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与美术学学科在专业教育方面的近似与不同
时下美术学与设计的联系
时下美术学与设计的联系作者:肖泽东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09期摘要:设计学和美术学都是两门有关艺术类的学科,两者既有交叉,也有所区别。
有关这两个关键词关联的说法早就由来已久,当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就以两个学科的教育理念和前人对美术学和设计学留下的文字感悟为线索,分因果关系,对应关系和互补关系三个方面详细地讨论了时下美术学和设计二者间微妙的关系。
关键词:美术;设计;联系有人说,“好的美术应用于实践就是设计,设计的终极目的需要用美术来表现”,不可否认,美术和设计的关系实在是较为繁琐,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二者都不能完全地孤立彼此,只能从几个大的方面或者说角度来对着这的联系稍作探析。
一、时下美术学和设计因果方面的联系作为单纯的美术学,无非就是指美术史论,美术教育领域,以及关于对美的研究这些方面,这些并不能实现任何的创作,更不可能出作品,从而也就不可能有设计一说。
同样的道理,作为单纯的设计学,是一个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合理地调动自己的资源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新兴的学科。
所以,经过仔细地文献翻看发现,二者本身其实都是一个概念而已。
但作为时下人们所讨论的所有美学话题,都是要拿具体的作品来进行相应的评论和总结的。
而设计的分类又是十分的复杂,但就艺术类来说那就是艺术作品的设计,由此看来,如果说美术学就是一些对作品美不美的一种评判法则,那设计就是让美术学变成实际作品,从而实现美术学本身的一些论断而已。
简言之,因为有了美术学对美的总结和研究,才能让设计这有了设计的源泉,又是因为设计者的作用将美术学的概念设计成实际作品,才有了美术学中对美的解析和概述。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二者显然是离不开彼此的因果关系。
没有了美术学的灵感,就不可能设计出任何的作品,没有已经设计好的作品,显然也谈不上美术学,至于二者谁是因,谁是果,就看每个人的理解了。
二、时下美术学和设计的对应关系首先要解释一下,对应关系并不是对立关系,对应关系应该是有共同倾向的两种物质之间的关系,就像冰雪之于寒冷,烈火之于炽热。
浅析美术与设计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学科名词——“设计”,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者关系密切,相互融合。
人们可以沿着二者发展的方向求同存异,将二者结合,使其成为系统的整体。
一、美术与设计的概念“美术”最早的名称是“工艺”。
“工”,即制作、操作等;“艺”,即才能、技术等。
这与现代大众口中的“美术”有着较大的差别。
“美术”这一名词始见于17世纪,也有人认为正式出现于18世纪中叶。
近代日本以汉字意译,“五四”运动时期传入中国,“美术”一词得到普遍应用。
美术门类的划分有多种,一般包括四大门类:雕塑、绘画、设计、建筑。
现代一些学者也把其他一些艺术门类纳入美术,如书法、摄影等。
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传统意义上的“艺术设计”,英文为“D e s i g n”,指在保证产品使用功能和使用舒适度的前提下,设计出更加具有个性的外观,内部功能与外部设计有机结合,使产品更加容易被大众接受。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慢慢将美术与设计一起讨论,渐渐模糊了二者的界限,因为这样更加符合中国人的认知习惯。
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当今社会渐渐出现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建设上偏向于设计层面。
这是美术教育体系发展的结果,所以难以摆脱美术的影响。
二、美术与设计的差异1.研究对象不同在远古时代,一切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十分缓慢。
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时间。
器物文化的出现到被定性、完善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是时代顺其自然的产物。
古代社会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状态,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还没有出现大范围的商业交流模式,这使工艺美术的适用面较窄,民间十分少见,多为贡品,供统治者使用,多以作坊或手工艺工厂的生产方式出现。
艺术设计出现在工业时代,高度的商业化模式已经颇具规模,各种商品可以自由交换。
在这个时代产品功能完备的前提下,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开始追求精神生活、追求外观的美化,审美要求越来越高。
从一个产品的创造到批量生产,设计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服务对象是全体人民群众。
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学科的区别与进展-美术论文-艺术论文
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学科的区别与进展-美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之间的学科历史渊源我国拥有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广义的工艺美术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但是严格意义上,我国古代并没有“工艺美术”这样一种说法。
先秦的《考工记》、北宋的《梦溪笔谈》、明代的《天工开物》中描述工匠技艺的都是用“材美、器丽、工巧”这样的词汇。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的界定往往是非常模糊的,手工业几乎能够涵盖所有的加工生产行业,如矿产、冶金、造船、纺织等等。
工艺美术其实是对手工工业和手工艺两种行业的总和。
工艺美术既是物质生产,又是精神生产。
由于人类要生活,就要进行物质生产;当人们获得生活条件生存下来,很自然就有精神生活的要求,即使是衣着、用具,也愿其造型美观一些,这就产生了工艺美术。
[1]传统工艺美术,制作精良、用料考究、独具特色,但更多依靠口口相传的艺技与口诀,很多民间艺术门类更多依靠祖传或者学徒工这样的原生态的师承关系,尚未成为真正的学科门类。
雏形时期的中国工艺美术与图案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似与渊源,甚至很多学者认为图案就是工艺美术的早期形态。
工艺、图案其实就是英文De-sign,最早的出现是日语汉字里面的外来词汇。
19世纪末,伴随着轰轰烈烈的英国工业,工业化的批量生产,带来的产品造型的单一与机械,在欧洲掀起了一场艺术与手工运动,其代表是罗斯金所提倡的“现代精神”。
随后,当时的艺术之都巴黎也受到了影响,一些相应的艺术团体和机构也与19世纪末先后成立,具有代表性的如“法兰西中央图案协会”“图案博物馆”“图案图书馆”,并从此展开了现代的图案专业教育。
与此同时,远在东亚的日本,刚刚历经明治维新,学习欧洲文明,引进先进欧洲生产力,也就带动了新兴的工艺美术,现代美术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国立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1902年设立了“工业图案科”。
我国有记载最早的近现代工艺美术教育是18 年洋务运动时期上海土山湾孤儿院所创设的“工艺院”,但当时没有工艺美术的称谓,而是“图画手工课”。
美术与艺术设计的关系探究
由于美术与设计具有共同的客观视 生特征,他们所从事
的设计工作也和 美术一样是一种艺术创造 。但它们毕竟是 按 照 不 同 的 方式 在 发 展 ,只 是 受 到 时 间性 与 地 域 性 因素 的 影响 ,要对美术与设计作 明确 的区分确是 一件 困难 的事情。
2美 术 与 艺 术 设 计 的 差 异 性
美术 与艺术设 计 的关系探 究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ar t design
冯 芳 (兰州理 工 大学 设计 艺术 学 院 ,甘肃 兰 州 730050)
摘 要 :当今社 会 已把 美术和设计界定为两 门独立的社会 学科 ,但 不可否认 ,美术与设计之 间的联 系依 然十分 紧密。 两 者之 间的 比较 主要体现在 美术与设计 的共 同性 、差异性 、重复性的关 系。
论高等美术教育与艺术设计教育之辨
论高等美术教育与艺术设计教育之辨人们对科学与人文教育的高度重视,给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创造出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首先,高等美术院校扩大招生规模,其次,专业方向设置更加具体多样化,课程结构更加系统实用化。
在这快速发展的美术教育进程中,在各类综合美术院校的办学规模和方向上,原有的艺术设计专业和课程设置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
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指导下,各高等美术院校。
理工科院校、师范院校、综合院校、职业学院等相继成立了艺术设计学院、艺术设计系,艺术设计专业等。
这足以表明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艺术设计人才,在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方面,更加体现了艺术设计教育在当今社会所需求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美术教育和艺术设计教育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方面发生了变化。
从现在社会发展状况和所需人才来看有这几方面的区别一、教学内容和意义不同首先,美术教育是人类重要文化教育活动最早的门类之一,有美术就必然有美术教育,没有美术教育就不可能有美术的延续和发展,因此美术教育适应于人们延续美术文化,传播社会知识,表达内心情感,满足审美需求的愿望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渐趋成熟。
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门类,美术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发展和完善了人的精神和身体,促进了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同时其自身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发展和完善。
并与人类及其社会形成了彼此互助,双向建构良好和谐的关系。
其次,美术教育与人类社会的价值关系主要表现,一是可以作为造型活动的入门之径,有助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较高审美意识、一定造型能力和造型技能的生产劳动者;二是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整体教育环境中造就具有高尚情操、健全人格、发达心智的现代公民。
艺术设计教育是通过有关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通过艺术设计能力、设计意识的培养,艺术设计方法、设计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素质与持续性发展潜力。
艺术设计具有本体的多种特殊性,它不是一种纯艺术现象,是人类为生存而进行的造物活动,是人为了实现实用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物化劳动形态。
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
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新教育強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強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改变传统教法和学法。
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
一:更好的把握小学美术教材总的学习目标美术教材总目标以《美术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构建以促成学生美术素养的形成为核心,探究性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人文性单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美术教材新体系,采用散点式的结构,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注重学习过程中对美术多角度的体验和尝试。
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内容涵盖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4个学习领域二、明确各个学习领域的目标造型表现领域:初步认识形、色、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设计应用领域: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欣赏评述领域: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形式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综合探索领域:采用造型游戏的方法,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其中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占有较大的比重,欣赏评述大多随堂教学,均分配在各科中三:激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激起学生创作欲望。
在美术课教学中只有精彩的导入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设计的好,先声夺人,就能激发情趣,创设意境,激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欲望。
论艺术学的学科共性及“美术与设计的个性探讨
论艺术学的学科共性及“美术与设计的个性探讨摘要:艺术学是一门针对艺术主体、作品、实践、价值、规律等做科学并以哲学思考的人文科学,艺术学学科共同性质问题是目前广大艺术学者和艺术学科建设中一个重要、热门的课题。
艺术学学科共性往往体现在三个方面:明显的意识形态束缚与个性自由冲突、依赖于主观体验和形象思维、与艺术家艺术天赋和灵感密切相关。
美术学与设计艺术学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由于都隶属于艺术学的范畴,又有许多共同关注点,它们之间有种无形的力量,能超越功与名,能满足更多受众功能性的需求,丰富其精神和思想,陶冶情操,愉悦身心。
关键词:艺术学学科共性美术与设计学个性0引言目前我国学科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文科类(人文社科)和理工类(理工农医),那么根据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可以将其归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类。
我国教育部学科目录明确说明,艺术类专业规范的称谓为“艺术学”,与其他文理学科研究相比,我国对艺术学研究起步较晚,以及艺术学本身内容的博大精深,无论是在深度与广度,还是在基础和前沿研究、技术方法研究方面等,艺术学研究都显得不太成熟。
笔者就艺术学学科共性进行了研究分析,基于此对美术学和设计艺术学的个性进行了探讨,从而更好的区分情感表现和相互沟通存在的本质差别,使更多受众能更加充分的感受艺术的魅力与内涵。
1艺术学学科共性分析1.1意识形态束缚与个性自由冲突上世纪30年代的月份牌美女画、当代通过复制经典名画来获取“成功”的艺术形式,都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与制约。
不管是上世纪50年代的手工业设计,还是现代视觉传达以及多媒体设计,在技术不断变化和革新的过程中,为艺术学的发展提供了智力和动力支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观念对推动美术与设计艺术面貌变化中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正是由于艺术学特点较为特殊,使得其给艺术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但是也为艺术的进步保存了珍贵的文化依据。
在政治、道德、社会心理等意识形态压力下,艺术史不断变化和动摇,我们会看见名画中古代帝王将相庄严神圣的形象,在京剧“样板戏”中判断正、反面角色的美丑立现,在庄严教堂中对比耶稣的崇高伟大与芸芸众生的渺小。
浅析高校美术学专业的学科交叉问题
浅析高校美术学专业的学科交叉问题An Analysis of Interdisciplinary Crossingin the Fine Art Studies Specialty in Institutions◇ 王 昕 Wang Xin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将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升格为艺术学科门类。
以下将初步探讨其下的一级学科——美术学的学科建设问题。
近年来,众高校纷纷开设视觉类艺术专业,使我国相关艺术教育得以蓬勃发展。
在这种繁荣的表象下,由于学科定位模糊,出现了专业设置单一化和同质化的倾向。
艺术专业之于各高校的整体学科氛围,处于一种较为孤立的局面,甚至产生了“城中城”的现象。
没能充分发挥各院校自身的科研优势,这对于周边优良的学科环境资源来说是一种浪费,制约了各院校艺术专业的特色化发展。
加强艺术专业的学科建设势在必行。
学科建设历来是提高高校专业教育水平的根基性工作。
高校对于知识的保存、传播、发现与应用均是围绕学科来进行的。
学科整体发展的前景关系到各高校的实际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核心竞争力,以及其所能起到的社会效益。
近代细化的学科格局,使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学科分类过于精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于事物整体的综合认识,以及对于事物间抽象联系的应用把握能力的提高。
当代艺术现状充分说明,艺术发展的生长点往往就是学科的交叉点。
艺术专业的学科交叉、学科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其科学发展应是通过艺术学科的多元构建与交叉发展来实现的。
学科交叉发展模式,指的是两个或多个学科相互合作,在同一个目标下进行的学术活动,其既有分类明确的学科内部专业研究,又兼顾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很好地弥补了过细的学科格局的缺陷。
艺术专业的“学科交叉”发生在学科之间或学科之外,融“分化”与“综合”于一体,整合了不同学科各自的优势。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视觉艺术专业都在积极进行学科组合探索,寻求其学科交叉发展的最佳途径,以期为开拓艺术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奠定良好的学术基础。
如何理解“设计”“美术”和“艺术”
如何理解“设计”“美术”和“艺术”内容摘要:文章针对“设计”“美术”“艺术”三个基本概念在艺术教育中认识上的偏差,提出新的理解,从审美创造性的角度区分了“美术”与“设计”;又以作为艺术本性的形式创造为出发点探讨对“艺术”的理解,旨在加强对这三个基本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的认识,满足当前设计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美术设计艺术审美形式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把设计理解为艺术设计,甚至理解或解释为艺术本身(纯粹艺术)的做法似乎越来越契合人意,因为这反映了人们无上的审美追求。
于是,我们逐渐习惯于把人类几乎所有的生产活动都冠以“艺术的”“审美的”称谓。
这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审美活动的拓展与深入;另一方面,由于概念的混淆,使得原本非艺术的活动载负了“艺术”的重担而不堪重负。
比如,在设计艺术领域,甚至有人直接呼吁“服装进入艺术已有了独立自足的条件”。
①还出现了所谓的“艺术服装”,诸如运用花梨木、玻璃、金属片、塑料、麻绳等作为主要服装材料(面料)进行设计。
人们都知道,人都是血肉之躯,它天然地需要软性材质的面料来包裹装饰,而上述硬质材料的“新材料服装”必然造成对身体的损伤。
再者,由于概念理解的偏差,设计艺术教育中存在着一种“大美术”观点,②出现了一种怪现象:谁都清楚设计和美术是两回事,但中国的工艺美术教育家和设计教育家,坚持用列宾画过的素描、永乐宫画师的白描、欧洲静物画的色彩来培训的设计专业的学生。
很明显,仅仅用美术的方法培养设计的造型能力是应该商榷的。
本文旨在区分设计、美术及艺术这样一些艺术学的基本学科概念,并试图进一步探索它们的内涵,以便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
一、设计与美术的划分简要地说,造物活动中,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一种新的外观,设计就是一种造型计划。
当然,这种造型计划区别于一般的工作计划、发展规划等,因为设计是对抽象的外观形式的规划,是一种艺术化的计划。
而作为发展规划的“计划”仅停留在观念的层面,主要是以社会物质生活的实际发展为目的。
专业资格审查相关相近专业规定
专业资格审查相关相近专业规定
1.语文:中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类、旅游管理、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导演、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学、心理学类、英语、人文教育、文秘教育、华文教育、初等教育、小学教育
2.数学:数学类、初等教育、小学教育、科学教育、统计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生物科学类
3.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电子商务、计算机类
4.音乐:音乐与舞蹈学类、表演、艺术教育、音乐表演、舞蹈表演
5.体育: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
6.美术:美术学类、设计学类、艺术设计类
7.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教育、历史学、地理科学、社会学
8.地理:地理科学类
9.具有教师资格证的考生,可报考与教师资格证相一致或相近的
学科,不受专业限制。
具有政治、历史、地理、社会、英语、教育学、
心理学学科教师资格证书的可报考小学语文教师;具有物理、化学、
生物、科学、心理学学科教师资格证书的可报考小学数学教师。
教师
资格证上没有指明学科的,根据呈报的学历专业报考对应的学科。
浅析绘画与设计的异同
学 术 论 坛238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近百年来,绘画和设计在世人眼中一直维持着错综复杂、无法言明的关系。
大多数设计界人士认为设计的发展史是建立在绘画艺术的繁荣基石之上,设计师们借助绘画的形式在草图上记录、呈现、修改、拼凑、完善他们脑中涌现的灵感碎片(1)。
很多视觉设计师声称绘画是其汲取设计灵感的重要源泉之一,如以正负图形和错视空间闻名世界的日本海报大师福田繁雄受到了埃舍尔错视艺术的影响,德国的平面设计大师冈特·兰堡则从超现实画派的著作中汲取养分(2)。
另一部分设计史研究者则认为自史前人类有意识的摔打碎石制造工具时,人类就已经开始了怀揣目的创造新事物改变世界的设计行为,进而创造了原始艺术(3),因此人类的设计行为早于绘画等艺术活动。
究竟设计是起源于感性主导的艺术,还是萌发自理性至上的科学创造?是偏向艺术性还是科学性,二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至今设计理论界仍纵说纷纭,没有确切答案。
要想解开绘画和设计纠葛混沌的死结,笔者认为需要先明确二者的定义和定位,再根据历史发展的脉络,进而找出其差异和相似之处。
ⅱⅱ1 历史背景下的绘画与设计1.1 绘画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艺术的英文单词“Art”起源于古拉丁语“Ars”,起初用于描述木工、铁工等专门的技能。
中世纪的西方,艺术等同于技艺。
那时画家、艺术家、设计师统称为手工艺匠人。
如“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记载着其设计灵感的手稿至今仍受到世人膜拜。
16世纪初,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意大利和德国出现了将商品集合成目录印刷成册,供客户挑选的类似于设计师的工作。
17世纪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AlexanderGottlielBaumgarten)首次提出了美学学科,同时西方架上绘画的兴盛使得艺术开始以纯化形式与手工艺区分开。
(4)西方绘画艺术不断发展至今已形成五光十色的浩瀚艺术海洋,涌现出了多种绘画流派,掀起了风格各异的艺术潮流,对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探讨美学与艺术学的关系及异同
探讨美学与艺术学的关系及异同摘要: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
艺术是借助一些手段或媒介,塑造形象、营造氛围,来反映现实、寄托情感的一种文化。
两则之间看似相辅相成,实则也是独立的个体。
本文通过对美学与艺术学的对比与分析,从美学与艺术学两者之间的知识体系、研究上、哲学上、对象上这几个方面出发,对比分析二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以让我们可以更好的掌握二者的内容和联系,方便我们后续的工作和学习。
关键字:美学艺术学美学范畴比较研究一、美学范畴美学自古以来,都是争论比较大的,直到今天,它依然是人们所讨论的一个问题,每一个人的说法和看法都不一样。
在当代,研究发现,美学研究拥有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第二次高潮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和八十年代初期开始的。
在第一次高潮的时候,其主要是讨论这个问题,那就是美的本质问题到底是什么,美到底是主观的呢?还是客观的呢?第二次高潮和第一次高潮是有所区别的,它不仅仅是集中去讨论美的本质的这一个问题,这时候讨论的问题就比较多了,因为这个时候关注美学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美”有很多,美学与我们每个人个体相联系,与这个世界万物相联系,当今,我们对于美学的理论研究是要吸收西方文化一切美好的东西,但是这不等于照搬照抄,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中国传统文化来研究属于中国的美学。
美学学科的“美”并不是我们平日所说的美,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把“美”挂在嘴边,比如:今天天气好美啊;今天吃了一直以来想吃的重庆火锅,这个东西好美啊等等类似单纯、完整、和谐的语言。
但是,如果在我们所讨论的美学学科的“美”就并非如此,它主要是包括一切审美对象。
但其实审美活动主要有4个要素,分别是作品、艺术家和世界以及欣赏者,其中,艺术家就是一个创作的核心部分,作品的主体,而世界就是自然万物与社会的历史和现实。
浅析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的问题与发展
浅析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的问题与发展作者:李娜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11期摘要:调查表明,一些综合性高等学校的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准确,对课程体系的目标不明确、设置不合理,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学生自身和学校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
鉴于此,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改革,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和对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
关键词:综合性高等学校;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改革一、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与传统的艺术门类有所不同。
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
它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很多方面的因素。
艺术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设计者自身的综合素质。
艺术设计在我国文化建设与发展事业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我国体制的不完善,这其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确师范类大学中的美术学专业是以培养各级各类学校的美术专业教育工作者为最终目标,专业是美术学校是以培养美术创作人员为最终目标,而综合性高等学校的最终定位是什么呢?我们只有明确了综合性高等学校的最终定位是什么,我们才能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让学生们明确自己的定位,朝着自己的方向努力,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自身和学校的发展。
2.重视技法,忽略对民族文化的培养在现在一些综合性高等学校的美术专业中存在着一个很普遍的问题:重视激发而忽视对学生民族文化的培养。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艺术市场的发展也迎来一个高峰期,人们用所谓的经济价值来衡量一件作品的艺术价值使得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能力被搅乱了。
很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开始幻想自己的一件作品卖至天价,他们不再思考,不再读书,不再重视对自己的艺术设计,不再有艺术追求,甚至一些学生变得投机取巧、随声附和、急功近利,他们放弃了自己的艺术归属,放弃了自己艺术设计的灵魂。
设计学与艺术学之学科关系研究
设计学与艺术学之学科关系研究摘要无论是设计领域的学科发展现状,还是设计领域面临的一些问题,设计学在学科领域中的地位都应该独立出来。
艺术学的独立于美学的历史过程对今天研究设计学来说,应该有着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从十九世纪末发展成熟起来的设计学科,在二十世纪中发展很快,也逐渐形成了一个个有研究价值的知识范畴,这些领域中也有许多文化现象值得我们去品味与思考。
但是,现在的设计领域知识系统比较混杂,在学科体系上确有一些理不清的头绪,设计在本质上应该与艺术是不同的,不能将设计与艺术混为一谈。
设计学是对人类设计实践和成果进行再认识的理论,是关于设计规律的科学体系。
深入地解析艺术学与设计学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建立完善的学科空间,推动设计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设计设计学艺术艺术学学科关系从学科概念来说,“艺术学”是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的一级学科,但“设计学”现在还没有作为一级学科,所以本不存在与艺术学的关系问题。
作为艺术设计学现在是艺术学下的二级学科,与艺术学有一个从属关系,但它不能代替“设计学”。
有学者提出了“设计学”学科的独立发展问题,无论是设计领域的学科发展现状,还是设计领域面临的一些问题,我们都觉得应该对“设计学”在学科领域中的地位、对其与艺术学的关系做个研究。
一、从艺术学独立的历史现象谈起。
现代的“艺术学”概念,是从西方的美学中分离出来的,在它成为独立的学科以前,它归属于美学的范畴。
德国的康拉德・费德勒(Konrad Fiedler,1841―1895)被称为艺术学之父,他号召艺术家创造现实,在某种程度上催化了艺术学的诞生。
艺术学为什么要从美学领域中分离出来?就像鲍姆嘉通把美学从哲学领域中分离出来一样,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文学与艺术在批判现实主义的影响下,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大争论之后,艺术领域也产生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形式主义运动,成为艺术史上最根本性的大转折。
艺术的领域中的哲学性、思想性、形式感发展很快,塞尚、毕加索、马蒂斯、康定斯基等一大批艺术家都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体现了这一现象,艺术的视野变得宽广了,领域也超出了传统美学所研究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纯艺术范围,它与其它领域的一些关系也变得模糊了。
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理解归属学校美术教育的设计教育席卫权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摘要: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设计教学拥有独特课程特质,对其在当前教学中的定位仍有待深入理解,该文从一般文化教育角度对基础教育阶段设计教育的相对含义、学科价值、目标指向等方面展开讨论,认为该阶段设计教育和美术教育应是“和而不同”。
关键词:基础美术教育设计教育和而不同定位一、导言回顾国内基础教育阶段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历程,从图案到工艺美术,再到新课标推出的“设计·应用”(义务教育)和“设计·工艺”(高中)教学领域和系列,实际上是经历了一个对设计课程本体价值从含混糅杂到明晰确认的过程。
教育部于2001年推出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03年推出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在这些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对设计教学的目标作出了较明确的说明,对于推动设计教育在普通学校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但相对于快速延展的时代要求,以及对“设计”概念新的理解,我们应该给予基础教育阶段的设计教学以更合理的定位和前瞻的关照。
今日的设计艺术已将环境艺术、工艺美术、工业设计和网络设计等诸多领域纳入其学科范畴,我国的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业已明确将设计学和美术学并列为同级学科,在学科本质得到强化的同时,也显示了其未来发展的旺盛生命力。
笔者在此无意动摇在基础美术教育阶段“美术”和“设计”的传统关系格局,(因为基础美术教育阶段的设计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和较复杂的环境因素,)但认为有必要就处于此种格局中的设计教育所涉及的一般问题作出新的阐释和说明,以期避免一些概念上的混乱和知识衔接上的矛盾;明晰该阶段设计教育的学科特质和意义,从而更有利于其学科价值发挥和今后的学科建设。
二、基础美术教育中的设计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关设计的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属于美术学科的下位学科,考察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设计教育大多也存在相似情况。
对此笔者认同学校设计教育属于学校美术教育范畴,它不同于其他类型和层次的设计教育,[1](p.31)应该具有与此相适应的学科定位和学科特点。
试谈美术家与设计师的差异
试谈美术家与设计师的差异作者:张博来源:《美术界》 2015年第6期文/ 张博【摘要】美术家与设计师都属于艺术生产者,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行业区别。
美术家与设计师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们的区别确是显而易见的。
文章通过从社会生活、社会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与能力方面的论述,将他们从同一领域中分解开来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他们。
结合文中的分析,说明了美术家和设计师在不同方面的差异,同时也为美术工作者和设计工作者提供了借鉴经验。
【关键词】美术家;设计师;社会生活;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无论是美术家还是设计师都属于艺术生产者,是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形成了不同行业区别。
他们与社会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生活作为美术家和设计师创作和设计创意的源泉和基础,又同时对美术家和设计师本人自身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总体上来讲,美术家是重再现的,是以追求与现实形象的近似或相似为目的,以描绘客观物象为主;设计师是重表现的不以描绘客观形象为目的,而是用特定的艺术手段表现艺术情感。
如果说美术家创作是一种“模仿性”的行为,那么设计师的作品就是一种“创造性”行为。
美术家更多的是创作,设计师更多的是创造。
一、两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我们知道,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艺术创造的产物。
”①美术家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他的创作源泉和创作基础都来自于社会生活。
虽然设计师也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设计师更注重的是作品的价值,例如: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
设计师不像美术家那样,美术家在创作时完全可以将个人的情感倾注于作品,而设计师在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作品时更应该考虑的是设计对象(消费者)的情感。
美术家的作品可以是在展出或陈列后通过观赏者慢慢地欣赏而产生共鸣,但设计师的作品必然是要在视觉的第一瞬间就要与受众产生共鸣。
所以,设计面对的是更为广泛的大众,设计师更注重的是设计作品的商业性质。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普通高校美术学、设计学类本科专业评估的通知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普通高校美术学、设计学类本科专业评估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3.10.12•【字号】教体卫艺[2013]927号•【施行日期】2013.10.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中等教育正文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普通高校美术学、设计学类本科专业评估的通知(教体卫艺〔2013〕927号)各普通高校: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美术学、设计学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美术与设计教育人才,经研究,我厅决定在全省普通高校开展美术学、设计学类本科专业评估工作。
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一、评估范围本次评估的学校包括河南省内设有美术学、设计学类本科专业的学校。
二、评估内容及方法内容:详见《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设计学类本科专业评估评分表》(见附件1)。
主要为近五年的专业相关材料。
方法: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考察教学设施、随机听课,召开座谈会,反馈意见等。
三、评估程序分学校自查、实地评估两阶段进行。
(一)学校自查。
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
学校围绕《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设计学类本科专业评估评分表》分专业开展自查,含专业的基本情况、教学改革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整改措施及有关建议等。
请各校于2014年9月20日前将学校自查报告、各专业自查报告、《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设计学类本科专业评估评分表》(附件1)一式两份报送至我厅体卫艺处。
(二)实地评估。
2014年10月至11月,由我厅组织专家组赴各校开展评估。
期间各校要组织师生作品展。
专家组根据实际情况形成初步评估意见。
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四、评估结果省教育厅根据学校自查和专家组实地评估情况,将结果反馈学校。
本次评估将公布分数和名次,对存在问题严重的专业限期整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学与美术学学科在专业教育方面的近似与不同[摘要]设计学与美术学同属于艺术学下的两个一级学科,在审美教育、就业和应用能力教育、创新能力教育方面有近似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的自身特点。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少大学的设计学专业教育教学常常由美术学专业教师来承担,尤其是设计基础课,这种方式对完成设计学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成长成才不利。
尊重学科规律和各自的特殊性是办好设计学和美术学学科的关键。
[关键词]设计学美术学专业教育近似与不同[作者简介]左力光(1960- ),男,新疆乌鲁木齐人,北方民族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教育。
(宁夏银川 750021)[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119-0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该目录增设了艺术学门类,使原来从属于文学的艺术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第十三个学科门类,包括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可授艺术学、工学学位)五个一级学科。
目录明确了设计学与美术学并列,同属艺术学门类,并表明了设计学与工学密不可分。
由于设计学与美术学归类于艺术学,本科教育有许多相似之处,又由于属于不同的一级学科,其本科教育的核心内容有本质的区别。
多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相当多的艺术教育和管理者的思想里都有这样一个观念:美术学包括设计学,美术学的部分教育、教学内容涵盖了设计学,尤其是在设计基础教育方面。
这种观点在西部设计学院和美术学院表现得更为突出。
思考和尊重同一学科门类在教育和教学方面的近似之处和一级学科的普遍规律及特殊性,深入研究各学科的相互关系和不同特点,在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教学各环节的实施中落实学科的培养目标,使所学学科、专业的学生真正受益是本文所要阐述的。
关于这一点思考的人不多,是设计学高等教育忽视了几十年的问题。
一、设计学与美术学在审美教育方面的近似与不同中国高等教育艺术学下的三个一级学科:美术学、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自恢复高考以来入学考试科目只考美术学的基础:素描、色彩、速写,艺术学理论学科与之相关的专业也要加试这些基础。
由于历史、行政意志和惯性思维等多方面原因,不少高等院校设计学教育的大部分基础课程都是由美术学教师承担。
因此,在社会上形成了设计学的审美教育与美术学相同,并可以被取代的沉淀性思维。
设计学与美术学在审美教育上的相近之处:首先,这两个一级学科对造型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
美术学的专业能力主要是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重复渐进和学生经过长期的训练来解决造型问题,并终生磨炼造型技术和艺术的深度审美问题;设计学主要是通过专业基础训练课程,使学生能够徒手完成表达思想的设计草图和解决设计项目中的形式美感问题。
由于课程总量的限制,设计学要减少类似美术学课程中的长期作业现象,增加短期作业和培养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多画草图和速写,使学生在大脑里储存大量的设计素材和造型元素,并能随时调用。
其次,这两个学科对人类长期生活所积淀的美感都需要有一定的认识,能够顺畅地表达。
但表达上不尽相同,设计学偏重于能够反映科学技术发展和人们追求“时尚”心理的美感表达;美术学偏重于对人类文化的继承和个体思想深度的美感表达。
同时,这两个学科都要深入了解相关的专业理论和思想文化,因为,没有一定思想的深度难以成为设计家和美术家。
设计学与美术学在审美教育上的不同之处:首先,设计学是审美和实用高度统一的学科。
设计学的下设专业要与工业产品相联系,如视觉传达专业与印刷厂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环境艺术专业与生产各种建筑材料的工厂、销售部门密不可分等。
因此,在审美教育中,相当多的内容与工业化批量生产的美感相联系。
如基础课程中的“重复”是用来锻炼学生对循环的节奏美感的认知和体会,“对称”是用来训练学生对规矩和庄重的机械生产所表达出的美感的认知和体会等。
其次,设计学不过于强调设计作品的个人审美情感的抒发,更强调设计项目要符合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审美表达。
同时,设计学审美教育自始至终强调抽象的、能够批量生产的产品的形式美感,而美术学的审美教育强调具象的带有浓重的个体不同认知的美感表达。
因此,高等教育中设计学的审美教育,训练学生承担设计项目生产的审美思维能力,既不同于职业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注重学生生产性的操作训练,也完全不同于美术学培养个体艺术家特立独行的审美教育。
二、设计学与美术学在就业和应用能力教育方面的近似与不同设计学和美术学的教育都需要思考和解决学生就业与应用能力方面的问题。
美术学在就业与应用能力方面主要训练学生如何成为艺术家,并满足其兴趣与爱好,毕业的主要去向是群众文化单位(群众艺术馆、美术馆、展览馆等)和个体艺术家。
设计学在就业与应用能力方面主要训练学生如何成为企业的设计师,学生毕业的主要去向是商品生产企业,大、中、微型设计企业。
美术学和设计学的部分本科生在读完硕士、博士和留学深造后进入大学和科研部门,成为本学科的学者和研究型的工作者。
因此,总体来说这两个学科学生的就业方向完全不同。
国外很多大学美术学、设计学的教师和课程是完全独立的,设计学教师必须在设计行业工作5~10年后才能进入大学当教师。
我国设计学的大部分教师是从学生直接进入教师行列,还有不少学习美术学的教师进入了设计学或承担设计学的基础、专业教育教学。
这些教师无法深入感受企业设计项目的细节和要求,以及全心全意服务客户的思想。
设计学本科学生一年级的造型和设计基础课,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设计基础等,应该在教学中强调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以及设计应用方向和能力的引导;在二年级的部分专业课中要引入模拟和真实的简单设计项目,使学生明白学习专业课的目的和培养学生学习与应用相结合的意识,并能够完成简单的企业设计项目;三年级的专业课程要解决学生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并能够熟练掌握设计项目中的关键细节,如包装设计中模切板的制作,图像、图形、排版软件之间的相互切换和各自的优势以及规范的制作方式,图像分色的原理和应用等,能够完成较为复杂的设计项目;四年级的学生应该对设计学的相关专业有系统的认识,能够熟练应用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完成较为系统的招标设计项目和各类实践项目。
设计学在就业和应用能力教育方面需要不断地进行设计项目应用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并在基础课程中贯穿所学与设计项目的关系和服务客户的思想,学生在毕业前应该完成各类专业设计项目,到企业能够直接投入设计工作,否则教育教学的专业培养目标就没有完成。
设计学在就业和应用能力方面还需要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培养学生养成服从管理、遵守纪律的思想。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建立起来的现代设计学仅有30多年的历史,学生未来的工作状态与悠闲散漫的传统农业的工作状态有天壤之别,与美术学培养个体艺术家的工作状态有本质区别。
现代企业的工作制度是严格和规范的。
在设计学本科专业教育和非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关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教育和训练,学生在企业进行的毕业实习仅仅一个月,难以改掉四年积累的不良习惯。
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学生有一定的创作才能,毕业后难以适应八小时坐班和常常加班的现实,更不能忍受“指纹打卡”的考勤制度。
现代企业的大部分设计项目是由各有特长的设计师组成的团队来完成的,即使是个人承接的设计项目也需要经过很多环节和很多人的配合才能把设计家的作品变成社会使用的产品。
这就需要在就业和应用能力方面使学生在学校养成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锻炼学生与别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使学生的个性融入共性中,在共性中又有一定的个性。
以上两点尽管与专业课程的内容无关,但对学生人生道路和专业发展至关重要,是每一个设计学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需要思考并付诸实施的。
没有对这些内容有深切体会,就难以在专业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贯彻落实。
当前中国高等院校设计学的专业教育只强调个人设计作品独特性的发挥,对团队意识、交往沟通的能力和服从管理、遵守纪律的职业要求没有贯穿于设计学教育的始终,甚至部分院校用美术学培养艺术家的教育方式来培养未来的设计学应用人才,有悖于设计学的培养目标。
三、设计学与美术学在创新能力教育方面的近似与不同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创新是设计学和美术学高等教育的根本,也是设计学与美术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设计学的创新能力是基于各种各样的限制基础上的,不少法律、法规涉及设计学所属的各行业。
如广告行业的不少设计项目与《广告法》有关,标志设计的项目与《商标法》密不可分。
如果这些设计项目采用抄袭的方式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经济赔偿。
设计学的创新还基于客户及领导思想的限制和工艺流程、制作手段的限制等。
设计学的创新教育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这些限制的基础上,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引导和鼓励。
因为,不承认限制就不是设计师。
一个好的设计师限制越多,创新欲望就越强烈,设计成果就越独特。
同时,设计学中的很多设计项目都要进行全国、省(区)或市级范围的招标。
设计项目的中标是设计创新被采用的唯一依据,也是设计师的能力、水平、经济、社会价值的体现。
由于设计项目中标的唯一性,设计学的创新能力教育就要不断引导学生动脑筋想点子,鼓励出奇制胜的设计思维。
由于设计学的工具不断发生着变化,在继续使用铅笔、纸张画草图的基础上,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设计软件等软硬件在大多数情况下已经取代了原有的工具。
设计工具的变化使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创新的思维过程、表达方式和设计成果的展示方式等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这些变化都应该在设计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地体现。
设计学要训练学生对知识、工具、思潮不断变化的适应能力,能够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和引领时尚的变化。
美术学使用的工具千百年来基本没有变,下设的大部分专业都在继续使用着纸张、铅笔、毛笔、画布等。
美术学的创新能力教育是在系统的造型训练过程中,始终贯彻在艺术作品中融入个人的独特情感,在表现技法和思想深度中建立一种全新的与他人不同的视觉符号。
因此,美术学需要教育学生耐得住寂寞,使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工具来不断激发创新能力以展现自己的才华,推动美术学方面的进步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总之,设计学与美术学的高等艺术教育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在审美教育、应用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创新能力教育等方面有部分近似之处,也有相当大的差异性。
尽管个别美术学毕业生工作多年后在设计学领域成果颇丰,个别设计学毕业生若干年后在美术学相关领域知名度很高,但都不能用来证明美术学的教育教学方式可以取代设计学的方式,或用设计学的教育教学方式取代美术学的方式。
尊重各学科的教学规律,充分实施并完成各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各学科的专业人才是大学艺术教育教学中需要贯彻落实的。
[参考文献][1]林志远.设计教育中的细节问题更值得关注[j].美术观察,2011(11).[2]刘同亮.审美与实用的统一:设计的双重责任[j].艺术百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