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杨玉良
杨玉良教授演讲:大学使命与大学生责任
杨玉良教授演讲:大学使命与大学生责任.txt-两个人同时犯了错,站出来承担的那一方叫宽容,另一方欠下的债,早晚都要还。
-不爱就不爱,别他妈的说我们合不来。
杨玉良教授演讲:大学使命与大学生责任日期:2009-05-17 作者:来源:解放日报我是今年1月14日就任复旦大学校长职务的,到任不久就接到邀请,希望我给学生做一次演讲。
我很乐意地接受了邀请,因为,我想如果一名大学校长不关注学校里最大的群体———学生,他就不是一名合格的校长。
同学们让我谈谈“大学使命与大学生责任”。
这个题目很大,却极其重要。
既有很强的理想主义色彩,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以,我希望能不辱使命,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这个非常有意义的命题。
何为“大学之魂”大学要在“坚守”和“创造”之间维持一种张力。
如果大学一味保守而偏至复古,或者忘记传统而完全流俗,那她就是放弃了责任。
大学担负着积淀与传承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任务。
这个任务决定了大学是世界上非常特殊的组织机构,和政府或企业都不一样。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有人提出大学校长要“经营”大学,结果遭到普遍反对。
因为强调“经营”就有把大学当作公司来进行商业运作之嫌。
如果把大学看成公司,就会忽视了她在知识的积淀与文化的传承方面的功能。
同时,大学也是民族性极强的教育和学术机构。
国内有人认为,应该把国外一流大学当作我们的参照物。
这在总体上是正确的,但绝不能简单地把国外的一流大学当作我们办学的模板,因为这就忽视了大学的民族性特征。
比如说,如果要论科研成果、诺贝尔奖获得者等“硬指标”的话,也许北大还算不上世界一流的大学。
但如果看一所大学在她的民族文化以及在她的国家转型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话,那么全世界可能没有一所大学,能像北大、复旦等国内一流大学这样,曾起到过那么重要的作用。
大学的特殊性还在于她有学生,承担着培养人才的任务。
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大学所要做的就是把思想和文化系统化、规范化,将其转变为课程,把它传授给学生,把包括中国在内的人类所有文明、精神进行传递。
杨玉良在复旦大学欢迎奥巴马的演讲
杨玉良在复旦大学欢迎奥巴马的演讲奥巴马是美国第44任总统,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黑人总统,今天WTT小雅给大家分享一篇杨玉良在复旦大学欢迎奥巴马的演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杨玉良在复旦大学欢迎奥巴马的演讲让我们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美国总统奥巴马先生。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同学们,请让我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杨玉良,复旦大学的校长。
今天请来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奥巴马先生,他在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同时,然后来到这里,而且我非常高兴作为主持人在这里主持这场对话。
因为奥巴马总统非常重视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重视我们年轻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所以今天我们将用一种非常轻松、自由的方式,而且我相信也将会是愉快的方式,奥巴马总统将和大家一起讨论中美关系问题,包括这个世界未来的问题,包括我们人类所面临的所有的可能的全球性的挑战性问题。
今天在现场的所有的同事们,包括同学们,都可以现场提问题。
但同时我们也会选择问题,从网络上选择一些问题,选择由网民向奥巴马提问的问题。
用英文来提问题,也可以用英文回答。
如果你觉得你的英文还不足够表达你深邃的思想的话,你可以用中文来提问和中文来回答问题。
我想在正式开始之前,我们美利坚合众国的驻华大使洪博培先生有几句话要讲。
[洪博培]杨校长,谢谢你。
可是我们在上海我应该说家乡话,侬好。
这么多人,今天就是太好了,美中关系30年,这个时刻从双边地区和全球的角度来说,最适合进行一场好的交谈,这种活动在中国没有先例。
我们两国元首具体说过,他们要推动一个积极建设性全面的关系。
如果没有美中两国的合作,几乎没有哪个全球性挑战能得到解决。
我们面临的挑战是把我们的交往提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有谁比我们更高层领导人更适合参加我们的讨论呢?那我很荣幸向你们介绍第44任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
[奥巴马]你好。
诸位下午好。
我感到很荣幸能够有机会到上海跟你们交谈,我要感谢复旦大学的杨校长,感谢他的款待和热情的欢迎。
【最新2018】自由而有用——复旦杨玉良校长的毕业典礼致辞-范文模板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自由而有用——复旦杨玉良校长的毕业典礼致辞自由而有用——复旦杨玉良校长在XX年的毕业典礼致辞同学们、老师们,各位家长:上午好!我相信,诸位同学此时此刻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我体会到了这种情感。
我想,其中既有别离的伤感,也有依依不舍的眷恋,有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刻骨铭心的情感,有在默默无闻中品尝到的甜酸苦辣,甚至有的同学可能还有几分怨恨。
当然,更多的是大家对未来的憧憬。
这就是毕业典礼上所特有的、难以言表的一种滋味。
有一点我可以肯定,无论你们藏有怎样的感受,激动还是怨恨,这一切都将成为复旦历史的一部分,并将永远镌刻在我们的记忆当中!在此,我特别要感谢今天在场的和没有在场的家长们以及中学的老师和校长们。
四年前,他们怀着对复旦大学的信任,把你们送到复旦。
今天,当你们走出这所学校,对于你们的未来充满期待的,除了他们,还有你们在大学的老师们,还有你们的母校——复旦大学。
此时此刻,我不想努力地从网络上搜寻一些流行的词汇来修饰我的讲话。
因为它们既不能让你们对我增加一分尊敬,也不能增加一分亲切,更加不能使我变得跟你们一样的年轻。
我想,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一颗可以互相沟通的心灵。
苏格拉底在雅典准备接受死刑之前,还不忘告诫人们:“有一个真理我没有时间来给你们阐述。
但是我必须告诉你们,没有经过反省和检查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
”我相信许多学生最近都在反省自己四年的人生。
我不知道是否有的同学在省察时感到自己在这四年当中虚度了光阴。
即便是有,也不用过分地伤感,哲学家卢梭曾经说过:“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孩子比没有受过教育的孩子离智慧更远。
”在希腊语当中,学校就是“闲暇”的意思。
因此你只要在这四年当中体验了,也思考了,那么你的心智已经得到了自由的发展,你仍然是向着智慧的方向在努力地前进。
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杨玉良校长[整理版]
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杨玉良校长来源:♬折晋遥♪的日志同学们、老师们,各位家长:上午好!我相信,诸位同学此时此刻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我体会到了这种情感。
我想,其中既有别离的伤感,也有依依不舍的眷恋,有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刻骨铭心的情感,有在默默无闻中品尝到的甜酸苦辣,甚至有的同学可能还有几分怨恨。
当然,更多的是大家对未来的憧憬。
这就是毕业典礼上所特有的、难以言表的一种滋味。
有一点我可以肯定,无论你们藏有怎样的感受,激动还是怨恨,这一切都将成为复旦历史的一部分,并将永远镌刻在我们的记忆当中!在此,我特别要感谢今天在场的和没有在场的家长们以及中学的老师和校长们。
四年前,他们怀着对复旦大学的信任,把你们送到复旦。
今天,当你们走出这所学校,对于你们的未来充满期待的,除了他们,还有你们在大学的老师们,还有你们的母校——复旦大学。
此时此刻,我不想努力地从网络上搜寻一些流行的词汇来修饰我的讲话。
因为它们既不能让你们对我增加一分尊敬,也不能增加一分亲切,更加不能使我变得跟你们一样的年轻。
我想,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一颗可以互相沟通的心灵。
苏格拉底在雅典准备接受死刑之前,还不忘告诫人们:“有一个真理我没有时间来给你们阐述。
但是我必须告诉你们,没有经过反省和检查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
”我相信许多学生最近都在反省自己四年的人生。
我不知道是否有的同学在省察时感到自己在这四年当中虚度了光阴。
即便是有,也不用过分地伤感,哲学家卢梭曾经说过:“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孩子比没有受过教育的孩子离智慧更远。
”在希腊语当中,学校就是“闲暇”的意思。
因此你只要在这四年当中体验了,也思考了,那么你的心智已经得到了自由的发展,你仍然是向着智慧的方向在努力地前进。
我的期望是,但愿复旦没有因为生怕你们“虚度光阴”而使你们被迫地“误用光阴”,而让你们远离智慧。
无论你们当初进入复旦的理由是什么,我们现在更需要省察的严肃问题是:复旦在这四年中给了你们什么!除了文凭以外,你们从复旦还得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涉及到教育的本质问题。
2020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毕业典礼致辞
2020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毕业典礼致辞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守护知识分子应有的尊严同学们、老师们、各位家长:大家上午好!首先我要祝贺各位顺利完成学业,今天毕业了。
还记得四年前在迎接你们的时候,我曾经说过,四年后有一个事实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老师们都会变得更老,但是我们年轻学生会变得更加成熟。
我这里说的“成熟”不是指那种丧失了纯真和热情的“左右逢缘”式的世故,而是指因智慧和知识的增长带来的冷静、理性和持重。
或许,这才是毕业的真正含义。
我们在座的很多人都有过相似的经历,所以我在这儿或许可以用我的经验来猜测一下大家现在的心情。
毕业,让你们对学校存有一份依恋,无论你在这里碰到的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儿;毕业,也让你们对老师和同学,无论是你们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无论是你们仰慕的还是有一些非议的,都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感。
毕业也会让你们兴奋不已,因为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
然而,我更相信毕业后的“成熟”,会让你们在兴奋后对未来会心存忐忑、焦虑和隐忧,或许这就是金晓峰老师说的“伤感期”。
不知是哪位复旦学子留下的感言这样说道,“之于这所学校,我们只是沧海的一粟,而它的烙印却常相陪伴我们去到更多、更远的地方--”他(或她)用文字表达了对学校的依恋,但把自己的忧虑放进了省略号里。
实际上,所有人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焦虑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开始对自己和这个社会都有所期许。
美国心理学家在《少有人走过的路》这本书中写道:“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的超越,只要我们知道人生是艰难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
对一名知识分子而言,更是如此。
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说,就像刚才阿拉法特·居来提同学所说的,你们已经成为一名知识分子。
因为有人认为知识分子这个称号跟受教育的程度没有直接的关系。
杨玉良在复旦大学2012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演讲
重温关于大学的常识——在复旦大学2012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演讲发布时间:2012-09-11杨玉良2012年9月7日同学们、老师们、家长们:大家好!今天,复旦又迎来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青年,感谢你们选择了复旦!这些天,我在校园里走了走,看到大家的脸上,带着骄傲、憧憬和忐忑。
我能够体会各位同学的感受。
在我看来,开学与毕业是一所大学最具魅力的时刻,它充满了无穷的可能,孕育着各种希望。
所以,大学校长在开学、毕业典礼上的发言,也好像变成了一件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
这固然体现了社会对大学的关心,但我们不应忘记,大家更应该关注大学更为永恒的属性。
有些吊诡的是,那些永恒的东西往往都是常识,有些常识,哪怕重复千遍万遍也不会嫌多,尤其是当常识也被严重忽视的时候更是如此。
因此,在这样一个庄严的场合,我还是想和新同学们一起来重温某些关于大学的常识。
一、大学是什么?这似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常识问题,但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产生了不少糊涂思想。
对此,我实在不用说太多自己的话,因为我们的前辈早就清楚地表达过。
蔡元培先生说过:“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需要为宗旨。
”大学“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
”蔡元培先生认为的理想为:“一曰调和之世界观与人生观。
二曰担负将来之文化(教育为播种之业,其收效尚在十年以后,决不得以保存固有文化为目的,而当更进一步之理想)。
三曰独立不惧之精神。
四曰安贫乐道之志趣。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所”,而是集人才培育,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场所。
与之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各位为什么来上大学,上复旦?这似乎又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
对许多青年来讲,只要条件允许,上大学是一种理所当然;只要考分达标,上复旦也是理所当然。
至于为什么?或许不少学生和家长都会认为,要拿一个好的文凭,找一份好的工作,挣一份好的工资。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寄语毕业生:拥有理想主义情怀文档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寄语毕业生:拥有理想主义情怀文档Yang Yuliang, President of Fudan University, sent a mes sage to graduates: they have documents of idealism编订:JinTai College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寄语毕业生:拥有理想主义情怀文档小泰温馨提示:演讲稿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
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同时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本文档根据演讲稿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拥有理想主义情怀——xxx大学校长杨玉良我首先想谈的是“关于理想和现实”。
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同时,我也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学子都有理想主义情怀。
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仰望星空的人应该是我们的大学教师,更是我们的学生。
因为,如果我们的大学和师生们都不仰望星空,那么这个民族的希望不会很大。
我发现有些人把“理想”诠释成“虚无”,把“仰望星空”看作是一种“无能”,却把“投机取巧”看作是一种“智慧”,让“拉帮结派”披上“团结”的外衣,在“阴谋诡计”上涂抹一层“红色”……真正的理想主义是高尚的。
我曾经引用过哲学家赵汀阳先生的一句话: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它必定同时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所以,我认为理想主义者并不表明他只是一个空谈主义者。
四年的时间里,我们有过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担忧,但我们也享受着来之不易的安定;我们抱怨社会的浮躁,但我们也很幸运地享受着xxx大学校园里的沉静和美好……因此,借此机会,以我的成长体会和期盼的心情再一次希望我们大家成为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坚持我们的理想。
中国一流大学的文化自觉
作者: 杨玉良
作者机构: 复旦大学
出版物刊名: 教育与职业
页码: 46-46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1期
主题词: 一流大学建设;现代中国;文化自觉;民族文化特征;独立自主;大学改革;国际视野;传统中国
摘要:涂又光先生曾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中国所办的大学应该办成“在”中国的大学(a university in China),还是中国“的”大学(a university of China)?这个问题背后的潜台词就是,“中国的”大学应该是在文化、思想和学术上独立自主的大学,应该是坚守并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大学。
有学者认为,今天谈论大学改革和发展的人,“缺的不是‘国际视野’,而是对‘传统中国’以及‘现代中国’的理解与尊重”。
说得也是这个道理。
对中国的一流大学建设来说,文化的自觉是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前提。
上海电视大学喜迎五十华诞
上海 电视大学喜迎 五十华诞
本刊讯 每 8 个上海在校本专科学生中就 有 1 名电大 学生 , 8 个上海市民中就有 1 每 O 名电大毕业生。5 2 月 1 日, 走过 半个世纪辉煌 的上海 电视大 学迎来 了五十华诞 。 中共上海市委 副书记殷一璀 ,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 禹鹏等领导 出席 了庆典大会 。 中共 中央政治局委员 、 上海 市委书记俞正 声 , 中共 上海市委 副书记 、 市长韩正发来贺 信 。 国人大 常委会 副委 员长 陈至立 , 国人大常委会副 全 全 委员长严隽琪 , 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等领导 为上海电大 全
望
'
Z
塞 赢 蜒 璧 景 强地曩 。 惫
复旦校长携百位 名师走进中学校 园
本刊讯 “ 如何培养优秀 的人才?”“ 中国什么时候能够真正拥有 自己的诺 贝尔奖?” “ 如何看待 中国人才外流现 象? 月 1 日下午 , ”5 3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 良走进华东 师范大学二附中和上海 中学 , 向中学生们作 了主题为 “ 如何培养 2 O 年后的中国精英”的演讲 , 并和学生们进行 了精彩的互动 , 从而拉开 了 “ 复旦名师中学校园行”活动 的序幕。杨玉良 说: 我们希望培养 出来 的人才能够真正成为和我们国家二十年 以后要扮演的负责任大国形象相 匹配 的人才 , “ 让他们活 跃在世界各方面的舞台当中 ,成为领袖人物 ,这也是大学所 期待和责无旁贷的。 ” 据悉 ,今年 5月 2 日是复旦大学建校 15 7 0 周年纪念 日。复旦大学将组织 15位 以上的正教授进行 “ 0 复旦名师中 学校 园行” 活动 , 在全国选 择百所 中学进行演讲,开设人文 、 社会和科 普讲座 ,帮助广大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威 才观 。 作为名师团的团长杨玉良表示 , 一流大学对社会 的责任 , 不仅体现在科学研究上 , 还应体现在对世界和民族未来 的责任感上, 为广大中学生作学术文化普及讲座, 体现了教授们的社会责任。 为此, 他和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带头 走进中学校 园进行演讲。
杨玉良论学科建设
杨玉良:关于学科和学科建设有关问题的认识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主要负责学科方面的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想法。
这里,我想围绕前段时间的调查走访工作谈两个问题,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第一,什么是学科、如何进行学科建设。
第二,根据对学科的科学认识,来谈谈我校在学科建设中的相关问题。
今天要谈的问题主要基于三个情况。
首先,回顾十年来的发展经历,应该说我们对学科和学科建设内涵的认识逐步深入。
但同时就学科建设这个主题,在校内外乃至全国都有一些不同的意见和争论。
其次,当前国家要求我们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努力。
学科是大学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基本构建单元和基层机构。
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最根本的基础,没有世界一流的学科就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建设一流大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要在学校中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学科。
再者,在学习调研阶段,教师们就我校学科建设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批评意见,也提出了许多好建议。
这些意见和接下来如何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推进学校发展息息相关。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对“学科”的科学定义、学科成长与消亡的规律、学科间的科学关系,以及学科建设的内涵谈一些粗浅思考。
我要预先申明,现在只是和大家交流我的认识,具体哪些该“为”,哪些该“不为”还没有结论,需要作认真细致的论证。
一、学科的定义和学科的诞生、成长及消亡的规律在英语里,学科称为discipline (或subject,但常译为“科目”)。
Discipline的意思主要指“教学”和“训练”,是对某种心智和个性的培养,或者是按某种规则进行生活,和我们现在一般所指的“学科”有所不同。
《辞海》(1980)对“学科”的解释:(1)学术的分类;(2)教学的科目;(3)学术的组织。
这与克拉克(B.R.Clark)的观点很类似。
他认为,学科是专门化的知识领域。
结合discipline的词义来看,学科的划分主要是为适应教学的目的而对知识的一种划分。
1、学科是一种范式,主要为方便教学不得已而为之。
XX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毕业典礼致辞
XX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毕业典礼致辞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守护知识分子应有的尊严同学们、老师们、各位家长:大家上午好!首先我要祝贺各位顺利完成学业,今天毕业了。
还记得四年前在迎接你们的时候,我曾经说过,四年后有一个事实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老师们都会变得更老,但是我们年轻学生会变得更加成熟。
我这里说的“成熟”不是指那种丧失了纯真和热情的“左右逢缘”式的世故,而是指因智慧和知识的增长带来的冷静、理性和持重。
或许,这才是毕业的真正含义。
我们在座的很多人都有过相似的经历,所以我在这儿或许可以用我的经验来猜测一下大家现在的心情。
毕业,让你们对学校存有一份依恋,无论你在这里碰到的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儿;毕业,也让你们对老师和同学,无论是你们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无论是你们仰慕的还是有一些非议的,都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感。
毕业也会让你们兴奋不已,因为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
然而,我更相信毕业后的“成熟”,会让你们在兴奋后对未来会心存忐忑、焦虑和隐忧,或许这就是金晓峰老师说的“伤感期”。
不知是哪位复旦学子留下的感言这样说道,“之于这所学校,我们只是沧海的一粟,而它的烙印却常相陪伴我们去到更多、更远的地方……”他(或她)用文字表达了对学校的依恋,但把自己的忧虑放进了省略号里。
实际上,所有人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焦虑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开始对自己和这个社会都有所期许。
美国心理学家在《少有人走过的路》这本书中写道:“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的超越,只要我们知道人生是艰难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
对一名知识分子而言,更是如此。
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说,就像刚才阿拉法特·居来提同学所说的,你们已经成为一名知识分子。
因为有人认为知识分子这个称号跟受教育的程度没有直接的关系。
2018-2019-杨玉良在复旦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实用word文档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杨玉良在复旦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X年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开学典礼致辞中建议学生们要“在复旦悟道”。
杨玉良院士认为,学生更应该是在大学中“悟道、“受业、释惑”,大学应该提供智慧与思维方法的教育,这是高等教育的回归。
他提出大学高等教育的精髓在于“贯穿于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微妙的互动关系。
以下是201X年复旦大学开学典礼校长致辞全文。
201X年复旦大学开学典礼校长致辞全文: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起,你们成为了一个复旦人,我首先代表的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你们在国内外如此众多的一流大学里选择了复旦,我要对各位表示感谢!从今天起,复旦将成为你们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地方。
但是,我相信有一个问题你们还来不及思考,那就是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或者说到底怎么学?我们从刚才学长们和导师们的视频当中,听到了、看到了一些他们的感悟。
所以,今天我并不想发表一个热情洋溢的讲话,而是要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我们对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的思考。
韩愈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
一般来讲,自学成才,几乎不可能存在。
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个导师。
他还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哪怕你不是复旦大学的教师,但如果你在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那你就是一个老师。
对于学生来讲,来到复旦自然就是为了悟道、受业以及释惑。
虽然你们最终会被归到某一个专业,或学科,会学习很多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或许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受业。
然而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德曾经批评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教育,他说大学教育的目的已经卑微到只教学生某些学科的一部分的专业知识,因为你不可能把专业也教完;而不是像古代书院里那样,哲学家们传递给弟子的是一种智慧。
其实,当时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以他的切身体验发出呼吁,他说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地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中央、国务院任命杨玉良为复旦大学校长
新闻中心讯2009 年1月14日下午,复旦大学举行全校骨干教师和干部大会。
中组部副部长李建华在会上宣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复旦大学校长职务任免的决定,任命杨玉良为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复旦大学校长职务。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出席会议并讲话。
前校长王生洪、新任校长杨玉良同志在会上讲话。
会议由校党委书记秦绍德主持。
杨玉良校长衷心感谢中央的信任,感谢复旦师生的信任,感谢王生洪校长做出楷模、为学校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他回顾了自己在复旦35年的学习工作历程,表示作为新一任校长,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崇高。
他相信,只要坚持党委领导,加强团结,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急国家和民族所急,为国家和民族服务,坚决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复旦的发展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最后,他朗诵了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以表达对复旦的情感和希望。
杨玉良,1952年出生于浙江海盐,男,汉族,教授,博士,中共党员。
现任复旦大学校长。
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并留校工作。
1984年在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获博士学位,并荣获中国化学会首届青年化学奖。
1986年,留学联邦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成为国际著名学者Spiess教授核磁共振技术研究的博士后。
1988年,回到复旦大学工作。
1993年晋升教授。
1999年成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一批特聘教授。
2003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连续两次任国家“973”计划首席专家,2008年度又被聘为国家“863”计划首席专家。
1993年以后,历任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高分子科学系首任系主任、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99年,任复旦大学副校长。
2006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
2009 年1月任现职。
杨玉良院士是我国第一代高分子学博士,在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果。
主要体现在:研究具有复杂拓扑链结构的高分子链构象统计与粘弹性;建立了研究高分子固体结构、取向和分子间运动相关性的三项新的磁共振实验方法;运用自洽场及相分离动力学理论研究了复杂链拓扑结构的嵌段高分子、液晶及囊泡等软物质的斑图生成及其临界动力学领域的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发展了高
分子薄膜拉伸流动的稳定性理论,并由此指导和解决了双轴拉伸聚丙烯(BOPP)薄膜生产中长期困扰产量和质量的破膜问题,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创立了模拟聚合反应产物的分子量分布及其动力学的Monte Carlo方法,收集在专著《高分子科学中的Monte Carlo方法》中,深受国内学术界欢迎,对我国高分子物理理论研究的开拓和布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迄今已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论文被他人引用1150余篇次,申请多项国际国内发明专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0余项和“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种荣誉。
他培养的博士生中有三位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杨玉良1952年出生于浙江海盐,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84年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
1999年起任复旦大学副校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任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
杨玉良院士是我国第一代高分子学博士,在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