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链
食物链指什么
![食物链指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c95fb12a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ed.png)
食物链指什么1. 什么是食物链?食物链是指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层级关系体系。
它描述了不同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即一个组织者物种通过摄食其他物种,从而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的过程。
2. 食物链的组成食物链由食物网中的各个环节依次连接而成。
其中,食物链中的每个环节都由两个基本组成部分组成:食物来源(被称为食物源)和吃食物的生物(被称为消费者)。
食物链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层级: - 第一级:生产者 - 第二级:初级消费者 - 第三级:中级消费者 - 第四级:高级消费者3. 生物在食物链中的地位不同的生物在食物链中担任不同的角色,这取决于它们在食物链中所处的层级。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总结如下:•生产者:生产者是食物链的最底层,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或化学反应将无机物质转化为有机物质。
植物是最常见的生产者,它们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为其他物种提供能量和营养。
•消费者:消费者通过摄食其他生物来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
根据其在食物链中的位置,消费者可以分为初级消费者、中级消费者和高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是以植物为食的动物,中级消费者是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的动物,高级消费者是食物链的顶端捕食者。
4. 食物链中的能量传递食物链中的能量传递遵循一定的规律。
当较低层级的生物被摄食后,能量会从一个层级转移到下一个层级。
然而,在能量传递过程中,能量会逐渐减少。
这是因为在每一次转移中,有一部分能量会在形成新的有机物质时丢失,有一部分能量会被消费者用于维持其自身的生命活动。
因此,食物链中的高级消费者所能获取到的能量要比之前层级的生物所摄取到的能量少得多。
5. 食物链的重要性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食物链,能量和营养物质能够从一个生物传递到另一个生物,使得生物之间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
除此之外,食物链还有助于控制生物种群数量。
例如,通过捕食者对被食物链控制的物种进行控制,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食物链分为几类食物链破坏了有什么后果
![食物链分为几类食物链破坏了有什么后果](https://img.taocdn.com/s3/m/c7396b5d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af.png)
食物链分为几类食物链破坏了有什么后果食物链又称为“营养链”,是一种生物学的概念,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以食物联系起来的链锁关系。
亲爱的小伙伴们,食物链分为几类?破坏了有什么后果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食物链的分类(1)捕食性食物链。
它是以植物为基础,后者捕食前者。
如青草一野兔一狐狸一狼。
(2)碎食性食物链。
指以碎食物为基础形成的食物链。
如树叶碎片及小藻类一虾(蟹)一鱼一食鱼的鸟类。
(3)寄生性食物链。
以大动物为基础,小动物寄生到大动物上形成的食物链。
如哺乳类--跳蚤--原生动物--一原生动物--细菌--过滤性病毒。
食物链破坏的后果草原上,狼吃羊和马,是人和牲畜的大敌,但是狼也吃田鼠野兔和黄羊,田鼠野兔黄羊等又吃草,草又是羊和马的主要粮食,羊和马又是人的主要食物来源,草原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养育着她的子民们,这些生物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生物王国,形成了环环相扣的食物链,它们相互制约相互繁衍,与草原共同生存了几万年。
可是有一天,不懂科学知识的人来到了草原,看到狼吃牛羊,觉得狼是牛羊的大敌,就采用了各种方法消灭狼,甚至举枪,射杀狼群,他们想保护他们的牛羊。
可是忘了,狼对于草原也是有利的,因为狼也吃田鼠黄羊等草原上的大害,才使得草原上没有太多的田鼠黄羊,这样也保住了绿草,使得牛羊有充足的食物来源。
牛壮羊肥,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经过一段时间的杀戮,终于有一天,狼群被杀得七零八落,消无音迹。
他们以为这样牛羊就会多起来,可是事情并不是这样的,狼口脱生的田鼠野兔黄羊等大量繁殖,将一大片一大片的绿草吃光,经常的将草连根拔起。
草原失去了青青绿草,裸露的黄色肌肤,一起风,黄沙漫天,遮天蔽日,许多地方变成了沙漠,整个草原笼罩在呛人的沙尘细粉之中,牛羊因为没有了鲜嫩的绿草,数量急剧减少。
人们再也看不到一望无际辽阔的大草原了,再也没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放牧了。
而这些可悲的人们啊,急功近利,破坏了食物链,最终也破坏了自己和自己生活的美好家园。
什么是食物链?生物在食物链中有怎样的作用?
![什么是食物链?生物在食物链中有怎样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904ab74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7c.png)
什么是食物链?生物在食物链中有怎样的作用?食物链是描述生物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模型,也是描述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流向的重要工具。
生物在食物链中分为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三个层次,根据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分为几个级别。
生物在食物链中有着各不相同的作用,下面来一探究竟。
一、食物链的概念食物链是指一个生物群体中不同层次的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构成的层层渐进的网络。
通俗一点说,就是一个物种通过捕食其他物种而获取能量,被另一物种捕食从而将能量传递下去的过程。
二、食物链的种类常见的食物链主要有四种,它们分别是:草本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的食物链;浮游生物、小鱼、大鱼的食物链;草地生态系统中的蜘蛛、鸟类、狮子的食物链;森林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塔食物链。
三、生物在食物链中的作用1. 生产者生产者是食物链的第一级,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化为生物可利用的能量,是整个食物链的能源来源。
典型的生产者包括植物、海藻、藻类等。
生产者的生命周期长,且易于捕食,所以它们也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环节。
2. 消费者消费者是依靠生产者获取能量的生物。
它们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食草动物,如牛、鹿等,它们只吃植物等非动物性食物;另一种为食肉动物,如狮子、老虎等,它们要通过捕杀其他动物(如食草动物)来获取能量。
消费者数量的增减直接影响着整个食物链的稳定性。
3. 分解者分解者是位于食物链最后一个级别的生物,它们主要分解并吞噬腐败死亡的生物体。
常见的分解者包括蜘蛛、细菌、蚯蚓等。
在分解这一过程中,它们会把死亡生物体中的营养物质释放出来,使它们重新回到食物链中去。
四、食物链的重要性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首先,食物链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其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这些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此外,今天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所消费的食品也是食物链的一部分,因此我们需要深刻地认识食物链对我们生存和生活的重要性。
食物链知识
![食物链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b7d4c95f7fd5360cba1adba1.png)
”来表示吃与被吃的关
树
蝉 螳螂
黄雀
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种类很 多,他们之间的取食关系也很 复杂,生物之间就会存在很多 条食物链。许多相互交叉的食 物链构成了一张复杂的食物网。 人们把自然界中这种复杂的食 物联系叫做食物网。
注意:食物网的本质就是许多条食物链。
花生 老鼠
猫头鹰
树
蝉 螳螂
黄雀
小麦 害虫 青蛙 蛇
鹰
食 物 链 从( 植物)开 始, 到( 凶猛的动物) 终止。
分解者:
专门吃动植物的残骸或废弃的食物, 同时还留下可以被植物吸收的物质, 科学家把这种生物称为分解者。如: 蘑菇、蚯蚓、屎壳郎、霉菌等。
生产者: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
生产者。如:花、草、树木等
消费者:
食物链中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 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如:老鼠、
猫头鹰、蟑螂、黄雀等
玉米 (生产者) 狗尾巴草 (生产者) 老鼠 (消费者)
蘑菇 (分解)
老虎 (消费者) 屎壳郎(分解者)
分解者:1、专门吃动植物的残骸或废弃的食物, 2、同时还留下可以被植物吸收的物质,
食物链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充当着 重要的角色,如果破坏了食物链和食 物网中的某些环节,就可能导致食物 关系中断,将会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所以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食物链知识
花生 老鼠
猫头鹰
那么,花生、老鼠和猫头鹰之间
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小麦 害虫 青蛙 蛇
鹰
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就像什么?
链条
小结
生物之间普遍存在一种“吃与被吃”
的关系,这种关系就像链条一样,把 一些生物紧密的联系起来,生物学家 把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通常用 “ 系
食物链的介绍
![食物链的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3ad1cbab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5a.png)
食物链的介绍在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都需要食物来生存。
食物链是描述生物之间如何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模型。
它是指一系列生物之间的关系,其中一个生物成为另一个生物的食物。
所有食物链都始于太阳。
太阳能被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所需的能量,然后植物被食草动物所吃,食草动物被食肉动物所吃,依此类推。
食物链的层次食物链通常被分为四个层次:生产者、消费者、二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
生产者是指植物和其他光合作用生物,它们从太阳能中获取能量,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
植物是食物链中的第一环,没有它们就没有食物链。
消费者是指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它们从植物或其他消费者身上获取能量。
食草动物是食物链中的第二环,它们吃植物或其他生产者来获取能量。
食肉动物是食物链中的第三环,它们吃食草动物或其他消费者来获取能量。
二级消费者是指吃食草动物的食肉动物,三级消费者是指吃其他食肉动物的大型食肉动物。
食物链的关系食物链中的每个环节都是相互依赖的。
如果一个环节消失,整个食物链都会受到影响。
例如,如果植物数量减少,食草动物就会缺乏食物,导致它们的数量减少。
这又会导致食肉动物的数量减少,因为它们没有足够的食物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食物链还可以形成食物网,这是由多个相互交织的食物链组成的。
食物网更准确地描述了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因为它们考虑了生物之间的多种相互关系。
食物链的应用食物链不仅仅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还在人类生活中有许多应用。
例如,农业生产中的食物链可以帮助农民了解害虫和它们的天敌之间的关系。
这些天敌可以控制害虫的数量,从而减少对农作物的损害。
此外,食物链还可以用于保护环境。
了解食物链的运作方式可以帮助人们避免破坏生态系统中的某些环节,从而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总之,食物链是描述生物之间如何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模型。
它由生产者、消费者、二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组成。
食物链中的每个环节都是相互依赖的,如果一个环节消失,整个食物链都会受到影响。
在人类生活中,食物链可以用于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
人类的食物链
![人类的食物链](https://img.taocdn.com/s3/m/70cc9420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29.png)
人类的食物链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它描述了物种之间的食物来源和能量传递。
作为地球上最高级的物种之一,人类也参与了食物链的一环。
本文将从人类的食物来源、对食物链的影响以及对食物链的保护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人类的食物来源人类的食物来源包括植物和动物两个方面。
大部分人类食物的基础都是来自植物。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合成有机物质。
人类主要通过农业生产获得植物性食物,如谷物、蔬菜、水果等。
动物则是人类食物链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通过畜牧业、养殖业和捕鱼等方式获取动物性食物,如肉类、奶制品、蛋类、鱼类等。
二、人类对食物链的影响人类的食物需求量日益增加,对食物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由于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对植物性食物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
为了满足需求,农业生产不可避免地进行大规模的耕作和种植,导致土壤退化、水资源过度利用等环境问题。
其次,为了满足动物性食物的需求,养殖业和捕捞业规模不断扩大,造成了大规模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如水体富营养化、水产资源过度捕捞等问题。
三、保护食物链的重要性保护食物链是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食物链的破坏将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失衡。
首先,植物是维持食物链稳定的基础,合理利用土壤、水资源,推行可持续农业和植物保护,是保护食物链的重要举措。
其次,养殖业和捕捞业需要加强管理,控制资源开发规模,推行科学养殖和渔业管理,以保持鱼类和其他动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人类应该采取的措施为了保护和维护食物链的稳定,人类应采取以下措施:1. 提倡健康的饮食习惯:合理搭配植物性和动物性食物,减少肉食和过度加工食品的摄入量,增加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的比例,从而减轻对食物链的压力。
2. 推行可持续农业和养殖业:倡导有机农业、精细农业等可持续农业模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在农作物和畜禽养殖过程中注重生态平衡和资源循环利用。
3. 加强渔业资源管理:限制渔业开发规模,推行科学渔业管理,禁止非法捕捞、破坏性捕捞等行为,保护渔业资源的更新和可持续利用。
食物链总结
![食物链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5d5501ab52acfc789ebc928.png)
(1)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 减少时,则将会产生连锁性地引发
其后的各个营养级生物的减少。这 是因为生产者是其他各种生物赖以
生存的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
(2)“天敌”一方减少,对被 捕食者的数量变化的影响,一
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 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
数量的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 最后趋于稳定。
(3)复杂食物网中某种种群数
量变化引起的连锁反应分析
①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分析依 据考虑方向和顺序为;从高营养 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②生产者相对稳定,及生产者比
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 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需要考
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4)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种群数量变
化的连锁反应分析
食物链中某一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
另一种群的营养级连锁性发生变化,因 为能量在食物链(网)中流动时只有百
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留到下一个营养级,
且能量流
动的环节越多损耗越多,所以该
类连锁变化的规律:是当a种群 数量变化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降
低时,则b种群数量的增加;若 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升高时,则b 种群数量将减少。
(5)食物链数、不同的营养级动
物的种间关系判断 ①任何一条食物链都是从生产者 开始,止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
的动物,中间任何停顿都不能算 完整的食物链
②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 链中可以占有不同营养 级,要根据此生物所在的 具体食物链来确定。
③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 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 同的概念上的重合,如教材 中的蜘蛛与青蛙,二者之间 即使不是关系又是竞
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
![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https://img.taocdn.com/s3/m/5dc8b9a6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06.png)
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学中重要的概念,用以描述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能量流动。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解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一、食物链的概念及组成部分食物链是指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相互联系的链条。
它描述了生物如何通过捕食和被捕食来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
典型的食物链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组成部分。
1. 生产者: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也就是光合作用能够自行合成有机物质的绿色植物。
它们通过吸收阳光、水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质,并将能量储存在化学键中。
2. 消费者:消费者是指食物链中依靠其他生物获得能量和营养物质的生物。
它们可以分为初级消费者、中级消费者和高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是以各类食草动物为食的生物,中级消费者则以食草动物为食,其次是食草动物的天敌,高级消费者则以中级消费者为食。
3. 分解者:分解者是食物链中的最后环节,负责将死亡的生物体和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并释放回土壤中。
分解者包括各类细菌和真菌,它们通过分解和腐败的过程将有机物质降解成无机物质。
二、食物网的概念及作用食物网是由多个相互交织的食物链组成的网状结构。
它反映了自然界中生物之间更为复杂的相互关系,同时也揭示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复杂性。
食物网存在着以下几个重要的作用:1. 能量流动:食物网中的能量主要来自光合作用。
能量从生产者向消费者传递,进一步经由不同级别的消费者传递。
食物网中的生物通过捕食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并将能量传递给更高级别的消费者。
这样的能量流动使得生态系统得以维持。
2. 物质循环:食物网中的物质循环是通过分解者完成的。
当有机物质被分解者分解后,其中的无机物质可以重新进入食物链的下一个环节,回到生产者的身上。
这样的物质循环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内的元素平衡。
3. 生态平衡:食物网维持了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平衡关系。
由于食物链的层级关系,消费者的数量会受到低级消费者和生产者数量的限制,从而使整个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高中生物——食物链
![高中生物——食物链](https://img.taocdn.com/s3/m/7e6cd659312b3169a451a4c4.png)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存在是靠物质循环和能量 流动来维持的。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 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二者 相互伴随进行,又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 统一整体。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 形式 特点 范围 能量流动 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 物质循环 以无机物形式流动 往复循环、全球性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思考:
1、如果滥伐森林、大量化石燃料燃烧, 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生态环境有何影 响?
破坏碳循 环的平衡 大气中CO 2 含量增加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有哪些危害?
加快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进而对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构成 威胁。
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层大气、土壤、水体及植被温度年际间缓 慢上升的现象。全球地表气温的最新分析表明,在过去的100多 年中,全球地表温度平均上升了0.6 ℃。
旧课复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 • • • 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总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来源:同化上一营养级。 去路:(以热能散失,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 自身呼吸消耗 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同化; 分解者所利用; 未被利用。 • 渠道:以食物链为渠道,沿着各个营养级 依次流动。 • 终点:以呼吸热的形式散失。
蛋白质
⑤
硝酸盐
⑥
大气中的N2 ③
①
②
思考:
尿素
氨
1、从生物类型来看,完成过程①②③的分别是 __________菌、________菌、__________菌
蛋白质
⑤
④
硝酸盐
⑥ ②
大气中的N2 ③
①
尿素
氨
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关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6527fa3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9b.png)
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关系)在大自然中,所有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的需求:食物。
食物链和食物网就是描述不同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的工具。
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如何维持生态平衡。
一、食物链食物链是描述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的一种线性结构。
它由食物生产者、食草者、食肉者和食腐者组成,形成一个层级序列。
食物链的开始是食物生产者,比如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食草者是依靠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它们被称为消费者。
食物链的下一级是食肉者,它们捕食食草者。
最后,食腐者是依靠死亡动物的残余物为食物的生物。
食物链的一个典型例子是草原食物链。
草原中的食物链往往以草为食物生产者,然后是食草动物,接着是食肉动物,最后是食腐动物。
食物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能量逐层转移。
能量最初由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身上的化学能,食草动物通过吃植物获得能量,食肉动物再通过吃食草动物获得能量。
因此,能量在食物链中逐渐减少,最后以热量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二、食物网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比食物链复杂得多。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往往是多对多的,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着交叉互动。
这时,我们就需要用食物网来描述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
食物网由多个相互交织的食物链组成,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更加细分和复杂。
通过食物网,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和连接。
一个生物同时可以属于多个食物链,即它可以作为食物的来源,也可以作为其他生物的食物。
食物网的形成是由生物协同演化的结果。
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的建立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更加灵活和高效。
这种复杂的食物网结构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
三、食物关系和生态平衡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食物关系对于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直接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
首先,食物关系可以控制物种数量。
比如,食草动物的数量过多会导致植物资源过度消耗,从而破坏生态平衡。
而食肉动物的数量过多又会导致食草动物数量下降,进而造成食草动物的食物不足。
食物链(课堂PPT)
![食物链(课堂PPT)](https://img.taocdn.com/s3/m/accf4d5f76eeaeaad1f330bb.png)
4、
生物部分
{ { 生态系统
植物—— 生产者
动物 ——消费者 细菌、真菌—— 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 阳光、空气和水等
1.下列生物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C )
想一想
下面三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树叶
虫
鸟
生产者 消费者 …… 消费者
食物链:不同生物之间由于 吃 与被吃的关系 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画一画
食物链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树
蝉
螳螂
黄雀
树
蝉
螳螂
黄雀
①先找出植物(生产者)——食物链的
起点。
②再找到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
③再找食草动物的天敌(一个找完后,
2.食物链的箭头是指向哪一方? 指向捕食者 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想一想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说
的是什么生物 现象?
捕食
这是否构成一条 完整的食物链? 为什么?
柳叶
不是
食物链的组成:生产者 + 消费者
• 食物链的写法: • (1)箭头指向捕食者 • (2)开始于生产者,
结束于最高级的消费者
人类应该爱护生态系 统,合理利用资源。
实践活动:制作迷你生态瓶
• 取一个透明玻璃瓶,瓶中放入 小虾和青苔水草、碎石贝壳等 ,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
• 不停生长的青苔及所造氧气足 够几只小虾生存, 小虾的排 泄物又成为青苔的养料,小虾 在此密封瓶中可活很长时间。
课本练习
1、(1)X、(2)X、(3) √
小学科学第6课《食物链》(教案)
![小学科学第6课《食物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83576a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f1.png)
小学科学第6课《食物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和食物链的形成过程;2. 知道食物链中不同生物的位置和作用;3. 理解环境中食物链的重要性,并了解保护食物链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食物链的概念和形成过程;2. 食物链中不同生物的位置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食物链的形成过程;2. 理解食物链中不同生物的依赖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1 师生问答:教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食物链吗?学生:……1.2 激发兴趣:教师介绍:“食物链是描述食物关系的概念,它是指不同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相互连接起来的一种自然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食物链。
”2. 探究活动(25分钟)2.1 观察实验:教师将准备好的植物和动物标本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和相互关系。
2.2 分组研究: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食物链展示,提醒学生在展示中排列食物链中的不同生物,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2.3 小组呈现:每个小组选择代表来班级前展示他们的食物链,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进行讨论。
3. 概念解释(15分钟)3.1 定义: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观察和讨论,帮助学生总结出食物链的定义和特点。
3.2 形成过程:教师以图表的形式向学生演示食物链的形成过程。
4. 知识巩固(20分钟)4.1 拓展练习:教师出示一些生物的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绘制相应的食物链。
4.2 辨认食物链:教师出示一些已经排列好的食物链,要求学生辨认其中的食物关系。
5. 总结归纳(10分钟)5.1 讨论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的知识,就食物链的概念和形成过程进行总结和归纳。
5.2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六、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要求学生回家观察身边的食物链,并写一篇关于食物链的总结。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小组合作和讨论,有效让学生理解了食物链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新)苏科版生物七上《食物链》公开课(课件)8
![(新)苏科版生物七上《食物链》公开课(课件)8](https://img.taocdn.com/s3/m/4f01faed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44.png)
5、食物链的特点:
• (1). 一般情况下食物链通常是由绿色植物开始的. • (2). 位于食物链中第二个环节的生物通常是植食性动物. • (3 ).位于食物链中其他环节的生物大多是肉食性动物.
练习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写出食物链
树
蝉 螳螂 黄雀
活动二 学中用——理解人是食物链的一员 助学1—提出问题
A 、微生物
B 、绿色植物
C 、草食动物
D 、肉食动物
右图为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这些生物 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 是( )
A.甲→乙→丙→丁 B.丙→丁→甲→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2.肾脏的内部结构
皮质 髓质
肾盂
肾脏是如何高效的形成尿 液呢?
民以食为天,人的食物从何而来?同学们能用学 到的食物链知识来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吗?
活动二 学中用——理解人是食物链的一员 分析食谱中的生物
(1)、在人类食物所涉及的动物中,它们所 吃的食物又是什么?
(2)、写出你午餐所涉及的食物链.
青菜
青菜虫
鸡
人
生物防治: 最普遍方法:利用天敌防治有害生物
七星瓢虫——防治棉蚜虫 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稻纵卷叶螟 杀螟杆菌——防治三化螟、松毛虫
请问肾脏的基本单位是什 么呢?
肾单位
3.肾脏的功能单位——肾单位
你能通过阅读课本写出肾单位 的组成吗?
肾 单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体
肾
位
单
的 结
肾小管
位
构
120万个
尿液的形成过程
1 2
第一步.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什么是食物链
![什么是食物链](https://img.taocdn.com/s3/m/1072e4f1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97.png)
什么是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捕食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1]上被称为食物链。
按照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可将食物链分为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碎食食物链)和寄生食物链[2]。
各种生物以其独特的方式获得生存、生长、繁殖所需的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的关系在生物间进行传递,如食草动物取食植物,食肉动物捕食食草动物,这种不同生物间通过食物而形成的链锁式单向联系称为食物链。
一条完整的食物链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共同构造的,源头开始于生产者光合作用锁定太阳能。
有毒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富集与食物链生物富集是指生物将环境中低浓度的化学物,在体内蓄积积累达到较高浓度的能力.食物链则是指在动物生态系统中,由低级到高级顺次作为食物而联结起来的一个生态链条而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的多种生物按营养关系从植物到草食动物再到肉食动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成员间以食物营养关系连结成的链状序列
食物链是指生活在同一环境下的生物,彼此之间不是以其他生物为食,便是为其他生物所食,这种藉食性关系而直接串联起来的一组生物,便称为食物链.在职场中,食物链则表现为相互竞争与合作过程中的利益关系食物链是指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
的一种联系.根据其营养关系可将食物链分为4种类型.食物链是指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一种联系。
根据其营养关系可将重物链分为4种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物链:是指在生物体之间,一种生物为另一种生物的食物,并为其提供物质和能量的这种链状关系,通过食物链物质和能量实现转移。
各种食物链相互加错成食物网。
生物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称为环境的自净。
机理——物理作用:稀释,扩散,沉降,吸附,蒸发。
化学作用:中和,氧化,还原和水解。
生物作用:吸收,分解,降解。
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急性作用、慢性作用、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
次生环境:是指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
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出的大气污染物,如SO2、CO、CO2、H2S等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与其它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水体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后,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水体底泥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水体污染可分为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污染营养素:食物中具有生理功能的物质。
包括六大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维生素和水。
必需氨基酸: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足,必须每日由膳食供给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氨基酸。
限制氨基酸:人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各种氨基酸要有适宜的比例,如果某一氨基酸过少,就会影响其它氨基酸的利用,这种过少的氨基酸称之为限制氨基酸。
蛋白质互补作用(complementary action):由于各种蛋白质中必须氨基酸的含量和比值不同,故可将富含某种必须氨基酸丰富的食物与缺乏该种必须氨基酸的食物搭配食用,使混合蛋白质氨基酸的比例更接近合适比值,从而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
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的限度时,造成的损害超出了机体的代偿能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和(或)器质性的病理变化,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响劳动能力的一类疾病。
工作有关疾病:又称职业性多发病,是由于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某些不良因素造成职业人群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常见病发病率增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现患疾病的病情加重等,这些疾病统称为与工作有关疾病。
职业性外伤:又称工伤,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机体组织的突发性意外损伤。
物质蓄积:进入机体的污染物或其代产物,如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
生物转化:进入体内的环境化学物,在体液或组织内参与机体固有的复杂生化过程。
使其本身的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此过程被称为生物转化。
生物解毒作用:经过体内的转化,多数环境污染物的毒性降低。
生物活化作用:少数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毒性增强。
分散度:指物体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颗粒直径大小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来表示。
可吸入粉尘:直径小于15 µm的尘粒可进入呼吸道,可吸入粉尘粒径在10~15 µm的尘粒主要沉积于上呼吸道.体质指数(BMI):目前评价营养状况的最普遍和最重要的方法BMI=体重(kg)/身高(m)2食源性疾病: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致病因子引起的中毒或感染性疾病。
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观点:预防为主对象:外界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任务:阐明环境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提出有关卫生要求;采用公共卫生措施。
目的: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第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即采取各种消除和控制危害健康的措施,防止健康人群发病。
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即在疾病尚处于临床前期时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预防措施,对传染病要早报告、早隔离,可及早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流行蔓延,对非传染病诊断愈早,预后愈好,二级预防措施包括普查、定期检查,高危人群的重点监护及专科门诊等。
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防止并发症、病残和死亡和康复工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突然发生的四种情形:⑴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⑵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⑶重大食物或职业中毒;⑷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初级卫生保健是指对居民实施基本的、人人都能得到的、体现社会平等权利的、人民群众和政府都能负担得起的卫生保健服务内容:(1)增进必要的营养,供应足够的安全饮用水。
(2)创建清洁卫生的环境。
(3)开展妇幼保健及计划生育工作。
(4)主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
(5)地方性疾病的防治。
(6)针对主要卫生问题展开健康教育。
(7)常见病和常见伤害的有效处理。
(8)提供基本药物。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原生环境中水、土壤中某些元素含量异常,也会对当地居民身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是地方病的一种。
次生环境:是指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
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有:公害病、职业病、传染病、食物中毒等。
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有(1)污染物的理化特性、剂量或强度、作用持续时间(2)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3)个体感受性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生产污染、交通运输、生活污染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⑴直接危害:①急性中毒(主要由烟雾事件和生产事故引起,烟雾事件主要分为煤烟型和光化学烟雾事件)②慢性炎症③变态反应④致癌作用⑵间接危害:①温室效应(CO2、CH4、臭氧等)②形成臭氧空洞(氯氟烃)③酸雨(NO2、SO2)④影响微小气候和太阳辐射⑤其他煤烟型烟雾:①污染物来自煤炭燃烧产物及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②气象条件为气温低、气压高、风速小、湿度大、有雾、逆温;③多发生在寒冷季节;④河谷盆地易发生;⑤受害者主要为呼吸道刺激症状。
光化学烟雾事件:①污染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经紫外线照射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强氧化性烟雾;②气象条件为气温高、天气晴朗、紫外线强烈;③多发生在夏秋季的白天;④受害者症状主要是眼睛红肿、流泪、咽喉痛、咳嗽、呼吸困难等,严重可产生心肺功能衰竭。
(主要成分为O3、醛类、过氧酰基硝酸酯(PANs))生活饮用水应符合下列三项卫生要求:(1)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以保证不发生和传播介水传染病。
(2)水中所含的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不得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不含有毒有害物质)(3)水的感官性状良好。
生活饮用水的常规检验项目分为四组,即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细菌学指标以及放射性指标。
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包括:色、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H (7.2~8.5)、总硬度、铝、铁锰铜锌、挥发性酚、耗氧量细菌学指标包括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
细菌总数是指1ml水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于37°C、24小时培养后各种细菌的菌落总数,饮水标准中规定1ml水中不得超过100CFU。
生物性污染的危害.介水传染病:(1)流行原因:①水源受病原体污染后,未经妥善净化和消毒即供居民饮用;②处理后的饮用水重新被病原体污染(2)常见疾病:霍乱、伤寒、痢疾、肝炎等肠道传染病,血吸虫病、贾第虫病等寄生虫病以及钩端螺旋体病等。
(3)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①水源一次严重污染后,可出现暴发流行,绝大多数病例发病日期集中在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间;②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③采取治理措施后,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水源选择及卫生要求(1)水质良好(2)水量充足(3)便于防护(4)技术和经济上合理饮用水的处理包括净化和消毒氯化消毒:漂白粉[ Ca(OCl)Cl ] 漂白粉精[Ca(OCl)2]漂白粉加入水中后也能水解成次氯酸:2Ca(OCl)Cl +2H2O=2HClO+CaCl2+Ca(OH)2次氯酸→透过细胞壁→细菌体内→影响和干扰多种酶系,特别是能氧化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中的巯基,使糖代谢受阻,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次氯酸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导致细胞内蛋白质、RNA、DNA 等内容物漏出。
氯对病毒的作用,主要是对核酸的致死性损害公共给水中,氯化消毒主要指用液氯或漂白粉对饮水进行消毒。
加氯量=需氯量 +余氯水中保持余氯的意义:(1)调节加氯量(2)防止残存的细菌再繁殖;(3)提示水是否受到再次污染常用的氯化消毒法:(1)普通氯化消毒法(2)过量加氯消毒法(用于污染严重,消毒后的水需脱氯处理)(3)持续加氯消毒法(主要用于井水或缸水消毒。
)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1)加氯量和接触时间(2)水的PH值(3)水温(4)水的浑浊度(5)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氯化消毒的优缺点:优点:消毒效果可靠;操作简便,易于控制;具有剩余消毒剂,并易于监测;成本低。
缺点:原水有机物含量高时,会产生大量氯化副产物,特别在采用预氯化或折点氯化法时;水中酚含量超标时,会产生氯酚臭;氯味会影响水的口感;氯气有毒需防止漏出和事故。
水的净化包括混凝沉淀和过滤二个过程。
净化的目的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质、胶体和部分病原体,改善水的感官性状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主要由(1)水中微粒的性质、粒度和含量(2)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和离子的成分和含量(3)水温(4)水的PH值和碱度(5)混凝剂的种类、质量和用量(6)加入水中后的水力条件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是由于地壳表面元素分布的区域性差异,造成水、土壤中某些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超过了人类的适应范围所引起的疾病。
我国常见的地方病有碘缺乏病和地方性氟病、地方性砷中毒,克山病、大骨节病等。
流行特征是:①疾病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②疾病发生与地质中某种化学元素之间有剂量---反应关系;③相关性可用现代医学理论解释。
碘缺乏病的流行特征:(1)流行范围广。
地理分布特点:山区高于平原、内陆高于沿海、农村高于城市。
(2)青春期发病率高,女性患病率一般高于男性。
(3)采取补碘干预后,可以迅速改变碘缺乏病的流行状况。
地方性甲状腺肿:是一种主要由地区性环境缺碘引起的地方病,是碘缺乏病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主要症状是甲状腺肿大。
地方性克汀病:在较严重地甲病区出现的一种地方病,胚胎发育期及婴儿期严重缺碘所致,患者出生后即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呆、体格矮小小、听力障碍聋、哑、神经运动障碍瘫、甲状腺功能低下及甲状腺肿。
地方性氟病:是由于一定地区的环境中氟元素过多,而致生活在该环境中居民饮水、食物和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量的氟所引起的以氟斑牙(早期)和氟骨症(后期)为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类型:(1)饮水型病区(2)燃煤污染型病区(3)饮茶型病区。
食品主要功能有以下三个方面:①供给机体基础代谢、活动和劳动所需的热能;②构成机体组织成分;③调节生理功能。
EAR:平均每天营养素摄入水平,可以满足一个特定性别年龄组半数健康个体的需要。
可用于制订推荐摄入量,评价或计划人群的膳食输入量。
针对个体可以检查某种营养素摄入不足的可能性。
RNI:平均每天营养素摄入水平,可以满足一个特定性别年龄组几乎所有健康个体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