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探析
弱势子女的教育问题
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一、问题的提出“弱势群体”这一概念在中国的最早出现并使用是在200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表明我国政府在当时已经承认这一群体的存在并着手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弱势群体,是一个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权力不平等以及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一般指社会中的弱者,即需要给予特殊关爱和照顾的人群共同体。
按照国际社会学界的共识,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
弱势群体存在是一个历史的现象,在任何历史时期任何社会都有,只是规模和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我国目前正处在全面开放和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全方位、多棱角的重新调整与重新分配利益的社会转型时期内所产生的弱势群体,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因为自身疾病、自然灾难、生活态度等原因造成的弱势群体,它的形成与失去发展机遇和客观条件而导致部分社会成员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困难不利境遇的情况密切相关。
与强势群体或正常群体比较,弱势群体的“弱势”一般表现在:其一,现实生活处于一种很不利的状况中,从更现实意义上说,即是物质经济生活低于社会平均值的贫困状况;其二,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其三,在社会和政治层面表达和追求自身利益的能力方面处于弱势地位。
我国在社会转型期的目前,弱势群体主要由以下社会成员构成:首先是贫困农民,尤其是西部的农民。
贫困是“在物质资料处于匮乏或遭受剥夺的一种状况,其典型特征是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从相对贫困意义上讲,我国农民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而从绝对贫困的意义上讲,这一问题更加严重。
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白皮书的统计,中国大约有3000万农村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我国政府把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放在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可见农村的经济底子的薄弱。
虽然现在党和政府免除了农民的农业税,使农村经济形势大有改观,但是广大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整体赶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存在的困难依然很艰巨,要走的路还很长。
关注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与对策
关注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与对策近年来,社会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不断增加,其中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备受瞩目。
这些弱势群体子女包括农村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子女、流动人口子女等,他们常常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生活环境恶劣、学习压力巨大等困境。
本文旨在探讨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
一、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弱势群体子女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是教育资源不足。
农村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薄弱,学校数量有限;贫困家庭无法支付高昂的学杂费和辅导班费用;流动人口子女因频繁迁移无法稳定就学等。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对策:1.加大财政投入,建设更多优质学校和教育资源。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学校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同时,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改善贫困家庭子女的就学条件。
2.拓宽教育渠道,提供多元学习机会。
除了传统学校教育,可以鼓励开设在线教育平台、社区教育等,为弱势群体子女提供更多学习途径。
此外,可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组织志愿者开展教育援助活动。
二、生活环境恶劣问题弱势群体子女的生活环境通常较为恶劣,这对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
贫困家庭子女可能居住条件简陋、饮食不均衡;农村留守儿童可能缺乏父母陪伴和关爱。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确保每个孩子都有良好的生活条件。
政府可以加大对贫困家庭的救助力度,提供基本生活物资、饮食补助和健康保障,以减少他们在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2.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提供心理支持和陪伴。
可以通过设立留守儿童之家、推行“爱心陪读”等方式,为他们提供一个家庭般的温暖环境和关怀。
三、学习压力巨大问题弱势群体子女的学习压力常常较大,因为他们要迎合家庭和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同时要努力追赶优势群体的步伐。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享受学习的乐趣。
学校和家庭应该通过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孩子们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培养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关爱教育园地中的“流动花朵”——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浅析
本 地 学 生 的排外 心 理 , 总是 有 意无 意 地轻 视 弱 势群 体 子 女 , 使 他们 无 形 中 产 生 自卑 心 理 。如 果任 其 发 展 ,会 导致 其 人
我镇经济高速增长,现 已变本市的经济强镇。但 随着本地 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地 劳动力严重不足。而在 2 0世纪 8 O
N
磺
, 总一
论 坛
关爱 教育园地 中的 “ 流动花朵”
— —
弱势群体子女教 育浅析
陈连 红
上 虞 市丰 惠镇 中学 ,浙 江
随着 j 业 化 、 镇化 进 程 的 不断 推 进 , 量 农 民纷 纷进 二 城 大
上虞
32 0 130
3 本 地 地 理位 置 的优 势 . 我镇 交 通 便利 , 可 陆运 , 可水 运 。 数 弱 势群 体 处 既 又 多
习条件差、 行为习惯差 、 容易遭受歧视等现象 , 往往表现为
孤僻 、 自卑 、 乏 自信 等 行 为 。当我 们 的 民工家 长 们 在 为我 缺
昂贵的学习费用 ,于是很多人选择城乡结合的农村学校入 学。而 当地政府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博大的胸怀接纳
他们 , 他 们提 供 就 业机 会 。 给 二 、 势群 体 子 女存 在 的 心理 问题 弱 由于 弱势 群 体 子 女家 庭 处 于城 市 的 边缘 地 位 ,他 们 的
命 运 。 如果 民工 的孩 子得 不到 良好教 育 的熏 陶和 培 育 ,他
们会永远摆脱不了贫 困生活的圈子,如果这个循环不断恶
化 , 么仇 恨 和对 立 的种 子 必然 会 在 他们 心 里 不断 滋 长 , 那 这 将 会 成 为一 个 严 重 的社 会 问题 。 因此 ,关 爱弱 势 群 体子 女 这 些“ 动花 朵” 流 势在 必行 , 有 必要 。 看来 自 们 的表 述 : 很 请 他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赵兰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第三小学747000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是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学校生源结构复杂,学生中有不少农民工、低保户、留守儿童、单亲子女等弱势群体子女。
据不完全统计弱势群体子女占全校学生人数的35%。
家长对子女的学习环境难以自我改善,不管是经济、情感,还是时间投入都欠缺,这些学生难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往往内心脆弱,自卑,性格孤僻,学习积极性不高。
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制约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根据校情、学情、家情,努力寻找教育教学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以“关爱每一个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为根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做好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工作,探索弱势群体子女教育路子,最大限度实现教育公平,力争办出人民满意的学校。
一、家校合力,共同教育弱势群体子女经过调研,合作地区“弱势儿童”大多在郊区租住简易房,住房面积狭小、孩子缺乏必要的学习条件。
他们的父母多数打零工或从事小买卖,很少有时间和孩子相处与交流,即使有空闲时间管教孩子,也只是注重孩子的吃、穿、住,轻视了孩子的行为品德的养成教育,使“弱势儿童”处于“管不好,不会管”的境地。
因此,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以狠抓“弱势儿童家长学校”管理为突破口,以培训和提高监管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为重点,全面发挥“家长学校”的功能,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齐抓共管,使“弱势儿童”受教育的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新生入校,首先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召开新生家长会,让学生和家长很快融入到学校大家庭。
还利用“校训通”和“家校联系卡”互动。
每学期开展家长开放周,邀请家长到课堂听课,了解孩子在校表现,规定每周五为校长接待家长日,使家校紧密配合,以促成子女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
对于特殊学生教师主动上门或到其工作地点与家长交换意见,共同促进子女的健康成长。
例如:某校五年级学生马某,单亲家庭,母亲打零工,母女相依为命,母亲不识字,最近这个孩子遇到了社会上的骚扰,孩子害怕不敢上学,母亲担忧,当班主任老师了解情况后,及时和学校领导与家长多次交流意见,想办法,最后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将问题妥善解决了,保障了弱势群体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学校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支持的若干问题探究-2019年文档
学校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支持的若干问题探究弱势群体主要是指劳动能力和就业能力低下,拥有各类资源偏低,身处困境之中的人群。
我国现阶段弱势群体主要由下岗失业人员、进城的农民工和城乡低收入人员构成。
弱势群体问题已是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1]1.弱势群体的家庭教育问题关注弱势群体,救助弱势群体,效果最直接的是经济上的援助,但经济上的援助不能让弱势群体彻底走出生存困境,而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改善弱势群体在教育上的处境,则是弱势群体救助的一条根本性、发展性和提升性的途径。
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包括弱势群体本身的教育和培训,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
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又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
家庭教育在人的个体发展中和社会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影响个体成长的三个主要教育因素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背景和基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进一步延续、深化。
家庭教育根基牢、起点正,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才能顺利、正常开展。
家庭教育是指在人类社会家庭生活中,家庭构成人员之间的终身持续不断的一种教育和影响活动,它既包括家庭成员之间自觉的或非自觉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在多重水平上的影响,又包括家庭的生活方式、家庭环境因素和社会背景对其成员产生的影响。
家庭教育不是正规的教育,没有具体的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究竟对子女实施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如何进行家庭教育,要把子女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等等,主要取决于家长的意志,家长有很大的自主权。
弱势群体的家庭教育由于其家长文化素养偏低、教育能力偏低、教育思想落后,导致家庭教育的效果差,并使其子女在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
2.弱势群体的复制与变异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研究指出:各家庭的弱势与强势的不同由家庭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决定(位置以各种资源的占有量为标志,包括: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符号资源),这种位置又决定了各家庭中家长的习惯。
论弱势群体的子女教育问题
改 革开放 后 , 民工 大量地 涌入 大城 市 , 农 填补 了 城市 “ 余 ” 剩 的 就 业岗 位 , 由于其 缺乏 城市 的 社区 生 活经 验 , 上 自身素 质 良莠 但 加 不 齐 , 业市 场竞争 的不 断加 剧 , 就 外来 人 中 的相 当 部分 人 员处 于 贫 困境地 , 为了 弱势群 体中 的一部 分。 也成
.--— —
家庭 子女较 多 , 子女之 间相互 影响较 大 , 接影 响学生 的学 习。 直 弱势群 体 子女 在思 想 品质 , 道德 行 为 , 生活 习惯 等 方面 明 显受 特 殊家庭环 境 影响。 家庭是 子女的 第一所 学校 , 父母 是子女 的 第一 任老 师 , 势群体 家长 受教育 普遍较 少 , 对复杂 的现 代社 会 , 多 弱 面 大 缺乏 科学 的教育 方法 , 加上 所从 事的工 作普遍 强度大 、 再 待遇 低 、 保 障 差 , 对子女 无时 间也 无精 力 严加 管 教 , 因而 结果 往 往走 上 两个 极 端, 要么完 全放任 子女 不管 , 么 强硬 粗暴 对 待 子女 。父 母 的不 良 要 行 为潜移默 化地 影 响着 子 女 , 且 由于 弱 势 群 体 生 活在 社 会 的 底 而 层, 社会的 一些 阴暗层 面也对 学生 造成 了一定 的不 良影响 。 在学 校 中 , 有很 小一 部 分 的弱势 群体 子 女积 极 向上 , 学 只 勤奋 习 , 现较 好 ; 表 一多 半的 弱势群 体子 女经常 出现 摇摆性 , 行为 表现 不 稳 定 ; 少部分 的弱势 群体 子女上 进心 不强 , 至染 有不 良 习气 。 还有 甚 父 母素质 偏低 , 管教不 力。 子女 在 家中 无 法找 到 归属 感 , 致网 络 导 与 那些社 会哥们 成为他 们寄 托情感 的主 要手段 。 弱势群 体 子女 自身 有 较强 的 自卑 心 理。大 部 分 的弱 势群 体 子 女 往往有 很强 的自卑心 理 , 们 性 格大 多 内 向 , 容 易与 同 学和 老 他 不 师 沟通 。内心 的幽闭 , 使一些 弱势群 体子 女错过 了最 佳受 教育 的时 期, 形成 了不健 康的心 理。所 以 , 他们 最后 形成 的价值 观念 , 往会 往 出现 一些 问题 ; 弱势群体 子 女 已感 觉到 自 己 的弱 势后 , 内心 会 更加 的 内向 , 内心世 界对社 会差 别感 受 到的 强 烈不 平 等 , 加 深他 们 的 将 被 歧视感 、 对立 感和 自卑感 , 而在 教育 上形成 了更 大的 困难 。 从 三、 弱势群 体对 子女教 育的投 入 问题 在当 前教 育中随着 日代 的发展 , 家庭对 子女 教育 的投 入愈 寸 各个 来 愈大 , 而这些 投入一 个是 来 自精 神 上 的一 个是 来 自经 济 上 的 , 但 这 两方面 由于 弱势群体 自身 条 件 的限 制而 使 他们 在 子女 教 育 方面 也 出现 了弱势 迹象 。 对于 未成 年人教 育从 情感上 入手 是较大 的一部 分 , 由于 弱势 但 群 体家庭 中 因经济制 约 , 部 分弱 势 家庭 中 的父 母 忙于 生 计 , 大 因而 空闲时 间较少 , 很难抽 出有 效 时 间来 陪伴 子 女 , 因而 在 教育 时 间 的 缺 少也 就带来 了教育 情感 的不 足 。再 加上 弱 势 家庭 的 教育 者 大部 分自身 文化水 平较低 , 教 育 手段 不够 丰 富合 理 , 大 降低 了 教 因而 大 育的效 率 , 使教 育走入 了歧途 。还有 少部 分家庭 因在 社会 中处 甚至 于 弱势 , 处于 家庭中 主导地 位的 教育者 未能调 整好 自身心 态 因而将 这 种不 良心态 也有 意无意 的带 入到对 子女 的教育 之中 , 是对 未成 这 年人教 育极 为不利 的。 另 外由于 社会发 展 的需要 以及社 会 的不 断 进步 竞 争 压力 在 就 业 压力 的挤压 下呈 愈演愈 烈的 趋势 , 种竞 争不仅 在成人 世界 中展 这 开也在 未成 年人中 展开 , 家长 加大 子女的 教育 投资就 是最 显著 的 而 表现 。现在 , 家长都花 大 力 气 , 很多 花大 资金 为 孩 子报 各 种补 习 班 和特长 班 , 望孩 子从学 习 上或 特长 上 能 占得 先 机 , 希 高人 一筹 。但 这 些都 要依赖 于经 济基础 , 弱势 家 庭 紧缺 的恰 恰 就 是钱 , 们在 但 他 生活上 都处 于困顿 状态 , 更无钱 投入到 孩子 的教育 之中 。这种 投 入 上的短 缺也一 定程 度上和 较大 范 围 内带 来 了弱 势 家庭 未 成年 人 教 育的滞 后 , 句不 太准确 的 话来 概 括这 一 现 象 : 用一 弱势 家 庭的 孩 子 输 在 了起跑 线上 。 而 这些 弱势 家庭未成 年人 外在表 现也 主要集 中在 两点上 , 个 在 人 特长 方面这 些孩 子一般 没有 特长技 能 , 因而他们 很少 有机会 参加
弱势群体子女成因及其心理问题应对措施初探
弱势群体子女成因及其心理问题应对措施初探弱势群体子女心理教育,目的是实现以良好德性素质的发展,必须以良好心理素质为其心理基础,着力构建以心育为突破口的德育管理模式。
通过课题研究开展帮助弱势群体子女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克服心理困扰,培养乐观进取、自信自律、友善合作、开拓创新、追求卓越、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弱势群体子女的类型1.贫困生。
这些学生常因为家庭处于偏远农村或丧失父母或父母下岗无固定的经济来源等原因造成经济困难,他们或因自己穿着、生活、零用钱等情况不如别人,对任何事情反应冷淡、毫无兴趣,觉得生活沒有多大意义,或成熟较早,自立意识强,事事争强好胜,不甘落在人后,怕被人瞧不起,于是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生活在自我封闭或半封闭状态之中,交际范围狭窄,不善于沟通,不能接受其他同学或不能被其他同学及集体接受,性格孤僻。
2. 留守生。
这些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农村的抚养者不是年老体弱就是文化水平很低,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老人疼爱,亲友疏于管教,使这些孩子普遍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状态。
这类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常有违规、违纪、违法现象。
当教师发现问题时,由于无法及时与家庭取得联系和沟通,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导致孩子出现心理等问题。
3.后进生。
这类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自控能力差,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大多对事物有正确的评价、判断,但不能以此来要求自己,违反校纪校规乃是家常便饭,由于经常体验学习的失败,并且不能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缺乏爱和信任,常会使他们自卑感增强。
4.心理障碍生。
这类学生由于父母离异,不被喜欢等家庭因素,而缺乏自信心,轻视自己,没有前进的动力,以致自暴自弃,长期生活在压抑、自卑之中,并且逃避现实,尽量减少与周围的人或事物的接触,对周围的一切持怀疑和警惕的态度,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幼儿园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探讨
一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公平是一个具体的历史概念,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理想。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弱势群体,这些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都处于弱势的人群,其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势必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就成了一个不容回避的论题。
以我园为例,2022年秋季共有852名幼儿,但弱势群体的子女却达208人,占幼儿总数的25.84%,他们因家境贫困、家庭变故、单亲家庭、身体残疾而处于弱势。
通过召开家长会、班主任座谈会,发放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情况调查问卷,综合分析发现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弱势主要体现为:1.心理缺陷严重。
据调查统计,34.6%的孩子由祖辈或亲戚照看、代管,为“留守儿童”。
而此时正是孩子情感、品德、性格形成的关键期,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有的情绪消极、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有的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情绪不稳。
2.行为习惯较差。
由于大多弱势群体子女的父母或忙于生计,或受文化程度的限制,不能在精神上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引导,往往以溺爱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求,从而无形中使孩子养成了攀比的陋习,有些孩子甚至出现说谎、偷拿别人东西、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
3.人格发展失衡。
调查显示,本园弱势群体子女中有6.1%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没有安全感、信任感,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人格发展,对以后的人格重塑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
有的孩子寄养在亲戚家,受到歧视和虐待。
这不仅影响孩子的自尊心,还影响他们正常的人格形成,造成儿童成长期严重的心理阴影。
4.综合素质发展较慢。
受教育水平的限制,许多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目标认识不清,将识字、写字、算术作为幼儿学习目标,对幼儿教育为首的健康教育和艺术活动却认识不清,认为孩子是玩,殊不知幼儿教育是“玩中学、学中玩”。
弱势群体教育问题研究
弱势群体教育问题研究随着教育的高速发展,教育资源也越来越丰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
这里的弱势群体主要指的是因为经济、社会地位等原因而无法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群体。
让我们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一、弱势群体教育问题的出现首先,要了解弱势群体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经济原因:由于经济原因,弱势群体所在区域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基础条件和师资力量均与优质教育资源相差甚远,这就使弱势群体的子女很难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2、文化原因:由于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一些弱势群体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甚至存在文化习惯的阻碍。
这些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弱势群体更难以获得教育资源,同时也会造成他们在教育方面的成就差距。
3、教育制度原因:教育资源的分配主要是由地方政府、学校和其他相关部门进行的。
在弱势群体所在区域,由于教育制度的不完善,教育资源的配置也相对不公平,造成了教育质量的差异。
二、如何解决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1、政策层面的支持:政府应该在投入预算和统筹资源方面给予支持,并提出具体的教育规划和措施,通过特殊政策为弱势群体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以缩小教育成就差距。
2、社会力量的关注:社会组织、企业、慈善机构等应该积极参与到弱势群体的教育事业中去,提供经济、物质、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共同为弱势群体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3、学校的自我改善:尽管教育资源不足,但学校也应该在自身条件和师资力量的不断提高中,创造更好的教育氛围,激励弱势群体的学生向上发展,尽可能地减小教育差距。
三、教育资源的优化1、鼓励家庭参与教育:加强与弱势群体家庭的沟通与联系,让家长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2、从教育体制入手: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优化教育资源的分配过程,从制度上推动教育向优质化发展。
3、开拓多元化的教育资源:除了学校课程以外,应引导弱势群体的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文化活动、体育活动等,拓宽教育资源的渠道。
关注谈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
关注谈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当代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何况一名学生。
尤其是正处在青春期阶段的初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不但面临升学压力,而且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
尤其是弱势群体子女,有些学生由于家庭的残缺或者父母工作忙将孩子放在爷爷或姥姥家,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这些家庭被称为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使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得不到调整,心理变得比较脆弱。
那么怎样能改变这些学生存在的问题呢?要想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比较困难。
首先、这些学生出现的问题次数多,其次、出现问题的方面比较多,再次、解决效果不好,学生会在同样的问题上出现反复。
最后,出现问题后比较难处理,学生不能认识到问题。
正是如此,预防工作就应该更为重要。
不要在学生出现问题后才解决。
那么怎样预防呢?那就是改造学生,如何改造学生呢?需要与家长的沟通,更需要了解学生,得到学生的信任。
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
所以,就在我刚接手初一新学生的时侯,先观察每一名学生或者从一名学生那里了解其他学生。
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对班级的学生就有了大概的了解。
发现班级有一名学生平时的个人行为习惯不是很好,每当出现错误时,不能够听老师的指出他的错误和教导他,甚至有时明知道自己的错误被老师和同学发现也不承认错误。
他总是认为自己没有错,有时在一些证据面前,这名学生仍然狡辩。
通过一些事情的了解发现他在某些方面还是很诚实的。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不能够听老师的批评,甚至教导呢?与此同时,我感到如果现在不改造这名学生,那么以后他就会在这一点心理形成一个缺陷。
到时候就很难改变他,我就采取了预防为主方法。
于是,我想要到这名学生的家看一看,也许会发现什么。
这名学生的家是一个小平房,生活比较简朴,但家里有一台电脑,可能是家长为了孩子特意买的。
通过与他的父母的交谈了解到:孩子在上小学时,这一家人没有在一起,这名学生和姥姥一起生活,姥姥家在外省,姥姥对他很溺爱,从来不因为什么事批评他。
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
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阶段性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农村弱势群体是低收入农户或农民的集合,是指那些不但实际的经济收入偏低,而且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其未来发展也有相当困难的人群。
相对于有正常收入家庭的学龄儿童,那些孤儿、一些贫困单亲儿童(离异,意外等)、贫困留守儿童、特困家庭子女即是弱势群体。
他们往往社会地位低下,由于社会地位、经济和社会关系的不平等造成教育的不平等,教育的不平等往往导致知识与文化的贫乏,从而造成弱势群体对于教育的漠视和子女受教育方面的目光短浅。
他们的教育观念是影响其子女受教育方面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育弱势群体的问题不解决,人口整体素质和国民竞争能力的提高就难以真正实现。
二、指导思想解决弱势群体的平等受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消除教育不平等,实现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现代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我们研究农村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就是要调查在校弱势群体子女的数量,了解他们的学习和心理状况,帮助他们摆脱家庭贫困而导致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使每一个孩子公平的享受教育资源,不因家庭的特殊性而失学、厌学,造成心理上、精神上、知识上的贫困者,一代一代恶性循环。
使他们勇敢的面对家庭现状,磨砺自己,健康发展。
三、课题研究内容简介1、重视学校教育中的弱势群体子女,从学校教育入手。
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学习状况。
2、给他们更多的关心与爱护,帮助他们摆脱因家庭的特殊性而产生的自卑等心理负担,避免过早的承受心灵的重荷。
3、为他们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平等的享受教育资源,使他们摆脱精神的贫困,变压力为动力,努力学习。
二、阶段实施研究过程(一)确定调查对象、目标和方法1、确定调查对象:我校七至九年级学生中的弱势学生群体。
2、调查内容;(1)弱势群体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2)弱势群体学生行为方式和个性特征。
(3)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成绩状况。
3、调查方法:采用问卷法,座谈法,调查分析等。
浅议弱势群体未成年子女受教育之困境及对策(一)
浅议弱势群体未成年子女受教育之困境及对策(一)论文关键词]弱势群体户籍制度弱势群体的救助体系论文摘要]弱势群体在社会上被称为处境不利群体,而弱势群体家庭中未成年子女更是弱势群体,因弱势群体所处背景、经济地位、文化7K平等因素,导致弱势群体未成年子女受教育状况堪忧,有被边缘化的危险,有的开始滑向犯罪的深渊。
因此,如何保护和正确对待弱势群体未成年子女受教育权利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弱势群体的涵义及范围所谓弱势群体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困难和不利境地的社会成员。
目前我们所说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四部分人:首先是下岗职工,或已经出了再就业服务中心、但仍然没有找到工作的人,他们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其次是“体制外”的人,即那些从来没有在国有单位工作过,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以及残疾人和孤寡老人;第三是进城的农民工,他们没有享受到城里劳动者的同等待遇,劳动权益得不到保护;还有一部分是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这部分人主要是从集体企业退下来的,退休时工资水平非常低,原来的单位现在要么破产,要么奄奄一息,没人为他们交纳医疗等社会保险。
因处境不利等种种因素,导致弱势群体未成年子女受教育状况堪忧,有被边缘化的危险,有的开始滑向犯罪的深渊,因此,如何保护和正确对待弱势群体未成年子女受教育权利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弱势群体未成年子女受教育之困境困境一:我国的户籍制度是制约弱势群体未成年子女受教育的根本原因,导致弱势群体未成年子女受教育未能达到广泛性、普遍性。
所谓户籍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它是指通过各级权力机构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的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
我国的户籍带有深深的身份烙印,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之间存在着等级差异性,享受的待遇明显不同,有不同的福利标准;农村居民的子弟除考学等少数途径外,绝大部分都承袭父母的农村户籍。
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
的显 现 。
在对学 生进 行 口语训练时 ,提高学生 心理 素质 是极其重要的 ,相对于书面考试 来 说,在 口语考试中 良好的心理素质尤为 重要 。 那 么通过什么途径才能达到提高心 理素 质呢 ? 一般说来 ,越怕 当众说话越 要 锻炼 当众说 话,只有在 反复的锻炼 中才能 克服 紧张达到 良好的心理状态 ,开不了 口 就怕开口,只有多讲多练才能从 “ 不敢讲” 到 “ 不怕讲”。对学生进行 口语训练 时要 注意唤起他们 的 自信与勇气。特别是对 那 些还未迈 出 “ 第一步 ”的学生 ,更注意鼓 励他们抓住每一次机会锻炼 自己,不让他 们站在岸边看别人游泳 ,永远站在岸边就 永远怕水。这时候我们必须伸 出热情之手 把他们拉下水 ,只有下 了水才能不怕水 。 只有 通过当众说话 ,才能克服害怕当众说 话 的心 理 。 ( 三 )思 维训 练 口语训练 中的另一个举 足轻重的环节 是思维 环节 ,思维训 练也 是 口语 训练中的 重 要 一 步 。从 心 理 学 原 理 看 ,思 维 与 语 言 是紧密 地联 系着的 ,语言所 表达的是思维 活动 的结果 。思维如果不敏捷、不清晰、 不严密 , 语言的表达也就不可能流畅清楚。 口语表述水平 的高低 与一个 人的思维能力 的强弱密切相 关, 口语表 述水平的提高 , 取决于表述者 思维 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我 们对学生进行 口 语 训练,很 大程度 上应是 思维训练。相对于 书面表达来说 ,口语表 达对思维 的要求更 高,特别是 即兴说话 , 对思维的要求尤其高 。书面表述可 以思前 想 后 ,想 好 了再 写 ,写 了 后 面 的 还 可 以再 修改前面的 :而 口语表达则是边想边说 , 说前 面时就得想着后 面的,这就要求表述 者有 极 敏 捷 极 清 晰 的思 维 。 因此 对 学 生 进 行 口剥 I l 练, 关 键 是 要培 养 学 生思 维 能力 。 总之,在思维训练中首先必须强化脱稿 说话的训练。有些 同学长期以来养成了离开 稿子就说不了话的习惯,而拿稿子念是无法 训练思维的。所以在思维训练 中要采取 “ 强 行断奶”的措施,—律进行脱稿说刑 Z l 练,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就能使学生克服对稿 子的依赖性 , 促进思维的发展。 作者 简 介 : 马 立 宾,男 ,河 北 保定 人,1 9 7 5年 1 0月 3日出生,大学本科 学历,现任教 于 河北省保定 市清苑 县张登 中学,中学一级 教师,任现职 以来 曾多次获得省、市、县 级奖励。研 究方 向:中学语文教育。
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
小议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一、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存在问题我校正处于校舍改建的时期,现时招收的学生多为弱势群体的子女,弱势群体子女在教育上存在着以下的问题:1、弱势群体家长大都文化素质较低,忙于生计,缺乏自身管理教育子女的能力。
家长对子女的整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系统的正确引导,使子女对自身的人身目标缺乏认识,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目标。
在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经常可以听到诸如“还读什么书,读完初中就行”、“读书不如早点出来做事”的话语,导致子女人身目标的缺失,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在校学习也毫无动力。
弱势群体家长学历较低,对子女的培养缺乏整体规划,也难以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辅导。
弱势群体家长工作不稳定且收入较低,由于工作环境的时常转化,使得子女难以在某一地区某一学校接受完整的学校教育,这些转学生入学后又要面对新老师新教法,成绩肯定会有影响,导致学生的知识基础尤其是英语基础较差。
而且频繁转学,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也会起到一些负面作用。
收入较低,使得难以对子女的教育进行较多的投入,导致子女对课外知识的了解比较缺乏,这点在科学与历史与社会学科上体现较为明显。
由于家庭收入较低,难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甚至是生活环境,使得学生在家难以有效的自学,甚至难以保证一般的生活环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休息。
部分弱势群体家庭子女较多,子女之间相互影响较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
2、弱势群体子女在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生活习惯等方面明显受特殊家庭环境影响。
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弱势群体家长受教育普遍较少,面对复杂的现代城市,大多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再加上所从事的工作普遍强度大、待遇低、保障差,对子女无时间也无精力严加管教,往往走上两个极端,要么完全放任子女不管,要么强硬粗暴对待子女。
父母的不良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而且由于弱势群体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社会的一些阴暗层面也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探析
. 教 育 与 教 学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89(2006)02-0615-02
各地区经济水平的高低却直接关系到教育经费是否更充 足, 关系到能否营造好的教学环境、 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 和优良师资, 最终制约着整个教育质量。按人均 GDP 可 以把我国省区分成发达、 中等发达和不发达三类地区, 不 同地区间的教育投人差异是很明显的: 1994 年的初等教育 和中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 一类地区是 864. 63 元和 1 550. 81 元, 为三类地区 433. 84 元和 711. 66 元的 2 倍; 1999 年, 全国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支出为 375 元、 小学为 184 元, 而这一数据在农村地区则分别为 264 元和 141
二、 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公平失衡原因探析
( 一) 国家教育投入不够, 对弱势群体的教育
政策体现不充分
教育经费问题一直是困扰教育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也 是制约教育公平的瓶颈。经济的不平等必然造成受 教育 的差别。虽然一定程度的差别是无法避免的, 但是 , 这种 差别扩大化, 势必导致对教育公平的扭曲, 对教育事业的 损害。国家作为教育资源配置主体, 应该对全国范围内的 教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 , 合理配置, 大致确保各阶层受教 育群体和个体的受教育权利平等。针对弱势群体, 国家应 该采取倾斜政策, 使贫困家庭子女、 贫困落后地区孩子有 机会接受教育, 这是教育公平的现实体现。但是国家在这 方面的社会功能发挥不够, 致使教育资源配置欠均匀。
(二)教育过程的不平等
从宏观上看, 教学经费、 师资力量、 办学条件以及教学 关系和教育评价等众多因素制约着教育过程的平等与否。 而其中的关键因素还是教育经费, 它起决定性作用。教育 经费从宏观的角度讲, 虽然应由国家统筹, 但从微观而言,
农村弱势群体子女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
农村弱势群体子女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所谓农村弱势群体,是指现阶段我国城乡中那些由于自然、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并且凭自身的力量无法改变此种状态的具有农民身份的人群。
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可以大致将下列人员纳入农村弱势群体的范畴:农村未成年人;农村老年人;农村残疾人;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村劳动者。
我国农村弱势群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政治权力缺失、社会地位低下。
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农村弱势群体是一个处于无权状态的阶层,他们在制度安排上处于社会的边缘,被排除在制度保障之外。
由于我国封建制度遗留下的等级观念和等级制度根深蒂固,一切按等级划分,不同等级的群体享受不同的待遇,而农民始终处于最底层。
此外,他们低下的经济地位直接导致了他们不会处在社会政治权利的中心和拥有表达自己利益的正常渠道。
经济收入严重偏低,具有难扭转性。
“弱势群体”这个概念虽然不能完全与“贫困人口”这个概念划等号,但至少是高度重叠。
目前,我国农村弱势群体中的一些人实际上连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其个人及家庭生活状况达不到社会认可的基本标准。
农村弱势群众的经济收入不到城市居民收入的一成半。
文化生活贫瘠,在贫困的经济生活和落后的农村教育水平下,农村弱势群体的文化生活必然是贫瘠的。
我国农村弱势群体与以现代化为标志的文化生活相去甚远,并且其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整体素质比较差,自我发展能力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教育发展缓慢,农村弱势群体平均受教育水平低,综合素质差,思想觉悟不高。
目前中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
在中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3%,初中文化程度占48%,小学文化程度占39%,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6%,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左右,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有0.13%。
关于农村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
关怀教育理论视角下弱势群体子女学校教育现状探析——以JM小学为例的开题报告
关怀教育理论视角下弱势群体子女学校教育现状探析——以JM小学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赋予了家庭和社会更高的期望。
然而,我国弱势群体子女学校教育现状仍然存在一定问题。
弱势群体子女包括贫困家庭、农村家庭、单亲家庭等人口群体,他们的教育资源和环境相对不足,往往受到教育机会的限制。
因此,本研究将以关怀教育理论视角为基础,探析弱势群体子女学校教育现状,以期为改善相关教育状况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研究内容与目的本文选取JM小学为研究案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 弱势群体子女学校教育现状分析。
通过采访学生、家长和教师,了解弱势群体子女学校教育的基本情况、问题和困难,包括是否存在教育资源不足、教学质量不高、教育格局不合理等问题。
2. 关怀教育理论视角下的弱势群体子女关爱问题。
通过文献搜集,研究关怀教育理论视角下,弱势群体子女在教育中需要关注和关爱的问题,包括爱的认同、追求自我、接纳差异等方面。
了解学校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关注和关爱学生,为弱势群体子女提供教育帮扶,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3. 总结及建议通过对以上分析,总结得出JM小学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所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方案,以期为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提供参考及解决方案。
三、研究方法1. 通过采访学生、家长和教师了解分析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学生的心理和经济情况。
2. 通过文献搜集,研究关怀教育理论视角下的教育,探究关怀教育理论在弱势群体子女教育中的应用。
四、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可了解当前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现状,同时对学校和教师的关怀教育理论视角应用进行调查和总结,提出针对性建议,帮助JM小学更好地关注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弱势群体子女的素质发展。
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探微
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探微随着国家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许多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特别是子女教育水平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受到广泛关注。
社会教育公平长期以来是一个热议话题,但体现公平的教育却是徘徊在“零星政策”和“不平等待遇”之间的。
再加上我国的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条件,与拥有高质量教育资源的富人子女相比有很大差距,这才是一个既严肃又值得反思的社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一、社会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教育机会均等是一件公正而且民主的事情,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但是,现实却证明: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机会和资源缺乏,教育公平不够。
首先,悬殊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差距是造成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首要原因。
高质量的教育资源集中在大城市、重点学校,而弱势群体的子女很难接触到好的教育资源,他们所接受的教育质量也远远落后于其他阶层。
其次,家庭教育和社会关怀也影响到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机会的发展。
许多弱势家庭由于经济,文化和教育条件等方面的不足,无法为孩子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这也与缺乏社会支持和关怀等因素有关。
许多贫困地区由于现实特征,家庭崩溃也使教育机会被剥夺。
再者,社会性别和身份不平等是削弱教育机会的因素之一。
妇女在接受教育的机会上不如男性,女性就业机会和工资也是如此。
这是深层次的社会不公平问题,已成为阻碍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机会的一个因素。
最后,校内管理和虚假招生广告也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教育公平。
某些学校的核心课程和入学标准都具有抢夺性:考试、笔试等,这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弱势家庭子女教育机会。
在招生时,一些学校会使用虚假招生广告和招生标准,这可能使某些家庭错失好的教育机会,为教育机会带来更多的不公正问题。
二、解决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的方案因为教育问题具有复杂性、巨大性和多面性,解决教育问题需要一系列的政策和社会行动。
因此,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结合抓住教育矛盾的核心要素来系统计策和规划,制定多层次、多维度的推进方案。
1. 加强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教育公平是政策制定的根本宗旨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要途径 , 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弱势群体 子女的教育问题 。 四、 弱 势 群 体 教 育 不 公 平 问 题 的 解 决 措 施 1 . 有关部 门应科学利用资源 , 关注弱势群体 子女的教育 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公平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还存在“ 意外 ” 的不 平 等 。 为了不让弱势群体之子女一进入社会就输在起跑 线上 , 有关部 门必须根 据
家 的长 治 久 安 和 经 济 、 教 育 事 业 又 好 又 快 地 发展 。 3 . 实 现 社 会 公 正 和 教 育 公 平
随着经济体 制改革的进程和社会各项事 业的快速发展 , 我国的教 育事 业取得了举世注 目的成 就。但 由于地 域经 济、 社会 发展 的不均 衡 , 教 育事 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遇 到了一些负面 问题 。 尤其是 弱势群体 子女教 育的 不公平问题成了当前社 会备受 关注的热 门话题 。高度重 视弱 势群体 子女 教育的不公平问题 , 寻 找 解 决 这 一 问 题 的切 实 可 行 的 方 法 , 是 社 会 发 展 的 客观要求 , 更 是 我 们 广 大教 育 工作 者 面 临 的课 题 。
符, 这 个 问题 不容 忽 视 并 需要 加 以 解 决 。 .
【 关键词】弱势群体
教育不公平 问题
解决方法
好地 自我调节 , 经受挫折后心理失去平衡 , 引发心 理疾病或者心 理障碍 , 有 些还会对社会产生怨恨、 对抗心理 , 如果他们 的子 女受到不公平 的待遇 。 接 受教育的权力得不到保 证 , 那他们 就对 这个社 会产 生了怀 疑, 甚至 产生 了 敌意。弱势群体子女教育不公平问题不能及 时有效地解决 , 必 然 会 影 响 国
◆ ◆ ◆ ◆
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探析
◆ 石 秀 琴
( 甘肃省临泽县鸭暖中心小学 )
【 摘要】全 面剖析 了弱势群体子女教 育的不公平现状 , 提 出了重视与调整弱势群体子女教 育不公平 问题在 我 国经 济发展 与社会和谐 中的 必 要 性 。 我 国经 济体 制 转 型 与 教 育 发 展 的 不 均衡 , 使 弱 势 群 体 子女 教 育 的 不 公 平 问题 越 来 越 成 为我 国社 会 经 济 发 展 中的 一 个 不 和 谐 音
转 型 时 期 的 弱 势群 体 弱 势 群 体 指 社会 生 活 中 的 弱者 , 是 相 对 强 势 群 体 或 个 人 而 言 的 。具 体
一
、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资源 , 是 国家 的基础建 设工程 , 它不 同于一 般的 商
品, 如 果 分 配 不 公 平 将 会 影 响政 府 形 象 , 有 损于社 会公正 的底线 。教育公
来讲 , 就是指那些需要全社会 都来给 予特殊 关照和 帮助的人群共 同体 。本 文所论述的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 转型 时期 因为经 济条件 及客观 因素 而造 成的在社会大环境 中处于劣势 地位的人 群。这些 人由于 家庭经 济基础 的 薄弱 , 造成了他们在支持子女完成 高标准 的学业 、 适 应 转 型 社 会 经 济 与 社 会发展的各类教育的阻力 , 进 而出现 了弱势群体之子女 接受教育不公 平的 现象 , 并进而影响到弱势群 体子女 的心理健 康 , 这 一现象 直接影 响着 弱势 群 体 子 女 世 界 观 的 形 成 和 我 国 经 济社 会 的协 调 、 持续发展 。 二、 弱 势 群 体 子 女 受 教 育 现状 1 . 城 乡教 育 资 源 的 差 异造 成 了 弱势 群 体 子 女 教 育 的 不 公 平 随着教育体制的布局调整 。 农村 高中、 初中向城镇 集中 , 农村小学 向 乡 镇 中心 校 集 中 , 上 级 教 育 资 金投 入 全 部 集 中到 城 镇 学校 和 中 心 校 。 下 剩 的 农村小学的办学基础以及办学条件相 当薄弱与简陋 ; 阶 层差距 主要表 现为 经济条件好点的家庭 , 想方设法把子女送到城镇学校 或教育资源优 越的学 校去学 习, 造成 了生源 流失 及学校 之 间的差 距。过于 集 中的优 质教 育资 源, 造就 了势不可 当的择校热潮 , 随之而来的是 高昂的择校费。这样 , 本来 属于公共教育资源的基础教育 , 变成 了部 分 经 济 实 力雄 厚 者 利 用 金 钱 可 以 换 到 的特 权 , 而 弱 势 群 体 之 子 女 只 能 望校 兴 叹 。 2 . 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受生 存 环 境 和 家 庭 经 济 条 件 的 影 响 , 受 教 育 机 会 不 平 等 的 现 象 到 处 存 在, 问题最 为突 出的是流动人 口子女入学 受教 育状况 , 这种现状 有三 种类 型: 一是在流入地公办全 日制 学校借读 ; 二 是完全辍 学 ; 三是在 “ 民工 子弟 学校 ” 上学 , 这是大多数民工最容 易接受 的选择 , 可这 些多 为私立学校 , 教 学 质量 不 一 定 保 证 , 有的还存 在办学设 施差 、 卫 生 差或 有 安 全 隐 患 等 。 另 外, 还 有 一些 学 校 存 在 的 以钱 择 校 的 特 殊 条 款 导 致 的 受 教 育 机 会 分 配 不 公
现 象, 这也是受教育机会不公平的因素。
平是折射社会公平的镜子 , 而教育机会与权利 、 教 育过程 与效果的不公 平 ,
不仅不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 与团结 , 而 且 是 对 公 民 人 权 的侵 犯 , 因 为 教 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是社会进步的阶梯 , 是公民合法 的基本 权利 的具体体 现 , 也 是人发 展的基 础。教育不公平是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不公平的反映。 4 . 全面实现小康社 会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缩小地域差距 , 提高弱势群体 自主发展 和社会 竞争 的能力 , 提 高我 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