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判断句的发展
6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二、指示代词“是”和判断词“是”
现代判断句要用判断词“是”,古汉语相反,一般不用,这 是古今汉语判断句最重要的差别,先秦汉语中,有很多“是” 字,很象判断词: ①是吾师也。(左传· 襄31) ②是社稷之臣也。(论语· 季氏) 从现代汉语的眼光去看,似乎都可以用判断词“是”的 意思去理解,其实“是”为指示代词作主语,相当于“此”。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荀子· 劝学) ②弃其杖,化为邓林。 ③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 襄26) 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 子张)
只有在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 中的判断词“是”相当: ⑤尔为尔,我为我。(孟子· 公孙丑上)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中,在谓语前面可以加副词“乃”、 “即”或语气词“维(惟)”。
“乃、即、必”等用在判断句中,不是判断词,而 是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
10)是乃仁术也。(孟子· 梁惠王上) 1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12)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 项羽本纪) 13)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三国志· 失街亭) 1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主语+者,谓语。
⑤情者,文之经;辞者,文之纬。(文心· 情采) ⑥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判断意味没有带“也”的强。
4.主语,谓语。
⑦秦,虎狼之国。(史记· 屈贾列传) ⑧刘豫州,王室之胄。(资治通鉴· 汉献建安十三)
判断意味更用在主语和名词谓语中间, 有人认为是判断词,认为是“为”的较古的形式,其实这种 看法是欠妥当的,“维”“为”上古根本不同音,“维、惟” 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和加强语气的作用。它们不仅用 在判断句中,也用在描写句或叙述句中。
古汉语判断句详解
古汉语判断句详解分类1、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不用判断词,而是在判断句的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格式:主语+谓语+也例: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齐桓公伐楚》王,人君也;斶,人臣也。
《战国策·齐策四》张骞,汉中人也。
《汉书·张骞传》2、在主语后面加上代词“者”复指,引出谓语。
格式:主语+者+谓语+也例: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吾所欲者,土地也。
《韩非子·五蠹》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起义》3、在主语后面加上代词“者”复指,省略“也”字。
格式:主语+者+谓语例: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陈轸者,游说之士。
《史记·张仪列传》4、省略“者”、“也”,这是“……者……也”的省略形式。
格式:主语+谓语例:夫鲁,齐晋之唇。
《左传·哀公八年》荀卿,赵人。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5、判断句的主语有时根本不出现,有时承上文省略,这时,句末的“也”字必不可少。
例: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论语·子路从而后》酣战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谷阳操觞酒而进之。
天子曰:“嘻!退,酒也!”谷阳曰:“非酒也。
”《韩非子·十过》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区分“是”为判断动词还是指示代词。
①先秦时代,“是”字往往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用和“此”一样。
例:公曰:“是吾宝也。
”《左传·僖公二年》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曰:“是何也?”曰:“无何也。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荀子·天论》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墨子·非攻上》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天论》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左传·哀公元年》国平养侠儒,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
浅论古汉语判断词“是”及“是”字判断句的产生形成
浅论古汉语判断词“是”及“是”字判断句的产生形成作者:秦琴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09期摘要:一、判断词"是"及"是"字判断句产生于先秦;二、判断词"是"的形成。
关键词:判断词"是" "是"字判断句产生及形成判断词又叫系词,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名为“不完全动词”、杨伯峻《论语译注》叫“联系动词”。
叫法虽然多,其实质是一样的,为陈述方便,我们一律称之为判断词。
判断词主要指的是“是”字,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用“是”,这是由古代汉语的“是”字判断句继承发展而来的。
梁国华先生认为汉语判断词“是”是从先秦萌芽产生,在两汉逐渐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成熟。
⑴(P.8)其实对于判断词“是”什么时候产生?又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问题多年来还没有定论,本文将试图做一番探讨。
[1]一、判断词“是”及“是”字判断句产生于先秦“是”作为判断词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概括的说,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见解:一种见解认为,判断词“是”在先秦还没有出现,因而“是”不能作为判断词用。
最早提出此观点的是王力先生,王力先生认为“汉语真正判断词的产生大约在公元第一世纪前后,即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叶”。
⑵(P.252)北大中文系古汉语教研室编写的《古代汉语》称:“在先秦时代的‘是’字不能作为判断词用,有时它在句中的地位很像判断词,但仔细分析一下,就能发现它仍是指示代词”。
⑶(P.297)[2]另一种见解则认为:判断词“是”在先秦已经出现,只是位数尚少。
持这种观点的,如: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编写组编写的《古汉语基础知识》则明确提出“‘是’字开始作为判断词用,大概在我国战国后期”。
⑷(P.95)赵立哲先生认为先秦已有了判断词“是”。
就这两种观点而言,我们偏向于后一种观点。
下面让我们看看先秦文献资料中有关判断词“”的一些例句。
(1)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发展
张彬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句子。
判断词,也叫系词、断词,它是联系主语和名词谓语构成判断的词。
判断句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判断词的产生与发展。
在现代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判断词“是”字来联系。
但是,在古汉语中则不然。
判断句由以没有判断词为主发展到以有判断词为主,由多个判断词发展到以判断词“是”为主,是判断句在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这两个特点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在“是”作为判断词之前,“惟” 、“为”作为判断词都只占判断句的少数,而在“是”作判断词之后,才逐渐扩大影响,使判断句由以没有判断词为主发展到以有判断词为主,而其中主要的判断词就是“是”。
一、判断词“是”产生以前的判断句二、判断词“是”的产生与发展三、判断“词是”的成熟与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0709 张彬【内容提要】判断句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判断词“是”的产生与发展。
判断句由以没有判断词为主发展到以有判断词为主,由多个判断词发展到以判断词“是”为主,是判断句在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关键词】古汉语判断句发展“是”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句子。
判断词,也叫系词、断词,它是联系主语和名词谓语构成判断的词。
判断句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判断词的产生与发展。
在现代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判断词“是”字来联系。
但是,在古汉语中则不然。
判断句由以没有判断词为主发展到以有判断词为主,由多个判断词发展到以判断词“是”为主,是判断句在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这两个特点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在“是”作为判断词之前,“惟”、“为”作为判断词都只占判断句的少数,而在“是”作判断词之后,才逐渐扩大影响,使判断句由以没有判断词为主发展到以有判断词为主,而其中主要的判断词就是“是”。
一、判断词“是”产生以前的判断句古汉语中,最早是不使用判断词的,直接表示判断,或者用“者”、“也”表示判断。
第三节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表示否定判断,则在判断句的谓语之 前加上“非”字。
楚虽大,非吾族也。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类型
1.“……者……也。” (1)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
家》)
(2)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2.“……,……也。”
(1)董狐,古之良史也。(《左传·宣公二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 折也。”(《庄子·养生主》)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 也。(《论语·宪问》)
问题:何谓判断句?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
判断句以名词为谓语,叙述句以动词为 谓语,描写句以形容词为谓语。
‘居王上力位《而中不国恤语其法下理,论骄》也’ 两类判断句:
”
广义断:定凡主是语对所主语指的和性谓质语、所情指况同进行属判一断物的的都。是判 断句断,定它所包指过的具有人此物种属作于用某的一名性词谓质语或句种、类动的词谓 语 狭义句:和判形断容句词的谓条语件句王:。力(《1)汉主语谓语两法部分纲有要等》同关系;
渠本不是我, 我本不是渠。
为 “为”很容易被误为判断系词。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余为伯儵,余而祖也。 以上三句其实均为叙述句,而不是判断句。
“为”不能作为系词看,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它不是普遍应用的,而是偶然出现的。在用 “也”字煞句的情况下,一般不用。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 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
日月“星是辰”瑞在历判,断是句禹中桀作之为所代同词也之。所 繁以启必蕃要长,于是春因夏为,:畜主积语收既藏可于是秋一冬个,是 又禹或桀几之个所名同词也,。也可是一个或几个句 指示子代形词式省,略或的谓形语式形:式。
对古汉语判断句的再认识和判断
对古汉语判断句的再认识和判断作者:王霞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9年第11期王霞苏教版必修三《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文本研习”第3题,要求:翻译下列句子,想一想要注意哪些问题。
其中有一句“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教参分析这句是判断句。
笔者不敢苟同,所以引出对文言判断句的再认识和判断。
一、对古汉语判断句的再认识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某一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
而古汉语判断句是在这种思维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句式特点。
1.判断句的定义及演变古汉语判断句三种主要定义(来自百度百科):(1)王力《古代汉语》:“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2)郭锡良《古代汉语》:“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或不属于某一类。
”(3)朱振家《古代汉语》:“判断句是用名词、代词、名词性词组直接作谓语表示判断的,谓语所表示的内容和主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同一关系或类属关系。
”这三个定义大同小异,指出判断句的三个特征:(1)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2)对主语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主语是什么,或不是什么,(3)谓语和主语是同类关系或类属关系。
但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和灵活运用,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判断句,比如:(1)谓语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2)主语与谓语之间并非简单的同类关系或类属关系,如:……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比喻关系)(《谏太宗十思疏》)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凭借关系)(《报任安书》)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因果关系)(《庖丁解牛》)邻之厚,君之薄也。
(假设关系)(《烛之武退秦师》)2.判断句的形式(1)用助词“……者,……也”“……,……也”“……,……者也”等作判断句的标志,这是标准的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古漢語的判斷句一、判斷句判斷句是斷定兩事物是否同屬一類的句子,一般用名詞或名詞性的短語作謂語。
(一)古漢語判斷句的特點1.一般不用判斷詞。
主要有四種形式:A、主語+謂語+也字。
(1)制,嚴邑也。
(左傳·隱公元年)(2)虢,虞之表也。
(左傳·僖公五年)(3)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傳·宣公二年)(4)而母,婢也。
(戰國策·趙策三)(5)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左傳·隱公元年)B、主語+者+謂語+語氣詞。
(1)彼秦者,棄禮義而尚首功之國也。
(戰國策·趙策三)(2)彼吾君者,天子也。
(戰國策·趙策三)(3)南冥者,天池也。
(莊子·逍遙遊)(4)臣之所好者,道也。
(莊子·養生主)C、主語+者+謂語。
(1)虎者,戾蟲。
(戰國策·秦策二)(戻:暴虐)(2)粟者,民之所種。
(晁錯《論貴粟疏》)D、主語+謂語。
(1)趙,秦之深讎。
(戰國策·秦策二)(2)賈生,洛陽之少年。
(蘇軾《賈誼論》)共同特徵:用名詞或名詞性詞組直接作謂語,句中有“者”字,只是表示語氣上的提頓;句末有“也”只是用來幫助判斷。
認識以上幾個特點的同時應當注意:1、不能因為句中有“者”、“也”呼應,就簡單地認定為判斷句。
如:(1)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
(2)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3)令尹貴矣,王非置兩令尹也。
(4)呂公者,好相人也。
2、判斷句謂語後,根據表達需要也可以用別的語氣詞。
如:(1)竽也者,五聲之長者也。
(2)白起,小豎子耳。
(3)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3、“是”字在古漢語中,通常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指示代詞“這”、“這個”、“這些”之類,經常作判斷句的主語。
(1)是吾師也。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論語·季氏)(3)吾不能早用子,……是寡人之過也。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寡人是问。(左·僖4) 判断词“是”的形成?
来源 产生时间
1.上古汉语判断句中,常以指示代词“是”作主语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 故也?(墨子·非攻上)
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史记·廉蔺列传) 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我马维骐,六辔如丝。(诗经·小雅) 尔维旧人。(尚书·大诰) 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孟子·万章上) 吾翁即若翁。(史记·项羽本纪) 吕公女,乃吕后也。(史记·高帝本纪) 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史记·袁盎列传) 其带伊丝,其弁伊骐。(诗·曹风·鸠) 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左传·僖公五年) 子诚齐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列御寇盖有德之士也。(庄子·让王)
即在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是判断词但实际上它是放在谓语之前的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其作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就完全相古代汉语的叙述句中也常出现即一些有了是的判断句在是前也用即这都说明即不是判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同主语之间的表达关系给句 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
木直中绳,糅以为轮。(《荀子·劝学》)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襄
公二十六年》)
即使用在判断句中,可以按现代汉语中的“是” 去理解,也是普通动词在判断句中的运用,不能 算是判断词。如:
余为伯鲦,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论
A. 用“者”、“也”帮助判断 1.主语+者,谓语+也。 2.主语 ,谓语+也。 3.主语+者,谓语。 4.主语 ,谓语。
古汉语判断句论文
古汉语判断句论文摘要:由於“是”具有指代功能和判斷功能,同時佔據主語和繫詞的位置,所以它可以和後面的謂詞性詞語構成謂詞性判斷句;由於它的判斷功能,它前面有可能出現主語和副詞狀語,因此後來在中古發展為判斷詞。
判斷句是以名詞或名詞性的詞組為謂語,表示判斷的。
在現代漢語里,判斷句的主語和謂語之間一般要用繫詞(判斷詞)“是”字來聯繫,例如“我是中國人”。
一、古漢語判斷句的基本形式但是在秦漢以前,判斷句一般不用繫詞,而是在謂語後面用語氣詞“也”字來幫助判斷。
例如:制,嚴邑也。
(左傳隱公元年)虢,虞之表也。
(左傳僖公五年)有時候在主語後面硬語氣詞“者”字表示提頓,然後再在謂語後面用語氣詞“也”字。
例如:彼秦者,棄禮義而尚首功之國也。
(戰國策·趙策三)彼吾君者,天子也。
(同上)這種用“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應的句子,是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典型結構。
我們把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基本形式歸納起來,大致有如下幾種:(1)主語(者)+名詞性詞語(也)(2)主語(者)+副詞+名詞性短語(也)(3)主語+為+名詞性詞語(4)主語+是+名詞性詞語在上古漢語書面語和仿古的文言作品中,(1)、(2)兩種格式的判斷句比較常見,且以句末用“也”字煞尾者居多,不用“也”字的判斷句要少一些,主語後面的“者”字可出現亦可不出現。
第(4)種格式的判斷句是現代漢語判斷句的一般格式,它在戰國後期出現,但直到漢末以後才多起來,在古代主要是在口語或口語成分較多的作品中出現,文言作品中用“是”字作繫詞表示判斷的例子極少。
下面主要就第(4)種格式的判斷句,綜述近幾年學界學者對綜述繫詞“是”的研究。
二、繫詞“是”的成因歷史探究在先秦時代,有些“是”字容易被人誤解為繫詞,實際上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或謂語。
在判斷句中,人們所判斷的不限於人或物,有時候是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在前面敘述過了,然後用指示代詞“是”字或“此”字複指,使意義更為明確。
例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1古汉语笔记之判断句
献诗说:1、出自于《国语·周语上》2、一种关于《诗经》收集的说法;3、“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删诗说:1、由司马迁提出的《诗经》形成的说法;2、司马迁说在孔子时有3000多首诗,孔子选出合乎礼仪的305首组成《诗经》;3、这个说法不准确;吴越春秋:1、东汉末年的一部杂史;2、作者是越晔;3、写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历史;古文运动:1、中唐时期发起的一起由骈体一以散体的文体与文风的革新运动;2、主张“主以明道”3、主要作家有韩愈和柳宗元;九歌的艺术特色:1、寄托屈原的身世之感和规讽之意;2、神灵的价格化;3、具有奇特瑰丽,色彩斑澜的艺术境界;判断句,也字一、判断句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是根据谓语性质对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式。
古代汉语的谓语可以由名词充当,也可以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
一般说来,由名词性成分充当谓语的是判断句,由动词性成分充当谓语的是叙述句,由形容词性成分充当谓语的是描写句。
古代汉语的描写句比较简单,且与现代汉语基本上没什么差异,我们不讲,叙述句比较复杂,下一节将要讲到,本节只讲判断句。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语言表达形式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基本形式是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如“我是中国人”,“我不是海南人”。
也有不用判断词的,如“今天星期四”,但这种情况很少,且不能随意运用。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从一开始就不用判断词“是”,后来出现了与现代汉语一样使用判断词“是”的新形式,但书面语中一般仍用旧形式。
在“是”还没有演变为判断词以前,古代汉语判断句主要是下面两种语言表述形式——1、……者,……也。
如:(1)彼吾君者,天子也。
《鲁仲连义不帝秦》(2)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
(同上)(3)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已忧者,农夫也。
《许行》(4)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所谓故国者》2、……,……也。
如:(5)制,岩邑也。
《郑伯克段于焉》。
(6)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同上)(7)贡之不入,寡君之过也。
10古代汉语的句式
(三)用“是”“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常常将宾语 置于动词之前,并在宾语和动词之间插入“是、 之” ,以示区别。 “是、之”只是宾语前置 的标志,一般不译。 ①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伐 楚) ②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③ “惟陈言之务去”(韩愈)
(三)用“是”“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恼七零八落人仰马翻,祝你新春快乐马到成功,
前景广阔一马平川。
几例社会用语分析
:
③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
二十七章“他近一年半以来虽常依大 帅之‘马首是瞻’,然而他不是大帅 部将,也不会屈居人下。”
几例社会用语分析
:
④某名人参观完自贡恐龙博物
馆后留言:
“能到自贡恐龙博物馆一游,
何幸之有!”
(四)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句
(三)“为”字被动句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为”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为“为”字表义复杂, 易产生歧义: ①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 不可得也。(荀子·君道)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起义)
(四)“见”字被动句 ① 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
三、宾语前置句
何去何从
时不我待 唯利是图 夜以继日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句
疑问代词无论是作动词的宾语,还是作 介词的宾语,一般都要前置,这条规则在先 秦是比较严格的。这种句式有两个要点:⑴ 是疑问句代词作宾语。 “谁、何、奚、安、 孰、胡”等。⑵是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尤 其是作介词宾语的疑问代词前置,容易被我 们忽视。如: 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六)复合被动句
对古汉语含是的判断句的来源与发展的看法
对古汉语含是的判断句的来源与发展的看法自王力1937年在《中国文法中的系词》1 中提出关于汉语系词“是”产生的时代及其形成原因的观点以来,这一问题就一直是我国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对系词“是”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除“文革”时期中断外,半个世纪以来,这种热烈争论一直经久不衰。
参与讨论的学者范围之广,发表论文数量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语言学史上罕见的。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两个问题上:第一,系词“是”产生的时代问题;第二,“是”演变为系词的原因。
过去关于系词“是”产生时代的讨论,是建立在“判断词…是‟是从指示代词…是‟发展而来的”这个前提上的。
这个前提是1937年王力在《中国文法中的系词》一文中提出的。
虽然对系词“是”的来源有不同看法,但语言学界绝大多数学者赞同王力的这个意见,因此,所谓关于含判断词“是”的判断句产生时代的争论,实际上就是关于“是”是在什么时代从指代词变成系词的论争。
在这一问题上,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为“一世纪说”,以王力为代表。
这种意见认为,系词“是”出现于“公元一世纪前后,即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叶”。
2 第二种是“汉初说”,以洪诚为代表。
这种意见认为:“…是‟之成为系词起于汉初,在纪元前一百几十年。
”3 第三种是“先秦说”。
“先秦说”的具体意见又很不同,持这一观点的绝大多数人认为系词“是”产生于战国时代;也有人认为“应该上推到《诗经》时代”甚至《尚书》时代。
4这三种意见,后来归并为两种:一为“汉代”说,一为“先秦”说。
这两种意见长期争论,但近年来,随着出土文献的不断发现,系词“是”的产生时代无可辩驳是秦汉时期。
在“是”的来源问题上,语言学界也有不同的说法。
以王力先生为代表的认为系词“是”是由指示代词发展为系词的。
而以洪成玉等为代表的则认为系词“是”是从对事物表示肯定、确认的形容词或副词“是”演变而来的。
还有一种观点是认为“是”原本就是系词,三千年以来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争土橐,非下 也,权重也。(韩非子·五蠹)
小结
句式:
表达功能 1.主语+者,谓语+也。 1.类属关系 2.主语,谓语+也。 2.等同关系 3.比喻关系 3.主语+者,谓语。 4.因果关系 4.主语,谓语。 5.主语+副词+谓语+(也) 5.其他复杂语义关系
6.主语+为+宾语
7.主语+是+宾语
起源于先秦,发展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的口 语中已不可或缺。 文言中仍很少用,一直延续到白话文兴起的时 代。
三、古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1.类属关系:主语属于谓语的同类
成安君,儒者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滕,小国也。(孟子·梁惠王下)
2.等同关系:主语等于谓语
表示否定判断,则在判断句的谓语之 前加上“非”字。 楚虽大,非吾族也。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类型 A. 用“者”、“也”帮助判断
1.主语+谓语+也。
董狐,古之良史也。(《左传· 宣公 二年》)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
2.主语+者,谓语+也。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 逍遥游》) 夫积貯者,天下之大命也。
3.主语+者,谓语。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
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
4.主语,谓语。
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
B.以副“乃”“即”“诚”“亦”、 “皆” “则”等帮助表判断。 主语+副词+谓语+(也)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被动句
尔惟旧人。(《尚书·大诰》) 3.乃——“乃” 经常用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判断词,实际上它是 放在谓语之前的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就”完全相同。
表示比较和选择的句式,其中“孰”是疑问 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谁,可译为“跟 ……比,哪个……?”。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齐策》
(2)吾与徐公孰美?(同上)
其中的“孰若”、“与其……孰若”通过选 择有舍前取后的意思,可译为“哪如”、“与 其……哪如……”
(3)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 贞》
被动句
一、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意念被动句) 在形式上跟主动句没有区别,但在意义上又表示被 动的句子。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 克段于焉》) 有的名词直接加在动词谓语前面,也是概念上表被 动的句子。 (2)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 传》)
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语之间并不是一般的判断关系,而是其他关系,我们称之为“判断 句的活用”。
1.表达比喻内容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2.表达条件、目的等内容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
3.表达因果关系 良庖岁更刀,割也。(《庄子·养生主》)
”字结合起来运用,用“见”字表示被动,用 “于”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5.被字句 被字句在战国未期出现,汉代用得较为普遍,但还是不 能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只是一个帮助表示被动的助动 词。 (1)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贾生列传》 (3)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后汉书·班超传》) “被’字原是动词“遭受、蒙受”的意思,如例(1)“被 攻” ,其动词性很强,可以不看成被动句;例(2)“被谤” 与“见疑”对举,其被动意义明显一些;例(3)中“被” 字的意思虚化得多,更应看成表被动的助动词。
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
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 判断句,也字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在现代汉语里,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系词(判断词)“是”字来联系,例如“我是中国人”。
但是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
例如: 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 虢,虞之表也。
(左传僖公五年) 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宣公二年) 而母,婢也。
(战国策·赵策)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传隐公元年)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
例如: 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战国策·赵策) 彼吾君者,天子也。
(战国策·赵策) 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 臣之所好者,道也。
(庄子·养生主)这种用“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字容易被人误解为系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
例如: 是吾师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在这两个例子里,“是”字用作主语,“吾师”“社稷之臣”是谓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战国策·魏策) (今天就是这样。
)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孟子·梁惠王下)汤之问棘也是已[1]“是已”略等於“是也”,“已”字也是语气词。
①。
(庄子·逍遥游)在这三个例子里,“是”字用作谓语,“今日”“武王”“汤之问棘”是主语。
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於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为明确。
例如: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 十七)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 子王制)
②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较复杂的 内容。如:
“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 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 矣。” (战国策·齐策》: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 年》)
①用在因果句的句尾。例如: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 其远也。(战国策·赵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孟 子·梁惠王上)
②用在陈述句的句尾。例如:
蔓难图也。(左传隐公元年)
客无好也。(战国策·齐策)
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战 国策·齐策)
表示 说话人对所说的事情的真实性表 示深信不疑。
《庄子·齐物论》:“子知子之所不知 邪?”
(2) “也”字虽然用在疑问句里,但仍 然带有一点确定语气,所以“也”字后面 可再用疑问语气词。
《论语·先进》:“唯求则非邦也与?”
《庄子·齐物论》:“我果是也,而果 非也邪?”
(二)句中的“也”字
“也”字有时用在单句或复句中 作语气词,表示顿宕。
①用在单句中的主语之后。例如: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论语·季 氏)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亚父者,范增也。(史记·项羽本 纪)
④“……,……”式 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 年) 贾生,洛阳之少年。(苏轼《贾 谊论》)
古代汉语要表示否定的判断时, 是在判断句谓语的前面加上否定副词 “非”。如:
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上)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战国策·魏策)
东汉以后稍多,魏晋后更多。虽 然用“是”作判断词的句式早已出现, 但在基本以先秦作品为准则的文言文 中,这种句式始终未被普遍采用。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判断句的活用形式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判断句的活用形式古代汉语判断句是指用来表达某种判断、判定或确定的句子。
这类句子常常包含有“是”、“非”、“不是”、“能否”等词语,用来表示主观的判断或客观的事实。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活用形式丰富多样,下面将列举一些例子来说明。
1. 以《诗经》中的句子为例。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许多句子是判断句的活用形式。
例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这句子表达了对雎鸠的判断,认为它们在河的洲上。
2. 以《道德经》中的句子为例。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有很多句子也是判断句的活用形式。
例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表达了对宇宙生成规律的判断。
3. 以《孟子》中的句子为例。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也包含了很多判断句的活用形式。
例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句话表达了对君主地位的判断。
4. 以《史记》中的句子为例。
《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其中也有很多判断句的活用形式。
例如“夫人之于人也,犹火之于物也。
”这句话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判断。
5. 以《资治通鉴》中的句子为例。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其中也有很多判断句的活用形式。
例如“五胜之民,不可与争长。
”这句话表达了对胜利者的判断。
6. 以《红楼梦》中的句子为例。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之一,其中也有很多判断句的活用形式。
例如“我看你们也不像是个男子汉,就是个老婆娘!”这句话表达了对男子汉的判断。
7. 以《聊斋志异》中的句子为例。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集,其中也包含了很多判断句的活用形式。
例如“这个女妖精,你们再不赶快去捉住,她又要害了别人了!”这句话表达了对女妖精的判断。
8. 以《水浒传》中的句子为例。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之一,其中也有很多判断句的活用形式。
例如“我看你这老儿,就是个假道士!”这句话表达了对老儿的判断。
9. 以《西游记》中的句子为例。
【古代汉语 精品讲义】第十讲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 4、主语+谓语 • 甚至“者”字、“也”字都不用,也可以形成判断句。例如: • ①荀卿,赵人。 • ②夫鲁,齐晋之唇。 • ③是炎帝之少女。 • ④仲弓父,贱人。 • ⑤兵,凶器。 • 3、4这两种形式在古文中的出现频率较低,由于不用语气词“也”,
• ③尔为尔,我为我。
• “余为伯鯈”的意思是“我是伯鯈(人名)”,这个“为”是 判断词,显然是从“晋为盟主”的“为”发展而来的,可是 已经没有“作为”的意思了。
• 但这种用“为”字表判断的句式在先秦不多见。上例“余 而祖也(我是你的祖先) ”就没有说成“余为而祖”。
• 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 ①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 ②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
• ③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范缜《神灭论》)
• 这些句子反映了当时口语中判断句形式的新发展。但在基本上以先秦的 作品为准则的文言文中,这种“是”字作判断词的句式始终没有被普遍采 用,甚至到明清以至近代,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绝大多数仍然采用先秦的 形式。
• ⑤我马维骐。 • ⑥尔惟旧人。 • ⑦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 (髧:dàn头发下垂的样子。实:语助词。仪:配偶。) • ⑧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 判断句中加“乃”和“即”的,先秦不太多,后代用得较
多;加“维”和“惟”的,后代不多见,先秦却比较常见。
• 无论是“乃”、“即”,还是“维”、“惟”,都不是判 断词。“乃”和“即”是副词,用来加强肯定语气,大致相 当于现代汉语的“便 (是)“,“就(是)”,因此,到后代出现了 判断词“是”以后,它们可以加在“是”前面,构成“乃 是”、“即是”。
第六讲 古汉语判断句的发展
第四节 判断句功能的扩展
近代汉语中,是字句有一些新的发展, 近代汉语中,是字句有一些新的发展,主 要有: 要有: 1.系词“是”重出的判断句。 系词“ 重出的判断句。 系词 2.“是”在句末及其虚化。 是 在句末及其虚化。 3.选择问句中“是”及其虚化。 选择问句中“ 及其虚化。 选择问句中 4.表语与主语相同的是字句。 表语与主语相同的是字句。 表语与主语相同的是字句
“是”已经失去系词性质,成为虚词了(连 已经失去系词性质,成为虚词了( 词)。
汉语发展史
今天就讲到这里,
谢谢坚持听课!
第二节 关于上古汉语系词的讨论
3.为,曰,谓 为 余为浑良夫,叫天无辜。 左传哀公十七年 哀公十七年》 余为浑良夫,叫天无辜。《左传 哀公十七年》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尚 洪范》 书洪范》 洪范 是谓观国之志。 左传哀公二十二年 哀公二十二年》 是谓观国之志。 《左传 哀公二十二年》 4.则,即 则 此则寡人之过也。《孟子公孙丑下》 此则寡人之过也。 孟子 公孙丑下》 公孙丑下 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 项羽本纪》
第四节 判断句功能的扩展
4.表语与主语相同的是字句。 表语与主语相同的是字句。 表语与主语相同的是字句 (1)强调区别: )强调区别: 他是他的,我送的是我的。 红楼梦》 回 他是他的,我送的是我的。《红楼梦》60回 说是说,笑是笑,不可多吃了。 红楼梦》 回 说是说,笑是笑,不可多吃了。《红楼梦》41回 (2)表示让步, )表示让步, 妙是妙,他们岂肯轻放过? 二刻》 妙是妙,他们岂肯轻放过?《二刻》卷二 好是好,只是妹妹要受些委屈了。 三侠五义》 回 好是好,只是妹妹要受些委屈了。《三侠五义》10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王力.中国文法中的系词[A].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一册[C] 北京:中华书局,1 980. [2]王力.汉语史稿: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1 980. [3]杨伯峻,何乐土.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下册[M ].北京:语文 出版社,2001 . [4]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 992. [5]张昊.古汉语语法特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 986. [6]洪诚.论南北朝以前汉语中的系词[J].语言研究,1 957,(2).
孰是吾君也,而可以无死乎?(国语·越语)
- 115-语文学刊来自2006 年第 3 期
在以上例句中,我们可见,除了“ 是”以外已经有一个指 事。(郑玄《 王制》疏引《 驳异义》)
示代词“ 此“”其”存在,而且例句主语简略,没有复指的必要,
同是被逼迫,此是命矣夫!(焦仲卿妻)
可见战国末期已经产生判断词“ 是”的用法,即使数量较少或
【 关 键 词】外语教学改革;多媒体语言互动实验室;语言教学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 应用,语言教学已从原有的电气化时代、自动化时代走向了 多媒体网络信息化时代, 多媒体网络化教学产品应运而生, 语言学习系统也在近几年发生了许多技术上的突破,由传统 型的模拟、数字语言实验室发展到目前的多媒体网络数字 语音室。在多媒体网络数字语音室中,以符合教育部大学英 语教学改革,吸收国内英语教学的经验,结合国外语言学习 的 E-learning 模式,采用 IM S、W 3C 等国际学习标准的多 媒体线上互动学习体系而开发的语言互动实验室逐渐进入 校园,为语言教师所关注。
表示复指前面的事物, 可以译为“ 这“”这个“”这样“”这里” 不可忽视。
等。例如:
“ 是”字判断句在发展过程中,某些判断句里的“ 是”和现
是吾师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代汉语很接近,这个大约从汉代就开始了,并且是从口头语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
言而来的。如: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孟子·梁惠王下)
多媒体语言互动实验室: 语言实验室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赵卫国
( 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 内 容 提 要】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多媒体语言互动实验室应运而生。多媒体
语言互动实验室从设计的研发理念;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利用教学管理、教学互动方面和学习环境的现代化 建设方面与传统型的模拟、数字语言实验室有着本质的差异,它是未来语言实验室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用判断词“ 是”字来联系。但是,在古汉语中则不然。判断句由 断词。它们的运用有时代先后。在春秋以前多用“ 惟(维)”,春
以没有判断词为主发展到以有判断词为主,由多个判断词发 秋以后多用“ 为”加强语气,这两个词有先后交替的关系。汉
展到以判断词“ 是”为主,是判断句在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最主 魏之后“, 是”作判断词的用法逐渐增多。但是,无论在先秦还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汤之问棘也是已。(庄子·逍遥游)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到了东汉,判断词“ 是”使用的就更多了,在皇帝诏令、史
汝是大家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家传记、学者论辩和文人辞赋以及佛经、道藏和笺注中都有
宋元之后的诗文,尤其是平话小说里“, 是”字判断句的
判断词“ 是”的用法。举例如下:
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
又经过大约一百年的发展才确立起来。”洪诚先生则认为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 是”这个判断词(系词)西汉前期就产生了。赵立哲先生认为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 秦汉间已经有系词‘ 是’”。史存直先生认为“: 到了春秋时
有时会加起联系作用的副词,如“ 乃”“、素”“、皆”“、诚”、 代,判断句就有了系词,这时充当系词的主要有‘ 为‘’是’两
使用越来越接近口语,也越来越接近现代汉语了。
夜梦老父曰“: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赤壁怀古)
其谓霣之者皆是星也。(论衡·说日)
八戒是天蓬元帅,沙僧是卷帘大将。(西游记)
社是上公,非地祗,稷是田正。(许慎《 五经异议》)
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儒林外史)
古汉语判断句的发展
○吴翠芹
( 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 南京 210093)
【 内 容 提 要】判断句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判断词“ 是”的产生与发展。判断句由以没有判断词为主发展到以
有判断词为主,由多个判断词发展到以判断词“ 是”为主,是判断句在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 关 键 词】古汉语;判断句;发展“;是”
何用见其是齐侯也?(同上)
然君实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世说新语·识鉴)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牛屋下是何物人?(世说新语·雅量)
在战国末期以前,有些“ 是”很容易被人误解为是判断
夫存亡终始,诚是大体。(抱扑子·论仙)
词。判断词“ 是”产生以后,由于“ 是”同时可以用作指示代词
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判断词“ 是”的发展已经完全成
年到公元前 345 年之间或稍后,正是战国时代,这就有力地 判断句中占了绝对的优势,完全处于主导地位。从散文到韵
证明了判断词“ 是”在当时的产生与使用。
文, 从书面语到口语“, 是”字判断句都得到了普遍的运用。
这种“ 是是”连用的表达方式在战国后期的竹简中还有 “ 是”字判断句句型有了变化,判断词“ 是”后面的表语扩大,
……”或“ 者也”连用等都是古汉语判断句中典型的格式。例 国文法的系词》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 是”作为判断词(系
如:
词)始于“ 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叶”。王力先生的论述引起了许
农,天下之本。(史记·孝文本纪)
多学者的关注,他们围绕着这个问题,陆续发表了不少文章。
虢,虞之表也。(左传·僖公四年)
而马忠先生认为“ 是”作为判断词(系词“) 开端于东汉初年。
“ 是”是判断词,这也说明了当时指示代词“ 是”和判断词“ 是”“ 是”,如“ 龟者,天下之宝也“”, 余所嫁妇人之父也”,都用上了
是并存的。
判断词“ 是”。原来用判断词“ 为”的判断句也都改用“ 是”字,
谓彼是是也。(墨子·经说下)
如“ 社是上公“”, 周礼是周公之制”,在先秦一般用“ 为”字表
在 1973 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一幅帛书中的 示,说成“ 社为上公“”, 周礼为周公之制”。这些都反映了判断
周礼是周公之制, 王制是孔子之后大贤所记先王之
被打死的乃是小的主人。(红楼梦)
- 116-
语言文字修辞
基础教育版
通过对判断词尤其是“ 是”这个判断词的产生发展过程 的简单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古汉语中判断句的简略发展过 程。从最早的不使用判断词,到判断词的产生,从几个判断词 的交替使用和并存,到判断词“ 是”的一枝独秀,这个过程正 是判断句的发展过程。
要的特点。这两个特点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在“ 是”作为判断 是汉魏,这几个判断词都曾同时存在,尤其是“ 为”和“ 是”,曾
词之前“, 惟(维)”“、为”作为判断词都只占判断句的少数,而 长期并用。
在“ 是”作判断词之后,才逐渐扩大影响,使判断句由以没有
万邦黎献,共惟帝臣。(尚书·皋陶谟)
判断词为主发展到以有判断词为主,而其中主要的判断词就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句 列传)
子。判断词,也叫系词、断词,它是联系主语和名词谓语构成
子诚齐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判断的词。判断句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判断词的产
到了上古汉语中出现了类似判断词的“ 惟(维)”“、为”、
生与发展。在现代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 “ 是”,它们的动词性已经很弱了,而系词性加强了,可看作判
由上可见,东汉时修饰判断词“ 是”的副词增多,如上例
处于萌芽状态,但我们仍然不可忽视它们的存在。
中的“ 皆是”“、同是”“、真是”“、尽是”等,这些副词的使用,加
尤其是“ 是是”连用这样一个形式在战国末期的出现,也 强了判断的作用。
说明了判断词“ 是”的产生。前一个“ 是”是指示代词,后一个
在先秦不带判断词的判断句, 两汉时增加了判断词
[4]李作南李仁孝.古今汉语语法比较[M ].呼和浩特:内 蒙 古 人民出版社 1 986.5. [5]马国荣.现代汉语[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 990.9. [6]邢公畹.现代汉语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 997. [7]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7. [8]李宇明.语法研究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7]唐钰明.上古判断句的变换考察[J].中国语文,1 991 ,(5). [8]唐钰明.中古 “ 是”字判断句述要[J].中国语文,1 992,(5). [9]董希谦.古汉语系词“ 是”的产生和发展[J].河南大学学报 (哲社版),1 985,(2). [1 0]林序达.判断词“ 是”的形成和发展[J].西南师范学院学 报 1 979,(2). [1 1 ]赵立哲.秦汉间的系词 “ 是”[J].中国语文,1 957,(2). [1 2]马忠“. 是”的用法演变[A].中国语文杂志社.语法论集:第 三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 959. [1 3]刘士儒.略论魏晋南北朝系动词“ 是”字的用法[J].中国 语文,1 957,(1 2). [1 4] 冯胜利. 古汉语判断句中的系词 [J]. 中国语言学报, 1 991 ,(2). [1 5]毛玉玲.判断词“ 是”和指示代词“ 是”的再探讨[J].云南 师范大学学报,1 994,(3). [1 6]裘锡圭.谈谈古文字资料对古汉语研究的重要性[J].中 国语文,1 9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