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方山子传》有感

合集下载

气韵生动 诗情流转——由《方山子传》谈对语文“审美课堂”的理解

气韵生动 诗情流转——由《方山子传》谈对语文“审美课堂”的理解
丘 壑 间 有 恢 弘 气 象
赏 和设 计 、 教学 , 让 我对 “ 审 美课 堂 ” 低 年级学 生学 习朗读 是学 习语 文 的开 始 阶段 , 他 们 年 龄 :
小 , 理解 能力 差 , 因 , 有 感 情 地 朗 读 对 孩 子 们 来 说 很 难 。为
此 , 我 们在 每个 教学环 节 , 都 要 让 学 生 有 读 的 目标 , 唤 醒 读 的 意识; 然后 , 针对 不 同的学 生 , 有 不 同的朗读 要 求 ; 其次 , 同 一 朗读对 象 , 在 不 同的 阅读 阶段 , 有 不 同要求 , 直 至 最 后 达 到 目
进 行评 价谁 读得 好 , 为 什 么?
《 方 山子传 》 全 文 只有 3 7 2个 字 ,
但方 山子 栩栩如 生 之人 物形 象 , 苏轼
5 . 美 读— — 让 学 生 带 着 问 题 读 出 蝴 蝶 谷 的 “ 关” 。 在 这 五读 中 . 教师 从 学 生 的思 维发 展 出发 , 把 分 析 讲 解 的时 间 省下来 , 采 用 多种 形 式 , 使 朗 读 训 练 的 重 点 一 步 步 得 以 落 实 。学 生 的 朗 读 变 得 更 有 穿 透 力 , 真 正 成 了语 文 课 堂 上 最 动 听 的旋 律 。 最 优 美 的 声 音 。朗 读 教 学 呈 现 出 “ 读 你 千 遍 也
壑 。
2 . 抽 读一
指 导 学 生 将 课 文 中带 生 字 的 长 句 子 读 通 顺 :
3 . 整 读 — — 即 学 生 进 行 整 篇 课 文 的 朗读 , 把 课 文读 准 确 、
流 利 :
4 . 竟 读 — — 指 名 让 学 生展 示 自 己喜 欢 读 的 段 落 , 让 学 生

方山子传课后反思

方山子传课后反思

方山子传课后反思这是方山子传课后反思,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方山子传课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明确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

预习作业1、自行读熟《方山子传》,疏通文句,弄懂文意,给生字词注音,标示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字及重要句式。

2、你认为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3、自行置疑,每位学生争取至少提一个问题。

教学过程一、校读。

学生互读、齐读。

(古文必须要重视“熟读课文”)二、知识预备。

(检测学生自学效果,落实目标1)1、根据课文内容填补词语。

(落实教学重点之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①稍壮,___________,欲以此________________,然终不遇。

②_____________,不与世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③余告之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呼余宿其家。

_____________,而妻子奴婢,皆有_____________;余既耸然异之。

④今几日耳,_____________,犹见于眉间,而岂_____________哉!⑤然方山子_____________,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____________。

⑥皆___________,独来穷山中,此岂_____________哉!【参考答案】折节读书,驰骋当世,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俯而不答,仰而笑。

环堵萧然,自得之意;精悍之色,山中之人。

世有勋阀,今已显闻。

弃不取,无得而然师:边让学生填词,边落实翻译,老师对每一句的所写内容做简洁概括。

①这写的是方山子的人生经历。

②这写的是方山子的特立独行。

③这写的作者初遇方山子时的情景。

方山子传记

方山子传记

苏轼
解题
1、方山子 方山子:即陈慥,字季常。
2、传 传:文体的一种,即人物传记。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 代诗人、散文家、词人、书法家、画家、高级厨师, 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有着巨大贡献的全能 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家。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取 得很高的成就,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 大家”,称之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 家”。
苏轼如此全才,与他同时代的四位诗人甘心做 他学生,形成“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秦观、 晁补之、张耒lěi。
散文家:与北宋古文运动领导欧阳修并称“欧 苏”,他的散文在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 誉,如《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 赋》。
词人:与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 词风的创始人,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 头·明月几时有》等。
河东狮吼
陈季常是苏东坡的好朋友,他喜欢研究佛学, 只要谈起佛理,他就会滔滔不绝的说个没完。季常 的妻子柳氏是河东人,非常的凶悍,季常怕得要命; 有一次,苏东坡去看季常,还没踏进门槛,就听到 一声大吼,紧接着一阵拐杖落地的声音,苏东坡被 吓得连退三步,楞了一会儿,才赶紧跑进去探个究 竟。他进门一瞧,不禁笑了出来,原来,柳氏正竖 着眉瞪着眼的骂着陈季常,而陈季常躲在一旁发抖, 口里连连称是。于是,苏东坡题了一首诗送给陈季 常,那首诗是这样写的:谁似龙丘居士贤,谈空说 法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自读课文,思考:
1.鉴赏提示说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苏轼的是他 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些方 面?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倾向?
(1)他与常人的生活道路不同: 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 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 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方山子传》中人物形象“异之探究

《方山子传》中人物形象“异之探究

《方山子传》中人物形象“异之探究史俊英一、方山子“异”之表达生活经历“异”方山子生活经历奇“异”,由少年侠士,少壮志士,到晚年隐士,可谓非常戏剧性,三个人生阶段,三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少年豪气冲天,少年壮志凌云,晚年归隐山林,生活轨迹变化充满戏剧性,生活经历的奇异,激发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

接人待物“异”“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人之常情,老朋友相见,听闻对方的遭遇,应该抚慰宽解。

方山子听了老朋友苏轼的遭遇,先是低着头一句话都没有,接着抬头大笑。

这在常人看来方山子太不通人情事故,对老朋友的遭遇非但没有抚慰,掬一把同情泪,还竟然仰天大笑,奇怪之极。

生活态度“异”行为做派奇异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可见方山子富且贵,既是官二代也是富二代,靠着祖宗的产业和荫庇,过上优渥的生活,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方山子对这些“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在常人看来其可怪也哉!此外方山子在山中“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其行为着装异,与常人不同。

二、“异”之内涵挖掘方山子在生活经历、待人接物、生活态度、行为做派等方面表达出的奇异,其实有着深刻的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地去体味,深深地去探究。

方山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的行为做派很奇异,方山子富且贵,各方面条件优渥,他却毅然决然地放弃这些优渥的条件,选择穷居山中。

可见他的理想不是追求个人地位,个人荣华富贵,与一般的宦途失意而隐居者是有区别的,他的政治理想是济天下、为朝廷除弊事,为苍生谋幸福,是胸怀天下之人。

“俯而不答,仰而笑”,方山子在为人处事、接人待物方面表现得很奇怪,我们怎么理解这种奇怪表现呢?老朋友相见,当得知对方的遭遇,没有开解、宽慰,而是俯而不答的沉默,继而仰头大笑。

我们理解了生活经历奇异、生活态度奇异,行为做派奇异,就不难理解这里的接人待物的奇异了。

为什么对老朋友这样呢?苏轼被贬官的人生挫折或许是方山子体验过的,或是洞察官场浮世的方山子预料之中的事,所以不用说,不必说,这是同是天涯沦落人“无声胜有声”的一种默契表达。

《方山子家族》读后感

《方山子家族》读后感

《方山子家族》读后感《方山子家族》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讲述方家族几代人的命运,展现了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变迁与衰落。

小说以方家族为主线,穿插着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展现了一个家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的兴衰荣辱。

作者通过对家族成员的描写,揭示了家族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的弊端和不足。

在小说中,方家族代代传承着家族的血脉和传统,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家族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最初的世袭家族到后来的企业家族,方家族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考验。

在这个过程中,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传统的尊卑之分逐渐被打破,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和纷争也愈发明显。

小说通过对方家族的描写,反映了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的弊端和不足。

在传统家族制度下,家族成员的命运往往受到家族的束缚,个人的自由和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家族内部的争斗和斗争也往往导致家族的分裂和衰落。

作者通过对方家族的描写,呼吁人们要重视个人的尊严和自由,摒弃传统的家族观念,追求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在小说中,作者还通过对中国社会各个阶层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从方家族的家庭琐事到社会政治事件,小说展现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作者通过对各种人物的描写,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呼吁人们要关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的来说,《方山子家族》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小说,通过对方家族的描写,作者揭示了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变迁与衰落,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部小说不仅让人感受到家族的温暖和亲情,也让人思考家族制度的弊端和不足,以及中国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希望这部小说能够引起人们对家族和社会的思考,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从《方山子传》看苏轼的烂漫行文

从《方山子传》看苏轼的烂漫行文

从《方山子传》看苏轼的烂漫行文从《方山子传》看苏轼的烂漫行文《方山子传》并不算苏轼的名篇,当然只是相对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之类名篇来说的`。

但细味之,亦足以发。

文章开篇,直书方山子籍贯。

接着,以紧凑的笔法写起人生三个阶段之状。

曰少时游侠,好武;及壮读书,修文;晚乃隐遁,独善。

其隐居之状,笔墨不吝。

弃车马,毁冠服,不作修饰,不接世务。

不曰闻世,以冠帽名。

其名号亦自此来。

苏轼知有其人,未见其貌。

及谪居黄州,乃得而见之。

始知所谓方山子便是老友陈季常。

苏轼先问由来,陈季常尚未解答,反而惊问苏轼“所以至此”。

知其事故,有三句话令人唏嘘,也令人扼腕,更令人振奋。

文曰: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笔端纵横,唯十二字。

却是让人觉出人情非常。

俯而不答。

他乡遇故知,本是人生乐事。

尤其是陈季常人生大变,正待追怀往事,感慨如今。

却惊闻老友窘状,困顿不堪。

也便只能低头不语。

理应安慰,陈季常心中自有款曲话语,却不消说矣。

因为,自己本是红尘倦客,如何能劝老友痴恋红尘中事?老友本是豁达之人,如何需要自己咀嚼口食徒添笑话?但毕竟老友一场,困顿之状,风尘之色,形于苏轼。

故而只能俯而不答。

但转瞬仰而笑,此间意味,正是突破窠臼,打破藩篱,只述分别之后,各自风情。

引之家中,痛饮狂欢。

苏子亦自潇洒,随之而去。

见环堵萧然,亲近自得。

见此风貌,苏子“耸然异之”。

何为其然也?苏轼虽知方山子之名,但更多的是道听途说。

他更知道的是“陈季常”。

后文一词曰“独念”,可做解释。

独念陈季常饮酒舞剑,挥金如土。

游侠浪荡。

本是豪富人家,如何今日甘忍寂寞,独守空山?思绪飘飞,虑及怒马射鹊事,自是豪杰。

逐猎之后,论用兵及古今成败,可谓豪士。

当时如此,一代人杰,方今观之,“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无怪乎作者疑问“岂山中之人哉?”此间笔墨,仍是从本人性格论述。

但江湖多有因“家道中落,不善经营”而被迫流浪山中者,方山子其人欤?顺着这个思路,作者继续言说,曰“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即可得荫祖德而入仕途;又曰:“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方山子传读后感

方山子传读后感

方山子传读后感
《方山子传》读后感。

《方山子传》是一部以方山子为主角的小说,通过方山子的一生,展现了他的
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个性,以及他在困境中不断奋斗、不断追求的精神。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也有了很多思考。

方山子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从小就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但他并没有因此而
沮丧,相反,他更加努力地学习,努力地工作,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小说中,方山子不断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他从不退缩,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明白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除了乐观向上,方山子还展现了坚韧不拔的品质。

在小说中,他遭遇了许多挫
折和失败,但他从未放弃过,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努力奋斗。

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让他最终战胜了一切困难,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明白了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够取得成功。

在小说中,方山子的一生也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他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种追求也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明白了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过上美好的生活。

通过阅读《方山子传》,我不仅感受到了方山子的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也受到了很多启发。

我明白了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够取得成功,也明白了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部小说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也能够像方山子一样,坚韧不拔,乐观向上,努力追求,实现自己的梦想。

方山子传知识点总结

方山子传知识点总结

方山子传知识点总结方山子是东晋末年的人物,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

他自幼聪颖好学,潜心研究诗文,深受儒学师长的影响。

他的父亲是东晋朝廷的官员,因此方山子在书香氛围中长大,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方山子早年就读于当时的名门学府,学习了儒家经典,掌握了扎实的文学基础。

文章《酬鲍邵表见》即显示了他的文学天赋,展现了他纯正的文学风采。

他在文章中表露了对友情的真挚热情,以及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方山子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有着宏大政治理想的思想家。

他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对社会风气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在他的著作中,常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力求揭示时弊,提出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

在东晋动乱的年代,方山子深感国家的危难,向往社会的安定。

他的政治理想主张治国以仁,修身以诚,奉公守法,励精图治。

他认为政治的本质在于仁义,唯有以仁义治国才能达到社会的安定与繁荣。

方山子的政治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应用与发展。

他主张君臣贵贱之位,应以德行才能来决定,而非以门第世族。

他积极倡导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提出了崇尚仁义,平等待人的政治主张。

方山子在政治理想上,追求的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政治道路。

他以德治国,主张君臣之间应相互尊重,以仁义为本,以德行为核心。

这种政治理想超越了阶级利益的狭隘,具有普世的价值意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另外,方山子在教育领域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提倡道德教育,注重德行培养和品德教化。

他主张教育应以修身齐家为根本目标,强调师生之间的道德关系和师生之间的亲情关系。

方山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德育为先,提出教育应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目标。

他认为只有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为国家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才能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方山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理念的重要代表之一,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影响了后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综上所述,方山子是一位在政治、文学与教育领域都有深远影响的人物。

他的著作和理论不仅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思想遗产,而且在当时就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言近旨远的《方山子传》

言近旨远的《方山子传》

言近旨远的《方山子传》作者:鄂冠中来源:《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6年第19期(江苏省昆山中学 215300)摘要:浅文只有深教方显教学的意义。

“深”在何处,如何由“浅”入“深”是深教的症结所在。

由表及里,缘浅探深,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是浅文深教的基本策略。

在引导学生读懂文本意义的基础上,着重剖析浅文的文学意义和教学意义是深教的重点所在。

《方山子传》就是苏轼的一篇文字浅近而内涵深厚的短文。

以此文为例,从作品的文本意义、文学意义和教学意义三个层面例析浅文深教的层次架构。

关键词:浅文深教《方山子传》文本意义文学意义教学意义苏轼的小品文《方山子传》用寥寥数语勾勒了一位特立独行的隐士形象。

细察文本,从文字到内容都极其浅易平淡,从文体特征看也不是典型的传记精品。

这样一篇短文与作者大文豪身份相比无疑是以铢称镒,何以流传至今且屡屡为诸种教材所选用呢?文章流传千古,必有独到之处。

《方山子传》的价值就在于言简而义丰,言近而旨远。

但如何指导学生由“简”入“丰”,从“近言”中悟出“远旨”,是这类浅文深教的难点所在。

本文以《方山子传》为例,分析浅文深教的层次架构。

一、《方山子传》的文本意义文本意义是文本意思基础上的认识升华,是对文本意思的深入追问。

如文中“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看似闲笔,但“俯”“仰”“笑”“呼”四个动作在顷刻间完成,自然而又流畅。

这说明陈季常怎样的个性和心理状态?“俯”“仰”之间的心理变化在文中其他地方还有体现吗?再如,文中多次写陈季常少时、壮时的豪侠勇武,对于表现他晚岁时隐逸洒脱的特点有什么作用?这样的思考和追问将文本推进到一个更高的阅读层面。

再进一步追问,立足文本整体审视,方山子虽是隐士,却也不过是寻常之人(“光、黄间多异人”可为证),如何会让苏轼欣然为他命笔作传?1.苏陈两家的情谊方山子,姓陈名慥字季常。

其父陈希亮,字公弼,四川眉山人,与苏轼同乡。

苏陈两家是世交,论辈分,陈公弼尚长老苏一辈。

《方山子传》探究学习有感

《方山子传》探究学习有感

新教师教学课例研究中国教科书在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是一个很好的外国小说。

关于小说的人物、情节和环境已经被大量的研究文章。

本文仅仅作为一个配角,道路数据,瓦特先生工厂,谈谈我的肤浅的观点。

一、人物路瓦栽诞生的社会背景1.路瓦栽是新兴小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法国在1880年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大资本家,减少大量的剩余价值,最大的社会财富。

无产阶级斗争在贫困线以下,逐渐尖锐的社会矛盾。

政府腐败,社会道德沦丧,唯物主义,雇佣兵高和不良风气的盛行。

瓦特先生植物作为小资产阶级道路,既不是一个富有的土豪,身份不是知名政要。

他2.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背景下的角色在1830年代,法国、英国和其他欧洲和美国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文学潮流的出现——批判现实主义。

他发展迅速,成为“欧洲在19世纪,文学的主要趋势之一,是最伟大的,最有益的”。

它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不合理性为主要特征,因此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它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产物,越来越尖锐。

3.莫泊桑笔下的路瓦栽先生莫泊桑(1850-1893)是一位著名的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

他的作品主题的多样性,选择典型的、设计新颖、性格开朗,语言精炼的个性,擅长素描现实的社会习俗。

可以选择普通的事情典型片段,小中见真实生活的轮廓。

把资产阶级的世俗生活,揭露社会的道德退化的“项链”是典型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

二、路瓦栽的人物性格1.灵活聪明路瓦栽是一个小职员,他微薄的工资只能给他妻子一件衣服,但是没有办法负担昂贵的珠宝,但他非常灵活,让妻子女友佛丰富思想。

借一件首饰。

这衣服和珠宝是解决我们可以看到出路瓷砖工厂灵活聪明。

此外,当马蒂尔德失去项链,两个人时间找到项链。

2.诚实守信他和马蒂尔德的共同特征,作为小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开拓创新,他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胆量。

项链丢失,两人选择逃避或不告诉真相,比,经过十年的努力,放弃诚信似乎是一个更小的成本。

方山子传 总结22页文档

方山子传 总结22页文档
方山子传 总结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自己知道。——苏联

方山子传读后感

方山子传读后感

方山子传读后感《方山子传》读后感。

《方山子传》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作,作者以方山子的一生为主线,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物的风采。

阅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方山子是一位智慧过人的学者,他在书院里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最终成为一代大儒。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故事,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还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他以自己的学识和智慧,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一生,就是中国古代士人的典范,他的精神品质和学识修养,都是我们今天应该学习和继承的。

通过阅读《方山子传》,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方山子一生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物的风采。

在那个时代,中国社会非常重视文化和教育,士人们都非常重视学识和修养。

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学问,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

方山子就是这样一位典型的士人,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还在为人处世上有着高尚的品格和道德操守。

这种精神和品质,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所在,也是我们今天应该学习和继承的。

另外,通过阅读《方山子传》,我还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那个时代,中国社会非常重视文化和教育,士人们都非常重视学识和修养。

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学问,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

方山子就是这样一位典型的士人,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还在为人处世上有着高尚的品格和道德操守。

这种精神和品质,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所在,也是我们今天应该学习和继承的。

通过阅读《方山子传》,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那个时代,中国社会非常重视文化和教育,士人们都非常重视学识和修养。

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学问,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

方山子就是这样一位典型的士人,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还在为人处世上有着高尚的品格和道德操守。

这种精神和品质,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所在,也是我们今天应该学习和继承的。

方山子传读后感

方山子传读后感

方山子传读后感
《方山子传》读后感。

《方山子传》是一部以古代传奇人物方山子为主角的小说,作
者通过对方山子一生的描写,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正义的
追求。

在阅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感动,对方山子这个角色产生
了很深的共鸣。

方山子是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人,他在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
坚韧和勇敢让人印象深刻。

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他从不退缩,而是勇敢地面对,并且不断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坚韧不拔
的性格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意识到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方山
子一样,勇敢地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

另外,方山子对正义的追求也让我深受感动。

在小说中,他不
仅帮助了很多有困难的人,还为了维护正义而不惜一切代价。

这种
对正义的坚持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
应该像方山子一样,不断追求正义,为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而努力。

通过阅读《方山子传》,我也对古代传奇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方山子一生的描写,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貌
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通过这部小说,我对古代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古代传奇人物有了更多的认识。

总的来说,阅读《方山子传》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

方山子
这个角色的坚韧不拔和对正义的追求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在生活
中有了更多的思考。

通过这部小说,我也对古代传奇人物有了更深
的了解。

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能够像方山子一样,勇敢地面对
困难,追求正义,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一惊一笑,道尽世间真性情——读《方山子传》传有感(最终定稿)

一惊一笑,道尽世间真性情——读《方山子传》传有感(最终定稿)

一惊一笑,道尽世间真性情——读《方山子传》传有感(最终定稿)第一篇:一惊一笑,道尽世间真性情——读《方山子传》传有感一惊一笑一异,道尽世间真性情——读《方山子传》有感《方山子传》是一篇写得很别致的传记体文,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偶遇十九年不见的好友陈慥后为他写的一篇传。

整篇仔细看下来,很简单的就像老朋友久别重逢后将自己的喜悦之情和想法娓娓道来,为自己的好朋友写的一篇有着浓浓情谊的传,《方山子》传不像常规的传,先叙述其人的世系,然后再铺写其人的生平行状。

苏轼则别出心裁地先写了方山子的生平,从小写到大,再写到现在,还写了“方山子”名号的由来,此处是顺写。

后写作者与方山子在歧亭相遇,倒叙点出方山子姓甚名谁,与自己的关系,然后就回忆起好友十九年前与自己见面时的摸样。

最后才道出方山子的俗世身家,并且以“余闻光、黄多异人”映衬好友为人极为少见,意味深长。

整篇有点闲话家常的味道,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永远都不会忘了自己的抱负和对人生的思考,各种感慨和人生滋味都掺在里面,文章的主要目的——介绍我们的特立独行的方山子隐士的高尚品性,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等等,但是我在第二段中读到的几个字才让我真正体会到这篇文章的魅力,矍然、笑和异,以及里面的感情。

苏轼一生虽然成就颇多,但是却是坎坷不断,到黄州这会,苏轼已然有了荣华富贵如浮云的想法,“先生年来穷到骨,问人乞米何曾得”也算得上很辛酸了,大约意识到生活大计的危机了,然后就是精神上的抑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心中的凄苦和高洁的品性一览无余。

政治失意,生活艰苦,心中最苦也莫过于此了。

至于苏轼豁达和积极乐观的情怀应该是在黄州之后确立的,毕竟没有过劫何来的超脱,就是在人生中这么艰难的一段日子里,苏轼邂逅了隐居在此的方山子,这不仅仅是他乡遇故知啊,方山子不忘旧情,诚信待客,令身遭厄运的苏轼心头暖暖的。

苏轼大惊,同时也伴随着强烈的喜悦之情,“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至此者”,完全可以想象两人激动得场景,来个大大的拥抱也不为过了。

方山子传-总结

方山子传-总结
主旨
表扬陈慥淡泊自守旳高洁品德。藉此流露出同为 「不遇」旳感叹。(对老友旳知音之情,寄托自 己身世之感。)
打破常规显个性
——探究3:苏轼塑造人物形象旳巧妙之处
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此文是怎样打破平淡, 塑造丰满形象旳?
本文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简介人物旳姓氏、 乡里、家世、生平等。开始,只是粗略地简介了方山子生平, 并阐明得此称号旳缘由。但其人真实姓名、家世、籍贯等均 未简介,让读者产生一种悬念,急于懂得此人究竟是谁。接 着,记叙自己在黄州跟他旳一次巧遇,点明人物姓氏。随即 追溯此隐士曾有过旳年少气盛,最终阐明其拥有旳显赫家世。 这么,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 见方山子旳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A.②③⑤⑥ B.②⑥④⑥
C.①④⑤⑥ D.①③④⑤
6.下列各项对文章分析论述正确旳一项D是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 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 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 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 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旳行为体现来丰富其形象。
苏轼之挫折
• “乌台诗案”与被贬黄州 • 三处贬谪之地及年龄:
黄州, 44岁 惠州, 58岁 儋州, 61岁 (海南)
苏轼之政绩
• 执事惠州,率众造桥;推广先进农事工具,建造水 磨;施医散药,救死扶伤。
• 到海南,给海南学子讲学,使得这块“蛮荒之地” 开始“书声琅琅,弦声四起”,不久,海南人读书 求学蔚然成风。海南岛至今还留有“东坡书院”。
一世豪士。 (4)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
然哉!
参照译文
⑴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个地方旳缘故 。 ⑵ (他旳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旳妻子、

《方山子传》感悟心得

《方山子传》感悟心得

《方山子传》感悟心得人生百态,笑而多情。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小颦微笑尽妖烧,浅注轻匀长淡净”、“微笑语还羞,愿郎同白头”,是美人一笑,倾城倾国;“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英雄一笑,为家为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狂人一笑,自信自傲……这里,方山子于俯仰之间,大笑不止。

方山子何许人也?方山子虽非家世显赫、家财万贯之人,但是生于官宦富贵人家,他总有做个纨绮子弟的资本。

然而,他“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如此旷达不羁,却有快意恩仇之意蕴,豪侠游士之风范。

不难想象, 若是照此发展下去,方山子不难成为一代游侠之典范。

不过,一切难尽如人意。

他终归是“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发展至此,我们会想到杜甫、苏轼、辛弃疾等等,诸如此类的壮志难酬,却在文学方面成大气候的名流。

可惜,方山子亦非如此。

他“晚乃遁于光、黄间,日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那,这样或许他能成为下一个陶渊明呢?他,也不是。

这样一个方山子,曾经“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曾经“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土兮守四方”,曾经“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曾经”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如今,面对苏轼“呜呼!此吾故人陈情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的提问,为何他只能“俯而不答,仰而笑”呢?“俯而不答,仰而笑”仅仅七字而已,方山子的情感却全都注了进去。

一笑“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二笑“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三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所有的情感都和方山子自己的人生经历、思想志向相结合。

他是幸福的吗?能够安于自己的选择并从中找到快乐。

他是无可奈何的吗?因为生不逢时,纵有千般才华却无法施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惊,一笑,一异——读《方山子传》有感《方山子传》是一篇写得很别致的传记体文,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偶遇十九年不见的好友陈慥后为他写的一篇传。

整篇仔细看下来,像老朋友久别重逢后的情景,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

《方山子》传不像常规的传,先叙述其人的世系,然后再铺写其人的生平行状。

苏轼则别出心裁地先写了方山子的生平,从小写到大,再写到现在,还写了“方山子”名号的由来,此处是顺写。

后写作者与方山子在歧亭相遇,倒叙点出方山子姓甚名谁,与自己的关系,然后就回忆起好友十九年前与自己见面时的摸样。

最后才道出方山子的俗世身家,并且以“余闻光、黄多异人”映衬好友为人极为少见,意味深长。

文章的结构形式灵活,刻画人物也十分到位。

整篇有点闲话家常的味道,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永远都不会忘了自己的抱负和对人生的思考,各种感慨和人生滋味都掺在里面,文章的主要目的——介绍我们的特立独行的方山子隐士的高尚品性,不慕名利、自甘淡泊、超然物外等等,但是我读到第二段中的几个字才真正体会到这篇文章的魅力,矍然、笑和异,一惊、一笑、一异之间让我看到了两人之间的默契和友谊。

苏轼一生虽然成就颇多,但是却是坎坷不断,到黄州这会,苏轼已然有了荣华富贵如浮云的想法,“先生年来穷到骨,问人乞米何曾得”也算得上很辛酸了,大约意识到生活大计的危机了,然后就是精神上的抑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凄苦郁闷的心情和
高洁的品性一览无余。

政治失意,生活艰苦,心中最苦也莫过于此了。

至于苏轼豁达和积极乐观的情怀应该是在黄州之后确立的,毕竟没有过磨难何来的看得开,就是在人生中这么艰难的一段日子里,苏轼邂逅了隐居在此的方山子,这不仅仅是他乡遇故知啊,方山子不忘旧情,诚信待客,令身遭厄运的苏轼心头暖暖的。

文中这样写道,“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他们在惊讶之余也伴随着强烈的喜悦之情,完全可以想象两人激动得场景,来个大大的拥抱也不为过了。

不过苏轼惊异的是少慕游侠而壮怀经世之志的方山子以这幅形象出现在了山中,十九年前的怒马独出的少年已经不在,方山子矍然的应该是苏轼为何待罪至此了,惊喜……同时也有着诸多感慨,想起过去的种种和世事变迁,再联想到现况,自然感慨万千,这就是多年不见的老朋友见面的感觉。

老朋友见面自然会叙旧,“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省略叙述的内容,俯而不答仰而笑之间有说不尽的深意,不过方山子显然不是嘲笑苏轼。

方山子早年也是十分传奇的,少时羡慕血气方刚,一身侠气的侠士,在乡里算是一个知道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四有好青年了;壮年时折节读书,大约是和鲁迅一样觉悟了,有点弃医从文的味道了,还有了有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志向了,不过事不如人愿,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入庙堂之上,晚年的时候当了隐君子。

而苏轼则是因为仕途坎坷而流落江湖。

一个是早已踏入仕途却被挤兑出来,一个是从来就没有机缘踏入仕途的人,如今两人又在歧亭相遇,正像苏轼在
《岐亭五首》其五中所说的“两穷相值遇,相哀莫相湿。

不知我与君,交游竟何得”。

方山子虽然立志济世,但他是个心高气傲的君子,不屑于借助父亲的力量上位,不做不过在当时的社会下他仅凭自己的能力没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方山子心中肯定也是郁闷的,不过最后他选择了活得自在,这与他身上侠的品性是离不开的,侠士拓落不羁,但是却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方山子晚年虽然选择了隐居,但是他身上侠的品性没有完全消融,而是与隐水乳交融。

他没有像陶渊明那般不理世事,,“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从之后他与苏轼在黄州交往的事实来看,他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命运始终有着一份责任感,但这并不影响他处在江湖之间,虽然后来苏轼一再劝他出山,“西方正苦战,谁补将帅缺?披图见八阵合散更主客。

不须亲戚行,坐论教君集”并且对他的文韬武略大加赞赏,“臂弓腰剑何时去,直上阴山取可汗”,但他还是坚持了自己隐居的志向,这一点与苏轼不停述说自己隐居的志向而从未离开过朝廷是不同的,方山子是个很可爱的人。

如今自己的好友驰骋官场大半生却也来了乡野之间与自己喝酒聊天,自己心中曾经的不遇之感在面对友人的贬谪失意时只能化为无奈和苦涩之感,对于友人在官场上摸爬打滚大求取功名的作法他肯定是不尽认同的,但是他是方山子,肯定不会搂着苏轼陪着他大哭一场,也不会说一些安慰的俗话,他们之间不用说太多,一个笑足矣。

这笑中有对苏轼不遇的理解,没有同情也没有难过,稍稍惊讶之后便只剩老友重逢的喜悦了,或许这些人生坎坷让他有了世事无常的感慨,但是这些情感在方山子心中微微荡漾之后便烟消云散了,仰天大笑仿佛让抑郁之气喷泄而出,让人领略了方山子的豁达、方山子的不以为意,但是无语胜有语,在这一笑之间最妙的是还可以看出苏轼满满的辛酸与愤懑,方山子懂,苏轼也懂。

老朋友在外面遇到,简单叙旧之后自然要把好友领回家,“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家徒四壁而妻奴尚且自乐,一片和谐欢乐的生活情景,完全可以想象方山子隐居生活的陶然情态,苏轼感到十分惊异也是正常的,十几年前的富贵少年可是十分得意的,“怒马独出”,“怒”字和“独”字烘托出了一代豪士的形象,并且与苏轼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好不潇洒。

现在他自愿放弃那些荣华富贵来到山中隐居。

这是十分难得的,方山子可以说是现在的官二代和富二代,但是他不坑爹不炫富,他虽然是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之下没法施展自己的才干,但他绝不是被生活所累被现实所逼才来到萧索的山中的,他视荣华富贵如浮云,这不是简简单单的安贫乐贱,并且有一股傲气和一股豪侠之气,方山子的人格是十分卓越的,如此人才放在山中难怪一心为主的苏轼一直“垂涎不已”。

苏轼不认为在中国的贫困山区能够寻得安乐生活,深谙物质基础的重要性,苏轼也不觉得在消息闭塞的山中就可以让自己的怀才不遇的愤懑消除,自然觉得“异”,苏轼就是苏轼,永远都是那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苏轼。

看到好友的变化,苏轼感到惊异,他欣赏方山子,“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不过那和他自己说的那些话一样,他只是站在那个世界外面赞许,即使心生向往也绝不会进入那个世界之内。

《方山子传》是我读到的最有人情味的传,我没有从他们各自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境界来分析,我只是顺着老朋友阔别多年又偶遇的路线来讲诉我心中的苏轼和方山子,人生抑郁的时候可以找好朋友喝杯酒的确是人生一大幸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