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3:第4单元 谏太宗十思疏 含答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必修三谏太宗十思疏

苏教版必修三谏太宗十思疏
9
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忘 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百 姓的嗟怨之声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 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 此深感担忧,他多次给唐太宗上奏 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 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
10
同学们要多读啊,还要 多读我们古人所作的文 章啊!你们要做一个栋 梁之才啊!
11
读准字音
求木之长( cháng )者 n 必浚( jù )其泉源 虑壅( yōng )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惧谗邪( xié ),则思正身以黜( chù )恶 文武并用,垂拱( gǒng )而治
12
第一段
臣闻(听说)求(要求、需求)木之(取独)长 (形作动,长得高)者(语气词,不译),必固(使--牢固、稳固)其根本(树根,同义复词);欲(想要) 流(水流)之远(形作动,流得长远,达到远方)者, 必浚(疏通)其泉源(水流的源头);思(想)国之安 (安定)者,必积(积累)其德义(恩德道义)。源不 深而(却,连词,表转折)望(希望)流之远,根不固 (牢固、稳固)而(却)求木之长,德(恩德)不厚 (宽厚)而望国之治(治理得好,引申为安定),虽 (虽然)在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知其不可,而况 于明哲(聪明睿智的人,指太宗)乎?
2
课文体裁:

疏通事理,分条陈 述。作为一种文体,属 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 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 奏疏。
3
魏徵

史学家 、 字玄成。唐朝著名_______ 政治家 、_______ 文学家。 ________ 。隋末参加李密 谏议大夫、检 义军,掌管文檄。太宗时任_______ 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 征敢于犯颜直谏,被称为“_______” 诤臣 所 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练习 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练习 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练习苏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练习苏教版必修3第四个话题告诫太宗十大思想【学业达标评价】一、阅读以下短文并回答问题1至5。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德不厚而望国之治(治理得好,太平).b.人君当神器之重(处于).c.能克终者盖寡(能够).d.则纵情以傲物(自己以外的人).【解析】选b。

当:主持、承担。

为[分析]选择d。

和:但是,转动连词。

a、它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和助词。

b、它是:所以,代词/么地,副词。

c、作者:观看暂停,辅助词/??人,代词。

3.在“和平思考危险”中,与“危险”相同的用法之一是()A.永远保持无限。

B.看起来有礼貌,但不确信。

C.去今天的坟墓埋葬它。

D.也展示了死亡和生命的伟大【解析】选d。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大”,译为“重大的意义”。

4.下面的句子对原文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作者用“夯根求源”的比喻来说明,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必须“积蓄德性和正义”。

所以用心爱心专心1“德与义”是君主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

b.古代的君主能创业却不能守成,主要与他们品德的衰微有关,这是一种普遍的规律。

魏徵以此说明太宗要守成力量已经不足了。

c、作者认为,仅靠“严惩”和“威胁与愤怒”来治理国家是远远不够的。

关键是以德行和正义赢得民心,最终消除民心中的“怨恨”,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d.节选的两段分别从设喻和历史经验的角度来说明“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选择b进行[分析]。

魏征的用意是提醒太宗“守成”要注意积累“德义”,而不是说太宗力量不足。

5.翻译下列句子。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1)我听说要使一棵树长高,我们必须加固它的根;要使泉水长流,必须疏通源头;为了国家的稳定,我们必须积累更多的道德、仁义。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案:专题四《谏太宗十思疏》1 含答案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案:专题四《谏太宗十思疏》1 含答案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长一些)
⑶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⑷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⑸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⑹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何必……哉”是固定句式,该作停顿)
3、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师生纠错。

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读中见情,读出文意,反复朗读,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读对语气)如: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此句中的三个“必”字应重读,要读出坚定之势。

(2)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四个“而”字也应重读,要读出前三个的转折之意,后一个的递进之意;在朗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时一定要读出魏徵不忘臣子身份、抬高君主才能的语气,这既取悦了太宗,又让身为“明。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3练习:第4单元 谏太宗十思疏 训练—落实提升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3练习:第4单元 谏太宗十思疏 训练—落实提升 Word版含答案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C.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D.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解析】 B项为形容词用作动词,其他三项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 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导学号:76722072】A.{臣闻求木之长者人君当神器之重)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必竭诚以待下)C.{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虽董之以严刑)D.{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而况于明哲乎)【解析】 B项均为目的连词,来。

A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

C项,连词,虽然/连词,即使。

D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递进,更。

【答案】 B3.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D.总此十思,宏兹九德【解析】 A、B两项都是使动用法。

C项形容词用作名词。

D项形容词用作动词。

【答案】 AB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解析】 C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

A项,介词结构后置。

B项,被动句。

D项,陈述句。

【答案】 C5.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导学号:76722073】(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4专题 《谏太宗十思疏》课文详细解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4专题 《谏太宗十思疏》课文详细解析

《谏太宗十思疏》课文详细解析《谏太宗十思疏》(以下简称《十思疏》)是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徵的一篇奏议。

魏徵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

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合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上司的脸色行事。

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

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

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魏徵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议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

他很注意进谏的方法和实效。

他的意见大都为唐太宗采纳,使唐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

唐初社会能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徵是有其功的。

魏徵出身于小官吏家庭,从小丧父,家境清寒,但非常好学,即使避难出家当了道士,也仍然潜心读书。

他十分关心政治,反对隋朝暴政,同情人民疾苦。

后来毅然加入了农民起义军。

投唐后,先事太子建成;玄武门之变后,才成为太宗的得力助手。

他的生活道路使他比较清醒地看到人民的力量,因此“民本”思想是他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非常重视历史教训,认为隋文帝统一天下后,经过精心治理,不到二十年而臻于富强,可谓善始,但隋炀帝却不能善终,“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骄奢纵欲,徭役无已,邪恶的人受宠,忠正之士丧身,结果“民不堪命,率土分崩”(《贞观政要》卷一)。

因此他提出把布德施惠、礼仁诚信作为治国大纲,主张轻徭薄赋,明法慎刑。

为了保证这些政治主张得以实施,他还强调广开言路,慎选人才。

虽然他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愿望。

《十思疏》写于贞观十一年,是魏徵奏议中十分重要的一篇,也是魏徵给唐太宗开的一剂很及时的良药。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听取下级的劝谏,甚至被誉为“从谏如流”。

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记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专题 《谏太宗十思疏》预学案(含答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专题 《谏太宗十思疏》预学案(含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预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领会“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在教师的指点帮助下自己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理解并领会作者“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的写作手法。

三、知识链接:1、文学常识——疏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2、作者与作品魏征,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

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

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死后,唐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

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

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

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

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语文苏教版必修三课后训练:谏太宗十思疏 Word版含解析

语文苏教版必修三课后训练:谏太宗十思疏 Word版含解析

谏太宗十思疏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必浚.其泉源(jùn)B.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yōng)C.则思正身以黜.恶(chù)D.载.舟覆舟,所宜深慎(zǎi)项,“载”应读“zài”。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虽董之以严刑督责承天景命大B.则思慎始而敬终慎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C.能克终者盖寡能够则思谦冲以自牧约束修养D.则思正身以黜恶排斥永保无疆之休休养项,休:美好,福祉。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伐根以求木茂焉用亡郑以陪邻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C.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山峦为晴雪所洗D.将有作则思知止而安人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项中的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

B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

C项,代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助词,与“为”组成固定结构,表被动。

D项,连词,那么/副词,就是。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C.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项,元首:今指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古代指帝王。

C项,根本:今作副词,或名词,表示基础的东西、重要的东西;古代指树根。

D项,行李:今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古义指外交使节。

5.与“虽董之以严刑”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何厌之有B.震之以威怒C.为巡船所物色D.终苟免而不怀仁项和例句都是介宾短语后置的倒装句。

A项,宾语前置的倒装句,“何厌之有”即“有何厌”。

C项,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D项,省略句,省略“免”的宾语“刑罚”。

6.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译文:没有不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

B.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2019学年高一语文必修3:第4单元谏太宗十思疏含答案

2019学年高一语文必修3:第4单元谏太宗十思疏含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本课话题——直言敢谏朗读——课文中的名段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大舞台上,敢于批“龙鳞”、逆“圣听”的忠贤之臣比比皆是,而像魏徵这样敢于直谏君王的臣子并不多见,所以唐太宗把其称为自己的一面镜子。

魏徵的直言敢谏不仅照出了太宗的宽容与大度,也照出了太宗的骄奢之气与蜕变之态,也正因为魏徵这面镜子的存在,唐太宗才能够悬崖勒马,保住“从谏如流”的晚节,在俗世喧嚣中保持一颗澄明、灵动的心,使贞观盛世成为现实。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北宋天圣七年(1029),仁宗皇帝要在冬至节这天率领百官为皇太后祝寿,并行跪拜之礼。

此举悖逆皇帝事亲的仪规,然而大臣们却面面相觑,无人敢言。

时任秘阁校理的范仲淹上书,直言此举不当:“天子有事亲的本分,却不能用做臣子的礼节。

有向南的位置,而没有朝北的礼仪。

如果在家里,给家人行礼可以,今天与百官同列在一起,有辱天子的身份,损害天子的威风,不可以作为后世遵循的法则。

”范仲淹此举令他的老师,同为北宋著名文学家的晏殊深为不安。

晏殊指责范仲淹出言无忌,近于沽名钓誉,并会累及他人。

对此,范仲淹给晏殊写信坦陈自己的心迹:我一直相信圣人之书,师法古人行事,忠于朝廷,爱护黎民百姓。

故对皇帝的过失,应“有犯无隐,有谏无讪”,即使是冒杀身之祸,也要敢言直谏。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2.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司马迁3.良药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达者能受之。

——陈寿4.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

——司马光5.直言者,国之良药也;直言之臣,国之良医也。

——唐甄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浚.源( ) 壅.蔽( ) 谗.邪( ) 黜.恶( ) 谬.赏( ) 豫.游( ) 【答案 jùn yōng chán chù miù yù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信⎩⎪⎨⎪⎧信.者效其忠( )愿陛下亲之信.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2)诚⎩⎪⎨⎪⎧必竭诚.以待下( )诚.能见可欲(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3)下⎩⎪⎨⎪⎧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代下.司职( ) (4)本⎩⎪⎨⎪⎧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 )若止印二三本.( ) (5)简⎩⎪⎨⎪⎧简.能而任之( )衣冠简.朴古风存(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 ) (6)固⎩⎪⎨⎪⎧必固.其根本(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7)终⎩⎪⎨⎪⎧终.苟免而不怀仁( )能克终.者盖寡( )则思慎始而敬终.( )(8)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安.步当车( )安.能屈豪杰之流(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9)而⎩⎪⎨⎪⎧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蟹六跪而.二螯( )(10)其⎩⎪⎨⎪⎧必固其.根本(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失其.所与,不知( )吾其.还也( )其.皆出于此乎( )(11)以⎩⎪⎨⎪⎧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虽董之以.严刑(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答案 (1)形容词,诚实/动词,信任/名词,信用 (2)名词,诚心/副词,果真/副词,确实 (3)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之下/名词,下等的/名词,臣下 (4)名词,本源,基本/名词,底本/名词,书册,本子 (5)动词,选拔/形容词,简单/形容词,简便,容易 (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形容词,牢固,稳固/副词,本来/副词,究竟,到底 (7)副词,最终/动词,坚持到底/名词,最后 (8)形容词,安定/形容词,安逸,安乐/形容词,缓慢/疑问代词,怎么/动词,养,奉养/疑问代词,表示反问 (9)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 (10)代词,它的/副词,难道/代词,自己/语气助词,还是/语气词,表揣测,大概 (11)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貌.恭而不心.服 ( ) (2)君.人者( ) (3)则思江海下.百川( ) (4)诚能见可欲.( ) (5)将有作.( ) (6)载舟覆.舟( ) (7)鸣.琴垂拱( )(8)人君当神器之重.( )(9)居域中之大.( )(10)居安.思危.( )(11)则思正身以黜恶.( )(12)简能.而任之,( )(13)择善.而从之( )(14)欲流之远.者( )(15)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16)必固.其根本( )(17)则思知止以安.人( )(18)则思虚.心以纳下( )(19)则思正.身以黜恶( )(20)宏.兹九德( )(21)何必劳.神苦.思( )(22)乐.盘游( )(23)忧.懈怠( )【答案(1)动词作名词,在表面上;从内心里(2)名词作动词,统治(3)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4)动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5)动词作名词,指兴建宫室一类事情(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倾覆(7)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鸣(8)形容词作名词,重任、重权(9)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地位(10)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难的情况(11)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12)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13)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14)形容词作动词,流得远(15)形容词作动词,流得长远(1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17)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18)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19)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2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弘扬(2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劳;使……辛苦(2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2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必固其根本..古义: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谏太宗十思疏含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含答案

1.以下加点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必浚.其泉源〔jùn〕B.虑壅.蔽,那么思虚心以纳下〔yōng〕C.那么思正身以黜.恶〔chù〕D.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buō〕解析:D〔应为bō〕2.以下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加强自身修养A.念高危,那么思谦冲而自牧..效其忠:忠诚的人B.仁者播其惠,信者..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之职役:老百姓D.劳神苦思,代百司..解析:D〔应为百官〕3.以下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一样的一组是〔〕A.无以.怒而滥刑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岂人主之子孙那么必不善哉.思知止而安人C.恩所.加,那么思无因喜以谬赏D.将有作,那么..**楼之大观也山峦为晴雪所.洗此那么..解析:A〔都是“因为〞〕4.以下四组加点词,含义一样的一组是〔〕A.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项王曰:“沛公安.在"〞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C.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D.得不厚而望国之治.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劳心者治.人,劳人者治.于人解析:B〔都是“有信用的、可信的〞〕5.阅读下面的片断,答复以下问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缺乏,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那么纵情以傲物。

竭诚那么吴越为一体,傲物那么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谏太宗十思疏学业分层测评苏教版必修3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谏太宗十思疏学业分层测评苏教版必修3

谏太宗十思疏[基础巩固层]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永保无疆之休.休:美好,福祉 B .夫在殷.忧 殷:深 C .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冲:前进,进取 D .简.能而任之 简:挑选,选拔【解析】 C 项,冲:谦虚。

【答案】 CA.⎩⎪⎨⎪⎧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则智者尽其.谋 B.⎩⎪⎨⎪⎧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失其所.与,不知 D.⎩⎪⎨⎪⎧则思知止以.安人虽董之以.严刑 【解析】 C 项,均为“所字结构”,与后面的动词结合在一起相当于名词。

A 项,副词,表反问,难道/代词,他们的。

B 项,表假设,那么,就/表判断,相当于“是”。

D 项,连词,来/介词,用。

【答案】 CA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B .则思知足..以自戒 C .则思虚心..以纳下 D .巨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解析】 A 项,古义,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今义,走路。

C 项,古义,使心虚;今义,谦虚。

D 项,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部分;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答案】 B4.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省略句) B .虽董之以严刑(宾语前置句) C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省略句) D .震之以威怒 (状语后置句)【解析】B项,状语后置句。

【答案】 B(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译文:(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译文:【答案】(1)我听说,想要求得树木长得高,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

(2)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贡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们的忠诚。

[阅读提升层]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也。

谏太宗十思疏(答案版)

谏太宗十思疏(答案版)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安县中学2012级语文组李兴旺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固:使牢固本:树根)2.必浚.其泉源(浚:疏通)3.德不厚而思国之治.(治:治理得好,太平)4.凡百..而道著(凡百:大凡、所有的景:大殷忧:深忧)..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5.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实:的确克:能够)6.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傲视别人)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董:督责振:通“震”,震慑)8.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作:兴作,建筑)9.念高危.则思谦冲..(危:高谦冲:谦虚自牧:自我约束)..而自牧10.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壅蔽:堵塞、蒙蔽)11.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兹:这简:选拔)12.信者效.其忠(效:献出)二、解释加点词古代汉语的意思1.臣闻求木之根本..(古义:树根今义:指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放纵情欲今义:尽情地)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古义:高,很高的位置今义:发生某种不良情况的危险性高)4.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义:将……作为今义:认为)三、一词多义1.安(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形容词,安定,太平)(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形容词,安稳,安定)(3)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动词,安然,安适)(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动词,奉养)(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疑问副词,怎么)(6)沛公安在哉?《鸿门宴》(疑问代词,哪里,什么地方)2.胜(1)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谏太宗十思疏》(动词,克服,战胜)(2)沛公不胜杯勺。

《鸿门宴》(动词,禁得住)(3)刑人如恐不胜,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动词,尽。

完。

)(4)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六国论》(动词,胜利,取胜)(5)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3课时训练:4.2 谏太宗十思疏 Word版含解析.docx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3课时训练:4.2 谏太宗十思疏 Word版含解析.docx

谏太宗十思疏课时达标训练12谏太宗十思疏一、夯基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谗.邪(chán)谄.媚(xiàn)殷.忧(yīn)浚.其泉源(jùn)B.壅.蔽(yōng)佣.金(yōng)谬.赏(miù)未雨绸缪.(móu)C.黜.恶(chù)拙.笔(zhuō)谥.号(yì)溢.美之词(yì)D.木之长.(cháng)长.者(zhǎng)慎.重(shèn)嗔.目而视(chēn)解析:A项,“谄”应读chǎn;B项,“佣”应读yòng;C项,“谥”应读shì。

答案:D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虽董.之以严刑董:督责承天景.命景:重大B.则思慎始而敬.终敬:谨慎人君当.神器之重当:掌握,主持C.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则思谦冲以自牧.牧:约束,修养D.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永保无疆之休.休:休养解析:D项,休:美好,福祉。

答案:D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可以尽豫游之乐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则思知止以安人C.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虽董之以严刑D.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而况于明哲乎解析:B项,两个“以”都是连词,来。

A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

C项,连词,虽然/连词,即使。

D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递进,更。

答案:B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C.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D.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解析:B项,形容词作动词,其余各项都是使动用法。

答案:B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译文:没有不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

B.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苏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参考资料

苏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参考资料

14谏太宗十思疏◎语林撷英[课内名句]1.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2.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5.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相关名句]“纳谏”名言集锦1.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诗经》)2.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

[(东汉)王充]3.尊贤使能,信忠纳谏,所以为安也。

[(东汉)王符]4.开收谏之路,纳逆己之言。

[(西晋)傅玄]5.告我以吾过者,吾师也。

[(唐)韩愈]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李世民]7.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增广贤文》)8.千夫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史记》)◎诗海拾贝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唐]陈子昂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赏析】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遭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

这正如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

此诗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部分着力突出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

后半部分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抒发美人迟暮之感。

“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寓颇深。

这首诗颇像五律,而实际上却是一首五言古诗。

它以效古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寄意深远。

与初唐诗坛上那些“采丽竞繁”“吟风弄月”之作相比,显得格外健康而清新,正像芬芳的兰若,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思考】 诗中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加以分析。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4专题 《谏太宗十思疏》课后习题解答提示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4专题 《谏太宗十思疏》课后习题解答提示

《谏太宗十思疏》课后习题解答提示
1.(1)共,同“供”,“供”为多音字,在句中读“gōng”;(2)“与”为多音字,在句中意识是“结交,亲附”,读“yǔ”;(3)“当”字为多音字,在句中意思是“主持,掌握”,读“dāng”;(4)“塞”为多音字,在句中意思是“堵塞,阻塞”,读“sè”。

2.(1)“若”和“使”之间要停顿,“若使”之后不可停顿;(2)“微”和“夫”之间要停顿,“微夫”之后不可停顿;(3)“有善始者”与“实繁”,“能克终者”与“盖寡”之间停顿,“有”之后、“能”之后不可停顿;(4)“岂”后和“易”后停顿可稍长,“其”后停顿不可长或可不停顿。

3.(1)“矣”适度重读,并适当延长,突出形势危急;(2)“也”“矣”轻读,“也已”适度重读,全句要表现出烛之武的委屈和牢骚;(3)“乎”适度重读,要读出反问的语气,而且隐含着一种挑衅;(4)“哉”适度重读。

强调对这种做法的否定,使文章结尾更加有力。

4.略。

5.烛之武本来并不被重用,国家有难,国君让他承担重任,他虽心有牢骚和不满,仍然圆满完成了任务。

魏徵则主动为国家、为国君着想,不惜冒犯国君而提出中肯建议。

两个人虽然身份不同,方式不同,主动被动有别,但都以国家为重,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
本课话题——直言敢谏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大舞台上,敢于批“龙鳞”、逆“圣听”的忠贤之臣比比皆是,而像魏徵这样敢于直谏君王的臣子并不多见,所以唐太宗把其称为自己的一面镜子。

魏徵的直言敢谏不仅照出了太宗的宽容与大度,也照出了太宗的骄奢之气与蜕变之态,也正因为魏徵这面镜子的存在,唐太宗才能够悬崖勒马,保住“从谏如流”的晚节,在俗世喧嚣中保持一颗澄明、灵动的心,使贞观盛世成为现实。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北宋天圣七年(1029),仁宗皇帝要在冬至节这天率领百官为皇太后祝寿,并行跪拜之礼。

此举悖逆皇帝事亲的仪规,然而大臣们却面面相觑,无人敢言。

时任秘阁校理的范仲淹上书,直言此举不当:“天子有事亲的本分,却不能用做臣子的礼节。

有向南的位置,而没有朝北的礼仪。

如果在家里,给家人行礼可以,今天与百官同列在一起,有辱天子的身份,损害天子的威风,不可以作为后世遵循的法则。


范仲淹此举令他的老师,同为北宋著名文学家的晏殊深为不安。

晏殊指责范
仲淹出言无忌,近于沽名钓誉,并会累及他人。

对此,范仲淹给晏殊写信坦陈自己的心迹:我一直相信圣人之书,师法古人行事,忠于朝廷,爱护黎民百姓。

故对皇帝的过失,应“有犯无隐,有谏无讪”,即使是冒杀身之祸,也要敢言直谏。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
2.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司马迁
3.良药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达者能受之。

——陈寿
4.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

——司马光
5.直言者,国之良药也;直言之臣,国之良医也。

——唐甄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浚.源( ) 壅.蔽( ) 谗.邪( ) 黜.恶( )
谬.赏( ) 豫.游( )
【答案】jùn yōng chán chùmiùyù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信⎩⎪⎨⎪
⎧信.者效其忠( )愿陛下亲之信.
之( )小信.
未孚,神弗福也( )
(2)诚⎩⎪⎨⎪
⎧必竭诚.以待下( )诚.能见可欲( )
此诚.
危急存亡之秋也( )
(3)下⎩⎪⎨⎪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虽在下.
愚,知其不可( )
代下.
司职( )
(4)本⎩⎪⎨⎪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今存其本.
不忍废( )若止印二三本.
( )
(5)简⎩⎪⎨⎪
⎧简.能而任之( )衣冠简.
朴古风存(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
易( )
(6)固⎩⎪⎨⎪⎧必固.其根本(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
先乎吾(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
何如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