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阅读材料《呦呦鹿鸣》

合集下载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 孙建勇阅读附答案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 孙建勇阅读附答案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

孙建勇

①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两名外国科学家,因在疟疾治疗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屠呦呦,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2011年9月,她曾获得国际生物医学大奖拉斯克奖。她是一位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的女科学家。那株小草,就是青蒿,在中国民间又称臭蒿或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屠呦呦就是从这样一株小草里,萃取了一种名叫青蒿素的物质,为全世界亿万疟疾病人造福。

③不过,做出如此贡献的屠呦呦,既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她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

④那么,一个“三无”教授为什么能够成就今天的辉煌呢?答案只有一个,那便是:踏实+勤奋。

⑤踏实和勤奋,是屠呦呦打小就养成的品质。1930年,她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呦呦,意为鹿鸣之声,取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一句。学生时代的屠呦呦因为踏实和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5岁那年,她以优异成绩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一干就是半个世纪。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研究院条件非常艰苦,设备极为简陋,只有用于土法提炼的七口大缸和几间平房,但是,屠呦呦从不抱怨,一心扑在工作上。那时,她身患结核病,仍然坚持去野外采集标本,认真实验,从不耽误。短短几年里,她的半边莲和中药银柴胡两项生药学研究成果,相继被收入《中药志》。

⑥1969年1月21日,中医研究院任命屠呦呦为科研组组长,参加全民抗发疟疾“523”项目。作为科研组组长,她带领团队成员,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四处走访老中医,先后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进行小白鼠抗疟实验。

呦呦鹿鸣,破壁出飞龙——诺贝尔奖获得者医药学家屠呦呦的故事

呦呦鹿鸣,破壁出飞龙——诺贝尔奖获得者医药学家屠呦呦的故事

呦呦鹿鸣,破壁出飞龙——诺贝尔奖获得者医药学家屠呦呦的故事

作者:沈芬

来源:《快乐作文(小学3、4年级)》 2020年第7期

沈芬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一个书香之家。“呦呦”源自《诗经·小雅·鹿鸣》中的一句,寄托了父母对家中唯一女孩儿的美好期待。

呦呦成长中,像一棵鹿儿喜爱的青蒿草,挺直的茎上长着许多细细密密的枝叶,每个枝叶都用大自然的养分滋养着自己。母亲是一位大家闺秀,知书达理;父亲屠濂规是一位酷爱读书且通晓医德医术的人士。父亲的书房小阁楼上,有许多医药藏书,中药书上画着草药的插图,这些小草使她着迷。书房成了呦呦童年的乐园,她经常好奇地向大人问这问那。

那时人们有病多爱找开堂坐诊的中医。医生为病人把脉、问诊、开方、抓药,病人熬药、喝药、病愈,屠呦呦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效果,对中医中药有了深刻印象。一次,医生为治愈一个病人,反复查阅医书,病人愈后送给医生一面鲜红的锦旗,这使她没终身难忘。也就是从这时起,屠呦呦爱上了医学,长大了也想当一名医生。她对什么都用心,因此,用心成了她的习惯,也成为她后来探索中草药奥秘的利器。

屠呦呦读的小学、中学,都是宁波的名校。崇德女子学校以“崇文化人,德润童心”为办学理念,效实中学是宁波百年以来的名校,校歌中“言忠信,行笃敬,破壁出飞龙”给屠呦呦的人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起点。

一次,屠呦呦因吃东西不慎患病多日,病愈后她深深感到病痛给人带来的折磨以及药物对治病的重要作用,也坚定了将来学医的志向。中学时,屠呦呦的生物课一直保持甲等水平,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她会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坚毅,门门功课学得扎实,但不死读书。这个用心的小姑娘,1951年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最新高考阅读与作文素材_中国第一位诺贝尔科技奖获得者,屠呦呦

最新高考阅读与作文素材_中国第一位诺贝尔科技奖获得者,屠呦呦

最新⾼考阅读与作⽂素材_中国第⼀位诺贝尔科技奖获得者,屠呦呦

最新阅读与写作素材(⼀)

引⾔:没有思想碰撞的阅读,是没有灵魂的阅读;没有思想碰撞的写作,是没有灵魂的写作。让我们在思想的交锋中得到洗礼和升华。

⼀、概述和运⽤

屠呦呦是第⼀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科学家、第⼀位获得诺贝尔⽣理医学奖的华⼈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获得的最⾼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奖项。

“呦呦⿅鸣,⾷野之苹”,《诗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作为⼀名⽣药学专业学⽣,屠呦呦考⼊北⼤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中医研究院来,她⼏⼗年如⼀⽇,埋⾸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民。屠呦呦⼊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体很快受到损害,⼀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外,她还常常“⼀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吸⾍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作。屠呦呦最引⼈瞩⽬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中产⽣了长远的医疗福利”。拉斯克基⾦会如是说。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句话中找到答案:“⼀个科技⼯作者,是不该满⾜于现状的,要对党、对⼈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阅读答案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阅读答案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阅读答案

呦呦,是鹿鸣的声音,典出《诗经》。打开屠呦呦所著的《青蒿及青蒿类药物》一书,第一页就是那句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

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

救人的理想。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

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

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

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

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和她的团队耗时3个月,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

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

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

屠呦呦,作文素材,典型例文

屠呦呦,作文素材,典型例文

众声喧哗,莫过度消费屠呦呦
• 屠呦呦已被消费,她被迫重复莫言当初获得诺奖后的一系列 遭遇。比如,无休止的采访,比如奖金能买多大房子,再比 如故居如何开发……应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如何培育更好的学 术研究环境和科研机制,以激励更多我国科学家获得诺奖。 • 获得诺奖后,屠呦呦近日接受采访时称,是否得奖已经 “无所谓”,也不在意是不是“三无教授”。老人还说: “我是搞医药卫生的,就为了人类健康服务,最后药做出来 了,就是一个挺欣慰的事。” • 字里行间,淡定从容。波澜不惊之中,浸润着质朴情怀。 对于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来说,获不获诺奖,确实称不上大 事,自己所研制的“神药”能够抚平苍生苦痛,才最紧要。 与屠呦呦共事过四十多年的同事廖富民评价:“她是个执着 的人。” • 屠呦呦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之后的55年里, 除参加过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没有长 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直至今天,85岁的“三 无科学家”屠呦呦依旧在那座小楼的一间办公室带着项 目……
• 青蒿素出自一种名叫青蒿的小草。青 蒿在中国 民间又称作臭蒿和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此草在中国南、北方通见,真正的贱如草芥,它 成了千古疟魔的克星 。
• 人物亮点:屠呦呦等人以沸点在60摄氏度下的乙 醚制取青蒿素,经过191次实验,才在实验室观 察到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 100%。为了确保安全,我们试到自己身上,大家都愿

屠呦呦阅读练习

屠呦呦阅读练习

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

之苹”为她取名。“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

一起。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

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 523”,屠呦呦被任命为“ 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

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由于实验

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

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说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题)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说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题)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

①“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在 2015 年 10 月 5 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自 1878 年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医术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他们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 190 次反复试验,终于在第 191 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是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正是这一治疟原理,是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④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中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1976 年 1 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2016山东省济南卷中考及答案)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2016山东省济南卷中考及答案)

【2016山东省济南卷】

(一)呦呦之蒿,中国神药

①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在 2015 年 10 月 5 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自 1878 年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医术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 190 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在第191 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

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是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

正是这一治疟原理,是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④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中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1976 年 1 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呦呦鹿鸣

呦呦鹿鸣

21

INNER MONGOLIA FORESTRY ‖资源保护

“呦呦”一词,2015年10月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中国本土女科学家屠呦呦而响彻神州大地,也让更多的人熟悉了一首古诗歌——《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原野上,一群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悦耳动听,气氛欢快而又和谐 ;宴席上,众嘉宾把酒言欢,鼓瑟吹笙,气氛热烈而又轻松。诗歌将“呦呦鹿鸣”的和谐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欢快热烈气氛中,两种不同时空的事物自然转承,将动物、植物、人和谐共处的祥和画面自然展现。

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瑞之兽,古代“四灵”中龙和麒麟都有鹿的特征,足见鹿在古代吉祥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鹿与“禄”同音,在古代代表加官进爵,代表政权和帝位,成语“逐鹿中原”“鹿死谁手”“群雄逐鹿”俱为此意。又因鹿角有再生

功能,鹿也被人们认为是长寿的象征。明代知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鹿之一身皆益人,或煮或蒸或脯,同酒食之良。大抵鹿乃仙兽,纯阳多寿之物,能通督脉,又食良草,故其肉、角有益无损。”鹿的副产品鹿茸、鹿鞭、鹿胎、鹿血、鹿心、鹿肾、鹿筋、鹿肉、鹿骨等均可入药,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养生保健功能,可以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甚至被称为“中医钻石”。

鹿的种类繁多,山地、草原、森林均有分布。中国是世界上产鹿种类最多的国家。马鹿是一种大型鹿科动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仅次于驼鹿的大型鹿类,共有10个亚种,因为体形似骏马而得名。身体呈深褐色,背部及两侧有一些白色斑点。雄性有角,一般分为6个叉,最多8个叉,茸角的第二叉紧靠于眉叉。夏毛较短,没有绒毛,一般为赤褐色,背面较深,腹面较浅,故有“赤鹿”之称。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阅读附答案(2016 年济南市中考)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阅读附答案(2016 年济南市中考)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呦呦之蒿,中国神药阅读附答案(2016 年济南市中考)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

 ①”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在2015年10月5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2016年

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自1878年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医术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190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在第191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是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正是这一治疟原理,是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专注下一代成长

歌剧《呦呦鹿鸣》的音乐特征和演唱分析

歌剧《呦呦鹿鸣》的音乐特征和演唱分析

江宁波地区的民间歌曲为主。比如歌剧音乐引入了分节 更强的情感冲击。
歌结构,使得音乐剧目可以分为不同小节,这些小节的
(五)多种音乐表现形式的应用
风格也可以进行优化调整。通过引入这种音乐要素,可
民族歌剧《呦呦鹿鸣》中使用了多重音乐表现形式,
以使得歌剧音乐变得更容易被理解,使得歌剧表演可以 这里也结合实际音乐要素,对这些音乐表现形式进行综
二、歌剧《呦呦鹿鸣》的音乐特征 《呦呦鹿鸣》在音乐艺术设计方面融入了较多民族 戏剧元素,特别是在演唱的时候需要频繁使用戏曲元素, 使得这部歌剧更加贴近我国民间文化。 (一)戏剧要素的融入
在民族歌剧《呦呦鹿鸣》创作的时候,创作者也融 入了戏剧要素,引入了多个时期的主人公共同讲述歌剧 主题。整部歌剧的戏剧部分呈现出了倒叙模式,在舞台 中,老年屠呦呦的角色忽明忽暗,并且她还跟中年时期 的她进行对话。这种虚实结合的表述手法是戏剧中常用 的艺术表达方式 [2]。立足于音乐艺术的角度来看,这 些戏剧要素的融入使得整部歌剧添加了较多戏剧音乐素 材,也能够取得较为突出的音乐艺术表现效果。结合我 国戏剧音乐艺术体系来看,多数音乐都为单声部和支声 复调的织体。这种音乐要素在歌剧中也会使得戏剧性内 容的突进比较温和,歌剧的高潮部分也不会太狂暴,整 体表现得比较委婉,这也跟民族歌剧《呦呦鹿鸣》的主 题思想比较契合,使得这部歌剧的内容可以循序渐进的 自然推进。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25

浙江骄傲2015年10月5日,北京时间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

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秘书乌尔班·伦达尔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

“诺贝尔大厅”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

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

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2015年12月4日,屠呦呦启程前往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取诺

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同去的有她的丈夫李廷钊、女儿、女婿

和外孙女等。记者从屠呦呦的家乡宁波出发,经上海、俄罗斯

莫斯科、芬兰赫尔辛基到瑞典斯德哥尔摩,万里追随屠呦呦前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在瑞典领奖

Tu Youyou Accept the 2015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文丨沈莉萍

On 5th October, 2015, pharmacologist Tu Youyou won the 2015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On 4th December, 2015,

Tu Youyou headed to Stockholm, Sweden to accept the prize.

Reporters from Ningbo, the hometown of Tu Youyou, followed her

to Stockholm and witnessed the historical moment.

Tu Youyou was born in Ningbo, Zhejiang on 30th December, 1930.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的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的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

诺贝尔奖的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的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篇一」

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

白剑峰

①每年诺贝尔奖揭晓的时候,中国人总有几分落寞。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追问:为什么获奖的都是西方科学家?中国人离诺贝尔奖有多远?中国人为什么拿不了诺贝尔奖?在中国人的心底,似乎隐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诺贝尔情结”。

②客观地说,诺贝尔奖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但是,诺贝尔奖又是一个独特的标志,代表了一个国家科学家的素质。当我们回望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时,就会惊奇地发现:在他们的身上,除了有一种执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外,更有一种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而这恰恰是比诺贝尔奖本身更重要的东西,也是容易被世人忽略的。

③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也就是对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例如,20xx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他们分别发现了导致艾滋病和宫颈癌的病毒。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无疑为人类战胜重大疾病带来了曙光。20xx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等三位科学家在基因治疗研究领域成果卓著,造福了无数肿瘤患者,因而也当之无愧地获此殊荣。

④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面对荣誉的'桂冠,求者不得,得者不求。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大多数人根本无意于得奖。这些人长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在科学的禁区,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这种探索也可能意味着一生的徒劳和失败。而支撑着他们永不放弃的,就是造福人类的伟大梦想。这正如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曾说的:“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屠呦呦伟人事迹材料

屠呦呦伟人事迹材料

屠呦呦伟人事迹材料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西药结合讨论,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关于屠呦呦伟人事迹材料该怎么写的呢?下面给大家带来屠呦呦伟人事迹材料,希望大家喜欢!

屠呦呦伟人事迹材料篇1

“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能极大地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为人类提供了强有力的新武器,以对抗每年困扰着亿万人的疾病,这在提升人类健康和减轻患者痛苦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这是20xx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评委会对屠呦呦的颁奖词。40多年来,屠呦呦全身心投入世界性流行疾病疟疾的防治讨论,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的了巨大贡献。

寻遍古方,创建抗疟有效部位的提取方法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经》中的名句,是屠呦呦名字的出处,而鹿儿所食的野草,便是青蒿。如冥冥之中的安排,她的人生注定要与青蒿联系在一起。

20世纪60年代,抗性疟蔓延、抗疟新药研发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1969年1月,屠呦呦接受了国家“523”抗疟药物讨论的艰巨任务,被任命为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开始了抗疟药的研制。

屠呦呦和课题组成员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整理出640种抗疟药方集。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这其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它能有效抑

制寄生虫在动物体内的生长,但疗效却不持续。为了找到答案,屠呦呦又一头扎进了文献堆。

在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治疗寒热诸疟的启迪下,屠呦呦创建了低沸点溶剂提取的方法,1971年10月4日获得了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乙醚提取物,这是青蒿素发现最为关键的一步。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阅读练习及答案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小题。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

①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在 2015 年 10 月 5 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

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

之一,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

防治。自 1878 年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医术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

本植物,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 190 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在第191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

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是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正是这一治疟原理,是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④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中

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

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

了明显的不良反应。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1976年1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人物阅读素材--屠呦呦闵行补习班 恒高

人物阅读素材--屠呦呦闵行补习班 恒高

人物素材5—屠呦呦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屠呦呦这个听起来特别的名字是她父亲取的,出自《诗经》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也”。有学者笑言,也许老先生早料到女儿将与青蒿结下不解之缘。

青蒿素发现始于半个世纪前的抗疟疾药物研发“523任务”。当时,中国领导人应越南方面的要求,同时也考虑到中国南方的需求,决定在1967年5月23日启动全国范围内的抗疟新药研发。当时,屠呦呦的职称仅为实习研究员。

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但是,后续的实验结果显示,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只有12%-40%。屠呦呦分析,抑制率上不去的原因,可能是提取物中有效成份浓度过低。

于是,他们着手改进提取方法。东晋葛洪的着作《肘后备急方》带来一些启发。来自民间的方子称:“取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意识到,这里并没有使用常用的煎熬方法,也许是担心高温提取会破坏青蒿有效成份。不出所料,改用沸点60摄氏度的乙醚低温提取后,研究人员如愿获得了抗疟效果更好的青蒿提取物。

1972年3月8日,在南京召开的“523”会议上,屠呦呦报告了这一结果。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其他团队(云南药物研究所的罗泽渊和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的魏振兴等)通过使用屠呦呦提供的信息和提取方法,很快从当地的黄花蒿中提炼出具有良好的抗鼠疟原虫效果的纯青蒿晶体。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李国桥小组主持的临床实验中,云南药物研究所提取的青蒿素展示了极好的抗疟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呦呦鹿鸣

是,不可挡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来自中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奖,以表彰她对疟疾治

疗所做的贡献。屠呦呦女士也是

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

中国女科学家。

屠呦呦女士是中国中医科

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多年

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

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

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她是抗疟

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发现

者,在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临

床医学奖。

除屠呦呦女士获奖外,该奖

项另外一半由两名科学家共得,

为爱尔兰的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的Satoshi ōmura。二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感染的新疗法而共同获得该奖。

消息一出,各大媒体像炸开锅一样,开始追踪报道屠呦呦的获奖背景,研究专业,以及生平记事。

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有多重要?

我们先回到上个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以及越南战争时期。当时作战士兵常常被疟疾所累,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于是,多国政府都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抗疟药物的研发上,但都一筹莫展。

1967年5月23日,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聚集北京,就疟疾防治药物和抗药性研究工作召开了一个协作会议,就此启动了代号为“523项目”的计划。该项目的短期目标是要尽快研制出能在战场上有效控制疟疾的药物,长远目标是通过筛选合成化合物和中草药药方与民间疗法来研发出新的抗疟药物。

国家对“523项目”十分重视,特设仿造西药或制造衍生物、从中药中寻找抗疟药、制造驱蚊剂等几大课题组,组织了来自60多个研究机构和单位的500多名研究人员参与研发,这其中就有来自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她被分在了中医药协作组,主要从中医角度开展实验研究。

实验的过程漫长而复杂。光调查收集这一个过程,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便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并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这其中,青蒿素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青蒿素是来自一种菊科艾属植物的提取物,屠呦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它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但这个抑制率十分不稳定,甚至在后续的实验中,抑制率显示只有12%-40%。对此屠呦呦猜测,低抑制率可能是提取物中有效成份浓度过低的原因造成的。于是她着手改进提取方法。通过翻阅古代文献,特别是东晋名医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意识到常用煎熬和高温提取的方法可能破坏了青蒿有效成分。

不出所料,改用乙醚低温提取后,研究人员如愿获得了抗疟效果更好的青蒿提取物。“1971年1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个解决问题的转折点,是在经历了第190次失败之后才出现的。”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后来,为了获证青蒿素对人体疟疾的疗效,屠呦呦等人首先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实验效果十分喜人。

随后,屠呦呦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21位感染了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非常成功。

青蒿素对恶性疟疾、脑疟强大的治疗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之为“中国神药”。“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如此评价发现青蒿素的意义。

非,池中物

终于,诺奖将屠呦呦的名字再次推向了幕前,也戏剧性地像为诺奖预演拉斯克奖获奖一样,让这位年迈的科学家一朝处于荣誉的非议之中。

2011年9月24日2时,81岁的屠呦呦登上了2011年度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那是彼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

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而国人却发现了这位被世界认可的卓越女科学家既没有博士学位、留学经历,也不是两院院士,只是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一名普通的研究员。

于是,一些针对“三无教授”的非议和争论接踵而至。

《科学》杂志的网络报道称:“拉斯克奖重新点燃一个争议:是否应该把研发出强有力的抗疟药物——这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一个大规模项目的成果——归功于一个人。”

普遍的观点是,现在已经无从证明屠呦呦是发现青蒿素的主要贡献者。由原全国“523”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剑方主持编写的《迟到的报告》一书强调:“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六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但可以断言,从传统医药中,用现代的科技手段研制成功一种新结构类型的新药,发明证书上的六个单位中,无论是哪一个单位,以当时的人才、设备、资金、理论知识和技术,哪一家都不可能独立完成。”

有据可考的是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

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然而贡献的归属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却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

针对这一争议,拉斯克医学奖给出了解释,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

曾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饶毅在《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的文章中给出了比较中肯的观点:“虽然对于青蒿素的归属问题争议不断,但有三点毋庸置疑:首先,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其次,具体分离纯化青蒿素的钟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组的成员;此外,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组是在会议上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疟作用以后进行的,获得纯化分子也晚于钟裕容。”

四年后,并不认可集体成就的诺贝尔奖,再次把奖项颁给了在青蒿素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

“毕竟,个体才能作出发现,而不是组织。在组织和机构变得愈发重要和有权力的时代,从中辨识出真正具有创造力并改变了世界的个体也变得愈发重要。”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组委会秘书格兰•汉森(Goran K. Hansson)说。

呦呦道来江湖一统

在屠呦呦研究员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三天后,中国科协主办了“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屠呦呦先生开始了她的演讲。浓重的宁波口音和在场其他能说会道的科学家、官员们相比对照鲜明。老太太虽85岁高龄却思路清晰。演讲脱稿,讲故事,极少官话套话。这些故事细节却都与获奖后掀起的是是非非对应,没有正面回应连日来的批评,却满满给出了答案。

演讲中始终贯穿着并肯定着团队协作工作的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