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的本质

合集下载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就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广告0602班潘蔚 12号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作出了多种多样有关美的本质的学说如:“美在形式”说、“美在主观”说、“美在统一”说等等,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

以下是三种中外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代表性学说,以及我的粗浅看法。

一、“美在形式”说: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

西方美学史中,美在形式即形式美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美学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早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建美学学科的时候,就在感性学的意义上关注美的问题。

此后,形式与感性的关系就一直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自费希特以来,在审美与艺术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审美经验受到了重视。

康德把美与崇高相区分,认为与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无形式的,因为它是混乱的、不规则的与无秩序的。

在康德那里,真、善、美之间有了明晰的分界,艺术也不等同于真理。

康德为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而在现代,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

贝尔的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见解,是一种“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形式,然而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而“格式塔”概念更强调经验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

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艺术既强调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

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

我的看法:“美在形式”这一学说观点是从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我认为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就如一幅画并不意味着什么,它的图形结构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形式美或不美完全是人类主观的产物。

谈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谈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谈谈对美的本质理解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概念,涉及哲学、心理学、艺术和文学等多个领域。

对于美的本质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美的主观性美的本质并非客观存在,而是主观的感受和认知。

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受到个人经验、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同样的物体或情境,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美感体验。

因此,美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体化的,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2.美的多元性美的本质是多元的,它并不仅仅局限于某种特定的形式或表现。

从大自然到人类文明,从具体的艺术品到抽象的理念,美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世界中。

不同的文化、艺术流派和历史时期都拥有各自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表达方式。

这种多元性反映了美的丰富内涵和无限可能性。

3.美的普遍性尽管美的本质具有主观性和多元性,但美也具有普遍性的特征。

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是跨越时空和文化的普世情感。

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人们都欣赏美、追求美,渴望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美的热爱和敬意。

这种普遍性表明,尽管美的形态各异,但其本质是共通的。

4.美的情感性美与情感紧密相连,它是情感的表现和载体。

当我们感受到美时,通常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愉悦、满足、震撼、感动等。

这种情感性表明,美不仅是感官的享受,更是心灵的触动。

它能够引发我们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共鸣,让我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满足和心灵的滋养。

5.美的社会性美的本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它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现,也是社会价值观和文化的反映。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的美学观念可能更受推崇;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的美学观念可能更受重视。

这种社会性表明,美的本质是动态的、变化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发展。

6.美的超越性美的本质具有超越性,它超越了物质世界的限制,成为人类精神追求的一部分。

通过艺术、文学、音乐等表现形式,人们能够创造出超越现实世界的美的作品,使人们能够在精神上得到升华和超越。

第三章美的本质

第三章美的本质

梅花的形象不等于梅花。美是客观
的观点,其错误是把“象”和“物” 混淆
起来了。“物”是实在的世界,“象” 是
知觉的世界。形象——这种非实在 的形式是不能离开人的意识的,包 含有人的创造。借郑板桥的话,物 的形象不是机械反映的“眼中之竹”, 而是主动、创造性看后形成的“胸中 之竹”。 •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 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 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 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
• 心和物不是两个东西。马祖道一说:“凡所见色,皆是 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世界
•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 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意象是美的本体,意象 也是艺术的本体 。
• 中国美学在意象的一个最一般的规定就是情景交融。王 夫之说“情景名为二”,好像是两个东西,“而实不可 离” 。
•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 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 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来看此花时,此花 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 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王阳明《传习录》)
(二)主观论
主观论认为,美在心,即美是主 体心灵的产物。
高尔泰认为是美感决定美: “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要有
人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 人感到,它就不存在。” “人的心灵,是自然美之源泉, 也是艺术美之源泉” “美与美感虽然体现在人物双方, 但是绝不可能把它们割裂开来。”
• “我们凝望着星星。星星是无言的,冷漠的,按照大 自然的律令运动着,然而我们觉得星星美丽,因为 它纯洁,冷静,深远。实际上,纯洁,冷静,深 远,……等等,和星星无关,因为这是人的概念。 星星自身原始地存在着,无所谓冷静,纯洁,深远。 它们是无情的,因为它们没有意识,它们是自然。”

第三章 美的本质

第三章  美的本质

一、词源学中的“美”

古希腊语: kalos 指內在素质的優良,也包括外表形式的美 丽可爱。

在拉丁语中:belus。 更多具有“娇小”、“青春”等等表示肉 体性状的意义,具有情欲的暗示。


来源于拉丁文的法文beau既表示肉体又表 示道德,有时还用来对阶层、制度进行价 值判断。 现代英语中beau还有这方面 的含义:1. 花花公子,好打扮者 2. 喜修饰者 beau monde 时髦界... 3. 宝儿,法国,好修饰 的人,花花公子 4. 美好的
《资本论》

“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 蜂高明的地方 , 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 前 , 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 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 , 在这个过程开始时 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 , 即已经观 念地存在着。”
其次,进一步说,美是人类符号实 践的产物




创造和使用符号是人类其别于动物的一个 基本标志; 创造和使用符号也是人类实践的一个基本 内容; 人类实践的“有意识”和“自由自觉”的 特点,总要通过符号表现出来; 人类所创造和欣赏的美,必定存在于具体 可感的符号实践中。

在印度语中:saundarya 词源意义是“有咸味”,具有“媚”的暗 示,引申为“文雅”、“优美”和“形”、 “情”、“量”、“似”、“笔墨”一起 合称为绘画的六种主要成分,有时还具有 表示青春的欢爱与相思,即印度美学中的 “艳情”。
古代汉语
“美”的词源学解释有两种
“羊大为美”


《说文解字》“美, 甘也,从羊从大, 羊在六畜主膳也。 美与善同意。”
奥地利分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 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 “[语言]现象,没有有什么共同的东西”, 只有“许多不同方式的相互联系”。“意 义即使用”。“在实际生活中,当人们作 出审美判断时,诸如‘美的’‘美好的’ 之类的形容词,几乎不起任何作用”。

美及美的本质

美及美的本质

第一章美及其本质美是什么第一节美学史上的几种观点一、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2.苏格拉底:美是合适,美是有用3.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美就在事物之中,主要是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4.博克: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认为:“我们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和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5.羊大为美;二、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1.美是理念2.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3. 休谟:美是主观观念4. 美恶皆在其心三、从主客二体关系考察美的本质1.狄德罗的美在关系;2.朱光潜:美在心与物的关系上;3.李泽厚先生: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第二节美的根源一、劳动使劳动过程和劳动动作成为审美对象二、劳动使劳动工具成为审美对象三、劳动使劳动产品成为审美对象四、社会生产实践是美的终极根源第三节美的本质一、什么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人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1.从人不同于动物的物种特征来理解,在于“自由”“自觉”;2.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二、美的本质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第四节美的特征一、非功利性一客观对象不直接唤起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二主体对客体不作实际功利性评价二、形象性一美以形象呈现二美的形象依赖于人的直觉感悟三、感染性四、创造性第五节美与真、善的关系一、美和真、善的区别二、美与真、善的联系1.美以真为基础,离不开真;2.美以善为依托,表现了善;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了解美产生的根源及其本质,掌握美的特征及其与真、善的关系,培养学员的审美能力,使学员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审美的眼光发现美、欣赏美,提高学员鉴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学重点及难点:1、美的本质及根源2、美与真、善的关系课后练习:1.试举例说明如何理解美的本质;2.试论美与丑的关系,如何理解波特莱尔的“以丑为美”阅读书目:1.宗白华美学散步2.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美是什么这个问题千百年来无数人问及;有人说美是泰山的日出,有人说美是雷锋的心灵,也有人说美是贝多芬的音乐、李白的诗歌;每个人对美的理解都不相同;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一位绝世佳人:“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看到这段文字,每个人头脑中都会出现一个美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能是王昭君、杨贵妃、貂蝉、西施;宋玉认为这样一个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而笑的女人就是最美的女人,他眼中的美人与我们的理解都不一样;所以,生活中,人们对美的理解是不同的;同样是雕塑,有的可能认为中规中矩的屈原像很美,有的可能认为裸体的掷铁饼者很美;同样是风景,有人觉得江南很美,有人认为大山很美,有人认为落霞很美,甚至有人认为大漠黄沙很美;其实,这些都是对具体事物的美的感受,并没有回答“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美是什么”人类最早对这个问题进行哲学探讨是在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最先提出来;柏拉图曾经在他的名着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及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诡辩派学者希庇阿斯关于“美是什么”的讨论;苏格拉底:“美是什么”希庇阿斯:“美就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小姐;”苏格拉底:“一匹母马或一只汤罐也可以是美的,但这还不是美本身;这美本身把它的特质传给一件东西,才使那件东西成其为美;”希庇阿斯:“黄金是使事物成其美的;”一件事物纵然是丑的,只要镶上黄金,就得到一种点缀,使它显得美了; 苏格拉底:“希腊大雕刻家菲狄阿斯雕刻女神雅典娜时并没有用黄金做她的眼或面孔,用的是象牙;而且他雕两个眼珠子不用象牙,用的是云石;由于象牙和云石配合得很恰当,所以雕像很美;”希庇阿斯:“恰当是美的”;苏格拉底认为恰当使事物在外表上显得比它们实际美,隐瞒了事物真正的本质;美本身不是外在的性质,而是事物的内在的内容;所以他说“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物,还是一门学问;”两人辩来辩去,仍然没有能够解决“美本身是什么”的问题,因为它们都没能准确地概括出美的根源和美的本质;从这场讨论中他们得出一个结论:“美是难的;”自柏拉图来之后,人们一直试图探索美的根源和本质,给美一个定义,但却始终未能找到满意的答案,以至于德国美学家温克尔曼说:“美是自然的一种最伟大的秘密;”转引自美学杂志,1982年第3期,第115页;为什么美的本质成为一个难解之谜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表现形态;正如席勒在他的诗歌美中所说:“你万古一体,而形式无边无际;正是在这形式的无尽里蕴含着你的统一;”美的个别的具体的形态可以把握,但是美所呈现的形态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美的这种普遍性使美的本质很难寻求;当人们从这一种美的形式中似乎找到了对美的品质的说明时,却会发现不能用它来说明另一种美的形式的品质,要找到美的事物的共同品质无异于大海捞针;另一方面,人的审美感受的差异性使得人对美的感受千差万别;不同的人由于主体情况不同,会对同一事物作出不同评价;同一人对于同一事物也会因时间、环境、心境的不同作出不同的审美评价;这都增加了对美的认识的困难;然而,世界的一切都是可探究的,尽管美是“难”的,但是美的根源和本质仍然可以逐步被人认识、被揭示;历史上的美学家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下面向大家介绍美学史上关于美是什么的几种主要观点;第一节美学史上的几种观点一、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以毕达哥拉斯为首的一群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们认为事物的性质是由某种数量关系决定的,宇宙万物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而构成和谐的秩序;由此他们提出了“美是和谐”的观点;在他们看来,不管什么事物,也不管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都可以还原为数;他们说“数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整个有规定的宇宙的组织,就是数以及数的关系的和谐系统;”数既然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当然也就是美的本质;问题是,世界上不仅有美,也有丑,丑不是也可以还原为数吗那么,什么样的数与数的关系是美的呢和谐;和谐的数与数的关系就是美本身;美确实存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再就是黄金分割比,即1:.这可以通过正五角星的研究得出;等腰三角形的底和边,它们的比率就是1:;在毕达哥拉斯派看来,任何事物只要符合黄金分割比都是美的;2.苏格拉底:美是合适,美是有用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着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东西美不美,不在于它合不合规律,而在于他合不合目的;比如矛和盾,进攻的时候,矛是美的,防御的时候,盾是美的;反过来,再好的矛与盾,也是丑的;所以他得出一个结论“美就是合适,美就是有用;”3.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美就在事物之中,主要是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美就在于体积大小和秩序;”事物形成的原因有两种,一个质料因,一个形式因;形式比质料高一等;比如一块砖头,泥巴做的,对于泥巴来说,砖就是它的形式,砖头高于泥巴;一团泥可以变成泥塑变成艺术品,并且具有审美价值了;形式的变化催生了美;4.博克: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认为:“我们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和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例如形体大小、颜色变化、明暗对比等,这就是美所依存的特质;美是物体的一些特征而引起的小巧、光滑、各部分见出变化、不露棱角、娇弱以及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等等;5.羊大为美;中国古代对美的认识也注重它的物质特性,比如大小,对称等;“美”最初的形态和含义:其一是“羊大为美”,其二是“羊人为美”;“羊人”是头戴羊面具跳娱神舞的巫师;说文解字中提到“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给膳也;”此外,美在大小、对称、距离上体现;楚灵王:台美夫伍举: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可见,在战国时期中国也有人认为美在事物外在的属性、形式;二、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1.美是理念柏拉图最早提出“美是理念”的观点,他认为美来自永恒的理念,人要到精神世界中去寻找美;例如桌子,世界上有很多,但它们都叫桌子,也都是桌子,不管它的形状大小如何都是桌子;因此桌子这个概念,就是天下之所有桌子共有的普遍形式,也就是它的理念;柏拉图把世界分为三个层次:理念是最高层的世界,是最真实的世界;现实是第二层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艺术则是第三层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而美便在事物之外,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存在的一种理念——“美本身”;柏拉图正确地区分了“什么东西是美的”和“什么是美”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他认为“美本身”派生出现实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是美的本源;他说:“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显然,柏拉图的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后来新柏拉图的创始人普洛丁进一步把“美是理念”神秘化,甚至直接用“神”来代替理念;2.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19世纪德国古典美学大师黑格尔发展和完善了“美是理念”的说法;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不断运动着的绝对理念;它在自身的运动中“外化”出各种现象;首先是现实自然界,然后是人类社会,最后是人的精神;艺术就是用感性的形象把真实呈现于意识,而审美就是对事物的感性形式进行观照;黑格尔把美学称为艺术哲学;他继承了柏拉图关于世界的三个层次说;但他的观点与柏拉图不同之处在于,柏拉图的“理念”是空洞的、抽象的,是脱离了个别的一般,是永恒不变的万物的模式;而黑格尔所谓的“理念”,则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的,是自身矛盾着的辩证统一体;他认为美是具体的,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主观和客观地统一;黑格尔对于美的本质的认识,具有合理的内核,但他的出发点仍然是抽象的“理念”,因此也是唯心的;3. 休谟:美是主观观念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提出“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这个人觉得丑,另一个人可能觉得美;”与黑格尔齐名的另一位德国古典美学大师康德从先验论角度出发强调:“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4. 美恶皆在其心我国古代也有不少学者把人心看作美的本源;儒家经典礼记“美恶皆在其心”;柳宗元认为不存在一种客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彰”:通过人的审美活动发现、唤醒、照亮;对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解读: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 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级,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关于美学问题的讨论中,也有人提出:美,只要有人感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高尔泰的主观主义美来自人心的观点,把美从神秘的“理念”中解脱出来,肯定了美与人的关系,重视对审美主体的研究,对我们认识美的本质有借鉴;但是,它由人们美感的差异性推论出美是主观观念,混淆了美与美感的界限;用美感来代替美,用审美情趣,审美经验来代替美的事物、美的属性,显然是以偏概全;这种把美说成是心灵的产物,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否定了美的客观存在,抹杀了物与心的关系、存在与意识的关系,割裂开主客二体就无法感受到美;三、从主客二体关系考察美的本质为了摆脱客观论与主观论的片面性,一些美学家提出:美既不在客观自然属性,也不在主体的精神和感受,而在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1.狄德罗的美在关系;18世纪法国思想家狄德罗明确地提出“关系”产生美的效果;他说“就哲学观点来说,一切能在我们心里引起对关系的知觉的,就是美的”;他认为美是事物的客观关系,是随着关系而开始、增长、变化、衰落、消失的;客观存在的“美”不能脱离主观体验而存在,是与主观体验构成统一关系;由此,他提出三种“美”:第一种是“实在的美”,即客观对象自身的秩序、对称、比例和变化等因素形成的内在关系;第二种是“相对的美”,即主体把客观对象与其他事物相比较而构成的关系;美的对象是否存在,依赖于它是否被主体审美感知;比如这样的诗句“我的爱人是朵红红的玫瑰,在初夏的五月开放,和谐而又合拍”,玫瑰被感知才是美的存在;第三种是虚构的美,实际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的美;2.朱光潜:美在心与物的关系上;他在文艺心理学一书中说“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这是狄德罗的启蒙主义美学与美育思想的继承;他认为“物甲是自然物,物乙是自然物的客观条件加上人的主观条件的影响而产生的,所以已经不纯是自然物,而是夹杂着人的主观成分的物,换句话说,已经是社会的物了,美感的对象不是自然物而是作为物的形象的社会的物;美学多研究的也只是这个社会的物如何产生,具有什么性质和价值,发生什么作用;至于自然物社会现象在未成为艺术形象时,也可以看作自然物则是科学的对象;”这种“美在关系”的观点,不仅坚持了唯物论,而且强调了美的社会内容,强调了从各种事物的相互关系中,从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中,去认识美,发现美;但是,这种“关系”论没有完全同人类社会历史深刻地联系起来,因此,也是片面的、宽泛的,甚至模糊的;3.李泽厚先生: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五星红旗;他认为我们感到五星红旗美,并不是因为一块红布,几个黄星就觉得他美;它的美只在于它代表了中国,代表了这个独立、自由、幸福、伟大的国家、人民和社会,而这种代表是客观的现实;正因为这样,它才美,它的美,既是客观不依存人的主观意识和情趣,又是社会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存在的;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不依存人的主观意识和情趣;第二节美的根源美学史上关于“美是什么”的问题作了许多探讨,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但是,由于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受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他们对美的根源及本质的探讨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直到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美进行分析,才科学而圆满地回答了“美的根源是什么”“美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了美”一、劳动使劳动过程和劳动动作成为审美对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劳动是人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不是动物那种无意识的本能活动;人的劳动可以成为人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人通过劳动获得达到目的的愉快和喜悦,从而人的劳动包括劳动过程、劳动动作、劳动技能等就由功利向审美转化,成为审美对象;具有审美意义的史前艺术原始歌谣、原始舞蹈、原始壁画、原始陶器等都是在原始劳动生活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原始人的劳动生产、改造自然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但在这种功利性的劳动中,人们获得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发展了生产力,获取更丰富的生活资料,改善了生活;原始人用歌谣、舞蹈、壁画等记载自己征服自然的过程,愉悦了自己,获得了精神享受;19世纪的一些人类学家考察当时残存的原始部落时,发现他们的劳动和歌舞是结合在一起的;现在的一些不发达地区、少数民族依然保存着这样的传统;原始劳动常常是一些简单而繁重的集体劳动,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和减轻劳动强度,需要按照劳动的节奏规律协调各人的动作姿势,使大家默契配合,于是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有一定节奏的劳动号子、动作和姿势,并逐渐定型化;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鲁迅门外文谈:“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都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原始人在不断重复这些节奏、号子、动作的原始歌舞时候,既是一种经验的传授,又能感受到节奏的韵律,体验劳动的快乐和丰收的喜悦;处于功利目的劳动过程和劳动动作具有了审美意义,成为审美对象;如果说原始歌舞是原始艺术美的话,那么,它主要是原始劳动美的再现,而劳动美又是劳动本身的属性,是生产实践的产物;二、劳动使劳动工具成为审美对象人的“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工具的使用和制造使人脱胎于动物而成其为人;但是原始人最初对工具的改进是出于实用主义目的,而不是为了美;他们把石器制成对称的形状,是为了用力均匀,便于命中目标;把外形磨光,是为了提高砍削、投掷的速度;在劳动实践中,当原始人认识到工具在造型上的对称、均衡、平滑等形式具有实用效能后,便会赞赏这样的形式,以此为美;古希腊人认为:“任何一件东西如果它能很好地实现它的功用方面的目的,它就同时是善的又是美的;”说文解字中也说“美与善同意”;于是具有实用功利性的原始工具就有了审美价值、审美属性,以工具为静态形式的形式美在劳动过程中产生了;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人们渐渐不仅在制造实用工具时追求这种“美”的形式,也逐步在其他方面追求这样的形式;于是出现了只保存工具的对称、均衡、平滑等形式而没有实用功能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工艺品;例如各地出土的玉斧、玉刀等,虽然坚硬但易脆,只具有鉴赏价值而不具备使用价值;三、劳动使劳动产品成为审美对象原始劳动产品与原始劳动工具一样,也经历了一个功利到审美的过程;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劳动产品的质料、形状、结构等逐渐变得更加符合人的需要,同时也更符合人的审美需求,从而成为审美的对象;以陶器为例,陶器是新石器时代原始人最重要的劳动产品,它的出现标志这人类不仅能改变现有物质的形态,而且能根据人类的需要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陶器最初纯粹是为实用而制作的,用来盛放东西,炖煮食物;陶器上的线条、纹饰、图案并非出于审美的需要而创造,有些是编织泥胚时因捆绑、晾放等原因而留下的草绳痕或其他印痕;有些是表达一些巫术诉求,如鱼纹、蛙纹反映了生殖崇拜,祈求多子多孙;但是原始人从制作的成功中获得了创造的愉悦,进而把符合实用目的和制作规律的造型、纹饰等形式作为欣赏的对象,并加以创新、美化;于是陶器上的纹饰越来越多,造型也越来复杂,有的陶器演化为装饰品和工艺品,陶器作为劳动产品也就具有审美意义,成为审美对象;四、社会生产实践是美的终极根源美既不源于“理念”,也不出于“人心”;它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伴随人类的成长,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发展;生产劳动、社会变革、科学和艺术活动等等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内容;它们或多或少会对美的变化、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但作为最基础的则是生产实践;因此,“劳动创造了美”,不仅是指美诞生于人类的生产实践中,而且指一切美都是人类的生产劳动创造的,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是一切美的终极根源;有人认为自然美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出现,与人无关,更与人类劳动无关,那么你是如何理解自然美是人类劳动创造的思考练习观点:首先应该把自然与自然美区别开来;自然与自然美的关系事实上是客体与对象的关系,自在与自为的关系;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各种物象是早于人类而存在,也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但它们是“自在之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本身无所谓美丑;。

美的本质和特性

美的本质和特性

学史上第一次美学大计论。在这次美学计论中,有关美旳本
质讨论是最主要旳和最丰富旳。
第二次“美学热”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以李泽厚为代表旳“实践论”美学进一步成为主流,代表性 旳说法有李泽厚旳“自然人化”说,蒋孔阳旳“人旳本质力 量对象化”说,以及高尔泰旳“美是自由旳象征”说,等等。
——美旳本质及其特点
第一节 美旳本质及其难解性
一、美旳现象与美旳本质
美旳现象存在于各个领域里: 1、物理世界:自然美、科技美 2、心理世界:心灵美、精神美、道德美 3、生活世界:行为美、服装美、人体美、工艺美、 建筑美…… 4、艺术世界:文学、绘画、音乐、舞蹈…… 美旳本质(美本身)即美者之所以美旳根据,任何 物只要具有美本身就肯定是美旳。所以美旳本质是唯 一旳,而美旳现象是多样旳。
一、高尔泰、吕荧:美是观念、美是自由旳象征
二、蔡仪:美是经典
三、朱光潜:美是主客观旳统一
四、李泽厚: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旳统一
第一派,主观论,“美是观念”
1、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是吕荧和高尔太。吕荧以为,美是人旳一种观
而不强调以情感人,所以它富于哲学旳思辨性和逻辑性。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美学家论美旳本质
中国当代美学经历了两次“美学热”,有关美旳本质探
讨与这两次“美学热”紧密有关,也大致能够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是从黄药眠批评朱光潜
旳美学文章开始旳;随即,蔡仪、朱光潜、李泽厚等人均刊
登文章,对别人旳观点展开批评和争论,引起了中国当代美
黑格格旳哲学、美学思想—— 1、宇宙旳本原是“精神”,宇宙旳终极本原是“绝对精
神”,世间万物就是由“绝对精神”派生出来旳。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美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很大很难,但擘肌分理,也就比较容易回答了。

先说说“美是什么”和“为什么是美的“?美是人经由自身感官作用于感知对象,进而引发身心愉悦的一种感觉。

为了区别于许多动物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也会产生类同的愉悦感觉。

对美的诠释还得补充完整:人在经由自身感官作用于感知对象,引发身心愉悦的美的感觉中,融入了人的审美观念(理性、知性)。

只有人类的愉悦带有主观性,方能称之为美。

这是人类的愉悦(审美),不同于所有动物愉悦(本能)的根本所在,美具有主观性,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环境背景下,有不同的交错差异的美的标准。

柏拉图所说“把一种东西加诸任何一件事物上,不管它是一个小姐、一个水罐、一匹马、一个法律知识、一门学问还是一个制度等,只要加上了这个东西,那该事物就是美的”。

这个东西就是美,就是有自我意识参与的愉悦。

再说说“什么是美的”?只要以审美的名义引发愉悦的要素和过程,都是美的。

以上所列举的对象可以是美的;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也可以是美的;社会生活中的“真”与“善”一定同时也是美的。

当然,也不是所有让人产生愉悦的事物都是美的。

如搓背挠痒痒,乘凉孵太阳,只有融合了主观审美,才给人带来美的愉悦。

否则仅表现为纯粹本能的肌体享受,与其说是愉悦,不如说是一种原始的惬意和舒服更贴切。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美学中美有很多含义,如优美,审美对象,美得事物,美感的含义等等。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两千多年来,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他们提出的观点,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一、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

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

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

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

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

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

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

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身的某种特性,割断了美和人、社会的联系,对没的本质的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相当空洞肤浅。

二、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有的美学家、哲学家不是从客观精神方面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受。

例如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

美的规律就是美的本质

美的规律就是美的本质

美的规律就是美的本质
这句话表达了美的本质就是其内在的规律和秩序,也就是美的本质是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秩序性,只有符合这种规律性和秩序性的事物才能被认为是美的。

这个观点可以用在很多领域,例如艺术、设计、建筑、自然等等。

在艺术上,美的规律可以是关于色彩、形状、构图等方面的规律;在设计和建筑上,美的规律可以是关于比例、对称、平衡等方面的规律;在自然界中,美的规律可以是关于自然景观、动物的形态和行为等方面的规律。

因此,美的本质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内在的规律性和秩序性,只有符合这种规律性和秩序性的事物才能被认为是美的。

而理解这种规律性和秩序性,也是我们欣赏美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关键。

浅谈美的定义及其本质

浅谈美的定义及其本质

浅谈美的定义及其本质对美的定义众说纷纭,至今没有一种说法能够解释一切美的现象。

美的本质是什么?当下很多研究美学者已在回避这个问题,尽管美的本质难以认识与概括,但总还是有人对这个问题感兴趣。

这个学期选修了《美学基础》,经过学习、思考和分析,让我对美学有了新的认识。

在这里我浅谈一下我所理解的美的定义和美的本质吧。

美是什么?我认为美是人的情感的凝结物。

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情感。

世间一切美的现象,如不显现人的情感,如在其中看不到人的情感,如不能触动人的情感与之交流,那么这一现象或事物就不是美的。

这里所说人的情感,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就应该是:“人的类的情感”,即一般情感,而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

个人的情感越具代表性,广泛性和深刻性,美所得到的认可范围就越广泛。

这一美的定义,与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相比,它在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使唯心而又无法捉摸的“理念”成为具体的“人的情感”。

即美是“人情感”的感性显现。

因为人的情感的力量,是一种无法阻挡的力量,如现实中,母爱可以使母亲为孩子献身,汶川大地震中,无数母亲用脊梁顶起废墟,把生机留给了孩子。

情人可以为所爱的人殉情,以至于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和焦仲卿与刘氏的孔雀东南飞。

江湖中朋友之情可以两肋插刀,生死相许。

情是根植于人思想中的一种有积极自我认同意识的定型文化,对人而言是他灵魂的宗教。

美学实际上研究的是人类的情感,以利于塑造人类健康之情感,以健康的情感来引导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进入良性发展,让世界充满爱。

给美下的定义不是简单地从伟人的定义中作文字游戏式地推导出来的。

真实的说美是人类情感的凝结物这一定义,是在抽取现实美的事物所共有的共性——“人的情感”这一基本特征后所下的美的定义,认识了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这一规律对我们认识现实美,把握对艺术——美的事物的创造,就有了尺度。

把握了规律,也为我们揭开真正的艺术品为什么是无价的之谜,因为凝聚成艺术品的人类的情感是无价的,所以艺术品才是无价的。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就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广告0602班潘蔚12号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作出了多种多样有关美的本质的学说如:“美在形式”说、“美在主观”说、“美在统一”说等等,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

以下是三种中外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代表性学说,以及我的粗浅看法。

一、“美在形式”说: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

西方美学史中,美在形式即形式美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美学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早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建美学学科的时候,就在感性学的意义上关注美的问题。

此后,形式与感性的关系就一直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自费希特以来,在审美与艺术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审美经验受到了重视。

康德把美与崇高相区分,认为与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无形式的,因为它是混乱的、不规则的与无秩序的。

在康德那里,真、善、美之间有了明晰的分界,艺术也不等同于真理。

康德为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而在现代,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

贝尔的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见解,是一种“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形式,然而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而“格式塔”概念更强调经验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

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艺术既强调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

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

我的看法:“美在形式”这一学说观点是从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我认为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就如一幅画并不意味着什么,它的图形结构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形式美或不美完全是人类主观的产物。

论美的本质王东岳

论美的本质王东岳

论“美”的本质王东岳关于美和美学的问题,讨论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讨论美学的具体范畴,涉及美学和审美的一般问题;另一种是讨论美的本质,也就是问美这个东西究竟是什么。

而第二种讨论方式只能是一种哲学方式。

我今天是在哲学的意义上讨论美的本原,因此,各位同学可能会认为它和美离得比较远,然而,正因为离得比较远,于是它才可能真正把握美的本质。

一我们首先谈谈美的问题的提出。

在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美的本质” 问题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柏拉图以苏格拉底和他人对话的方式,讨论了这个问题,得出的唯一结论是“美是难的”。

柏拉图认为,“美”这个问题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几乎是无法说清楚的。

在此篇中,苏格拉底用归谬法的方式否定了对“美是什么”的所有回答。

换一句话说,柏拉图用这样的方式是想告诉人们,美的问题用多因素分析的方式得不出结论,必须找到它的单因素决定方向,否则这个问题就讨论不下去。

为什么说“美的本质”是一个哲学问题呢?我简单谈谈哲学的含义。

哲学不同于其他学问的地方,就在于哲学是追究终极原因的学问。

也就是说,它不在一般的或直观的浅层上追问形成事物个相的原因。

比如说,我们讨论健康,如果站在一般的因素层面上讨论,1000个因素都说不完。

哲学不这样讨论问题,而我们通常的科学或一般的学问都是多因素的讨论问题。

多因素讨论问题的方式使得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成立,因此多因素讨论问题的可成立性是大可怀疑的。

而哲学是追究终极因素,是讨论问题的单因素。

因此,罗素对哲学有个说法:哲学和神学很有相似之处,因为哲学和神学所探讨的问题都是终极问题。

哲学和神学的不同点是,哲学是用理性探讨终极问题,神学是用信仰抵达终极关怀。

从另一方面说,哲学和科学又有相似之处,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使用理性这个工具,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哲学探讨的是终极问题,而科学探讨的是具体问题。

“美的本质”这个问题,从具体层面上是探讨不了的,因此,探讨这个问题必须从哲学说起。

美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

美学原理 第二讲 美的本质及特征

美学原理 第二讲 美的本质及特征

第二章美的本质及特征美学原理美的本质?美的本质?美的根源美的主要特征第一节美的本质主客观的统一从生活中去寻找美
美学原理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本课重点 美的本质
• 美的本质 • 美的根源
美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美的本质——主客观的统一 寻找美的本质有三条路线
1. 2. 3.
从精神世界寻找美(美的主体性) 从物质属性中找美(美的客观存在性) 从生活中去寻找美。(主、客观的统一)
二、美的根源。 美的最终根源在于人的自由创造. 自由创造的过程显示了人的智慧、 勇敢、灵巧、坚毅等品质,还培养锻炼 了人的勇敢、坚毅的品质。



自由自觉的创造是人和动物的最根本区 别之一。 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还发展了本身。
第二节 美的主要特征
1、美是一种在情感上的具有感染力的形象 2、人的自由创造赋予形象以美的生命 3、美具有潜在的功利性。美是社会实践的 产物 4、形式对于美有特殊的意思,形式是构成 美的形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1、从精神世界寻找美(美的主体性) 柳宗元:“夫美不美,因人而彰。” 休谟:“美只存在观赏者的心里,每个人 的心里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高尔泰:大自然给予蛤蟆的,比之给予黄 莺与蝴蝶的并不少什么。
2、从物质属性中找美(美的客观存在性) 《西斯廷圣母像》与“臭水沟”

3、从生活中去寻找美。 美感属于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 映。(美感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应)。 ——(主、客观的统一)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李泽厚:“社会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社会 性就是人类社会。)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美学中美有很多含义,如优美,审美对象,美得事物,美感的含义等等.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两千多年来,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他们提出的观点,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一、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

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

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

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

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

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

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身的某种特性,割断了美和人、社会的联系,对没的本质的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相当空洞肤浅。

二、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有的美学家、哲学家不是从客观精神方面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受。

例如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

对美的本质的哲学思考

对美的本质的哲学思考

对美的本质的哲学思考第一章理解美的本质美学作为一门哲学领域,主要研究美的本质、美的特征以及美的价值。

美的本质是指什么因素决定了一种事物具有美的特征或者美的价值。

美的本质还涉及许多哲学领域,如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等。

在哲学领域中,美的本质被认为是一种存在,这种存在的本质是所谓的“美学经验”。

由于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不同,因此美学经验也不同。

其中,美学经验包括感知、理解和评价等个人的体验和观点。

这些体验和观点构成了美学的实质。

美学经验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和多方面的过程。

它受到文化、教育、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美学经验不仅与个人的品味相关,也反映了文化、社会和历史因素对美学的作用。

第二章美的特征美的特征是美的本质的具体表现。

在美学经验中,人们发现了一些相对稳定的美的特征。

这些特征是人们对美的统一认识。

其中,美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综合性,也就是美是由多个要素综合而成的。

其次,美具有主观美和客观美两种形式。

个人的审美体验和社会上的美学规范形成了主观美。

而客观美则是独立于主观体验的,它包括一种普遍的、全面的美学标准。

最后,美是具有抽象性的。

美不仅来自于自然界和人们创造的事物,还可以是一种思想理念、一种艺术形式或一种价值观念。

第三章美的价值美的价值是指美对人生和社会的意义。

美在个人的人生中,有助于增强人的情感和认知。

同时,美还可以方便人们回归心灵、放松降压,改善人们的情绪和生活质量。

在社会层面上,美则有更为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美具有社会价值,因为它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精神和文化满足。

美不仅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使社会与文化更加丰富。

化腐朽为神奇,让乏味场景呈现美的意味,这是美文化给人们的最大财富。

第四章结语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又丰富的哲学问题,它涉及许多学科和领域。

美不仅是一种符号,还是精神和文化的载体。

行文至此,我们从哲学角度探悉了美学经验的本质,揭示了美的特征和价值。

当今,美文化日益深入人心,我们相信,美育将更多地被接受,也更加重视。

论美是什么

论美是什么

论美是什么饶玲摘要根据马克思主义事物的本质可以表现为不同层次的理论,本文认为,美的本质主要可以表述为:一、从本质论讲,美是主观的,即美是人的社会意识;二、从根源论讲,美是客观的,即美源自于一种客观存在的审美价值,这种审美价值即客体与主体的统一;三、从中介论讲,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即客观对象的审美价值符合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人作为审美主体就给予客观对象以美这样由衷的审美判断、审美评价。

【关键词】美主观客观客体主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表现为不同的层次。

由此审视美,美的本质也是如此。

具体地说,美的本质由表及里、从浅到深,主要表现为三个层次,即美的本质论意义、美的根源论意义和美的中介论意义。

那么,该如何理解美呢?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一、美是主观的为什么美是主观的,是“人的社会意识”?吕荧讲:“美,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对于美的看法,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相同的。

同是一个东西,有的人会认为美,有的人却认为不美;甚至于同一个人,他对美的看法在生活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原先认为美的,后来会认为不美;原先认为不美的,后来会认为美。

所以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②“美是人的一种观念。

而任何精神生活的观念,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形成的,都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观念。

我认为,对美的主观论看法上的这种明显变化,是时代的进步,也是美学的进步,具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美是客观的从根源论意义讲,美是客观的,也就是说,美本身来自客观,它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对社会存在的客观事物所内在固有的审美价值的一种认识、反映、判断或评价。

社会意识源自社会存在,是对社会存在的认识和反映,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社会生活中众所周知的事实。

那么,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自然也不例外,也就是说,它也只能来自客观,是对社会存在的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反映、判断或评价。

试想,如果不是或没有客观事物所内在固有的这种审美价值,那么作为审美主体对社会存在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审美认识、审美反映、审美判断或审美评价,美这种社会意识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众所周知,任何一种主观评价,都以一种相应的价值的客观存在为根据或前提。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本质的讨论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本质的讨论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本质的讨论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本质的讨论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讨论点:
1、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真实的理念,是存在于理式世界中的一种实体。

他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美,是因为我们的灵魂被理式世界中的美所吸引,从而产生了一种愉悦的感觉。

2、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美是一种达到完善状态的品质。

他认为,美的事物应该是完整的、匀称的、清晰的、明确的,并且应该有一种和谐和统一的整体感。

3、笛卡尔则认为,美是一种主观的情感,是在人的心中产生的。

他认为,美是一种情感,是因为它是对某种客观存在的评价,而不是客观存在的本身。

4、康德则认为,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一种没有实用目的的自由形式。

他认为,美是在无关紧要的情况下,让人感到愉悦的一种品质。

5、黑格尔则认为,美是一种理性的表现,是在具体的形式中体现出来的。

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通过具体的艺术形式来表现的一种精神性存在。

总之,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本质的讨论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但都
可以归纳为以上几点。

分析美学批判“美的本质”的实质与成效

分析美学批判“美的本质”的实质与成效

分析美学批判“美的本质”的实质与成效美的本质一直被视为美学的基石,消解了美的本质,就不可能有任何理论形态的美学。

这一基本观点在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形态的建构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发端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就是围绕“美的本质”这一核心命题展开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成为中国当代美学最具代表性和最具生命力的美学理论形态。

但随着西方现代、后现代思潮的大量涌入,反本质主义成为一个时髦的口号;脱胎于西方分析哲学的分析美学更是被国内一些学者奉为时代之精神,并借助于分析美学对“美的本质”的批判,进而否定“美的本质”存在的合理性,将其视为一个“伪命题”;同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也成为质疑的对象,因其坚持以“美的本质”为美学理论的核心命题而被斥为未能跟上西方学术科学化的步伐,因而是难保长久的生命力的。

借助分析美学对“美的本质”的批判,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已成为否定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的重要路径。

其核心观点即,“美是什么”这种命题方式意味着“美”应该是一种实体,然而,根据分析美学的语言分析,只存在着“美”的概念,根本不存在“美”这种实体,因而“美的本质”是一个伪命题。

这种观点和推论是缺乏合理性的,本文将通过对分析美学批判“美的本质”的实质、成效及其困局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坚持从“美的本质”出发所取得的实绩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予以澄清。

一、分析美学批判“美的本质”的实质与成效张法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运用分析哲学的语言分析来批判“美的本质”,是最早否定“美的本质”的国内学者之一,其观点集中在《对美的哲学的哲学批判———分析美学之精神》和《为什么美的本质是一个伪命题———从分析哲学的观点看美的基本问题》两篇文章中。

这两篇文章的主要段落也是其《20世纪西方美学史》一书中有关西方分析美学的主体部分。

张法教授指出,分析哲学和分析美学主要用三种方式否定了“美的本质”:第一,从图像论来看,世界并无与“美”相对应的实体存在;第二,“美”的词性使得人们误以为有所谓的“美的本质”存在;第三,“美是什么”这一句型使得人们误以为有所谓的“美的本质”存在。

论美的本质王东岳

论美的本质王东岳

论“美”的本质王东岳关于美与美学的问题,讨论方式有两种:一种就是讨论美学的具体范畴,涉及美学与审美的一般问题;另一种就是讨论美的本质,也就就是问美这个东西究竟就是什么。

而第二种讨论方式只能就是一种哲学方式。

我今天就是在哲学的意义上讨论美的本原,因此,各位同学可能会认为它与美离得比较远,然而,正因为离得比较远,于就是它才可能真正把握美的本质。

一我们首先谈谈美的问题的提出。

在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美的本质” 问题的,就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与她人对话的方式,讨论了这个问题,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美就是难的”。

柏拉图认为,“美”这个问题就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几乎就是无法说清楚的。

在此篇中,苏格拉底用归谬法的方式否定了对“美就是什么”的所有回答。

换一句话说,柏拉图用这样的方式就是想告诉人们,美的问题用多因素分析的方式得不出结论,必须找到它的单因素决定方向,否则这个问题就讨论不下去。

为什么说“美的本质”就是一个哲学问题呢?我简单谈谈哲学的含义。

哲学不同于其她学问的地方,就在于哲学就是追究终极原因的学问。

也就就是说,它不在一般的或直观的浅层上追问形成事物个相的原因。

比如说,我们讨论健康,如果站在一般的因素层面上讨论,1000个因素都说不完。

哲学不这样讨论问题,而我们通常的科学或一般的学问都就是多因素的讨论问题。

多因素讨论问题的方式使得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成立,因此多因素讨论问题的可成立性就是大可怀疑的。

而哲学就是追究终极因素,就是讨论问题的单因素。

因此,罗素对哲学有个说法:哲学与神学很有相似之处,因为哲学与神学所探讨的问题都就是终极问题。

哲学与神学的不同点就是,哲学就是用理性探讨终极问题,神学就是用信仰抵达终极关怀。

从另一方面说,哲学与科学又有相似之处,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使用理性这个工具,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哲学探讨的就是终极问题,而科学探讨的就是具体问题。

“美的本质”这个问题,从具体层面上就是探讨不了的,因此,探讨这个问题必须从哲学说起。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美的本质
班级:汉语言802班姓名:郑立芳学号:200820580229
最早提出“美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他认为美的东西和“美是什么”并不是一回事。

美的东西有很多,比如风景、绘画、人物,但是“美是什么”指的应该是“美本身”。

柏拉图所说的“美本身”就是指美的本质问题。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中外的许多美学家、哲学家和文艺家等有过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从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中国先秦的老庄孔孟,都有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但是,美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我只能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认为,美总是需要通过一定的感性形式和形象才能让人产生美感。

美的本质应当具有自然性。

美不能存在于事物和现象之外,不能脱离客观事物和现象而独立存在。

审美事物需要某些特定的感性形式和特点,如色彩、形状、比例、对称、和谐等等,这些自然属性必须适合人的心理、心理特征、能够给人以快感。

记得小学课本中有一篇矛盾的《白杨礼赞》,高大挺拔的白杨树,认为它象征着一种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让人觉得远远望去很美。

但是,另外一棵弯曲佝偻的白杨树却很难使人产生美感。

同样的白杨树,照理说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应当对它们同样适用,为什么这一课能给人们以美感,而另一棵却不能给人以美感呢?原因就在于这两棵白杨树本身具有不同的自然属性。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这一重要论断。

人类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不但认识和改造了客观世界,而且在客观世界上打下了人的本质的烙印,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种对象化的结果,不但使人得到物质上的满足,而且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这种愉悦就是美感。

人正是在自己的劳动对象上看到自己的创造性活动,看到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智慧和力量。

所以美的本质应当具有社会性。

人只有在社会中才体现得出来,美和人的客观实践分不开。

劳动创造了美。

我们经常说,这个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可见只有从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的统一中才能真正揭示出美的本质来,而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的这种统一,又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得以实现。

我们说劳动创造了美,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从主流上看的,并不是说人类劳动所创造的一切产品都是美的。

只有符合美的规律的产品才是美的,还有一些产品是不美的,是丑恶的,如古时候的刑具,毒害人类的大麻,杀人的凶器等等。

虽然这些东西也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但是它不是按照劳动人民自己的意愿和目的制造出来的,所以是不美的。

劳动的主体是人类,只有人才可以在社会中进行社会实践,而劳动创造了美,那么美的本质应该离不开人这个主体。

蜜蜂只能按照蜜蜂这个物种的方式来生产,只会用蜡来造自己的蜂房,但是人这个物种却可以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人类不但可以像蜜蜂那样用蜡来仿制蜂房,而且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材料来建造,从古埃及金字塔到由世纪哥特式教堂,再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这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就是人的主体性。

考古学家发现,在距今五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中国猿人的遗址里,有用大燧石片制成的两面交互加工的砍斫器,和比较精致的“错向加工尖状器”。

这种尖状器一般都略呈三角形,开始具有某种对称的特点。

(贾兰坡《中国猿人及其文化》)。

这本来是为实用的目的而这样制作的,它与远古原始人在劳动实践中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模仿也分不开。

经过数十万年的积淀,却使后来的人们熟悉和喜爱对称的形状,把它固定为一种美学属性,以后扩大到建筑、造型艺术等都要有意识地去追求对称了。

主体不但是客体美存在和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且主体的主观精神特征是使美感的程度和性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比如我们觉得玫瑰花是很美的,但是再想到它是代表美好的爱情,这时我们会觉得它更美了。

又比如梅花,即使是一个普通人,在寒天百花相继凋零的时候看到梅花屹然盛开,也会感到喜悦。


时候,他对梅花的美的感受就已经融合了自己的感情愿望了。

但是在知识阶级眼中往往进而想到梅花那不畏风雪的高洁和气节,这就是把人的本质对象化了。

显然,梅花在寒冬中盛开,只是她的自然的生态,她是决没有“傲霜雪”的心思的。

所以自然物不但本身就是美的,而且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就已经被人格化了。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他的《艺术和现实的美学关系》以及其他美学论著里说,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其中看得见按照我们的理解所应当如此的生活,这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他还说,自然界美的事物。

只有作为对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

这就既肯定自然美的客观存在,同时也肯定自然,社会和人的一致性,肯定自然美和人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

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算不算是美的艺术形象呢?这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呢?我觉得应该是主客观的统一。

因为如果没有瀑布在眼前,而且是气势汹涌的瀑布,那么这种艺术表现便失去了依据,但如果没有诗人的主观作用,没有艺术的想象、幻想与夸张,那么这类艺术形象也不可能产生。

美就是主体对客体在情感上所做的肯定性价值判断。

例如:“这朵花很美。

”“这种小刀具很有用。

”“美”“有用”便是主体对客体发生的关系,这取决于主体的意识活动,决定于主体对客体的态度,对客体做出情感判断与美学判断。

美的本质应当是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有机统一,美是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客体自然属性的形象显现。

美的这种社会性和自然性的辩证统一,正是通过人类漫长的实践活动而形成的。

人的审美活动一定会不断扩大和丰富的,可以大胆设想,在将来宇宙飞船普及的时代,人类不但可以欣赏大地山川河流的美景,而且可以设立火星公园,去欣赏太空的美景,人的实践是没有止境的,人对美的追求也是没有止境的。

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人一定会认识更多的自然美,创造更高级的艺术美,使人类社会变得更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