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销道家养生营中的老祖宗中医养生智慧

合集下载

道教养生之道的古老智慧语录

道教养生之道的古老智慧语录

道教养生之道的古老智慧语录道教是中国古老且丰富的文化传统之一,其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身心灵的健康和平衡。

在道教经典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有关养生之道的古老智慧语录,这些语录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知识和人生哲理。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道教养生之道的古老智慧语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智慧。

1. 心态平和:心态平和是道教养生的关键。

《道德经》中有一句著名的语录:“安忍为道,道法自然。

”这句话强调了心态平和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安宁,不受外界的干扰和纷扰,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2. 饮食有度:道教注重饮食对养生的影响。

《列子》中有一句语录:“无过为饱,清浊去淤。

”这句话告诉我们,饮食应该适度,不要贪吃和暴饮暴食。

清淡的饮食有助于消除身体内部的积聚,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3. 修炼内功:道教强调内外修炼的平衡。

《庄子》中有一句有名的语录:“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修炼内功,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境界。

通过修炼内功,我们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保持年轻和活力。

4. 保持身心的和谐:道教注重身体和精神的和谐。

《道德经》中有一句语录:“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这句话告诉我们,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和谐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度消耗,同时提高自我调节和保护的能力,以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5. 与自然相融:道教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道德经》中有一句著名的语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相融合,以获得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以上只是一些道教养生之道的智慧语录的简要介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智慧语录的阐述,逐渐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达到身心平衡的目的。

道教的养生智慧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是对生命和健康的独特理解。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

道教的道家医学和养生保健术

道教的道家医学和养生保健术

道教的道家医学和养生保健术道家医学和养生保健术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强调以自然法则为依据,通过调整身心与自然的关系来维护健康和长寿。

本文将从道家医学和养生保健术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和根本目的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道家医学的基本原理道家医学的基本原理源自道家哲学的思想,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道家认为,人的身体和自然环境是相互联系的,人体内部的经络和生命活动受制于自然环境的变化。

因此,道家医学的基本原理是以养生为主,强调预防为主,注重调整身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二、道家医学的常用方法道家医学的常用方法包括药物疗法、饮食疗法和锻炼疗法等。

药物疗法以中药为主,注重药物的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机制来治疗疾病。

饮食疗法强调根据自然规律选择适合个体的食物,比如根据四季变化选择食材,坚持五谷杂粮的搭配,以达到滋补身体、预防疾病的效果。

锻炼疗法包括太极、气功等,通过调整呼吸、舒缓身心压力,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通,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三、道家医学的根本目的道家医学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健康和长寿。

道家认为,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和病痛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与自然法则的背离所致。

因此,道家强调以天人合一的观念来调整身心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整饮食、锻炼和心态来修正身体的不平衡,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在实际运用中,道家医学和养生保健术常常与其他医学理论和疗法相结合,强调“因势利导”,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道家认为,健康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需保持身心的和谐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因此,道家医学注重内外兼修,强调修身养性和修养禅定的方法,以达到身体、心灵和精神的和谐发展。

总结起来,道家医学和养生保健术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顺应自然、调整身心的关系,以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在实践中,道家医学常常与其他医学理论和疗法相结合,以达到个体化的治疗效果。

会销道家养生,养气乃生命之本

会销道家养生,养气乃生命之本

会销道家养生,养气乃生命之本(天济同德)道家养生讲气乃人身生命之本,可是我们现在很多不好的的生活习惯却在不断耗损着元气。

你知道吗?熬夜,最直接最快速地耗损元气!动怒,怒升肝火,肝火灼肾水,耗损肾阴,耗损元气!所有的手术,各种慢性病,造成人体元气亏损。

过度服用药物和抗生素等,伤肝肾,耗元气,损免疫。

如何补气?气乃人身生命之本,气行则血行,气泄则血凝。

若倘有增减,久之则非病即亡也。

道家养生长寿的法门中非常注重吐纳行气的方法,天济同德会销道家养生营的呼吸导引也是一种,下面我们看看如何吐纳行气。

1.顺应息法:主要从调理吞吐呼吸的软硬粗细着手。

呼吸无声为平息法,吸气有声、呼气无声为柔息法。

呼吸气中均有声为暴息法(属于炼性功的内壮之法)。

全息无声为龟息法(属于练命功的高级吐纳大法)。

是以听息入手顺应为用,气从毛孔入,耳孔出。

2.停闭息法:凡人之一呼一吸之间都有一个很自然的间隔停顿的时间,或者说是适当改变呼气与吸气的正反比例,这种纯自然呼吸气的方法若加以有序化的柔合调节就能更大幅度地促进腹腔内压而发生周期性的不自然之规律变化,并能增进胸腹腔及内经络系统的血液循环,从而调节整个内脏系统功能。

3.意识息法:是以意识带动呼吸而调整吐纳的另类行功方法,仅凭意念启发活动思维,无固定之轨迹,一般采用的是圆运动和螺旋运动的思维程序,而带动和调节整个微呼吸系统。

它是从自然呼吸开始,在心平气和的基础上而逐步形成的微呼吸方式,可顺可逆,可长可短,可定可转,可正可反,可有可无,绵绵缠缠。

如果说西方现代临床医学是一门技术、是科学,那么,中医除了是技术、是科学,更像是哲学。

一部《黄帝内经》涵盖了天文、地理、时间、空间,人体的生、壮、病、死与万物的生、发、敛、藏相关联,五色、五行、五季、五方与五脏相对应,与人的五志(五种情志)息息相关,全面描述了人体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展示出我们伟大的祖先深广博大的生命智慧。

天济同德养生专家认为医道不分家。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重要流派,道教在生活中的应用领域涉及诸多方面,包括养生和养生方式。

道家养生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本文将介绍道教的养生理念、养生方式以及对身心健康的益处。

一、道教的养生理念1.自然与和谐: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法则,保持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只有与自然相和,才能追求健康与长寿。

2.养生与养性:道教注重修养,追求身心的调和与自我完善。

通过修养身心,提高个体的自然能量,从而达到长寿和健康的目的。

3.内养为主:道家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通过内心的修炼和控制,达到对身体的养生。

相信通过内外调和才能真正达到健康和长寿。

二、道教养生方式1.养生饮食:道教强调饮食的调理与养生。

宜选择清淡自然的食物,尽量少食用油腻和辛辣的食物。

推崇素食,主张植物性食物对身体更有益。

同时,注重进食时间的规律和节制,不过度贪食。

2.养生功法:道家养生功法多种多样,包括太极拳、气功、黄庭内外诸多修行方法等。

这些功法总结了道家对身体和内在能量的理解和运用,通过练习可以达到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3.养生保健:道教通过各种方式保持身心健康,如草木养生、拜神保健、禅修静心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调整身心状态,远离疾病和不健康的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道教养生的益处1.提升免疫力:道教注重平衡身体的阴阳,通过调整饮食和运动方式提高免疫力,增加身体的抵抗力。

2.延年益寿:道家强调内在的修炼和调养,相信良好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延年益寿。

通过内外兼修,改善机体功能和调整身体的平衡,达到长寿的目的。

3.平衡情绪:道家注重调整情绪的平衡,通过修炼和调养来达到平静、安宁的境界。

能够帮助人们抵御各种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四、结语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以其独特的理念和实践方法,对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内外调和以及内心修炼,人们能够实现身体的健康与长寿。

道家秘术之中脉养生术,简单易练,分分钟学会让寿命延长10年163

道家秘术之中脉养生术,简单易练,分分钟学会让寿命延长10年163

道家秘术之中脉养生术,简单易练,分分钟学会让寿命延长10年163道家中脉养生术,源于《黄帝内经》的养生哲学思想,起于道家内丹养生流派,集儒、释、道、医各家养生之精华,以追求生命的根本健康为出发点,是回春术、长寿术,是传统中医养生的组成部分,是中华养生文化的宝贵遗产。

中脉养生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中脉养生术在修习过程中,把呼吸养生、静坐养生、运动养生和能量养生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祛病健身、益智开慧等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其修习程序简单来说,是以呼吸练习、入静练习为手段,以练气为核心:采气、炼气、养气、行气;行气路线和养生重点是中脉和三个丹田及百会、会阴穴。

其原理是:通过呼吸训练使呼吸匀调轻舒,使心神安静,心息合一,“炼精化气,练气化神”,则真气得以运化,精神得以充养,气脉(尤其是中脉)得以畅通,则身体自然得以强健。

修习中脉养生术,在练习呼吸、入静等诸法时,切勿起追求之心,处处不可勉强、用力、劳累,须自然、轻柔、舒适,对任何感受和境界都不要贪执、理会,要“勿忘勿助”、“来之不拒,去之不留”,一心修习,一切自然,水到渠成,终能有所收益。

应注意的是,现代人由于受时间、精力、环境等的限制,在修习中脉养生术时不可追求通气脉(包括中脉),只能以祛病健身为目的,以自身的轻松、舒适、安逸为尺度,不可盲目追求所谓的高级境界。

通过中脉养生术基础功的习练,一样可以使人体经脉畅通,取得良好的养生效果。

另外,习练者应有专家指点,或征求医生的意见,重症疾病、精神疾病患者更应谨慎从事。

1、养气是核心中医注重气、血、阴、阳的变化和调理,气是核心。

中医学说,无气不成书。

历代养生家和医家都重视气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药王孙思邈说:“善养摄者,须知调气焉。

”明朝名医张景岳说:“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又说:“人生之气当以补阳为主,难得而易失者唯阳,既失难复者亦唯阳。

”“气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黄帝内经?灵枢》)。

道家十大养生方法

道家十大养生方法

道家十大养生方法道家十大养生方法是道家传统的保健保养方式,是继承和传承了中国古代养生文化,与中医和太极拳等养生技术相互配合,达到身体健康和长寿的效果。

以下是关于道家十大养生方法的10条详细描述:1. 静坐养神:道家养生讲究调整身心,静坐养神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方法。

静坐养神的核心在于调整呼吸和意念。

通过静坐培养身心平衡和内心安宁,让身体得到放松,达到治疗和调养身体的作用。

2. 五禽戏:五禽戏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运动方式,它是一种用模仿禽鸟动作的方式进行的锻炼。

此举动可以调节呼吸,增强体力和呼吸系统的运动量,它适合中年人以上的人们,特别是为关节、肌肉、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问题提供帮助。

3. 水疗:水疗就是利用水的热和冷来治疗身体的方法。

道家认为,水是五行之一,有通达经脉、排毒、活血、保健补肾等功效。

早晨起床用温水漱口,可以养肝护肾,低压,早上用凉水洗脸,可以养肺润肤,保持皮肤的湿度。

4. 行走静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忙碌和疲劳,行走和静坐可以帮助我们调节身心疲劳,释放压力。

尤其是在户外行走,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增强体质,保持身心健康。

5. 古琴演奏: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既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也可以作为养生的一种手段。

古琴演奏需要注重身心的调整和呼吸的协调,有调理心情、降低血压、安定情绪等好处。

6. 药膳调理:药膳是兼有保健保养功效的食物,它可以滋养和修复身体,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药食同源的理念不仅仅是滋补身体,还包含了精神层面的养生观念,如快乐、幸福、思考和修行等。

7. 医理养生:道家的医理养生认为,一个人的生命长度和生活的质量是由四个因素决定的:先天质量、后天环境、饮食习惯和修行养生。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身体和修行强化个人的内部心态,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生命延续。

8. 按摩推拿:指用手的力量,按摩、揉捏、推拿、瘦脸等手法配合如针灸、耳穴按压、拔罐、火罐等方式对人体的经络、穴位以及软组织等进行按摩,来达到平衡人体气血,调整人体器官机能的保健方法。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养生保健有着独特而深远的影响。

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身心灵的平衡与和平。

养生是道教思想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将介绍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借鉴道教的养生智慧。

第一种养生之道:养身之功道家强调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通过调养气血,保持身心的平衡。

道教的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内的阴阳要保持平衡才能健康。

养生功法包括各种养生保健体操、气功和养生食疗等。

例如,太极拳作为一种常见的养生功法,通过慢跑的动作和深呼吸来达到调节身心的效果。

另外,在饮食方面,道教养生饮食偏素,注重与自然和谐,追求平衡营养的摄入,以保持身体的机能正常化。

第二种养生之道:养心之术道教注重心灵的修养。

通过养心的方式,道教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养心术包括冥想、修行和静坐等修行方法。

冥想有助于提高专注力和精神力量,使心灵更加宁静;修行则强调修行者的境地和品德的提升;静坐是一种闭目养神的修行方法,通过意识觉知来达到心灵的净化与放松。

养心之术有助于消除内心的杂念和负面情绪,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和心灵的平静状态。

第三种养生之道:养性之法道教强调保持人的性情之间的和谐。

养性之法包括性情调理和性爱养生等方面。

性情调理指的是通过调节情绪和性格,达到平衡身心的目的。

性爱养生则通过性生活调节阴阳平衡,达到滋养身体和延年益寿的效果。

道教讲究男女性爱的和谐与和顺,有适度、安全、和睦的性生活有助于保持身心的健康与活力。

第四种养生之道:养神之法道教强调人的意识和精神的修养。

养神之法包括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等方面。

文化修养包括读书学习、修身养性,通过研读经典和哲学思考提升个人的修养境界;艺术修养则强调欣赏艺术、参与艺术创作,通过艺术来调节情绪与心灵,达到养神的效果。

道教认为,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素质,使人的心志更加坚定和豁达。

第五种养生之道:养道之法道教的最终目标是达到超越自我、与道合一的境界。

会销道家养生营中的老祖宗中医养生智慧

会销道家养生营中的老祖宗中医养生智慧

会销道家养生营中的老祖宗中医养生智慧(天济同德)疾病是一种与健康相对立的现象,是现实生活中无法回避的矛盾。

人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但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躲不开疾病的烦恼和痛苦,对于那些已经被疾病缠上的人来说,健康长寿更加只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想。

很多人为解除自己或者家人的疾患苦恼,寻医问药、求神拜佛,想尽了所有可能的方法花费了一生所得,最后仍然无可奈何的选择放手,更多的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始终被病情和症状的发展牵着鼻子走,眼看着疾病一天天强大而自己却在一天天衰弱下去,彻底失去治愈的信心。

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骨关节疾病、癌症……在这些健康杀手的环视中,健康长寿谈何容易?然而,中国古代一部医学宝典《黄帝内经》却告诉我们,健康长寿不但是可能的,而且并不困难。

《黄帝内经·素问》开篇即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意思是说在人类远古的时代,那些懂得自然规律并能够按照自然规律指导自己的饮食起居的人,精神与身体都十分健康强壮,并且能一直保持这种状态直至自然寿命终结,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健康长寿的意思。

也就是说,远古之人不生病,原因是他们能够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反过来也给出了人为什么会生病这个问题的答案:“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不错,《黄帝内经》里的这段话,正是我们现代人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

从《黄帝内经》关于远古人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其生病与不生病的原因的这两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黄帝内经》里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健康长寿或者相反,其差别就在于是否“知道”。

天济同德会销道家养生营中,专家都是行“知道”,告诉老人从日常的生活习惯去管理自己的身体。

知“道”,才能行“道”。

认识和了解自然规律,才能遵循自然规律去生活。

道家典籍中的养生智慧

道家典籍中的养生智慧

道家典籍中的养生智慧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半月)》 2020年第10期汪文忠(浙江杭州 310004)道家哲学典籍首推《道德经》(即《老子》)和《庄子》。

其中有许多篇幅是论及养生之道的。

这些典籍中强调身体、心神和精神的整体养生,其养生哲学对人身心健康的维护,尤其对人道德健康的调适具有重要价值。

抱朴守真的人性自然论相比于儒家的“性善”和法家的“性恶”,道家虽然也认为人类具有共同的本性,但却将之归结为“道”。

《老子第三十二章》有,“道常无名朴”,“朴”是道的本性,也是人的本性,是指质朴、纯朴。

老子还说“质真若渝”,人性不仅质朴而且还纯真。

“真”与“朴”是未经雕琢的状态,是本来就有的自然属性。

老子倡导“抱朴守真”,就是希望人们保持和发展自己的自然本性,不受外界干扰,坚持本真的状态,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知。

而如何抱朴守真,老庄形成了独特的内省修养之论。

《老子》一书中就说,“重积德则无不克”,“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有着良好修养的人,脸色就会像婴儿一样红润,身体像婴儿一样柔嫩。

而如何完成内心的升华,则需要明辨自我本性,观照内在。

节俭寡欲的情绪情感论道家认为,一切灾祸、困苦皆是由各种欲望所致。

养生要做到内心清静恬淡,要在尘世中保持平静、超脱,就要以俭为主,清心寡欲。

因此,在动静结合的思想逻辑引导之下,道家主张以俭朴为主,节制私欲。

首先是以俭为主。

《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

”道家的养生经验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时时做减法,注意节俭。

饮食上“食少胜于食多”。

人要保持平静平和,降低身体的损耗,什么行为都不要“过”。

其次是寡欲,即节制私欲。

道家认为,过分追求各种私欲会耗损身心,导致血脉不周流。

骨干不坚利。

要减少过多欲望,保持知足的心态,不受外界所干扰。

《庄子》中说:“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

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认为大喜会损伤阳,大怒会损伤阴。

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与养生之道

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与养生之道

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与养生之道在古代中国,道家思想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其中与养生之道的关系尤为密切。

道家思想以追求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核心理念,养生就是一种追求和谐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道家思想的基本原理、养生之道、养生实践等方面逐一加以论述。

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主张与自然相处,尊重自然规律。

在古代中国的道家养生观念中,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遵循天道,与自然相融合。

道家认为,身体的健康与自然界的和谐密切相关,只有借鉴自然界的法则,才能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

道家养生之道注重内外兼修。

在内修方面,强调养心养性的重要性。

道家认为,人的心境应该保持宁静、淡泊,远离世俗的纷扰,追求心灵的宁静。

内修的关键在于调和人的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

此外,道家还强调身体锻炼的重要性,通过适当的运动,调节气血,增强体质。

在外修方面,道家强调环境的整洁以及与自然的亲近。

道家主张生活要有秩序,善于整理自己的生活环境,保持清洁。

同时,道家养生之道也倡导人们亲近自然,与大自然保持密切的联系。

观赏自然美景、接触大自然,可以使人心情舒畅,身心放松,进而达到养心养性的目的。

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与养生之道也提倡饮食的调节。

按照道家的观点,生活的饮食应当依据四时之变化而适度调整。

道家强调节制饮食,避免过度或不足。

另外,选用优质食材,追求天然、绿色的食品,也是道家养生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节,可以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健康体魄。

道家还注重养生实践。

在古代中国,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实践道家的养生之道。

太极拳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家养生拳法,以柔和、缓慢的动作为主,既可以增强身体素质,又可以达到调和气血的作用。

此外,道家养生实践中还有诸如草木养生、养生食疗、洗浴养生等方法。

总结起来,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与养生之道密不可分。

道家思想以追求自然、追求和谐为基本理念,养生即是追求和谐的生活方式。

道家养生之道注重内外兼修,强调调和人的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同时也强调运动、环境的整洁以及与自然的亲近。

会销模式道家修炼营

会销模式道家修炼营

会销模式-清调修固完美规划营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在其两千余年的历史传承中,不仅有着尊生贵生养生的传统,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理念与经验。

道教是重视现世生命存在的宗教。

在道教看来,人的生命最为可贵。

因此,人生最为重要的任务和最大的目标,就是努力养护自己的生命。

道教对生命价值的珍视,融会于道祖老子观生、修生、存生、保生、贵生、爱生的思想理念中。

老子名言:“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亲者痛,仇者快!”。

道教生命观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主张"生道合一" 。

道教"生过合一"的理念来自于老子。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长生久视”理念,其真义在于求尽其天年“死而不亡”,而不是永远不死。

实际上,他站在生命本质的立场上,对生死问题看得很透,他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了"生死"的永恒状态,也就是“道”的状态。

在老子看来,如果一个人明道了,认识了生命的本质,就能够生适合一,也就不存在什么生死问题了。

一个人如果有了这样一种对于生命的超然认识,也就把握了生命的真帝,就能真正理解生命的可贵,善待生命,珍惜生命:就能真正消除对于死亡的恐惧,真正消除对于疾病的敌视,活得潇洒,活得轻松。

道教"尊生贵生、生道合一"的思想,是道教养生的逻辑前提和理论出发点。

因为只有热爱生命、珍视生命,才会有养生概念的提出,也才会有持续不断的养生经验与理念的积累。

这也是古代名医多出自道家的原因。

道教热爱生命,珍视生命。

自古医道不分家。

千古名医扁鹊、华伦、孙思邈、李时珍等都出自道家。

千古圣方,武汉长兴常康“清调修固”完美规划营就是道家养生文化在现代完整的传承和体现。

道教养生的基础是元气论。

道教养生术涵盖板广,诸如服食、行气、导引、存忠、坐忘、内丹、外丹、房中等等都属于道教养生术的范围。

在道教看来,人的生命是一个奥妙无穷、潜能无限的机休,对这一生命体采取一定的万式加以锻炼,便可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法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法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法道家养生一直以来都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旨在通过修炼身心,达到延年益寿、保持健康的目的。

在道教的养生观念中,将身体视为宇宙的一部分,追求无为而治,追求自然的道。

下面将依次介绍道教的养生理念、养生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一、道教的养生理念道教的养生理念强调道与生活的结合,追求心身的和谐平衡。

道家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的规律一脉相承,通过修身养性,顺应自然之道,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养生要注重身体、心灵和精神的护理,这几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二、道教的养生方法1. 静坐养神静坐是道教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静坐养神,可以放松身心、消除疲劳。

静坐时,保持背部挺直,呼吸自然,专心致志,静观呼吸,放松身体各个部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选择每天早晨或晚上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进行几分钟的静坐练习,提升身心的平衡与自我调节能力。

2. 饮食养生道家注重饮食的选择和养生的方法,认为食物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养生饮食应以自然、清淡、卫生为原则,忌辛辣、油腻食品,以清淡的素食为主,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补充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此外,道家还提倡养成饭前洗手、细嚼慢咽、饮水适量等良好的饮食习惯,以促进消化吸收,保持身体健康。

3. 锻炼养身道教养生强调修炼身心,锻炼养身是其中的重要方式之一。

道家主张锻炼方式以柔和为主,如太极拳、气功等。

这些运动方式注重呼吸、姿势和意念的调节,可以调和气血,增强体质,提升人体的免疫力。

在选择锻炼方式时,应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避免操之过急,以防身体受损。

4. 保持情绪平衡情绪的起伏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

在修行养生的过程中,道家强调保持情绪平衡和内心的安宁。

可以通过冥想、读书、听音乐等方式,调节心情,舒缓压力。

此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保持情绪平衡的重要方法。

三、道教养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道教的养生方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以下是一些实际操作建议:1.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规律饮食,避免过度劳累等。

道家始祖庄子的养生之道

道家始祖庄子的养生之道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道家始祖庄子的养生之道导语:顺应自然缘督为经庄子提倡顺应自然的养生之学。

他在《养生主》篇中曰: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督脉居人顺应自然缘督为经庄子提倡顺应自然的养生之学。

他在《养生主》篇中曰:“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督脉居人身之中,不偏不倚,以此作为行事的准则,自然可以健康长寿,颐养“天年”。

随之,庄子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来阐明这个观点。

养生首先要顺应自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内经》中所倡导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

虚静恬淡忘我无欲庄老之学,提倡“清静无为”。

何为“清静无为”?就是重在养神。

庄子以薪比喻人的身体,以火比喻人的心神,薪可以燃尽,而火是没有尽期的。

而要做到“清静无为”,就要“忘我”,而“无欲”则是“忘我”的前提。

庄子在《庚桑楚》篇中指出: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容易扰乱人的意志;容、动、色、理、气、意六者,容易束缚人的心灵;恶、欲、喜、怒、哀、乐六者,容易影响人的品德;去、就、取、予、知、能六者,容易阻塞人的大道。

“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不为也。

”此文是说,这二十四种内容不在胸中作怪,内心平正就能安静,安静就能明彻,明彻就能顺应自然。

在《天地》篇中还指出:无色乱目,五声乱耳,五臭熏鼻,五味浊口,五曰取舍得失迷乱心窍,“此五者,皆生之害也。

”庄子认为,只有去掉“四六”,除去“五害”,才能达到“忘我”的境地。

没有了食、色、名、利等索取的欲望,心神才能“清静”无浊,“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愉快。

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道家养生与中医养生的相互渗透

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道家养生与中医养生的相互渗透

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道家养生与中医养生的相互渗透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的相互渗透中国传统医学和道家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其发展历程中互相渗透、相互借鉴,形成了独特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以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的相互渗透为主线,探讨二者的关系及其对中国人的养生观念和实践的影响。

一、道教的养生理论与实践道教养生强调“养生不坐室,归于自然”,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外和谐。

道教养生的核心观念在于追求长寿与永恒的生命。

道家强调修身养性,注重内省思考,通过修炼心性和身体来实现养生的目的。

在道教养生中,道家通过炼丹、养神、戒煎、行禅等方式来达到调养身体、增加寿命的目的。

道教的养生理论与实践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饮食方面,道家主张不嗜肉食,注重清淡饮食,倡导植物性食物的摄入。

在运动方面,道家强调柔和的体育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这些运动方式能够调养身心,使人体得到放松和舒缓。

此外,道家还认为定期疗养是心理和身体健康的保障,通过山水及自然环境的观赏来达到休息和恢复的目的。

二、中国传统医学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医学体系,包括中医和中草药学两个主要部分。

中医强调“以整体观念治病”,讲究阴阳平衡和五脏调和的原则。

中国传统医学的养生理论和实践是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注重人体的整体健康和平衡。

中医养生的核心观念是“防病于未病”,即通过科学的调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在饮食方面,中医讲究药膳食疗,通过合理搭配食物来调节脏腑功能,保持机体的平衡。

在运动方面,中医主张适度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这些运动方式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三、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的相互渗透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养生理论和实践方面有着深入的交流和渗透。

首先,道教的养生理论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道家养生原则

道家养生原则

道家养生原则道家养生原则是中国古代道家哲学中关于养生保健的一种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顺应自然: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养生方面,这意味着要遵循人体的生理节律,如饮食、作息等方面要适应四季变化,以达到身心的健康。

2. 内省养神:道家强调内心的修养,认为精神是人体健康的关键。

通过内省、冥想等方式,使心神宁静,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3. 节制欲望:道家认为,欲望是人体健康的大敌。

过度的欲望会导致气血失调,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养生要节制欲望,保持内心的平和。

4. 动静结合:道家养生主张动静结合,既要注重身体的锻炼,也要注重精神的修养。

通过适当的运动和休息,使身体和精神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5. 饮食调养:道家养生非常重视饮食调养,认为饮食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道家提倡食疗,主张食物的搭配要合理,以五谷杂粮为主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6. 呼吸调息:道家养生认为,呼吸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通过调整呼吸,可以调节气血运行,达到养生的目的。

道家提倡深呼吸、慢呼吸,使呼吸与心跳相协调。

7. 导引按摩:道家养生还强调导引按摩的作用,通过一定的手法和技巧,对身体的经络、穴位进行按摩,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8. 睡眠养生:道家养生认为,睡眠是人体恢复精力的重要途径。

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保持良好的睡眠环境,使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

9. 心理调适:道家养生强调心理调适的重要性,认为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是养生的关键。

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10. 人际关系:道家养生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对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要学会与人相处,处理好人际关系,避免因人际纷争而影响身心健康。

总之,道家养生原则是一种全面、系统的养生理念,旨在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心理状态等方面,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在现代社会,道家养生原则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道家养生文化的精髓

道家养生文化的精髓

道家养生文化的精髓
道家养生的精髓总结起来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顺乎自然和清净虚无。

意思说的是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活着应该少一点欲望,追求心灵的清净。

一、顺乎自然
家养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摒绝一切外来因素对生命活动的干扰,求得身心的解脱。

因此,崇尚自然成了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道家的观点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一切都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要不悖天地之理。

而人最初的状态最接近自然,因此他提出返朴归真,把婴儿推为“至朴”“至真”的理想标准,养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人天合一的的根本途径。

二、清静虚无
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排斥人的一切欲望、排斥外
界事物给人带来的诱惑。

且“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通过柔弱无为、虚静自守来排斥干扰,以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

“虚静自守”——即庄子的养生方法:“养神”“守形”、“忘我、无欲”,“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庄子·养生主》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道家文化如果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是对自我锻炼方式的理论与方法所作的深入探索与生动总结。

道家更追求的是如何使得生命本质解脱和获得精神的安宁,它更注重精神的超然与人格的独立,渴望人生的自由是其最高境界。

图文素材来源:互联网作者:未追溯到原文作。

道家养生要义——养心之道、养性之道、养神之道

道家养生要义——养心之道、养性之道、养神之道

道家养生要义——养心之道、养性之道、养神之道养心,乃道家养生之旨。

《悟真篇》著者,道教南宗第一祖悟真紫阳真人日:“人者,道之枢也”。

道孝道祖老子日“致虚极,守静笃”功夫,皆为养心之道之格言。

玄中子言:养生之旨,以养心为本。

乃:偏颇之心,养之使其正。

邪恶之心,养之使其善。

浮动之心,养之使其静。

虚伪之心,养之使其真。

贪婪之心,养之使其公。

奸诈之心,养之使其良。

善养生者,修养人之公正、善良、真实、安静,心必泰然,行必光明。

庄子日:“用心若镜,应物不伤”。

心正则心明,心明则心安,心安则益寿。

养生之道,求乎增寿延年,此可谓达。

养性之道道家养生之法,其本在于养性。

道教南北二宗之祖吕洞宾日:“练命必先炼性,练精、练气、练神,均以此为枢机”。

所以,道家的养性之要,就在于“清静无为”。

因而,“性命双修”,乃以养性为首要。

养性,乃求之于静与定。

道教道祖老子,乃以养性而得寿。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日:“老子百有余岁,或日二百余岁以其修道得寿也”。

可见,养生之道,首在养性,《周易参同契》云:“将欲养性延命却期”。

所以养性与养生,益养与延命,乃相依相成。

玄中子言:养生之本,以养性为首。

乃:节房事而养性,养之在精。

忍怒怨而养性,养之在气。

顺百事而养性,养之在神。

绝忧虑而养性,养之在心。

劳筋骨而养性,养之在形。

修品德而养性,养之在命。

善养生者,修养人之精、气、神、心、形、命,其心必其安,身必健,养性而至“清静无为”之境,寿可增矣。

养神之道养神,为道家养生之要。

《黄帝内经》云:“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道家养神之功夫,基于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基础之上。

《生神经》云:“身心并一,则为真神”。

所以,养神先要养心,使身心合一,形神相依,而致心神相交,此乃道家养生之法的至高境界。

生命之贵在于神,神兴生命的活力则旺;神衰生命的活力则弱;神健生命的能力则强;神失生命的能力则败。

所以,养生所贵者在乎养神。

玄中子言:养生之要养神为贵。

乃:保全精力,养神之本。

道家健康养生文化

道家健康养生文化

道家健康养生文化“道”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派别的核心。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恬淡无为、颐养天年。

“精、气、神”等道家思想与中医和养生关系密切,如饮食起居、身心元神等方方面面,这里着重从衣、食、住、行、劳、逸、喜、怒、名、利十个方面来分析。

1、衣不过暖。

道家讲究衣着简朴、得体和舒适,根据不同时节、不同气候和不同的修炼境界选择最适宜的服饰。

人体经脉气血畅通,就不会有寒冷的感觉。

“衣不过暖”指的是不能过度依赖多穿衣来实现保暖作用,而是要提高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和生命活力。

对于“捂”和“冻”的问题,道家更多地是选择“冻”。

“穿到七分暖,神敛心也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食不过饱。

道家修行绝非“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而是要放下世间的喧嚣与嘈杂,寻求恬淡虚无的精神境界。

“食不过饱”指的是不宜大吃大喝,要经常让身体保持一定的饥饿感,多食不利于养生,正所谓“常有三分饥,百病不相袭”。

“辟谷”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道家养生方法,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甚至长期不食果蔬米面和烟火熟食。

推荐少吃是对的,但“辟谷”要有专业指导,一般人切莫随意、盲目去做。

3、住不过奢。

居住环境要简单、接地气。

道家养生中的“九守”,就是要人们守住奢侈之风,与道沉浮,自可长生不衰。

九守即:守和———阴阳调和;守信———内守精神;守气———内守血气;守仁———遵仁义之道而行之;守简———俭以养生而不贪;守易———不为外感而保全性命;守清———清虚而顺应自然;守盈———知足常乐;守弱———和乐其气而平夷其形。

其中守简、守易、守清就是提倡要简易清廉、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4、行不过富。

道家并非排斥财富,“行不过富”是说不能过度追逐金钱或为金钱所困。

行指出行、行为、行事、行动,意思是出行不能依靠豪华舟车、行为不能一掷千金、行事不能重财轻德、行动不能以金钱来开道。

道家认为“财能破气”,过度追逐金钱就会影响修炼,甚至造成“精气离散”。

道家养生:静心养性的智慧

道家养生:静心养性的智慧

道家养生:静心养性的智慧道家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通过修炼身心,达到身体健康和心灵平静的目标。

道家养生注重内在的调养,强调静心养性,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本文将介绍道家养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帮助读者了解并运用这些智慧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道家养生的基本原理道家养生的基本原理是“道法自然”,即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

道家认为人体是宇宙的一部分,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只有通过与自然保持一致,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道家养生强调“静心养性”,即通过冥想、打坐等修炼方法,使心灵平静,达到内在的和谐。

这种修炼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外界的干扰和纷扰,提高专注力和意识水平。

静心养性的方法冥想冥想是道家养生中最重要的修炼方法之一。

通过冥想,人们可以放松身心,提高专注力和意识水平。

冥想的基本方法是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

通过观察呼吸的过程,人们可以逐渐进入深度冥想状态。

打坐打坐是道家养生中常用的修炼方法之一。

通过打坐,人们可以调整呼吸和姿势,达到身心放松的效果。

打坐的基本方法是找一个舒适的姿势坐下来,保持身体挺直,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和身体感受。

饮食调理道家养生强调饮食调理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道家认为饮食应该与自然环境相协调,遵循季节变化和地域特点。

在饮食方面,道家主张以素食为主,少食肉类和油腻食物。

此外,道家还强调饮食要有节制,不过量进食。

锻炼身体道家养生也强调锻炼身体对健康的重要性。

道家认为身体是心灵的容器,只有保持身体健康,才能达到内在的和谐。

因此,道家建议人们进行适度的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耐力。

道家养生的意义道家养生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实现身心健康和内在的和谐。

通过静心养性,人们可以摆脱外界的干扰和纷扰,提高专注力和意识水平。

这种修炼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道家养生还有助于培养人们的修养和品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销道家养生营中的老祖宗中医养生智慧(天济同德)疾病是一种与健康相对立的现象,是现实生活中无法回避的矛盾。

人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但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躲不开疾病的烦恼和痛苦,对于那些已经被疾病缠上的人来说,健康长寿更加只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想。

很多人为解除自己或者家人的疾患苦恼,寻医问药、求神拜佛,想尽了所有可能的方法花费了一生所得,最后仍然无可奈何的选择放手,更多的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始终被病情和症状的发展牵着鼻子走,眼看着疾病一天天强大而自己却在一天天衰弱下去,彻底失去治愈的信心。

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骨关节疾病、癌症……在这些健康杀手的环视中,健康长寿谈何容易?然而,中国古代一部医学宝典《黄帝内经》却告诉我们,健康长寿不但是可能的,而且并不困难。

《黄帝内经·素问》开篇即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意思是说在人类远古的时代,那些懂得自然规律并能够按照自然规律指导自己的饮食起居的人,精神与身体都十分健康强壮,并且能一直保持这种状态直至自然寿命终结,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健康长寿的意思。

也就是说,远古之人不生病,原因是他们能够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反过来也给出了人为什么会生病这个问题的答案:“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不错,《黄帝内经》里的这段话,正是我们现代人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

从《黄帝内经》关于远古人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其生病与不生病的原因的这两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黄帝内经》里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健康长寿或者相反,其差别就在于是否“知道”。

天济同德会销道家养生营中,专家都是行“知道”,告诉老人从日常的生活习惯去管理自己的身体。

知“道”,才能行“道”。

认识和了解自然规律,才能遵循自然规律去生活。

健康长寿是遵循自然规律的结果,而疾病,无论是何种意义上的疾病,无一例外都是违反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恶果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决定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四大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医疗因素只占其中的百分之八,而生活方式占百分之六十。

这一结论,和成书一千多年并影响中国人一千多年的《黄帝内经》中的结论惊人一致。

现代医学重视对疾病症状的治疗与缓解,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

所以也被称为“治疗医学”、“临床医学”。

现代医学的兴旺发达,既是为了减少疾病,却也得益于现代人类生活中各种疾病现象的广泛与严重。

面向疾病的现代医学越发达,说明疾病越猖行,人类因疾病而生的痛苦越深重。

这是一个怪圈。

有没有一种医学,其自身越发达,疾病的现象越少,健康的人越多呢?有的,那就是面向健康的医学,现代人把它称作“预防医学”,把预防医学的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人的生活方式指导和健康行为建立,就叫“健康管理”。

在中国古代,没有“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分别,只有“治病”和“养生”的说法,也没有“健康管理”这个词,类似的意思在中国人这里叫“修身养性”。

发端于美国,在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受到重视并得以广泛实践的预防医学和健康管理,其形成历史只有短短五十年左右,理论与方法都十分缺乏。

作为现代治疗医学的一个补充,其研究方法仍然没有脱离西方现代医学的解剖成果与统计思维。

例如,医学观察发现不良生活习惯与某些脏器病变之间的统计学关联,譬如抽烟、酗酒、熬夜以及过度饮食等会不同程度的导致一些疾病发病率上升,于是对这些行为进行一定的控制,以降低相关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达到预防疾病降低损害的目的。

然而,统计学的研究成果虽然对群体现象有一定的说服力,却无法给出个体疾病成因的准确解答。

比如不抽烟的人同样有患上肺癌的,而那些抽烟的人未必一定会患癌,有些人甚至还很长寿。

而某些微量元素的外源性补充(譬如维生素和和矿物质),对于人体平衡的实际效果,仍然需要长期的观察。

天济同德养生创始人认为中国的养生思想却正好相反。

中医“未病先治”的思想说明:治病只是养生的一个补充,是建立在养生的思想与理论基础上的,针对疾病状态的一种必须的技术上的加强。

从治病的角度来看,中医几千年的诊疗实践积累下来的对各种症状进行治疗与缓解的理论、方法和有效性,说明中医本身就是真正的临床医学,但是,从中医关于人体结构与疾病成因的一整套系统理论来看,中医更加关注的不是疾病而是健康,是真正意义上的面对健康的医学。

因此,我们认为,缺乏理论和历史的现代预防医学和健康管理应该向中医学习,古代中医关于生命的理解,恰好就是现代预防医学和健康管理最好的理论基础。

那么,这就有了一个新的问题。

什么是中医?现代人,包括现代中国人对中医的理解都是有偏差的。

天济同德会销道家养生营创始人就中医的一些看法,与大家一起交流!在西医没有引入中国之前,我们中国人对中医的认识简单而且直接,那就是有病治病无病养生,既是老百姓延年益寿的基本功课,更是有志之士修身养性的必备技能。

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努力,其作用的范围不同,运用的道理却是一样的。

所以,在中国,通医道的医生叫“大夫”,可以做宰相;会治病的医生叫“郎中”,堪当一级事务官员。

“大医治国、中医治家、小医治人”是中国人对中医文化最好的理解。

中医的理论与实践包含了大量临床医学的内容,但那不过是其中的旁枝末节,属于“术”的层面,其核心的理论思想不是如何治病,而是如何不生病,也就是如何获取并保持健康,这才是中医最精彩的部分,是中医的道。

即使从治病的层面来理解,现代人对中医的认识也严重不足。

中医最好的治疗术不是针对已有疾病的处置与治疗,而是利用疾病引发的治疗机会,通过对患者整体的调理,帮助病人从疾病状态重新回到健康状态。

所以,中医的病情诊断和临床技术虽然不及西医那般精细复杂,但从治疗效果上看,让人不生病无疑是最好、最彻底的治疗。

如果说西方现代临床医学是一门技术、是科学,那么,中医除了是技术、是科学,更像是哲学。

一部《黄帝内经》涵盖了天文、地理、时间、空间,人体的生、壮、病、死与万物的生、发、敛、藏相关联,五色、五行、五季、五方与五脏相对应,与人的五志(五种情志)息息相关,全面描述了人体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展示出我们伟大的祖先深广博大的生命智慧。

天济同德养生专家认为医道不分家。

中国古代那些著名的医者都是大学问家,是具有大德行和大智慧的人,被后世称为“医圣”。

而中国历朝历代的大思想家、大文学家、大学问家,以及那些有道行、有成就的人,都是懂医理、通医道的人。

他们偶尔给人看病,帮助自己身边的人解除病痛之苦,更多的时候,他们视医道为人道、为天道,以自己的所学指导自己的人生、养护自己的身心。

一旦有机会出而做官,他们开出来的处方,必为治世之方。

在传统中国文化里,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一个自然的整体,是和谐共存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的生命与自然法则相对应,与天地万物相生相克,息息相关循环不绝。

个人的生存与外在的阴阳消长、时空运转一一对应,顺其自然地经历生、壮、老、死的过程,安然度过生命的周期。

“顺应四时,活足天命”,这本来就是人体自然的正常状态,称为“正”。

因为某些原因,这种自然和谐的状态被打破,阴阳五行的平衡关系被破坏,表现在天地宇宙,即是自然灾害;表现在国家社会,则是动乱战争;表现在人体,就是疾病,统称为“邪”。

中国的文化有正邪之辩,中医对人体的观察亦有正邪之分。

中医的养生,即是扶正,中医的治病,就是祛邪。

扶正祛邪,即是中国一切有为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医全部养生治病方法的核心。

一切维护身体平衡、保持身体健康的因素都是正,都要扶、要养,一切破坏身体平衡、导致身体疾病的因素都是邪,都要给予压制和排除。

“正气存,邪不可干”,养足正气,外邪不入,内邪不生,没有疾病;即使身体已经有了疾病,也能够以正压邪,以正祛邪,使邪不得生长壮大,从医学上讲,就是疾病症状受到控制不能发展,进而逐步消除疾病的成因,帮助人体回到健康的状态。

如天济同德养生营中也是如此告诉老人养生。

这就是中国人的养生智慧。

在中国人的养生智慧里,身体的病、心理的病乃至社会的病、大自然的病,道理都是一样的,都是因为不遵循自然的规律,平衡遭到破坏后产生的后果。

要想回到健康的状态,首先要找到打破平衡的原因并给予清除,其次要调动一切因素使身体回到平衡的状态。

这就解答了人为什么会生病,生了病应该怎么办的问题。

站在养生的立场上,这个善,就是养生,恶,则是养病。

所有的疾病都是我们自己养出来的。

同样的生活环境,相同的医疗条件,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关注不同,对待疾病的态度方法不一样,结果一定不一样。

很多人把善恶看成道德评价,这是对善恶的狭隘理解。

中国文化里的道德,是分开来讲的,先有道,后有德。

道是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了解,德是在对道的认知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态度和行为。

合起来讲,所谓道德,就是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的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作为。

没有正确的认知,就没有善,道德也就没有了基础。

善念、善行,也叫做正念、正行。

了解了善恶的真正含义,再结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就不会再对自己生病这个事心生抱怨了。

看看现在的年轻一辈,真的很令人忧虑。

昼夜颠倒、不加节制的生活方式和把自己的身体当做追求刺激的工具,极度挥霍、不知爱惜养护的生命态度,即使现代科技能够让生活多一点声光色,给人延长一点寿命,身心疲惫的当下和疾病缠身的晚年绝不会是福报,而只能说是恶报。

同样的,我们很多老年人身患多种疾病,余下的岁月不得不以疾病为伴受病痛折磨,是不是也和我们面对疾病的态度和方法有关呢?无病的时候不懂得要养生,身体有了问题能拖就拖,嘴上说健康最重要,实际行动却是健康给生活中所有的事情让路,无病不养,小病不治,大病不急,病到要死了,开始着急了,倒要责怪医生不是神仙了。

因已成,果必现,悔之晚矣!在中医看来,没有治不好的病。

从因果关系上讲,既然我们能够把病养出来,同样可以把病养回去。

身体现在有病,是我们过去种了疾病的因。

想要身体健康不生病,那就别再种病因了。

不但不要再种病因,还要抓紧时间种健康的因。

所以中医的养生治病一定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不要让原有的疾病继续发展下去,那就要清除导致这个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通过清、调、修的具体方法,从生活习惯、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入手,清除身体毒素和心理垃圾,调整好阴阳五行,再根据患者身体的具体情况辅以药物或食物的调理修复受损的脏腑器官,补充消耗的精元气血。

这是中医所说的修、治的层面。

第二层意思就是通过培养和加强身心两方面有利于健康的因素,积极的巩固清、调、修的成果,简单的说就是固,是中医养的层面。

所以清、调、修、固是一个整体,虽然在具体的治疗调养方案里因人因时会有“君、臣、佐、使”的力度与方向的调整,但没有先后之分,四个要素缺一不可,这是我们战胜疾病获得健康必做的日常功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