医学笔记
预防医学笔记
绪论
现代医学结构: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是素质教育
学习预防医学要树立的观念:
预防观念: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未病先防——上医
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欲病就萌——中医
三级预防——临床预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下医环境观念:环境观念:饮食因素:例:维生素A的缺乏
糖摄入量过多导致近视
蛋白质的缺乏
环境意识:
群体观念:研究具有某种特征的群体
例:职业:老师,学生
文化程度:高中,大学本科
性别:男,女
年龄:老年人,青少年
定域:南方,北方
病种:高血压,糖尿病
预防医学的内容:环境与健康
医学统计学这两者目前被称为科研方法学
流行病学
绪论重点:
1 预防医学的定义:.
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识别,评价,预防、控制各种影响健康的因素,探讨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公共卫生措施,防治疾病,促进和维护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的科学与艺术
2 预防医学的特点:
(1)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人和处于临床前倾的人
(2)研究重点是环境因素和人群健康的关系,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3)采用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客观的观察分析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4)预防对策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具有显著的社会性和公益性
3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4 健康的定义:指身体、心理、社会适应3个方面处于完好状态,不仅仅指
没有疾病和虚弱
身体健康标准:“五快”:吃得快
走得快
睡得快
便得快
说得快
心理健康标准:“三良好”:性格良好:乐观,积极向上
预防医学学知识点总结
预防医学学知识点总结
1. 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疫苗是一种含有微生物抗原的制剂,通过注射
进入人体,激发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从而形成对该微生物的免疫保护。疫苗接
种可以帮助人体建立免疫力,从而减少感染特定传染病的风险。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
的常规儿童疫苗包括: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卡介苗等。
除了儿童疫苗外,成人也需要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有关疫苗接种的时间表和接种
方法,应当遵循当地卫生部门的推荐。
2.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向公众传达健康知识,增强公众的健康意识,改善公众的生活方式,从而
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饮食营养、运动健身、心理压力管理、饮酒戒烟、艾滋病预防、儿童保健等。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如医生诊疗过程中的健
康宣教、社区健康讲座、健康教育书籍、健康网站等。健康教育可以让公众了解自己的健
康状况,学习如何保持健康,减少疾病的风险。
3. 环境卫生
环境卫生是指保持环境的清洁与卫生,预防环境污染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危害。环境卫生
包括空气环境、水环境和食品环境的卫生保护。空气环境卫生包括减少大气污染、保持室
内空气清新等措施;水环境卫生包括保持水源清洁卫生、饮水卫生等;食品环境卫生包括
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等。环境卫生对人体健康有重要的影响,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可以减
少某些疾病的传播。
4. 营养健康
营养健康是指通过合理膳食,保持适当的体重和营养水平,预防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疾病。合理的膳食可以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减少患病
预防医学考试重点难点整合笔记(共5篇)
预防医学考试重点难点整合笔记(共5篇)
第一篇:预防医学考试重点难点整合笔记
常见室内空气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来源):
1.一氧化碳对健康的影响 CO主要来自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与吸烟过程。《室内空气质量指标》CO最高容许浓度1h均值=<10mg/m3.
2..甲醛对健康的影响HCHO主要来源于室内家具与某些装饰材料,如胶合板、中密度纤维板、壁纸、油漆、涂料、黏合剂等材料均含有甲醛或可水解为甲醛的化学物质。孕妇长期接触会引发妊娠,使新生儿染色体异常。长期接触会导致鼻咽癌、脑癌、结肠癌、白血病等严重疾病。
3.总挥发性有机物对健康的影响主要危害:引起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影响中神经系统,出现头痛、头晕、无力、胸闷等症状;感觉性刺激,嗅觉不适;刺激上呼吸道及皮肤,出现变态反应;影响消化系统,出现食欲不振、恶心等,甚至可损伤肝和造血系统。
4.氡对健康的影响氡是无色、无谓、有天然放射性的一种惰性气体,氡原子的衰变产物成为氡子体。常温下氡及其子体在空气中能形成放射性气溶胶而污染空气,室内氡的来源主要有花岗岩,砖沙,水泥及石膏之类的建筑材料,特别是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天然石材向室内释放,或通过水泥地面和墙壁连接处,地面的缝隙,空心砖墙上的小洞以及污水坑和下水道等进入室内,高浓度氡会导致机体血细胞出现变化,氡衰变过程产生的α粒子可在人的呼吸系统造成辐射损伤,诱发肺癌
预防医学试题:
1.举例说明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危害?
2.述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以及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3.什么是三级预防?论述临床医师在三级预防中的作用?
预防医学笔记【分章节】
预防医学彩色笔记【分章节】
第一章绪论
一、预防医学的概述
1.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主要对象。
2.三级预防策略:
第一级预防:疾病的因子---病因预防、根本性预防
第二级预防: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第三级预防:已患病者,促康复
3、任何疾病都应强调第一级预防。
第二章医学统计学方法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步骤
(一)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同质:除实验因素外,影响被研究指标的非实验因素相同。
变异:同质基础上被研究个体之间的差异。
总体:同质的个体所构成的全体。
样体: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所组成。
误差:观测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主要有
①系统误差:仪器或标准不符等造成,可影响原始资料准确性,必须克服。
②随机测量误差:各种偶然因素造成同一对象多次结果不一致,应采取措施尽量控制在一定范围。
③抽样误差:总体抽样得到某变量值的统计量和总体参数之间的差别。
概率:描述随机事件(如发病)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度量,常用P表示。P值0-1,P≤0.05或P<0.01---小概率事件。
P≤0.05为事物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为事物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变量:观察对象的特征或指标;测量的结果为变量值。(二)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设计--基础、最关键;收集、整理、分析资料。
二、数值变量数据的统计描述
频数表:组数通常选择8-15之间;组距=(最大值-最小值)/组数;必须包含全部数据,一个数据只能归属某一组,实际组段在每组中只包含下限。
(一)集中趋势指标
1.算术均数:μ---总体均数。样本均数--χ,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
预防医学第四版总结笔记
预防医学第四版总结笔记
一、预防医学概述
预防医学是一门以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健康为目标的学科。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医学,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公共卫生理念的演变,预防医学逐渐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有所不同,它更注重对人群健康状况的监测和分析,以便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二、预防医学的研究方法
预防医学研究方法包括流行病学方法、卫生统计学方法、环境与卫生学方法以及健康教育与促进方法等。流行病学方法主要通过调查、监测和分析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为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卫生统计学方法则运用数学和统计学原理,对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环境与卫生学方法关注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通过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健康教育与促进方法则是通过传播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人群的健康素养,促进健康行为养成,从而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三、疾病预防和控制策略
预防医学致力于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疾病预防和控制策略。疫苗接种策略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通过普及疫苗接种,可以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于传染病的防控,还需加强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例管理等方面的措施。非传染性疾病预防策略则主要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控烟限酒等
干预措施。健康促进策略旨在营造有利于健康的社会环境,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四、公共卫生政策与实践
我国公共卫生政策注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制定了一系列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为预防医学的实践提供了法制保障。公共卫生实践案例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提高防控能力。同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与发展是预防医学发展的关键,需要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共同参与。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总结
1.食物链: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作为食物,彼此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锁链关系称为食物链
2.二次污染物:排入环境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理化性质不同于一次污染物的新的污染物
3.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临床症状出现这一段时间称为潜伏期。各种传染病均有相对固定的潜伏期,病原体在此期间增殖至引起宿主产生症状的阈值量。各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各异,其变化范围从几小时到数十年,受到病原体数量、毒力、侵入途径和机体状态的影响。
4.预防接种:利用生物制品将抗原或抗体注入机体,使其获得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抵抗力,保护易感群体,以预防传染病。它是实施计划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5.突发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6.蛋白质的互补作用(complementary action of protein):两种或两种以上食物蛋白质同时食用,其中所含有的必需氨基酸取长补短,达到较好的比例,从而提高利用率的作用称为蛋白质互补作用。
7.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的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并影响劳动能力。
8.健康监护:通过各种检查,分析和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及其程度,掌握作业工人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疾患的发生和发展。
预防医学知识点笔记整理
预防医学知识点笔记整理
预防医学是一门致力于通过预防措施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从疫苗接种到健康教育,从环境卫生到营
养健康。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整理一些预防医学的知识点,希望能够
为读者提供有益的信息。
一、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医学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疫苗是通过引入病原体
的部分或者死去的病原体来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方法。通过接种
疫苗,人体可以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在接触到真正的病原体时能够
迅速做出反应。常见的疫苗包括百日咳疫苗、麻疹疫苗等。
二、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预防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向公众传递正确
的健康知识,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比如,在感冒季节,提醒大家勤洗手、避免拥挤场所,可以有效减少感染风险。此外,健康教育还包括饮食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
三、环境卫生
环境卫生对于预防疾病同样至关重要。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可以
降低病原体的传播和滋生的机会。比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细
菌和病毒的滋生;保持食物卫生,避免食物中毒等。另外,环境卫生
也涉及到垃圾处理、水源保护等方面的工作,这些都是为了保障人们
的健康。
四、营养健康
饮食习惯对于身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预防医学强调均衡膳食,提
倡多样化的健康饮食。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素对于身体正常运转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比如,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钙有助于骨骼健康。此外,预防医学也呼吁减少糖分和脂肪的摄入,以预防肥胖和相
关疾病。
五、早期筛查
早期筛查是预防医学中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对特定人群进行定期
的体检和检查,可以在疾病发展的初期就进行干预,从而提高治愈率
预防医学笔记整理
绪论
一、预防医学
1、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环境—人群—健康”作为工作模式,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探索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制定其预防策略和措施,消除和控制危险因素,达到防制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延年益寿目标的学科。
2、预防医学的特点:研究对象是人群,包括个体和群体,以群体为主,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突出预防为主观念,实施三级预防策略和措施;研究重点是健康影响因素以人群健康的关系;重视与临床医学结合,将预防整合于临床实践中,强调疾病的积极预防作用,具有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研究方法上重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3、医学模式:解释和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整体思维和方法及行为方式。(医学模式的转化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社会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临床预防的影响:从治疗服务扩大到临床预防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
4、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健康决定因素:人类生物学、生活方式、环境及卫生服务)
5、三级预防策略与措施的主要内容(重点)答案见书第七页表格
6、我国卫生工作面临的挑战
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流行比较严重;
妇幼保健工作比较薄弱;
农村卫生发展依然滞后;
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
1、环境: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和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预防医学重点总结
预防医学重点总结
第一篇:预防医学重点总结
预防医学:是在基础学科(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医学和环境医学的基础上,应用并发展环境与健康效应结局的基本理论,研究自然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对机体健康作用机理和疾病发生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目标是降低疾病的发病率或者脱离良好健康状态事件的发生率。第二级预防:目标是通过早期发现来减少患病,又称临床前期预防。第三级预防:目标是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或残疾又称临床期预防。健康: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6 三级预防: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健康的决定因素的特点将公共卫生预防策略按等级分类实施的过程。人与环境的关系:物质的统一性;人体结构和功能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及人类)与非生物环境(空气水无机盐)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界四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9 食物链: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吞食,彼此以食物链连接起来的连锁关系称为,生物放大作用:重金属毒物和某些难降解的毒物,随着食物链的延长,使处于高位级的生物体内的浓度比处于低位级的生物体内的浓度逐渐增多加大,这种情况叫做,,生物蓄积作用:一种生物对某种物质的摄入量大于其排出量,随着生物生命过程的延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逐渐增加,称为,,生物浓缩作用:某种生物摄取环境中的某些物质或化学元素后,在生物体内的某个部位或器官逐渐浓缩起来,使其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原有的浓度,称为。环境污染:有害物质(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因子)进入环境后,污染物的数量浓度持续时间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恶化,可对人群或生物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或潜在的危害称为,,5根据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质是否改变可将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亦称原生污染和二次污染亦称次生污染。自净作用:污染物进入环境以后,由于物理化学生物学的作用。使污染成分不断稀释,扩散分解
预防医学第四版总结笔记
预防医学第四版总结笔记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预防医学的定义和作用
2.预防医学的主要学科
3.预防医学的工作领域
4.预防医学的重要性
5.如何学习预防医学
正文
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预防医学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临床医学为基础,通过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规律和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和策略,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预防医学的主要学科包括寄生虫学、免疫学、传染病学、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劳动卫生和职业卫生等。这些学科是预防医学的基础,为预防医学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预防医学的工作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全国各地的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预防保健所、医院预防科等。预防医学专业人员在这些领域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等工作,保护人民的健康。
预防医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预防医学在维护人民健康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预防医学的措施和策略,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如何学习预防医学?首先,要重视学校的课程学习,抓住寄生虫、免疫学、传染病学、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职业卫生等重点课程。此外,要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如实习、社会调查等,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
能力。同时,要关注预防医学的最新发展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总之,预防医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和福祉。
护士预防医学知识点总结
护士预防医学知识点总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预防医学在如今的医
疗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医疗团队中的重要一员,护
士在实施预防医学工作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这篇文章中,将就
护士在预防医学方面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述。
首先,预防医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
预防。一级预防主要是指对疾病的发生进行干预,包括宣传健康知识、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实施疫苗免疫、进行健康教育等。护士在这一层
次的预防工作中,可以通过开展健康讲座、宣传疫苗接种、制定健康
教育计划等方式,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预防观念,提高健康意识。
二级预防主要针对已经出现疾病的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以防
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在这个层次中,护士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
技能,例如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能够进行常见疾病的筛查
和评估。此外,护士还需具备协助医生进行各类诊疗操作的能力,如
采集样本、进行输液等。通过护士的早期干预和治疗,可以有效减少
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增加治愈患者的机会。
在三级预防方面,主要着眼于已经形成的慢性病和残疾的管理和康复。护士在这一层次的工作中,需要做好患者的健康指导,如制定康
复计划、教育患者合理用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此外,护士还需要
与其他健康专家紧密合作,实施综合治疗措施,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
生活质量的提高。
除了以上几个层次的预防医学,护士还需熟悉一些特殊群体的预防工作。例如,孕产妇和儿童的预防保健工作非常重要。护士需要关注孕期的健康监测和妊娠风险的评估,为产妇提供优质的产前护理。对于儿童,护士需要指导家长正确喂养婴儿,督促幼儿接种疫苗,并进行生长发育的监测和评估。
预防医学各章重点总结
预防医学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
一、人类环境是指地球上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
生存、生活和开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依据环境因素的性质可将人类环境分为物质黄精和非物质环境两大类,前者为自然环境,后者为社会环境。
二、自然环境又称为物质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开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
的总和,它包含各种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前者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后者有大气、阳光、水体、土壤等,这些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自然环境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三、社会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根底上,通过长期
有意识的社会劳动与生活活动所形成的政治制度、经济体系、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精神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总和。
四、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环境息息相通,紧密相连,人和环境是一个不可
分割的整体。在人类社会开展的漫长过程中,人与环境形成了一种既相互对立与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与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1.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2.人对环境的适应性、
3.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五、生态系统指在肯定的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所组成的生物环
境体系。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的完整体系,是生物圈内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功能单位。
六、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生物群落得数量、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稳
定、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状态。
七、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污染原因,使得进入环境的污染因素
的量或作用强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发生了改变,造成了生态平衡失调,并对人类健康产生了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
预防医学笔记
预防医学
第一节绪论
一、预防医学的概述
1.以环境一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主要对象;
2.三级预防策略:第一级预防:疾病的因子---病因
第二级预防: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第三级预防:已患病者,促康复
第二节医学统计学方法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步骤
一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总体,样本,同质,变异
2.概率:描述随机事件如发病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度量,常用P表示;P值0--1, P≤0.05或P≤0.01---小概率事件
二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设计—最关键,决定成败;搜集、整理、分析资料
二、数值变量数据的统计描述
一集中趋势指标
1.算术均数:μ---总体均数;样本均数---χ,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
2.几何均数:G表示
3.中位数:n:奇数---中间;偶数---中间两个平均值
二离散趋势指标
1.全距: R
2.四分位数间距:Q
3.方差:σ2—总体方差,S2----样本方差σ2=Σχi-χ2/N, 4.标准差:σ,S
5.变异系数:CV
三正态分布的特点、面积分布规律
1、标准正太分布:N0,1;2008;
2、正态分布的面积分布规律:
+,95%;+,99%
三、数值变量数据的统计推断
1.抽样误差:不可避免
2.标准误:衡量抽样误差大小,置信区间
3、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1建立检验假设和设定检验水准:
H1备择假设双侧μ≠μ
0或μ
1
≠μ
2
单倾μ>μ
0或μ
1
>μ
2
或μ<μ
或μ
1
<μ
2
α检验水准=0.05或α=0.Ol
2.计算统计量:t值
3.确定P值和判断结果;
4、u检验和t检验:u检验---大样本,t检验---小样本,正太分布
预防医学重点归纳-完整版
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分析和评价环境中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一门科学。
预防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预防医学的特点:1预防医学不同于临床医学,其研究对象既包括个体与包括群体,既着眼于健康人群又着眼于亚健康人群。2从整体论出发,研究自然和社会因素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探索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3重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客观定量的描述和分析各种生物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与身心疾病的内在联系和规律。4从群体的角度进行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制定卫生政策,实现社区预防保健,将临床治疗与预防保健相结合,提供社区预防和干预的卫生保健。
三级预防策略: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主要任务:针对疾病发生因素,提出综合性预防措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有害作用。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传染病还应有早隔离、早报告措施。包括:普查、定期检查、高危人群的重点监护及专科门诊等。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着眼于康复,力求减轻疾病的不良后果,对患者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防止并发症、后遗症,防止伤残。
临床预防服务定义:是指由医务人员在临床场所对健康者和无症状的“患者”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评价,实施个性化的预防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其服务提供者是临床医务人员,服务的地点是在临床场所,服务的内容强调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的结合,且是临床与预防一体化的卫生服务。
预防医学笔记
预防医学笔记
第一章流行病学概论
1.流行病学: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群。
3.三级预防理论:
第一级预防是病因的预防,是预防疾病的发生
第二级预防是慢性非传染病的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或传染病的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第三级预防是合理治疗疾病并防止伤残,延长生命。
4.流行病学的n个原则:
(1)群体原则:在人群中宏观的考查事物的动态变化是流行病学区别于其他医学学科最显著的特点。
(2)现场原则
(3)对比原则
(4)代表性原则
第二章
1.发病率:指在一定期间内(一般为一年),特定人群中某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某期间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
2.罹患率:适用于小范围,短时间内疾病频率的测量。
3.患病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现患某病者所占的比例。
(1)时点患病率=某一时点一定人群中现患病例的新旧病例数/该时点人口数
(2)期间患病率=某观察期间一定人群中现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同期的平均人口数4.死亡率:指在一定期间(通常为一年)内,某人群中死于某病的频率。
死亡率=某时期内某人群中死亡总数/同期平均人口数
5.病死率(致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病死率=某时期某病死亡人数/同期患该病人数
预防医学常见知识点
预防医学常见知识点
1.黄曲霉毒素:目前发现最强致癌物质农药。
2.常见细菌:
(1)假单胞菌属:新鲜冷冻蔬菜、肉、海产品
(2)肠杆菌科:肉鱼类食品。
3.有毒金属:铅中毒:消化、神经、造血等多系统毒损伤汞中毒:神经损伤,水俣病。
4.食物中毒特点:潜伏期短,多为集体暴发;临床表现相似,多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发病与某种食物有明显的关系,不食者不发病,停用该食物后,发病即止;一般无传染性的特点。
5.我国以细菌性食物中毒占绝大部分,其中又以沙门菌属引起者为多。
6.细菌性食物中毒诊断原则:有明显的季节性;符合食物中毒的特征;有细菌及毒物检测结果证明;必要时进行动物毒性试验。
7.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
(1)沙门菌属,腹痛和腹泻,黄绿水样便,有时带黏液和脓血,体温高达38~40℃,重者出现寒战。
(2)致病性大肠杆菌,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水样,伴有脓血,体温升高。
(3)副溶血性弧菌,以脐部阵发性绞痛为本病特点,大便多为水样、血水样、黏液或脓血便,里急后重不明显。
(4)肉毒杆菌,头晕、乏力、走路不稳、视力模糊、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逐渐发展为语言不清、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
(5)黄曲霉素,花生、玉米及其制品,引起肝炎。
8.砷化物:最常见的砷化物中毒是As2O3,俗称砒霜(信石)。发生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数周后可发生脱发、指甲变形、手足掌面过度角化、指(趾)甲出现白色横纹(mess 纹)等。
9.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特效治疗采用1%美兰小剂量口服或缓慢静脉注射,维生素C和葡萄糖。
10.运动员储存的脂肪,使血中的脂质增加,当这些游离的脂肪酸不能被肌肉活动所消耗,就可能导致动脉硬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一、预防医学
1、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环境—人群—健康”作为工作模式,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探索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制定其预防策略和措施,消除和控制危险因素,达到防制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延年益寿目标的学科。
2、预防医学的特点:研究对象是人群,包括个体和群体,以群体为主,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突出预防为主观念,实施三级预防策略和措施;研究重点是健康影响因素以人群健康的关系;重视与临床医学结合,将预防整合于临床实践中,强调疾病的积极预防作用,具有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研究方法上重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3、医学模式:解释和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整体思维和方法及行为方式。(医学模式的转化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社会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临床预防的影响:从治疗服务扩大到临床预防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
4、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健康决定因素:人类生物学、生活方式<最主要>、环境及卫生服务)
5、三级预防策略与措施的主要内容(重点)答案见书第七页表格
6、我国卫生工作面临的挑战
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流行比较严重;
妇幼保健工作比较薄弱;
农村卫生发展依然滞后;
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
1、环境: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和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且基本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如原始森林地区、人迹罕至的荒漠等。原生环境存在着许多对人体健康有利的因素,例如清洁的水、空气等都对健康起促进作用,但原生环境对人群健康也会带来不良影响,例如有的地区的水或土壤出现某些因素含量过多或过少,从而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
次生环境:指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下,原生环境中的物质交换、迁徙和转化、能量与信息的传递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自然环境,如耕地、种植园等。
2、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由于地理地质原因,使地壳表面的元素分布不均衡,致使有的地区土壤、植物、煤和水中某些元素含量过高或过少,导致该地区人群中发生某特异性疾病。
3、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性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之间的比例,始终保
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即为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生物生存,活动和繁衍正常进行的基础。
4、环境污染:指有害环境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徙、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5、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公众的安全、健康、生命财产和生活方面的危害。(公害事件:环境污染造成短期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事件。如水俣病甲基汞,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痛痛病镉。公害病:由于环境污染引起的区域性疾病。)
6、环境污染对健康的损害(重点)
1.急性损害
2.慢性损害
3.远期损害
4.致敏作用
5.非特异性损害。具体内容见书19页
7、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特点(重点)
1.影响范围大,接触人群广。2污染物浓度低,作用时间长。
3.污染物复杂,作用多样性。4污染物种类多,呈联合作用。
5污染容易,治理困难
8、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因素
1 理化性质;2.剂量或强度;3.作用时间;4.多种污染物的联合作用;5.个体因素。
第二章食物与健康
1、营养:是指人体通过摄取各种食物,经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素和其他有益成分,以维持机体的生长、发育和调节各种生理功能的生物学过程。
营养素:指食物中能够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有机和无机物质,是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构成机体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
2、氨基酸模式与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必须氨基酸,限制氨基酸(p31)
3、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
1.消化吸收率;
2.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
3.氨基酸评分;
4.氮平衡;
5.蛋白质的净利用率;
6.蛋白质的功效比值。(重点)
4、维生素的分类:分为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和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
5、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
1、摄入的食物应供给机体足够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2. 摄入的食物应保持各种营养素平衡,包括各种营养素摄入量和消耗量以及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平衡;3.通过合理加工烹调尽可能减少食物中营养素的损失并提高消化吸收率,并具有良好的色香味形,使食物多样化,促进食欲,满足饱腹感;4.食物本身清洁无毒害,无污染,食之对人体无害;5.有合理的膳食制度,三餐定时定量,比例合适,分配合理,零食适当。
6、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是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重点)。四项内容:平均需要量(EAR):是群体中每个个体需要量的平均值,是根据个体需要量的研究资料计
算得到的;推荐动物营养素摄入量(RNI):作为个体每日摄入该营养素的目标值,可以满足某一个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适宜摄入量(AI):是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是平均每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限量。
第三章职业因素与健康
1、职业性有害因素:在职业活动中产生或(和)存在的、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或条件,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职业损害的种类有职业病,工作相关疾病和职业性外伤。
2、职业病:广义的职业病是指与工作有关并直接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因果关系的疾病,即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出了人体代偿能力,产生机体不能代偿的功能性损害和器质性病理变化,出现相应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称为职业病。具有立法意义的职业病则为狭义职业病。
职业病的特点(重点)
1.病因明确,在控制了相应病因或作用条件后,发病可以减少或消除;
2.所接触的病因大多数是可以检测或识别的,一般需接触水平到一定程度才发病,因此,存在接触水平(剂量)--反应关系;
3.在.接触同样有害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人,具有群体发病的特点;
4.早期发现并及时合理处理,预后较好,发现愈晚,疗效也愈差;
5.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重在预防,除职业性传染病外,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人群发病。
3、职业病的判断(54页)
1.职业史;
2.职业卫生现场检查和危险评价;
3.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第四五六章了解:社区预防服务的概念和内容,临床预防服务的概念。
第七章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
1.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头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以免导致消费者发生急性、慢性毒害或感染性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
2.食源性疾病:是指摄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3食品中毒:是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品中毒的主要特点(重点):发病潜伏期短,呈爆发性;中毒患者临床表现基本相似,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症状为主;发病与某种食物有关,患者有食用同样食物史;人与人之间无直接传染。(食物中毒病原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及其毒性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P93—P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