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优质课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是个没有名字的人。
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
饶 舌 多事
长妈妈睡觉时总是“在床中间摆 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 身”。
长妈妈“逼”我吃福橘。
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
无知愚昧
真诚、善良 关心帮助孩子
研读长妈妈买《山海经》的部 分(第19-29自然段)。
• 第一部地理著作,
• 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汇编。
不能删,因为这部分内容突出了在我心中 认为长妈妈确有伟大的神力的想法。
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 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 理?
“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不抱希望。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 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 一部书,也不知道在哪里买。这表明了“我” 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 记载《精卫填海》、《夸父 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女娲补天》、《后羿 射日》、《大禹治水》、《 黄帝擒蚩尤》等神话传说,
• 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 书பைடு நூலகம்图画奇特
《山海经》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 对《山海经》的渴慕? 这些内容会不会太过于啰嗦 删掉好吗?
1.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 2.但一坐下来, 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2.完成练习册相应的练习。
再见
尊敬之情。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 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延伸阅读)共工怒触不周山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延伸阅读)共工怒触不周山

四年级语文

共工①怒触②不周山③

昔者④,共工与颛(zhuān)顼⑤(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⑥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⑦;地不满东南,故水潦⑧(lǎo)尘埃归焉.

(本文选自《淮南子·天文训》)

【注释】

①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②触:碰、撞.

③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y ú),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④昔者:从前.

⑤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⑥维:绳子.

⑦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⑧水潦:泛指江湖流水.潦,积水.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3课《女娲造人》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3课《女娲造人》公开课教案

23《女娲造人》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女娲、澄澈、幽光、灵敏、绵延、神通广大、莽莽榛榛”等词。

2.了解神话的特点。

3.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通过比较,掌握想像的方法和思路。

2.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3.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21教育网

教学重点: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像力。如引导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知识贫乏,人们对于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日月出没、电闪雷鸣、人类自身来源等,不能科学地解释,于是被困惑的原始人便通过幼稚的想像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并且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一个被幻想加工过的神奇世界便产生了:山川日月风雨等自然事物都有一个专司其职的神灵;开天辟地后的盘古“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威武的太阳神每天乘坐羲和驾驶的车子绕天巡行……。

人,到底从何而来?思索着的远古人们用他们丰富的想像创造了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女娲造人》(板书文题)就是袁珂根据中国古代神话而改写的。

二、文体解读

神话故事体裁简介: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部编版初中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实录(定稿)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实录(定稿)优质课教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题目叫——

生:《共工怒触不周山》。

师:这是一个神话故事,这同时又是一篇文言文,我们平时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都知道,字词积累非常重要,因此,老师在课前已经布置大家预习字词。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基本上已经解决了重点字词,但是,有这么多的同学对这几个字词,觉得解释起来还有一点困难。ppt黄路涵、郑莞滢、干璐静、赵得荔、林城、冯佳怡、项怡婷等33位同学在预习时发现不理解的字词: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师:怎么办呢?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我们入情入境地读起来,兴许你就读懂了。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一个要求:读准字音。

生:读课文(读错“折”字)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她在读的时候有没有字读错?

生:有

师:哪个字读错?

生:“折”读错了。

师:“折”,第几声?

生:第二声

师:“折”,什么意思?

生:断

师:在这里表示绳子断了。

师:还有一个字也很容易读错,哪个字?

生:“潦”

师:“潦”,故水潦尘埃归焉,它是什么意思?

生:积水

师:全班来读一遍,一定要读准字音。

众生:读文章

师:读准字音之后,我们加大一点难度,读懂课文,读懂课文就要做好一些要求,第一个要求就是咱们要注意讲故事的——

众生:语音语调。

师:要注意语音语调,这是一个发生在远古时代的故事,我们在讲这个遥远的故事的时候,我们的语速是慢呢还是快?

生:慢

师:慢慢地讲,先第一句试试看,预备起

众生:读“昔者——”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PPT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PPT课件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
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 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 大绳子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 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 动;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 朝东南方向流去 。
故事情节
共工怒触不周山
原因:二雄相斗 争帝
经过:败后 怒触不周山
结果:日月星辰 移位
参考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 帝王,(共工)发怒撞不周 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 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 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 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 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 南角流去。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 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 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 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 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 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 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 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 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何谓“三皇”、“五帝”?
三皇:伏羲、神农 、黄帝
五帝:黄帝、颛顼(z 尧、舜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描述“共 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之后,败而大怒,心中 十分不甘,运用联想和想象描述共工发怒 的情状。(提示从心理、语言、动作、神 态)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类文阅读-13 精卫填海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类文阅读-13 精卫填海

类文阅读-13 精卫填海

燧人钻木取火

遂明国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遂木,屈盘万顷。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于其国,息.此树下。有鸟类鸮(xiāo),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suì)人。

(选自《精编神话故事一百篇》)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识:至:

息:感:

2.“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suì)人。”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

3.短文中的圣人从哪里受到启发,发明了钻木取火?从文中找出来,用“”画出来。

4.你能解释一下“钻木取火”的道理吗?

5.人类从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中受到启发,从而进行发明创造的事例数不胜数。试着举个例子吧。

【参考答案】

1.知道到休息感悟

2.圣人受到启发,感悟到钻木取火的道理,就试着用小树枝来钻火,终于引发火花,燃起火种,人们把这位圣人称为“燧人”。

3.有鸟类鸮(xiāo),啄树则灿然火出。

4.钻木取火是根据摩擦生热的原理产生的。木材比较粗糙,摩擦时会产生热量,而且木材本身就是易燃物,所以就会生出火来。

5.示例: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从而受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鲁班受到锯齿状树叶划伤皮肤的启发,发明了锯。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

..,共工与颛顼(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选自《精编神话故事一百篇》)共工原来是一个驾波驭浪、争强好胜的水神。他挑战权威,天不怕地不怕,要与黄帝之孙颛顼争夺帝位。争战中,怒气冲天的共工一头撞向不周山,结果,撑着天宇的巨柱被撞折,兜着大地的网绳被撞断。天空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一下也向西北移了位;东南大地塌陷,水土向那里流灌成了海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3.1.1 阿长与

《山海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中带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学习详略得当来使主题更鲜明,人物更突出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鲁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即人物的语言、动作

描写,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难点:

1、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刑天舞干戚: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二、作者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其中代表小说是《阿Q正传》)《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三闲集》《且介亭杂文》《坟》,学术专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3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3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3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女娲()澄澈()()莽莽榛榛()掺合()

2.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术时曾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色彩。

3.在下列语句中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⑴人的身体小,据说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

⑴大地上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还没有终止。

⑴这世间,怎样说吧,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4.读课文回答:

⑴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⑴女娲是怎样造人的?

5.根据提供的语境,扩展语段。

要求:从颜色、香气、体态三个方面状写普通的花;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这是一种普通的花,普通得谁也记不清它的名字,只知道春天开花的日子,日埂和塘堤四处可见它的踪影。花的颜色;花的香气;花的形状。

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现在,许多青年男女不再以财产多寡和门弟高低为条件,而以能劳动,有科学文化知识为标准去选择自己的伴侣。

b.这个村今年水稻获得了大丰收,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谷子,而且不吃国家的供应粮。

c.厂长采纳了两个工人的合理化建议,这大大激发了全厂职工出谋献策的积极性。

d.鉴于动物有上述特点,我们可以预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的战争舞台上,将有越来越多的“动物兵”出现。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黄帝的臣子里面,有个叫仓颉的人,长着四个眼睛,炯炯有神,闪闪发亮。他从小就十分聪明,喜欢察看天上的星象,考察乌龟背上的花纹,鸟雀羽毛的文采,以及山川起伏的曲折线条。他往往一看就是老半天,而且还在手心里或者地上指指画画。

七年级语文下册《共工怒触不周山》ppt

七年级语文下册《共工怒触不周山》ppt

七年级语文下册《共工怒触不周山》ppt

七年级语文下册《共工怒触不周山》ppt

ppt简介: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重点应该在诵读上。课文比较精短,在内容上翻译不难,所以也应该结合文下注释,给学生充分自主的权利。整堂课也应该重点锻炼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还有大组竞赛的积分机制,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伸阅读)共工怒触不周山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伸阅读)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①怒触②不周山③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圣哲学校蔡雨欣

昔者④,共工与颛(zhuān)顼⑤(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⑥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⑦;地不满东南,故水潦⑧(lǎo)尘埃归焉。

(本文选自《淮南子·天文训》)

【注释】

①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②触:碰、撞。

③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y ú),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④昔者:从前。

⑤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⑥维:绳子。

⑦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⑧水潦:泛指江湖流水。潦,积水。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素材积累】

每个人对未来都有所希望和计划,立志是成功的起点,有了壮志和不懈的努力,旧能向成功迈进。 1、立志多摘少年,但宋朝文学家苏洵27岁开始发愤,立志旧读,昼夜不息,结果大器晚成,终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我国明代画家王冕,少年放牛时,立志要把荷花佳景惟妙惟肖地画出来。他不分昼夜地绘画,立志不移,后来成为当时著民的画家。3、越王勾践被吴国军队打败,忍受奇耻大辱,给吴王夫差当奴仆。三年后,他被释放回国,立志洗雪国耻。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打败了吴国。 4、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文言文阅读总复习》精品教学课件PPT优秀课件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文言文阅读总复习》精品教学课件PPT优秀课件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唐 刘禹锡
1.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公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 一种文体。 2.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 要保持高尚节操 的愿望 和 安贫乐道 的生活情趣。 3.结构。
㈠(①-③句)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点明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室中之景 自然环境清幽 ㈡ 室中之人 交往人物不俗
2.故事的结尾有争议,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陈纪就应当原谅他, 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 应当算作“无礼”?
答:我们不赞同这个说法,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
七(下)
5.伤仲永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 北宋 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1.本文 借事说理 (写法),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 重要性。 2.结构。
答:同舍生生活优裕与自己生活贫寒对比,突出求学的艰苦,强调精 神的追求和内心的乐趣,说明成才的关键是主观的努力,而不是客观 的条件。
6.作者为什么能够刻苦学习并学有所成,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体会。
⑴浓厚的学习兴趣; ⑵旺盛的求知欲望; ⑶吃苦的坚毅品格; ⑷专心的学习态度。
刻苦学习、 博览群书、 虚心求教。
㈠总叙“物外之趣”。
仔细观察 丰富想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3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该页是作者小编帮家人们分享的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3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

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体会想像和夸张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2.学会使用夸张和想像。

3.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开天辟地女娲掺水塑造莽莽榛榛澄澈

2、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它详细叙述了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2)神话是远古时代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和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神话带有浓厚的色彩。

二、理解探究:

本文处处洋溢着因人类诞生而产生的喜悦感,请对下面的句子加以分析体会。

(1)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2)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

三、合作释疑:

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写法的?

四、课内精读:

①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5 女娲补天》教学课件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5 女娲补天》教学课件

拓展延伸
拓展一 拓展二
课后作业
1. 收集更多的神话故事,与同学分享。 2. 联系实际,想一想,女娲的精神使
你联想到了什么人?
教育部推荐的小 学生必读书目
三年级
序号
书目
1
《伊索寓言》
2
《我要做个好孩子》
3
《中国童话故事精选》
4
《天方夜谭》
5 《中国历史故事精选》
Biblioteka Baidu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年级
序号
书目
1
《中华美德故事精选》
2
《寄小读者》
3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4
《克雷洛夫寓言》
5
《爱的教育》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天津教育出版社
娲给你留下了什么 不怕危险,不怕困难,
样的印象?
甘于奉献。
板书设计
天塌地裂
起因:共工 洪水喷涌 撞断不周山 野兽横行
不 畏 艰

炼石

娲 补 天
经过:女 修补窟窿 娲拯救 杀大乌龟,斩下四条腿支撑天空
甘 于 奉
杀死作恶的黑龙,吓跑野兽

用芦灰堵住地缝
结果: 天地恢复平静,人类怀念传颂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阿长与《山海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阿长与《山海经》

9、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书写及拼音,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身份来理解阿长

的形象。

3、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间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

的特点。

4、注意分析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大词小用的词语运用之妙。

【教学重点】

1、掌握字词书写及拼音,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身份来理解阿长的形象。

3、概括事件,理解人物形象,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间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

的特点。

2、注意分析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大词小用的词语运用之妙。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与环节】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

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了解作者及相关知识。

1、鲁迅(1881-1936),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在他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二心集》、《三闲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华盖集》等。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2021年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课后练习

2021年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课后练习

2021年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课后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阅读与理解。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注释)①选自《淮南子·天文训》。②共工;相传是炎帝的后裔,西北的洪水之神。③颛顼:相传是黄帝的后裔。④维;绳子。⑤绝;断。⑥焉;这,这里。⑦潦:路上的流水、积水。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共工与颛顼争夺天帝之位,颛顼失败了。(_______)

(2)不周山把支撑着天的柱子撞折了。(_______)

(3)因为天倾向西北,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_______)(4)因为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方向流去了。(_______)

[2]共工触山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愿望。

A.争做帝王

B.探索自然、征服自然

C.改变宇宙

D.改变土地

[3]下列对共工的看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有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B.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C.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D.有勇无谋,性格暴躁,偏激任性,破坏环境[4]在我读过的神话故事里也有像共工那样个性鲜明的人物,如

《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中的

_____________。

[5]你赞成共工触山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1+课《+女娲造人》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1+课《+女娲造人》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1女娲造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澄澈、绵延、神通广大、莽莽榛榛”等词语。

(2)了解神话的概念及其特点。

(3)复述故事,体会想象和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4)理解课文大胆新奇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速读课文,达到复述故事的效果,把握文章内容。

(2)发挥联想、想象来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

(3)通过本文与《风俗通》的记载对比,体会女娲“神性”与“人性”结合的光辉

形象。

3.情感价值与价值观:感受并学习伟大母亲女娲勤奋、智慧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神话的特点;复述故事,体会想象和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感受神话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难点:通过本文与《风俗通》的记载对比,体会女娲“神性”与“人性”结合的光辉形象。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提问导入,激发兴趣

提问:同学们有没有看过下面这些故事?

出示神话图片(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让学生进行猜测。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神话。

(二)理解神话概念

那么什么是神话呢?

概念:神话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不能正确地解释而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故事。

神话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力的抗争和提高人类自身能力的渴望。其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

①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呢?(不是)

②明知道这些故事并不存在,我们可我们听起来还是津津有味,这是为什么呢?这些

故事之间有没有什么共同点?(想象、幻想)的却如此,神话最大的特点就是如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初一文言文教学,重在培养兴趣,养成诵读的习惯,“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在趣读中积累语言,做到“言”“文”合一。在“还原情境,想象对话”中,理解人物形象,创作简单的文言文句子并演绎,激活兴奋点。

2、神话教学,小学的神话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对神话奇特大胆的想象特点的理解,初中的神话阅读教学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除了想象还要挖掘神话的核心价值,在探究神话所曲折反映出的远古时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尤其是先民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以及各种心理的基础上,理解神话是怎样创造出来的,理解神话人物形象、神话作品对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文化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趣读活动,培养兴趣,落实学生理解上有困难的字词:“西北”、“满”、“潦”、“归”、“焉”,背诵课文;

2、通过课前质疑、课中释疑、情境对话等活动,在不同观点的交锋中理解共工人物形象;

3、通过小组讨论,自主学习,推测远古人民创造神话的心理,探究神话中的人物形象的神话色彩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趣读活动,培养兴趣,落实学生理解上有困难的字词:“西北”、“满”、“潦”、“归”、“焉”,背诵课文。

2、通过课前质疑、课中释疑、情境对话等活动,在不同观点的交锋中理解共工人物形象。

难点:通过小组讨论,自主学习,推测远古人民创造神话的心理,探究神话中的人物形象的神话色彩和现实意义。

(本课根据学生课前提出的疑惑推进课堂教学,每个班级可能会提出相同的或者不同的问题,课堂依据每个班级的实际学情推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强调文言字词积累的重要性。

2、出示学生理解上有困难的字词:ppt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二、趣读活动与落实重、难点字词相结合:

(一)掌握易读错的字:“折”“潦”

1、请一个同学读文章,要求:读准字音。

2、强调“折”“潦”的读音,全班读一遍。

(二)趣读文章,落实字词:

(细腻地趣读活动与落实字词结合)

1、注意讲故事的语调、语速(昔者——要读出遥远感,好像一位长者

慢悠悠地讲起故事来。)

2、读出这个故事的画面感(争、怒、触、折、绝——结合文字本身的声调,如:读“折”是第二声,读的时候往上扬,画面感就出来了,好像故事就在眼前发生一样。)

3、落实学生理解上有困难的字词:西北、满、潦、归

4、强调:“焉” ppt:焉:兼词。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是”、“于此”。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其中 )

②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向这里/向西北方)

③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向这里/向东南方) (三)趣背文章

过渡:读准了字音,读懂了文章,下面让我们请出主人公。(趣记容易写错的“颛顼”两字)

(设计说明:在趣读中落实学生理解上有困难的字词,学生喜欢,记得也深,言文合一。趣记“颛顼”易写错的字词。)

三、释疑活动:

1、出示学生课前提出的疑惑:

ppt共工到底是英雄还是坏蛋?

(陈骏昊、金王杨、李汝楠、张盛豪、赵子轩、连威棋、蔡雨萱、陈子阳、朱仕展、王晓婧、董芳榕、高慧、黄伊茹、王境等32人)

师:共工怒触不周山,这样的行为到底是怎样的人?他到底是英雄还是坏蛋?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咱班同学很有意思,

很可爱,答案都是不一样的。有15个同学说共工是英雄,有12个同学说共工是恶神,是坏人,还有22个同学说共工是好人又是坏人。

ppt 共工是英雄:

(金倩欧、李子涵、潘梦婷、林成浪、张博雅、陈梦露等15人)共工是恶神:

(干璐静、黄静静、夏雪怡、刘简妮、方李诺、徐才明等12人)共工是好人又是坏人:

(余骋、李子南、赵逸彤、高慧、黄伊茹、王境、王晓婧等22人 ) 2、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或者展开想象,再结合文章语言来说一说自己对共工这个人物的理解。

品读点: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品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展开想象说说。)

品读点: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品读:换字品读,说文解字“触”,结合想象品读“怒”,“天柱折,地维绝”,展开想象说说。)

说文解字“触”

触”:“觸”,造字本义:牛用角相顶撞。(蜀:瞪大眼睛看)(设计说明:这里的释疑活动结合语言品味,根据学生的课前疑问推进,不同的思维火花在碰撞,在争论中立体地把握人物形象。)

3、ppt情境还原,想象对话:

共工和颛顼狭路相逢,你们心中的共工和颛顼会怎样对话,请用一句简单的文言文来说说:

共工曰:

颛顼曰:

(设计说明:通过情境还原,想象对话,进一步理解人物,创作简单的文言文句子并演绎,激活学生的兴奋点,培养兴趣,养成习惯,终成能力。)

四、小组讨论,自主学习,挖掘神话的核心价值:

1、出示学生课前疑问

ppt共工为什么只触不周山,不触别的山?

(陈子阳、蔡雨萱、连威棋、赵子轩、李汝楠等39位同学)淮南子为什么要记录《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个神话?

(赵逸彤、赵子越、张鹏翔、干璐静、黄静静等27位同学) 古人为什么要创造神话?

(陈梦露、陈路涵、金王杨、陈俊昊、项怡婷等19位同学)

1.结合原文词语句子分析。

2.想象/还原远古时期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心理。

2、学生结合神话故事,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3、品读不周山,推测先民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以及各种心理。

ppt神话中的不周山,相传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但不周山终年寒冷,常年飘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达。

4、学生结合神话人物形象,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