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中职语文(单招)第三册第2课《寻梦者》教案
江苏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第三册教案
江苏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第三册教案注:进行集体备课的科目,各任课教师要根据学情再对集体教案进行补充和修改。
注:进行集体备课的科目,各任课教师要根据学情再对集体教案进行补充和修改。
注:进行集体备课的科目,各任课教师要根据学情再对集体教案进行补充和修改。
注:进行集体备课的科目,各任课教师要根据学情再对集体教案进行补充和修改。
注:进行集体备课的科目,各任课教师要根据学情再对集体教案进行补充和修改。
注:进行集体备课的科目,各任课教师要根据学情再对集体教案进行补充和修改。
注:进行集体备课的科目,各任课教师要根据学情再对集体教案进行补充和修改。
注:进行集体备课的科目,各任课教师要根据学情再对集体教案进行补充和修改。
注:进行集体备课的科目,各任课教师要根据学情再对集体教案进行补充和修改。
注:进行集体备课的科目,各任课教师要根据学情再对集体教案进行补充和修改。
注:进行集体备课的科目,各任课教师要根据学情再对集体教案进行补充和修改。
注:进行集体备课的科目,各任课教师要根据学情再对集体教案进行补充和修改。
注:进行集体备课的科目,各任课教师要根据学情再对集体教案进行补充和修改。
注:进行集体备课的科目,各任课教师要根据学情再对集体教案进行补充和修改。
注:进行集体备课的科目,各任课教师要根据学情再对集体教案进行补充和修改。
注:进行集体备课的科目,各任课教师要根据学情再对集体教案进行补充和修改。
注:进行集体备课的科目,各任课教师要根据学情再对集体教案进行补充和修改。
注:进行集体备课的科目,各任课教师要根据学情再对集体教案进行补充和修改。
注:进行集体备课的科目,各任课教师要根据学情再对集体教案进行补充和修改。
注:进行集体备课的科目,各任课教师要根据学情再对集体教案进行补充和修改。
注:进行集体备课的科目,各任课教师要根据学情再对集体教案进行补充和修改。
寻梦者
1
授课班级
综高班
授课课时
2
授课形式
新授
授课章节名称
寻梦者
使用教具
教学目的
1、领悟诗中所蕴育的作者梦中丰富的感情及对理想目标的追求。
2、掌握诗中丰富的意象及其含义。
3,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体会音律美以及奇特的艺术构思。
教学重点
1、对丰富意象的把握。
2、把握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对诗人主观情感的把握以及表现手法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
戴望舒及相关作品的介绍
课外作业
教学后记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二:作者介绍
三:听范读,谈感触。
四:欣赏音律美,结构美。
五:把握全诗结构
六:揭示写作背景
七:品读
八,讨论
九:艺术特色
第一课时
师生交流: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学了好多涉及?
一、抒情气势跌宕起伏。
二、意象异彩纷呈,意境高远。
三、结构重叠复沓,一唱三叹。
金色的贝:象征着梦的珍贵难得,突出梦的静美与炫丽。美丽炫丽
桃花的珠:象征着梦的美好诱人,突出了梦的静美炫丽。
冰山、潮海:象征着寻贝的艰难,隐喻人生历程中的种种艰辛与磨难。
海水、天水:象征着养贝的艰难。
云雨声、风涛声:象征着贝的丰美和价值,描绘了一个令人陶醉的美好世界。
两鬓斑斑,眼睛朦胧:代表着寻梦的代价与沉重。
第一部分(第一段):全诗的引子,宣告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为全诗做铺垫。----做梦
第二部分(第2---6段)写寻梦的过程。----寻梦
第三部分(第7—8段)写实现美好梦想时的幸福与快慰。----再次入梦
寻梦者 教案,DOC
诗歌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象征本体是诗人自己,能开出“娇妍的花”的美丽的梦是象征的中介物,象征喻体则是那“金色的贝”吐出的“桃色的珠”。诗人找到了这个理想的象征物,在它身上寄寓了人生追求的一切美好东西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本文
学生了解作者,指导学生看注释和课件上的作者资料
引入本文所学
讲授新课
(35分钟)
1、朗读诗歌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目标
(1)读准字音,注意诗歌音韵美。
(2)读出节奏,标出停顿和重音。
(3)读出情感,把握诗歌的基调。
2、课堂探讨
全诗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节):诗歌的引子。
第二部分(第二到六节):寻梦的过程。
教材分析
《寻梦者》是戴望舒所作的一部诗歌,全文感情真挚,艺术精熟圆润,唱出了诗人和他那一代知识分子寻求光明、憧憬光明、历经磨难、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
教学条件
教材,教师用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诗歌线索,把握抒情脉络
2、理解诗歌意象、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情感教育
诵读经典、感悟人生真谛:任何美好理想的实现,任何事业成功的获取,必须付出人的一生追求的艰苦代价
作品运用多种意象,构成诗歌独特的意境。请找出诗歌中与“梦”有关的意象,并体会其含义和作用。
示例:第一部分中的诗歌意象是“娇艳的花”,象征梦的美好绚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充满对梦的向往。
寻梦者(最新整理)
编号:QMSD/JWC-13-10授课日期授课班级授课课时2课时授课形式新授授课章节名称寻梦者使用教具课件教学目的1.理清诗歌线索,把握抒情脉络,体会诗人寻求理想、憧憬光明、历经磨难、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
2.学习象征手法,体会重叠复沓、一唱三叹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抒情意象的象征意义及作用。
学习时应理解意象及意象群的的特点和含意,把握作品所表达的“寻梦”主题。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跌宕起伏的抒情气势。
学习时可在梳理作品抒情脉络的基础上,把握各部分之间情感的起承转换,深入体会作者通过抒情意象传达出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趋向。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作家作品、时代背景、文体知识课外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与练习册教学后记基本能体会诗歌跌宕起伏的抒情气势。
学习时可在梳理作品抒情脉络的基础上,把握各部分之间情感的起承转换,深入体会作者通过抒情意象传达出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趋向。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第一教时一、导入《寻梦者》是一首唱出寻梦者美丽灵魂的歌。
诗中,诗人以“寻梦者”自喻,通过“做梦—寻梦—再次入梦”的描述,唱出了诗人寻求理想、憧憬光明、历经磨难、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条雨巷,走近这位《寻梦者》。
(板书)二、作家作品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9年4月,他的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创办工作,是现代派最重要的诗人。
1936年10月,与卞之琳等人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的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名篇。
代表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寻梦者》发表在1932 年11月出版的《现代杂志》第二卷第一期上。
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面对黑暗的现实,作为被“五四”科学与民主的洪流震醒的知识分子,美好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一直笼罩在他敏感的心灵。
苏教版中职语文单招第册第课《寻梦者》教学设计 (一)
苏教版中职语文单招第册第课《寻梦者》教学设计 (一)本次教学设计针对苏教版中职语文单招第二册第三课《寻梦者》的教学,旨在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梦想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让学生在未来寻找自己的梦想时能够勇敢前行。
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概括《寻梦者》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2.学生能理解作者通过身边的小人物反映挫折的重要性,进一步认识挫折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3.学生理解梦想的力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让学生在未来寻找自己的梦想时能够勇敢前行。
二、教学内容:1.导入:老师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梦想?为什么人需要有梦想?2.展示:推广影片《寻梦环游记》。
在观看过后,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3.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寻梦者》。
4.分析:分别对文章中的每一个小人物进行分析,进一步认识挫折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5.整合:带领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梦想,并思考实现梦想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需要具备的能力。
6.归纳:学生在团队里分享自己的思考,向全班介绍自己的梦想,并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7.反思:老师围绕主题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让学生们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反思与总结。
三、教学方法:1.口头讲解和讨论: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讨论方式,达到知识的互动。
2.阅读:通过阅读《寻梦者》这篇文章,让学生感受梦想的力量。
3.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的方式,能够激励同学们互相交流想法,并自主思考解决问题。
4.个人分享:通过分享,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自信。
四、教学重点:1.理解《寻梦者》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2.学生能够对文章中的每一个小人物进行分析,并解释作者的用意。
3.培养学生勇敢追梦的决心,学生能够树立健康的自信心和勇气,让学生在未来寻找自己的梦想时能够勇敢前行。
五、教学评价:1.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寻梦者教案2
它有天上的云雨,有海上的风涛,会让人心沉醉。喻示着贝的丰美与价值,描绘了一个令人心醉的美好世界。
5、但艰苦寻求的获得并非就是寻梦的终点,还需继续寻求,即要真正实现这个梦,还需付出怎样的努力?
“在海水里养九年”,“在天水里养九年”,如此精心呵护,才能在“一个暗夜里开绽”。
2、意象异彩纷呈、意境高远
诗人善用多种意象构成诗歌独特的意境。
3、结构重叠复沓、一唱三叹
诗每节三行,节奏大体整饬,每节一二句或重复、或排比,先起后承,第三句则做一升华。形成全诗每节中起势---蓄势---升华的诗格形式,不仅有意象纷沓而至的美感效果,也有和谐而富于音乐美的听觉境界的满足。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教学实践(语文)
教学环节与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师生互动
情境导入
暮春的江南,在一条修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有一位撑着油纸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条雨巷,走近这位《寻梦者》。
唤醒学生情绪,导入新课。
学生热烈讨论,教师引导。
探究新知
1、作者介绍
原名:戴梦鸥,笔名:戴望舒,浙江杭州人。是30年代著名的现代派诗人,也是20世纪著名诗人。其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中学毕业就开始文学创作。最早的创作是小说,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1924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6年,戴望舒和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创办了《新诗》月刊。抗战爆发以后,1938年春来到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1941年底,日本侵占香港。日本宪兵以从事抗日活动的罪名将诗人逮捕入狱。他以狱中生活为题材,写出《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表达爱国主义情感。1949年6月底,戴望舒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调至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2月25日,逝世于北京。
寻梦者
课文探讨
暮春的江南,在一条修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有一位撑着油纸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条雨巷,走近这位《寻梦者》。
1、作者介绍
原名:戴梦鸥,笔名:戴望舒,浙江杭州人。《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6年,戴望舒和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创办了《新诗》月刊。
二、写作背景介绍
“五四”运动前后,科学与民主的洪流震醒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美好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的激烈矛盾,笼罩了他们敏感的心灵。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找出诗歌中的意象,理解意象的含义与作用
四、结构和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这是诗歌的引子。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实现美好梦想时的幸福与快慰。
寻梦历程艰苦而且漫长,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
4、这个梦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值得我们去追寻?
它有天上的云雨,有海上的风涛,会让人心沉醉。喻示着贝的丰美与价值,描绘了一个令人心醉的美好世界。
5、实现美好梦想时有什么感觉?
第7、8节写了实现美好梦想时的幸福与快慰。
6、经历了重重艰辛,付出了滴滴呵护,“桃色的珠”会让我们获得怎样的心灵震颤?
学生分工探讨,完成任务,小组间互相补充
2、开篇写“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为全诗作出铺垫。这梦是什么?“
“娇妍的花”,象征着梦的美好绚丽,读之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充满对梦的向往。梦,美丽,甚至绚丽。如无价之宝般珍贵,值得人一生去寻求。
3、这样美丽的梦到哪里去寻找?寻找“金色的贝”有怎样的历程,要经历什么?
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教学反思
教学资源
PPT
板书设计
苏教版中职语文(单招)第三册第2课《寻梦者》ppt课件1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
暗指梦的生成的不经 意性和不可预知性
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
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艰苦寻求的获得并非就是梦的终点,在寻梦的旅 程中只是漫长的一站,还须继续精心地呵护,它才能
“在一个暗夜里开”。
品读诗歌,感悟灵动诗绪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
当你眼睛朦胧了的时候,
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经过漫长而艰苦的历程,这“金色的贝”在一个
1950年在北京病逝。
时代背景
“五四”运动前后,科学与民主的洪流震醒了一代又一代的 知识分子。美好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的激烈矛盾,笼罩了他们 敏感的心灵。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更强烈的社会使 命感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寻梦者”群。从鲁迅无数痛苦的梦结 出的果实《呐喊》,到何其芳在精美中浸满了热情的《画梦 录》,虽然个人的心同现实的距离有远有近,但是寻求美好的 梦境变为现实的愿望与他们执著艰辛的寻求精神却大体是一致 的。戴望舒就是其中一位由现实世界转到诗的世界中最忠实的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在青色的大海里,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两句之间有
着怎样的关联?梦呈现给我们怎样一种姿态?
大海里”已是难寻,“大海的底里”更加难寻,层
层递进,可见梦是“深藏”的,不易寻找的。
品读诗歌,感悟灵动诗绪
并非实指,突出 寻贝的漫长历程
指道路之艰难,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 你去航九年的瀚海吧,
寻梦者。
寻梦者
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 你去航九年的瀚海吧, 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 它有海上的风涛声, 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寻梦者十分钟试讲稿
寻梦者十分钟试讲稿学习目的1、学生能利用已知,调动储存,初步感受诗歌形象,体会诗美。
2、学生能把握好停顿、重音、节奏等,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并用心感受“寻梦”的历程。
3、学生能找出诗中的意象,并展开联想与想象,初步品味诗情,理解“寻梦者”、“寻梦”、“梦”的内涵。
4、学生也能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所了解的、所经历的寻梦故事。
学习重点能找出诗中的意象,并展开联想与想象,初步品味诗情,理解“梦”、“寻梦”、“寻梦者”的内涵。
学习方法:诵读吟咏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你有梦吗?有过什么样的梦呢?你的梦实现过吗?你为了寻梦付出怎样的努力?描绘一下梦实现或破灭时的心情吧。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一首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创办工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1932——1935年留学法国。
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
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
1941年底被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名篇。
解放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
1950年在北京病逝。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时代背景“五四”运动前后,科学与民主的洪流震醒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
美好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的激烈矛盾,笼罩了他们敏感的心灵。
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更强烈的社会使命感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寻梦者”群。
从鲁迅无数痛苦的梦结出的果实《呐喊》,到何其芳在精美中浸满了热情的《画梦录》,虽然个人的心同现实的距离有远有近,但是,寻求1美好的梦境变为现实的愿望与他们执著艰辛的寻求精神,却大体是一致的。
苏教版中职语文(单招)第三册第2课《寻梦者》word教案
“金色的贝”象征着梦的珍贵难得,突出了梦的静美与绚丽。
大海里”已是难寻,“大海的底里”更加难寻,层层递进,可见梦是“深藏”的,不易寻找的。而“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瀚海”中的“九”这个数字并非实指,只言岁月之久长,“冰山”“瀚海”则指道路之艰难,可见寻梦历程艰苦而且漫长,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
课题序号
3-4授课班级1312
授课课时
2授课形式新授
授课章节名称
寻梦者
使用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的
1、了解诗人戴望舒及其作品;掌握象征性手法的特点。
2、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内容。
3、能准确理解诗人寻求理想、憧憬光明、历经磨难、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解读诗歌,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内容。
“冰山”“瀚海”“天水”象征着寻贝、养贝的艰难,隐喻人生历程中的种种艰苦与磨难。
在“暗夜里”,预示着梦的来临又是如此的不可预知。
6、何时真正的梦才会降临?
当我们“鬓发斑斑”“眼睛朦胧”的时候,金色的贝才会吐出桃色的珠。
两鬓斑斑、眼睛朦胧,代表着寻梦的代价与沉重。
7、实现美好梦想时有什么感觉?
1941年底,日本侵占香港。日本宪兵以从事抗日活动的罪名将诗人逮捕入狱。他以狱中生活为题材,写出《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表达爱国主义情感。
1949年6月底,戴望舒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调至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2月25日,逝世于北京。
有四本诗集:《我的记忆》(1929)《望舒草》(1933)《望舒诗稿》(1937)《灾难的岁月》(1948)。共存诗90余首。这四个诗集基本上反映了戴望舒追求梦幻的历史轨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诗人在现实和理想之间苦苦挣扎的心路历程。
寻梦者教案
“娇妍的花”,象征着梦的美好绚丽,读之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充满对梦的向往。梦,美丽,甚至绚丽。如无价之宝般珍贵,值得人一生去寻求。
3、这样美丽的梦到哪里去寻找?寻找“金色的贝”有怎样的历程,要经历什么?
青色的大海里“青色的大海”象征着梦的澄澈高远,暗示金色的贝(梦)不能轻而易举获得,为下文作铺垫。
“在海水里养九年”,“在天水里养九年”,如此精心呵护,才能在“一个暗夜里开绽”。
“冰山”“瀚海”“天水” 象征着寻贝,预示着梦的来临又是如此的不可预知。
6、 何时真正的梦才会降临?
当我们“鬓发斑斑”“眼睛朦胧”的时候,金色的贝才会吐出桃色的珠。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寻梦者》这首诗艺术构思的特点是:将现代人的“寻梦”思绪寄寓在一个“寻找金色的贝”的民间故事里,一虚一实,巧妙地交织为一体。
《寻梦者》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形象写照,也是一个群体精神与灵魂的深刻自白。它用美丽的象征意象唱出了美丽的寻梦者灵魂的歌,这支美丽的歌告诉了一个人生的真谛:任何美好理想的实现,任何事业成功的获取,必须付出人的一生追求的艰苦代价;你的梦“开出娇艳的花”来的时候,正是“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方法与指导
一、导入诗歌
十六岁花季,十七岁的雨季,这时正是爱做梦的年龄吧,相信各位在座的同学都有各自最美的梦想。有了梦想之后,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努力追寻梦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戴望舒先生的《寻梦者》,看看他是如何寻梦的。
二、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笔名:戴望舒,浙江杭州人。是30年代著名的现代派诗人,也是20世纪著名诗人。其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寻梦者教案
寻梦者学习目的1.学生能利用已知,调动储存,初步感受诗歌形象,体会诗美。
2.学生能把握好停顿、重音、节奏等,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并用心感受“寻梦”的历程。
3.学生能找出诗中的意象,并展开联想与想象,初步品味诗情,理解“寻梦者”、“寻梦”、“梦”的内涵。
4、学生也能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所了解的、所经历的寻梦故事。
学习重点能找出诗中的意象,并展开联想与想象,初步品味诗情,理解““梦”、“寻梦”、寻梦者”的内涵。
学习方法:诵读吟咏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你有梦吗?有过什么样的梦呢?你的梦实现过吗?你为了寻梦付出怎样的努力?描绘一下梦实现或破灭时的心情吧。
●走近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一首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创办工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1932——1935年留学法国。
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
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
1941年底被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名篇。
解放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
1950年在北京病逝。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时代背景“五四”运动前后,科学与民主的洪流震醒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
美好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的激烈矛盾,笼罩了他们敏感的心灵。
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更强烈的社会使命感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寻梦者”群。
从鲁迅无数痛苦的梦结出的果实《呐喊》,到何其芳在精美中浸满了热情的《画梦录》,虽然个人的心同现实的距离有远有近,但是,寻求美好的梦境变为现实的愿望与他们执著艰辛的寻求精神,却大体是一致的。
中职语文《寻梦者》
难寻,层层递进,可见梦是“深藏”的,不 易寻找的。而“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 的瀚海”中的“九”这个数字并非实指,只 言岁月之久长,“冰山”“瀚海”则指道路 之艰难,可见寻梦历程艰苦而且漫长,必须 付出极大的代价。
4、这个梦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值得 我们去追寻?
雪天
贾浅浅
我们一去 尿尿, 你尿了一条线, 我尿了一个坑 。
雪诗
张打油
江上一笼统, 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肿。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百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歌鉴赏方法
1.知人论世: 作者、时代背景
2.以意逆志 : 以意象 出发点,以己意反推作者志向
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时代背景
❖ “五四”运动前后,科学与民主的洪流震醒了一代又 一代的知识分子。美好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的激烈矛 盾,笼罩了他们敏感的心灵。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精神更强烈的社会使命感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寻梦 者”群。从鲁迅无数痛苦的梦结出的果实《呐喊》, 到何其芳在精美中浸满了热情的《画梦录》,虽然个 人的心同现实的距离有远有近,但是,寻求美好的梦 境变为现实的愿望与他们执著艰辛的寻求精神,却大 体是一致的。戴望舒就是其中一位由现实世界转到诗 的世界中最忠实的寻梦者。
课文导入
中国现代诗坛上有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其 中一位被称为“雨巷诗人”,他就是戴望舒。
戴望舒(1905.3.5-1950.2.28) 笔名有戴梦 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杭州,中国现 代著名的诗人,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因《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 “雨巷诗人”。早年就读于上海大学、震旦大 学,曾因宣传革命被捕。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 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 《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
寻梦者
寻梦者寻梦者教学目的:1.理清诗歌线索,把握抒情脉络,体会诗人寻求理想、憧憬光明、历经磨难、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
2.学习象征手法,体会重叠复沓、一唱三叹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抒情意象的象征意义及作用。
学习时应理解意象及意象群的的特点和含意,把握作品所表达的“寻梦”主题。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跌宕起伏的抒情气势。
学习时可在梳理作品抒情脉络的基础上,把握各部分之间情感的起承转换,深入体会作者通过抒情意象传达出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趋向。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设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
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chìchù),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条雨巷,走近这位《寻梦者》。
二、作者介绍:戴望舒,是30年代著名的现代派诗人,也是20世纪著名诗人。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笔名:戴望舒,浙江杭州人。
其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中学毕业就开始文学创作。
最早的创作是小说, 1924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6年,戴望舒和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创办了《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以后,1938年春来到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
1941年底,日本侵占香港。
日本宪兵以从事抗日活动的罪名将诗人逮捕入狱。
他以狱中生活为题材,写出《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表达爱国主义情感。
1949年6月底,戴望舒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
后调至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
1950年2月25日,逝世于北京。
三、解题《寻梦者》发表在1932 年11月出版的《现代杂志》第二卷第一期上。
《寻梦者》优秀教案
寻梦者【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反复朗读,了解意象特点,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能力目标:理清线索,欣赏诗歌鲜活绚丽的意象美。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努力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了解意象特点,把握本诗赞扬讴歌寻梦者的意义。
【教学难点】了解本诗作为现代派诗歌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由《雨巷》导入:“雨巷诗人”是谁?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歌《寻梦者》。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现代诗人,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因《雨巷》被称为“雨巷诗人”。
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诗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2.写作背景“五四”运动前后,科学与民主的洪流震醒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
美好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之间激烈的矛盾,笼罩着他们敏感的心灵。
强烈的社会使命感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寻梦者”群体。
从鲁迅无数痛苦的梦结出的果实《呐喊》,到何其芳在精美中浸满了热情的《画梦录》,虽然个人的心同现实的距离有远有近,但是,寻求美好的梦境变为现实的愿望与他们执著艰辛的寻求精神,却大体是一致的。
戴望舒就是其中一位最忠实的寻梦者。
3.文体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诗歌特点:情感美,意象美,语言美,音乐美。
4.意象指创作主体经自身情感活动,以客观事物为基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意象一般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
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1.朗读课文,注意需要停顿和重读的地方。
例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去求/无价..吧。
..的/珍宝2.整体感知(1)理清思路第一部分(1),诗歌的引子。
把梦喻为“无价之宝”,号召人们去“求宝”,即寻“梦”。
第二部分(2-6),写寻梦的过程。
寻梦者课件课件PPT学习教案
第6页/共26页
寻梦者
——戴望舒
第7页/共26页
这首诗每节三行,在每一小节的 三行中,前两行采用叠句的形式唱 出,先起后承,并用重复递进的句 式推出,加深了对诗的内在情绪及 韵律的渲染和强化,第三句则做一 升华,形成了全诗中每节“起势蓄势-升华”的诗格形式,具有一 种重叠复沓、一唱三叹的美感,富 于音乐美。
2、开篇写“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为全诗作出铺 垫。这梦是什么?“梦会开出花来”,“梦会开出娇妍 的花来”,这样的梦给你怎样的感受?又激发你怎样的
欲望?
它 是 “ 无 价 的珠宝 ”(金 色的贝 )。 “金 色 的 贝 ” 象征 着梦的 珍贵难 得,突 出了梦 的静美 与绚丽 。
“娇妍的花”,象征着梦的美好绚丽,读之让人产 生无限的遐想,充满对梦的向往。 梦,美丽,甚至绚丽。如无价之宝般珍贵,值得人一 生去寻求。
第8页/共26页
课文分析
1、题目为“寻梦者”,谁是寻梦 者?寻找什么梦?
“ 寻 梦 者 ” 是作者 自喻。 诗歌采 用了象 征的手 法,即 象征本 体是诗 人自己 。 “ 金 色 的 贝 吐出的 桃色的 珠”, 这是象 征的喻 体,诗 人在它 身上寄 予了人 生追求 的一切 美好的 东西。
第9页/共26页
、四养贝个的“艰九难,年隐”喻,人生突历出程了中的寻种贝种、艰 养 苦贝与磨的难漫。长历程。
在“暗夜里”,预示着梦的生成的不经意 性和不可预知性。
第13页/共26页
6、 何时真正的梦才会降临?
当我们“鬓发斑斑”“眼睛朦胧” 的时候,金色的贝才会吐出桃色 两的鬓珠斑斑。、眼睛朦胧,代表着寻梦的
代价与沉重。
寻梦是人生的精神苦旅,蕴 涵着复杂的人生况味。梦是可贵 的,虽然梦的来临不可预知。但 只要付出心血,用一生去追求和 守候,梦终究会来到,那时会有 多少欣慰和满足充溢心间。
寻梦者教案
前期诗歌中寻梦者的心路较为灰暗,现实人生的悲哀和苦闷,将“我”的精神梦想导向了内心的狭小天地,只期望得到一份爱情。换言之,这是一次寻找爱情的精神之旅。这一旅程是寂寞的、苦闷的,因而也是艰难的,并且因为现实的残酷最终只能归于幻灭。
《乐园鸟》的出现是戴望舒作为一个寻梦者的精神转折点。此后,寻梦者终究寻到了他理想的道路,圆了他的梦。这是真正的现实的理想和希望的实现,只是他的爱情之梦,将终究成为永远的缺憾留在他短短的一生中,留在世人的感叹中。
请学生畅谈自己的心中的梦想,教师做适当点评。
有一首诗歌把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梦想抒写到了极致,这首诗歌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戴望舒的《寻梦者》。
戴望舒(1905.3.5-1950.2.28)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抗州,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因《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雨巷诗人”。早年就读于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曾因宣传革命被捕。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6、何时梦才会降临?
——当我们“鬓发斑斑”“眼睛朦胧”的时候,金色的贝才会吐出桃色的珠。
7.这“桃色的珠”还需如何呵护?
——放在怀里,放在枕边。
8、经历了重重艰辛,付出了滴滴呵护,“桃色的梦”会让我们获得怎样的心灵震颤?
——即使我们已经衰老,如果有一个“开了花的梦”,有一个“开出娇妍的花的梦”,那么我们的人生已是最幸福、最无憾的了。
课题序号
6——8
授课班级
数控131
授课课时
3
授课形式
新授
授课章节名称
寻梦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有天上的云雨,有海上的风涛,会让人心沉醉。喻示着贝的丰美与价值,描绘了一个令人心醉的美好世界。
5、但艰苦寻求的获得并非就是寻梦的终点,还需继续寻求,即要真正实现这个梦,还需付出怎样的努力?
“在海水里养九年”,“在天水里养九年”,如此精心呵护,才能在“一个暗夜里开绽”。
诗人选择了“金色的贝”与“桃色的珠”做为人生理想象征的载体,就深得传统诗歌意象的启迪。大海、金色的贝、珍珠、冰山、旱海、海水、天水、乃至“九年”这个数字本身等一连串的意象,都习见于古典诗歌之中,也与民族审美的心理积淀相契合。诗人用了“青色”、“金色”、“桃色”这些色彩,来写人生(大海)的深沉、获得理想与价值的美丽,也容易引起民族心理的呼应。
放在怀里,放在枕边。一个“放”字,写出获得无价珍宝后的珍惜和快乐、幸福和激动的心情。
然而梦开出娇妍的花的时候,寻梦者已经衰老,强调了美好梦想实现的艰难。
8、经历了重重艰辛,付出了滴滴呵护,“桃色的珠”会让我们获得怎样的心灵震颤?
“桃色的珠”象征着梦的美好诱人,突出了梦的静美与绚丽。即使我们已经衰老,如果有一个“开了花的梦”,有一个“开出娇妍的花的梦”,那么我们的人生已是最幸福、最无憾的了。
二、作者介绍:
戴望舒,是30年代著名的现代派诗人,也是20世纪著名诗人。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笔名:戴望舒,浙江杭州人。其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它是“无价的珠宝”(金色的贝)。
“娇妍的花”,象征着梦的美好绚丽,读之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充满对梦的向往。
梦,美丽,甚至绚丽。如无价之宝般珍贵,值得人一生去寻求。
3、这样美丽的梦到哪里去寻找?寻找“金色的贝”有怎样的历程,要经历什么?
青色的大海里青色的大海象征着梦的澄澈高远,暗示金色的贝(梦)不能轻而易举获得,为下文作铺垫。
课题序号
3-4授课班级1312
授课课时
2授课形式新授
授课章节名称
寻梦者
使用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的
1、了解诗人戴望舒及其作品;掌握象征性手法的特点。
2、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内容。
3、能准确理解诗人寻求理想、憧憬光明、历经磨难、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解读诗歌,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内容。
“冰山”“瀚海”“天水”象征着寻贝、养贝的艰难,隐喻人生历程中的种种艰苦与磨难。
在“暗夜里”,预示着梦的来临又是如此的不可预知。
6、何时真正的梦才会降临?
当我们“鬓发斑斑”“眼睛朦胧”的时候,金色的贝才会吐出桃色的珠。
两鬓斑斑、眼睛朦胧,代表着寻梦的代价与沉重。
7、实现美好梦想时有什么感觉?
第7、8节写了实现美好梦想时的幸福与快慰。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寻梦者》这首诗艺术构思的特点是:将现代人的“寻梦”思绪寄寓在一个“寻找金色的贝”的民间故事里,一虚一实,巧妙地交织为一体。《寻梦者》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形象写照,也是一个群体精神与灵魂的深刻自白。它用美丽的象征意象唱出了美丽的寻梦者灵魂的歌,这支美丽的歌告诉了一个人生的真谛:任何美好理想的实现,任何事业成功的获取,必须付出人的一生追求的艰苦代价;你的梦“开出娇艳的花”来的时候,正是“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瀚海”
“金色的贝”象征着梦的珍贵难得,突出了梦的静美与绚丽。
大海里”已是难寻,“大海的底里”更加难寻,层层递进,可见梦是“深藏”的,不易寻找的。而“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瀚海”中的“九”这个数字并非实指,只言岁月之久长,“冰山”“瀚海”则指道路之艰难,可见寻梦历程艰苦而且漫长,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
4、这个梦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值得我们去追寻?
5、要真正实现这个梦,还需付出怎样的努力?
6、何时真正的梦才会降临?
7、实现美好梦想时有什么感觉?
8、经历了重重艰辛,付出了滴滴呵护,“桃色的珠”会让我们获得怎样的心灵震颤?
鉴赏艺术手法:
1、抒情气势跌宕起伏。
2、意象异彩纷呈、意境高远
3、结构重叠复沓、一唱三叹
2、意象异彩纷呈、意境高远
诗人善用多种意象构成诗歌独特的意境。
3、结构重叠复沓、一唱三叹
诗每节三行,节奏大体整饬,每节一二句或重复、或排比,先起后承,第三句则做一升华。形成全诗每节中起势---蓄势---升华的诗格形式,不仅有意象纷沓而至的美感效果,也有和谐而富于音乐美的听觉境界的满足。
4、《寻梦者》非常富于民族色彩。
七、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中学毕业就开始文学创作。最早的创作是小说,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
1924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6年,戴望舒和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创办了《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以后,1938年春来到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寻梦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写实现美好梦想时的幸福与快慰。
六、鉴赏艺术手法:
1、抒情气势跌宕起伏。
本诗重点在表现寻求“无价的珍宝”的精神历程,由金色的贝所在之地,到逢到它的艰苦,由对贝丰美与价值的赞颂,再引向桃色的珠的艰苦生成,最后写获得珍宝后的快乐与幸福,诗人的感情波澜起伏,不断推进,形成了一气呵成而又波涛迭起的抒情气势。在做梦---寻梦---再次入梦的情思中开启了情绪律动的闸门,并在寻贝、养贝的漫漫岁月里,在艰难求索中使情绪的旋律不断激荡升华。渲染了诗人要传达的人生哲理。
三、时代背景:
“五四”运动前后,科学与民主的洪流震醒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美好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的激烈矛盾,笼罩了他们敏感的心灵。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更强烈的社会使命感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寻梦者”群。从鲁迅无数痛苦的梦结出的果实《呐喊》,到何其芳在精美中浸满了热情的《画梦录》,虽然个人的心同现实的距离有远有近,但是,寻求美好的梦境变为现实的愿望与他们执著艰辛的寻求精神,却大体是一致的。戴望舒就是其中一位由现实世界转到诗的世界中最忠实的寻梦者。
(二)朗读小结
这首诗歌将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梦想抒写到了极致。
诗人戴望舒采用象征的方法来传达他这一人生真谛的觉识。本诗感情真挚深沉、艺术手法精熟圆润,唱出了诗人和他那一代知识分子寻求理想、憧憬光明、历经磨难、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
(三)结构和内容
全诗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这是诗歌的引子。
4、《寻梦者》非常富于民族色彩。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设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chìchù),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条雨巷,走近这位《寻梦者》。(板书)
教学难点
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领会诗歌要传达的感情。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
补充作者及作品背景
课外作业
课后练习2、3、4
教学后记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题目为“寻梦者”,谁是寻梦者?寻找什么梦?
2、梦是什么?梦给你怎样的感受?又激发你怎样的欲望?
3、这样美丽的梦到哪里去寻找?寻找“金色的贝”有怎样的历程,要经历什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五、内容分析
(一)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学生讨论回答后明确)
1、题目为“寻梦者”,谁是寻梦者?寻找什么梦?
“寻梦者”是作者自喻。诗歌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即象征本体是诗人自己。
“金色的贝吐出的桃色的珠”,这是象征的喻体,诗人在它身上寄予了人生追求的一切美好的东西。
2、开篇写“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为全诗作出铺垫。这梦是什么?“梦会开出花来”,“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这样的梦给你怎样的感受?又激发你怎样的欲望?
1941年底,日本侵占香港。日本宪兵以从事抗日活动的罪名将诗人逮捕入狱。他以狱中生活为题材,写出《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表达爱国主义情感。
1949年6月底,戴望舒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调至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2月25日,逝世于北京。
有四本诗集:《我的记忆》(1929)《望舒草》(1933)《望舒诗稿》(1937)《灾难的岁月》(1948)。共存诗90余首。这四个诗集基本上反映了戴望舒追求梦幻的历史轨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诗人在现实和理想之间苦苦挣扎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