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
第13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

第13章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与变革“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新旧文化激烈冲突,思想革命波澜壮阔,预示着传统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历史时机已经到来。
与文化革命相适应,中国的教育开始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以更为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多元文化,深刻反思,积极选择,首先从思想意识方面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袁世凯上台后,出于复辟帝制的需要,竭力推崇孔孟之道。
复古主义教育的回潮一开始就受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击。
随后,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为核心,以1915年9月创刊的《新青年》为标志和主要阵地,在思想、文化、教育领域里兴起了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批判武器,反对尊孔读经,反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新文化运动,并在“五四”运动时期达到了高潮。
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拄——儒家思想,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
“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新文化运动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之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批判,人们(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文化运动,是对维新思想、革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它的爆发,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磨难和阵痛后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寻求新出路、寻觅新曙光的思想前奏。
2.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传统教育的抨击新文化运动在教育方面主要表现为抨击封建教育的危害和没落,反思民族教育传统的固有不足,大力倡导资产阶级的新教育。
民主主义者们从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对中国教育现状作了深刻批判,力图以包含人权、自由、平等等民主思想和重视科学技术、崇尚自然、讲究实用等科学精神的新教育,来取代迷信权威、窒息思想、压抑个性、脱离实际、忽略身心的旧教育,为新教育观念的形成作了准备。
中外教育史 - 授课计划

中外教育史课程授课计划一、课程内容简介与教学目的(一)课程内容简介中外教育史是师范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必修。
该课程主要研究中外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探求中外教育发展的一般原理和规律。
本课程以时间为线索,以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为纲,阐述原始与西周时期的教育、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秦汉时期的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隋唐时期的教育、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明清时期的教育、清末时期的教育、民国初年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外国古代教育、中世纪的教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英美的教育、日俄的教育、法德教育、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二)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掌握中外教育历史的基本史实;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以及对教育历史人物、制度、政策、事件等的分析评判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独立思考和自己得出结论的意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和道德水平;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相结合,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发展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专业思想,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促使学生树立唯物辩证的教育发展观,扩大其教育知识眼界,激励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并使其具有批判教育历史上封建专制落后黑暗的一面和发扬民主科学进步光辉的一面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尊心,鼓舞学生为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努力奋斗。
二、课程要求及教学活动项目(一)课程要求1.课程教学使学生识记中外教育发展的基本史实,掌握中外教育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掌握中外教育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史理论和方法分析教育教学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的怀疑意识和批判能力,借助中外教育史教材与相关参考资料自主学习本课程相关知识的能力。
2.课程教学应通过课堂讲授、讨论、专题讲座、教育调查、名著阅读等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保证本学科必要的系统性的同时,加强理论联系实际,重视中外教育史理论知识在当前教育发展实践中的应用。
新文化教育运动实践

一、引言新文化教育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教育改革,它始于20世纪初,以“民主”、“科学”为核心,旨在推翻旧的教育体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人才。
本文将从新文化教育运动的背景、实践内容、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新文化教育运动的背景1.时代背景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改革成为解决国家问题的重要途径。
新文化教育运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2.思想背景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思想解放的一次重要运动,主张反对封建主义、提倡民主、科学。
新文化教育运动以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为指导,倡导教育改革。
三、新文化教育运动的实践内容1.教育体制变革新文化教育运动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实行义务教育。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壬子癸丑学制》,规定学制为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四年,取消了科举制度,实行义务教育。
2.课程改革新文化教育运动主张课程改革,强调科学、实用、民主。
课程设置上,注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3.教学方法改革新文化教育运动主张改革教学方法,强调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
废除传统的注入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4.师资队伍建设新文化教育运动强调师资队伍建设,提倡教师专业化。
鼓励教师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教育公平新文化教育运动主张教育公平,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
提倡普及教育,减轻家庭负担,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
四、新文化教育运动的影响1.推动了教育体制的改革新文化教育运动推动了教育体制的改革,使中国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
2.提高了国民素质新文化教育运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了国民素质。
3.促进了社会进步新文化教育运动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人才,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持。
4.影响深远新文化教育运动的影响深远,它不仅改变了中国教育的面貌,还影响了世界教育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教育思潮

20世纪20年代教育思潮
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教育思潮多元化的时期,各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和理论都有所兴起和发展。
1. 进步主义教育思潮: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强调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全面发展,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倡实践性教育和体验式学习。
代表人物有约翰·杜威。
2. 行为主义教育思潮:行为主义教育思潮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对学生行为的塑造和控制,通过外部刺激和奖励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行为。
代表人物有B.F.斯金纳。
3. 社会重建主义教育思潮:社会重建主义教育思潮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不平等,主张通过教育来实现社会变革和社会公正。
代表人物有约翰·杜威。
4. 质疑传统教育思潮:20世纪20年代,一些教育学家开始质疑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如自由学校运动和民主教育运动。
5. 科技教育思潮:20世纪20年代,科技教育开始受到重视,人们开始意识到科技对教育的重要性,并尝试将科技应用于教育中,以提高学习效果。
总体而言,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思潮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
势,各种不同的教育理论和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国家衰落、社会动荡和教育落后的困境,因此发展教育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以下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的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洋务运动(19世纪末)19世纪末,中国开始迎来洋务运动。
这一时期的教育发展主要受到西方国家的启发。
洋务运动的推动者认识到,西方的现代科技和教育制度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因此,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和技术学习,引进了西方的科学知识、教科书和教育制度。
不过由于洋务运动的弊端和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限制,这一阶段的教育发展效果并不明显。
第二阶段:维新运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
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教育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
为了推动国家发展,他们积极主张教育改革,借鉴西方国家的教育经验。
在维新运动中,中国大力推进了教育制度的改革,开始实施普及教育的政策。
此外,创办了多所西式学校,培养了一批文化和科学技术人才,为中国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一时期,反对封建主义和传统观念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主要诉求。
他们积极主张新的思想和观念,推动社会进步。
在教育领域,新文化运动提倡现代教育,主张以科学、民主和人性为基础的教育理念。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如胡适、鲁迅等。
他们鼓励青年人接受先进的教育,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第四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推行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普及教育获得了巨大发展。
此外,中国还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这一阶段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五阶段: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交流(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教育史(近代)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2012年考研真题
严复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受斯宾塞“三育论” 的影响,主张鼓民力、开民智和( )
A 新民德
B 移民风
C 增民财
D 强民体
答案:A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2、“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严复极力提倡资产阶级新学,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
会科学。他认为洋务派讲的西学,不过是抄袭西方资本主义的 皮毛而已,真正的“西学”包括西方的“民主”、“政体”、 “科学”。他不同意“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提法,认为体 和用并不可分,中学与西学各不相同。
为了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维新教育所采取的区别 于洋务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是( )
A 改革科举
B 发行报刊
C 兴办学堂
D 译介西书
答案:B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三、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1、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 (1)废除八股考试,改试策论,等学校普遍开设之后,再废 科举;(2)大力创办学校,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传授科学 技术,培养新型人才。
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 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它体现在洋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2、张之洞与《劝学篇》 (1)《劝学篇》的撰写与出版 1898年著成《劝学篇》,提出“中体西用”的理论体系 全书共24篇,分内、外两篇,内篇治“身心”(谈“中学”), 外篇言“世事” (讲“西学”)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2、《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 《大同书》是康有为思想最鲜明的体现。在书中,康有为
将理想世界描绘为“无邦无国、无帝王,人人平等,天下为公” 的大同社会,并论述了他所理想的学制,包括人本院、育婴院、 慈幼院、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接受 教育,且皆为公费。
新文化运动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思潮及其对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的影响

作者: 李琳琳
作者机构: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出版物刊名: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页码: 115-116页
主题词: 新文化运动 职业教育 中国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近现代教育史 平民化教育思想 课程设置
摘要: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急剧变革的历史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也异常活跃,将教育和救国联系在一起是其显著特点.20世纪20年代前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思想大量传入中国,激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教育改革热情.在短短的10余年时间里,各种教育思潮、教育运动和教育试验层出不穷,大大促进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思潮正是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最
新
版
本
目录
01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 育
02 第二章 夏、商、西周 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03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 育
04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 育
05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教育
06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 育
目录
07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 的教育
08 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
09
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 争前的教育
010
第十章 中国教育的近 代转折
011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到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012
第十二章 民国成立初 期的教育
目录
013 第十三章 新文化运动 时期和20世纪20年 代的教育
第十五章 中国共产党
015 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 教育
014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 期的教育
第一节 “五四” 新文化运 动对封建 教育的批 判与变革
0 2
第二节 新文化运 动影响下 的教育思 潮
0 3
第三节 学校教学 方法的改 革与实验
0 4
第四节 1922年 “新学制”
0 5
第五节 收回教育 权运动与 教会教育 的变革
0 6
第六节 新民主主 义教育的 发端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 育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版
本
0 1
第一节 国民政府 时期的教 育政策
0 2
第二节 国民政府 的教育制 度和管理 措施
0 3
第三节 国民政府 各级教育 的发展
0 4
第四节 杨贤江的 教育思想
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实践

一、引言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它从1915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这场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教育实践也得到了显著的促进。
本文将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教育思想以及教育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展现新文化运动对教育实践的推动作用。
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1. 社会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
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同时,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得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受到严重损害。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人民渴望改变现状,寻求民族复兴之路。
2. 思想背景在思想领域,封建主义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与此同时,西方启蒙思想逐渐传入中国,冲击着传统的封建观念。
在这种情况下,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旨在推动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
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 反对封建礼教新文化运动首先批判了封建礼教,主张废除旧礼教,提倡新道德。
他们认为,封建礼教是束缚人们思想、禁锢人们行为的枷锁,必须予以摒弃。
2. 反对封建文学新文化运动主张文学革命,反对封建文学。
他们认为,封建文学是封建思想的载体,必须进行革新,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3. 提倡科学、民主、自由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民主、自由等进步思想,主张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世界,以民主的方式治理国家,以自由的精神追求个人发展。
四、新文化运动的教育思想1. 教育独立新文化运动主张教育独立,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应摆脱政治、宗教等因素的干扰,独立发展。
2. 教育普及新文化运动强调教育普及,主张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3. 教育改革新文化运动主张教育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他们认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制度等方面都需要进行革新。
五、新文化运动对教育实践的推动作用1. 教育体制的改革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
在高等教育领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批新式大学应运而生,打破了封建教育体制的束缚。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3. 简答题 6. 名词解释8. 填空题9. 论述题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教育思潮中,不属于五四时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是( )。
A.复古主义教育思潮B.平民主义教育思潮C.工读主义教育思潮D.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2.下列哪所学校不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 )A.湖南自修大学B.鲁迅艺术学院C.平民女学D.民运动讲习所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3.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认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经历的四个阶段的是( )。
A.注意、期待、要求、行动B.明了、联合、系统、方法C.注意、期待、相关、集中D.明了、联合、提示、巩固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4.壬戌学制的中学阶段采取( )。
A.三三分段B.四年一贯制C.五年一贯制D.六年一贯制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5.我国最早实施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6.赫尔巴特强调教育的首要任务是( )。
A.道德教育B.智力教育C.劳动教育D.健康教育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7.下列哪所学校不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干部学校?( )A.湖南自修大学B.上海大学C.平民女学D.农民运动讲习所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8.湖南自修大学、上海大学、农民运动讲习所分别是中国共产党创办于湖南、上海、( )的特色干部学校。
A.北京B.南京C.广州D.延安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简答题9.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包括哪几方面?正确答案:①掀起申讨封建礼教的浪潮;②开展国语和白话文教学活动;③确立男女平等教育机制;④建立各种教育团体。
新文化运动中的教育问题

新文化运动中的教育问题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期中国的一场重要的社会运动。
它在文化、思想、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新文化运动中,教育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就新文化运动中涉及教育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发生于20世纪初期的中国,这个时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动荡和落后的时期。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体系下,知识分子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官方知识分子。
这种知识体系长期抑制了中国的思想、知识和文化的发展。
而在日益增强的外来压力下,一些年轻的知识分子开始呼吁革新,要求推进社会现代化,发展新文化。
新文化运动呼吁推翻旧文化,倡导科学、民主和世界性思想。
在文化方面,新文化运动强调现代化、民主化和国际化,反对儒家思想和封建思想;在思想方面,提倡个人解放和自由;在政治方面,呼吁民主自由和反帝国主义。
这些思想观念的提出和传播,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整个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教育的影响1. 教育的现代化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束缚了社会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因此,他们主张要抛弃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推行现代教育制度。
现代教育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思想。
2. 教育的普及化中国传统的教育体系注重的是上层阶级的教育,教育范围有限,没有普及到全社会。
而新文化运动则要求普及教育,使教育真正成为全社会每个人的权利。
这样的改变将教育从上层阶级的专属领域扩大到全社会,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3. 倡导教育的民主与自由新文化运动反对传统的儒家思想,对教育提出了以下要求:要追求真理,而非道德;要注重创新,而非套路;要推崇普及,而非独尊。
这些要求,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对教育民主与自由的追求。
可惜的是,新文化运动的这一目标并不容易实现。
因为当时政治环境严峻,社会思想受到政府的压制,而这些思想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封建社会中存在着的阶级和利益的根基。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13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13章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一、选择题1.壬戌学制的中学阶段采取()。
A.三三分段B.四年一贯制C.五年一贯制D.六年一贯制【答案】A【解析】壬戌学制的中等教育阶段一共六年,其中初级和高级中学各三年。
2.我国最早实施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答案】D【解析】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
由于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
3.下列教育思潮中,不属于五四时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是()。
A.复古主义教育思潮B.平民主义教育思潮C.工读主义教育思潮D.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答案】A【解析】“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急剧变革的历史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也异常活跃。
主要的教育思潮有:平民主义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4.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下列哪项措施不是教育部所采取的?()A.废除教会学校,将教会势力驱逐出中国B.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元年教育宗旨的精神C.开放女子教育,教育普及有一定发展D.白话取代文言,改革了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答案】A【解析】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在全社会尤其是教育领域引起巨大的反响,促进了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教育部所采取的改革措施有: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推动教育普及,开放女子教育;改革学校教学内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改革师范教育和大学。
5.蔡元培提出的教育独立思想是指教育从()中独立出来。
A.政治B.经济C.文化D.社会【答案】A【解析】在《教育独立议》中,蔡元培首先明确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受教育者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自己的人格,能对人类文化发展尽到一份责任,作出一份贡献;而不是把受教育者塑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那些怀有其他目的的人去使用。
他认为,教育与政党、教会在目标、性质上存在严重对立,因此教育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应完全交给教育家去办,保持其独立地位,不受政党或教会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 第十三章新文化运动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

高中则是普通科与职业科并立,这样就在
各个层次上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 使学生有较大发展余地,适应不同发展水
平学生之需。
四、特点
(四)将幼稚园正式列入学制中的一级教 育,标志着幼儿教育的地位得以确立。 (五)不再单列出女子学校,意味着承认 男女受教育的完全平等。
三、内容
(一)七项标准
各地方、各学校的自主性;职业科地 位的提高,在初中学习3年的基础上再学3 年,有利于学习到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因此基本上解决了壬子癸丑学制中存在的 问题。
三、内容
(二)学制体系
学制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 段标准,故又称“六三三学制”。从纵向 看,小学6年,初小和高小4-2分段。中学 6年,初中和高中3-3分段。大学4至6年。 小学之下有幼稚园,大学之上有大学院。 从横向看,与中学校平行的有师范学校和 职业学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养了一批从事农民运动的骨干。
三、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其正式名称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创立于1924年5月,因校址在广州南边的黄埔岛上,所以称
之为“黄埔军校”。1926年更名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政 治学校。军校的课程设置分军事和政治两类。除正式的课
堂讲授外,还经常组织各种专题讲演。黄埔军校在国共合
二、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4年7月,农民运动讲习所成立,是国共合作时期培
养农民运动的干部学校和全国农民运动研究中心。初名广
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办了六届。国民政府迁到武汉回, 1927年3月,讲习所也搬到武汉,改名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办了一届。讲习所的教学活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
国农村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采取课堂讲授与课外实习、自 学与集体讨论、实际调查研究的方式。农民运动讲习所为
第十三章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 5.1923年由陶行知、晏阳初等组织成立了 “中华 平民教育促进会” 。
• 总的说来,这些教育社团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
对推动当时的教育改革、提倡新教育运动起了重
要的作用。在这些教育社团和一批教育家的推动 下,各级各类学校都进行了改革。如蔡元培改革 北京大学,中小学加强科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引 进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改革成果很多
都反映在1922年的学制改革中。
第二节 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思潮
• 一、平民教育思潮
• 倡导平民教育,是新文化运动中“拥护民主”是 口号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参加平民教育的, 有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都 反对封建的等级教育,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独霸教 育权的局面,但由于各自思想倾向的差异,对 “平民”及平民教育的内容、目的的看法各有区 别。
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民主意识,因此,从总
体上看,平民教育是一种进步的教育思潮。
二、工学(工读)教育思潮
• 工读的一般含义是提倡做工和求学相结合,做工 和读书相结合。
• 主要流派:
• A.把工读或工学看作是实现民主自由、发展实 业,救济现行中国社会的武器。 • 1919年北高师“工学会”为其代表,发起人为 匡互生、周予同、刘熏予
(二)建立新教育
积极倡导建立以民主和科学为中心的新教育
1915年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 1916年黄炎培《东西两大陆教育不同之根本谈》 1917年蒋梦麟《职业界之人才问题为教育界所当注 意者》
1918年《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
新教育的特点;“自由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 的” 、“进取的而非倒退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新文化运动的教育实践

摘要: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它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教育实践三个方面,探讨新文化运动对教育领域的推动作用。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915年,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兴起。
当时,我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封建主义的束缚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新文化运动主张批判封建主义,倡导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的思想,以期推动社会进步。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 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的思想新文化运动主张以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的思想为指导,反对封建主义和迷信。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人们开始关注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追求民主制度,倡导科学精神。
2. 推动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对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现实生活,反对封建主义的文学观念。
鲁迅、胡适等一批文学家,以白话文的形式,创作了大量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学作品,为我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推动教育改革新文化运动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尤为深远。
它主张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反对封建主义的教育观念。
三、新文化运动的教育实践1. 倡导新教育理念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文化运动主张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追求知识灌输。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文化运动强调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新文化运动主张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2. 推动教育改革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我国教育领域发生了以下改革:(1)课程改革。
新文化运动主张取消封建主义课程,开设具有现实意义的课程,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
(2)教学方法改革。
新文化运动主张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2016教育硕士考研考点:新文化和大革命时期教育

2016教育硕士考研:新文化和革命根据地时期教育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进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可分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两个阶段。
在前一阶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条件;由文学革命引发的思想解放潮流,为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思想养料。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领域里兴起了反思和改革封建传统教育,学习和引进西方近代教育,倡导和建设民主、科学、实用的中国新教育的热潮,教育思想空前活跃。
“五四”运动前后,西方现代教育思想被大量介绍到中国,与国内教育改革的思考和探索相结合,以民主和科学为主题,以救国图强为追求,形成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极大地提高了当时中国的教育认识和实践水平,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前进步伐,创造了中国教育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辉煌时期。
在这一阶段,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与专制统治相表里的中国传统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和清算,中国的教育家和学者探索教育的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中国教育也前所未有地开始融入世界性的教育发展潮流中。
这不仅使教育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教育教学改革也屡有尝试和创新,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教育繁荣发展时期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尤应指出的是,在后一阶段,得益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催发,中国共产党诞生,新民主主义教育萌芽。
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与社会革命之间的关系,视教育为革命斗争的有效工具,领导和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专制政治和封建教育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探索和创造了能使工农劳苦大众获得教育和教育为革命斗争服务的有效形式。
“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教育被赋予了独特的内涵。
共产党人的早期教育实践为其此后漫长的革命斗争和教育建设道路,作了有重要意义的精神和物质准备。
正是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种种教育探索和举措,标志着中国教育的现代转换,并初步形成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本格局。
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

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急剧变革的历史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也异常活跃,将教育和救国联系在一起是其显著特点。
20世纪20年代前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思想大量传入中国,激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教育改革热情。
在短短的十余年时间里,各种教育思潮、教育运动和教育实验层出不穷,大大促进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
1.平民教育思潮宣传平民教育思想、投身平民教育运动的有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平民教育思潮的共同点在于批判传统的“贵族主义”的等级教育,破除千百年来封建统治者独占教育的局面,使普通平民百姓享有教育权利,获得文化知识,改变生存状况。
2.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思想萌发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蔡元培等人对旅法华工的教育活动,后又受一次大战后国际工人运动和“劳工神圣”思想的影响,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荡,渐次形成颇具声势的工读主义思潮,出现工读互助的教育实践活动。
其基本内涵有:以工兼学、勤工俭学、工人求学、学生做工、工学结合、工学并进,培养朴素工作和艰苦求学的精神,以求消弭体脑差别。
3.职业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发展演变而来。
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加之新文化运动兴起后民主战士对传统教育脱离社会、脱离生产的抨击,从1915年起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多次提出推行职业教育的议案,早期主张实用主义教育的人士大多转而提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思潮逐步形成。
授人一技之长和促进实业发展这两点是职业教育思潮的基本内涵。
4.勤工俭学运动辛亥革命前,自费留学生中出现“俭学”之风,同时,在法国的李石曾通过“兼工与学”使来自农村的华工得到教育。
受此启发,1912年吴稚晖等在北京发起组织“留法俭学会”并设预备学校于方家胡同,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四川俭学会”和预备学校。
上海也组织了留英、留法俭学会,意在“兴苦学之风,广辟留欧学界”,输入“民气民智先进之国”的文明,创造“新社会、新国民”。
军队文职人员招聘教育学类专业科目考试大纲word

第一篇教育学原理主要测查应试者对教育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以及适用其基本原理、基本方往分析当前教育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艇的能力。
要求应试者了解教育的概念、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掌握各种教育活动特别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概念、基丰原理和基本方法。
本篇自客包括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数学、德育与美育、教师与学生、学校管理。
第一章教育基本理论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历史发展。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的含义、特点和规律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三、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四、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概念层次结构和自容结构;教育目的理论基础我国的教育目的。
五、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一、课程课程的概念与意义,课程理论的发展,课程设计,课程改革。
二、教学教学的概念、意义和任务;教学要素;数学规律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关系数学原则的主要内容教学方法和数学模式的概念及选择;教学评价的概念、意义和种类数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教学设计问题。
第三章德育与美育一、德育德育的概念、特点、功能、任务和自客,德育过程;德育的途径与方法二、美育美育的概念美育的任务及内容;美育的实施。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一、教师教师的概念,教师职业的作用与地位教师专业发展内舍:教师职业发展的途径二、学生学生的本质特点:学生的地位,学生的发展。
三、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师生关系的类型,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第五章学校管理一、学校管理概述学校管理的概念学校管理的构成要素学校管理体制。
二、学校管理的目标与过程学棱管理的目标;学校管理的过程。
三、学校管理的内容和要求教学管理的内容和要求;教师管理的自窖和要求;学生管理的内容和要求;总务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第13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

• 表现在:①缩短了小学年限,有利于初等 教育的普及; • ②延长了中学年限,有利于提高中等教育 水平,中学分两段提高了办学的灵活性, 也有利于中学普及; • ③取消大学预科,有利于大学集中力量进 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 • ④在中学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兼顾了学 生升学与就业的需要。
• 思考题: • 试评1922年学制产生的背景、主要特点和 历史地位。
• 四、“新学制”的课程标准 • 1.上课按分钟计时,规定初小前两年每周不少于 1080分钟,后两年不少于1260分钟,高小每周不 少于1440分钟。 • 2.小学取消修身课,增加公民、卫生课,将手工 改为公用艺术,图画改为形象艺术;后又将初小 的卫生、历史、公民、地理合为社会科,增加自 然园艺科;将国文改为国语,体操改为体育。
• 5.改革了师范教育制度,使师范教育的种类 增加,程度相应提高,而且设置灵活。 • 6.在高等教育阶段,缩短了高等教育年限, 取消了大学预科,使大学不再担任普通教 育的任务,有利于大学集中力量进行专业 教育和科学研究。
• *“新学制”的附则 • 学制还定有四项附则: • 1.为使青年个性易于发展,宜采取选科制; 2.为适应特殊智能,对于天才的教育应特别 注重,其修业年限应适当变通; • 3.对于精神上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特 殊教育; • 4.对于年长失学者,应实施相当的补习教育。
• 二、“新学制”的标准和体系 • (一)“新学制”的标准 • (二)1. “新学制”根据学龄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来 划分教育阶段。 • 2.初等教育阶段趋于合理,更加务实。 • 3.中等教育是改制的核心,是新学制中的精 粹。 • 4. 建立了较完善的职业教育系统,其中最 明显的特点是兼顾了升学与就业。
• 3.初中必修科目有公民、历史、地理、国语、 外国语、算学、自然、图画、手工、音乐、 生理卫生、体育。高中采用综合中学制, 分普通科和职业科。 • 4.中学一律采用选科制和学分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章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与变革“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新旧文化激烈冲突,思想革命波澜壮阔,预示着传统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历史时机已经到来。
与文化革命相适应,中国的教育开始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以更为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多元文化,深刻反思,积极选择,首先从思想意识方面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袁世凯上台后,出于复辟帝制的需要,竭力推崇孔孟之道。
复古主义教育的回潮一开始就受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击。
随后,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为核心,以1915年9月创刊的《新青年》为标志和主要阵地,在思想、文化、教育领域里兴起了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批判武器,反对尊孔读经,反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新文化运动,并在“五四”运动时期达到了高潮。
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拄——儒家思想,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
“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新文化运动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之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批判,人们(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文化运动,是对维新思想、革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它的爆发,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磨难和阵痛后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寻求新出路、寻觅新曙光的思想前奏。
2.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传统教育的抨击新文化运动在教育方面主要表现为抨击封建教育的危害和没落,反思民族教育传统的固有不足,大力倡导资产阶级的新教育。
民主主义者们从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对中国教育现状作了深刻批判,力图以包含人权、自由、平等等民主思想和重视科学技术、崇尚自然、讲究实用等科学精神的新教育,来取代迷信权威、窒息思想、压抑个性、脱离实际、忽略身心的旧教育,为新教育观念的形成作了准备。
3.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促使中国现代教育观念发生巨大变化。
在继洋务教育在技艺层面上、维新教育在制度层面上接受西方教育之后,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在思想观念层面上开始自觉接受西方教育、跟上西方教育。
(1)教育的个性化强调在教育上使个人享自由平等之机会;要求在教育中尊重个人,从尊重儿童开始,教师必须懂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从而选择适当的方法,使儿童的个性得以发展。
(2)教育的平民化教育平民化是民主思潮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新文化运动中,教育关注点的下移和重民成为普遍现象,不少人提出必须坚持教育的“庶民”方向,打破以往社会有贵贱上下、劳心与劳力、治人与被治种种差别的阶级教育,使平民大众都能享有教育。
(3)教育的实用化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务实的教育成为共识。
一方面,认识到教育对个人生活能力的培养、对社会生产发展的适应的重要意义,致力于思考和解决“教育与生计关系”成为不少教育家孜孜以求的事业,从观念上解决了改革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学校内部必须进行全面改革,强调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沟通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强调学生主动、创造的学习和实际能力的培养,要求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均须适应生产和生活发展的需要,以求普通学校教育摆脱传统的束缚。
(4)教育的科学化对科学方法和观念的提倡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重要内涵和特点,表现出强烈的理性色彩。
民主主义者开始用科学的精神分析中国教育现状,指出要让科学内容和方法渗入到社会各项事业,渗入到教育,改变人民的态度和观念。
4.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在全社会尤其是教育领域引起巨大反响,促进了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
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袁世凯倒台后,政府撤消了袁世凯所颁布的教育纲要及教育宗旨。
“五四”前夕的1919年4月,由范源濂、蔡元培、陈宝泉等人组成的教育部教育调查会议决定了“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国民教育宗旨。
(2)教育普及有所发展在民主思想的推动下,平民教育呼声强烈,义务教育得到提倡。
1917年10月,第三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通过《请促进义务教育案》,次年10月又提出《推行义务教育案》,要求政府切实实施义务教育,各地也纷纷落实推进。
虽然全国和各地普及教育的计划落实效果往往并不明显,但教育界人士确在为此作着努力。
(3)学校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教育宗旨、学制、教育结构的改革相适应,中小学教育其他方面的改革也随之展开。
主要改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教育中白话文和国语的推行。
其次,中等教育开始注意科学和实用。
(4)师范教育和大学的改革1913年教育部调整全国师范教育布局,筹划直隶、东三省、湖北、四川、广东、江苏六大师范区,每区设一所高等师范学校。
6所高师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又形成了北京高师和南京高师两所代表性的高师,各具特色,南北呼应,带动了全国师范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改革。
开大学改革风气之先的是北京大学。
蔡元培就任校长后对北京大学的改革以其不可替代的影响力,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全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二、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急剧变革的历史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也异常活跃,将教育和救国联系在一起是其显著特点。
20世纪20年代前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思想大量传入中国,激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教育改革热情。
在短短的十余年时间里,各种教育思潮、教育运动和教育实验层出不穷,大大促进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
1.平民教育思潮宣传平民教育思想、投身平民教育运动的有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平民教育思潮的共同点在于批判传统的“贵族主义”的等级教育,破除千百年来封建统治者独占教育的局面,使普通平民百姓享有教育权利,获得文化知识,改变生存状况。
2.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思想萌发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蔡元培等人对旅法华工的教育活动,后又受一次大战后国际工人运动和“劳工神圣”思想的影响,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荡,渐次形成颇具声势的工读主义思潮,出现工读互助的教育实践活动。
其基本内涵有:以工兼学、勤工俭学、工人求学、学生做工、工学结合、工学并进,培养朴素工作和艰苦求学的精神,以求消弭体脑差别。
3.职业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发展演变而来。
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加之新文化运动兴起后民主战士对传统教育脱离社会、脱离生产的抨击,从1915年起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多次提出推行职业教育的议案,早期主张实用主义教育的人士大多转而提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思潮逐步形成。
授人一技之长和促进实业发展这两点是职业教育思潮的基本内涵。
4.勤工俭学运动辛亥革命前,自费留学生中出现“俭学”之风,同时,在法国的李石曾通过“兼工与学”使来自农村的华工得到教育。
受此启发,1912年吴稚晖等在北京发起组织“留法俭学会”并设预备学校于方家胡同,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四川俭学会”和预备学校。
上海也组织了留英、留法俭学会,意在“兴苦学之风,广辟留欧学界”,输入“民气民智先进之国”的文明,创造“新社会、新国民”。
在其倡导下,1912至1913年间赴法留学者达80多人。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最初是一场以输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为指导思想,以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为主要追求,以工读结合为手段的教育运动,逐渐转变为寻求革命救国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运动和革命运动。
在此过程中,进步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比较正确地认识到劳动的伟大意义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意义,并进行了一场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大规模的实践尝试。
同时,对西方教育思想的引进、对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现代多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5.科学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形成并盛行一时。
新文化运动将科学与民主并举,视为“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并主张用理性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来判断一切社会问题,建设中国的“真教育”。
海内外相呼应,浑然一体。
由于中国科学社的努力,科学教育蔚为社会思潮。
“五四”以后科学教育运动在西方学者和科学成果的推波助澜下得到较为广泛的开展,表现为两方面:(1)提倡学校中的科学教育,即按照教育原理和科学方法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此即科学的教育化趋势。
(2)提倡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包括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的研究、各种心理和教育统计与测量的试验及量表的编制应用,此即教育的科学化趋势。
科学教育思潮和运动对中国现代教育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蔚然成风,教育及心理测量等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教育界成为十分流行的研究手段;各种新教学方法如道尔顿制等的试验广泛开展;高校中培养教育学科专门人才的学科和专业开始设置。
6.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是一种具有强烈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色彩的社会思潮,于20世纪20年代初在中国兴起,其内涵为:以教育为国家的工具,教育目的对内在于保持国家安宁和谋求国家进步,对外在于抵抗侵略、延存国脉;教育是国家的任务,教育设施应完全由国家负责经营、办理,国家对教育不能采取放任态度。
其主旨在于以国家为中心,反对社会革命,通过加强国家观念的教育来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独立。
国家主义教育派共同促成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收回教育权运动,促成了学校中军国民教育和爱国教育的加强,也促成了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一度以国家主义为教育宗旨,但是,由于其核心概念“国家”的含糊和抽象,以及一概而论地反对教育的政治和党派性,并与20世纪20年代业已形成的人民革命潮流相背,加之其浓厚的政治宗派色彩和一些成员依附军阀的言行不一,使之一开始就受到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
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国民党明令禁止国家主义,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就此消沉。
三、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1.现代西方教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20世纪初,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兴起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猛烈冲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关注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
清末以来,西方的教学法开始渐次输入中国,其中输入最早的是赫尔巴特的教学法。
新文化运动所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加速了中国教育界对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与方法的引进。
五四时期的中国教育是以反封建、反传统为主旨的,而以反传统教育自居、并在世界范围有重大影响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恰好为中国批判封建传统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