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过程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过程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过程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近代前期(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在近代前期,中国经

历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传统的教育体制遭到破坏。这段时期,西方传教士和外国商人介入中国的教育事务,建立了一些西式的学校。此外,中国的改革派也提倡新式教育,如“自强学堂”等,开始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2. 辛亥革命后(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随着新政权的建立,教育改革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孙中山提倡了"民主、科学、教育"的主张,推动了近

代教育的发展。此时期,大量的西式学校和职业学校被创办,并加强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力度。

3. 新文化运动时期(1910年代至1920年代):新文化运动是

对传统文化和教育的挑战,倡导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的教育观念。这一时期,一批知识分子兴起,他们提倡科学、民主和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推动了对中国传统封建观念的颠覆和现代教育观念的建立。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

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建国初期,教育改革以消除文盲、普及初等教育为重点。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中国的教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高等教育的普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教育的重要特点。

5. 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的政策为中

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中国的教育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教育体制的改革、课程改革、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此外,对国际教育的开放和交流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外汉语教育的发展和中国学生在国际教育舞台上的表现引起了广泛关注。

O第十四讲 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

O第十四讲 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

2、壬子癸丑学制的不合时宜
过分重视整齐划一 一味模仿照搬日本学制 实施普通教育之学校重复太多
多正系学校,少旁系学校
高等小学校与中学校毕业生之危机 缺乏培养共和国民之精神
{1919年顾树森“对于改革现行学制之意 见”《教育杂志》第12卷10号}
3、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教育改革
(1)动摇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根基。 (2)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七)教学方法改革运动[俞子夷、廖世承]
三、1922年学制——壬戌学制
原名“学校系统改革案”,1922年颁布, 称“1922年学制”,因这一年为旧历壬戌 年,所以又称“壬戌学制”,为了有别于 “壬子癸丑学制”,也称“新学制”。该 学制确立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的修 业年限为六年、三年、三年,所以还称 “六三三制”。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 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学制。
(1)小学修业年限六年(依地方情形可延长一年) (2)小学校分初高两级。前四年为初级。得单设 (3)义务教育年限四年,地方可延长,地方自定 义务教育入学年龄。 (4)小学课程在高年级可视地方情形,增加职业 准备之教育 (5)初级小学修了后,得予以相当年期之补习教 育。 (6)幼儿园收六岁以下儿童 (7)对于年长失学者宜设补习学校。

(13)中等教育得用选科制 (14)各地方得设中等程度补习学校或补习科 (150职业学校之期限及程度,地方定 依旧制之乙种实业学校,酌改为职业学校。 (16)为推广职业教育计,得于相当学校内酌设职业 教员养成科。 (17) 师范学校修业年限六年 (18)师范学校得单设后两年或后三年。收受初级中 学毕业生。 (19)师范学校后三年得酌行分组选修制。 (20)为补充初级小学教员之不足,得酌设相当年期 之师范学校或师范讲习科。

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课件

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课件
• 1915年初,袁世凯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颁定 教育要旨》,把教育宗旨概括为:“爱国,尚武, 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的7 项。
• (三)实行双轨制,恢复教育的等级制
• 1915年相继颁布了《国民学校令》《预备学校令》 规定小学采取双轨制:一轨是实行义务教育的国民 学校,学制4年;一轨是为升学办的预备学校,附设 在中学内,学制7年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平民”及平民教育的内容、目的的看法各有区
别。
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 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看法:
以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为代表
提出教育不仅要以广大人民为对象,而且教育应本 着“庶民”的方向。
“引车买浆之徒,瓮牖绳枢之子”
平民教育必须符合劳动人民求得自身解放的根本 利益,教育权的获得是在打破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 一切特权阶级的同时进行。
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三、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
• (一)恢复民国初年教育宗旨,提倡民主科学的 新教育
• 1919年4月教育部“教育调查会”拟定了“养成健 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新教育宗旨。
• 所谓健全人格者,当具下列条件:1.私德为立身之本, 公德为服役社会国家之本;2.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 能;3.强健活泼之体格;4.优美和乐之感情。
• 总的说来,这些教育社团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 对推动当时的教育改革、提倡新教育运动起了重 要的作用。在这些教育社团和一批教育家的推动 下,各级各类学校都进行了改革。如蔡元培改革 北京大学,中小学加强科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引 进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改革成果很多 都反映在1922年的学制改革中。

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

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

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急剧变革的历史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也异常活跃,将教育和救国联系在一起是其显著特点。20世纪20年代前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思想大量传入中国,激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教育改革热情。在短短的十余年时间里,各种教育思潮、教育运动和教育实验层出不穷,大大促进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

1.平民教育思潮宣传平民教育思想、投身平民教育运动的有初步具有共产主

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平民教育思潮的共同点在于批判传统的“贵族主义”的等级教育,破除千百年来封建统治者独占教育的局面,使普通平民百姓享有教育权利,获得文化知识,改变生存状况。

2.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思想萌发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蔡元培等人

对旅法华工的教育活动,后又受一次大战后国际工人运动和“劳工神圣”思想的影响,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荡,渐次形成颇具声势的工读主义思潮,出现工读互助的教育实践活动。其基本内涵有:以工兼学、勤工俭学、工人求学、学生做工、工学结合、工学并进,培养朴素工作和艰苦求学的精神,以求消弭体脑差别。

3.职业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发展演变而来。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加之

新文化运动兴起后民主战士对传统教育脱离社会、脱离生产的抨击,从1915年起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多次提出推行职业教育的议案,早期主张实用主义教育的人士大多转而提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思潮逐步形成。授人一技之长和促进实业发展这两点是职业教育思潮的基本内涵。

硕士入学考试:2020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硕士入学考试:2020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硕士入学考试:2020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真题

与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凯洛夫《教育学》曾对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过重大影响,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A.用心理学解释教育学过程

B.强调教学过程最优化

C.强调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D.重视智力发展和创造性培养

答案:C

考查知识点:第六章外国现代教育:苏联教育的发展之凯洛夫的《教育学》2.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会身份认同和角色定位,使其自觉按照角色要求为人处世。这体现了教育的()

A.个体社会化功能

B.个体个性化功能

C.个体谋生性功能

D.个体享用功能

答案:A

考查知识点: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之个体社会化

3.有西方学者研究发现,美国大多数教师出身于中产阶级,习惯用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作为奖惩的标准,即不合乎他们的要求就要受到处罚。这实质上是教师在利用教育对文化进行()

A.传递

B.选择

C.创造

D.传播

答案:B

考查知识点: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文化功能之教育的文化选择批判功能

4.教育之所以能促进儿童发展,根本在于儿童发展上具有()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可塑性

答案:D

考查知识点: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

5.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认为,实现人的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

A.发展生产力

B.消灭社会分工

C.普及教育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答案:D

考查知识点: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下列属于我国基本教育制度的是()

中外教育简史 第二章第三节民主教育体制的形成

中外教育简史 第二章第三节民主教育体制的形成

中外教育简史第二章第三节民主教育体制的形成

(一)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军国民教育。

(2)实利主义教育。

(3)公民道德教育。

(4)世界观教育。

(5)美感教育。

2、改革北大的大学教育实践

(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第一,改变学生的观念。蔡元培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要求学生一定要抱定为求学而来的宗旨。

第二,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数员。他认为,教师群体的学术水平是一所大学学术水平的标志,为此,他一方面延请学有所成的学者,另一方面辞掉不称职的教师。

第三,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重新建设北大图书馆,丰富藏书,在国内大学中设立了各科研究所。

第四,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蔡元培在师生中提倡道德修养倡导成立各种体育会画法研究会和书法研究会等。

(1)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2)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3)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3、教育独立思想

教育独立思想的基本观点有:①教育经费独立。要求政府指定固定经费,用于教育。②教育行政独立。设立专管教育的行政机构。③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教育方针保持稳定,不受政治干扰。④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不必依存某种信仰或观念。

(二)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改革运动

1、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改革

(1)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1919年4月,由蔡元培、陈宝泉等人组成的教育部教育调查会议议决了“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国民教育宗旨,这个教育宗旨留下了新文化运动的鲜明烙印,较之民国初年公布的教育宗旨,更明显地表现出资产阶级的要求。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国家衰落、社会动荡和教育落后的困境,因此发展教育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以下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的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洋务运动(19世纪末)

19世纪末,中国开始迎来洋务运动。这一时期的教育发展主要受到西方国家的启发。洋务运动的推动者认识到,西方的现代科技和教育制度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因此,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和技术学习,引进了西方的科学知识、教科书和教育制度。不过由于洋务运动的弊端和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限制,这一阶段的教育发展效果并不明显。

第二阶段:维新运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教育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为了推动国家发展,他们积极主张教育改革,借鉴西方国家的教育经验。在维新运动中,中国大力推进了教育制度的改革,开始实施普及教育的政策。此外,创办了多所西式学校,培养了一批文化和科学技术人才,为中国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一时期,反对封建主义和传统观念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主要诉求。他们积极主张新的思想和观念,推动社会进步。在教育领域,新文化运动提倡现代教育,主张以科学、民主和人性为基础的教育理

念。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如胡适、鲁迅等。他们鼓励青年人接受先进的教育,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第四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中国教育史(近代)

中国教育史(近代)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3、“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中体西用”的思想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观,体现着中西
文化杂糅的特点。 历史作用:(1)论证了“西学”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推 进了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2)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 兴办了许多近代学堂并且向西方派遣留学生,为封建教育注入 了活力。 局限性:张之洞于维新变法前夕出台《劝学篇》起到了维护封 建专制等级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作用,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 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
(2)“中学”、“西学”的具体内涵 “中学”是关于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等的学术,它具有 人品修养的作用,学习“中学”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基本 条件,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对国家、民族的情感,是保国、保种、 保教的前提; “西学”是关于西政、西艺、西史的学术,西学主要是用来应 对世事的知识。 关于中、西学之间的关系,概言之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注意:此处的“西政”是有关西方文教制度、工商财政、法律制度 等管理层面的文化,与维新派的“西政”有本质区别,并非西方资 本主义政治制度。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4、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 (1)论师范教育
梁启超认为师范教育是各种学校教育的基础。 (2)论女子教育
梁启超认为女子教育涉及到女子的自养自立、成才成德以 及教育子女等方面,因此,必须予以提倡。 (3)论儿童教育

2016教育硕士考研:新文化和大革命时期教育

2016教育硕士考研:新文化和大革命时期教育

2015教育硕士考研:新文化和大革命时期教育

下面请看教育硕士考研:新文化和大革命时期教育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

凯程2014全日制教育硕士保录班全部录取, 艺术生王天q同学成功录取到浙师大,她是典型的英语薄弱,跨专业考生,在凯程基本保录班成功将她送入浙师大, 更有大量的考生考入全国各大师范学院,可以说,80%的录取学生都是凯程学员。全日制教育硕士由徐影团队负责教研,试听课程在凯程网站有公布,依托教育硕士资源,凯程历年押题命中率100%,实力决定凯程学员的成功。

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进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可分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条件;由文学革命引发的思想解放潮流,为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思想养料。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领域里兴起了反思和改革封建传统教育,学习和引进西方近代教育,倡导和建设民主、科学、实用的中国新教育的热潮,教育思想空前活跃。“五四”运动前后,西方现代教育思想被大量介绍到中国,与国内教育改革的思考和探索相结合,以民主和科学为主题,以救国图强为追求,形成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极大地提高了当时中国的教育认识和实践水平,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前进步伐,创造了中国教育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辉煌时期。在这一阶段,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与专制统治相表里的中国传统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和清算,中国的教育家和学者探索教育的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中国

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政策

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政策

五、勤工俭学运动
(一)1912年,李石曾、吴玉章、吴稚晖组 织留法俭学会。目的是大兴苦学之风,从而 “输世界文明于国内”,以改良中国社会。 (二)1915年,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为 增进华工的知识和技能,成立勤工俭学会,提 出“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增进劳动者之知 识为宗旨”,采用“以工兼学”的办法,以华 工为主要对象。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把平 民教育视为救国和改良社会的主要手段,希望 通过平民教育来实现平民政治。1919年10月 北京高师师生组织的平民教育社是实践该思想 的最早团体。1923年陶行知、朱其慧和晏阳 初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此后全国20个省 区组成平民教育促进会,办起平民学校、平民 读书处和平民问字处,还编印《平民千字课》 等平民教育读本,促进平民教育的发展。
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蔚然成风,教育及心理测 量 、智力测验、教育统计、学务调查在二三十年 代的中国教育界成为十分流行的研究手段。 各种新教学方法的试验广泛开展,道尔顿制、设计 教学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等方法为人们耳熟能详。 高校中培养教育学科专门人才的学科和专业开始设 置。
七、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是一种具有强烈资产阶级民族 主义色彩的社会思潮,于20世纪初在中国兴起。 基本内涵:一是以教育为国家的工具,教育的目 的对内在于保持国家安宁和谋求国家进步,对外 在于抵抗侵略,延存国脉。二是教育是国家的任 务,教育设施应完全由国家负责经营、办理,国 家对教育不能采取放任态度。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13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圣才出品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13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13章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

一、选择题

1.壬戌学制的中学阶段采取()。

A.三三分段

B.四年一贯制

C.五年一贯制

D.六年一贯制

【答案】A

【解析】壬戌学制的中等教育阶段一共六年,其中初级和高级中学各三年。

2.我国最早实施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D

【解析】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由于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

3.下列教育思潮中,不属于五四时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是()。

A.复古主义教育思潮

B.平民主义教育思潮

C.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D.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答案】A

【解析】“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急剧变革的历史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也异常活跃。主要的教育思潮有:平民主义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4.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下列哪项措施不是教育部所采取的?()

A.废除教会学校,将教会势力驱逐出中国

B.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元年教育宗旨的精神

C.开放女子教育,教育普及有一定发展

D.白话取代文言,改革了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答案】A

【解析】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在全社会尤其是教育领域引起巨大的反响,促进了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教育部所采取的改革措施有: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推动教育普及,开放女子教育;改革学校教学内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改革师范教育和大学。

5.蔡元培提出的教育独立思想是指教育从()中独立出来。

614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614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招生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614

科目名称: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普硕、初试)

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课程目标

“高等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课程是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等专业的综合性基础课。本课程考查考生对教育基本概念的理解,对教育学基础理论、中外教育史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考查考生对教育基本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基本要求

“高等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课程的任务是研究高等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认识如何建立学科理念,掌握教育学基础理论、中外教育史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相关专业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进而为专业素养提升和思辨能力加强打下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课程(一)《中国教育史》(第3版) 孙培青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1. 中国教育的起源

2.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内容

3. 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1. 夏、商的教育概况

2. 西周的教育概况

3. 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官学衰废和私学兴起

4. 孔丘的教育思想及历史影响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

1. 诸子百家与私学发展

2. 齐国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

3. 墨翟和墨家的教育思想

4. 孟轲的教育思想

5. 苟况的教育思想

6. 道家的教育思想

7. 法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8.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1.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

2. 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黄老之学”、“独尊儒术”

3. 汉朝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经学教育的特点

中国教育史 第十三章新文化运动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 第十三章新文化运动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
黄埔”的说法,把上海大学与黄埔军校并提,可见这座 “东方红色大学”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上海大学设社会
科学院和文艺学院,还有附属中学,创办的目的在于培养
社会科学及新文艺两方面的人才。在教学中,采取教师讲 授与学生自学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 考。上海大学在当时具有广泛的革命影响,为中共和革命 事业培养了许多优秀干部。
三、内容
(一)七项标准
各地方、各学校的自主性;职业科地 位的提高,在初中学习3年的基础上再学3 年,有利于学习到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因此基本上解决了壬子癸丑学制中存在的 问题。
三、内容
(二)学制体系
学制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 段标准,故又称“六三三学制”。从纵向 看,小学6年,初小和高小4-2分段。中学 6年,初中和高中3-3分段。大学4至6年。 小学之下有幼稚园,大学之上有大学院。 从横向看,与中学校平行的有师范学校和 职业学校。
五、评价
(一)壬戌学制比较彻底地摆脱了封建传 统教育的束缚,表现了教育重心的下移, 更重视基础的、民众的教育,在培养各个
层次的人才、适应社会和个人需要方面是
比较和谐的。学制比较简明,又留有充分
的灵活性。
五、评价
(二)1922年新学制主要采取当时美国已经实行
了10多年的“六三三制”,表明中国现代教育制 度从效法日本转向了效法美国,由军国民主义教 育转向了平民主义教育。但它却并非盲从美制, 而是中国教育界经过长期酝酿、集思广益的结晶。 新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 育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 建设的基本完成。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复习笔记及详解》才聪学习网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内容简介

本书是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了该教材的国内外配套资料和其他教材的相关知识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精选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巩固教材重难点。本书根据该教材的重难点精选了部分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并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目录

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2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2.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3章战国时期的教育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3.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4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4.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5章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5.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6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6.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7.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8章明朝的教育

天津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初试考试自命题科目大纲

天津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初试考试自命题科目大纲

2018 年硕士研究生初试考试自命题科目大纲查询导航页

考试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名称

211 翻译硕士英语

240 德语

245 二外俄语

246 二外日语

247 二外德语

248 二外法语

333 教育综合

337 工业设计理论

344 风景园林基础

349 药学综合

354 汉语基础

355 建筑学基础

356 城市规划基础

357 英语翻译基础

431 金融学综合

436 资产评估专业基础

445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446 城市规划设计

448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510 景观规划设计(全天连续设计 6 小时) 511 艺术设计(全天连续设计 6 小时) 513 建筑设计(全天连续设计 6 小时) 602 数学分析

714 生物化学基础

715 哲学基础

716 基础生物化学

717 普通物理

718 有机化学

719 西方哲学史

720 法学基础综合

72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722 语言文学基础

723 基础英语

724 教育心理学

728 建筑理论综合

729 中外美术史及理论

730 美术史论

732 城乡规划基本理论与相关知识

733 细胞生物学

734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735 中外文化与汉语言基础综合

736 医学科学与工程基础

801 理论力学

802 材料力学

803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

804 内燃机原理

805 工程热力学

806 测控技术基础

807 工程光学

808 电磁场与电磁波

809 光电子学基础

810 生物医学工程基础

811 电路

812 自动控制理论

813 半导体物理或电介质物理814 通信原理

815 信号与系统

816 声学基础

O第十四讲 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

O第十四讲 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

5、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的直接推动

该会是由各省教育会及特别行政区教育会代 表组成的全国性民间教育团体,发起人为沈恩 孚、黄炎培、经亨颐等,早在全国教育会联合 会第一届年会上,湖南省教育会就提出了改革 学制系统案,1921年在广州第七届年会上提出 “学制系统草案”,后经1922年召开的学制会 议以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的讨论、 修改,于1922年11月1日,以大总统令向全国 颁布,就是壬戌学制。所以全国教育会联合会 对新学制的制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附则
(28) 注重天才教育。得变通年期及教程,使
优异之智能尽量发展。 (29)对于精神上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相 当之特种教育。
问题
从学制的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五四运动前
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其之影响? 与壬子癸丑学制相比,壬戌学制作了哪 些改革?
(四)壬戌学制的特点
根据学龄儿童的年龄分期划分教育阶段。
(七)教学方法改革运动[俞子夷、廖世承]
三、1922年学制——壬戌学制
原名“学校系统改革案”,1922年颁布, 称“1922年学制”,因这一年为旧历壬戌 年,所以又称“壬戌学制”,为了有别于 “壬子癸丑学制”,也称“新学制”。该 学制确立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的修 业年限为六年、三年、三年,所以还称 “六三三制”。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 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学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章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与变革

“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新旧文化激烈冲突,思想革命波澜壮阔,预示着传统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历史时机已经到来。与文化革命相适应,中国的教育开始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以更为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多元文化,深刻反思,积极选择,首先从思想意识方面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袁世凯上台后,出于复辟帝制的需要,竭力推崇孔孟之道。复古主义教育的回潮一开始就受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击。随后,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为核心,以1915年9月创刊的《新青年》为标志和主要阵地,在思想、文化、教育领域里兴起了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批判武器,反对尊孔读经,反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新文化运动,并在“五四”运动时期达到了高潮。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拄——儒家思想,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新文化运动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之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批判,人们(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文化运动,是对维新思想、革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的爆发,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磨难和阵痛后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寻求新出路、寻觅新曙光的思想前奏。

2.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传统教育的抨击

新文化运动在教育方面主要表现为抨击封建教育的危害和没落,反思民族教育传统的固有不足,大力倡导资产阶级的新教育。

民主主义者们从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对中国教育现状作了深刻批判,力图以包含人权、自由、平等等民主思想和重视科学技术、崇尚自然、讲究实用等科学精神的新教育,来取代迷信权威、窒息思想、压抑个性、脱离实际、忽略身心的旧教育,为新教育观念的形成作了准备。

3.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促使中国现代教育观念发生巨大变化。在继洋务教育在技艺层面上、维新教育在制度层面上接受西方教育之后,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在思想观念层面上开始自觉接受西方教育、跟上西方教育。

(1)教育的个性化

强调在教育上使个人享自由平等之机会;要求在教育中尊重个人,从尊重儿童开始,教师必须懂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从而选择适当的方法,使儿童的个性得以发展。

(2)教育的平民化

教育平民化是民主思潮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新文化运动中,教育关注点的下移和重民成为普遍现象,不少人提出必须坚持教育的“庶民”方向,打破以往社会有贵贱上下、劳心与劳力、治人与被治种种差别的阶级教育,使平民大众都能享有教育。

(3)教育的实用化

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务实的教育成为共识。一方面,认识到教育对个人生活能力的培养、对社会生产发展的适应的重要意义,致力于思考和解决“教育与生计关系”成为不少教育家孜孜以求的事业,从观念上解决了改革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的问题;另一方面,认

识到学校内部必须进行全面改革,强调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沟通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强调学生主动、创造的学习和实际能力的培养,要求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均须适应生产和生活发展的需要,以求普通学校教育摆脱传统的束缚。

(4)教育的科学化

对科学方法和观念的提倡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重要内涵和特点,表现出强烈的理性色彩。民主主义者开始用科学的精神分析中国教育现状,指出要让科学内容和方法渗入到社会各项事业,渗入到教育,改变人民的态度和观念。

4.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

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在全社会尤其是教育领域引起巨大反响,促进了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

袁世凯倒台后,政府撤消了袁世凯所颁布的教育纲要及教育宗旨。“五四”前夕的1919年4月,由范源濂、蔡元培、陈宝泉等人组成的教育部教育调查会议决定了“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国民教育宗旨。

(2)教育普及有所发展

在民主思想的推动下,平民教育呼声强烈,义务教育得到提倡。1917年10月,第三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通过《请促进义务教育案》,次年10月又提出《推行义务教育案》,要求政府切实实施义务教育,各地也纷纷落实推进。虽然全国和各地普及教育的计划落实效果往往并不明显,但教育界人士确在为此作着努力。

(3)学校教学内容的改革

与教育宗旨、学制、教育结构的改革相适应,中小学教育其他方面的改革也随之展开。主要改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校教育中白话文和国语的推行。

其次,中等教育开始注意科学和实用。

(4)师范教育和大学的改革

1913年教育部调整全国师范教育布局,筹划直隶、东三省、湖北、四川、广东、江苏六大师范区,每区设一所高等师范学校。6所高师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又形成了北京高师和南京高师两所代表性的高师,各具特色,南北呼应,带动了全国师范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改革。

开大学改革风气之先的是北京大学。蔡元培就任校长后对北京大学的改革以其不可替代的影响力,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全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二、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急剧变革的历史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也异常活跃,将教育和救国联系在一起是其显著特点。20世纪20年代前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思想大量传入中国,激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教育改革热情。在短短的十余年时间里,各种教育思潮、教育运动和教育实验层出不穷,大大促进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

1.平民教育思潮

宣传平民教育思想、投身平民教育运动的有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平民教育思潮的共同点在于批判传统的“贵族主义”的等级教育,破除千百年来封建统治者独占教育的局面,使普通平民百姓享有教育权利,获得文化知识,改变生存状况。

2.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工读主义思想萌发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蔡元培等人对旅法华工的教育活动,后又受一次大战后国际工人运动和“劳工神圣”思想的影响,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荡,渐次形成颇具声势的工读主义思潮,出现工读互助的教育实践活动。其基本内涵有:以工兼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