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物链:是指在生物体之间,一种生物为另一种生物的食物,并为其提供物质和能量的这种链状关系,通过食物链物质和能量实现转移。各种食物链相互加错成食物网。

生物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称为环境的自净。机理——物理作用:稀释,扩散,沉降,吸附,蒸发。化学作用:中和,氧化,还原和水解。生物作用:吸收,分解,降解。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急性作用、慢性作用、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

次生环境:是指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

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出的大气污染物,如SO2、CO、CO2、H2S等

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与其它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

水体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后,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水体底泥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水体污染可分为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污染

营养素:食物中具有生理功能的物质。包括六大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维生素和水。必需氨基酸: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足,必须每日由膳食供给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氨基酸。

限制氨基酸:人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各种氨基酸要有适宜的比例,如果某一氨基酸过少,就会影响其它氨基酸的利用,这种过少的氨基酸称之为限制氨基酸。

蛋白质互补作用(complementary action):由于各种蛋白质中必须氨基酸的含量和比值不同,故可将富含某种必须氨基酸丰富的食物与缺乏该种必须氨基酸的食物搭配食用,使混合蛋白质氨基酸的比例更接近合适比值,从而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

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的限度时,造成的损害超出了机体的代偿能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和(或)器质性的病理变化,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响劳动能力的一类疾病。

工作有关疾病:又称职业性多发病,是由于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某些不良因素造成职业人群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常见病发病率增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现患疾病的病情加重等,这些疾病统称为与工作有关疾病。

职业性外伤:又称工伤,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机体组织的突发性意外损伤。

物质蓄积:进入机体的污染物或其代产物,如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

生物转化:进入体内的环境化学物,在体液或组织内参与机体固有的复杂生化过程。使其本身的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此过程被称为生物转化。生物解毒作用:经过体内的转化,多数环境污染物的毒性降低。

生物活化作用:少数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毒性增强。

分散度:指物体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颗粒直径大小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来表示。

可吸入粉尘:直径小于15 µm的尘粒可进入呼吸道,可吸入粉尘粒径在10~15 µm的尘粒主要沉积于上呼吸道.

体质指数(BMI):目前评价营养状况的最普遍和最重要的方法BMI=体重(kg)/身高(m)2

食源性疾病: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致病因子引起的中毒或感染性疾病。

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观点:预防为主对象:外界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任务:阐明环境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提出有关卫生要求;采用公共卫生措施。目的: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第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即采取各种消除和控制危害健康的措施,防止健康人群发病。

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即在疾病尚处于临床前期时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预防措施,对传染病要早报告、早隔离,可及早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流行蔓延,对非传染病诊断愈早,预后愈好,二级预防措施包括普查、定期检查,高危人群的重点监护及专科门诊等。

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防止并发症、病残和死亡和康复工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为突然发生的四种情形:⑴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⑵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⑶重大食物或职业中毒;⑷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初级卫生保健是指对居民实施基本的、人人都能得到的、体现社会平等权利的、人民群众和政府都能负担得起的卫生保健服务

内容:(1)增进必要的营养,供应足够的安全饮用水。 (2)创建清洁卫生的环境。(3)开展妇幼保健及计划生育工作。 (4)主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 (5)地方性疾病的防治。(6)针对主要卫生问题展开健康教育。(7)常见病和常见伤害的有效处理。(8)提供基本药物。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原生环境中水、土壤中某些元素含量异常,也会对当地居民身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是地方病的一种。

次生环境:是指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

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有:公害病、职业病、传染病、食物中毒等。

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有(1)污染物的理化特性、剂量或强度、作用持续时间(2)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3)个体感受性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生产污染、交通运输、生活污染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⑴直接危害:①急性中毒(主要由烟雾事件和生产事故引起,烟雾事件主要分为煤烟型和光化学烟雾事件)②慢性炎症③变态反应④致癌作用⑵间接危害:①温室效应(CO2、CH4、臭氧等)②形成臭氧空洞(氯氟烃)③酸雨(NO2、SO2)④影响微小气候和太阳辐射⑤其他

煤烟型烟雾:①污染物来自煤炭燃烧产物及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②气象条件为气温低、气压高、风速小、湿度大、有雾、逆温;③多发生在寒冷季节;④河谷盆地易发生;⑤受害者主要为呼吸道刺激症状。

光化学烟雾事件:①污染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经紫外线照射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强氧化性烟雾;②气象条件为气温高、天气晴朗、紫外线强烈;③多发生在夏秋季的白天;④受害者症状主要是眼睛红肿、流泪、咽喉痛、咳嗽、呼吸困难等,严重可产生心肺功能衰竭。(主要成分为O3、醛类、过氧酰基硝酸酯(PANs))

生活饮用水应符合下列三项卫生要求:

(1)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以保证不发生和传播介水传染病。

(2)水中所含的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不得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不含有毒有害物质)

(3)水的感官性状良好。

生活饮用水的常规检验项目分为四组,即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细菌学指标以及放射性指标。

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包括:色、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H (7.2~8.5)、总硬度、铝、铁锰铜锌、挥发性酚、耗氧量

细菌学指标包括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

细菌总数是指1ml水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于37°C、24小时培养后各种细菌的菌落总数,饮水标准中规定1ml水中不得超过100CFU。

生物性污染的危害.介水传染病:(1)流行原因:①水源受病原体污染后,未经妥善净化和消毒即供居民饮用;②处理后的饮用水重新被病原体污染(2)常见疾病:霍乱、伤寒、痢疾、肝炎等肠道传染病,血吸虫病、贾第虫病等寄生虫病以及钩端螺旋体病等。(3)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①水源一次严重污染后,可出现暴发流行,绝大多数病例发病日期集中在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间;②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③采取治理措施后,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水源选择及卫生要求(1)水质良好(2)水量充足(3)便于防护(4)技术和经济上合理

饮用水的处理包括净化和消毒

氯化消毒:漂白粉[ Ca(OCl)Cl ] 漂白粉精[Ca(OCl)2]

漂白粉加入水中后也能水解成次氯酸:2Ca(OCl)Cl +2H2O=2HClO+CaCl2+Ca(OH)2

次氯酸→透过细胞壁→细菌体内→影响和干扰多种酶系,特别是能氧化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中的巯基,使糖代谢受阻,最终导致细菌死亡。次氯酸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导致细胞内蛋白质、RNA、DNA 等内容物漏出。氯对病毒的作用,主要是对核酸的致死性损害

公共给水中,氯化消毒主要指用液氯或漂白粉对饮水进行消毒。

加氯量=需氯量 +余氯

水中保持余氯的意义:(1)调节加氯量(2)防止残存的细菌再繁殖;(3)提示水是否受到再次污染常用的氯化消毒法:(1)普通氯化消毒法(2)过量加氯消毒法(用于污染严重,消毒后的水需脱氯处理)(3)持续加氯消毒法(主要用于井水或缸水消毒。)

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1)加氯量和接触时间(2)水的PH值(3)水温(4)水的浑浊度(5)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氯化消毒的优缺点:优点:消毒效果可靠;操作简便,易于控制;具有剩余消毒剂,并易于监测;成本低。

缺点:原水有机物含量高时,会产生大量氯化副产物,特别在采用预氯化或折点氯化法时;水中酚含量超标时,会产生氯酚臭;氯味会影响水的口感;氯气有毒需防止漏出和事故。

水的净化包括混凝沉淀和过滤二个过程。净化的目的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质、胶体和部分病原体,改善水的感官性状

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主要由(1)水中微粒的性质、粒度和含量(2)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和离子的成分和含量(3)水温(4)水的PH值和碱度(5)混凝剂的种类、质量和用量(6)加入水中后的水力条件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是由于地壳表面元素分布的区域性差异,造成水、土壤中某些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超过了人类的适应范围所引起的疾病。我国常见的地方病有碘缺乏病和地方性氟病、地方性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