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家讲坛》看历史课堂教学
_百家讲坛_对大课教育的启示
开展大课教育是部队经常广泛运用的 形式。积极改进思想教育方法,充分借 鉴先进教育模式,必须始终立足官兵思 想和行为的新特点,从官兵需求和时代
22
—— —政工学刊·2008·3— ——
政治教育
ZHENGZHIJIAOYU
整体的认识,统一大家的思想,实现力 层与最终端的资源共享。当前,中央电 这 种 思 维 方 式 转 变 的 内 容 主 要 是 :
量的整合,为履行使命做好思想、组 视台军事频道开展的专家讲学模式, (一)让教育的受众变成实践的主体,
织、力量上的准备。最本质的问题是通 是对“百家讲坛”的直接借鉴和运用, 从教育中获得真理的力量,并成为自觉 过不断提高官兵对事业意义的理解, 应实现这些教育资源网络化,形成公 运用“教育推动实践”方式的能动主体。
解决“为谁当兵、为谁打仗;怎样当兵、 共文化资源。要整合院校的教育力量, (二)让 不 同 层 次 与 觉 悟 的 人 各 得 其
怎样打仗”的问题。因此,大课教育模 式的核心问题是积极的价值调适,是 通过启发官兵自觉实现主动作为的过
规律,对新形势下加强部队思想政治 “社会主义失败论”、“中国威胁论”、
教育,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邪恶轴心论”以及新自由主义、新
一、“百家讲坛”教育模式的 特点规律。“百家讲坛”以专家教学、
大众讲座的方式,尊重史实、传承文化 的特色,知识浩瀚、思想精深的优长, 塑造灵魂、教化人心的实效,赢得社会 各界的赞誉,成为知名的文化品牌。 “百家讲坛”教育模式的成功,具有许 多值得深入总结的特点和规律。
则在于概括出出人意料的真知酌见, 们感到当前部队开展大课教育,要在
《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百家讲坛》观后感1近一段时间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红极一时,其间的易中天品“三国”、阎崇年评“清史”、张瑞芳说“聊斋”、刘心武谈“红楼”。
虽其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是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理解,使其收视率大大提高。
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对我们中学历史老师也有不少启示,《百家讲坛》却能深受大众欢迎肯定有其优秀之处,所以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学习、借鉴《百家讲坛》的长处也是很有必要的。
“课程悬念化”就是值得历史教师学习的重要技巧。
悬念的设置是为了引起观众紧张而期盼的情绪,《百家讲坛》的学者充分利用悬念作为牵引,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在历史教学中,悬念同样能够运用于新课导入、授课过程、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使授课场景波澜起伏,给学生留下无尽思考和品味。
“场景生动化”也是值得历史教师借鉴的。
所谓的场景,包括授课过程中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情景表演等。
《百家讲坛》超多运用上述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讲座的幽默感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这一点,历史教师透过借鉴与钻研,一样能够做到。
“知识故事化”是《百家讲坛》值得借鉴的另一大“法宝”。
之所以此刻的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重要原因在于,历史教师将精彩的历史史实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条理论,完全消磨了学生的兴趣。
相反,《百家讲坛》那种故事化的讲述却充满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情节,这也是其深受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
历史教师如果能尝试着将历史知识进行故事化的改造,并在讲故事的过程透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那么这样的历史教学必须是十分成功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2今天中午,我打开电视,又开始看《百家讲坛》。
这次主要讲了对事情了解不够清楚明白时,不能轻易发表意见,不能任意传播不合仪礼的事,不要轻易答应。
说话时,对于没有把握的事,千万不能乱讲乱说。
这样有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并且,对一些谣言,既不要相信,也不要传播。
《百家讲坛》系列讲稿——历史与文化:魅力北京城 韵律中轴线(下)李建平
《百家讲坛》系列讲稿——历史与文化:魅力北京城韵律中轴线(下)-李建平主讲人简介:李建平,1954年10月出生,北京史研究会秘书长,研究员,兼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北京历史文化研究。
发表学术文章《北京街巷与历史风云》、《北京城市景观与古都文脉》、《帝都文化——北京旧城中轴线》、《北京的城墙与城门》等二十余篇;编撰《北京传统文化便览》、《北京百科词典社会科学卷》、《北京经济史资料》等著作。
内容简介:一座见证了明清24位帝王成败荣辱的都城,一条串联起中国古代建筑精华的中轴线,一个新世纪北京腾飞的生长点。
从北京的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历史上,这条长达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汇集了北京古代城市建筑的精髓,见证了北京城的沧桑变迁。
建筑大师梁思成这样赞美这条中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这条中轴线始于元朝对大都城的规划设计,至明清两朝形成了现有的规模。
明清时的北京城,皇宫居全城中心,受三重城垣包围,皇城是朝廷重地,禁止一般百姓进入;内城居住着官僚和商人;外城为一般平民居住。
整个北京城的布局体现了以皇室为主体的思想。
一条中轴线从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太和殿、景山到钟鼓楼,将外城、皇城和内城串联起来。
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平衡对称、高低有别、错落有序,形成一幅独有的壮美画卷。
中轴线既是北京城市框架的脊梁,又是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主线。
现代北京建设的“一线两翼”发展战略,又将其定为“新北京、新奥运”的生长点。
在北京的城市中轴线上,天桥到底有没有桥?天安门究竟是不是紫禁城的正门?明朝建造景山的目的何在?如今,中轴线的延伸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新世纪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创新的思路是什么?在北京建都850周年之际,北京史研究会秘书长李建平引领我们一同感受北京城市中轴线的魅力和神韵。
《百家讲坛》与中学历史教学试析
三 、 家讲 坛 给 历 史教 学 的 深 度 思 考? 百 作 为历史 文明的传承者和历史 文化 知识的普及者 . 们除 我 了从 百家讲坛和 文化学者们 身上得到一 些历史教 学方面 的启 迪和借鉴外 , 还需要做 哪些深度思考 来推动我们的课 改走 向深
入呢?
二 、百家讲坛》 《 与历史教学的冲撞对接?
1《 、百家讲坛》 冲撞历史教学 。 历史教学讲 求知识 与技能、 过程 与方法和情 感态度价值观 三维 目标的融会贯 通 , 但史 实是基础 。 能力培养和 历史价值体 现若 离开 定 要像《 百家讲坛 》 那样 , 学生提 供更多鲜活的史实和 深刻 给 解读 。毋 庸讳言 , 前 多数历史教师恰恰 欠缺对 历史发展脉络 目 的宏观 了解和对 历史教材 内容的微观 解读 . 少有人能 根据 也很 学 生的兴 趣来及 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 事实上 , 我们的学生比《 百家讲坛》 的观众更渴望 了解 到真 实 的历史 。 而不仅仅 满足于老 师对历史人 物和历史事件 的简单 解读和概要评析 。我国已故历史学 家赵恒烈认为“ 历史教学 和 历史研 究不同 . 它是 以科学 整理 的成果来教 育青年 . 内容只 其 能是科学知识 的一部分 , 不可 能把科 学研究所发现 的一切成果 都讲授 出来 ”② 这样就给我们历史教学一个启发 , 。 我们能 否借 参 考文 献 鉴《 百家讲 坛》 的做 法 , 百家讲 坛的方 式“ 接” 把 嫁 到我们 的校 [] 1赵恒烈历 史教育选集. 民教育 出版社 . 0 年 . 25页 人 2 5 第 0 0 园. 让我 们的课 堂教 学和课外活 动有机结合起 来 , 通过 开设 国 [] 泽厚 . 2李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民出版社 ,9 6 人 18 年. 学选修课程 、 开展历史讲座 、 组织 历史探究兴趣小组 等形式 , 针 【] 3 翦伯赞. 史料与史学, 北京大学 出版社 。9 5 . 18 年 对祖 国丰 厚历史文 化中学生感 兴趣的课题开 展丰 富多彩 的第 二课堂活 动 , 以此来 丰富历史教 学的内容 , 拓宽学生 的思维眼 界, 激发学生的学史情趣。 2历史教学对 接《 、 百家讲 坛》 。 《 百家讲 坛》 学者们 为了激发观 众情趣往 往选择一 些有争 议性质的课题进行探究。 历史教学中却不能随心 所欲的发表 但 教师个人 的看法和见解 , 更需要尊 重学生 的想 法 , 培养他 们 的
从《百家讲坛》看野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共7页文档
从《百家讲坛》看野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近几年,以传播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为内容定位的《百家讲坛》格外火爆,它以正史和野史相结合,用现代人的言说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述有趣的历史,使我们不仅轻松地学了知识,又享受了学习的乐趣。
但也有文学评论家或史学家认为“以《百家讲坛》为首的讲史栏目和一些作者,为取悦读者,不惜将民间传说、野史等与历史混为一谈,误导读者。
”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如何吸取野史在《百家讲坛》中成功的经验以及倍受争议的教训,合理有效地发挥野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呢?一、正确的认识和理解野史1.何谓正史和野史?在中国史学史上,“正史”与“野史”是两个常常被人们提到的名词,顾名思义,“正”即正统的、官方的;“野”即非正统的、民间的。
《辞海》云:“正史,梁阮孝绪有《正史削繁》,正史之名始见于此。
”唐初所修《隋书?经籍志》史部以《史记》《汉书》等纪传体史书,列为正史,历代沿用其说。
清代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总目》,明确将纪传体史书定为正史,皇帝又颁布发诏令,规定将纪传体史书中的“二十四史”定为正史。
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又颁令,增补《新元史》为正史。
野史之名始见于唐代诗人陆龟蒙《奉酬苦雨见寄》诗:“自爱垂名野史中,宁论荒城侧。
唯君浩叹非庸人,分衣辍饮来相亲。
”迄今所知最早以“野史”命名的史书也是在唐代出现的,《册府元龟》云:“沙仲穆龙纪中纂野史十卷,起自大和,终于龙纪,因余曰《大和野史》。
”一般认为,野史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是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
《辞海》云:“野史,中国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
”明代学者高儒在其著作《百川书志》中《史志》篇分列史咏、子史、野史、外史、小史等类,是野史首次以史书分类类目而出现。
2.如何辨证地看待野史?从表面上看,“正史”与“野史”是一个意义相对的概念,但是从史学的角度来看,它们之间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司马光所撰《资治通鉴》,历来被视作正统史学,然其多取资野史。
百家讲坛模式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启示
百家讲坛模式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启示近年来,随着央视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的热播,易中天、于丹等人成为观众耳熟能详的明星人物,他们的“品三国” “论语心得”也深受观众的喜爱。
那么百家讲坛与初中历史教学有什么关系呢?二者有什么相似之处呢?《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第十套2001年7 月9 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在这个节目里,诸多学者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评古论今,观众则在台下静静倾听,俨然一个大课堂,这与我们的历史教学课堂十分相似,二者都是在进行教学活动,不同的是二者的传播媒介。
《百家讲坛》在开播之初,不过是用几台摄像机,把主讲人的授课内容录下来,用硬邦邦的说教和枯燥无味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样的节目和千姿百态、名目繁多的其它电视节目竞争,显然处于劣势。
虽然请的主讲人多是杨振宁、周汝昌、叶嘉莹等社会名流,但收视率并不理想,险些被央视淘汰。
这与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极其相似。
而《百家讲坛》最终能够走出危机,直至走红,成为一个几乎是老少妇孺皆喜欢的电视栏目,这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又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启示之一:“故事化讲述”
《百家讲坛》最为纯熟的叙事技巧就是对悬念的营造和使用。
节目制片人万卫坦言:“这个讲座就是按照戏剧化的结构来做的。
悬念性、单线条、戏剧性是其特征。
”根据需要,《百家讲坛》往往在一讲时间内设置一个总悬念和若干个分悬念。
总悬念一般在节目开。
如何运用百家讲坛说史
如何运用《百家讲坛》说史众所周知仰仗电视传媒的巨大优势,凭着自身独特的说史风格,易中天、纪连海两位先生走上央视“百家讲坛”之后一讲成名、人气迅速飙升。
究其走红的原因,我想主要在于他们开创了“机智幽默,妙趣横生,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声情并茂,激情四射,条理清晰,思维缜密,论从史出,推断严谨……”的“说史”新方式,使精英文化大众化,从而为百姓喜闻乐见。
难道“三尺讲台”就不能成为“百家讲坛”吗?如何把“百家讲坛”搬进中学历史课堂,让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也“活”起来、“火”起来呢?一、历史课堂教学要讲求“语言美”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超的课堂语言艺术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
”因此,教师必须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
1.活说历史的直观鲜活美。
历史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枯燥的灌输。
平淡无味、缺血少肉的讲述只会使学生闻史欲睡。
纪连海、易中天先生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以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智慧把人物说活了,把事件讲透了,也把节目做火了。
可见,历史课堂的教学应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
把历史讲“活”,从语言的要求来讲,就是要把历史人物讲得栩栩如生,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就是要把历史事件讲得活灵活现,使学生如入其境。
在历史课堂里,我们应该听得见几千年前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感受得到无数杰出人物金子般的思想品德……。
2.趣说历史的幽默机智美。
信手拈来,妙语成趣。
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语言充满幽默风趣,处处彰显机敏和智慧。
我们再来领略易中天先生的连珠妙语吧:“我甚至忽发奇想,荀彧如果是今人,临终前也许会对曹操唱一首歌:‘千万里,我追寻着你。
可是你,却并不在意。
’是啊,荀彧今生注定要独行,他的热情也早已被曹操耗尽。
尽管在梦里,曹操曾经是他的惟一,现在,他却只能一次又一次的问:你到底好在哪里?”易中天先生就这样把精英文化从象牙塔尖上搬运下来,给传统文化输入新的时代血液,使它变成活的现代文化,深入浅出,化雅为俗,从而使大家在谈笑间了解了历史。
关于百家讲坛讲座的优秀观后感
“课程悬念化”就是值得历史教师学习的重要技巧。悬念的设置是为了引起观众紧张而期盼的心情,《百家讲坛》的学者充分利用悬念作为牵引,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在历史教学中,悬念同样可以运用于新课导入、授课过程、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使授课场景波澜起伏,给学生留下无尽思考和品味。
王立群教授还告诉我们,“焚书坑儒”这个典故也是有争议的。“焚书”应该是指焚烧经书,“儒”并不是指儒家的读书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经书,坑术士”,这是后人对秦始皇的误解。除此之外,我还知道了与秦朝有关的“奇货可居”、“指鹿为马”、“图穷匕见”等成语的由来,真是令我受益匪浅。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个节目呢?那么每天中午12点45分,我们就相约《百家讲坛》吧!
讲一个关于合纵连横的典故吧。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国的使臣张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秦王愿意和大王结成兄弟之国。大王如果能同齐国断交,秦国愿献地六百里,两国永远和好。”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便一口答应下来,并派使者同张仪一起来到秦国,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刚入秦国境内,张仪就假装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不出,拒绝会见楚国的使者。楚怀王见秦王迟迟不肯献地,以为秦王担心楚与齐的断交不够彻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骂齐王。齐王被惹怒了,坚决和楚国绝交,并且与秦国建立了联盟关系。当楚使再次向张仪索讨献地时,张仪却说:“哪有六百里地献给你们,一定是听错了,只有六里宽嘛。”楚怀王发觉上了当,决定发兵攻秦,结果受到秦、齐两国夹攻,楚国大败而归。接着,在蓝田交战中,楚国又被秦国打败,割给秦国两个城市。从此,楚国就一蹶不振。这就是张仪采用连横政策,帮助秦王离间敌国联盟,扩张秦国势力的典型例子。
由《百家讲坛》看历史课堂教学的激趣艺术
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2017年第8期(总第248期)▲课程教学【摘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45分钟要质量,直接关系着教学活动的成败。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论述:课前展示激趣法 ,通过“我所知道的历史趣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力;教师的精心布设,即通过顺口溜等形式让学生牢记历史事件;看到历史背后的价值——通过历史事件挖觉兴趣点;先声夺人,即导语求趣在课堂伊始就带学生走进历史课堂。
【关键词】 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由《百家讲坛》看历史课堂教学的激趣艺术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谢剑雄《百家讲坛》是一个老百姓喜欢的节目,有很大一部分观众会定期收音这个节目,《百家讲坛》这个电视节目之所以被喜欢,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个节目有意思,值得观众品味,激发着观众的兴趣点。
从一个电视节目的高收视率出发,给我们很多的教育启发,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有效地学习,进而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乐于学而学,事半功倍;不乐于学而学,事倍功半。
”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如何让说教变得妙趣横生,如何让枯燥的历史知识点带着情感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更需要教师智慧的课堂实践。
兴趣是学生走进高效课堂的首要因素,那么怎样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充满情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成长呢?一、课前展示激趣法 ,通过“我所知道的历史趣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力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奇怪现象,无论是高中生还是初中生,他们中间,有不少人对历史很感兴趣却不喜欢上历史课,这不禁引起我们深刻的教育反思,历史课堂只有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历史知识。
正如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抓好课前是一节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关键所在。
所谓的课前展示激趣法就是利用每一节课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采用各种方法,展示其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百家讲坛》带给初中历史教学的启示与思考
摘要:近年来在我国引领社会各界学习历史潮流这一文化现象的是央视《百家讲坛》栏目。
《百家讲坛》使“高高在上”而且“枯燥乏味”的历史焕发了新的活力,激发了广大中小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有效促进了历史课堂教学。
《百家讲坛》对中学历史教学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作用,教师可以将历史知识故事化,用真实的历史事实说话,抓住大众关注的历史兴趣点,创设供学生思考和讨论历史问题的环境,使初中历史课堂变得有趣、生动、高效。
关键词:初中历史《百家讲坛》教学启示教学思考2001年一档以讲述真实历史、传播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为主的讲座式节目《百家讲坛》悄然面世,经过不断变革,节目的播出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和关注度,也诞生了许多像易中天这样的“史学家”。
节目运用了讲史实、悬念化的手法吸引大众,让之前充满神秘色彩的历史逐渐走向大众,激发了群众对历史研究的浓厚兴趣,一时间掀起了一股历史研究风,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历史研究的发展。
初中历史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呢?《百家讲坛》这一节目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多的教学启示。
一、将历史知识故事化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看历史节目,如《百家讲坛》,喜欢看历史纪录片、历史电影等,但调查显示,学生并不喜欢学习历史,认为历史枯燥乏味,对其不感兴趣,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真实的历史往往被教师变成了要死记硬背的教条,“要记住这些历史人物,考试要考的”“这个历史事件有什么意义,要背好”,这就把学生与历史之间的亲切感给割裂掉了。
而讲故事的方式能真实地反映历史发展的背景和人物的性格特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历史知识故事化,并不违反新课程改革的规定,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观就提到过:人物原本就存在于历史中,历史是由广大群众成就的历史,人物是历史最的元素。
易中天的节目之所以那么受大众欢迎,是他采用的方式是把内容故事化,以故事的方式说人说历史、说文化。
教师在讲课时也可以考虑把知识故事化,一方面故事的形式充满趣味化、直观化、形化,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另一方面以故事的形行教育,对学生良好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作用。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摘要:历史史料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痕迹。
史料教学主要包括史料的收集、选择和运用三个环节,如果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史料,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形成科学的历史思维方式。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做一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史料教学;中学历史;作用央视的《百家讲坛》曾得到大批听众的深度认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量史料的应用,使枯燥乏味的历史变得生动和通俗易懂,引起了观众的兴趣。
其实在历史教学中也可以运用史料论据来充实自己的课堂,帮助学生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历史的学习兴趣和研究能力。
一、什么是史料和史料教学总而言之,史料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提高学习能力为目标,运用有效科学的教学方法来适应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二、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实际作用在史料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基本的历史材料,教学只能是空谈。
过去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已不适应现在的教学手段,史料教学的作用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习教材中固有的知识,而且还应该学会获取这些知识的学习方法和能力,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爱上历史课程。
比如,组织学生观看了《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等影片,更好理解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内容,给学生一种身历其境的真实感和情感体验,进而产生思考:中国为什么这么落后、如何改变落后面貌等,由此让学生关注起自己国家的命运,形成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可见,真实的史料教学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接受的教育,情感的升华。
(二)加强历史责任感。
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厚重的历史责任感,适当引用古人的原话和古籍原文,不仅可以增强历史感,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历史知识是连接古往今来的纽带,如讲近代史时,林则徐关于责任感的论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都体现了不顾个人利益和荣辱,对国家深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说明了近代中国的落后和封建体制的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程,由此出现了一大批仁人志士,为了拯救落后的中国而奋不顾身的改革或革命,抛头颅、洒热血。
百家讲坛观后感200字左右
百家讲坛观后感200字左右
在我看过《百家讲坛》之后,我对这个节目有了深刻的触动和感悟。
这是一档非常有意义和有益的节目,它不仅向我们呈现了丰富的历史
文化知识,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首先,我被《百家讲坛》所展现的深厚历史底蕴所震撼。
通过这个
节目,我了解到了许多我以前从未听说过的历史事件和名人故事。
主
讲人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探索,让我深感历史的丰富和庞大。
我体验
到了从古至今的文明传承和演变,感叹历史的渊源和沉淀。
其次,这个节目展现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魅力。
每一个主题都涉及到
不同的历史人物、时代背景和文化传承。
通过讲述各种各样的故事和
传说,我感受到了不同文化间的异同和交融。
这让我更加珍视我们传
统文化的瑰宝,也激发了我对于探索其他文化的兴趣。
此外,我在观看《百家讲坛》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一些人生的启示
和思考。
其中一个重要的启示是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
通过对历史的
学习和了解,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指导
和借鉴。
另外,我也认识到了传承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我们的努力和
持续的传承,我们才能把美好的传统文化传递给后代。
总的来说,观看《百家讲坛》带给我很多深刻的感悟和启发。
这个
节目不仅满足了我的求知欲,也让我对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更深层次的
兴趣。
我希望将来还能继续通过这类的节目来扩展我的知识面,并在
历史的长河中找到我自己的位置和使命。
希望《百家讲坛》能够继续
影响更多的人,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上继续努力前行。
方案-浅谈《百家讲坛》对高中历史教学语言的启示
方案-浅谈《百家讲坛》对高中历史教学语言的启示浅谈《百家讲坛》对高中历史教学语言的启示'浅谈《百家讲坛》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启示高中历史必修三《历史历程》中的一些内容比较难于理解,比如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生总是掌握不好,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给学生们放了一部《百家讲坛》中关于诸子百家的短片,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们说:“如果每节历史课都这么上该有多好啊!”这引起了我的反思:同样是说史,为什么《百家讲坛》如此吸引学生,而我们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却如此生硬刻板呢?《百家讲坛》中的一些语言是否可以到我们的历史教学中去呢?自《百家讲坛》播出以来,这个节目本文由联盟收集整理就一直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它到底有哪些语言艺术,同时,这些语言艺术又给我们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哪些启示呢?第一,从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来看,《百家讲坛》的语言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参考。
在《百家讲坛》中,无论是纪连海、阎崇年,还是易中天、袁腾飞,这些学者在演讲中所引用的史料都是来自于《史记》《新唐书》《旧唐书》等正史,他们的语言也充分体现了历史的科学性、严谨性。
历史中的科学性,主要指没有任何知识上的错误;历史中的严谨性,主要指所传递的历史结论应为主流所承认,为教科书所认可。
科学性、严谨性,不仅是历史研究所要遵循的第一要素,同时也是对历史教学语言的第一大要求。
比如:关于“秦国”和“秦朝”,“秦王”和“秦始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严格区分。
秦统一六国之前,称“秦国”,嬴政是秦国的国君,称“秦王”;秦统一六国之后,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于是,秦朝的历史开始了,这时的嬴政,我们称为“秦始皇”。
再比如,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时候,教师必须坚持严谨的态度。
评价五四运动的时候,不能简单地将之称为“学生爱国运动”,当五四运动发展到第二阶段时,运动已经不仅仅是青年学生参加,它已经发展成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军,这时,再将五四运动概括为“学生爱国运动”就失去了历史教学语言的严谨性。
《百家讲坛》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发意义
《百家讲坛》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发意义《百家讲坛》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发意义在文、史、哲等人文基础学科备受冷落,以传播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为内容定位的央视《百家讲坛》的火爆格外令人关注。
在《百家讲坛》所造就的学术明星中,讲史的占了大多数,易中天、王立群、纪连海、阎崇年等更是红遍了神州大地。
《百家讲坛》讲史的成功经验,对于中学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1,重视历史“点”的挖掘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都属于通史体系,内容以概论性、介绍性的知识为主,教学重点落在“面”上。
但历史事实上却正是由一个个大大小小的事件、独特具体的个人组成的。
这些事件和个人就是组成整个历史这个“面”的“点”。
有“点”才有“面”,只顾“面”不顾“点”,“面”就难免空洞化。
也许正是因为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的“面”过于空洞。
才使得人们了解历史之“点”的愿望得不到有效满足,这才为《百家讲坛》今日的成功留下了充分的空间。
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阎崇年讲清代皇帝,纪连海讲清代名人,就是将历史中的“点”拿出来,放在放大镜下研究。
这样的研究自然就会很扎实。
很深入。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也应该多一些对“点”的关注。
教材和教师在处理重大的或学生比较关注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时,应该多花点笔墨。
让学生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这要比“什么都讲、什么都讲不透”要好。
2,用史实说话现在我们的教材和很多教师都习惯了以真理的宣布者自居。
我们告诉学生的都是终极结论,学生不需要有更多的思考,只要记住再写到考卷上就行了。
这样完全失去主动性的学习已经不成其为学习,又怎么能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 《百家讲坛》的主讲者也有他们自己的结论,但这个结论都是在列出充分的史实之后才得出的。
他们对于原始史料的熟悉让人惊讶又佩服。
台湾学者龙应台介绍德国人怎样上历史课时这样写道:“教学的主轴不是让学生去背诵任何已经写进某本书里的叙述或评价,而是要学生尽量从第一手资料里看出端倪,形成自己的判断。
如果这一堂课的主题是纳粹,学生可能必须去读当时的报纸、希特勒的演讲、工会的会议记录、专栏作家的评论、纪录片等等,然后在课堂里辩论——纳粹的兴起,究竟是日耳曼的民族性所致,还是《凡尔赛合约》结下的恶果?或者是经济不景气的必然?各种因素都被提出来讨论。
从《百家讲坛》看历史课堂教学
2012-09教学实践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件的总和,是过去的、不可再生的事物,也正是因为如此,历史常常给人以冷冰冰的感觉。
传统历史教学,教师将一套标准化、权威性的历史知识灌输给学生,让他们去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内在需要的感受,出现了“喜欢历史,但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局面。
然而,同为传播历史知识的《百家讲坛》却能深受大众欢迎,它成功的首要因素就是栏目的独特表现艺术,表现艺术的核心是“以观众为中心”的准确定位,怎样借鉴《百家讲坛》的独特表现艺术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一、场景生动化所谓的场景,包括授课过程中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情景表演等。
《百家讲坛》大量运用上述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讲座的幽默感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于丹以语言华丽、流畅著称。
如,她对《论语》的解读:“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样快乐的生活。
”这种流畅的语言表述有益于人们对《论语》经典的理解,也凸显了她的语言魅力。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认为:“教学既是一种科学活动,又是一种艺术活动。
”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巧妙地运用好自己的教学智慧,尽显自己独到的教学特色、教学语言。
例如,我在讲《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当学生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进行自学,对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有了较深的了解后,我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启发学生写新闻故事,条件是与本课内容相符,可以介绍战争进程,也可以反映人民心声,还可以介绍华盛顿事迹……通过编故事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既对本课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使学生得到了快乐,并且还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课程悬念化悬念式叙事结构的运用最能抓住观众的“眼球”,《百家讲坛》的学者充分利用悬念作为牵引,引起观众紧张而期盼的心情,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例如,《清十二帝疑案》《揭开狮身人面像神秘的面纱》《神秘的金字塔》,单从这些片名看,就足以吸引观众的目光,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9-10-30提起历史,⼈们的印象是:死记硬背,与现实没有多⼤联系,是⽆⽤之学,是副科,⾖芽科。
在学⽣看来,历史课就应该是故事汇,学⽣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们的这种认识⽆疑是否定了历史教学的真实性和科学性,造成这些误解的原因在于历史教学本⾝出了问题。
为此我们在学⽣中进⾏了问卷调查:现在的历史课怎么样?你喜欢什么样的历史课?经过汇总和教研组全体⽼师的共同探讨,认为现在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存在如下问题:⼀、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理念⽅⾯:教师的观念没有改,⾓⾊没有变长期以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师仍然是主⾓,我们⽐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教学。
在论及教学⽅法时,主要是说教师教的⽅法,甚⾄是教师教知识,教教科书的⽅法;组织观摩教学也多是留意教师在怎样教,引了什么材料,⽤了什么⽅法;即使是搞⼀些教学实验,也难免从教师的⾓度出发,把学⽣当作试验⽥去探寻教师⽤什么样的教学⽅式和⽅法完成教学任务。
习惯使我们把教师看作是教学这个舞台上的主⾓,整节课⽼师滔滔不绝,显⽰了⽼师丰富的学科知识,但是⼀节课下来,多数学⽣疲惫不堪,⿇⽊不仁,收效甚微,完全是疲劳轰炸后的产物。
有的学⽣甚⾄称课堂就是⽼师唱戏,学⽣听戏的地⽅,⽽且还是没有什么时代感和趣味性的枯燥乏味的戏。
2、教学过程单调乏味(1)教学⼿段单⼀虽然现在已进⼊信息时代,很多学校也装备了多媒体设备,但是由于教学理念的陈旧,准备⼀节多媒体课也耗时、耗⼒,加上多媒体设备有限,所以历史教学⽅式依然是以教师的⼝述为主,不加任何辅助⼿段,如果遇到教师语⾔表达能⼒弱时,这样的历史课就可想⽽知了。
学⽣却希望看到动起来的历史,⾊彩缤纷的历史。
(2)互动只停留在形式上互动的主要形式有师⽣互动和⽣⽣互动,通过各种形式的互动调动学⽣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
现有的师⽣互动仅仅停留在师⽣的简单问答,⽽且还是随意提问,没有精⼼去设计问题,也就体现不出互动的实效性,达不到积极参与学习的⽬的。
浅谈《百家讲坛》对高中历史教学语言的启示
浅谈《 百家讲坛》 对高中历史教学语言的启示
.
林 慧彬
( 辽宁省 大连 市金州 高级 要 :百 家讲 坛》自 出以来就大受好评 , 《 播 其语言或深入浅 出, 或妙趣横 生 , 这种独特的语 言艺术可以为 高中
历史教 学语 言的优化提供借鉴 , 而使 高 中历 史教 学语 言达到历 史学、 育学、 言学的统一 从 教 语
一
的第一大要求 。 比如 : 于 “ 国” “ 朝 ” “ 关 秦 和 秦 , 秦王 ” “ 租 秦始 皇 ” , 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必须严格 区分 。秦统一六 国之前 , 称 “ 国 ”赢 政是秦 国的国君 , “ 秦 , 称 秦王 ” 秦统 一六 国之 ; 后, 建立 了统一 的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的封建 国家 , 于是 , 秦朝 的历史 开始 了 , 时的赢政 , 这 我们称 为“ 始皇” 秦 。 再 比如 , 评价 历史事件 或历史人物 的时候 , 师必 教 须坚 持严谨 的态度 。 价五四运动的时候 , 评 不能简单地 将 之称 为 “ 学生 爱 国运 动 ” 当五 四运动 发展 到第二 阶 , 段时, 运动 已经不仅 仅是青年 学生参加 , 已经发 展成 它 无产 阶级 、小资产 阶级和 民族资产 阶级共 同参加 的全 国范 围的革命 运 动 ,无 产 阶级成 为革命 的主力 军 , 这 时, 再将 五 四运动概 括 为“ 生爱 国运动 ” 失去 了历 学 就
关键词 : 高中历史 ; 教学语言 ; 家讲坛 百
中图 分 类 号 : 6 3 1 G 3. 5 文献标志码 : A
‘
文 章 编 号 :6 4 9 2 ( 02 0 — 2 7 0 17 — 34 2 1 )9 0 1— 2
高 中历史必修 三《 文化历史 发展历程 》 中的一些 内 容 比较难 于理解 , 比如第 二课 《 国时期 的百家 争鸣 》 战 学生 总是掌握不好 , 次偶然 的机会 , 给学 生们放 了 一 我 部 《 家讲坛 》 百 中关 于诸 子百 家的 短片 , 收 到 了意 却 想不到 的效果 。学生们说 :如果每 节历史课都 这么上 “ 该有多好啊 ! 这引起 了我的反思 : ” 同样是说史 , 为什么 《 百家讲 坛 》 如此 吸引学 生 , 而我们 的高 中历 史课 堂教 学却 如此生硬刻板 呢?《 百家讲 坛》 中的一些语 言艺术 是否 可以应用到我们 的历史教学 中去 呢? 自《 家讲 坛》 出以来 , 个节 目就 一直深 受 广 百 播 这 大群 众 的喜爱 , 到底有 哪些语 言艺 术 , 它 同时 , 这些语 言艺术 又给我们 高中历史教学带来 了哪些启示 呢? 第一 , 从语 言的 科学性 、 严谨 性来 看 , 百家讲 坛 》 《 的语 言为 高中历史教学提供 了参考。 在 《 家讲坛 》 , 百 中 无论 是纪 连海 、 阎崇 年 , 是易 还 中天 、 腾飞 , 袁 这些学 者在演讲 中所 引用 的史 料都是来 自于 《 史记 》 新唐 书》 旧唐 书》 正史 , 们 的语 言也 《 《 等 他 充分体现 了历史 的科学性 、 严谨性 。 历史 中的科学性 , 主要 指没有任 何知识上 的错误 ; 历史 中的严 谨性 ,主要指所 传递 的历 史结论应 为主流 所承认 , 为教科 书所认可 。科学性 、 严谨性 , 不仅是历史 研究所要遵 循 的第一要 素 ,同时也 是对历史 教学语言
浅谈《百家讲坛》与历史知识传播
浅谈《百家讲坛》与历史知识传播作者:赵静来源:《知识文库》2019年第02期百家讲坛以电视为媒介,其特点自然鲜明:画面传播,一看即懂;声像并茂,视听兼容;形象生动,优美感人;电视传播的范围广阔,人数众多。
它们声像兼备、视听兼顾,具有双通道视听优势和现场参与感。
作为电视文化,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
从各个方面来看,“百家讲坛”都是个奇迹:一个在“绝对睡眠时间”播出的节目,收视率曾经连续三个季度在央视十套综合排名第一,CCTV网上点击率第一;讲稿书《易中天品三国》发行 130万册,于丹《论语心得》不到一周发行 80万册;影响所及,人人读经,全民说史。
一个人,一张讲台,没有主持人,没有话题,就是讲故事,形式简单到不能再简单,成绩优异到不能再优异---这是在七八年前。
最辉煌的时候显然已经过去,但是,到目前为止,“百家讲坛”仍然是历史传播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平台。
“百家讲坛”的口号是“电视使学者有为,学者使电视深刻”,意欲以电视为媒,使学者得以服务、影响社会。
在电视节目娱乐化、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这种追求尤为难能可贵。
只是,学者如何在“有为”的同时保守其学术底线,而电视又如何在“深刻”的同时留住观众,这是一个大问题。
在学者与电视的关系中,学者相对被动;在电视与观众的关系中,电视又相对被动。
严谨的学者希望在服务的同时引导观众,傳递真实的历史信息,引发严肃思考,然而,观众可能早已换台离去。
学者上电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名利之外,有大义在,有传播的责任,要守住学者的底线,也要学习讲述的方法。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想表达以下几点感想:第一,严肃的学者应当有意识地与“说书人”划清界限,这个界限不是形式上的,而是指内容上的“求真”。
(一)要做到尽量一切从史料出发,从靠谱的史料出发。
比如,讲北宋事,用《续资治通鉴长编》肯定比《宋史纪事本末》靠谱得多。
(二)尽量吸收已有研究成果,做到我们谈到的每个人、每件事、每种制度,言之有据。
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
什么是外戚呢?外戚就是皇帝的母族和妻族。所谓母族就是母亲家的人,妻族就是妻子家的人,当然皇帝的妻族范围比民间的范围大一点。民间是妻和妾分得很清楚,妻的家里的人算婚姻关系,妻家和夫家是婚姻关系,夫家和妾家没有关系,不算婚姻关系,这是在民间。但是皇帝特殊一点,有时皇帝妾家的人也可以算妻族里面的,这个是一个人关系最密切的两个家族,再加上自己一族--父族,合为三族,父族、母族、妻族,这叫三族,但是这三族性质不同,分量也不同。父族是什么关系呢?是血统关系,同姓的,父系的,这个叫血统关系;母族是血缘关系;妻族是姻缘关系。就是妻族和自己一点血的关系都没有了,就是他们分量是不一样的。对于皇族来说,父族就是皇族,也叫宗室。当然,在西汉的时候,这个母族和妻族也可以算宗室,到了清代的时候,规定只有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从塔克世算起,直系才能算宗室,所以各个朝代的宗室的算法也不太一样,但是基本上算起来这个可以算宗室,这个叫做凤子龙孙。母族和妻族不同姓,他是外姓人,这个叫外戚也叫做皇亲国戚。宗室就是同姓的凤子龙孙是可以封王的,外戚,也就是异姓的母族和妻族只能封侯,这个是政治待遇不同,但是待遇不同不等于关系,待遇高的不一定关系好,为什么呢?同姓的这些宗室有威胁,他也有皇位的继承权,一旦在位的皇帝死了,没有儿子,那就要到同姓的宗室里面去找一个人,汉文帝就是这样嘛,汉高祖死了以后,他的儿子汉惠帝继位,汉惠帝死了以后,惠帝没有儿子,只好把他的兄弟汉文帝从藩王的位置上请进京城来,请他做皇帝,所以这些藩王们都有一点点当皇帝的意思,至少是,总觉得自己是有资格当皇帝的,你姓刘我也姓刘,你是高祖的子孙,我难道不是高祖的子孙吗?凭什么你当我不能当,所以刘濞想造反嘛,刘安想造反嘛,他就因为他姓刘啊。那么你不姓刘的,姓窦的,姓田的,姓卫的,你本来就是没有资格做皇帝,你要做皇帝的话,那就是谋反,大逆不道,他反而对皇帝来说,相对安全。所以在这个时候,皇帝在政治上会倾向于外戚而不是宗室。所以汉代外戚在政治舞台上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第二个原因就是汉王朝一开始就是夫妻店,汉高祖刘邦的正妻吕雉,她不是什么弱不禁风的娇小姐,也不是什么养尊处优的嗲太太,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女强人,她是和汉高祖刘邦一起打江山的,打天下的,还做过项羽的俘虏。当时项羽杀过来以后,把刘邦的爸爸和刘邦的老婆就是吕雉都俘虏了,楚汉两军交战的时候,项羽就在军前架起一口大锅,锅里面烧着油,然后把吕后刘邦的父亲太公都绑过来,然后喊话,刘邦,现在你老爸和你老婆都在我这儿了,你要是不投降的话,我现在就把他们下了油锅。刘邦说,嗨,项羽呀,别忘了咱俩结拜是兄弟啊。咱俩是兄弟啊,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把咱爸烹了呢,别忘了给我分一碗肉汤啊。这个是大英雄就是大流氓,我跟你说就是一回事。所以吕后她是出生入死,同甘苦、共患难,这么当的一个皇后和太后。刚好刘邦去世以后,吕后的儿子惠帝,汉惠帝很懦弱,就是说得不好听就是懦弱,说得好听就是仁慈。对于很多事情是下不了手的,吕后把她的情敌砍去手脚,装在坛子里面,那种事情,他儿子看了以后就痛哭流涕,说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妈,我还怎么做皇帝呢?所以一直是吕后专政。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太后干政的传统。
探讨《百家讲坛》与历史教学的反思
探讨《百家讲坛》与历史教学的反思《百家讲坛》学者们渊博的学识也应该是我们历史老师的学习榜样。
渊博的学识不是我们一朝一夕能够积淀出史文化和打造民族精神的学问来的,他们在学术上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历史处于弱势地位,压力大,但压力也是动力,希望我们的历史教师能够尽快涵养自身,早日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学者型教师转型,为将来历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做好铺垫。
标签:学术创新;传承历史文明;“三维目标”;新课改《百家讲坛》是央视第十套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
选题范围包括大学通选课、选修课精华;名校有影响的专题讲座、主题演讲;社会各界学者、名流的精彩演讲。
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
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
自节目开播以来,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究其原因是:第一,在于电视讲稿中多用群众语言。
电视讲稿这种形式本身就容易死板,所以,尤应重视改进表现形式;第二,电视主讲人有较高演讲能力与人格魅力;第三,强势媒体宣传;第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对高雅文化的追求,专注自己的形象,在中国人眼中,温文尔雅是理想的标准,所以历史知识再次被大众想起等等。
造就了高的收视率。
正是高的收视率,人们就会把目光投向历史教学,有人认为历史教学就要像百家讲坛那样教法。
是这样吗?我们首先将二者比较一番:第一,对象不一样。
《百家讲坛》面对的是有一定判断能力、阅历丰富的成年人,主要满足的是观众的猎奇心。
而历史教学面对的是判断能力较低,心智品行等方面需要引导的中学生。
现行的教育体制和考试模式下,中学生面对的是考试,他们需要的是系统的知识,需要把知识装进头脑中,不需要那种非常细化的历史考证知识。
考证历史知识,精心的刻画人物形象,心态。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在现行的课时安排下,若是像百家讲坛的模式,我们的教学时间是否允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百家讲坛》看历史课堂教学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件的总和, 是过去的、不可再生的事物,也正是因为如此,历史常常给人以冷冰冰的感觉。
传统历史教学,教师将一套标准化、权威性的历史知识灌输给学生,让他们去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内在的需要的感受。
历史课堂上的“满堂灌”、“填鸭式”,尽管教师累得口干舌燥,苦不堪言,学生依旧是头脑空空、收获不大,而且也严重的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出现了“喜欢历史,但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局面。
怎样改变历史课堂的这种局面?一直以来是困扰历史教师的一大难题,但是现在掀起的百家讲坛热给了我一些启发,下面就来谈谈我的一点认识。
一、激发活力,调动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以易中天的《品三国》为例,里面的内容都是人们耳熟能详,十分感兴趣的,因此受到热捧。
这对于我们是十分有借鉴意义的,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迸发出最大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应善于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竞争的新形式,学好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既是自身价值的需要,又是社会生存的需要,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真正地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习也就会从畏难发愁、望而却步转变为跃跃欲试、知难而进。
例如:我在讲《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当学生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进行自学,对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有了较深的了解后,我急时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启发学生写新闻故事,条件是与本课内容相符,可以介绍战争进程,也可以反映人民心声,还可以介绍华盛顿事迹……通过编故事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既对本课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使学生得到了快乐,并且还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设情景,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悬念式叙事结构的运用最能抓住观众的“眼球”《百家讲坛》总是在片名中设置悬念,这个悬念就是这一讲座的总纲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清十二帝疑案》、《揭开狮身人面像神秘的面纱》、《神秘的金字塔》,单从这些片名看,就足以吸引观众的目光,引起他们的好奇。
观众随着讲座的进程,解开重重悬念,直至最终破解片头设置的总悬念。
这种方法用在历史教学中也十分有效,如在讲述美国的诞生一课时,先提问:“有人说:‘美国没有童年,只有青壮年’你是否同意,为什么?”带着这个悬念,学生随着课堂的进程就会慢慢
的探寻原因,直到最后找到答案。
这种悬念式的教学过程目的是使叙事变得更有趣,更易于学生理解,更好地吸引学生。
三、视听结合,感官刺激。
在视觉方面,《百家讲坛》充分利用画面穿插的剪辑手法,将事先制作好的关于讲座内容的背景资料和形象片断适时地插入讲座之中。
历史类题材一般是当年的记录片断的再现,名著类题材则播放以该名著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视剧片断,即使是枯燥的数字,也可以用表格、FLASH图画等来弥补视觉上的空白。
对于音乐的选择也十分重要,急促的音乐易使人产生紧张感,低沉悠扬的音乐易令人陷入深沉的思考,活泼跳跃的音乐又让人感到轻松。
视听元素和学者们的讲解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结构变得更加紧凑,节奏变得更加明快。
以理性的讲解为主,辅之以形象的画面与相应的音乐,这些都契合了听众的收视期待。
历史阐述的很多内容单靠教师简单乏味的讲述,学生听了枯燥,理解乏力,难有兴趣,决无效果,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帮助。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形象生动的图片和影视资料,力求将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情景场面,将单调乏味的讲述形象化为栩栩如生、富有特色的历史再现,使学生觉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兴趣盎然地随着教师的巧妙引导而进入一个美丽的、亲切的、印象深刻的过去的世界,产生一种越听越有味道的心理感受。
这样既能使学生学到历史知识,又能接受艺术般的熏陶,为之感染,为之兴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感,刺激了他们的思维,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在轻松亲近的氛围中陡然增强,使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投入到历史课的学习之中,为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表演历史剧,将历史教学过程进一步形象化、直观化、生动化,历史的再现重演或模拟能让学生在新奇、亲近的情境中愉快学习,也为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信息交流的机会和实践的舞台。
历史不是简单地再现过去,历史教学也不是仅仅让学生记住几个朝代,几个人物,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参与,探究,体验,才能找到历史的真实价值,开辟一片更加宽广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