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策划战争的日本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
割占或租借地
强租胶州湾 强租旅顺、大连
强租广州湾 强租“新界”、威海卫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从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 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落后就 要挨打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 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 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日本增兵朝鲜,蓄意挑起
甲
中日战争。
午
丰岛、牙山战役
中 1894
平壤战役
日
黄海战役
战 1895
辽 东 半岛战役
争
威海卫战役
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中国半
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原因
经
过 结果及 影响
练一练:
1.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A
A.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
B.迫使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
C.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获得清政府赔款,以发展资本主义
欲先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 然后以朝鲜为跳板进而征服中 国。
①“大陆政策”中日本政府曾做过哪些尝试?
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的台湾,虽未得逞,但却尝到 了甜头。特别是中法战争造成的中国“不败而败”的 结局,更加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于是加紧扩 军备战。
甲午战争前日本扩军备战概况
军费开支占国家 预算
中 中国海陆军
国
日本海陆军
大沽
渤
海
山东
大东沟 旅顺
大连
威海卫
黄 海
朝
平壤
°
汉城 仁川 °
丰岛
牙山
鲜
日本
中国
北洋海军“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命令北洋 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內,不许巡海迎敌,使日本取得 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从而大大便利了日本的进一 步侵略。
战争故事
“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
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
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
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
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日本对中国东北垂涎已久。
“九一八”事变前,它已通过日俄战争夺取了旅顺、大连和满洲铁路沿线并派兵驻扎,这正是它能够阴谋进行事变的前提。
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就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露骨地声称中国东北“在(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
同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臭名昭着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从而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
从1929年起,日军陆军参谋本部和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三省先后秘密组织了四次“参谋旅行”,侦察情况,制定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作战方案。
1931年6月,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和陆军省制定“满蒙问题解决方案大纲”,确定了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的具体步骤;7月,陆军参谋本部把攻城重炮秘密调运至沈阳,对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8月,日本陆军大臣南次郎在日本全国师团长会议上叫嚷:满蒙问题只有用武力解决。
随后进一步做了发动此次战争的各种准备。
“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
各地人民纷纷要求抗日,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东北人民奋起抵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先后出现了东北义勇军和各种抗日武装。
北洋海军:开炮前即被葬送的舰队
北洋海军:开炮前即被葬送的舰队
● 金一南(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
一、一场武器装备差距最小的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与入侵之外敌交战时武器装备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它又是近代史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败得最惨的一次战争。首当其冲的是为多年惨淡经营的北洋海军全军覆灭。一切后果由此蔓延扩展。战争双方装备实力与最终结局反差如此之大,不得不令人深思。
流行的说法是,北洋海军自1888年后未添船购炮,已难以一战。但从以上可看出,不论就哪一个方面说,北洋舰队也远未到不能一战的地步。1894年5 月下旬李鸿章校阅北洋海军,奏称“北洋各舰及广东三船沿途行驶操演,船阵整齐变化,雁行鱼贯,操纵自如。……以鱼雷六艇试演袭营阵法,攻守多方,备极奇奥”;“于驶行之际,击穹远之靶,发速中多。经远一船,发十六炮,中至十五。广东三船,中靶亦在七成以上”;“夜间合操,水师全军万炮并发,起止如一。英、法、俄、日本各国,均以兵船来观,称为节制精严”。
开战之初,世界舆论普遍以中国为看好。日本大本营制定了三种方案,为胜败皆做好准备: 甲,歼灭北洋舰队夺取制海权,即与清军在直隶平原决战;乙,未能歼灭对方舰队,不能独掌制海权,则只以陆军开进朝鲜;丙,海战失利,联合舰队损失沉重,制海权为北洋舰队夺得,则以陆军主力驻守日本,等待中国军队登陆来袭。
据日方资料记载,黄海海战时双方舰只装甲情况如下:
日方似将既使金属构造但未加装甲防护的舰只,皆归入非铁甲舰只一栏。据我方资料记载,定远、镇远的护甲厚14寸,经远、来远的护甲厚9.5寸。 看来即使日本的“三景”舰,也缺乏北洋舰队这样较大规模的装甲防护。北洋舰队的装甲水平普遍超过日本舰队。
北洋水师是一支付出了巨大投入的舰队。有人统计,不算南洋海军和广东、福建水师,仅建成北洋海军就耗银3000万两。满清驻日本领事姚锡光在描述北洋舰队年开支时说,“其俸饷并后路天津水师学堂及军械、支应各局经费,岁1768000余两”;这还仅仅是北洋舰队的官兵饷项及后方开支等项。另有统计说,清廷支付的舰船购造费便已超过3000万两。再加舰船上各种装备器材的购置维持费、舰队官兵薪俸、舰队基地营造费及维持费、后路各造船修船局厂及官衙的开设维持费、海军人才的教育培养费等等,合而计之,清廷为海军的总投资约在1亿两上下。等于每年拿出300多万两白银用于海军建设,平均占其年财政收入的4%强,个别年份超过10%。这样的数目与比例,在当时条件下不可谓不高。
抗日战争中的日军战略与战术
抗日战争中的日军战略与战术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
在这场战争中,日军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和战术来实现统治中国的目标。
本文将分析抗日战争中日军的战略思路和具体战术手段。
一、日军战略思路1. 经济侵略日本在抗日战争中采用了以经济侵略为主要手段的战略思路。
他们通过控制华北的资源和市场,不断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以资助战争和提供军事装备。
此外,日本还通过对中国资源的抢夺和掠夺,加强了自己的实力。
2. 分割瓦解日军还采取了分割瓦解的战略策略。
他们利用地理条件,将中国的抗日力量分割开来,以减弱中国的整体抵抗能力。
同时,日本还进行了一系列分化策略,试图挑拨中国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以进一步削弱中国的统一战线。
3. 和平进攻在一些地方,日本还采取和平进攻的手段,以一种看似友好的方式渗透入中国。
他们通过贿赂、威逼等手段,腐蚀中国政府和军队,使其主动投降或协助日军的进攻。
这种战略手段使得日军能够迅速获取一些区域的控制权,提升自己在中国的影响力。
二、日军战术手段1. 空袭日军在抗日战争中采用了大规模的空袭战术。
他们利用空中优势,轰炸中国的城市、交通设施和军事基地,以迫使中国人民屈服。
这种战术手段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中国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2. 游击战中国的抗日游击队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为了应对这种游击战威胁,日军采取了一系列的反游击战术。
他们派遣特种部队进行搜索和摧毁游击队,严厉镇压游击队活动,并采取控制人口和实施报复等手段来削弱游击队的支持基础。
3. 心理战日军还运用心理战术来瓦解抗日力量。
他们通过宣传机构、特务组织等手段散布假消息和恐吓,试图动摇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
同时,日本还在被占领地区展开日本化运动,改变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以达到彻底侵占的目的。
三、总结抗日战争中,日军采取了多种手段来实现对中国的统治。
他们通过经济侵略、分割瓦解和和平进攻等战略思路,削弱了中国的抵抗能力和统一战线。
日本侵华战争
发生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不是孤立的、不是偶然的。
日本侵略中国的图谋由来已久,16世纪的丰臣秀吉、18世纪前后的佐藤信渊、19世纪前后的山县有朋等人逐步细化对华侵略扩张的战略构想。
从1874年进犯台湾开始,日本每隔几年就要发动一次对外侵略战争,其中大多是侵华战争。
近代历史上的日本,主要是靠侵略中国发战争横财致富的。
完全可以说,近代日本是一个战争暴发户。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略者蓄谋已久、精心策划的,由此使中国人民蒙受了一场巨大灾难和空前浩劫。
日本侵华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
从明治维新后不久的1874年发动侵略中国台湾岛的战争开始,每隔几年就要发动一次对外侵略战争,特别是侵华战争。
在近代史上,日本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次数最多,屠杀中国人民最多的国家。
可以说,日本是世界近代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之一,近代日本史完全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对外侵略、主要是对华侵略史。
一、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传统与"大陆政策"的形成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从此开始了长达近700年的武士统治时代,从而逐渐形成了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
日本的武士阶级崇尚"武家习气"与"弓矢之道",这也就是"武士道",它罩着儒雅而彬彬有礼的外衣,内心则凶残而杀人不眨眼。
在武士统治的数百年间,"武士道"精神一直被日本统治阶级作为社会伦理的主要内容加以宣扬,并受到广泛的崇拜。
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由于不彻底性,最后导致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天皇制政体和武士道精神相结合的明治政权的产生,这为日本后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埋下了祸根。
明治政府成立后,实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进行资本主义改革,掀起学习西方的运动。
在政治思想领域,竭力推崇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和远东局势的 影响 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1,对中国: 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 (资本输出与瓜分狂潮) 促成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中国的国际地位下降
2,对远东局势:
日本国际地位提高
列强在远东地区的争夺更加激烈。(三国干涉还辽 列强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妄图瓜分世界的新 阶段。
(1894---1895年)
1、背景:
(1)世界形势:
自由资本主义向 垄断资本主义过 渡.
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 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七艘,共 二万七千多吨;而日本海军二 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五艘, 共一万七千多吨。然而,1894 年,日本悍然发动对大清帝国 的战争。
它怎敢打 “师傅”?
三、甲午中日战争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是什么支撑他们的血肉之躯坚持奋战?
北洋水师的浴血奋战 对民族国家的道义、责任感
邓世昌之死原来是那么的悲壮:
“致远”被击沉以后,邓世昌落 水,他的随从刘忠抛救生圈给他, 被他推到一边;左一号鱼雷艇赶 来相救,他拒不上艇。他养的爱 犬太阳犬游到他的身边,先是咬 住他的手臂不使他下沉,他将犬 奋力推开,犬又衔住他的发辫, 此日漫挥天下雨, 使他的头露出水面。邓世昌抱定 有公足壮海军威。 与战舰共存亡的决心,毅然抱住 —光绪帝所题挽联 爱犬,一同沉入滚滚波涛之中。
《马关条约》
项目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内容
辽东半岛、台湾、 澎湖列岛 军费2亿两
影响和危害
严重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刺 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使清政府财政不堪重负,不得 不大举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 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使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中日甲午战争
第五步: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日 本 明 治 维 新 前 与 后
中国
日本
中国国内形势:
日本国内形势:
①政治上: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②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③军事上:武备不足 ④态度上:对中日形势认识不足,虚骄自大
①明治维新,实力增强;
②小国寡民,缺乏资源和市场 ③战前准备:“大陆政策”,扩军备战 ④经济危机,希望转移矛盾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割三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二亿——赔偿日本军费 白银二亿两 开四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允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一共勒索了中国 345亿人民币。 就是从1896到1897年,日本的国家财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日本经济开始进一步起飞。 从此,中日两国的国运就在这个甲午战争之后,迅速地拉开了距离......
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战争!
背景:
(1)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日本的国力逐 渐强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但由于改革不彻底,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日本国内,人民起义 不断。 (3)日本国土小,资源少,希望对外侵略扩张领土。
日本的规划:
第一步:侵占中国的台湾; 第二步:征服中国的朝鲜; 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 第四步:征服全中国;
甲 午 战 争 五 次 重 大 战 役
辽东战役
黄海大海战
平壤战役
威海战役
丰岛海战
(1849--1894年)
邓世昌
邓世昌,广东番禺人,是清末海军 杰出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 带,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 牺牲。 邓世昌的死是那么的悲壮:致远舰 被击沉以后,邓世昌落水,他的随从抛 救生圈给他,被他推到一边;鱼雷艇赶 来相救,他拒不上艇。他的爱犬游到他 的身边,先是咬住他的手臂不使他下沉, 他将犬奋力推开,犬又衔住他的发辫, 使他的头露出水面。邓世昌抱定与战舰 共存亡的决心,抱住爱犬,一同沉入滚 滚波涛之中。
甲午海战回顾讲解
进退皆不是,任何的举动都可以被作为罪状而遭到批评。
3.4 近现代以来对北洋的黑化
命。伴随着进新:式清速政射府炮建的起诞北生洋,海适军应,快出船发、点快只炮是的为纵了队防机动战
术跃居为住在主大这流海样。。的18舆86论年氛北围洋中海,军实从则德更国多购人买内的心铁里甲舰“定 日本远海其”军实、抓更“住希镇了望远这北”一洋归机海来遇军,,上一迎阵时头的威赶结震上果东,是亚日战,本败持联出续合1战0队年在之
6月26日
日本提出“第一次绝交书”,中日战争一触即发
7月14日
日本提出“第二次绝交书”
7月17日
日本召开第一次大本营御前会议,决定发动战争
7月21日
中国向朝鲜牙山增兵,清政府仍以为日本不会挑起战争
7月23日 7月25日 8月1日
日本联合舰队主力起航前往牙山
双方军舰在朝鲜丰岛海域相遇,日本海军完全不理睬什么 “万国公例”,发动突然袭击,不宣而战,挑起了丰岛海 战
是基于准确的情报的。
一场精心策划的侵华战争
进入1894年日本发动对华战争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① 机动兵力有7个野战师团12万多人 ② 海军共有大小军舰31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6.1
万余吨 6月5日,日本成立了由天皇直接统辖的、以参谋总长为幕
僚长、参谋次长为陆军参谋官、海军军令部长为海军参谋 官的战时最高指挥机构——大本营
殇思
在封闭黑暗的清末时代,北洋海军实则是照 亮了通向近代化之路的一盏微弱火光,最终 不幸熄灭,但他所指向的那个通往世界、拥 抱世界、融入世界的方向,实际是正确的方 向。走过120年,这个方向应该能够看得更为 清楚。
甲午海战
湘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新课导入
1894年,日本精心策划了对中国蓄 谋已久的侵略战争——甲午海战。大战中, 清政府花费数百万两白银打造的北洋水师 与日本联合舰队进行了一系列激烈交战。 今天让我们跟作者一起走进硝烟弥漫的甲 午海战,感受那惊涛骇浪中壮怀激烈的英 雄群体。
背景简介
19世纪末,日本明治维新后开 始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由侵略 中国台湾到侵略朝鲜,并于1894年 与中国正式宣战,这年正是甲午年, 故称甲午战争。
满蒙
中国 朝鲜日本
台湾
亚洲乃至全世界
日本:“大陆政策”
当时中国是大国,有四亿人口,军队95 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日本是小国, 军队只有29万,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 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而且在战争中,爱国 官兵奋勇杀敌,各地人民也纷纷组织团练 协助清军作战,“同申义愤,愿做前驱” ,“壮夫老幼,死战不降”。可是最终清
简单的语言描写体现了邓世昌及将士 们的英勇精神和爱国情操。
他下令,以最快的速度对准吉野号前进。霎 时,致远号似一条发怒的火龙,直向敌舰冲 去。吉野号上的日本兵被中国官兵的行动惊 呆了,有的士兵吓得狂叫着跳水逃命。
最快的速度: 意味着更快的牺牲。
着、逃命:
对比中衬托了将士们的英勇和 视死如归的高尚节操。
课文小结
文章以事情的发展为顺序,记叙了 1894年甲午海战中邓世昌率领将士们英 勇作战,最后壮烈牺牲的历史事实,赞 颂了他们的英勇精神和爱国情操。
拓展延伸
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你还知道哪些民族英雄?说说他 们的事迹。
在学习上做一眼勤手勤脑勤,就可以 成为有学问的人。
——吴晗
到人们敬重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日本军舰侵略中国,邓世昌义愤填膺,发誓报仇。
九一八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计划
九一八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计划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军队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并以此为借口侵占中国东北地区。
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逐步扩大其对中国领土的侵略,并最终导致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本文将探讨九一八事变背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计划。
一、东北地区的战略意义与资源控制东北地区位于东亚大陆的东北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日本帝国主义认识到东北地区的战略意义,积极策划侵略计划。
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矿、铁矿、石油等资源,对于日本工业化和对中国的经济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旦控制了东北地区,日本将拥有稳定供给的资源基础,支撑其军事扩张。
二、关内关外分割的策略在九一八事变之前,关内关外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的分界线。
日本利用关内关外的矛盾和冲突,制造了混乱局势,为侵略东北地区扩大战略空间。
同时,日本利用内部的分裂,削弱中国政府的统一和军事实力,为其侵略计划创造了条件。
三、策动“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事先精心策划,制造了所谓“九一八事变”,并将其宣传成中国军队的进攻行动,以转移国内外对侵略的指责。
实际上,这是日军充分利用东北铁路管理局的矛盾,制造了一场幌子,进而占领了东北地区。
四、建立伪满洲国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在东北地区建立了伪满洲国,这是日本实际控制下的傀儡政权。
日本借助伪满洲国来扩大其对东北地区的控制,并进一步推行殖民统治,压榨当地人民的资源和劳动力。
五、推进中国侵略战争的长期计划九一八事变只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开端,其后日本继续通过制造华北事变、苏北事变等一系列事件,逐渐控制了华北、华东等地区,并最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九一八事变成为日本推进侵略战争的序幕,其背后的侵略计划是长期而残酷的。
六、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与教训九一八事变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以及其殖民统治的险恶目的。
这一事件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民族屈辱和痛苦,也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斗争。
九一八事变应成为我们深刻认识到侵略帝国主义的罪恶和团结一致抵抗的警示,必须引起我们对历史的深思熟虑。
七七事变的简介大全
七七事变的简介⼤全七七事变,⽇本侵华战争中的⼀次重要战役,因发⽣于1937年7⽉7⽇⽽得名。
接下来,店铺跟你讲⼀讲七七事变简介,欢迎阅读。
⼀、七七事变简介1937年7⽉7⽇夜,⽇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名⼠兵“失踪”,要求进⼊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
⽇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炮轰宛平城。
第29军奋起抗战。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称卢沟桥事变。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全民族抗⽇战争的开始。
中国⼈民经过流⾎牺牲、艰苦抗战,终于在1945年8⽉15⽇以⽇本宣布⽆条件投降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胜利。
⼆、七七事变的具体过程七七事变,⽇本侵华战争中的⼀次重要战役,因发⽣于1937年7⽉7⽇⽽得名,七七事变,因中国驻军第29军拒绝⽇本驻军进⼊宛平城搜查失踪⽇军⼠兵⽽发⽣激战,天津、宛平沦陷。
七七事变⼜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军发动全⾯侵华战争。
中国军队奋起反抗,全民族的抗⽇战争开始!⽇本侵略者⾃1931年九·⼀⼋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步挑起全⾯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关。
到1936年为⽌,⽇军已从东、西、北三⾯包围了北平。
⽇本帝国主义为了占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侵华战争。
从1937年6⽉起,驻丰台的⽇军连续举⾏挑衅性的军事演习。
1937年7⽉7⽇驻华⽇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本开始全⾯侵华,抗⽇战争爆发。
1937年7⽉7⽇夜10时,⽇军在距北平⼗余公⾥的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15公⾥)附近进⾏军事演习,向中国驻军挑衅。
⽇军诡称有⼀名⼠兵失踪,要求进⼊桥边的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就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开枪开炮。
7⽉8⽇早晨,⽇军包围了宛平县城,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
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进⾏了顽强的抵抗,给⽇本侵略军以沉重的打击。
团长吉星⽂亲赴前线,指挥作战。
⼀位战⼠⽤⼤⼑接连砍死砍伤⽇军13⼈,⾃⼰也壮烈殉国。
驻守在卢沟桥北⾯的⼀个连战⼠,战到最后只剩下4⼈。
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 义侵 略中 国的罪行
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1931 年 9 月 18 日,这是一个被深深铭刻在中国历史上的日子。
在那个漆黑的夜晚,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和残暴毫无掩饰地展现出来,他们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对中国长达 14 年的侵略战争。
这一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沉重而屈辱的篇章。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由来已久。
早在 19 世纪末,日本就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军国主义国家。
他们觊觎中国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领土,妄图将中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 20 世纪初,日本先后发动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夺取了中国的台湾和辽东半岛,并在东北建立了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并非偶然。
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了这一阴谋,他们炸毁了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
以此为借口,日军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由于当时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不抵抗政策,日军迅速占领了沈阳、长春、吉林等城市,并在短短四个多月的时间里,侵占了中国东北的大片领土。
日本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犯下了累累罪行。
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占领区,日军实行了残酷的“三光政策”,即杀光、烧光、抢光。
他们肆意屠杀无辜平民,制造了一起又一起的惨案。
在南京大屠杀中,日军更是丧心病狂,杀害了 30 多万中国同胞,手段极其残忍,令人发指。
在东北,日军建立了“731 部队”等细菌战部队,用活人进行生物武器实验,导致无数中国军民惨死。
他们还强迫中国劳工从事高强度的劳动,许多劳工在恶劣的环境下累死、饿死、病死。
日本侵略者还对中国的文化遗产进行了大肆破坏。
他们烧毁了许多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寺庙和图书馆,掠夺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典籍。
这些文化瑰宝有的至今仍流落海外,成为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痛。
此外,日本帝国主义还在经济上对中国进行了疯狂的掠夺。
他们强占中国的矿山、工厂和农田,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九一八事变的战争准备工作
九一八事变的战争准备工作九一八事变是指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的一系列军事行动,由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开始。
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然而,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前,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准备工作,本文将着重介绍这些工作。
1. 政治准备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前,日本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手段,为军事侵略打下了基础。
首先,日本通过与中国的政治谈判,试图获得合法性和国际支持。
然而,这些谈判都被日本利用以推动其军事侵略的议程。
其次,日本政府采取了分化国际舆论的策略。
他们通过宣传媒体,误导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试图降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声誉和地位。
这为日本侵略行动提供了政治上的背书和国际共谋。
2. 军事准备为了支持九一八事变的军事行动,日本在战争准备方面也进行了大量工作。
首先,他们对侵略目标地区进行详细的情报收集和军事侦察。
这使得日本能够准确了解中国军队的实力和布防情况,为后续的军事行动做好准备。
其次,日本通过军事演习和实战训练,提升了其军队的作战能力和战斗力。
他们在东北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演习,模拟了实际战斗条件,并对战术和战略进行了反复演练。
这为日本在九一八事变中的战争行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实战基础。
3. 经济准备日本为九一八事变做出了充分的经济准备。
首先,他们通过对东北地区的经济控制,确保了战争行动期间所需资源的供应。
日本在侵略过程中,充分利用了东北丰富的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等,以支持其战争机器的运转。
其次,日本加强了对中国贸易的控制,限制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渠道。
这使得中国在战争爆发后更加无力抵抗,经济上面临更大的压力和困境。
4. 心理准备除了政治、军事和经济准备,日本还通过宣传和心理战对九一八事变进行了准备。
他们精心策划和组织了一系列宣传活动,操纵了公众的情绪和思想。
他们试图通过宣传拉拢人心、掩盖侵略的真实目的,并鼓舞士气,使其对战争行动保持高昂的斗志。
总结九一八事变的战争准备工作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过程。
日本在九一八事变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日本在九一八事变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日本在九一八事变中扮演了侵略者和战争罪犯的角色。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关东军炸毁了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
以此为借口,日军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这一事件,是日本妄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也是其长期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
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前,就已经对中国东北地区觊觎已久。
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渐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开始积极对外扩张。
甲午战争中,日本从中国割占了台湾及澎湖列岛,获得了巨额赔款,这进一步刺激了其侵略野心。
日俄战争后,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在经济方面,日本企图通过控制东北丰富的资源,为其国内的工业发展提供支持。
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等,还有广袤的森林资源和肥沃的土地。
日本觊觎这些资源,妄图将其据为己有,以满足自身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军事战略上,东北地理位置重要,是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乃至亚洲的重要跳板。
占领东北,可以为其后续的侵略行动提供有利的战略支撑。
日本认为,控制了东北,就能在与其他列强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在政治方面,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势力逐渐抬头,他们鼓吹对外侵略扩张,试图通过战争来转移国内的矛盾。
当时的日本,面临着经济危机、社会动荡等诸多问题,军国主义分子企图通过侵略战争来摆脱困境,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九一八事变当晚,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
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
1932 年 2 月,东北全境沦陷。
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 14 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在侵略过程中,日本军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他们肆意屠杀无辜平民,制造了一起又一起惨绝人寰的惨案。
日本战国时期的战争策略与统治理念
日本战国时期的战争策略与统治理念日本战国时期,即从15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时期,是一个充满动荡与战争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战国大名争夺政权与土地,为了达到自身的目标,他们采用了各种战争策略与统治理念。
本文将探讨日本战国时期的战争策略与统治理念,以了解这一时期的战争形式与思想观念。
一、战争策略1. 守势战略在日本战国时期,许多战国大名采取了守势战略,即利用强大的城池和堡垒进行防守,等待敌军攻击并消耗其实力。
这种策略的代表人物包括织田信长和武田信玄。
织田信长在本能寺之变前,以繁盛的城池岛津城为防线,成功击退多次敌军进攻。
武田信玄也以锁国政策和北条氏的抵抗为基础,坚守自己的领土。
2. 忍者战术在日本战国时期,忍者成为各个战国大名争相聘用的特种兵种,他们运用独特的谍报和刺杀技巧,对敌人进行渗透和袭击。
忍者的任务包括侦察、暗杀、破坏等,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
常见的忍者战术包括夜袭、伪装、埋伏等,这些战术使得忍者成为战场上的一股重要力量。
3. 合纵连横合纵连横是日本战国时期常见的一种战争策略,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结成联盟,击溃敌人的单个部队。
例如,上杉谦信在越后结成联盟,与其他战国大名共同对抗强大的北条氏,并在桶狭间的战役中击溃北条军。
这种策略不仅体现了互利共赢的思想,也体现了战国时期的权谋与智慧。
二、统治理念1. 利益共享在战国时期,各个战国大名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采取了一系列的统治理念。
其中,利益共享是非常重要的一种。
战国大名通过与农民和商人建立利益共享的关系,实现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这一理念下,农业和商业得到了繁荣发展,为战国大名提供了稳定的财富来源。
2. 家族纷争战国时期的统治理念也包含了家族纷争的因素。
各个战国大名为了争夺政权和土地,常常发生家族内部的争权夺利。
这种家族纷争不仅体现了个人野心与欲望,也对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3. 土地政策土地政策是战国时期的另一个重要统治理念。
在这个时期,各个战国大名通过重新分配土地来调整领土和权力的关系。
抗日战争中的日军战术
抗日战争中的日军战术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抵抗侵略者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以顽强的意志和牺牲精神,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期的较量。
然而,日本军队在战争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独特而有效的战术,为他们取得了一段时间的优势。
本文将着重探讨抗日战争中日军采取的一些重要战术。
第一,闪击战术。
日军在抗日战争中广泛运用闪击战术,以迅猛的进攻和快速机动为特点。
他们利用陆海空三军的优势,采用三位一体的战略,快速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迅速侵占中国的重要据点和战略要地。
例如,甲午海战中,日本海军先以侦察船迅速侦察中国海军舰队的位置,然后以多艘小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的舰队进行闪击,迅速摧毁了中国舰队。
日军的闪击战术有效地削弱了中国军队的抵抗力,使他们在战场上处于不利地位。
第二,游击战术。
日军在抗日战争中采取了广泛的游击战术,以应对中国军队使用的抗日游击战术。
他们利用地理环境和地形优势,采取分散的战斗方式,伺机进行袭击。
日军游击队在中国战场上活动频繁,他们擅长夜间袭击和伏击,对中国军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同时,日军还采取了烧杀抢掠等手段,破坏中国抗日军队的后方补给线和人员基础,削弱了中国军队的抵抗力。
第三,心理战术。
日军在抗日战争中还广泛使用了心理战术,通过宣传、威慑和打击等手段削弱了中国军队和人民的士气。
他们通过广播、传单和宣传画等媒体,向中国人民散布不实的消息和恐吓,试图瓦解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
此外,日军还采用了恐怖手段,对中国平民进行大规模的屠杀和虐待,以达到恐吓中国人民的目的。
第四,合围战术。
日军在抗日战争中采取了合围战术,以分割中国军队并将其孤立。
他们经常利用地形和兵力优势,将中国军队困在包围圈中,并逐渐收紧包围圈,限制中国军队的行动自由,然后展开攻击。
这种战术使中国军队陷入被动,无法有效组织和指挥作战。
虽然日军在抗日战争中采取了许多具有独特战术的手段,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胜利,但是他们最终还是被中国人民彻底击败。
历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甲午中日战争
爱国官兵、爱国民众已经做了英 勇抵抗,但中国在战争中仍然惨败。 这到底是为什么?! 你认为中国惨败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 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
避战,避战, 坚决的避战!
避战求和政策的表现及其危害?
贻误了战机
平壤战役时: “先定守局,再图进取”。 黄海战役后: 为保存实力,命令北洋海 军躲入威海卫军港,不许 巡海迎敌。
均洋吉 为舰野 当︐︐ 时航日 一速主 流射力 速巡
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
邓世昌:
1849-1894 广州番禺人,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 黄海战役中号召部下:吾辈从军卫 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 有死则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 替,是即所以报国也! “致远”被击沉以后,邓世昌落水, 他的随从刘忠抛救生圈给他,被他 推到一边;左一号鱼雷艇赶来相救, 他拒不上艇,誓与全舰将士共存亡。
满蒙 中国
朝鲜 台湾 日本
亚洲乃至全世界
大 陆 政 策
大陆政策
甲午战争前日本扩军备战概况
军费开支占 国家预算
1883—1894年 共开支陆海军军 费2.69亿日元
1892年: 战舰:31艘
23万 (5.9万余吨)
1892:41%
鱼雷艇:24艘 1890:31.6%
(1400余吨)
1881:16.6%
甲午之殇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材料一:教材P15—16小字部分 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对外侵略扩张 材料二: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大使: “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 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背 景
日本国情:岛国。人多,地少,资源贫乏。
山崎之战文档
山崎之战引言山崎之战是日本战国时代的一场重要决战,发生在1560年,在日本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场战斗由织田信长领导的织田军和明智光秀领导的明智军之间展开,是织田信长一系列征服日本的关键战役之一。
本文将介绍山崎之战的背景、参战双方以及战斗的过程和结果。
背景在山崎之战之前,日本战国时代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
各个大名相互争斗,争夺权力和领土,希望能够统一整个日本。
在这个时期,织田信长大放异彩,成功征服了中部地区的大部分领土,并迅速扩张势力。
然而,织田信长的仇敌明智光秀并不服气。
光秀是织田信长的旧部,曾经是他的重要谋士。
但由于一系列矛盾和利益冲突,光秀决定背叛织田信长,并且亲自领导军队对抗织田军。
参战双方织田军织田军是由织田信长统领的军队。
织田信长是战国时代的一位杰出的统治者和军事家,以其勇猛和智慧闻名。
织田军在山崎之战中的兵力约为15,000人,其中有大量的骑兵和弓箭手。
织田军以其迅猛的攻势和出色的战术而闻名,是这场战斗的主要力量。
明智军明智军是由明智光秀领导的军队。
明智光秀也是一位杰出的统治者和军事家,曾经是织田信长的亲信。
明智军在山崎之战中的兵力约为20,000人,其中包括大量的步兵和骑兵。
明智光秀决心消灭织田信长,重新夺取自己失去的地盘。
战斗过程山崎之战是在1560年3月21日开始的,双方军队在山崎附近的山间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该战役持续了三天,充满了残酷和血腥。
织田信长亲自指挥军队,积极应对明智光秀的进攻,展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战斗中,明智光秀采取了多种战术,试图攻破织田军的防线。
然而,织田信长的坚持和细致的部署使得明智军无法取得明显的优势。
双方的战斗异常激烈,军队之间的厮杀持续不断,伤亡惨重。
最后,经过三天的激战,织田信长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明智光秀在战斗中逃亡,最终被追捕并自杀。
织田信长则巩固了自己在日本中部地区的统治地位。
结果与影响山崎之战的结果对日本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织田信长的胜利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使得他能够继续扩张势力,并最终成为日本历史上杰出的统一者之一。
日本第一兵家石原莞尔简介
日本第一兵家石原莞尔简介石原莞尔(いしはらかんじ),日本帝国时代的陆军中将。
日军侵略战略的规划者、理论家。
日本思想家、政治家,军国主义鼓吹者。
有日本第一兵家之称。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日本第一兵家石原莞尔简介,希望大家喜欢!石原莞尔简介石原莞尔是日本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是日本第一兵家。
石原莞尔出生于日本山形县鹤冈市,父石原启介曾任鹤冈市警察署署长,常用“武士道”精神教导石原莞尔,也使年幼的石原养成不信邪,不畏权势的作风。
其实石原莞尔干的最著名的事情就是他策划了“9.18”事变。
1902年,进入仙台日本陆军地方幼年学校,1905年转入日本陆军中央幼年学校。
1907年,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1905年,以第21期步兵科第6名的成绩毕业。
1907年毕业后,石原进入步兵第32联队当士官候补生,并于当年12月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并以第21期步兵课第6名成绩毕业。
陆士毕业后重回第32联队,但与联队长关系不佳,在成立第63联队时,被推荐去63联队任职。
1915年考入日本陆军大学,1918年以第2名的成绩从陆大第30期毕业。
但实际上是石原莞尔是第1名,因为在学习的时候太过狂妄自大,与老师关系都不好,故被剥夺了取得第一的资格。
1922年7月赴德国留学,在此期间爱上了摄影,所以军刀和照相机变成了石原一生最大的爱好,后来人们发现现存很多918事件历史照片都是石原亲自拍摄的。
由于石原莞尔在关东时曾被自己所配军刀捅中裆部,导致尿道口撕裂,长期尿血引发膀胱癌。
1949年8月15日,石原莞尔因膀胱癌病死家中,终年60岁。
石原莞尔评价中国近日有一些文章在网上流传,说九一八事变的制造者,日本的军事家、“兵家第一人”石原莞尔针对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国颇有微词,石原莞尔评价中国说,“这个国家官乃贪官,民乃刁民,兵乃这个兵痞,然后中国的爱国学生是世界上最乱的,就是他们起哄闹事,把老百姓推到最前线,然后他们转身就走了。
总而一句话就是说,中国是一个政治失败的民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策划战争的日本
日本精心策划了这场战争,但碍于北洋海军,它没有必胜的把握。
伊藤博文首相在丰岛海战后对同僚说,“似有糊里糊涂进入(战争)海洋之感”。
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在其外交记录中也写道:“⋯英国亦自始与其他列国同抱最后胜利将归中国之臆测,中日开战后,彼之东洋舰队司令长官斐利曼德之举动往往不少可怪之处;今亦不能辩其是否出于有心的运动。
”
开战之初,世界舆论普遍以中国为看好。
日本大本营制定了三种方案,为胜败皆做好了准备:甲,歼灭北洋舰队夺取制海权,即与清军在直隶平原决战;乙,未能歼灭对方舰队,不能独掌制海权,则只以陆军开进朝鲜;丙,海战失利,联合舰队损失沉重,制海权为北洋舰队夺得,则以陆军主力驻守日本,等待中国军队登陆来袭。
三种方案皆围绕制海权进行。
三种方案皆视北洋海军之命运而定取舍。
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也觉出自己海军力量的不足。
首先,日本海军的投入少于满清海军。
据统计,从1868年至1894年3月,日本政府共向海军拨款94 805 694日元,约合白银6000多万两,只相当于同期清廷对海军投入的60%。
其次,联合舰队的组建时间仓促。
1894年7月19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刚刚编成。
此时距丰岛海战仅六天,距黄海海战也只剩下六十天时间。
其主力战舰多是1890年以后下水,舰龄短,官兵受训时间也短。
相形之下,北洋海军自1888年成军后,舰队合操训练已经六年,多数官兵在舰训练时间达十年以上,这是仓促成军的日本联合舰队无法比拟的。
最后,联合舰队舰只混杂,有的舰只战斗力甚弱。
据日方统计,联合舰队十二艘军舰参加关键的黄海海战,共计40 840吨;北洋海军十四艘军舰参战,共计35 346吨( 我方大多数资料统计,北洋舰队参战舰只为十艘,皆不算开战后赶来增援的“平远”“广乙”两舰及两艘鱼雷艇);日方在总吨位上的优势也是貌似强大。
如西京丸,排水量4100吨,只有一门120毫米火炮,日方称其为“伪装巡洋舰”,实为一艘战前刚刚改装的商船,根本不适合作战。
该船在黄海海战中由日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乘坐,只为观察战况。
战斗一开始它就躲在日舰战斗队形的外侧,企图靠其他军舰掩护其安全。
再如赤城号炮舰,排水量仅622吨,航速十节,被安排在尾随西京丸之后,躲避北洋舰队的直接炮火。
这两艘日舰战斗力防护力均较弱,被形容为“羁绊手足、老朽迟缓之二舰”,日方在海战中根本不依靠它们的战斗力。
比睿舰则是一艘1873年购自英国的全木结构老舰,首尾三根高耸的木桅杆使它看上去像一艘海盗船,完全不像一艘现代军舰。
中日海军,各有优劣。
从客观条件看,没有哪一方能够稳操胜券。
所以当双方在黄海相遇,将拉开大战序幕时,为缓和其官兵的紧张情绪,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佑亨甚至下令“准士兵随意吸烟,以安定心神”。
战场上的北洋海军,像一支未加训练的舰队
舰队是实力相当的舰队,结局却是一边倒的结局。
当面临的是战场而不是操场、面对的是敌舰而不是靶舰的时候,“节制精严”的北洋舰队变得毫无节制可言。
首先,舰队布阵就陷入混乱。
丁汝昌与洋员汉纳根、泰莱商定“分段纵列、掎角鱼贯之阵”,到刘步蟾传令后竟变为了“一字雁行阵”;接着针对日方的阵式我方又发生龃龉,接战时的实际战斗队形摆成了“单行两翼雁行阵”。
临战前短时间内阵形如此变乱,致使今天很多人还在争论考证,北洋舰队用的到底是什么阵形。
此种勉强之阵形维持时间也不长,“待日舰绕至背后时清军阵列始乱,此后即不复能整矣”。
再加上定远舰一炮震塌飞桥,丁汝昌摔成重伤,首炮之始北洋舰队就失去了总指挥。
泰莱回忆道,“此桥之名甚佳,而其竟飞,而丁与予亦随之飞。
鸭绿江之战以是开始”。
这场命运攸关的海战持续四个多小时,北洋舰队几乎始终在无统一指挥的状态下分散作战,“旗舰仅于开仗时升一旗令,此后遂无号令”。
刘步蟾、林泰曾二位总兵,无一人挺身而出,替代丁汝昌指挥。
战斗将结束时才有靖远舰管带叶祖圭升旗代替旗舰,但升起的也只是一面收队旗,收拢指挥残余舰只撤出战斗而已。
其次,作战效能低下。
先击之不中,后中之不沉。
在有效射距外总兵刘步蟾就命定远舰首先发炮,首炮非但未击中目标,反震塌前部搭于主炮上的飞桥,重伤了丁汝昌。
战斗掉队的日舰比睿号从我舰群中穿过,来远舰在四百米距离上发射鱼雷,不中,其侥幸逃出。
火力极弱的武装商船西京丸经过定远舰时,定远发四炮,两炮未中;福龙号鱼雷艇赶来向其连发三颗鱼雷,最近的发射距离为四十米,竟也无一命中,又侥幸逃出。
仅六百余吨的赤城号在炮火中蒸汽管破裂,前炮弹药断绝,大樯摧折居然也不沉,又侥幸逃出。
李鸿章夸耀北洋海军的“攻守多方,备极奇奥”“发十六炮,中至十五”之说,在真枪实弹的战场上烟消云散。
战场上的北洋海军如此失序,完全像一支未加训练的舰队。
其六年合操实战尚不能成一阵,而组建时间很短的日本联合舰队,在整个作战过程中队形不乱,“始终信号相通,秩序井然,如在操演中”。
据统计,黄海海战中日舰平均中弹11.17发,而北洋各舰平均中弹107.71发。
日舰火炮命中率高出北洋舰队九倍以上。
双方舰队的实力与战绩相较是极不相称的。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养就是为了用。
为什么庞大的北洋舰队如清臣文廷式所指——“糜费千万却不能一战”?
自从战争与人类社会相伴以来,还没有哪一种力量像海军这样,尤其检验一支军队的整体实力;也没有哪一种兵器像军舰这样,每一个战斗动作的质量都是全体成员战斗动作质量的总和。
战场决定胜利,战场却不能孕育胜利。
胜利只能孕育在充满单调乏味训练的承平。
同治年间有人仔细观察过西方海军训练:“⋯⋯每船数百人,终日寂然无声。
所派在船分段巡查者,持枪往来,足无停趾。
不但无故无一登岸者,即在船亦无酣嬉高卧之人。
枪炮、器械、绳索什物,不惜厚费,必新必坚,终日淬励,如待敌至。
即炮子之光滑,亦如球如镜;大小合膛,皆以规算测量,故其炮能命中致远,无坚不摧。
虽王子贵人,一经入伍,与齐民等,凡劳苦蠢笨事,皆习为之。
桅高数丈,缘索以登,必行走如飞。
尽各兵之所能,方为水师提督。
行伍之中,从无一官一兵,可以幸进。
”
这就是战斗力。
只有这种由严密的组织、严格的训练、严谨的作风培养出来的军队,在关键时刻才能拿出顽强的整体合力。
匹夫之勇已不足贵。
现代战争之勇,必须以高超的作战技能为基础,必须借助精确熟练的操纵使用战争兵器来体现。
一支连舰炮都能用来张晒衣裤的舰队,战时再勇,对形成有机合力来说也为时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