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近海海雾微物理结构的初步观测
海雾的监测方案
海雾的监测方案1. 简介海雾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气象现象,对于航运、交通和能见度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有效地监测海雾的发生和演变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海雾监测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套海雾的监测方案。
2. 监测方法在监测海雾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2.1 人工观测人工观测是最早被采用的一种监测方法。
通过专业的气象观测员,使用指定的观测工具和设备,对海雾现象进行实地观测和记录。
观测内容主要包括海雾的形态、密度、高度、持续时间等。
这种方法能够提供准确的实时观测数据,但面临着观测范围有限、观测人员受限制等问题。
2.2 遥感监测遥感监测是一种利用航空器或卫星等遥感设备对海雾进行观测的方法。
通过获取海雾的热辐射和光学特征,进而确定海雾的位置、范围和强度等信息。
遥感监测具有观测范围广、观测精度高的优点,但对设备和数据处理要求较高。
2.3 气象传感器监测气象传感器监测是一种基于物理原理和传感技术的监测方法。
通过在特定位置安装气象传感器,利用其测量的气象参数数据,如温度、湿度、气压等,结合气象学模型,推测海雾的发生和演变情况。
这种方法可以实现自动化监测,并能够提供连续的监测数据,但对传感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要求较高。
3. 数据处理和分析为了更好地利用监测的海雾数据,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以获取有用的信息和结论。
3.1 数据预处理海雾监测数据经常伴随着噪声和异常值。
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异常值、进行插补处理等,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2 数据分析方法常用的海雾数据分析方法包括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和空间分析等。
通过对海雾数据进行统计描述、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可以揭示海雾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3.3 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是将分析结果以图表、图像等形式展示出来,以更直观地理解海雾的特征和变化趋势。
常用的数据可视化工具有Matplotlib、Plotly等,可以生成直方图、散点图、热力图等图形。
青岛地区的海雾预报
青岛地区的海雾预报
王厚广;曲维政
【期刊名称】《海洋预报》
【年(卷),期】1997(014)003
【摘要】本文分析了近海表层水温与青岛气温差,分析了青岛的湿度、风场、及
影响青岛的暖湿平流、青岛上空的逆温层,建立了预报青岛地区的海雾的预报方法。
【总页数】6页(P52-57)
【作者】王厚广;曲维政
【作者单位】青岛市气象局;青海海洋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57
【相关文献】
1.青岛地区海雾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估 [J], 马艳;郝燕;王颖
2.应用日本数值预报产品预报青岛地区冰雹 [J], 韩春深;王建平
3.青岛地区海雾分布及大气边界层条件分析 [J], 任兆鹏; 李昊倩; 鞠霞; 王国清
4.海雾客观预报方法在精细化网格预报中的应用 [J], 曹越男;刘涛;杨正龙;张增海;
赵伟;王慧
5.基于机器学习的青岛市区近岸海雾集成预报方法 [J], 高松;徐江玲;刘桂艳;毕凡;
张薇;白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岛海洋所天然气水合物微观实验探测取得新进展
2019年8月地质装备束接收换能器与800个海底的侧扫相位数据识别进行整合运算,突破了多波束测深宽度限制和传统相干声纳测深精度限制,被称为 测深型侧扫系统 .试验结果显示:M P E S多波束测深宽度与水深比(宽深比)达10~12倍,其旁侧声纳扫测宽深比达到120倍以上,各项测量指标和效果均达到预期.M P E S技术在深浅变化复杂㊁海面障碍物频出的海岸带地区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可大幅提高滩浅海地形地貌调查的效率及成果表达的可视性.海上测量试验过程中,七家协作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和技术骨干进行了深入的技术座谈,一致表示要加强业务沟通与协作,共同服务京津冀海岸带的地质安全保障与生态环境保护.天津地调中心将继续瞄准国内外最新㊁最前沿的海岸带调查技术,努力突破滩浅海调查技术瓶颈,支持引领我国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来源:地调局天津地调中心20190328)青岛海洋所天然气水合物微观实验探测取得新进展㊀㊀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天然气水合物微观实验探测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先后被国际S C I期刊«J o u r n a l o fG e o p h y s iGc a lR e s e a r c h:S o l i d E a r t h»和«J o u r n a lo fN a t u r a l G a sS c i e n c e 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在线发表.其中, 基于纳米焦点X射线C T的含水合物石英砂多参数观测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nt h e m u l t i p aGr a m e t e r o fh y d r a t eGb e a r i n g s a n d su s i n g n a n oGf o c u s XGr a y c o m p u t e dt o m o g r a p h y)一文,从石英砂介质内部孔隙结构㊁水合物赋存形态和微观渗流规律角度,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显示,孔隙尺度下水合物的赋存形态在不同的生长或分解阶段呈现显著差异,孔隙中气泡的存在也会改变水合物的分布特征;水合物赋存形态及含量的变化影响介质内部有效孔隙的连通性,继而控制的渗流性质;基于C T数字岩心分析,实现了介质内部绝对渗透率参数计算以及流体运移的仿真模拟.南海神狐海域沉积物中水合物分解过程声学特征和微观分布预测 (A c o u s t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m i c r oGd i s t r i b u t i o n p r e d i c t i o nd u r i n g h y d r a t ed i s s oGc i a t i o n i ns e d i m e n t s f r o mt h eS o u t hC h i n aS e a)一文,主要针对南海粉砂质沉积物水合物微观赋存形态与声波速度之间的响应关系开展研究.研究结果展示了南海沉积物中水合物分解过程声波速度呈曲折式下降;沉积物中富含的有孔虫壳体对水合物的赋存产生显著的影响.结合C T扫描和声学探测结果,对南海沉积物水合物分解和赋存规律进行了预测.J N G S E审稿专家对本文给予了高度肯定.上述研究利用了高精度X射线C T扫描㊁数字图像分析㊁超声探测等多项实验技术,通过实验方法创新,将地球物理特性和水合物微观特征结合到一起,完成了具有挑战性的实验研究,有效提升了青岛海洋所在水合物微观实验探测的能力.研究成果在揭示水合物储层属性变化的内在机制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可为海洋水合物资源勘探和开采提供参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来源:地调局青岛海洋所20190325)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 波谱-能谱复合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研发与产业化 通过科技部组织的综合验收㊀㊀2019年3月11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牵头承担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 波谱能谱复合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研发与产业化 项目通过了由科学技术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委托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组织的综合验收.科技部㊁自然资源部㊁项目单位领导和相关管理部门及项目各任务研发工作负责人参加了此次验收工作.国家重大仪器开发专项 波谱-能谱复合型X 射线荧光光谱仪的研发与产业化 项目由实验测试中心牵头,钢研纳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㊁北京金自天正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㊁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7。
以气溶胶为主导的海洋云和雾中的微观物理过程
以气溶胶为主导的海洋云和雾中的微观物理过程海洋云和雾是海洋大气中重要的气候现象,对全球能量平衡和水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云雾主要由气溶胶、水汽和云凝结核等组成,并且其微观物理过程受到地面和海洋中大气成分和大气过程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以气溶胶为主导的海洋云和雾中的微观物理过程。
一、气溶胶介绍气溶胶是空气中非常小的颗粒物质。
其大小在几纳米到数微米之间,常见的气溶胶来源包括自然源和人为源。
自然源包括沙尘、火山灰和海盐等,人为源包括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和燃煤等。
气溶胶通过地表和海洋的气体排放进入海洋大气中,成为海洋云和雾中的主要成分之一。
二、海洋云和雾的形成海洋云和雾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首先,大气中的水蒸气通过水凝结核或者冷却成为云凝结核,产生云颗粒,然后这些云颗粒和水蒸气相互作用,形成云。
在海洋中,气溶胶是云凝结核的主要来源,并且在海洋表层特别活跃。
海洋中的泡沫和海鸟和哺乳动物也能够形成气溶胶。
三、气溶胶对海洋云和雾中微观物理过程的影响气溶胶对海洋云和雾中的微观物理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气溶胶作为云凝结核,可以直接影响云中颗粒物的数量和尺寸分布。
如果气溶胶浓度越高,云中颗粒数量会更多,而云中颗粒直径也会随之变小。
其次,气溶胶可以间接影响云和雾的形成过程。
当气溶胶作为凝结核,与云中水汽相互作用时,它可以增加云中水汽的饱和度,并且加速水汽的凝结。
由于气溶胶的光学特性,气溶胶颗粒可以吸收和散射太阳能辐射。
因此,气溶胶的存在会影响云的反照率和吸收率,影响地球的能量平衡。
四、气溶胶的来源和变化海洋中气溶胶的来源和变化受到地面和海洋的气体排放、大气成分和大气过程的影响。
如前所述,海洋中的泡沫和海鸟和哺乳动物也能够形成气溶胶。
此外,海洋中的生物运动和海流也能够将气溶胶向大气中输送。
在大气中,气溶胶的变化与地表气体排放和大气成分的变化有关。
例如,在火山爆发和自然气火等情况下,气溶胶浓度会显著增加。
五、结论以气溶胶为主导的海洋云和雾中的微观物理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青岛近海“20210427”海雾过程的观测与诊断分析
青岛近海“20210427”海雾过程的观测与诊断分析青岛近海“20210427”海雾过程的观测与诊断分析近年来,海雾对于沿海城市的交通、能见度以及气象活动产生了显著影响。
海雾作为一种特殊的大气现象,对于海洋气象研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本文将探讨2021年4月27日青岛近海的海雾过程,使用观测数据和诊断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研究。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当天的天气状况。
观测数据显示,这一天青岛近海地区的海面温度为15℃左右,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风速较小,风向呈持续的东北风。
这些气象条件有利于海雾的形成和发展。
从实际观测数据来看,在清晨6时左右,青岛近海开始出现雾气,能见度迅速下降。
当地观测站的能见度记录显示,在6时至10时之间,能见度一度降至100米以下。
同时,海温也略有下降,说明海雾的形成与海面温度有一定关联。
进一步分析数据,我们发现当天的大气层结较为稳定,垂直温度梯度较小,湿度逐渐增加。
这种温度和湿度的分布模式,加上海洋的水汽供应,为海雾的生成提供了条件。
除了大气层结与湿度的影响外,辐射也是海雾形成的重要因素。
当太阳升起时,辐射能量被地面和海面吸收,使得空气温度和水汽饱和度增加。
此外,水汽密度逐渐增加,使得水汽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了海雾。
为了进一步诊断青岛近海“20210427”海雾过程,我们对上升气流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数据显示,在海雾形成初期,青岛近海存在较弱的上升气流,垂直气流上升速度较小。
然而,随着海雾的发展,上升气流逐渐加强,上升气流垂直速度大幅增加。
这种垂直运动使得海雾迅速向上蔓延,加剧了能见度下降的现象。
此外,由于青岛近海为沿岸地区,沿岸地带的地形特征也对海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一定影响。
数据显示,在当天的观测中,青岛近海的地形起伏较小,形成了稳定的边界层。
这种地形特征使得海雾更容易滞留在海面上方,从而影响能见度。
综合以上观测数据和诊断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2021年4月27日青岛近海的海雾过程主要受到海面温度、相对湿度、大气层结、辐射、上升气流以及地形特征等因素的影响。
海雾形成与发展机制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的开题报告
海雾形成与发展机制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海雾是一种常见的自然气象现象,其可导致能见度降低、航运受阻、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海洋运输的增加,海雾灾害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因此,深入了解海雾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对于减少海洋交通事故的发生、维护海洋生态环境和保护海洋自然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两个方面入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观测分析通过分析历史观测数据及现场实测数据,分析海雾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季节特点和分布规律等。
研究重点包括:大气湿度、海水温度及海洋环流等气象与海洋条件对于海雾形成的影响,以及不同季节、气候背景下海雾的频率、出现位置等方面的变化规律。
2. 数值模拟利用WRF模式,模拟不同海洋环流、大气条件下的海雾形成与发展过程,探索其成因机制。
通过对比模拟数据与实测数据的差异,分析模式在模拟海雾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三、研究方法1. 观测分析收集历史观测数据及现场实测数据,并使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利用MATLAB等软件,绘制相关的统计图表。
2. 数值模拟利用WRF模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海雾发生时段和地点,进行模拟计算。
利用NCAR Graphics等软件,对模拟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
四、预期结果1. 观测方面:通过对历年观测数据的分析,探讨海雾形成与发展机制在季节、气象和海洋条件方面的差异。
2. 数值模拟方面:模拟不同海洋环流、大气条件下的海雾形成与发展过程,研究海雾形成的物理机制,并提出模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五、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海雾形成与发展机制,探讨气象和海洋条件对海雾的影响,提高对海雾天气的预报能力和防御能力,为海洋运输和海上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的成果还可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科学参考,为制定实施有效的海洋灾害应急防御措施提供重要支撑。
青岛近海春夏季海雾频发的形成条件
青岛近海春夏季海雾频发的形成条件1.青岛近海春夏季海雾频发是由海水和空气温差引起的。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sea fog in the spring and summer near Qingdao is caused by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ea water and the air.2.海雾的形成条件之一是海面温度高,空气温度低。
One of the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sea fog is that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s high while the air temperature is low.3.海雾的形成条件之二是大气中含有一定量的水蒸气。
Another condi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sea fog is that the atmosphere contains a certain amount of water vapor.4.海雾的形成条件之三是海风带来了大量的湿气。
Another condi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sea fog is that the sea breeze brings a large amount of moisture.5.温暖的海水蒸发后形成水汽,与冷空气相遇后凝结成雾。
The warm sea water evaporates to form water vapor, which condenses into fog when it meets cold air.6.季风的影响使得海雾在春夏季更容易形成。
The influence of the monsoon makes it easier for sea fogto form in spring and summer.7.在温暖的海水和凉爽的海风作用下,海雾往往在黎明和黄昏时分最为频繁。
青岛地区的海雾预报
第14卷 第3期海 洋 预 报Vol.14,No.3 1997年8月MARINE FORECASTS Aug.,1997青岛地区的海雾预报王厚广 曲维政(青岛市气象局,青岛) (青岛海洋大学,青岛)摘 要本文分析了近海表层水温与青岛气温差,分析了青岛的湿度、风场、及影响青岛的暖湿平流、青岛上空的逆温层,建立了预报青岛地区的海雾的预报方法。
关键词:海雾预报,海气温差,逆温层。
一、前 言海雾是沿海和海上的一种危险性天气,对海运、航海、平台作业、海洋工程、渔业生产和船只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在海雾出现频繁的季节中,对海上安全和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这方面的工作前人已做了大量的研究,青岛近海的海雾也有人做过研究和探讨,多是从统计学、气象学或者雷达观测方面入手,这些研究预报范围都很大,是一个区域性的预报。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这种预报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需要定点的预报,因此本文是对青岛地区的海雾形成的水文气象条件进行研究的。
文中涉及到天气型、暖湿平流、风场、湿度,还探讨了青岛市的逆温层与形成雾的关系。
二、水文气象条件1 水温青岛市的海雾是指在青岛近海海温的影响下形成的雾,由南向风输送到市区的。
那些在陆上生成的随天气系统移动到市区的雾,例如象锋面雾这样的纯粹属于天气系统的雾,则未列于青岛海雾的范围。
1.青岛的海雾,以平流冷却雾为主,尤其在多雾的4~7月,产生条件是暖空气流到冷海面上形成的,因此它的生成与消散必然与海面温度、大气和海水温度差以及风场有关。
当海本文于1997年2月收到。
面上的空气在平流冷却过程中,气温降到露点温度,空气方能饱和,如果露点温度恰好等于水温,那么低层空气凝结成雾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如果水温很高,而且空气中水汽量太少,气温虽降至水温,仍达不到露点,这样便不能导致凝结。
至于表层水温应高到什么程度才是平流雾生成的界限,这与青岛近海在不同的月份里生成平流冷却雾的表面海水温度的最高界限有关。
一次华南沿海海雾过程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次华南沿海海雾过程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的开题
报告
1.研究背景与意义
华南沿海地区常常出现海雾天气,影响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等诸多领域。
同时,华南沿海地区的海洋资源资源丰富,在海上经济活动中,海雾无疑是一大威胁。
因此,对于华南沿海海雾的研究,特别是对其形成机理及其影响规律的深入探讨是非常有必要和重要的。
2.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研究选取典型的华南沿海海雾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卫星数据及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对此次海雾天气进行观测分析,重点探讨海雾发生的时间、形成过程以及消散的影响因素。
同时,也将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该海雾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评估海雾形成机理,并通过反演技术验证模型的可靠度。
3.研究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开展将有助于探讨华南沿海海雾的形成机理,为预测和预报华南沿海海雾天气提供科学依据,对于交通、航运和渔业等领域的生产和生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对于在海上作业的人员和设备安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4.研究进度计划
本研究计划在3个月的时间内完成。
第一阶段,将采用观测分析的方法对典型华南沿海海雾过程进行分析。
第二阶段,开始进行海雾的数值模拟,建立合适的模型,分析解释海雾的形成以及消散规律。
第三阶段,得出研究成果,形成《一次华南沿海海雾过程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的论文。
青岛大雾的特征与预报
参考文献 :
[ 1 ]张培昌 ,等 1 雷达气象学[ M ]1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811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001 年第 2 期 2001 年 6 月
山
东
气
象
总第第2814卷期
青岛大雾的特征与预报
梁卫芳 ,侯忠新
(青岛市气象局 ,山东 青岛 266003)
摘要 :根据青岛市 1996~1998 年 4~7 月雷达和天气资料的分析 ,对 86 个大雾样本的 地面和高空资料统计分析表明 :青岛大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有持续的偏南风和适宜 的风速提供了水汽 ,而青岛上空大气稳定层结为水汽和尘埃的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 据此提出青岛大雾的三个预报指标 ,并对其进行历史资料的回代检验和预报试验 。
·17 ·
16 (9)
9 (11)
生 (消) 比例/ % 5213 (2910) 1816 (5112) 1816 (710) 1016 (1218)
212 大雾维持时间 统计表明 ,9017 %的大雾持续时间低于 13h ,其中持续
时间 4~5h 的占 2516 % ,是持续时间最集中的时段 。超过 13h 的大雾不足 10 % ,最长维持时间为 23 小时 40 分 。 213 风向风速统计特征
表 2 为雾生前不同时间的地面风场统计 。分析表明 , 雾生前 6h ,偏南风占 9612 % ,12h 占 9111 % ,24h 占 87 % , 36h 占 8217 % ,48h 占 80 % ;其中又以 S - SE 风向为主 。雾 生前 36 小时内最大风速为 10m·s - 1 ,48 小时内最大风速 超过 10m·s - 1 (13m·s - 1) 的样本仅有一个 。风速集中于 2 ~7m·s - 1的样本数占 83 %以上 。可见风速适宜的偏南风 将海洋湿气团向本站输送是青岛大雾形成的关键条件 。
青岛沿海地区雷暴过程闪电始发位置的微物理参量特征分析
青岛沿海地区雷暴过程闪电始发位置的微物理参量特征分析张源源;孙豪;王鹏;孟繁辉;刘钊;栾在茂【期刊名称】《海洋科学》【年(卷),期】2024(48)2【摘要】本文通过低频磁脉冲闪电探测系统和双偏振雷达联合观测结果,针对2019—2020年青岛沿海地区发生的5次雷电灾害天气,研究了雷暴的闪电始发位置与微物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1)闪电主要始发于组合反射率大于45 dBz 的强回波区,地闪的接闪位置距离主雷暴云系可达10~30 km左右。
闪电始发区域组合反射率的中位数为55 dBz,液态水含量的中位数为37 kg/m^(2)。
(2)闪电始发位置的双偏振雷达水平反射率主要集中于35~45 dBz,差分反射率主要集中在1.5~2.5 dB,相关系数集中于0.97~0.99。
大部分雷电始发于0℃等温线和–10℃等温线之间,位于液态水、湿霰和干霰混合相态粒子区。
部分雷电过程发生于湿霰区的中上部,这种情况一般差分反射率值很大。
(3)在–10~0℃等温层之间存在相关系数大值区且相态粒子为湿霰粒子,说明为过冷水区。
过冷水区中极易产生大直径的霰粒,在强上升气流的作用下,大直径霰粒与冰晶碰撞从而极易发生闪电过程。
【总页数】11页(P58-68)【作者】张源源;孙豪;王鹏;孟繁辉;刘钊;栾在茂【作者单位】青岛市气象局.青岛市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潍坊市气象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01【相关文献】1.安徽地区一次致灾雷暴过程的闪电特征分析2.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雷暴及闪电活动特征分析3.华南一次典型雷暴过程双偏振雷达参量与闪电活动关系研究4.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雷暴及闪电活动的特征分析5.海南一次雷暴过程闪电特征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岛近海及其邻近海域夏季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的分析
青岛近海及其邻近海域夏季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的分析汪岷;梁彦韬;白晓歌;江雪娇;王芳;乔倩【期刊名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8(038)003【摘要】利用荧光显微技术(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y, EFM)对青岛近海及其邻近海域夏季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进行调查,研究了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空间变化和昼夜变化的特征,并分析了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夏季该水域Syn的变化范围为(8.58×103~8.54×105) mL,平均值为2.39×105/mL;Euk的变化范围为(7.80×102~3.02×104) mL,平均值为4.54×103 /mL.Syn 丰度在即墨海域、海阳海域出现高值区域,胶南海域出现低值区域;各水层Syn丰度无显著差异(P>0.05).Euk丰度在胶州湾内及湾口为高值区域,胶南海域表层和10m水层出现高值区域;崂山东部即墨海域、海阳海域为Euk丰度低值区域;各水层Euk丰度并无明显差异(P>0.05).对胶州湾中部连续站4层水体24 h昼夜连续变化的观测发现,夏季Syn、Euk都有明显昼夜波动.对Syn,Euk与Chl-a、水温、盐度、电导率、浊度、溶氧浓度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Syn,Euk与Chl-a、浊度呈正相关,与盐度、电导率呈负相关.【总页数】6页(P413-418)【作者】汪岷;梁彦韬;白晓歌;江雪娇;王芳;乔倩【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山东,青岛,266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78.53【相关文献】1.夏季北冰洋楚科奇海微微型、微型浮游植物和细菌的丰度分布特征及其与水团的关系 [J], 张芳;何剑锋;郭超颖;林凌;马玉欣2.1991/1992年夏季南极普里兹湾邻近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的聚类分析 [J], 朱根海;宁修仁;陈忠元;刘子琳3.2013年夏季曹妃甸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J], 董俊;王艳霞;田海兰;程林;王红;刘西汉4.2013年夏季曹妃甸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J], 董俊;王艳霞;田海兰;程林;王红;刘西汉5.杭州湾邻近海域浮游植物吸收特性的冬、夏季变化特征 [J], 张晋芳;沈芳;余小龙;周云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8年6月青岛海域一次海雾过程分析
第44卷㊀第1期气象与环境科学Vol.44No.12021年1月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Jan.2021收稿日期:2020-07-10;修订日期:2020-12-01基金项目:国家气象中心预报员专项 重大活动和节假日中的海雾气象服务探析 (Y201921)作者简介:王冠岚(1985),女,江苏盐城人,高级工程师,硕士,从事决策气象服务工作.E-mail:wglhyn@ 通讯作者:李鹏远(1983),男,山东烟台人,讲师,博士,从事海气相互作用等方面研究.E-mail:pengyuanli@王冠岚,孙莎莎,孙柏堂,等.2018年6月青岛海域一次海雾过程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1,44(1):29-35.Wang Guanlan,Sun Shasha,Sun Botang,et al.Analysis of a Sea Fog Event Along the Coast of Qingdao in June 2018[J].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Sciences,2021,44(1):29-35.doi:10.16765/ki.1673-7148.2021.01.0042018年6月青岛海域一次海雾过程分析王冠岚1,孙莎莎2,孙柏堂3,李鹏远4(1.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2.山东省气象台,济南250031;3.莱西市气象局,山东青岛266600;4.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100)㊀㊀摘㊀要:利用青岛地面观测站资料㊁NCEP 全球再分析数据㊁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8年6月79日青岛附近海域出现的一次海雾过程进行分析㊂结果表明:本次海雾过程的天气形势属于低槽东移型,在海雾持续时段,相对湿度接近100%;风速风向㊁海表面温度㊁气海温差等条件均为黄海海域平流冷却雾的典型配置㊂利用中尺度WRF 模式对本次海雾进行模拟,在海雾维持阶段,逆温层始终存在,且逆温层高度和强度与海雾强度成正比;云水混合比较好地反映了海雾过程中浓雾的范围,在最高0.6g ㊃kg-1以上的云水混合比高度明显抬升时段,海雾同步达到最强㊂利用HYSPLIT-4模式对青岛附近气块进行后向追踪可知,本次海雾高层不同高度的气块在青岛上空都经历了明显的下沉增温过程,有利于逆温层的维持和发展;低层气块来自东海,在东南风的作用下,不断将暖湿空气输送至青岛海域㊂关键词:海雾;WRF 模式;数值模拟;后向气块追踪中图分类号:P458.3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3-7148(2021)01-0029-07引㊀言雾是由于近地面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使大气水平能见度降至1km 以下的天气现象㊂广义上的海雾是指发生在海面上的雾,是影响海上大气能见度的主要天气现象㊂大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上㊂陆地雾会对陆路交通运输和飞机起降产生不利的影响[1-4],海雾会对海上运输㊁船舶进出港等造成影响[5-6]㊂田华等[7]通过调研分析发现,交通㊁公安等部门对大雾的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等方面有较高需求㊂近年来,随着我国沿海地区承担着越来越多的重大会议和活动任务,海雾的影响已不仅仅局限于海上交通和生产活动,而是逐渐成为气象保障服务的新焦点㊂目前,对于海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统计分析[8-9]㊁数值模拟[10-12]㊁海雾预报方法[13-14]等方面㊂前期研究表明,海雾根据形成机制的不同,可分为平流雾㊁混合雾㊁辐射雾和地形雾[15]㊂黄海是我国近海海雾出现最频繁的海区[16],且大多属于平流冷却雾[17-18]㊂青岛位于黄海北岸,6月为青岛附近海域海雾的最高发时段[19]㊂2018年6月9日至10日,上合组织峰会在青岛召开,气象部门为峰会开幕式和各项会议活动提供了精准的决策气象服务[20-21]㊂本文将对此次峰会前夕青岛附近海域的一次海雾过程进行分析,对今后类似的气象保障服务提供参考㊂1㊀资料和方法本文使用的资料主要有:(1)全国综合气象信气象与环境科学第44卷息共享平台(China Integrated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CIMISS)提供的地面站1h观测资料,包括能见度㊁气温㊁相对湿度㊁风速风向㊁天气现象等㊂(2)Himawari-8可见光云图㊂(3)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1ʎˑ1ʎ全球再分析数据(NCEP FNL Operational Global Analysis data)㊂(4)中国气象局高空观测资料㊂利用中尺度大气数值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对海雾过程进行模拟,初始场采用FNL再分析资料;模拟时段为2018年6月6日20时10日08时㊂利用HYSPLIT-4模式(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4)进行气块的后向追踪轨迹计算,使用HYSPLIT时可以在线完成计算(网址/HY-SPLIT.php),本研究输入的是GDAS的0.5ʎˑ0.5ʎ再分析数据㊂2㊀海雾实况和天气形势2.1㊀海雾实况由青岛站(台站号:54857)能见度随时间变化图(图1a)可以看出,6月7日16时起,青岛能见度出现明显下降,至7日23时一直维持能见度低于200m的强浓雾,且在整个夜间能见度基本维持在1km以下㊂8日,能见度有所提高,但在8日傍晚时段,仍出现能见度低于1km的海雾㊂9日白天,能见度出现明显好转,特别是在9日20时至21时,能见度维持在3.5km以上,22时后,由于受到上合峰会开幕式焰火燃放活动的影响,能见度一度短暂下降至500m以下,随后回升至2.5km㊂对应同时段的相对湿度,7日下午至夜间能见度较低的时段,青岛相对湿度为96%~98%,接近饱和㊂从风场随时间的变化看(图1b),7日下午,青岛站风速基本在4~5m㊃s-1的范围内,风向以东南风为主㊂7日至8日,青岛附近海域的海温(图略)保持在19~ 20ħ㊂此次海雾为黄海海域夏季常见的平流冷却雾[22]㊂从葵花8可见光云图(图2)可以看出,7日14时(图2a),青岛南部黄海海域有海雾分布,但与陆地边界清晰,此时青岛能见度仍在3km以上;16时(图2b),青岛南部海域的海雾发展加强,并开始从海区向陆地移动,青岛能见度迅速降至500m以下㊂8日14时(图2c),黄海中部海域及青岛沿海地区的海雾在可见光云图上的纹理不再光滑,表明此时海雾内部结构逐渐受到破坏,有消散的趋势㊂9日14时(图2d),受到高空系统的影响,整个区域云量增多,从可见光云图上已很难辨别海雾天气㊂图1㊀2018年6月7日08时10日08时青岛站能见度、相对湿度和风速变化(a)能见度和相对湿度,(b)风速03㊀第1期王冠岚等:2018年6月青岛海域一次海雾过程分析图2㊀2018年6月7日14时19日14时葵花8可见光云图(a)7日14时,(b)7日16时,(c)8日14时,(d)9日14时2.2㊀天气形势从天气背景看,7日08时500hPa 高空青岛附近上游有北支和中支西风槽活动,槽经向度比较小,并逐渐东移,青岛处在槽前西南气流中;850hPa上,青岛处在鞍型场中,西北东南向为高压区,东北西南向为低压区(图略);从地面气压场上看,7日至8日(图3),青岛的西南东北方向上,有低压系统东移发展,青岛受倒槽东侧偏东南气流影响,青岛近海和沿海内陆出现了海雾㊂这种低槽东移天气形势配置是黄海海雾的典型形势之一[23-24]㊂8日白天开始,随着中支西风槽发展,经向度变大,并且西风槽逐渐移近青岛,稳定的形势场开始变化,海雾维持的有利天气形势被破坏,海雾开始减弱消失㊂图3㊀2018年6月7日14时9日02时地面形势图(a)7日14时,(b)8日02时,(c)8日14时,(d)9日02时13气象与环境科学第44卷㊀㊀图4为全球再分析数据得到的气海温差分布㊂由图4可看出,7日下午(图4a),青岛附近海区气海温差基本为0~0.5ħ;随着近地层东南风的作用,7日夜间(图4b),气海温差有所增大,基本为0.5~1.0ħ㊂8日上午(图4c),由于地面出现短时的北风,气海温差开始明显下降,大部分海区为0ħ,局部海区为0~0.5ħ;8日夜间(图4d),地面基本为弱的东南风,气海温差再次加强,达到0.5~1.0ħ,青岛西南侧的日照沿海气海温差最高为1.5~2.0ħ㊂根据王彬华[15]的研究,气海温差数值在0.5~3.0ħ的范围内,并且海表面温度ɤ25ħ时利于平流雾的生成㊂因此,6月79日期间,在气海温差条件适宜的时段,非常有利于海雾发展㊂图4㊀2018年6月7日14时8日20时黄渤海气海温差分布图(a)7日14时,(b)7日20时,(c)8日14时,(d)8日20时㊀㊀由6日20时青岛站的探空曲线图可以看出(图5a),此时近地层为东南风,1000960hPa 之间有明显逆温层,逆温强度较强,但该厚度层的水汽条件较差,气层较干,因此青岛此时能见度较高,都在1km以上㊂到了7日20时(图5b),低层仍然为东南风,近地层的逆温高度有所抬高,出现了多层逆温,980960hPa 的水汽条件相比6日有明显加强,该厚度层的空气近乎饱和,青岛的能见度迅速降低至200m 以下㊂通过对探空的分析发现,此次海雾过程属于浅薄的海雾,并且低能见度持续时间短,可预报性难度较大㊂图5㊀2018年6月67日青岛站探空曲线图(a)6日20时,(b)7日20时23㊀第1期王冠岚等:2018年6月青岛海域一次海雾过程分析3㊀数值模拟3.1㊀中尺度模式WRF数值模拟结果利用中尺度模式WRF对此次海雾进行数值模拟,模拟区域见图6㊂图6㊀2018年6月6日20时10日08时WRF模式计算区域示意图EF线为下文垂直剖面分析位置饶丽娟等[25]研究表明,对于海雾模拟边界层方案采用YSU方案㊁云微物理方案采用Lin方案得到的雾区与观测事实最为相符,本文采用该方案,主要参数见表1㊂将模式输出的地面气压场和风场与同期观测资料得到的地面气压场和风场进行比较,发现模拟输出场与实际观测场的形势十分相似(图略)㊂对其他变量(如相对湿度)比较发现,模拟值要略小于实际观测值,但两者的时间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㊂因此,利用该模式进行海雾数值模拟研究是可行的㊂表1㊀WRF模式青岛附近海雾数值模拟参数设定参数设置地图投影Lambert投影水平分辨率10km格点数110ˑ100辐射方案长波辐射:RRTMG方案短波辐射:RRTMG方案边界层方案YSU方案积云参数化方案Kain-Fritsch方案微物理方案Lin方案起始/积分时间起始时间6月6日20时/积分时长84小时垂直层数44云水混合比是对雾的能见度有重要指示意义的物理量,云水混合比越大,雾越浓㊂研究表明,当975hPa云水混合比达到0.016g㊃kg-1以上时定义为海雾[26]㊂图7为WRF模式模拟得到的6月7日至8日青岛附近海域近地层气温和云水混合比的纬向垂直剖面图㊂7日下午至夜间(图7a㊁b),近地层的温度层结始终呈现随高度增加的分布,逆温增强, 950hPa与1000hPa温差最大,达到7ħ;同时,云水混合比数值是逐渐提高的过程,最高0.6g㊃kg-1以上的云水混合比从970hPa向高层伸展了约10个hPa,达到960hPa,此时浓雾[27]范围在不断扩大㊂8日白天(图7c),近地层逆温减弱,云水混合比也大大降低,只有局地海区有0.5~0.6g㊃kg-1图7㊀2018年6月7日14时8日20时青岛海区近地层气温和云水混合比纬向垂直剖面(a)7日14时,(b)7日20时,(c)8日14时,(d)8日20时33气象与环境科学第44卷的分布,大部分海区基本都在0.1g㊃kg-1以下,此时浓雾局地分布㊂8日夜间(图7d),近地层逆温仍存在,云水混合比相比白天的有所提高,但强度相较7日夜间的明显偏弱,此时海雾强度也相应较弱㊂3.2㊀后向气块追踪分析前人有利用HYSPLIT-4模式分析台风㊁暴雨㊁雾霾等天气过程的气块来源[28-32]㊂本文利用该模式以青岛胶州湾附近气块为跟踪起点,模拟1000m㊁500m㊁200m和10m高度层上气团72h的后向轨迹㊂从6月9日02时后向追踪来看(图8),1000m 和500m高度上的气块都大致来自蒙古高原东侧,200m高度上的气块主要来自河北北部,三者都呈西北东南走向㊂1000m高度上的气块经历了下沉上升下沉的过程,500m和200m高度上的气块经历了上升下沉的过程,最终三者汇入胶州湾附近㊂特别是在7日12时之后,此三个不同高度上的气块在青岛上空都有明显下沉增温过程,有利于逆温层的维持㊂10m高度上的气块来自江南地区,在气块东移入海后经历了一个明显的下沉过程,随后转向北上,将暖湿空气输送至青岛,保证了此次海雾的发展维持㊂图8㊀2018年6月9日02时HYSPLIT气块后向追踪轨迹(a)1000m㊁500m和200m气块,(b)10m气块;图中时间为世界时4㊀结㊀论本文通过对2018年6月79日青岛附近海域出现的一次海雾过程进行分析,探讨了海雾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大气特征和海洋气象条件,得到了以下结论:(1)在此次海雾维持过程中大气比较稳定,环流形势为低槽东移型,属于典型的黄海海雾天气形势㊂(2)此次海雾过程日变化较为明显,在能见度小于1km时,相对湿度为96%~98%;海温低于海平面气温,气海温差为0.5~1.0ħ;风向以东南风为主,是海洋上的暖湿气流经冷海面凝结成的雾,为一次平流冷却雾过程㊂(3)在整个海雾过程中,逆温层始终存在,近地层逆温差越大,对应海雾越强;云水混合比在0.6g㊃kg-1以上的空间分布和海雾的落区有很好的吻合㊂(4)后向气块追踪结果表明,本次海雾过程中,高层不同高度的气块在青岛上空都经历了明显的下沉增温过程,有利于逆温层的维持和发展;低层气块来自东海,不断将暖湿空气输送至青岛海域㊂这种高低层的气块来源配置有利于海雾的维持㊂参考文献[1]Underwood S J,Ellrod G P,Kuhnert A L.A multiple-case analysis ofnocturnal radiation-fog development in the central valley of Californiautilizing the GOES nighttime fog product[J].J Appl Meteor,2004,43(2):297-311.[2]梁莉,田华,李蔼恂,等.2017-11-15安徽颍上团雾天气特征分析及气象服务探讨[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0,43(1):9-17.[3]王丽娟,阳威,何明琼,等.2014年初冬湖北省一次大雾成因分析和数值模拟[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7,40(3):86-92.[4]王博妮,袁成松,陈鹏,等.2013年初春一次平流雾过程对江苏交通的影响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5,38(1):46-53.[5]王秀成,齐琳琳,安洁,等.中国近海航空危险天气的气候特征[J].气象科技,2015,43(3):474-481.[6]漆梁波. 20160227 青岛水上交通事故的气象条件分析和预报反思[J].海洋预报,2018,35(2):60-66.[7]田华,吴昊,杨静,等.公路交通决策气象服务需求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8,41(4):70-76.[8]傅刚,宋亚娟.北太平洋海雾发生频率的气候特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4,44(10):35-41.[9]曲平,解以扬,刘丽丽,等.1988-2010年渤海湾海雾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14,33(1):285-293.[10]傅刚,张涛,周发琇.一次黄海海雾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J].中43㊀第1期王冠岚等:2018年6月青岛海域一次海雾过程分析国海洋大学学报,2002,32(6):859-867.[11]高山红,齐伊玲,张守宝,等.利用循环3DVAR改进黄海海雾数值模拟初始场:WRF数值试验[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0, 40(10):1-9.[12]陆雪,高山红,饶莉娟,等.春季黄海海雾WRF参数化方案敏感性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14,25(3):312-320. [13]黄彬,陈涛,陈炯,等.黄渤海海雾数值预报系统及检验方法研究[J].气象科技,2009,37(3):271-275.[14]高荣珍,李欣,任兆鹏,等.青岛沿海海雾决策树预报模型研究[J].海洋预报,2016,33(4):80-87.[15]王彬华.海雾[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3:2.[16]张苏平,鲍献文.近十年中国海雾研究进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38(3):359-366.[17]黄彬,毛冬艳,康志明,等.黄海海雾天气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11,27(6):920-929.[18]Fu G,Zhang S P,Gao S H,et al.Understanding of sea fog over theChina seas[M].Beijing: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2012:216.[19]江敦双,张苏平,陆惟松.青岛海雾的气候特征和预测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08(3):7-11.[20]顾润源,马艳,丁锋,等.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精细化气象服务综述[J].海洋气象学报,2018,38(4):11-18. [21]刘超,徐冉,张天航,等.青岛 上合峰会 保障期间臭氧污染特征及其来源贡献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0,43(3):51-58.[22]李鹏远.黄海海雾的观测和基于WRF模式的数值模拟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23]孙艺,杨悦,甄晴.CALIPSO卫星资料的春夏季黄海海雾高度特征分析[J].海洋预报,2020,37(3):54-61.[24]杨悦,高山红.黄海海雾天气特征与逆温层成因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5,45(6):19-30.[25]饶莉娟,高山红,张恺.WRF模式中不同边界层及云微物理方案对两次黄海海雾个例数值模拟的影响[J].气象科技进展, 2019,9(6):12-19.[26]韩赓.黄海夏季海雾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江淮梅雨关系的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27]任兆鹏,张苏平.黄海夏季海雾的边界层结构特征及其与春季海雾的对比[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1,41(5):23-30. [28]任丽,赵玲,孙磊,等.台风 狮子山 与中纬度系统相互作用所致暴雨成因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9,13(1):44-51.[29]刘晶,曾勇,刘雯,等.伊犁河谷和天山北坡暴雨过程水汽特征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7,11(3):65-71. [30]刘倪,叶金印.淮河流域汛期暴雨与西太平洋海温关系[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4,8(5):39-43.[31]杨晓春,杜萌萌,吴其重,等.西安地区一次重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及轨迹分析[J].干旱气象,2016,34(3):547-552. [32]李二杰,刘晓慧,李洋,等.一次重污染过程及其边界层气象特征量分析[J].干旱气象,2015,33(5):856-860.Analysis of a Sea Fog Event Along the Coast of Qingdao in June2018Wang Guanlan1,Sun Shasha2,Sun Botang3,Li Pengyuan4(1.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Beijing100081,China;2.Shandong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Ji nan250031,China;ixi Meteorological Office,Qingdao266600,China;4.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266100,China)㊀㊀Abstract:Based on the surface observations from Qingdao station,NCEP reanalysis data,satellite images,etc.,a case of sea fog process that occurred over the Yellow Sea near Qingdao from7to9June 2018is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ynoptic patterns of this sea fog process belonged to the low-trough eastward-shifting type.During the duration of the sea fog,the relative humidity was close to100%. Other conditions such as wind speed and direction,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air-sea temperature differ-ence were all consistent with the typical configuration of the advection cooling fog over the Yellow Sea. Besides,the WRF model is employed to conduct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is sea fog.The findings are that,in the sea fog maintenance stage,the inversion layer existed all the time,and the height and intensity of the inversion layer were proportional to the density of the sea fog.The cloud-water mixing ratio agreed well with the sea fog range,especially when the ratio was higher than0.6g㊃kg-1,the sea fog reached the densest stage.Then,the air mass back trajectory is done by the HYSPLIT-4back trajectory model,an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air masses of different upper layers during the sea fog process experienced a signifi-cant sinking and warming process aloft Qingdao,which was conducive to the mainten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version layer.The lower-layer air mass came from the East China Sea,continuously transpor-ting warm and humid air to Qingdao under the effect of southeasterly winds.Key words:sea fog;WRF model;numerical simulation;air mass back trajectory53。
利用转移概率作青岛近海海雾的短期预报
利用转移概率作青岛近海海雾的短期预报
腾学崇;林滋新
【期刊名称】《黄渤海海洋》
【年(卷),期】1989(007)003
【摘要】本文采用气象和水文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出具有物理意义的4个预报因子;使用综合转移概率和气候转移概率两种方法作出逐日海雾的概率预报。
效果尚好,对本区海雾的短期预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页数】6页(P21-26)
【作者】腾学崇;林滋新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2.4
【相关文献】
1.青岛近海夏季海雾年际变化的低空气象水文条件分析——关于水汽来源的讨论[J], 白慧;张苏平;丁做尉
2.青岛及其近海海雾的主要特征 [J], 刁学贤
3.青岛及近海海雾的统计分析 [J], 刁学贤
4.青岛近海海雾的FUZZY数学预报方法 [J], 朱云清;于世永
5.利用713雷达预报青岛海雾 [J], 司继贤;穆美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岛近海春夏季海雾频发的形成条件
青岛近海春夏季海雾频发的形成条件青岛是中国一座美丽的沿海城市,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海洋环境,导致在春夏季海雾频发。
下面将对青岛近海春夏季海雾频发的形成条件做详细分析。
一、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青岛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
春夏季是气温逐渐升高的时候,海水受到气温的影响逐渐变暖,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海洋气候环境。
同时,青岛的地理位置处于山东半岛的最南端,东临黄海,西连胶东半岛,这种地理位置也为海雾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海水温度和海水蒸发在春夏季,青岛海域的海水温度逐渐上升,温暖的海水表面与较为凉爽的海水底层形成一种温度梯度。
当海水表面的温度较高时,海水蒸发速度也会加快,从而在海洋表面形成了大量的水蒸气。
三、空气温度和湿度随着春夏季气温不断升高,大气中的湿气增加,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升高也为海雾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水汽来源。
此时,海水蒸发产生的水蒸气与温暖潮湿的空气相遇时,便会凝结成水滴,从而形成海雾。
四、地形和海洋环境青岛的地形多为丘陵、低山地貌,海岸线弯曲多变,这种地形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海雾的形成。
当海风吹过多变的地形边界,空气会受到地形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流动,海风对海水蒸发的携带作用,也会使海雾的范围扩散更为广阔。
五、海洋环流和潮汐青岛近海的海洋环流和潮汐对海雾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潮汐的周期性变化,使得海水的混合速度和湍流增强,海水蒸发也变得更加充分。
同时,海洋环流的引导作用,也会对海雾的扩散及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总结:青岛近海春夏季海雾频发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海水温度和海水蒸发、空气温度和湿度、地形和海洋环境、海洋环流和潮汐等多方面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为海雾的频发提供了基础条件。
因此,青岛在春夏季节往往会出现大雾天气,对航运和交通出行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也为城市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风情。
华南沿海海雾及其边界层结构的观测分析
华南沿海海雾及其边界层结构的观测分析华南沿海海雾及其边界层结构的观测分析摘要:华南沿海地区由于受到海洋影响较大,常常出现海雾天气。
本文基于对华南沿海地区海雾和边界层结构的观测分析,探讨了华南沿海海雾的形成原因、演变规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一、引言华南地区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区之一,具有丰富的资源和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
其中,沿海地区的海洋气候条件对于华南地区的气象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海雾作为一种特殊的气象现象,在华南沿海地区经常出现,并给当地的生产、交通和环境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对于海雾的形成原因以及其边界层结构的观测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二、海雾的形成原因1. 水汽源:海雾的形成必然与水汽的供应有关。
华南沿海地区水汽资源丰富,加之温暖的海洋气候条件,为海雾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 温度差异:海洋表面与海洋上层的温度差异是形成海雾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冷空气流经海面时,由于水面与空气的温度差异,导致水汽凝结成雾。
三、海雾的演变规律1. 夜晚产生:由于华南地区夏季的高温高湿,当夜晚降温时,空气中的水汽会迅速凝结成雾,形成海雾现象。
2. 晨起消散:当太阳升起之后,温度升高,海雾开始逐渐消散。
形成海雾的水汽由于温度上升而重新蒸发为水汽,海雾逐渐消失。
四、海雾对环境的影响1. 能见度降低:海雾的出现会导致能见度急剧下降,给交通运输带来困难和安全隐患。
2. 水汽凝结:海雾中的水汽会凝结落到地面上,给环境带来一定的湿度,对于植物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 温度调节作用:海雾可以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使得气温不会过分高涨,减轻夏季的闷热感。
五、边界层结构的观测分析通过对华南沿海地区的边界层结构进行观测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海雾的形成和演变规律。
常用的边界层结构观测手段包括地面观测站、卫星观测和雷达观测等。
同时,还可以借助先进的数值预报模型,对海雾的形成和演变进行模拟和预测,以提前采取措施应对海雾可能带来的影响。
六、结论通过对华南沿海海雾及其边界层结构的观测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海雾的形成原因、演变规律以及对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