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侧支循环的研究进展
视网膜侧支循环的研究进展
·综述与讲座·视网膜侧支循环的研究进展刘娟红周琼*[关键词]侧支循环;血管内皮细胞;新生血管;激光;玻璃体切割术[中图分类号]R774.1作者单位:330006南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讯作者视网膜侧支循环起源于闭塞的毛细血管床,其形成是个动态过程。
视网膜病变区域静脉和开放的毛细血管明显扩张,眼底荧光造影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呈刷状,数月后血管管径变粗、血管数量减少,1年后大部分刷状侧支退变成原来的毛细血管,仅保留几根较粗大的血管,称为侧支血管成熟。
视网膜侧支血管形成约需1年。
视网膜侧支循环有3种类型:(1)动脉-动脉(A-A );(2)静脉-静脉(V-V );(3)动脉-静脉(A-V )[1,2]。
视网膜侧支循环可见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分支动脉栓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炎、早产儿视网膜、高眼压性青光眼、Coats 、视网膜血管瘤等疾病。
1侧支循环建立的病理和生理方面侧支循环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缺氧是一个重要的诱导因素。
整个过程需要血管管壁的膨胀,激活血管的内皮细胞,白细胞的聚集导致血管平滑肌生成和细胞因子的参与。
1.1缺氧是一个重要的诱导因素有学者报道[3],动脉闭塞导致缺血缺氧,一段时间后,闭塞区域的组织逐渐出现侧支血管和新生血管,缺血缺氧是重要诱导因素。
血管狭窄导致小范围的缺血缺氧,周围会出现侧支循环。
缺血区与非缺血区的血管存在血管切应力,促进侧支血管的生成。
切应力刺激,增加血管壁的压力,使血管壁厚度增加和血流的动脉直径扩大。
侧支血管的搏动压力比正常小动脉的生理水平高,利于侧支血管的再通。
1.2切应力对内皮细胞的作用血管内皮细胞对血管壁的切应力很敏感,切应力在侧支血管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切应力[4]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切线方向的摩擦力。
通过血管压力梯度使侧支血管连接再通血流。
切应力只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其主要特点是作用于内皮细胞表面机械感受器以及内皮细胞基底层联结的整联蛋白。
神经病学综合征:Susac综合征(Susac Syndrome)
神经病学综合征:Susac综合征(Susac Syndrome)??概述1979年,美国医生Susac首次报道了2例白人女性患者,以脑病和视网膜分支动脉闭塞(branch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BRAO)为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均未提示任何已知疾病,其中1例患者经类固醇治疗后脑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显示为“治愈”的血管炎,2例患者均对类固醇反应良好,Susac称之为脑和视网膜微血管病。
随后,被学者称为视网膜耳蜗血管病,又被称为微血管病性视网膜病、脑病、耳聋(retinopathy,encephalopathy,deafness associated microangiopathy,REDM)和耳蜗、视网膜和脑组织小梗死(small infarction of cochlear,retinal and encephalic tissue,SICRET)。
1986年,Hoyt建议将此病命名为Susac综合征。
1994年,Susac应邀在Neurology 杂志上发表综述,正式将本病命名为Susac综合征。
1致病机制Susac综合征的病因与致病机制目前尚不确切。
从病理研究结果来看,Susac综合征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微血管病变导致小血管阻塞,进而导致大脑、视网膜、耳蜗形成微梗死灶。
曾有报道称患者于注射疫苗、病毒感染后可罹患Susac综合征,可能是由于疫苗或病毒进入人体后,激活异常的免疫应答所致。
微梗死灶可同时累及大脑、视网膜与耳蜗,原因可能在于三者拥有共同的胚胎起源,其内皮具有共同的抗原。
也有学者认为该病可能与血管痉挛、高凝状态相关。
近年来,在部分Susac综合征患者的血清中发现了特异性的抗内皮细胞抗体(anti-endothelial cell antibody,AECA),AECA属于补体激活IgA1亚族,可直接与血管内皮细胞结合,或许在Susac综合征的致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病变的研究进展
视 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 是临床常见视 网膜血 管疾 病 ,病情缓 慢冗 长 ,致盲率 仅 次于糖 尿病视 网膜病 变。主要 发病人群为 中老年人 ,其 中约 一半 的人 年龄 <65岁 J。尽管血 栓 的部位 有所不 同 ,但 是颞侧 的BRVO 经常伴发黄斑水 肿 (macular edema,ME),发 生率 为46.7% ,导 致 的低视力 和失 明率为 57.4%。ME是导致视功 能损 害的首要 原 因 ,严重或长期 ( >8个月 )的 ME会造成永久的视力损害 。
1 BRVO 的发 病机 制
虽然对 BRVO的发病机制还 没有 完全 了解 ,但 以下风 险因 素是需要关注 的 :年龄 (通 常是六七十岁 )、高血压 、视 网膜 动脉 粥样硬化 、糖尿 病 、高脂 血症 和吸烟 。 目前认 为 BRVO的发 病是多 因素的 ,主要 为三 大机 制 的联合作 用 :动静 脉交叉 处对 静脉 的压 迫 、静脉血管壁 的退行性 改变和血液因素的异常 。
Koyanagi_2 在 1928年首次 报道 了 BRVO与动静 脉 交叉 处 的关 系 ,这些交 叉点 导致 了静 脉 管腔 的机 械性 狭 窄 ,是 BRVO 发生 的重要 因素。A/V交叉处 的动静脉共处 同一个外 鞘膜 ,薄 壁 的静脉 位于硬且厚的动脉管壁 与致密 的视 网膜细胞 之间 ,此 处 的静脉 管腔通 常 比较狭窄 ,为 BRVO的发生提 供 了条件 。 由 于在 A/V交叉处 的动 脉硬 化和外鞘膜收缩时 ,会 使此处的静脉 受压 产 生血 液湍 流 ,对 静脉 血管 内皮 细胞 和 内膜基 质 产生 损 害 ,从而导致静 脉机 械性 的阻塞 。组 织学 研 究结 果显 示 ,A/V 交叉处静 脉管腔在数月至数年不 等的病程 中 ,不 同程 度存 在部 分血栓再通现 象。通过 荧光 造影也 没有 发现 静脉 血流完 全 阻 塞 的情况 ,这点 与动脉 栓塞 是不 同的 。因此 ,对于静 脉 阻塞 的 进 程 、溶 栓 的 速 度 、有 无 阻 塞 的 反 复 发 生 等 ,目前 还 不 很 清 楚 J。还有一些研究揭示 了血黏度升高 与 BRVO之 间的联 系 , 血黏度 主要依 赖于红细胞压积和血浆 纤维蛋 白原 的浓 度 ,在 血 流变缓 和红细胞聚 集 的条件 下血黏 度会 进一 步升 高。另一 个 与 BRVO发病 机制 有 关 的血 液 功 能紊 乱 是凝 血一纤 溶 平 衡 失 调 。因此 ,BRVO患者可 能存 在 以下 异常 :激 活 蛋 白 C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即 APC抵抗 )、蛋 白 C或 蛋 白 S缺 乏 、抗 磷脂 抗体 、高 同型半
视网膜成像技术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
视网膜成像技术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视网膜成像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借助于不同的成像设备和技术,可以提供人眼视网膜的高分辨率图像,从而帮助医生对眼部疾病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视网膜成像技术的发展不仅为眼科医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对全球眼科保健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对视网膜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展望其未来发展的前景。
视网膜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光准直扫描成像技术:光准直扫描成像技术采用数字摄像机记录图像,并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分析。
这种技术在视网膜的病变检测和治疗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帮助,成为临床眼科医学中的常用工具。
2. 红外图像技术:红外图像技术通过红外照射和检测红外光波来获取视网膜的图像。
由于红外光可以穿透眼球的虹膜和晶状体,因此这种技术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图像以便医生进行更精确的诊断。
3. 脉络膜成像技术:脉络膜是视网膜血管层的一部分,含有丰富的血管网。
脉络膜成像技术可以非侵入地检测脉络膜的血流动力学和纹理特征,以及其变化与眼部疾病的关系,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4. 谐波成像技术:谐波成像技术是一种通过谐波检测来生成图像的成像技术。
由于视网膜组织在弹性模量上有所不同,因此谐波成像技术可以用来检测视网膜组织中的细微变化,如纤维化和增生等。
未来,视网膜成像技术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进一步的发展:1. 高分辨率成像:随着成像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视网膜成像技术将能够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图像,从而更准确地检测眼部病变。
2. 无创检测:目前的视网膜成像技术需使用眼底镜或光束对眼球进行接触,这对患者来说可能不太舒适。
未来,随着技术的改进,我们可以期待无创的视网膜成像技术的出现,通过激光或其他无创手段检测眼球组织。
3. 自动化分析:强大的计算机算法对于快速、准确地分析和诊断视网膜图像至关重要。
未来,视网膜成像技术将更加注重自动化分析算法的发展,使得医生能够更轻松地进行诊断和治疗决策。
视网膜维生素A循环的研究进展
视网膜维生素A循环的研究进展
林思恒;尹艳茹
【期刊名称】《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年(卷),期】2009(011)003
【摘要】维生素A循环是人类视觉形成的基础,它为光反应提供了生色团,并从一定意义上维持了人体内维生素A类物质的浓度.本文综述了维生素A循环的相关研究,阐明了各步代谢过程以及相关酶类的作用机制,并对感光细胞内全反式视黄醛转变为全反式视黄醇、色素上皮细胞内11-顺-视黄醇转变为11-顺-视黄醛以及两者之间的转运和异构化作了总结.
【总页数】3页(P238-240)
【作者】林思恒;尹艳茹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生理学教研室,广东,广州,5105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4.
【相关文献】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循环研究进展 [J], 杨婴
2.视网膜侧支循环的研究进展 [J], 刘娟红;周琼
3.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循环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J], 仰舒静;王珍;杨卫华;朱晓旋;王静娟;王烜;江佳莉;夏亥藤
4.高度近视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研究进展 [J], 何希;莫亚
5.芎归活血方对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视网膜出血面积、视网膜微循环及黄斑水肿的影响 [J], 陈帅征;徐科;穆雅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未累及黄斑区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眼对比敏感度变化观察要点
Ocul Fundus
Dis,July 2016,V01.32.No.4
395
・视网膜n'n管疾病研究・
未累及黄斑区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眼 对比敏感度变化观察
王志学 曹婷婷
王文英 王雪
刘明远
061001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眼科功能检查室 通信作者:王志学,Email:wangzhixue5@163.corn
DOI: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6.04.012
患跟对比敏感度(CS)的变化。方
法
临床确诊的BRVO患者92例93只眼以及同期无器质性眼病者56例112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根
据阻塞区域的不同将BRVO患眼分为鼻侧BRVO组、颞侧BRVO组,分别为31、62只眼。平均矫正视力 分别为1.02士0.13、0.98士0.12。根据缺血类型分为非缺血型BRVO组和缺血型BRVO组,分别为58、 35只眼。平均矫正视力分别为1.01±0.14、0.99土0.12。对照组平均矫正视力为1.03士0.11。鼻侧 BRVO组、颞侧BRVO组患眼平均矫正视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03,P一0.06);缺血 型BRVO组、非缺血型BRVO组患眼平均矫正视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0,P一 0.20)。采用美国Stereo公司OPTEC6500视功能检查仪行CS检查。统一标准照明条件下,选择设备自带 远距离程序分别测试低中高空间频率处的CS。其中,低频空间频率为1.5、3.0周/度(c/d);中频空间频率 (中频)为6.0 c/d;高频空间频率(高频)为12.0、18.0 c/d。对比观察各组患眼各空间频率CS变化。结果 鼻侧BRVO组患眼各空间频率C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一4.25、9.48、3.08、5.86、0.94, P>0.05);颞侧BRVO组息眼各空间频率C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一8.59、19.11、10.38、 17.28、6.01,P<O.05)。颞侧BRVO组患眼高频CS与鼻侧BRVO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一11.42、 6.95,P<O.05)。缺血型BRVO组患眼各空间频率C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8.88、10.56、 11.64、19.06、6.67,P<0.05)。非缺血型BRVO组患眼中频、高频C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14、11.54、2.82,P<0.05);非缺血型BRVO组患眼高频CS与缺血型BRVO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视网膜类器官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视网膜类器官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奚惠雨;茅希颖;孙洁;袁松涛;刘庆淮【摘要】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是导致视力受损与失明的重要原因.目前,对于感光细胞大量丧失的疾病晚期阶段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近年来,大量研究提供了感光细胞的移植替代治疗的新思路,而视网膜3D培养技术产生的视网膜类器官能够在体外产生移植所需的感光细胞及组织,为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移植替代治疗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综述视网膜3D培养技术以及感光细胞移植的发展,着重阐述视网膜类器官在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移植替代治疗中的现有运用策略以及局限性,以期为视网膜3D 培养技术在感光细胞替代治疗中的优化提供理论参考.【期刊名称】《国际眼科杂志》【年(卷),期】2019(019)005【总页数】4页(P771-774)【关键词】视网膜类器官;感光细胞;移植;视网膜退行性疾病【作者】奚惠雨;茅希颖;孙洁;袁松涛;刘庆淮【作者单位】210029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10029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10029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10029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10029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正文语种】中文0引言眼睛,作为连接人类与外在世界的窗户,给予人类分辨外界事物以及颜色的能力。
其中视网膜作为整合视觉信息的复杂神经组织结构,它的损伤往往会导致视力不可逆的损害。
在大多数国家,视网膜退行性病变是导致视网膜细胞损伤的重要原因[1],如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等[2],这些疾病会导致感光细胞功能损伤及数量减少,引起视力受损,最终导致失明。
目前此类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神经保护治疗、基因疗法、药物疗法、光遗传学治疗、人工视网膜以及细胞替代疗法等[3]。
侧支循环的现状、意义和展望
Shuaib A, et al. Lancet Neurol 2011; 10: 909–21
脑侧支循环的代偿途径
•Willis 环是脑内最重要、最主要的代偿途径,可迅速是左、右大脑半球 及前、后循环的血流相互沟通; •一级侧支循环代偿如果不能满足灌注需求,二级侧支循环随即开放; •三级侧支循环代偿因为血管新生过程,所以需要在缺血数天后才能建 立血流代偿
• 增加梗死区血液循环的灌注,提高微循环的缺血耐受, 从而减轻微循环障碍
• 使药物最大限度地抵达缺血区,提高治疗效果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4, 4(2): 72-74.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9, 9(2): 177-179.
脑侧支循环与微循环区别
侧支循环
微循环
血管结构不同
动脉-动脉、静脉-静脉之间通过 吻合形成的血管结构。不同级别 侧支血管具有不同的管径
脑侧支循环代偿能力的影响因素
侧支血管完整性
侧支血管变异性
侧支血管管腔内径
影响因素
血管狭窄程度和速度
侧支血管压力梯度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1, 5(5): 417-424.
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侧支循环的功能
• 从缺血区周边的正常血管调动血流灌注到缺血区域, 不依赖于已狭窄/已栓塞血管血流
CTA诊断性评估Willis环
动脉段
敏感性 (%)
先天缺如
97.9
发育不全
52.6
发育正常
96.6
特异性 (%) 92.5
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焦 雷1,张红灵2摘要 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是长期高血压引起的视网膜血管损害,是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一部分㊂由于眼底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及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症状的隐匿性,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未得到足够重视㊂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的广泛应用,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诊断有了较大发展㊂随着新型成像技术的发展,高血压视网膜病变预测高血压其他靶器官损害方面的研究较多,为高血压管理和心血管风险分层提供了新思路㊂综述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㊁分期㊁分级和诊断方式的最新研究进展及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方向㊂关键词 高血压;高血压视网膜病变;靶器官损害;综述d o i :10.12102/j.i s s n .1672-1349.2023.12.017 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患病率最高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之一,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1]㊂高血压常引起心㊁脑㊁肾㊁眼㊁主动脉和外周动脉等不同器官的损害,2020年世界高血压学会指南将其定义为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损害(target organ damage ,TOD )[2]㊂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是高血压引起的全身性血管病变在眼部的表现,是高血压常见的靶器官损害之一,70%以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3],与年龄㊁病程长短㊁血压升高的程度有关㊂由于视网膜在胚胎发育㊁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等方面与心㊁脑㊁肾等器官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因此,视网膜形态及功能的变化与其他器官疾病相互印证[4]㊂因此,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可作为判断高血压预后简单㊁实用的指标,对评估靶器官损害有重要的临床意义㊂现就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㊁诊断与其他器官损害的关系及高血压视网膜病变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方向进行综述㊂1 高血压视网膜病变血管系统视网膜分为色素上皮层和神经上皮层两部分㊂神经上皮层自外向内又分为视细胞层㊁外界膜㊁外核层㊁外丛状层㊁中界膜㊁内核层㊁内丛状层㊁神经节细胞层㊁神经纤维层㊁内界膜(见图1)[5]㊂图中,posteriorcortical vitreous 为后皮质玻璃;pre -retinal space 为前视网膜间隙;nerve fiber layer (NFL )为神经纤维层;ganglion cell layer (GCL )为神经节细胞层;inner作者单位 1.山西医科大学(太原030001);2.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太原030001)通讯作者 张红灵,E -mail :*****************引用信息 焦雷,张红灵.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12):2212-2217.plexiform layer (IPL )为内丛状;inner nuclear layer (INL )为内核层;outer plexiform layer (OPL )为外丛状层;outer nuclear layer (ONL )为外核层;Henle 'snerve fiber 为Henle 纤维层;ex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为外界膜;myoid zone 为肌样体区;ellipsoid zone 为椭圆体区;outer segments of the photoreceptors 为光感受器外节;interdigitation zone 为交叉区;RPE/Bruch 's membrane 为视网膜色素上皮/Bruch 膜复合体;choriocapillaris 为脉络膜毛细血管;Sattler 's layer 为脉络膜Sattler 层;Haller 's layer 为脉络膜Haller 层;choroid sclera junction 为脉络膜巩膜连接视网膜血液供应完全依赖视网膜中央动脉系统㊂视网膜中央动脉是眼动脉的分支,常起于眼动脉的视神经骨管孔附近,穿过视神经干鞘膜后进入视神经,分出视网膜中央动脉侧支后其主干通过筛板进入眼底㊂主干在视乳头中央略偏鼻侧处首先分为颞上㊁颞下动脉和鼻上㊁鼻下动脉㊂各支不断分出各级更小分支,最终形成毛细血管前微动脉,移行于毛细血管小叶,再汇入毛细血管小叶后微静脉,经静脉小分支㊁二级及一级分支,于视乳头中央穿过巩膜筛板进入视网膜中央静脉总干,血液汇入眼上静脉或海绵窦㊂视网膜中央动脉㊁静脉较大的分支,位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靠近内界膜一侧㊂视网膜毛细血管前动脉及位于神经纤维中的浅表血管丛(superficial vascular plexus ,SVP )和位于内核层更深处的深层血管丛(deep vascular plexus ,DVP )等深浅两组毛细血管网,遍布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内层,是神经上皮层内层营养的唯一来源[6]㊂视网膜血管系统(包括视神经的血管在内)具有自主调节功能,对来自眼动脉血流灌注均有一定程度的调节作用㊂图1OCT下视网膜层次解剖位置(资料来源:Staurenghi G,Sadda S,Chakravarthy U,et al.Ophthalmology,2014,121(8):1572-1578)2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涉及氧化应激㊁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㊁免疫系统与炎症反应等多种机制[7],高血压引起的不同血管反应导致眼底改变㊂2.1氧化应激反应氧化应激反应在视网膜血管损害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参与氧化还原信号的主要分子是活性氧,如超氧化物㊁过氧化氢㊁羟基自由基㊁一氧化氮和过氧亚硝酸盐㊂内皮细胞㊁血管平滑肌细胞,外膜细胞及巨噬细胞等血管成分均可产生活性氧㊂活性氧在血管收缩和舒张㊁血管细胞的生长㊁死亡和迁移及细胞外基质修饰相关的信号转导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㊂活性氧对免疫细胞分化和功能有影响,导致CD8+和CD4+T淋巴细胞的活化㊂淋巴细胞引起细胞因子分泌,从而增加氧化应激水平㊂大量免疫细胞浸润到血管壁,引起血管结构和功能损害[8]㊂视网膜中还原型辅酶Ⅱ(NADPH)氧化酶衍生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增加导致局部血压升高,活性氧过度产生引起眼部小胶质细胞活化,表明氧化应激㊁炎症和高血压眼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9]㊂2.2免疫系统与炎症反应免疫系统在高血压血管损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T细胞㊁B细胞㊁肥大细胞㊁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产生相关细胞因子,通过免疫级联反应,介导组织损伤,阻碍血管舒张,增强钠的重吸收,引起血压升高,进而造成血管损害㊂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可增强血管收缩和钠潴留,树突状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可能通过调节T细胞功能刺激血压升高㊂树突状细胞可产生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等介质,可独立于T细胞调节血压[10]㊂在血管系统中,免疫细胞通过产生各种分子(如细胞因子㊁趋化因子㊁基质金属蛋白酶㊁活性氧)积聚在血管周围脂肪中,这些分子通过不同反应导致血压升高㊁血管扩张㊁刺激胶原合成㊁降解弹力纤维及增加血管僵硬度,最终引起血管功能障碍[11]㊂2.3RAAS通过血管紧张素-1受体(AT-1R)和血管紧张素-2受体(AT-2R)上的受体信号介导视网膜血管病变㊂A T-1R介导炎症㊁细胞死亡㊁氧化应激和血管收缩;A T-2R可降低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减轻氧化应激,提高细胞存活率㊂血管紧张素(Ang)Ⅱ通过AT-1R途径刺激促炎分子和活性氧的产生,激活免疫细胞,引起免疫细胞积聚,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局部血压升高[12]㊂AngⅡ引起视网膜周细胞迁移㊁视网膜动脉收缩和细胞外基质沉积,并发挥一系列致病性作用,导致视网膜病变,包括炎症㊁新生血管形成㊁血管渗漏和水肿形成[13]㊂3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分期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分为血管收缩期㊁硬化期和渗出期3个阶段㊂在血管收缩期,血压升高引起视网膜动脉生理性痉挛收缩,临床表现为全身性视网膜小动脉变窄㊂在硬化期,随着血压持续升高,视网膜小动脉内膜增厚㊁中膜壁增生及透明变性,临床观察到小动脉对光反射的改变,称为 铜线征 ㊂狭窄和硬化的小动脉僵硬并压缩相邻的视网膜小静脉,从而导致动静脉交叉征(AVN)㊂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期持续的血压升高导致组织缺血和血-视网膜屏障破坏[14]㊂在渗出期,出现血液-视网膜屏障破裂㊁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坏死㊁血液和脂质渗出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血等病理变化,临床表现为微动脉瘤㊁出血㊁硬性渗出物和棉绒斑㊂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3个阶段并非按顺序发生,高血压引起视网膜病变一方面取决于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血压升高的时间和年龄㊂部分急性血压升高的病人常观察到视网膜出血或硬性渗出等渗出期改变,而无AVN等硬化期改变[15]㊂4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分级目前,临床常用的分级标准是Keith-Wagener-Baker分级[16]和Mitchell-Wong[17]分级,具体内容详见表1㊂在长期临床应用中,较难区分Keith-Wagener-Baker分级中的Ⅰ级和Ⅱ级病变㊂表1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分级标准Keith-Wagener-Baker分级Mitchell-Wong分级临床表现Ⅰ级轻度视网膜动脉痉挛狭窄或合并轻度硬化Ⅱ级中度中度至显著小动脉狭窄㊁局部和/或全身小动脉狭窄㊁光反射过度(铜线征)㊁动静脉交叉改变或切口Ⅲ级重度视网膜小动脉狭窄和局灶性收缩,伴有视网膜水肿㊁微血管瘤㊁出血㊁硬性渗出㊁棉绒斑等Ⅳ级除Ⅲ级改变外,伴有视盘水肿等5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诊断2020年国际高血压学会全球高血压实践指南建议对所有2级及以上高血压[收缩压ȡ160mmHg (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ȡ100mmHg]病人进行视网膜检查[2]㊂近年来,随着眼底影像学及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广泛应用,临床对眼底的观察及评价方法有了显著进步㊂5.1彩色眼底照相目前,直接检眼镜等传统眼底检查方式由于主观性较强㊁检查范围较小㊁随访困难等缺点已被逐渐淘汰,而眼底照相以其操作简便㊁便于筛查等优势,已成为眼底检查的主流方式㊂高血压引起多种眼底改变,多表现为视网膜小动脉变细(如动脉变窄㊁铜丝样改变及管径大小不均等)㊁动静脉交叉征等,伴有视网膜内出血㊁水肿㊁硬性渗出等表现以及视网膜动静脉阻塞㊁动脉瘤等病变[18]㊂5.2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FFA是将荧光素钠注入静脉,荧光素钠随着全身血液循环到达眼底,应用特殊的眼底照相机拍摄记录其在视网膜血管动态循环时发出的荧光㊂荧光素钠在眼底循环情况反映了视网膜血管及色素上皮层的生理病理改变,为眼底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㊂高血压病人FFA常表现为出血㊁脂质渗出㊁荧光素渗漏等,严重者发生视乳头水肿㊂急进型高血压病人易出现血-视网膜屏障破裂,由于血压骤然升高㊁血管内皮调节失控及炎性因子的作用,血浆㊁脂肪及血液其他成分由血管进入视网膜,FFA可观察到出血㊁脂肪渗出㊁荧光素渗漏㊁水肿㊁微血管瘤和新生血管形成[19]㊂5.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OCT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项无创眼底检查技术,其是基于弱相干光干涉仪的基本原理,测定生物组织不同深度层面的反射或散射信号,从而得到高分辨率的图像,可对视网膜进行3D成像㊂有研究表明,高血压病人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㊁中央黄斑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㊁内丛-神经节细胞复合体(inner plexiform-ganglion cell complex,IP-GCC)和视网膜乳头周围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均低于对照组[20]㊂有靶器官损害的全身性高血压病人SFCT㊁CMT㊁IP-GCC和RNFL均降低,且随着靶器官数目的增加,SFCT显著降低,提示SCFT可作为预测终末器官损害负荷的指标㊂随着血压持续升高,血-视网膜屏障可能被破坏,并发生RNFL缺血㊂中度㊁重度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病人多预后不良㊂有研究显示, TOD和SFCT之间的关系,靶器官受累数目越多, SFCT越低,而CMT㊁IP-GCC和RNFL厚度随着TOD 数目增加而无明显下降[21]㊂5.4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OCTA是一种新型快速的㊁非侵入性的成像手段,可对病人视网膜和脉络膜层内的血管结构及功能进行分析,并在活体上分层观察视网膜的各层血流及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情况㊂临床通过OCTA进行多次筛查,及时发现病人视网膜㊁脉络膜血管的异常改变㊂与传统的FFA相比,OCTA可提供更高分辨率的三维视网膜血管成像,精确描绘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并生成浅㊁深血管丛的深度分辨率图像,测量视网膜SVP与DVP的血管密度㊁灌注密度㊁FAZ面积和周长㊂与眼底照相比较,OCTA可观察到眼底照相无法识别的微血管异常,如FAZ侵蚀,浅层视网膜和深层视网膜中存在非灌注区域和微动脉瘤,血管襻和毛细血管迂曲等㊂由此可见,OCTA可精确显示视网膜血管系统的内部结构并进行定量分析,发现早期视网膜改变,这是传统眼底检查或照相难以发现的[22]㊂有研究表明,OCTA可观察到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5种主要病理变化,包括局灶性毛细血管稀疏㊁散在性微血管瘤㊁局灶性黄斑拱环缺损㊁局灶性毛细血管障碍和局灶性毛细血管无灌注[23]㊂随着高血压视网膜病变逐步恶化,病变数量随之增加,深部血管密度可能是预测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风险的最佳指标㊂6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主要是根据相关高血压管理指南降低血压㊂降低血压可减轻高血压视网膜病变进展的风险,改善小动脉结构和稀疏,并增加小动脉密度[24]㊂及早发现并控制血压,早期高血压视网膜病变表现通常是可逆的㊂有研究显示,当高血压视网膜病变作为治疗指征时,需使用降压药物治疗的高血压病人比例从3%上升到14%[25]㊂目前,高血压相关指南未对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提供具体指导,但建议将高血压病人的治疗目标定为血压<140/90 mmHg,理想情况下血压ɤ130/80mmHg,同时建议高血压病人改变生活方式,包括控制体重㊁坚持体育锻炼㊁遵循健康饮食㊁减少盐及酒精摄入量㊂若病人在改变生活方式后血压仍未得到控制或存在较高的心血管风险,需要及时使用降压药物治疗,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抑制剂㊁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㊁β受体阻滞剂㊁利尿剂或钙通道阻滞剂等,通常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2]㊂7高血压视网膜病变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7.1高血压视网膜病变与脑损害的关系由于眼和脑的胚胎同源性,二者具有相似的解剖学㊁生理学特征,视网膜的某些特征可在脑小血管病变的诊断和随访中代替或补充影像学检查[26]㊂相关研究表明,视网膜小动脉狭窄与腔隙性脑梗死有关[27],而视网膜动脉瘤与脑出血有关[28]㊂与对照组比较,脑小血管病变病人深层毛细血管层和浅层毛细血管层的血流密度降低,FAZ区域扩大,这些表现与基于MRI的脑小血管病变疾病评分相关[29-30]㊂有研究显示,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病人出现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变薄和微血管异常等,随着认知功能下降,RNFL与脉络膜变薄[31]㊂有研究发现,基线时较低的RNFL厚度与认知能力下降和痴呆的风险增加有关[32]㊂7.2高血压视网膜病变与心血管损害的关系心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风险因素,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可在一定程度反映其他潜在的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在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和死亡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3]㊂在OCTA中,高血压对视网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DVP㊁SVP的血管密度降低与FAZ面积扩大[34-35]㊂有研究发现,中央凹和中央凹旁区域DVP的血管密度与高血压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有关,无高血压病史DVP 血管密度较高,近期新诊断为高血压的病人(未接受治疗的病人)血管密度较低,高血压未控制的病人血管密度值最低[27]㊂Pascual-Prieto等[36]研究发现,与低心血管风险病人相比,心血管风险高的高血压病人DVP 和SVP的血管密度较低㊂根据病人血压进行分层时,血压控制良好的病人较血压控制不佳病人DVP的血管密度更高[37]㊂根据高血压病程分层时,高血压病程较长(>5年)的病人黄斑区SVP的血管密度低于健康人和高血压病程ɤ5年病人[38]㊂Wang等[39]使用OCTA观察了158例冠心病病人的视网膜和脉络膜血流,并将其与数量相似的健康受试者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除中心凹外,视网膜其他区域的SVP和DVP的血管密度降低,随着研究的深入,将眼底微血管的变化(由血管密度和血流面积反映)与各冠状动脉分支的Gensini评分(狭窄范围)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左主干(LM)㊁左回旋支(LCX)近端和右冠状动脉(RCA)的狭窄程度与SVP和DVP(中心凹区域除外)的血管密度变化呈负相关㊂7.3高血压视网膜病变与肾损害的关系眼睛与肾脏在结构㊁发育和组织方面有一定相似之处,脉络膜毛细血管内皮㊁Bruch's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的排列反映了肾小球内皮㊁GBM和足细胞的排列,在Ⅱ型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中,GBM和Bruch's膜上均出现了电子致密沉积物,该发现验证了这种观点[40]㊂慢性肾病病人视网膜微血管改变可能在视觉症状出现的早期发生㊂不同视网膜层的微血管可能对系统性合并症有不同的反应㊂慢性肾病病人存在明显的视网膜微血管异常㊂定量变化包括SVP和DVP的毛细血管变细㊁血管密度降低和FAZ的非圆形指数增加㊂血管密度降低可能是由于毛细血管的局部或弥漫性稀疏,FAZ的非圆形指数增加可能是由于中央凹旁毛细血管网络的破坏引起的[41]㊂一项研究通过对比60例慢性肾病的高血压病人与对照组的OCTA资料,结果显示,慢性肾病病人的SVP和DVP血管密度较低[35]㊂7.4高血压视网膜损害与颈动脉狭窄(carotid artery stenosis,CAS)的关系在CAS的病人中,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病人视网膜中央动脉当量(CRAE)和动静脉比值(AVR)较小,重度CAS病人的平均视网膜敏感度降低㊂视网膜敏感度和CRAE呈正相关[42]㊂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病人视网膜血流密度降低[43]㊂Lee 等[44]研究CAS术前后视网膜微循环的变化,结果显示,双眼黄斑深部毛细血管层和浅毛细血管层的血管密度增加㊂8小结与展望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复杂,其损伤过程与全身微血管损伤密切相关,在诊疗过程中,临床医生并未对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诊治给予足够重视,且常规眼底检查对早期微血管系统的发现不敏感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OCT及OCTA等技术广泛应用,临床医生可早期发现和评估高血压视网膜病变㊂由于视网膜血管的可视性及其与心㊁脑㊁肾等各器官的内在联系,常将其作为判断其他器官损害的标志,可用于高血压管理和心血管风险的分层,也为临床医师早期发现并干预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提供借鉴和指导㊂参考文献:[1]王增武,王文.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解读[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9(3):193-197.[2]UNGER T,BORGHI C,CHARCHAR F,et al.2020InternationalSociety of Hypertension global hypertension practice guidelines[J].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20,38(6):982-1004.[3]边波,万征,李永乐,等.高血压患者视网膜病变调查及其临床价值评价[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19(2):170-171. [4]VADALÀM,CASTELLUCCI M,GUARRASI G,et al.Retinal andchoroidal vasculature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kidneydisease[J].Graefe's Archive for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Ophthalmology,2019,257(8):1687-1698.[5]STAURENGHI G,SADDA S,CHAKRAVARTHY U,et al.Proposedlexicon for anatomic landmarks in normal posterior segment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the IN㊃OCTconsensus[J].Ophthalmology,2014,121(8):1572-1578. [6]CAMPBELL J P,ZHANG M,HWANG T S,et al.Detailed vascularanatomy of the human retina by projection-resolved optical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J].Scientific Reports,2017,7:42201.[7]FERREIRA N S,TOSTES R C,PARADIS P,et al.Aldosterone,inflammation,immune system,and hypertension[J].American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21,34(1):15-27.[8]LEE M Y,GRIENDLING K K.Redox signaling,vascular function,and hypertension[J].Antioxidants&Redox Signaling,2008,10(6):1045-1059.[9]SANT ANA-GARRIDOÁ,REYES-GOYA C,FERNÁNDEZ-BOBADILLA C,et al.NADPH oxidase-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in the eyes ofhypertensive rats[J].Molecular Vision,2021,27:161-178. [10]WEN Y,CROWLEY S D.Renal effects of cytokines inhypertension[J].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Medicine andBiology,2019,1165:443-454.[11]RAI A,NARISAWA M,LI P,et al.Adaptive immune disorders inhypertension and heart failure:focusing on T-cell subsetactivation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20,38(10):1878-1889.[12]GAO X,YAMAZAKI Y,TEZUKA Y,et al.Pathology of aldosteronebiosynthesis and its action[J].The Tohoku Journal ofExperimental Medicine,2021,254(1):1-15.[13]CHEN H,ZHAO X Y,CHEN Y X,et al.AngiotensinⅡis a crucialfactor in retinal aneurysm formation[J].Experimental EyeResearch,2021,213:108810.[14]MARK O M,TSO M D.Pathophysiology of hypertensiveretinopathy[J].Ophthalmology,1982,89(10):1132-1145. [15]GÖBEL W,MATLACH J.Hypertone veränderungen des fundus[J].Der Ophthalmologe,2013,110(10):995-1007.[16]KEITH N M,WAGENER H P,BARKER N W.Some different typesof essential hypertension:their course and prognosis[J].TheAmerican Journal of the Medical Sciences,1974,268(6):336-345.[17]WONG T Y,MITCHELL P.Hypertensive retinopathy[J].New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4,351(22):2310-2317. [18]TAPP R J,OWEN C G,BARMAN S A,et al.Associations of retinalmicrovascular diameters and tortuosity with blood pressure andarterial stiffness:United Kingdom biobank[J].Hypertension(Dallas,Tex:1979),2019,74(6):1383-1390.[19]张真,王彤,徐强,等.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6,24(7):541-543.[20]WEI W B,XU L,JONAS J B,et al.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the Beijing eye study[J].Ophthalmology,2013,120(1):175-180.[21]SIMSEK E E,KANAR H S,KANAR B G,et al.Can ocular OCTfindings be as a predictor for end-organ damage in systemichypertension?[J].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ypertension(NewYork,N Y:1993),2020,42(8):733-737.[22]YANG J Y,WANG Q,YAN Y N,et al.Microvascular retinalchanges in pre-clinical diabetic retinopathy as detected by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J].Graefe's Archivefor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Ophthalmology,2020,258(3):513-520.[23]LIU Y H,LI J S,PAN J,et al.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and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acular retinal microvasculature by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in hypertensiveretinopathy[J].Hypertension Research,2021,44(3):325-336.[24]JUMAR A,HARAZNY J M,OTT C,et al.Improvement in retinalcapillary rarefaction after valsartan treatment in hypertensivepatients[J].The Journal of Clinical Hypertension,2016,18(11):1112-1118.[25]KOLMAN S A M,VAN SIJL A M,VAN DER SLUIJS F A,et al.Consideration of hypertensive retinopathy as an important end-organ damage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J].Journal ofHuman Hypertension,2017,31(2):121-125.[26]BIFFI E,TURPLE Z,CHUNG J,et al.Retinal biomarkers of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a systematic review[J].PLoS One,2022,17(4):e0266974.[27]YATSUYA H,FOLSOM A R,WONG T Y,et al.Retinalmicrovascular abnormalities and risk of lacunar stroke: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study[J].Stroke,2010,41(7):1349-1355.[28]BAKER M L,HAND P J,LIEW G,et al.Retinal microvascular signsmay provide clues to the underlying vasculopathy in patients withdeep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Stroke,2010,41(4):618-623.[29]GEERLING C F,TERHEYDEN J H,LANGNER S M,et al.Changes of the retinal and choroidal vasculature in cerebralsmall vessel disease[J].Scientific Reports,2022,12(1):3660. [30]WANG X J,WEI Q,WU X Q,et al.The vessel density of thesuperficial retinal capillary plexus as a new biomarker in cerebralsmall vessel disease:a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ngiography study[J].Neurological Sciences,2021,42(9):3615-3624.[31]CARAZO-BARRIOS L,ARCHIDONA-ARRANZ A,CLAROS-RUIZ A,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retinal nerve fibre layer thickness andwhite matter lesions in Alzheimer's disease[J].International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2021,36(6):935-942. [32]MUTLU U,COLIJN J M,IKRAM M A,et al.Association of retinalneurodegeneration o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withdementia:a population-based study[J].JAMA Neurology,2018,75(10):1256-1263.[33]LEE W H,PARK J H,WON Y,et al.Retinal microvascular changein hypertension as measured b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ngiography[J].Scientific Reports,2019,9:156.[34]DONATI S,MARESCA A M,CATTANEO J,et al.Optical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and arterial hypertension:arole in identifying subclinical microvascular damage?[J].Europe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2021,31(1):158-165.[35]CHUA J,CHIN C W L,HONG J,et al.Impact of hypertension onretinal capillary microvasculature using 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ic angiography[J].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19,37(3):572-580.[36]PASCUAL-PRIETO J,BURGOS-BLASCO B,ÁVILA SÁNCHEZ-TORIJA M,et al.Utility of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indetecting vascular retinal damage caused by arterialhypertension[J].Europe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2020,30(3):579-585.[37]CHUA J,CHIN C W L,TAN B Y,et al.Impact of systemic vascularrisk factors on the choriocapillaris using 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 ang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hypertension[J].Scientific Reports,2019,9(1):5819.[38]LIM H B,LEE M W,PARK J H,et al.Changes in ganglion cell-inner plexiform layer thickness and retinal microvasculature inhypertension:a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study[J].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2019,199:167-176.[39]WANG J,JIANG J,ZHANG Y,et al.Retinal and choroidal vascularchanges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an 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 angiography study[J].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2019,10(4):1532-1544.[40]MCAVOY C E SILVESTRI G.Retinal changes associated withtype2glomerulonephritis[J].Eye(London,England),2005,19(9):985-989.[41]YEUNG L,WU I W,SUN C C,et al.Early retinal microvascularabnormaliti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J].Microcirculation(New York,N Y:1994),2019,26(7):e12555. [42]WU D H,WU L T,WANG Y L,et al.Changes of retinal structureand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J].BMC Ophthalmology,2022,22(1):123.[43]LAHME L,MARCHIORI E,PANUCCIO G,et al.Changes in retinalflow density measured b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ng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after carotidendarterectomy[J].Scientific Reports,2018,8(1):17161. [44]LEE C W,CHENG H C,CHANG F C,et al.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 angiography evaluation of retinal microvasculaturebefore and after 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J].ScientificReports,2019,9:14755.(收稿日期:2022-08-06)(本文编辑薛妮)。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血-视网膜屏障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第39卷第3期20 2 1年3月中华中医药学刊C H I N E S E A R C H I V E S O F T R AD I T I O N A L C H I NE S E M E D I C I N EVol. 39 No. 3Mar. 2 0 2 1D()I:10. 13193/j.issn. 1673-7717.2021.03.027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血-视网膜屏障损伤机制研究进展张瀚文,石岩(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847)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 R)是糖尿病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成人致盲的主要原因,严重影 响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对于D R的发病机制研究目前尚未完善,相关假说涉及到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内皮生长因 子表达、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增多、氧化应激反应等。
血-视网膜屏障(blood- retina barrier,B R B)是由内皮细胞间的紧密 连接、周细胞、色素上皮细胞等组成的具有选择性滤过的组织,起到保护视网膜细胞、视神经并提供稳定代谢环境的作 用。
B R B的结构破坏和通透性增加是D R的重要病理改变之一,从B R B的生理病理机制、宏观及微观变化两方面详细 探讨D R中B R B的损伤机制,以期待为D R的临床病机及治疗手段提供更多的方向。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视网膜屏障;发病机制;生理结构;病理变化;视网膜内皮细胞;周细胞;Miiller细胞 中图分类号:R259.87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21 )034105名5Recent Progress on Diabetic Retinopathy and Mechanism of Blood - Retinal Barrier InjuryZ H A N G H a n w e n,S H I Y a n(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847 ,Liaoning, China)Abstract:Diabetic retinopathy(D R)is one of the most c o m m o n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I t is the m a i n cause of adult blindness a n d serious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diabetic patients.T h e study o n the pathogenesis of D R has not yet b e e n c o mpleted,a n d the relevant hypothesis involves h e m o d y n a m i c c h a n g e s,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rtor(V E G F) ,increased of glycosylation e n d products(A G E s),oxidative stress reaction,etc.T h e blood —retina barrier(B R B)is a selectively filtered tissue c o m p o s e d of tight junctions between endothelial cells,pericytes,pigment epithelial cells,etc. ,whi c h protects retinal cells,optic nerves a n d provides a stable metabolic environment.T h e role of B R B in structural destruction a n d permeability increase is o n e of the important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D R.In this p a p e r,the d a m a g e m e c h a n i s m of B R B in D R w a s discussed in detail from the physiological a n d pathological m e c h a n i s m s as well as macroscopic a n d microscopic changes of B R B,in order to provide m o r e directions for the clinical pathogenesis a n d treatment of D R.K e y w o r d s:diabetic retinopathy;blood —retinal barrier;pathogenesis;physiological structure;pathological c h a n g e s;retinal endothelial cells;pericytes;Muller cells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 R)是由于糖尿 病患者糖代谢功能障碍导致的眼部视网膜微循环持续病变的 眼部疾病,是糖尿病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光凝时机的探讨
表 1 三组患者 的一般情 多波 长激光机进行激光治 疗。治疗 前控制
光斑分 布均匀 , 两个相邻 光斑之 间距离 1 个光斑 直径 。靠 近后 极
光斑 2 0 m, 0 后极 以外 为 5 0l 0 , a m。一般 每 眼分为 4~ 6次完 成 ,
每 次 间 隔 时 间 为 1周 , 如果 双 眼 都 需 要 打 激 光 , 双 眼 间 隔 治 疗 , 可
l | 譬蠢曩 | ÷
糖 尿 病 视 网 膜 病 变 光 凝 时 机 的 探 讨
崔 春 梅
首都 医科 大学附属北京朝 阳 医院眼科 ( 北京 10 2 ) 0 0 0
【 摘要 】 目的 观察糖尿病视 网膜病 变不 同时机进行 激光治疗后视力黄斑 阂值视 野 的改变 , 以指导 临床治 疗。方法 激光 患者
些特殊情况下 可提早光凝 , 比如就医不便 , 医从 性差 , 身体状况 不
允许 , 白内障术后等情况 。本研究 在糖尿病视 网膜病 变全视 网膜 光凝治疗较 为积极 , 刚有视 网膜无 灌注 区时 , 在 就说 明视 网膜 已 经缺血缺 氧 , 这时 已经产 生化 学性 改变 , 刺激 侧支循 环或 新生 血 管 的产生 , 此时进行全视 网膜 光凝 , 以有效 地改善 视 网膜 的循 可
环, 早期 阻断病程的进展 。把视力维持 在较好的水平 。依 据我 国 18 9 5年眼科学会眼底病学组制定 的糖尿 病性 视 网膜 病变 分期标 准, 选择 Ⅲ 一 I V期 D R患者 作为治疗对象 , 一旦 出现无灌 注 区即
视力高于 0 8 乙组糖 尿病 视 网膜病 变 Ⅲ期 或 以上 , 力低 于等 .; 视 于 0 8 丙 组糖 尿 病 视 网 膜 病 变 Ⅲ期 伴 有 黄 斑 水 肿 , 力 低 于 .; 视 05 . 。见表 1 。
无早期症状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临床特点
[ l p tamo,0 1 1 :1 ] JC i O hh l l2 1 ,9 4 8 n
视 网膜 分支 静脉 阻塞 (rnhrt a vi C1. bac ei l e OCI n n L s n R O) 临床 常见 病 。其 对 视 功 能 的影 响 程 i ,B V 为 o 度, 因阻塞 支 的大小 与所 在部位 而异 。上 、 下半 侧 分 支 静脉 , 上 、 下 分 支 静 脉 阻塞 时 , 颞 颞 因病 变 直 接 波
6 6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V R O病例 中, 右眼 2 6例 , 眼 3 左 6例 , 双眼 4例 。颞上周边 支
阻塞 4 5只眼 , 8 1% ; 占6 .8 颞下周边支 5只眼 , 7 5 % ; 上支 8只眼, 1 .2 ; 占 .8 鼻 占 2 1 % 鼻下支 1 2只眼 , 1 .8%。 占 81 F A检查时偶然发现 1 , 57 F 7例 占2 .6% ; 继发玻璃体 积血 4 9例 , 4 2 % 。7 占7 .4 0只眼均发现大小 、 数量不等 的视 网
nt a i pt gi o prc a n t i i n&mn au r raadbokn l dWtot y po s f rnhrt a vi c s n( R O)  ̄em cl e n l ig o i u sm tm ac i l eno l i B V . aa c bo h ob en c uo Meh d R t set ea a s f 6pt ns(0ee)B V hrc r t s n l i a f R O vt os e — to s e opcv nl i o 6 ai t 7 ys R O caat ii dcnc d t o V ieu m r i ys e e sc a i a a B l r h
杨春华个人简介
杨春华
杨春华,女,毕业于南京铁道医学院,原国际眼科杂志编辑部理事,中华临床医学会理事。
教育经历
毕业于南京铁道医学院;
1982年赴河北省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进修,从师全国眼底病权威谭玉章教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周良教授;
工作经历
在两位恩师引领下,从事视网膜色素变性治疗基础理论研究与自体血管取材侧支循环建立术,临床研究近35年,千禧年5月20日由前任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剪彩,创立视网膜色素变性研究治疗中心,迄今积累了665例手术前后对比资料(视力,电脑视野,彩色眼底照相,视觉电生理)。
诊疗范围
在视网膜色素变性、黄斑变性、视神经不全萎缩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出诊时间
北京天健医院:每周一至周五上午
研究方向
视网膜色素变性、黄斑变性方向。
科研成果
从事视网膜色素变性治疗基础理论研究,与自体血管取材侧支循环建立术,临床研究近35年,撰写论文多篇。
自视网膜色素变性研究治疗中心创建以来共计撰写8000余论文,分别发表于中华眼科杂志一篇,美中国际眼科杂志6篇,中华临床医学新进展1篇,医学研究特刊一篇。
科室患者来源不仅仅是国内RP患者,以杨春华副主任医师领衔的医疗团队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除国内RP患者以外,近8年,治疗日本患者315例,及美国,缅甸,印度,哈萨克斯坦,蒙古,加拿大,菲律宾,尼泊尔,等境外患者。
社会活动
曾多次获铁道部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等光荣称号。
眼球在视觉感知中的信号转导研究进展
眼球在视觉感知中的信号转导研究进展引言: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知方式之一,而眼球在视觉感知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眼球中的感光细胞能够接收到外界光线,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这一过程被称为视觉信号转导。
视觉信号转导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视觉系统的运作机制以及视觉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眼球在视觉感知中的信号转导进行综述,并介绍最新的研究进展。
一、视网膜中的光感受器视网膜是眼球中负责接收光信号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视网膜中,存在两种类型的光感受器,分别是锥状细胞和杆状细胞。
锥状细胞主要负责对颜色的感知,而杆状细胞则负责对亮暗的感知。
这两种光感受器中都包含着感光色素,其中最重要的是视紫红质。
视紫红质能够与光发生反应,并激活光敏酶,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信号转导过程。
二、视觉信号的传导途径在视网膜中,光信号被感光细胞转化为电信号后,会通过一系列的信号传导途径进一步传递至大脑中负责视觉处理的区域。
首先,光信号会在视网膜内经过水平细胞和双极细胞的调节,以提高对信号的动态范围和辨别度。
接下来,信号会通过视神经传输至脑干,并进一步经过后脑结构,如丘脑和视觉皮层,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加工。
最终,大脑会将这些信号整合起来,形成我们所感知到的视觉图像。
三、视觉信号转导相关疾病的研究研究表明,视觉信号转导的相关疾病对于患者的视觉功能具有显著影响。
例如,色盲是由于视网膜中光感受器的缺陷导致的,使得患者无法正常区分颜色。
青光眼则是由于眼球内液体循环受阻导致眼压升高,从而损害了视网膜中的受损细胞,进而引发视觉信号转导的异常。
研究人员通过对这些疾病的深入研究,希望能够找到相应的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的视觉功能。
四、最新研究进展在视觉信号转导的研究领域,近些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例如,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光感受器类型,称为非视锥杆状细胞。
这种细胞能够在低光强度下起到重要的作用,为我们在夜间维持良好的视觉提供了新的解释。
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新型的视觉信号转导通路,这些通路可能与神经适应性、动态视觉和色彩加工等特定功能有关。
视网膜钾离子及其通道与近视相关研究进展
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氉氉氉氉引文格式:杨琴,毛玉梅,兰长骏,廖萱.视网膜钾离子及其通道与近视相关研究进展[J].眼科新进展,2022,42(1):79 81.doi:10.13389/j.cnki.rao.2022.0018【文献综述】视网膜钾离子及其通道与近视相关研究进展△杨 琴 毛玉梅 兰长骏 廖 萱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氉氉氉氉作者简介:杨琴(ORCID:0000 00028956 160X),女,1996年10月出生,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眼视光学。
E mail:1090244774@qq.com通信作者:廖萱(ORCID:0000 00030097 684X),女,1973年5月出生,博士,教授。
研究方向:视光学与白内障。
E mail:aleexand@163.com收稿日期:2021 05 24修回日期:2021 09 30本文编辑:方红玲△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9YJ0381);四川省医学会科研课题(编号:S20016)作者单位:637000 四川省南充市,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川北医学院眼视光学系【摘要】 视网膜视觉信号处理与近视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其中视网膜离子通道活动在近视相关信号通路中扮演着一定角色。
近年来发现,视网膜钾离子的转运参与了眼部屈光发育和近视的形成。
本文从视网膜钾离子转运与屈光发育和参与近视形成的可能机制、视觉相关视网膜钾离子通道,以及近视相关钾离子通道基因等方面对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 钾离子通道;近视;视网膜;视网膜色素上皮【中图分类号】 R774近视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屈光不正,然而对其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知之甚少。
综合治疗视网膜中央或分支动脉阻塞疗效观察
综合治疗视网膜中央或分支动脉阻塞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研究适合基层医院治疗视网膜中央或分支动脉阻塞的方法,使更多的患者得到及时、规范及有效的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2年8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住院的视网膜中央或分支动脉阻塞共41例病人,分析治疗前病程,治疗后视力改变、治愈率、有效率等。
结果:本组41例接受治疗,治愈率7.1%,总有效眼数占85.7%。
结论: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综合治疗视网膜中央或分支动脉阻塞的方法,无需高精尖设备及深奥的医学理论,无需新药、特效药,易学易懂,疗效显著,相当适合在有眼科医生的广大基层医院推广。
【关键词】视网膜中央或分支动脉阻塞;综合治疗【中图分类号】r7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354-01视网膜中央或分支动脉阻塞是由于动脉栓塞、动脉痉挛等造成的视网膜中央或分支动脉血流中断引起视网膜组织缺氧、变性、坏死的损伤视功能的眼底血管疾病,是眼科急症,发病时患眼视力急剧下降,甚至无光感,如不及时抢救治疗,往往造成不可逆性视功能损害,甚至永久性视力丧失,是导致盲目的急症之一。
[3],因此一旦确诊,必须分秒必争抢救视功能,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于2006年2月至2012年8月收治视网膜中央或分支动脉阻塞患者41例,现将治疗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临床资料为2006年2月至2012年8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住院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病例27例28只眼,1例为双眼发病,余均为单眼患病。
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病例14例14只眼,眼别:右眼29只眼,左眼13只眼。
年龄:最小40岁,最大75岁,治疗前病程最短7小时,最长35天,7天以内病例29例29只眼。
7天以上病例12例13只眼。
共41例病人,性别:男27例,女14例。
诊断标准:①患者视力骤降,甚至无光感,或者象限性视功能损害。
瞳孔散大,直接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③视网膜动脉变细,甚至如白线状,静脉变细,后极部视网膜或大片状视网膜灰白水肿,黄斑区呈樱桃红改变,或视神经乳头色淡,边缘不清。
经侧支循环路径导丝逆行指引椎动脉慢性闭塞开通一例
经侧支循环路径导丝逆行指引椎动脉慢性闭塞开通一例惠鑫;王浩;韩红星;王贤军;陈旺【期刊名称】《中国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8(015)012【总页数】3页(P657-659)【关键词】卒中;侧支循环;动脉闭塞性疾病;介入治疗;缺血性卒中【作者】惠鑫;王浩;韩红星;王贤军;陈旺【作者单位】276000 临沂市,青岛大学第十一临床医学院(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76000 临沂市,青岛大学第十一临床医学院(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76000 临沂市,青岛大学第十一临床医学院(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76000 临沂市,青岛大学第十一临床医学院(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76000 临沂市,青岛大学第十一临床医学院(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患者男,62岁,因“头晕2 d,加重伴发作性视物不清2 h”于2018年5月21日就诊于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既往高血压病史20年,糖尿病史4年,未规律服用降压、降糖药物。
入院体格检查:血压174/95 mmHg,心律齐;意识清楚,言语流利;双眼结膜无充血,角膜清晰,晶状体轻度混浊,视盘清,视网膜动脉细呈银丝状,黄斑无水肿,正常反光;脑神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腱反射对称引出,双侧病理征阴性;共济运动、感觉系统与自主神经功能检查均正常。
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8.2 mmol/L,糖化血红蛋白6.8%(正常范围4%~6%);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10 mmol/L;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电解质、感染九项、同型半胱氨酸均正常。
影像学检查:颈部血管超声示,右侧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收缩期流速0.233 m/s),左侧椎动脉颈段闭塞;头部MRI扩散加权成像示小脑、枕叶新发梗死灶(图1); DSA示右侧非优势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图2a),前向血流止于小脑下后动脉(图2b),左侧优势椎动脉近段闭塞(图2c),颈升动脉血液通过侧支代偿血管进入椎动脉代偿颅内血供(图2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与讲座·视网膜侧支循环的研究进展刘娟红周琼*[关键词]侧支循环;血管内皮细胞;新生血管;激光;玻璃体切割术[中图分类号]R774.1作者单位:330006南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讯作者视网膜侧支循环起源于闭塞的毛细血管床,其形成是个动态过程。
视网膜病变区域静脉和开放的毛细血管明显扩张,眼底荧光造影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呈刷状,数月后血管管径变粗、血管数量减少,1年后大部分刷状侧支退变成原来的毛细血管,仅保留几根较粗大的血管,称为侧支血管成熟。
视网膜侧支血管形成约需1年。
视网膜侧支循环有3种类型:(1)动脉-动脉(A-A );(2)静脉-静脉(V-V );(3)动脉-静脉(A-V )[1,2]。
视网膜侧支循环可见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分支动脉栓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炎、早产儿视网膜、高眼压性青光眼、Coats 、视网膜血管瘤等疾病。
1侧支循环建立的病理和生理方面侧支循环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缺氧是一个重要的诱导因素。
整个过程需要血管管壁的膨胀,激活血管的内皮细胞,白细胞的聚集导致血管平滑肌生成和细胞因子的参与。
1.1缺氧是一个重要的诱导因素有学者报道[3],动脉闭塞导致缺血缺氧,一段时间后,闭塞区域的组织逐渐出现侧支血管和新生血管,缺血缺氧是重要诱导因素。
血管狭窄导致小范围的缺血缺氧,周围会出现侧支循环。
缺血区与非缺血区的血管存在血管切应力,促进侧支血管的生成。
切应力刺激,增加血管壁的压力,使血管壁厚度增加和血流的动脉直径扩大。
侧支血管的搏动压力比正常小动脉的生理水平高,利于侧支血管的再通。
1.2切应力对内皮细胞的作用血管内皮细胞对血管壁的切应力很敏感,切应力在侧支血管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切应力[4]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切线方向的摩擦力。
通过血管压力梯度使侧支血管连接再通血流。
切应力只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其主要特点是作用于内皮细胞表面机械感受器以及内皮细胞基底层联结的整联蛋白。
通过细胞骨架传到基底层黏附处或邻近内皮细胞结合部,使整联蛋白或机械感受复合体(包括血小板内皮细胞黏合蛋白1(PECAM -1)与生长因子特异受体(F1K-1)活化[5~8]。
1.3内皮细胞在视网膜侧支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在病理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会发生改变,如高血压病、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硬化、糖尿病等,能分泌血管内皮舒张因子和内皮缩血管肽,在血管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血管内皮舒张因子包括NO 、前列腺素前列腺素和内皮细胞产生的超级化因子。
NO 在生物体内半衰期短暂、强效血管内皮舒张因子、能抑制血小板的功能[9]。
前列腺素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胞内的cAMP 的浓度,使血管舒张、增加血流、减少组织缺氧。
血管超级化因子产生电紧张传导,使相邻血管血管平滑肌细胞处于超级化状态,血管平滑肌舒张、增加血流、减少组织缺氧[10,11]。
血管内皮细胞能产生21-氨基酸肽叫内皮缩血管肽。
低浓度的内皮缩血管肽能引起血管的舒张,高浓度的血管肽则起相反的作用,加重组织缺氧[12]。
2发生视网膜侧支血管的常见病视网膜侧支血管常见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血管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眼压性青光眼、视网膜血管瘤等疾病。
视网膜侧支循环多见3个月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晚期病例,早期看到阻塞区周围的毛细血管扩张吻合,随着病程进展扩张吻合的微血管逐渐被管径较粗数量少的血管取代,形成侧枝循环。
有人[13]收集了44例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的患者,6例患者形成侧支循环(13.6℅),其视力恢复到0.9者1例,≥1.0者5例,侧支血管使视力预后取得更佳效果;高眼压性的青光眼[13]报道:在一个外伤性的高眼压性的青光眼患者的的视盘前可见到毛细血管网。
3视网膜侧支循环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鉴别3.1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特点视网膜新生血管一般发生于视网膜大面积的缺血、缺氧、视网膜循环障碍等。
视网膜新生血管是对缺血缺氧的周围环境作出的一组生物化学反应。
新生血管形成的生物化学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在新生血管形成起重要作用。
缺血视网膜组织中VEGFmRNA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以新生血管组织的表达最强。
缺血可诱发视网膜组织中VEGFmRNA的表达,并由此介导了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14]。
视网膜新生血管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殖期、视网膜分支分支静脉及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血管炎、视神经炎等中发现。
微血管瘤破裂时易发生玻璃体腔内积血。
新生血管在眼底荧光照影(FFA)可以清晰的看到视网膜新生血管渗出、出血、微血管瘤。
3.2视网膜侧支循环的特点视网膜侧支循环和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相似。
偶尔能在眼底镜下窥及,文献报道[13]:外伤性持续高眼压的青光眼的患者,在眼底镜下能窥及视盘前有侧支血管环的形成。
在眼底荧光照影下:能够看到完整的血管,这些侧支循环血管和正常血管类似,能给予周围视网膜血供;无渗出、出血、微血管瘤。
3.3视网膜新生血管和侧支血管的鉴别视网膜新生血管和侧支血管鉴别主要是依据荧光造影,FFA 示:新生血管区域可见渗出、出血、微血管瘤。
新生血管壁破裂导致玻璃体腔出血随着PVR出现少数患者出现视网膜脱离。
研究者做了回顾性的研究总共调查了1062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有409例患者出现了的新生血管,29例因玻璃体腔积血做了玻璃体切割术。
视网膜侧支循环是毛细血管吻合增粗有灌注功能血管,FFA示:可见完整的血管,血管周围无出血、渗出、微血管瘤。
视网膜侧支循环形成是血管的代偿,常见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能够使阻塞的区域重新得到灌注,使视力预后达到更佳的效果。
4侧支循环在临床上的建立和应用视网膜侧支循环的尽早建立对患者视功能的恢复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促进视网膜侧支循环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是从两个方面来介绍现阶段的研究进展。
4.1激光在眼底血管病变中,激光治疗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
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是现阶段减少黄斑水肿,预防新生血管有效的治疗方法。
光凝使视网膜小动脉收缩、扩张的小静脉及毛细血管收缩和闭塞,防止渗漏,减轻渗出和水肿。
光凝封闭大量无灌注区,改善视网膜血供,减少新生血管生长因子分泌,促使新生血管消退[15]。
侧枝循环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部分患者视盘区域可见视盘睫状血管吻合,已经被IFFA证实:视网膜静脉与脉络膜静脉之间形成的侧支循环,视网膜静脉血流可通过该吻合流入脉络膜静脉,最后经窝状静脉流出眼外。
视网膜与脉络膜之间存在压力梯度,其是建立吻合支生理基础[16]。
文献报道[17]:通过光动力法建立21只兔视网膜分支静脉循阻塞模型,利用激光诱发并形成视网膜和脉络膜静脉吻合,对侧眼无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同样行激光激射。
在建立BRVO模型的21只眼中,4只眼形成了视网膜和脉络膜静脉吻合;在对照眼中,1只服形成了视网膜和脉络膜静脉吻合。
在观察期间未见严重的并发症。
利用激光建立视网膜和脉络膜的侧支循环是可行的。
4.2玻璃体切割术视网膜血管疾病能引起玻璃体腔内积血,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增殖期、视网膜血管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高血压病等。
视网膜前的氧张力在玻璃体切割术后很重要,高氧张力使血管收缩,提高氧张力利于防止血液渗出、减少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和黄斑水肿等。
视网膜静脉络是最典型的侧支循环,手术眼形成侧支循环过程中比自然过程短,一般在术后3~5周形成。
据Shuichi Ya-mamoto等[18]报道,采集了36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的患者,20眼有动静脉膜组(AS组),另外16只眼是玻璃体后脱离组(PVD组),都行了玻璃体切割术,术后两组视力都有所提高和中心凹的厚度没有绝对的差异,但两组荧光造影的结果显示有统计学的意义:AS组有10只眼的阻塞的静脉再通,PVD组有2只眼阻塞的静脉再通,两组都观察到了黄斑前的血管网的形成。
玻璃体切割术能提高视网膜血管前的氧分压,能够促进血管的再通。
参考文献[1]Spandau U,Wickenhauser A,Rensch F,et al.Intravitreal beva-cizumab for 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Acta Ophthalmol Scand, 2007,85:118[2]Klein R,Klein B,Henkind P,et al.Retinal collateral vessel formation.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1971,10:471[3]Fulton W.Anastomotic enlargement and ischemic myocardial dam-age.Br Heart J,1964,26:1[4]Hacking J,VanBavel E,Spaan A.Shear stress is not suf?cient to control growth of vascular networks:a model study.Am J Physiol,1快速康复外科的概念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 ,FTS )的倡导者和实践者Kehlet 早在2001年率先提出,并在许多手术患者中积极探索其临床的可行性及优越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英语中fast track 一词常用以描述事物能迅速完成的途径和方法,fast track surgery 当指手术快速完成之意。
但surgery 一词在此并非单指手术操作的部分,而是指手术治疗的完整过程,涵盖术前准备到治疗结束出院。
快速康复外科将治疗择期手术病人的各种技术结合起来。
采用的方法包括硬膜外或区域麻醉、微创手术、适当的疼痛控制和积极的术后恢复措施,包括早期肠道(经口)营养和下地活动。
这些方法的结合减少了应激发应和器官的功能异常,从而极大地缩短了完全恢复所需要的时间。
2术前准备2.1术前宣教相关研究已显示,详细的术前宣教和辅导,是快速康复过程中很重要的因素。
而在术前宣教中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要让病人了解“加速康复计划”的每一个环节。
宣教的对象不仅是病人,而且要对其家属和陪护人员清楚说明“加速康复计划”和大致的住院时间等。
病人是“加速康复计划”中的主体,让其和家属熟悉整个流程,以取得充分的配合,更好地完成“加速康复计划”。
2.2术前肠道准备有研究数据表明:对于结肠切除手术病人,术前行机械性肠道准备于不做肠道相比无明显差异[1,2]。
肠道准备是在手术的前1d 下午就要开始,这就必然会影响进食。
其实大部分行结肠切除的病人将面临或已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此时再行肠道准备,只会进一步加重病人术前的营养不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