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论

合集下载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 B )的一种深入研究。

A.庄子“言不尽意”说B.孔子“兴观群怨”说C.司空图“韵味”说D.严羽“妙悟”说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问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A )。

A.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B.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A )”是全书的弹论核。

A.诗辨C.诗法B.诗体D.诗评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D )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 B.支配和协领 C.从属和边缘 D.核心和主宰5.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 B )、《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

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A.《红楼梦》 B.《水浒传》C.《西游记》 D.《三国演义》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 C )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 B.《屈子之文学精神》C.《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7.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 C )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文学创作论读书笔记

文学创作论读书笔记

文学创作论读书笔记《文学创作论》是一本关于文学创作的理论书籍,作者通过对文学创作过程的分析,揭示了文学创作的规律和特点。

下面是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所做的读书笔记:一、文学创作的本质文学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需要作者在深入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运用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要素,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和提炼,从而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

二、文学创作的过程观察生活:文学创作的前提是深入观察生活,作者需要对社会、人生、自然等进行仔细观察,从而获得丰富的创作素材。

想象与联想: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作者需要进行想象和联想,通过形象思维将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加工和提炼,从而创造出独特的文学形象。

情感表达:文学作品需要具有情感力量,因此作者需要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情感内涵。

艺术加工:作者需要对观察到的素材进行艺术加工,通过夸张、渲染、对比等手法,使作品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文学创作的技巧情节构思:情节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需要通过巧妙的情节构思,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传达出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人物塑造:人物是文学作品的核心,作者需要通过对人物的塑造,使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内涵。

语言表达: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载体,作者需要运用生动的语言,传达出作品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语言的运用也需要符合作品的风格和主题。

四、文学创作的心态专注投入:文学创作需要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只有在对作品充满热情和激情的状态下,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保持敏感:作者需要时刻保持对生活的敏感和关注,从而能够在生活中发现创作的灵感和素材。

克服困难:文学创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作者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克服困难并坚持创作。

五、总结与启示《文学创作论》对于我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不仅提供了我对文学创作过程的全局性认识,还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文学创作的规律和特点。

通过学习这本书的内容,我深刻认识到文学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需要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和关注生活。

“胸有成竹”式的文学创作论

“胸有成竹”式的文学创作论

“胸有成竹”式的文学创作论
眼中——胸中——手中
(一)从“眼中之竹”到“手中之竹”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作为创作的三个阶段,实现了两次飞跃。

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是第一次飞跃,这是从自然形象到艺术心象的飞跃;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是第二次飞跃,这是从艺术心象到物化了的艺术形象的飞跃。

(二)“即景会心”与艺术直觉
“即景”就是直观景物,是指诗人对事物外在形态的观照,是感性的把握;“会心”是心领神会,是指诗人对事物的内在意蕴的领悟,是理性的把握。

“即景会心”,是在直观景物的一瞬间,景生情,情寓景,实现了形态与意味、形与神、感性与理性的完整的同时的统一。

很明显,这就艺术直觉的心理过程。

(三)“神思”与艺术想象
艺术想象是文学创作最为重要的心理机制,这是中西文论普遍的看法。

但中华古代文论把艺术想象称为“神思”。

(四)“成竹于胸”与艺术心象
“心象”是“成竹”,又非“成竹”;是已然,又是未然;是完整的形象,又是未定型的形象。

它像即将诞生的婴儿,可能顺利诞生,也可能躁动着而最终没有诞生出来。

但不论怎么说,心象的未定性、活跃性,使它成为文学艺术创作最具有创造性的时刻和环节。

“胸有成竹”说,是对这个最具有创造性时刻的理论概括。

(五)“出语惊人”与艺术表达
诗歌言语表达要有惊人的效果,而且要创新,不能陈陈相因,落入窠臼。

“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惟陈言之务去”(韩愈)与“陌生化”(什克洛夫斯基)有相通之处。

文学创造(创作论)

文学创造(创作论)

第二编文学创造(创作论)第六章文学创作过程文学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发生(主要是艺术发现、创作动机)、构思和物化(传达)。

本章旨在研究作家在什么基础上进行创作、为什么创作和如何创作的问题。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一、材料储备或叫素材积累。

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步。

(一)文学创造的材料是作家意识到的社会生活。

材料的积累是把生活心灵化的过程。

文学创造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的材料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所需要的物质材料不同,直接地讲,是一种精神材料,是摄入到作家头脑中的社会生活,是存在于作家记忆中的表象,具体而言,是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中有意或无意获得的一切丰富、生动然而相对芫杂、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作家把社会生活心灵生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是外在刺激作为一种信息被大脑吸收并储存的过程,其中记忆机制起关键作用:刺激感觉感觉缓冲器(大脑某个部位)短期记忆长期记忆。

(二)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1、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古人认为文学创造要有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是来自于作家对生活的体验。

从司马迁的“发烧之所以作”(《自序》)到韩愈的“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荆谭唱和诗序》再到欧阳修的“穷而后工”(《梅圣俞诗集序》、《薛简肃公文集序》),都从一个侧面涉及到生活材料对作家创作的重要性。

王夫之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姜斋诗话》)刘熙载谈到“杜少陵、元次山、白香山不但如身入闾阎,目击其事,直与疾病之在身者无异。

”(《艺概·诗概》)王国维也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人间词话》)都主张作家要体验生活、观察生活。

巴尔扎克说“作家应该熟悉一切现象,一切感情。

”(《〈驴皮记〉初版序言》)雨果说:“诗人的两只眼睛,其一注视人类,其一注视大自然。

”(《〈光与影集〉序》)果戈理说“只有被我从现实中提取,并且熟悉的一些东西,才是我写出来的好的东西。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 B )的一种深入研究。

A.庄子“言不尽意”说B.孔子“兴观群怨”说C.司空图“韵味”说D.严羽“妙悟”说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问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A )。

A.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B.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A )”是全书的弹论核。

A.诗辨C.诗法B.诗体D.诗评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D )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 B.支配和协领 C.从属和边缘 D.核心和主宰5.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 B )、《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

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A.《红楼梦》 B.《水浒传》C.《西游记》 D.《三国演义》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 C )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 B.《屈子之文学精神》C.《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7.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 C )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文学创作论

文学创作论
意义3 意义2 意义1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特征有哪些?
在艺术创作中,当情感达到 一种极致状态时,便会出现一 种奇异的创作现象—癫狂
无意识的突发
激情的强化
沉思状态是创作冲的的思 绪之流如惊涛般涌过之后的一 种深沉的平静。 在深思中,以往的情感积 累获得审美升华。也就是说把 生活经验变为审美体验的转换 过程。
什么是创作风格?
例如: 李白的清新飘逸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平易浅近 刘禹锡的气骨豪劲 王维 孟浩然的自然隽永 高适 岑参的悲壮慷慨 未来仅仅属于拥有风格的人
雨果
创作风格与作家的个性有什么关系?
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的体现; 创作个性是作家个性的表现。
法·布封:“风格才是人本身” 中国:“人如其文”或“文如其人”
人作为社会中的一部分,在他 的成长过程中,方方面面的生活 经历,为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 的生活经验。
社会生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创造空间
Transaction Data
社会生活的异彩缤纷,为文学 创作提供了可能,首先,社会生活 培育了创作主体特定的文学观念。 其次,社会生活为创作主体孕育了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元素。
Copyright © by ARTCOM PT All rights reserved.
www.art-com.co.kr
广泛的知识积累是作家进行创作活动的前提条件Company Logo
在《红楼梦》里所写的五行八业,无不俱全, 什么医理禅道,园林建筑,猜谜行令,题诗 作画,以及用具、陈设、食品、服装实在使 人眼花缭乱表现了曹雪芹渊博的知识。
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艺术才能是作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必备条件
文学与哲学不同,哲学是以逻辑的严 密性和理论的科学性来说服人,而文学是 以形象的生动性和情节的丰富性来感染人 的。 如:曹雪芹的《红楼梦》结构宏达,但安 排得体;人物众多,但各俱情态;事件纷纭, 但主次分明;关系复杂,但线索清晰。

创作论名词解释

创作论名词解释

创作论名词解释
创作论,也被称为创作理论,是研究艺术创作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艺术创作的内在动力、心理机制、思维特点、内容构成、形式因素、艺术技巧、创作方法等问题,旨在挖掘并把握艺术创作的规律,以指导艺术创作的有效进行和艺术水准的提高。

创作论是文学评论的必要组成部分,涉及到作家如何将社会生活转化成文学作品的过程,其中作家的审美感受是中心环节,是联系社会生活与文学作品的纽带。

创作论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论中的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和实用说都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于创作论的影响也很大,其认为创作实践应反映生活,反映人民的精神世界。

同时,在创作过程中,作家应深入挖掘和呈现生活的本质,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和改造,以实现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

此外,在创作论的研究中,现代科技的引入和发展也为创作实践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例如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同时也要求作家更加深入地探索创作的内在规律和技巧。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专业内容建议查阅文艺学和艺术学相关的书籍文献或咨询专业学者。

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

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

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的出现对中国文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古代,中国文学起源于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学创作体系。

直到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进学解》和《原道》等文论的出现,才初步形成了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

这些文论从文学的内在规律、审美标准、创作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我国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强调了文学与人民的联系。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应该关注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通过创作作品来反映人民的现实和精神需求。

这一观点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学追求真实性和感人性的特点,使文学创作更加接地气,更能引起人民的共鸣。

第三,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还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审美标准。

在古代,文学的审美标准主要是以“志”、“意”为核心,即作品应该有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这一标准在我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同时,这一标准也与西方文学的审美标准有所不同,展现了中国文学的独特风貌。

第四,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还强调了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在古代,文学家们通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研究和模仿,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如修辞手法、章法等。

这些方法和技巧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对于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开始走向成熟和完善。

这一文学创作论的提出,对于我国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这一文学创作论也为后来的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对于丰富和拓展中国文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的出现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一文学创作论的提出,不仅丰富和拓展了中国文学的内涵和外延,而且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文学创作辩论辩题

文学创作辩论辩题

文学创作辩论辩题正方,文学创作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有着积极的影响。

文学创作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它通过文字和故事的形式,传递着人们的情感、价值观和思想。

文学作品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引发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文学作品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世界是一个舞台,人生是一场戏”,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戏剧性,让人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种情感共鸣可以让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提升个人的情感素养。

其次,文学作品可以引发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

比如,乔治·奥威尔的《1984》通过对极权主义社会的描绘,引发了人们对权力和自由的思考。

这种思想引导可以让人们更加理性地认识社会和自己,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成长。

最后,文学作品可以传递积极的价值观。

比如,《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的爱情观,弘扬了忠诚和真爱的价值。

这种价值观的传递可以让人们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文学创作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有着积极的影响,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引发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传递积极的价值观,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成长。

反方,文学创作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的影响有限。

文学创作虽然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引发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传递积极的价值观,但它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的影响有限。

首先,文学作品的影响是有限的。

虽然有些名言名句和经典案例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但这种情感共鸣往往只是暂时的,很难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长期的影响。

比如,莎士比亚的名言“世界是一个舞台,人生是一场戏”,虽然可以让人们对生活有所思考,但这种思考往往只是短暂的,很难产生长远的影响。

其次,文学作品的影响是相对主观的。

不同的人对同一部文学作品可能产生不同的情感共鸣和思考,甚至产生相互冲突的价值观。

比如,乔治·奥威尔的《1984》对权力和自由的思考,可能会引发不同人的不同看法,甚至产生价值观的冲突,这种影响往往是相对主观的,很难产生统一的影响。

文学概论7 文学创作论

文学概论7 文学创作论

文学概论7 文学创作论一、引言文学创作论是文学概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探讨文学创作的定义、特点、目标以及创作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二、文学创作的定义文学创作是指创作者通过诗歌、小说、散文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文字的艺术表现力,传递给读者。

文学创作既是个体创造的产物,又是社会文化的反映。

它融合了创作者的个人经历、情感体验以及对社会、人类、生活等问题的观察和思考。

三、文学创作的特点1. 语言艺术性:文学创作不仅注重内容,更重视表达方式和艺术形式。

作家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形象描写、节奏感等技巧,使作品具备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2. 感染力和思想性:文学作品通过情感共鸣和思想激发,能够深入读者内心,引起共鸣和思考。

作品中蕴含的价值观念、人生哲理等影响着读者的思想和行为。

3. 多样性和个性化:文学创作没有限制和束缚,每个作家都有不同的创作风格、主题和表达方式。

这种多样性和个性化使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四、文学创作的目标1. 表达自我:文学创作是作家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方式之一。

通过写作,作家能够找到自己的声音,将内心的世界呈现给读者。

2. 反映社会:文学作品往往反映社会现实、人类生活的缩影。

作家通过作品抒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为社会做出贡献。

3. 探索人性:文学作品关注人类的情感、欲望、困惑等问题,通过作品深入探索人性的奥秘,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五、文学创作的关键问题1. 主题选择:作家如何选择适合的主题,使作品具备思想深度和触动力?2. 写作技巧:作家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技巧等表达思想情感?3. 创作风格:作家如何塑造独特的创作风格,使作品有辨识度和艺术性?4. 读者反响:作家如何理解读者的需求和期待,创作符合读者口味的作品?六、结论文学创作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它要求创作者具备深刻的思考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写作技巧。

通过文学创作,我们能够领略到作家的思想和情感世界,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文学创作论

文学创作论

文学创作论
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是作家对生命的审美体验,通过艺术加工创作出可供读者欣赏的文学作品的创造性活动。

文学创作指作家为现实生活所感动,根据对生活的审美体验,通过头脑的加工改造,以语言为材料创造出艺术形象,形成可供读者欣赏的文学作品,这样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称为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是最基本的文学实践,它是作家对一定社会生活的审美体验的形象反映,既包含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又包含着审美创造。

一、文学创作假定论
文学创作是逼真的幻觉,生活真实和作家真知、真情的统一结构,真与假的相互制约,假定性和逼真性在不平衡中发展。

二、文学创作形象论
“形象思维”的过程,感情和物象的结合,构成形象的任务首先是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艺术形象的感染力,直接诉诸心灵的形象。

三、文学创作智能论
文学创作是作家智能的特殊表现:特殊性在于作家审美心理的动态结构,作家的心理素质,对人生奥秘的特殊洞察,反应形象刺激的能力,强烈而奇异的感情活动;
作家的观察力:通过外在信息透视内在信息,观察的客观性和主观色彩统一;
作家的感受力:一系列独特感觉、知觉和感情,审美和审智的深度交融,增强心灵对生活的吸收力,获得阐明内在感受的能力;
作家的想象力:特殊性的想象和普遍性的想象,自发想象的单一性与自觉想象的多元化。

四、文学创作形式论
五、文学创作审美规范论(诗歌、散文、小说)
六、文学创作风格论。

《文心雕龙》的文体论、创作论、评价论

《文心雕龙》的文体论、创作论、评价论

《文心雕龙》的文体论、创作论、评价论《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经典之一,由刘勰所著,成书于南北朝时期。

该书主要围绕文学的创作、修辞、鉴赏等方面进行论述,具有深刻的文学思考,被后来的文学家和学者所推崇。

以下是《文心雕龙》中的文体论、创作论、评价论的主要内容:一、文体论文体划分:刘勰提出了“文体”的划分,分为四类:记、说、议、赋。

他通过对这四种文体的论述,详细阐释了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文体特征:对于记、说、议、赋四种文体,刘勰分别强调了它们的特征。

如记应该注重事实真实性,说应该注重言之准确,议应该注重言之有力,赋应该注重意境的营造。

文体应用:对于不同的文体,刘勰提出了相应的应用原则。

例如,议文要有表达主张的力度,赋文要追求音韵的美感,使得文体与内容相得益彰。

二、创作论创作观念:刘勰强调创作的目的在于表达思想,追求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的统一。

创作方法:强调“矜愈难而思愈妙”、“察物以通理”等创作方法,提倡创作者在深入研究事物本质的基础上进行表达,以达到思想深刻而表达精湛的艺术效果。

修辞运用:论述了修辞的使用,包括对比、排比、夸张、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修辞与意境之间的关系。

刘勰强调修辞的运用应该符合文章的整体氛围。

三、评价论文学价值观:刘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学价值的观点,包括文学应以“德行”,“神韵”和“妙趣”为标准。

文学批评: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刘勰提倡批评要注重客观公正,善于发现作者的闪光点,并指出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不应过于主观臆断。

文学判断标准:提出了“有中心而不偏侧”、“丽而不俗”、“雅而不淫”等文学判断的标准,以此作为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准则。

《文心雕龙》通过对文体、创作和评价的论述,为后来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后世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概论 第二章.文学创作论

文学概论 第二章.文学创作论

2. ① A.
B.
C.
文学生产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 文学与科学的区别 目的不同:科学探索事物的客观规律;文 学追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手段不同:科学用概念、术语来描述结论; 文学用形象来传达感受。 主体特性不同:科学避免主观成见的介入; 文学则往往带有作家的主观成见。

A.
B.

文学与宗教的区别 相同之处:都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都善 于用形象来传达感受;都富于想象。 不同之处:宗教否定现实世界和人的自身价 值,导向虚无的彼岸世界;文学则在文学世 界中充分肯定人的一些美好价值,导向一种 更人性的生活方式。 文学与其他艺术生产的区别:符号工具不一 样,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用的是语言符号。

A.
B. C.
旁观者和移情者 旁观者:与生活保持一定距离,以审美眼 光看待社会生活的生产主体。 移情者:将情感投射到对象当中去,使对 象拥有主体的情感的生产主体。 评价:旁观者指出了文学生产主体创作时 的非功利心态,但忽视了生产主体作为具 体的社会人必备的情感价值立场;移情者 注意到了文学创作主体在创作时的情感投 入,但片面夸大了这种情感投入的功能, 如巴尔扎克的客观环境描写,就没有情感 投射。
2.


A.
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 活和精神生活以及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 的统一体。(109页2句) 特殊性表现: 具有审美价值和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蕴 含一定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B.
c.
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打上了作家的思 想感情烙印。 例证:《阿Q正传》和《红旗谱》由于作家 体验不同,内容就不一样。 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即从横向看是多方面 交融渗透,从纵向看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

文学理论基本名词解释汇总(文概)

文学理论基本名词解释汇总(文概)

文学理论基本名词解释汇总【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文学理论的任务】①文学本质论: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②文学创作论:作家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③作品构成论: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④文学接受论: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有机组成部分一一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美学一一人类文学理论史的革命性转换;理性根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①对象化论;②艺术生产论;③特殊的意识形态论;④能动的反映论;⑤文学起源论;⑥现实主义的创作论;⑦文学历史发展论;⑧文学批评论。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①理论方式--- 理论性、认识性的精神活动;②宗教方式一一宗教性、幻象性的精神活动;③实践一精神方式伦理性、意志性的精神活动;④艺术方式一一审美性,情感性的精神活动。

【审美的文学观念(狭义文学)】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

【惯例的文学观念(折中义文学)】介乎前二者之间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

【文学的含义】显现在生活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从事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话语】文学是一种话语。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文本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形象】这里指审美形象,即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特有的存在方式,与人们认识活动中感性形象不同,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特征。

文学创作辩论辩题

文学创作辩论辩题

文学创作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情感表达功能,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文学创作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可以通过文字、形象和情节等方式,深刻地反映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和多样性。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中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引发了读者对人性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其次,文学作品是对现实世界的再现和反映,可以通过对社会、历史、人性等方面的描绘,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

比如,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描绘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此外,文学创作还具有审美价值,通过语言的艺术表达和情感的抒发,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

例如,李白的诗歌《将进酒》以其豪放的笔墨和奔放的情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被人们传颂至今。

因此,可以说文学创作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瑰宝,对于人类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追求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尊重和重视。

反方辩手观点,文学创作虽然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但其实用性和社会意义相对较低,不能与其他实践活动相提并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奢侈的精神享受。

首先,文学创作过于抽象和理想化,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需求相去甚远。

相比之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活动的推动,更能直接地改善人们的生活和提升社会的发展水平。

其次,文学创作的审美价值是主观的,不同人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程度和评价标准存在差异,难以形成一致的社会共识。

相比之下,社会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更具客观性和实用性。

此外,文学创作的影响力相对有限,很难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变革。

相比之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实践活动更能够直接地改变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因此,可以说文学创作虽然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但其社会意义和实用性相对较低,不应当被过分夸大和神化。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更应当重视实践活动的推动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文学创作论

文学创作论

文学创作论1、为什么说“要用形象来思维首先就是用那启发性雄辩性的细节来思维”,答:形象,本来是相对于抽象而言,它不同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逻辑概括。

科学以排除感性的具体形态,综合、概括事物的普遍属性为特点,文学则表现个别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具体可感的事和情。

例如用抽象的语言来讲,这个人笑的可恶,用形象的语言来讲可以说:这个人一笑露出了三十二颗金牙。

用抽象的语言说,这孩子笑的很可爱,用形象的语言则可以说:这孩子笑起来脸红得象苹果,不过比苹果多了两个酒窝。

高尔基说:“真正的语言艺术是非常生动如画的,而且几乎是肉体可以感触得到的。

应该使读者看到语言所描写的东西,就象可以看到可以触摸的实体一样。

” “可悲”、“可爱”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缺乏可感性的,而有了“金牙”、“酒窝”,就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了。

关键还在于这些细节并不是生活中一切的细枝末节。

苏联大百科全书中对细节下这样的定义:“细节是整体的一个小小部分,是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是局部。

”光是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还不是艺术的,艺术的细节是带着假定性的,其中交融着生活和作者的感情。

不是一般的生活,而是生活的特征。

高尔基还说过:“当他在任何一个人身上,找到指出和强调谈话、手势、姿态、相貌、微笑、眼神等等独特的特点的时候,这些人物在他笔下就是活生生的。

”没有特点的细节,是平庸繁杂的,缺乏艺术表现力的。

细枝末节有了特点,才有可能进入艺术的境界。

苏联作家安东诺夫有一篇在五十年代很著名的短篇小说《在电车上》,据他自己说就是从一个细节的发现开始的:“她从行驶的电车上向车门口走去,就象走过河上的独木桥。

”电车上的地板很宽,由于车子在行驶,摇摆不定,所以走路的女人就象变得像在独木桥上那样显得不稳定,时时有失去平衡的危险,这就有了特点了。

一有特点就把整个环境相当突出地表现出来了。

这样的细节就不再是生活的细枝末节,不再是生活的毛胚,而有一点艺术的味道,能帮助作者从生活进入艺术的想象境界了。

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

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

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篇被认为是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它被称为《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是一部以文体和创作理论为主题的文学批评著作。

它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鼻祖,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心雕龙》共分为六十篇,主要探讨了文学创作的艺术和技巧。

全书以“雕龙”为喻,意味着对文学创作进行精雕细琢,追求卓越和完美。

刘勰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剖析,总结出了一些创作法则和技巧,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文心雕龙》首先讨论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强调文学的主题应该秉持真实、美好和善良的价值观。

它着重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内容应当融入作者的真实感受和情感体验,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形式和技巧。

这一观点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重要特点之一。

《文心雕龙》还对文学创作的形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它提出了“章”、“句”、“字”的概念,强调了文学作品的结构和语言的重要性。

刘勰认为,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具备合理的章节划分、流畅的句子结构和精炼的文字表达。

他还讨论了文学作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为后世的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工具和技巧。

《文心雕龙》还对诗、赋、文和曲等文学体裁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和评价。

它深入探讨了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和规律,指导后世作家在创作中选择合适的形式和风格。

同时,《文心雕龙》还提供了许多古代文学作品的评论和鉴赏,使读者对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文心雕龙》不仅在文学创作理论上有所突破,它还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提出了文学批评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如“善始善终”、“观其大略”等,这些方法在后来的文学评论中被广泛应用。

同时,《文心雕龙》对于文学批评的态度也非常独特,它认为文学批评应该以理解和欣赏为主,而不是简单地指责和批评。

总的来说,《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它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艺学概论文学创作论(二):动机与构思

文艺学概论文学创作论(二):动机与构思

文艺学概论第13讲:文学创作论(二):创作动机与构思过程一、创作动机创作活动是由创作动机引起的。

动机是生命体因身心失衡状态而引起的要求恢复身心平衡的内在驱力,它推动并引导生命体通过某种活动来达到恢复身心平衡的目的。

创作动机是人因身心失衡而试图通过符号作品的创作来恢复身心平衡的内在驱力。

根据动机的存在方式和指向,创作动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显动机和潜动机:显动机是显现在显意识中的主体自觉的动机;潜动机是潜在于潜意识中的主体不自觉的动机。

二、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主体以谋求活动本身之于自身身心状态的直接效果为目的的动机;外在动机是主体以谋求外在事物或自身与外在事物的关系为目的的动机。

三、单一动机和复合动机:单一动机是只有一种目的的动机;复合动机是包含两种以上目的的动机。

二、创作的起点或突破口惯例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是一种以感性与非感性意识相结合的意象的形式存在的精神产品,而作为创作素材的生活积累的各个部分——感性经验、情感体验和思想观念等则是相对零散的。

由相对零散的素材转化为整体性的意象式作品,这一任务通常都不能单凭理性的组织作用来完成,而必须借助由潜意识参与甚至起主导作用的直觉活动来完成(或至少完成其主要方面)。

对于意象式的文学作品的创作来说,想要创作某个作品的动机其实只是推动创作活动的动力因素;创作动机的出现其实只是创作酝酿期的起点,还不是真正的创作过程的起点。

意象式文学作品的真正的创作起点通常是一种胚胎式的意象(这种意象的形象部分相对于已完成的作品形象来说通常还是不完整的)在作者的显意识中的涌现。

当这种胚胎式意象在作者的显意识中涌现时,作者才算是找到了一个以意象的方式宣泄他郁积在心中的相关生命体验的突破口。

而后,这一宛如生命胚胎的胚胎式意象就会在作者的构思活动中不断发育、生长、完善,最后成为一个完整的意象式作品;当作者用语言媒介将这一本来存在于意识中的意象式作品传达出来时,一个客观化的可供他人共享的惯例文学作品就真正诞生了(当然,在实际的文学创作活动中,构思和传达两个方面往往是交错进行或互相重合的)。

文学创作论主观题(已上传)

文学创作论主观题(已上传)

《文学创作论》考试大纲一、论述题1.为什么说雄辩的细节能“以少总多”?请结合具体作品进行论述。

第一、形象的可感性,并不是一切细节可感性的总和。

第二、养成堆细节暗示性的鉴别力,不但要善于从许多细节中排除那些暗示力的鉴别力,而且要敢于排开那些虽然有暗示力,但已被长期使用而失去光泽细节。

细节之所以为艺术,就在于它能超越细节的有限性。

第三、要避俗,要求新。

宋玉《神女赋》曹植《洛神赋》效果性细节:以雄辩的细节来表现事物的总体效果。

汉乐府《陌上桑》主要特征是靠少量启发性、雄辩性的细节来显示的,细节就不是整体,但显示主要特征的细节能更好的表现整体。

雄辩希冀之所以能“以少总多”是因为它的细节所表现或者是事物的有特征的局部,或者是事物的总体效果。

主要特征是调动读者记忆,推动读者用他的生活补充了作者的描绘,在想象中形成了完整的形象。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请结合此诗谈谈文学想象的特点。

【参考答案】一、主观特点是诗人的孤独感,客观特点是月光照着诗人的影子。

这还不是艺术的想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就不一样了,月亮就不是月亮了,举杯邀月,就不把月亮当月亮,而是把它当作有生命的对象了。

这样,月亮就成了我的朋友。

但是,艺术的想象之妙在于:“对影成三人”,不仅仅月亮成了朋友,而且影子也成了朋友。

有了这样的想象,诗人的孤独之感就得到充分的表现。

本来是,只有一个饮酒,很孤独,现在三人共饮了,应该是不孤独了吧。

二、但是,更加孤独了,因为月亮和影子,从另一个角度,更衬托得诗人孤独了。

文学的想象就是让客观对象的形态性质发生变异,使之和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异,有了这种变异,感情就渗透进去了。

本来是互不相干的,现在变成了互相安慰。

接着他写,不但是静态的孤独,而且还有动态:“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形成一种由静到动的变异,“我舞影凌乱”是客观事实,“我歌月徘徊”是想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文学创作论一、宏观上认识文学创作一部鲜活的文学作品是怎么产生的呢?是源于作家天才般的想象还是源于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其实二者皆而有之。

除此之外,当今文坛作品的问世还伴随着这样的现象:一部作品在发行前后总有热闹市场宣传,如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具有商业性的“炒作”之嫌。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今文坛很少有脱此俗套者。

一部作品的产生不只取决于作家,还取决于那些享有版权的出版机构以及伴随而来的媒体炒作。

由此对传统文学创作论形成挑战:文学难道只是作家个人的精神生产而与商品生产无关?那么如何看待文学的创作呢?(一)文学创作具有创造性(体现个性与社会性)文学创作体现为独一无二的个性化创造,不过这种个性化创造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性。

如李白的飘逸洒脱与盛唐气象;杜甫的沉郁顿挫与唐帝国的由盛入衰;司马迁的《史记》所具有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深刻的社会性。

(二)文学创作的制作性文学创作固然需要创造性,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吃饭问题”、“权力角逐”、“人格掩饰”、“媒体炒作”、“产业制作”等因素又使文学创作具有制作性。

案例举隅一:人格掩饰(作家为掩饰人格,而创造虚伪的“个性”)→【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的隐逸之志(《闲居赋》见《文选》卷36),但实际相反。

包括在内的《晋书》记载其人性情浮躁、常趋炎附势。

常对当时的巨富石崇等人“忘尘而拜”,但因仕途不顺而作《闲居赋》。

金代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谈及此事: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注:安仁是潘岳的“字”)→【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文不如其人”……诸多文坛事实证明文学的个性化创作是存在掩饰性的,尤其是涉及个人私利或政治运动等非常时期更是如此。

案例举隅二:媒体炒作作家、出版社、媒体的相互需要致使文学深深地打上了媒体包装的烙印。

一部轰动一时的长篇小说或者影视作品从选题、定稿到成品,都经过了出版商的精心策划和市场论证,再辅之以媒体的极力鼓吹。

当然,即使一部“被制作了”的文艺作品,只要作家精心投入了创作使作品具有鲜明的原创风格,也是值得肯定的。

如金庸、张恨水等人的作品不仅被媒体大肆包装,更是频频改编为影视作品。

注:张恨水(1895-1967,著名章回小说家,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

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

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是中、长篇章回小说,总字数近两千万言,堪称著作等身。

代表作《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

)(三)关于文学创作问题的小结我们提倡文学创作中的个性化倾向,反对千篇一律的标准化制作。

然而尤其是处于“文化工业”和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当代文学创作,必然既体现个性化创造原则,又少不了时尚的商业运作,这是当下文学生存的现状,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我们需要承认并尊重文学创作中的“创造性”与“制作性”相互渗透的现实。

二、作家素养(一)丰富的生活经验读万卷书求人生之助,行万里路求江山之助1、直接的生活经验案例一: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与《百年孤独》。

马氏指出他自幼生活的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就是教会其写作的地方。

他在《番石榴飘香》(中译本,三联书店1987)一书中说:“我认为,加勒比教会我从另一种角度来观察现实,把超自然的现象看作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熟悉它的每一个岛屿,那儿有肤色像蜜糖那样金黄、眼睛碧绿、头扎黄色围巾的黑白混血女人;有混染着印地安人血统的、洗衣服和卖护身符的华人;有从他们所经营的象牙商店里出来到马路上拉屎的印度人;还有尘土飞扬、酷热难当的小镇,那儿一边是不堪旋风吹刮的小屋,一边矗立着装有仿光玻璃的摩天大楼。

那里还有七种色彩的大海。

……它不仅是一个教会我写作的世界,也是我不感到自己是异国人的唯一地方。

”(《番石榴飘香》,三联书店1987,74-75页)案例二:余秋雨《文化苦旅》(1992)、司马迁《史记》等本书为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级文化学者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专集,是余秋雨教授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

全书共37篇,分别为《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嗣》《白莲洞》《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牙山下》《上海人》《五城记》《牌坊》《庙宇》《夜航船》《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腊梅》《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们》《华语情节》《这里真安静》。

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2、间接的生活经验(作家不能亲身实践体验的,主要从书本中获得,如历史的、异域的)如姚雪垠《李自成》:作者不可能参与当时的农民起义,必须查阅大量历史文献,当然还需实地考察山川地形,了解战争遗迹、收集民间传说等,然后对二手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取舍。

再如:司马迁《史记》就是间接材料的典范……此外,文学作品中的某些特定对象,也需要间接体验。

如小偷、妓女、罪犯……作家显然不可能去实践,只能根据现实生活设身处地去推测、揣摩、想象。

(二)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开阔的知识视野世界一流作家——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鲁迅、曹雪芹……无不如此。

如《红楼梦》:涉及古典诗词、戏曲、绘画、音乐、饮食、烹调、品茶、古玩、家具、服饰、中药、园林建筑等。

再如鲁迅:不仅写小说、还研究中国小说史、研究西方浪漫主义诗派(撰写《摩罗诗力说》),翻译俄国作品果戈里《死魂灵》、法捷耶夫《毁灭》,翻译日本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研究西洋美术。

此外国学方面精通中国文学、哲学、史学,在校勘、钩沉、辑佚、书法、版本、石刻、版画、古钱币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诣。

(三)良好的艺术修养1、多读前人作品,借鉴精华,转益多师。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一: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世界文豪海明威在《关于写作技巧》中,列出了一大批作家应读书目……(《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谈创作》250-251页)→国人所谓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无不如此。

2、重视文学与其他各门艺术的相互关系,在其他艺术中获得启迪→苏东坡: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贾平凹:在书法、绘画方面堪称一绝,西安很多高级文化、娱乐场所可以见到其题名或书画作品。

三、创作动机1、涵义:驱使作家投入文学活动的内在动力,它是作家内在需要的体现。

即作家在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这种易感点在特定外部机缘的触发下形成极强的行动力量,这种力量对整个创作过程起着或隐或显的的支配作用,比如材料取舍、价值取向、创作热情等。

2、创作动机与创作实践没有创作动机不可能进行文学创作,但是有了创作动机未必能创造出作品,这与作家的综合素质相关。

四、艺术发现1、涵义:作家在生活经验中积累了很多感性材料后,在特定机缘的触发下所形成的暮然领悟,它是作家由创作动机走向实践创作的导火线。

2、艺术发现的产生原因①作家长期思考的木然领悟(时间上)②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洞察力的结合(发现性、洞察力)③外在机缘的突出点与作家情感体验的契合(易感点与外在机缘的契合)案例:冯骥才创作《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冯氏一次去北京的车上看到一对夫妻,女的比男的高,但二人却非常融洽,使他怦然心动,产生创作欲望。

但写作时又找不到适当的细节连贯全篇而无法下手。

有一次冯氏和妻子出门,天上下雨推及带伞的事,于是“伞”使他得到了所想要的东西。

所以小说中才有了矮丈夫常打伞为抱着孩子的高女人遮风挡雨的情节。

五、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1、素材积累主要是作家观察和体验生活,广泛摄取和积累生活素材的过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过程就是素材积累的过程。

这些工作为文学构思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2、文学构思有了素材的积累,有了创作动机的催促,在艺术发现的刺激下作家进入构思阶段。

文学构思中作家要对素材进行提炼和取舍,梳理素材之间的关系,深入发掘素材中包含的蕴味,用一定的文学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设计作品的总体结构、风格和情调等。

文学构思是文学创作过程中最为艰苦的阶段。

①文学构思的艰苦性文学构思需要长时间的思考,犹如春蚕吐丝,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构想作品。

世界一流的作家对此多有论说:→19世纪俄国文学家冈察洛夫曾说:“单是一个结构,即大厦的结构,就足以耗尽作者全部智力活动:思量和周密考虑参与主要任务的人物,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事件的安排和进程,人物的作用,还要留神地检查有关真实不真实、欠缺或过分等等问题。

总而言之——象喝干海水一样困难!”(冈察洛夫《迟做总比不做好》,《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一辑,11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长时间构思、修改作品者举隅:曹雪芹《红楼梦》10年;郭沫若戏剧《屈原》21年;马尔克斯《百年孤独》15年;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20年;歌德《浮士德》60年!可以说耗尽一生。

②作者角色变化,推动审美意象的生成。

作者在文学构思或写作阶段,不知不觉中充当了作品世界的各类人物,感同身受地体验任务情感、心理,获得与人物相似的体验,作出象作品中人物一样的反应。

→巴尔扎克曾说,他整天所写人物的生活,写到人物之间吵架时,自己竟与自己吵起架来……→福楼拜谈到构思和写作时说,他可以既是丈夫又是妻子,可以既是情夫又是情妇。

当他写到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服毒自杀时,自己嘴里也感到了砒霜的味道……→汤显祖写《牡丹亭》(即《还魂记》)时的苦思情状——“一日,家人求之不可得,遍索,乃卧庭中薪上,掩袂痛哭。

惊问之,曰:填词至‘赏秋香还是旧罗裙’句也。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言者,心之声也。

欲代此一人立言,先代此一人立心。

若非梦往神游,何谓设身处地?无论立心端正者,我当设身处地,代生端正之想;即遇立心邪辟者,我亦当舍经从权,暂为邪辟之思。

”(《新曲苑》卷三,《笠翁剧论》)→角色转变其实就是创作中的自居心理。

在灿若群星的中国古代诗歌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诗人们以“松”、“竹”、“梅”、“兰”等等自居。

以往说这是“比喻”,大体是不错的。

但这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

“自居心理”则说明了创作主体借形象负载的某种心理内容,在揭示诗人与形象融为一体时,突出了主体性,指出了这类作品中所谓主客观的统一,是以比喻形象为形式,以主体的心理愿望为内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