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福利依赖与反福利依赖分析其它经济学论文
“福利依赖”概念的建构逻辑兼论中国“福利依赖”概念的选择
那么,如何在福利多元主义中引入“福利市场化”呢?市场化意味着将经济 资源分配更多地交给市场来决定。在福利领域,市场化意味着通过竞争和私人部 门的参与,来提高福利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具体来说,市场化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实现:一是通过购买服务,让私人部门参与提供福利服务;二是鼓励个人储蓄和 投资,以增加福利资源的供给。
3、城市低保期限与福利依赖之间也存在一定关系。过长或过短的低保期限 都可能导致福利依赖现象的出现。因此,各城市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设置低 保期限,既要保证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又要低保制度中是存在的。为了解决这一问 题,各城市应该从低保覆盖率、标准和期限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制 度,避免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的不公。社会各界也应该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和福利 依赖问题,加强对这一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共同推动社会救助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首先,我们提出研究问题:福利依赖是否真的存在于中国城市低保制度中?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1、城市低保覆盖率与福利依赖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比较不同城市的低保 覆盖率,分析是否存在福利依赖现象。
2、城市低保标准与福利依赖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调查不同城市的低保标 准,分析是否因为标准过低导致福利依赖现象的出现。
其次,社会应该营造一种鼓励独立自主的文化氛围,减少对福利制度的依赖 心理。同时,社会还应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培训资源,帮助有志于自力更生 的人实现就业和创业。
最后,个人也应该积极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和责任感,尽可能通过自己的努 力来改善生活状况。个人还应该了解和理解福利制度的相关知识和要求,以便在 必要时能够充分利用福利资源。
最后,我们总结出以下结论:
1、城市低保覆盖率与福利依赖之间存在一定关系。部分城市的低保覆盖率 较高,导致了福利依赖现象的出现。这些城市应该调整低保政策,适当控制覆盖 率,避免资源的浪费。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福利依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二 、 我 国 福 利 依 赖 产 生 的 主 要 原 因 从 现 有 的 对低 保 福 利依 赖 的研 究得 到 ,低保 福 利 依赖 不 是 个 别 存 在 的 , 在 我 国 是 普 遍 存 在 的 ,解 决 福 利 依 赖 是 保 证 低 保 制 度 正 常运 行 的重 要 方面 。要解 决我 国的福 利 依 赖 问题 ,首 先 要认 清
一பைடு நூலகம்
、
低 保福利 依赖 产 生 的主要 原 因,有 针对 性 的实施 解决 方案 。 ( 一 )低 保标 准制 定不 科学 低 保 标 准 的确 定 是 根据 贫 困线 的 多少 确 定 的 ,贫 困 线 是指 保 障 每个 人享 受 最低 生活 水平 的标 准 。 具体 的 标准 与 地 区 的物 价 水 平 、 生 产 力 状 况 及 贫 困 人 口数 量 有 关 。 我 国的 低 保标 准 以个 人标 准 来 计算 规 定每 个 人 的低 保 标 准 没 有 考 虑 到 随 着 家 庭 规 模 扩 大 而 节 约 的 生 活 费 用 然 而 根 据 O E C D 国 家 给 出 的 经 验 公 式 , 人 口数 为 N 的 家庭 需 求等 于单 身 家庭 的 需求 与 N的 平 方 根 的 乘 积 。 而 且 针 对 有 劳 动 能 力 的 低 保 享 受 者 , 没 有 考 虑 福 利标 准 对 激励 其工 作 的 作用 ,即 无论 低 保 对 象有 无 劳 动 能力 都 获取 相 同的救助 金 和相 同的救助 方 式。 ( 二 )较 高水 平 的福利 替代 率不 利于 鼓励 就业 我国 《 城 市 最低 生 活 保 障条 例 》 第六 条 规 定 ,对 于 无 生活 来 源 、 无 劳 动 能 力 又 无 法 定 赡 养 人 、 抚 养 人 或 扶 养 人 的 城 镇 居 民 按 照 当地最低 生 活保 障标 准全额 支付 ;对 有一 定收入 的城 镇居 民,按 照 差 额 支 付 。这 样 的 规 定 等 同 于 向 有 一 定 收 入 的 城 镇 居 民 征 收 1 0 0 % 的 边 际 税 率 , 即 低 保 享 受 者 的 收 入 增 加 多 少 , 相 应 的低 保 享 受 标 准 就 要 减 少 多 少 。 当低 保 享 受 者 从 事 的 工 作 收 入 低 于 低 保 标 准 时 , 相 当 于 该救 助者 付 出了劳 动 ,但 收入 并未 增加 ,容 易让 工作 的被 救助 者 产 生不 公平 的心理 ,进 而不愿 就 业 ,不愿 从事低 收入 的工作 。 ( 三 )低 保享 受者 具有 福利 依赖 心理 社 会 保 障 制 度 较 发 达 国 家 的 经 验 表 明 , 个 人 对 福 利 的 享 受 具 有 依 赖 性 。较 高 的 福利 水 平 ,容 易让 个人 产 生 较 强 的依 赖 性 。个 人 福 利 依赖 的心 理 的产 生 ,这 不是 制 度 设计 造 成 的 ,还 在 于人 本 身 的特 性 。从 经 济 学角 度 出发 ,有 利 于个 人 利 益 的事 情 ,个 人都 积 极 地 参 与 ,特 别 是低 保 制 度不 用 个 人 履行 义 务 的特 点更 是 吸 引 力J 大 人 群 的 积 极 参 加 。 低 保 制 度 所 带 来 的 福 利 不 用 个 人 承 担 缴 费义 务 ,这 比社 会 保 险所 带 来 的福 利 更 具有 诱 惑 性 ,而 且 福利 的 刚性 让个 人产 生 了更强 的依 赖 。 另 外 ,我 国的 社会 保 障 制度 不 完 善 ,很 多 保 障 制度 都 是 针 对 劳动 者 的 ,对 那 些 没有 工作 却有 劳动 能 力 者 的家 庭 , 所得 收 入 超 过 享 受 低 保 界 限而 失 掉低 保 的保 障时 ,家庭 面 t 临的 风 险 会 加 大 ,
“福利依赖”:典型与非典型的理论透视
“福利依赖”:典型与非典型的理论透视刘璐婵;林闽钢【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关于“福利依赖”问题的讨论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逐步形成了依赖文化理论、制度危机理论和后工业社会新风险理论三种理论解释。
近年来,在我国低保制度中,同样出现了关于“福利依赖”问题的讨论。
通过对比美国“福利依赖者”与我国城市低保中处于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受助者,发现两者在福利动态和工作逻辑方面皆不相同,为此本文提出了“非典型福利依赖”新概念,并引入生命历程视角,建立了“非典型福利依赖”新的解释框架及其政策建议。
【期刊名称】《社会政策研究》【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11页(P3-13)【关键词】非典型福利依赖;低保制度;福利依赖;生命历程【作者】刘璐婵;林闽钢【作者单位】[1]南京邮电大学;[2]南京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3一、研究缘起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有关“福利依赖”(welfare dependency)问题的争论就开始了。
1935年,美国出台的《社会保障法》规定儿童津贴项目(Aid to Dependent Children,ADC)为有需要的单亲母亲及其子女提供收入支持。
该项目受助者规模并没有按预想的那样逐步缩小,而且研究表明这种收入支持会固化受助者群体,使受助者容易依赖该制度,而且难以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Mittelstadt,2001:228~257)。
1962年,ADC项目更名为“抚养未成年子女家庭援助项目”(Aid to Families with dependent Children,AFDC),开始回应受助者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经济上自给自足的期望,并试图鼓励受助者重返劳动力市场。
但是随后的研究又发现,1970年至1993年间,AFDC项目受助者的人数增加了91%,相应的救助支出也增加了44%(吉尔伯特、沃黑斯,2004:167)。
[社会,结构,变迁,其他论文文档]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福利依赖与反福利依赖分析
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福利依赖与反福利依赖分析提要:在转型过程中,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着急剧变化,处在城市社会贫困阶层的生活质量状况令人堪忧,福利依赖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它不仅我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也对我党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形成挑战,文章探讨当前我国社会福利依赖的原因并进行反福利依赖,寻求反福利依赖的社会政策措施。
关键词:社会结构/变迁/福利依赖/措施现阶段,社会结构变迁中,阶层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除了新产生的六个社会阶层之外,还在市场过程中,产生了贫困阶层,尤其是城市贫困社会阶层。
这个阶层的人们数量较大,生活在城市边沿上,对社会影响较大。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之一。
为了较好地解决这部分人的生活,政府推行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是,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负面影响,如社会福利依赖问题。
在城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的一部分人,宁愿依赖政府每月发放的最低生活费用维持生计,也不愿意谋取职业,依靠自己的劳动来取得收入。
这部分人尽管日子过得很简单,但是他们感觉“良好”,觉得日子过的轻松悠闲,甚至成天蹲在一起打牌、打麻将之类,引起在职人员的强烈不满。
一、“福利依赖”的现状和影响从有关部门的低保调查资料中显示,第一,享受低保福利一年以上的人占被调查者的四成。
即42.2%的人享受时间在1年以上;18—59岁的成年劳动人口中也有37.7%的人享受“低保”时间在1年以上,存在福利依赖。
第二,找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低保对象主动寻找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从18—59岁的“低保”对象中只有39.3%的人表示自己最近一个月主动找过工作,而60.7%的人表示没有找过。
第三,存在着对低保福利的依赖心理。
在回答“在什么情况下会自愿放弃低保?”时,只有0.7%的人表示看到比自己更困难的人没有吃“低保”时自愿放弃,57.7%的人表示当有一份较满意的工作时自愿放弃“低保”,6.3%的人表示不可能放弃“低保”。
浅析“中国式福利依赖”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析“中国式福利依赖”完成时间2016年6月9日课程名称政治学基础专业行政管理年级2015级浅析“中国式福利依赖”摘要:伴随着我国城乡低保和其它专项救助的相继建立与发展,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到从“广覆盖”发展到“全覆盖”的关键时期,西方语境下的“福利依赖”是否已经在我国出现,成为近年来社会救助领域关注的焦点。
同时,由于对福利依赖概念的界定的差异,当前中国是否存在福利依赖仍然存在争议。
但是,从前瞻性的角度考虑,我们可以吸取福利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的国情,重视防范福利依赖问题。
这不仅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而且也能为未来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平衡福利发展之道,提供前瞻性指导。
关键字:福利依赖成因破解路径1“福利依赖”概念的界定1.1福利依赖概念比较福利依赖概念由乔治·吉尔德于1985年提出。
随着人们对福利依赖的研究进一步深入,目前已经有大量研究对福利依赖进行了界定,但是概念间的差异较大,强调的侧重点不同。
对福利依赖概念的界定可被大致划分为问题行为说、依赖文化说、制度缺陷说以及生存策略说【1】。
具体如下表1所示:表1 福利依赖概念比较1.2福利依赖与福利依靠、福利侵占、福利参与“福利依靠”面向永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他们从进入福利制度起,终生都必须依靠国家的福利救助生活【2】。
福利依赖与福利依靠具有本质上的区别。
第一,前者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具备通过自助与他助而自立的社会成员,后者则主要是指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社会成员(如我国统称的“三无人员”),他们只能依靠社会提供的福利资源生存。
第二,对于福利依赖的社会成员,社会具有强烈的价值判断,成为人们不耻的行为;而福利依靠的社会成员,则是得到人们同情的行为,受到社会关怀与呵护。
第三,福利依赖已成为各国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防范的重要议题,各国都力图通过社会救助和提供能力建设的机会,促使福利依赖者走出依赖;而对于依靠福利为生的社会成员,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力图为他们提供有尊严、体面生活的条件【3】。
从管理到教育:破解福利依赖的路径选择
从管理到教育:破解福利依赖的路径选择作者:郭立强徐丽敏来源:《理论导刊》2016年第01期摘要:福利依赖作为社会问题,无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阻力。
当前,我国针对福利依赖的研究多从其产生的外部因素进行考量,而缺乏对其内在机理的探析。
由此,也使得破解福利依赖在理念上更多地偏重管理,而忽视了教育在其中的重要意义。
因此,在破解福利依赖的理念的转向上,要实现从以管理为主的外部控制型向以教育为主的内部转换型的转变;推动在规范性学习、政府扶持岗位、服务救助实施以及社区学校和传统文化训练班等资源中增加有关公民意识、工作伦理内容的知识和训练,寻求福利依赖的破解之道。
关键词:福利依赖;破解;外部控制型;内部转换型中图分类号:DO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1-0017-05基金项目:民政部招标课题“助推城镇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社会工作的功能、实务模式及政策路径研究” (2015MZR0174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院校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20150214)。
作者简介:郭立强(1990-),男,山西大同人,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发展战略与规划;徐丽敏(1976-),女,河南许昌人,博士,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应用社会学系教授,研究方向:社会福利理论与政策。
福利依赖是困扰西方福利国家的一个重要问题,学术界对于其解决路径的探讨伴随着福利政策的诞生绵延至今。
当前,学术界对于我国存在福利依赖的程度等问题虽然还没有达成共识,但围绕如何避免或破除福利依赖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多半囿于西方福利依赖研究的范式,局限于外部因素的分析,忽视了福利依赖作为个体主观选择背后的内因思考,也由此只是注重发挥管理在福利依赖破除中的作用,而忽视了教育在其中本应有的价值。
鉴于此,本文将立足本国国情,通过对福利依赖形成的内在机理以及福利依赖现有和应有的破解理念进行分析,来寻求中国特色的福利依赖破解之道。
有劳动能力城市低保人员“福利依赖”难题及其破解
有劳动能力城市低保人员“福利依赖”难题及其破解陈翠玉(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 重庆 401120)摘要:尽管目前我国的城市低保制度的保障水平不高,但也存在着“福利依赖”的弊端,即大量有劳动能力城市低保人员赋闲在家宁愿靠领低保生活而不愿意就业。
究其原因,除了个人、市场和社会环境因素外,根源在于我国长期奉行维生型的城市低保给付制度的固有弊端及其负激励效应。
该制度是一种消耗式而非发展型的救助制度,过于重视生活保障而忽视了对经济动态发展因素的考量。
此外,现有制度还存在着配套制度不完善,政策难以落实,退出机制形同虚设以及促进就业、再就业措施匮乏等问题。
解决低保“福利依赖”问题的策略,主要靠完善制度和政策,发挥其导引作用。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如何将有劳动能力低保成员从现有低保群体中分离出来以及如何使他们愿意就业,并为其创造就业机会和条件以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关键词:有劳动能力;城市低保;福利依赖;就业;发展型1问题的提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城市低保”)制度是指各级人民政府按照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困难居民予以适当救助的城市社会救济制度。
根据1999年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第二条规定:“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
”该条概括规定了“城市低保”的对象,主要有以下三类人员:(1)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民;(2)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3)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由此可见,在我国“城市低保”对象中包括了相当一部分有劳动能力但未就业者(在就业年龄内)。
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保障线”,“城市低保”制度自1993年在上海开始实行,至今已有20 多年的时间,期间低保制度不断完善,低保线多次上调,低保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我国城市低保制度福利依赖问题浅析 ——以天津市为例
我国城市低保制度福利依赖问题浅析——以天津市为例摘要:近些年,伴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提出,各级政府逐渐将视野转向民生问题,而社会保障等涉及民生问题的关键词语也逐渐成为了近几年来两会谈论的焦点话题。
作为社会救助体系重要分支之一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充当着社会最后一道安全网的作用,用来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飞快发展。
关键字:民生社会救助(一)福利依赖的内涵“福利依赖”顾名思义,指享受社会福利待遇的社会成员,利用低保制度存在的漏洞和信息的不对称性等特点,拒绝退出享受低保待遇标准的资格,企图采用消极的依赖福利待遇来追求其自身的个人利益。
天津市作为全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坐落于环渤海的中心,号称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
全市总共包括12个市区即市内六区,六个郊区,1个重点开发新区即滨海新区以及3个郊县。
伴随着我国近2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天津市低保制度的低保标准,享受低保待遇人数,政府财政支出款数都有了显著的变化。
近三年来在天津市全部范围里享受低保待遇的保障人数和家庭数都有所下降,同时政府对于低保制度的累计支出和提供的保障水平都有所提高。
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蒸蒸日上,社会救助水平稳定攀升。
就天津市的全市低保制度发展情况来说,和平区作为天津市的市中心,集经济文化商业娱乐为一体,经济水平位居全市第一,其低保制度中接受低保待遇保障的人数和家庭数均在市内六区中保持最低水平。
其余四郊五县中享受低保待遇的人数及家庭数以及低保制度累计支出均低于市内六区的平均水平,但是其低保制度的支出水平与市内六区持平,这种情况与郊区和市区的生活人数以及经济水平相关联。
滨海新区作为全市乃至全国最新发展起来并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科技经济中心,政府将其作为引导天津市整体发展的重点市区进行培养,其低保制度的总体运行模式和发展态势均与市内六区相类似。
(二)目前天津市“福利依赖”问题产生原因状况调查我在撰写本篇论文期间走访调查了天津市南开区丰达社区,在与社区低保工作人员的交流中得知,该社区在现实中的确存在“养懒汉”的现象。
浅析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的福利依赖现象
作者: 甘晓薇 胡哲儒
作者机构: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出版物刊名: 中国市场
页码: 144-145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32期
主题词: 最低生活保障 福利依赖 反福利依赖
摘要:在社会转型期,城市中贫困阶层的生活状况令人堪忧,国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是其中的重要决策之一。
然而随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策的实施,一种新的社会现象"福利依赖"应运而生。
"福利依赖"会形成懒汉行为,严重影响社会效率和社会公平。
本文主要对有关"福利依赖"的各方面进行研究,对"福利依赖"的现状、影响和原因及反"福利依赖"的措施等进行论述。
试论“社会福利依赖”及其政策因应
试论“社会福利依赖”及其政策因应——以我国“低保制度”为分析对象王翠翠,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06届社会工作摘 要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最后一道安全网”,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城市低保制度覆盖范围的扩大,大量有劳动能力者进入低保行列,我国也出现了与发达国家相似的福利依赖问题,并开始影响社会公平与效率。
文章从低保制度中的社会福利依赖现象谈起,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社会福利依赖的成因及其影响,并从政府、社会、个人等层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文章认为,克服低保制度实践中出现的福利依赖现象是有助于促进社会福利的使用效果达到最佳的状态,并且可以增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社会福利依赖;最低生活保障;原因;对策一、引言“福利” (Welfare )一词的本义是指幸福和利益。
“福利”分为“社会福利” (Social Welfare )和“经济福利” (Economic Welfare )。
由于各国的社会福利政策和实施的时间不同,“社会福利”在各国有不同的界定。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国民的而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而依法向国民提供的各种津贴补助,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
广义的社会福利覆盖的对象是全体国民,提供的福利既包括物质生活方面也包括精神生活方面。
在我国通常包括各种社会保险、医疗保健、社会救助、教育、住房、收入供养、社会工作等各个方面,服务对象包括贫困者、老年人、妇女和儿童、残疾人等群体,通过家庭政策、福利传递、养老政策、保健政策提供社会资金和服务,从而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狭义的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部分。
它往往是针对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而设立的福利性收入与服务保障。
而“经济福利”则是社会福利中能够用货币用衡量的部分,它对社会福利有决定性的影响,是狭义的福利。
[1]而社会福利依赖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定义,一般是指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不愿从事工作而长期依赖政府和社会提供的福利过日子的现象。
社会变迁与社会福利
社会变迁与社会福利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变迁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结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都会发生一定的改变。
社会变迁对人们的生活和福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变迁与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并对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进行分析。
首先,社会变迁对社会福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福利政策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医疗、教育和养老等方面的福利得到了扩大和完善。
社会福利的提高可以缓解贫困问题和社会不平等,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稳定和幸福。
与此同时,社会变迁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对社会福利产生了负面影响。
例如,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人口的流动和居住环境的变化可能导致一些社会福利问题的产生。
城市化过程中的拆迁问题、城市贫困和社会犯罪等都是由社会变迁带来的负面影响所引起的。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以确保社会福利的持续改善。
另一方面,社会变迁也对社会福利的提供方式和模式产生了影响。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传统的福利制度可能不再适应当下的需求。
例如,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兴起促使一些行业的衰退,造成大量的失业和就业不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福利不仅需要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还需要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援助等方面的支持,以帮助人们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此外,社会变迁还影响了人们对社会福利的期望和需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价值观的变化,人们对社会福利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过去,人们更注重基本的物质需求,如食品、衣物和住房等。
而现在,人们更加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如教育、医疗和环境保护等。
社会福利政策需要根据人们的需求和期望进行调整,保持与社会变迁的同步。
总结起来,社会变迁和社会福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社会变迁对社会福利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和福利,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社会福利的提供方式和模式也随着社会变迁的发展而适应和改变。
为了实现社会福利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认识和理解社会变迁对社会福利的深远影响,并与时俱进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以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
福利依赖问题浅析: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
福利依赖问题浅析: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刘玉如【摘要】福利依赖现象的出现给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明显的负面效应。
面对越来越多的福利依赖者和越来越严重的福利依赖现象,政府和各界人士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在西方福利国家面临巨大挑战背景下产生的发展型社会政策就给我国防范和治理福利依赖问题提供了一些思路。
在充分发挥政府在福利提供方面的作用的同时,还应注重个人和企业作用的发挥,使其担负起各自的社会责任。
此外,加强对社会人力资本的投入,建立社会投资国家,加快公民社会的复兴和现代社区的建构,重构福利依赖者的社会支持网络,重塑他们对生活的信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成为解决福利依赖问题的措施。
%The emergence of welfare dependency has produced obvious negative impacts on both society and individuals. Faced by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welfare dependents and more serious welfare dependency, the government and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expresstheir serious concerns. The development-oriented social policy, generated when western countries were facing great challenges, gives us some thoughts about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welfare dependency. The government' s major role in welfare provision should be fully used. Onthe other hand, individuals and enterprises should also bring themselves into full play by shouldering their own responsibilities. Moreover, social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should be increased, a socially invested country developed, and the revival of civil socie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ommunity accelerated. Besides, social support-network of welfare dependency should be reconstructed and their confidence in liferebuilt, which can also be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welfare dependency.【期刊名称】《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6)001【总页数】5页(P48-52)【关键词】福利依赖;发展型社会政策;启示【作者】刘玉如【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昆明65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5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绝对完美的,而是既有其适用的土壤,亦有其相应的负面效应。
浅谈社会福利政策有哪些论文(2)
浅谈社会福利政策有哪些论文(2)2003年以来,我国政府切实履行政府责任,注重制度建设,密集出台社会政策:2003年出台“新农合”,2007年实施农村低保全覆盖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2009年出台新医改、试点新农保,2010年通过《社会保险法》,2011年提高国家扶贫标准(提高到2300元/人·年),2012年推进新农保全覆盖,等等。
上述各种重大战略决策的陆续出台,使我们看到了中央解决民生问题、推进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心和信心。
由于这些战略决策的实施都以国家充分履责为前提,都直接间接离不开社会政策的改革与创新,也使我们看到了“国家主导型”社会政策的曙光。
五、构建国家主导型社会政策任重道远尽管自新世纪初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出现了各种有利于矫正市场主导型社会政策的不足与偏差的新变化,但也必须看到,向国家主导型社会政策的转型是决不可能自动地实现的,市场主导型社会政策在我国毕竟已推行30多年,制度的路径依赖使得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产生着这样或那样的重要影响(43)。
这就更加表明加快构建国家主导型社会政策的必要,同时也表明这一过程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一,对发展理念进行必要的调整。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指出,“发展可以看作为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扩大的过程”(44)。
这一发展观强调发展不单纯是指GNP的增长、个人收入提高、工业化、技术进步、现代化等因素,而是包含更加广泛的因素,涉及社会安排(如教育、保健设施)、政治参与、公民权利等等内容。
“对发展的充分理解必须超越财富积聚、GNP增长及其它与收入相关的变量;这并非是忽视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而是必须超越它。
”(45)森的观点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其实质是相通的。
可以以此为指导,对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进行必要的调整。
具体来说,就是从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坚持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理念过渡到“效率公平,并重兼顾”或“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并重兼顾”的发展理念。
《公共经济学》论文 福利依赖 反福利依赖
《劳动经济学》(2010-2011学年第1学期)市场政府双失灵案例研究学生姓名:刘欢所在院系: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年级专业:09级劳动与社会保障学号:00930061完成日期:2010年11月20日星期六正文:案例一出租汽车行业管制中的政府失灵北京出租汽车协会在2001年做了一个调查,声称一辆夏利车司机每月交给出租汽车公司的份钱平均为4400元,而公司的运营成本为每车每月4019.97元,其中包括管理费800.65元,也就是说公司的每车纯收入每月只有257.97元,一个月的纯利率仅为5.86%。
国家、企业、司机的所得比例是1.98:1:9.87。
按照这种说法,司机得大头,国家得中头,企业得小头。
但“的哥”们对此提出了强烈置疑。
北京渔阳出租汽车公司的杨师傅以自己为例说,他的月营业收入基本保持在8700元左右,这些收用于支付每月的份钱4400元,燃油费约1800 元,修理费约400元,用餐费300元(每日10元),应付罚款等其他开支100元,每年的出租汽车车辆、计价器年检费等费用合计每月平摊30元,个人所得税每月60元。
总计每月支出为7100元,净收入则约为1600元。
但杨师傅为之付出的代价是每天几乎10个小时的工作。
杨师傅怎么也不相信企业拿的是小头。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辆新夏利车投入出租运营的成本大概是9万元,司机承包一辆车的抵押金是4万元。
也就是说,公司买一辆新车,实际只付5万元。
而出租车的使用年限是五年,每个月4400元的份钱,而且承包期内的所有日常汽车维护费用均由司机承担。
如此算来,公司两年就可以赚回一辆车的本钱,后三年净赚。
参考资料:《出租车载不动的愁怨》胡一帆《财经》杂志2003年2期以管理着5000辆出租车的某家出租汽车公司为例,每车每月份钱5000元,每年共收入3亿元的份钱。
对制度经济分析而言,更关键的是,每辆出租车的司机“以车代押”在公司里押了5万元的保证金,从而出租车司机们处于被公司“敲竹杠”的境地难以自拔。
社会结构变迁对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性研究
社会结构变迁对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性研究当今社会,社会结构变迁对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组织形式和人们相互之间的地位关系,它决定了资源分配、职业选择和社会交往等方面。
社会结构的变迁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路径,导致路径依赖性的产生。
首先,社会结构变迁的不平衡性带来了路径依赖性。
在过去的社会中,封建制度和等级制度等形式严重制约了人们的活动和发展空间。
这样的社会结构带来了不公平的资源分配,使得一些群体不断面临着贫困和边缘化。
这种不平衡的结构会形成一种路径依赖,使得弱势群体很难摆脱困境,限制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其次,社会结构变迁的速度差异也会产生路径依赖性。
在现代社会,科技进步迅猛,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而社会结构的变动却往往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这种速度差异导致了一些传统职业和产业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例如,传统制造业的衰落和服务业的崛起,社会结构的调整不能及时跟上,造成了失业和就业不平衡的问题。
这样的路径依赖会限制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结构变迁的路径更加曲折和艰难。
此外,社会结构变迁对于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也会带来路径依赖性。
在传统社会中,教育资源的分配往往不平等,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而大部分人只能得到有限的教育机会。
这种不平等的教育资源分配使得社会结构更加固化,难以出现新的社会阶层。
这样的路径依赖会导致人才的浪费和创新能力的低下,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结构变迁对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性研究是现代社会中的重要议题。
通过对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变革,可以减少路径依赖的影响,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社会公平,减少贫困和边缘化的现象。
通过改善资源分配,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实现社会的平衡与发展。
其次,要加快社会结构的适应性调整速度,使其与经济的发展同步。
通过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养新兴行业所需的人才,使经济发展的路径更加稳定和顺利。
最后,教育的公平与高质量也是解决路径依赖的重要途径。
社会变迁与社会福利变动
社会变迁与社会福利变动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不断发生着变迁,因此,社会福利也在不断变动。
社会变迁与社会福利变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社会变迁如何影响社会福利的变动,并分析这种变动对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影响。
首先,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是社会福利变动的重要驱动力。
经济的快速增长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源和财富,使社会福利得以改善。
例如,工业革命的发生,使得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社会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利用。
这使得社会福利制度得以建立,例如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善。
然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稳定也可能导致社会福利的不公平分配。
在不同社会时期,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也会对社会福利产生深远影响。
其次,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也影响社会福利的变动。
随着社会变迁的发生,人们的价值观也在不断演变。
例如,在现代社会中,尊重个人权益和平等是核心价值观之一。
因此,社会福利制度必须能够满足这些需求。
旧有的制度和政策可能无法满足当代社会的需要,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例如,妇女权益的保护、LGBTQ+群体的权益保障等新兴议题逐渐受到更多关注,这也促使了社会福利制度的变革。
第三,社会变迁还会影响社会的群体结构和动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迁移的增加,社会的群体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种变迁可能会对社会福利产生重大影响。
城市化往往伴随着资源和机会的更加集中,同时也可能导致城市贫困的加剧。
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社会福利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以保证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此外,科技进步也是社会变迁和社会福利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机会和社会结构也随之改变。
例如,机器人自动化对劳动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许多人因此失去了工作。
这需要社会福利制度作出相应调整,例如提供转岗培训和就业援助等。
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为社会福利的提供和分配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可能性,例如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社会福利的传递效率。
_福利_与_反福利依赖_基于城市低保群体的失业与再就业行为分析_慈勤英
“ 福利 ” 与“ 反福利依赖 ”
— — 基于城市低保群体的失业与再就业行为分析 —
慈勤英 兰 剑
摘 要 :西方语境下的 “ 福利依 赖 ” 是 否 已 经 在 我 国 出 现, 成为近年来社会救助领域的关 注焦点 。2 探究 “ 福利 ” 与“ 反福利依赖 ” 等 0 1 4 年在湖北省和辽宁省对低保群体进行调查 , 因素对低保受 助者失业的可能性 , 降低了受助者再就业 意 愿 , 城市低保救助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 救助 “ 现象 ; 反福利依赖 ” 因素在一定程 度 上 纠 正 了 福 利 给 予 的 负 面 效 用 , 但也带来了新 依赖 ” 的福利依赖可能 , 强化了受助者对低 保 救 助 的 依 赖 性 。 需 建 立 收 入 豁 免 、 低 保 渐 退 机 制, 实施有助于提升低保群体自我发展能力的就业援助等 。 关键词 :城市低保 ;失业与再就业 ;福利依赖 ;反福利依赖
第6 8卷 第4期 2 0 1 5年7月 V o l . 6 8. N o . 4 J u l 2 0 1 5. 1 1 1~1 1 9 y
: / D O I 1 0. 1 4 0 8 6 . c n k i . w u s s . 2 0 1 5. 0 4. 0 1 4 j j
表 2 低保受助者月均领取低保金统计表 人均低保给付金额 ( 月) 2 0 0 元以下 未就业 ( 人) 就业 ( 人) 合计 计数 比例 % 5 5 2 2 7 7 1 1. 2% 2 0 0~3 5 0元 1 7 2 8 6 2 5 8 3 7. 6% 3 5 1~5 0 0元 1 3 5 3 1 1 6 6 2 4. 2% 5 0 0 元以上 1 7 4 1 2 1 8 6 2 7. 0% 合计 5 3 6 1 5 1 6 8 7 1 0 0. 0% 比例 7 8% 2 2% 1 0 0%
福利经济学论文
福利经济学论文浅析新旧福利经济学的差异与对我国的启示一、引言福利经济学理论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期,由经济学家庇古提出。
庇古第一次从学术的角度将福利经济学单独的看成一门学科,并且将福利经济学看成一个体系。
自从福利经济学的理论提出来后,福利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就开始兴旺起来。
到了现代,福利经济学已经自成两派,一派是旧福利经济学,以该学科创立者庇古为代表,另一派是新福利经济学。
旧福利经济学和新福利经济学只是两种派别的划分,并没有任何价值观上的倾向性。
新旧福利经济学二者都希冀通过运用相关理论来使社会的福利扩大,但对于如何达成这一目标,新旧福利经济学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差异。
新旧福利经济学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经济学观点,二者之间的新旧之分,只在于时间的先后、观点的先后,而非认为新福利经济学具有更好的科学性。
接下来,将就新旧福利经济学差异及其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福利政策的启示进行阐释。
二、新旧福利经济学的差异新旧福利经济学既存在基本的相同点,又有很多显著的差异。
即使不同时期、不同派别的新旧福利经济学学者都强调不要将价值判断引入到福利经济学中,但福利经济学的本质上就涉及到价值的判断,因此,就新旧福利经济学的价值差异作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旧福利经济学基本价值观1旧福利经济学强调关怀弱势群体。
从这个角度出发,旧福利经济学家启动了大量的时间对弱势群体进行研究。
旧福利经济学家认为福利与商品一样具有边际效用,可以准确地用数值表达出来。
但在自由市场中,福利的边际效用不一定会实现最大化。
简单而言,社会中存在富人和穷人,富人由于本身经济条件较好,在社会福利提高后,它的边际效用很难得到提升,但对于穷人而言,边际效用就很大,因此,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办法,增加国家的福利,尤其是关注弱势群体的福利状况,则会增加整个国家的福利“效用”。
2旧福利经济学家关注分配均等。
以边际效用递减为基础理论的旧福利经济学家认为国民收入均等分配,可以提高国家的福利“效用”。
社会福利政策对家庭结构的影响研究
社会福利政策对家庭结构的影响研究社会福利政策是一个国家为了提高社会公平和促进公众福利而实施的政策体系。
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施形式和内容各不相同,但它对家庭结构的影响始终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社会福利政策对家庭结构的影响,从经济、教育和婚姻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方面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对家庭经济状况产生了重大影响。
通过提供经济援助、提供就业机会和推动工资增长等措施,社会福利政策有助于减少家庭贫困和不平等现象。
这意味着更多的家庭可以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为孩子提供更多的经济资源,从而稳定了家庭结构。
然而,一些人担心,过多依赖社会福利政策可能会导致家庭成员丧失工作动力,增加家庭不稳定因素。
2.教育方面社会福利政策对教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通过提供免费教育、奖学金和补助金等政策,社会福利政策为家庭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尤其是对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来说。
这有助于缩小教育差距,提高社会公平性。
同时,社会福利政策也鼓励家庭关注孩子的教育,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然而,一些人认为社会福利政策可能导致教育资源的过度集中,削弱了偏远地区的教育条件。
3.婚姻方面社会福利政策对婚姻和家庭结构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一些国家的福利制度将经济援助与结婚或生育挂钩,以鼓励家庭稳定和人口出生率增长。
这使得家庭更加倾向于稳定的婚姻关系,并为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
然而,一些人认为这种政策可能会对个人自由和选择权产生负面影响,使得一些人不得不在经济考虑下选择结婚或生育。
总之,社会福利政策对家庭结构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议题。
在经济方面,它可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并为孩子提供更多的资源;在教育方面,它可以缩小教育差距,提高社会公平性;在婚姻方面,它可以鼓励家庭的稳定和孩子的成长。
然而,也需要注意潜在的负面影响,如工作动力下降、教育资源的集中和个人选择权的削弱。
因此,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以达到维护家庭健康和社会公平的最佳平衡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着急剧变化,目前处在城市社会贫困阶层的生活质量状况令人堪忧,福利依赖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它不仅影响我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也对我党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形成挑战,文章探讨当前我国社会福利依赖的原因并进行反福利依赖分析,寻求反福利依赖的社会政策措施。
关键词:社会结构/变迁/福利依赖/措施
现阶段,社会结构变迁中,阶层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除了新产生的六个社会阶层之外,还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贫困阶层,尤其是城市贫困社会阶层。
这个阶层的人们数量较大,生活在城市边沿上,对社会影响较大。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之一。
为了较好地解决这部分人的生活问题,政府推行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是,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负面影响,如社会福利依赖问题。
在城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的一部分人,宁愿依赖政府每月发放的最低生活费用维持生计,也不愿意谋取职业,依靠自己的劳动来取得收入。
这部分人尽管日子过得很简单,但是他们感觉“良好”,觉得日子过的轻松悠闲,甚至成天蹲在一起打牌、打麻将之类,引起在职人员的强烈不满。
一、“福利依赖”的现状和影响
据民政部的资料显示,截到去年底,全国667个城市、1638个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全部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在民政部进行的最新排查结果表明,全国现有城市低保应保对象1938万人,其中已有1392.5万人领到了低保金,另有545.5万人正在办理低保手续。
到今年2002月10日,全国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贫困居民已经达到1930.8万人,初步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标。
从低保对象的构成来看,绝大多数是特困职工、失业人员及其家属,其中特困职工981万人,占50.8%,失业人员299.3万人,占15.5%,特困职工及失业人员家属554万人,占28.7%,“三无”人员96.5万人,占5%.低保对象骤增,个别地方2002年享受低保的人数比1996年增长了2111.8%.财政面临较大压力,全国用于低保的财政预算资金已经达到105.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46亿元,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安排59.3亿元,地方财政比2001年多安排28.3亿元,增加了91%.
从有关部门的低保调查资料中显示,第一,享受低保福利一年以上的人占被调查者的四成。
即42.2%的人享受时间在1年以上;18—59岁的成年劳动人口中也有37.7%的人享受“低保”时间在1年以上,存在福利依赖。
第二,找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低保对象主动寻找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从18—59岁的“低保”对象中只有39.3%的人表示自己最近一个月主动找过工作,而60.7%的人表示没有找过。
第三,存在着对低保福利的依赖心理。
在回答“在什么情况下会自愿放弃低保?”时,只有0.7%的人表示看到比自己更困难的人没有吃“低保”时自愿放弃,57.7%的人表示当有一份较满意的工作时自愿放弃“低保”,6.3%的人表示不可能放弃“低保”。
调查表明我国的低保对象中的确存在着“福利依赖”问题。
从走访中了解到,部分低保对象尽管依靠低保福利过日子,但是可以看到他们中的一些人,或打麻将、或聊天,给人悠闲自在、无忧无虑、心安理得的样子。
当一些上下班的职工对他们流露出“羡慕”的眼光时,他们中甚至有人得意地说“共产党好,不做事都吃得饱”,有的低保对象认为获得低保费是自己的基本权利,享受理所当然。
令在职工人牙痒痒,对这种现象忿忿不平,有的喊出了“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口号。
一些纳税人也认为,城市低保费是来自纳税人的钱,因此,享受低保费也应当以一定的劳动来换取,否则是不公平的。
认为除“三无人员”外,其余劳动年龄范围的人都有义务从事工作,要求制定实现权利和义务对等,维护工作伦理的社会政策,要求或强制“三无人员”之外的劳动年龄范围内低保人员必须接受由政府、街道、社区和其他非盈利机构提供的就业培训、辅导,接受职业介绍,否则不予发放低保费。
低保对象中的福利依赖,不愿劳动问题,会造成这样的影响:第一,会增加政府财政的
长期负担;第二,容易导致工作伦理的缺失;第三,可能造成人际效仿,使更多的低保对象形成福利依赖;第四,影响社会公平;第五,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该问题不容忽视。
二、“福利依赖”的成因
“福利依赖”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城市低保对象不愿从事工作而长期依靠政府低保福利生活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提供社会福利国家常见的社会问题,在西方和我国的港台地区都存在,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在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近年来,我国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不仅在城市推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提出了“应保尽保”的目标,对于促进深化改革,实现稳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但是低保对象中的福利依赖问题,给社会的负面影响很大,需要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福利依赖”问题的经济分析
1、就业空间相对缩小。
生育高峰因素。
进入新世纪,我国面临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小孩进入劳动年龄,尽管80年代是我国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时期,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庞大,生育保健进步,使现在每年近千万新增劳动力出现,与现实提供的就业空间形成强烈反差,新增就业人口涌入劳动力后备军,进一步降低劳动力的价格,使个人经济收入低下。
对原已下岗失业的人员来说,如此低下的收入,难以养家糊口,由此产生不愿就业的心理。
同时,新增劳动力以年轻的优势,挤占就业空间,同时由于缺乏熟练的工作技能,往往以低工资成本从业,在一定程度上,摊薄整个劳动力的价格。
统计数字表明,“十五”期间,每年近1000万城镇新增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因素。
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部分,由于以下因素导致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第一、可耕地本身的稀缺性,人均耕地面积少,经营土地本身所需劳动力少;第二、工业对耕地的挤占,大量经济开发区都是在熟土上建立的,虽然对农民进行了补偿,但由于农民本身缺乏应有的城市生存技能,其中部分游离在城乡劳动之间;第三、农业生产力相对提高。
随着生产力的自然发展,农业科技的普及,农产品的产量得到较大提高,部分地解放了劳动力,产生部分赋闲在家的农民;第四、农业经营方式的改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新的经营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是由于土地的有限性,使部分农民的积极性“无用武之地”;第五、农村人口的绝对增长。
尽管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起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幅员辽阔的农村,农民人口基数庞大,在正常的计划生育条件下自然出生的人口数量依然较大,如果加上非计划生育出生的孩子(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其数量更为壮观,使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相比较呈绝对增加之势,无形之中增加了未来劳动力的供给。
第六、农业有机构成的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使用,农业生产资料的性能得到较大提高,促使农村有机构成发生改变,一个劳动者能够推动的生产资料数量增多,这样必然置换出部分剩余劳动力。
第七、农村农业投资的回报率低下,尽管农业生产力的相对提高,但生产资料的价格也有所提高,农产品单产虽然增加,但是其市场价格却不高,投入产出呈负增长,挫伤农民经营农业的积极性,刺激农民寻找其他的赚钱机会。
第八、农民现金收入少。
由于农产品不赚钱,使农民唯一的现金收入渠道受到影响,改变这种情况,同样会寻找现金收入的机会,一个共同的去向——进城。
第九、进城打工者的示范效应。
多年前形成的民工潮,也带动资金流,不少民工通过打工带回较为可观的现金收入,盖新房、娶媳妇,令人羡慕、效仿,促使农民打工。
第十、地方政府的支持。
特别是中西部的贫困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呈绝对增加之势,由于农民进城打工每年可以给当地带回客观的经济收入,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地方政府支持和鼓励农民进城打工,并把它看成是增加当地收入的措施,于是在许多发达的省、市、县设有专为本地打工民工服务的机构,在某种程度上对民工
进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测算,目前尚有1.5亿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而且转移的进程正在加快。
大量农民进城打工,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挤占城市居民的就业空间,而且农民工价格低廉,促使劳动力市场价格降低,对于拥有土地这种生产资料的农民而言,只要有现金收入,哪怕低一点,也会抓住打工机会。
而城市居民没有赖以为生的生产资料,唯有寻找就业机会,才能获得养家糊口的收入。
可是如果太低的工资收入,将无法供养整个家庭,不仅不能提供足够的生活资料,更难为小孩支付比较昂贵的教育费用等。
在此意义上讲,城市贫困更甚于农村贫困。
处于城市贫困的居民能够享受到政府的低保福利,在社会整体工资水平与低保福利收入差别不大的情况下,低保对象自然选择放弃工作,依赖低保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