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段落结构图
《荷塘月色》ppt课件29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29张](https://img.taocdn.com/s3/m/9863084a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ac.png)
议
合作探究:重点研读四、五、六自然段
第4段 第5段
1.修辞格往往是由此及彼的联想,请归纳文中第 四段所写景物,完成表格并思考其运用了何种修 辞,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2.第五段描写的月光有什么特点?请找出相关句 子进行赏析。
第6段
3.第六段写的是荷塘四周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 物?它们有怎样的特点?
不能见一些颜色
链接:通感
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 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 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例子】
➢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 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宗璞《紫藤萝瀑布》
➢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
自主学习
思
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请找出来。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 己,到了另一个世界。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 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 不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享受了
导
学
一曲《荷塘月色》成就了歌坛的凤凰传
习 目 标
奇,一篇《荷塘月色》成就了文坛的朱自清。 “流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自1927年诞
生以来,《荷塘月色》传诵了八十多个春秋
,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它所描绘的唯
美意境:淡淡的月光,溶溶的月色,田田的
荷叶,静静的荷塘,浸润着作者淡淡的忧愁
与喜悦,给人一种素雅朦胧之美。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 迹》、散文《背影》等。
《荷塘月色》ppt课件56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56张](https://img.taocdn.com/s3/m/160fa134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a2.png)
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
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
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
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
代表性作品有《背影》《桨声灯
影里的秦淮河》《春》《匆匆》《荷
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绿》Fra bibliotek,其散文写景委婉细腻,语言清新秀丽,
感情真挚朴实。有《朱自清文集》. 1948年6月,他签名抗议美国扶日,
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在严重的营养 不良之下,他胃病复发8月12日于北 平病逝。
毛泽东称赞他“表现我们民族的 英雄气概”。
5.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 的那边去了。
比喻,写出“叶子与花”迅速颤动的情态
6.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拟人,写出荷叶的茂盛
7.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 更见风致了。
拟人,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
接着连用三个比喻,描绘出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忽明忽暗以 及不染纤尘的美丽,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 激发读者的想象。
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
个本体的比喻句。
例如: 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朱自清《春》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朱自清《荷塘月色》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 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 战士、爱国知识分子。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 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 州人。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1924年 出版诗文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 文系教授,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并致力于散文 创作。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 名的散文家。
荷塘月色_课件10
![荷塘月色_课件10](https://img.taocdn.com/s3/m/0e5c138a65ce050876321367.png)
色
杨柳倩影如画 侧面描写
光影和谐似曲
朱自清
朱自清
①学 者 ②诗 人 ③散 文 家 ④民主战士
欣赏散文的一般步骤
朗读 感受 品味 评论
荷塘与月色 荷塘的月色
荷塘的月色
线索及结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心里不宁静
排遣
超脱 排遣不尽
超脱不了
欲游荷塘 欣赏荷塘月色 思古怀乡
(第1段)
(第2~6段) (第7~8段)
叶 形态
月 下
形态
的 花 色泽
荷
香气
塘
水 情韵
嗅觉
③红杏枝头春意闹 视觉
听觉
④暗香浮动月黄昏 嗅觉
视觉
叶 形态
月 下
形态
的 花 色泽
荷
香气
塘
水 情韵
点面结合
静中含动 动中蕴静
虚实相生
月下的荷塘
荷
塘
月
色
荷塘的月色
美文
意境美
素淡之美 朦胧之美 秀雅之美 情韵之美
语言美
图画之美 音乐之美
花叶若梦
荷
薄 雾 似 纱 正面描写
塘
月光如水
的
月 灌木黑阴斑驳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出现着些白花,有已 经盛开的,有含苞欲放的。
想象法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通感
缕缕清香
嗅觉
光与影的旋律
视觉
渺茫的歌声
听觉
梵婀玲奏着的名曲
听觉
通感
①这女孩长得好甜 视觉
味觉
荷塘月色ppt76
![荷塘月色ppt76](https://img.taocdn.com/s3/m/ea988caaec3a87c24028c4c0.png)
回家
月下荷塘美景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动态美 比喻:荷叶的风姿 “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 的歌声似的。” 通感 “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 凝碧的波痕。”
荷韵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荷塘四周的景色
本段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 的异同 相同
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
不同
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 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
荷塘四周的景色
叠字叠词 赏析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
缘起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去荷塘 荷 塘 月 色
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观荷塘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课文的结构
缘起: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 颇不宁静”) 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 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 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 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 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 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 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 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荷塘月色ppt
![荷塘月色ppt](https://img.taocdn.com/s3/m/3e018e1c763231126edb11e6.png)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把含苞欲放的荷花喻为“明珠、星星”,形象 的绘出了这一类荷花的特点:明亮、晶莹剔透、 闪烁不定。把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喻为“刚出浴 的美人”,表现出荷花开放时姿态的优美,色 泽的光滑洁净; 作者将白花比作“明珠”“星星”实为多见, 但将它比作“刚出浴的美人”很新鲜, “刚 出浴的美人”身上总有一星半点的水珠,肌肤 胜雪,晶莹剔透,纤尘不染自是美得难以形容
月光
青雾 云天 树影
树缝灯光
蛙叫蝉鸣
没精打采
最为热闹
理 清 思 想 感 情 脉 络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渴求宁静、自由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暂时获得宁静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心中失落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心中怅然 这真是有趣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不再宁静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出家门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不宁静 寻 宁 静
赏 四 周
失 宁 静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踱 小 路
得宁静
文章结构
观荷塘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缘情写景 寄情于景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触景生情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可现在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 梦。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 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 “泻”,用“漂”替代“浮”呢?
点评“泻” 字
《荷塘月色》(43张PPT)
![《荷塘月色》(4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78b956c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55.png)
写景性散文
抒情性散文
哲理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
幽僻(pì) 蓊蓊郁郁(wěng) 踱着(duó) 袅娜(nuó) 脉脉(mò) 酣眠(hān) 敛裾(jū)
课文学习
第贰章
作者的行踪是怎么样?按照作者的行踪,画出反映情感变化的句子和对应的情感归结
思考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思考
结构总结
第肆章
文章通过对清华园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却又无法超脱现实的复杂心情。作者在对荷塘与月色优美景色的描绘中,暂时获得了心灵的宁静和愉悦,但最终还是回到了现实,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内心的苦闷与彷徨。
自然美的颂扬 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命哲理的思考
### 对生命的思考生命的短暂与美丽:朱自清通过对夏夜荷塘的描写,暗示了生命的短暂和美丽。荷花在月光下绽放,象征着生命的绚烂,即使知道不久将凋谢。### 作品的深层含义和谐共存:作品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鼓励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寻找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内心世界的探索:朱自清的描写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观察,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通过与自然的对话,作者表达了对内心平静和自我认知的追求。超越物质的追求:在物质世界中,人们往往追求外在的物质满足。《荷塘月色》提醒人们,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对美的追求同样重要。哲理与情感的结合:作品中的哲学思考与作者的情感体验紧密结合,展现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哲理,引导读者在情感共鸣中进行哲学思考。
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荷塘月色PPT优秀课件公开课()_图文
![荷塘月色PPT优秀课件公开课()_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5f41358f856a561252d36fc9.png)
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乐曲中的主 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讨论以下问题:
(1)、给本段拟个小标题:
月色下的荷塘
(2)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 的? 有何特点? 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 荷波和流水。 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 态后动态。
(3)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1、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整体把握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 第7-9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在思乡与遐想 中踱回家门。
• (5)这段描写月色下的荷塘,总体特点是什 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素淡,宁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 本段表面上没有写月色,但处处都有月 色。
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 (1)给本段拟个小标题:
•
荷塘上的月色
• (2)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 塘上的月色的?
• 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①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 ”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 痛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 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 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
《荷塘月色》ppt课件34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34张](https://img.taocdn.com/s3/m/8d6ef16c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a8.png)
作者介绍
朱自清 1898/11/22-1948/8/12 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 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 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 “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清”二字,改名朱 自清。籍贯浙江绍兴,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 哲学系,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月下荷塘
博喻
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 本体。全方位,多角度描写,起到加强语意,增添气势的作 用,使读者印象深刻。
(1)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 一层薄烟。
(2)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 进你的肩膊。
(3)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拟人,荷叶多、密 拟人,含情脉脉,流水默而有深情
流水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 风致了。
“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 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 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 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月下荷塘
月下荷塘
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
的歌声似的。”
用渺茫的歌声形容荷香,用听觉来写嗅觉,“缕缕 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 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 想象的跳跃。
通感
通感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 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塘
的
树梢
四
《荷塘月色》(51张PPT)
![《荷塘月色》(5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f9c6a23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b1.png)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清幽 热闹
杨柳
树梢
远山
树缝
灯光
树上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文章的画面美
树
本文的语言清新自然、生动凝练,请完成下列表格,赏析本文的语言之美。
2.析“语言之美”
原文美句
手法
效果
叠词
博喻
通感
动词
文章的语言美——叠词美
第4段:月下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荷塘上月色的朦胧美妙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9段:由荷塘的景色联想到江南采莲时的流风余韵,热闹喧哗的场景与此时幽静荷塘形成对比。
第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迎接他的仍是一片寂静。
再读课文,梳理段落大意
自读全文,思考:
2、本文作者的行踪路线是什么?
家
小路
荷塘
( )( )
月光月影
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朦胧优雅
塘上月色图
文章的画面美
实
虚
实
虚
赏析第六段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情感归结
《荷塘月色 》ppt课件23张
![《荷塘月色 》ppt课件23张](https://img.taocdn.com/s3/m/f80202a5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8c.png)
塘
的 四
树梢
面
树缝
树上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整
体
远山
的
风
灯光
光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作者在赏荷塘时什么样的心境?此时的作者内 心还是宁静的吗?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虽然置身于热 闹的氛围中,内心却依然是孤独的,可见 作者的无奈,那种想要找寻让自己不孤 独的方式却怎么也找不到的无奈。
修辞手法——通感
例: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
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第六段荷塘四周描写的景物有哪些?
杨柳
荷
总结主旨
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 的心境反映了他抑郁孤寂、想超脱现实寻求精神解 脱却不可得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对国家前途与命运的 担忧及渴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唯美的荷塘月色正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所 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文中幽美宁静诗意朦胧的荷塘月色体现了作 者淡淡的喜悦心情,但他却无法摆脱黑暗现实带给自己的苦闷与孤独之 感。夜赏荷塘月色正是作者想要摆脱现实苦闷获得片刻喜悦宁静心情最 好的方式。读到此处,我们应该明白,文中荷塘的美景正是作者超脱现 实走进梦幻世界的美好写照。从中可可以看出朱自清将对黑暗现实的不 满之情通过唯美的荷塘月色很好地展示出来。
字词积累
酣( hān)眠
煤屑(xiè )
幽僻( pì )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共36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共3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3d82f15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a7.png)
字词积累
酣(hān)眠
煤屑(xiè)
幽僻(pì)
踱(duó)步
脉脉(mò)
霎(shà)
纤(xiān)腰
鷁首(yì)
棹(zhào)
媛(yuàn)女
沾裳(cháng) 颤(chàn)动
敛裾(liǎn jū) 参差(cēn cī) 袅娜(niǎo nuó)
高中同步课堂学案
分析景物描写的手法
2.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下列景物描写。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 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答:
语句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个词语本是用 来描写女子害羞的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荷花以人的情感,这是拟人的 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博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掩 映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语句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 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蓊蓊(wěng)郁郁
峭楞楞(qiào léng léng)
梵婀玲(fàn) 弥望(mí) 斑驳(bó )
初读课文,概括大意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第7-10段
月夜前往荷塘的缘由。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四周的景物。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赏析荷、月
反映情感变化的抒情性句子
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今晚却很好。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荷塘月色课文段落解析
![荷塘月色课文段落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abbb59b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40.png)
荷塘月色课文段落解析一、全文结构1. 第一部分(第1段):点明心境这一段开篇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是全文的文眼。
它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为下文作者走出家门,去荷塘寻找宁静做了铺垫。
这种“不宁静”的心境,反映了当时作者在社会大环境下的矛盾与彷徨。
2. 第二部分(第2 6段):夜游荷塘第2段:去荷塘的路上这一段写作者的行踪,从家中出来,沿着小路走向荷塘。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这里通过描写周围的环境,如月亮升高、孩子欢笑消失、妻子哼眠歌等,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同时也表现出作者不想打破家中宁静氛围而悄悄出门的状态。
第3段:小径漫步所见作者在小径上漫步,主要描写了小路的幽僻。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几句描写了荷塘的整体景象,“曲曲折折”写出了荷塘的形状,“田田”形容荷叶的茂密,而将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荷叶的形态之美,充满了动态感。
第4段:荷塘中的月色这一段重点描写月色下的荷塘。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里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将荷花的不同姿态描写得十分生动,“袅娜”“羞涩”赋予荷花人的姿态,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美人”,从不同角度写出了荷花的美。
同时,作者还描写了微风过处荷叶荷花的动态美,“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里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嗅觉上的“清香”转化为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使这种香味更具一种幽微、淡雅的感觉。
第5段:月色下的荷塘周围这一段描写了荷塘周围的景色,如树。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荷塘月色》(共49张PPT)
![《荷塘月色》(共4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b8b6a7c6c85ec3a86c2c529.png)
月色下的荷塘
4、5、6段描写侧重点各是什么 阅读概括
怎样写景的?
1 描写手法
修辞 语言特点
2、使用修辞
3、叠词的使用
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 语言氛围,
叠词的使用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重重 阴阴 隐隐约约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 有立体感,用语言平实自然。,突出了恬静朦胧, 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 (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 地道出雾的轻柔。)
“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 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
“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
“浮” 写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 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描绘 雾的轻飘含蓄之态。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清华园月色
整体感知
(一)听配乐朗读。
(二)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诵 找文眼、明时代背景
(三)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作者游踪
往荷塘 寻宁静, 自由
淡淡 的喜悦
不宁静, 郁闷
出宁静, 依旧郁闷
出荷塘
淡淡 的哀愁
写作背景
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 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 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 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 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 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 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 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 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荷塘月色》ppt课件38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38张](https://img.taocdn.com/s3/m/ae3e8470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36.png)
分析鉴赏•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
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光的柔美朦胧
分析鉴赏•塘上月色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
树色
一团烟雾
远山 阴暗迷蒙 隐隐约约
路灯
没精打采
蝉声蛙声
热闹
分析鉴赏•荷塘周围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
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荷月世界是暂时的
对心灵自由的解放 是不彻底的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 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 一般。
能力提升•手法探究
2.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 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 排遣忧愁。
巩固提高•小结
小结
本文通过作者月夜游览荷塘的 所见、所闻、所感以及由此引发 的联想,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他 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美好 生活的向往,以及幻想超脱现实 而又无法超脱的彷徨苦闷心理。
THANKS
作者在这幅“荷塘月色”中为我们描写 的景物,全是静物,却被他写得活灵活 现,结合前面讲的荷塘四面的环境,谈 谈你的看法。
1、月下荷塘
叶:田田 花:多姿 香:缕缕 波:凝碧
上静 下动
幽 美 宁 静
2、塘上月色
月光:泻 月影:和谐
青雾:浮 叶花:洗
柔 美 朦
(侧面烘托) 胧
3、四周景色
树色、树姿 树梢、远山
荷塘月色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的另一重境界。
荷塘月色PPT(优秀课件)102 人教版
![荷塘月色PPT(优秀课件)102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0d4de56cc1755270722087b.png)
片刻宁静
落寞重回
无奈又重 回现实
不甘心让烦恼重 归,
想象与联想:体会作者的心情,请重
回荷塘月色,试想你是朱自清,在这样 的环境里,你在想什么呢?请快速写在 纸上。
中期(1925-1937):彷徨于歧路,是学 者教授。
晚期(1937-1948):勇敢向国民党反 动派举起了投枪,是革命战士。
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发生转 折的时期,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原来曾积 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阶层发生了动摇、 分化,他们有的高升,有的隐退,有的堕 落。有的前进。作为正直的文人,朱自清 既不满现实,又缺乏突入战斗的勇气,他 幻想躲到象牙塔中寻求解脱,但又感到不 安。于是,思想陷入苦闷抑郁。
描写之美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 的散文,仍能够满载一种诗意。
———郁达夫
修辞手法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 楼渺茫的歌声似的。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 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凑着的名曲。
这两句是两种感觉的相通,即使用了“通感” 的修辞方法。
1
清(
香
嗅 觉
)
相通
歌 声
2、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更加隽永。
思考与讨论:文章前后呼应。前文说:“我
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结尾说: “轻轻的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能否把 “轻轻”改为“悄悄”呢?
不能。“轻轻”表示脚步轻,沉重心情 有所舒缓。“悄悄”表示不想别人知道, 不想别人打扰,心情很沉重。
作者的心情变化?
颇不宁静
把握散文的主旨的方法:
1、特别注意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 2、注意意境的描写。 3、联系背景。
思考:旧教材是把想起采莲的事和《西 洲曲》省去的,你觉得这样处理好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整 体 的
清 幽
风热
光闹
写景的特点
第一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第二,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 动与静相互衬托,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美。 第三,抓虚实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
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所描绘出来的景物的特点就是“虚”。对眼前景 物客观特点的描绘就是“实”.ຫໍສະໝຸດ ( 月光 ) 薄薄的青雾浮起
实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荷
乳中洗过一样,又 虚
朦
像笼着轻纱的梦
胧
塘
优
上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雅
的 月 色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实
( 月影 ) 光和影的和谐
像名曲
虚
重要段落结构详解:第6段
远远近近
杨柳
高高低低 阴阴的
荷
塘
的
树梢
四 面
树缝
乍看像烟雾般 远山 灯光
树上
蝉声
水里
蛙声
整理到课本第10页
结重构要详段解落结构详解:第4段
( 荷叶 )弥望 田田 出水很高 (比喻)
月 下
( 荷花 ) 零星点缀 (拟人、比喻)
的 荷
( 荷香 )
缕缕 (通感)
塘
静、
上、
近
幽 雅
宁
静
( 荷波 )
颤动
(比喻、拟人)
动、
( 流水 ) /荷韵
看不见的 脉脉
下、 远
重要段落结构详解:第5段
如流水 静静地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