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德克巴莱 彩虹桥》观后感

合集下载

赛德克巴莱彩虹桥 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彩虹桥 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彩虹桥观后感《赛德克巴莱彩虹桥》观后感赛德克巴莱彩虹桥,这是一部令人震撼的电影。

影片以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了台湾原住民族赛德克·巴莱族人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迹。

观看这部电影,我被它所传递的深沉情感击中,对于历史的反思和对于人性的思考从未如此清晰。

电影以1945年台湾日据时期为背景,描述了日本殖民者试图统治赛德克·巴莱族人的残酷实践和赛德克·巴莱族人团结一心的反抗。

影片表现了赛德克·巴莱族人作为台湾原住民的尊严和民族荣誉感,以及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通过真实而残酷的场景,观众被迫面对历史的血泪和不公,而心灵也在电影中被拷问和触动。

赛德克巴莱彩虹桥通过真实而生动的表演和精美的演出,将观众带入了那个年代。

无论是浓郁的台语对白,还是生动的民族服饰和家居环境,都让观众更深入地感受到那段历史时期的艰辛和真实。

导演以细腻入微的镜头表达了人性的复杂和纷繁,引发了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关于民族认同的思考。

影片中,赛德克·巴莱族人之间的团结是令人赞叹的。

他们没有因为殖民统治而丧失了对于自身民族的认同,相反,他们用火热的血液和坚毅的意志展现出民族自豪感和对自由的渴望。

在困境中,他们并没有相互指责和崩溃,而是通过团结一心和互相扶持来对抗敌人。

这种团结不仅体现了台湾原住民族的精神,也给人们启示,只有团结起来,我们才能更好地战胜难题。

电影中的文化元素也是观影过程中的一大亮点。

影片不仅呈现了台湾原住民族的民俗文化,还通过深入挖掘文化符号的内涵,传递了民族身份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彩虹桥的存在。

赛德克·巴莱彩虹桥既是一个物理存在,也是一种象征,代表着族人坚守传统、保卫故土的信念和力量。

这种文化元素的运用不仅丰富了电影的内涵,也引发了人们对于自己文化传承的深思。

赛德克巴莱彩虹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部反映历史的电影,它在细致描绘个人命运的同时,更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民族间关系的演变。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賽德克·巴萊》上映了,據傳上集上映三天票房就破了一億新台幣。

一張票價格不菲,算它 250 塊吧,那就是四十萬人看過了。

這簡直是打選戰的規格。

偶像、金主、悲情、拜票、假想敵、造勢晚會,一應俱全。

和它的本土主義號召相映成趣,這恰恰是一部十分「非我族類」的電影。

電影中不論原住民還是日本人,他們的信仰、價值觀跟人生態度,都和我大相逕庭,和我所認識的大多數台灣人(受儒道佛三教薰陶)也大不相同。

為何如此異文化的事物,如此充斥仇殺跟血腥的故事,能在三天之內吸引四十萬台灣人走進電影院里?真是想不透。

只是廣告行銷的魔力使然?還是在這個社會溫良恭儉讓的表層底下果真潛藏著一條由累世無明的仇恨、殺伐與血腥匯合成的伏流,這部電影只是喚醒了或點燃了觀眾的集體潛意識,教他們經歷一場集體出草與血祭?就在這種時刻,特別使我覺得中國傳統文化有其長處。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伯夷說「以暴易暴,不知其非也」,這兩句話就是我給這部電影的最終評價,也希望所有看這電影的人別忘了這兩句話。

在我看來,原住民的勇士氣概、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都太偏頗狹隘。

可以理解,但不能同情,更不可能服膺。

本片成本據聞是七億台幣,如果七億成本只為了回應武士道精神的感召,那真是可惜了。

另外有幾點心得。

第一,有人批評此片對日本人的惡行揭露太少,相形之下賽德克人過於野蠻。

我認為導演本來就不覺得日本人壞,抗暴不是他的主題。

事實上日本人的理蕃政策必有其長處,否則難以解釋為什麼原住民在二戰期間踴躍從軍、大規模同化。

第二,有人批評此片對賽德克人的祖靈信仰、出草習俗交代得太過簡略空泛(例如如何血祭祖靈完全沒演,若回不去祖靈天家會去哪裏也沒說明)。

我也認為如此。

原因何在?我認為和導演的基督教信仰有關。

交代得太清楚,便有所謂偶像崇拜、祭祀邪神而違反教義之嫌。

導演是虔誠的基督徒(長老會),男主角更是。

男主角在現實生活中根本就是長老教會的牧師,他不可能只為了一齣戲違背自己的神職。

我的观后感《赛德克巴莱》

我的观后感《赛德克巴莱》

观《赛德克巴莱》有感在台港文学鉴赏的课上,我有幸观赏了《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

观之如品茗,这是我写这篇感想的原因。

在最开始,它是热气腾腾的,叫人特别想去接触;在慢慢的品味中,我了解到了更多关于这个电影的创作背景、台湾的文化、赛德克人信念的力量等等。

总之,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觉得回味无穷。

这部电影,叫《赛德克·巴莱》,意思是“真正的人”。

导演魏德圣他用超过十年的时间,抵住如潮水般的讽刺嘲笑,顶住超乎想象的各方压力,挺过无法捉摸的艰难险阻,忍受无从知晓的辛酸血泪,完成了一部具备史诗意义的史诗巨作。

然而电影之所以那么吸引人不在于导演的创作时间长及宏大场景、造价等表面上的东西,而是这部电影所直面的事实本身、所表现的人性解读以及这部电影背后的真诚而心酸的付出,直击人的心灵,给人以震撼。

无论是上集《太阳旗》还是下集《彩虹桥》,都无疑是对赛德克人纯净的内心和对信仰坚守的一种赞扬。

这部影片甚至让人不禁抛开人们一直注重的民族精神去高歌内心力量给人的震撼。

在最初看的时候,我觉得那种血腥、野蛮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似乎是很不现实的,我竟特现实的认为那是不真实的。

但是随着电影的发展,以及后来参看别人对电影的评价,我得知那种暴力是维持原著民族传统生活状态的动力,是一种法则。

有人在看完整个影片之后,依然对这种充满暴力和血腥以及夹杂着近乎鸟语的电影嗤之以鼻,觉得这根本就算不上一部与梦想相关联的电影。

甚至有些人出于自身那可怜的政治趣味和春眠不觉耻的态度,讥讽和诋毁电影最后所呈现的结局,认为这部电影充斥着魏德圣的汉奸嘴脸。

这些人的存在让这部电影变得更加宝贵,好比一块宝玉被发觉时身边总是会有一坨又一坨的杂土。

撇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说,单就电影本身而言,从某个真实角度出发去展现某种价值观的时候,任何不怀好意的批评都只是照出自己丑陋的一块镜子。

也有人觉得直逼心灵感受的是,电影中的暴力和血腥场景不仅没有催人恶心,因为那凄美的山歌总是如期响起,让人心醉,让人心碎。

电影《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作文5篇

电影《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作文5篇

电影《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作文5篇电影《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作文(1)《赛德克巴莱》是一部当之无愧的史诗电影。

这部电影真实再现了一个历史故事,那就是发生于1930的[雾社事件"。

1930年的台湾正处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之下。

在当时台中州能高郡的山区中,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因其晨昏多为雾气所笼罩,故被称为[雾社"。

在雾社的深山密林中,生活着彪悍的当地土著--赛德克人。

因为不堪忍受日本殖民者的压迫,赛德克人在马赫坡社(部落名)酋长莫那鲁道的带领下,于10月27日以[血祭祖灵"的名义起兵抗日。

他们袭击了警察所,杀死警察,夺取枪械弹药。

在整个起义过程中,杀死日本人134名,日军动用大炮、催泪弹和毒气弹,致使起义民众大部死亡,完全失去了抵抗潜力,起义失败。

这部电影的名字源自赛德克语,[赛德克"是[人"的意思,[巴莱"是个形容词,意为[真正的",[赛德克巴莱"就是[真正的人"的意思。

如果说那条短片带给我的是视觉和听觉的盛宴的话,那么全集则带给我一顿心灵和思想的饕餮大餐。

当电影最后落下帷幕的时候,我才发现不知何时泪水已经悄悄濡湿了我的衣襟。

这部影片不仅仅带给我们以久违的美景,也给我们的灵魂带来了一次久违的洗礼。

魏德圣和赛德克人给我们上了一堂人生大课,课题就叫做:什么才是真正的人什么人,还有真假之分乍听之下,这个问题似乎显得太幼齿了。

但细细忖度,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是一个十分深刻的问题。

每个人都会死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真正地活过。

人之所以为人,最根本的不在于有人的形体,而在于拥有人的精神和气质。

为肉体而活,便是假人,便是下品;为精神而活,便是真人,便是上品。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说,人无高低贵贱之分,却有流品之别。

在这个世界上,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时代,很多人都只是在为形体而活,结果却遗失了自己的精神。

19世纪狄更斯的名言用在这天依然十分适宜: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期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落地狱--怪乎哉不怪!不怪!因为,人性恒久远,历史永流传。

2023年最新的赛德克巴莱6篇

2023年最新的赛德克巴莱6篇

2023年最新的赛德克巴莱6篇《赛德克.巴莱》观后感在看了长达近五个小时的无删节版电影过后,又在youtube上看完了关于整部电影拍摄过程的一个纪录片,感触颇深。

毫无疑问,《赛德克.巴莱》是值得使劲鼓掌的,抗战电影的主角终于不是打不死的英雄,而日本鬼子也摆脱了小丑的模样。

在知道这电影之前,我确实对“雾社事件”几乎一无所知,更不用说“赛德克”这个民族了。

即使之前或许浏览过相关的信息,也大抵当做历史长河中的一颗小沙子,早早遗落在角落中,如同无数个被湮没的民族一样。

然而就在这4个多小时里,这个被湮没的民族从角落缓缓走出,在我面前高唱他们的骄傲,任凭我目瞪口呆地看着,直到退场,耳边仍缭绕着悠远的歌声。

其实瑰丽的画面、唯美的配乐、神秘的异族风情、华丽的动作、火爆的战争,凡是能吸引眼球的一切大片元素这里都不缺。

可是能让我心怀敬意的,却不是这些。

一部好的电影最打动人的部分,我想大概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那种诚意吧。

电影开篇即是年轻时第一次出草的莫那•鲁道,他飞速奔跑,穿过树林,踏过河流,他凶狠迅捷,挥刀而下。

他被印上了图腾,成为了“真正的人”。

宣告赛德克人成年的仪式,血腥、猛烈、野蛮、直接……夹带着一股倔强的酣畅淋漓。

没有给观众以轻歌慢语的时间,《赛德克*巴莱》的开头一幕,浓烈的就像马赫坡部落的烈酒,猎手们举起手中的砍刀,一刀砍掉了观众对台湾电影清新、含蓄和文艺表达的思维惯性。

震撼性的重口味场面,通过镜头毫无保留地呈现,一种消失的传统生活气场,得以重现荧幕。

导演魏德圣,这次要将一种蛮荒之美,一股纵横之气,灌注在近5个小时的讲述当中。

发生在日据时代的雾社事件,是台湾原住民一次惨烈的反殖民抗争。

《赛德克*巴莱》电影即是根据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

故事,属于高山莽林中的原住部落;精神,属于血祭祖灵时的诚实无忌。

世外桃源般的山林生活,在充满诗意的镜头中展开,对于赛德克族而言,时间仿佛停滞在不断求生与捍卫的轮回中:不同的部落集体捍卫着各自祖先的猎场,男人们猎取食物以及敌人的头颅以显示勇猛,博得夸耀,女人们繁衍子嗣,以期壮大部落成员。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昨晚与好友到电影院观看了这部被众多大 V 深情推荐的台湾大戏,观影结束后,我与好友感慨颇多,后座女孩的一些言论也让我们啼笑皆非。

在此,我将一些零碎的观点记录下来,这些观点尚未形成体系,也没有得出该不该反抗的最终结论。

1. 赛德克,迟早要被文明。

影片前半部分讲述的日本入侵故事,实际上就是一个原始部落被文明征服的故事。

赛德克人被认为是野蛮的,他们的成人礼就是斩首、杀人,他们的信仰就是不杀人不得善终。

就像后来的铁木·瓦利斯,帮着日本人打内战,杀人后得到救赎,进入祖坟。

在他们的文化中,杀谁并不重要。

而日本的司令官也说过:“我想让你们文明,你却逼着我野蛮。

”这里的野蛮,指的就是杀人不眨眼。

文明对他们的表现形式就是兴建学校、医院、邮局,减少打猎。

然而,这些野蛮人并没有被完全同化,他们没有被穿上鞋子,没有取下耳上的环,没有被分居,甚至可以在打猎时发枪。

相比之下,当年的大清帝国对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要求更为严格。

就当时的大清来说,台湾岛对他们没有任何价值,他们自己也难以征服这片土地,因此需要一次类似的被文明运动,而这最残忍的一步,最终交给了日本人。

2. 1899 年的香港人在抗争,1997 年的香港人在做什么?电影中提到,再过二十年,新出生的孩子们在学堂长大,可以读大学,虽然工资比日本人低,但比其他同族人高很多。

再慢慢地,大家穿相同的衣服,吃一样的东西,再相互通婚,一个被文明的社会就在两代人的委屈下形成了。

从理性上来说,新生代的孩子们的生活一定是这样最棒。

就好像如今的澳大利亚,英国不再让他们作为殖民国,他们自己都不愿意。

1899 年,数以千计的香港人拿着土枪和长矛冲进英军营,然而 1997 年,他们却对香港回归表现出恋恋不舍之情,甚至出现了 97 年的大移民潮。

今天的香港人又是怎样的一副样子呢?雾社事件后,赛德克人如果活到现在,可能会像曾经的香港一样,自命高等地活着。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在看了长达近五个小时的无删节版电影过后,又在youtube上看完了关于整部电影拍摄过程的一个纪录片,感触颇深。

毫无疑问,《赛德克.巴莱》是值得使劲鼓掌的,抗战电影的主角终于不是打不死的英雄,而日本鬼子也摆脱了小丑的模样。

在知道这电影之前,我确实对“雾社事件”几乎一无所知,更不用说“赛德克”这个民族了。

即使之前或许浏览过相关的信息,也大抵当做历史长河中的一颗小沙子,早早遗落在角落中,如同无数个被湮没的民族一样。

然而就在这4个多小时里,这个被湮没的民族从角落缓缓走出,在我面前高唱他们的骄傲,任凭我目瞪口呆地看着,直到退场,耳边仍缭绕着悠远的歌声。

其实瑰丽的画面、唯美的配乐、神秘的异族风情、华丽的动作、火爆的战争,凡是能吸引眼球的一切大片元素这里都不缺。

可是能让我心怀敬意的,却不是这些。

一部好的电影最打动人的部分,我想大概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那种诚意吧。

电影开篇即是年轻时第一次出草的莫那?鲁道,他飞速奔跑,穿过树林,踏过河流,他凶狠迅捷,挥刀而下。

他被印上了图腾,成为了“真正的人”。

宣告赛德克人成年的仪式,血腥、猛烈、野蛮、直接……夹带着一股倔强的酣畅淋漓。

没有给观众以轻歌慢语的时间,《赛德克*巴莱》的开头一幕,浓烈的就像马赫坡部落的烈酒,猎手们举起手中的砍刀,一刀砍掉了观众对台湾电影清新、含蓄和文艺表达的思维惯性。

震撼性的重口味场面,通过镜头毫无保留地呈现,一种消失的传统生活气场,得以重现荧幕。

导演魏德圣,这次要将一种蛮荒之美,一股纵横之气,灌注在近5个小时的讲述当中。

发生在日据时代的雾社事件,是台湾原住民一次惨烈的反殖民抗争。

《赛德克*巴莱》电影即是根据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

故事,属于高山莽林中的原住部落;精神,属于血祭祖灵时的诚实无忌。

世外桃源般的山林生活,在充满诗意的镜头中展开,对于赛德克族而言,时间仿佛停滞在不断求生与捍卫的轮回中:不同的部落集体捍卫着各自祖先的猎场,男人们猎取食物以及敌人的头颅以显示勇猛,博得夸耀,女人们繁衍子嗣,以期壮大部落成员。

赛德克巴莱1观后感6篇

赛德克巴莱1观后感6篇

赛德克巴莱1观后感6篇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我们对影片的评判和分析能力,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够发现电影中的细节和隐含的寓意,以下是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赛德克巴莱1观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赛德克巴莱1观后感篇1没有宣传,没有明星,没有花哨的片名,没有费尽心思的炒作,如果不是众多影视名人推荐,不是万达院线一纸力挺的声明,想来我也不会去看这部片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电影。

观影完毕,久久沉浸其中,被深深触动。

一段台湾原住民抗击异族人统治的历史,对于我们来说,太过陌生。

台湾曾被日本统治50年这个事实,竟也是在我初次台湾行时才明白的。

简单的说,这是一段台湾抗日历史的缩影,不一样的是,我们熟知的是抗击日本侵略,台湾是抗击日本统治。

被侵略时的恨是愈来愈深刻的,而被统治时的那种恨,也许会在礼貌的掩护之下渐渐睡去,面相上的繁荣,日语对全民的教化,部落之间争斗的平息,为了留住种族的忍耐,都足以让那种恨渐渐睡去。

睡去二十年之后,抗争的力量爆发了。

明知抗争就会死,种族也可能因抗争灭亡,然而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抗争。

如果礼貌就是让我们卑躬屈膝,那就让他们看看野蛮的骄傲”。

当真正的战斗来临,他们选择血祭祖先,选择如何去死,而不是生或死。

女人们为了节俭粮食给战斗的男人,上吊而死,一人被围攻的男人,转身跃入万丈深渊,或者刺刀刺向自我,中毒的男人,让同伴搀扶着上吊而死,中抢的男人,祈求同伴杀死自我。

死亡的方式死亡的场面,贯穿整部电影。

世界尽是漫天飞舞的血色,在郁郁葱葱的大森林里,在清澈宁静的溪流旁。

然而,若非那喷溅而出的血色,你怎能明白男人的血性是这般的重要。

“真正的人能够输掉身体,可是必须赢得灵魂”,赛德克巴莱,意思正是真正的人。

正是在那贯穿全场的血腥中,我读到了男人的血性,触摸到了灵魂的尊严。

“那是我们的山,那是我们的溪,我们在猎场追猎,我们在溪中取水,愿我为此献出生命。

彩虹出现了,一个骄傲的人走来了,是谁如此骄傲啊,是你的子孙。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一看完了4小时36分钟的上下两部,由于区域历史背景性太强,对于台湾原住民的语言、文化、音乐、信仰等很难理解到位,但任何不愿被奴役的被压迫的用生命换取尊严的民族和族民都是值得敬仰的。

魏德胜导演基本客观的还原了历史事件,应该说12年的准备工作没有白下,也不难理解中华民国20元硬币为何用莫那鲁道的头像了。

影片中印象最深的还有巴万那威,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抗日少年。

影片向我们展示了雾社事件的整段历史,如果说上集的高潮是莫那鲁道带领族人们血洗日本警署,那么整部片子的高潮则在《赛德克·巴莱(下)彩虹桥》得以体现。

激烈的战争场面的确令人叹为观止、不战死则自缢,舍身保卫自己的乐土,赛德克巴莱的民族气概足够征服我。

“赛德克巴莱可以输掉身体,但一定要赢得灵魂”他的信仰,他的执着,他本身,让人很难理解,但有信仰的民族才是值得尊敬的。

一个民族就必须有信仰,真的很重要的一个精神支柱,当我们能为了这个不顾一切的时候,我们就真正强大了。

下部有些许残忍,特别是在彩虹桥下面的河流追赶那些打散的“民族背叛者”那些画面,让人感到心痛,与无奈。

是非对错怎能说清,这世间本就非黑白分明。

这是选择,他们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遵循他们民族的文化和信仰的选择。

切莫说其过于暴力血腥就一棍打死,也不要被感动就认同一切,我们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世间本就如此,人性也是如此,纷繁复杂,没有绝对的正确,亦不存完美。

我们自己又该如何立于世,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也是关乎一切的选择。

如果你的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叫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

所有的赛德克巴莱们都是天生的战士的话,那么,彩虹桥则完全诠释了这一精神。

每场战斗都极具经典性,尤其是巴万口中的那场决战,鼓声配乐和战斗搭配到极致,你想知道打仗打得如何奋不顾身如何勇猛,那么,赛德克巴莱们比所能形容出来的要强一万倍。

他们最后的目的除了如巴万冲锋时所喊:“可恶的日本人,滚出我们的部落。

《赛德克巴莱》影评

《赛德克巴莱》影评

《赛德克巴莱》影评《赛德克巴莱》影评观后感看完电影《赛德克`巴莱》有些时候了,忙来忙去,竟也腾不出一点儿时间来写观后感,实在是败自己慵懒所累。

我是先看影片的纪录片之后才去看电影本身的,而且,又因为下载版本出现翻译方面的问题(我绝听不懂当地土著语和日本话),光看影片画面实在看不下去,虽然这部电影拍摄得极好,单帧画面也都逼近极致美观。

所以,就只看了下集的《彩虹桥》,但是,这两部分衔接紧密,根本不存在对接上或影片内容理解上的困难。

我一直主观地去看这个导演魏德胜,因为当年《海角七号》我根本就看不下去,完全不知所云,也不知道那样的电影怎么就风靡两岸,怎么就赚取无数青年男女热泪的,怎么就成台湾电影的经典佳作了!还是我根本就不懂得欣赏《海角》这样的电影,或者审美趣味的偏曲。

关于《赛德克`巴莱》事先已不知在什么地方获取到过它的讯息,宣传它是一部号称史诗巨片的台湾人文电影,所以影片公映消息一出,就开始心心念念一定要追看。

但是,要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当时的背景,当时的文化所造就的人物和故事,这些都是历经数十年以后,我们这些崭新一代的人所无法理解的。

我知道拍摄一部影片是不易的,拍摄一部此般史诗般的电影更是超乎想象的艰难,但是,这也体现了这个导演的人格魅力。

我看到这部电影的下集,也就是《彩虹桥》的时候,我还是被感动了。

我不明白,那些愿意选择自我牺牲的人究竟是怀着怎样的情怀,是什么巨大的信念会促使他们如此义无反顾去自我牺牲,如今这样的大爱无疆,舍生取义,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早已经是天方夜谭吗?我们的时代到底是抛弃了我们的人格,还是促成了我们的人格,我说的是那些伟大的,有天生的使命感的人格。

我喜欢英雄,是个英雄主义泛滥成灾的人,这一点我时常如此不烦赘述。

这样的电影最后能拍摄成功,我一点儿也不稀奇,我从一开始就承认台湾人的精神,他们的信仰,是我们绝大多数大陆人所无法比拟的,她们身上体现的价值观的东西(比如礼义廉耻、感恩等)实在是很崇高很伟大,我们喜欢用主义来形容,这一点儿也不过分。

《赛德克巴莱彩虹桥》观后感_

《赛德克巴莱彩虹桥》观后感_

《赛德克巴莱彩虹桥》观后感_第一篇:《赛德克巴莱彩虹桥》观后感南京林业大学学术论文丁敏《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不羁只因侬本多情,学会爱慕全赖有你。

时间,是个神奇的魔法,能够褪去墨迹,能够忘却回忆。

而有一种情怀却日久弥新,那就是对历史的印记,那么清新,又是那么的伤感,踏过历史的足迹,漫步往昔的台湾,那一抹令人振奋的回忆,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不管是曾经的斯巴达300勇士,还是现在的赛德克族300名战士,他们都是英雄,当之无愧的英雄。

很多人说,他们都失败了,但是失败并不代表。

刑天失败了,但他继续战斗,被人尊称战神,蚩尤失败了也被称之战神,项羽失败了也被称之战神。

失败并不代表他不勇敢,我们也不能因成败而论英雄。

自古以来,英雄一直是男人心中的荣耀,只是最近很长一段时间,变味了。

正如电影里那位日本司令说,不是战死就是自杀的精神不存在了,日本没有了武士道。

事实上,中国也没有课忠义,没有了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没有史可法的城在人在,没有邓世昌的为国捐躯,也没有张自忠的取义成仁。

不是时势不造英雄,而是人们忙着争夺财富,人们忙着嬉笑谩骂,人们都嘴里说着刘墉的话,心里全是与珅的鬼。

叛徒,比敌人更可怕;走狗比暴君更可恶。

英雄的失败,自然有英雄自身的原因,更多的时候是嫉妒是怨恨,更有一批可怕的叛徒与可恶的走狗。

每个时代,总有一些人,愿意当叛徒,当走狗。

当年的秦桧,让岳飞命丧黄泉,成了那些叛徒走狗的先祖。

当年的吴三桂,打开了山海关,让清军的骑兵踏尸中国。

当年中国的抗战,更多的人不是死在战场,而是死在叛徒的出卖。

总之,这个世界,有英雄,就有叛徒,有英雄,就有走狗。

英雄能够留名千史,叛徒走狗永远钉在耻辱墙上。

我绝不是赞扬战争,我也绝不是赞美暴力,我只是欣赏那些勇气,那些不畏强权的勇气,那些不怕死亡的勇气。

现实的人,很多时候为了展现自己的勇气,最喜欢干的却是自相残杀,骨肉相残,只是是亲者痛仇者快,但是在血的刺激下,谁还能操纵住自己。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1000字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1000字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1000字篇一:赛德克巴莱观后感赛德克巴莱观后感世上男人有两样东西不可或缺:一是土地;二是女人。

土地可以让男人生存下去,女人可以让男人延续后代。

在后殖民的文化环境下,却要不可避免的向文明倾斜。

毕竟台湾目前的现代文明从一定程度上说都要归功于日本——这个小岛上长达50年的统治者,就像电影里的雾社在日本人的建设下才有了学校、邮局、铁路等现代文明的标志。

台湾人自己也不想退回到原始状态,所以在文明的屈辱和野蛮的骄傲之间,他们就像电影里的花岗兄弟一样纠结万分。

花冈一郎和弟弟二郎本来也是赛德克人,他们从小学习日本文化,长大后成为日本驻守当地的警察,也有了日本名字。

两个名字,两种身份,他们在对立的两族人中间扮演者尴尬的角色。

一方面他们的生活方式已然全盘日化,另一方面他们依然无法融入日本社会,被日本同事嘲笑“两个番人生不出日本孩子”,学历最高收入却比日本同行低一个档次。

最终,赛德克人的起义,他们被迫卷入其中。

面对莫那?鲁道的问题:你死后是要进日本人的神社,还是要去祖灵的牧场?他无法选择,只能随波逐流,并最终先后自杀。

花冈一郎选择了用日本武士的方式——切腹,来维护自己最后的尊严,但他使用的工具却是原住民的弯刀。

他死前和弟弟的对话是赛德克语,但刀刺入腹部的那一刻却用日语说了句“谢谢”。

弟弟的话更叫人难忘:一刀切开你矛盾的肝肠,哪也别去了。

我猜,这也正是台湾人最真实的想法!最让我震惊的一幕是影片中着力塑造的“小英雄”巴万,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雾社起义的血腥氛围中用削尖的竹竿杀死了自己的老师以及所有的日本同学。

他说,“谁叫你平时上课老打我的。

”就是这么“正当”的理由,血洗了无辜的生命。

杀戮总是能将人变成魔鬼,哪怕他还只是个孩子。

另一个值得观察的现象是电影里对日本人的态度。

电影里的日军不是中国战争片里那种凶神恶煞的魔鬼,反而更多的是像小岛一样文明礼貌、态度温和、力图了解族人并加快他们文明化进程的知识分子形象。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精选10篇)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精选10篇)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精选10篇〕赛德克巴莱观后感〔精选10篇〕赛德克巴莱观后感篇1好的编导,就是这样和自己所拍的电影,在灵魂上合二为一。

上海首映式在衡山电影院,影片完毕,低调的魏和两名主要演员和观众现场交流,一个光头愤青大喊这电影好,要有这样精神,不愁黄岩岛收不回来,台下也一片叫好,台上主持更是不断显摆民族优越感,什么这电影是拍给中国人看的,也是拍给____人看的,显然,魏所有在电影里面的努力在他们面前根本是属于白费。

他不得不耐心解释他拍这电影的内心冲动,是觉得活着比什么都好,虽然悲壮____也很感动。

相比《赛德克巴莱》,我认为《与狼共舞》、《英勇的心》更接近于伪史诗,因为它们给你一面倒的崇高感,让你在电影院里为了那一声freedom绷紧浑身唯一一个膀胱而不愿动弹,其叙事策略非常明确,就是直捣你最愿意看到听到的地方,所有勾勒主人公缺陷的地方,都属于调味的罗勒草,有点清新有点涩,但绝不敢败你的胃口,至于《阿凡达》,更是这方面做到了登峰造极,为了票房,好莱坞的剧本永远牵着观众的鼻子走,他们说,这个叫专业,是很专业,在电影院里大家意淫到高潮,花了钱买快乐,天经又地义。

《赛德克巴莱》一方面以磅礴气势主推抗日主线,但却不断以各种浓重笔墨在消解这个行动的正义性,后者绝对是影响票房的,因为仁慈的观众不愿意看到英雄有凶残杀戮未成年人的动机,也不愿看到太太们为了男人的尊严不得不选择自尽,更不愿意看到还在啼哭的孩子被扔进山崖,魏已经收敛了,在国际版里我没看到赛德克们如何砍下____儿童和妇女的头颅,但是,尸横遍野的场景还是暗示了这一点。

只有真正的原始的史诗才敢这么写,写下英雄或神灵身上种种不可思议的残暴与邪恶,而现代人能承受的,却只能是被改装过的玩意儿,超人多好,仁慈成了他唯一的缺点。

魏挑战公众神经,他不断在影片里抛出同样一个话题:为了祖灵崇拜心理格式,付出几乎灭族的代价是不是符合正义?这是对票房的一个冒险挑战,没有什么观众喜欢这来自政治伦理学的挑战,因为这挑战让人不舒适,它没有固定答案,到处是伦理陷阱和计算困境,就算你和你的同伴争论到面红耳赤,仍旧找不到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电影赛德克巴莱写观后感5篇

电影赛德克巴莱写观后感5篇

电影赛德克巴莱写观后感5篇电影赛德克巴莱写观后感(1)前几天看了一部电影《赛德克·巴莱》,讲述了台湾经马关条约被割舍后,台湾雾社与日本人对抗的事迹,这一事件在历史上也有讲述。

这部电影从两个视角入手,土著人和日本人,主要是以雾社土著的视角演绎了全片,土著人各个部落之间的对弈,是为了追求荣誉与食物;土著与日本人之间的对抗,为了自尊与救赎,为了在死后可以抵达“彩虹桥”(一个可以让土著人死后心灵得以净化的圣地)。

在土著人自己的博弈中,每个部落的人都会高喊“血祭祖灵”这深深的体现了土著人自己的文化,他们部落之间的对抗并非是仇恨,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竞争,输了的就是死亡,灵魂的超脱。

当然,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就像电影中道泽部落的铁木瓦利斯头目,在年幼时被莫纳头目一次的威胁,成为其心理阴影,直到与日本人作战时,为一己之私协部落战士与日本人联手击杀土著联军。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现在工作的事来,好多电影里都有演绎出这种为一己之私不顾团体利益的人,他们结局都是很凄惨的。

果然,铁木最终在对抗中死在了莫纳儿子的刀下,也是在死的瞬间,或许吧,在我的理解中,我觉得他明悟了。

土著人自己的对抗只是被电影导演化作了一个精细的片面,而主要演绎的还是与日本人之间的对抗。

电影中,日本人后用的是同化的办法,力求用最小的代价彻底征服台湾,让台湾人成为日本人,着相对是成功的,在电影中也表现出了土著人与日本人的和谐,少数人与日本人通婚、学习日语等。

但是,就像土著有铁木这样的头领一样,日本人也不乏类似的人。

一个日本小军官,从其本性中瞧不起土著,欺负土著。

在莫纳儿子结婚的时候,跑出来挑衅被土著殴打,最终成了两方对抗的导火索,接着战斗就开始了。

战争很惨烈,土著女人为了男人可以无后顾之忧,除孕妇外(电影中日本人不杀孕妇)全部自缢。

莫纳首领说“谢谢你们女人和孩子,是你们成就了男人的灵魂”。

土著三百战士全部死亡,战死或者自缢,没有俘虏。

一位日本军部的军官说了这样的话“为什么我会在台湾看到消失了几百年的武士道精神?是这里的樱花更加灿烂吗?”电影即将结束的时候,在那彩虹桥上出现了莫纳和他的300战士,灵魂的超脱用一种意会的感觉在这一刻完美的演绎出来。

我的观后感《赛德克巴莱》

我的观后感《赛德克巴莱》

观《赛德克巴莱》有感在台港文学鉴赏的课上,我有幸观赏了《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

观之如品茗,这是我写这篇感想的原因。

在最开始,它是热气腾腾的,叫人特别想去接触;在慢慢的品味中,我了解到了更多关于这个电影的创作背景、台湾的文化、赛德克人信念的力量等等。

总之,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觉得回味无穷。

这部电影,叫《赛德克·巴莱》,意思是“真正的人”。

导演魏德圣他用超过十年的时间,抵住如潮水般的讽刺嘲笑,顶住超乎想象的各方压力,挺过无法捉摸的艰难险阻,忍受无从知晓的辛酸血泪,完成了一部具备史诗意义的史诗巨作。

然而电影之所以那么吸引人不在于导演的创作时间长及宏大场景、造价等表面上的东西,而是这部电影所直面的事实本身、所表现的人性解读以及这部电影背后的真诚而心酸的付出,直击人的心灵,给人以震撼。

无论是上集《太阳旗》还是下集《彩虹桥》,都无疑是对赛德克人纯净的内心和对信仰坚守的一种赞扬。

这部影片甚至让人不禁抛开人们一直注重的民族精神去高歌内心力量给人的震撼。

在最初看的时候,我觉得那种血腥、野蛮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似乎是很不现实的,我竟特现实的认为那是不真实的。

但是随着电影的发展,以及后来参看别人对电影的评价,我得知那种暴力是维持原著民族传统生活状态的动力,是一种法则。

有人在看完整个影片之后,依然对这种充满暴力和血腥以及夹杂着近乎鸟语的电影嗤之以鼻,觉得这根本就算不上一部与梦想相关联的电影。

甚至有些人出于自身那可怜的政治趣味和春眠不觉耻的态度,讥讽和诋毁电影最后所呈现的结局,认为这部电影充斥着魏德圣的汉奸嘴脸。

这些人的存在让这部电影变得更加宝贵,好比一块宝玉被发觉时身边总是会有一坨又一坨的杂土。

撇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说,单就电影本身而言,从某个真实角度出发去展现某种价值观的时候,任何不怀好意的批评都只是照出自己丑陋的一块镜子。

也有人觉得直逼心灵感受的是,电影中的暴力和血腥场景不仅没有催人恶心,因为那凄美的山歌总是如期响起,让人心醉,让人心碎。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赛德克·巴莱》是一部以台湾赛德克族抗日为主题的电影,分为上下两部,《太阳旗》和《彩虹桥》。

我在电影院观看后,深感意犹未尽,随后在网上找到了完整版,又仔细地看了一遍。

虽然电影在网络平台上的版本并非我所担心的那种大段大段地剪辑,但被剪掉的一处又一处细节,仍然让我感到有些遗憾。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正好在读何伟的《江城》,他在书中关于文明、文化的议论,与影片中所深潜的价值观有着惊人的一致。

尤其是莫那·鲁道与困惑的花岗一郎(达奇斯)的那段对话,简直是句句撞在何伟言说的那个点上。

花岗一郎问莫那·鲁道:“被日本人统治不好吗?我们现在文明地过生活,有教育所,有邮局,不必再像从前一样,得靠野蛮的猎杀才能过活。

”莫那·鲁道反问:“被日本人统治好吗?男人被迫弯腰搬木头,女人被迫跪着帮佣陪酒……邮局?商店?学校?什么时候让族人生活变得更好?反倒让他们看到自己有多贫穷了。

”莫那·鲁道决心带领族人反抗,花岗一郎飞奔进村,惊得一村的狗狂吠,他向莫那·鲁道强调日本的军队如何强大,反抗如何等于自取灭亡,莫那·鲁道一字一句道:“如果你们的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带你们看野蛮的骄傲:真正的赛德克·巴莱!”这场绝对不可能取胜,甚至不能全身而退的反抗,不为求活,只为求死。

莫那·鲁道只想率领族人通过这场必败的原始猎杀,获得灵魂的自由。

当信仰被剥夺,习俗被禁止,传统的生活方式被迫改变——猎人不再能持枪,族人不再有猎场,男子不再能出草,不再能纹面,不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往生之后,灵魂不能通过彩虹桥,不能回到祖灵身边……那么,生命还有何价值?什么是借“文明”、“文化”之名,行破坏文明与文化之实?什么是对文明、文化的捍卫?这些问题,在影片中通过莫那·鲁道的话和他的行动,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何伟在《江城》中提到的美国西进运动,以及他与中国学生关于印第安人问题的讨论,让我联想到了影片中的赛德克族。

[观后感]赛德克巴莱影评(精选8篇)

[观后感]赛德克巴莱影评(精选8篇)

[观后感]赛德克巴莱影评(精选8篇)赛德克巴莱影评赛德克巴莱影评精选(一):《赛德克·巴莱》:生命的尊严与电影的尊严旧年底的那当口,许多网站、期刊或其他媒体都在做着关于2012年电影的回顾与总结。

无非是分析艺术与商业上的得失(当然聚焦于后者的无疑居多),有些个干脆排出一个榜单来。

此间,也有一些朋友因本人平时看电影多,写评论亦多,就催着看我的2012年电影的梳理品评文字。

结果延误于其他太多的琐碎事情,加之自己的旅行计划,也就只能一再作罢了。

过春节的那阵子,见到了一些老同学老朋友,聚会间聊起电影的话题,免不了又让我推荐些电影给他们看看。

这才静下心来,细细闪回了去年看过的部部电影。

就中国(华语)电影这一块儿,还真是数量多多,质量参差的。

我在影院里,看了我所有想看的中国电影(即使很多“普通”国产电影的档期实在是短的可怜),算是对国产电影的一种支持态度。

若论起2012年最不应被错过、也不应被遗忘的,ToP1的华语电影,我会毫不犹豫的投给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英雄史诗(民族史诗)大片《赛德克·巴莱》。

实话说,在影片还没有公映之前,看到相关的介绍就已经十分充满期盼了。

只是期盼了许久许久,影片才得以修改压缩在国内“低调”上映(内地对本片的宣传由于找不到适宜的卖点加以广而告之,致使很多普通观众根本不明白本片为何物!)。

在影院里,我还看到了一些年龄较长的观众,证明了该片题材(并非内地观众认为的一般好处上的“抗日”或“主旋律”题材)对各年龄层的影响力拓展。

相较于网络上能够看到的四个多小时的版本,影院里公映的两个多小时的版本,去除了一些过于刺激观众视觉感受的血腥镜头。

当然,这些镜头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对原住民是如此),其实这也是真实的,不可避免的。

影片中很多场景拍摄起来是极其艰难的(山区与雨林),那恶劣自然环境中衣不蔽体的演员还要自由的狂奔与激烈的战斗。

而单单是影片所营造出来的真实的影像质感就实属不易中的不易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林业大学学术论文丁敏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
不羁只因侬本多情,学会爱慕全赖有你。

时间,是个神奇的魔法,可以褪去墨迹,可以淡忘回忆。

而有一种情怀却日久弥新,那就是对历史的印记,那么清新,又是那么的伤感,踏过历史的足迹,漫步往昔的台湾,那一抹令人振奋的回忆,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不管是曾经的斯巴达300勇士,还是现在的赛德克族300名战士,他们都是英雄,当之无愧的英雄。

很多人说,他们都失败了,但是失败并不代表。

刑天失败了,但他继续战斗,被人尊称战神,蚩尤失败了也被称为战神,项羽失败了也被称为战神。

失败并不代表他不勇敢,我们也不能因成败而论英雄。

自古以来,英雄一直是男人心中的荣耀,只是最近很长一段时间,变味了。

正如电影里那位日本司令说,不是战死就是自杀的精神不存在了,日本没有了武士道。

其实,中国也没有课忠义,没有了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没有史可法的城在人在,没有邓世昌的为国捐躯,也没有张自忠的取义成仁。

不是时势不造英雄,而是人们忙着争夺财富,人们忙着嬉笑谩骂,人们都嘴里说着刘墉的话,心里全是和珅的鬼。

叛徒,比敌人更可怕;走狗比暴君更可恶。

英雄的失败,自然有英雄自身的原因,更多的时候是嫉妒是怨恨,更有一批可怕
的叛徒和可恶的走狗。

每个时代,总有一些人,愿意当叛徒,当走狗。

当年的秦桧,让岳飞命丧黄泉,成了那些叛徒走狗的先祖。

当年的吴三桂,打开了山海关,让清军的骑兵踏尸中国。

当年中国的抗战,更多的人不是死在战场,而是死在叛徒的出卖。

总之,这个世界,有英雄,就有叛徒,有英雄,就有走狗。

英雄可以留名千史,叛徒走狗永远钉在耻辱墙上。

我绝不是赞扬战争,我也绝不是赞美暴力,我只是欣赏那些勇气,那些不畏强权的勇气,那些不怕死亡的勇气。

现实的人,很多时候为了展现自己的勇气,最喜欢干的却是自相残杀,骨肉相残,不过是亲者痛仇者快,可是在血的刺激下,谁还能控制住自己?曾国藩虽然是历史完人,但是还是要消灭太平天国,岂不知为帝国主义打开了通道;国民党在日寇全面进攻后,还是妄图残杀中国百姓,让大片中国土地沦丧。

想起现在的大学,大四的时候,也总要让你们自己相互竞争下,最好拼个你死我活,也许这是生存训练。

只是我知道,连狼这样凶狠的动物都知道团结,而有些人却从来没有懂得怎样做人。

文明和野蛮,像是势不两立的。

其实,他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有时候我们所谓的文明,也是野蛮,要知道人类是灭绝其他动物种族最残酷的;有时候所谓的野蛮,也是文明,他们爱护自然爱护所以他们敬畏的东西。

没有谁对谁错,只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都是愿意承认的。

但是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反对,以灭绝为目的的冲突。

日本的毒炸弹,每一个人正义的人都不会
支持,而近似灭绝种族的行为,更是为每一个有正气的人所厌恶。

有人说,死比活着更容易。

我说,是啊,死了一了百了,再也没有痛苦。

也有人说,好死不如赖活着。

我说,是啊,活着是为了继承,为了更好的发展。

对待生死,坦然以待,不要苟活,也不要卑微的死去,我们要活的伟大,死的光荣。

人生一世,既然生命有数,何必要委屈自己,我们要学着勇敢的面对,生死无所谓,只为能有所贡献。

战斗到最后的英雄,有时不是为了胜利,而是为了荣耀。

战斗到最后的英雄,有时不是为了荣耀,而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心。

梁山好汉即使是招了安,也照样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豪杰。

我们不是为了战斗而战斗,我们也不是为了英雄而英雄。

我们需要活出自己的光彩,为自己,为祖先,为后人!我们永远在战斗!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比起战士们的冲锋陷阵,更让我震撼的是妇女们的集体自杀,他们的大义,他们的勇敢,他们用血染红了那片森林。

他们的肉身吊在了树枝上,但他们的灵魂早已飞过了彩虹桥。

宁愿站着死,绝不跪着生。

宁愿走投无路下自杀祭祖,也不愿成为敌人玩弄的工具,这才是赛德克人。

影片结束时,我们看到了彩虹桥,一群英勇的赛德克人骄傲的哼唱着山歌走向彼端。

他们用身体赢得了灵魂。

也许是因为“特殊国情”的关系,反侵略战争的电影并不少见,比如早期的《地道战》和香港的《十月围城》等,
但几乎没有一部电影能和《赛德克.巴莱》相比,它不同于《十月围城》主要突出小人物的牺牲精神,和舍生取义的民族大义。

而是以一个部落的兴衰灭亡折射出台湾,他们被迫割让,被迫接受着敌人的奴化教育,被迫着做一切不愿意做的事,他们也曾反抗过,斗争过,压榨过。

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光复才洗清了百年的奇耻大辱,只希望一切灾难都已经过去,台湾这个受尽惊吓与折磨的孩子应该好好歇歇,选择自己的道路。

对于这样一部真诚、真实又震撼人心的作品,任何言语在它面前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我们能做的就是走进电影院,感受一次心灵的震撼。

听,赛德克人又唱起了熟悉的歌谣:“孩子们,在通往祖灵之家的彩虹桥顶端,还有一座肥美的猎场!我们的祖先们可都还在那儿呐!那片只有英勇的灵魂才能进入的猎场,绝对不能失去……族人啊,我的族人啊!猎取敌人的首级吧!雾社高山的猎场我们是守不住了……用鲜血洗净灵魂,进入彩虹桥,进入祖先永远的灵魂猎场吧…”。

结语:只有真正的西方式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有真正的自由民主! 中国人最可怕的是现在已没有信仰,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悲的,是没有前途的民族。

看完这部电影,我欣喜居然也有屠杀小日本场景——震惊了,了解宝岛台湾的人文历史,明白出草的来龙去脉。

更为不畏强权,勇于斗争的赛德克巴莱致敬。

敬礼,礼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