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之境中的纯朴回归_霍建起电影_那山那人那狗_的主题探析_周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建起的《那人那山那狗》是一部投资210万
元的小制作影片,不仅收获到了良好的票房,更在包括中国电影金鸡奖在内的多项评选中揽获奖项,
甚至有评委直称其“代表了中国电影的一个高度”。[1]
霍建起在电影中将高雅的艺术之美与现实生活的
真实之美实现了有机的糅合。其与贾樟柯、
管虎、王小帅等都同属于关注现代人“真实状态”导演群之列,然而与这些导演在电影中极力追求纪实性美
学、
着力再现现代人“真实生活”和内心情绪的风格有所不同,霍建起则更愿意去探寻现代人精神层面的现状与需求。如果说贾樟柯等导演以近乎“残酷”的真实去展现现代人的“现实生活”,那么霍建起的
电影则以较为
“温情”的方式去触探现代人面对“现实生活”时内心“真实的向往”。
从《那人那山那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霍建起电影带有明显的法国印象派电影的风格:同样注重用画面表现直接的感性印象,霍建起在影片中为观众展现了一个美如诗画的湘西风景;同样不注
重影片的故事情节,
《那人那山那狗》可以称之有“事”无“故”的一部影片,情节简单至极;同样喜欢运用象征主义的比喻手法,在这些简单的故事情节中,场景、人物、情节都包含着明显的符号语言。霍
建起以绘图的方式在电影中构筑了一个充满着隐
喻的唯美之境,没有激烈的故事冲突,没有绚动的画面刺激,却触探着现代人最真实的精神需求,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探寻心灵回归的主题。霍建起让影片中的深山邮路变成了一条探寻纯朴的回归之旅。
一、那山———对纯朴自然的回归
霍建起在《那山那人那狗》中的“那山”有着精准的理解。“山”是直白和易于理解的;而回归之意
充分体现在对
“那”字的表现上。“那”,是一个有距离感的地理位置,它决定了对于“山”的认识与感受应该是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同时也说明了这种认识与感受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电影中,霍建起对于“那山”这两个字的理解与表现精准而到位。
对于“山”,在电影的第一幕就清晰地界定它位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湖南的西部地区”,也就是影片故事发生所处的时空。霍建起在电影中充分展现了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的专业功底,将绘图
手法充分应用于电影的拍摄过程中,从色彩、
构图、景框等多个角度去构筑影片中各种唯美的画面,毫
唯美之境中的纯朴回归
———霍建起电影《那山那人那狗》的主题探析
周
华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广西
柳州545002)
摘要:霍建起的电影带有较浓厚的唯美色彩,充满着温情的人文精神。他的早期影片《那山那人那狗》展示了
独特的电影叙写风格,将观众引入纯美之境品味纯朴,表达了生命在轮回中对纯朴回归的主题,关照了现代人心底
最渴望的精神需求。
关键词:霍建起;主题分析;回归主题;精神需求中图分类号:J 9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14X (2012)03-0086-04
收稿日期:2012-02-25
作者简介:周华(1978-),男,广东南海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影视文学。
doi:11.3969/j.issn.1671-914X.2012.03.086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1卷第3期
双月刊
2012年5月
不吝啬胶片,将世外桃源般的“山”区美景,尽收于镜头之中:村落美丽、宁静且祥和;风景清新、怡人且纯净;村庄里古朴的房子、土黄色的砖墙下狭长的青石板小巷、黝黑敦实的村前小桥;还有那袅袅的炊烟,那鸡鸣狗吠声等等,整个景致浸透着一种遥远、古朴、纯净、安详的氛围。正如法国印象派电影导演德吕克说过“真正的电影:是从现实的平民生活和大自然中发掘出诗与美的电影”的一样,[2]霍建起充分展现了“山”区里所蕴含的大自然的美,让观众眼前满眼的都是绿色,清新怡人。
在霍建起看来感受美的不仅是眼睛,更应该是心灵。在电影中对于“山”的美丽,霍建起将聚焦点放在了对“那”字的表现上,让观众从外而内、由表及里地走进美景并与之相融合,在这方面霍建起表现出了巧思。影片中,霍建起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将观众嫁接到了影片中充满了现代意识的邮递员儿子“我”的身上,让电影的镜头与观众的眼睛融合,将观众带到了“我”的世界中,这正如邮递员儿子“我”被父亲带入到这个深山邮路中一样,观众也同样被导演拖拽到了“山”中,“那山”的距离感自然而来。当我们行进于延绵蜿蜒的山路,却发现“那山”里处处是景,时时是画,树高大苍翠,花娇小柔美,草满眼嫩绿,不禁沉醉于期间,享受着葱葱郁郁带来的清凉,聆听着鸟儿悦耳的声音,感触着风儿吹过的细微;跟着步伐走上小小的田埂,穿越广阔田野里的层层绿浪,趟过清澈凉爽的河水,看着古老的水车不停息地缓缓转动,嗅嗅庄稼的味道,闻闻泥土的气息,听听虫子的叫声。画面中还不时穿插着老邮递员的片断记忆,这已不再是眼睛的旅行,而是心灵的旅行。霍建起巧妙地将观众带入了导演辅设的回归之路,走近“那山”后使之变成“这山”,真正走进了“山”中,这便是“引人入胜心似归”的第一层回归,即对纯朴自然的回归。
二、那人——
—对纯朴感情的回归
正如霍建起所提到的,他“更注重呈现生命的一种状态,把生命当成一个画面和过程来呈现,我关注的是人,而不是事”。[3]因而在《那山那人那狗》中,霍建起在“那山”唯美画面中真正要呈现的实际上是“那人”。正如前文所述,对“那人”的认识与了解,同样是一个由外而内、则表及里的过程。“那人”是对一段遗失的父子情最贴切的表达,邮递员儿子“我”不熟悉的不仅是“那山”,还有“那山”里的人和事,更有本应熟悉而没有熟悉的行走于“那山”中的父亲。影片中没有过多去详解这种隔阂与疏离,在霍建起看来,这是无庸展开的,现代与传统之间本身就存在隔阂,现代经济生活的快速发展,把人与人的距离拉大,不仅仅是现实的距离,更是心灵的
距离;不仅仅是道路的距离,更是情感的距离。正如张小娴在小说《荷包里的单人床》里所说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打破这种隔阂的唯一办法就是去接近、去感受,霍建起将至亲、至爱、至善之情贯穿于父子同行的邮路之上。
回归至亲之情。一段用行动而非语言来诠释的亲情,让“那人”与“我”回归纯朴的亲情。老邮递员要退休了,他把衣钵传给了儿子,但并不放心儿子的第一趟任务,于是跟随着儿子上路,父爱是深沉的,乏于言语却胜在行动,父亲没有过多的叮嘱与唠叨,只有关切的眼神和深情的注视,他的一举一动洋溢着的都是对儿子的爱。沿路将送信路上要注意的点滴都给儿子仔细地讲述:看到儿子走累了时,为顾全倔强儿子的面子,主动要求“老二”停下休息;嘱托过河时要把脚烘干,免得落下脚病。父爱就通过细小的举动在慢慢地渗透着,渗透进儿子的心,也感动了我们的心!对儿子“我”的爱是默然的,父子俩一起攀山越岭,但两人的交流很少,因为陌生,儿子在躲避父亲,迈开长腿赶在前面,但当等很久依然看不到父亲的身影,儿子又火急火燎放下邮包跑回原路寻找,只看到“老二”时焦急的询问,看到父亲出现时的释然喘息,浓浓的亲情在“跑”、“问”、“喘息”中弥漫。当儿子看到父亲后,心中的大石落了地,转身又继续前行,又是一个惜字如金的人。然而言语的吝啬却掩盖不了情感的深厚,虽然以前聚少离多,虽然心底有些怨言,但爱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正如知道溪水冰凉,儿子执意背着父亲过河;正如父亲追赶被风吹走的信时,儿子担忧地失声呼喊;正如儿子在村委会对父亲一辈子呆在如此艰难地方的埋怨,而看到门口送行的乡亲们时的理解。路一步步走远,心灵一步步靠近,原本有些陌生的父子两人通过邮路上长时间的相处,逐渐了解了彼此的思想和以前生活,互相体谅了对方。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只是一些普普通通的细节,却让我们在最质朴、最寻常中感动着。
回归至爱之情。《那山那人那狗》里的爱情,虽然不是最缠绵的,不是最浪漫的,但绝对是纯朴而执着的。父亲与母亲的爱情之路,简单、温情和幸福,英雄救美式的老套开局,俩人情投意合走到了一起;简单而温馨的结婚场景,父亲踩着自行车,后座是母亲,双手搂着父亲的腰,笑得很甜蜜很灿烂,整个画面中唯一出现的一抹红色,那是母亲的嫁衣,绚彩夺目;生活是幸福的守望,父亲背着邮包上路时,母亲在村口驻足远望的样子,是默默的支持,是守望;当父亲工作归来,一家三口嬉戏时母亲那快乐的表情,是溢在心头的满足,是幸福。而正是这
唯美之境中的纯朴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