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学案李清照词两首

合集下载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词的类型特点。

2、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能够朗读和背诵《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

二、教学内容:

1、导入:通过学生唱词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词创作是源于她的身世和心理.

2、任务: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活动1:小组讨论,每组介绍一首词的词意、词曲、艺术价值。

4、整体讲解:教师就词的类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作整体讲解,同时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并加深对李清照词的理解。

5、活动2:通过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

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两首词的了解和感受。同时,通过临场评论的方式,增加两首词的欣赏程度。

6、总结: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达对两首词的喜爱及感悟,并

从中探讨中国文化的共同价值。

三、教学重点: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词的类型特点

2、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

价值。

3、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

四、教学方法:

1、活动性、情感性和体验性的教学方法。

2、合作、探究和启发式教学法。

3、听课及现场评论式教学法。

五、教学手段:

PPT、录音机、黑板、水彩笔等

六、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

让学生唱词《如梦令》

2、任务明确

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小组讨论

高二语文必修四授课课件李清照词两首

高二语文必修四授课课件李清照词两首

代表发言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 向全班汇报本组的讨论成 果,分享对李清照词作风 格的理解。

分享交流

个人准备

教师点评

学生提前准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 首李清照词作,并思考喜欢的原因。

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引导学 生深入理解李清照词作的内涵和艺术 魅力。

分享交流

在课堂上,学生依次分享自己最喜欢 的李清照词作,并阐述喜欢的理由。 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
在授课过程中还将穿插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的介绍,如古代女性地位、文 学创作环境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02
《如梦令》赏析

创作背景及主题思想
01
创作背景

02
主题思想

李清照生活在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巨变。《如梦 令》一词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表达了作者对往昔生活的回 忆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情感表达及艺术手法
情感表达
李清照运用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等手法,将自己的孤独、苦闷、失落等情感表达 得淋漓尽致。
艺术手法
词人巧妙地运用叠词、双声等修辞手法,使词作在音韵上更加和谐优美。同时, 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增强了词作的艺术表现力。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含答案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李清照(1084—

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她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公元1127年,北方金国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

作品前期有《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后期有《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念奴娇》。

评价宋代杰出女词人,婉约词宗。

(二)人物轶事

夫妻妙对

李清照和赵明诚都博学多才,又精通诗词格律,是名噪一时的“诗词夫妻”。有一次,俩人参加青州有名的乌老寿星的150岁的寿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邀请清照夫妇合写一副对联,祝贺乌老寿诞。

赵明诚稍作谦逊,挥笔而就:

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年岁。

每甲子是60年,“花甲重逢”即120岁,“而立”是30岁,两数相加正合乌老寿龄,客厅里顿时响起叫好之声。众人都看清照如何续联,只见清照毫不拘谨,握笔在手,也是一挥而就:

古稀双庆,复添幼学青春。

“古稀”是70岁,“双庆”便是140岁,“幼学”是10岁,加在一起,也恰是乌老寿龄,对仗工整,珠联璧合。众人惊叹不已。

(一)背景链接

1.《醉花阴》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李清照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寂寞与相思情怀。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李清照词两首(2)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李清照词两首(2)

李清照词两首

【背景材料】

一、关于作者及其创作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后因列于元祐党籍而被罢官。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宋史·李格非传》),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庄绰《鸡肋编》),也知书善文。

生平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李清照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教养。她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在元符三年(1100)左右,写有《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受到当时人们的好评。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时,与吏部侍郎赵挺之幼子赵明诚结婚。明诚当时21岁,在太学当学生,喜好收蓄前代石刻。婚后不久,新党蔡京当政,赵挺之升任尚书右丞。他们极力打击旧党,“籍记元祐党人姓名,不得与差遣”。李格非时为提点京东刑狱,竟因在党籍而被罢官。李清照当时曾献诗给赵挺之试图救援其父,诗中有“炙手可热心可寒”

的话,可见在她婚后李家曾经遭到政治上的不幸,她对赵挺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满的。

约在崇宁二年(1103),赵明诚开始出仕,曾任鸿胪少卿。他们夫妻志同道合,“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金石录后序》)。经他们的搜求寻访,日积月累,其所藏蓄的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和古器物,逐渐增多。大观元年(1107),赵挺之死于京师,赵家随即也遭受了政治上的灾祸。当时蔡京为左仆射,由于忌恨赵挺之而对赵家进行诬陷。但因查无实据,所以只追夺了赵挺之的官职。赵明诚弟兄可能即因此而失官。李清照便和赵明诚回到了青州(今山东益都)赵氏的故里。

【高中语文】《李清照词两首》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高中语文】《李清照词两首》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都采用了“比”的手法。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 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 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优秀作品等。
李清照词两首
少女之天真、少妇之缠绵 嫠妇之凄苦、巾帼之豪放 “婉约正宗”“乱世中的美神”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
李清照: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经历:少经繁 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性格:品格独立、个性坚强、 眼光开阔
作品内容与风格:以“靖康之耻”为界 前期:自然风 光、悠闲生活、闺怨离愁 清新明快、淡雅脱俗、 清丽婉转后期:遭遇之悲、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深沉凝重、惨淡悲凄、哀婉凄凉
恩毕竟还是心存感激的。 D. 继而又一转,说自己家的富贵气象,良人是执戟明光殿的卫士,身属中央。古 典诗词,传统的以夫妇比喻君臣,这两句意思是说自己是唐王朝的士大夫。 E. 这首诗富有民歌风味,用笔细腻熨贴,入情入理,短幅中有无限曲折,真所谓 “一波三折”。
解析
答案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
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 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 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 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关系是: “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 泪作书。
原因是: 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 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 2-7《李清照词两首》.pdf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 2-7《李清照词两首》.pdf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课文研习

一、要点解析

1.《醉花阴》三处意境赏析

其一:“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以“薄雾”“浓云”两意象开头,勾画出了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托出沉郁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里,独守空闺,备觉无聊,度日如年,所以说“永昼”,这“愁”的情绪就自然带出。愁绪难以排解,只好点燃香炉中的瑞脑,来消磨难熬的时光。至此,虽然没有言明,作者思念夫君的感情,借助环境已经表现出来。

其二:“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选用“玉枕”“纱厨”两意象,表明深秋长夜难耐,孤枕难眠。

“半夜”直接点明就寝时间和辗转反侧的的情状。着一“凉”,不但写出了秋气的萧瑟,更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凄冷。

其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销魂”二字是直言夫妻伤别之愁,是主旨流露处。

接着,转而作含蓄形象的描写。西风卷动珠帘,帘内闪现一位愁思缠绵的少妇,她玉肌消减,身段柔弱,比起帘外秋风里振颤的菊花,更为弱不禁风了。作者以菊自比,一方面显示自己的芳华和清雅,另一方面,暗示在别离后的憔悴和期待。可谓和婉清雅,新颖别致。2.《声声慢》两处叠音词赏析

其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起首三句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寻寻觅觅”,反映了作者心中有所失落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派遣,无所依托,就好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般。“冷冷清清”,这既是作者所处的环境使然,也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凄凄惨惨戚戚”,属于心理活动的描写。“寻觅”句重点写行为,“冷清”句重点写环境,“凄惨”句重点写心境,三个层次的内容依次递进,内心的伤痛之情逐一揭示,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7李清照词两首(附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7李清照词两首(附答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纱厨.
乍.暖

乍暖还.寒 还.是
读音 chú zhà huán hái
加点字
东篱.
堆.积

相识. 标识.
读音 lí duī shí zhì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2.解多义 瑞脑销金兽(动词,燃烧)
(1)销 莫道不销魂(动词,除去)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动词,熔化) 莫道不销魂(副词,不要)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代词,没有谁)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文白对译
【目标一】 鉴赏《醉花阴》的语言与手法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两句,是如何渲染词人的愁苦之 情的? 参考答案:“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既写 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百无聊赖的 愁情。 2.“半夜凉初透”的凉意从何而来?重阳节对这种“凉”意起到了怎 样的作用?
4.分古今
例句
古义
今义
憔悴源自文库次第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 损
枯萎,凋零。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 了得
光景,状况。
形容人瘦,气色不好。 次序,一个挨一个地。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5.积名句 (1)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2016·浙江高考) (2)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2015·四川高考) (3)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015·浙江高考) (4)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2013·天津高考) (5)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2013·山东高考) (6)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014·江西高考)

高中语文必修四《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四《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教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李清照的《醉花阴》《声声慢》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四第二单元宋词专题中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选编的是宋词,在新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发展脉络和艺术价值。李清照的词《醉花阴》《声声慢》放在最后,属略读篇目,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醉花阴》是作者南渡前的作品,抒发“相思闲愁”,《声声慢》是作者南渡后的名篇之一,将重点赏析,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夫丧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本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深入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选取李清照的这两首词来做比较阅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相信这是编排者的匠心之处。

学情分析:

1、在学习本单元前几首词之后,学生们对于宋词应该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不论是柳永还是苏轼或是辛弃疾,不论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的风格,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这为接下来李清照词两首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2、男性作家不论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更多采用的是客观接入视角,而李清照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女词人,她的创作视角更多地从个人角度出发,更加注重词人个人情感与周遭环境景物的联系变化,从而创作出独特的意境。更加细腻温婉。

3、本人任教的是一所省重点省示范高中,学生的语文功底相对较好,并且本班男生较多,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为小活动的设置提供了可能。

语文:7 李清照词两首 同步教学课件(人教版必修4)

语文:7 李清照词两首 同步教学课件(人教版必修4)

(5)怎样理解“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 句词的含义?
答案:看到雁从北来,自伤身世,缅怀故国,已 是很难受的了,而此雁却又像过去在家乡见过似的,益 发触动悲伤的心情。
(6)两首词都抒发了愁苦之情,有何不同? 答案: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声声慢》这首词中 作者抒发的是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 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 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 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
(1)有暗香盈袖 (2)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3)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4)到黄昏 点点滴滴 (5)载不动许多愁 (6)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7)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8)应是绿肥红瘦
(1)李清照的词以__________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 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
如泣如诉 ①风声________,墓地凄然悲凉。 不绝如②缕或者人已经转过山头望不见了,歌声还余音袅袅, ________。
(1)东篱把酒黄昏后,________________。 (2)莫道不销魂,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凄凄惨惨戚戚。 (4)梧桐更兼细雨,__________、__________。 (5)只恐双溪舴艋舟,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此情无计可消除,__________,__________。 (7)九万里风鹏正举,__________,__________。 (8)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______。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李清照词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李清照词两首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醉花阴》的意境和艺 术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清照婉约派词人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 爱和传承。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醉花阴》所表达的女性美和家庭情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范。
教学内容及步骤
重点难点:分析词中的意象, 理解词人的情感
李清照的词作语言优美,善于运用 典故和修辞手法,表现出高超的艺 术技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李清照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故国 山河的怀念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
李清照的词作情感真挚,表达了她 对爱情和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教学目标:理解 《声声慢》的词意, 体会李清照的愁绪
重点难点:分析词 中的意象,理解词 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讲解、 诵读、讨论
教学过程:介绍背 景,朗读词作,分 析意象,讨论词意
作业布置
背诵《声声慢》 完成课后练习题 搜集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并进行赏析 写一篇关于李清照词风的读后感
课后反思
学生掌握情况: 是否理解掌握了 《声声慢》的词 意和情感
课堂互动情况: 学生是否积极参 与课堂讨论,是 否能提出有深度 的问题
教学方法反思: 是否有效地运用 了多媒体等教学 手段,是否能够 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7...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7...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7...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7*李清照词两首(通用)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过程与方法

1.疏通“词”义,理清思路,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2.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体会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

3.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能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

2、体会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生活的方式来创造意境的好处

教学难点

1、鉴赏词的意境美,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2、品味语言美、音乐美,掌握艺术手法。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讲授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 2.7《李清照词两首》评解李清照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2.7《李清照词两首》评解李清照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评解李清照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1084—?),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她之所以著名,当然主要是因其创作了很多优秀词篇,但恐怕也多少由于其女性身份而占了“便宜”。我们知道,由于重男轻女的“性别歧视”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偏见,中国古代妇女素来较少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因此文坛上的女性作者少得可怜。而现在,却出了位才女李清照,不但擅诗能词,而且其成就竟远高于一般的“男士”——举例来讲,她和丈夫赵明诚于重阳节比赛写词,赵废寝忘食一连作了五十首,结果却及不上李的一首“人比黄花瘦”——这就怎令男性文人们不生出惊讶和赞叹之情?因此,人们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纷纷给予好评。例如朱熹就曾说过:“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朱子语类》卷140)而王灼虽然不满于她“轻巧尖新”的词风,但也不得不承认:“(李)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可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碧鸡漫志》卷2)尽管他们的评论主要还局限在“本朝妇人”之间进行比较,但王氏所云“在士大夫中已不可多得”一语,却已暗暗有了几分认输。至若另一位南宋文人魏仲恭,则进一步提出了如下看法:“尝闻摛藻丽句,固非女子之事。间有天姿秀发,性灵钟慧,出言吐句,有奇男子之所不如,虽欲掩其名,不可得耳。如蜀之花蕊夫人,近时之李易安,尤显显著名者。”(《断肠诗集序》)他直率地指出:李清照之文学成就,“有奇男子之所不如”。不过,若再从他所说的“摛藻丽句(指做诗作文),固非女子之事”来看,则其中又多少包含着对女性作者理应“降低标准”来要求的意思在内。由此看来,物以稀为贵,李清照之所以受到当时和后世男性文人的赞誉,在一定程度上是沾了她女性身份的光。而这又启发我们:在对李清照词展开研究之时,不可忽视或轻放过她有异于男性作者的性别特点。故由此出发来全面观照李词,可发现,它之所以能卓然自成一家,一个颇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李清照正是以她特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笔触去感知人生和抒写感情,这才造成了李词不同于一般男性词人之作的特色。而在李清照词所呈现的女性特色之中,她的那一种凄清孤寂的情怀使读者感受尤深。

人教版必修四《李清照词两首》

人教版必修四《李清照词两首》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 下眉头,却上心头。
再读体悟 抒愁
句句含愁 愁思不绝
《醉花阴》开篇言愁:“薄雾浓云 愁永昼”,直抒胸臆,景中有愁,愁 中有景。继而又有铺叙白描之景,比 喻灵动之词,句句含愁,愁思不绝。
《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直 抒胸臆,以看似平静之语道出心中不 堪承受之愁,在词尾喷薄而出。其他 词句亦句句愁思缭绕,令词人深困其 间,不可开解。
初读感知 把握情感基调

此愁非彼愁 比愁
闲愁 家国之愁
情感基调

《醉花阴》
闺怨之愁
《声声慢》
家国之愁
寂寞 忧郁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 整纤纤手。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 钗溜,和羞走。倚门 回首,却把青梅嗅。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 字回时,月满西楼。
再读品悟 析愁
怎样表现愁?
叠词之妙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
形式 节奏 情感
吴承恩评价《声声慢》: “首起十四叠字,超然笔墨蹊径之外。岂特
闺帏,士林中不多见也。”
• 一是加强诗词内容的回环往复, 增强情感表现力。
• 二是加强诗词音韵效果。加强 节奏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课件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 白)
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 甫)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
李煜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 观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
❖只恐双溪蚱蜢舟, 载不动许多愁 。
❖小时候,乡愁是 一张小小的邮票。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
❖ 两世之交(宋代)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 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在女作家中可谓“空前 绝后”,“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乱世美神
❖提出“词别是一家” ❖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 尽”,将婉约词发展到高峰。
这首词是前期的怀人之作。婚 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离乡在外任 知州,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 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 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 明诚。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附赠材料
怎样掌控你的课堂
1
目标
– 如果你现在走进教室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你 的老师平时般都站在哪儿?”他们能回答出来 吗?是不是有些班级的学生,他们可以精确地指 出自己的老师平时所在的位置?回想一下,每次 参加会议时,你是不是都习惯坐在同样的地方呢? 也许你喜欢坐在后排靠近过道的位置;也许你喜 欢坐在房间里靠近正中的位置;也许你喜欢坐在 前排。不可否认,大多数人总喜欢房间里某个特 定的位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教案

部编人教版

格一课堂教学方案

课题醉花阴

人教版高中语文

2

人教版高中语文 3

人教版高中语文

4

人教版高中语文 5

人教版高中语文

6

章节:课时:备课人:郑旭二次备课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7

赠送:教师高效教学的诀窍

高效教学,具体应该怎么说呢?我们很难精确地给它下一个定义,但大家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它。学生、家长甚至是那些教学水平般的教师亲临高效教学的现场时,都能立刻感受到它。但是,能感受到并不代表能在实践中亲自做到,尽管水平一般的教师也能够在优秀教师的课堂上体会到高效教学的魅力,但他们却无法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像那些优秀教师一样高效。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能觉察到自己的不足,但在具体实践的时候却不得要领,有劲使不出来。如果这些教师能够掌握教学的快窍,他们同样也能高效地教学。毕竟,教师们都有一颗上进的心。今天我的目的就是要加深教师对于高效和低效两种教学方法的认识。这点十分重要,只有认识到了,才能在实践中分清这两种教学方法的不同

8

人教版高中语文

今天,我们首先对下面所列的典型教学方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看看它们是属于高效教学法,还是属于低效教学法。

高效教学与低效教学测试:

1.讲课时的开场白是:“打开教材,翻到第×页。”(低效)

2.在课堂上尽量多用体验式教学法。(高效)

3.和学生建立起愉快、轻松的师生关系。(高效)

4.高度依赖书本。(低效)

5.把课本当做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来用。(高效)

6.多微笑。(高效)

7.大部分时间都显得很严肃。(低效)

8.教学实践中大量罗列文字。(低效)

9.处理学生问题时,声调提高并且表现出失望沮丧的情绪。(低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2.7 李清照词两首之《声声慢》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2.7 李清照词两首之《声声慢》教案

2.7 《李清照词两首之声声慢》教案12(人教版必修四)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生平,联系她的其他作品理解她的“愁”。

2、分析词中情感的表现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叙抒情)结合,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3、比较阅读,感受婉约派的艺术风格,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

1、作者沉重复杂的“愁”

2、作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清照语言的独特魅力;

3、比较鉴赏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以《如梦令》导入

1、诵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

2、诵读《声声慢》。

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哪里直接传达出来了?(“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3、作者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怎么会有如此的不同?她在写《声声慢》时怎会有如此浓重的愁呢?联系其生平运用知人论世法去理解。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

有那么一位女子,在溪亭日暮时唱出了“沉醉不知归路”;有那么一位女子,虽然“人比黄花瘦”,却吟着“应是绿肥红瘦”;她于月满西楼之时,叹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她唱出了千年绝句,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正因为有了她,南宋词坛才大放异彩,中国的词坛才不那么寂寞。她,就是巾帼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中原时,流寓南方,丈夫病死后,境遇孤苦。所作词以南渡为界。南渡前多写其悠闲生活,描写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代表作有《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南渡后多怀旧悼亡、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词风趋于凄婉哀怨,含蓄深沉,代表作有《声声慢》《永遇乐》《念奴娇》。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独辟蹊径,语言清丽。论词强

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她的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1卷)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1.《醉花阴》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李清照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寂寞与相思情怀。

2.《声声慢》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晚期作品,词情凄清。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1.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它的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以寻常语入词;②凄婉悲怆的格调;③倜傥有丈夫气。

2.东篱

..把酒黄昏后

东篱:泛指采菊之地,取自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醉花阴

层解:秋意寒凉,词人心境更是凄冷。

段解:上阕从“永昼”的无聊和“半夜”的寒冷两方面写词中女主人公的孤单寂寞,含蓄地抒发其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

黄昏后我独自来到菊花丛中饮酒,(菊花)清淡的香气充满

层解:东篱下赏菊,却更增添词人凄苦乏味。

段解:下阕为了排遣自己的相思之苦,打发空虚的生活,词中女主人公携酒去东篱观赏菊花。但其结果却是酒不能解愁,看到在西风中摇曳的菊花,酷似自己因相思而消瘦的身影,就更增加了内心的愁苦。

声声慢

层解:没有兴趣,没有心境,只有满怀的孤苦。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秋雨拍打着梧桐,直到黄昏时节,一点一点一滴一滴没有休止。

1.识记字音

2.一词多义

(1)道⎩⎨⎧

莫道

.不销魂 (动词,说)悔相道.

之不察兮 (名词,道路)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方法)

(2)寻⎩⎨⎧

寻.寻觅觅 (动词,寻找,搜求)寻.

常巷陌 (形容词,普通)未果,寻.

病终 (副词,不久)寻.

声暗问弹者谁 (介词,沿着)

3.古今异义

(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古义:枯萎,凋零。

今义: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古义:光景,状况。 今义:一个挨一个地;次序。 (3)怎一个愁字了得.. 古义:概括得尽。

今义:用在惊讶、责备等语气的句末,表示情况十分严重,没法收拾(多跟在“还”的后面);不平常,很突出。

4.词类活用

乍暖.还寒.

时候 (形容词用作动词,变暖,变寒)

国难家愁,艰难玉成

文/石上柳

李清照经历了自由、烂漫、无忧的少女时代,也享受了幸福、和谐、美满的婚后生活。这一段美好的生活,在她的心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她也写下了大量清新秀丽的词作,但这一时期她的词作毕竟大气不足。一场突如其来的国难家愁彻底打破了她内心的平静,她的作品进入新的境界,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1125年,金兵大举南下,直取北宋国都开封。1126年,也就是靖康元年,金兵攻陷开封。1127年,金兵俘虏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覆巢之下无完卵。大宋王朝国土沦陷后,人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赵明诚所收藏的几十万件文物面临厄运。对此,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冀望来春再备船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余屋者,已皆为煨烬矣。”

这一时期,她改变了很多,心情极其失落,“人老建康城”“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

不过她并没有因此沉沦沮丧,而是写出了不少悲愤豪壮的作品,一方面抒发她对当局者的失望、沉痛与愤慨,另一方面抒发其想要报效国家、拯救苍生的抱负。“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南游尚觉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这些诗句足以让那些软骨头的士大夫无地自容、汗颜羞死。诗中的“衣冠”指的是随高宗南来的士大夫;王导,东晋宰相。当时西晋灭亡,一帮士大夫想起河山的沦丧,常常感伤落泪。王导一反哭啼之态,慷慨陈词:“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刘琨,两晋之交时北方著名的爱国志士,年轻时曾与好友祖逖“闻鸡起舞”,立下宏图大志。

当行至乌江镇时,面对浩浩江面,她又吟下了千古绝唱《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就连她书写博戏的《打马赋》,也处处贯穿、浸透着保家卫国的心志。“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在文中,她借题发挥,大量引用历史上名臣良将的典故,状写金戈铁马、挥师疆场的气势,谴责宋室的无能。

国难家愁让她痛苦不堪。“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孤雁儿》)“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菩萨蛮》)“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

那首《声声慢》更是将这种悲愁表现到了极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此等等,无须一一罗列。这些都印证了韩愈那句至理名言:“物不得平则鸣,人不得平则言。”鸣,则发豪旷、醒世之音;言,则成工巧、惊世之作!

换句话说,李清照如果没有经历国难当头、家道中落、颠沛流离,又怎能吟出那些悲戚满怀、愁苦感天的传世名篇?爱国英雄岳飞如果未经靖康之耻、南渡之恨,怎能激发出“怒发冲冠”“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怀豪言?词坛大家辛弃疾如果没有青年时揭竿抗金、壮年时遭谗落职、晚年时报国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