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素质与社会需求的耦合研究

合集下载

地方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及就业问题研究

地方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及就业问题研究
c o l / e g e s . Th e e mp l o y me nt r a t e o f d i f e r e n t p r o f e s s i o n s v a l  ̄ e s o b v i o us l y .F o r e x a mp l e ,t he e mp l o y me nt r a t e a n d t he r a t e o f i f t i t n g i n s p e c i lt a y o f t he ne wl y—e s t a b l i s he d p r o f e s s i o n s a r e o n a d o wn wa r d t r e nd, wh i c h i s c a u s e d b y t h e p o o r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q u a 1 i t y .Th i s p a pe r i s t o g i v e s u g g e s t i o n s o f
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 t h e t r a i n i n g mo d e r e f o r m o f s e c o n d c l a s s r o o m,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a s s o c i a t i o n t r a n s f o r ma t i o n a n d u p g r a d i n g , a n d e n in g e e r i n g p r a c t i c e , a n d t o i s —
P r o b l e ms o f S t u d e n t E mp l o y me n t a n d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Qu a l i t y o f L o c a l C o l l e g e s i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师范类大学生就业素质的现状与调查分析

师范类大学生就业素质的现状与调查分析

调查组人员:宣江华、李立娜、郭士睿师范类大学生就业素质的现状与调查分析内容摘要: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师范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职业取向和就业方式发生了变化。

通过对师范大学生就业素质现状的调查,了解师范生就业素质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师范大学生就业教育建议的建议。

在高校学生中,师范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和其他类的大学生相比,他们的就业目标相对来说更有针对性,专业对口的可能性也更大。

(一)师范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基本现状1.自我认识状况。

调查发现, 大部分师范大学生都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自己。

这些途径包括: 征求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以了解自己, 调查的师范生中有723 %选择使用这一途径; 通过各种心理测验了解自己的有54 %。

这说明师范大学生大都有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愿望, 他们的自主意识增强了。

但是, 仍有小部分学生根本不了解自己也不想去了解自己。

调查中, 有277 %的学生根本没有征求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46 %的学生未曾通过心理测验去试图探询自己的能力倾向、气质等。

另外, 还有176 %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试想, 一个连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都不清楚的人, 又怎么可能为将来的职业做好准备呢?2.就业探索状况。

师范大学生要为就业做准备, 就需要首先了解就业, 获取相关的就业信息。

调查表明, 656 %的师范大学生通过各种媒体获取就业信息;60 %的师范学生确立就业目标时寻求他人的帮助; 52 %的学生试图了解人才市场的状况, 并有据此改变自己的职业定向的打算; 723 %的学生的职业定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712 % 的学生向老师或父母等了解就业特点。

但是, 仅有236 %的学生到就业场所实地参观访问。

以上数据可见, 师范大学生了解就业信息的途径无外乎是媒体和他人(包括父母、老师等)。

学生获取了信息, 自己加以分析, 就形成了引导他们就业选择的路标。

高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匹配

高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匹配

高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匹配高校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而高校教育是否能够准确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则是评价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本文将就高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匹配这一话题展开论述,探讨如何实现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1. 迅速反应社会需求高校教育应该紧密追踪社会发展的步伐,及时了解社会的需求,以便迅速做出调整。

当社会发生新的变革和发展时,高校教育必须能够灵活调整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确保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例如,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可以增设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培养更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2. 增强实践教育环节实践教育是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匹配的重要途径之一。

高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通过与社会的实际接触,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

例如,在高校开设实习课程,让学生有机会融入实际工作环境,提前适应社会的运行机制与职业规范。

3. 强化跨学科知识与能力培养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各个领域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高校教育不能只侧重于某个专业领域的培养,而应该注重跨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只有具备了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日益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成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

因此,高校教育需要增加通识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其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4. 加强就业创业指导高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和市场竞争。

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就业创业讲座、开设创业课程等方式提供相关的指导与培训。

同时,高校也应该与社会各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就业竞争力。

总结起来,高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匹配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地方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方法研究与实践

地方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方法研究与实践

地方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方法研究与实践作者:张婷崔国新谷远勇来源:《大学教育》2014年第07期[摘要]地方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方法和就业质量评估体系包括:客体(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特征、稳定性等),主体(毕业生个人受尊重程度、个人发展、福利),就业满意度(个性认识、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等。

通过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该体系,可以为地方师范类高校进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和质量评价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关键词]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方法[中图分类号] G6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024-03近年来,政府与社会对高校毕业生(以下简称“毕业生”)的就业评价已从仅注重“就业率”指标发展为注重“就业质量”指标。

建立科学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能够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客观科学的评定,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一、目前国内外的评价体系指标在国外,国际劳工组织编制了一个指标体系,内容包括“就业机会、不可接受的工作、足够的收入和生产性的工作、合理的工作时间、工作的稳定性、社会公平待遇、劳动安全、社会保障、工作与家庭生活、社会对话与劳动关系、经济和社会因素等11个方面”。

[1]在国内,设置本体系指标的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种:1.注重体系的客观全面性,认为应包括“就业层次指标、学校层次与行业、区域性指标、学生的主体满意度(如薪酬待遇)”等[2];2.注重毕业生的主观感受,认为应包括“对毕业生收入情况、个人能力与薪酬满意率情况、工作岗位情况、专业对口情况、工作稳定性、工作环境满意率、对工作感兴趣程度、对发展前途的认可度等就业质量权重指标分项系统”[3];3.注重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认为应该体现在“专业对口率、工作稳定度、薪酬平均值、就业结构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上”[4];4.注重社会宏观判断,设计了“薪酬福利(含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社会发展等3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

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与择业心理矛盾探析

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与择业心理矛盾探析

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与择业心理矛盾探析【摘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下,就业难已成为各级政府、市场、高校等面临的一个重要而棘手的问题,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除了整个经济状况、市场用工需求、用工制度、大学生自身专业技能水平外,就业与择业心理矛盾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之一,而此种现象在地方师范院校体现得尤为明显。

导致大学生就业与择业心理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引导大学生理清就业的思路;引导大学生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培养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咨询工作;提供必要的社会关怀是当前地方高师院校缓解就业与择业心理矛盾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地方高师院校;择业;心理矛盾;引导思路前言就业和择业是人生的大事,它既受制于经济形势、用工制度,也受制于大学生自身技能、综合素质和就业意向,同时也受家庭、社会、个人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不用讳言,当前大学就业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它不仅引起了毕业生、家长、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急切关注,而且已成为国家高度重视的民生问题。

就业难的形势对数以千万计的大学生的心理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起了他们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

本文仅针对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择业与就业的心理矛盾进行探析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矛盾产生的背景1.经济与就业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但另一方面高校的招生规模连年增加,导致毕业生就业出现了局部的和结构性的供大于求。

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统计:“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30万人,比2009年增加20万人。

而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60万人,比去年增加约30万人”。

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又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仍然紧张。

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分析

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分析

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分析在当今社会,高校人才培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学历,更是一种培养人才的机制。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本文将就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趋势,社会对于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

高校应该关注社会的需求,并根据需求调整培养方案。

例如,传统的人文类学科在大数据时代可能需要加入相关的技术知识,使学生具备更全面的能力。

因此,高校应该与社会紧密合作,了解其需求,以保持与时俱进。

其次,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高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所以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和社会实践,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此外,高校人才培养还需要注重专业选择的灵活性。

现如今,社会对跨学科、综合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

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多学科的选择,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的学习和思考。

例如,工学院的学生可以学习一些人文科学的课程,而理学院的学生可以学习一些工程技术的知识。

这种跨学科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

另外,高校人才培养还需要注重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如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之一。

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多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除了课程设置的调整,高校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习和实践机会,以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竞争。

最后,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评估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高校应该建立一套评估体系,定期评估培养方案和教学效果,从而调整和改进人才培养的方式。

基于供需耦合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及实证研究

基于供需耦合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及实证研究

基于供需耦合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及实证研究基于供需耦合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及实证研究摘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本研究基于供需耦合的视角,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探讨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优化方法,并进行了实证研究,旨在为高校提供就业能力培养方案的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供需耦合、优化、实证研究一、引言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

传统的大学生就业观念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大学生所具备的就业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因此,优化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供需耦合的理论框架供需耦合理论提供了一种多元化视角来分析就业问题。

根据该理论,就业能力的提升应该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

供需耦合可以分为静态供需耦合和动态供需耦合,前者意味着供需关系保持相对稳定,后者则强调供需关系不断变化。

根据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结构应该适应动态供需耦合的变化,以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方法1. 知识结构优化:大学生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背景,同时注重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跨学科的教育机会,帮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知识。

2. 技能结构优化:大学生应该掌握实用的技能,如沟通技巧、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

高校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和实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情感结构优化:大学生应该具备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包括乐观、自信、责任心等。

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提供良好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四、实证研究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结构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大学生普遍认为,在知识结构方面,缺乏实用性知识;在技能结构方面,缺乏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情感结构方面,缺乏自信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关于高等学院应届师范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师范生应具有的素质的调查报告

关于高等学院应届师范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师范生应具有的素质的调查报告

高师范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师范生应具有的素质冯慧语教091 30摘要:随着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教师行业越来越吃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教师行业。

市场的供大于求,使这一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

想在日后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我们就必须从现在做起,关注社会,关注外界形式的变化,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相关法规政策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

更要着眼自身,提高自身素质,努力适应社会要求,使自己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

调查时间:2010年5月6日调查方式:网上查找资料,走访调查对象:高师毕业生调查方向:师范生的就业形势及优秀师范生应具有的素质。

调查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师范生的就业形势也逐渐严峻起来。

调查目的:了解师范生的就业形势,关注社会发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关键词:就业、严峻、素质调查了解:一、师范生就业形势逐渐严峻,急需‚趟‛出新路子2005年师资过剩使师范生就业形势艰难:外省户口难找工作,大多数单位都要本地人,至少也要本省;很多学校都不考虑外省学生,偶尔招外地学生的,学校又不够理想,双方较难达成协议。

师资过剩,就业形势严峻,虽然04年起我省师范类毕业生放开就业限制,但绝大多数师范类毕业生还是选择当老师,出教育系统的很少。

而我省前几年中小学教育大发展,大量师资引起使得师资过剩矛盾日益凸显。

教育部规定到2020年高中普及率要达到80%,而在03年我省已达到90%以上。

因此,之后几年我省师资过剩的情况不会有太大变化。

与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相比,师范生的就业期望值还要进一步降低。

今年,全国高等院校师范类毕业生总数将超过60万,而整个教育系统提供的用人需求不足25万。

当前形势下,我们师范院校按原先的路子走,已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急需‘趟’出一条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路子!由于近年来教师岗位缩减,师范生就业竞争加剧,使师范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脱节,造成结构性失业。

师范类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城镇中小学校合并数目增多,教师需求量锐减。

高校学科专业与社会需求匹配问题分析与对策

高校学科专业与社会需求匹配问题分析与对策

高校学科专业与社会需求匹配问题分析与对策1. 问题分析高校学科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匹配问题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对于高校而言,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是其使命之一。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学科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些不匹配的情况。

首先,由于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难以及时调整和更新专业设置。

一些传统的学科专业可能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而一些新兴的学科专业又难以立即得到高校的认可与发展。

其次,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决策往往是由校方决策并基于对市场需求的判断。

然而,这种预测未来需求的方法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导致学科专业设置与实际社会需求之间的不匹配。

此外,一些学科专业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缺乏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机会。

社会对于创新、实践能力的需求日益增强,这就要求高校学科专业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 对策为了解决高校学科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首先,高校应该与社会和行业保持紧密的联系,了解当下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高校可以与企业、行业协会等建立合作关系,定期进行需求分析和调研,及时调整与优化学科专业设置。

其次,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开设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参与实践项目以及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就业竞争力。

另外,高校还可以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的项目。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设实践课程、提供实训基地等方式,将学科专业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就业机会。

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建立人才培养层级体系,提供多样化的学科专业选择。

除了传统的学科专业,高校可以开设一些新兴的交叉学科专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以满足社会对新兴技术和学科的需求。

最后,高校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体系。

一些国外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灵活的学科专业设置和跨学科的教学方法来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的契合度研究

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的契合度研究

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的契合度研究1. 引言1.1 概述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就业市场需求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就业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然而,当前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毕业生就业难、能力不对应等问题的出现。

因此,研究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的契合度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研究背景及目标;其次,在第二部分阐述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双方特点和差距;接着,在第三部分研究当前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契合度现状,包括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情况、对高等教育质量和毕业生素质要求的调查结果以及高校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及实践机会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比较分析;然后,在第四部分提出提高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契合度的策略和措施,包括加强校企合作、优化课程设置以及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研究结果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的契合度,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通过调查和分析,找出影响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契合度的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策略。

借此,旨在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毕业生,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 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的关系:2.1 高等教育的定义和作用:高等教育是指在中等教育之后,通过大学、学院或职业学校提供的更高水平、更深入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教育阶段。

它不仅为个人提供了继续学习的机会,还帮助他们获得更高级别的职业资格和扩展就业机会。

高等教育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它为建立知识型经济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基础,培养出各行各业具备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同时,高等教育也促进了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2.2 就业市场需求的特点和趋势:就业市场需求是指企业和组织对各类员工所需能力、知识背景及其他相关因素的要求。

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观调查与思考

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观调查与思考

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观调查与思考作者:雷杰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6年第10期◎文/雷杰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高校在校人数不断攀升,200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4万,而2016年已经达到了765万。

高校的扩招使整个社会的科学素质和文明素养得到较大提升,同时也带来了“就业难”这个社会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因素、学校原因,也有大学生就业观不科学、不正确等个人原因。

因此,对大学生开展就业观的调查研究,可以改进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就业,对社会稳定和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一)调查对象以周口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调查方法采取访谈和问卷调查方式进行。

选取大一到大四共计300名同学,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88份,回收率96%。

调查对象中男生50名,占16.7%,女生250名,占83.3%。

(三)调查内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就业形势认识、就业期望(就业地区、就业单位、就业薪酬等)、影响就业因素等。

二、结果(一)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1.对生物科学专业就业前景的认识。

5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前景一般。

30%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

15%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比较悲观。

2.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

79.75%的学生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需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和能力。

3.对生物产业发展的认识。

调查显示,有52.8%的学生认为生物学科已经深入到农业、医药医疗等多个行业,生物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二)就业期望1.对薪金水平的期望。

调查结果显示:40%的学生对薪金的期望是2500元~3500元。

在现实中,河南绝大多数地区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工资为2000元~3000元。

2.对工作单位性质的期望。

有88.75%的学生首先选择到政府机构或者教育、医疗、科研等事业单位就业,而愿意到基层就业的学生不足5%。

3.对就业地区的期望。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研究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研究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研究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许多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着就业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匹配度进行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首先,大学应该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

学科知识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础。

无论是理工科还是文科,学科知识是大学生就业的门槛。

大学应该加强对基础学科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其次,大学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实习、实验、社会实践等。

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再次,大学应该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

大学生就业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养,如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大学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如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各种活动等。

二、社会需求的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对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有较高要求。

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社会对大学生的专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大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科技环境。

其次,社会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较高要求。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社会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大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工作中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次,社会对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有较高要求。

在现代社会中,团队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社会对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大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是衡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指标。

地方高校学生职业素养与地方人才需求对接的途径

地方高校学生职业素养与地方人才需求对接的途径

中呈现 出的必要性
所谓职业素养是指职业 内在的规范和要求 ,是
在 职业 过程 中表 现 出来 的综合 品质 , 包 含 职业道 德 、
置 、人才培养 目标乃至学科规划 、课程设立等各个 环节和一系列 问题 ,而这些环节和问题与学校 自 身 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地方高校可针对地 方文化人才需求制定培养 目标和培养模式 ,使高校 培养 出来的人才与地方需求相适应 , 做到人尽其才、 人尽其用,同时也可以成为学校立足地方的最佳突
会对 具 有 较 高 职 业 素 养 人 才 需 求 的基 础 之上 , 唯 有 如 此 ,地 方 高 校 所 培 养 出来 的 毕业 生 才 能有 立 足之地 , 而高 校 也 能在 教 育 改革 中谋 求 到 自身 的 发
展之路 。

才培养 的最佳媒介和基地 ,使地方高水准的职业素 养人才需求得到满足 ,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
摘要 : 目前 ,地方 高校 培养 出来 的毕业 生 与地方人 才 需求 出现 了严 重不 匹配 的问题 ,究 其原 因 ,地 方 高校 在 学生 职 业素养 培育 方面 的缺 失是其 主要根 源 , 因为学生 职业素养 关 乎到地方 高校 的 自身定 位 、顶 层设计 、人 才培 养 、 目标基 准 等关键 性 问题 。针 对地 方高校 人才 职业素养 培育 与地方 人才 需 求 不 匹配 的 问题 ,提 出校 地双 方 职业 素养 培 育有 效对 接 的具体 措施 。
收稿 1 5 t 期 :2 0 1 5 . 0 8 . 2 8
地方高校大多为新建 的本 科院校 ,为适应转
型 发 展 的 需 要 ,地 方 高 校 已在 观 念 上 找 准 了立 足
基金项 目:2 0 1 4年度 承德 市社 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 “ 地 方高校专业优化与地 方文化产业协 同发展研究 ” ( 2 0 1 4 2 0 4 5 ) 作者 简介 :李建玲 ( 1 9 6 3 一) ,女 ,河北 民族师范学院 中文系教授 ,主要研究方 向:应用语言学 、传播学 方向 ; 鲍 雨晴 ( 1 9 8 9 一) ,女 ,澳 门大学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 向:新媒体 。

高校教育与社会就业需求的匹配度

高校教育与社会就业需求的匹配度

高校教育与社会就业需求的匹配度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需求增加,高校教育与社会就业需求的匹配度成为当代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高校教育与社会就业需求的现状,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一、高校教育与社会就业需求的现状高校教育与社会就业需求之间的匹配度一直是争议较多的话题。

一方面,目前的高校教育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偏多,而缺乏实践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社会就业需求的多样化和变化速度快,高校教育无法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造成与就业市场的脱节。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许多学生选择热门专业,如计算机科学、金融等,而这些专业的就业竞争激烈。

相比之下,一些基础学科和冷门专业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这表明高校教育的专业设置需要更加贴合社会就业需求,培养更多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的人才。

二、提高高校教育与社会就业需求的匹配度的方法1. 更新专业设置高校应定期评估和调整专业设置,密切关注社会就业市场的需求情况。

可以通过与企业、行业协会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调研和对接,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和趋势。

在专业设置方面,应该注重综合实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以适应未来就业市场的变化。

2. 加强实践教育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可以通过开设实践课程、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使学生能够获得与专业相关的实际经验,并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实践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能够减少毕业后需要再培训的时间和成本。

3. 增强就业指导与服务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和趋势。

可以通过开展就业指导讲座、招聘会、实习就业信息发布等活动,提供职业规划和就业求职技巧的培训。

同时,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和实习资源,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4. 增强学科交叉与综合素质教育高校应鼓励学科交叉与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

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研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研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研究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备受关注。

然而,许多学生在毕业后往往面临着就业难、就业不对口等问题。

这引发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究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匹配度,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匹配度的重要性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只有掌握了符合社会需求的就业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提高就业竞争力。

对于社会来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决定了人才的质量和社会发展的效率。

因此,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对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状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存在的问题1. 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目前,一些高校的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教育机构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工作时存在一定的适应困难,难以满足社会对于实践能力的要求。

2. 专业选择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问题一些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盲目从众,导致某些热门专业供过于求,而一些社会对非热门专业的需求却很大。

这样,就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3. 技能培养与就业需求不符合问题高校教育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不够重视。

结果导致许多学生在毕业后发现自己缺乏所需的实际技能,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三、解决方案: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1. 优化教育内容,提升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可以增加实习、实训等教育环节,提供更多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机会。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实践经验,提高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

2. 加强专业与市场需求的对接高校应该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过剩。

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就业形势分析

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就业形势分析

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就业形势分析[摘要]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

在开放的就业体系中,就业竞争对手增加,地方基础教育教师需求市场萎缩,过量供给的师范毕业生群体的专业和层次结构存在失衡现象。

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自身就业能力乏弱,择业观念不当,更加剧了其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

准确认识和分析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的就业形势,将会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师范生的就业问题。

[关键词]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就业形势自20世纪90年代末高等院校扩招和教师人才招聘市场开放以来,中国的教师教育正呈现出高学历化、教师来源多样化、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教师职业专业化等新的发展趋势。

①师范生就业逐渐告别了包分配时代,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激烈就业竞争中,师范生也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就业形势。

我国有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设有专门的师范院校和师范生专业,以高师院校为主力,每年招收培养大量师范生。

2007、2008、2009年普通高校本科、专科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师范生分别达到75.8万、76.5万和73万,而当年各类学校新增专任教师中录用的应届毕业生人数仅为27万、24.9万和25.9万。

如下表所示,大量师范生毕业后未能及时进入教师队伍,而未找到工作的师范类毕业生经年累积,导致应届师范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地方高师院校作为师范生招收和培养的主体力量,他们的兴衰直接受到师范生就业状况的影响。

准确认识和分析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的就业形势,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师范生的就业问题,促进地方高师院校的健康发展。

一、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就业市场形势分析(一)地方高师师范生就业竞争对手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师范生就业经历了统招统分、学校推荐以及市场化自主择业三个阶段。

2003年前后,师范生真正开始市场化自主择业。

伴随着教师资格证制度的实施,原本只属于师范生的基础教育就业市场迎来了多个群体的激烈竞争。

1.综合性大学毕业生。

1998年教育部发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高校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的契合度

高校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的契合度

高校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的契合度现如今,高校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面对就业市场的需求,高校教育是否与之契合度高呢?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探讨高校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的契合度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之外,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真正地接触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以及实际操作技能。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并且能够胜任所从事的工作。

而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来看,绝大多数的企业和雇主都更加青睐掌握了实际技能的应届毕业生。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前适应工作岗位,从而增加了与就业市场的契合度。

二、专业设置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高校的专业设置是决定学生将来就业方向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高校所设置的专业不符合岗位需求,那么学生毕业后会面临就业困难。

因此,高校应该充分调研就业市场,了解各行各业的需求,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

另外,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跨学科的课程设置。

这样,学生毕业后不仅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够胜任不同领域的工作,提高了与就业市场的匹配度。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市场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当前,创新创业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就业市场的需要。

高校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培训和实践机会。

与此同时,高校应该与产业界进行深入合作,了解市场需求,推出创新创业类的课程和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这样,学生毕业后既能够适应市场需求,也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的重要性高校应该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服务,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和趋势,制定个人的职业规划。

同时,高校也应该与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了解企业在招聘方面的需求和要求,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

通过有效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为自己的就业做好准备,提高与就业市场的契合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 7卷 第 2 期
2 1 年 4月 01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研 究
I e l gc la d P ltc lEd c to s a c d oo ia n oiia u ain Re e rh
Vo .7 1 No2 2 .
Ap . 01 r2 1
◇书记 论 坛
作者简 介 : 力(9 1 , , 刘 16 -)男 河北滦县人 , 广西师 范学院党委 书记 , 教授 ;
李 玲(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女 , 1 7 一 , 安徽颖上人 , 广西师范学院党委 办公 室秘 书, 讲师 .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研 究
2 1 正 01
样本 量基本达到全校 在职教师样本量 的 2%; 0 用人单
( 西师范学 院高年 级总人数 为 62 人 ) 计 70 广 0 1 ,共 8
个 样本量 ( 回收有 效问卷 7 5份 )高校教师样 本为随 6 ;
专 家( 德尔菲法专家小组 1 名成员 的组成 : 领导 1 高校
3名 、 高校德育专 家 2名 、 中学校 长 4名 、 知名企 业老
机 抽取 的教 师代 表 20名( 0 回收有效 问卷 16份 )包 9 , 括 班主任 、 团委 书记 、 分 政治辅导员 、 社科 部等德育老
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素质与社会需求的耦合研究
刘 力, 李 玲
( 广西师范学院 党委 。 广西 南宁 500 ) 3 01

要: 结合 当前社会 需求和 高校 发展 的需要 , 通过 实证的方法 , 究地 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素质与社会 需求 的 探
耦合度及耦合点 , 以期 能够突围当前 大学生就业瓶颈 问题 。 关键词 : 方高师院校 ; 地 社会需求 ; 合研 究 耦 中图分类号 : 6 2 G 4.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2 94 (0 10 — 0 7 0 17 — 7 9 2 l )2 0 0 — 4
师、 一般 教师代 表和 职能部 门教师代 表等 , 出教师 选
总 1 、 为事件被 访谈 者代表 1 , 名 行 名 这种组 成方 式 涵 盖 了德 育专家 、 用人单 位 、 学毕业 生三 个层 面的 大
收稿 日期 :0 1 0 — 0 2 1— 2 2
基金项 目: 新世细
憩啃 教学改革工程项 目“ 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素质结构与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2 1. z 1) (0 G 09 0 r
颈问题 , 对高等学校 的人 才培养和大学生成 长成才提 供合 理的建议 和科 学的指导 。


调查方法与样本设计构成
本研究采 用文献 法 、 脑风暴 法 、 为事 件访谈 头 行 法和德 尔菲法等方法反复论证 , 学客观地确定 大学 科 生素质项 目内容 , 根据大学 生素质项 目内容认 真设 计 大学生就业 素质重要程度调查 问卷 , 从地方 高师 院校 大学生 、 高校教 师以及用人单位 三个视角进行数据采 集。 首先将文献法 、 头脑风暴法 、 行为事件访谈法得 到 的素质项 目进行 登录和类属分析 , 别得出大学生 素 分 第 三轮 专家反 馈后得 出 的大 学生 就业 素质 指标
说 明文理 科学 生 对 于没 有 明显 学科 界 限 的知识 , 比 如, 职业理念方 面的知识追求 是一致的 。而对 于有学 科 特征 的知识 , 进一 步 的调查显示 , 文理 科 学生则 表
样本量 为 10 个案 ( 0个 回收有效 问卷 9 份 )其 中 , 7 , 党 政机关 3 个样本 、 0 事业单位 4 个样本( 0 鉴于地方高师
图 1 德尔菲法程序图
体 系已达 成专家组共识 , 并一致 同意将上表所含 素质 项作为最后 的大学生就业 素质项 目内容 , 从而进行 大 目内容设计 的大学生就业 素质重 要程度调查 问卷 , 从
大学生 、 高校教师 、 用人单位三个视角进行数 据采集 。 调查样本 的基本构成 : 生样本为随机抽取 的 大学 广 西师 范学 院高 年级 ( 、 三 四年 级 ) 生总 数 的 1% 学 3
质清单和大学生素质类属清单 。 从编码清单 和类属清 单来看 ,其 素质项 目包括 了大学生 素质 的方方面 面。 同麦 克莱兰德 提 出的对素质模 型划 分 的 3个纬 度相
比较 , 这些类 属基本涵 盖 了其 研究 的 3个 纬度 , 包括 个性特质 、 识和技 能。将此清单 与第一 轮德尔菲法 知
位 的样本 覆 盖 了党政 机关 、 事业 单 位 ( 校 ) 企业 学 和 等, 统计 学上 基于 实际条 件 的限制 , 允许 的最低 样本 量为 3 0个个案 以上 ,我们确 定用人单位 的随机抽样
从 排序结果我们 可以看 出 : 文理科 学生在知识 结 构 的选 择上高度一致 。 职业素养知识 、 专业知识 、 法律 知识 、 信息技术知识这 四种知识 的排 序一模一样 。这
“ 耦合 ” 意是指 物理学上 两个 或两 个 以上 的体 原 系或 两种运 动形式之 间通过各 种相 互作 用而彼 此影
不 同视角 , 比较合理 。) 的意见 汇总 , 而进行第二 轮 、 从 第三轮 的德尔菲法 的反馈 。如 图 1 所示 :
响 以至联合起来 的现象 , 现在 引申为 两种现象 的重合 和交叉 。本文 的耦合研 究 主要 从定 性和 定量两 个方 面, 探究地方 高师 院校毕业生就业素 质与社会需求 的 耦合度及耦合点 , 以期能够突 围当前 的大学生就业瓶
院校学生 的主要就业方 向为教 师 , 大该样本 量 )企 加 、 业3 0个样本 。 后 , 然 根据调查数据 , 利用 S S P S统计软 件 , 大学 生就业 素质 进行定 量分 析 , 究地 方 高师 对 探 院校毕业生就业 素质与社会需求 的耦合 度及 耦合点 。
现出迥异 的态度 。 如文科学生把 “ 文知识” 人 放在第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