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
《信息经济学理论》
一、信息经济学理论的提出
➢ 信息的不完全、信息分布的不均衡、信息服务业 和信息系统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都已是经济学 家必须面对的基本事实。把信息不均衡分布的基 本事实纳入经济理论的框架,重新思考和审视经 济学的有关问题,从而为现实生活提供更符合实 际的理 论观点、方法和政策建议,则是经济学发 展的自然趋势与产物。
一、信息经济学理论的提出
➢ 国内不少院校相继开展有关研究工作,并已开设 了研究生或本科高年级的有关课程。按照教育部 新的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专业的高年级本科和研究生要开设《信息经济学》 课程。鉴于《信息经济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日 新月异的发展,其实质、内容、范围存在多种不 同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内容
• 一、信息经济学理论的提出 • 二、信息经济学基本内容与基本理论背景故事]
• 故事1: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供应链 中的信息不对称)
• 故事2:婚姻选择中的帕累托最优(婚 姻选择中信息不对称与信息搜寻成本)
一、信息经济学理论的提出
➢ 从1959年马尔萨克发表的著名论文《信息经济学 评论》算起,信息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已 有40年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和人类社会的 巨大变革,信息经济学经历了从萌芽、形成、发 展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今天,它已经成为经 济科学中得到普遍重视的、 不断取得新成果与发 展的活跃的前沿之一。
信息经济学基本内容体系举例
➢ 第—篇: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 ➢ 第二篇:信息系统经济学理论 ➢ 第三篇:信息产业经济学与信息化社会理论
第—章 信息经济学基础 §1. 信息经济学产生与发展 §2. 信息经济学对象、体系和方法 §3.信息经济学基础。
第二章 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 §1.博弈论基本理论 §2.委托——代理理论 §3.逆向选择与信号传递 §4.信息搜寻理论
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分析
05
信息经济的计量经济学分析
信息经济的测度方法
信息经济的测度
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以信息产业为支柱产业,研究经 济增长和发展的新模式。
信息经济的分类
根据信息经济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初级阶段、 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并分别对应不同的信息经济指数。
信息经济的生产率测度
生产率测度
通过生产率指数来衡量信息经济的生产效率,该指数由信息经济的劳动生产 率、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等指标组成。
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1 2 3
信息不完全
信息的获取和使用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如时 间、空间、技术、经济等因素,使得不同经济 主体之间存在信息不完全现象。
信息成本
获取和使用信息的成本是昂贵的,不同经济主 体之间在获取和使用信息的成本上存在差异, 从而导致信息不对称。
信息市场失灵
信息市场本身存在失灵现象,如信息市场不完 全竞争、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偏在等问题,从而 导致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逆向选择
拥有更多信息的经济主体可能会故意隐瞒或误导 信息,使得其他经济主体无法获取完全信息,从 而产生逆向选择问题。
信息传递失真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信 息传递可能会出现失真现象,从而影响经济决策 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道德风险
拥有较少信息的经济主体可能会采取不当行为, 如欺诈、违约等,从而产生道德风险问题。
信息披露不完全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企业等信息披露主体可 能会故意隐瞒或误导信息,使得投资者等无法获 取完全信息,从而影响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 性。
03
信息资源配置
信息资源配置的定义
信息资源配置是指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进行合理组织和 安排,以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
《信息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信息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信息经济学》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二)课程英文名称:Information Economics(三)开课对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四)课程性质:在经济决策中,必要的信息能够减少决策的损失,增加决策合理和科学性,但是信息获得有一定的成本,信息经济学就是研究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的科学。
信息经济学是研究信息活动中的经济问题与经济活动中的信息问题的综合性经济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经济问题、信息经济的问题,以及信息与经济关系的问题。
信息经济学课程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基础课,一般按照应用信息经济学的体系来设计课程内容。
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微观经济学。
(五)教学目的:本课程的目的是使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能够掌握信息社会中一门重要的科学知识——信息经济学,为其学习其它课程及未来工作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的内容:信息的性质和分类、信息商品的价值与价格、信息商品市场、信息资源配置、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信息技术与经济发展、信息技术与现代企业、信息产业、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信息经济与社会发展。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 36学时学分数: 2学分(八)教学方式:在讲授的过程当中,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穿插课堂讨论和课后实际调研。
课程结束之前,主讲教师应提出信息经济学理论与应用方面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专题讨论,并撰写课程论文。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本课程主要以期末笔试成绩为主,结合平时作业及课堂讨论的表现来进行综合评定作为最终成绩。
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习信息经济学;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性质;了解信息的分类以及信息的作用;了解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了解知识经济的定义;熟悉知识经济的特点。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信息一、信息的含义二、信息的性质(一)基本性质1.普遍性、2.客观性、3.无限性、4.依附性5.可度量性、6.可传输性、7.动态性、8.层次性(二)其他重要性质1.共享性、2.异步性、3.不完全性、4.可伪性三、信息的分类四、信息的作用第二节信息经济学一、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信息经济学的诞生2.信息经济学的发展3.我国信息经济学的研究现状二、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信息经济学的学科性质2.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4.信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三、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知识经济一、知识经济的提出二、知识经济的定义三、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的异同点考核要求:1.1 信息信息的含义信息的性质信息的分类信息的作用(识记)1.2信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信息经济学研究对象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识记)1.3 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提出知识经济的定义知识经济的基本特点(识记)第二章信息商品的价值与价格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信息商品的定义及特征;了解信息商品的转化条件及其生产过程;掌握信息商品使用价值的特征;掌握信息商品价格均衡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卢普和波拉特的信息经济测度方法评价与对比1对马克卢普信息
马克卢普和波拉特的信息经济测度方法评价与对比1. 对马克卢普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的评价马克卢普的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是最早的宏观信息经济学的测度理论和方法。
他在1962年出版的《美国知识生产和分配》是一部奠基性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宏观信息经济学著作。
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被美国学者广泛地应用,诱发了许多著作的产生。
其对波拉特的《信息经济》、彼得·德鲁克的《间断的时代》、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约翰·奈斯比特的《大趋势》等著名著作中的某些重要思想都有直接的影响。
但是,马克卢普的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也确实存在着某些缺陷,以致招来种种批评。
对于这些批评,归纳起来包括下面三个方面:1. 关于“教育”划归信息产业的问题。
批评者认为,将教育划归信息产业使他们感到不安。
尤其是某些大学教授和学生,认为将大学比作“知识工厂”是破坏了大学的自由和独立于社会之外的传统。
2. 关于“知识”、“知识产业”概念的范畴问题。
批评者认为,马克卢普的关于“知识”与“知识产业”概念的范畴过于广泛,而且非常含糊。
的确,这种广泛、含糊的概念范畴使概念本身具有不确定性,进一步导致在实际进行测度时,难免使数据的选取和测算具有主观色彩和随意扩大的倾向,尤其是在测度某些产业的非市场交换价值时更是如此。
比如,为了计算家庭教育的价值,马克卢普是通过计算父母在家中教育孩子而不去工作所损失的工资来衡量的。
3. 关于测度指标体系设计问题。
马克卢普将许多未被列入国民生产总值现行的核算统计体系的社会活动和准职业都列入测度指标体系,他设计的这一体系的测算方法又是采用和国民生产总值核算方法基本一致的方法,这种做法,势必给数据的获得和测算带来很大的难度。
2. 对波拉特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的评价(1)优点波拉特信息测算方法从经济学角度,以经济统计语言开启了定量描述信息经济的先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关于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分析和测算方面最权威的方法,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信息经济测度及其评价研究
但 其 测 算 方 法 又 采 用 国 民 生 产 总 值 的 核 算 方 法 , 样 测 算 4 3 2 日本信 息 化 指 数 模 型 的评 价 这 . . 出的 数 据 难 免 缺 乏 科 学 性 。 日本 信 息 化 指 数 模 型 的 优 点 是 , 方 法 所 用 的 统 计 资 该
强 力 发 展 信 息 产 业 , 此 推 动 本 国 经 济 的 发 展 。那 么 , 何 以 如 来 衡 量 或 测 度 一 个 国家 或 地 区 信 息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呢 ? 这 个 问 题 引 起 了世 界 各 国 的 高 度 重 视 。 然 而 , 定 量 分 析 、 价 要 评 个 国 家 或 地 区 的 信 息 经 济 情 况 并 不 是 那 么 简 单 , 涉 及 它 的 领 域 、 围 非 常 广 泛 , 须 深 入 实 际 , 取 真 实 的 、 尽 的 范 必 获 详 数据 , 立正 确的理论模 型进行定 量测算 、 析和评估 。 建 分
方 面 实 现 了经 济 活 动 中 以信 息 引 导 的 物 质 、 源 、 息 三 大 能 信 资源 的优化 配置 , 高 了经济 发展 的质 量 和效率 。 因此 , 提 人 类 经 济 发 展 中 信 息 需 求 逐 渐 加 强 并 促 使 信 息 成 为 一 种 特 殊 的 商 品 被 生 产 和 消 费 , 此 促 成 了 信 息 产 业 的 形 成 和 快 速 由 发 展 , 着 信 息 产 业 逐 渐 成 为 经 济 发 展 中 的 基 础 性 、 柱 随 支 性 、 导型 产业 , 国或地 区由工业 经济 社 会逐 步进 入信 息 先 一 经济社会 。
一
减 少 了 人 类 经 济 活 动 中 的 不 确 定 性 , 现 了 风 险 规 避 ; 一 实 另
信息化指数与测度的指标体系
现中的数字经济》报告(后改为《数字经济2000》系列),研
究IT对增长、通胀和就业三大宏观经济目标的作用机理。报
告采集数据,得出结论,认为IT对“新经济”起决定作用。
由于该报告得到美国最高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它的第二份报
告改由副总统亲自发布。美国商业部目前还定期公布电子商
务统计数据。
(3)鉴于信息化指标工作日益增长的重要性,美
固定投资占同期 硬件,网络建设、维护与升级及
固定资产投资的 其它相关投资,反映信息技术应
比重
用水平
15 信息产业增加值 信息产业增加值主要指电子、邮 百分比 根据统计局资料
占GDP比重
电、广电、信息服务业等产业的
统计
增加值,反映信息产来的地位和
作用
16 信息产业对GDP 该指标的计算为:信息产业增加 百分比 根据统计局资料
增长的直接贡献 值中当年新增部分与GDP中当年
统计
率
新增部分之比,反映信息产业对
国家整体经济的贡献
17 信息产业研究与开 该指标主要反映国家对信息产业 百分比
发经费支出占全国 的发展政策。从国家对信息产业
研究与开发经费支 研发经费的支持程度反映国家发
出总额的比重
展信息产业的政策力度
类系统中的“信息产业”的定义和范围作为联合国推荐的
信息产业辅助分类,并以此进行国际比较。我国在修订国
民经济行业分类时,也将参照北美产业分类系统中的“信
息产业”,制定我国的信息产业相关分类。
2、美国
(1)美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指标体系工作,
1999年5月25日,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副总统戈尔直接
要求下,美国商务部邀请全国专家,在华盛顿举办了围绕
第二讲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1月12日,2005年全国信息产 业工作会议召开。为期两天的 会议对2004年信息产业工作做 出总结,并对2005年任务进行 了部署。图为会议现场。
第二讲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六)社会信息化测度
关于测 度指标
关于测度 模型
关于信 息化指 数
信息化指数与 社会经济发展 水平的关系
信息资源的涵义与结构信息资源的涵义与结构信息资源的经济功能信息资源的经济功能信息资源的配置与开发信息资源的配置与开发题词题词开发信息资源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服务四化建设十年纪念十年纪念表明认识的渐进性表明认识的渐进性基本理论问题实践基础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发展历程代表人物一基本理论问题三信息商品三信息商品资源资源产品产品商品三者的内在区别和联系商品三者的内在区别和联系信息商品的价格信息商品的价格什么是信息商品价格的内核什么是信息商品价格的内核
第二讲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信息化水平”的定量测定在70年代逐渐形成两 种 主要测定方法:
1.马克•波拉特的“信息经济方法” 2.日本的“信息化指数模型方法”。(模型见下 页) 前者较为合理,但需要合理的统计体系和详实的 统计资料支持,不便操作。后者操作简便,但只 具有相对意义。
第二讲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信息市场 有哪些要 素构成
为什么说 信息市场 是社会主 义市场体 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 是枢纽?
第二讲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五)信息产业
什么是信息产业?信息产业的地 位如何?
当前,我们国家的部委进行了 机构改组,成立了信息产业部。信
息产业部所辖产业是否就是,或 者是否都属信息产业。信息产业 究竟由哪些行业组成?为什么出 现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信息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 我们说信息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特在什么地方。
信息经济学1
2、史宾斯的贡献
史宾斯的主要贡献基于他1972年 在哈佛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他的 论文是关于工作市场中的信息问题, 而他的创新之处是研究了在信息不 对称的情况下,具备信息的一方会 采取某种行动以克服信息不对称带 来的困惑
• 史宾斯模型(1):
在找工作时,应聘人往往对自己的能力比雇主知道
得更清楚。设想市场上有两种应聘者,高能者和低能者。 假定能力高低是天生的,与后天的教育无关。面对信息
USA
University of Chicago Chicago, IL, USA b. 1911 d. 1991
1、阿克洛夫对旧车市场模型的分析
• 阿克洛夫在1970年发表的一篇论文现在被公认为是信息经济 学文献中最重要的开创性论文。然而文章的题目看上去很不 起眼,直译“柠檬市场”,意译“次品市场”(在英文中, “次品”俗称“柠檬”,与优品“李子”相对应)。 • 阿克洛夫的该篇论文在1967年完成,投稿连续被四、五家杂 志拒绝,包括美国经济学会的《美国经济评论》、芝加哥大 学的《政治经济学期刊》、欧洲的《经济研究评论》等一流 经济学杂志。由于被三家权威杂志拒绝而推迟发表。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的评价是:我们不发表类似这样 的琐碎东西。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的评价是:文 章 太 具 有 普 遍 性 , 以 至 于 失 去 真 实 性 。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拒绝的理由是:文章所讨论的问题太无足 轻重了。
不对称的问题,能力高的人有比能力低的人更强的动机
把有关自己能力的信息传递给雇主,而这一信息对雇主 来说是有价值的。但问题在于,能力低的人也同样会宣 称自己属于高能群。因此高能者为传递信息所要采取的 行动必须是低能人很难模仿的
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分析比较
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分析比较论文报告: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分析比较目录:一、引言二、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的概念与分类三、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比较1. 总体水平测度方法2. 行业水平测度方法3. 区域水平测度方法4. 综合水平测度方法5. 后续发展的趋势四、五个案例分析1. 中国区域信息化水平的测度与评价2. 美国信息技术普及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3. 韩国网络经济指数的构建及其影响因素探析4. 日本金融机构信息化水平的比较研究5. 台湾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与分析五、结论与建议一、引言信息化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各国都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给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效率和质量。
信息化水平的测度是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于了解和掌握信息化水平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有利于制定信息化战略和政策,推动信息化进程,提高经济、社会和国家的竞争力。
二、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的概念与分类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是从不同层次、角度对信息化水平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总体水平测度、行业水平测度、区域水平测度和综合水平测度等几种常见的方法,它们从不同的视角对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
总体水平测度主要从国家和全球两个层面上考虑,研究国家和全球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和趋势,评价和比较各国的信息化水平和差距,主要适用于宏观层面的研究。
行业水平测度主要从行业特性和信息化需求出发,研究各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和发展趋势,评价和比较各行业之间的信息化水平和差距,主要适用于中观层面的研究。
区域水平测度主要从地域特点和信息化需求出发,研究各区域的信息化水平和发展趋势,评价和比较各区域之间的信息化水平和差距,主要适用于微观层面的研究。
综合水平测度主要是将以上三种方法进行整合和综合,从总量和结构等方面对信息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主要适用于全面、系统地研究信息化水平的研究。
信息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研究市场经济的经济效用;研究信息系统的经济分析;研究相关理论和测度方法;研究信息社会的经济理论。
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定量分析法:数学分析、建立模型、概率统计。
定性分析法:归纳和演绎、类比和比较、分析和综合。
现代社会中有哪些风险转移制度?试选取两种举例说明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股份制度、保险制度、期货合同、成本保利合同、有限责任制度、破产法、垂直一体化什么是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为什么不完全信息比完全信息更具有经济现实性?完全信息是指市场参与者拥有的对于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即每个市场参与者都掌握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信息。
由于信息获取的成本性、接收能力的有限性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有限性,使信息存在不完全性。
信息的不完全性是不可能被消除的,市场参与者正是利用信息的不完全特性,通过获取比竞争者更多的信息优势来获利的。
在不确定条件下,一部分人会努力获取信息以寻求比他人更多的获利机会,这就是一种有意识的信息搜寻,其目的性往往会导致一些看似不相干的信息被过滤。
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的概念分别是什么?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合作博弈是在参与者集合中由若干个参与者组成一个团体并达成一个契约来相互合作,最后以一个既定的分配方案来分配团体的总收益。
非合作博弈是指在一定的策略环境下,所有参与者的行动都是个别行动,所有参与者的决策都是自主进行的,而与这个策略环境中的其他人无关。
区别:研究的前提不同、研究的内容不同、研究的角度不同。
联系: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两者互为特例,都是为了获得更多利益;两者是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从不同角度观察时的不同的表现形式,二者相互包容,浑然一体。
请用囚徒困境博弈解释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
根据纳什均衡解,囚徒1和囚徒2根据个人理性做出的“不合作”(坦白,坦白)选择带来的收益是(-6,-6),而被他们放弃的“合作”.(不坦白,不坦白)给他们带来的收益是(-1,-1),要明显的好过“不合作”的结果。
信息经济学知识点
信息经济学导论一、微观信息经济学(名)▪微观信息经济学是从微观经济学中分化、独立出来的。
▪信息在传统微观经济学中是一个常数,认为信息总是充分、完备的,得到它不需要任何成本。
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日益发达,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发现信息在经济活动中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它常常不充分、不完备,得到它需要成本,且分布是不对称的。
这样,建立在完全信息假设之上的原有的一些结论就需要做一些相应的改变。
▪微观信息经济学是经济学一种新的透视或分析方法,它主要研究市场信息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及其后果,以及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研究信息。
它与理论信息经济学有重叠之处。
二、宏观信息经济学(名)▪宏观信息经济学至今还没有足够的依据能被视为一种新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
信息对宏观经济总量的影响很复杂,目前研究还不多。
但是,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以及信息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等这类研究,却日益增加。
▪宏观信息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国家的和世界的信息产业、信息贸易等经济问题。
信息经济的研究是宏观信息经济学的重点领域。
▪宏观信息经济学与应用信息经济学有重叠之处。
但宏观信息经济学不研究企业范围的信息经济问题,与应用信息经济学还是有区别的。
三、“信息经济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概念,首先是一个名叫斯蒂格勒(G.j.Stigler)的美国人提出来的。
(填空题)1959年,马夏克《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的发表,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的产生。
1961年,他在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以“信息经济学”为题的著名论文。
他在文章中,研究了信息的成本和价值,信息对价格、工资及其对生产要素的影响,第一次将信息作为经济活动的要素和经济运行当中的机制来加以研究。
在宏观上,为信息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的人,则是美国人马克卢普(F.Machlup)。
1962年,马克卢普在他的《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分析了知识生产和分配的经济特征和经济规律,阐明了知识产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信息经济学重点知识点
信息经济学定义:信息经济学是信息科学与经济学相融合的产物,是对经济活动中信息因素及其影响进行经济分析的学科,也是对信息及其技术与产业所改变的经济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信息经济学产生的时代特征:(1)信息、知识和智力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2)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经济日益成为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
(3)信息劳动者的作用日益增大。
(4)社会经济生活分散化,多样化,小规模化,非群体的趋势日益加强。
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历史的划分:♦史前期(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
特点:信息和信息技术未得到发展。
♦形成期(1959~1970年前后)。
取得的成果:将信息作为经济活动的要素和经济运行的机制加以研究;以及信息系统的评价原理和方法、效用和费用的研究。
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的具体应用和基础理论。
特点:1.以信息经济学为名的学术论文具有相当的数量。
2.在微观与宏观信息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为后来信息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发展期或初步发展期(1970年~1979年)。
♦蓬勃(或高速)发展时期(1979年以后)。
信息经济学学科体系分类的两种主张:即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从市场不确定性角度构建的理论框架;或者按信息产品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来构建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由此形成了对信息经济研究的两种不同的思路(源于前一种主张)信息经济三分法: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传统框架出发,将信息经济学划分为三部分:即宏观信息经济学、微观信息经济学和产业信息经济学。
优点:使得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能够较好地与传统的经济学衔接;能够清晰地勾画出微观信息经济学与宏观信息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合理的安排其理论体系与内容,且能够较好地构筑信息产业经济学体系。
信息经济二分法:按照市场的不确定性将信息经济学分为:宏观信息经济学和微观信息经济学两大部分。
优点:可以将信息经济学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加以区别。
国内信息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一,不完全、费堆成信息经济学领域二,信息转换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三,信息的经济问题研究四,信息经济的研究五,信息学与经济学之间关系的研究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一)信息的经济研究(二)信息经济的研究(三)信息学与经济学间关系的研究信息经济学的分类:(一)按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性质分为理论信息经济学和应用信息经济学(二)按其研究的层次或范围分为微观信息经济学与宏观信息经济学信息的定义: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最新反映,以及经过传递后的再现。
信息经济测度方法述评
信息经济测度方法述评近年来,信息经济学正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中有很多新的理论和模型正在发展。
信息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价值”,特别是探讨特定行业中的“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价值的衡量也越来越重要。
知识经济评价工具是信息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一环,它是对信息经济中存续与解析的重要方法,也是对计量价值的重要基础。
本文对信息经济的测度方法进行综述,总结了信息经济中影响价值测量的方法,并就信息经济测量方法的优劣势和存在的问题做出论述,以期全面了解当前信息经济测量方法。
一、信息经济中价值测度的概念信息经济中的价值测度是将用户产生的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等衡量出来,以计量货币表示。
信息价值的测量,关乎到信息价值本身,仅靠认知价值的认知结果无法把信息价值转化为可衡量的金钱价值,这就需要引入测度方法进行衡量。
二、信息经济测量方法1、客观量化法客观量化法是指将用户行为表现及相关对象用数字量化来衡量信息价值,从而把信息价值转化为可以记录和衡量的数值。
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反映信息价值的客观性以及变化规律,以便为外部决策提供参考。
2 、折现法折现法是指以当前价值作为基础,将信息价值折算为现金流作为当前价值的多少,以达到测量价值的目的。
该方法的关键是确定合理的折现率,因此,这种方法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时间、利率等。
3、利润法利润法是指以利润来衡量信息价值,通过分析利润增长趋势,来预测未来利润,以计算出当前价值。
该方法主要考虑企业投资收益。
4、同类比较法同类比较法是指根据信息服务市场上相似产品的价格,以及服务的特点和服务的供求关系,比较相似产品的价格,从而估计服务价值的大小。
三、信息经济测量方法的优劣势和存在的问题1、优势信息经济测量方法从客观角度测量价值,从而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对于科学管理信息资源、提高社会资源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测量方法比较丰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以求不同信息价值的准确衡量。
信息化测度方法
信息化测度⽅法⼀国内主要的信息化⽔平测度⽅法 (2)(⼀)主成分分析法 (3)(⼆)多层次分析法 (5)⼀国内主要的信息化⽔平测度⽅法20世纪60年代美国与⽇本等国学者对信息化⽔平的测度理论与⽅法进⾏过研究,为信息化发展的定量研究奠定了基础,其中影响较⼤、应⽤较⼴的有两个分⽀:⼀是从经济学范畴出发的以信息经济为对象的宏观计量,美国经济学家F.马克卢普、M.波特拉等⼈作出了主要的贡献,以波特拉创⽴的⽅法最为著名;⼆是从衡量社会的信息流量的信息能⼒等来反映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主要依据某些综合的社会统计数字构造测度模型,这种⽅法以⽇本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模型为代表。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对信息化理论和信息化发展⽔平测度理论与⽅法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刚刚开始。
国务院信息化⼯作领导⼩组在1997年全国信息化⼯作会议上,提出了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活各个⽅⾯应⽤信息技术,深⼊开发、⼴泛利⽤信息资源,加速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同时,根据上述定义,确定了信息化体系框架,包括信息资源、国家信息⽹络、信息技术应⽤、信息技术与产业、信息化⼈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等6个⽅⾯。
在此基础上,2001年7⽉我国公布了《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案》,设计提出了20项信息化⽔平测度指标。
《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案》的公布,标志着我国对信息化⽔平测度与⽅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成熟的研究成果。
(⼀)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是将多个变量化为少数综合变量的⼀种多元统计⽅法,是进⾏综合评价和多元变量分析的有效⼯具。
它将原始指标体系转化、归类为少数⼏个综合指标。
能反映系统信息量最⼤的综合指标为第⼀主成分,其次是第⼆主成分。
主成分的个数⼀般按所需反映全部信息量的百分⽐来决定,以消除⼤量关联性指标对评价效果的影响。
其主要成分指标不仅包括原始指标体系的绝⼤部分信息,⽽且彼此互不相关。
信息经济学分析
对信息经济学的分析信息经济学是我们信管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虽然作为考查课,没有试卷考试的压力,但我们一样重视这门课程,喜欢这门课程,老师更是详细讲授了这门课的知识。
在这一学期中,我们从课本上学到不少知识,这对我们以后在工作生活中都有很好的帮助。
希望通过这个总结、分析,再次加深本学期的学习,做到融会贯通。
首先,我们了解到了信息经济学的概念是什么?以及这么学科是如何产生的?信息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发展于50~60年代,到70年代基本发展成熟。
在创建初期,研究重点多种多样,有的学者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有的学者则侧重于应用研究,也正是这两种研究的互相补充和互相促进,才奠定了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进入70年代以后,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基本上达到了成熟,其标志是有大量信息经济的论著问世。
特别是在1959年,马夏克的《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的发表,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的产生。
第二,通过这门学科,我们知道并了解到了许多的人物,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带着这这门学科繁荣发展。
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努力与成功,奋斗与成就。
他们是托马斯﹒贝叶斯,简﹒丁伯根,西蒙﹒库兹列次,威廉﹒维克里,约瑟夫﹒斯蒂格列茨等等。
第三,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信息经济学研究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如马费成教授认为,信息经济学是把信息和信息活动当作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来加以研究的学科。
乌家培认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活动的经济问题和经济活动的信息问题。
陈禹认为信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中的信息现象及其规律的经济学。
总之,学者们对信息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是围绕信息活动中的经济问题及经济活动中的信息问题展开的。
第四,信息经济学研究范围的范围主要包括:(1)微观信息经济学领域,(2)不对称信息经济学为核心的领域,(3)宏观信息经济学的核心领域如信息经济的测度,(4)信息系统经济学,(5)企业的信息组织理论,(6)信息的产业组织理论,(7)网络经济学,(8)国际信息经济学等八个领域。
《信息经济学》读书笔记-信息经济学理论
《信息经济学》读书笔记——信息经济学概述及发展史看到“信息经济学概述及发展史”这个主题时,我主要带着以下几个疑问和要点进行相关文献的查找和阅读:1.什么是信息经济学;2.信息经济学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3.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和传统经济学有哪些关联和区别;4.信息经济学领域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5.信息经济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阅读了十篇文献列表如下:一、什么是信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最基本的元素是信息,信息是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主线,因此要解答什么是信息经济学,就必须首先理解信息的含义。
有一些文献对信息进行详细的分类,例如谢康(1994)i提出市场信息有四种基本形式即公共信息和私人信息;同质信息和异质信息;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对称信息和非对称信息。
所谓的公共信息就是指常识,即大众都知道的事情,而私人信息是个体拥有而其他人可能不知道的信息。
公共信息是市场运行的基础,私人信息是市场存在的基础。
同质信息指的是那些具有同等性质并将导致同样结果的经济信息;异质信息是指那些性质上有差异并将导致不同经济结果的信息。
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表示的是信息的完备程度。
对称信息和非对称信息则是用来衡量交易双方掌握信息的相同程度的。
此外李绍荣(2001)ii在总结赫什利弗对信息经济学所做贡献时提到:赫什利弗认为信息可以分为先知知识和发现,先知知识指的是人们对未来进行预测的能力,先知知识具有不确定性;发现是看不到但可能存在的东西(如决定某一物质性质及规律的因素)的正确认识。
2002年,乌家培,谢康和肖静华所著的《信息经济学》给信息做出的定义是“信息是传递中的知识差”。
这个定义一方面表面信息具有传递性的特点,同时也说明信息是通过传递来体现其价值的。
这个定义表明了知识是信息的组织体,也表明人们获取信息的最终目的是形成自己的知识。
丁乃鹏(1999)iii对信息做以下几个定义:(1)信息兼有主观性与客观性。
(2)信息兼有广泛性与专用性。
信息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一信息经济学的产生是对传统经济学的否定。
传统经济学的共同点是以物质产品及服务的生产、流通、分配及相关活动为主要对象,因而被称之为物质的经济学。
[1]在传统经济学中,信息如同空气、阳光一样是充分的,有用而不需要经济成本。
同样,厂商、消费者、投资者和政府等经济行为者具有“完全信息”,且具有完善的信息接收和信息处理能力,所以经济行为者的选择是确定的,信息被排斥在经济学之外。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经济行为者不仅不具备完全信息,而且处理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这与传统经济学的完全信息假设发生了矛盾与冲突。
信息经济学正是在否定传统经济学的完全信息假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斯蒂格勒在《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中,批判了传统经济学的完全信息假定理论,提出了信息搜寻的概念。
斯蒂格勒认为,经济行为主体掌握的初始经济信息是有限的,是不完全信息,这就决定了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经济主体要做出最优决策,必须对相关信息进行搜寻,而信息搜寻是需要成本的。
把信息与成本、产出联系起来,提出搜寻概念及其理论方法,是斯蒂格勒对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主要贡献。
继斯蒂格勒之后,著名经济学家K·阿罗(K·Arrow)对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经济行为进行了开拓性研究。
他认为,信息经济学是不确定性存在情况下的经济学。
在他看来,不确定性具有经济成本,因而不确定性的减少就是一项收益,所以,可以把信息作为一种经济物品来加以分析。
阿罗十分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了信息经济的作用。
M·勒姆特()对不完全信息进行了精确的数学描述,用“信息结构”一词来描述经济决策利用信息的复杂分布及其与决策的对应关系,等等。
搜寻理论后来经过萨洛普(S·Sulop)、截维德和马肯南等人的研究得到系统地发展,成为微观信息经济学基础理论之一。
众多著名经济学家在不完全信息经济分析领域的创造性成果,诸如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决策、对策理论、非对称信息概念以及价格分散理论等,使得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经济分析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有巨大影响的经济学领域。
信息经济学 重点总结
A.B B.C C.E D.Eˊ国和日本只生产两种信息产品:计算机和半导体,下表给出这两个国家生产这些由此表可得出 D 。
.日本在生产计算机上具有绝对优势B.日本在生产半导体上具有绝对优势信息不完全性主要是指人们由于外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所掌握的信息不可能无所不包.同时,由于人的理性有限,人们通过所掌握的信息也不可能预见一切。
任何关于客观事物的运动状态和方式的认识和知识都不可能包揽无余,实际上也不必要包揽无余。
这是由信息的无限性决定的。
(1)人的认识能力的限制,其中包括人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的限制;(2)信息的绝对滞后性所限制,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人类不可能对将要发生和发展的事物作出全面的描述和反映;(3)成本-效益原则客观上要求人们要有选择地获取、传递、存储和加工处理信息,掌握和使用信息是要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的,必须要考虑由此而得到的效益。
2、为什么信息可以成为商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一定需要的劳动产品。
因此,一事物要成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1)是劳动产品;(2)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3)是用来交换的。
依据上述条件,当人们通过感官或仪器,花费一定的精力,观察并对观察所得进行分析整理,形成信息材料,而且当这些信息有助于他人的了解、认识,并交换于他人的时候,这些信息材料就变成商品。
3、什么是价格离散现象?试分析价格离散的原因同质不同价的现象,称为价格离散价格离散原因①市场是变化和分散的,而非集中、统一和稳定的②市场经营过程中销售条件的差别③商品异质性:商品质量的不确定性导致市场价格4、简述信息搜寻原理?如何确定最佳搜寻次数信息搜寻成本= 时间+ “鞋底”即交通成本和其他查寻费用无限度的信息搜寻尽管会减少风险损失,但由此而引起的信息成本激增可能会使搜寻活动得不偿失,所以,信息的搜寻只能是适度的,以确保信息成本控制在可接受的限度内。
两种搜寻原则:1、最多搜寻n个商店,并且一旦遇到最低价格后停止搜寻2、搜寻n 个商店,并且从获得的n个价格中选择最低价格最佳搜寻次数由搜寻成本和搜寻的预期收益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确定。
言息经济测度方法述评
黑 龙 江 对 外 经 贸
H j F rin E o o cR lt n I oeg c nmi eai s& Tae o rd
No. 2 09 5。 0 S r lNo.7 ei a 19
[ 务广场] 商
信 息 经济 测 度方 法 述评
几 十年 的发展 , 信息 经济的测 度问题取得 了众 多的研 究 成果 , 按侧重点的不同, 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分为对信 息产 业的测度和对信息化水平的测度两类。信息产业测 度在 方法上贴近于 国民经济核 算方法 , 信息化 水平 测度在 方 法上则是一种指标体系方法。
一
、
信 息 产 业 的测 度 方 法
波拉特方法的缺陷在于 以下几方面 : 首先 , 没有统一
的科学标准对信息活动 、 信息行业和信息职业进行划分 ,
对统计资料的要求较高 , 多数据采用估算方法 , 许 增加 了 主观因素 , 降低 了测度结果 的准确 性 、 可信度 , 可操作性 较差 ; 第二 , 由于波拉特定义的信息产业包 含部分第二产 业又剔除了非信息部 门的信息 活动 , 因此其测评 值只能
2 波拉 特 的 测度 理 论 .
会信 息化水平 ; 第三 , 该方 法提 出于 2 0世 纪 7 0年代 , 不
能 动 态地 反 映 信 息 技 术 的 飞 速 发 展 , 此 已不 能 完 全 适 因
在马克卢普研究的影响下 , 马克 ・ 波拉 特在 其博士论 文的基础上 , 由美 国商务部 资助 , 17 以政府 出版 于 97年 r
1 马 克 卢 普 的 知识 产 业 理 论 .
16 92年马克卢普在其 著名的《 国知识 的生产 与分 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easurement.9 vols. (Washington, DC: U.S. Superintendent of Documents/U.S.
第九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
22/73
波拉特方法的要点:
1. 首先对“信息活动”给出一个合理、具有经济意义且可以定 量化的定义。 2. 信息活动所耗资源的分类:信息资本和信息劳动。 3. 以信息活动的产品和服务是否在市场上出售为判定标准,将 国民经济中信息部门划分为两部分: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 息部门。 4. 第一信息部门的测算:采用测算国民生产总值的一般方法, 最终需求法和增殖法。 5. 第二信息部门的测算:用该部门的劳动者收入和信息机器设 备的折旧之和。 6. 信息职业分类。 7. 创立了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四大产业分类法。
第九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
17/73
结论
第一,1958年美国知识生产已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 28.5%,其中,知识生产的44.1%来源于教育部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在1947~1958年期间的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知识 产业按10.6%的综合增长率扩展,即知识生产的增长率是 其他生产部门的平均增长率的2.5倍。
第九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
7/73
从马克卢普知识产业研究逻辑过程中, 我们可以较清晰地看到微观信息经济学与 宏观信息经济学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以讨论信息技术不确定性为中心的宏观 信息经济学,只是以讨论市场不确定性为 核心的微观信息经济学在研究逻辑上扩展 的结果。
第九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
8/73
第九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
6/73
9.1.1 知识与经济
马克卢普开展知识产业研究的逻辑过程如下: 1. 产业组织研究 2. 剖析垄断与竞争的不完备性 3. 分析抑制竞争的因素(专利制度) 4. 专利价值及其与研究和发展投入的关系 5. 教育 6. 与教育相关的其他生产知识的基础性活动 7. 美国知识生产与分配 8. 知识产业研究
第九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
25/73
信息资本是对与信息生产与服务相关的各种信息设施和 设备的投资。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本被用于满足厂商或个 人对信息的需求,如打字机、计算器、复印机、终端设 备、电子计算机、电话或传真机,甚至微波天线、卫星 接收装置等。 办公室、教学楼等建筑物的基本作用,在于为从事信 息活动提供不可缺少的环境(或信息环境),因而被 称为“信息建筑物”,它们也可以被认为是信息资本 的组成部分之一。 此外,各种社会机构或组织还消耗大量的信息产品和 服务,它们或者构成社会信息活动的一部分,或者做 为信息消耗品计入信息投资额。
第九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
第一节 马克卢普信息经济论
5/73
奠基者
弗里兹· 马克卢普。1958年开始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研 究,1962年出版的《美国知识的生产与分配》一书中,马 克卢普提出“知识产业”(Knowledge Industry)的概念。 马克卢普一生出版了20多部著作。 1980-1983年他出版《知识:它的创造、传播与经济意义》 (Knowledge: Its Creation,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significance)著作三部: 《知识与知识生产》(Knowledge and knowledge Production); 《知识的分支》(The Branches of Learning); 《信息与人力资本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and Human Capital)。 1986年他的继承者根据他晚年的研究工作整理出版了《美 国的知识产业,1960-1980》(The Knowledge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 1960-1980 ,1986)。
马克卢普的分析逻辑是:
首先,知识有三个贮存场所。经过研究与开发获 得的技术规范而专门制造出来的特殊的物质或机 器内,如计算机硬件;技术劳动者身上;无形的 传播媒介中,如专利。
其次,与这三方面贮存场所相对应的资本也就获 得了三种具体形式。具体的或物质的有形资本; 人力资本;非物质、非人力的无形资本。 最后,无形资本一旦与社会生产过程相结合,也 就产生了一种新的产业形式──知识产业。
批评:
1. 大学教育能否划到“知识产业”?
2. “知识”概念范畴具有模糊性。
第九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
第二节 波拉特信息经济论
21/73
1977年,美国商业部出版了九卷本《信息经济:定义与测 度》,作者是马克· 波拉特。
Marc U.Porat, The Information Economy:Definition and
第三,1958年美国从事知识生产的劳动力已占总就业人 数的31.6%。如果将所有已工作年龄的全日制学生计算在 内,该数值则达到42.8%。马克卢普据此认为,美国知识 产业正在成为美国经济中的一支主要力量,它们正以较 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快得多的速度发展和扩大。
第九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
18/73
第九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
26/73
3、信息劳动者 波拉特将社会劳动者分为三大类:信息劳 动者、非信息劳动者和复合劳动者。 他认为,为满足个人、厂商与政府对信息 的需要,社会出现以提供或生产信息为中 心的职业劳动者,即信息劳动者。
第九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
27/73 科学、技术工作者 私人信息服务提供者 电子计算机专家 知识生产与发明者 金融保险业专家 教育人员 公共信息提供者 知识分配者 大众传播工作者 信息收集人员 市场调研人员 市场调查和管理人员 计划、管理工作者 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工程学家 律师、法官、医生、设计师、建筑家等 程序员、系统分析员、其他计算机专家 会计师、保险师、精算师、银行及金融管理者等 各类教师、教练员 图书馆员、档案馆员、博物馆员、文化管理人员 作家、艺术家、编辑、记者、摄影家、广告制作者、广播电 视播音员等 统计调查员、走访员、公共事业检计员、测量员、核算统计 员、检查员、鉴定员
第九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
24/73
(1) 基本概念:
信息就是组织化的、可传递的数据。 信息活动是指与消耗在生产、处理和分配 信息商品及服务过程中所有资源相关的经济活 动。或者说,在信息产品及服务的生产、处理 与分配过程中所消耗的一切资源中都包含有信 息活动。 实际的信息经济测度过程中使用的信息活 动定义,要比上述狭义定义要广泛得多,前者 不仅包括用于处理、使用和传播信息的全部人 力、机械、商品和服务,而且还包括与这些信 息活动相关的各种信息设施或设备,如以信息 活动为目的电话、印刷机械、管理人员、程序 员等。
第九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
23/73
9.2.1 波拉特测度体系
波拉特认为,信息经济理论目标之一是探讨信息商品及服 务的生产、处理和流通所创造的财富在美国国民财富中占 有多大的比重,从而分析美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未来发展 趋势。 分析步骤由三步组成: 首先,明确基本概念,为理论分析的量化奠定基础; 其次,从市场角度,按信息市场的供给关系,或信息市 场中的生产与消费关系分析信息经济结构; 最后,按市场与非市场性质区分不同类型信息活动,从 而建立起可操作的测度体系。
3. 资本的三种形式
物质的或具体的资本形式 人力资本形式 非物质和非人力资本形式
第九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
10/73
9.1.2 知识产业
“知识产业”一词最早由马克卢普(1962)提出。 他认为,知识产业是或者为自身所消费,或者为 他人所消费而生产知识,或从事信息服务和生产 信息产品的组织或机构,如厂商、机构、组织或 部门,甚至可能是个人或家庭。 信息产品指以生产、传播或接收知识为主要 目的(或功能)的有形产品,如记录纸、报纸、 期刊、图书、唱片、磁带、办公用品和信息设备; 信息设备指以生产、传播和接收知识为目的 (或功能),或以信息服务为目标的机械、器具、 装置和设施。
第九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
11/73
知识生产者是那些创造新信息的创造者,他 们“虽然利用来自于他人的丰富的信息贮存,并 在其中增加许多自身的创造天才和想象力,但是, 他们能够发现某个已经接受的事物与其信息交流 获得的事物之间的仅有的相互影响和联系”,从 而形成新的知识或信息。
第九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
GNP=C+G+I+(X-M)
C代表消费,即消费者(或个人)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与消费 量,马克卢普经常对该项增加某些估算值; G代表政府采购,即政府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与消费量; I代表投资,即厂商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与消费量,或者说, 代表企业、组织和政府对固定资产和物质储备的总投资; (X-M)表示出口净额。 X代表出口额,即在国外的产品和服务销 售额;M代表进口额,即从国外购进的产品和服务销售额。
购买者调研员、销售方调研员、广告代理人、推销员、销售 代理员
行政官员与企业经营者,作业管理者(包括:事务管理员、邮 政管理员、车辆管理人员、航空管制员、生产管理员等 各类秘书、文书管理人员、通信办事员、信息投递员、统计 办事员、记录员、检查员、注册员、收发员、铁路乘务 员 银行窗口职员、核算办事员、账簿员、现金出纳员、打字员、 销售事务人员、持有政府执照的人员、放射线技师 速记员、复印机操作员、装订员、排字员、制版工、印刷工 账簿核算操作员、计算机操作员、数据处理机修理员、办公 机器保管员 电报员、电话员、电话修理员、电话架设员、广播操作员、 广播电视修理员
9.1.3 知识职业
1.教师 2.科学家 3.出版商 4.计算机工程师 5.证券经纪人
第九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
19/73
9.1.4 评论
马克卢普的著作是一部奠基性的具有国际 影响的宏观信息经济学著作。
肯尼思· 鲍尔丁:“知识产业这个概念所具 有的能量,足以将传统的经济学炸飞到九霄云 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