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过程具有引导性与整合性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德育原理绪论一、德育原理的对象与任务一、德育原理的对象1.不同观点“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规律的科学”,“德育学研究的对象是德育规律,它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规律,也包含品德的形成规律”。
(华中师大,1988)“德育原理就是研究德育的本质,德育在社会现代化中的作用,德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德育目标、内容、过程以及如何实施德育等问题”,“德育原理也就是研究德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胡守棻,1996)“德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德育问题”,“德育学的分类问题……不同的德育学科研究不同的德育问题,对不同的德育问题的研究形成不同的德育学科,在众多的德育学科中,有一门德育学科叫德育学原理,它的研究对象是德育一般问题,包括普通中小学德育一般问题”。
(胡厚福,1996)2.基本观点德育原理理所当然要把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1)德育现象(2)德育问题产生的过程:从心理上感受问题、从思维(或认知)上把握和澄清问题、用语言符号表达问题基本特征:客观性语境依赖性主体性二、德育原理的任务(一)认识和研究德育现象、德育问题(二)探索和揭示德育规律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看,德育规律可分为德育科学规律和德育客观规律。
从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上看,德育规律可分为德育一般规律和德育特殊规律。
(三)指导和改进德育实践二、德育原理的发展历程一、古代德育思想(一)中国古代的德育思想《论语》、《墨子》、《孟于》、《荀于》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2.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4.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第一,德育目标的导向性规律。
德育过程的目标应当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全面发展为导向。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健康阳光的人。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明确德育目标,将德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第二,个体差异的正常性规律。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德育过程中的需求、特点和潜力都存在差异。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充分重视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德育方案,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德育的目标。
第三,自由选择的尊重性规律。
教育者应当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自由选择。
德育并不是简单地灌输道德规范和价值观,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让他们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并自主行动。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当让学生有权利参与决策,并提供给他们多样化的选择机会,让他们有机会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决定。
第四,自我实现的发展性规律。
德育过程是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发展自身潜力,实现自身价值。
通过德育过程的开展,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掘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第五,实践中反思的循环性规律。
德育过程需要不断的实践和反思。
实践是德育过程的基础,通过不断的实践,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和道德观念。
但仅仅停留在实践层面是不够的,学生还需要通过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注意将实践和反思相结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实现自我成长。
第六,家校合作的重要性规律。
家庭和学校是德育过程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家校之间的合作对于学生的德育发展至关重要。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长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和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德育规律知识点总结
德育规律知识点总结德育规律是指在进行德育活动和德育管理过程中经常发生并具有普遍性的规律。
了解和把握德育规律对于进行有效的德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就德育规律进行一些简要总结,希望对于进行教育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
一、综合性德育规律是综合性的,它既是单一的规律,也是在实际工作中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一整套规律。
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全面认识、把握和运用德育规律,善于处理这些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统一。
二、科学性德育规律是科学的,它是在教育实践中长期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
这些规律是可以预见的,可以实践的。
只有充分认识并严格遵守德育规律,才能使教育工作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符合客观实际的可行性,是科学教育活动得以保证的根本。
三、差异性德育规律是具有差异性的,这主要表现在德育对象的差异性、动力的差异性及规律的特殊性上。
不同对象受德育作用的程度和方法都各异,特殊的德育对象和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德育规律有着独特性。
四、发展性德育规律是发展的,它是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德育实践的每一新的发展阶段,都会出现它自己的规律,因而成为德育规律的新内容,如此循环往复,形成连续的德育规律发展过程。
五、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德育规律是相互依存的,各种德育规律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因此,在指导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德育规律之间的统一性和差异性,科学地把握和遵循各种德育规律的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六、灵活性德育规律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发现、表达、解释、引导和应用德育规律的方法、形式、手段上。
在具体教育实践中,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德育对象,采取不同的发现、表达和解释德育规律的方法和手段。
总之,认识和遵守德育规律是经验总结的过程,也是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
只有认真研究、认真遵守德育规律,才能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德育的过程、原则和方法途径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德育的过程、原则和方法途径—、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简而言之,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
二、德育的功能德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体的发展、整个教育活动的实施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功能。
(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基本功能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其基本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
(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
(3 )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
(4 )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产生何种性质的作用, 主要包括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态环境等产生作用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德育主要解决的是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问题,直接反映着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要求, 社会常常通过干预德育和强化德育来控制学校教育,通过规定德育的性质、内容来决定和保证整个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三、德育的内容(-)德育内容的概念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
我国德育的内容应该是现实性和理想性的高度统一。
(二)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1 )德育目标——直接决定德育内容。
第四章-2:德育的过程
• 2、环境决定论 •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由环境决定的。 • 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 动性的作用,把人看成是环境的消极产物。
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的道德发展实 际的矛盾
• 主要矛盾 • 这一矛盾最终需要通过将德育目标转化为 德育内容与方法等中介环节而加以解决。 • 目标的设置要在最近发展区之内。
学生的道德认知、道效果不佳
四、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机制
(一)历史上关于品德形成与发展机制的 观点
小学德育的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 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成长的价值 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 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的 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特点
• 1、计划性与正面性 • 2、复杂性与多端性 • 3、引导性与整合性
1、计划性与正面性
• 计划性——学校德育与一般社会影响的区别 • 正面性:德育价值的正面性和德育方式的正 面性
2、外化机制
• 把内化了的思想观点、道德信念自主地转 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 1、学校道德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 矛盾 • 2、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现有道德发展实际的 矛盾 • 3、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 间的矛盾
学校道德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 矛盾
• 这是道德教育系统之外的社会价值环境和学校德育 价值系统的矛盾 • 它的主要表现为同质矛盾和异质矛盾。 • 同质矛盾:社会正面价值观、影响与学校德育之间 的矛盾。 • 这是解决制定什么样的德育目标、选择什么样的德 育内容的问题。 • 异质矛盾:与学校德育价值观念相冲突的社会价值 观念与学校德育之间的矛盾。在多元社会表现得尤 为突出。
学校电影德育可行性探析
学校电影德育可行性探析【摘要】电影已成为学生业余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学生施加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影响着学校德育的效果。
但是,电影由于其纷繁复杂却成为现代学校德育实践中被回避的部分。
本文试图从学校德育过程出发,探讨学校电影德育的可行性。
【关键词】学校电影德育;德育过程;可行性1 德育过程与电影德育现状德育过程通常是指学校德育工作的客观程序以及一些工作程序上的安排,通常也被理解为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是德育工作者根据相关德育要求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对德育对象施加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实质上就是学校德育工作者按照德育的要求和原则,运用各种德育手段,创设德育情境,对德育工作对象实施综合影响以力求达到德育目标,实现德育对象产生符合期望的态度和行为改变。
我国在建国后非常注重通过主流、优秀电影进行德育。
而现在,欣赏电影成为学生业余休闲娱乐的一个重要手段,其对学生的行为和态度均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以至于在各级各类校园中都可以看到学生对电影中人物的语言、服饰、行为等符号的明显模仿,从中也会发现电影对学生审美、品德形成、价值取向等方面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也引起教育界和学界广泛关注。
但是由于现代电影市场化和娱乐功能为主的特点及良莠不齐的现状,使其在当今学校德育中成为被刻意回避甚至被“驱逐”的力量。
尤其从改革开放至今,各级各类学校主动使用电影作为德育手段和内容的次数在急剧下降,其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在明显弱化。
在商业电影充斥的现在,电影是否可以成为德育手段和内容,已经被打上了问号。
对此,本文将立足于从学校德育过程方面探析电影德育的可行性。
2 学校电影德育可行性探析2.1 从学校德育过程的特点来看首先,德育过程具有计划性和正面性的特点。
学校德育与零碎、自发的社会德育影响区别正在于此。
学校德育应当按照政府和社会的相关要求,有计划、有系统、正面、直接的向德育对象呈现德育材料,施加德育影响。
这也就意味着学校完全可以选取利于有计划、正面施加影响的电影进行德育。
0073《德育原理》2014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
0073《德育原理》2014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0073《德育原理》2014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1、《德育原理》是教育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主要研究道德教育现象和一般规律,并指导德育实践。
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是关于道德教育的学问。
就学科性质来讲,它主要是一门规范和应用的教育学。
2、考试题由三种题型组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型一:名词解释共16分,一般为3道题题型二:简答题共40分左右,一般为4道题题型三:论述题共50分左右,一般为2道大题二、复习重点内容第一章德育范畴1、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2、德育内容。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亦即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 education”。
一种广义的德育概念解释为:与伦理学体系中的德育概念(专指道德教育)不同,“教育学上的德育,则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它的范围很广,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另外还有更为广义的德育界定,认为德育除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教育之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应包括环境教育、预防爱滋病教育等等。
3、习俗性德育·习俗性德育是指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第二章德育的本质与功能1、德育的本质·德育的本质是对于人的生活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升。
·道德在生活中有两种存在状态。
一是表现为道德主体的品质,即德性;二是表现为道德主体的行为,即德性生活。
德性可以理解为人的精神性和生物性的总和,也可理解为基于生物性求索精神性人格的中介环节。
德性生活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是物质生活到意义生活的中介。
德性、德性生活的综合和中介属性揭示了道德在生活中的综合和中介作用。
德育原理考试重点
德育原理考试重点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1.人类的德育历程大体上经历了习俗性德育、古代德育和现代德育等几个阶段.2.德育思想首先是一种关于德育的价值性哲学思考理解.德育思想基本上是前德育理论形态准形态.3.价值澄清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因而将价值教育的重点从价值内容转移到澄清个人已有价值的过程上去.也就是说,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任务在帮助学生澄清他们自己的价值观而非将教师认可的价值观传授或者灌输给学生给学生.精确4.道德在生活中的“存在”与道德的本质判断P65-685.德育的目的、任务只是人们对德育活动的一种主观期待和设定,属于“想要德育干什么”的问题.德育的功能、实效客观效果和能量只是反映了“德育实际上干了什么”的问题,而德育功能则须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么”6.德育的个体性功能: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与最高境界.规范往往表现为一种道德他律,社会理性则表现为一种自律.<真正的道德应该是自由的,而自由的道德发自“本心”而非“良心”.>理解7.德育的教育性功能的实现实质上是整个教育活动精神本质的实现掌握8.道德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与行动理解.意念性知识、符号性知识.9.“新性善论”是现代德育理念的基础.儿童的道德学习是由内而外的.10.道德教育对象的道德发展阶段可以作更为概括性的说明或人的道德发展经历的阶段有哪几个:道德发展可以概括为:“无律——他律——自律——自由”的过程.无律阶段是指婴幼儿阶段儿童对许多道德规范尚无明确的认知和体验,所以其行为不具有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是指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权威去体认道德规范的发展阶段.自律道德阶段是指儿童青少年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道德发展的“自由”阶段是道德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一阶段,道德主体对道德的认知已经达到了所谓的“化境”,对自我与世界、绝对与相对、道德判断与决策等的对立统一的认识都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道德情感也具有“悲天悯人”的特点,具有一种彻底的人道主义的情怀;在道德行为上则是完全“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道德价值的“自然流泻”就是具有中国古人所言的“圣贤气象”重点理解一下11.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应由的三个基本维度构成:道德素养、专业素养、教育素养.教育素养包括教育信念、教育观念、教育技能.12.教育目的与德育目的之间有三重关系:1、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 2、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3、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13.德育目的作为一种对活动结果的期望与预设,应当具有以下几个规定性:1德育目的应具有价值性 2德育目的应具有预见性3德育目的具有超越性4德育目的具有可能性14.德育目的应该具有以下功能:首先德育目的有教育功能,表现为三点:1导向功能 2调控功能3评价功能15.理想的德育目的最终是提升人格,是应然的状态,现实的德育目的是在于养成现实生活所需要的基本德性.16.何谓“品德”,国内的两大理论:①班华教授关于品德的“三维结构说”.班华认为,品德是由品德的心理形式维道德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品德心理内容维道德立场、观点等、品德心理能力维道德能力、策略17.道德教育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要形成由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所构成的个体的品德或“德性”.填、精确18.德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品德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而德育目标则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德育任务,甚至可以是每一个具体德育活动的具体目标.德育目的是通过德育目标实现,大的方面目的;德育目标有助于德育目的的实现,细化、分层次目标.19.在当代社会,尽管由于历史与文化的不同导致了世界各国德育内容的千差万别,但是德育内容在发展的趋势上仍然有一些趋同,表现如下:1对“全球伦理”的确认.2对综合道德能力培养的共识.3道德教育内容结构上的共同理解.从构成角度看,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文明习惯、基本道德美德、公民道德、信仰道德四个层次.20.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哪些属于基本的道德品质P170-171选择21.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应当注意处理以下几种关系:1.爱“祖国”与爱“国家”祖国是一个文化和历史的概念,而国家则是一个政治概念2.“爱国”与“爱人类”3.爱国与改革开放4.爱国情感与爱国行动22.活动课程实际上是道德教育最关键、最重要的课程形式.精确掌握23.德育的隐性课程改造的重点或方向是隐性课程的优化而不是它的“显性化”.精确掌握德育的隐性课程直接影响存在的领域主要是学校课程、学校制度、校园文化.24.信仰道德教育好好看,大题“信仰道德”是一个来源于宗教道德理论的概念,所谓“信仰道德教育”是指以终极价值体系建立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在中国文化和体制之中,其主要内涵是:第一,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第二,要进行理想教育.世界观是人对世界总体的看法,包括人对自身在世界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或者说它是人的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伦理观、审美观、科学观等的总和.人生观也称人生价值观.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人生方面的表现,是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等方面的基本观点,主要回答怎么对待人生、度过人生和在实践中实现人生的价值问题.通俗地说就是人为什么活着,怎样做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等问题.人生观的具体内容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生死观等方面.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实际上所要完成的是个体终极价值体系的建立.只有建立了这一体系,道德生活才可能有最后的依托.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实际是道德教育和道德生活的核心问题,是人们行为的出发点,也是道德教育必备的理性基础.理想问题是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侧面.理想是人奋斗的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向往与追求.在学校德育中,理想教育的主要内涵是生活理想、事业职业理想、社会理想三个方面的教育.生活理想是对理想生活和理想人格的一种设定和追求.事业理想是个体对理想职业的憧憬和追求,社会理想教育应当分为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对未来社会最美好或终极状态的追求,二是对近期社会目标的追求.三者之间的关系:1.生活理想、事业理想、社会理想是不可分离的.生活理想是理想结构中的基础,职业理想建立在生活理想的基础之上.而职业理想是生活理想和社会理想实现的中介.社会理想则是生活与职业理想的方向指导.2.由于三者的统一关系,我们进行理想教育时如果孤立地进行某项理想教育,就肯定会导致教育上的偏颇.25.关于隐性课程的概念界定还有许多不同的意见,但是关于隐性课程的描述还是有相对共性的东西,这主要是以下几点:1从影响结果上看,隐性课程是指学业成绩之外的非学术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的价值、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影响上. 2从影响环境上说,它是一种潜存于班级、学校和社会中的隐含性、自然性的影响.3.从影响的计划性角度来看,隐性课程是非计划、无意识和不明确的影响.4.从影响效果上看,由于隐性课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它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具有“累积性”、“迟效性”、“稳定性或持久性”等特征.26.三纲八条目:在大学中作了规定“三纲”,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其大意: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里不仅包含“三纲”的含义,而且揭示了“三纲”之间的关系.首先是“明明德”即弘扬仁、敬、孝、慈和信等美善的道德思想,然后用“明德”教化百姓“新民”,最后使天下万民都处于至善. “八条目”,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节选自: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其大意: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己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27.本质的德育过程体现的是德育对象获得价值建构或道德自主建构,德育主体发挥价值引导或道德价值引导.28.德育过程的特点包括:1计划性与正面性2复杂性与多端性3引导性与整合性29.“传统”的和“现代”的德育过程观的上述区别不仅是形式上的,在两种过程观的背后实际上隐含着两种对于道德教育基本理念的不同.一种观念认为道德价值基本上是靠成人对儿童的传授或教化去完成的,道德教育意味着一定意义上的“灌输”;另一种观念认为有效的道德教育不可能通过灌输去完成,唯一有效的途径只能是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以上体现的是转化说.真正有效的德育过程应当是道德价值引导德育主体要完成的和道德自主建构的统一.德育对象老师:道德价值;学生:道德对象30.为了使品德评定具有道德教育意义应做到:1.阶段性评定和终结性评定的统一.2.品德评定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3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31. 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组织应当特别注意的基本原则有:1.保持教育与发展矛盾双方之间的张力.2.注意学校德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3.注意“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的安排.4.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32.情感陶冶法的具体实施途径一般是三个方面:1.教师的师爱 2.环境陶冶 3.艺术陶冶33.德育方法组合的三项基本原则:1.目的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最优化原则34.社会环境对个体道德成长的价值主要有:1.提供成长基地2.创造内在的需求3.左右运作模式35.社会环境的导向功能主要有两层含义:1.社会环境为学校德育的发展提供潜在的样式.2.范式定向36.社会环境对于德育环境影响的现实性是:作为德育影响源的社会环境指具有德育潜在或可能价值的社会环境.37.家庭的道德活动环境分为三类:传承性环境、建构性环境和超越性环境.理解。
德育工作规范
德育工作规范引言德育工作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规范的德育工作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优秀的人格品质。
本文将探讨德育工作规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制定和执行德育工作规范。
一、明确德育目标和价值取向德育工作规范的制定应基于明确的德育目标和价值取向。
学校和教师需要明确期望学生具备的品德和道德素质,明确价值取向,例如倡导勤奋刻苦、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等。
只有明确目标,规范才能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加强师资培训和专业指导德育工作规范的顺利执行需要教师队伍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论知识。
因此,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德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此外,学校还应提供专业指导,确保规范能够被准确有效地执行。
三、制定德育课程和教学计划德育工作规范的制定需要有科学、系统的德育课程和教学计划作为依据。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不同的德育课程和教学计划。
课程内容应包括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发展学生的社交情感和思维能力等方面。
四、建立德育评价体系德育工作规范需要配套建立德育评价体系,通过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德育发展情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评价体系应包括定量和定性评价的方法,包括考试成绩、日常行为表现、思想品德等多个方面。
五、加强德育与课程整合德育工作规范的制定和执行需要与课程整合紧密结合。
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将德育内容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增加学生的德育学习机会。
同时,德育工作规范也应考虑到课后的德育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德育体验。
六、家校合作促进德育德育工作规范的执行需要家校合作共同努力。
学校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共同制定家校合作的德育计划。
通过家长的全程参与,增强学生的德育效果,形成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七、强化德育的环境建设德育工作规范需要依托良好的德育环境。
学校应积极营造爱国爱家、尊师重道的良好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此外,学校还可通过创设优秀德育典型、搭建德育实践平台等方式加强德育环境建设。
德育过程——精选推荐
★★★★★第五章德育过程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德育过程的基本特点。
理解德育过程的不同模式并思考其教育意义。
掌握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掌握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阶段和基本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德育过程的基本特点,德育过程的不同模式,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环节和基本原则。
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内容德育过程即德育活动的客观程序与工作流程。
德育过程理论是对德育活动程序及其规律性的认识,也是一个关系德育全局的领域。
第一节德育过程的特点德育过程的特点可以从德育过程与一般社会影响、与其他教育过程和个体品德发展过程的不同三个角度予以界定:一、计划性与正面性德育过程的影响与一般社会影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计划性和正面性两个方面。
所谓“计划性”是指,学校德育不象一般社会影响那样处于自然、无序状态,难以控制。
学校德育作为人的最具有教育自觉的一部分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过程。
学校德育的使命在于精心组织最有利于学生的品德成长的影响内容、环境去自觉地影响学生。
所以它更有可控性、针对性,也更有效率。
所谓“正面性”是指,我们所计划的德育影响在价值选择上不可能不考虑选择积极的价值内容和最利于德育对象品德发展的德育方式。
内涵主要有二:第一,德育价值的正面性;第二,德育方式的正面性。
关于德育价值的正面选择,应该说是有困难的,因为价值真理具有相对性。
但在道德教育内容上是存在既有利于社会发展又有利于个人生活幸福的积极价值内容体系的。
关于教育方式的重要性,首先是指教育方式本身应具有正面教育意义,其次是指在一定条件道德教育宜较多采用正面教育方式。
(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社会影响的挑战,关系更为复杂,但不能因此而忽视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消亡论”是错误的)二、复杂性和多端性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过程相比较,德育过程的首要特点正是它的复杂性,其主要原因是道德教育所要完成的任务往往是对个体利益的调整、态度的改变和行为的约束。
教育类作业-道德教育案例研究作业参考答案
《道德教育案例研究》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
2、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3、教育案例是指在真实的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的典型事件。
4、案例研究指对已经发生的具有问题性、故事性和典型性的案例进行理性分析。
5、品德在小德育概念下,品德仅指道德品质,即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特征。
在大德育概念之下,品德不仅体现在道德方面,还体现在思想和政治方面。
6、活动课程是指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与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7、隐性德育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或创设)一定的教育环境,对学生进行一种间接的教育性经验的传递与渗透。
8、德育目的指社会对受教育者在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二、简答1. 教育案例的基本结构是什么?教育案例的结构大体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主题与背景(2分)(2)情境描述(2分)(3)问题讨论(2分)(4)诠释与研究(1分)2. 德育的个体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1)个体品德和智慧发展功能(2分)(2)个体品德社会化功能(2分)(3)个体生活的享用功能(3分)3. 德育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德育过程的特点表现为:(1)与一般社会影响相比,德育过程具有计划性与正面性。
(2分)(2)与其他教育过程相比,德育过程具有复杂性与多端性。
(2分)(3)从个体品德发展的过程看,德育过程具有引导性与整合性。
(3分)4.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有哪些?学校德育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矛盾,从过程之外到过程之内,依次是: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2分)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2分)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3分)5. 道德与生活之间存在何种关系?道德和生活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本体性的联系。
德育原理考试重点难点归纳
用心爱心恒心专心德育原理考试重点难点归纳分值分布不定项选 10*2 判断 15*1 简答 25论述 12+13 参考示例 15第一章节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1、古代德育的特征:等级性、神秘性、经验性。
2、中国德育理论较长时间认为的一种“转化理论”是片面的。
3、理念: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4、德育理念外延的界定要遵循“守一而望多”,所谓“守一”:意严格意义上的德育或德育的基本内涵只能指道德教育。
5、现代德育的特征:学习德育的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
6、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被视为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7、德育原理的特征体现在:理论性、基础性、综合性。
第二章节德育本质和德育功能1、道德教育的本质或本质功能也就是对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追求其属人的精神性和精神性生活的一种有意识的帮助。
2、德育功能则须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么?”3、树立正确的德育功能观的实践意义:①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德育目的的确定。
②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度、适当的德育评价的形成。
③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当适度的德育实践。
4、德育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
5、对于正确认识社会性功能要注意:①必须树立全面的德育(社会性)功能。
②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③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的中介。
6、德育的个体功能:生存、发展、享用。
7、对于的教育性功能:①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
②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第三章节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1、德育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与行动。
所以单靠讲授与听讲是不能完成道德学习的全部任务。
2、道德教育之“教”,如果理解为直接道德教育、间接道德教育及隐性课程的统一,教授、学习与实践的统一,道德之知、情、意学习的统一,则道德是可以教的。
2022年-2023年教师招聘之中学教师招聘通关考试题库带答案解析
2022年-2023年教师招聘之中学教师招聘通关考试题库带答案解析单选题(共40题)1、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
A.最终结果B.中间环节C.目标D.最高阶段【答案】 D2、进行历史教材分析的首要步骤是( )。
A.充分了解学生B.研读课本内容C.钻研历史课程标准D.把握学科新发展【答案】 C3、据一位美国学者研究,1960年时中国的二十五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新中国建立后培养出来的,而在1960年,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
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 )。
A.1956年我国三大改造完成B.我国近代科技发展速度快C.高等教育为工业建设服务D.美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下降【答案】 C4、不能把分数绝对化,……的结果轻易下结论,要考虑因素不包含()A.考虑个人在测验前的经历B.考虑测验情境C.对照常模的信度、效度资料D.直接比较来自不同测验的分数【答案】 D5、It ______ be quite cold in winter eventhough the city is in Hainan Province.A.shallB.shouldC.canD.must【答案】 C6、某位老师准备购买计算机,()A.硬盘B.显卡C.显示器D.内存【答案】 B7、ATP的分子结构可简写为()。
A.A-P~P~PB.A~P-P-PC.A-P-P~PD.A~P~P~P【答案】 A8、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A.德育内容上B.德育规律上C.德育原则上D.德育方法上【答案】 A9、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国人在春节时都有张贴春联、年画、“福”字的传统习惯。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
A.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B.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C.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D.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答案】 B10、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个阶段论的第三个阶段是()。
德育原理复习提纲有答案
德育原理复习提纲有答案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德育原理复习提纲一、选择题1.“关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A. 尼尔·诺丁斯B. 科尔伯格C. 苏霍姆林斯基D. 马卡连柯2.以下是主张“教育的社会政治目的性和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相统一”思想的教育思想家是BA. 班杜拉B.苏霍姆林斯基C. 科尔伯格D. 杜威3.以下不属于“品德教育”运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DA. 托马斯·里可纳B. 威廉·贝内特C. 爱德华·怀因D. 尼尔·诺丁斯4.当代德育课程模式中的“社会行动”课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DA. 威尔逊B. 麦克费尔C. 科尔伯格D. 纽曼5.以下那一着作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A.A.道德教育论B.德育鉴C.训育论D.德育原理6.德育的主要功能不包括B.A.德育的社会性功能B.德育的自然性功能C.德育的个体性功能D.德育的教育性功能7.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是AA.涂尔干道德教育论B.杜威的反对传统教育C.科尔伯格的认知主义D.诺丁斯的关怀理论8.价值澄清理论诞生的标志是1966年A和他的学生哈名、西蒙合着的价值与教学的出版.A.拉思斯B.萨沙C.科尔伯格D.诺丁斯9.诺丁斯课程体系的第一步是AA.对自我的关怀B.对思想的关怀C.对亲密的人的关怀D.对世界的关怀10.我国德育课程基本上采用的是DA.综合课程形式B.活动课程形式C.隐性课程形式D.螺旋式结构11.麦克费尔的德育课程模式是BA.“符号”课程模式B.“体谅”课程模式C.“社会行动”课程模式D. 品德教育课程模式12.夸美纽斯将德育理论的依据奠定在的基础之上.A. 自然论 B. 实践哲学 C. 神学 D. 儿童心理学13.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的哪一个阶段B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非习俗水平14.教师作为德育主体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采取一种价值相对主义的立场是下列哪种态度BA、权威主义B、中立主义C、调合的立场D、儿童中心主义15.家庭德育内容的重点是A.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B.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C.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D.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16.学生品德内部的基本矛盾是A.知与行的矛盾B.知与情的矛盾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品德现有发展水平的矛盾D.受教育者对当前德育要求的反映与他们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17.下面, A 是近代教育史上主要的课程论思想的代表人物.A斯宾塞 B洛克 C皮亚杰 D尼尔·诺丁斯18.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作者是BA马卡连柯 B苏霍姆林斯基 C杜德海姆 D杜威19.一般说来,狭义的德育专指DA.政治教育B.思想教育C.法制教育D.道德教育20.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感到奉献就是一种幸福,而不觉得是“牺牲”.这表明德育具有A.政治政治性B.享用性C.发展性D.社会性21.人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在品德发展需要和动机的推动下形成发展的,其顺序是AA.知情意行 B.情知意行 C.意情知行D.行意情知2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反映了德育的BA.创造性特点B.长期性特点 C.主体性特点D.示范性特点23.价值澄清理论关注的主要是什么DA、世界观教育B、人生观教育C、道德观教育D、价值观教育24.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只需通过A学习就可以获得大部分的新行为A、观察B、模仿C、实践D、诱导25.夸美纽斯从“泛智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A的课程观A、百科全书式B、个人功利主义C、“符号”式D、社会行动26.隐性课程从本质上是一种D的影响A、教育性B、社会性C、个体性D、价值性27.关于道德发展,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主要有三个,不包括BA 情感发展方面的精神分析理论B 智力发展方面的多元智力理论C 认知发展方面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D 行为发展方面的社会学理论28.对德育主体作用的认识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态度CA 权威主义B 中立主义C 民主立场 D调和的立场29.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不包括AA 职业素养B 专业素养C 教育素养D 道德素养30.德育课程与其他课程比较,其特点不包括AA.在教师的直接讲授方面B.在教育目标和对教育目标的反应方面C.在对学习主体的尊重方面D.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计划安排方面31.道德教育最关键、最重要的的课程形式是AA.活动课程 C. 综合课程B.隐性课程 D. 教育课程32.关于直接影响德育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DA.教师与学生 C. 对德育过程的理解和设计B.德育过程其他要素的影响 D. 政府教育方针的制定33.具体的德育方法不包括BA.思维训练法 C. 启发法B.情感陶冶法 D. 理想激励法34.在近现代,对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作权威主义理解的代表人物是BA. 杜威B. 洛克和涂尔干C. 班杜拉D. 弗洛伊德35.“课程在其发展中应该回顾那些以他们为基础的基本概念,直到学生全面掌握了课程的参考资料为止”这是对哪一种课程设计的解释CA. 综合课程B. 单一分科课程C. 螺旋式课程D. 经验课程36.皮亚杰说,儿童是道德哲学家.这实际上是对哪种德育方法的阐释CA. 启发法B. 雕塑法C. 树人法D. 塑造法37.学校德育内容的最终决定因素应该归因到A上去A.社会发展等宏观因素B.生产力发展等宏观因素C.科技发展等社会因素D. 道德教育内容的教育性因素38.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B A.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的矛盾B.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发展实际的矛盾C.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D.社会价值环境与学校的价值系统的矛盾39.道德发展可以概括为下列哪一过程 BA. 他律—自律—自由—无律B. 无律—他律—自律—自由C. 无律—自律—他律—自由D. 自由—自律—他律—无律40.现代德育理念的基础是CA.精神分析理论 B. 社会学习理论 C. 新性善论 D.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4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知识的德育方法是 CA.示范法B. 陶冶法C. 讲解法D. 讨论法42.德育目的具体化的首要任务是BA.实现德育目标的序列化过程B.实现由德育目的向德育目标的转化C.实现目标分类的过程D.实现德育目标的分解操作化过程43.关于我国的德育方面,政府的领导方式为A 全面干预型 B部分干预型 C政策干预型 D自由发展型44.学校德育是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而从原始形态的德育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独立的德育形态,它产生于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45.学记提出的“长善救失”的教育主张反映德育应遵循的原则是A.知行统一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德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46.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CA.爱国主义教育B.国际主义教育C.共产主义教育D.集体主义教育47.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的关键是A.分析B.指导C.运用D. 系统化二、名词解释1. 德育: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2. 德性:德性就是在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3. 新性善论:由于人类整体社会实际的作用,人类个体已经先天地拥有某种对个体来说是先验但对人类整体实践来说是后天的社会性心理文化结构的遗传存在,它提供了道德教育的可能性,正式由于先天道德禀赋的存在,道德教育才有发掘,发扬光大这一禀赋的可能.4. 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5. 德育过程:即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或工作流程.也有人从单个德育任务自开始到完成的历程角度加以界定6. 德育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7. 德育主体: 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教师.8. 德育内容: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9. 德育课程: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方面,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10.思维训练法: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方法.11.行为训练法: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炼道德意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12.情感陶冶法: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13.品德测评:14.习俗性德育: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15.澄清反应: “澄清反应”亦称“澄清式问答”、“澄清式回应”,教师通过与学生就其关注的某一问题的对话,帮助学生澄清其思想以形成学生个人的价值观.三、填空题1.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_商品性_、生产性、_民主性_科学性、_发展性_和革命性等.2.德育理论的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_德育原理_、德育论、_德育学_、德育科学或德育学科群德育原理.3.价值澄清过程的七个步骤涉及的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_选择_、珍视、_行动_.4._“新性善论”_是现代德育理念的基础,是德育主题性发挥的前提之一.5.关于道德发展,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很多.概括地讲,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三大流派: _情感发展方面的精神分析理论_、行为发展方面的社会学习理论和_认知发展方面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_.6.德育目的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为:_导向功能_、调控功能、_评价功能_;德育目的的公德功能主要表现为:引导性功能、_规范性功能_.7.德育过程的特点包括_计划性与正面性性_、_复杂性与多端性_、_引导性与整合性_.8.方法论意义上的的德育方法包括:启发法、塑造法、_雕琢法_、树人法、_系统或综合法_.9.当代西方德育界形成的主要方法模式有:1认知发展方法模式2_社会学习方法模式_3价值澄清方法模式4_社会行动方法模式_.10.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应分为_德育师资的培育_、德育主体的自修_两个部分来研究.11.德育目的有教育功能.具体说来,德育目的对教育过程的作用主要体现为_导向功能_、_调控功能_、_评价功能_.13.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我国德育教育工作的重点应当包括或强调以下几个方面: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_家庭美德教育_、集体主义教育、_爱国主义教育_、民主与法制教育、_信仰道德教育_.14.德育过程的特点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内容:_计划性_与正面性、复杂性与_多端性_、引导性与_整合性_.15.具体的德育方法有:思维训练法、_情感陶冶法_、理想激励法_、_行为训练法_、修养指导法.16.在中国大陆,德育概念的泛化的原因主要有:_传统思想的影响_、_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_、_中国政治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_.17. 、、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中心内容和根本任务.即道德素养、专业素养、教育素养 .21.理想激励法师指通过适当方式促进学生形成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就是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四、简答题1.德育原理的议题主要有哪些2.如何理解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的内涵与意义3.如何理解道德是“可教”的4.如何理解德育内容在发展的趋势上对“全球伦理”的确认所谓“全球伦理”“指的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没有这样一种在伦理上的基本共识,社会或迟或早都会受到混乱或独裁的威胁,而个人或迟或早也会感到绝望.”5.如何构建优化的学校德育社会环境建立优化的学校德育之社会环境,需要发挥学校、政府以及社会三方面的主体性.⑴学校角色的正确定位⑵政府功能的正确发挥⑶社会精神实体的重构6.科尔伯格德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就其结构特征而言,会出现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定向阶段,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阶段,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7.德育主要有哪几方面的功能⑴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展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⑵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⑶德育的教育性功能两大含义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8.如何提升德育主体的素养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主要应当通过培训和自修两大途径进行.由于德育主体分为专门的德育工作者和非专门的德育主体两个类型,德育主体素养的培训也应当分为德育师资的培训和德育主题的自修这两个部分来研究.9.影响学校德育内容的教育因素主要有哪几方面⑴对道德可教性的理解.⑵德育目的、目标及其序列化.⑶德育过程观.⑷偶发因素.10.社会环境对于个体道德成长的价值主要有哪些⑴提供成长基地;⑵创造内在的需求;⑶左右运作模式.11.简述对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的认识需要注意的问题.⑴必须树立全面的德育社会性功能观.其一是学校德育不仅为政治服务,而且对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和生态平衡等均有重要作用.其二是要求对每一项具体的德育功能必须有全面的理解;⑵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⑶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中的中介.12.同其他先进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对中学德育内容的规定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有哪些⑴道德教育的内容仍然强调不够;⑵对教育对象的批判和省思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⑶对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性把握和尊重不够.13.依据现当代德育内容结构的一般趋势,学校德育内容应当包括哪些主要层次⑴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⑵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⑶公民道德或政治道德品质的教育;⑷较高层次的道德理想教育即“信仰道德”信德的教育.14.列举中国专门道德教育学科课程的主要问题.⑴课程内容的安排与教学处理问题.⑵教材内容的稳定性问题.⑶课程结构与设计的问题.15.简述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矛盾.⑴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⑵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⑶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五、论述题1.什么是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怎样贯彻这一德育原则德育因材施教:应当根据个性实际进行道德教育;应当对道德任务的难度做适当的安排耶尔克斯·道得逊定律,任务容易,增强动机效果提高,而不断增强任务的难度,最佳动机水平就会减低;应当做到德育与“心育”的统一;应当根据个体特定情境的全部个性实际去实施因材施教的德育.2.如何构建优化的学校德育社会环境①学校角色的正确定位:学校德育主动直接地参与社会环境的建设;学校德育应作为个体德育成长社会环境网络中最能动的力量去主动连接其他社会环境系统,组合各种正面影响形成合力;学校德育和教育应在体系内进行改造,努力形成适应和超越学校环境的中介机制,使学校德育社会环境中的正面德育影响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的德育影响,同时促进社会环境中德育影响有序化,开发学校德育社会环境的现实空间.②政府功能的正确发挥: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宏观环境系统发展的自觉力量;引导社会环境子系统的建设;聚合社会环境子系统形成德育影响的合力.③社会精神实体的重构:首先要处理好系统和过程的关系;处理好适应和超越的关系.只有全社会建立起较为充分的对于学校德育的义务感和德育自觉,我们所追求的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优化才可能走向现实.3.联系实际,试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的作用.4.结合实际说明,如何提升德育主体素养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主要应当通过培训和自修两大途径进行,由于德育主体分为专门的德育工作者和非专门的德育主体,德育主体素养的培训也应当分为两部分研究.培训:德育师资的培育由大学教育院系培育德育师资,或者加大师范大学和教育学院政教专业课程中德育专业训练的力度;非专业道德教育工作者牙咬进行适当训练,在取得任职资格时必须获得过一定的“道德教育学分”;自修:德育主体的自修注意的德育使命策略;科研带动策略;实践与反思策略.德育主体素养的提供不仅仅设计德育或教育系统本身,社会宏观环境的改善对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以上是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对教育工作者而言,一方面呼吁社会支持,一方面从自己做起.提倡从自己做起,一方面是因为短时间内教师能够有所作为的首先是自身素养的改善;另一方面因为自身素养与工作成绩的提高也会提升社会对道德的认可和支持的水平.5.如何在学校中进行以关怀为中心的教育①教育的目的是明确的和毋庸置疑的.教育的主要目的应当是培养有能力的,关怀的,充满爱心并且受人喜爱的人.②满足相关的需要.让学生和教师在彼此的同意之下共同生活几年,尽可能让学生相处在一起,努力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能生活在同一地方.让回学生视自己为学校的主人.最后还必须有专门的时间用于建立关怀关系和信任关系.③减弱控制力.给教师和学生更多职责去做自己的判断,取消竞争性的升级制度并减少考试等.④取消等级制的教学计划,为所有学生提供卓越的教学计划,那些不以升入大学为基础的计划要和旨在升入大学的计划一样丰富,有吸引力和要求严格.⑤每天至少有一部分时间用于关怀的主题.讨论和生存有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与关怀有关的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学习如何道德地对待别人等.⑥告诉学生任何领域的关怀都需要一定的能力.关怀是人类生活坚韧的支柱.6.试说明惩罚作为教育方法的意义与局限惩罚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在教育活动中使人们产生了一种矛盾的心态.但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而惩罚的局限在于很多教育者没有使用正确的方式,使得惩罚制度出现了很多局限.例如为惩罚而惩罚、不公平、合理、准确,容易出现主观,武断和随意的惩罚.用刻板的惩罚手段,忽略对学生的尊重.。
心理学、教育学形考
心理学形11、成年期是指(),在个体的一生发展中起着定位作用。
20-40岁2、中年期,一般是指()这段时期40-65岁3、生命回顾”是()阶段的显著特点老年期4、同配偶保持和谐的关系”是()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之一。
中年期5、在影响老年人情绪体验的各种因素中,各种()是最重要的激发事件丧失6、成年期,个体的亲密关系表现在相互承诺的各种关系中,主要有()同事、兄弟姐妹、情侣、朋友7、在成年期社会性发展中,“家庭生活周期”包括()离开家庭成为父母结婚成家8、中年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表现为()慢性病开始出现认知能力总体保持稳定更年期出现体能逐渐下降9、老年期认知活动的显著特点包括()。
持续性退行性差异性10、老年人的不安全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身体健康经济保障11、人格,也称为()个性12、()的人表现为“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灵活多变、热情,但情绪不够稳定”多血质13、()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最核心的人格差异性格14、()没有好坏之分,不涉及社会评价气质15、()的人情绪受压抑,容易抑郁,且爱生闷气,患癌症的比例较高 C型性格16、气质的基本类型有()黏液质、抑郁质、胆汁质、多血质17、性格的特征包括()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18、人格具有()。
独特性、功能性、统合性、稳定性19、性格常见的分类主要包括()。
内向-外向型、理智-情绪型、A、B、C型、独立-顺从型20、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家庭环境、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形21、情绪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之为()。
表情2、心境持续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产生该心境的客观环境和个体的()个性特点3、()是指由于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应激4、()是一种伴随着某种不祥预感而产生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绪,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状态。
焦虑5、抑郁的程度由轻到重分别是()抑郁心情-抑郁情绪-抑郁症6、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研究发现,个人的成功85%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7、()是人际交往障碍中最轻微的一种。
德育考试资料
德育原理一.名词解释1.德育: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识、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2.德育本质: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道德是维持社会性存在的重要基石。
因此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使个人完成道德上的社会化。
3.德育的教育性: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
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是与做人的方向、价值观相比,就不能不具有工具的性质。
4.品德:班华教授关于品德的“三维结构说”,他认为,品德是由品德的心理形式维(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等)、品德心里内容维(含道德立场、观点等)、品德心理能力维(道德能力、策略等)。
5.情感陶冶性: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
6.隐性课程: 指这样一些教育实践以及成果,它们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
7.塑造法: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就跟塑造家一样的按照其旨意去塑造一块泥土,使其成为有用的器皿。
只是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而不是陶土的塑造者。
这种理念,经验主义者或行为主义者经常的持有。
8.德育目的: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9.行为训练法: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10.德育过程:即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或工作流程。
校外活动是指.由学校以外的教育机关组织和领导的学生课余教育活动二.问答题1.简述科尔伯格的理论答:科尔伯格认为他律、自律阶段的划分过于简单,依据的范畴也不充分。
他用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在30个道德阶段(维度)上的道德发展提出了著名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三种水平:1.前习俗水平2.习俗水平3.后习俗水平六个阶段:1.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2.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定向阶段。
3.好孩子阶段。
4.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
浅谈德育过程与规律
浅谈德育过程与规律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品德、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使其成为有益于社会和自己的人。
德育过程与规律,是指德育的实施过程中所遵循和存在的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和规律。
下面我将从德育过程与规律的定义、德育过程中的几个阶段以及德育规律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德育过程与规律是指在德育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普遍性规律。
德育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德育规律的存在使其有了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
德育过程与规律在内容和方式上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些规律性的现象包括学生的情感认知、道德行为、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变化。
其次,德育过程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
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德育过程可以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学生的德育需要求和德育内容都有所不同。
比如,在学前教育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礼仪和品德修养;在初等教育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社会责任感;在中等教育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高等教育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道德等。
在德育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德育规律。
首先是因材施教的规律,即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采取个别化的教育方案和教育措施。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能,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长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引导。
其次是德育渐进的规律,即德育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培养学生的各个方面的道德能力和素养。
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持之以恒的付出。
再次是德育形象的规律,即德育要通过理论教育、示范引领和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形成学生心中对优秀品德的形象,并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整合来培养学生的具体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最后是德育具体化的规律,即德育要通过具体的方式和实际的行动来实施。
在学校教育中,可以通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组织道德实践、制定行为规范等具体举措来落实德育目标和要求。
德育原理名词解释 填空
10.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应分为_德育师资的培育_、德育主体的自修_两个部分来研究。
11.德育目的有教育功能。具体说来,德育目的对教育过程的作用主要体现为_导向功能_、_调控功能_、_评价功能_。
7. 德育主体: 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教师。
8. 德育内容: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9. 德育课程: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方面,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
10.思维训练法: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方法。
15.具体的德育方法有:思维训练法、_情感陶冶法_、理想激励法_、_行为训练法_、修养指导法。
16.在中国大陆,德育概念的泛化的原因主要有:_传统思想的影响_、_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_、_中国政治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_。
17. 、 、 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中心内容和根本任务。
德育目的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为:_导向功能_、调控功能、_评价功能_;德育目的的公德功能主要表现为:引导性功能、_规范性功能_.
德育过程的特点包括_计划性与正面性性_、_复杂性与多端性_、_引导性与整合性_。
方法论意义上的的德育方法包括:启发法、塑造法、_雕琢法_、树人法、_系统或综合法_。
15.澄清反应: “澄清反应”亦称“澄清式问答”、“澄清式回应”,教师通过与学生就其关注的某一问题的对话,帮助学生澄清其思想以形成学生个人的价值观。
三、填空题
1.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_ 商品性_、生产性、_民主性_科学性、_发展性_和革命性等。
209004道德教育案例研究作业及答案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高起专
《道德教育案例研究》作业一、单选题1.“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是教育家()首先提出的。
A 、马卡连柯B 、赞科夫C 、苏霍姆林斯基D、加里宁答案:用最流行的聊天软件加:ylitw20082.现代德育在德育方法上()A、更侧重于教育者施教传道的方法B、只强调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方法C、只强调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方法D、强调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3.我国新时期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公民道德”指的是()A、私德B、社会公德C、国民公德D、职业道德4.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研究方法主要采用( )A、推理法B、实验法C、比较法D、道德两难法5.一个人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是( )A、品德情感B、品德行为C、品德认识D、品德意志6.关于我国现阶段中小学德育目标的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强调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忽视基础文明教育和道德教育B、心理品质的发展也作为德育目标的要求C、不仅重视思想准则、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培养,而且强调发展学生的道德能力D、把对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和对其中优秀分子的要求区分开来7.我国《中学德育大纲》正式颁布的时间是( )A.1990 年B.1993年C.1994年D.1995年8.学校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A、政治教育B、思想教育C、道德教育D、品德教育9.人们能够发现、认识、掌握、运用,但不能改变、废除的是( )A、德育原则B、德育规律C、德育方法D、德育规则10.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知识的德育方法是( )A、示范法B、讨论法C、陶冶法D、讲解法11.现代德育最初产生于( )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12.德育的本质特征在于德育是培养人的( )A.品德的活动B.意志的活动C.情感的活动D.美感的活动13.品德属于( )A.集体现象B.个体现象C.社会现象D.民族现象14.制约德育方法的个体因素是( )A.生产力与科技发展B.政治经济制度C.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D.社会意识形态15.德育对象的千差万别、德育条件的千变万化要求德育工作者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这突出体现了德育工作的()A.广延性B.创造性C.长期性D.连续性16.学校德育及其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确定德育目标B.组织开展德育活动C.制订德育计划D.检查和总结17.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是( )A.经验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B.行政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C.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D.决策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18.不符合品德测评指标体系设计科学性要求的是( )A.品德测评各指标必须与德育目标相一致B.品德测评各指标相容C.品德测评各指标相对独立D.品德测评各指标具有不完备性19.在品德行为中,能够表现个体坚持不懈地克服各种困难,把决定贯彻始终的意志品质是()A.自觉性B.坚定性C.果断性D.自制力20.在学校德育中,学生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最佳最基本的舞台是( )A.校内非正式群体B.班集体C.学生兴趣小组D.学生群体21.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过程具有引导性与整合性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
于是学校德育过程尤显重要。
学校德育过程就是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客观程序与工作流程。
从广义上说,德育过程是不同学段德育过程的总和;从狭义上说,德育过程是单个德育任务从开始到完成的历程。
每一个教育家关于德育过程特点的认识都不可能完全一致。
但是,德育过程仍然有一些共识性的特点。
在檀传宝的《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中,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归纳了德育过程的特点,即德育过程的计划性与表面性、德育过程的复杂性与多端性和德育过程的引导性与整合性。
这三个特点,分别反映了德育过程与一般社会影响、德育过程与其他教育过程和德育过程与个体品德发展过程的区别。
下面我从德育过程与个体品德发展过程的区别的角度,谈谈我对“德育过程具有引导性与整合性”的理解:道德教育是一种非注重发挥德育对象主体性而不能具有实质性效果的教育形态。
德育过程应当充分注意实现道德学习主体的道德建构与道德教育主体之价值引导的统一。
但是,假如我们将道德教育与个体品德发展过程本身相比较,则我们不能不认为“(道德)价值引导”存在与否乃是德育过程与个体品德发展过程的区别所在。
这就是所谓的德育过程的“引导性”特征。
由于引导性特征的存在,我们再谈道德教育和道德学习的主体性时就不能仅仅是德育对象个体的主体性,而是教与学双方的“双主体性”与“交互主体性”。
所谓“双主体性”是说在德育过程中存在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必须发挥两个活动主体的主体性。
虽然教师的主体性发挥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永远都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但是学生的道德建构所需要的最佳价值环境却需要教师去精心组织和安排,舍此就不能称之为道德“教育”。
所谓“交互主体性”是指主体之间的关系。
它既包括师生之间,也包括道德学习个体与其他人例如同学之间的关系。
同时这种关系不是物理性质的关系,而是一种渗透灵魂的深层次的精神交往关系。
从这一意义上说,德育过程中的双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的关系特性也就是“整合性”的特征。
就是说,道德教育过程实际上应当是师生双方或多方精神交往关系的整合,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过程的统一。
道德教育过程的引导性与整合性特征都关系到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整体道德发展水平,既不拖发展的后腿,也不提出超越发展实际的德育任务。
同时由于每个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都具有差异性,于是道德教育过程的引导性与整合性实际上要求的是实现对每一个个体的精神关照,实现教育与再教育、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完美结合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