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阅读材料《呦呦鹿鸣》
呦呦鹿鸣,破壁出飞龙——诺贝尔奖获得者医药学家屠呦呦的故事
呦呦鹿鸣,破壁出飞龙——诺贝尔奖获得者医药学家屠呦呦的故事作者:沈芬来源:《快乐作文(小学3、4年级)》 2020年第7期沈芬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一个书香之家。
“呦呦”源自《诗经·小雅·鹿鸣》中的一句,寄托了父母对家中唯一女孩儿的美好期待。
呦呦成长中,像一棵鹿儿喜爱的青蒿草,挺直的茎上长着许多细细密密的枝叶,每个枝叶都用大自然的养分滋养着自己。
母亲是一位大家闺秀,知书达理;父亲屠濂规是一位酷爱读书且通晓医德医术的人士。
父亲的书房小阁楼上,有许多医药藏书,中药书上画着草药的插图,这些小草使她着迷。
书房成了呦呦童年的乐园,她经常好奇地向大人问这问那。
那时人们有病多爱找开堂坐诊的中医。
医生为病人把脉、问诊、开方、抓药,病人熬药、喝药、病愈,屠呦呦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效果,对中医中药有了深刻印象。
一次,医生为治愈一个病人,反复查阅医书,病人愈后送给医生一面鲜红的锦旗,这使她没终身难忘。
也就是从这时起,屠呦呦爱上了医学,长大了也想当一名医生。
她对什么都用心,因此,用心成了她的习惯,也成为她后来探索中草药奥秘的利器。
屠呦呦读的小学、中学,都是宁波的名校。
崇德女子学校以“崇文化人,德润童心”为办学理念,效实中学是宁波百年以来的名校,校歌中“言忠信,行笃敬,破壁出飞龙”给屠呦呦的人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起点。
一次,屠呦呦因吃东西不慎患病多日,病愈后她深深感到病痛给人带来的折磨以及药物对治病的重要作用,也坚定了将来学医的志向。
中学时,屠呦呦的生物课一直保持甲等水平,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她会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坚毅,门门功课学得扎实,但不死读书。
这个用心的小姑娘,1951年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大学四年期间,屠呦呦对植物化学、本草学等有着极大的兴趣,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中医研究院。
她默默研究几十年,经过一百九十多次反复试验,终于从草药中提取了治疗疟疾病的新药——青蒿素,挽救了地球上几百万病人的生命,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的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的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的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①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两名外国科学家,因在疟疾治疗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屠呦呦,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2011年9月,她曾获得国际生物医学大奖拉斯克奖。
她是一位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的女科学家。
那株小草,就是青蒿,在中国民间又称臭蒿或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屠呦呦就是从这样一株小草里,萃取了一种名叫青蒿素的物质,为全世界亿万疟疾病人造福。
③不过,做出如此贡献的屠呦呦,既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
她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
”④那么,一个“三无”教授为什么能够成就今天的辉煌呢?答案只有一个,那便是:踏实+勤奋。
⑤踏实和勤奋,是屠呦呦打小就养成的品质。
1930年,她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呦呦,意为鹿鸣之声,取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一句。
学生时代的屠呦呦因为踏实和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25岁那年,她以优异成绩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一干就是半个世纪。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研究院条件非常艰苦,设备极为简陋,只有用于土法提炼的七口大缸和几间平房,但是,屠呦呦从不抱怨,一心扑在工作上。
那时,她身患结核病,仍然坚持去野外采集标本,认真实验,从不耽误。
短短几年里,她的半边莲和中药银柴胡两项生药学研究成果,相继被收入《中药志》。
⑥1969年1月21日,中医研究院任命屠呦呦为科研组组长,参加全民抗发疟疾“523”项目。
作为科研组组长,她带领团队成员,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四处走访老中医,先后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进行小白鼠抗疟实验。
《屠呦呦与青蒿素》阅读练习及答案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屠呦呦与青蒿素①2015 年10 月5 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0 月6 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②在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哟哟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
③屠呦呦1930 年12月30 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
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
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
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
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
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
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④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 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
特别是上世纪60 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阅读答案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阅读答案呦呦,是鹿鸣的声音,典出《诗经》。
打开屠呦呦所著的《青蒿及青蒿类药物》一书,第一页就是那句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
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
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
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和她的团队耗时3个月,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
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
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屠呦呦与青蒿素》阅读练习及答案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屠呦呦与青蒿素①2015 年10 月5 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0 月6 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②在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哟哟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
③屠呦呦1930 年12月30 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
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
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
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
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
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
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④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 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
特别是上世纪60 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
《屠呦呦传》读后感1000字
《屠呦呦传》读后感1000字导读:读书笔记《屠呦呦传》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屠呦呦传》读后感1000字:2015年的金秋,喜闻国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举国欢庆。
历来只听说发达国家的人得诺奖,这次继文学诺奖,生理医学奖又落国人头上,怎能不让人振奋。
自小就听说诺贝尔奖,概念就是此奖是一笔很多的钱。
后来得知,诺贝尔发明了炸药,始用于战争,后造福了人类,聚集了大量的财富。
(如果没有炸药,难以想象如今的社会是什么样的状态)炸药用于战争,夺取大量的生命,用于生活又推进了社会文明,后设立基金奖励为提高人类文明,现在,再以金钱衡此奖,实为可笑了,屠呦呦年过八旬,获得如此伟大的奖,究竟是怎样的伟大的人物?特寻来《屠呦呦传》一读。
屠呦呦,女药师也,宁波人,其名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可能注定与蒿结为终身之缘。
长成入京师修药学,就职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默默无闻。
1969年,越战难解难分,恰逢疟疾肆虐,交战双方士兵病亡多于战事,无药可救,故求药我国。
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各行各业都受到严重的冲击,医药界的老专家及科研中坚力量被迫害怠尽,屠药师只能独挑大梁。
其中,寻找、发现、提取岂止几朝几夕,研究青蒿素历经千辛万苦,哪是用言语能表述的清,巧合的是诺贝尔的炸药也是为战事研制的,不同的是消灭人的生命目的和挽救人的生命目的。
(同样是药,更不同的是日本731研究所研究的东西。
日本的731研究所是多么的让人厌恶、痛恨。
)上世纪70年代,我国疟疾肆行,用此药止,此屠药师大功。
然而,此药乃国家之项目,集众人之合力,有多家单位和各人欲夺其功。
不禁想起“东方神鹿”王军霞的奖金被争抢的事,无言以对。
难道国人落魄到要去当强盗了吗?羞、羞、羞。
随着“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国际交往日趋活跃。
此时,青蒿素的发明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关注,经与卫生部联系,请求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研究等名义,在北京召开青蒿素国际会议,198年10月青蒿素得以向全世界正式公开,同时造福世界人民。
最新作文素材:屠呦呦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医学奖2015年10月0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刚刚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奖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央视记者王薇薇)“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
”这位80岁的女科学家声音清脆,带着浓浓的江浙口音,“我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
”“青蒿素的成绩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这也是标志着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
”屠呦呦的讲话始终保持一致的低调。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
”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中国人获诺贝尔医学奖#【她曾亲自试药得中毒性肝炎】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出现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
当时,屠呦呦和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屠呦呦因此得了中毒性肝炎。
但她们坚持亲自证实药物安全,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
最终,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屠呦呦通过央视正式发表获奖感言:获诺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青蒿素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这也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是个入口。
呦!中国人首获诺贝尔医学奖疟疾是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之一,人类对付疟疾的最有力的药物均源于两种植物提取物,一是法国科学家19世纪初从植物金鸡纳树皮上提取出的奎宁,二是我国科学家20世纪70年代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
优秀共产党员事迹——屠呦呦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荣誉2015年10月5日北京时间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生平1930年底,屠呦呦出生在浙江宁波。
她是家里5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
作为一名生药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
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除参加过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那是一个不小的军事计划的一部分,代号523。
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开始征服疟疾的艰难历程。
从1969年1月开始,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屠呦呦和课题组以鼠疟原虫为模型,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
但是,后续的实验结果显示,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只有12%—40%。
屠呦呦分析,抑制率上不去的原因,可能是提取物中有效成分浓度过低。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呢?是提取方法有问题,还是做实验的老鼠有问题?屠呦呦心有不甘,她重新把古代文献搬了出来,细细翻查。
有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吸引了屠呦呦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为什么这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原来里面用的是青蒿鲜汁!“温度!这两者的差别是温度!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
如此说来,以前进行实验的方法都错了。
”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终于发现了青蒿素。
从12%到100%,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这个看似极为简单的提取过程,却弥足珍贵。
那一幕,屠呦呦记忆犹新:“太高兴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阅读附答案(2016 年济南市中考)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呦呦之蒿,中国神药阅读附答案(2016 年济南市中考)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
①”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
在2015年10月5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2016年
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
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
自1878年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
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医术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190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在第191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
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是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
正是这一治疟原理,是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专注下一代成长。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25浙江骄傲2015年10月5日,北京时间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秘书乌尔班·伦达尔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诺贝尔大厅”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2015年12月4日,屠呦呦启程前往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同去的有她的丈夫李廷钊、女儿、女婿和外孙女等。
记者从屠呦呦的家乡宁波出发,经上海、俄罗斯莫斯科、芬兰赫尔辛基到瑞典斯德哥尔摩,万里追随屠呦呦前呦呦鹿鸣,食野之蒿——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在瑞典领奖Tu Youyou Accept the 2015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文丨沈莉萍On 5th October, 2015, pharmacologist Tu Youyou won the 2015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On 4th December, 2015,Tu Youyou headed to Stockholm, Sweden to accept the prize.Reporters from Ningbo, the hometown of Tu Youyou, followed herto Stockholm and witnessed the historical moment.Tu Youyou was born in Ningbo, Zhejiang on 30th December, 1930.After finishing her study in elementary school and secondaryschool, Tu Youyou was admitted by Beijing Medical College (now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She has been working in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after graduation andnow the chief scientist there. Tu Youyou is the first Chinese nativewinner of Nobel Prize in natural science and the first ethnic Chinesescientist to win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which is theblue ribbon of both Chinese medical field and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1. 2015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左)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领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叶平凡 摄)11.2015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屠呦呦与其他获奖者一起出席了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叶平凡 摄)2. 2015年12月7日,屠呦呦出席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举办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讲座,为瑞典民众介绍青蒿素等科研成果(叶平凡 摄)1227往神圣的诺贝尔奖颁奖地斯德哥尔摩,见证了这历史性的一刻,和家乡人民分享了她至高的荣耀。
三年级演讲名人故事记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
——记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
1971年10月4日,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一 间实验室里,研究员们屏住呼吸等待着实验的最后结 果。前面的190次实验都失败了,紧张与期待交织在每 个人心中。终于,结果出来了,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 到100%!实验室沸腾了,课题组组长屠呦呦一颗悬着 的心终于放了下来,露出欣慰的笑容。
头晕
耳鸣
心悸
⚗送礼物的人:屠呦呦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源于《诗经·小雅》 中的古老诗句,仿佛冥冥中已注定屠呦呦与青蒿素的 不解之缘。
屠呦呦数十年如一日执着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 研究,低调无闻,但她和团队的发现却在全世界治愈 了两亿多饱受疟疾折磨的患者。
2021年已经91岁的屠呦呦还在坚持她的毕生愿望, 继续为全人类的健康造福,我们也祝愿她健康长寿!
谢谢大家 Thank you
这是青蒿素发现史上最为关键的一步。这一天, 注定被历史铭记。
44年后,也就是2015年10月, 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 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 药物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 率。她成为了首位获科学类诺贝尔 奖的中国人。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 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
⚗死神:疟疾
疟疾是一种非常严重与可怕的寄生虫病。但是直 到1820年才出现第一种特效药——奎宁。此后,这种 药物一直都是抗疟的主要药物。
20世纪50年代,东南亚和南美相继发现抗药性疟 疾。到了60年代,全世界100多个国家、两亿多疟疾 患者面临无药可治的局面,死亡率急剧增高。
发烧
寒冷
昏迷
Hale Waihona Puke 呕吐死亡⚗礼物:青蒿素
在青蒿素问世之前,全球每年约有4亿人次罹患 疟疾,至少百万人死亡。
屠呦呦事迹作文素材
屠呦呦事迹作文素材1“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和治疗疟疾上的卓越研究,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死亡率,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
诺奖既是对这一成就的褒奖,更是对科学家们智慧与心血的回报。
而实验室里千回百转后柳暗花明那一刻的惊喜和满足,或许也会比不曾奢求的荣誉更恒久。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真正了结了多年以来国人的“诺奖情结”。
回头再看,这一情结的熨平,还有更多值得咀嚼的地方。
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选择了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可以说是中国本土科研体系所培养的获诺贝尔科学奖第一人。
她的获奖,无疑能增强我们这个时代科学家们的自信心。
40多年前,科研人员与外面的世界交流不多,可供查找的文献很少,在相对简陋的条件下,还能作出如此重要的原创突破;40多年来,中国科研人才的积累厚度、科研条件的优越程度、全球合作的深度广度,不断水涨船高,许多领域已经赶上甚至领先国际水平,有理由相信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屠呦呦”。
屠呦呦也让人看到,无论是诺贝尔奖还是sci论文,或是《科学》《自然》等国际刊物,都只是一种评价手段。
最重要的,还是做好自己。
坚持学术方向、坚定学术追求、坚守学术信仰,没必要妄自菲薄,更没必要被牵着鼻子走。
有些人还在怀疑“诺贝尔奖有没有照顾中国人”,这种缺乏信心的表现已经不合时宜――科学大奖不会照顾任何人,只要有了足够的资格,自然就会被关注到。
另一方面,屠呦呦代表中国大陆科学家“破冰”诺贝尔奖,也是对那些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速成论者的提醒。
科学有自己的规律,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
它无法严格地用投入去预测产出,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就能创造出新事物,也很难按部就班达到预定目标。
科学的通途有很多走法,无论头衔和身份,无论领域和方法,“科学家”才是唯一的、纯粹的标签。
有人描述得很形象,真正钟情于科学的人出发点并非想去拿奖,也许一辈子不会有惊艳的成果,有人可能用毕生精力,也只是在科学的某个关口书写了四个大字:“此路不通”。
屠呦呦读后感悟
屠呦呦的读后感篇1这次试读的书是有关名人的,而且这位名人还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本书就是《屠呦呦与青蒿素》。
非常感谢宝宝地带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给的这次试读机会,让我和名人靠的更近了。
说起名人,很多时候大家都是买了一些传记回来看,多数都是文字记载的,读起来比较枯燥,对于小朋友来说是非常不喜欢的。
这些年我们可以看到,出版社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大的改动,不但编写了适合青少年读的名人故事,每页还有插图。
但是看到这种名人故事书,以漫画的形式呈现,我还是第一次,相信每个孩子都非常喜欢。
小外甥今年六年级了,记忆中小时候一直没有培养过阅读兴趣,以至于现在看到课外书就一脸痛苦的表情,每次看书不到半小时就看不下去了。
比较另外的是,他从小就喜欢看漫画派对,还有机器猫之类的,都是图片形式的书。
那天午饭后,拿起桌子上的《屠呦呦与青蒿素》,翻了翻,我还以为他会摇摇头放下,没想到坐在那里认真的看起来了。
看来这种以漫画形式展现的书,还是很招孩子们喜欢的。
书的封面设计很有趣,和平时我们看到的书有一定的差别,是那种折叠式的,左上角还有奖章。
拉开折叠页,可以看到屠呦呦和阿u正在玩,右侧是明信片形式,可以写一些寄语,把书当礼物送给别人。
阿U是书里面讲解的主角,带着我们一起去看屠呦呦的出生,再到童年,大学,工作,再到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
全书分为六章,前两章写的是有关屠呦呦的,她出生在江南,起名字的时候,屠爸爸按照男楚辞,女诗经给她起了屠呦呦这个名字。
小时候,屠呦呦在书房玩,看着爸爸专注的样子,觉得是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这为她以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战乱时期,即使生病的时候,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业。
第三、四章介绍了疟疾。
疟疾是世界三大灾难性疾病之一,可以和艾滋病和肺结核并列,听起来就挺恐怖的。
世界每年与疟疾有关的疾病就占到一半。
最初的时候,疟原寄生在蚊子体内,通过吸食人血进入人体体内,慢慢的人开始发病。
第四章介绍了疟疾并非现在才有的病,康熙年间,他也得了疟疾,最后还是洪若翰神父带来的金鸡纳霜治好的。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走近2015年诺贝尔 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走近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
得者屠呦呦
王丽华
【期刊名称】《作文(初中)》
【年(卷),期】2016(000)002
【总页数】3页(P38-40)
【作者】王丽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屠呦呦:结缘于《诗经》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J], 单守庆
2.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记我国首位诺贝尔科学类奖项得主屠呦呦 [J], 李建琴
3.屠呦呦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J], 袁亚男;朱晓新
4.青蒿素之母——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新科得主屠呦呦(一) [J], 朱安远;郭华珍
5.中国国内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第一人——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J], 苗宇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小题。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①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
在 2015 年 10 月 5 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
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
自 1878 年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
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医术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 190 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在第191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
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是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
正是这一治疟原理,是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④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
中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
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
1976年1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
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⑤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
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
【高中语文】《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解读标题
整个题目显示了科普文章题目的特性
解释说明
战胜,揭示了青蒿素对困扰了人 类几千年的疾病——疟疾的疗效
青蒿素 : 人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服疾病的 一小步
科学畅销书作者
《构想未来》《超越爱因斯坦和超空间》《平行宇宙》,均被《纽约时报》 和《华盛顿邮报》提名为当年的最佳科学读物之一
他主持着一档全美国联网的科学广播节目还在《晓闻热线》《60分钟》 《早安美国》以及《拉里·金直播在线》之类的全美国性电视节目中亮相
走近作者
研读文本
第一部分 1段 总写童年的两件趣事对“我” 成为理论物理学家有重要的作用
发现“双氢青蒿素”,在分子中引入羟基。 2009年出版《青蒿素及青蒿素类药物》。 2002年,世卫组织推荐采用青蒿素作为一线 药物治疗疟疾。如今,青蒿素联合疗法在全 世界广泛应用。
文本解读
青蒿素药物的制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明确: ①第一阶段,发现提取阶段。发现青蒿素的提取物有一定的抗疟 效果,并通过查阅《肘后备急方》,改变传统的加热提取方式, 抗疟效果提幅度提升; ②第二阶段,临床试验阶段。以身试险确认青蒿素提取物对人体 的安全性,并奔赴海南开展治疗工作; ③第三阶段,分离提纯阶段。分离提纯,得到抗疟的有效成分。 ④第四阶段,制成药物阶段。将分离出来的天然成分变成药物。
父母——带我走进自然。 老师——用科学家的故事激励我。 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理论和精神的引领感召。 更重要的是作者自我的教育和培养,他对想象力、好奇心、观察
如“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 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屠呦呦素材介绍
【屠呦呦春草鹿呦呦】【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
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
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冥冥中安排,屠呦呦的人生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屠呦呦是一朵花,中国当代医学科研最灿烂的一朵花,历经40年的风霜雪雨,春华秋实,这朵花终于彻底绽放了。
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社会,给国人争光,给人类造福,功在当今,富润后世。
人物简历: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
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由此,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屠呦呦也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从三无教授到诺奖得主这位造福几亿人、被称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的发明者之一,却是个实实在在的“三无”教授。
没有博士学位,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但历史没有掩埋智慧的光芒,2015年10月5日,全世界见证了属于她的光辉时刻。
点评:科学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既可以满足个人的好奇心和对发现的兴趣,也能对社会做出贡献,给人民带来福祉。
但现在是越来越多地将科学发现与金钱,地位,利益挂钩。
使得潜心钻研的人少了,弄虚作假的人多了;低调务实的人少了,逐名逐利的人多了。
屠呦呦,作文素材,典型例文
•
•
影响:中国籍,诺奖,自然科学……这几 个关键词在诺奖产生交叉,注定会引爆亢奋的 国内舆论:继莫言后,屠呦呦获奖,无疑再度 圆了国人的诺奖梦;作为首位获得该殊荣的中 国科学家,虑及其“空前”一面,它也令中国 人的科学类诺贝尔奖情结得到了部分开释。中
国本土科学家首获诺奖,无疑令国人振奋。土生土 长、中医学、“中国制造”等,也触动了人们的自 豪感。这种零的突破,也纾解了不少人的“科学类 诺奖焦虑”。正因如此,欢呼、庆贺、受鼓舞,也 成了公众共有的表情。青蒿素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显著降低,在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患者病痛方面的 成果无法估量。
• 价值贡献:
• 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此时正值美越 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万人,疟疾同样困扰越军。 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最终也未找到理 想的抗疟新药。越南则求助于中国。 • 1967年,中国正处于“文革”时期,毛主席和周总理 下令,联合研发抗疟新药。 遍布全国60多个单位的 500多名科研人员开始研发抗疟新药。中药部分的不同研 究小组开始尝试多种中药,包括常山、乌头、乌梅、鳖甲、 青蒿等成千上万种中药,筛选出的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 和中草药,均未能有令人满意的效果。在190次失败之后, 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 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 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 青蒿素发现于1972年,时过四十年才被授以国际大奖, 原因何在?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9年统计:全球 感染疟疾者多达2.5亿人,将近一百万人因感染疟原虫而死 亡。时间和实践充分证明,青蒿素是目前防治疟疾疗效最 好的药物,否则2.5亿疟疾感染者中,还会有更多的人丧失 生命。
作文素材 屠呦呦
190多次失败成就中国小草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Satoshi 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
屠呦呦,女,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中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
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
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
”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我们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
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用于在小白鼠身上的抗疟疾检测,但进展并不顺利。
“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
我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
”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呦呦鹿鸣是,不可挡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来自中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奖,以表彰她对疟疾治疗所做的贡献。
屠呦呦女士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
屠呦呦女士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她是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发现者,在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
除屠呦呦女士获奖外,该奖项另外一半由两名科学家共得,为爱尔兰的William C.Campbell和日本的Satoshi ōmura。
二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感染的新疗法而共同获得该奖。
消息一出,各大媒体像炸开锅一样,开始追踪报道屠呦呦的获奖背景,研究专业,以及生平记事。
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有多重要?我们先回到上个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以及越南战争时期。
当时作战士兵常常被疟疾所累,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
于是,多国政府都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抗疟药物的研发上,但都一筹莫展。
1967年5月23日,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聚集北京,就疟疾防治药物和抗药性研究工作召开了一个协作会议,就此启动了代号为“523项目”的计划。
该项目的短期目标是要尽快研制出能在战场上有效控制疟疾的药物,长远目标是通过筛选合成化合物和中草药药方与民间疗法来研发出新的抗疟药物。
国家对“523项目”十分重视,特设仿造西药或制造衍生物、从中药中寻找抗疟药、制造驱蚊剂等几大课题组,组织了来自60多个研究机构和单位的500多名研究人员参与研发,这其中就有来自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
她被分在了中医药协作组,主要从中医角度开展实验研究。
实验的过程漫长而复杂。
光调查收集这一个过程,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便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并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
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
这其中,青蒿素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青蒿素是来自一种菊科艾属植物的提取物,屠呦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它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但这个抑制率十分不稳定,甚至在后续的实验中,抑制率显示只有12%-40%。
对此屠呦呦猜测,低抑制率可能是提取物中有效成份浓度过低的原因造成的。
于是她着手改进提取方法。
通过翻阅古代文献,特别是东晋名医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意识到常用煎熬和高温提取的方法可能破坏了青蒿有效成分。
不出所料,改用乙醚低温提取后,研究人员如愿获得了抗疟效果更好的青蒿提取物。
“1971年1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这个解决问题的转折点,是在经历了第190次失败之后才出现的。
”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后来,为了获证青蒿素对人体疟疾的疗效,屠呦呦等人首先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实验效果十分喜人。
随后,屠呦呦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在21位感染了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非常成功。
青蒿素对恶性疟疾、脑疟强大的治疗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之为“中国神药”。
“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
”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如此评价发现青蒿素的意义。
非,池中物终于,诺奖将屠呦呦的名字再次推向了幕前,也戏剧性地像为诺奖预演拉斯克奖获奖一样,让这位年迈的科学家一朝处于荣誉的非议之中。
2011年9月24日2时,81岁的屠呦呦登上了2011年度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那是彼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
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
而国人却发现了这位被世界认可的卓越女科学家既没有博士学位、留学经历,也不是两院院士,只是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一名普通的研究员。
于是,一些针对“三无教授”的非议和争论接踵而至。
《科学》杂志的网络报道称:“拉斯克奖重新点燃一个争议:是否应该把研发出强有力的抗疟药物——这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一个大规模项目的成果——归功于一个人。
”普遍的观点是,现在已经无从证明屠呦呦是发现青蒿素的主要贡献者。
由原全国“523”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剑方主持编写的《迟到的报告》一书强调:“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六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
但可以断言,从传统医药中,用现代的科技手段研制成功一种新结构类型的新药,发明证书上的六个单位中,无论是哪一个单位,以当时的人才、设备、资金、理论知识和技术,哪一家都不可能独立完成。
”有据可考的是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
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
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然而贡献的归属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却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
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
针对这一争议,拉斯克医学奖给出了解释,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
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
曾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饶毅在《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的文章中给出了比较中肯的观点:“虽然对于青蒿素的归属问题争议不断,但有三点毋庸置疑:首先,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其次,具体分离纯化青蒿素的钟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组的成员;此外,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组是在会议上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疟作用以后进行的,获得纯化分子也晚于钟裕容。
”四年后,并不认可集体成就的诺贝尔奖,再次把奖项颁给了在青蒿素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
“毕竟,个体才能作出发现,而不是组织。
在组织和机构变得愈发重要和有权力的时代,从中辨识出真正具有创造力并改变了世界的个体也变得愈发重要。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组委会秘书格兰•汉森(Goran K. Hansson)说。
呦呦道来江湖一统在屠呦呦研究员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三天后,中国科协主办了“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
屠呦呦先生开始了她的演讲。
浓重的宁波口音和在场其他能说会道的科学家、官员们相比对照鲜明。
老太太虽85岁高龄却思路清晰。
演讲脱稿,讲故事,极少官话套话。
这些故事细节却都与获奖后掀起的是是非非对应,没有正面回应连日来的批评,却满满给出了答案。
演讲中始终贯穿着并肯定着团队协作工作的方式。
“中医研究院的团队为发现青蒿素所做的艰苦奋斗,是令人感动的,因为那时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
全部的研发团队大协作,努力促进了青蒿素的研究、生产和临床(试验),解决了当时国内外大量的工作没有得到结果的耐药性疟疾的治疗问题。
”研发过程讲得很细。
看上去能适当平复与同行间的紧张心理关系。
“东晋时期,(也就是距今)一千多年前,有个《肘后备急方》(记载的)道理很简单,就是青蒿一把,加水研磨一下,压出来的水喝下去。
后来回想我们当时一般中药都是用水煎一煎,就考虑到为什么这么来处理这个药?我们就考虑,可能有温度破坏的问题,还有一个提出来的到底是什么(成分),也就是说,还有一个药用部位的问题,还有一个品种的问题。
早期的青蒿、5月的青蒿根本没有青蒿素,因为从植物来说,它体内没有合成青蒿素,就是大量的青蒿酸,都有品种的问题,有药用部位的问题,还有采收季节的问题,更多的是提取方法的问题。
从这四个方面反复实践以后,(我们)最后才找到了一个有效的部位,这个部位能够抗疟,有百分之一百的抑制率。
其实青蒿一大部分都是杆,这个杆根本不含有青蒿素,只有很少的一点,叶子才含有青蒿素。
所以后来,我们用乙醚来提(青蒿素),因为乙醚的沸点比较低。
但这也不是那么简单的,用醚提出来的杂质还是比较多的。
有酸性和中性两个部分,酸性部分是没效的而且有毒性,所以去掉酸性部分,留下来的中性部分,这才是达到100%的疗效。
”屠呦呦研究员独享诺奖之合理性之一,在于其原创性和作为一个团队灵魂的贡献。
清华大学鲁白教授凤凰网专访时就明确谈到,“屠呦呦之前很多人都用各种传统的中草药提取,屠呦呦最后锁定在青蒿,这是第一个贡献;第二步是在同行普遍用煮的办法来提取的时候,屠呦呦采用了乙醚进行萃取。
我觉得是这两个发现和步骤奠定了她的得奖基础。
”屠呦呦的故事,再现了她创新发现的过程。
捍卫了科学家的荣誉。
“因为很多年没做出来工作,大家就对鼠疟、猴疟能不能准确反映临床的疗效有了怀疑。
这个做出来以后,我们也都向‘523办公室’汇报,那时候所有的工作都停了,但这个项目要开展一些内部的会议,其他一些同志也都参加,也不保密。
”在与国内其他团队的关系上,屠教授也都有所讲述。
从这段可以看出,其他团队的实践是分享屠教授的思路基础上的实践,但不是核心性原创。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1978年召开科学大会,我去领奖状,是因为我们的科技组——中医研究院里我的组得了这个奖,我作为组长就要上去,这个奖状现在还在那里。
1982年,就领了一个发明奖,我们是第一单位,因为那时候写了六个单位,但是中医研究中药所是放在第一,我就去把这个发明证书领回来。
所以一直到1981年,WHO也了解了这些情况,要求卫生部在中国召开首次的青蒿素国际会,他们来了7位专家,英国、美国、法国,我们就全部做了报告。
”青蒿素提取和临床试验过程中多团队参与是事实。
但屠呦呦作为青蒿素研究的代表领奖也是“老常态”,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颁奖给屠呦呦,并非事实不清,头脑发热。
屠呦呦是在讲的故事,同事也用故事回应了和化解着连日来的各种指责。
呦呦鹿鸣初闻屠呦呦的人,都会被她的名字所吸引。
屠呦呦的名字缘起《诗经·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鸣”,意为鹿鸣之声。
而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呦呦鹿鸣”的后半句“食野之苹”,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屠呦呦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