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新闻人王芸生的系统介绍

合集下载

民国时期报人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实践

民国时期报人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实践

民国时期报人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实践【摘要】本文以我国新闻史上著名报人王芸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王芸生在《大公报》时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从新闻客观公正性、担负社会责任等五个方面分析其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旨在为当下新闻从业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王芸生新闻专业主义办报实践王芸生是既张季鸾之后新记《大公报》的第二任总编,是我国新闻史上一位著名报人。

在他的领导下,《大公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笔者认为,这与《大公报》的办报方针,以及王芸生领导下的《大公报》整体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实践是密切相关的。

以王芸生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民国时期报人们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实践。

一、追求新闻自由王芸生作为一名职业报人,新闻自由是其坚定的信念。

对于新闻自由他有许多自己的认识。

他认为,新闻自由对国家与社会有着“清明政治”、“各国间的关系必能相当稳定,而消饵许多争斗及危机①”的重要意义。

他提出,对新闻媒体与工作者来说,新闻自由不仅是权利,也是义务:“新闻自由,是新闻记者的本分要求,这等于要求一种权利。

但权利不应该是片面享受的,我们还应该忠实地尽到我们的义务……敢说、敢做、敢担当,是自由人的风度;敢记、敢言、敢负责,是自由报人的作风。

新闻自由应该如此求,也应该如此用。

②”不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王芸生都没有放弃过对新闻自由的执着。

他带领新记《大公报》抗争新闻检查,呼唤新闻自由,不论结果是什么,他都坚定自己的信念。

对于王芸生来说,新闻自由是他的梦想与追求。

可惜在当时,新闻自由也只能是王芸生的一个梦而已。

在1948年9月1日《大公报》发表的社论《九一之梦》中,王芸生描绘了一个“记者们不必服膺中国圣人的忌讳主义”,唯有“真理”和“正义”为衡量记者标准的理想社会。

可惜,究其一生,王芸生也未见到他梦想中的社会。

二、坚持报人报刊的独立地位民国时期有许多报人都意识到了报纸只有保持独立的地位,才有可能以新闻为本位、发出独立的声音。

《大公报》从张季鸾时代开始坚持的“四不”原则,更是以独特的方式较为完整的表达了媒体必须独立、自主和中立的理念。

大公报

大公报


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大公报》大力宣传国家方针政策,报道 祖国建设伟大成就。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公报》为香港的平稳过渡、顺利 回归发挥了舆论先导作用。 香港回归后,《大公报》与港人同呼吸、共命运,忠实地 记录了“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为香港繁荣稳定作出了 积极贡献。
经 营 模 式



抗战时期
七七事变后,《大公报》力主抗战,表示“一不投降,二不受辱”, 天津版、上海版分别于1937年8月5日、12月14日停刊。抗战期间, 《大公报》辗转迁徙,财产损失严重,但由于经营管理得法,报馆依 旧获得长足发展,渝版、港版、桂版一度同时发行,在规模和舆论影 响力上,国内报纸难望其项背。
英敛之强烈反对清政府压制言论的做法,一再发表文字,争取新 闻自由
。 在呼吁新闻自由的同时,也公开痛斥不良报纸,报人和报风,提倡新闻道德 一曰真实,二曰正直,三曰公平
----辛亥革命时期



创刊时的《大公报》为书版式,用国产毛边纸单面印刷,日 出8个小版块。 栏目:除了邸抄,上谕,论说,时事要闻、中外近事等栏目 每天都有外,其他如,附件,录件、译件等栏目不定期出现, 这样使得版面丰富灵活。 大公报屡次改版力图精益求精。就1905年而言,该报就有过 大小两次版面改革。1916年元旦开始,大公报使用白报纸两 面印刷,向现代报刊方向又迈进了一步。
真 正 的 新 闻 纸
以多从 论种一 说多开 最样始 为:就 重如十 要言分 ,论重 相、视 当闲评 于评论 今、工 日附作 的件, 论等评 社等论 。,形 其式 中也
代 表 报 纸 风 格 的 评 论
栏 目 特 色
.



浅谈新闻记者需具备的素质

浅谈新闻记者需具备的素质

2021-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理论新探浅谈新闻记者需具备的素质虎彦群(昭通市昭阳区融媒体中心,云南昭通657000)摘要:随着社会和媒体融合的不断向前进步和发展,新闻记者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本文从法律素养、获取新闻的能力、专业素质、人文素养等四个方面浅谈新时代新闻记者所需具备的素质。

关键词:新闻;记者;职业素质中图分类号:G2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8-0279-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8.137一、前言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新闻记者就是这支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中的重要一员,担负着引导正确舆论导向的重任,被冠以“无冕之王”。

二、新闻记者需具备的法律素养新闻记者,通称记者,指的是新闻传播机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

同时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辑、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联工作人员等,是一种以及时、真实、有效、客观、公正的态度为大众传播消息的一种职业。

良好的法律素养包涵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正面积极的职业心态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意识。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树立法制观念,掌握应知应会应懂的法律知识,坚守底线、不越红线,在法律和职业范围内有序开展本职工作。

简言之,记者首先是应当遵纪守法,然后是遵守职业操守,最后是不能违背良心。

昭阳区融媒体中心在2005年以前是昭阳报社,以创办《昭阳报》为主,后成立了昭阳区新闻中心,创办了《昭阳》半月刊和《昭阳信息网》,至2019年3月,昭阳区融媒体中心成立,宣传平台包括网站、电视、昭阳融媒微信公众号、昭阳云APP等。

无论是哪个发展阶段,昭阳媒体人都秉承遵守法律法规、克尽职守的职业操守,以坚贞的人格、强劲的毅力、丰富的学识在新闻战线奋力拼搏;随时以“瞭望者”的警觉,把对祖国、对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体现在一篇篇新闻报道中。

第七单元课堂笔记(1)

第七单元课堂笔记(1)

第七单元课堂笔记一、新闻天津新闻业概况开埠之后,西方的社会生活模式经由租界而整体移入,使天津的地域文化呈现出结构性的变化。

天津政治、经济地位的上升及铁路、电报等近代化设施的建成,为新闻业提供了发展的动能与条件,使之成为我国较早发行报纸的城市,并逐步成长为中国新闻的北方重镇。

20世纪30年代,天津的新闻业达到繁荣的顶峰。

天津新闻业形成期的标志应为始于1880年由天津海关主办、面向外国人发行的英文报纸《北方邮报》;在天津,第一份国人自办的报纸和期刊是严复、王修植、夏曾佑等于1897年创办的日报《国闻报》和旬刊《国闻汇编》;1902年2月北洋官报局成立,创办了中国第一份官方报纸《北洋官报》;我国历史最长的百年老报《大公报》也于同年创刊。

五四运动中,一批高张反帝反封建旗帜的革命报纸趁势而起。

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影响巨大,被誉为“全国学生会报之冠”。

进入30年代,天津的新闻报业达到鼎盛期。

《大公报》、《益世报》(1915年)、《庸报》(1926年)、《商报》(1928年)被称为天津的“四大报纸”。

天津报业对文学的贡献天津报业的另一特色是文学副刊非常活跃。

《大公报》“文艺”副刊先后由吴宓、沈从文、萧乾主编,聚集了周作人、废名、朱自清、李健吾、林徽因等几乎全部“京派文人”,也培养了卞之琳、李广田、何其芳等一批青年作家,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午报》、《新天津报》、《评报》(分别由三位回族报人刘孟扬、刘髯公、刘霁岚主办,时称“报界三刘”)等一批小报成为通俗文化的重要阵地。

著名武侠小说家还珠楼主、宫白羽和言情小说名家刘云若的作品大都发表于天津的报纸。

其中,沙大风主办的《天风报》就曾经推出了刘云若、还珠楼主两位大师的成名之作《春风回梦记》和《蜀山剑侠传》。

《益世报》的爱国主义壮举天津《大公报》、《益世报》坚持独立、公正的新闻原则与爱国、进步的政治立场,用奋斗与牺牲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光荣且悲壮的纪录。

王芸生的新闻思想

王芸生的新闻思想

王芸生的新闻思想
吴兰兰;郭栋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07(000)022
【摘要】1929年受张季鸾之邀进入《大公报》后,王芸生的命运便与《大公报》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了。

王芸生从28岁到65岁在《大公报》连续工作37年之久,奉献了他全部的心血与智慧,他被毛泽东戏称为“大公王”。

王芸生是名副其实的报人,解放前,在他主持《大公报》的20年里,
【总页数】2页(P131-132)
【作者】吴兰兰;郭栋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0
【相关文献】
1.维新派新闻思想研究的新成果——读徐新平《维新派新闻思想研究》 [J], 杨海

2.读谢泳的《王芸生的历史感》有感--兼评王芸生对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观点[J], 刘崇理;熊文枫
3.开创性的新时期新闻思想--江泽民同志新闻思想理论初探 [J], 胡晓峰
4.中西对照彰显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的特殊历程——读《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的嬗变》[J], 严容
5.维新派留下的新闻思想精华——读徐新平教授新著《维新派新闻思想研究》 [J], 雷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九讲王芸生

第九讲王芸生

• “饿死的暴骨失肉,逃亡的扶老携幼,妻离子散, 挤人丛,挨棍打,未必能够得到赈济委员会的登 记证。吃杂草的毒发而死,吃干树皮的忍不住刺 喉绞肠之苦。把妻女驮运到遥远的人肉市场,未 必能换到几斗粮食。……灾荒如此,粮课依然, 县衙门捉人逼拶,饿着肚纳粮,卖了田纳粮。忆 童时读杜甫所咏叹的《石壕吏》,辄为之掩卷叹 息,乃不意竟依稀见于今日的事实。” • “河南的灾民卖田卖人甚至饿死,还照纳国课, 为什么政府就不可以征发豪商巨富的资产并限制 一般富有者’满不在乎’的购买力?看重庆,念 中原,实在令人感慨万千!”
• 1937年11月,日军占领上海,要求在租界里出版 的《大公报》送检。《大公报》拒绝,于限期前一 天,断然停刊。 • 在停刊号上,王芸生撰写社评《不投降论》:“我 们是报人,生平深怀文章报国之志,……到今天, 我们所能自勉,兼为同胞勉者,惟有这三个字---不 投降。” • 1937年12月14日,《大公报》上海版宣告自动停 刊之前王芸生受命于危难之际主持报社业务,并开 始大量的社评写作,为他以后全面主持《大公报》 笔政,主导《大公报》的言论打下了良好基础。 • 随后,他撤到汉口,“参加《大公报》汉口版的言 论编辑工作”,主要是帮张季鸾写社评。
• 进入《大公报》后,王芸生最初负责编地方新闻 版。 • 1931年,“九· 一八”事变后,受命编写中日关系 史料。 • 从1931年9月到1934年4月,在不到三年的时光, 他一口气写了洋洋200万言,定名《六十年来中 国与日本》。王芸生因此一举成名,成为日本问 题专家,深受张季鸾的青睐,也奠定了他在《大 公报》的地位。
• 1934年8月,王芸生应邀去庐山采访。历时33天, 当时蒋介石在庐山请了各方面的名流学者讲课。 王芸生在这次旅行中,两次见到蒋介石。在第一 次礼节性会见时,蒋提出请他讲一讲俄、德、法 三国干涉日本归还辽东半岛的历史。隔了十天, 王被邀到蒋宅讲课。 • 1935年他一跃成为《大公报》编辑主任,仅在张 季鸾、胡政之之下。 • 1936年,《大公报》创办上海版 。他把自己五年 来写的三十几篇文章汇编成《芸生文存》第一卷, 由上海大公报馆出版发行。第二年,他又在炮火 硝烟中编了《芸生文存》第二卷。

仗义执言的新闻人

仗义执言的新闻人

仗义执言的新闻人作者:鲍涵来源:《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02期张高峰,原名张之俊,1918年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县。

1940年,张高峰开始担任《大公报》西川通信员。

1943年2月1日,《大公报》刊出张高峰的通讯《豫灾实录》。

次日,王芸生作社评《看重庆,念中原!》,触怒蒋介石,《大公报》被停刊3天,张高峰被捕。

张高峰曾说:“作为一个新闻记者,我的信条是忠于新闻的事实,敢为大众疾苦仗义执言。

”[1]87随着电影《一九四二》的上映,1942年河南灾荒在各方面都再次引发大家的关注。

本文主要通过《豫灾实录》这篇通讯写作的前后经历,展现张高峰作为一名自由报人仗义执言的品质。

赤子之心,年少志高1933年,日军强占东北三省。

此时,张高峰在河北中学(后改名民德中学)就读。

学校订有三种报纸——《大公报》《益世报》《庸报》。

张高峰最崇拜《大公报》,认为《大公报》新闻报道客观翔实,替老百姓说话。

同年日军入侵热河,热河省主席汤玉麟在报纸上慷慨陈词,表示誓死捍卫祖国领土,而后却望风逃窜,将热河拱手让给日本侵略者。

张高峰气愤至极,写了《可杀的汤玉麟》刊登在天津《中南报》上,这是张高峰第一次发表文章。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日本欺中国人太甚,我一定参加抗日,干什么都行,死也不怕。

”张高峰曾和同学高马得如此谈论自己的抱负。

[2]274中学时的张高峰,已对民族危亡、时局混乱感到深深忧虑。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张高峰投笔从戎,参加了平津流亡学生组成的抗敌宣传队。

1938年2月,张高峰参加台儿庄战役,采写通讯发表在邹韬奋主编的《抗战三日刊》上。

1939年4月,兼任湖南《观察日报》特约记者,辗转湘、鄂、川、豫。

10月底,张高峰在长沙参加了范长江创办的“国际新闻社”,后参加中国青年记者学会。

1940年,张高峰在武汉大学就读,看到重庆《大公报》征求西川通信员的广告,要求“投稿三次,合则函聘”。

[1]86出乎意料的是,第一次投稿便让重庆《大公报》赏识了这位年轻记者。

论王芸生社评的影响力

论王芸生社评的影响力

作为大公报的第二代核心人物,王芸生自1941年继任 《大公报》总编辑一职后,便一直倾力于社评的撰写工作,每 天一篇社评,常常写至深夜。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更是带领 着报社同仁们以笔为枪,满怀一腔热血以文章报国,撰写了 多篇新闻史上的优秀社评作品。
一、主持笔政文章报国 王芸生师承张季鸾,所写的文章向来遵循国士之言,文 人论政,文章报国,忧国忧民。张季鸾的文章如同抽丝剥茧、 层层深入,以理服人,文章常出现对称的名言警句,读起来大 气凛然。不同于张先生,王芸生的文章则如江河直泻般洋洋 洒洒,读来总给人一种酣畅淋漓之快。1941年9月6日,张季鸾 病故,于是《大公报》重庆版的言论就全权交于王芸生主持, 期间他发表了多篇言论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起了“冲突”,被 人们称之为多次碰“蒋”,在当时一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 二、笔触犀利多次碰“蒋”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再一次炸毁了《大公 报》香港馆,总经理胡政之先生被困于香港,王芸生前去请陈 布雷帮忙设法救胡回重庆。很快就得到了回复说蒋委员长 已与香港相关机构打好招呼,即日安排胡先生乘机返渝。这 边于是第二日派人到重庆珊瑚坝机场接机,直到最后一班 飞机降落,舱门打开也不见胡先生,反而出来几条洋狗和几 个老妈子,被孔二小姐接运而去。王芸生得知后,怒火冲天, 于1941年12月20日借国民党举办的第五届九中全会发表社 评《拥护修明政治案》刊登于《大公报》,社评中写道“:最近太 平洋战争爆发,逃难的飞机竟装来箱笼老妈和洋狗,而多少 应该内渡的人尚危悬海外。善于持盈保泰者,本应该敛锋谦 退,现竟这样不识大体。又如某部长在重庆已有几处住宅,最 近竟用了65万元公款买了一所公寓……现当国家如此艰难 之时,他的衙门还是箕踞办公,而个人如此排场享受,于心怎 安?……此等事例,已传遍重庆,乃一不见于检察院的弹章, 二不见于舆论的抗言,直使是非模糊,正义泯灭。”这篇社评不 仅控诉了当时的飞机洋狗事件,更是尖锐地指出了某外交部 长的奢靡行当,于是社评见报的当日,蒋介石政府就将这名外 交部长郭泰祺的官职给罢免了。可以说这次事件引起了不小 的风波,舆论一时间哗然,全民愤慨,先后遵义和昆明的大学 生甚至开始游行示威。为了防止风潮进一步扩大,蒋介石的秘 书长陈布雷又上门前请王芸生撰写了一篇名为《青年与政治》 的社评,以规劝学生不要闹事。王芸生当时是反对的,无奈迫 于当时局面恐失去控制,于是十分不情愿的被迫无奈写下了 这篇文章,此事才逐渐得以平息下来,所以这篇社评言论的影 响力之广,恐怕也是国民政府所未能想象企及的。 还比如在社评《看重庆,念中原!》一文中,王芸生将当

小议民国报人的风骨与担当

小议民国报人的风骨与担当
小议民 国报人
风骨与担 当
■常 书辉 袁应 苏芝 双
【 要 】 国 时期 我 国新 闻 界 涌现 出很 多 才 华 横 溢 、 格 各 异 的 名 记 者 和 报 人 , 如 梁 启 摘 林白水、 邵飘萍 、 张季鸾、 王芸生等 , 他们 生活在一个新 旧交替 、 风云 际会 的 年代 , 学多才 , 博 有着迥然不 同的胸 襟和气度 , 或狷或狂 , 或儒或雅 , 有着 “ 真名士 自风 流”的风 骨。 他们秉笔直 书, 抨击丑恶, 常有惊世骇俗 的作为 , 面对 强权 暴力往往傲骨铮铮 , 不惜用生命来 捍 卫真理 。 有的甚至还献 出 自己的生命 , 用鲜血 写下了中国新 闻史上 荡气回肠的一章
论 报 国 ”、“ 闻 报 国”思 想 , 映 了 中 国 新 反
视 , 种高傲 的风骨 , 是一 有着李 自 天 御
大笑出门去, 我辈 岂是蓬蒿人” 的自信
而更多的是生逢乱世 要保持 自己 ‘ ‘ 出淤
日 新锐
民国, 那是一个纸质印刷型媒体称雄
的时 代 , 会 上 缺 的 不 是新 闻 , 是 资 讯 , 社 不
动 全 国 , 晚 被投 入 狱 。 当
名号无数 , 近代 民族 主义 伟人” 国学 “ 、 界之 泰斗 ”、“ 动 分子 ”、“ 经 病 反 神
“ 章疯子”。其 中伴随他一生最久的就是
于是 ,你 看到包括 《 大公 报 》、 京 《
报 》 《申报 》 在 内的很 多报刊都有 自己 、 的抱负和使命 , 聘请 的主笔多是有才华有
近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 具有明显的
进 步 意 识 。 是 众 所 周 知 的 。 是 张 季 鸾 这 但
泥而不染” 的拘谨 。 狂狷二字用在章太炎

天津历史与文化第七单元课堂笔记一、新闻天津新闻业概况开埠之后

天津历史与文化第七单元课堂笔记一、新闻天津新闻业概况开埠之后

第七单元课堂笔记一、新闻天津新闻业概况开埠之后,西方的社会生活模式经由租界而整体移入,使天津的地域文化呈现出结构性的变化。

天津政治、经济地位的上升及铁路、电报等近代化设施的建成,为新闻业提供了发展的动能与条件,使之成为我国较早发行报纸的城市,并逐步成长为中国新闻的北方重镇。

20世纪30年代,天津的新闻业达到繁荣的顶峰。

天津新闻业形成期的标志应为始于1880年由天津海关主办、面向外国人发行的英文报纸《北方邮报》;在天津,第一份国人自办的报纸和期刊是严复、王修植、夏曾佑等于1897年创办的日报《国闻报》和旬刊《国闻汇编》;1902年2月北洋官报局成立,创办了中国第一份官方报纸《北洋官报》;我国历史最长的百年老报《大公报》也于同年创刊。

五四运动中,一批高张反帝反封建旗帜的革命报纸趁势而起。

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影响巨大,被誉为“全国学生会报之冠”。

进入30年代,天津的新闻报业达到鼎盛期。

《大公报》、《益世报》(1915年)、《庸报》(1926年)、《商报》(1928年)被称为天津的“四大报纸”。

天津报业对文学的贡献天津报业的另一特色是文学副刊非常活跃。

《大公报》“文艺”副刊先后由吴宓、沈从文、萧乾主编,聚集了周作人、废名、朱自清、李健吾、林徽因等几乎全部“京派文人”,也培养了卞之琳、李广田、何其芳等一批青年作家,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午报》、《新天津报》、《评报》(分别由三位回族报人刘孟扬、刘髯公、刘霁岚主办,时称“报界三刘”)等一批小报成为通俗文化的重要阵地。

著名武侠小说家还珠楼主、宫白羽和言情小说名家刘云若的作品大都发表于天津的报纸。

其中,沙大风主办的《天风报》就曾经推出了刘云若、还珠楼主两位大师的成名之作《春风回梦记》和《蜀山剑侠传》。

《益世报》的爱国主义壮举天津《大公报》、《益世报》坚持独立、公正的新闻原则与爱国、进步的政治立场,用奋斗与牺牲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光荣且悲壮的纪录。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新闻学专业)》题库课后习题新闻统制下民营新闻传播事业的艰难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新闻学专业)》题库课后习题新闻统制下民营新闻传播事业的艰难

第十一章新闻统制下民营新闻传播事业的艰难发展1.《大公报》是在什么时候提出“四不”方针的?答:1926年9月1日,《大公报》在天津复刊,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成的新记公司主办,其复刊宣言《本社同仁之志趣》提出了“四不”(不党、不私、不卖、不盲)方针,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1)“不党”。

该报强调其与当时中国各党派均无任何连带关系,但“不党”不代表中立,也并不敌视各党,而是原则上平等看待各党,纯粹是站在公民的角度来发表意见,除此之外,既没有什么成见,也无任何背景。

(2)“不卖”。

强调不以言论作交换,以经济独立保证言论独立。

(3)“不私”。

强调该报设有私用,给社会各力量提供言论平台,此举强调了报纸的社会服务功能。

(4)“不盲”。

“不盲者,非自诩其明,乃自勉之词”,强调该报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不盲争。

总评:“四不主义”的提出,是对中国新闻发展的成功与失败的借鉴,它实际上完整地提出了“文人办报”的理创,广泛吸取“政治家办报”(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商业办报”(对媒体社会责任感强调不够,但注重经营管理)两者的优点,提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章报国”理念。

它的提出是士阶层价值观念的表现,是士阶层价值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新的表述。

“四不”方针体现了该报追求客观公正的价值取向。

《大公报》坚持这“四不”方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报风格。

2.史量才兼并《新闻报》为什么遭到国民党当局的干涉?答:自民国成立后一直沿着企业化方向发展的《申报》等民办商业性报纸,此时已具备了走上报业托拉斯道路的经济实力,但因国民党当局实行新闻统制政策而以失败而告终。

(1)1929年1月初,申报馆主史量才同福开森达成购买《新闻报》的协议并办理了交割手续。

新闻报馆内部以汪伯奇、汪仲韦兄弟为代表的所有工作人员坚决抵制,而国民党当局支持《新闻报》内部的抵制运动,迫使史量才作出让步,退出了部分股票,承诺对《新闻报》的编务不加干预。

(2)史量才兼并《新闻报》遭到国民党当局的干涉与国民党实行的新闻统治政策有关。

王芸生与《大公报》的难舍情结

王芸生与《大公报》的难舍情结

作宣;
亘 硕士,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语言与传媒学院讲师。


名声大噪——不忘的知遇之恩
不 盲 ”相 标 榜 ,努 力 捍 卫 国家 与 民族 的利 益 ,追 求新 闻 的
前 进 王 芸 生 原 名 德 鹏 ,1 9 0 1 年9 月2 6日出生 于 天 津 一 个 贫 自由 与 客 观 ,发 表 了 许 多 影 响深 远 的 重 要 文 章 。 《 吧 !中 国 》 、 《 暂 别 上 海 》、 《 不 投 降 论 》、 《 看重 庆、 苦 人 家 ,1 3 岁 时 到天 津 禅 臣洋 行 当徒 工 。洋行 里 有 问 阅 报 室 ,里 面摆 放 着北 京 、上 海 、天 津 等地 的报 纸 ,他 每 天 下 念 中原 !》 、 《日本 投 降 了 !》… …数 不 清 的文 章 ,展 示 班 后 ,只带 着 几块 干 粮 ,进 阅报 室读 报 。王 芸 生从 报 纸上 着 他惊 人 的创 作 才 华 。 同时 ,他还 结 识 了一 大 批 志 同道 合
进人 《 大 公报 》后 ,王 芸 生 先任 地 方 新 闻编 辑 ,第 二 日 , 《 华北 新 闻 》发 表 了王 芸生 的社论 《 中 国 国民革 命 之 根 本 观 》 ,反 驳 《 大公 报 》的这 篇 社论 。 《 大 公报 》总 编 辑 张季 鸾 没有 回应这 件 事 ,但 私 下 向人 打听 这 篇社 论 的作 者 为谁 。得 知 是 王芸 生 ,便 托 人传 话 ,希望 和 他 见个 面 , 这就 是两位 终生 师友 的初次 会 晤。 1 9 2 8 年 ,王 芸生离 开 《 商 报 》 ,无 奈之 下 求 职 于 《 大 公报 》 ,张 季 鸾很 欣 赏他 的才 华 ,亲 自登 门去接 王芸生 来上班 。九 —. / \ 事 变 曝发 唇,张季

王芸生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探析

王芸生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探析
历史上,秦岭以南的东南、西南、华南各省,都是华南虎的分布区,面积几乎占到全国国土面积的1/3。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尚存华南虎4000多只,但随后兴起的全民“打虎”运动使华南虎遭受灭顶之灾,华南虎大量遭到人为捕杀,1973年中国政府颁布法律明令禁止捕猎老虎,但此时国内的华南虎已经所剩无几。1986年11月6日,在湖北某林场发现一只华南虎幼虎,这是我国最后一次发现野生华南虎,距今已有21年。据估计,目前全球野生华南虎仅有20余只,数量极度稀少,因此华南虎被列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在联合国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1996年发布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中,华南虎被列为“世界十大优先保护动物”的第一号,其珍贵程度不亚于中国国宝大熊猫2。
1有关华南虎的资料很多,本资料来源于新华社报导中的附带介绍. 见新华社(北京)报导2007年10月12日“最新照片证实野生华南虎再现陕西巴山腹地”.
2该资料来源于新京报2007年7月15日报导“据称陕西秦巴山区可能再现野生华南虎”,在互联网上可以找到相关资料.
一些国外专家开始宣称野生华南虎已经灭绝。
Key Words:The Institutional Fake; Monopolization of Information;
the Condemn to Bureaucracy
I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经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3参见新华社10月12日报导“最新照片证实野生华南虎再现陕西巴山腹地”;
2007年10月13日《北京晨报》报导“绝迹24年华南虎重现陕西村民冒险拍下照片”.

大公报

大公报


陈占元(1908~2000),1908年10月27日生东玉 广省南海县。1927年留学法国。1934年回国后,曾 在《译文》杂志社、香港《珠江日报》、香港明日 出版社、广西教育研究所等处从事编辑出版及研究 工作。自法国留学归来后,他积极投入到祖国的进 步文化事业中,与巴金、朱光潜等著名作家、学者 合作,做了大量的翻译、写作、编辑出版工作,成 为著名文学翻译家。抗战时期,曾任福建永安改进 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在黎烈文任主编的《现代文艺 丛刊》中有陈占元的《马来西亚的狂人》(长篇翻 译)。他还是香港《大公报》的创始人之一,并于 1942年创办广西桂林明日出版社。


在和平路与哈密道交口,有一幢二层日式楼房,这曾 是著名的天津大公报馆旧址。1902年6月17日,《大 公报》在天津诞生,创刊后很快发展成为华北最大的 报纸,在全国和海外颇具影响。这是历史的机缘巧合? 我觉得更多的是天津这座城市自1860年开埠以来所 形成的独特的城市文化氛围。 “大公报”三个字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教 育家、翻译家严复所写,《大公报》是中国历史上寿 命最长的一张报纸,从天津走出的《大公报》至今仍 在香港出版,发行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6年 被联合国推选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三份中文报纸 之一。

王芸生(l901一1980),原名德鹏,天津人。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我国卓越 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王芸生1901年9月26日出生在天津郊区,早年家贫, 曾在天津当学徒。他酷爱读书,尤其对报纸有兴趣,早年曾在<益世报>副刊 发表过《新新年致旧新年书》。1925年五卅运动中,24岁的王芸生和天津各 洋行的青年员工发起组织"天津洋务华员工会",被推为宣传部长,主编工会 的周刊,因鼓动爱国情绪,进行反帝宣传而受通缉,1926年3月被迫停刊, 南走上海,任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都副秘书长,同时与共产党人先后主办 《亦是》、《猛进》等周刊与《和平日报》。1926年底回天津,任国民党天 津市党部宣传部副部长,经常给<华北新闻>写社论。1928年,天津<商报>请 他担任总编辑。从此,这个茶叶铺的小伙计、洋行职员、职业革命者,终于 正式开始了他的新闻生涯。王芸生1929年8月22日应<大公报>总编张季鸾之 请进入《大公报》,成为一名职业新闻记者,从此他的一生就和《大公报》 无法分开了。王芸生历任该报天津、上海、重庆等版编辑、主笔、总编辑。 1931年至1932年,写出七卷本《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当时中日问题是人人 瞩目的焦点,日本史学界非常重视这本书。这本书在当时已成为研究中国近 代史特别是中日关系史必不可少的参考书。王芸生因此一举成名,成为日本 问题专家,深受张季鸾的青睐,也奠定了他在《大公报》的地位。1935年他 一跃成为《大公报》编辑主任,仅在张季鸾、胡政之之下。抗日战争期间, 王芸生在武汉、重庆协助张季鸾主持《大公报》笔政。1941年,任重庆《大 公报》总编辑,成为该报言论的主要撰稿人和该报评论委员会主任委员。抗 战胜利后,王芸生任上海版《大公报》总编辑。1947年2月27日至3月15日, 王芸生以《大公报》总编辑身份参加中国赴日记者团。

王芸生的文人论政思想解析

王芸生的文人论政思想解析

王芸生的文人论政思想解析作者:刘超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6期摘要:王芸生作为新记《大公报》的第二代总编辑在文人论政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文人论政思想突出体现了他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对后人产生了深渊影响。

关键词:王芸生;大公报;文人论政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163-01我国新闻事业宝贵的思想财富之一就是文人论政。

古书中关于“论”字的解释主要有三种。

1.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

2.吐蕃官名。

意为臣。

大相称“论茝”,副相称“论茝扈莽”,各一人,亦称大论、小论。

3.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讨论,议论,论辩。

明代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诚能自托于毛帅,并力罢奴,录其功,贷其前辜,论与廷议合。

”文人论政中,取讨论、议论之义。

文人论政即论政,不参政;文章报国;代民众说话,为民众立言。

在大变更的时代,作为爱国文人如张季鸾、王芸生、储安平等选择了办报来论政,一方面站在国家权力系统外监督政府,一方面保持民间言论独立,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

王芸生1929年8月22日进入《大公报》,成为一名职业新闻记者,从此他一生与《大公报》结下不解之缘。

王芸生是新记《大公报》的第二代总编辑,他继续捍卫“文人论政”的传统,主张报纸要超党派,但不是超政治、无立场的,而是敢言政治。

王芸生以“敢言”著称,他的文章立足点就是百姓和国家利益,带有文人论政的性质。

从1941年到1949年,《大公报》的社评由王芸生主持,为了保持言论独立,王多次与蒋介石发生碰撞。

1941年12月22日,王芸生发表的社评《拥护修明政治案》巧妙地披露香港沦陷之际,“逃难的飞机竟装来了箱笼老妈与洋狗”的丑闻,还揭开了外交部长郭泰祺国难当头竟以巨额公款买私人豪宅的黑幕,他指出:“我们舆论界若再忍默不言,那是溺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人——王芸生我作为一份民间报纸的发言人,要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我才有独立的发言权,我才有资格说真话,对国民党才能嬉笑怒骂。

同时,待国共双方都必须一样,是我一贯的原则。

王芸生(l901一1980),原名德鹏,天津人。

,“芸生”这个名字是进天津《商报》当总编辑时介绍人信口说出来的,他将之解释为:“芸生者,芸芸众生之谓也。

”他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我国卓越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

王芸生1901年9月26日出生在天津郊区,早年家贫,曾在天津当学徒。

他酷爱读书,尤其对报纸有兴趣,早年曾在《益世报》副刊发表过《新新年致旧新年书》。

1925年五卅运动中,24岁的王芸生和天津各洋行的青年员工发起组织"天津洋务华员工会",被推为宣传部长,主编工会的周刊,因鼓动爱国情绪,进行反帝宣传而受通缉,1926年3月被迫停刊,南走上海,任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都副秘书长,同时与共产党人先后主办《亦是》、《猛进》等周刊与《和平日报》。

1926年底回天津,任国民党天津市党部宣传部副部长,经常给《华北新闻》写社论。

1928年,天津《商报》请他担任总编辑。

从此,这个茶叶铺的小伙计、洋行职员、职业革命者,终于正式开始了他的新闻生涯。

王芸生是《大公报》的总编辑,在《大公报》的历史上,王芸生算是第二代人物,比起《大公报》的创始人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来,他算是晚一辈的人,但由于王芸生前后生活在两个不同的时代,研究《大公报》的消亡,王芸生最有代表性。

《大公报》的前3位创始人,除张季鸾1941年逝世外,其余两位都离开了大陆,留下来的王芸生,成了这一代报人中一个失望的典型。

提起王芸生,马上都会联想到《大公报》,人们称他与《大公报》,“盖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可见王芸生与《大公报》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王芸生1929年8月22日应《大公报》总编张季鸾之请进入《大公报》,成为一名职业新闻记者,从此他的一生就和《大公报》。

1935年他一跃成为《大公报》编辑主任,仅在张季鸾、胡政之之下。

抗日战争期间,王芸生在武汉、重庆协助张季鸾主持《大公报》笔政。

1941年,任重庆《大公报》总编辑,成为该报言论的主要撰稿人和该报评论委员会主任委员。

抗战胜利后,王芸生任上海版《大公报》总编辑。

1947年2月27日至3月15日,王芸生以《大公报》总编辑身份参加中国赴日记者团。

1948年底,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进入华东解放区,旋抵北京。

1949年5月返回刚刚解放的上海,任《大公报》社长至1966年。

可以说,《大公报》时期的王芸生用他自己的笔,写下了许多优秀的好文章,名报人俞颂华在《富有热情的王芸生》一文中说:“王芸生的文章为世人传诵。

他立言的长处是在常以国家为前提,而站在人民的立场,说一般人民所要说的话。

虽则格于环境,他有时恐未必能畅所欲言,可是他富于热情,所说的话,常能打人读者的心坎。

所以他的文章,始终能动人心弦,不致与无党无派的多数民意脱节。

”。

”“王芸生也经常说:‘《大公报》就是王芸生,王芸生就是《大公报》。

’这话虽然有点过饰,但《大公报》社论确实也包含着王芸生个人的书生之见。

”对王芸生本人如何评价,可以见仁见智,但无论持何种态度,我们都可以看得出《大公报》时期的王芸生是一个极富个性和充满朝气的人,然而王芸生的一生也极其的不平凡,甚至在解放后他就在自我批评中自毁了,也让人不敢相信如今的的王芸生就是当年《大公报》的一支好笔了。

由于大革命时期他曾参加过中国共产党,遭批判后又退党了,也因为他曾编写过《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曾上庐山为蒋介石讲解过中日外交史,特别是当年为《晋南战事做一呼吁》而和周恩来打过笔仗,他的这些经历,可能隐隐约约都在发生着作用,使王芸生产生恐惧感,中国共产党容不下他。

正是由于有这种心情,才使他不断做出自我否定,在自省中自毁。

后期《大公报》在自我大批判基础上,易名为《进步日报》。

之后重庆《大公报》改为中共重庆市委机关报《重庆日报》,他想都来不及,只顾得上庆幸上海《大公报》没有更名。

对于视《大公报》为生命的他,这对他的打击是难以想象的。

1949年6月17日上海《大公报》发表王芸生起草的《新生宣言》,检讨了大公报近50年的办报历史。

并说:“大公报虽然始终穿着‘民主’、‘独立’的外衣,实际是与蒋政权发生着血肉因缘的。

《大公报》始终维持着一种改良主义者的面貌,它在中上层社会中曾有一定影响,即由于此。

”社评最后说:“今后的大公报,从经济观点上说,是私营企业,而在精神上,是属于人民的。

……今后大公报的方向是新民主主义的!是走向社会主义的!今后大公报的任务,是巩固新民主主义下四个革命阶级的联盟,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努力争取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及民族资产阶级向新民主义靠拢,努力发展生产,从事经济建设。

今后的大公报,将特别着重于照顾进步知识分子及民族工商界的利益,并努力反映这两个阶级的意见,在毛泽东主席的旗帜下,大踏步走向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建设!”但王芸生之子王芝琛说这篇其实是在周恩来的修改下定稿的,可以说是出自周恩来之手,这一来,《大公报》彻底转型,由原本的文人论政到现在的报道国际新闻和财经新闻为主,王芸生自己都不知道这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大公报》灵魂的丢失,但新时期,他能做的只有彻底贯彻党的一切方针,或许在这是保住《大公报》的唯一方法,但对于王芸生来说之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从刚开始的庆幸,庆幸大公报可以继续存在,他可以遵守自己的诺言,到长期的犹豫,犹豫《大公报》的选择,犹豫是否要接受国家给的重生的机会,犹豫《大公报》的转型,知道最后的痛苦,痛苦《大公报》的更名,痛苦她和《大公报》的经历,痛苦大公报的销量直线下价格,痛苦大公报的萎靡不振,直到王芸生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在痛苦,他内心是极沉重的,他的选择同样充满悲怆意味。

王芸生虽然没有与大公报共生共死,但他却心系大公报,直到生命的终结。

1930年代初,年轻的王芸生在《大公报》上频频露面,并藉此声名鹊起。

其研究问题之深入,分析之剀切,影响力之广,使得正在庐山避暑的蒋介石都虚心求问,特意邀请他上山。

他的文章后来编成了厚厚的《六十年来的中国和日本》,影响深远。

王芸生因著此书面成为我国研究日本近现代史的著名专家和日本问题的政论家。

他研究的六十年中日关系史,下抵当时,上起1870年日本侵占我国台湾的硫球岛。

王芸生1932年在《大公报》开设“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专栏的目的正如专栏眉题上的十六个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国耻认明,国难可救。

”在对日方面,王芸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不主张历史糊涂主义,但却赞成‘国无常仇’。

我们说要忘却这段不愉快的历史,是从政治方面考虑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日政策是不采取报复主义,而是和平政策。

”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王芸生的政治眼光长远,他一生都卷入了急剧变迁的中国近代历史,耳闻目睹之间都是家国的变化,他在《六十年来的中国和日本》一书中,多从国家根本上立论,站在民众一边说话,行文平和,虽然日本侵华日亟,王芸生悲愤有加,但全书就史实立论,并无任何谩骂之语,也无夸张不实之处。

据报人李纯青回忆,王芸生的社论文字可称“洋洋洒洒,如江河奔泻”,但就本书而言,则十分克制,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决不曲解妄言。

1957年之后,王芸生又费了很大的力气广泛搜罗战后新出的史料来修改第一、二两卷,并在叙述部分改用白话体,但修订工作随即因政治运动中辍,直到中日关系正常化之后才再度开始。

已届古稀之年的王芸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在病榻之上仍与三联书店的编辑们书信往还,探讨工作,造就了《六十年来的中国和日本》的再度出版。

王芸生从事新闻工作四十年。

他的一生是在绵延半个世纪的政治浪涛中游泳。

作为一个大时代的产儿,五四运动给他打下了一个做人的基础;五卅运动又使其认识了自己的国家。

他亲历了这个时代的风雨血火,他炽热的文字因此也成了那个时代最有力的见证之一。

王芸生以其热情、无私、远见献身于新闻自由事业,自称“彻头彻尾的新闻人”,他继续捍卫了民间报纸“文人议政”的传统。

作为新记《大公报》第二代总编辑,作为一个正直的、执着追求进步的爱国知识分子,他的名字与中国近现代新闻史是不可分的。

•新闻专业主义•文人论政思想•职业报人理念1.新闻专业主义早在王芸生进入《大公报》之前,他就已经确立了“做一个彻头彻尾的新闻间,我们也可以看到王芸生极大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文人论政”思想的影响:王芸生以及许多著名报人提倡的“文人论政”的办报思想,对20世纪近代报刊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当我们在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下思索以“文人论政”为代表的民营报人的办报理念时,会发现当今许多办报理念,如“媒体就是服务”、报业集团化、独立报道、客观报道,都是在前人基础上演进和发展的。

3.职业报人的理念传统上,新闻从业者并不被认为是“专业人士”。

因为最初的新闻从业者是一些东奔西走、道听途说的“包打听”,社会地位不高。

到了20世纪,一批民营报人开创了新的局面,在社会信息传播和舆论的引导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开始思索新闻记者这一行业的职业信念和要求。

王芸生在这一点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944年,迁至成都的燕京大学请王芸生前去讲演。

这时候他已担任《大公报》主编,进一步认识到新闻记者最需要仗义执言,敢说真话;最忌讳趋炎附势,阿谀逢迎。

他告诫大家:如果你因为讲真话而获罪,被“抓到刑场,揪住小辫子,钢刀一举,咔嚓一声的时候,小子,你要一声不吭,咬紧牙关顶得住,才算得是一条好汉,一个好记者。

” 这幽默风趣、掷地有声的话,给在场的人留下深刻印象。

王芸生还曾说过:“新闻记者这种职业,就现在的情形来看,似乎人人都可以干,但是要干的尽职却不是一件容易事。

一个能克尽厥职的新闻记者,他须具备几种异乎常人的条件:他须有坚贞的人格,强劲的毅力,丰富的学识;对于人类,对于国家,对于自己的职业,要有热情,要有烈爱,然后以明敏的头脑,热烈的心肠,冰霜的操守,发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勇干精神,兢兢业业的为人类为国家,尽职服务。

”此外,王芸生还告诫人们:要“努力做一个有灵魂的新闻记者”,这样才无愧于“无冕之王”的称号;否则的话,你就可能是一个“无魂之鬼”!这些话即使在今天也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王芸生对新闻记者的这些要求都体现了职业报人的理念。

在他看来,报人应已形成一种行业,对记者的规范和操守,应有明确的认识。

他要求记者无论是报道新闻,还是发表言论,都不应受到权势和任何外界的影响,王芸生对此的概括是,“真实地记出你所见到的事,勇敢地说出你心里的话,可以无愧为一个新闻记者了。

敢说,敢做,敢担当,是自由人的风度;敢记,敢言,敢负责,是自由报人的作风。

”王芸生的这些思想,对当今报人来说仍是可遵循的原则,也是作为一个职业报人的追求。

谢谢老师的评阅,您辛苦了!小组成员:08新闻二班闫杨、张颖颖、孙延馥、包美玲主要搜集资料者:闫杨、孙延馥主要上台报告者:张颖颖、包美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