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能够观察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
3、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透明并且中间较厚。
过程与方法1、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创造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局部。
教学难点】理解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教师出示放大镜,询问学生知道放大镜是什么。
2、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放大镜的用途——观察生物、实验中观察花、昆虫等,还可以用于助视、电子产品检验、邮票鉴定、珠宝鉴定、指纹毛发纤维观察等。
4、让学生举例使用领域,填写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教师让学生演示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2、学生选择一小块面积,使用放大镜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记录新发现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教师归纳:放大镜可以让我们看清肉眼无法看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教师讲解放大镜的特点:是一种凸透镜,透明并且中间较厚。
老师介绍放大镜的作用,让学生找物品来试着放大。
他们发现圆柱形和球形的以及水滴都有放大的效果。
老师解释了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都具有中间凸起和透明的特点,因此放大镜也被称为“凸透”镜。
学生们也发现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在第二节课中,教师介绍了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方法和意义。
学生们通过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和活动情况,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可以扩大人们的视野,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最全面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2021(完整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课时1课1、放大镜题学习科学概念目标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学习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重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准备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活动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2、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3、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4、展示交流(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4、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可以)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提醒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学生物体并未变大)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3、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 2 页的网状图。
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024年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繁殖》:第一节植物的生长条件;第二节植物的繁殖方式;第三节植物的生长过程。
2. 第二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一节简单机械的原理;第二节能量转换;第三节能量守恒定律。
3. 第三章《地球的运动与变化》:第一节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第二节地壳的运动与变化;第三节天气与气候。
4. 第四章《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一节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第二节物质的性质;第三节化学反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认识到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2. 使学生掌握能量守恒定律,了解生活中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现象。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球运动与变化的能力,提高对自然现象的认识。
4.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能量守恒定律、地球的运动与变化、物质的性质。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能量转化、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观察箱、简单机械模型、地球仪、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记录本、画图工具、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植物生长过程、简单机械的使用、地球仪展示、物质变化实验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植物生长条件、能量转化、地球运动、物质变化等关键知识点。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教材的关键知识点,如植物生长过程、能量守恒定律、地球运动示意图、物质变化等。
2. 板书布局:左侧展示教学目标,中间展示教学内容,右侧展示教学难点与重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列举生活中能量转化的实例,并说明能量守恒定律。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小小工程师》:第1节至第4节,包括了解工程师的工作、设计制作小台灯、测试小台灯的电路和探究影响电路稳定性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工程师的工作性质和基本原理,培养他们对工程技术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电路知识,了解电路稳定性影响因素,提高安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的设计与制作、影响电路稳定性的因素。
2. 教学重点:工程师的工作原理、电路的基本知识、安全用电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用电器、电路图、工程师工具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小台灯制作材料、电路测试工具、安全防护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工程师的工作场景,让学生了解工程师的工作内容和意义。
2. 例题讲解:讲解电路设计原理,引导学生学习电路知识。
3. 课堂讲解:介绍影响电路稳定性的因素,强调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4. 动手操作:分组进行小台灯的设计与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 随堂练习:测试小台灯的电路,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六、板书设计1. 工程师的工作原理2. 电路设计原理3. 影响电路稳定性的因素4. 安全用电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简单电路,并说明其工作原理。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教学中,学生对工程师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动手操作能力得到锻炼,但部分学生在电路设计方面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工程实例,探究工程与科学的关系,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电路的设计与制作、影响电路稳定性的因素。
2. 教学重点:工程师的工作原理、电路的基本知识、安全用电意识。
3. 动手操作:分组进行小台灯的设计与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 作业设计:设计一个简单电路,并说明其工作原理。
2024年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第1节遗传与变异,第2节基因与DNA,第3节遗传病的防治。
2. 第二章《太阳系与宇宙》:第1节太阳系概况,第2节恒星与行星,第3节探索宇宙。
3. 第三章《环境与保护》:第1节环境问题,第2节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3节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遗传与变异、太阳系与宇宙、环境与保护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关知识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遗传与变异、太阳系与宇宙、环境与保护的相关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2. 教学重点:遗传病的防治、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可持续发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实验器材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练习本、实验报告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或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知识点,进行例题讲解。
3.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 知识点:按照章节内容,列出重点、难点知识点。
3. 例题:展示典型例题,方便学生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遗传与变异的关系。
(2)列举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
(3)谈谈你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2. 答案:(1)遗传与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遗传是变异的前提,变异是遗传的发展。
(2)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环境保护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科学书籍、网站、实践活动等,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2. 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态环境的概念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方法3. 健康生活与疾病预防生活习惯与身体健康常见疾病的预防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以及保护措施,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2. 掌握生态环境的概念,认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会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措施的实施2. 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3. 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与疾病预防教学重点:1.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及保护意义2.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 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模型、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及健康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学期的研究主题。
2. 例题讲解:(1)讲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及保护措施;(2)阐述生态环境的概念、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保护方法;(3)介绍生活习惯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分析常见疾病的预防方法。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列举身边的生物多样性实例,讨论其价值及保护措施;(2)分析生活中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3)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健康生活计划,预防常见疾病。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及保护措施2. 生态环境的概念、人类活动的影响及保护方法3. 生活习惯与身体健康、常见疾病的预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及其价值;(2)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从生活习惯、疾病预防两个方面,制定一份健康生活计划。
2. 答案:(1)生物多样性的内涵:指生物在地球上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1.1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1.2 季节的形成与变化2. 生物的多样性2.1 生物的分类与特征2.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与保护3. 光与视觉3.1 光的传播与反射3.2 眼睛的结构与视觉形成4. 能量转化与守恒4.1 能量的来源与转化4.2 能量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掌握自转与公转的基本概念。
2.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了解生物的分类与特征,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掌握光与视觉的原理,了解光的传播、反射现象以及眼睛的结构与功能。
4. 理解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原理,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光的反射与视觉形成、能量转化与守恒。
2. 教学重点:自转与公转的概念、生物的分类与特征、光的传播与反射、能量的来源与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季节变化图、生物标本、放大镜、光源、能量转化实验器材。
2. 学具:学习手册、画图工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中的季节变化,引出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学生观察校园植物的变化,记录下来。
讨论地球运动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2. 例题讲解:讲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举例说明。
介绍生物的分类与特征,通过观察标本进行分类。
讲解光的传播与反射,进行实验观察。
解释能量转化与守恒,进行实验演示。
3. 随堂练习:学生绘制地球自转与公转示意图。
学生观察校园中的生物,进行分类与记录。
学生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观察现象。
学生设计能量转化实验,验证能量守恒。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自转:地球自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公转:地球公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2.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分类:植物、动物、微生物。
生物特征:形态、结构、生活习性。
3. 光与视觉: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2024年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材,具体章节内容如下:1. 第一章:生活科技1.1 生活中的能源1.2 健康饮食2.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2.1 生物的多样性2.2 生态平衡3.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3.1 地球的运动3.2 宇宙的探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能源利用,提高节能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 帮助学生了解地球与宇宙的相关知识,激发探索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能源的种类及利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地球运动与宇宙探索2. 教学重点:健康饮食与节能环保生态平衡的意义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能源模型生物标本地球仪天文望远镜2. 学具:健康饮食记录表生物观察记录表地球运动图解宇宙探索手册五、教学过程1. 导入:实践情景引入:讨论生活中的能源利用,引发学生思考。
例题讲解:讲解节能环保的方法和技巧。
随堂练习:让学生设计健康饮食方案。
2. 新课:生物的多样性:引导学生观察生物标本,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生态平衡:讨论生态破坏的原因和后果,提出保护措施。
地球运动: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宇宙探索:使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介绍宇宙的奥秘。
3. 课堂小结:鼓励学生提问,解答疑惑。
六、板书设计1. 生活科技:能源利用、节能环保、健康饮食2. 生物与环境: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3. 地球与宇宙:地球运动、宇宙探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份节能环保的宣传活动方案。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绘制地球运动图解,并解释其原理。
2. 答案: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组织实地考察活动,深入了解生活中的能源利用。
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_全册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验教案教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实验一:放大镜【实验类别】分组实验【实验目标】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实验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实验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 (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 ,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 ,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材,教学内容涵盖全册章节,主要包括: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技术世界。
详细内容包括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物的分类与特征、人体的奥秘;物质的基本性质、化学反应、能量的转化;地球的结构、自然灾害、环境保护;以及简单机械、电与磁、信息的传递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命科学中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物质科学中能量的转化、地球与宇宙科学中地球的结构与自然灾害、技术科学中电与磁的应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践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模型、挂图等。
学具:实验器材、学习卡片、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重点、难点知识。
4. 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习效果。
5.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或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难点,采用图示、表格、流程图等形式,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的分类及特征。
(2)简述能量转化的过程。
(3)分析地球的结构及自然灾害的原因。
(4)探讨电与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科学书籍、网站、实践活动等,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随堂练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5. 板书设计的简洁明了;6. 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和系统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2024年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第一节生活中的简单机械第二节日常生活中的能量转换2. 第二章探索宇宙第一节认识星空第二节地球与宇宙3. 第三章生态环境与保护第一节生态环境第二节生物多样性4. 第四章健康生活第一节营养与健康第二节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学会关注生态环境,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力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生态环境与保护。
2. 教学重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宇宙知识、健康生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演示仪器、教学课件等。
2. 学具:实验器材、学习资料、实践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解析重难点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书写,突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内容:列出教学重点、难点,以提纲形式呈现。
3. 图表:用图示、表格等形式展示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一章: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和能量转换的应用。
第二章:观察星空,了解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第三章:分析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保护措施。
第四章:调查家庭成员的健康生活方式,给出改进建议。
答案:见教材课后练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科学领域的最新动态,鼓励他们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拓宽知识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6. 板书设计的清晰性7. 作业设计的有效性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与能源(第13节)了解不同形式的能源及其转换过程探究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学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2. 第二章:生物的多样性(第46节)研究生物的分类和特征探索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认识遗传和变异现象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能源的种类、转换和利用,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保护措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能源转换过程的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2. 教学重点: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生物的分类和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太阳能电池板、小型风力发电机、生物标本、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记录本、画图工具、实验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活动,如制作太阳能小车、观察动植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能源的种类、转换和利用,引导学生探讨生物的多样性。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以及生物分类和特征。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如制作简易风力发电机、调查当地生物多样性。
六、板书设计1. 能源章节:能源种类:太阳能、风能等能源转换:光能→电能、动能→电能节能减排:措施及意义2. 生物多样性章节:生物分类:植物、动物、微生物生物特征: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及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方式有哪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有哪些?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2. 答案: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方式包括光热转换、光电转换、风力发电等。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法律法规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等。
节能减排的重要性: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2024年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遗传的概念、遗传物质DNA、基因与遗传变异的概念、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2.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3.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季节变化宇宙的认识、恒星、行星、银河系二、教学目标1. 理解遗传与变异的基本概念,掌握基因与遗传的关系。
2. 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3. 掌握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基因与遗传的关系,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宇宙的组成。
2. 教学重点:遗传与变异的概念,生态环境保护,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地球仪、星图。
2. 学具: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学习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之间的相似与差异,引出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实例展示生态环境破坏的后果。
以观察天空中的星星为切入点,引出地球与宇宙的学习。
2. 例题讲解遗传与变异:讲解基因的遗传规律,举例说明遗传与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态系统:讲解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关系,分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
地球与宇宙:通过地球仪和星图,讲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认识宇宙中的恒星和行星。
3. 随堂练习设计遗传与变异的填空题、选择题,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生态系统的连线题,让学生建立生态关系。
设计关于地球与宇宙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遗传、基因、DNA变异、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2.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3.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季节变化宇宙的认识、恒星、行星、银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遗传与变异:简述基因与遗传的关系,举例说明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内容进行设计。
具体涉及章节如下:1. 第七章生物的多样性:7.1生物的多样性,7.2生物的分类,7.3生物的进化。
2. 第八章地球与宇宙:8.1地球的结构,8.2地球的运动,8.3太阳系与宇宙。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了解生物分类和进化的基本知识;认识地球的结构、运动以及太阳系和宇宙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和地球宇宙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与进化,地球的运动。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地球的结构,太阳系与宇宙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和地球宇宙的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学期的教学内容。
2. 教学活动:(1)讲解生物的多样性,引导学生探讨生物的分类和进化。
(2)介绍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
(3)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认识太阳系和宇宙。
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多样性:概念、分类、进化。
2.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3. 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
4. 太阳系与宇宙:太阳、行星、恒星、星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意义。
(2)列举生物分类的依据,并举例说明。
(3)简述地球的结构和运动。
(4)描述太阳系和宇宙的基本组成。
2. 答案:(1)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在物种、基因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多样性。
它对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2)生物分类的依据有形态、生理、生态等。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精彩教案全册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精彩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植物世界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生长与繁殖2. 神奇的动物世界动物的多样性动物的适应性与进化3. 地球的保护层大气层的作用地球上的气候系统4. 太空探索太阳系及其成员探索宇宙的历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和动物的多样性、适应性及进化过程。
2. 培养学生关注地球保护层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3. 激发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地球的气候系统,太阳系及其成员。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环保意识,太空探索历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和动物,引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2. 例题讲解:植物的多样性:以不同种类的树叶为例,讲解植物分类。
动物的适应性:以蝴蝶和鸟类的翅膀为例,讲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图。
4. 讲解地球保护层的重要性,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大气层的作用。
5. 介绍太阳系及其成员,让学生制作太空探索历程时间轴。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植物、动物2. 环保意识:地球保护层、气候系统3. 太空探索:太阳系、宇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五种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描述地球保护层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地球环境。
以时间轴形式展示太空探索历程,标注重要事件。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动物园,增强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举办天文知识讲座,激发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2. 例题讲解的详细程度;3.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4.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物的多样性》: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和重要性;学习生物的分类及特征;探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课时:4课时2. 第二章《遗传与变异》:认识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学习基因、遗传规律和变异的类型;了解遗传与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课时:4课时3. 第三章《科学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学习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课时:4课时4. 第四章《环境与资源》:了解环境与资源的重要性;学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措施;探讨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时:4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和重要性;(2)了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类型及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3)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4)认识环境与资源的重要性,掌握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措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2)运用分类、比较、归纳等思维方法,提高科学思维能力;(3)学会合作、交流、分享,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生物多样性,增强环保意识;(2)认识遗传与变异现象,培养科学探究兴趣;(3)珍惜环境与资源,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和重要性;(2)遗传与变异的类型及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3)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4)环境与资源的保护措施。
2. 教学重点:(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分类;(2)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及遗传规律;(3)科学探究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4)环境与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1)生物多样性挂图;(2)遗传与变异教具;(3)科学探究实验器材;(4)环境与资源图片。
2. 学具:(1)生物多样性学习手册;(2)遗传与变异学习卡片;(3)科学探究记录表;(4)环境与资源调查表。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课前准备: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课时安排:1课时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第一章生命的奥秘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生命的奥秘》中的第一课《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本课内容包括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进化过程、生物的分类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命的起源,理解生命在地球上的发展历程。
2. 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认识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命的起源与进化过程,生物分类及相互关系。
难点:理解生命的起源,生物分类及相互关系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生物进化树挂图,生物模型。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进化树挂图,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2. 讲解:使用PPT课件,详细讲解生命的起源、进化过程、生物分类及相互关系。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生命的起源与进化1. 生命的起源2. 生命的进化过程3. 生物的分类4. 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命的起源。
(2)举例说明生物的进化过程。
(3)分析生物分类的意义。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有关生命科学的书籍,了解更多关于生命的奥秘。
组织生物观察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讲解深度与广度;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具体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与处理;4. 教具与学具的选择与应用;5. 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6.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条理性;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与广度。
一、教学内容的讲解深度与广度在讲解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时,教师应深入浅出地介绍生命从无到有的过程,包括原始海洋中的化学反应、最早的生命形式、以及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如何逐渐形成的。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大纲概述本课程是六年级学生的必修科目,旨在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课程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包含四大主题: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
具体内容包括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植物与动物的生长与发育、地球的运动与地质变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
教学内容将以生活为基础,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本课程采用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独立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知识。
利用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教学评估将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活动和期末考试等方式进行。
通过定期评估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案。
强调诚信和创新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念。
二、教学目标理解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实验设计的能力等。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
1. 知识与理解:使学生掌握六年级下册科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与知识。
在第一节课程中,我们需要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包括科学的基本概念,如实验、观察、推理、假设等。
我们需要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一种系统性的知识和方法的集合,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自然世界的规律。
我们将按照教材的内容,逐步引入各个单元的主要概念。
这些概念可能包括物质的状态和变化、生物的多样性和分类、遗传与进化、力的作用等。
每个概念都将是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重点。
对于每个主要概念,我们需要提供详细的解释,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介绍物质的状态和变化时,我们可以通过水、冰和蒸汽之间的转换来讲解物质的三态变化。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1)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一、教学内容1. 地球的运动与变化2. 物质与能量的转换3. 生命之源:植物的生长与繁殖4. 生命的桥梁:动物与人类5. 地球的保护者:生态平衡与环保详细内容如下:1. 地球的运动与变化:地球自转与公转,季节的变化,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物质与能量的转换: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能量守恒定律,生活中的能量转换。
3. 生命之源: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植物的结构与功能,光合作用,植物的繁殖方式。
4. 生命的桥梁:动物与人类:动物的特征与分类,动物与人类的互动关系。
5. 地球的保护者:生态平衡与环保: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环保意识与实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运动与变化,认识到季节、气候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 掌握物质与能量的转换原理,了解生活中的能量守恒现象。
3. 了解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认识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 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5. 培养学生的生态平衡观念,提高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与能量的转换原理,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作用。
2. 教学重点:地球的运动与变化,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生态平衡与环保。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植物标本,动物模型,生态系统图解,环保宣传册。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运动与变化,引导学生关注季节、气候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 例题讲解:(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2)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繁殖方式。
(3)动物的特征与分类。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生态平衡与环保的重要性,提出保护地球的建议。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运动与变化地球自转与公转季节的变化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 物质与能量的转换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能量守恒定律生活中的能量转换3. 生命之源: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植物的结构与功能光合作用植物的繁殖方式4. 生命的桥梁:动物与人类动物的特征与分类动物与人类的互动关系5. 地球的保护者:生态平衡与环保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环保意识与实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了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
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但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
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
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
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1、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
在本册,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
比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2、对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3、学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
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形成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4、加深对探究的理解。
如在“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7、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六、培优扶困措施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复习重要性的认识,对优秀生严格要求,积极引导,对学困生,要特别关爱。
抽时间与他们谈心,端正学习态度,确定学习目标。
2、对平时缺课未做实验的学生要调查摸底,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实验率100%。
3、课前检查前节课的作业,有问题及时纠正;课后交流,课堂复习的要点消化的怎样,进行抽题检查;平时提醒,碰到该生及时了解复习情况和作业完成的情况,及时提醒不要忘记作业。
选择“小老师”,让他们在集体的合作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4、给困难生以更多的展示机会,以呵护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平时一些简单的题目,请他回答,让他找回自信。
积极采取激励措施,只要待转学生有点滴进步,就要予以鼓励,使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去争取下一次的进步。
七、教学进度安排(详见进度表)六年级科学教学进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
(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放大镜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用途:……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奇特的身体构造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
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
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
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1)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
(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
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
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1)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
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
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
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