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成语
与音乐有关的成语
与音乐有关的成语
(1)绕梁三日:形容乐曲在高潮后魅力无限。
(2)歌声绕梁:形容歌声美妙动人。
(3)一唱三叹:多指音乐幽雅。
(4)绕梁之音:形容音乐余音绕梁,美妙动听。
(5)余韵绕梁:形容歌声美妙,或者音乐优美。
(6)如闻天籁:形容歌声极其美妙,让人听到感觉像是天上的音
乐。
(7)天籁之音:形容音乐的音质极其优美,如同天上的音乐。
(8)莺舌百啭:形容鸟儿歌唱得声音美妙动听。
(9)珠圆玉润:形容歌声圆润,音乐优美。
(10)言犹在耳:形容记忆力好,学习能力出色,可以快速掌握
歌曲或曲子,并将其演奏得非常好听。
形容乐曲美妙的成语
形容乐曲美妙的成语
形容乐曲美妙的成语有:
正声雅音、掷地有声、凤鸣鹤唳、金声玉润、高山流水、余音绕梁、娓娓动听、锵金鸣玉、轻灵飘逸、清柔如水、幽兰飘香、空灵震神、晨雾朦胧、情如烈焰、飘丝如雪、绕梁三晖、仙弦轻舞、馨心淡雅、欣步闲庭、游水媛萱、洋洋盈耳、莺声婉转、黄莺出谷、娓娓动听、悦耳动听、声如莺啼、高山流水、宛转悠扬、抑扬顿挫、袅袅余音、余音饶梁等等。
【游鱼出听】:形容音乐美妙动听。
【余音缭绕】:优美动听的音乐长久地回荡。
形容悦耳的歌声或乐曲使人听了不能一下子忘掉。
【清耳悦心】:耳朵为之清宁,心情为之欢悦。
形容声音美妙动听。
【鸾吟凤唱】:意思是鸾凤鸣叫相和,比喻优美的乐曲。
【驷马仰秣】:驾车的马驻足仰首,谛听琴声。
形容音乐美妙动听。
【绕梁三日】: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袅袅不绝】:形容宛转悠扬的音乐声连绵不断。
【一倡三叹】:后多用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富有余味,令人赞赏不己。
倡,亦作“唱”。
【朱弦三叹】:指称音乐的美妙。
【天籁之音】:天籁与地籁、人籁相比较,天籁是音乐的最高境界。
形容声音十分动听悦耳。
【抑扬顿挫】:意思是指声音高低曲折,十分和谐。
多用于形容悦耳的声音。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肠回气荡】:形容好的音乐、文章缠绵悱恻,感人极深的样
子。
【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形容歌声优美动听的成语
形容歌声优美动听的成语
1、游鱼出听:形容音乐美妙动听。
2、余音缭绕:优美动听的音乐长久地回荡。
形容悦耳的歌声或乐曲使人听了不能一下子忘掉。
3、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绕梁:环绕屋梁。
优美动听的音乐长久地在屋梁上回荡。
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4、驷马仰秣:驾车的马驻足仰首,谛听琴声。
形容音乐美妙动听。
5、绕梁三日: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6、袅袅不绝:袅袅:声音宛转悠扬。
形容宛转悠扬的音乐声连绵不断。
7、品箫弄笛:吹奏洞箫和笛子。
指人擅长音乐。
8、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9、朱弦玉磬:弦:乐器上的丝弦;磬:一种打击乐器。
借指用乐器演奏的优美音乐。
10、龙言凤语:比喻轻松悠扬的音乐之声。
11、朱弦三叹:指称音乐的美妙。
12、引商刻羽:商、羽:古代乐律中的两个音名。
指讲究声律、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
13、顿挫抑扬:形容诗文作品或音乐声响等高低起伏、停顿转折,和谐而有节奏。
2023年最新的形容音乐的成语大全
2023年最新的形容音乐的成语大全1、游鱼出听:形容音乐美妙动听。
2、余音缭绕:优美动听的音乐长久地回荡。
形容悦耳的歌声或乐曲使人听了不能一下子忘掉。
3、丝竹管弦: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
也指音乐。
4、甘酒嗜音:甘:嗜好。
嗜好喝酒和音乐。
形容只顾酒色享乐。
5、郑卫之曲: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
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因儒家认为其音淫靡,不同于雅乐,故斥之为淫声。
6、顾曲周郎:原指周瑜业于音乐。
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7、击节称赏:节:节拍;赏:赞赏。
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
8、钟鼓之乐:钟鼓;钟与鼓,乐器。
指钟鼓一类的音乐。
9、弦而鼓之:弦:琴弦,装上弦;鼓:弹。
装上弦开始弹奏音乐。
10、肉竹嘈杂:竹:管乐;肉竹:泛指音乐;嘈杂:声音喧闹,杂乱。
形容音乐杂乱无章。
11、千部一腔:部:唐代管音乐的机构,按所管音乐的性质,区分为若干部。
演奏的都是一个声调。
比喻都是老一套,没有变化。
12、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绕梁:环绕屋梁。
优美动听的音乐长久地在屋梁上回荡。
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13、驷马仰秣:驾车的马驻足仰首,谛听琴声。
形容音乐美妙动听。
14、断章取义: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
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15、丝竹八音:丝竹:弦乐和管乐,泛指音乐;八音:金、石、丝、木、竹、匏、土、革等八种乐器。
指音乐。
16、绕梁三日: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17、不同凡响:凡响:平凡的音乐。
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
18、袅袅不绝:袅袅:声音宛转悠扬。
形容宛转悠扬的音乐声连绵不断。
19、巴人下里:①即下里巴人。
古代楚国流行的民间歌曲。
用以称流俗的音乐。
巴,古国名,在今四川东部一带,古为楚地。
下里,乡里。
②泛指粗俗的。
20、一板三眼:板、眼:戏曲音乐的节拍。
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
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描写音乐的成语
描写音乐的成语描写音乐的成语1、游鱼出听:形容音乐美妙动听。
2、余音缭绕:优美动听的音乐长久地回荡。
形容悦耳的歌声或乐曲使人听了不能一下子忘掉。
3、丝竹管弦: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
也指音乐。
4、甘酒嗜音:甘:嗜好。
嗜好喝酒和音乐。
形容只顾酒色享乐。
5、郑卫之曲: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
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因儒家认为其音婬靡,不同于雅乐,故斥之为婬声。
6、顾曲周郎:原指周瑜业于音乐。
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7、击节称赏:节:节拍;赏:赞赏。
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
8、钟鼓之乐:钟鼓;钟与鼓,乐器。
指钟鼓一类的音乐。
9、弦而鼓之:弦:琴弦,装上弦;鼓:弹。
装上弦开始弹奏音乐。
10、肉竹嘈杂:竹:管乐;肉竹:泛指音乐;嘈杂:声音喧闹,杂乱。
形容音乐杂乱无章。
11、千部一腔:部:唐代管音乐的机构,按所管音乐的性质,区分为若干部。
演奏的都是一个声调。
比喻都是老一套,没有变化。
12、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绕梁:环绕屋梁。
优美动听的音乐长久地在屋梁上回荡。
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13、驷马仰秣:驾车的马驻足仰首,谛听琴声。
形容音乐美妙动听。
14、断章取义: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
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15、丝竹八音:丝竹:弦乐和管乐,泛指音乐;八音:金、石、丝、木、竹、匏、土、革等八种乐器。
指音乐。
16、绕梁三日: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17、不同凡响:凡响:平凡的音乐。
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
18、袅袅不绝:袅袅:声音宛转悠扬。
形容宛转悠扬的音乐声连绵不断。
19、巴人下里:①即下里巴人。
古代楚国流行的民间歌曲。
用以称流俗的音乐。
巴,古国名,在今四川东部一带,古为楚地。
下里,乡里。
②泛指粗俗的。
20、一板三眼:板、眼:戏曲音乐的节拍。
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
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描写音乐的成语
描写音乐的成语导读:音乐的成语1、珠落玉盘一唱三叹声震林木轻歌曼舞2、天籁之音行云流水声情并茂余音绕梁3、出谷黄莺曲终奏雅曲高和寡阳关三叠4、悦耳动听铿锵有力荡气回肠五音不全5、不绝如缕弦外之音聚精会神高山流水6、掩耳盗铃绕梁三匝扣人心弦委婉动听7、摄人魂魄绕梁三日虚无飘渺有板有眼8、繁弦急管愉悦身心跌宕起伏全神贯注9、异曲同工余音袅袅震耳欲聋靡靡之音10、若即若离音乐的成语解释1、肠回气荡:回:曲折,迂回;荡:摇荡。
形容好的音乐、文章缠绵悱恻,感人极深的样子。
2、知音谙吕:吕: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此处泛指音乐。
指深通乐律。
3、靡靡之声:指柔弱、颓靡的音乐。
同“靡靡之音”。
4、靡靡之乐:指柔弱、颓靡的音乐。
5、击节称赏:节:节拍;赏:赞赏。
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
6、弦歌之声:弹琴和唱歌吟诗的声音。
古时学校重视音乐教育,也泛指教育或教学活动。
7、弹丝品竹:吹弹乐器,谙熟音乐。
8、丝竹陶写: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陶写:陶冶性情。
用音乐来陶冶性情。
9、桑间之音:指淫靡的音乐。
同“桑间濮上①”。
10、品箫弄笛:吹奏洞箫和笛子。
指人擅长音乐。
11、弦外之音:原指音乐的余音。
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12、郑卫之曲: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
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因儒家认为其音淫靡,不同于雅乐,故斥之为淫声。
13、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绕梁:环绕屋梁。
优美动听的音乐长久地在屋梁上回荡。
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14、甘酒嗜音:甘:嗜好。
嗜好喝酒和音乐。
形容只顾酒色享乐。
15、五音不全:五音: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简谱上的1、2、3、5、6;唐代以来叫合、四、乙、尺、工。
指人缺乏音乐细胞。
16、巴人下里:①即下里巴人。
古代楚国流行的民间歌曲。
用以称流俗的音乐。
巴,古国名,在今四川东部一带,古为楚地。
下里,乡里。
②泛指粗俗的。
形容音乐的四字成语
形容音乐的四字成语形容音乐的四字成语有:一、“欢腾喧哗”:指的是音乐中夹杂着兴奋的喧闹声,令人在欢乐中惊叹。
这种表现形式通常出现在节日庆典、婚礼、聚餐等场合,音乐激情十足,令人难以忘怀。
二、“奔放淋漓”:指的是音乐中充满活力、奔放的感觉,可以将人们带入一种自由、畅快而又放浪不羁的氛围中。
这种形式的音乐通常用来表达活泼、释放热情的情绪,能够激发人们的激情,振奋精神。
三、“沉寂幽雅”:指的是音乐中有一种宁静、温柔、优雅的感觉,使人走入一个宁静的世界,体会内心的静谧。
这种形式的音乐能够让人放松心情,抚慰心灵,舒缓情绪,是情感宣泄的最佳抒发方式。
四、“激昂激扬”:指的是音乐中充满激情、热情的感觉,可以把人们带入一种自信、勇敢、激情四射的氛围中。
这种形式的音乐通常用来表达激动、激情的情绪,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情,振奋精神,把人们从低谷中拉起来。
五、“抒情动人”:指的是音乐中充满感动和抒情的感觉,可以让人感受到心灵的深处,体会情感的美好。
这种形式的音乐通常用来表达深情、浪漫的情绪,能够激发人们的感情,触动心灵,让人融入情感的海洋中。
六、“抒情深邃”:指的是音乐中充满抒情、深邃的感觉,可以让人体会到深层次的情感内涵。
这种形式的音乐通常用来表达深刻、深邃的情绪,能够使人们感受到深沉的思想,体会到情感的深度,把心灵拉入一个更深更宽广的世界。
七、“轻快欢快”:指的是音乐中有一种轻快、快乐的感觉,可以让人体验到欢快、畅快的心情。
这种形式的音乐通常用来表达愉快、活泼的情绪,能够激发人们的欢乐,使人们在快乐中宣泄烦恼,获得愉悦。
八、“优雅灵动”:指的是音乐中有一种优雅、灵动的感觉,可以让人体验到轻盈、优美的情绪。
这种形式的音乐通常用来表达柔美、优雅的情绪,能够激发人们的灵感,使人们脱离日常的琐碎,走入一个新的世界。
总之,音乐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用各种形容词和成语来描述,例如“欢腾喧哗”、“奔放淋漓”、“沉寂幽雅”、“激昂激扬”、“抒情动人”、“抒情深邃”、“轻快欢快”和“优雅灵动”等等。
描写音乐的成语
描写音乐的成语描写音乐的成语:1、珠落玉盘一唱三叹声震林木轻歌曼舞2、天籁之音行云流水声情并茂余音绕梁3、出谷黄莺曲终奏雅曲高和寡阳关三叠4、悦耳动听铿锵有力荡气回肠五音不全5、不绝如缕弦外之音聚精会神高山流水6、掩耳盗铃绕梁三匝扣人心弦委婉动听7、摄人魂魄绕梁三日虚无飘渺有板有眼8、繁弦急管愉悦身心跌宕起伏全神贯注9、异曲同工余音袅袅震耳欲聋靡靡之音1、肠回气荡:回:曲折,迂回;荡:摇荡。
形容好的音乐、文章缠绵悱恻,感人极深的样子。
2、知音谙吕:吕: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此处泛指音乐。
指深通乐律。
3、靡靡之声:指柔弱、颓靡的音乐。
同“靡靡之音”。
4、靡靡之乐:指柔弱、颓靡的音乐。
5、击节称赏:节:节拍;赏:赞赏。
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
6、弦歌之声:弹琴和唱歌吟诗的声音。
古时学校重视音乐教育,也泛指教育或教学活动。
7、弹丝品竹:吹弹乐器,谙熟音乐。
8、丝竹陶写: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陶写:陶冶性情。
用音乐来陶冶性情。
9、桑间之音:指淫靡的音乐。
同“桑间濮上①”。
10、品箫弄笛:吹奏洞箫和笛子。
指人擅长音乐。
11、弦外之音:原指音乐的余音。
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12、郑卫之曲: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
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因儒家认为其音淫靡,不同于雅乐,故斥之为淫声。
13、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绕梁:环绕屋梁。
优美动听的音乐长久地在屋梁上回荡。
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14、甘酒嗜音:甘:嗜好。
嗜好喝酒和音乐。
形容只顾酒色享乐。
15、五音不全:五音: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简谱上的1、2、3、5、6;唐代以来叫合、四、乙、尺、工。
指人缺乏音乐细胞。
16、巴人下里:①即下里巴人。
古代楚国流行的民间歌曲。
用以称流俗的音乐。
巴,古国名,在今四川东部一带,古为楚地。
下里,乡里。
②泛指粗俗的。
17、肉竹嘈杂:竹:管乐;肉竹:泛指音乐;嘈杂:声音喧闹,杂乱。
描写音乐的成语
描写音乐的成语1. 音律清新:形容音乐旋律流畅,清新自然。
2. 歌声婉转:形容歌曲的声音柔和,优美。
3. 节奏磅礴:形容音乐节奏强有力,震撼人心。
4. 笛声悠扬:形容笛子的声音悠扬,柔美动听。
5. 高歌猛进:形容歌声高昂,气势磅礴。
6. 曲调悠扬:形容音乐曲调柔和,旋律优美。
7. 悠扬动听:形容音乐旋律悠扬动听,使人陶醉。
8. 歌声嘹亮:形容歌声高亢,响亮有力。
9. 音韵优美:形容音乐音韵优美,令人陶醉。
10. 萧疏悠远:形容音乐的声音幽远悠扬,使人感到深情。
11. 悠然自得:形容音乐节奏缓慢悠长,轻松愉悦。
12. 细腻温柔:形容音乐细腻温柔,令人感到静谧。
13. 曲调高昂:形容音乐曲调高昂激昂,令人激动。
14. 动听悦耳:形容音乐声音动听悦耳,使人愉悦。
15. 轻盈婉转:形容音乐旋律轻盈婉转,优美动听。
16. 舒缓动人:形容音乐节奏舒缓动人,令人声情并茂。
17. 乐音神往:形容音乐旋律动听,令人迷醉。
18. 声情并茂:形容音乐能够表现出深情,使人感慨。
19. 声入人心:形容音乐声音能够深入人心,令人难忘。
20. 软柔低回:形容音乐旋律柔和低回,令人感到温暖。
21. 激情澎湃:形容音乐节奏激情澎湃,令人全身沸腾。
22. 轻柔婉转:形容音乐柔和婉转,令人感到悠然自得。
23. 振奋人心:形容音乐能够振奋人心,让人高昂斗志。
24. 欢快动人:形容音乐节奏欢快动人,使人爽快豁达。
25. 敲响心弦:形容音乐声音能够敲响人心弦,令人感到动容。
26. 优美动听:形容音乐旋律优美动听,让人心旷神怡。
27. 快乐欢跃:形容音乐节奏快乐欢跃,让人自由自在。
28. 阳光灿烂:形容音乐旋律阳光灿烂,让人感到温馨。
29. 急促激烈:形容音乐节奏急促激烈,令人激情四溢。
30. 洋溢激情:形容音乐声音洋溢着激情,让人热血沸腾。
31. 火热激情:形容音乐节奏火热激情,让人热血沸腾。
32. 恍若隔世:形容音乐声音能够带人闻天见地,感觉跨越时间和空间。
描写音乐的成语
描写音乐的成语音乐的成语1、掩耳盗铃绕梁三匝扣人心弦委婉动听2、悦耳动听铿锵有力荡气回肠五音不全3、天籁之音行云流水声情并茂余音绕梁4、珠落玉盘一唱三叹声震林木轻歌曼舞5、出谷黄莺曲终奏雅曲高和寡阳关三叠6、摄人魂魄绕梁三日虚无飘渺有板有眼7、异曲同工余音袅袅震耳欲聋靡靡之音8、不绝如缕弦外之音聚精会神高山流水9、繁弦急管愉悦身心跌宕起伏全神贯注10、若即若离音乐的成语解释1、大乐必易:指最美妙的音乐一定简单,雅俗共赏。
2、乱世之音:指扰乱世道和人心的音乐。
3、丝竹八音:丝竹:弦乐和管乐,泛指音乐;八音:金、石、丝、木、竹、匏、土、革等八种乐器。
指音乐。
4、轻歌曼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5、引商刻角:指讲究声律、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
同“引商刻羽”。
6、弹丝品竹:吹弹乐器,谙熟音乐。
7、品箫弄笛:吹奏洞箫和笛子。
指人擅长音乐。
8、囚拧浚好音:囚牛:胡琴头上所刻的兽。
刻在胡琴头上的兽,表现出一副喜爱音乐的样子。
比喻冒充内行。
9、甘酒嗜音:甘:嗜好。
嗜好喝酒和音乐。
形容只顾酒色享乐。
10、独自乐乐:乐乐:欣赏音乐。
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的快乐。
比喻自己享乐必然导致脱离群众。
11、哀而不伤:哀:悲哀;伤:伤害。
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12、知音识曲:指通晓音乐。
13、音与政通:音:音乐;政:政治。
音乐与政治是相联系的。
指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14、亡国之声:指淫靡的音乐。
15、袅袅余音:袅袅:宛转悠扬。
余音:不绝之音。
形容音乐结束后悠扬悦耳的声音仍然绵延不绝,回响在耳边。
同“余音袅袅”。
16、箫韶九成:箫韶:虞舜时的乐章;九成:九章。
指箫韶音乐奏了九章。
17、举酒作乐:举:举办;乐:音乐。
举行酒宴,奏起乐曲。
18、正声雅音:纯正优雅的音乐。
19、游鱼出听:形容音乐美妙动听。
20、朱弦三叹:指称音乐的美妙。
21、洪钟大吕:大吕:阳律中排第四。
关于音乐的四字成语
关于音乐的四字成语1、钧天广乐:指天上的音乐,仙乐。
后形容优美雄壮的乐曲。
2、曲终奏雅:乐曲到终结处奏出了典雅纯正的乐音。
后比喻文章或艺术表演在结尾处特别精采。
也比喻结局很好。
3、歌声绕梁:拖:转盘;梁:房屋的大梁。
歌声转盘于房梁之间。
形容歌声迷人悦耳。
4、遗音余韵:前人作品的余音和韵致。
形容作品美妙。
5、袅袅余音:袅袅:宛转悠扬。
余音:鼎沸之音。
形容音乐完结后琴声动听的声音仍然延绵不绝,回响在耳边。
同“余音袅袅”。
6、余音缭绕:形容悦耳的歌声或乐曲使人听了不能一下子忘掉。
7、绕梁之音:形容歌声奇妙悦耳,长久回到人们耳中。
参看“余音绕梁”。
8、鸾鸣凤奏:弹奏演唱的美称。
9、凤歌鸾舞:神鸟歌舞。
比喻奇妙的歌舞。
10、周郎顾曲:原指周瑜(成语大全)业于音乐。
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11、琴歌酒赋:弹琴、唱歌、饮酒、赋诗。
旧有皆逸人、高士之事。
12、五音六律: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六律:定乐器的标准。
指古代音律。
后也泛指音乐。
13、八音迭疏:八音:古代对乐器的泛称;迭:可视化,轮流。
八类乐器轮番弹奏。
则表示器乐齐全,弹奏场面盛大。
14、笙箫管笛:泛指吹奏乐器。
15、玉箫金管:泛指雕饰华美的管乐器。
16、丝竹管弦: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
也指音乐17、北鄙之音:所指殷纣时的音乐。
后世视作亡国之声。
亦并作“北鄙之声”。
18、郑卫之音: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
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19、燕歌赵舞:①和古燕赵人仁义歌舞,后以“燕歌赵舞”泛指奇妙的歌舞。
②用来形容文辞奇妙。
20、清歌妙舞:指清亮的歌声,美妙的舞蹈。
21、清歌曼舞:温润的歌声,妩媚的舞蹈。
22、正始之音:①指魏晋玄谈风气。
②指纯正的乐声。
23、歌台舞榭:榭:建筑在低台上的房屋。
弹奏乐曲、演出歌舞的场所。
24、吹弹歌舞:演奏管弦乐器,唱歌跳舞。
泛指音乐舞蹈娱乐活动。
25、村歌社舞:指民间歌舞。
26、村歌社鼓:民间的歌谣、鼓乐。
描写美妙音乐的成语
1.顾曲周郎:原指周瑜业于音乐。
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2.轻歌曼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3.丝竹八音:丝竹:弦乐和管乐,泛指音乐;八音:金、石、丝、木、竹、鲍、土、革等八种乐器。
指音乐。
4.鼓吹喧闻:形容音乐演奏的声音嘈杂热闹。
5.感心动耳:感心:心受感动动耳:悦。
形容音乐极其感动人
6.回肠伤气:形容音乐、文章等缠绵啡恻,感人之极。
7.丝竹陶写: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陶写:陶治性情。
用音乐来陶冶性情.
8.吹乞食:吹着讨吃的。
指在街头行乞。
:古代的一种音乐,象笛子,有八孔。
9.龙言凤语:比喻轻松悠扬的音乐之声。
10.弦歌之声:弹琴和唱歌吟诗的声音。
古时学校重视音乐教育,也泛指教育或教学活动.
11.独自乐乐:乐乐:欣赏音乐。
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的快乐。
比喻自己享乐必然导致脱离群众
12.不同凡响:凡响:平凡的音乐。
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
13.引商刻羽:商、羽:古代乐律中的两个音名。
指讲究声律、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
14.郑卫之音: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
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15.断章取义: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山流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锺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
俞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 钟子期死,俞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余音绕梁传说春秋战国时代,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歌唱能手,闻名全国。
有一年,韩国突然发起狂风暴雨,洪水决堤,巨浪冲天,把田园、房屋都冲毁了,百姓纷纷跑命。
韩娥在乡亲帮助下幸免于难,投奔齐国。
途中盘缠用尽,唯有卖唱为生。
她一路走一路唱,歌声的美妙动人,可谓登峰造极。
她人走了,大家还是觉得她仍在自己身旁,歌声仍旧回旋在屋梁之间,久久不散。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成语,就原于此。
韩娥来到齐国雍门的地方,天已黑了,饥饿和疲劳折磨着她,遂向客店走去,准备投宿。
谁知一踏进店门就被掌柜连骂带推赶出门外。
这时候,韩娥深切地感受到父老乡亲的苦难和眼前所受的屈辱,把心中的激情化作了一曲人间最哀怨凄楚的歌声。
歌声向雍门四面八方飘去,一时间山风停啸,河水停流,行者止步,泣天动地。
以致韩娥走后,雍门男女老少仍然沉入愁海之中,昼不能吃,夜不能眠,天天如此。
于是百姓选派一青年作代表,催马扬鞭追上韩娥,恳请她返回雍门。
途中,百姓夹道相迎,盛情款待。
韩娥感受到百姓亲如家人的深情,化悲为喜,唱起了欢乐的歌,歌声又立即传遍千家万户。
于是大家愁云消散,高歌欢舞,把雍门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阳关三叠《阳关三叠》是唐代蓍名琴歌,以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为词:“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因诗中有“阳关”、“谓城”两地名,故又称为《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也成为送友酬唱的代名词。
三叠指的是全曲三段基本上是一个曲调变化反复三次。
《阳关三叠》传至后代,有多种曲谱和唱法,仅宋时就有三种,苏轼曾说他本人就听过两种。
现存《阳关三叠》琴歌谱共30多种,它们在曲式结构上有些差别,曲调则大同小异。
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
滥竽充数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
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
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闵(min)王继承了王位。
齐闵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
于是齐闵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
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
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
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阳春白雪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
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
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
当歌者唱" 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
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三数人而已。
宋玉的结论是,"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 "阳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即曲高和寡。
下里巴人战国时代流传于巴、楚交汇之地的《下里巴人》,应该是周武王伐纣时巴人乐歌的历史延续与自然演进。
关于《下里巴人》的记载始见于宋玉的《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中国流传的“下里巴人”的成语故事,讲的就是2000多年前战国时,有客人在楚国郢都唱巴人歌曲,一曲“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之者数千人”。
这可以说是有史记载的世界上最早最有名的“流行歌曲”了。
巴部族以白虎为图腾,以部落首领廪君(传说是白虎的化身)为祖,勇猛且善歌舞。
公元前1000多年前,武王伐纣,联合八百诸侯,其中“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一部分保留在古籍中,一部分埋藏在地下,一部分流传在民间。
民间文艺之所以千古流传而不绝于世,在于它通过人民大众世代口头传承的形式,既可以免遭“焚书”之劫,又可避“文字狱”之难。
战国时期流传于巴、楚民间的《下里巴人》,便是由古代人传承下来的原始乐歌,巴人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民族,其历史可上溯至夏禹时代。
宋玉将当时(楚王即楚襄王,其年代在公元前3世纪)楚地传唱的歌曲分作三类:一类之《下里巴人》相当于现代的通俗歌曲;二类之《阳阿》、《薤露》比较通俗;三类之《阳春》、《白雪》为高雅歌曲。
后来泛指通俗文艺,如:谭、娄纯正儒者,那得动意于下里巴人。
——清·李绿园《歧路灯》对牛弹琴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
公明仪不但在室内弹琴,遇上好天气,还喜欢带琴到郊外弹奏。
有一天,他来到郊外,春风徐徐地吹着,垂柳轻轻地动着,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
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摆上琴,拨动琴弦,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乐曲--"清角之操"来。
老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仍然低头一个劲地吃草。
公明仪想,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该换个曲调,弹弹小曲。
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
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弹奏最拿手的曲子。
这回呢,老黄牛偶尔甩甩尾巴,赶着牛虻,仍然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
最后,老黄牛慢悠悠地走了。
换个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仪见老黄牛始终无动于衷,很是失望。
人们对他说:"你不要生气了!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最后,公明仪也只好叹口气,抱琴回去了。
真是自找没趣。
钟鸣鼎食司马迁论人能出类拔萃,富甲一方,实有非凡之毅力。
盖人精打细算,勤奋节俭,乃生财致富之正途,故致富者必出奇制胜也。
耕田务农乃繁重之业,而秦杨以之为一州首富。
掘坟盗墓本为作奸犯科,而田叔以之起家兴旺。
赌技博戏本为不良之行,而桓发以之而富甲一方。
沿街叫卖为男人贱业,而雍乐成以之殷实富饶。
贩脂卖膏为耻辱之业,而雍伯以之获利千金。
卖水鬻浆本为小本经营,而张氏以之赚钱千万。
磨刀砺剑本为雕虫小技,而郅氏以之列鼎而食。
售羊胃肉脯乃微不足道之事,而浊氏以之车马成行。
为马治病乃低浅医术,而张里以之击钟佐食。
彼等皆由于专心笃志而致富也。
“钟鸣鼎食”之成语,即由此典故演变而来。
古代豪门贵族吃饭时要奏乐击钟,用鼎盛着各种珍贵食品(敲着钟,列鼎而食)。
故用“钟鸣鼎食”形容权贵的豪奢排场,旧时还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
汉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
”唐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焚琴煮鹤释义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
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来源宋·胡仔《苕溪渔隐丛篆集》引《西清诗话》:“义山《杂纂》,品目数十,盖以文滑稽者。
其一曰杀风景,谓清泉濯足,花下晒晖,背山起楼,烧琴煮鹤。
”这个成语是说是说古代某大人物,以风雅人士自居,又是吟诗又是自费出书,据说曾留学车迟之国镀过金。
见了当老师或写文章的家伙,都亲切握手,热烈交谈。
很是一番高级境界。
一位朋友送他古琴一张,白鹤一对。
过了两天去拜访,那大号之官早当成烂木头和鹭鸶炖靓汤喝啦。
四面楚歌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郑卫之音: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
音: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郑卫之音典出于《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
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魏文侯问子夏说:“我听古代音乐,既高雅又正统,往往担心自己会睡着,因为听起来很疲倦;而听郑国(国都在今新郑)和卫国的音乐时则不知疲倦,虽然郑、卫之音乐被认为是淫糜之音。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古代音乐和现代音乐、传统音乐和通俗音乐的差别就是如此吗?”后来在对礼乐的观点上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孔子提倡雅乐,故而郑卫之音便一直受到排斥,但生命力极强地受到大部分人的喜爱,被称为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