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习起点 优化数学教学
谈优化数学教学设计的三个“关键点”
谈优化数学教学设计的三个“关键点”作者:荣建强来源:《教师·下》2013年第01期数学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预设与准备,不仅要选定合适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更要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设置适度的巩固练习等,尤其要注重抓好以下三个关键点。
一、着力抓好教材的深度解读数学课“教(学)什么”,是教学设计的“原材料”。
优化教学设计,必须要读懂、读透教材。
首先,要在熟悉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教材编排意图,把握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发展脉络。
其次,要科学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相对独立,各自独有的价值。
再次,还需进一步了解其处于何种纵横相连的知识体系中,明确其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支点。
例如,三年级下册的“认识分数”,是在三年级上册认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基础上教学的。
其教学重点在于准确掌握“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并进一步学会“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来表示这个整体的一份或几份”。
而其教学难点,则是帮助学生准确认识怎样才是“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同时把握“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就要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学生感知“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所表示的意义。
通过这样“瞻前顾后”地解读教材,才能使教学设计更具系统性与结构性,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长效发展。
二、着力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教材的逻辑起点并不等于学生的现实起点。
因此,教学设计既要考虑教材的逻辑起点,更要充分而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
第一,细心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
并不是所有的生活经验都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如果不能正确地加以分析,也许就很难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第二,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深度和广度。
教师可通过课前调查研究,或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初步认识,以利于课堂教学。
第三,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科学设计学生的学习起点。
把握学习“起点”,找到教学“启点”
把握学习“起点”,找到教学“启点”作者:刘静来源:《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2018年第11期摘要:确立学生数学学习起点是数学教学展开的前提和保障。
学习起点包括“逻辑起点”“现实起点”和“生成起点”。
只有把握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才能精准、预设、调适数学教学“启点”。
动态把握学生数学学习起点,能够将学生数学学习带入一个崭新境界。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起点;教学启点新课程改革至今,教学有效性得到普遍关注。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效性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决定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数学教学预设。
教学预设依靠什么?显然,依靠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起点的把握。
很多数学教师只是把握了数学教学的应然起点,而遮蔽或遗忘了数学教学的实然起点,由此导致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引导、启发的越位或缺位。
因此,把握学生数学学习“起点”,能够找到数学教学的“启点”。
一、确定“逻辑起点”,精准教学“启点”“逻辑起点”数学教学最为基本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的效度。
所谓“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数学学习应当具备的知识基础。
由此可见,研究学生数学学习的逻辑起点,就是要从数学知识体系视角展开,找准数学知识的生长点、生成点和生发点。
笔者认为,确定数学教学的逻辑起点,能够精准数学教学的“启点”。
研究数学教学的“逻辑起点”,需要教师深度把握教材。
众所周知,教材是数学教学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数学教学的脚手架。
因此,教师要将自己“摆进去”,从编者的视角研究教材,从学生的视角研究教材,从教学的视角研究教材。
不仅研究本册教材,而且还要研究整套教材。
不仅研究本套教材,而且还要研读其他版本的教材,比如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等。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握数学教学的重点、难点,才能把握整个知识体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领会了编者的独特意图,只有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了合适的教学目标,才能形成有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策略。
巧用学生学习起点 合理组织数学教学
下册《 笔算除法》 时, 学生理论性的学习起点是 : 用分 小棒 的方法理解平均分的算理、 口算除法、 除法的估
算、 除法竖式 。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是 : 理解笔算除
法 的算理 , 将估算 的技能用于笔算除法中进行试商 , 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上课前一天给学生布置这样的家庭作业 :①估
整体知识体系中思考 , 弄清知识的结构体系 , 为学生 后续学 习知识奠定基础。通过 以上步骤达到 了解知 识点的显性和隐性的思想方法结构 ,了解知识发展 的纵向联系和知识发展的横向联系。教师在全面了 解学生的理论上的学习起点的前提下还得确定学生 现实的学 习起点 , 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 准备科
等问题做好准备 。因为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
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很多时候需要借助一定 的外部活
动来帮助理解 。学生从数学课堂上的“ 剪一剪” 、 “ 拼
一
拼” 、 “ 做一做” 、 “ 猜一猜” 等数学活动中可获得丰
样 的铺垫练习 : 用分小棒的方法做一做2 5 ÷5 ; 7 2 ÷ 9
的结果 , 并且和同伴交流分 的过程 , 再把结果用竖式 表示 出来 。设计这个操作练习的 目的在于检查学生
织学生学 习新知识 之前 ,数学教师 只有 以学生现 实的
展 区。
要实现教师系统 了解教材知识点的呈现形式 , 首先 , 教师要通读全套教材 , 全面了解各个知识领域 在每册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 ; 其次 , 要深入研究每课 教材 , 准确把握每节课的知识点 , 了解每个数学知识
点在课本中的编排意图 ,了解每个数学知识点的生 长点和延伸点。 第三 , 要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点置于
张 军
( 吴忠市利通街第二小学 ,宁夏 吴忠 7 5 1 1 0 0 )
分析学习起点找准教学启点
加上教师配音和字幕标注,一步一步清清楚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得真真切切,接下来的画角对学生来说也就不再困难了。
如此,本节课的难点在微课视频的直观演示中得到了有效突破。
三、课后使用——让微课引领学生数学学习向深处拓展课后,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所学新知进行巩固、运用并延伸。
一方面,微课的使用要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一定的提升,以便增加学生对旧知的内化,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化,思维也更具深刻性、灵活性。
另一方面,课后微课的使用还要延伸到与新知相关的更深、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以便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和延伸知识层面。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因数与倍数”时,学生很容易把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这四个概念混淆,认为是奇数就不会是合数、偶数一定不是质数等。
针对学生易混的知识点,教师制作了微视频,介绍什么是奇数,并出示20以内的奇数(数字用红色字体);介绍什么是偶数,并出示20以内的偶数(数字用蓝色字体);介绍什么是质数,让学生思考20以内的质数有哪些,奇数、偶数中是质数的数字闪烁2次后,用红线圈一下,出现在质数一排中;介绍什么是合数,让学生思考20以内的合数有哪些,奇数、偶数中是合数的数字闪烁2次后,用红线圈一下,出现在合数一排中。
学生对照视频学习、分析、理解,会对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2是质数中唯一的偶数、奇数也可能是合数等结论记忆深刻。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你知道吗?”或一些数学家的资料,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信息,上网查找或制作相关的微课视频,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还能引领学生的数学学习向深处拓展。
微课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教师要坚持以课堂为中心,在学生不同的学习时段充分发挥微课的不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逐步让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联系得更加紧密,使教学时间与空间不断拓展。
只有这样,小学数学教学的面貌才会焕然一新。
把握学习起点,实现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
把握学习起点,实现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摘要:所谓的学习起点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对本知识有一定的涉及和接触,具备了一定的认知水平。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对学习起点的把握出现归零、太高、太低、错位等几种现象。
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效地运用,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快乐地学习。
本文就如何掌握学生地学习起点和有效地应用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学习起点准确把握有效应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合理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效运用学生学习起点进行教学,会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有效。
一、学习起点把握不当的表现1.起点归零许多老师在教学设计时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忽视了新时代的学生学习的起点并不是从零开始的那道起跑线,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行为习惯和思考方式。
当老师按部就班地讲课时,学生的积极性明显受到了干扰。
教师只有正确合理地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2.起点过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应该是触类旁通的,加上教材本身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如果教师在教学完9加几、学生已掌握“凑十法”之后,再教学8加几、7加几时教师还依然按部就班地让学生动手操作,不厌其烦地说分解,对于学生来说是没有价值的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3.起点过高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学习经验,问题的预设要符合学生的思维。
要降低起点,降低难度,控制速度,必须给学生留下消化的时间、自主梳理的时间,否则将产生夹生饭,学生的基础打不好,将产生畏难情绪,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起点错位有时候,学生的“已知”并非全懂或真懂,做老师的可别被“伪认知”忽悠了。
学生从书本、家庭或者社会中学到的知识只是零星的、不全面的,只是浅表的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城关回小周丽芬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复制”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出现了“形似神散”、“虎头蛇尾”的现象,往往是教师上课开始很让人激动,课中是云里雾里,课后感叹“学生会这样回答真没想到”。
分析原因,其一是我们的教师已习惯于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去面对毫无准备的学生,牵着学生走,而课堂一旦出现生成,教师就无以应对;其二是教师只注重“搬动”,而不重视分析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即“学习起点”。
把学生带到哪里,首先应知道学生现在在哪里。
因此,作为教师要正确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一、教学设计要充分研究学生教师设计时,我们常常会这样:让学生“知道装不知道,懂装不懂”。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起点的分析,所设定的学习起点只是教材的逻辑起点而并非是学生的现实起点。
因此,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
1、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强、逻辑严密的学科,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因此,我们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分析教材,做到真正的理解每一册、每一单元,每一节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要细致研究知识间的种种联系,把握知识的贯通和延伸。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各种联系,把知识贯穿起来,使它们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以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是教师准确寻找教学起点的前提,没有系统的教材体系做支撑,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
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由于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底、高、面积的相等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分析以上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已经对数学的转化思想有了初步的感知——把未知的知识转化成已知的知识,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有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利用转化思想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2、估计猜测学生的认知基础。
合理把握学生学习起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81
合理把握学生学习起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果教师选择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那么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教师无法照搬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而必须在学生已经具有并自主提供的学习资源的基础上即时重组和改造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而这种学习材料的即时调整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是巨大的,并且学习活动本身就是学习资源的创生过程。
关键词:学习起点;现实起点;学习积极性;可持续发展;教学能力现代教育以人为本,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主动、健康而又富有个性地发展,要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等。
然而,我们应当看到,在课堂上依然会出现许多与素质教育相违背的做法。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刚刚开了一个头,一些学生就会把后面的知识讲出来,结果被老师指责为破坏纪律。
久而久之,学生即便懂了,也只有老老实实地跟着老师重复那个过程,显然,“跟着重复”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结果是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对策之一就是把握好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通过尝试,我们发现让学生们展现他们已有的知识状况,这种知识展现对于学生来说是激动人心的。
当他们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告诉同学与老师的时候,他们是在享受,享受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并且,他们会以极大的热忱,把自己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尽其所能告诉老师和同学,这既是对自身学习进行再思考的过程,也是给其他同学以激励的过程,而老师的任务,则是根据学生不同的现实起点,抓住本节课学习内容的要点,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同学们继续研究,给予解决。
面对问题,不论是起点高或低的学生,都会争先恐后地加入探究行列。
因为他们愿意享受这种因学习而带来的被重视的快乐。
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具体的采取以下策略,来合理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学习的现实起点。
教师只有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才能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
那么,如何才能找准学习的现实起点呢?我们不妨先理清下列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2)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与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3)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以上问题可以课前了解,也可以利用上课的导入环节进行了解。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杭州建新小学高蓉娟【内容摘要】学生在学习数学新知识前或多或少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把握学生的这些学习起点资源,是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也是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前提。
准确把握学习起点的基本策略是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理性分析、了解学习起点,精心预设、基于学习起点,重视生成、顺应学习起点。
这样的课堂一定是理想的课堂,学生也一定能获得可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学习起点把握数学课堂教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于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态去进行教学。
”在信息社会时代,学生的学习渠道已越来越宽,他们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来学习的。
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必须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的建构。
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学习起点呢?一、起点:以生为本学习起点是指学生学习新内容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储备,包括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
教师对学习起点的把握主要存在三种不良倾向:一是对学习起点分析“错位”,会导致教学迷失方向或偏离重点;二是对学习起点估计过低,会导致教学只是重复学生已经会的;三是对学习起点估计过高,会导致教学只是少数人“唱戏”。
这些不良倾向的存在,主要是受到“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预设为中心”这三个中心的影响。
“三个中心”其实又归结为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以师为本”,使得大部分学生总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都很难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
因此笔者认为,改善这些不良倾向的基本策略就是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真正落实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
1.逻辑起点的把握。
设定适度教学起点 追求高效课堂教学
设定适度教学起点追求高效课堂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时刚刚导入新课,很多学生都懂了,但教师为了执行自己预设的教案,让学生“装不懂”,浪费了很多时间;有时“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或难以开展,课堂显得苍白无力;有时教师以为容易掌握的内容,学生做起作业却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种种问题的产生都源于教师对教学起点的把握不准,对学生学习起点的预测失误,要想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必须设定适度教学起点,才能达到应有的目的。
一、深度解读文本1.解读课标——把握教学方向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和准则。
要解读课程标准,首先是熟读课程标准,要经常读、反复读,养成读课程标准的习惯,直至熟读成诵、烂熟于胸,这样才有可能形成对课程标准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觉性。
比如关于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等。
2.解读教材——定位育人目标准确地把握理解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真正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
首先,通读教材,把教材内容按知识体系进行归类,实现目标“定位准确、不越位、不缺位”。
其次,在清楚每节课在单元和整册书中的位置和作用后,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弄清编排意图,找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生长点,把握知识的形成过程;找难点,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灵活变通,不得随意改变教学目的,违背学科教学特点。
总之,只有通览教材,全面了解知识底数,钻进教材之中研思解读,高居教材之上审视并超越教材,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理解教材。
教师只有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
二、深入研究学生“要把学生引向一个地方,首先得知道他们现在哪里。
”这是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的一句话。
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学习的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了。
如果教师按事先所设定的内容教学,起点不一定是真实起点。
要按照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教学过程,就必须把握教学的真实起点。
基于学生学习起点改进初中数学教学
l 【 课 程 与 教 学 】 I
特约编辑 沈红艳
基于学生学 习起点 改进初 中数学教学
■张 林
【 摘 要 】 数学课程“ 不仅要考 虑数 学 自身的特点 , 更应该遵循学生 学习数 学的心理 规律 , 强调从 学生 已
有 的 生 活 经 验 出发 , 数 学教 学 活 动 必 须 建 立 在 学 生 认 知发 展 水 平 和 已有 的 知 识 经 验 基 础 之 上 ” , 因此 , 教师 在 教 学过 程 中 要 关 注 学 生 起 点 , 找 准 学 生 起 点 。 本 文 针 对 当下 初 中数 学教 学 不 关 注 学 生 学 习起 点 的现 状 和 问题 , 对 学 习起 点 的 要 点 和 找 准 学 习起 点 的 方 式 进 行 了分 析 , 并 结 合 具 体 案 例 就 如 何 基 于 学 习起 点 改进 初 中数 学教 学 作 了重 点 阐述 。
下 几 个 方 面人 手 。
学 习 资 源 的 共 同作 用 下 , 已经 具 备 的 多 于 教 材 所 提 供 的 知识和技能积累。 确 定逻 辑 起 点 和 学 生 发 展 的 现 实 起 点 之 间 的距 离 , 并 做 详 尽 合 理 的分 析 , 是 教 学 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 重 要 也 最 为 费 劲 的 工作 , 可这 恰 恰 易 被 教 师 视 为 无 足 轻 重 。
现 实起 点 。
学预设 阶段 , 教师应 对教材进行 详细 的分 析 , 了解 每部
分 教 材 的地 位 作 用 、 编排顺序 、 前 后联 系 、 重点难点 , 以 及 各 教 学 内容 的 编 排 意 图 和教 学 目标 。 对 每 个 知 识 进 行
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慨 念 , 及 如 何 在 教 学 过 程 中把 握 好 学 生 以 对学 生开 展 阶 段 性 的 小 型 的调 查 问卷 活 程 , 握 学 习方 法 。 以 掌 的学习起点试做简单论述 。 动。 问卷 可 以 采 用计 算 、 选择 、 断 、 判 简述 等 学 生 在 学 习 起 点 上 的 差 异 客 观 存 在 多 种形 式 , 内容 涉及 前 一 阶 段 学 习 的知 识 、 的 , 以 数 学 教 师 在 课 前 做 课 程 设 计 和 备 所 概念 , 及以后 几周即将学到的 新知识 内 以 课时就 应将其充分考虑在 内。 通过 上 面 的 1 学习起 点的概念 学 习 起 点 是 指 学 生 学 习新 的 知 识 内容 时 已经 具 备 的 有 关 知 识 和 技 能 的 基 础 , 以 及对有关知识 的认知水平和 态度等 。 习 学 起 点是 学生 学 习新 的 知 识 内 容所 必须 借 助
的 生 活 经 验 出发 … … 数 学 教 学 活 动 必 须 建 立 在 学 生 认 知 发 展 水 平 和 已 有 的知 识 经 验 基 础 之 上 ” 这 就 需 要 教 师 充 分 了. . 握 学生 的 。 F把 学 习起 点 , 对 学 生 个 体 差 异 , 针 采取 有 效 学 方 法 组 织 开 展 教 学 活 动 , 以达 到 良 好 的教 学 效 果 。 关键 词 : 学习起点 逻辑起 点 现 实起 点 调查 提 高教学效率
的知识储备 , 它分 为 逻 辑 起 点和 现 实 起 点 性 , 莫要 设计 成 考 试试 卷 的 样 式 。 切 两种 。 辑 起 点 是指 学 生 按 照 教 材 学 习 , 逻 应 2. “ 3 提前 作业 ”法 具 有 的 知 识 基 础 , 教 材 编 写 者 为学 生 预 是 布置课后 作业 , 教 师最常 用的巩 固 是 检 设 的 知 识 储 备 标 准 ; 实 起 点 则 指 学 生 通 学 生 知 识 积 累 、 测 学生 学 习状 况 的 方 法 。 现
把握学习起点,提高课堂效率
把握学习起点,提高课堂效率作者:邱艳桃来源:《亚太教育》2015年第27期作者简介:邱艳桃(1979.10-),女,汉族,广东茂名,教师,数学小学高级教师,本科,茂名市官山学校,小学数学教育。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学习起点的选择往往决定着学习课堂的长短。
精准的学习起点的选择是开展课堂学习的得力推手。
本文以三年级《年、月、日》教学案例为例,探讨如何握好学习起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把握;学习起点;提高;课堂效率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9-0011-02下面我们以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教学为例,谈谈我们如何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课堂教学前预测学生可能的学习起点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五册数学教科书“年、月、日”教师认真研究北师大版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结合教学经验,以及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在教学前能合理预测学生可能的学习起点。
1.学生生活经验知识技能储备的起点《年、月、日》这一节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应该是熟悉的。
比如今天是几月几日;一年有十二个月,一个月有几天;自己的生日是某年某月某日。
这些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
在教材的编排上,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时、分、秒”等较短的时间单位。
北师大版教材70页至71页设置了“说一说”、“填一填”、“练一练”,“你知道吗”等环节。
教材设置的“今天是几月几日”,“一年有多少个月?”等疑问,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让学生填写2004—2005年历表格,能帮助学生认识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教师讲解“拳头儿歌”能帮助学生记住每月的天数。
教材的“练一练”教学环节能巩固学生本节课所学知识。
“你知道吗”的教学环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年,闰年等知识,开阔视野。
2.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平年和闰年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这是教学难点。
一年都有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不尽相同,有31天、30天、29天、28天。
让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地
An li yu xu shi让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地-------------------------------------------------------------------------♦广元市利州区东城实验学校卢广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
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采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找准教学起点,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教学起点也就是学生的学习起点。
教师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新知探究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有利于学生把新知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案例: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环的面积》的教学中,教师为毎位学生准备了一个半径4厘米的圆形纸片。
a—So教师让学生动手在圆内用同一个同心画一个半径是整厘米数的小圆(半径分别是1厘米、2厘米、3厘米的内圆)。
讲一讲。
教师让学生用剪刀把刚才画的小圆剪掉,然后观察剩下的部分,并指出剩下这部分形状的图形就叫做圆环。
反思:学生在画一画、剪一剪的活动中,体会到圆环与圆的密切联系,认识了外圆、内圆、外圆半径、内圆半径等圆环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对圆环的认识充分建立在圆的知识的基础上。
二、突破教学重难点,自主探究如果事无巨细,不懂舍弃,把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都设计地很周到饱满。
这样的教学带来的问题是教学重点被掩盖、不突出,教学难点没有突破,教学主线不清晰。
高效的数学教学,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主线清晰,教学重点突出。
案例:六年级上册《圆环的面积》的教学,重点是学生会计算圆环的面积,教学难点是寻找最优化的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
导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圆形纸片画一画、剪一剪,分别得到了一个内圆半径是1厘米、2厘米、3厘米,外圆半径是4厘米的圆环,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组的圆环的面积是多少?再通过对比交流得出最优解决方案:(1) 3.14x(4-3)=3.14x7=21.98(平方厘米);(2)3.14x(4-2)=3.14x12=37.68(平方厘米);(3)3.14x(4-1)=3.14x15=47.1(平方厘米)。
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城关回小周丽芬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复制”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出现了“形似神散”、“虎头蛇尾”的现象,往往是教师上课开始很让人激动,课中是云里雾里,课后感叹“学生会这样回答真没想到”。
分析原因,其一是我们的教师已习惯于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去面对毫无准备的学生,牵着学生走,而课堂一旦出现生成,教师就无以应对;其二是教师只注重“搬动”,而不重视分析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即“学习起点”。
把学生带到哪里,首先应知道学生现在在哪里。
因此,作为教师要正确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一、教学设计要充分研究学生教师设计时,我们常常会这样:让学生“知道装不知道,懂装不懂”。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起点的分析,所设定的学习起点只是教材的逻辑起点而并非是学生的现实起点。
因此,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
1、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强、逻辑严密的学科,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因此,我们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分析教材,做到真正的理解每一册、每一单元,每一节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要细致研究知识间的种种联系,把握知识的贯通和延伸。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各种联系,把知识贯穿起来,使它们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以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是教师准确寻找教学起点的前提,没有系统的教材体系做支撑,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
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由于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底、高、面积的相等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分析以上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已经对数学的转化思想有了初步的感知——把未知的知识转化成已知的知识,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有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利用转化思想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2、估计猜测学生的认知基础。
小学概念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的起点
小学概念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的起点作者:朱巧兰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50期朱巧兰(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杭坪镇中心小学,浙江金华322200)摘要: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我们要把握好学生的起点,比如知识起点,能力起点,经验起点,从起点出发组织教学,这样,才能让概念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概念教学;把握;起点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91-02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几乎每一册数学教材中都安排了一定的数学概念让学生学习、掌握。
学好数学基本概念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提高数学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也可以说,它是学生学习所有数学知识的前提。
学生如果对数学概念掌握不好,那么他们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其它内容的。
因为数学所有内容的学习都必需是建立在基本的数学概念之上而进行的。
因此,搞好概念教学是每一位数学教师要研究的课题。
但是在当前的数学概念教学中,总有一部分教师不是引导学生进行合情推理,演绎出数学概念,而是不尊重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起点而直接把一些数学概念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死记概念,造成许多学生虽然能记住数学概念,却不会灵活应用。
因为学生对数学概念没有知识起点作为铺垫,没有学习这些数学概念的知识准备。
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与内化,必需要建立在他们原有的数学水平基础之上。
学生只有在自己已经拥有的认识基础之上学习新的概念才是有效的。
所以,要想优化数学概念教学,把握好学生的数学知识起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数学概念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
一、知识起点,自主理解数学概念数学知识是一个连贯的系统,如果前面的数学知识掌握不好,就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数学概念学习也不例外。
如果学生对于前面的概念理解不透彻,在学习新的概念时,就会出现很多困难,或者不理解,或者理解不深刻,到最后只能是强记概念,在解题时再生搬硬套这些概念。
基于学生学习起点 合理进行数学教学
当今 , “ 尊重 教 育规律 和学 习规 律 , 尊重 学 情 的理念 被广 泛认 可 。具体 落 实在 教学 实践 中 , 首先 就
是要尊重学生学习的起点 , 并以此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 确定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
更好 地促进 学生的 学习。 本期, 来自 同 一所学 校的三 位数 学老师, 分 别对如 何基 于小 学生的学 习起 点
教 师 首 先 都 要 引 导 学 生 高
效 回忆 已学 的相 关 知 识 , 在
资源 正 在不 断 多样化 。教 师要 加 强与
学 生 的沟 通 与交 流 ,了解 学生 的学 习 需求 , 丰 富 自己的授 课 内容 和形 式 , 使 小学 生保 持 良好 的学 习状 态 。 比如在 讲解“ 千克与克 ” 的时候, 教 师 可 以搞 一 个 课 前 小调 查 , 看 看 谁 和 大人 一起 买过 菜 ,知不 知道 一千 克 或者 一 克是 多重 等 。 由于 个人 生 活环 境 以及 学 习能力 的不 同 ,小学 生对 于 “ 千克 与克 ” 的理 解会 存在 差异 。教师 利 用 课 前 的 有 效 交 流 了 解 学 生 的 学 习起 点 , 可 以使 不 同 学 生 的学 习 需 求 得到 照顾 。另外 ,教 师要加 强对 教 学 过 程 的 关注 , 利 用 课 堂 中学 生 新 的 生 成 知识 点进 行点 拨 。教师 在小 学数 学
课堂 教 学开 始 的阶段 ,可 以利 用有 效
原 有 的 基 础 上 进 行 新 知 识 的 探 索 与 学 习,这 是提 高数 学教 学 效率 的有效
方法。 小 学数 学 教学 活动 的合 理 开展 ,
需要 以小 学生 的学 习起 点 为基 础 。
找准教学起点优化课堂教学
找准教学起点优化课堂教学——“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本人从参加市区开展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团队赛课”,“区初中数学课改论坛”等活动,在学习借鉴他们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变革课堂教学,探索实施了“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为基础,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探索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主线,以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为目标,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调整课堂教学方法,把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动态融合。
关键词:教学起点以学定教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手段一、以学生的学习思路定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同的课题需要不同的课型,处在不同思维发展水平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教学设计。
因此,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每一种教学设计都有其缺陷和不足,应综合运用,互相渗透,整合各种方法的优点。
教师不仅仅是研究教材,更重要的是研究学生,用学生的眼光来研读教材,要看学生想知道什么,能知道什么。
面对具体的学生,必须“寻找”到最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最能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设计才是最成功的。
【案例1】:参加区“找准教学起点优化概念教学”为主题的第五届瓯海区初中数学课改论坛中发现, 概念教学可以通过“举三反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归纳”事物的本质特征,并类比已学过的某些方面相似的概念下定义,得出新概念。
笔者也尝试在不等式的概念教学加以运用:师:下面请大家来观察刚才得到的几个等式,说说它们有什么特征呢?生1:它们都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生2:它们含有同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生3:x 必须同时要满足两个不等式.师:很好!这两个是我们前面学过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这里的x 必须同时满足两个不等式,那么在书写上如何来体现它们的相关性呢?生:用大括号“{}”.师:很好!你是怎么想到的呢?生:因为我们学过用大括号来表示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的相关性,所以我想可以用大括号来表示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相关性.师:对!我们可以运用类比思想方法来研究新问题。
钱守旺教学主张
钱守旺教学主张202X年3月31日上午我有幸聆听了来自北京的全国数学特级教师钱守旺老师的一节五年级数学《成正比例的量》和一场关于《落实新课标的行动策略——我的20个课堂教学主张》的专题讲座。
将近小时的课堂和报告,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生动、有趣、轻松、高效,尤其是他的20个教学主张更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主张1 观念更新,理念内化主张2 读懂学生,把握起点主张3 读懂教材,丰富内涵主张4 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主张5 教不越位,学要到位主张6 植入文化,增加浓度主张7 渗透思想,增加深度主张8 适度拓展,增加广度主张9 局部美容,增加亮度主张10 问题引领,增加温度主张11 数形结合,化难为易主张12 善于举例,深化理解主张13 巧设练习,激活思维主张14 让出黑板,天地更宽主张15 精心预设,动态生成主张16 裸学裸思,深度参与主张17 四基扎实,后劲充足主张18 既为经师,又为人师主张19 洗尽铅华,返璞归真主张20 跳出数学,感悟教学下面几点我感触深刻:第一,钱老师提出要“读懂学生,高效对话”。
学生是如何学习数学的?这是数学教学和数学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学是教的前提,只有理解了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哪些困难以及如何去诊断这些困难,才能进行有效地教学。
在如何能读懂学生这方面,钱守旺老师给了我们这样的一些建议:读懂学生的特点、读懂学生的基础、读懂学生的需要、读懂学生的思路、读懂学生的错误、更要读懂学生的情感。
第二,先学后教,少教多学。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很多,但最终的、核心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学什么”,另一个是“怎么学”。
先学即学生的学习在前,教师的教学在后,超前性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先学可以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
后教可以使教师根据学生先学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先学后教可以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并因此引导和推动发展。
第三,善于举例,深化理解。
抽象性常常被说成数学最为基本的一个特性。
四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四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四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1本学期,我担任二(三)班的数学教学工作。
通过一学期的接触也了解,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
现如下:一、课前认真备课,做到因材施教。
刚接手这个班,我首先通过分析摸底,访问相关的老师,大致掌握一些情况。
针对学生数学基础不太好,后进生面较大的现状,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尽可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做到了以下几点:(1)、降低起点,设置小台阶、拉着学生慢慢往上爬。
我把每节课的内容分成几个层次,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一道题拆成几个小题,最后组合,使学生日有所学,学有所得,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2)、查漏补缺,铺路搭桥。
新知识孕育在旧知识中,在学生基础差的情况下,每节课安排一些复习旧知识的时间,这样既有利于督促学生复习巩固,又有利于基础差的学生接受新知识,跟上新的学习进度。
二、上好每一堂课,提高教学质量。
上好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注意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还十分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除了要求他们“学会”,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自己“会学”。
课堂上,对于那些脑子灵反应快,好胜心强,爱动、贪玩、粗心,懂一点就听不进去,注意力很难集中的'学生,上课时就对他们多提问,多盯着他们,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这个焦点上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而不只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听。
总的来看,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气氛变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得到了改善,分析问题的思路比较清晰,考虑问题也比以前全面、周到了。
三、认真批改,从批改中发现问题,及时补漏。
作业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从作业中可以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握学习起点优化数学教学作者:郑菊香来源:《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2017年第04期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首先结合教学实例论述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起点”的三种常见偏差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借助课前调查,把握现实起点;“动化”教材内容,把握普遍起点;链接生活实际,把握思维起点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起点;把握“学为中心”强调的是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化的学习。
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是打造“学为中心”课堂的基础,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保障。
但是,现在一些教师在小学数学课的教学中,对“学习起点”的理解存在偏差,甚至部分教师没有重视学习起点对学生的重要性,导致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感到极为枯燥、乏味。
那么,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哪些没有正确把握学生“学习起点”的现象?又应该如何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呢?■一、小学数学“学习起点”常见偏差剖析现在,部分教师忽略了学生本身的学习状态以及生活经验,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总是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源头开始思考,但是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一部分生活经验或学习经验,这种从头学起的方式导致他们的学习起点被迫后移,不断重复已经学会的知识,以致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缺乏学习的动力。
当前,小学数学“学习起点”常见偏差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一)重逻辑起点,轻现实起点现在课堂上提倡“深研学生”的说法,需要依靠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编排以及对教学进度的掌控来确认教学起点。
但是,一些小学数学教师主观地认为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技能以及活动经验,这种思维模式存在明显的人为预设逻辑起点的嫌疑。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过低地设置教学起点,学生学习就会存在学不饱的情况,而如果过高地设置教学起点,那么学生又很可能无法消化教学内容,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把控,对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样在新知识的教学中才能根据学生个体以及群体的素质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才能根据学生的真实水平进行教学,也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教师的主观臆测。
以吻合学生学习水平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教学知识。
(二)重个性起点,轻普遍起点部分学生会给教师一种“已知”的错觉,可事实上,这部分学生很有可能只是从书本或家庭中了解到一些相关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并不系统、全面,学生只是浅层次地了解这些知识,是一种“伪认知”。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绝对不能将学生这种“伪认知”作为学生的学习起点。
另外,每个学生学习的资源存在差异性,其个体也存在差异性,那么这就导致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不同的,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这样才能够避免因以偏概全导致教学的失误。
教师必须尊重课堂中绝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或想法,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实质性。
如果有个别学生产生了与众不同的看法或想法,那么教师必须将普遍起点作为教学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处理。
如,当大家针对教学中的内容提出疑问、看法或建议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讨论,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更加深入的领域,逐步将整个课堂推入高潮。
但是,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不能够以自我思想为中心,强制性要求学生跟随自己的思路,或是要求大部分学生跟着个别学生的思路跑,这些行为都是不合理的。
(三)重拿来主义,轻思维起点一线教师普遍认为优质课的教学十分困难,在特级教师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总能够完美地契合,教学亮点比比皆是,课堂热度居高不下,可当轮到自己采用同样的教学过程来教导同样教学内容的时候,课堂上却无法展现出激动人心的效果。
优质课的“优”,展现在教师对学生思维起点的把控上,教师能够深入分析学生的思维水平及接受程度,从而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进行了精细化的处理,在课堂上出现任何情况都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这就是优质课中一个个精彩瞬间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
在普通的课堂上,教师基本不会花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来设计课程,也不会对学生的思维起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仅仅只是抄袭别人的教案来进行课堂教学,会忽视学生的思维起点,“拿来主义”最终只会导致教学失败。
新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在教学时存在极大的优势,但同时新课程也缺乏针对性。
好的教育是通过深入了解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根据儿童自身的选择来建立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的,所以数学教学必须具有针对性。
一线教师往往不会根据学习内容对学生展开课前调查,这样就不能有效地把握准学生原有的思维起点,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低效化。
■二、正确把握“学习起点”的对策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首先就要从学生本身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就学习目标进行深入的思考:当前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有哪些?教学目标中,哪些部分学生已经掌握?在这些教学目标中,学生掌握的比例有多少?哪些学生能够自己掌握教学目标,掌握或没掌握的理由是什么?当进行了上述思考之后,教师才能够真正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并根据该学习起点建立科学的学习目标,这样也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新的知识。
(一)借助课前调查,把握现实起点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一些教学内容的设计并不一定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现实起点。
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课前前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就能有效地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从而为高效化的数学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例如,特级教师吴正宪在教学“认识小数”这堂课的时候,首先对县城小学、乡村中心小学、村小学的三年级未学过小数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总人数为1200人。
调查结果显示,60%的学生明白0.4元指的是小数,75%的学生清楚0.4元即为四角钱,但是在调查学生对0.5米的认知时,仅有20%的学生明白0.5米就是■米。
鉴于这个调查结果,他对教学素材进行了大胆的改编,教材中的例题素材为“长度之间的转化”,特级教师将该例题改为“价钱之间的转化”,因为学生更熟悉价钱,通过熟悉的数学知识来引导学生,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实现从生活到数学的跨越。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预设学习起点的时候往往会侧重自己对学生的认知,忽略了分析学生真实学习起点和情感起点的重要性。
从吴老师的教学中可以看出,他真正深入地分析了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学生学习教学内容的起点以及情感。
在一次次教师与学生的思维碰撞中找出学生思维中存在的错误,在纠错中逐步引导学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动化”教材内容,把握普遍起点小学数学教材是教师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主要载体。
教材内容是静态的,对于静态的教学内容,要采取“化静为动”的策略,这样才能有效地把握教材内容及学生数学学习的普遍起点。
例如,特级教师徐斌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一课时,其中有两个对教材的细节处理值得人深思。
第一,徐老师将画图解决问题这个课题抛出以后,让学生尝试将长增加3厘米的方式来增加18平方厘米的面积。
学生接到这个任务后,当即将长方形其中一边的长增加了3厘米,此时徐老师提出问题:“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哪些地方的面积增加了?”徐老师逐步引导学生将长方形中另外三条边的长度补画出来。
徐老师将这种静态的数学思考转变为动态的思考,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掌握了增加长方形面积的技能,也激发了他们对画图解决问题这一策略的思考。
第二,在学生完成增加长方形面积的画图以后,徐老师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当我们将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了6厘米和4厘米时,当前面积增加了48平方厘米,同学们计算一下原来的长方形面积为多少?”学生们听到这个问题后,首先想到的就是通过画图来讨论解决问题,在画图的过程中,长和宽的变化以及增加的面积都清晰地表现出来,学生充分认识到画图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性。
教师在预设逻辑起点的时候,不仅需要联系教材内容与结构,还要抓准学生的学习起点。
从徐老师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出其精致而灵活的教学风格,他在预设教材逻辑的时候对学生普遍的学习起点有着十分精准的把控,也对整个教材的目标有着深入的理解。
他通过多方面综合考量,对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进行深入分析,最终根据预设合理的逻辑起点来建立学习方案,通过“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方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链接生活实际,把握思维起点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一些教学内容往往是虚拟化的。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把虚拟的教学内容生活化,以此正确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起点。
例如,特级教师蔡宏圣在教学“负数的认识”一课时,其课堂中有一个精彩片段。
蔡老师首先在课件中将本次教学的主题图片展示出来,图中有两辆公交车,一辆车有三人上车,一辆车有三人下车。
蔡老师在此时提出问题:“这幅图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吗?同学们能否用自己的方式将这幅图上相反的量表示出来?”这个问题的提出,直击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大部分学生针对图中上车和下车这两个词进行了思考,有的学生通过左右相反的箭头来表示两个相反量,也有学生通过正、负号来表示两个相反量。
在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辨析以后,教师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对正、负号以及正数、负数概念的学习中,学生实现了从现实到数学学习的完美跃升。
事实上,现实起点、普遍起点以及思维起点三者是相互交融的一个整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辩证统一的思维来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学生建立真实的学习起点。
教师只有“以生为本”,才能够在建立教学方案的时候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契合学生数学发展的前提来完成数学教育,从而推动数学教育朝着更远的方向前进。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十分重要的,这是进行高效化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学习的基础。
实践证明,正确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普遍起点以及思维起点并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能够让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