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科学备课1-2单元

合集下载

六年级科学下册单元备课

六年级科学下册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东溪小学:胡仁望一、单元概述通过前面三年半的科学课学习,学生已对身边的许多物质及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这册教材中,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

本单元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激发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本单元的“微小世界”和科学上所指的“微观世界”有所不同。

微观世界一般指分子、原子、电子等极微小粒子的领域。

由于观察条件和学生理解水平的限制,本单元不从这个角度展开,只是扩展到用放大镜和简易,的显微镜能观察到的现象。

如常见的固体物质晶体、纸和布类的纤维、蚜虫等小的昆虫,昆虫的口器、触角等器官,一些藻类植物、菌类植物、植物的细胞等等。

本单元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元,所涉及的内容有光学、生物学、物质结构、科学发展史等。

但教学的重点不是这些方面的知识,而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在活动中让他们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独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本单元也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单元,课堂上的学习只是开了一个头,希望学生把观察活动延续到课后,把观察内容拓展到更多的方面。

二、单元目标1.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显微镜是由不同倍数的放大镜组合而成的,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象的功能。

2. 知道计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简易方法以及放大倍数跟镜面凸度的关系。

3. 了解有关昆虫、晶体的知识。

4. 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活动和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三、单元重难点1.重点: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

2.难点: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四、教学活动内容第一课——放大镜。

放大镜是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学生在以前动植物等单元的学习中已经使用过。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对放大镜的使用和观察,进一步了解它的作用和结构特点,从而在此基础上自制放大镜,激发学生用观察工具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6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二单元科学.doc

6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二单元科学.doc

教学内容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内容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板书设虱学反思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

(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

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教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

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学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木质,但是经过科学家学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

阅读3 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四、小结: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小苏打+白醋=二氧化碳{化学变化}2、 学生大胆讨论猜测。

3、 制定研究计划。

4、板 书 设 计1、教师提出问题: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 形成的。

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对研究命题作出指导,通过比较“铁 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与具体学生单一猜想问题作出比较, 指导问题选择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等)四、总结:下周我们再上课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不小的收获, 我们还可以获取避免生锈的方法0阅读43页相关资料——铁为什么会生锈5.铁生锈了=化学变化 原因…假设实验方法 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教 学 反 思杯子、开水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二次备课1、看课本资料I可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教。

六下科学生物的多样性单元教学计划

六下科学生物的多样性单元教学计划

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生物多样性导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是研究生命科学的一个关键部分。

生物多样性包括地球上的各种生命,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了解生物多样性对于学生了解自然世界的复杂性和相互通联至关重要。

目标:该股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及其对维护健康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在单位结束时,学生应能够界定生物多样性,描述其意义,并承认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第1课:生物多样性是什么?第一课将向学生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他们将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不同水平——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通过使用雨林、珊瑚礁和草原等多种生态系统的例子,学生将了解不同生境中存在的多种生命形式。

课程2: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在此课中,学生将探索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他们将了解多种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包括氧气生产、土壤肥力和授粉。

学生还将讨论生物多样性的文化和经济价值,例如使用药用植物和生态旅游。

课程3: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下一个经验教训将侧重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各种威胁,包括生境破坏、气候变化、污染和过度开发。

学生将审查濒危物种及其生境的案例研究,以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影响。

它们还将集思广益,以缓解这些威胁。

课程4:保护生物多样性学生将探索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战略。

他们将了解保护区、可持续资源管理以及当地社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

经验教训还包括讨论个别行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重要性。

案例研究:君主蝴蝶的衰落学生将研究君主蝴蝶的衰落,作为生境丧失和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案例研究。

他们将研究君主蝴蝶的生命周期,他们的迁徙行为,以及由于失去奶草栖息地而面临的威胁。

评估:在整个单位,学生将参与讨论,填写工作单,并参加小组活动,以评估他们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

在单元结束时,学生将致力于开展一个项目,以开展一场提高对生物多样性重要性和保护努力必要性的认识的运动。

结论:到单位结束时,学生们将更深入地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一、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一、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放大镜》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的起始课,内容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变化的。

从长远来看本课的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初中学习物理、化学奠定基础。

从本单元安排来看是单元起始课,在编排和设计上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铺垫性。

教材内容分三个部分,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要求得出“物质”的概念,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学习的铺垫,也是今后学生形成哲学观点的奠基石。

第二部分是“物质在变化”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从观察和操作中体会概括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现象及其本质,并且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第三部分是“让物质发生变化”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认知巩固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再次体验物质的两种变化,并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新的物质。

从而理解一切物质都在变化,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变化是人为的,有些变化是自然的。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科学课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物质和物质变化的知识,比如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水的三态变化等,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基础。

因此,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不难理解把触觉可感知到的物体称之为物质。

但对于空气、声音、火、电等看不见、摸不到的物质来说就有些难以理解。

对于物质变化这一现象学生也比较熟悉,因为这些现象就发生在学生生活的实际。

教材中举例如:物体变形、燃烧、生锈,但是学生以前没有出现想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想法。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他们希望教师给予自由探究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学习能把现象和背后的科学道理结合起来。

同时,继续保持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是六年级学生在科学课堂要解决的问题。

科学6年级下册第1单元大单元整体学习备课设计(1)

科学6年级下册第1单元大单元整体学习备课设计(1)
学习活动一:猜想分析应激反应形成的原因
生:(说出自己的猜测)闭眼睛、捂耳朵、挠、感觉开心等。
生:(说出自己的猜测)是由于我们自己的反应形成的动作。
生:(说出自己的猜测)是保护自己的动作。
活动二:建立模型,探究感觉器官形成感觉的原因
学生根据猜想和结合271BAY中资料,建立模型,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探究感觉器官形成的原因。
单元学时划分
学习阶段
核心任务
学时
整体感知
认识人体感应器官并进行应激反应模拟
1学时
探究建构
寻找应激反应背后的规律和原因
2学时
应用拓展
制定保护感觉器官的倡议书
1学时
单元四大结构
课题
人体感知环境——认识人体感应器官并进行应激反应模拟
学习
阶段
整体感知
学习
目标
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271BAY资源,说一说我们的感觉器官有哪些以及它们的特点。
2.根据感觉器官的基本特点进行模拟应激反应形成实验。
3.结合对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的了解,思考感觉器官损伤后如何感知环境。
重点
难点
重点:感觉器官的特点。
难点:应激反应信号传递过程。
学习过程设计
教材分析及学习任务设计:
本课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内容。由于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先从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继而才介绍应激反应以及应激反应信号传递。旨在强调了人体通过自身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课前培训】
1.对全体学生进行培训,做好课前准备,提前准好271BAY、学程、笔、课本。
2.小组展示时做好分工,组长做好协调,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校园生物大搜索》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校园生物大搜索》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校园生物大搜索》教案一. 教材分析《校园生物大搜索》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校园内的生物种类和特点,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校园生物的调查方法、生物的特征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调查能力,对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进行调查时,可能会存在方法不当、观察不仔细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调查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校园内的生物种类和特点。

2.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调查方法,提高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校园内的生物种类和特点,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2.难点: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调查方法,提高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特点。

2.调查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调查方法,对校园内的生物进行调查。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调查结果,培养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校园生物调查表,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调查。

2.准备相关资料,了解校园内的生物种类和特点。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校园内有哪些生物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校园内常见的生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生活环境,了解生物的生活习性。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校园生物调查表,让学生分组进行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生物的名称、特点、生活环境等。

在调查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调查方法,如有序观察、记录等。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共同总结校园内的生物种类和特点。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教案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教案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物体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掌握物体的常见分类方法- 学会运用分类方法将物体进行分类教学准备- 教材:最新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教具:物体图片、分类卡片、黑板、粉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 利用图片展示一些不同的物体,启发学生讨论物体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2. 研究新知- 介绍物体的特征和分类方法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

- 利用具体例子和图片,详细讲解物体的常见分类方法,如按形状、大小、用途等分类。

3. 分组活动- 将学生分组,每组发放分类卡片和一些物体。

- 学生根据所学的分类方法,将物体进行分类贴在卡片上。

- 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同时观察学生的分类能力并及时给予指导。

4. 总结归纳- 让学生展示各组的分类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

-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分类方法,总结物体分类的基本规则。

5. 小结复- 通过提问和讨论,复本节课研究的内容。

- 鼓励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回答问题。

6.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几个物体并进行分类,并写下分类的方法和原因。

教学扩展- 引导学生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分类方法,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室内或室外的物体分类游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在分组活动中的分类能力和合作精神。

- 布置的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生对分类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反思-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分类思维能力。

- 确保教学过程简洁明了,避免涉及法律复杂性问题。

参考资料-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材。

一小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

一小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科学学科教学进度表教者:1.放大镜(总第1 课时)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总第2课时)3.放大镜下的晶体(总第3课时)4.怎样放得更大(总第4课时)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总第5课时)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总第6课时)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总第7课时)8.微小世界和我们(总第8课时)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教学内容:本单元包括》《放大镜》、《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放大镜下的晶体》、《怎样放得更大》、《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微小世界和我们》八个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2.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透明的、中间较厚的,放大倍数与中间的厚度直接有关。

3.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4.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5.一些微生物太小,没有放大镜或显微镜便不能被看到。

6.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点,也由细胞组成。

7.微生物有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结构。

8.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种多样的。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手执透镜及显微镜观察生物及非生物标本。

2.学习使用适当的器材及技术观察细胞和微生物。

3.通过文字、绘画、讨论等形式记录、交流观察结果。

4.通过观察实验及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

并以多种方式交流及汇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

2.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对促进科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3.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4.对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发明成果表示敬佩。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手执透镜及显微镜观察生物及非生物标本。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二单元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二单元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人的一生1. 细胞一、目的要求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细胞,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教给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的方法。

)二、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投影片——洋葱表皮细胞、其他植物的细胞、动物的细胞、人的细胞、显微镜、洋葱、镊子、显微镜、滴管、碘酒、吸水纸等。

三、重点难点初步知道什么是细胞,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在自然课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自然事物。

其中哪些是有生命的?2.小结:植物、动物、人都是有生命的。

由于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所以把它们归为一类,统称“生物”。

自然界中无生命的物体——砂、岩石、水、空气等,称为无生物。

植物、动物、人,从外表看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它们的身体是否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问题。

(二)探究活动了解不同生物体的细胞1.指导学生认识细胞我们先来进行一项观察。

每个组都有一块洋葱(俗称葱头),用镊子在洋葱表面撕下一层薄薄的膜(教师演示一下),这是洋葱的表皮,观察它是什么样的?分组观察。

汇报观察结果。

小结:用肉眼看,我们只能看出洋葱表皮是一层薄薄的、软软的、近似透明的膜。

要看得更清楚,需要通过显微镜来观察。

2.认识显微镜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器,由镜座、镜柱、镜筒、镜头(目镜和物镜)、反光镜、载物台、准焦螺旋等部分构成。

演示: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的方法是这样的……分组观察。

交流:你在显微镜中看见了什么?你能在黑板上简单地画一画吗?(课件出示洋葱表皮细胞构造图。

)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洋葱的表皮并不是像用肉眼看到的那样,仅仅是一层近似透明的薄膜,而是由很多小格子构成的。

这些小格子是细长的,两头比较尖,一排排的,排列得很整齐、很紧密。

这些小格子叫做细胞。

(板书课题)每一个小格子是一个细胞。

细胞由四部分构成:周围是细胞壁和细胞膜,中间有细胞核,细胞核与细胞膜之间是细胞质。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1、我在成长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2、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3、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4、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5、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知识与技能1、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2、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3、能通过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2、学生能积极参与,乐意与人交流合作,体验成长的快乐教学重难点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量身高的纸、秤、卷尺、长尺、记录表、学生体检记录表学生准备:直尺、课前搜集能记录自己成长的资料,了解自己出生时的身高、体重及第一年的生长情况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1.出示课件:猜猜我是谁2.谈话:同学们,这是我们班一些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请大家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哪位同学?3.提问: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想要告诉大家?二、合作探究(一)交流自己成长的证据1.谈话:你从哪些方面发现自己长大了?谈谈你自己的感受2.学生汇报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长的证据3.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位同学不同阶段所拍摄的四张照片(出示顺序打乱的照片),你能将它们排排序吗?4.学生进行排序5.汇报:你是怎样排的?为什么这样排?6.小结:同学们刚才通过观察相片,感觉自己的身高、体重变化了;比较了衣服、鞋子的大小,知道自己在长大(二)测量自己的身高、体重等1.讲述:刚才有同学说,自己今年比去年长高了,长高了多少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测量后就知道自己的变化了吗?2.小结:对,同学们真聪明,要从数据上知道自己身体的变化,一定要进行"测量--记录--比较"3.谈话:你们想测量吗?那测量前我们是不是该讨论一下制订好方案呢?下面就请每一小组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制订好方案。

4.出示思考题:(1)如果测量身高、体重,应该注意什么?(2)除了身高、体重,你还喜欢测量什么项目,准备怎样测量?5.汇报:你们小组想测量什么?怎样测量?6.小结:同学们想测量的项目可真多,那老师就给你们充足的时间去测量,测量要认真测好后要记录,身高、体重每个同学都要测的,测完后可测量其它项目,请组长负责。

6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二单元科学

6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二单元科学

教学内容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的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关键体验变化过程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准备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蜡烛、火柴、铁绣钉、纸教学过程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

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二次备课教学过程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三、让物质发生变化: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表格教案(一二单元)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表格教案(一二单元)

浏阳市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纸(NO )
浏阳市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纸(NO )
浏阳市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纸(NO )
浏阳市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纸(NO )
浏阳市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纸(NO )
浏阳市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纸(NO )
浏阳市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纸(NO )
浏阳市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纸(NO )
浏阳市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纸(NO )
浏阳市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纸(NO )
浏阳市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纸(NO )
浏阳市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纸(NO )
浏阳市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纸(NO )
浏阳市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纸(NO )
浏阳市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纸(NO )
31。

(新)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二单元科学复习资料

(新)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二单元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微小的世界第1课放大镜1.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获得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

2.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1/10)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3.(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进微小世界,去发现生命世界更多的奥秘。

4.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5.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6.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7.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的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8.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9.人们把放大镜叫做(凸透镜)。

10.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明镜片叫(凹透镜)。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昆虫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

2.大多数昆虫身体较小,(肉眼)不容易看清它们的身体构造,需用(放大镜)去观察。

3.昆虫头上有一对灵活的(触角)、两只奇特的(复眼)和一个口器。

4.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5.苍蝇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的(脚)的构造有关。

6.昆虫的“嗅觉”很灵敏,这是因为它们的(触角)就是“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8.草蛉和它的幼虫都是蚜虫的(天敌)。

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1.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六年级科学1-2单元知识点(3)

六年级科学1-2单元知识点(3)

六年级科学下册1-2单元知识梳理班级:姓名: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获得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1/10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P1)★第一节《放大镜》1、放大镜被广泛应用到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说出放大镜应用的三个方面:①农业科技人员应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②公安人员应用放大镜观察现场的指纹或纤维;③修理工应用放大镜修理精密仪器。

P2)2、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具有放大、聚光、成像的作用。

3、使用放大镜的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P2)①人眼、被观察物体不动,来回移动放大镜,直到图像大而清晰;②人眼、放大镜不动,移动被观察的物体,直到图像大而清晰。

4、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物体本身不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信息。

(P3)★5、用放大镜观察计算机、电视机屏幕,会发现屏幕上的图像是由红、绿、蓝三色小点组成。

6、凸透镜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放大镜、老花镜、远视眼镜等)凹透镜的特点是:透明、中间薄、边缘薄。

(近视眼镜)★7、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面积大小、厚度没有关系,只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镜片中间的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越大,视野会越小。

★8、凡是和放大镜具有相同特点的物品,都具有放大图像的功能,如:水珠、加满水的透明圆形玻璃杯、透明玻璃球等都有放大物体图像的作用。

9、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的水晶琢磨而成的。

★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应用,培根设计并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能增进人的视力的眼镜。

(P4)第二节《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P5-6)1、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滑落还能在上面爬行,与它脚的构造有关。

2、苍蝇、蝴蝶、蜻蜓等昆虫的眼是复眼,由许多六角形的小眼组成。

3、蟋蟀的耳朵在它前足的内侧,也叫鼓膜听器。

4、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的小鳞片,这些鳞片在放大镜下看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完整版)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完整版)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程序与策略
备 注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教学程序与策略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


味精
记忆中
放大镜下
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光学显微镜更
——电子显微镜多
——扫描隧道显微镜……
——……




教 学 方 案
日期2011年月日星期
课题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
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
(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可在科学活动室内布置一个“昆虫世界”,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课外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成果老师因及时进行表扬或展示,及时的反馈有助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




教 学 方 案
日期2011年月日星期
课题
3、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教学程序与策略
备 注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过程与方法: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程序与策略
备 注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教 学 方 案
日期2011年月日星期
课题
第一单元1、放大镜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备 注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我们自制显微镜
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
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 学 方 案
日期2011年月日星期
课题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
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板书设计:
4、怎样放得更大
肉眼看希望
——放大镜看
——(两个凸透镜组合)到
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
教学程序与策略
备 注
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教学程序与策略
备 注
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发展观察生物标本、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显微镜
教学程序与策略
备 注
一、谈话导入
师:这是一个洋葱,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你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放大镜又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显微镜又能看到些什么?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高到一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拓展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