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水乡妇女服饰中的镶滚工艺
近代汉族女上衣的镶拼形式与结构分析
近代汉族女上衣的镶拼形式与结构分析王艳香;崔荣荣【摘要】以江南大学汉族民间服饰传习馆收藏的近代汉族女上衣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典型女上衣中的镶拼形式及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以及对大量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研究,以近代汉族女上衣中“镶拼”的方式、形状、色质等作为切入点,进一步深入研究近代汉族女上衣结构与镶拼结构之间的关联性特征.结果表明:镶拼结构是以服装廓形为基础,灵活多变;边缘部位的镶拼体现了“十字型,整一性”的原则;镶拼结构在审美和服用功能上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6)004【总页数】5页(P23-27)【关键词】近代;汉族女上衣;镶拼;形式;结构【作者】王艳香;崔荣荣【作者单位】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江苏无锡214122;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江苏无锡2141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941.71镶拼的装饰工艺在近代汉族民间服饰中应用十分普遍,表现为不同材质、不同颜色或不同纹理的面料进行拼接。
近代汉族女上衣镶拼工艺颇为繁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本研究从江南大学汉族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的具有镶拼结构的女上衣实物中随机选取了110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包括袄、褂、衫、袍和马甲,对其镶拼的方式、形状、色质等方面展开研究,分析镶拼结构集中分布的位置,及镶拼女上衣结构实例,从中总结出近代汉族女上衣结构与镶拼结构之间的关联性。
近代汉族女上衣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的女性上衣。
女性上衣为大襟右衽袄,元宝领、袖上绣花的宽袖上衣,中老年妇女大都是带延襟的褂子,农村妇女夏穿蓝土布、印花土布、土织花布便褂,冬着棉袄、棉袍、皮袍,春秋穿夹袍,夏着小布衫。
[1]女上衣作为近代汉族女士普遍穿着的服饰,其形式主要以袄、褂、衫、袍为主,这些品类的服装基本包含了镶拼的各种方式、形状及色质特征。
传统滚边工艺在现代服饰产品中的创新应用
传统滚边工艺在现代服饰产品中的创新应用作者:孔秦钰沈浩陈苏忆段杏元来源:《美与时代·上》2020年第01期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滚边工艺也发生了变化。
通过传统滚边工艺在现代服饰产品中的创新实践,对该工艺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展望,促进该工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传统滚边工艺;现代服饰产品;创新;实践传统滚边是古代华服的装饰工艺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华服不再适应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市场需求日益减少,滚边这一依附于华服的传统工艺在发展动力上也日渐削弱。
且传统滚边工艺流程较为复杂,与现代生产中推崇的“快速、便捷、大批量”的方式存在一定冲突,这也进一步阻碍了传统滚边工艺的发展。
不过,近几年来,随着传统服饰文化的回归,传统滚边工艺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
随着服装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更加注重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创造与利用,也极大地促进了滚边工艺的发展。
很多学者对传统滚边工艺进行了研究,如江群慧[1]30-33探究了传统滚边工艺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王艳香、崔荣荣[2]75-83研究了传统滚边的种类与制作工艺;刘建萍、单毓馥[3]110-115对传统滚边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等等。
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传统滚边工艺的分解及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上,而在相关服饰品的开发及创新实践上的研究则较少涉及。
因此,为了让传统滚边工艺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笔者将其与现代服饰产品相结合,从当代审美角度出发,对传统滚边工艺创新应用进行探索,为该工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一、传统滚边的分类滚边,古称“绲”或“纯”,是一种用斜丝络的窄布条把衣服某些部位的边沿包光,以此来增加衣服美观的传统特色缝制工艺[4]。
传统滚边是近代女性服饰最常用、最具有特色的工艺之一[2]75。
经常用来包裹领、袖、襟等开口部位,可充分表现服装的整体线条感,增添中国服饰的古典韵味[1]30。
传统滚边的分类方式有多种,从滚边的外观以及布条数量可分为两类。
苏南水乡妇女服饰的装饰手段解析
苏南水乡妇女服饰的装饰手段解析
宋倩;张竞琼
【期刊名称】《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021)009
【摘要】文章对苏南水乡妇女的服饰进行了分析,发现独特的装饰手段大量使用,分为工艺装饰与面料装饰两方面,具有地域特色.通过对装饰手段的具体分析,得出了其具有功能性价值即实用功能、审美功能与情感功能的结论.水乡妇女传统服饰的独特装饰手段可为现代服装设计借鉴、应用.
【总页数】4页(P49-52)
【作者】宋倩;张竞琼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江苏,无锡,214122;江南大学,江苏,无锡,2141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0
【相关文献】
1.苏州水乡农村妇女的“八件套”服饰剖析 [J], 李冰冰;柳文博;施建平
2.苏南水乡妇女服饰中的镶滚工艺 [J], 张竞琼;宋倩
3.朴实的服饰文化--花头瑶族妇女服饰的实用与装饰 [J], 何仟
4.基于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文化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 [J], 张鸣艳
5.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元素解析及其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应用 [J], 梁惠娥;周丹;卿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南水乡妇女服饰的镶拼功能与渊源
江 南水 乡妇 女 服饰 的镶 拼 功 能 与渊 源
张竞 琼 , 钟铉
( 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 , 苏 无锡 江 江 24 2 ) 112
摘 要 江 南水 乡 妇 女 服饰 在 长期 的生 产 实 践 中 形成 了 自己 的 特 色 , 过 分 析 在 大 襟 衫 与 束 腰 等 服 饰 上 广 泛 运 用 通
c su d a sh tc rq ie n . o tme a e tei e u rme t n Ke r s t e ae o t n gz v r e l s co h s o iain;f n t n;s u c y wo d h r a su h Ya te Rie ;f mae lte ;c m n to b u ci o o re
i h r a s u h Ya g z v r n t e a e o t n t e Ri e
ZHANG ig o g,Z Jn qin HONG a Xu n
( c olfTx l ad G r et a g a n e ,W x ,J n s 2 4 2 ,C i ) S ho o et n a m n , ̄ n n nU i r i e vs u i i gu 1 12 h a a n
dvl e eSn ,M n ,adQ n yat s tn i t a cm iao eeo t no t d i a ee pdi t og i n i d nse.I i c e t t o nt ni t vl i f r iol o nh g g i d a sh b i sh uo a tn
维普资讯
第 2卷 8
第 8期
纺
织 学 报
Vo . 8 No. 12 8
中国传统镶滚工艺的现代化创新
中国传统镶滚工艺的现代化创新作者:吴晔旎李欣华来源:《丝绸》2018年第04期摘要:传统镶滚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服饰中常见的装饰工艺手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审美价值。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镶滚手工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需要开辟新的途径来适应现代化转型。
文章解读了传统镶滚工艺的种类及在传统凤尾裙中的设计运用。
从现代化设计的角度对传统镶滚工艺现代化创新方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传统镶滚凤尾裙在多元化环境下的现代化发展方式与工艺技法,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前提下镶滚工艺得以创新和发展。
研究结果显示,文章提出的方法使得镶滚工艺在凤尾裙中的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制作工序更加简便。
关键词:镶滚工艺;凤尾裙;清代裙饰;制作技艺;现代化发展中图分类号: TS941.2;K892.23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 10017003(2018)04006506引用页码: 041201Abstract: As a common decorating techniqu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dress, the traditional mosaic and piped edge technology ha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cultural aesthetic valu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mosaic and piped edge technology gradually steps down from the stage of history, and a new way is needed to adapt to modern transformation. The types of traditional mosaic and piped edg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esign of traditional phoenixtail skirt were interpreted in this paper. The modern innovation mode of traditional mosaic and piped edge was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design. Besides, modern development mode and process technique of traditional mosaic and piped phoenixtail skirt under diversified environment are put forward. Traditional mosaic and piped edge technology could innovate and develop under the precondition of reserving traditional styl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in this paper makes the ways of presenting mosaic and piped edge in the phoenixtail skirt more abundant and makes the process simpler and more convenient.Key words: mosaic and piped edge technology; phoenixtail skirt; skirt in Qing dynasty;production techniques; modern development2017年3月12日国务院发布《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人的传统服饰[试题]
中国人的传统服饰分为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两大类。
中式服装、西式服装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在式样、外形、结构、局部特征、装饰、色彩、图案、审美文化方面均不相同,有其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一、式样中国传统服饰的主体形式是前开型的大襟和对襟式样。
前开衣最早起源于中国,形成于黄帝时代。
中国传统服饰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两种形制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交叉使用,相容并蓄。
女子穿上衣下裳式样的较多,男子多穿上下连属的袍衫。
西洋服装在样式上有一个演变过程,古希腊的服装是披裹式,古罗马到中世纪,服装的式样以披裹式的非成型类衣和前开式的半成型类衣为主。
公元四世纪,日尔曼民族南下,日尔曼民族的四肢分离的体形型服装逐渐渗入到欧洲服装的基本样式中,从13世纪开始至今,体形型服装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其基本形制是男子上衣下裤,女子为上下连属的裙装。
二、外形特征中国传统服饰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自衣领部位开始自然下垂,不夸张肩部,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筒形的袍裙、纵向的装饰等手法,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特别是使四肢有拔长感。
亚洲许多国家的服装都有类似特点。
清代服装相对来说是比较肥大的,袖口、下摆都有向外扩张之势。
然而,清代妇女那高高的旗髻和几寸高的花盆底鞋,加上垂至脚面的旗袍,使旗人比历代妇女都显得修长。
服装外形的修长感是对东方人较为矮小的身材之弥补,在感官上产生视错觉,在比例上达到完美、和谐。
自然修长的服式使男性显得清秀,使女性显得窈窕。
同时,平顺的服装外形与中国人脸部较柔和的轮廓线条相称。
西洋古典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感觉,常采用横向扩张的肩部轮廓、各种硬领、轮状领、膨胀的袖型、庞大的裙撑、重叠的花边和花朵以及浆过的纱料和各部位的衬垫,使服装线条产生夸张和向外放射的效果。
西洋服装的外形特点与西方人热情奔放的气质、起伏明显的脸部轮廓以及比东方人高大挺拔的体型相适应。
三、结构特征从结构特征看,中式服装采用中国传统的平面直线裁剪方法,无论袍、衫、襦、褂,通常只有袖底缝和侧摆相连的一条结构线,无起肩和袖窿部分,整件衣服可以平铺于地,结构简单舒展。
中国婚礼服的简介及其运用
中华上下五千年,有着不可超越的历史文化。
婚礼习俗在各个朝代也会有不同的特性,下面给大家列出一些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朝代的婚礼观念。
一、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奠定者是周朝,当时的婚姻制度属于“礼”制的一部分,他们制定的三大婚姻原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姓不婚。
周代还设有官媒,专司判合之事。
结婚遵循“六礼”程序、离婚遵守“三不去”和“七去”的原则。
就结婚制度的“六礼”来说,分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
其中,亲迎更为复杂,根据《礼记》的记载,要求男方先到女方的家庙拜祭其祖先,然后再用车接女方到男家,要举行夫妇同器共餐、饮交杯酒等仪式,厦门情侣写真摄影工作室才算完成结婚之礼。
另外还有“结发为夫妻”的说法,也都是从周朝开始的。
这些制度和习俗的形成,历经多少朝代后,还一直流传至今。
二、汉代人看婚礼把婚礼看成是一件很庄严肃穆的事情,如同看待国家之间歃血为盟,兄弟之间结拜为盟,婚约就是一场盟誓。
破坏这种应当永恒的约定,要受到起码是道义的惩罚,因此盟誓有咒语的性质。
汉人以人法天,自然界的万物,乃是天阳、地阴所化生。
男女则是社会的阴阳两极,是人类的渊源,是一切伦理的起点。
完整的婚礼习俗包括了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正婚礼(亲迎→妇至成礼→合卺→餕余设袵);婚后礼,也叫成妇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
从一些文学作品中来看,汉代人婚礼是用青布幔搭成帐篷,举行交拜之礼。
《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
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厦门情侣写真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
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
”另外,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黄色的婚礼服。
同时也有了闹洞房的习俗,但是起初的意思是为了驱邪。
三、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极盛的一个时代,无论从服装还是人的观念上来看都更为开放,婚礼习俗方面比前朝有简略的趋势,但是仍然遵从沿袭下来的制度,大体上婚礼包括六个步骤,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称“六礼”。
江南水乡妇女作裙“裥上绣”技艺和艺术特征研究
研究与技术丝绸JOURNAL OF SILK江南水乡妇女作裙 裥上绣 技艺和艺术特征研究Technique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zuoqun s pleat embroidery made by Jiangnan water town women陈㊀研1,傅菊芬1,张竞琼2(1.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325;2.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摘要:作裙 裥上绣 技艺是江南水乡妇女在长期的 稻作文化 中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㊂近年来因水乡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这种极具地域特色的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㊂文章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的作裙实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法㊁田野实地调研法㊁图文记录与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追溯了水乡作裙与中原传统裙装在结构形制上的 源流 关系, 裥上绣 与 民间绣 民间绣与苏绣 苏绣与中国刺绣 之间的 从属 关系;记录了水乡服饰工艺传人示范的作裙 裥上绣 技艺的基础工艺针法㊁特殊装饰技法及程式工艺流程;解析了作裙 裥上绣 技艺 简单独特,互动共生 工艺技术美㊁ 以图适形,主宾有序 纹样造型布局美㊁ 尚蓝好白,冷调排他 用色含蓄美等艺术特征㊂关键词:江南水乡;妇女;作裙;裥上绣;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TS 941.2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 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7003(2023)06008210引用页码:061111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3.06.011收稿日期:20220914;修回日期:20230517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1SJA 2373); 纺织之光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1BKJGLX 364,2021BKJGL 365)作者简介:陈研(1987),女,讲师,主要从事服装设计与服饰文化的研究㊂通信作者:傅菊芬,教授,849354844@ ㊂㊀㊀江南水乡妇女作裙,是指江苏苏州的甪直㊁胜浦㊁唯亭㊁渭塘㊁陆家㊁跨塘㊁斜塘㊁陆慕㊁蒌葑㊁锦溪㊁周庄㊁张浦㊁石浦等地区典型的妇女传统裙装形式,因其裙腰两侧独特的 裥上绣 技艺而得名㊂作裙作为江南水乡地域特色 八件套 的重要服饰之一,于2007年被苏州市人民政府列入苏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体现以水稻耕作为中心的生产方式的重要载体,是水乡妇女在作裙中对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双重追求的直接反映㊂近年来,江南水乡原来的农村已被规划为工业园区用地,农田已逐渐消失,农民也随之消失㊂在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的情况下,包括作裙在内的传统民间妇女服饰因不具备现代生活的功能价值而被淡化㊁被边缘化,从主角降为了配角㊂年轻妇女已不再穿着,老年妇女也仅是因为习惯而继续沿用㊂由于作裙的制作方式是采取母女相传的家庭女红式的传承,所以积淀着千百年稻作生产与生活经验的 裥上绣 技艺也濒临失传㊂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近年来数十次赴胜浦㊁甪直㊁唯亭等江南水乡核心地区进行田野考察,对当地民间服饰工艺传人黄金英㊁凌林宝等进行调研,记录与整理作裙 裥上绣 技艺中基础的工艺针法与特殊的装饰技法㊁程式的工艺流程,并从工艺技术㊁纹样布局㊁用色表达等方面解析水乡作裙 裥上绣 技艺的艺术特征㊂基于此,本文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作裙为实物基础展开研究㊂1㊀作裙的结构形制与 裥上绣 技艺溯源作裙,取 时常穿着,在农田劳作 之意,是江南水乡妇女生活劳作不可或缺的裙装[1]㊂它是以两片相同的矩形布幅前后叠压缝制而成,平铺时近似矩形㊂其裙腰两侧因进行收褶处理,而形成褶裥的数量之多,所以又称为 百裥 作裙,如图1所示㊂中国历史上各个地区的文化发展并不平衡㊂正因为这种文化分区的不平衡性的存在,才使有的地区可以成为 源 ,而另一些地区则成为 流 ㊂作为 源 的地区,总是坚持着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并保持着向其他地区输出与辐射的态势㊂作为 流 的地区,往往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文明开化初期起步较晚,故在以后的演变与发展中成为被输出㊁被流入的地区㊂由于中原华夏文化区处于核心位置,使得其成为 主干 的文化区域,而其他包括江南地区则成为 分支 的文化区域㊂中原传统主流服饰与江南水乡地域服饰之间呈现出 源 与 流 的关系㊂第60卷㊀第6期江南水乡妇女作裙 裥上绣技艺和艺术特征研究图1㊀作裙实物(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藏)Fig.1㊀Zuoqun (collected in Folk Garments Biography Museumof Jangnan University )1.1㊀结构形制溯源纵观中国古代服装结构形制,多为 贯头式 与 包裹式 的结合,属于 前开包裹式 ,具有宽身㊁开襟㊁连袖等基本特征㊂这种 前开包裹式 服装结构形制于商周时期中原地区演变为 衣裙分离 的 二段式 服装形制,即 上衣下裳 制在中原地区形成㊂到春秋战国时期又逐步形成 衣裙连缀 的 一段式 服装形制,即 深衣 制又在这里定型㊂但此时的吴地,即今日江南水乡一带,却还是在 披发文身 的荒蛮时期,双方的文化发展明显不对等㊂紧接着随着中原文化的南下, 上衣下裳 成熟定型的服装形制亦被吴地采纳,此乃一 源 ;另外, 上衣下裳 中的 裳 即裙装,其 两片式 的结构形制与 由前向后 围系的穿着方式被江南水乡妇女所沿用,此乃二 源 ;江南水乡民间妇女作裙作为该区域内的典型裙装形式,同时也是中国传统裙装 两片裙 的变体㊂但随着水稻种植技术的成熟与应用,水乡劳动妇女又能动地结合江南稻作文化的 地域性 特征,通过结构裁剪缩短裙长㊁褶裥工艺增大围度来避免作裙因长度过长,下摆拖入泥水的问题及人体因弯腰㊁下蹲时下肢的髋关节㊁膝关节屈曲度增大活动空间不足等问题㊂水乡妇女们对作裙的长度与围度方面进行的有针对性改良与发展,此乃为 流 ㊂总体来看,江南水乡作裙既有中原传统裙装的 共通性 ,又有自身的 独特性 与 地域性 ,彼此双方总体呈现 源 与 流 的关系,形成了融汇与被融汇㊁融汇与反融汇的双重关系,如图2所示㊂图2㊀ 源 与 流 关系示意(笔者绘制)Fig.2㊀Diagram of source and tributary (drawn by the authors )1.2㊀ 裥上绣 工艺溯源刺绣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2],据先秦史料‘尚书㊃虞书“记载:舜命禹上(衣)绘下(裳)绣十二种图案(十二章纹),其中 宗彝㊁藻㊁火㊁粉米㊁黼㊁黻绣于下裳 ,可推测 刺绣 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禹夏时期[3]㊂据考古出土的文物来看,在河南安阳殷墟的商代妇好墓发现的刺绣实物是现存最早刺绣作品㊂另在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西周时期鱼伯墓墓室中残留的纺织物残片上也发现有刺绣的印痕,这些都可证明刺绣在商周时期就已产生,且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工艺已达到较高水平㊂夏㊁商㊁周时期乃至唐㊁宋代时期的中国均以中原为腹地,中原文化的主导地位与强势作用毋庸置疑㊂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的 刺绣 ,一方面,在中原主干地区得到了普遍应用,并向包括江南地区在内的其他周围地区快速辐射㊂另一方面,在其辐射过程中,作为分支地区的人们又能动地结合当地的地域特征,使这种辐射产生了充满能动性的变化,且这种变化有效地丰富了中国 刺绣 的整体架构与地方体系㊂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 刺绣 ,在其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 吴文化 的浸润㊁绘画艺术的影响及各种刺绣技艺的融入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于清代最终形成与湘绣㊁粤绣㊁蜀绣并称为中国 四大名绣 的 苏绣 ㊂ 苏绣 因其内部 刺绣 主体所处的社会阶层㊁功能用途及艺术风格等方面的不同,又细化为 宫廷绣 闺阁绣 和 民间绣 三大艺术类型㊂ 宫廷绣 是指官宦府第为了巩固中央政权㊁彰显爵位而专门绣制的政治绣品,此类绣品追求精细和繁缛的艺术效果,强调技术的升华; 闺阁绣 是指名门淑女以寄情养性㊁自娱自乐为目的而绣制的艺术绣品,此类绣品追求 画绣 之风,强调审美功能的艺术性; 民间绣 是指城乡劳动妇女以满足自身生活所需为目的而绣制的实用绣品,此类绣品优先考虑实际使用性能,注重实用功能基础之上兼顾装饰性㊂ 民间绣 与 宫廷绣 闺阁绣 相比,涵盖的内容更为广泛,包括人们的衣㊁食㊁住㊁行各个方面,其中最大类即是以日常服饰为载体的绣品㊂从 民间绣 在服饰中的应用来看,江南水乡妇女有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 八件套 服饰,其特色表现为独特的 民间绣 装饰手段,主要包括包头㊁撑包㊁拼接衫㊁穿腰作腰㊁作裙㊁拼裆裤㊁卷膀和绣鞋[4]㊂作为服饰中独特的装饰手段, 民间绣 也参与其中㊂作裙的 裥上绣 技艺是水乡妇女服饰中 民间绣 工艺最为特别的,其特别之处在于将中原地区在制作服装过程中 褶裥 与 刺绣 这两种互不相干㊁互不交叉的技术,巧妙地合二为一㊂打破传统 刺绣 的平面装饰模式,将 刺绣 装饰用于作裙裙腰两侧已经固定好的立体褶裥上㊂这种工艺处理技法,一方面可以使褶裥面成为平面,起固定作用与装饰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将褶裥面叠缝成立体面,将平面Vol.60㊀No.6Technique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zuoqun s pleat embroidery made by Jiangnan water town women的顺风褶变成立体的褶裥块,起到立体造型与装饰效果㊂综上所述, 苏绣 ㊁中原 刺绣 和中国 刺绣 的关系可以总结为 苏绣 与中原 刺绣 皆是中国 刺绣 历史发展过程的重要参与者;作为 主干 的中原 刺绣 在古代中国曾一度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保持着向其他地区输出与辐射的态势,而作为 分支 的江南 刺绣 也曾一度地保持被输入与被辐射的态势;随着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的不断南移,江南 刺绣经过借鉴㊁消化㊁运用与创新等过程, 刺绣 工艺不断发展,逐步在清代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 苏绣 工艺体系㊂ 苏绣 民间绣 和 裥上绣 的关系可以总结为 民间绣 是 苏绣 工艺体系下的重要分支,而江南水乡妇女作裙 裥上绣 技艺又是 民间绣 在服饰应用中的典型的代表之一,如图3所示㊂图3㊀ 刺绣 工艺关系示意(笔者绘制)Fig.3㊀Diagram of embroidery s development(drawn by the authors)2㊀ 裥上绣 技艺分析2.1㊀工艺针法与装饰技法工艺针法与装饰技法是江南水乡妇女完成作裙 裥上绣技艺的技术支撑,直接决定着作裙褶裥面的装饰效果㊂笔者针对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19件作裙 裥上绣 技艺的工艺针法㊁装饰技法及褶裥装饰肌理效果进行统计㊁分析与研究,发现作裙 裥上绣 在实施过程中主要运用缲针㊁缉针两种工艺针法,这两种针法并不特别,皆属中国传统基础工艺针法;作裙的褶裥面装饰效果主要呈现 顺风褶饰 和 蜂窝褶饰 两种立体造型,且这两种立体造型分别通过 缆绳绣缝和 蜂窝绣缝 两种装饰技法来实现㊂缆绳绣缝 装饰技法,是指在已叠缝好的褶裥正面,以一个褶为单位,取单色绣线用缉针针法绣缝出饰有连续的线型㊁块状几何装饰纹样的顺风褶饰的一种技法㊂其绣缝效果与具体做法如图4所示㊂首先,先沿0线在水平向左的第一个褶裥背面a处进针并引出全线,然后落针从b处进针,顺势在水平向左的第二个褶裥背面c处进针并将线拉出,再落针至a图4㊀缆绳绣缝示意(笔者绘制)Fig.4㊀Steps of cable pleat embroidery(drawn by the authors)第60卷㊀第6期江南水乡妇女作裙 裥上绣 技艺和艺术特征研究处,以此类推不断重复㊂蜂窝绣缝 装饰技法,是指在已经叠缝好的褶裥正面,以两个褶为一个单位,采用缉针针法进行错位合并,绣缝出菱形交叉蜂窝褶饰的一种技法㊂其绣缝效果与具体做法如图5所示㊂首先,沿1线在水平向左的第二个褶背面a 处进针,于水平向右的第一个褶裥b 处落针并引出全线,顺势在水平向左的第四个褶裥背面的c 处进针,于水平向左的第三个褶裥d 处落针,以此类推,两个褶裥固定一针,绣缝成直线㊂其次,沿着2线于水平向左的第三个褶裥背面a 1处进针于水平向左的第二个褶裥b 1处落针并引出全线,顺势在水平向左的第五个褶裥背面的c 1处进针,于水平向左的第四个褶裥d 1处落针,以此类推不断重复,两个褶裥为一针,两行成一组,即可得到图5(a )菱形蜂窝状装饰绣缝效果,具体做法如图5(b )所示㊂图5㊀蜂窝绣缝实物与制作示意(笔者绘制)Fig.5㊀Physical object and fabrication diagram of hive pleat embroidery (drawn by the authors )2.2㊀工艺流程水乡作裙 裥上绣 技艺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固定的一套工艺流程(图6),其具体的工艺流程步骤为:打褶裥㊁叠缝褶裥㊁绣缝裥面㊂ 打褶裥 是指在作裙的褶裥片上按照一定的规律折叠并形成褶裥㊂ 叠缝裥面 是指用在已经折叠好的褶裥背面用直针斜线浅挑的缲针针法固定褶裥㊂ 绣缝裥面 是指在已经叠缝好的褶裥面上用缉针针法绣缝出各种模仿花卉植物㊁符号化纹样的装饰效果㊂图6㊀ 裥上绣 技艺流程(笔者绘制)Fig.6㊀Steps of pleat embroidery (drawn by the authors )3㊀ 裥上绣 技艺的艺术特征江南水乡地区河汊纵横,四季分明,居民普遍以水稻生产为主业,于是在这个生活与生产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习俗就被称之为 稻作文化 [5]㊂作裙于 稻作生产 中发端,于 稻作生产 中发展,其 裥上绣 技艺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与独特的审美价值㊂本文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作裙实物为例,分别从工艺㊁纹样㊁用色三方面解析江南水乡作裙 裥上绣 技艺的艺术特征㊂3.1㊀ 简单独特㊁互动共生 的工艺技术之美清人徐珂‘清稗内钞“中有记载: 世以苏俗为奢情,实仅指市言之耳㊂若其四乡,则甚俭且勤,妇女皆为天足,从事田耕地,亲男子力作 凡男子所有事,皆优为之㊂ [6]由此可以Vol.60㊀No.6Technique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zuoqun s pleat embroidery made by Jiangnan water town women看出,水乡妇女是 稻作生产 的主力,她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田间劳作,其服饰在 刺绣 工艺方面不可能十分精致㊂一方面,她们没有充足的时间来 刺绣 ;另一方面,她们的服饰穿着频次最高的场合是田间劳作,所以服饰无须过分精致㊂但根植于 吴文化 的江南水乡女子,她们深受 苏绣 艺术的熏陶, 刺绣 亦是其必备的才艺,且她们同样也追求 美 ㊂于是在满足 稻作生产 实用需求的前提下,通过不断摸索㊁改进最终形成了 简单独特㊁互动共生 的 裥上绣 工艺技术之美㊂3.1.1㊀简单独特说其简单:一方面,是因为作裙 裥上绣 技艺在实施过程中所使用的工艺针法比较简单㊂从工艺难易程度上看,水乡妇女在 叠缝裥面 绣缝裥面 时,分别采用缲针㊁缉针针法,这两种针法皆属中国传统基础工艺针法,对于水乡妇女而言并不特别,亦属 苏绣 的基础针法之一,简单㊁易学㊁好入门;从工艺制作效率上来看,因这两种工艺针法在实施起来比较简单,所以作裙 裥上绣 技艺在制作时耗费的时间短㊁速度快,符合水乡妇女们 稻作生产 的时间需求㊂另一方面,是因为作裙 裥上绣 技艺在实施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与工具比较简单㊂从绣缝材料上看,水乡妇女通常会 因陋就简 地就地取材,选择质地粗犷的土布和棉绣线作为绣缝的褶裥底布和绣线,这样绣缝出来的作裙相比 苏绣 的绸缎绣品,虽无丝线折射出的光影,但效果更加原始质朴,且不易磨损,符合劳动人们简单而纯粹的实用需求;从绣缝工具上看,笔者在田野考察时发现,水乡妇女在进行 裥上绣 时,只需要针㊁剪刀㊁顶针(绣缝时辅助针的穿插)㊁熨斗(条件良好者配备,绣缝时褶裥高温定型)等简单的常见工具(图7),既不需要使用绣花绷,又不用详细的打稿描图,可边缝边创作,随机性比较强㊂图7㊀ 裥上绣 制作工具(笔者拍摄)Fig.7㊀Tool of pleat embroidery(photographed by the authors)说其独特:一方面,是因为作裙 裥上绣 在实施过程中采用的是根据褶裥走针步的技法㊂这种技法看似简单易学,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因褶裥的限制,水乡妇女不管是在制作顺风褶饰 缆绳绣缝,还是蜂窝褶饰 蜂窝绣缝时,皆不能像传统的 苏绣 那样随意弯转,就势起绣,需要根据褶裥左右㊁上下走针步,一旦出错就会十分明显且不易修改,所以还需要水乡妇女对技艺具有很高的熟练度㊂另一方面,是因为作裙 裥上绣 在实施过程中的工艺呈现形式㊂水乡妇女以针为笔㊁以线为形,利用缉针于褶裥面上运行穿刺,形成了无数个简单的 一 字形短线㊂这些 一 字形短线看似简单,其实不然㊂它们以 不变 应 万变 ,通过其内部有规律的秩序排列,于褶裥面上形成了各种独特的线形㊁块状几何装饰纹样;通过其与褶裥造型的 顺 逆 结合,形成了特殊的立体顺风栀子褶与菱形蜂窝褶肌理效果(图8)㊂图8㊀独特的工艺呈现(笔者拍摄)Fig.8㊀Unique craft display(photographed by the authors) 3.1.2㊀互动共生互动共生 最早出现在生态哲学本体论中,是指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㊁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关系[7]㊂在作裙 裥上绣 技艺中, 互动共生 的关系可以界定为 技 与 艺 之间的相互联系㊁相互作用㊁相互依赖㊂而作裙 裥上绣 技艺中的 技 与 艺 的关系,在中国传统的器物观中则表现为 器 与 饰 的 互动共生 关系,即 器 上的 技 含有 艺 的特征,表现 饰 的 艺 含有 技 的内容,具体可归纳为 器完不饰 偏技重用 和 器饰相宜 美用一体 两种表现形式㊂1) 器完不饰 且偏技重用㊂古有 工无淫巧,其事经而不扰,其器完而不饰 [8],又有 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9]㊁ 坚而后论工拙 [10]等民间传统造物理论,皆是围绕 偏技重用 而展开,旨在追求 器完而不饰 的实用性功能㊂水乡作裙 裥上绣 技艺的实施也不例外,亦是基于 实用利人 功能助人 的造物理念,讲求生理上的 适体舒适性 ,生产中的 实用效能性 ,生活中的 经济适用性 ㊂就生理上的 适体舒适性 而言:水乡妇女长期从事水田劳作,有大量的扭转㊁弯腰㊁下蹲姿势动作㊂因人体扭转㊁弯腰㊁下蹲时,身体的髋关节㊁膝关节在活动中屈曲度会有所增加,所以作裙的臀围㊁裙围不宜过紧,应尽量宽大;又因水乡地区夏季较为炎热,妇女们于田间劳作时由于温度高㊁气压低等因素,常常 热不可耐 ,所以其作裙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通风性和透气性㊂图1为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的一款 百第60卷㊀第6期江南水乡妇女作裙 裥上绣 技艺和艺术特征研究裥 作裙,其裙腰两侧各饰缝了68个细密的褶裥,褶裥宽为0.6cm ,褶裥抽缩量长为12.0cm ,褶裥展开量长为81.6cm ㊂此作裙因 裥上绣 技艺中 褶裥 工艺的实施,在结构上缩减了腰围的同时,又增加了臀围㊁裙围的宽度,使作裙与裤子㊁作裙与人体之间有了空间距离,方便身体活动的同时,还加速身体的散热与通风,满足了水乡妇女基于生理㊁身体活动方面的 舒适性 追求㊂就生产中的 实用效能性 而言:在 稻作生产 方式下,水乡妇女是其劳动的主力㊂一方面,她们的劳动强度大,在拔秧㊁插秧㊁掼稻等劳作中,因长期的手部动作与腰身摩擦,作裙两侧部位容易磨损;另一方面她们的作裙皆以 女红 的方式制作,但其并没有名门淑女们那么多的空暇时间,只能于农闲㊁节前在家中缝制㊂基于此,水乡妇女作裙在 裥上绣 技艺实施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 叠缝裥面 工艺,对褶裥片进行层叠捏褶以增加褶裥面的厚度,来提高作裙两侧的耐磨程度,又通过 绣缝裥面 工艺,对已叠缝好的褶裥面上又施以绣缝,使原本已厚实的褶裥面更加得牢固,最大程度地满足结实㊁耐磨㊁牢固等 实用 之需;另一方面通过缲针 叠缝裥面 ,缉针 绣缝裥面 ,力求以最简单针法输出㊁最短的时间消耗㊁最少的劳动支出,最大程度取得简单㊁便捷㊁快速等 效能 之需㊂就生活中的 经济适用性 而言:江南水乡妇女历来崇尚节俭㊂ 妇女好贞洁,无靓妆艳服,男耕女织,俗尚勤俭 [11]等美德带来了 节俭优先 的做法㊂在水乡妇女作裙 裥上绣 技艺中直接表现为 量材为用 的 接缝裥块 工艺和 就地取材 的 绣缝裥面 工艺㊂这不仅是传统服饰 器物观 的体现,也是经济适用 节俭观 的体现㊂图9为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作裙,其褶裥块是用黑色的零料接缝上去的㊂在采访中问及水乡地区民间服饰工艺传人黄金英为何会这么做?回答:勤俭持家的水乡妇女为了使作裙更经穿,她们通过 接缝裥块 工艺,在作裙易磨损的褶裥面破损后,将其拆掉再接缝上新的褶裥块,这样不仅巧妙地延长了作裙的使用寿命,同时还能让她们的作裙永远不用打补丁,永远都是新的或者半新的[12]㊂图9㊀接缝裥块(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藏)Fig.9㊀Seam pleat (collected in Folk Garments Biography Museumof Jangnan University )2) 器饰相宜 且美用一体㊂‘淮南子“中提到 各有所适,物各有宜 ,而 宜 作为 器 与 饰 的重要衡量标准,须将 器 与 饰 有机融合,做到 尽其用,求其美 ㊂作裙 裥上绣 技艺在满足 适体 实用 适用 的基础上,通过 巧饰 传递对 艺术审美 的追求,并以此来实现 用 与 美 的统一㊂如作裙 裥上绣 技艺中 褶裥 工艺的实施,本意是通过调节腰㊁臀大小,于劳作时方便蹲㊁起等活动,加速身体的散热与通风㊂但结果除了满足水乡妇女基于生理㊁活动方面 用 的需求之外,还使作裙的腰臀更加符合人体结构,让水乡妇女 细腰肥臀 的曼妙身姿之 美 得到了更好的展示㊂心灵手巧的水乡妇女们并不满足于此,她们还通过 刺绣 工艺,将其在闲暇时研习的各种纹样和装饰技法,借助 缉针 直接附着于作裙 褶裥 之上㊂这样不仅使原本相对粗犷的作裙增加了精致的细节,还使 褶裥 摆脱了单纯的调节腰臀关系的作用,具备了 美用一体 的价值,同时还满足了她们彰显 女红 技艺的需要㊂3.2㊀ 以图适形㊁主宾有序 的纹样布局之美美,在形象中见出,且离不开形式布局㊂ [13]作裙 裥上绣 技艺之所以具有 简单独特 互动共生 的工艺技术之美,与其 以图适形 主宾有序 的 绣缝纹样 造型布局方式与结构组织形式密不可分㊂3.2.1㊀以图适形,几何之形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提到: 图形和基底之间的关系,指的是一个闭合的造型和同质非闭合的背景之间的关系㊂ [14]311在作裙 裥上绣 技艺中, 图形 指的是 褶裥面 上的 绣缝纹样 , 基底 指的是裙腰两侧的 褶裥面 ㊂如图10所示,此水乡作裙因 绣缝纹样 的实施是在裙腰两侧的矩形 褶裥面 上,所以,其 绣缝纹样 的造型布局方式需与其 褶裥面 的 矩形 外轮廓形状相吻合㊂在水乡妇女们看来,这种 矩形 形状的制约,并不阻碍她们对 图形 的创作,反而激发了她们的灵感㊂她们采用 以图适形 的方法,充分利用 基底 边框的限制之 形 ,绣缝了一个 矩形 纹样的边框,并在边框之内展开铺陈其他纹样细节㊂这时作为工艺结构的边缘与作为 图形 的边缘之 形 就合二为一了,形成了所谓的 公共轮廓 [14]301㊂即在适合 基底 之 形 的同时,绣缝一个与之相匹配的 图 ,将 图 与 形 结合成适合纹样的典范,实现 图形 之 图 的创意㊂对此,水乡妇女并不满足㊂她们还采用在轮廓线内增加 几何形 的方式,先对 基底 外部之 形 进行缩小翻转,进而在其内部隐约形成另一个 矩形 之 形 ㊂通过 矩形 之 形 的置入,对作裙 褶裥面 的 基底 之 形 进行 几何形 区域的划分,进而再依据 几何形 区域的造型特征铺陈 绣缝纹样 装饰内容㊂笔者在田野考察时发现,这种 以图适形,几何之形 的造。
水乡婚俗
水乡婚俗水乡婚俗是第二批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自古以来,凡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婚姻习俗。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苏州水乡地区的婚俗虽受中原地区的影响,但又具有自身水乡特色,以流布于常熟市境内的沙家浜镇周边地区与昆山市境内的周庄地区较为典型。
水乡婚礼过程与我国古代礼仪一脉相承,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娶等“六礼”。
流传至今,有的已简化为提亲、定亲和迎娶“三礼”,但程序未变,只是日程减少而已。
最能充分体现水乡婚俗特点的,是在迎娶前后数天的水乡婚礼大典。
结婚仪式的当天为“正日”,正日前一天为“前三朝”,正日后一天为“后三朝”,婚宴一般要办三天,而正日最隆重,最热闹。
前三朝这一天,主要是落作及请帐房、媒人、朋友和远亲。
所谓“落作”,即是请厨师、帐房进门,做好婚宴的准备工作。
帐房负责处理财务收支。
旧时豪富人家才用帐房,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一般都用帐房。
待媒。
吃过午饭后,男方派船去载媒人。
媒人一般有2至3人,男方一人,女方一人,俗称行媒。
有的女方还配一个长辈作媒人,俗称坐媒。
小船接媒人很忙,往往要花半天多时间。
待媒一般设一桌,如有3个媒人则设两桌,其待遇与待新郎新娘一样。
桌子要放在中间,系桌帏,其图案有“聚宝盆”、“麒麟送子”等。
为表示尊敬,请女方的媒人坐上首,男方的媒人坐下首,其他人陪同。
待媒以后,媒人将与其他宾客一样招待了。
正日这一天举行婚礼大典。
从迎娶到闹新房,仪俗丰富多彩,十分隆重。
迎亲。
沙家浜镇的水乡婚俗,除用花轿之外,还必须用迎亲船。
迎亲船打扮华丽,有两枝橹,有的在船头上还挑出二枝,比一般船快得多,故俗称“快船”、“塘船”。
当天,新郎要沐浴、理发,然后穿上崭新制服,戴上礼帽,由二爷陪同,备一顶花轿,带上鼓吹乐队在内的迎亲队伍,坐上“快船”,吹吹打打,去女家迎娶新娘。
迎亲队浩浩荡荡,即便官船相遇,也会相让。
新郎要带好礼品。
礼品以盘为单位,一般有六只盘,多则八只盘或十六只盘。
礼品有:二条鱼(草鱼或青鱼)、一对鸡、二甏酒、二只猪腿、二蒸糕,还有枣子、红蛋、香烟等。
苏式旗袍的设计理念和特点
苏式旗袍的设计理念和特点
苏式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之一,起源于江苏苏州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已经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女性服饰。
其设计理念和特点如下:
1. 线条简洁流畅:苏式旗袍强调线条的流畅感和曲线美,整体设计简洁、清晰。
旗袍通身贴身,完美展现女性优美的曲线。
2. 剪裁独特:苏式旗袍的剪裁以修身为主,尽显女性的身材曲线。
旗袍高位立领、袖长合身,下摆斜裁,腰身使用削肩剖面线来修饰女性的曲线。
整体上穿起来非常舒适,同时又展现了女性的柔美之美。
3. 细节精致:苏式旗袍的细节处理非常精致。
例如,领口、袖口等地方常常装饰有精美的刺绣和花边,增添了整个服饰的华丽感。
同时,还常常用金线、银线等金银丝线来点缀,使得旗袍更加华贵。
4.花鸟图案:苏式旗袍的特点之一就是花鸟图案的运用。
这些图案经过精心绣制,常常点缀在整个旗袍上,以突出服饰的华丽感和浓郁的江南风情。
花鸟图案常常借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寓意,象征着女性的美好愿望。
5.丰富的色彩:苏式旗袍的色彩丰富多样,常常用鲜艳的颜色来表达女性的柔美和青春活力。
红色、粉色、绿色、蓝色等都常常出现在苏式旗袍上,使得整个服饰更加夺目。
总而言之,苏式旗袍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特点,成为中国传统服饰中的一朵奇葩。
其线条简洁流畅、剪裁独特、细节精致、运用花鸟图案和丰富的色彩,使得苏式旗袍展现出了女性的柔美与华丽,成为女性的时尚选择。
在如今的时代,苏式旗袍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场合的穿着,更多的被设计师们融入到现代时尚中,成为一种独特的时尚潮流的象征。
近代汉族女装传统滚边的分类与制作工艺
近代汉族女装传统滚边的分类与制作工艺王艳香;崔荣荣【摘要】通过对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内收藏的女装实物资料的研究、整理,将近代汉族传统滚边装饰工艺分为单独滚边工艺和组合滚边工艺两大类别,并将典型的工艺制作步骤、针法等信息详细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分别总结出单独滚边工艺、滚滚组合、滚镶组合、滚嵌组合工艺各自的缝制特点,并进一步从装饰部位、类型、面料、演变等方面总结出滚边装饰规律;从裁剪、缝制等方面总结出滚边工艺技巧.物质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消失,但信息却可以较好地保存延续.为有效地传承传统装饰工艺的精髓,对传统滚边工艺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传承提出了一些建议.【期刊名称】《丝绸》【年(卷),期】2018(055)007【总页数】9页(P75-83)【关键词】近代;汉族女装;滚边;制作工艺;传承【作者】王艳香;崔荣荣【作者单位】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江南大学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江苏无锡2141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941.3;K892.23滚边,古称“绲”或“纯”,是一种用斜丝络的窄布条把衣服某些部位的边沿包光,并以此来增加衣服美观的传统特色缝制工艺[1],是近代妇女们最常用也是最具有特色的工艺之一。
明代杨慎《升庵经说》载“纯音衮,今云衮边”,成为对滚边最早的记载。
目前学术界,对近代女性服饰的研究仍停留在对其功能性和装饰性两方面,本文以江南大学汉族民间服饰传习馆中具有滚边装饰的女装为对象,进行统计分析,提取具有代表性的滚边工艺,详细分析其制作过程。
在尽量不破坏现存实物的基础上,近距离分析滚边的工艺,着重研究已破损服装的滚边的内部结构和线迹构成。
并且对相应工艺进行复原,其复原结果与实物滚边特征吻合,反证出该工艺步骤的可行性。
1 滚边的分类滚边是服装中常用的一种装饰工艺手法,衣服的表面和反面都可以看到滚条,适合任意弧度的造型。
除了可以使衣物边缘光洁、增加服装牢度的实用功能外,还可利用不同颜色的布帛滚边起到加强装饰的作用[2],为中国服装增加独特的古老韵味。
江南水乡妇女首服的形制与渊源
第26卷第5期2005年10月纺 织 学 报Journal of T extile Research V ol.26,N o.5Oct.,2005江南水乡妇女首服的形制与渊源张竞琼,崔荣荣,刘水(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摘 要 运用了民俗学和服装学的原理,对江南水乡妇女的发型、眉勒、包头巾、簪花的形制与渊源作了初步研究。
其中发型是蓄发并有发髻,同时伴有簪花,这是构成水乡妇女首服的基础,眉勒是系扎于前额的狭长形条带,包头巾是包裹头顶的梯形布幅,这是构成水乡妇女首服的主体。
这一切都具有悠远的历史渊源,同时与当地“稻作文化”的生活形态密切相关。
关键词 江南水乡;妇女首服;形制;渊源中图分类号:TS 9411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9721(2005)0520132203Design and origins of w omen πs head ornament in the south of the low 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ZH ANGJing 2qiong ,C UI R ong 2rong ,LI U Shui(School o f Textile and Garment ,Southern Yangtze Univer sity ,Wuxi ,Jiangsu 214122,China )Abstract Applying the principles of folklore and garment ,this article makes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styles and origins of w omen πs hairstyle ,meile ,kerchief and hairpin in the s outh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 angtze River.The long hair tied in a bun and decorated with flowers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w omen πs head ornaments in this area.The main parts of the head ornaments include meile and kerchief.Meile is a long and narrow ribbon tied around the forehead and kerchief is a piece of trapezoid cloth which is used to wrap the head.The hairstyle and the ornaments have a long historical origin and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local lifestyle of “Rice Culture ”.K ey w ords the s outh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 angtze River ;w omen πs head ornament ;style ;origin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4S JD760002)作者简介:张竞琼(1965-),男,副教授,学士。
苏南水乡妇女服饰中的镶滚工艺
如图 3 所示,束腰分上下 2 层,上层为翻盖部分,
— 38 —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第 28 卷
B
A
D C
E (a) 不同面料的拼接效果
45
6
9
19
8
28 0.2 31
10
12
23
47
(b) 结构图的详细数据 图 3 束腰的结构图
纹布条作为滚条布,夹在两层布之间,以包缝形式与 布边拼接,贴缝于服装表面. 衣服的滚边有多种形式, 可以用本色布,也可以用其他颜色的布或花布 [1]. 滚边 主要用于衣服的领口、领圈、门襟、下摆、袖口与裙边 等部位,既用来装饰,同时也是加固服装的一种手段. 在苏南水乡,不同宽度的滚边名称也不相同:如细香
缝制工艺是服装制作中的中心工序,又可分为机 器缝制和手工缝制两种. 水乡妇女服饰的缝制工艺是 这两种缝制手段的结合,利用机器缝制使用最多的是 平缝工艺.
图 4 为包头巾的主体部分与两色拼角的镶拼. 面 料正面对正面,留出 1 cm 毛边,Hale Waihona Puke 面料反面缉直线缝 合,缝头分开理平.
排料时,首先注意面料的丝缕方向,除滚条均为 45毅斜丝外,其他均为直丝. 其次,注意装饰,在对翻盖 与束腰选料时,在颜色或图案上应予以区别. 无论是 翻盖这一层,还是束腰本体这一层,梯形布料的另外
三边均有细香滚;由于翻盖与束腰本体在拼接过程 中,出于装饰性将布料拼色进行改变,滚边条的颜色 选择也相应改变,深浅交错,层次感强. 再次,注意用 料的节省. 小面积的布幅尽量选用零料来做,充分体 现了“完整、合理、节约”的排料原则. 1.3.2 “镶滚结合”缝制工艺分析
吴东水乡服饰导游词
吴东水乡服饰导游词生活在苏州以东吴县甪直、胜浦、唯亭、陆墓一带的农村妇女,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民俗服饰。
她们历来以梳愿摄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挡裤、柬倔裙、裹卷膀、着绣花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服饰,颇具江南水乡特色,故有“苏州少数民族”美称。
水乡妇女很重视愿摄头的梳理和装饰,她们以乌黑的头发、硕大的发留、众多的饰品,辅以精巧的包头内和服饰,显示出自己的心灵手巧和端庄秀美。
其服饰的地方特色非常浓郁,传承性稳定,但随着季节的变化,年龄的差异和礼仪的需要,而有明显的差别。
一般来说,春秋季节服饰的特点尤为突出。
春秋季服饰上装以拼接衫为主,面料多以花布、土布、深浅士林布为主要基调,色彩比照鲜明,鲜而不艳、艳而不俗,常用几种色彩的面料拼接而成,剪裁得体,缝工精细,装饰性很强,它的特点也是通过服装的装饰工艺宋体现的:有拼接、滚边、纽攀、带饰、绣花等。
而裤于多用蓝地白印花布或白地蓝印花布,裤挡用蓝或黑色士林布拼接。
这些服饰最初由于受布幅的限制和省料而拼接,拼接时由实现实际需要的拼接开展到主观意识的拼接,无不讲究整齐平衡和对称的形式美。
腰部的瞩裙也很有特色,长度齐膝,裙搁极细,搁面和裙带上均有不同工艺的花饰,裙外面系上一条小穿腰,穿腰是与蹋裙相联的辅件。
穿腰上缝着一个大口袋,1 / 2穿腰四周及带上绣着各种图案的花纹,是服饰中的重要装饰物。
水乡妇女服饰,随着年岁的大小,有着不同的要求,青年妇女以花俏为主,精地利用服饰上的有限空间,巧妙地运用色彩比照、衬托、交织的手法,以到达显眼,花俏的艺术效果,恰到好处地特出了水乡妇女的人体美和装饰美,给人轻盈洒脱之感。
而中年老年妇女则以深色调为主,服饰重稳定,穿着要求的舒展宽大,故而给人古朴持重之感。
水乡妇女服饰历史悠久,世代相传,相因成习,传承性很强。
多少年来,经过劳动群众的挑选,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水乡特色的民俗服饰。
合适水乡妇女的穿戴,尤其适宜于水乡生产劳动,实用价值较高,深受人们的喜欢。
传统旗袍滚边工艺结合现代设计表现浅析
一、旗袍分类中按滚边工艺进行的分类分析滚边在旗袍表现中起到勾勒旗袍廓形、美化着装者体现轮廓及装饰旗袍等作用,滚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旗袍上的一个亮点,对旗袍气质上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滚边的类型非常多,有细滚边、宽滚边、双滚边、单滚边、三滚边等等,不同的滚边类型,契合了不同类型的旗袍款式。
滚边工艺的搭配及表现方法在传统手艺基础上推陈出新,比如最佳的滚边材料是真丝软缎,而且滚边的颜色必须要求素色。
经过精致滚边过的旗袍,旗袍更具有层次感和灵动性,也更好地烘托出了东方女性独特的气质。
二、旗袍滚条制作的传统工艺特点分析传统旗袍滚边工艺中涵盖了配色、上浆、斜裁(1)传统的旗袍廓形简洁优雅,滚边的线条恰恰勾勒出曼妙的旗袍廓形,滚边配色的运用成败功用不言而喻。
基础配色规律与丝绸等面料的巧妙融合,可雅致,可撞色,可以遵循传统,可以打破传统。
在设计师手中巧应生辉。
(2)上浆的过程中,滚条布的缩水、刮浆更能满足旗袍的自然适体性,这也是老手艺人坚持不去使用粘合衬的原因,这是专业旗袍的一部分。
浆糊不能粘稠,要充分渗入到丝路空隙中,需适当加水调稀,刮浆糊时一定要顺着直纱的方向,否则,会产生不均匀生硬的现象,因为浆糊不能充分渗入到丝路空隙中,也会使浆糊的脱落程度不均匀。
待浆糊自然干后熨平,用尺子等工具,沿其两个斜度方向刮,使多余浆糊脱落。
再沿两个斜度方向拉伸,最后熨平。
这样处理后的面料,即保证了面料的弹性,又方便折叠,做出的滚边也更有立体感。
(3)旗袍滚条制作中,斜裁45毅正斜丝,是集纬丝弹性但易变形与经丝牢固但僵硬之间的巧妙融合,具有最好的滚条角度及最好的拉伸力。
否则做出的滚边会起皱且缺乏立体感,会产生凸凹不平的反光,极大地影响了旗袍的品质。
(4)而滚条的宽度在每件旗袍的具体制作中,则主要由滚条的厚度和弹力来定。
在常规滚条的宽度运用基础上,根据旗袍的面料、款式、号型等具体因素结合需要的滚边的成型效果来定。
例如,如果成型滚边宽度在0.5cm ,那么你的滚条裁剪宽度基本在2.2-2.5cm 之间。
中国元素在服装审美中的体现
中国元素在服装审美中的体现西方的服装美学原理大多是从古希腊的美学理论发展而来,强调比例适当、完美和谐,直观地引起审美愉悦,在服装造型方面注重线条的刚柔、曲直、长短、疏密,款式表现为长短、藏露、松紧、质地、色彩等要素变化,体现了西式服装美学法则。
与西式服装审美不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服饰审美,带给人们色彩美、造型美、款式美、艺术美、工艺美等传统美感,在服装款式方面讲究对称性、平衡感,服装色彩、图案寓意性强,更多地考虑服装蕴含的人文美感和古典美感,中国传统服装中的审美主要体现在哪里?1款式审美表现中国传统服装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历经过多个朝代的更迭,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服装风格且款式也存在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中国传统服装讲究对称、平衡的主流概念不会改变,服装的对称细节表现在袖、门襟、下摆、图案等部位。
虽然其中还流行一些另类的服装款式,如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不对称的样式,或在服装的下摆,或在服装的袖子、门襟部位,但都不是主流服装。
中国传统服装款式除了讲究对称、平衡感外,还特别讲究服装比例的表现,如中国古代女子的襦裙装束,上衣短衫(襦)匹配长裙,讲究上短下长的完美比例;宋明时期流行长褙子与裙的搭配,上长下短的比例结构完美地体现服装的比例美。
2色彩的审美表现青、白、黄、朱、玄五色形成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带有明显的寓意性和标识性,寓意性表现如黑色表示未明之天,黄色表示黄昏之地,黑与黄代表天与地,多用在帝王服饰上。
其中在中国传统服装色彩的选择方面,历史角色突出的黄色、红色表现得尤为出色,战国末期,黄色作为一种皇族用色出现并成为最高统治者的高级服色,尚黄但不禁黄,后发展至唐代高祖年间,“黄袍加身”成为帝王登基的标志,一直延续至清朝灭亡,长达千年,黄色以致成为皇族的御用色,对中国人民的社会意识起到相当强的约束作用。
相对黄色的贵族特征,红色带有一定的平民色彩,其中绛红、大红是红色里面的重要色彩。
在中国传统服装色彩里红色从最初的贵族演化平民特征,经历了一定时期的演化,最初的红色用绛、赤、朱表示,是贵族官员服装用色,如大臣穿绛纱袍,或黑袍绛缘,但后来红色系中的大红色却成为一种人们生活中重要的色彩,带有一定的平民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体
两色拼角
滚边
三色拼角
图 2 三角包头结构图 Fig. 2 Structure chart of headcloth attached by gussets
图 1 大襟衫结构图 Fig. 1 Structure chart of big piece clothes
1.2 滚 “滚”是针对服装边缘的一种处理方法,一般用斜
1.3 镶滚结合 在苏南水乡妇女服饰的装饰工艺上,有独立的
“镶”与独立的“滚”,也有“镶”与“滚”相结合的装饰方 式. 镶滚结合的工艺方式分为两种,一是将所需镶拼 的布片连缀成一片后,在整片布边上采用滚边工艺处 理;二是将所需装饰的布料进行滚边处理后,再与衣 片整体进行镶嵌. 这种镶滚结合的工艺方式是由当地 妇女创造的特色工艺,在服饰上大量应用,可谓“有镶 必有滚”. 1.3.1 “镶滚结合”裁剪工艺分析
纹布条作为滚条布,夹在两层布之间,以包缝形式与 布边拼接,贴缝于服装表面. 衣服的滚边有多种形式, 可以用本色布,也可以用其他颜色的布或花布 [1]. 滚边 主要用于衣服的领口、领圈、门襟、下摆、袖口与裙边 等部位,既用来装饰,同时也是加固服装的一种手段. 在苏南水乡,不同宽度的滚边名称也不相同:如细香
次袁其中一些独到的技法可以给现代服装设计与装饰带来借鉴与启发.
关键词院苏南水乡曰妇女服饰曰镶滚工艺曰功能
中图分类号院 TS941.7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员远苑员原园圆源载渊圆园园9冤园2原园园36原园5
Binding craft of women忆s clothing of Sunan watery region
Fig. 3 Structure chart of waistband
下层为束腰的本体,均为等腰梯形,与真正的“腰”拼 接. 无论是上、下层,通常都要作竖式的 2 次镶拼而成 为 3 段梯形,旁边两段完全相等. 那么,束腰的裁剪步 骤为:
(1)定出拼接布片的数量,以图 3(a)为例. 面料: 淤裁剪一块独立的 A,作为“腰”;于裁剪两块相同的 B 与一块独立的 C,作为翻盖;盂裁剪两块相同的 D 与 一块独立的 E,作为束腰本体. 里料:淤裁剪一块独立 的 A,作为“腰”;于裁剪面积为 B+C+B 的一块整料,作 为翻盖;盂裁剪面积为 D+E+D 的一块整料,作为束腰 本体. 共计 7 片面料布,3 片里料布.
years袁 the decoration of women忆s clothing of Sunan watery region possesses a great artistic and utility valu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野edging冶 and 野binding冶 craft applied in Sunan women忆s dress are discussed袁 which started with aspects as cut-out skills and sewing techniques袁 related data and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are recorded袁 and forms and features of 野edging冶 and 野binding冶 craft of Chinese style blouse渊unlined and with its buttons on the right冤 and headcloth with gussets as well as waist skirt are analyzed. Meanwhile袁 individual cases are decomposed to conclude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decorative craft covering both 野edging冶 and 野binding冶 in garments. It makes the clothing more resistant and more durable and better suitable for human body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and beautifies the whole color from an artistic point of view. Moreover袁 combining 野lines冶 with 野surfaces冶 enriches the design language and some unique techniques make reference to and give insights into modern fashion design. Key words院 Sunan watery region曰 women忆s dress曰 edging and binding craft曰 function
裁剪是服装制作的第一道工序. 关于苏南水乡妇 女服饰中的裁剪工艺,本文以图 3 所示的束腰为例来 做分析.
如图 3 所示,束腰分上下 2 层,上层为翻盖部分,
— 38 —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第 28 卷
BHale Waihona Puke AD CE (a) 不同面料的拼接效果
45
6
9
19
8
28 0.2 31
10
12
23
47
(b) 结构图的详细数据 图 3 束腰的结构图
就苏南水乡地区妇女上衣的主要品种—— —大襟 衫而言,其拼接的部位主要是在领、襟、后背与袖子 上,基本是两种颜色或两种以上颜色的拼接. 拼接形 式有“竖”、“横”两种.“竖”者,在出手的 1/2 处作垂 直线破缝,左右襟两色相异,另左襟大致以腰节线为 界仍然上下两色相异;也可破缝后左右两襟仍用一 色.“横”者如图 1 所示,几乎在腰节线处作一水平线 破缝,上下两色相异. 竖式拼接常见,而横式拼接不 常见.
的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 研究苏南水乡妇女服饰中的野镶冶与野滚冶的特征袁并从裁剪工艺与缝制工艺两方面
入手袁记录了相关数据与制作流程袁分析了大襟衫尧三角包头及束腰上的镶滚工艺的形制特征. 同时又通过
对个例的分析袁总结出镶滚结合的装饰工艺在服装中的实际意义袁从实用角度来看可使服装更耐磨尧经穿尧
更加适体曰从审美角度来看袁是在色彩上起到美化整体作用袁同时野线冶与野面冶的结合丰富了设计语言与层
(2)根据所设计裁片大小,进行剪裁,以图 3(b) 为例. 面料:淤“腰”为 45 cm 伊 6 cm 的矩形;于翻盖为 两块上底 8 cm、下底 10 cm、高 28 cm 的等腰梯形与一 块独立的 19 cm 伊 28 cm 的矩形;盂束腰本体为两块上 底 9 cm、下底 12 cm、高 31 cm 的等腰梯形与一块独立 的 23 cm 伊 31 cm 的矩形. 里料:淤“腰”为 45 cm 伊 6 cm 的矩形;于翻盖为上底 35 cm、下底 39 cm、高 28 cm 的等腰梯形;盂束腰本体为上底 41 cm、下底 47 cm、高 31 cm 的等腰梯形;“腰”、翻盖及束腰本体的里料大小 均比面料大小多 1 cm. 滚条:宽度为做成宽度的 4~5 倍,即 1 cm.
从狭义上讲,苏南水乡通常是指江苏苏州以东的 甪直、胜浦、唯亭、车坊、张浦、斜塘、垮塘、蒌封、陆墓、 周庄乃至包括上海青浦的朱家角等地,这些地区位于 江苏省界内,东濒上海、南临浙江、西傍无锡,是古代 水稻农业的发源地,因此又被称为“稻作文化”地区. 当地妇女的服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乡土 气息,与自然环境和以水稻种植为中心的生产与生活 方式有着直接的联系,是当地社会生活文化现象的体
缝制工艺是服装制作中的中心工序,又可分为机 器缝制和手工缝制两种. 水乡妇女服饰的缝制工艺是 这两种缝制手段的结合,利用机器缝制使用最多的是 平缝工艺.
图 4 为包头巾的主体部分与两色拼角的镶拼. 面 料正面对正面,留出 1 cm 毛边,在面料反面缉直线缝 合,缝头分开理平.
滚,宽 1.0~1.3 cm,直接滚一次,成型后如极细的香火, 故名“细香滚”;又如花鼓滚,宽 9 cm 左右,直接滚一 次,成型后根据需要形成多条宽窄不一的边.
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细香滚. 无论是三角包头的边 缘线还是大襟衫的领口线、领圈、下摆,一般情况下都 运用的是细香滚. 其他不同滚边的应用一般根据服装 的面料以及服装用途来设计. 花鼓滚的制作工艺相比 之下工序较多,一般不应用于田间劳作的服装上,而 在外出礼仪服装上做装饰用. 滚边布材质的选用一般 与服装主体布料相关,水乡服饰中多见棉布.
1 “镶”、“滚”与“镶滚结合”的装饰工艺
1.1 镶 “镶”是“镶拼”与“镶嵌”两种工艺手段的结合. 镶
拼,指在服装制作工艺中将两块或两块以上的布片连 缀成一片. 往往在裁剪时,根据需要分解裁片,化整为 零;在缝纫时又有目的地通过连合工艺将其变零为 整,工艺上通常采用最为普通的平缝. 镶嵌,指一布片 嵌于另一布片上,在制作时,往往是将一块面积较小 的布片,覆在较大的布片上,重叠缝纫,工艺则以平 缝、包缝为主.“镶”的设计工艺在江南水乡妇女服饰 中的应用十分普遍.
ZHANG Jing-qiong袁 SONG Qian
渊College of Textile and Garment袁 Jiangnan University袁 Wuxi 214122袁 China冤 Abstract院 With distinct regional features formed as a result of the accumul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ver thousands of
现,在用料、裁剪、缝纫和装饰等方面都很有特点. 独 特别致的装饰手段是江南水乡妇女服饰的特色所在, 它是当地妇女在服装中对于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 双重追求的直接反映,其装饰工艺主要包括镶、滚、 纳、绣、抽褶与拼贴等. 本文从“镶”、“滚”与“镶滚结 合”这 3 种装饰工艺入手,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对“镶 滚结合”的装饰工艺从裁剪技术与缝纫技术两个方面 展开作了具体分析,对其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作了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