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七下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最后一课》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最后一课》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一课》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法国人民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和爱国主义精神。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祖国的深情厚谊。

3.学习课文的语言特色,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学习课文的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祖国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课文,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法国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普法战争时期,法国的一个小镇上,同学们想知道这个故事吗?2.课文朗读与感知(1)请同学们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情感。

a.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b.课文中的小弗朗士有哪些特点?c.阿尔萨斯人为什么那么热爱法语?3.课文分析与讨论a.小弗朗士:他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他是如何成长的?b.韩麦尔先生:他的职业是什么?他有什么样的品质?c.阿尔萨斯人:他们为什么那么热爱法语?(2)讨论:课文中的哪些情节让你感受到了法国人民对失去祖国的痛苦?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4.语言特色分析(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并进行赏析。

(2)讨论:课文的语言特色有哪些?这些特色如何体现了作者的情感?5.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法国人民在失去祖国时的痛苦,感受到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2)我们分析了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情厚谊。

(3)我们学习了课文的语言特色,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6.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分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祖国的深情厚谊,分析人物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一课’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一课》讲述了一段特殊的经历。

在这节课里,我们将一起走进法国小镇,感受那里的孩子们和他们的老师在一个特别的早晨发生的故事。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最后一课》教案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课前预习:1、通过查资料了解作者及当时的写作背景。

2、朗读全文,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感情。

3、在自己感悟较深的地方,写上评注。

相关课程标准:“在诵读课文过程中,领悟内容,揣摩人物个性。

从而让学生受到熏陶,得到个性化启迪。

”“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的含义,分析小弗朗茨和哈墨尔先生的人物形象,把握爱国这一主题。

”教学目标:1、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找出“最后一课”上出现的异常现象。

2、通过分析关键词句,把握关键情节,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小说作品的复述能力。

3、分析小弗朗茨和哈默尔先生的人物形象。

把握爱国这一主题。

评价任务:1、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

找出“最后一课”上出现的异常现象。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

3、分析小弗朗茨和哈默尔先生的人物形象,把握爱国这一主题。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976年,美籍华人丁肇中因发现j粒子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奖典礼上,这位美籍华人不用英语发言而用中文发言。

这一异常举动,引起世界强烈的反响,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

他的这一举动,为什么会引起人们强烈的反响?学习了《最后一课》这篇文章后,我们就能揭晓其中的答案了。

二、目标导航,检查预习1.走进作者:都德(1840─1897) 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作家。

出身法国南方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就独自谋生。

他的作品《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2.给加线字注音:栅栏()敞开()难堪()霹雳()惩罚()鲈鱼()严谨()钥匙()崭新()午祷()3.介绍背景:19世纪60年代,法国与普鲁士王国为争夺称霸欧洲的地位导致了为期十个月的普法战争。

战争的结果是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5最后一课课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5最后一课课程教学设计
怎忍看最后一眼
那一眼里全是眷恋
静静的是课堂
不平静的是心中的波澜
战争的音讯令人厌倦
多少双眼睛把和平企盼
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
童年在瞬间长成成年
最后一课
是一生难忘的经历
2.今天,让我们走进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最后一课》。这篇小说被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什么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会产生如此的艺术魅力呢?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设。
韩麦尔先生可能是一个可怜的人,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一个严厉的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温和而又严肃的人,一个有勇气的人,一个忠心耿耿的人,一个爱国的人……
(1)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具体表现:镇上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平时还玩忽职守……
(2)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具体表现: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离开这个地方……
2.引导学生感受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1)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学法指导:运用圈画品读的方法去读、去感。
找一找、读一读、说一说
(2)组织讨论,教师调控引导。
讨论指导: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和课文最后一部分韩麦尔先生的表现。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
明确:
穿戴庄重——悲剧
2、 作者为什么不把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分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和战斗英雄,而是让他们都以普通人的身份出现呢?
(1)组织学生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2)理解文章的写法,归纳文章的主旨。
点拨:正因为普通,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为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本单元的话题——祖国导入,王开岭(《发现》栏目的开创者)的讲座,提到“祖国”和“国家”是不一样的。

祖国——褒义、温暖的词汇/国家——中性的词汇,推荐学生看王开岭的书。

二、检查预习三、朗读课文,把关字词师提示:坐好、吸一口气,开始读,读出你们的爱国激情生朗读师板书字词并注音四、合作探究、发现问题探究前:师简单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和小说的相关常识。

探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组长组织组员提出自己对于课文的疑问,问题提出来,自己组内能自己解决的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留着。

由组长写出本组一个最有价值的语文问题和备用问题。

生开始讨论……五、布置作业1、字词抄写3遍2、科代表收集各个小组的问题清单第二课时一、问题展示,评析互动1、文章是如何设置悬念,有何作用?(这个问题抽象空洞,问问题的孩子本身就预设课文有悬念,那你首先自己找出课文哪里设置了悬念)2、小弗郞士心里活动变化过程?(这个问题,小组内部完全可以自己解决)3、文章结尾“然后他呆在那儿……”这里为什么要用“呆”而不要“站”或“立”等字?师:这个问题问得有语文味,这孩子会读书。

师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用声音传达课文的情感。

追问:为什么“呆”在那儿?生:绝望/伤心/痛苦……师对学生的反应进行肯定:我想,用“站”或“立”达不到同样的效果。

如果用“站”,那读不出韩麦尔先生木然的表情,他是不是也可以站在那里笑或者做其他的事情……生笑。

师:“呆”字背后传达的韩麦尔先生的悲伤之至,痛苦之至(师生一起回答出来的)。

问题扩展:“放学了,你们走吧”文章为什么写到这里就没了,为什么这样设计结尾?全篇有没有一个字提到爱国,没有,那你们读到“爱国”的情感了吗?我们孩子写文章总喜欢留一个光明的尾巴。

多么苍白无力!小说的高明之处结尾留白,既传达了思想感情,又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小结:这个问题很好,但还是注意问题的表述和加工。

4、(24)…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优秀教案(精选5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优秀教案(精选5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优秀教案(精选5篇)七班级下册语文最终一课优秀教案篇1教学要点: 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描写;教室中特别情景的描写;韩麦尔的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小弗郎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

教学步骤: 1.让同学朗读第一部分,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缘由? 争论,回答。

老师小结: 共有两个缘由。

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判。

一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

“况且”,是连词,进一步说明状况。

这两个缘由,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学。

提问: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发现了什么呢?争论,回答。

老师小结: 发现的是:天气暖和而晴朗,画眉鸟在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广告牌前围满了人。

这里揭示的是小弗郎士目睹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

自然景象是那么的美丽舒适,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象,小弗郎士有的是感到好玩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好玩多了),有的是理解但又令人懊丧(广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有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终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提问: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宛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快乐地玩儿,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

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白他能管住自己? (沟通,回答) 老师小结:首先,赶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观察很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连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以上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

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第1自然段,以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郎士是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同学。

──他闪过逃学的念头。

第3自然段,写他在路上发现的景物,但他没有为之所动,“赶忙向学校跑去”。

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郎士的意志力,他最终战胜了逃学的念头。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最后一课》听课记录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最后一课》听课记录

2024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最后一课》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首先用简短的话语唤起学生对爱国情感的理解,如:“爱国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它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行动。

”2.接着,教师展示一张旧时的学校教室图片,并询问学生:“你们能想象在这样的教室里,上最后一节课的情景吗?”3.教师简单介绍《最后一课》的背景和作者都德,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学生活动:1.聆听教师的引导语,对爱国情感产生思考。

2.观察教室图片,想象在特定环境下上最后一课的情景。

3.对即将学习的文章产生兴趣,准备开始新课的学习。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简洁而富有启发性,教师通过爱国情感的引入和图片展示,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具体的情境,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朗读与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最后一课》,注意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指导学生跟读,感受文章的节奏和情感变化。

3.鼓励学生自行朗读,体会文章中的情感。

2.文本解析:1.逐段分析文章,解释生词和难句,确保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如人物的心理活动、环境描写等,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分析文章的主旨,即爱国情感和民族尊严的重要性。

3.情感体验:1.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文章中的情感。

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文章中的小弗朗士,你会有怎样的感受?”3.分享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4.拓展延伸:1.介绍与文章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体现爱国情感和民族尊严。

学生活动:1.认真聆听教师的朗读示范,跟读并自行朗读文章,体会文章中的情感。

2.积极参与文本解析,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3.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体验文章中的情感,并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思考。

4.拓展延伸环节,了解与文章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体现爱国情感和民族尊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5最后一课(第2课时)教案北师大版(最新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5最后一课(第2课时)教案北师大版(最新整理)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一、导入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及背景简介: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

《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

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

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本文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

2、字词积累宛转踱来踱去懊悔哽祈祷三、再读课文,分析人物(以学生探究讨论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地去阅读课文,筛选课文信息,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1、圈划出第一部分中描写小弗郎士的有关语句,并思考这些语句能表现出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孩子?组织学生研讨,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

学生发言,认为小弗郎士①怕迟到怕挨骂,又怕老师的提问。

②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这些说明小弗郎士怎样?③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说明什么?④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又出了什么事啦?又说明小弗郎士怎样?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坏孩子,这是小弗郎士思想性格的基点,也是他思想转变的条件.7. 想一想小弗郎士在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找出文中具体语句加以揣摩)8。

总结小弗郎士的变化:贪玩不爱学习——热爱法语怕老师——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幼稚不懂事——热爱祖国9. 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他原本就不是一个坏孩子。

【教案】北师大版七下最后一课教案6篇

【教案】北师大版七下最后一课教案6篇

【关键字】教案7、《最后一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体会主人公的爱国主义思想。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重点: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难点:理解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牛理解的情节。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检查学生预习,给下边加点字注音思量捂耳朵诧异哽住祈祷郝叟钥匙踱步五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结合课文注解)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1870年,普鲁士人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

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

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六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弄清全文脉络,并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老师归纳。

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上学路上;第二部分(第7—10自然段):上课之前;第三部分(第11~23自然段):上课经过;第四部分(第24-29自然段):宣布散学。

七研讨课文1、指名读第1—6自然段,要求学生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和活动。

2、“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 有几个原因?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这里表示一共有两个原因。

小弗郎士这天迟到了,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就想到了逃学,再说,野外的景色又是那么地吸引人。

“连……也”于是强调最起码的条件也达不到,“一个字”是起码的条件。

3、沿途有哪些景色吸引了他呢?学生从课文中找。

然后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婉转地唱歌”“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4、哪些地方写出了他能管住自己?学生回答后归纳:①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跑边猜测,没有停步;②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北师大版七下《最后一课》【第1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七下《最后一课》【第1课时】教案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指导学生先学
1.借助练习册“导航塔”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相关常识及背景知识。
2.检查预习情况 ,识记课文中生字生词,阅读课下词语注释。
3.学习小说的知识,理清结构,明确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四、学生先学,教师巡视指导
1.阅读《配套练习册》,了解作者及背景知识。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②"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 致了"最后一课"。)
③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五、检查学生先学效果
六、学生讨论、更正,教师巡视
课题
5最后一课
学习
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知识,熟悉、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学习小说的知识,理清结构,明确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重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及背景知识,熟悉、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难点:学习小说的知识,理清结构,明确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教法

最后一课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

最后一课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

最后一课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最后一课》教案《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

第一课时主要理清故事情节重点探讨小弗郎士心理历程变化及其原因,第二课时着重探讨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及小说的三要素;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基本情节。

2、通过阅读课文,分析小弗郎士心路历程的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那么大的变化,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理清故事情节,同时在分析小弗郎士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及其原因[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与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着自己的尊严,侮辱一种语言,就是侮辱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剥夺一种语言,就是剥夺一个民族的存在。

当普鲁士人入侵阿尔萨斯,禁止法国人讲法语的时候,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还有阿尔萨斯的普通人民,他们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二、时代背景简介: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

1871年,法国战败,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

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

《最后一课》课文阅读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5《最后一课》教案 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5《最后一课》教案 北师大版

5.最后一课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有关都德的文学常识,积累生字词。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情感目标:领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感情。

3)发展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2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教学中,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细读文章,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思想内涵;学生领会文章思想内涵后,谈学习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3重点难点重点: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目标教学目的1.让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注意其中的生字词。

2.分析层次理解大意,把握爱国这一主题。

3.体会课文重的重点字词的含义,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

学时重点2.分析层次理解大意,把握爱国这一主题。

3.体会课文重的重点字词的含义,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学时难点3.体会课文重的重点字词的含义,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最后一课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感染学生同学们,第一单元我们学过余光中老先生的《当我死时》,老先生在有生的日子里不能回归祖国,希望死后葬于大陆,回到母亲的怀抱,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浓烈的爱国情怀。

当然,爱国不一定是做轰轰烈烈的大事。

爱祖国就意味着爱祖国的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一样的爱国感情,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但其富有的内涵一样能够拨动每一位爱国者的心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小说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再一次经历爱国主义的洗涤。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最后一课》(北师大七年级必修)一、教学背景本课是北师大七年级必修的一篇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本节课旨在通过这篇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此时此刻正值战乱年代下的法国,了解那个特殊年代里人们的思想和心态,特别是对于学校和教育的态度和观念。

同时,课程极强的情感色彩使得这篇短篇小说吸引着大量的读者,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叙述、分析和判断能力。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这篇文章中的文本信息,进而掌握文章的情感色彩、语言特色和文化背景。

二、教学目标1. 能力目标:(1)能够理解全文,掌握文本信息。

(2)能够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领会文章的情感色彩和语言特色。

(3)能够使用所学知识对文章进行分析和判断,进而总结文章的主题和主旨。

(4)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例如对文章进行简要的概括或批判性评论。

2. 知识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包括认识小学教师和他的学生,学生们的反应和教师的反应等。

(2)了解文章的情感色彩和语言特色,如何通过语言的运用达到情感的表现和人物形象的刻画。

(3)理解文章中涉及的文化背景,熟悉法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认识人们在战乱年代的思想和心态。

三、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10分钟)(1)老师在课前为学生讲一下本篇课文的背景和基本情节,让学生对本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问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关注学生对文章的思考和意见。

2. 阅读理解(30分钟)(1)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逐句逐段分析文本,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学生可以认真听讲并在讲解后,通过个人阅读和讨论来确保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文本信息。

3. 文化背景和情感领会(20分钟)(1)老师为学生讲解本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色彩,重点关注人们在战乱年代对教育、学校和生命的态度。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共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共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共3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1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品背景和主要情节。

2. 探讨作者对于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看法。

3. 分析作品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

4. 认识课文中的文化知识,如地理、历史等。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2. 生动描述故事中的人物和环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 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电影《最后一课》,引入课文主题。

2. 了解作品背景:介绍作者介绍、作品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民族语言等。

3.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做好阅读笔记,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人的品质。

4. 分析课文: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讨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以及思考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以及课文带给我们的教育意义。

5. 延伸拓展: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找更多文化和历史知识,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并拓宽知识面。

四、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1. 练习:教师预备一些练习材料,让学生加深对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的了解。

2. 作业:在家完成分析课文及练习题目,做好笔记。

五、板书设计1. 《最后一课》2. 作者:阿尔芒·珂丽斯蒂3. 历史和文化:纳瓦拉地区历史,民族语言和文化4. 主人公:米娜多,先生5. 课文分析六、教学反思通过分析《最后一课》这篇文章,学生们明确了教育、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性,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和民族语言,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也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文化和历史知识面。

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会更加关注课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并通过自主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更好的理解和分析课文通过本节课《最后一课》的学习,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历史和文化对人的影响。

通过分析课文,学生们从中感悟到了传承文化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历史背景以及国家的发展历程。

《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最后一课》教学实录今日我共享的是《最终一课》教学实录,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师:我们前一阶段呢,读了几篇外国的短篇小说──我们读了小林多喜二的《母亲》,我们又读了契诃夫的《凡卡》。

现在大家把课文打开来,今日我们要学习法国的短篇小说──都德写的《最终一课》。

(板书:最终一课)我们昨天听了一遍录音,今日我们早读又读了一遍。

现在我们看看题目,为什么说这是《最终一课》呢?为什么小说里的仆人公,法国的孩子不能再念法语了呢?──而是最终一课呢?现在老师简洁地把当时的背景介绍一下。

(挂中学地理教学挂图《法国》)《最终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反映1870到1871年间的普法战斗状况。

(板书:18701871普法战斗)我们看看注解,关于普鲁士──看看注解(4)。

哪个同学把注解(4)读一下?(同学举手)好,×××。

生(1):(普鲁士)当时德意志境内一个军事专制的国家。

它在普法战斗(18701871)中战胜了法国,最终统一了德意志。

(老师指地图上的法国、德国)师:好,那么我们知道普鲁士,也就是德国的前身。

在普法战斗中,起先呢,法国的皇帝拿破仑三世,他要称霸欧洲,因此就出兵向普鲁士挑战,结果呢,普鲁士军队已经有了预备了,所以他去打的时侯,非但没有把人家战胜,相反呢,人家把他战胜了。

结果就把阿尔萨斯,还有洛林东部两个地方作为割地,割给了普鲁士。

这两个地方的学校,也就在普鲁士的统治下,只准教德语、学德语了。

所以小说里的仆人公小弗郎士,他就不能在学校里再学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小说里的老师韩麦尔先生,他就不能再在阿尔萨斯这个地方的学校里,教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因而这篇文章的题目呢叫做《最终一课》。

现在,我们同学已经知道这是一篇短篇小说──短篇小说的人物、情节,是比较集中的。

那么根据地点来分,也许分几段?怎么分法呢?(同学举手)×××说。

生(2):分为两个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片断教学坂面中学庄智培
教学内容:《最后一课》下课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通过表演,加深学生对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的理解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他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运用课本剧的形式诠释课文内容,刻画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教学用具准备:钟、号子、录音机、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在教室里,到处充满着爱国主义气氛:课桌的铁杆上挂着美丽的“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字帖;小音;韩麦尔先生正一动也不动,瞪着教室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里的东西全部带走似的……可就在会怎样又会怎么做呢?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下课”部分内容
二、自主、合作学习
朗读“下课”部分内容后,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这部分内容主要描写哪个人物?(板书:韩麦尔先生)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韩麦尔先生形象的?从够完整,谁能再来补充?……那位同学回答得很好,很完整)
【明确:这部分主要从神态、语言、动作三个方面来描写韩麦尔先生形象的神态方面主要是从“脸色可以看出;动作方面主要是从描写韩麦尔先生的一些动词可以体现】(板书:神态:惨白哽住
⑵教堂的钟声响了,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和“哽住”?
⑶如何理解“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同学们可以从下面几个问题去思考:第一题:“教堂的钟声响了”意味字时心情会怎样?从他写出字的内容“法兰西万岁!”又可以表现出他内心对祖国充满着怎样的感情【明确:刚才,同学们讨论很积极,发言也很踊跃大体上已经把要点说出来了,只不过语言组织方面后一课下课了,韩麦尔先生想到自己再也不能在这里教法语了,内心无比悲痛因为悲痛,所以说话哽了韩麦尔先生失去国土,失去国语后,内心无比悲痛的心情,从中让我们感受到:他对祖国的无比热爱祖国恨敌人)
三、课本剧表演
过渡:刚才,同学们透过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到他的内心世界那么如何把韩麦尔呢?(依次打出课件)
1、神态方面:①“脸色惨白”②“哽住”
【组织形式:这两个神态都是由于什么原因所致?对了是因为悲痛“所以我们只要以悲痛的神情来表演“脸色惨白”即可有感染力)那么,“哽住”该如何表演呢?刚才,有位同学说到:用平常被哽住神情来表演,说得很好,那位同学你来试去演“哽住”……对了,要带着着无比悲痛的感情去演,现在再请那位同学来演一下……演得很形象,很逼真韩麦尔先生2、语言方面:①“我的朋友啊,我——我——”②“法兰西万岁!”③“放学了,——你们走吧”【组织形式:同学们先思考:这三句话都可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朗读呢?……(对了,悲痛)同学们着怎样的感情呢?……(对了,对法兰西的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心)现在,请几位同学试朗读这几句话同学们听录音磁带朗读,注意录音磁带朗读的节奏与语气;接下来,同学们进行模仿录音磁带朗读,2、动作方面:①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那儿,头靠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组织形式:现在,请一位同学跟我合作,他朗读小黑板上的内容,我来表演……刚才,不知道同学么?……(对了,就是写字时,“手在微微的颤抖”和“粉笔被折断好几次”)老师为什么这样处理同学为一组,一个同学朗读,另外一个同学根据朗读进行表演同学们可以模仿老师的表演,也可以自4、这部分除了写韩麦尔先生之外,还写了小弗郎士,那么小弗郎士该如何演呢?此时,他觉得韩麦小弗郎士用理解的目光随着韩麦尔先生的移动而移动即可
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现在,叫几个男生把韩麦尔先生整个过程试表演一下,从中选出优秀的学吹号手的角色;剩下的同学充当“最后一课”的学生,配合韩麦尔先生写出“法兰西万岁”,同时读现在,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这四位同学上台为我们表演,
刚才这四位同学演得相当棒,我们再以热烈的掌声,为他们给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表演,表示感谢三、拓展性学习
过渡:刚才,同学们演得很好,把韩麦尔先生无比悲痛的心情,表演得淋漓尽致韩麦尔先生似乎心中这一句话,、同学们想一想韩麦尔先生此时会想对学生说些什么话呢?请同学们把它补充出来可以是【明确:刚才,同学们回答得很踊跃,从你们回答的内容当中,我可以归纳出大体上从这三个方面进必胜的信心和希望】
四、小结
1、齐读“下课”部分内容
2、“下课”部分主要写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通过他的神态、语言、动作,充分表现出他对祖国的文至此,嘎然而止,这样安排更耐人寻味,更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五、板书设计
10、最后一课
都德
神态:惨白哽住
下课———韩麦尔先生动作:使出靠着爱祖国恨敌人
语言:法兰西万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