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国家认同_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_暨爱民

合集下载

讲解报告:提升“五个认同”,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讲解报告:提升“五个认同”,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讲解报告:提升“五个认同”,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前言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

本报告旨在通过阐述“五个认同”,解析如何提升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五个认同的含义1.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坚定国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忠诚与热爱,认识到伟大祖国的历史、文化、制度和发展成就。

2. 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强调国民对中华民族的共同身份认同,促进民族团结、民族融合。

3.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加深国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观念的理解和传承,弘扬民族精神。

4.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定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信心,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5. 对党的领导的认同:强化国民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信任和支持。

三、提升五个认同的策略1. 教育引导- 加强国民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自豪感。

- 专业培训:对公职人员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培训,确保政策执行的导向和力度。

2. 文化交流- 传承中华文化:鼓励和支持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挥文化在民族认同中的纽带作用。

- 推动文化多样性:尊重和保护各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3. 媒体宣传- 正面宣传引导:运用各类媒体平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传播正能量。

- 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空间管理,营造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抵制不良信息。

4. 社会保障-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各民族群众基本生活,增强国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 促进就业与创业:为各民族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支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5. 法治建设- 依法治国: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 民族区域自治: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保障各民族自治权益。

充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充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充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

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充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一、增强国家凝聚力充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增强国家凝聚力。

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

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中,铸牢共同体意识有助于消除民族隔阂,强化国家认同,使全体人民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二、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

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树立共同体意识,能让各民族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分裂动乱是各族人民之祸。

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充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

新时代,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

铸牢共同体意识,能让各民族共同投身于脱贫攻坚、改革发展等事业,共享国家发展成果,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国家要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保持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树立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增强全体人民的国家安全观念,共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保障。

五、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铸牢共同体意识,能让各民族更加自觉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六、提升国际影响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一个团结、繁荣、富强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更具竞争力。

树立共同体意识,能让世界看到一个更加团结、和谐的中华民族,从而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切实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的简报

切实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的简报

切实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的简报切实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的简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需要切实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的团结和发展。

以下是相关参考内容:一、认同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应该认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要加强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向全社会普及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和重要历史事件,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认同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而辉煌,我们应该认同和尊重中华民族的历史,包括古代和现代的历史。

要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认同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应该认同和践行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等。

要加强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宣传,引导广大人民增强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信仰。

四、认同中华民族的国家中国是中华民族的国家,我们应该认同和热爱我们的祖国。

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和认同,加强对中国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学习和研究,提高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祖国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认同中华民族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命运与共,我们应该认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导民族团结和谐,反对民族分裂和仇恨。

要加强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往,打破区域和民族的壁垒,促进不同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以上就是关于切实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的简报的相关参考内容,我们应该深入贯彻这些理念和思想,积极践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读懂中国系列之增强中华民族认同

读懂中国系列之增强中华民族认同

读懂中国系列之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实用版】目录1.增强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性2.提升中华民族认同的措施3.当前中华民族认同面临的挑战4.结论:增强中华民族认同的意义和方向正文一、增强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性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强国家的整体实力,还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提升中华民族认同的措施1.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从而提高民族认同感。

2.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3.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

强化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意识,使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努力。

4.积极倡导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尊重各民族的特色和优势,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三、当前中华民族认同面临的挑战1.民族文化传承面临困境。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一些民族文化逐渐被边缘化,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

2.民族分裂势力依然存在。

一些境外势力支持民族分裂活动,企图破坏我国的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

3.民族问题与社会矛盾交织。

一些民族地区的民生问题、发展问题与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对民族团结造成影响。

四、结论:增强中华民族认同的意义和方向综上所述,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对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心得体会

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心得体会

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心得体会加强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

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着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

在这方面,首先是要树立共同的民族认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各民族能够共同认同文化认同,形成一种融洽的共同民族认同感。

要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增进交流与合作,共同发展繁荣。

通过这些举措,能够增强各民族的团结意识,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实现。

维护社会稳定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社会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而每一个公民都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人。

在现代社会,社会稳定问题有许多方面,比如治安、就业、环境等。

而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维护公共利益,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

这需要我们每一个公民以身作则,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做一个守法守纪守规矩的好公民。

对待工作,秉持勤俭节约,努力工作,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对待他人,要团结互助,相互尊重,遵守公共秩序,共同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稳定尽一份力量。

加强宣传教育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通过广泛宣传,可以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能弘扬正能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社会文明程度。

我们应该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加强对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多个渠道向大家传递正能量,引导大众形成正视问题、理性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

我们还可以利用教育资源,在学校、社区等地方加强对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教育,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观,从而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每个公民的共同努力。

我们应当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新时代新疆深化“五个认同”宣传教育刍议

新时代新疆深化“五个认同”宣传教育刍议

新时代新疆深化“五个认同”宣传教育刍议
新疆是中国的重要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承。

为了加强对新疆各民
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深化“五个认同”宣传教育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新时代的背景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新时代的背景下,深化“五个认同”宣传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新疆地区的社会发展和
稳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打造共同家园的示范。


年来,一些国内外势力竭力渲染新疆问题,挑拨新疆民族关系,制造新疆社会动荡。

通过
深化“五个认同”宣传教育,可以加强对新疆各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助于维护国家
统一和社会稳定。

深化“五个认同”宣传教育可以促进民族团结和和谐发展。

新疆有着多民族的聚集地,这对于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出了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宣传教育,强调各民
族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能够增加彼此的了解和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和和谐发展。

深化“五个认同”宣传教育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
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其中包括了新疆地区的各民族的文化遗产。

通过宣传教育,让人
们了解和认同自己所在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弘扬和传承这些文化,增强民族自豪
感和自信心。

深化“五个认同”宣传教育还有助于提升新疆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

只有强调各民族
的共同利益和发展目标,才能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合作机制。

通过宣传教育,让各民族
了解和认同发展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有助于提升新疆地区的整体发展
水平。

形势与政策答案五个认同

形势与政策答案五个认同

形势与政策答案五个认同“五个认同”的具体内容是: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014年3月,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少数民族界委员时,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关乎大局。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

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更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在2014年5月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在2015年8月召开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在原来提出的“四个认同”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他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此后,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了增强“五个认同”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也是国家的生命线。

“五个认同”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之本,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根基。

没有“五个认同”,民族团结就是无本之末。

扩展: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二个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坚决维护祖国统一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内容

坚决维护祖国统一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内容

"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 是一种强调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口号,通常反映了对于国家领土完整和各民族和谐相处的强烈支持。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在这一背景下是为了促使各民族更好地理解、尊重和包容彼此,共同建设一个繁荣和谐的国家。

这方面的教育内容可能包括:
1. 历史教育:强调各个民族在历史上的交流、合作和共同奋斗的历史,弘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2. 宪法和法治教育:强调宪法对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让人们了解和尊重法治原则。

3. 多元文化教育:鼓励学校和社会组织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4. 语言和文字教育:支持各民族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的传承,促使人们保持对多语言文化的尊重。

5. 社会活动和宣传:通过各类社会活动、宣传和宣传工作,弘扬各民族的团结友爱精神,促使人们认同国家的统一大业。

这些教育内容的目标是培养人们的国家认同感,增强各民族之间的信任和合作,从而保障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这类内容通常在教育体系的不同层次都有所涉及,包括学校教育、社会宣传、文化活动等方面。

做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 凝聚边疆繁荣稳定正能量

做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 凝聚边疆繁荣稳定正能量

做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凝聚边疆繁荣稳定正能量作者:赵金来源:《党建》2014年第12期让各族群众从今昔对比中、从社会变迁中、从身边变化中,感受民族团结进步给各族人民带来的福祉,进一步增强对党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大力营造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使民族团结进步日益深入人心,成为舆论强音、成为社会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这一重要论断为在新的时代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我们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始终抓实抓细抓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认同,为实现民族团结和睦、边疆繁荣稳定、社会和谐有序凝聚强大正能量。

突出宣传重点,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要始终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推动和引导各族群众学习民族理论、掌握民族政策,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宣传教育。

党员干部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肩负着重要职责,有着很强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要引导党员干部增强贯彻落实民族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提高党员干部运用党的民族理论分析和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

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宣传教育。

要把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列为学校教学培训的重要内容,使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贯穿到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各个环节,贯穿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面,贯穿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各阶段,推动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加强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

要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开展专题教育和实践活动,使青少年更加了解各民族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更加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增强青少年对大是大非的识别能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夯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思想根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夯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思想根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思想根基
中华民族是一个悠久的民族,拥有着悠久的文化和历史。

在现代,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中华民族也面临着一些不稳定的因素,不少人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越来越低,这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安定因素。

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需要让人们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要强调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只有在强调这些方面的基础上,才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我们需要抵制一切分裂民族的言行,减少各种路线上的差异,将中华民族的各个分支凝聚起来,形成一个团结共进、和谐发展的民族整体。

同时,我们需要在思想上强调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意义。

每个人都必须了解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价值,并竭尽所能地为之贡献力量,这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该肩负的责任。

我们需要让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每个人都要承担的。

另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该强调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中华文化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根基。

我们需要珍惜和传承好中华文化,让它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血脉,为我们共同体意识的铸造提供良好的文化土壤。

最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做任何损害中华民族利益的事情。


有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才能够让更多的人认同我们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一个稳定、和谐、进步的民族必不可少的步骤。

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应该共同努力,将这一意识落实到行动中,为民族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不断增进五个认同是哪些(不断坚定五个认同)

不断增进五个认同是哪些(不断坚定五个认同)

不断增进五个认同是哪些(不断坚定五个认同)查看全部对伟大祖国的认同首先表现在爱国。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和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思想与道德的精髓,爱国精神穿越时空,一直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灿烂不熄,历经磨难而不分裂就是最好证明。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是最具共同意识的民族。

56个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观念和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始终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对领导56个民族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政党认同尤为重要。

当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成为各族人民的广泛共识。

对一切违背和危害党的领导、危害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危害国家制度和法治、损害广大人民利益的行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这是维护各族人民共同利益之所在,也是各族群众的政治底线,坚决不能动摇。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五个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执政党,因人民而生,为人民而存。

青年大学生如何增强五个认同来增进民族团结一、认同伟大祖国对伟大祖国的认同首先表现在爱国。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和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思想与道德的精髓,爱国精神穿越时空,一直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灿烂不熄,历经磨难而不分裂就是最好证明。

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认同伟大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共同体”是一个描述群体而非个体的概念,共同性或共同意识是维系共同体群体性存续的关键因素。

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有共同认同的血缘融通、流动交汇有机体,是一个历经五千年风雨锻造而成的“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全体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认同和归属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

在当代中国,建立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下面是与此相关的参考内容。

1. 强化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增强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爱国热情,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这对于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信念,坚持中共中央的领导,稳定国内外局势,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2. 促进民族团结与和谐建立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加强中华民族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的团结与和谐。

通过认同和尊重多样性,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互信和互助,构建充满活力的多民族团结共和,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3. 加强党的领导和社会稳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强化这一意识可以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确保国家政权的安全和稳定。

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凝聚人心、稳定民心,维护社会稳定,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形式的分裂活动和渗透。

4. 促进国家繁荣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立和巩固可以激发全体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推动国家繁荣与发展。

凝聚民族智慧和力量,集中优势资源,推动国家实现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进一步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 维护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提升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凝聚中华儿女的力量,加强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反对外部干涉和分裂活动,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

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可以增加中华儿女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声誉和影响力。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动力,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者:董立人来源:《决策探索》2020年第04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9年国庆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指出,要“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认同”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等的新发展,为当前和今后全国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个国家的安全、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和谐稳定、生态健康发展、人民乐居等,既要靠执政党的坚强领导、雄厚的物质力量、丰富的精神力量、完备的制度和法治体系,也离不开各民族成员心理的认同和思想的统一。

认同是人们心理层次的情感和认知,是个人或群体对社会组织的理想信念和作为的高度认可。

认同是亲和力和凝聚力的基础,通常以社会群体的感觉、情绪、意志、愿望及习俗等形式表现出来。

新时代,面对新的民族工作形势,要进一步强化“五个认同”,促进各民族群众大力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相互欣赏、相互学习。

期冀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愿望、共同的精神家园、共同的情感,凝聚合力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要不断强化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各族人民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家才能繁荣富强,个人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解释:
1. 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提高全国人民对国家统一和安全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增强对国家稳定的支持和维护。

这对于保持国家安全、维护领土完整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2. 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有助于强化国家内部的团结和和谐。

当人民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时,他们更容易忽略个人的小我利益,愿意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3. 推动民族经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对于加强民族经济合作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人们植根于共同的文化和民族认同之上时,他们更容易愿意合作、分享资源和机遇,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民族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4. 增强国际影响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当中国以一个团结、自信的中华民族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时,它不仅可以凝聚更多的支持和合作伙伴,还可以更好地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和民族尊严。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推动民族经济发展以及增强国际影响力都
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这是一个深化国家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增强“五个认同”推进新疆民族团结

增强“五个认同”推进新疆民族团结

增强“五个认同”推进新疆民族团结张新友(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校,新疆乌鲁木齐830002)[收稿日期]2016-08-05[作者简介]张新友:(1983~)男,汉族,硕士,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校讲师,《实事求是》杂志社编辑。

研究方向:文化学、语言学[内容提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同样也是国家的生命线。

认同是团结的前提,先要形成认同的共识,才能达到团结的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个认同”的思想,为我国更好的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民族团结问题始终是关系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民族工作始终在新疆工作全局中占据重要战略地位。

做好新疆的民族团结工作,要努力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突出反对民族分裂、创新民族团结载体和方式。

[关键词]“五个认同”民族团结新疆[D O I 编码]doi:10.3969/j.issn.1674-6287.2016.04.13[中图分类号]D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87(2016)04-0050-03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因此,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同样也是国家的生命线,每一个公民都有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也就形成了和完善了我国关于民族的理论思想,即“五个认同”的思想。

“五个认同”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通过“五个认同”培养和树立人民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是民族团结的基础。

一、“五个认同”的科学内涵(一)认同伟大祖国。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是认同自己的国家归属,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认同自己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对于我们这个国家的义务和责任。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主要表现在爱国。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维护统一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维护统一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维护统一民族团结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和基本国策,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展开讨论。

一、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性1.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民族团结是国家稳定和繁荣的基础,只有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才能为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2. 维护国家统一。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助于凝聚各民族的共同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各民族对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认同,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和核心利益。

3. 推进民族文化多样性。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可以促进各民族之间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推动中华民族的多元共生和文化繁荣。

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 民族认同感不足。

一些地方和群体存在对于自身民族身份认同的模糊或者缺乏认同感,这种情况容易导致民族关系的紧张和不稳定。

2. 民族文化传承困境。

传统的民族文化面临着市场经济、城市化进程以及外来文化影响的冲击,一些民族文化元素逐渐失去传承和保护,对民族团结产生负面影响。

3. 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

在一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完全均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滞后,这会导致一些民族群体的不满和不平等感,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三、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策略与措施1. 增加民族团结教育课程。

加强各级学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制定和实施相关课程和教材,培养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民族团结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2. 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

鼓励开展各类民族文化展示和交流活动,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各民族文化得到充分发展和展示。

3. 推动民族地区发展。

加大对于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促进各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加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4. 完善民族政策法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意义引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内部成员对于自身身份认同、历史文化传统、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的意识和认同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层面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意义。

具体意义1. 加强国家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加强国家统一。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差异和矛盾。

通过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强调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和目标,减少民族之间的隔阂和对立,进而促进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2. 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包容。

通过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增强各民族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民族团结,形成共同抵御外部压力和挑战的合力。

3. 推动社会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各民族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形成文化融合和创新的力量。

通过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推动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实施策略1. 加强教育引导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引导是实施策略的重要方面。

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加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英雄的教育,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多民族交流活动和文化节庆,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2. 推动民族交流与合作推动民族交流与合作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各级政府可以通过组织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推动跨地区合作项目等方式,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还可以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和帮助,减少地区间的差距,增进民族团结。

3. 建设共同的价值观建设共同的价值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传统,各民族之间应该共同遵循和传承。

加强四个高度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

加强四个高度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

加强四个高度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四个高度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进入21世纪,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不断地与时俱进,必须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对于新疆来说,除了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条件艰苦以外,区情和周边环境复杂,国际敌对势力和境内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暴力恐怖主义对新疆渗透破坏猖獗,更是十分尖锐的问题。

因此,必须明确新疆领导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就是提高我们党在新疆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从而确保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文化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于新疆居民和领导干部队伍的多民族特点,要达到上述战略目标,就必须注重对新疆各民族的领导人才强化“四个高度认同”的教育。

“四个高度认同”即是:对祖国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

从国内外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来看对新疆领导人才强化“四个高度认同”教育的重要性“认同”是属于人的心理层次的感情和认识,又称“归属感”。

这是人心问题,是人思想认识的深层次问题,因而也是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

“四个高度认同”是爱国主义的基础,也是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民族凝聚力主要是由“认同感”和“亲和力”构成,没有认同感,是不可能有凝聚力的。

“冷战”结束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当作他们的主要敌手,运用各种方式对中国实行“西化”“分化”战略,而新疆恰恰是他们对我国搞“分化”的重点,抵制“分化”、反对民族分裂的任务历史地落在新疆各级领导班子的肩上。

我们认为,强化“四个高度认同”,是解决新疆民族关系问题、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保持新疆长期稳定与发展的重要的治本之策。

新疆在“四个高度认同”上存在的主要问题,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民族分裂主义分子鼓吹的“三个我们的”。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构成了新疆一系列民族分裂活动的思想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第12期总第359期民族论坛MINZU TRIBUNE No 122014No .,359General 国家作为一个政治、文化、利益的多元共同体,具有内在同质性要求。

亦谓国家与社会稳定,一则要求政治制度、法律规范和经济要素等“硬”力量的维系和保障;另则要求广大国民对国家这个政治实体的一致感和共同体感等“软”力量的支持。

于国民而言,后者即谓国家认同乃每一成员应有的内在品质,此为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之心理基础和重要条件。

①换言之,国家认同与国家、社会稳定成正相关联,国家认同程度越高,社会越稳定,国家越安全。

当然,一旦国家认同出现危机,必然影响到国家与社会的稳定性。

增强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成为我国当下民族工作中之一重要任务。

增强国家认同,须有国家与国民个体之双向用功。

然其最重要者,则在国家相关制度、法律、政策、措施之建设。

宏观看来,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积极回应现代民族国家制度建设需求,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民族区域自治,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参与权利,以增强民族地区的政治认同民主政治既反映国家政治系统之合法性,亦为国民政治认同之保障。

故在一般情况下,国家与政府应努力健全法律与制度,确立公平、正义与合理的政治制度体系,畅通各族民众的政治参与渠道,提高政府的社会治理质量,为各族人民提供充分的安全、平等和利益保障,使各民族之权益受到应有尊重和保护,从而获得各族人民对国家政治体系的支持和赞同,巩固国家政治合法性基础。

但事实上,由于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以及地域自然环境等原因,我国各民族之社会与政治地位、资源与利益分配并非一体的均衡、合理,反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民族间地区间差异越来越大。

此种情状强化了各民族对国家民族政策、社会公正和平等的消极的心理感受。

因此,基于我国民族差异的现实,加强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清除阻碍民族社会平等与公正的因素,保护少数民族利益的合理[基金项目]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国家认同与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研究”(2014—GM—019)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暨爱民(1969—),男,湖南浏阳人,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民族学。

(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湖南吉首416000)[摘要]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之国家认同程度如何,对于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意义特别重要。

以是增强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成为我国当下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宏观看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在尊重、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加强中华文化认同建设;强化各族人民之公民意识,培养国家观念。

[关键词]国家认同;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92(2014)12-0097-03增强国家认同,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暨爱民①有人认为共同的国家认同与平等的民族关系、一体性的社会联系,是多民族国家和谐稳定的基本要素。

其中组成国家的各个民族对同一国家的自觉认同是“多民族共为一体的精神保证和国家得以稳定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没有同一国家认同的‘多元’是没有凝聚力的,即便具有一定程度的一体性社会联系也是不自觉的,因而也是不巩固的”。

参见王希恩:《多民族国家和谐稳定的具备要素及其形成》,《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

97《民族论坛》2014年第12期分配和民族政治权利,巩固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是当下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课题”。

[1]其中之重要举措,首先就是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作为一项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制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因应国家与民族社会具体环境变化时,体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从而削弱了这一制度之政治权威,造成各民族政治认同的分散或转移。

是故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增强各民族对制度的赞同和支持,增进各民族于统一多民族国家之向心力,十分迫切而重要。

其次,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保障,少数民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程度以及国家权力在民族地区配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等问题,亦密切着关联少数民族对国家及其政治体系的自觉认同问题。

国家、政府应在这一方面有充分考量,保障少数民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权利,以体现并加强少数民族成员作为国家公民之身份感和责任感。

再次,加强国家法制建设,通过法律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得到应有尊重,依据法律来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推行公共政策,调解民族社会经济纠纷,维护制度秩序和民族社会稳定,从而增进少数民族对国家的向心力和归属感。

二、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生活质量,构筑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国家认同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之根本保障。

在多民族国家,有着不同历史与文化传统,不同语言、宗教信仰和资源环境的各个民族,是否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表示出强烈的认同感,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能力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实际程度密切相关。

之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若其经济长期落后,与发达地区经济程度差距不断拉大,将会削弱各族民众对国家政治的信任感和支持力。

因此立足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增强民族地区国家认同、维护民族社会稳定的直接途径。

三、在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加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整合,促进中华文化认同建设,形成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多民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从民族文化角度来加强国家认同建设,具体看来,或可从两个方面来思考。

其一是尊重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基于我国民族文化多元之实际,国家及其政治系统,要获得各民族之赞同与支持,在制定民族文化政策时,就必须在承认与尊重各民族文化价值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各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不能只单纯地追求国家文化的一体化,甚至强制推行文化的同质化。

其二是加强中华文化认同建设,形成国族意义上的共同文化,确立共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加强中华民族即国族建设,对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建构至为关键。

而国族建设过程,即为“增强国族的同质性进而提高国族成员的相互认同及国族认同的过程”。

[2]其中首要任务,就在于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的建设。

这不仅因为只有在共同文化基础上,民族国家才能落实为一个具体的政治共同体,而且只有国族意义上的共同文化,才有可能寻求由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或文化多元性所引起种种矛盾和冲突的解决,以促进民族社会整合和政治稳定。

基于当下中国多民族结构与文化多样性实际,建设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加强中华文化认同,笔者以为,(1)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建构中华文化认同;(2)打破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壁垒,加强族际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逐渐淡化族际界限与文化差异;(3)深入发掘中国多民族国家统一、社会经济交流和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文化资源,凝聚中华文化精神;(4)结合时代需要,培养国民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四、强化公民意识,培养国家观念欲加强国家认同,须将公民意识的培养置于首位。

[3]公民意识作为国家认同之思想基础,就其作用机制来看,其内在心理层面,表现为对国家及其制度权威的赞同、支持和忠诚,对国家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在外显的行为层面,表现为具体的认同实践,即对统一国家的利益与尊严、宪法与法律98制度权威的维护和尊重,从而促进统一民族国家建构和提升社会整合质量。

可令人担忧的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大规模流动、通讯及其工具手段的快捷化多样化、全球观念的广泛传播,我国民族地区的公民意识与国家观念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自我之民族、地域或宗教认同日益凸显,而国家观念、国家认同却被弱化。

基于我国如此之实际境况,国家与政府应充分重视民族地区公民意识的教育与培养工作。

具体言之为:(1)努力完善民族地区公民教育体系,加强民族地区公民教育,培育各民族人民的统一国家意识和国家至上观念,促进民族认同向国家认同转化。

(2)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法制建设,培养少数民族公民的宪法信仰和法制观念,深化少数民族地区的公民权利与义务意识,在宪法与法律基础上确立各民族成员的社会行为准则,规范各民族成员作为国家公民的平等关系,确定公民在国家中主体性,在包容、超越具有多样性与差异性的民族认同基础上,深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与忠诚,将公民身份内化为每一民族成员之人格结构,“将相关的法律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方式,将服务于公共利益与公民权利的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4]养成现代民族国家之公民人格。

(3)尊重各少数民族文化价值和及其发展需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建构具有高度政治认同的公民文化,培养少数民族民众的国民主体意识,平等、自主地行使政治权利,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消解民族间矛盾和冲突,维护民族社会团结稳定。

“以价值共识———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来引导各民族公民在文化差异基础上的国家认同,同时进行历史教育、国情教育和世情教育,培育并增进国家归属感、责任感”。

[5](4)在国家政治框架与公共事务范畴内,正确区分公民身份与民族身份,强调民族成员之国家公民身份和公民意识,淡化民族成员身份与民族意识,从而增强少数民族成员对国家与社会认知,自觉接受社会的公共价值标准,在享有作为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权利的同时,承担对国家、社会的相应责任,以提升少数民族对国家政治体系的支持和认同程度,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平等感和相互信任感。

总言之,公民意识、国家认同与社会稳定之间有着密切关联,公民意识即意味国家认同乃其题中之义。

民族地区公民意识状况,实际反映了其国家认同情状,更决定我国民族地区社会之稳定与发展。

以是,加强民族地区公民意识培养,促进民族地区人民之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为我国国家领土完整、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提供重要思想保障,成为国家、政府和各民族之共同任务。

(责编覃亮)[1]周平.论中国的国家认同建设[J].学术探索,2009(06).[2]周平.民族国家与国族建设[J].政治学研究,2010(03).[3][5]门洪华.两个大局视角下的中国国家认同变迁(1982—2012)[J].中国社会科学,2013(09).[4]周光辉刘向东.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认同危机与治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7-26.[参考文献]民族区域自治▲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