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a26efa1b0717fd5360cdcdc.png)
42.简述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丑得如此精美”的原因
(1)艺术作品美不美不在于所表现的生活是丑还是美,生活中的美、丑,均可成为美的艺术品的表现内容,艺术的创造性是最美的。(2)生活中的丑创造成艺术的美,不是把丑变成了美,而是把丑变得更典型了。(3)艺术能将生活真实地表现出来,可以使欣赏者明辨美丑,本身就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就是美。
B.应当具有历史的眼光
C.应当懂得一些自然科学知识
D.应当善于运用逻辑的方法
E.应当抓住历史学与逻辑学的契合点
34.提出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美以及美的规律这一观点的主要根据在于
A.能够更好地划清美学与各门艺术理论的界限
B.有助于扩大美学研究的范围
C.只有深入研究了高级的艺术美,才能理解低级的生活美
这是鲁迅先生关于喜剧的著名论断。( 0 ﹒ 5 分)它说明喜剧性的笑是一种具有社会性意义的否定。作为审美范畴的笑,不同于生理上的愉悦,应当具有一定社会性意义的心理内容,能够对对象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当人把异化的本质力量当成自己的本质力量,把非人的东西当成人的东西加以夸张和炫耀,就将引起人们的嘲笑和讽刺。真正的喜剧性就来自这种嘲笑和讽刺中。( 2 分)自然事物也只有让人联想和比附社会生活环境的时候,与人类社会发生联系的时候,才能产生喜剧性的笑。( 0 ﹒ 5 分)
D.接受不同,智育用脑接受,美育用心接受
E.思维方式不同,美育离不开感性形象,智育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
32.美是—种多层累的突创,它所包含的层面主要有
A.自然物质层
B.形式符号层
C.知觉表象层
D.社会历史层
E.心理意识层
33.在美学研究中贯彻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就要求美学研究者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2b0cc8216fc700aba68fc0e.png)
名词解释:1.崇高:是一种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对立。
情感力度异常激烈。
具有以痛感,压抑感为基础,由不和谐到和谐,由痛感到快感的复杂心理体验,并以狂放,无限,暴烈,模糊,神秘等为基本特征的审美范畴2.优美:也称阴柔之美,秀美。
优美以感性形式的和谐为主,其审美意蕴,情感力度柔和平稳,呈现为秀丽,妍雅,清新,明媚,轻盈,宁静等风格,具有小巧,平静,舒缓,圆畅,单纯等表现形式。
优美的诸多特质是由其审美关系的内在本质所决定的。
3.悲剧:悲剧,又称悲剧性或悲剧美,是指具有值得人同情,认同的个体,在特定必然性的社会冲突中,遭遇不应有却又不可避免的不幸、失败,甚至死亡结局的同时,个性遭到毁灭或者自由自觉的人性受到伤害,并激起审美者的悲伤,怜悯与恐惧等复杂审美情感。
4.喜剧:喜剧,又称喜剧性或喜剧美,是指有这样那样弱点、缺陷甚至虚假、丑恶特性的人或对象,在特定的矛盾冲突或不和谐情境事件中暴露自身的不协调与自相矛盾性,从而引人发笑的审美形态。
作为审美形态的“喜剧”,不仅指戏剧(影视)中的喜剧,也包含喜剧性的漫画,相声,小品,情景剧,综艺节目,民间笑话以及机智故事等。
5.自然美: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美是最常见的,最直观的审美形态之一。
一方面它指一种尊重事物本性,不过度加工的美,即自然而然的美。
另一方面它指一种自然界,大自然之中的事物或形态。
6.形式美:广义:指美的事物的外部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因而,形式美表现为具体的美的形式。
狭义:指构成事物外在形式的物质材料(形、声、色)有组合规律(整齐、比例、对称、和谐)所显示出来的审美特性,是客观事物外在形式的美。
通常所说的形式美主要是指此概念。
它是既不直接显示具体内容,又具有一定审美特征的形式的美。
7.社会美:社会美是以人类基础性生产生活劳动为核心所形成的审美形态。
凡是社会领域中那些美的现象,都是社会美。
社会美的范围十分广泛,它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凡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显现出某种精神价值与自由的,都可以成为社会美的审美对象。
(完整版)美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美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2659415ec3a87c24028c4fc.png)
第一章绪论1、美学: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
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美学》(Aest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
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n 哲学为美学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任何一种美学理论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
n 艺术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n 美学研究所涉及的美感问题是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而研究美感,离不开心理学的研究。
n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判断往往会与伦理判断紧密交织在一起,并对审美主体的美感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
3、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4、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5、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区别:答:审美意识不是美学思想,因为美学思想所具有的两个基本特点审美意识都不具备。
这两个基本特点分别是:(一)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之中,并得以传诸后代。
(二)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不在像审美意识那样可以是一些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远为深刻的能够揭示审美现象某些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西方美学的发展过程:8个阶段1) 古希腊美学,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方美学的开端;2) 中世纪,认为一切美的东西都是上帝早的3) 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没有美学大家4) 18世纪,理性美学主义、经验主义美学,鲍姆嘉登出版《美学》5) 19世纪前期,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代表人物:康德、席勒、黑格尔,代表了西方美学的黄金期6) 19世纪后期,实验美学、移情美学、生命美学,代表:车尔尼雪夫,认为美是生活7) 20世纪出,心理学美学,佛洛依德8) 20世纪,语言论美学,从语言角度、符号的角度探讨美学7、“由下而上”:行而下,由具体的研究上升到抽象理论研究的方法。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f21cffb6294dd88d1d26b07.png)
美学期末复习资料1、美学的历史:“美学之父”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
西方的美学是从柏拉图开始的,他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注意一下康德、布诺等主要的美学家及代表作)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等,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老子开创了道家美学的传统,中国古典美学的元气论、意象说、意境说、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等等,都发源于老子的哲学和美学。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清代美学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
2、宗白华和朱光潜的美学贡献:特点:第一,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走向“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的趋势;第二,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结合的趋势。
朱光潜:总体上说是传统的认识论模式,即主客二分的模式,但在对审美活动的具体分析时,常突破这种主客二分的模式,趋向于“天人合一”的模式,他提出美在“意象”,其影响最大的著作是《谈美》、《文艺心理学》;宗白华:(1)、立足点是中国哲学,他认为中西的形上学分属两大体系: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他也提出了美在“意象”的观点,他认为艺术家所要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个“灵境”也就是意象世界;(2)、对中西美学都有很深的理解和研究,倡导和追求中西美学的融合,而且他认为这种融合东西文化的事业以中国人最相宜,中国学者在实现中西美学融合的道理上可以做出自己独特的、别人不能替代的贡献,他也指明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中国学者在学术文化领域(包括美学领域)应该有自己的立足点。
3、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4、美是什么:狭义的美:是我们在审美范畴里讨论的“优美”,即一种单纯、完整,和谐的美,也就是古希腊式的美;广义的美: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喜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态。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e62e0da700abb68a982fb82.png)
《美学》复习资料第一、选择题在西方,最早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是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在阐述悲剧的效果时,认为悲剧有一种“净化”作用。
古罗马的贺拉斯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的论断,他认为文艺必须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性:一是真实性;二是形象性;三是情感性。
1795年,席勒发表《美育书简》,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正式出现。
席勒第一次“审美教育”的概论。
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答:1,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2,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3,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的。
这种观点又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二是比审美经验深一层,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主要研究对象。
4,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二、审美需要具有哪两个显著特征?答:1、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2、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这种追求具有表现为人类渴望发展自己、肯定自己和全面地表现自己生命活动的需要。
三、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主要具有什么作用?答:1、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
2、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审美发生理论的历史回顾答:审美发生理论在历史上有很多说法。
1、游戏说,游戏说的代表人物是18世纪德国作家、美学家席勒,他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
2、生物本能说。
代表人物是生物学家达尔文。
3、巫术说。
出自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和弗雷泽的《金枝》。
4、劳动说。
代表人物是德国学者卡*毕歇尔和普列汉诺夫。
五、悲剧的特点是什么?答:悲剧作为审美形态,它的主要特征有:1、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美学复习资料汇总(全)
![美学复习资料汇总(全)](https://img.taocdn.com/s3/m/3e2d51e41711cc7931b716dd.png)
美学复习资料汇总(全)《美学》选择题1、被称为“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鲍姆加登)2、美学发展经历的第一阶段是指(审美意识的形成)3、从主观心意状态探求美,其核心的理论取向在于(坚持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心意)4、最早从数关系出发探讨美的本质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5、提出“美育代宗教”的是(蔡元培)6、第一次明确提出“审美教育”概念的是(席勒)7、最早提出“诗言志”的著作是(《尚书·尧典》)8、正式提出“崇高”范畴并系统探讨的是(朗吉弩斯《论崇高》)9、在文学艺术中的美学意义和价值在于(丑在充分表现自己中否定自己)10、下面审美联想中属于相似联想的是(“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11、从古至今,美学家对美感有很多分歧,但他们都肯定(美感必须依赖于人的感官)12、艺术的核心功能是(审美功能)13、王国维所谓艺术意境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镜”是指(前者是“隐我”,后者是“显我”,但都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意境)14、“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没有感觉”,这说明(穷人没有与美景建立自由的审美关系)15、“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喜剧”提出者是(马克思)16、提出“曲线为美,蛇形线最美”的是(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17、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18、在历史上,美学长期被看作(哲学的分支)19、美的问题性质在于(透过美的现象探讨美的本质)20、中国最早将教育分为德育、智育、美育的是(王国维)21、艺术品最基本的必要条件是艺术品必须是(人工制品)22、“细雨鱼儿飞,微风燕子斜”描绘的是(优美景象)23、将“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的是(康德)45、美育不需要对别人进行说教,而是让人在生动活泼的享受中使性情获得(陶冶)46、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47、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鲍姆加登的《美学》)48、“由上而下”的美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哲学思辨)49、载道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艺术的功能)50、“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的提出者是(蔡元培)51、俗话说“对牛弹琴”,它说明美感的形成依赖于(审美能力)52、席勒认为,通过审美教育,人们可以(由“审美王国”进入“自由王国”)53、霍布斯的喜剧主张是(突然荣耀说)54、笪重光说:“密叶偶间枯枝,顿添生姿,纽干或生剥蚀,愈见苍颜。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de5182cc5da50e2524d7fe0.png)
美学原理复习参考一、单项选择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于(1750年)2、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指出,“凡是从某个观点看来是美的东西,从这同一观点看来也就是善的。
”3、孔子提出了(“里仁为美”)的著名命题。
4、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在立体图形中(球体)最美。
5、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
6、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美的本质)的问题。
7、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文献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8、提出“美在关系”说的美学家是(狄德罗)9、主张“美是主观的”中国美学家是(吕荧和高尔太)。
主张美是客观的代表是(蔡仪)。
10、陶渊明在《诗品》中被列入“中品”,唐人选诗不先杜诗,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是(缺乏时间距离)。
11、认为“美”、“艺术”都没有统一的本质,只具有“家族相似性”的美学家是(维特根斯坦)。
12、美感具有(主观性)。
13、中国传统的“比”、“兴”手法审美心理学上属于(相似联想)。
1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美学中被称为(移情)。
15、西方最早提出“崇高”这一审美范畴的美学家是(朗吉诺斯)16、“小桥流水人家”、“杏花春雨江南”美学上属于(优美)。
17、《麦克白》属于美学上的(性格悲剧)。
18、古希腊著名的喜剧家是(埃斯库罗斯)。
19、“丹青能令丑者妍”这一现象说明(艺术能“化丑为美”)20、艺术品结构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层次是(意象世界层)21、“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分出自(人间词话)22、艺术接受的核心问题是(意象的重建)23、(席勒)首先提出了“审美教育”这一概念。
24、古希腊时代,人们对“丑”的态度是(美丑分明,弃丑求美)。
25、《列子。
汤问》载:钟子期听了俞伯牙所弹的琴声后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这种意象是26、“美学之父”是(鲍姆嘉登)。
27、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28、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在平面图形中(圆形)最美。
29、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30、现存文献中,西方最早讨论美的本质问题的论著是(《大希庇阿斯篇》)。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df1b4f0fab069dc502201ac.png)
1/审美现象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主体、对象和二者之间的关系。
2/根据美学的知识学构成,美学的分支学科主要有哲学美学、心理美学、符号学美等。
3/根据美学在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相应的分支学科有艺术美学、教育美学、技术美学等。
4/根据瑞士精神病理学家荣格的说法,自然美的原型是原始自然崇拜文化。
5/1750年,鲍姆嘉登出版了关于感性学的著作,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6/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美以社会功利为前提。
7/构成形式美的基本要素是色、形、声。
8/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9/英国的画家和美学家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一书中说:波状线可以称之为“美的线条”,蛇形线可以称之为“富于吸引力的线条”。
10/节奏可以分为时间性节奏和空间性节奏两个方面。
11/多样统一被称为形式美最高级的组合规律。
12/古罗马的朗吉弩斯第一次明确地论崇高和优美。
13/康德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14/声音的表情功能和象征功能使它成为形式美的要素。
15/英国的博克认为“惊惧是崇高最高度的效果”。
16/根据康德的说法,优美与爱欲和女性美有关,崇高与攻击性和男性美有关。
17/优美和崇高可以理解为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一种是各方面的和谐统一,一种是各方面的对立冲突。
18/崇高显得复杂深奥,其中充满了矛盾冲突,甚至包含了丑的因素。
19/崇高给人的感受是一种由逆到顺的复合的感受,是一种由恐惧转为愉悦,由惊赞转为振奋的感受。
20/优美和崇高这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如果从人生实践角度上来说,优美意味着理想与现实的和谐统一,崇高意味着理想和现实对立与冲突。
21/如果从认识论角度来说,优美表现为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的和谐统一,崇高表现为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的互不协调。
22/1853年,罗森克兰兹出版《丑的美学》一书,专门研究丑。
23/荒诞是和崇高一起产生,作为崇高的对立面而存在的。
24/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的夏夫兹博里认为审美经验来源于人的一种天生的能力。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1ab7d203169a4517723a3fa.png)
美学复习资料绪论:美学的建立:1.历史: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近代形成的。
美学西方名称“Aesthetics”,译为感觉,感兴趣,感性的。
2.美学之父,18世纪初,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鲍姆嘉滕。
代表作:1735博士论文《诗的哲学默想录》,首次提出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感性认识,称为“Aesthetics”,即“感性学”。
1750年,鲍姆嘉滕以此概念为其一本论述感性认识的专著命名。
开宗明义提出“Aesthetic”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哲学和如何构思一首诗的知识是联接在一个最和谐的整体之中,却往往被视为完全相反的东西。
”([德]鲍姆嘉滕:《诗的哲学默想录》,见《美学》3.鲍姆嘉滕所倡导的美学,经德国哲学家康德、席勒、谢林、黑格尔等人的发展深化,才具有了独立完整的体系,才称为哲学中与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逻辑学、研究意(即道德理性)的伦理学相提并论的研究情(即感性认识)的美学学科。
4.在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以黑格尔哲学及美学为代表的形而上学体系的被批判,德国哲学家费希纳提出的以“自下而上的美学”来代替“自上而下的美学”,即以审美经验的研究取代传统的纯哲学思辨的美学的意见得到认可,从方法论上引发了美学研究的革命,使西方美学从古典的形态进入了现代的形态。
现代西方美学表现出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的总体趋势。
5.中国美学的发展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同样具有深刻性和丰富性(由于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和浑朴性,未能取得独立形态)。
中国美学研究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人物有王国维、梁启超、鲁迅、朱光潜等)。
但美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受到重视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第一章审美活动一审美活动的特征1.超功利性特征审美活动首先是一种超功利性的人类活动。
这里的功利性是狭义的,指的是物质功利性。
审美活动的超功利性,使它与一切有着直接或间接功利目的的活动相区别,那些功利性的活动包括生物本能活动、物质实践活动以及某些精神活动与社会活动。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0f7b650804d2b160b4ec0eb.png)
美学复习资料二、名词解释:1.形式说:渊源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克莱夫•贝尔认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该学说认为美根源并表现于事物的形式因素,事物内容在审美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不起任何作用,因而美的特征主要是直观性和非功利性。
2理念说: 是一种关于美的本质的学说,最早提出美是理念说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该学说从人的精神世界出发,认为美的本质是某种超现实的绝对精神实体即理念,客观事物本身不具有美,它的美是理念赋予的。
美是理念说产生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经过中世纪和近代一些美学家的修补,发展和完善于德国古典哲学,其主要代表有柏拉图、普洛丁和黑格尔。
3.直觉说:是现代西方影响较大的美学学说之一,直觉说的代表人物应当首推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克罗齐认为美是一种直觉。
4.美在生活:是由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来的。
他认为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5.美的相对性:是有所处的时代,民族,阶级,阶层,地域所来判定的。
6.形式美:广义的形式美是指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狭义的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声音)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整齐、比例、节奏)所显示出来的审美特性。
形式美不直接显示具体的自然和社会事物的内容,往往以抽象形式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呈现出审美特征。
7.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完形即整体的意思,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译音。
“格式塔”一词具有两种涵义。
一种涵义是指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例如,用“有角的”或“对称的”这样一些术语来表示物体的一般性质,以示三角形(在几何图形中)或时间序列(在曲调中)的一些特性。
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意即“形式”。
另一种涵义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b6aecc35fbfc77da269b18d.png)
全美学复习资料审美活动(主体·客体·主客体关系)一.审美活动审美活动: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审美体:进入审美关系的人及其美感。
审美客体:与主体发生审美关系的自然、艺术、社会、生活等诸多对象。
审美关系:审美活动是很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所以可能并具有现实性的根本条件。
我们只有在审美活动的存在结构中,才能真正把握住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以及它们之间所形成的审美关系的真是特性。
二.审美的发生1.游戏说:1)由18世纪德国作家、美学家席勒提出的;2)游戏指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3)游戏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进行观赏和玩味,审美的游戏是想象力的自由创造,游戏即审美活动,游戏的冲动,来自生命力的盈余。
局限性:第一,忽视了对动物游戏向人的游戏转化的机制以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和进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
第二,在席勒那里,游戏和审美几乎可以看出是同义词,这样。
说审美产生于游戏,无异于说审美发生的根据就在于它自身。
这显然是难以成立的。
2.生物本能说:认为审美的发生导源于人的某种本能。
18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在其美学著作《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中也把审美活动与人的本能联系起来,他认为人的要求维持种族生命延续的本能产生出美感。
达尔文的看法集中也提到“愉快的感觉”是出自本能。
这种研究,不仅拓展了审美发生理论的思维空间,而且还有力地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其伏根深远的生物性基础的。
局限性:第一,混淆和抹杀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的质的区别,以至于把动物的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
第二,忽视了对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根源的探讨。
3.巫术说:1)来自美国人类学家泰勒很弗雷泽的原始文化研究;2)通过神秘感应,物体不受时空限制而相互作用;3)弗雷泽指出:“交感巫术”有两种类型:“相似律”与“接触律”;4)巫术活动孕育艺术,巫术说可以说明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c7ecefb941ea76e58fa048f.png)
1.马克思为什么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答: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存在着。
2.什么是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二者的关系是什么?答:美的内容:是在具体形态中显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
美的形式:就是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式。
实的美的事物而言,美的形式是具体的,美的内容也是具体的。
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是辩证统一的,美的事物所包含的人的本质力量和它的感性形式是不可分离的,就现3.什么是形式美?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属性主要有哪些?构成形式美的物质材料的组合规律有哪些?答:广义的说,形式美就是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征,因而形式美表现为具体的美的形式。
狭义地说,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征。
即具有审美价值的抽象形式。
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属性有色彩,形体,声音;构成形式美的物质材料的组合规律:整齐、比例、对称、均衡、反复、节奏、多样统一等。
4.美的表现形态有哪些大类型?答:现实美和艺术美。
5.美感与生理快感的关系?答:美感不等于一般的通过五官感觉得来的快感,但必须以感光的生理快适为基础,同时美感也具有分享性,它本身就要求社会的普遍赞同,不像某些生理快感如食欲的满足感,基本上属于私人现象。
总之,一个对象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美感,由于人们从对象的可感形态中看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看到了与自己的创造性的生活相联系的东西。
6.艺术设计在形态分类上是什么样的艺术?答:属于造型艺术,造型是设计的基本任务,“形”是设计的基本语言,造型与造物是密切相连的。
任何实在的物都有形的存在,形是视觉可见的、可触的。
造型艺术"是艺术形态之一。
指以一定物质材料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的艺术。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6093b5477232f60ddcca163.png)
2、在美的观念上,应实行怎样的变革?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第一,打破传统美学的静止、孤立、片面、纯客观等形而上学偏颇,转而从变化、运动和多层次结构中探索美。第二,把美即不当成物质属性,也不看作主观精神属性,而是视为人与现实形成审美关系的结果,视为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第三,由于从运动变化和多层次观点探索美,并且把美与现实生活紧紧联系起来。因此,美在本质属性上就是一个开放式系统,我们在探讨美的本质时,应牢固树立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的观念,这一观念的核心内涵就在于:美不仅由多方面的原因与契机所形成,而且在主体与客体交相作用的过程中,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的过程中,美的形成和创造,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
2、结合具体实例,论述美感活动中的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关系:
(1)艺术创造和美感欣赏具有两方面特点,一方面是一种高度自觉行为,即受到明确的理性或意识的指引;另一方面却又常是不自觉的或非自觉的,即是不由自主的,不一定受理性的控制,体现了无意识的特点。两者之间既是矛盾的又形成高度的统一,使人感到十分自然,所以美感欣赏往往是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矛盾的统一。这种矛盾的原因来自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复杂性,一方面人是通过感觉来欣赏美的,而人的感觉又是有意识的,与人的思维、理性能力结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了美感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人何时能获得美感,又依赖于主体与客体多种现实条件的制约,是个人的意识无法预测,无法完全控制的,由此产生了美感的非自觉性。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f405483a98271fe900ef933.png)
美学复习资料一、单选题1、()认为审美活动不是“比量”。
A、老子B、庄子C、周敦颐D、王夫之参考答案:D2、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用逻辑判断命题的形式阐释文学艺术作品的意蕴只是近似的描述。
B、一种阐释只能照亮艺术作品丰富意蕴的某个侧面C、伟大的作品具有无限的阐释可能性。
D、以上说法都正确参考答案:D3、“非鲁达定说不出此语,非此语定写不出鲁达”是()的评语。
4、A、鲁迅B、俞伯平C、胡适D、金圣叹参考答案:D4、审美活动在主体方面的前提条件是()。
A、坚持主客二分B、跳出主客二分C、坚持情境融合D、坚持天人合一参考答案:B5、下列关于意象世界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对自我的无线超越B、是对精神的超越C、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D、以上都不对参考答案:C6、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民俗风情是()。
A、独立于时代之外的B、不一定会变化C、不断变化的D、一成不变的参考答案:C7、“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谁的观点?()A、白居易B、韩愈C、柳宗元D、王安石参考答案:C8、以下对波普艺术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它20世纪50年代萌发于英国。
B、杜尚是观念艺术的发起者。
C、它指的是流行艺术、通俗艺术。
D、它否定了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
参考答案:B9、美感的主要器官是()。
A、耳目B、嘴C、鼻D、手参考答案:A10、艺术操作中技与道的完美结合,在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常被称为:A、心手相应B、刻镂无形C、胸有成竹D、气韵生动正确参考答案:A11、“美是物在人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这一观点来自()。
A、高尔泰B、吕荧C、宗白华D、李泽厚参考答案:B12、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风尚是在这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
B、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风尚必然体现着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
C、审美趣味作为主体的审美价值标准的体现,制约着主体的审美行为。
D、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在社会上集中体现为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a8f9b52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87.png)
《美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美学属于综合性很强的科学。
2、喜剧的审美特征就是。
3、从目前研究来看,是促进审美发生的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
4、根据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创造的物态化成果对艺术进行划分,可把艺术分为造型艺术、、、综合艺术和语言艺术。
5、肯定了艺术模仿现实的真实性,从而使得模仿说在欧洲雄踞千年,成为欧洲艺术和审美发生理论。
6、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提出美是。
7、黑格尔在柏拉图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
8、康德在美学论著《判断力批判》中把崇高分为两类:和。
9、社会美主要包括人的美、日常生活的美和的美,核心是人的美。
10、《》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基础。
11、只有凭借审美的态度,即的态度去对待事物,事物也才能成为审美的对象。
12、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有:形象性、概括性、和审美娱乐性。
13、“游戏说”主要是倾向于“现实、作品、艺术家、欣赏者”四要素中的两个要素来定义艺术的。
4柏拉图对美的本质进行探究,第一个从哲学的高度提出说,近代美学家黑格尔在柏拉图的基础上提出:美是“”。
5人类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是的出现。
、只有凭借审美的态度,即的态度去对待事物,事物也才能成为审美的对象。
7美学思想的发展可以分为、和美学学科的出现三个阶段。
8审美活动的过程可分为:阶段、阶段和审美超越阶段。
9喜剧的基本特征是笑,从内容上分,喜剧的类型可分为肯定性喜剧、性喜剧和性喜剧。
0德国美学家发表的《》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
1古罗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其《诗艺》中提出“”的思想。
、语言艺术具有概括性、形象性、情感性和的特征。
3审美经验理论“距离说”是布洛提出的,其距离指的是距离。
二、判断题1、中国美学思想蕴含在诗论、画论和文艺理论中,少有哲学性的美学。
()2、审美经验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故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3、中国古代同西方一样具有优美和崇高的审美范畴。
()4、语言艺术属于呈现于时间动态的兼具再现与表现的艺术。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b6e4c88bceb19e8b8f6bac2.png)
美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美的产生第一节从石器造型的演变上看美的产生1.北京周口店人的打制石器——实用2.西山许家窑人的石球—实用兼审美3.山顶洞人饰品—审美需要的发展第二节从彩陶造型和纹饰看美的产生1.石岭下类型罐(距今约5500年)2.马家窑尖底瓶——有一种流动的韵律感3.大汶口兽形器——充满了想象和创造的喜悦4.半坡遗址陶器,图案中的对称、对比、调和、多样统一等,体现了整体和谐效果。
第三节从古代“美”字的含义看美的产生1.“羊大为美”。
2.“舞人为美”。
美产生的结论:1.美产生于人类劳动。
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实用先于审美。
3.从实用到审美的过渡,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
4.在实践中主体与客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人在实践中创造了美,另一方面在美的创造中又进一步提高了人的审美能力。
第二章:美的本质与特征动物只有性感,没有美感第一节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美学史上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可分为三大派,即客观派、主观派、主客观统一派。
一、客观派从客观事物本身出发研究美,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事物自身某种属性或关系,否认美的主观性。
二、主观派从人的主观精神出发探求美,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人的绝对精神、主观意识,否认美啊的客观性。
三、主客观统一派认为美既不全在客观事物,也不全由人的心灵产生,而在于审美主体同审美对象之间所发生的审美关系之中,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第二节美的本质的初步界定美是客体的审美属性和主体的审美能力在审美活动中契合而成的感人形象。
客体审美属性——客观性主体审美能力——主观性审美活动——主客观统一性1.美的生成来源于客体的审美属性审美属性指客体使主体获得情感愉悦的属性。
1.宜人的质感(色彩、形状、声音)2.动人的品质(移情、比德、愉悦)3.感人的形式(整齐、对称、和谐)2.美的生成取决于主体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包括审美需要、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
3.美的生成立足于审美活动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是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临时结成的关系,离开了审美活动,也就不存在审美主客体了。
美学 复习资料
![美学 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13406fc0975f46527d3e1b7.png)
美学一、填空1、审美现象就是由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即审美客体,以及审美主体之间的关系三个要素构成的。
2、鲍姆加登:“美学之父”,《美学》问世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形成。
3、美学的哲学基础:当代中国美学,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
4、柏拉图:①模仿说: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进行批判,提出“艺术是模仿的模仿”。
②理式说: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绝对理念),美就根源于绝对理念,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
③迷狂说:审美活动达到高峰时的经验状态。
5、悲剧——①亚里士多德:奠定了悲剧理论的基础,对其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②黑格尔:悲剧发生于“矛盾冲突”③尼采: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酒神精神和悲剧直接相关)。
④恩格斯:悲剧产生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6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
6、崇高——①朗吉努斯:《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论述。
②康德: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数学上的崇高和力学上的崇高)。
7、夏夫兹博里重视人的感官,但他认为人审查美、丑、善、恶的能力却不依赖于五官,而依赖于天生的内在的“第六感官”。
8 、陆机《文赋》明·李贽——童心说中国古典美学——曹丕《典论·论文》。
9、费希腊在他的《美学入门》一书中,把美学分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10、蔡元培:“美育代宗教说”——美育思想最早的开拓者。
11、王国维:《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创构的以“境界”为核心范畴的美学体系,是中国现代美学的第一个理论模式。
人生三大境界: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2、中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3、克莱夫·贝尔: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14、布洛:心理距离说荣格:集体无意识说。
15、席勒:《美育书简》第一次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10aee54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1d.png)
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崇高:是一种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对立。
情感力度异常激烈。
具有以痛感,压抑感为基础,由不和谐到和谐,由痛感到快感的复杂心理体验,并以狂放,无限,暴烈,模糊,神秘等为基本特征的审美范畴2.优美:也称阴柔之美,秀美。
优美以感性形式的和谐为主,其审美意蕴,情感力度柔和平稳,呈现为秀丽,妍雅,清新,明媚,轻盈,宁静等风格,具有小巧,平静,舒缓,圆畅,单纯等表现形式。
优美的诸多特质是由其审美关系的内在本质所决定的。
3.悲剧:悲剧,又称悲剧性或悲剧美,是指具有值得人同情,认同的个体,在特定必然性的社会冲突中,遭遇不应有却又不可避免的不幸、失败,甚至死亡结局的同时,个性遭到毁灭或者自由自觉的人性受到伤害,并激起审美者的悲伤,怜悯与恐惧等复杂审美情感。
4.喜剧:喜剧,又称喜剧性或喜剧美,是指有这样那样弱点、缺陷甚至虚假、丑恶特性的人或对象,在特定的矛盾冲突或不和谐情境事件中暴露自身的不协调与自相矛盾性,从而引人发笑的审美形态。
作为审美形态的“喜剧”,不仅指戏剧(影视)中的喜剧,也包含喜剧性的漫画,相声,小品,情景剧,综艺节目,民间笑话以及机智故事等。
5.自然美: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美是最常见的,最直观的审美形态之一。
一方面它指一种尊重事物本性,不过度加工的美,即自然而然的美。
另一方面它指一种自然界,大自然之中的事物或形态。
6.形式美:广义:指美的事物的外部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因而,形式美表现为具体的美的形式。
狭义:指构成事物外在形式的物质材料(形、声、色)有组合规律(整齐、比例、对称、和谐)所显示出来的审美特性,是客观事物外在形式的美。
通常所说的形式美主要是指此概念。
它是既不直接显示具体内容,又具有一定审美特征的形式的美。
7.社会美:社会美是以人类基础性生产生活劳动为核心所形成的审美形态。
凡是社会领域中那些美的现象,都是社会美。
社会美的范围十分广泛,它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凡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显现出某种精神价值与自由的,都可以成为社会美的审美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立元美学重点部分复习资料(晋中学院)一、填空1、审美现象的结构:最表面的一层是形式层,形式层的后面是意蕴层,意蕴的后面是“存在”层,中国美学称为“道”,西方美学称为“存在”。
P82、审美现象的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三者演变形态是:最先有审美意识的形成,其次是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最后由美学思想发展成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P163、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问世为标志,美学独立,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P174、Aesthetica即“感性学”,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美学”。
P185、美学学科性质的确定的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审美现象的特殊性,二是审美现象反思方式的特殊性。
P226、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魂是天人合一,人与世界一体。
P377、“美学”一名较早见于1875年德国传教士花子安的著作(《教化议》),他1873年出版的《大德国学校论略》中谈到了西方美学课程的设置。
另一种说法说“美学”一词是由从日本学者中江肇民的翻译转引进来的,有《维氏美学》,1883年出版。
P468、冯友兰把人生分为由低到高四种不同的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P809、宗白华则分境界为六种:“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艺术境界主于美。
”P8110、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精神存在特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
P11611、色彩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面。
P12612、人们在生活中对各种不同线条丰富的感受经验,是线条之所以能转化为审美条件构成因素的重要基础。
13、在审美活动中,主体越是忽视自身的现实存在,就越是有助于对象的存在。
这种状态,庄子称之为“坐忘”,杜夫海纳则称之为主体的“非现实化”。
P13114、审美对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活动的对象,根本在于它具有非实体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P13215、生物本能说影响最大者首推达尔文的观点,他通过对动物生活的实际观察,提出动物也有美感能力的观点。
P13716、从本能角度探索审美发生问题的,还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他认为,人的本能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就是性本能。
P13817、文化创造实质:“性的精力被升华了,就是说,它舍却性的目标,而转向他种较高尚的社会目标”。
P13818、弗雷泽著有《金枝》一书,他认为原始巫术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以“相似律”为基础的“顺势巫术”或“模拟巫术”;另一种是以“接触律”为基础的“接触巫术”。
P13919、审美经验的最根本的实质是它的实践性。
审美活动在根本上都是人们人生实践的组成部分。
P27320、审美经验现象呈现出不同于其他理性认识活动的特点:不自觉性和突发性、非逻辑性、创造性等。
P28021、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P28322、黑格尔将感知称为“认识性的感觉”。
P28423、根据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关系的变化,我们可以把审美经验划分为呈现阶段、构成阶段、评价阶段。
P30324、古罗马时期的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寓教于乐”的创作原则。
P39425、德国美学家席勒于1795年发表《审美教育书简》(又《美育书简》),由27封书信组成,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审美教育”概念,标志着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出现。
P39626、席勒:分裂的任性分别受制于两种活动,一种是感性冲动或物质冲动,一种是形式冲动或理性冲动。
27、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著名主张。
他把美育称为“美感教育”,有《美育与人生》一书。
P40828、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朱光潜在《谈美感教育》中明确提出了“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的观点。
P41029、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处于最高的位置。
P9330、审美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内在方面,兴趣和品位是审美趣味外在表现。
P9531、审美活动是真正与人相通的活动。
P6532、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
P15133、悲剧的分类:命运悲剧、英雄悲剧、性格悲剧,也可以是日常生活悲剧。
34、审美教育的内涵:审美教育是人格教育,是情感教育,是艺术教育。
35、巫术礼仪活动应该是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
36、美学的哲学基础是:()。
二、名词解释1、审美现象历史性——指审美现象本身以及人们对审美现象的反思都不是从来如此,永远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生存的历史发展而不断演变的。
它们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有不同时代和语境造成的差异性。
P122、审美关系——就是根植于人生在世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自由情感关系。
P643、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
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喜悦感。
P684、人生境界——主要标志着人在生存实践中的精神修养及思想觉悟程度,是人对宇宙和人生的自觉和对生命意义、幸福感的感悟水平,包括着人生实践中的审美的境界。
P765、审美需要——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一种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独特精神要求。
P936、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它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
就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P937、审美趣味——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审美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内在方面,兴趣和品位是审美趣味外在表现。
P958、价值——用以揭示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之间一种特殊关系的重要范畴,它从根本上表征着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式的生命活动的本质属性。
P1049、审美惊异——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
P11810、审美体验——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P11911、澄明之境——就是光明、敞亮的境界,它与遮蔽、晦暗不明相区别,所谓走向澄明之境,亦即揭开遮蔽、去除迷误,从而走向光明之域。
P12212、崇高——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
P19513、优美——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P19714、气韵——气韵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就是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的活力,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而且这种生命的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形成美的形象和美的感受,并且在文字、线条、色彩和声音等表现形式之外,给人留下很多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P23715、意境——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包括艺术对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里超越外在的形象,从而创造出新的意蕴和境界。
佛家的境界不是指客观物象和环境,是指人的主观对客观的感受、体会、认识。
P24716、比德——人们在艺术创作中总是习惯于把自然物的某些特征人格化,使之比附于人类的某种道德情操。
17、完形——乃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指人的知觉总是倾向于把对象的形式当作整体来把握。
一方面指人的知觉并不是各种感觉元素的相加,而是以整体的方式来把握对象的;另一方面则是指知觉活动总是倾向于通过修正和改造感觉材料来把握对象的完整形式。
P28518、“移情说”——代表人物是立普斯,即审美情感并非审美客体所固有的,而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人格和情感移入或投射到对象之中,与之融为一体,使对象呈现出人格化的情感特征。
P28919、“同构说”——由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指出,即自然事物和艺术形式之所以具有情感特征,是因为外在世界与人的心理世界有同构对应关系。
代表人物是阿恩海姆。
P29020、审美态度——指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
P30321、坐忘——是庄子提出的重要的美学观点,指审美主体由身到心,到气、到虚无感知事物的过程,审美主体最后进入虚静心灵、物我两忘的境界。
P40322、审美教育——简称美育。
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P42023、寓教于乐——由古罗马贺拉斯提出,把美育看成娱乐与道德教育的统一,要求文艺具有魅力,通过感动给人以教益。
三、简答题1、审美关系的特点:P5(1)审美关系是通过主体的感觉器官来和现实建立关系,而把握的对象也具有感性的形象性和直觉性。
(2)审美关系是自由的。
包括外在自由和心灵自由。
(3)审美关系是人作为一个整体和现实发生关系,具有超功利性。
Eg:食物的色香味形,食物具有审美性。
(4)审美关系还特别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关系。
Eg:对夕阳的吟诵,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朱自清: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2、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P10(1)静观关系。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始终以一种无所为而为的超功利态度来对待对象,通过对于对象形象的观照、感悟而获得一种精神的满足。
而审美对象的形式是超功利的,对这种超功利的形式只可静观。
(2)对话关系。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能够从对象上直观到自身,领悟到与自身存在息息相关的意义和意蕴,从而产生共鸣,形成交流、对话的局面。
如:柳——送别。
(3)存在关系。
审美主体从对象身上发现了自身的存在意义,从而忘我地投入到“存在”或者“道”境之中。
3、审美现象历史性的理解有何意义?P15(1)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审美现象。
审美现象是历史性的,是由人类生存的历史性、人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所决定的。
(2)理解审美现象的历史性,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把握美学的发展演变。
(3)让我们探索美学问题时,把眼界扩大、放远,从人类生存的历史性、人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的广大领域着眼,从历史的继承和发展着眼,来审美和理解审美现象和人们对审美现象的反思。
4、什么是美学?(美学的性质)P25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存在和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