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凤阳小岗村——中国的真正的发展共28页文档

合集下载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成与败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成与败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成与败小岗村的神话为何破灭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

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自强不息的小岗人创造出了“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的小岗精神。

这是小岗村的神话,因为他们冒着天下之大不为的精神率先舍弃农村合作社制度,采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因为他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中国农村制度改革才得到了肯定。

可以说,小岗村对中国的农村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小岗村被推上神坛,它,当之无愧!可是,如今的小岗村,它的现状又是如何呢?做了几十年的榜样,那么,它至少也得是全面小康的水平吧,然而,在2003年时候,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村集体欠债3万元,人心涣散,村里连续多年没有选出‘两委’班子,村里乱建房、乱倒垃圾普遍,环境很差。

权贵精英们把这样落后的村庄作改革典型强加给中国农民,简直就是要广大农民向靠社会施舍过日子的乞丐学习看齐,在“人心涣散”的“很穷、很乱”的状态中南辕北辙式的“奔小康”,也就是要广大农民继续穷困下去!事实也确实如此!改革过了30年,像小岗村这样分田到户的农村,至今没有一个村庄是达到了“小康”水平的(小岗村得到了那么多的无偿援助都达不到“小康”水平,那些根本得不到无偿援助的众多村庄怎么能够达到“小康”水平呢?)!倒是那些没有分田到户或分了田又合了起来的、保持了集体经济的农村“奔小康”的大有人在!例如:黑农江省的兴十四村、河北省的周庄人民公社、江苏省的华西村、湖北省的洪林村、河南省的刘庄村和南街村等等。

这是多大的笑话与讽刺啊!“一夜跨过温饱线,30年未过富裕坎”这算是对小岗村最好的诠释了吧。

现在想想还是不合理,因为小岗村的发展优势实在太多了。

首先,作为中国农村改革制的带头冲锋,它备受关注,所以在人气与人旺上,都超过了其它村子甚至是城市。

毛概 小岗村改革的发展

毛概 小岗村改革的发展

“‘大包干’始终得到邓小平、万里等领导同志的 热情呵护和坚定支持,否则我的命可能在26年前就 没了!”26年后的今天,当时的生产队长、“大包 干”带头人之一严俊昌对伟人的钦佩与感激之情仍溢 于言表。“对全国农民来说,真是幸亏有了邓小平。” 现任小岗村村委会主任、年近40岁的严德友说: “我为父辈们逢上这样伟大杰出的领导人感到庆幸。 是小平爷爷挽救了社会主义命运,从文化大革命的灾 难性后果中挽救了中国。小平爷爷顺应时代潮流、反 映民心、顺应民意,正确解决了时代提出的问题
+ 人口:108户人家,476人 + 人均年收入:4000元 + 第一产业:粮食、葡萄、养殖 + 第三产业:外出打工、旅游公司、养殖小区。 + 工业:一个电缆厂、一个面粉厂将陆续建成投产业,
张家港长江村的汽车配件厂将搬迁到小岗。
+ 1978年复,安徽大旱,这年夏收分麦子,凤阳
县小岗村每个劳动力才分到3.5公斤。全队18 户,只有2户没讨过饭。 + 队里严国昌等几个老人找到生产队长严俊昌商 量:再这样下去不行了,得想想办法。办法就 是不吃大锅饭! + 副队长严宏昌再也不想出去要饭了。1978年秋 天,严宏昌联合18户人家搞了大包干。“我豁 出去了,要是我被抓起来,村上人会养活你们 娘几个儿的。”他很悲壮地对自己的婆娘说。

1979年秋收,小岗村的粮食总产由1978年的1.8 万公斤猛增到6.6万公斤,人均收入由上年的22元 跃升为400元,震惊四邻。这一变化不仅结束了小 岗村20多年吃“救济粮”的历史,而且上缴国家粮 食3200多公斤。小岗的成功使周边群众纷纷仿效, “大包干”如星星之火,迅速燃遍了中国农村大地。 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视察小岗,并对小岗村作出 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

从小岗村说起课件

从小岗村说起课件

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小岗村的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表明发 展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和实际需
要。
小岗村的成功经验表明,发展需 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 创造力,不断推动改革和创新。
小岗村的发展经验还表明,发展 必须重视可持续性和公平性,推 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04
小岗村的未来展望
面临的挑战
01
02
0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4
经济结构单一
小岗村目前的产业结构主要以 农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抗
风险能力较弱。
人才流失
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小岗 村的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缺乏高素养人才。
基础设施落后
小岗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 后,如交通、通讯、水利等方
面有待改良。
生态环境压力大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 ,小岗村的生态环境面临较大 压力,需要加强环境保护。
村民以浑厚、勤劳、创新的精 神著称,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 的代表。
小岗村的传统艺术和文化活动 也独具特色,如舞龙、舞狮、 剪纸等民间艺术情势。
02
小岗村的改革历程
改革前的困境
01
02
03
食粮产量低下
小岗村在改革前面临着严 重的食粮短缺问题,农民 的食粮产量无法满足基本 生活需求。
集体经济困境
当时实行的集体经济制度 使得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未来的发展方向
推动农业现代化
通过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 经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
产品附加值。
发展乡村旅游
利用小岗村的文化和自然资源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经济多 元化。

小岗村的故事

小岗村的故事

小岗村的故事30年前率先土地大包干,30年后土地流转,我们不要这些形象工程,这是浪费,如果是小岗人自己做主,我们宁愿投资企业,变成活钱,自己造血。

如果他们真的为农民着想,要多少地我们都给!———村民严俊昌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中国十大名村之一,位于凤阳县东部约40公里处,距宁洛高速凤阳出口仅16公里。

全村有849户3823人,土地面积13700亩,承包耕地面积8713亩。

1978年以前,已经实行了20多年的人民公社制度把全国农民牢牢地拴在土地上,“大锅饭”的弊端毕现无疑,农业效率的低下到了让农民无法生存的地步。

小岗村像全中国千千万万的村落一样只是安安静静坐落于安凤阳县的一个小村庄,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一样守着祖辈留下的田地辛勤的劳作,不断的编制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

不同的是小岗村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

1978年的安徽,从春季就出现了旱情,全省夏粮大减产。

小岗村的农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逼到了包产到户的这一条路上。

这年11月24日晚上,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的一间破草屋里,18个衣衫老旧、面色饥黄的农民,借助一盏昏暗的煤油灯,面对一张契约,一个个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

这份后来存于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大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出人意料的是竟十分灵验,第二年小岗村就实现了大丰收,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

在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万里的强力主持下,小岗村的大包干经验一夜之间在安徽全境遍地推广。

此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中国农村改革迅速蔓延全国,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举世公认的变化。

30年来,特别是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小岗村发生了可喜变化,各项事业取得明显进步。

村内安装了数字电视、有线电视、广播和自来水,修建了村内水泥路;新建了村级活动场所、卫生服务中心和信息综合服务中心;第二居民小区和占地20亩的农贸市场即将竣工投入使用;双孢菇生产园区、优质葡萄示范园、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以及生猪繁养场和龙虾养殖场等“三园两场”建设稳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迅速;以“大包干”纪念馆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占地200亩的小岗村农家乐旅游休闲基地基本建成,小岗村被省旅游局和省农委确定为滁州市唯一一个农家乐旅游示范村,还被列为省市县青少年教育基地。

高中政治 小岗村的成长与发展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 小岗村的成长与发展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有“中国十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等美誉。

以前却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

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2004年,时代先锋,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基层干部沈浩同志到小岗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带领全体党员、民众进行新的创业,小岗村又获得了飞跃式的发展。

2008年9月30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到小岗村视察。

景点有“大包干纪念馆”等。

基本资料2008年以前,小岗村由两个自然庄组成,即小岗和大严队。

位于安徽凤阳县东部,隶属小溪河镇,距京沪铁路4公里,距省道307线7公里,距明光、临淮两个淮河航运码头均20公里。

小岗村下辖23个村民小组,拥有849户、3823人,耕地面积8713亩,人均耕地2.28亩。

村情简介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

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自强不息的小岗人创造出了小岗村精神,那就是“自力更生的奋发图强精神,实事求是的和谐求真精神,敢为人先的突破创新精神”。

小岗村也由普普通通的小村庄一跃而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小岗村位于凤阳县东部的小溪河镇,“大包干”前隶属于梨园公社,当时仅仅是一个有20户、115人的生产队,以“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而闻名。

“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全队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总和;油料总产3.5万斤,相当于过去20年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22元的18倍。

(1978年,小岗村拥有五百一十七亩耕地和十头牛,““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全队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总和”,也就是说1955年到1970年这15年间小岗村年均每亩耕地生产粮食133000/517/15=17斤。

小岗村发展心得报告总结

小岗村发展心得报告总结

小岗村发展心得报告总结一、引言小岗村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之地,也是深入推进农村改革的成功范例。

通过村民们积极参与、勇于改革的精神,小岗村在农村经济发展、土地制度改革、村级民主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报告将分析小岗村发展取得的经验,并总结其中的心得。

二、背景小岗村位于中国安徽省,过去是一个封闭僵化的农村社区。

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对农村进行了改革试点。

小岗村的村民们因为长期面临土地分配不公平、农村集体经济不发达等问题,迫切需要改革。

于是,在当时的村支部书记邓小平等改革派的推动下,小岗村率先进行了土地制度改革,以及村民经济积极性的激发。

三、土地制度改革1. 分田到户:小岗村率先提出了"包产到户"的土地改革方案,将土地集体所有制变为家庭承包制,实行了农村农田的私有化。

所有成年人都可申请承包土地,每户按劳分得一定面积的土地。

2. 改革耕作方式:在土地制度改革的同时,村民们通过引进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推广高效农业技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3. 激发农民积极性:通过土地承包,让农民享有自己劳动成果的收益,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提升了他们对土地的管理和耕种的热情。

四、农村经济发展1. 发展家庭经济:小岗村鼓励村民发展家庭经济,充分发挥每户的主体作用。

村民们通过自主创业和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进一步增加了收入。

2. 吸引外来资金:村民们积极与外部市场接轨,开展外贸合作,吸引外来资金投资发展。

通过与外界合作,小岗村的产业发展得到大力推动。

3. 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小岗村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和乡村田园风貌,村民们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

五、村级民主管理1. 村民自治:村民们积极参与农村基层自治,通过村民大会、村委会等机制,实现了村级决策的民主化。

2. 广泛参与:小岗村从小范围的家庭经济管理到大范围的村级民主管理,每个村民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使得决策的结果与村民的利益高度契合。

小岗村

小岗村

小岗村小岗村由两个自然庄组成,位于安徽凤阳县东部,隶属小溪河镇,距京沪铁路5公里,距省道307线7公里,距明光、临淮两个淮河航运码头均20公里。

现有90户人家、373人、劳动力180人;耕地面积1600亩,人均耕地4.29亩。

其中承包耕地面积1070亩。

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代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

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些农民按下手印的不长时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在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小岗村从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20年来,小岗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艰苦奋斗,不断创业,农民生活水平和村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向小康迈进,1997年,小岗村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万斤增加到120万斤,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22 元增加到2500元,分别增加了39倍和112倍。

彩电、冰箱、摩托车等高档生活用品已进入家庭,楼房、平房、瓦房代替了过去的茅草屋,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程控电话已开通,道路绿化及村庄建设按现代化新农村的模式进行,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不断发生变化。

为重振"大包干"雄风,加快小岗村经济发展,小岗村全面加强了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小岗村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凤阳县委、县政府为小岗村制定了十分宽松的招商引资政策,并决定把小岗村作为观光农业旅游景区进行规划建设。

按照文明村的要求,目前已制订了村庄综合规划,兴建了通往小岗村的柏油路和村内水泥路,在村内全面实施了改水、改厕和绿化、美化工程,建起了大包干陈列室、村民图书阅览室、档案室、卫生室、广播电视室、农民科技文化学校和一座含幼儿园的完全小学。

追梦小岗,鼓舞人心的光辉历程

追梦小岗,鼓舞人心的光辉历程

追梦小岗,鼓舞人心的光辉历程【实用版】目录一、引言:梦想的起源二、小岗村的改革历程1.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大包干”2.改革带来的巨变三、小岗村的现状与未来规划1.现代农业的探索与发展2.乡村旅游的兴起四、结语:追梦小岗,鼓舞人心的光辉历程正文【引言】梦想,是一种力量,可以改变命运,更可以塑造未来。

在祖国的东北部,有一个名叫小岗的村庄,那里的村民们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书写了一段属于自己的追梦传奇。

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崛起,成为了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缩影。

【小岗村的改革历程】1.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大包干”1978 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一个被贫穷和饥饿困扰的地方。

为了填饱肚子,村里的 18 位农民勇敢地签下了生死状,决定实行“大包干”。

这一举动,成为了中国农村改革的起点。

从此,小岗村的村民们开始“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富裕之路。

2.改革带来的巨变实行“大包干”后,小岗村的经济迅速发展,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在短短几年间,小岗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改革的春风,吹绿了小岗村的田野,也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乡村。

【小岗村的现状与未来规划】1.现代农业的探索与发展如今的小岗村,已经从昔日的贫困村发展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农业示范村。

村里的农民们,不仅种植粮食,还开始尝试种植经济作物,发展养殖业。

科技兴农,成为了小岗村新的发展方向。

2.乡村旅游的兴起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小岗村还充分利用自己的红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游客们可以参观大包干纪念馆,了解小岗村的改革历程,体验农村生活,感受乡村的魅力。

【结语】追梦小岗,鼓舞人心的光辉历程。

小岗村的发展,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一个成功范例,也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见证。

小岗村导游词

小岗村导游词

小岗村导游词大家好,欢迎来到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这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摇篮,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人文风情。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小岗村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

小岗村位于凤阳县东北部,距离县城约15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农村。

1950年代初期,由于“高粱米”政策和土改政策,农民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压,农村经济相当落后,农民艰难度日。

然而,改革开放的政策的实施却给这个小村庄带来了新的生机。

1978年底,小岗村的18位农民在没有任何行政许可的情况下,秘密地签订了一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集体土地分配给每个家庭,由他们自己管理和经营。

这一决策在当时是非常大胆、前卫和不合法的,但这一行动给后来的中国改革开放带来了启示和动力。

这就是我国改革开放当中著名的“小岗村实验”。

小岗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于中国农村的改革开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81年,中央领导人视察时,在小岗村点赞:让农民种地能放心、管得住、有劲头。

之后,中央政府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不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让农民从政府手中获得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这个体制的改变向全国推广开来,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之一。

随着农业技术的日益提高和市场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小岗村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得到了提高。

除了耕种稻田,村民们还开始养殖猪、鱼等,采办轻工业、服务业等,并且建立了小岗村农村信用合作社、小岗村实践经济发展中心等机构,在农业发展上不断创新、探究。

如今,小岗村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的知名景点之一,历史文化遗产、小岗村实验场及小岗村创新发展实践等成为吸引游客到访的热点。

到这里,您不仅可以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感受到平民百姓对大历史的贡献,还能放松心情,感受田园风光,近距离体验农民生活。

这里的建筑、文物、民俗展览,载有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程,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底蕴。

在村庄内,您会看到许多的东西,如村寨庄严单纯的土角楼和敬神广场,古朴秀美的古代居宅、砖雕门楼、棒针绣和传统的农耕文化遗产等等,美景无数,别有一番风味。

安徽凤阳小岗村发展问题研究(研究生期间的作业)

安徽凤阳小岗村发展问题研究(研究生期间的作业)

安徽凤阳小岗村发展问题研究小岗村位于安徽省凤阳县东部,隶属小溪河镇,距京沪铁路5公里,距省道307线7公里,距明光、临淮两个淮河航运码头均20公里。

小岗村位于淮河平原的腹地,举目望去地势平坦,没有丘陵。

但土地贫瘠,碱化严重,适宜种植水稻、小麦。

如果没有33年前的那场震惊全国的包产到户的风波,小岗村也会像现在我国其他地方的许多村庄一样默默无闻。

即使现在看去,它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最显眼的就是一条笔直宽阔的“友谊大道”,路两边各有一排疏间有距的松柏、广玉兰和黄杨。

这还是由和它结成友好姊妹村的江苏张家港长江村投资80万元修筑的。

在1978年之前此地一直为饥饿和贫穷困扰,它当时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

”一段凤阳花鼓词唱出了安徽凤阳数百年逃荒要饭的沧桑历史。

小岗村多年以前只是淮河岸边的一个极普通的小村庄,离县城有30多公里,交通条件相当不便,大部分农民至今仍依靠手扶拖拉机等粗重交通工具往返于村镇之间。

它的出名是从1978年开始的以率先实行“大包干”而闻名,这年年底发生在小岗的自发的生产责任制改革,让小岗领风气之先,在此后每当提及中国农村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变化,小岗村都会被仿佛提起,小岗村,作为中国改革第一村,已经被载入历史教科书。

小岗村做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现为中国十大名村之一。

小岗其实原先只是一个生产队,后来为了弘扬小岗精神,政府把小岗扩编为村。

2008年3月,小岗村与相邻的石马、严岗村合并,成立了新的小岗行政村,下辖23个村民小组、849户、3823人。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虽然只是中国300多万个自然村中的一个,当因为有了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举世闻名的“大包干”,而注定成为被世人关注的一个村,小岗村最大的优势就是“大包干精神”,农业大包干是党领导下的伟大创举。

当年凤阳全县实行“包干到组”时,由姓严的一个家族主要构成的小岗村,却几次分组也分不出结果来,甚至分成父子组、兄弟组还是干不好。

论小岗的发展之路

论小岗的发展之路

论小岗的发展之路学生姓名:代斌生命科学院生物科学专业2012级1班学号1333120004指导老师:摘要: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农业“大包干”的发源地,有“农村改革第一村”的美誉,是中国十大名村之一。

小岗村位于凤阳东部,离县城40公里,辖26个村民组,849户,3823人,土地面积8713亩,人均耕地面积2.28亩,村民收入主要来源是种植业、家庭养殖业以及外出务工。

全村基本上建起了新房,电话、手机、无线数字电视、自来水、冰箱、摩托车,汽车等已进入大部分农家。

近年来,小岗村党委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机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大力弘扬“大包干”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拓展思路、奋力崛起,以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快速致富为目标,确立了“发展现代农业、开发旅游业、培育工业、促进小岗和谐发展”的工作思路,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小岗实际、具有小岗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关键词;小岗村;发展之路;建设之路1978年以前,已经实行了20多年的人民公社制度把全国农民牢牢地拴在土地上,“大锅饭”的弊端毕现无疑,农业效率的低下到了让农民无法生存的地步。

小岗村像全中国千千万万的村落一样只是安安静静坐落于安凤阳县的一个小村庄,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一样守着祖辈留下的田地辛勤的劳作,不断的编制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

不同的是小岗村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

1978年的安徽,从春季就出现了旱情,全省夏粮大减产。

小岗村的农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逼到了包产到户的这一条路上。

这年11月24日晚上,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的一间破草屋里,18个衣衫老旧、面色饥黄的农民,借助一盏昏暗的煤油灯,面对一张契约,一个个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

这份后来存于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大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出人意料的是竟十分灵验,第二年小岗村就实现了大丰收,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

安徽小岗村

安徽小岗村

现状
谢谢!
基础设施
主要贡献
沈浩先后为村里修建公路、为散居的二十六户村民集中了住宅楼,并在村里成立了大包干 纪念馆 。依托已建成的80亩葡萄示范园,通过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培育壮大葡萄特色产 业,办起葡萄文化旅游节。
2007年,沈浩争取来资金,全村每户发两万元加盖2层楼房,修复自来水和广播电视等设施, 兴建党员活动室、卫生服务中心和档案室。当年,3个居民小区200多户村民入住新居。 2008年9月,小岗村幼儿园开班。
发展
安徽凤阳 小岗村生 产队 1978年 人口 粮食产量 人均口 粮 人均分配 收入 还贷款 交售粮食
19户 110多人 20户 115人
35000斤
230斤
32元
-
-
1979年
132300斤
800斤
200多元
800元
3000斤
为什么发展那么快?
• 大包干是指包干到户,包干到户是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的主要形式。 • 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状态,结束农村集 体耕作的弊端。大包干到户一出现,就以其独特的优越性,受到 农民和农村干部的热烈欢迎。这种责任制形式“责任最明确、利 益最直接、方法最简便”,同绝大多数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农民 的经营水平、干部的管理水平相适应。大包干用农民自己的话说 就是:国家的征购任务我们交,集体的提留我们给,剩下的随便 有多少都在俺们的口袋里。
• 分田单干在当时并不符合政策,严宏昌明白,这件事弄不好就得坐牢。小岗 人咬紧牙关死守着秘密,却不知这与以往大不相同的干活劲头泄露了“天 机”。很快小岗分田到户单干的消息不胫而走。公社、县里的调查一个接着 一个,要求他们必须重新合到一起。可小岗人铁了心要单干,哪怕不给贷款、 不给农资和种子也不屈服。此后,不断传来反对“大包干”的声音。包产到 户有着极大的争议,国家会怎么看、怎么办? • 小岗改革的火种得以幸存,得益于当时安徽省委的支持,特别是随后党中央 的肯定。他回忆,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同志专门来到小岗村考察,看见 家家粮满囤,户户谷满仓,很是高兴。在严宏昌家开的座谈会上,万里对村 民们说:“大包干只要能增产,不仅今年干,明年还要干,允许你们试5 年。”4个小时的座谈让干部群众吃下了定心丸。“要吃米,找万里”,这 句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的话,与万里对小岗分田到户的 支持密不可分。

安徽凤阳小岗村——中国的真正的发展

安徽凤阳小岗村——中国的真正的发展
BACK

三、政策影响,影响政策
大包干如星星之火,第二年就燃遍了
近五千万人口的安徽省大部分地区; 此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 名的中国农村改革迅速在全国推开, 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举世公认的变化 。
三、政策影响,影响政策
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目前实行 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 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 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 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 就不要变动。”这个文件对包产到户、包 干到户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界定,彻底地解 决了人们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后顾之 忧,促进了“双包”制在全国的广泛推行。
四、小岗村的发展
• 2006年10月获“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荣 誉称号 • 2005年11月村党支部获"中国当代经济建设 模范集体"称号

四、小岗村的发展
• 2008年9月30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 际,胡锦涛总书记到小岗村视察。景点有 “大包干纪念馆”等; • 小岗村系全国十大名村,十大美丽乡村。 现有人口3800多人,贯穿南北的小岗大道 连接省道101和省道307线,交通十分便利;
一、时代背景——文化大革命
• 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抓革命,促生 产; •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要准备打仗; • 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 • 一天等于20年,跑步进入社会主义;
• 偷有理,抢无罪,革命的强盗精神 万万岁。
一、时代背景——三靠村
• 吃粮靠返销; • 用钱靠救济; • 生产靠代款;

三、政策影响,影响政策
“大包干”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这个大包干 协议,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保证 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大包干在保证国家税收和集体收入不减少 的同时,使农民富裕了起来; 小岗村的改革,推动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在 全国农村的推广,促得全国农民不断走上 富裕的道路。

乡村发展的案例作为论述素材小岗村

乡村发展的案例作为论述素材小岗村

乡村发展的案例作为论述素材小岗村1978年的一个冬夜,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村民以“托孤”的形式,按下红手印,签订“大包干”契约。

这件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成为“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

作为带头人之一严宏昌的儿子,当年5岁的严余山对父辈们这次壮举没有什么印象,但他对“从每天早上起来找不到吃的到一下子精米细面吃不完”记忆深刻:“那时候每天早上还没睁眼,脑子里就在想搞点什么吃,跑到山前屋后看有没有烂枣子、野果子。

‘大包干’第二年,一下子再也不用为吃发愁了。

”吃饭问题解决后,中国农民在奋进路上一奔就是40年。

务农、打工、经商,南下、北上、还乡……回望40年来时路,如今,小岗村村民严余山依然奋斗在路上。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1993年,离春节还有13天,严余山背上煮鸡蛋、水果和换洗衣服,坐拖拉机出村,踏上了南下的火车。

年轻的庄稼人离乡,是为谋求土地以外的生计。

1979年,小岗村粮食产量达到6.6万公斤,小岗人第一次不用出门讨饭。

随着“大包干”被认可和推广,土地重新点燃了农民的热情。

“日常能见到的字基本都认识了”以后,严余山初中毕业下了学,将力气和汗水全部给了土地。

几年以后,这位从小“扶犁还没有犁梢高”的农民的儿子,经过劳动的锤炼,已经干得一手好庄稼活。

而随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歌声飘进城镇乡野,这个名字里就镌刻着严家苦难岁月的农村青年,也有了自己的苦闷和彷徨。

“农村起名按辈分,到我这一辈是‘德’字辈,但我爸给我起名‘余山’,因为以前家里穷,在余山公社打过工、讨过饭。

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既是一个信念,也是一个鞭策。

我们家过过的贫苦日子,永远都不会忘记。

”不用为生计发愁了,农家人开始谋求更红火的日子。

眼光长远的严宏昌,早就把视野扩展到了小岗村以外的世界。

“父辈们干了一辈子农民,也想在土地以外找一些发展的渠道,让我们出去见识见识,拓宽一下眼界。

”早已离开学校的严余山自己也相信,社会就是一所学校,“只要想学,在哪里都能学到知识”。

小岗巨变_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调查

小岗巨变_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调查

小岗巨变———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调查□穆光宗袁城蔡莉个人发展空间,调动人口计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积极探索发展其他有效的激励方式,如培训、重点培养、带薪学习和休假、挂职锻炼、出国进修等。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

通过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力度,把优秀的干部充实到领导班子中。

认真研究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促进班子成员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提高各级人口计生部门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

切实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勤政廉政水平。

严肃干部人事纪律,慎权慎微,敢于抵制不正之风,不搞以权谋私。

全面加强新形势下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在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切实做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

按照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工作的要求,在全系统营造民主、和谐、友善、快乐的氛围。

(作者:国家人口计生委人事司司长)[责任编辑:林晓红]国60周年人口计生工作巡礼30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迈出了中国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第一步,发展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小岗村位于凤阳县东部的小溪河镇,“大包干”前隶属梨园公社,当时只是一个有20户、115人的生产队。

此后,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是1994年,出生婴儿14人;最少的年份没出生一个孩子;2003~2007年,每年出生人数不过4~6人。

1993年,小岗生产队与相邻的大严生产队合并成小岗行政村,有112户人家、486人,劳动力190余人,承包耕地1800亩。

2008年3月,凤阳县开展行政村区划调整,小岗村与相邻的石马、严岗三村合并,共23个村民组,849户、3823人,8713亩耕地。

新建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2)凤阳小岗村

新建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2)凤阳小岗村
走近小岗
中国改革第一村
大包干 红手印
永远的忠诚
沈浩
沈浩的事迹





沈浩,男,(1964.5-2009.11.6),安徽萧县人,毕业于铜陵学沈浩院 2004年2月,作为优秀年轻党员干部,他积极响应省委号召,作为全省 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 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等职务。在小岗村任职近6年来,沈 浩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干事创业,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 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在 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2006年底,沈浩在小岗村任职三年届满,村民强烈要求把沈浩留下来, 起草了一份言辞诚恳的挽留信,应用按下红手印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 愿望。98颗鲜红的手印,感动了组织,也感动了沈浩。村民们派了十个 代表,按下手印送到安徽省组织部、财政厅要求沈浩留在小岗村,再带 领他们干三年。 小岗村新带头人、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2006年,小岗村跻身2005年度 “全国十大名村”,2007年初,小岗村被授予“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点” 称号,一个美丽、和谐、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小岗重新向世人展示 着它独有的魅力。 2009年11月6日,江河含悲、小岗村动容。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 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在小岗村临时租住的房子内去世,年 仅46岁。

1978年小岗村改革始末

1978年小岗村改革始末

1978年小岗村改革始末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这并非邓小平的特意安排,而是中国农民的自发行动。

然后在邓小平、万里等人的支持下,中国农村改革成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关系中国发展和命运的大变革。

小岗之夜惊天动地1978年夏秋之交,安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大批农民背井离乡外出乞讨。

这年夏收分麦子,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每个劳动力才分到3.5公斤。

全队18户,只有2户没有要过饭。

队里严国昌等几个老人找到生产队长严俊昌商量:再这样下去不行了,得想想办法。

办法就是不吃大锅饭! 12月的一天夜里,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聚在村里一间屋里,他们神态极为严峻地写下了一纸契约。

到会的18人按了血红的手印。

他们并不知道,这个小小的契约,却预示着农村一场大变革的开始。

对于这个冒着身家性命危险带头实行“大包干”的严宏昌来说:这是逼出来的,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安徽凤阳小岗村20户农民代表联名签订了分田和包产到户的契约,由此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而这份“红手印包干书”后来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份重要文件,被认为是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书。

1979年,小岗生产队大丰收,全年粮食产量由原来的1.5万多公斤猛增到6万多公斤。

这个自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交过公粮的农村,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

这是他们做梦都不敢想的事。

小岗的突破,产生了极大的示范效应,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怎么看待这一突破性的实践呢?这令各省乃至中央官员伤了脑筋。

然而农民们却受不了饿肚子,行动起来了,1979年春,全国各地不少农民把人民公社的土地重新划分,三家五户结为小组,共同拥有那一份共同的土地。

到春耕时,全国已有200万个村的3亿社员采取了这种行动。

这也叫包产到组。

“张浩事件”张浩,甘肃档案局的干部,1979年,他回河南洛阳老家,看到那里正在搞包产到组,分地分牲口。

他以激烈的措辞给《人民日报》写了一封信,说: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搞了二十几年,群众已经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